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8:52

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

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篇1

关键词 工匠精神;职业精神;泛化;比较;澄明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5-0052-04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混淆

当下,“工匠精神”成为最热的一个高频词。什么领域都讲“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被不当泛化,成为到处适用、随处可贴的标签。工匠精神的泛化,实质上是一种神化。好像工匠精神一下子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精神,祭出它,就能有点石成金之妙,就能收神奇管用之效。哲学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受到质、量、度的制约,都有自己的适用域和外延区间,超出这个适用范围就不靠谱了。

工匠精神泛化,实际上是一种戕害。当被人们推崇泛化到各个领域的工匠精神的不适用性一旦被人们广泛认识、甚或遭致批判,工匠精神就会失去光环和神晕,而这其实并非工匠精神本身的错,而是人们不当移植、过度炒作造成的。这样欲益反损的结果,恐怕是那些推波助澜的人始料不及的。这种试图让局部的工匠精神去替代整体的职业精神的做法,如同小鞋想要装下大脚,除了削足适履,别无良策,其对精神本身的戕害可见一斑。

工匠精神泛化,实际上是一种无思。从概念本身的辨析看,“工”不等于“匠”,但“匠”属于“工”。就是说,工可以包含匠,但匠不能涵盖工。比如制造业的工,可以是匠,但其他行业的工未必就可以称其为匠,显然,即便是同为“工”的领域,工匠精神也不具有全覆盖性。更何况还要泛化到全职业上,是多么的荒谬。

二、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比较

面对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混淆,我们有必要做一些比较分析,以厘清其关系和边界。

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混同和纠结,一是因为工匠精神内涵的概括见仁见智,被不同程度地泛化。本来工匠精神应该是指工匠们所特有的和必须的精神,现在却把许多原本不属于工匠精神的而是属于职业精神的一些内容都包罗进去,从而为工匠精神的泛化开了绿灯。二是因为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实在是有太多的交集,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都需要“尚德”,需要敬业;都要求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都讲究做事要追求一流和卓越的职业使命感等,所以人们才会彼此混同,而又迷误不觉。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有一定的交集共性,但其差异也很鲜明,而且远远大于其共性。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予以揭示澄明。

从逻辑关系看,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一组彼此包含的相容的种属关系概念。职业精神是外延大的概念,叫属概念,也叫上位概念,工匠精神是外延小的概念,也叫种概念或下位概念。它们的关系是相互包含关系,即属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种概念,用公式表示,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就是f,职业精神包含工匠精神,因为工匠也是一种职业,而工匠精神不等于职业精神,因为职业外延更广,非工匠精神所能包容。

从哲学角度看,职业精神是一种共性的、普遍性的精神,这与职业的广泛性密切相关,它是人们立世生存、谋得生活资料所从事的工作。所谓三百六十行,其实完全不足以全面概括职业的丰富性。职业精神就是所有在职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各种精神品质的总和。工匠精神是从属于职业精神的个性化存在,是“工匠”这一行当公认的职业准则和所应遵循的精神规范。相对于职业精神,它是特殊的、具体的一种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表现,职业精神寓于工匠精神或其他别的精神之中,如果工匠精神试图泛化和取代职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外延就会被大大窄化。

从适用对象看,逻辑学的外延论和哲学的区间论都规定了事物的适用范围和领域,进而也就确定了不同事物适用的对象。我们认为,制造业倡导工匠精神是靠谱的。工匠精神是“造物”的、出产品的。它的对象是物,是用来加工的对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主编赵伟教授认为:“提倡工匠精神,并不是要以此取代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涵括各行各业,工匠精神是特指物质资料或实体产品生产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现在因为工匠精神被泛化,它应有的边界被模糊了”。我很赞成这样的观点。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看对象的特点和适用的范围,肆意泛化工匠精神,僭越概念的边界。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凡是与人打交道的行当、领域,恐怕都不能讲工匠精神。因为人与物不同,物是死的,人是活的。物是可以任意加工改造的对象,人却是必须根据活性的要求、心灵的尺度,予以尊重和服务的对象。比如服务业,你要不以人为本、见物不见人,能服务得好吗?再说教育,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它可以有职业精神,但不是工匠精神。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样的职业内涵重在对人的精神塑造、知识浸润和心灵开发,适用于物性加工改造那一套的工匠精神,显然不适合教育。再从方式上看,教育的方式是互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沟通和塑造,是星与星在同一高空的交辉,根与根在同一深土中的挽手。一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指出的那样“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样的人才培养过程与工匠们的产品加工过程何啻霄壤。更何况,长期以来教育领域一贯把“教书匠”视为教学僵化、不求进取的代名词。教书育人倘若成“匠”,对学生而言,的确不是什么福音。

三、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澄明

辨析完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异同,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只有揭示出其本质内涵,才能避免混淆与歧误。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已有很多概括。余祖光研究员将工匠精神概括为:第一是精工细作、追求卓越。第二是态度严谨、极度认真。第三是大胆创新、敢于冒险。第四是敬业、专注和耐心。工匠精神是一种在设计上追求独具匠心,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品质上蕴含着敬业、严谨、踏实、专注、创新、拼搏等态度[1]。也有学者强调:匠心――工匠精神之基,匠术――工匠精神之本,匠德――工匠精神之魂[2]。我们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作以下四点概括。

“尚巧”――创新精神。尚巧是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尚巧体现的是工匠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工匠们的产品或成果如果没有巧慧的成分融入其中,那是无足称道的。尤其是在当下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工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总理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说:“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优质制造绝不是机械重复劳动所能达成的,尚巧聚智、技术创新,乃至超越臻善,才是工匠精神内涵“尚巧”的真谛。

“求精”――工作态度。工匠精神就是工匠严谨敬业、专注耐心、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职业态度。人口约800万的瑞士,却是制造工艺领先全球的制造业强国。瑞士军刀的生产过程很好地诠释了工匠精神。只有巴掌大的瑞士军刀集纳了几十种极其实用的工具,从设计草图到生产完成都需要经过层层严格检测。一把普通瑞士军刀的制作工序就超过200道,质量上乘的则多达400道。军刀的制作过程几近苛刻。作为刀片材料的钢块,要经过电子仪器的仔细检查,以确保精准压制出刀片,然后是长时间淘洗、打磨工序,最后是组装,使用极小但非常精致的铆钉与弹簧将几十种工具准确固定,让他们各司其职,互不干扰,真正实现零误差。瑞士是“钟表之国”,是全球最大的钟表出口国。一只高质量的腕表不仅需要强劲的机芯,同时也需要漂亮的外壳。顶级钟表的每一个零部件和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精心打磨、细心雕琢,一些零部件甚至细如毛发[3]。中国的工匠同样需要秉持“求精”的制造传统,追求产品的经典性、高端性、原创性,使之成为民族的品牌符号。

“崇德”――职业境界。工匠精神是“通于道、达于德”的,“崇德”是它的应有内涵。因为工匠精神是需要德性保证的,有工匠精神的人都是有职业道德的人。职业道德,一是敬业之德。要对自己工作的领域或工艺心怀敬畏,对自己认定的价值目标有着生命关切和献身热忱,视职业为天职,这是“匠道”层面的根本内涵,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深深迷恋自己的职业,全情投入自己的手艺,不管这手艺是写代码还是扫大街。不为任何人,自己就是最大的理由,不苟且,不应付,不含糊,把自己正在做的事做好。二是热爱之情。爱是情感的投射和倾注。心灵有爱,生命才有路,才有目标和精神支撑。生命是从热爱开始变得有意义的,爱并投入才能成就事I,成全工匠精神。时寒冰撰文《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强调工匠精神“应该源于一个‘爱’字,它的核心应该是爱的传承。”爱是德性之本。三是信誉之根。真正的工匠都是视产品为生命、视信誉为根本的人。他们胸怀责任伦理,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为价值取向,宁愿做出自我牺牲、赔本,也不愿做出可耻、毁誉和损害产品信誉和职业良心的事,为的就是保有品牌质量、信誉美德。

“执念”――坚持品格。有人问爱迪生发明秘诀,他说,别人老是想着做许多事,而我总是想着做一件事。这就是专一和执念。执念是指人的执着意念或执着信念。其外在表征即对事物的坚持不懈、坚忍不拔。比如在日本,制作东西的工匠、手工艺人等被称之为“职人”,而“匠”则比职人更进一步,是指技法与人品都很优秀的人。“匠”是一个充满褒奖意味的词汇。所以,在日本的职人文化中,“敬业恪职”是深深影响日本和职人的职业伦理观。他们有一个“自造词叫‘一筋’,类似于中国的‘一根筋’,即专注于一道、一艺,从一而终,绝无变心。”[4]这就是执念和坚持的品格。唯其如此,日本是全球拥有长寿企业最多的国家,有3000多家企业寿命超过了200年的历史,德国也有800多家类似企业。这些企业都是靠有着“专业、专注、极致”理念的工匠支撑的历史悠久而又声誉卓著的企业。

(二)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是与人的不同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产生的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应然的职业素质。职业精神是职业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有学者将其概括为“职业精神的内涵体现在职业活动中职业人的敬业、勤业、精业、创业、立业五个方面。”[5]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何凯英的五为之训“工必为之纯,品必为之精,业必为之勤,行必为之恭,信必为之诚。”亦可以与之相互印证。笔者以为,从应然的角度看,抛撇职业精神个别的、特殊的成分,凝练其一般的、共性的要素,其内涵可包括:敬业精神、精业精神、创新精神、立业精神。

敬业精神。敬业是任何职业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品质,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敬业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敬畏和热爱,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敬”是一种宗教情怀、一种职业虔敬。有敬业精神的人,对职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是一群具有事业至上价值观的人。有自己的职业坚守和定数,哪怕这种职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实益、荣耀,也依然守持初心,自强不息,永不懈怠。有敬业精神的人是具有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精神的人。如那些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他们如春蚕、蜡炬,燃烛吐丝,尽其所知、所能、所有奉献给学生,他们爱这一事业胜过爱这些事给自己带来的收益。他们是一群品格崇高,精神洁净而明亮的人,是大爱无言,大德无痕,大责无疆,大智无价的人。而一个不敬业的人,对职业毫无敬畏之心,甚至当成负担、差事来糊弄应付,他们是毫无职业精神的人。

精业精神。精业即追求职业、事业的做到最好程度的努力和收效。精业精神就是一种追求完美,使其达臻精湛、精致境界的从业境界。比如对产品精雕细琢,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在看不到的地方也做精致,这就是一种精业精神。精业精神是一种职业境界,“高大上”“精优佳”的境界。

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题中之义。创新精神是指人勇于突破现状、惯习,而创生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创新精神从宏观上看,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本质上看,创新是人的最高本性的弘扬,是人的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所以国家层面的教育文件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的就是要使这一可贵精神内化为人的职业素养,使中华民族永远葆有创新活力和竞争实力,而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每一位职业人来说,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超越、突破,就会陷于平庸。创新精神是职业精神的灵魂和精髓。

立业精神。立业是建立功业、成就事业之意。它是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所有的职业人都应该追求这种境界。有立业精神的人目标远大,品格坚毅。按照苏轼的话说:“古来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也。”这就是立业精神的应然内涵。阿里巴巴马云、华为总裁任正非都是立业精神的典型代表。马云的立业充满艰辛坎坷,他干过“倒爷”、推销,1995年东拼西凑了2万元开始了创业历程。2016年,马云以282亿美元排名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二,福布斯全球最有权力人物排行榜第22位。任正非也是如此,他1987年集资21000元在深圳创立公司,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50377项专利,2016年完成了全球布局,目前已超过苹果、三星,成为世界第一大手机品牌。倡导立业精神不是要大家都成为马云、任正非这样的人物,而是要有大目标、大志向、大奋斗,这样即使你的努力没有成功,你的努力过程和精神也同样会受人尊敬。

参 考 文 献

[1]李进.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论坛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4):37-40.

[2]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和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9-12.

[3]毛思远.瑞士的四张名片[N].北京铁道报,2017-03-11(8).

[4]杜连森.转向背后:对德日两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审视与借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13-17.

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篇2

Abstract: The spirit of a craftsman is from a craftsman who has mastered a skill and earned a living by it, its core connotation includes excellence, dedication, sustained atten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own value, makes the spirit of the craftsman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ra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fostering the spirit of the craftsme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needs to make efforts from reform the current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ulture advoc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en, efforts of researchers themselves and other aspects.

关键词: 工匠精神;科研人员;启示

Key words: craftsman spirit;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enlightenment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244-03

0 引言

工匠是指凭借自身手艺而从事器物制造的人,在2015年5月,随着《大国工匠》的播出,工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热议。2016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说到“提升消费品品质”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此时提倡工匠精神,究其原因,正是其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现实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人深刻意识到,只有发扬工匠精神,打造高品质产品,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强国的转变。

1 国内对工匠精神的研究

虽然工匠精神是时下的一个热词,但我国学者对其已有研究,并取得一些新成果,在概念范畴、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等方面论述颇多,下面详细介绍。

1.1 工匠精神的概念

尽管工匠精神屡屡被提及,但人们对其含义缺乏准确而具有共识性的描述。肖群忠、刘永春在《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把工匠精神定义为“狭义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广义是指凝结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品质”。有的人则从多角度阐释工匠精神。例如,刘志彪在《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中认为,“如从供给方面来看,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细节的精神;从需求方面看,则主要是指满足消费者挑剔的需求,从消费者角度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和性能;从行为方式角度看,则是指做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孜孜以求的长期化行为。”此外,还有对工匠精神分层次下定义。《工匠精神在出版行业的传承与创新》认为,工匠精神第一个内涵是严谨专注,第二个内涵是注重细节,第三个含义是精益求精。尽管缺乏统一而确切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极致是其核心内涵。

1.2 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

时下重提工匠精神,恰恰说明了当今我们缺乏工匠精神。至于其原因,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邓成在《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中认为,历史文化和现存制度是其原因:“主流的儒家观念注重人文教育,轻视专业教育,认为匠人们营营役役都是些奇技淫巧,君子应该修齐治平,不为物役”,“没有理想的教育环境与氛围,现行的教育体制却错误地引导全民争当大学生,裹挟青年人去实现经济白领化”。

李宏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认为,近代工业的兴起造成了工匠精神的没落,“随着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兴起,工厂化机器化等近代工业制度削弱了传统工匠伦理,某些传统工匠技艺走向衰落乃至失传”。张博在《重塑“工匠精神”》文中认为,企业家快速盈利、追求速度的价值观,使得工匠精神难以在我国制造业中形成,“出于快速挣钱的动机,他们当然不可能精心设计和雕琢企业的产品、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他们急功近利,盲目扩张,以数量换取钞票”。

1.3 工匠精神的培育

正如造成当代中国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是多种的,学者就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应多措并举推动工匠精神的树立。例如,李宏伟在《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中认为,要打破就业体制,改革就业观念,提高工匠职业威望;树立杰出工艺大师、工人技师榜样,引领工匠精神示范;保护工匠、技师合法利益,借用现代手段拓展技艺传承;通过传统手工艺生产演示与精美产品展示,传达工匠精神;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双元制、双导师制培养工匠技师;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实行职前宣誓,将工匠精神社会化、具体化。有的认为要以制度的方式来培育工匠精神。陈金灿在《工匠精神需要制度保障》一文中提出,“别用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的缺,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制度――习惯――精神,这是中国制造‘文艺复兴’的必由之路,锻造工匠精神首先必须依靠制度”。还有人从社会文化的层次出发,“我们缺失的是社会鼓励工匠精神的文化”,必须构建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刘志彪在《要工匠精神更要工匠文化》中提出,要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体制文化;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文化。

2 工匠精神在国外:以德国和日本为例

提到工匠精神,许多人自然而然的想到德国和日本,其产品精致巧妙、结实耐用的特征中受到国人的普遍认同。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19世纪“德国制造”却是仿冒劣质的代名词。原来德国在19时期中期才完成国家统一,作为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制造分布分散且粗放,赶超式发展模式明显。模仿、剽窃甚至伪造商标等违背商业道德的潮流席卷全国,通过打上“英国制造”的标签以次充好,以至于英国议会在1887年8月23日,修改《商标法》条款,要求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明“德国制造”,通过以这种带有侮辱性的规定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货区分开来。外部贸易环境的恶化,倒逼当时的德国企业家开始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工匠精神树立起来,不到10年时间,“德国制造”的产品品质便超越“英国制造”的产品。有鉴于此,英国罗斯伯里伯爵在1896年痛心疾首呼吁道:“德国让我感到恐惧,德国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绝对的完美。我们超过德国了吗?刚好相反,我们落后了。”由此可见,工匠精神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培育出来的。

2.1 德国产生工匠精神的原因

2.1.1 严谨的民族性格

德国人的极致严谨常常被调侃成为刻板,德国人的严谨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日耳曼人的民族性格。例如科隆大教堂,虽然开始在1248年开始建造,但直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德国人用这种“慢功细活”的方式打造了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德国人常说,“准时就是帝王的礼貌。”因而在德国公交车站,站牌上不仅标有首尾班次时间,还标明一天中每一班次的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比如8点15分。

2.1.2 “双元制”教育体系

德国属于制造业强国,制造业人才需求量大,而支持其制造业持续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职业教育,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德国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制造业人才,造就了德国制造业强国的地位。双元制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种场所的培训,它是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其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是指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前者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后者主要负责使培训人员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实际操作与练习。

德国学生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下,需要经常交替在学校和企业两处学习,在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在企业进行实践。而该教育体系能够在德国被广泛应用的前提是政府的支持,德国政府要求自己国家的企业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给学生,该教育模式对于学校和企业而言是双赢的,学校能够通过实习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而企业通过招聘具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也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学习其先进经验。

2.1.3 对品质苛刻的德国企业

对于大多数德国企业家来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比投机行为创造的财富更有价值,更有成就感和获得感,他们更加看重长期成功带来的益处而非短期收益。对于产品品质的高度重视,为工匠精神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方面使得德国企业家不打价格战,德国人自己都承认“德国货就是物美价不廉,甚至不承认有“物美价廉”这回事。另一方面较高的收入保证了技工的待遇。西门子电机部薪水最高的反而不是总经理,而是一位负责安装调试的老技工,虽然他没有大学文凭,但经验丰富,并且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人可及。这种制度上的保障、企业文化的肯定,使得工匠精神能够在德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更高的尊重。

2.2 日本产生工匠精神的原因

公正的评价机制和法律监管。日本各行业的评价不受行政因素的干扰,来自消费者中立客观的评价占据主导地位。“短、平、快”,“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等同于承认自己没有竞争力。这样就形成了优胜劣汰的评价机制。企业和商家把信誉看成是上一辈留下的财富和遗产,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是决不能轻易自毁招牌。尽管日本也不乏不择手段、弄虚作假、获取名利的人,但是一旦被发现揭穿,不仅要承担相关的刑法责任,民法诉讼的巨额索赔也会让他倾家荡产,社会的谴责会让其难以翻身。在日本,从小学到大学都不评选优秀学生,职场也没有先进和模范。电视、电影中的聚焦点除了成功人士外,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不仅如此,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认真、勤劳、追求极致的熟悉身影,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工匠精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 经验与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反思自身缺乏工匠精神的同时,应当吸收和借鉴德国和日本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的做法,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跨入制造强国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3.1 政府要重视和倡导工匠精神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政府的“有形之手”。在这里,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的管理规范和创新管理方式。例如,政府若无视市场中出现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那么无疑就是纵容这类行为,长此以往下去市场上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就会更加猖獗,也会降低政府的权威性。为了给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创造生存的市场环境,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还应当严格地监管市场竞争者,严惩造假、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假货盛行与工匠精神水火不容。如果市场秩序混乱,造假、贩假与售假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工匠精神将无法生存,结果就是毁了整个行业。

3.2 社会要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

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技术工人作为社会关系中的存在,时时处处地收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倘若一个社会追求是“短平快”、速度与效率优先,那么精做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就不会有生存的空间。

因此,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氛围。一方面要树立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落到实处,进一步改善技术工人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另一方面树立崇尚 “十年磨一剑”的理念。慢工出细活,某种程度上而言,盲目追求速度往往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社会应当抛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风气,让踏实工作、一心钻研的技术工人得到应有的尊重。

3.3 高职院校要承担培育工匠精神的责任

通过高职院校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做法,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高职院校应当发挥贴近学生和丰富教学资源的优势,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主阵地。通过这一阵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并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理解并自觉践行工匠精神。

二是将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正确的职业观纳入到专业教育当中去。在专业教育中,除了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结合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工匠精神,进而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其专业能力和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将工匠精神贯穿到实践教育中去。职业精神通常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当工匠精神与具体的职业情景相结合时,学生能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进而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与追求。在职业精神的实际实践过程中,往往可以采取建立模拟场景的方式,激发并训练学生形成相关职业情感。

3.4 企业要成为工匠精神的维护者

企业是制造业的主体,同时企业组织必然有自身的做事标准和行为方式,这就是管理文化。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应当成为的企业一个最具体、最基本的目标、信念和价值观。只有把客户、消费者摆在第一位,才能赢得市场并逐步盈利;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商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吸引并留住消费者,实现以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体现企业存在的价值。一些企业的工匠精神不足,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习惯耍“小聪明”,把才能用在“灵活性”上,经常对应该遵守的程序和规则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处理方法,很难想象以这样的工作态度能够生产出德国那种高精尖的好产品。

3.5 劳动者要有工匠精神的职业观

《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每一个劳动者。只有每一个劳动者将精益求精、专注持续的职业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工匠精神才能真正落地生花。

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一是要保持从容淡泊工作心境。从容淡薄,方得始终;急功近利,终无大成。外面世界很热闹,自己的内心却很平静;灯红酒绿中的诱惑很多,自己却坚守“初心”,一切“走心”。对于名利,能够甘于“坐冷板凳”;对于工作劳动,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人消得人憔悴。”二是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劳动者要有“人有我优”的技术追求,选定一个目标,努力用一生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精心打造,永不放弃,不遗余力,精益求精,甚至用强迫一样的思维,让技术和产品从99到达99.99%。三是以持之以恒之志对待科研。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树立工匠精神,对于劳动者来说,就是要有一颗专注的心,坚持不懈的在自己的事业上不断努力,终将会有所成就。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对待科研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就不可能磨练出炉火垂青、巧夺天工般的技艺。

参考文献:

[1]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 “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4).

[2]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3]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4]史俊.工匠・工匠精神・工匠文化[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4).

[5]李砚祖.工匠精神与创造精致[J].装饰,2016(5).

[6]刘志彪.要“工匠精神” 更要“工匠文化”[J].企业观察家,2016(8).

[7]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

[8]陈润.德国工业两百年:工匠精神永不磨灭[J].中国工人,2016(8).

[9]唐林涛.设计与工匠精神――以德国为镜[J].装饰,2016(5).

[10]李德富,廖益.中德日之“工匠精神”的演进与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6(7).

[11]汪中求.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J].决策探索,2016(3).

[12]蒲琳.日本和德国缘何没有丢失工匠精神[J].新民周刊,2016(22).

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篇3

【关键词】工匠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制造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尤其在总理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之后,该词汇成为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在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背景下,工匠精神需要更多地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不断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同时,从实践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因此,要深入探究当前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站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r值观的立场,对工匠精神培育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富强”、“文明”内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各行各业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行业竞争力,从而推动国家走向富强和文明。首先,我国工业正进入精细化生产的阶段,产品质量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砝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由于国际经济环境并不理想,我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受到了一定挑战,因而培育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步上一个新台阶,也将提高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其次,工匠精神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现象,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工匠精神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培育工匠精神、发扬工匠文化,不仅能推动物质文明进步,还能在精神层面传达更多的正能量,改变从业者的精神面貌,从而实现两个文明的共同进步。

工匠精神的“公正”、“平等”内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破坏着市场经济的平等性。例如产品以次充好、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等,都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偏离了以质量为中心的基本准则,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强化产品质量,用品质带动良性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公平健康的市场竞争秩序得到回归,进而能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公正”、“平等”的价值观理念在经济领域得到践行。

工匠精神的“爱国”、“敬业”、“诚信”内涵。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品流通日益频繁,“中国制造”正代表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国一张响亮的名牌。因而,“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如何,就愈发关系重大。培育工匠精神,能够提高从业者的工作责任感,为产品质量提升不遗余力,还能够提高从业者的敬业程度,使其以更加严谨、认真的态度投入到产品生产中,发扬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改进与完善产品,提升企业品牌力和市场号召力,从而提高“中国制造”的信誉度。此外,用心完成好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精确把握制造过程的各个细节,也是工匠精神“诚信”内涵的体现,能够促进产品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诚信”的口碑。 时展背景下工匠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传统观念影响、工匠制度不健全、工匠文化缺失

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学而优则仕”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即通过读书走上仕途,只有在读书这条路走不通的情况下,才会去做工匠。这种传统观念至今还影响着许多人的人生理想,很多人期望通过读书“修身养性”再“治国平天下”,而工匠这一职业显然不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因而在社会上,“学人”既有声望又有地位,而“匠人”则容易被边缘化和忽视,导致工匠们往往有较为强烈的职业自卑感。职业自卑使得大多数工匠缺乏存在感和成就感,更难激发其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从而导致工匠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工匠职业声望的提高。

二是工匠制度不健全。从当前发展情况看,我国的工业化和自动化水平日益提升,这直接影响到传统手工业的传承,使得一些从业者一直秉持的职业精神逐渐淡化,而大多数企业的工匠制度不健全,也导致工匠精神的培育缺少制度支撑。在自动化生产链中,从业者分散在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对于产品质量很难有整体的把控,缺少产品改进的发言权,从而影响到其工作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完善的工匠制度做支撑,将很难改变这种状况。此外,基层从业者如果长期工作在同一岗位,如何寻求自身职业发展的路径,企业管理者又如何对从业者进行评级、激励、升迁等,都迫切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制度来进行规范。由此可见,工匠制度不健全,是影响工匠精神培育和传播的关键因素。

三是工匠文化缺失。工匠精神的发扬光大,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但从目前情况看,工匠文化缺失的现象较多。在我国传统观念中,许多人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因而各行各业工匠文化缺失的现象较普遍。例如,当一些技术创新或者产品改良被媒体宣传时,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看到品牌名和企业领导的名字,而真正做出贡献的从业者却未被提及,这是工匠文化缺失的典型表现。所以,我国的工匠文化培育应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比如以工匠名字对品牌进行命名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工匠精神培育

工匠精神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是人才培养的准则。各大高校、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落实。一是要明确工匠精神在“敬业”中的重要性,将工匠精神培育升格为价值观教育,为“人才”注入更深的内涵。二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在学生实践中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鼓励学生来到生产第一线,感受产品高品质的重要意义。三是要深入发掘工匠精神的新内涵,在传统含义的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彰与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应贯穿整个生产活动。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日渐加快,工匠精神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工匠精神应贯穿于生产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企业和员工的生产过程中。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企业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许多企业都非常注重员工思想的引导,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开始组建党组织、工会组织,这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创造了很好的“土壤”。

完善和创新工匠文化。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来说,工匠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发扬工匠精神的必要因素。工匠文化的完善和创新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各级政府、社会组织需要宣传的内容,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消除社会对工匠这一职业的偏见,让工匠精神重新焕发内在活力。同时,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从业者给予一定的鼓励,并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和报道,为工匠文化的推广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此外,还要不断健全制度体系,在企业内部构建良性竞争的工匠文化,通过技术比武、流程改造、设备攻关等方式,形成健康的竞争环境,促进从业者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共同进步,使工匠文化能够落到实处、细处。

(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张培培:《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回归的内在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②彭兆荣:《论“大国工匠”与“工匠精神”――基于中国传统“考工记”之形制》,《民族艺术》,2017年第1期。

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篇4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有效培育

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1]。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匠人之心”。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一直是体育精神的精髓,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先决优势,是培育“匠人之心”的有效途径,也是课程思政的应然选择。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潜在的工匠精神

(一)教学基本功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工匠精神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具使用、多媒体运用、教姿教态、组织管理能力、教学研究水平、运动技能等教学基本功均能彰显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工匠精神。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既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高水平、高质量、高规格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也是教师为学生展示工匠精神、培养工匠品格的最佳方式。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能完美地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二)教学态度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工匠精神的根本核心。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对待职业的责任、态度等的综合表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其工匠精神的无声表达,凡是在教学中能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地对待教学和学生的教师,都有着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匠人之心。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感召下,秉承着严谨、务实、求真的教学态度,必然会呈现给学生最好的匠人品格,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与浸润。(三)教学活动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效果与影响等都需要教师以匠人之心严谨对待。在为每位学生提供匠心独具的课程与教学、帮助他们获得完美体验、促进他们充分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必然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经年累月的繁重劳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盈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此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的教学资源和最优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培育工匠精神的意识不强。由于传统文化中轻视职业教育的思想仍然存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虽然拥有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但部分教师并没有把工匠精神自觉地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更没有自觉融进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体育教学中潜在的工匠精神只能以隐性课程的形式,在不知不觉中对部分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虽然,工匠精神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主要内容,但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部门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群体中,仍然存在着轻视或者忽视体育教学中工匠精神培育及其教育价值挖掘的意识淡薄现象。(二)培育工匠精神的条件羸弱。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有培育工匠精神的目标,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完整的指标体系之中;二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有具备匠人之心的教师,能够以匠人之心对待教学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工匠品质;三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有适合开展工匠精神的课程内容,要在正常教学内容框架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还需要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教学目标的明确等方面增加工匠精神培育的要素,逐步丰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培育工匠精神的条件。(三)培育工匠精神的行动匮乏。体育教学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公共必修课程,并没有得到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都是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最低标准在运行,更不要说在教学中增加工匠精神的培育了。部分体育教师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着工匠精神,但很多时候目的并不明确,没有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之一,自然也不会把教学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这使得体育教学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只停留在隐性课程层面,没有具体落实到实际教学行动中。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策略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匠心示范。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重视体育精神培养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彰显教师职业所特有的工匠精神,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与匠人之心时发挥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首先,体育教师要有工匠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一项内容、每一个动作,以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和追求完美的技术动作使学生深深体悟到教师的“一丝不苟”。教师要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严谨对待每一项内容,严厉对待每一个动作,促使每一位学生尽到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在不断进取中获得成就感、荣誉感和价值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活动中“精益求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要坚持“一以贯之”的教学态度,从头至尾坚持严格的教学要求,让学生看到教师对待工作、对待学生的执着与坚持不懈。其次,体育教师要有匠心之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本身就应该是教育事业的“匠心之品”,只有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出众的学生。身教胜于言教,教师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专业的运动技能能更好地彰显出工匠精神在教学和学生成长中的价值。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每一次讲解、每一个示范、每一次纠错都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既要以身示范让学生看到工匠精神对成长为合格甚至优秀的学习者的重要性,又要严格要求学生、严谨对待教学,将工匠精神彰显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匠心设计。当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是教师以工匠精神为引领而匠心设计的课程时,便使体育教学拥有了潜在工匠精神培育的要素,蕴涵了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首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把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要在其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以及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差异化的课程目标设计。针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面向未来职业的特点,按照伏案型、站立型、运动型、交往型等职业特征将教学目标进行多维度设计[2],以理论研究和科学测评等方式确定不同维度下课程目标的水平,使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各相适宜,让学生从人性化、个性化的课程目标要求中感受到体育教师的匠人之心。其次,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也要按照差异化目标进行分层设计。在体育项目上,可以根据伏案型、站立型、运动型、交往型等职业人群的活动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武术、乒乓球、跳绳等有助于消除工作疲劳和提高工作精神状态的项目,使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掌握几项有助于未来职业所需的健康体育项目。在同一专业、同一年龄学生群体中,根据其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的不同,将差异化设计的课程内容再进行细化,使课程内容更适合班级每位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未来发展需要,让每位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都能深深体验到教师在课程设计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匠心实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既是体现教师工匠精神的过程,也是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养成匠人之心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中彰显工匠精神,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工匠精神并逐步养成工匠品质。首先,教师在匠心设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更要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匠人之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于细微之处彰显教师的工匠精神。教师要精心设计、精益求精,保证每一环节都符合课程目标、学生发展需要和专业技术标准。其次,在体育教学的细节上,教师要把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体味到教师的匠人之心。在动作技能传授上,教师要精于示范,将每一个技术动作做到无可挑剔,对自己不规范的动作要不断进行修正,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察到教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悉心指导学生学习动作、学会动作、学精动作,严格按照规范的技术标准要求学生,教师不要轻易降低动作技术标准,要热情耐心地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与短板,为其今后的努力提供明晰的发展方向,使其感受到教师对待教学、对待学生的严谨认真态度,真正领悟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本质。

总之,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人心,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挖掘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富课程思政因素,逐步将工匠精神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之一,通过多种教育形式与教学途径,充分彰显体育教学过程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教育价值,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将体育教学与工匠精神培育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建明.新时代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方法研究[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9(3).

[2]李国锋.甘肃省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构建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10).

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有效途径;培养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实现产业转型和经济转型,我国需要更多的专业化的优质人才,尤其是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专门性人才和专业性人才的教育场所。因此职业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十分必要的,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态度和专业精神,向社会输送更加优秀的人才。因此职业教育需要重视并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探寻培育“工匠精神”的实施途径。

一、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

从实践上讲,“工匠精神”主要解决的是劳动者专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技能的发展空间,包括技术的推广、改良等,这需要劳动者具有专业的技能和创造性的思维以及不断探索的意志。我国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但是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发现我国的职业教育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探索和发掘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工匠精神”包括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要从这三个方面出发,从专业技能的提升、职业标准的规范以及职业情怀的培养来实施“工匠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教师只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重视人文素养和个人素质的提升。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与培养,“工匠精神”不仅仅要求劳动者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还要求劳动者具有专注、细致、精益求精,因此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注重实践能力,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提升和构建学生的职业情怀、职业意识和职业思维,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不断探索、追求进步的职业精神。

二、职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实施途径

由于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与培养,不仅要注重实践能力,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也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等人文素质,将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等“工匠精神”的核心品质融合到职业教育的实践中。

1、职业教育中坚持职业标准,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品质与能力

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人平等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改变职业教育那种只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职业教育理念,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以人为本”与“工匠精神”的有机结合,将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人文素质结合起来,坚持现代职业教育的标准,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现代企业要求职业工作者具备团队合作、善于创新、勇于竞争、敢于担当的能力品质,同时还要求职业工作者具有精益求精的品质与意识,在职业教育中,应该尊重企业的用人标准,并将其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之一,在实践教学中严格按照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执行,不断提升学生的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实践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循序渐进、精益求精的品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与职业技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突出的特长进行培养,并将大国工匠的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实践教学中,使学生掌握与精通一门应用型的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根据学生的职业技能的特征,以学生就业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职业评价、社会实践、文化交流等方面渗透“工匠精神”的教育,不仅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教学,更要注重思想道德课程、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与学习,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与品质,改变学生原有的认知态度与思想行为,将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

2、职业教育中要坚持规范操作,培育学生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

一丝不苟要求学生在职业行动中能够做到耐心、细致、专注、持之以恒,能够严格执行企业的操作规范与生产标准。在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职业教育中,教师要能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行为、环节、细节,处处都能够严格按照企业的生产规范要求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专注的职业品质,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用心观察,细心操作、耐心学习,对于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按照严格的规范操作,因为每一个细节的耐心操作和学习,在实践操作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专注的态度,不断的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与服务的技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体现。为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需求,将企业的规范操作引入到课程教学,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将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提升学生的耐心、细心、用心的品质,加强工匠精神的渗透与教育。职业教育的核心不仅要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的培养,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有效的对“工匠精神”进行传承与发展,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或者实践创业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耐心、信心、爱心、用心等职业精神,只有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通过这种行为习惯的训练,最终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敬畏工作的姿态来认识与对待自己职业,才能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与创造力。

3、职业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培育执着敬业的职业精神

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仅仅要求职业工作者具备坚韧不拔、耐心、细致、持之以恒、乐此不疲、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与职业情怀,还需要职业工作者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与一身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能够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只有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才能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能只是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还要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社会的实际需要,对职业院校的文化课程进行现代化职业的改造,将现代的职业、产业、行业、专业结合在一起,充分的融合到现代职业课程教育体系中,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对职业的敬畏和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工作的职业情怀。在学生的职业教育与学习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爱岗敬业的精神、感恩之心、团队合作精神、竞争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培育学生对职业的忠诚度,进程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怀,教师要能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实施影响,提高学生对岗位职责的认知能力。职业院校应该与企业进行合作,严格的按照企业的生产与实践规范标准来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让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躬行践履、知行合一,规范自己的实践操作,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合作、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实现从知识、技能、态度到素养、精神、能力的高度融合,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怀,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真正落实“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结束语

在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在现代社会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向社会输出更加有用的人才。文章简要阐述了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并提出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学校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实践教育中充分的发挥现代校企合作教育的优势,通过企业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与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在校企合作的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的规范与生产标准有机的融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情怀,培育学生的爱岗敬业的精神,使得学生具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业务意识与工作精神,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最终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社会的发展。

作者:纪凡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桉,刘琳.略论红色文化与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5,34:80-85.

[2]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05:85-89.

[3]刘冬玲.熔铸“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责无旁贷[J].职教通讯,2016,14:3.

[4]阳桂桃.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推进途径探索[J].中国培训,2016,12:15-16.

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建筑专业;工匠精神;实践

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的概念,一时被全国上下和社会各界所热议。建筑行业从业者只有具备工匠精神才能不断提升自我,真正意义上的满足人们社会需求。目前我国建筑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侧重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建筑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却鲜有涉及。但是,随着我国产业机构和社会服务理念的转变,传统的建筑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了。本文就将对职业院校建筑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做一个简要的阐述和分析,对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我国一直都是世界上的制造大国,工匠精神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被罗列出来过: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为了使我国工匠精神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广泛的推广,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为了适应建筑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建筑教师应该在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就努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要培养职业院校建筑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必须要先理解工匠精神的中所包含的内容,所代表的含义。

(1)关键是“专”。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精神理念,这种理念的关键就是“专”,专心、专业、专注、专长等等。对建筑设计稿和建筑质量不停的追求完美、追求精益求精。建筑专业的学生在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也应该要具备这种理念及思想,运用专业的知识,专心的投入于设计修改、施工过程,专注于设计和施工的各个环节,最后使自己专长于建筑。作为职业院校建筑专业教师,在开展建筑教育活动时,应该要潜移默化的灌输学生:无论工程大小,都应该以专注、专心、专业、专长的工匠精神对建筑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不断的追求完美。将工匠精神始终牢记于心,并贯穿于整个建筑过程。

(2)内涵是“创新”。“创新”是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工匠精神要求建筑人不能总是依靠以往的经验来实施建筑活动,它要求建筑人应该不断的对建筑知识进行更新和创造,它更要求建筑人的建筑技能应该不断的提升和进步。并且,工匠精神的本意就是要求建筑人对建筑设计和施工质量的不断精益求精、不断的修改、不断完善,在这个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本质上也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职业院校建筑专业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工匠精神时,也一定要将“创新”这种理念传承下去。

(3)核心是“人”。任何精神和活动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没有了人也就没有了所谓的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和精神,其核心当然也是“人”。在中国建筑《十典九章》中也指出:品行为先,修为高标准,做事严要求,改善从细节着手。由此可见,要具备工匠精神得先学会做人,要具有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才有可能形成先进的工匠精神。因此,建筑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应该着重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坚持能力等优秀品质的培养。

二、职业院校建筑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实践途径

(1)将工匠精神纳入到教学活动当中。职业院校作为建筑人才的培养摇篮,其教育质量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建筑专业知识的时候将工匠精神纳入到学生的教学活动当中去,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工匠精神对学生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工匠精神所需要的优秀品质: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然后逐渐建立起工匠意识。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自身也应该具备工匠精神,不断的追求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完善性、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教学总结反思的及时性,以身作则的将这种理念蔓延开来。在对学生作业进行检查,对学生作品进行考核时,也应该多从工匠精神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作业和作品能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学习工匠精神的乐趣。

(2)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职业规划中。建筑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其要求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能立马掌握最基本的建筑技能。但是,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经常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建筑企业的人才需求。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能尽快上岗、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应该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出发,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加强对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的引导,不断完善职业院校建筑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规划态度,提高学生的建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3)加强工匠精神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建筑专业各个科目的专业性都特别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作为建筑专业教师应该多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工匠精神与实践的联系,强化工匠精神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有条件的话,专业教师应该多去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也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到工地上开展实践n程或者直接进行顶岗实习。确保教师传授的专业知识更贴近行业实际,也让学生提早适应实际施工过程,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水平。

(4)营造推广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工匠精神的推广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支撑。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部级技能大赛、演讲比赛、设计比赛、作品展览等活动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或者是邀请曾经获得全国技能大赛金奖学生到学校传授自己的经验和心路历程,让他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同时也能刺激学生对提升专业技能并和精益求精的热情,使工匠精神在校园内得到更快、更正确的推广和弘扬。

三、结论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是崇高理念的体现,是我国建筑行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源泉。为了促进我国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快速转变,建筑行业需要的是具有高质量、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建筑专业毕业生。而工匠精神的推广能帮助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建立优秀的人格素养。职业院校建筑教师应该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学生的职业规划当中,积极的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工匠精神推广环境,让工匠精神在我国建筑教育教学中开花结果,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02:14-17.

[2]成海涛.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J].职教论坛,2016,22:79-82.

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篇7

关键词:工匠精神;政工工作;培育路径

工匠精神源自于我国古老的手工行业,因此作为优良的传统美德历史悠久,也成为了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随着机械化时代的到来,手工业的没落使工匠这一角色逐渐淡出了历史,但是“工匠精神”所体现出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原则被传承了下来,它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振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工匠精神的内涵不断被丰富了,还包括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作为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强大智力支撑,应该得到培育和弘扬。尤其作为企业政工人员,更需要培育“工匠精神”来提高本职工作的使命。

一、培育工匠精神与政工工作的联系

(一)立德树人是政工工作的责任

政工工作的任务是提高组织内员工的各项素质,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首先,工匠精神所要求的也是立德树人的目的,两者之间具有着共同点。如工匠精神要员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锲而不舍的品质,以及工作踏实,遵守规章制度等,这些都是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其次,工匠精神所具有的价值与立德树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工匠精神重视道德要求和品质规范,尤其强调职业道德,倡导爱岗敬业、遵守纪律,重视楷模的树立和榜样示范,有弘扬与传播中华美德、激励人们加强道德实践、促进道德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同时,工匠精神包含心传体知、师徒相传的内容,既重视技能、技艺的传授,也重视道德品质的养成,它寓“教”与“育”于一身,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工匠精神有突出的实践特征,它崇尚劳动,并鼓励人们积极投身于实践劳动,以促进自我价值的彰显和实现,它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激励、指导和促进作用不可忽视。

(二)传承民族精神是政工工作的内容

中华民族有着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同时也非常重视道德品质的养成与理想人格的塑造。近代以来,中国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懈奋斗,并贯穿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而工匠精神既蕴含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也凝结着锐意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追求,它是中国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工工作要肩负起传承中国精神的职责,就应该重视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以更好地促进中华美德的承继,以及中华文明的延续。我国人民向来崇尚辛勤劳动,并把此看作是做人做事的本分,是兴家立国之基础,而工匠精神所代表的勤劳与进取,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品格与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此外,工匠精神还代表着追求卓越和勇于创新,鼓励人们在敬业、精业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新,体现了中国精神新的时代要求和内涵,并为中国精神作出了时代性的表达与诠释。

二、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路径

(一)创设优良的文化氛围

精神的生长需要优良的文化氛围,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需植根于优秀文化。以文化涵养工匠精神,这是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前提。首先,要打破不利于工匠精神发展的文化氛围。其一,要转变陈旧的观念,正确地认识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地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有悠久的农耕文化,人们也随之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农本工末”,工匠及工匠精神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这直接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发展。其二,要克服固有的刻板印象,客观地评价工匠及工匠精神的作用。我国历史上就有轻视体力劳动及体力劳动者的传统,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在当代中国,很多人仍然对“工匠”抱有一定偏见,认为它是沉闷死板、不懂变通、不够灵活的代名词,这种刻板印象限制了工匠精神的传承。

其次,要积极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工匠的文化氛围。其一,要充分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增强工匠精神的说服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太多凝结和反映工匠精神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建筑、雕刻、瓷器、刺绣、历史资料及企业文化等,形式多样,要重视挖掘、利用和开发这些文化资源,以向人们展示和传递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其二,要合理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提高工匠精神的吸引力。西方一些国家是工匠精神发展与传承的典范,其文化产品也很能代表和体现这一精神,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进一步彰显工匠精神的魅力与价值,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二)开展内容丰富系统的职业培训

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教育尤为关键,特别是职业培训,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其职业道德的养成,有着突出的作用。学校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要转变“重成绩、轻能力;重学习,轻实践”的观念,应该重视职业教育,积极开设系统的职业课程,包括专业技术的学习,能力与素质训练与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面试应聘技巧的传授,职业道德的规范,职业规划、管理与评价,等等。要重视把工匠精神所凝结的“专业”“敬业”“精业”“创业”的精神贯穿于职业教育之中,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它所代表的认真勤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尊师重道、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操,持之以恒、守正创新的精神追求,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通过制度的构建支撑工匠精神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发挥政府服务职能,而且也需要管理体制的创新与相关 配套制度的完善。要完善我国用人制度,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打破就业体制,破除固有的体制障碍,

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利益,提高工匠的就业环境与职业地位。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传统手工业受到很大冲击,传统工匠的手工诙逐渐被流水线生产所取代,很多独门技艺都已失传,工匠精神也在一定意义上失落,工匠的地位因此也为人们所忽视。基于此,政府应该关注这一群体,并对现代工匠及相关技艺予以法律上的保护和政策性的支持,以提升工匠的职业威望,鼓励手工技艺的继承与发展,促进人们自觉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工匠、重视工匠精神的观念。其次,要完善奖惩制度,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净化社会环境,促进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发挥制度的警示、监督、激励作用,要进一步明确并细化职业道德规范条例,赏罚分明,鼓励创新,对于先进单位及个人,也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与精神支持,以榜样示范、评优评奖、竞技比赛、产品展览等多种形式,促进业内交流,以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支撑作用,切实保障工匠精神的有效传递、培育及弘扬。

三、结语

总而言之,“工匠精神”要求对本职工作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也体现出敬业的精神,这是各行各业所推崇的职业品质。作为企业的政工工作者,要时时刻刻践行“工匠精神”,加快政工工作的创新,以工匠的姿态对待人和事。我们要把这种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的政工工作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仪雅.论政工工作的理论彻底性问题[J].现代交际,2016(19).

[2]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

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篇8

关键词: 高职生 工匠精神 培养方法

什么是“工匠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是“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极致、追求完美、追求更好,努力把品质从99%提升到99.99%的精神”[1]。有的学者认为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爱岗敬业,热爱所从事的职业;二是能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三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和完美;四是甘于奉献,具有崇高的职业使命感。”[2]有的学者强调“工匠精神”是“指手工艺匠人在制作过程中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的精品”[3]。根据学者们的阐释,结合高职学生现状与未来发展,笔者认为,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喜欢自己从事的职业、对职业充满敬畏、对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益求精、对人生追求极致、追求完善、止于至善的精神。

2015年“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几乎震撼了每一位爱国者的心灵,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工匠精神的热潮。其实,我们是工匠精神的始祖,这只是工匠精神的失而复学。

《大国工匠》讲述的是8个工匠所缔造的神话。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从他们的身上不难看出他们独特的现代气质、魅力:认可和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充满敬畏感、有专业功底、对工作执着、对职业忠诚,永不放弃,不改变初心,对自己的职业有超乎寻常甚至近乎神经质般的追求,对产品和服务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精品打造”,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新的创造。工匠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这正是高职学生成就精彩人生必须具备的工匠精神。

总理在2016年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4]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工匠精神在经济向创新型转变、“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表明了国家层面上弘扬和培养“工匠精神”的决心。

高职学生是推动经济向创新型转变,实现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的一支重要的后备军,是未来的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可忽视的力量。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至关重要。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使人在认识过程或活动过程中对某事物带有稳定、主动、持久的指向性,是人们行为的内动力”[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认识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6]。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行为的动力元素之一,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愿意学习的第一前提,学习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重大的价值与意义。

高职学生由于高中生活紧张,鲜有时间对专业深入了解,填报志愿是比较盲目的,甚至有不少学生的专业是在父母或者招生老师的建议下填写的,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总之对专业一头雾水。再加上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对专业学习没有兴趣。如何激发他们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著名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一种目的或一种意向,可以形成一种准需求,产生具有动力意义的紧张系统。”[7]人的心理紧张系统代表的是一种心理需要,假如我们让学生在学习方面有这种心理需要,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需要和心理紧张系统不健全,也就是学生尚未树立科学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专业的价值观?结合当前高职教育教学实践情况,笔者认为,首先,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强学习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尽早明白学习的价值与意义;其次,专业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结合对专业的深刻认识与感悟,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最后,对于教学管理者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会时间,紧抓班级学风建设,定期召开学生学习的经验交流会,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让学生在快乐氛围中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相互学习、教育与影响,共同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真正对自己学习的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平时能够认可、热爱自己的专业,这正是成为能工巧匠的必备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渴求专业成就的欲望

成就是工匠精神的精神激励,也就是人生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实现大的职业目标,一个人渴求成功的欲望越强,他人生的目标就越明确,在奋斗中更乐于拼搏,敢于面困难,勇于迎接挑战,做事越努力,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容易具有工匠精神;没有渴求专业成功欲望的人,很难做出较大的专业成就。

如何激发学生渴求专业成就的欲望呢?首先让学生接触本专业大师级人物,了解大师们事业发展的历程,发现专业大师的伟大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体会到大师级人物洋溢在脸上的快乐与幸福,促使学生看到自己专业的光明前途,内心真正渴求专业成就;其次,结合高职生的实际情况,在专业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设立一个个逐渐升级的目标,让学生不论在专业学习中还是在班级活动中,都能够轻易实现目标,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对自己充满希望,相信自己会有精彩的人生。

三、激励学生对专业的专注

专注就是对专业的专心注意、执着、全神贯注、痴心不改、锲而不舍,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核心。任何一个成功匠人,或者大匠,都会对自己的职业专注,都是有过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十年磨一剑的经历;在从事自己的职业中忍不住孤独,耐不住寂寞,是很难成为大匠及人物的。

格拉德维尔说过,任何一个人经过一万小时的努力,可以由平凡变为超凡;马克・吐温说过,只要专注于一项事业,就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8]。因此,平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专心做事,尤其是在实验和实训中,安排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独立承担责任,每次实验课和或者实训课结束后,对能专注于布置任务的同学,要大力表扬,树立典型和榜样;在学生管理方面,哪怕是简单的大扫除或者每天的劳动值日,都要督促他们认真对待,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要及时给予赞扬,使他们在追求精细的工作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养成专注做事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

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是每位工匠具备的优秀品质,也是职业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要求匠人凡事追求极致完美,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学习,永不满足,乐于思考创新改革,精益求精,努力超越自我,执着解决问题,向着职业的宽度和深度发展,这正是每个工匠成功的基础,这正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顺利就业和走向事业成功的基石。

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我们平时必须要求学生在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在实验室,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步骤,不容许任何马虎,实验数据有问题的要重新做,实验来不及做完,课后一定要补上,对于实验认真仔细,在实验结果还可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再做一遍的学生一定要大力表扬,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对提出改进实验措施的不论效果如何,只要没有安全隐患,对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一律要给予肯定;在实训室,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每一步骤、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半成品、每一个成品,对成品的检验、验收绝对严格,如对学生所做的染色小样与岁给标准样的色差,以企业的要求色差0.6为标准,凡是大于0.6的一律重新打样。当然,对于做得好的学生,我们给予高度的肯定与赞扬,并让这些学生分享经验,用事实证明谁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谁就可以赢得快乐与尊重。

五、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可以熏陶出匠人坯子,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将工匠精神显性化,在教室、实验室和实训室墙壁等地方悬挂本专业能工巧匠的事迹介B和工作照,关于8个工匠的格言提炼作为班级标语,定期聘请企业的技能专家、能工巧匠等来校做讲座或报告,用他们的经历向学生诠释工匠精神,教育感染学生。

班主任要注重班会的质量,和班委一起策划和召开工匠精神方面的一系列班会,如我们班开展系列主题班会:我的青春我做主(邀请本专业成功的学生讲解对职业的看法、自己在企业的奋斗经过、自己取得成功的体会等,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对自己走上人生的成功之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弘扬工匠精神,成就精彩人生(畅谈对职业的认识,掌握工匠精神的内涵,让自己具有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可以利用学院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信息平台,大力宣传本专业的能工巧匠,成功校友的典型事迹,全国技能大赛获奖者的事迹与感言等,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等节目,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震撼学生的心灵,并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为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

希望每一位高职生能成就精彩人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就至关重要,这种培养是多方位的、长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和内容教育、熏陶,还要求我们坚定地、一如既往地做下去,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和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努力,匠心筑梦,擦亮中国制造。

参考文献:

[1]郑荣胜.让工匠精神成为广大职工的主体意识和主流精神[N].杭州日报,2016-4-18(11).

[2]聂伟.经济社会转型期应彰显尊重“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4-19(05).

[3]张昭阳.东北振兴尤其需要“工匠精神”[N].吉林日报,2016-3-29(04).

[4]作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6-3-6(02).

[5]瞿葆奎,吕达.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44.

[6]刘志运.大学学习理论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68.

[7]库尔特・勒温,著.竺培梁,译.拓扑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5.

上一篇:高中生物学习指导范文 下一篇:口腔保健的目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