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9:39

考古学培养方案

考古学培养方案篇1

针对古代史部分提升能力提高得分率方面,个人在亲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些经验。

第一,首先要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很多学生遇到古代第一反应就是害怕,不敢做甚至是不想做,每次月考结束,对于班里的体育生、艺考生和基础相对差的学生来说,如果出现的古文材料多些,那就相当于噩梦,很多学生自动放弃,选择题就是直接蒙,看见哪个选项顺眼或是熟悉些就选哪个。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做古文的自信心,和语文古文阅读相比,历史的材料就相当的简单了,篇幅短,而且不必每一个字词都翻译,更不用考虑什么倒装句式等,只要学生能读懂材料大意,抓住段落主旨即可。

例如: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

A.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C.宗法制度难以维持 D.郡国制度逐渐形成

分析此题干中读懂省略号前面的转折,抓住关键字词“起自布衣”“多亡命”,即可判断此题考查的是君臣的出身打破了原来的血缘体制,对于“封建诸侯”这些词均是历史专业术语,亦是古代史中的重点讲解名词,其他的语句学生只要不畏惧,能够静下心认真地读两遍自然会明白题意。题干中考查的更多的是课堂上的重点知识,贵族政治主干关键是血缘与政治的关系,分封制强调分土地人口是地方的管理体制,宗法制侧重点在血缘同时还有大小宗之分,郡国制度重心是地方的政治制度,即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法。由此不难得出此题的答案是A。

如果单拿出此题学生做,得分率不会低,可是放在整张试卷中,在考场的压力下,学生的自信心就会下降,会让学生紧张无法抓住关键的字词,如果对于选项的主干名词理解不透的话,错误率就会大大上升。作为老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信,同时也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重点主干知识,古文只是对历史知识点考查的一个障眼法。

第二,学生必须基础知识扎实,能够在繁多的古文中快速提炼出关键性词语,理解出题者的考查点。充分的自信是建立在有足够的底气、扎实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如果弄不清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联系和区别,弄不清贵族政治和宗法制的关系,那么此题就是找到关键字词,依然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

基础知识牢固,必须记住时间朝代,很多选择题里都有时间提示。

如2014年湖北的高三强化训练题:“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材料反映的是

( )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汉的郡国制

C.唐朝的藩镇 D.元代的行省制

题中有诸侯有郡,基础知识点熟悉,只有汉代和明代出现过郡国并行的制度,笔记扎实的学生上来就能选出B选项。

2015年浙江文综,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

此题完全是课本死知识,A选项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B、C为地方二级行政机构,D选项为地方三级行政机构。因此D选项正确。

学生基础知识要扎实,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老师的督促,一般的艺考生自控力和时间都有限,这就需要老师的勤抓、勤督促。

第三,平时讲课练习中多做相关的训练。所有的能力都不是几天突然培养出来的,需要一个长期不断努力的过程。在学习古代史中,各专题所用的时间都会相对久些,老师可以多找些古文资料习题练习,同时在练习过程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请学生自己翻译,不明的字词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字典,甚至可以请学生去求助语文老师,既能加强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也能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要长期坚持,从高一就开始培养,到了高三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定然会有一个质的突破。

第四,对于古代史材料题,学生做题时和近代史、现代史的一些基本的规范化要求一样,注意审题,注意问题答案的出处,注意材料的引自著作,及基础知识与材料的结合,答案的书写规范化,答案主干知识点前置,专业术语化,清晰明了,简单点面全,避免摘抄材料原文等。

参考文献:

考古学培养方案篇2

本文针对当前图书馆古籍利用效率低下的状况,从档案学角度提出了古籍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改变这种局面,真正的让古籍服务广大师生。

关键词:档案;古籍;管理

Abstract:The historical document library is a valuable national asse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val science,it is a precious historical archives,with its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value.In this paper,under the current efficiency of historical document in the situation,from the archival scienceperspective,records management study of specific measures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the real service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historical document.

Keywords:archives;historical document;Management

古籍藏书是图书馆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从档案学角度来说,它更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档案,这些古籍作为原始记录,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但由于古籍类档案自身的难懂性、珍贵性以及管理方式的落后,造成了它的利用效率极为低下,据有关调查,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的利用率不足15%,个别的不足10%。在保护古籍与提高古籍利用效率之间需找到一个平衡点,加强对古籍档案的管理。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尝试运用全宗原则对古籍档案进行管理现在许多图书馆古籍档案的分类方法大都以历史关系进行排列,忽视了其他的线索,降低了查找效率,如果引入全宗原则,在原有方法上对某些档案比如人事档案,根据不同人的历史沿革进行分类。值得强调的是由于古籍不可能像其他的档案那样都比较完整,具有形式不一、内容较杂的特点,因此结合现有的一些分类方法十分必要。

二、树立主动服务的理念,加强对古籍档案的信息开发由于古籍档案使用古文书写,句式、语法结构与现代不同;许多古文包含着作者深邃的思想、情感,需要联系时代背景,有较好的历史基础;古籍本身许多属于孤本,不宜较高频率的利用等等这一些因素决定了需要对古籍进行进一步加工、开发,以保护古籍档案与提高利用效率,特别强调的是要坚持对古籍档案实体与内容信息的深度开发的原则。

1.对古籍进行校勘、加标点、注释、汇编、辑佚等一系列工作。必须首先对古籍的真伪、价值大小进行判别,对于没有多大价值的、后来伪造的可以剔除,集中力量对那些比较重要、有价值的进行校勘、加标点、注释,使读者能够比较容易接受。在完成这些工作后,可以对古籍进行深一步的加工。确定汇编的标准,如时代、作者、主题、序列等等,坚持不改变原文的原则,将古籍中相关的采取摘录的方式集中在一起。经过这样的加工读者就可以有针对性进行查找,也可以减少古籍损耗。

2.实现古籍档案的电子化,建立古籍特色文献库,并与其他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古籍电子化渐渐成为可能,这也成为当代不可抗拒的趋势之一。它有效的提高了古籍的利用效率,使异地间的利用成为可能。但由于各个图书馆水平的不一,许多图书馆间还不能实现这种资源的共享,急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古籍文献库,需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模仿,可以根据馆藏古籍资源的内容来深度挖掘。比如本馆在明清时期的文献较丰富,就应做好这方面的开发利用。在技术选择上应以安全为第一原则,选择那些日臻成熟的技术,并适当的采用新科技。

3.运用当代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尝试对古籍的声像形式的开发。

古籍的载体多样化更易吸引读者的眼球,改变以往单调的形式。古籍呈现方式目前大多数是文字形式,需要读者耐下心来细细品读,对读者的文化素质、个人情趣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选取一些有趣的主题通过由专人朗诵或组织话剧表演的形式来呈现,并且录制下来,制成光碟。既将古籍里内涵表达,同时也让广大师生增进对古籍的认识,改变它那种枯燥、索然的形象,进一步培养对古籍的兴趣。

三、从事古籍档案的管理与研究工作对馆员的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许多高校图书馆内古籍方面的工作人员缺乏,而且素质较低,远达不到相关的要求。这一方面源于古籍工作本身的高难度性,另一方面也与相关领导不重视有很大关系,认为它的投入大,效益低,同时现实中需求极小,所以不愿意加大投入。这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果不解决,那古籍工作就难以展开,不利于长远发展。

1.馆员应转变思想,增进对古籍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古籍档案是图书馆宝贵的财富,它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价值要比图书馆其他的图书要大的多,对古籍档案进行开发利用,虽然短期会消耗馆内巨大的人力物力,但从长远角度必定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对于提高官员的研究能力有着很大帮助,应当在保护好古籍的基础上,进一步放低借阅古籍的门槛,开辟一些专门的阅览室。

2.加大对古籍档案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古籍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古汉语文学、训诂学、版本目录学、鉴定学的多个学科。同时由于从事古籍的校勘、注释、编纂等工作时常常面对的历代图书,很容易会让人感到厌烦。因此需要在知识上既广博,同时具有高度责任感与持久的意志力的人才。图书馆在选拔这些人才时既要注重考察他们在古籍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考察他们其他方面的素质。要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培训古籍工作人员,同馆外专业人员多交流,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要注重加强他们的理论修养,目前许多古籍工作人员仅仅凭经验去从事古籍修缮、编纂工作,将古籍工作理解一种技术活儿,这些错误的观念对古籍工作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因此应向他们多介绍一些科学的理论,用先进的理论作指导。

3.建立人员工作激励机制,加强对他们的鼓励与监督。有关研究表明,人在适当压力或者激励情况下往往工作效率更高。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的非赢利性的单位,主要是为了提供给读者更好的服务。强调馆员的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从事古籍工作就更加需要他们的付出,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鼓励,同时给与适当的压力,就显得尤为必要。

图书馆古籍作为一种档案,与现代的档案管理有许多重合之处,档案管理的许多经验与科学方法都值得借鉴,应用到是图书馆工作中去,以进一步促进古籍的有序管理,加强对古籍的信息开发,改变当前古籍利用效率低下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曾洁莹.图书馆古籍整理人员的培养与提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6).

[2]王济九.对古籍整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03).

[3]颜海.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3.

考古学培养方案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蒙语授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3011003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使用民汉双语教学成为培养本民族、本地区人才的重要手段,呼伦贝尔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蒙汉双语教学是学院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重要手段,其中蒙语授课(以下简称蒙授)学前教育专业从成立以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双语幼儿教师,缓解了幼儿园师资的匮乏和不足,培养了一批蒙汉兼通的民族双语人才[1]。但随着社会和地区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进一步提升以及部分高校的不断转型,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成为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要求的首要条件,要重新审视蒙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的的质量规格,使培养对象得到社会和地方的认可。

1蒙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蒙古族双语教师缺乏,影响教学效果

学前教育蒙授专业不同于汉授专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不同,汉授专业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科班出身、精通本专业知识的教师即可,没有蒙古族知识教育的要求,而蒙授专业的教师既需要通晓学前教育的理论和知识,也需要了解蒙古族文化、蒙古族历史和学生的民族心理[2],特别是教学时要考虑专业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和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受学生欢迎。学院双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学前教育专职教师虽有20多位,但通晓蒙汉双语教学的教师并不多,由于双语师资的缺乏,部分课程的教学需要外聘教师,所以一直存在这样一对矛盾:懂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由于不懂蒙古族语言无法进行双语教育,只能用汉语教学,在上课过程中,由于要进行“蒙―汉”语言之间的转化,正常的汉语教师授课语速对蒙授学生来讲是偏快的,导致部分知识点没有进行及时转化和理解,所以无形中造成了课程学习和理解的困难;部分教师蒙汉班教学区分度不明显,导致蒙授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教学效果;而能进行双语教育的教师(外聘)不通晓学前专业的专业知识,导致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这样的矛盾也成为困扰学前教育蒙授专业教育教学的瓶颈。

1.2学生技能水平不高

首先,受学生生源的影响,许多蒙授学生来自于农牧区的普通高中,在本科之前没有接触过任何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同汉族学生相对比,其技能基础较低;其次,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的总学时和学分都高于技能课程,由于技能课程课时有限,理论课程又挤占了技能训练时间,所以学生的技能水平受到影响;再次,部分硬件设施不足影响技能训练效果,如键盘与即兴伴奏技能的训练需要电钢琴或钢琴,三个年级(大四除外)在进行训练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同时使用钢琴或电钢琴,通常几个学生使用一个或者根据上课情况安排琴点,各班级交替进行,虽然学院的教学设施总体上已经得到很大改观,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人均需要。

1.3师生对现行教材满意度不高

教材是课程设置的载体和基本形式,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人才质量的培养,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对师生都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3]。蒙授学前教育专业现行教材除了少数通识课程是蒙文教材之外,其它大部分课程都使用汉语教材,而且许多汉语教材内容枯燥乏味,繁琐、难以理解,脱离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编排方式比较死板,文字含混晦涩。由于蒙授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教材时必然会增加学习压力和负担,对教材内容的接受和理解形成巨大的挑战,无形中会让学生抵触教材,抵触课程,影响学习效果。而教师在使用汉语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学重点不是知识的讲解、归纳、总结、提升而是整节课偏重于对字词、术语、个别语句的翻译,翻译的功能大于“解惑”的功能,导致教学舍本逐末,难以形成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许多课程使用的教材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形成学生和教师对“教材有没有,教材什么时间发放”并不关心的局面。

1.4课程结构不合理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规格最终落实到课程设置上[4],虽然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强调“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突显,和许多学术型大学一样,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程偏多,技能课程偏少,大量的理论课教学挤占了技能训练时间,影响学生的技能水平。而且大部分课程的开课时间与汉授班级基本一致,由于蒙汉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同,民族语言的差异导致蒙授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蒙授学生四年所修课程的总学分数和部分课程的学时、学分与汉授班级大体相当,甚至多于汉授班级,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额外增加了民族教育教学的内容,如马头琴演奏、蒙古族剪纸、蒙古族传统游戏开发、蒙古族语言教育等,学生的负担加重。

1.5集中实践教学时间短,次数少,职业能力受到影响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指教育教学实习和见习。教育实习、见习是每一所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检验,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最佳途径,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业人才的有力措施,通过教育实习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并积累经验[5]。学院教育实习、见习的时间短,次数少,效果不佳,教育见习为第四学期和第六学期各一次,每次见习一周;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实习时间为十二周,由于集中实践教学时间短,次数少,效果并不显著,学生职业能力受到影响,许多知识还只停留在书本上面,没有真正用到实践中去,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各种师范能力还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导致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出现不适应或职业的不认同感。

2提高蒙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策略

2.1制定突出“实用性”、“应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才培养总体规格的再现[6]。学院蒙授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民族学前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即民族幼儿园、早教机构、托幼机构等相关领域的蒙汉双语应用型教师。要求学生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全面,专业视野宽广,有突出的专业技能(弹、唱、跳、画、做、演、讲)和实践能力,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将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有较强的学前教育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传承和发展蒙古族传统民族文化,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交流能力和较强地蒙汉互译能力与口语交流能力。

2.2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

重新审视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关课程设置,减少专业理论课程的比重,减少部分理论课程的学时数,相关课程要进行统合,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避免课程内容间的重复,合理安排课程的开设学期、所修课时和所占学分,加大技能课程的比重,特别是加大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如键盘、简笔画、手工、乐理视唱、环境创设等课程的学时,通过一切途径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专业技能、民族语言表达技能,如通过日常的技能训练、举行各种比赛、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民族语言表达技能,通过集中实践活动和分散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在课程的设置上要突出民族性和地域性,开设一些蒙古族文化传承、蒙古族学前教育发展史、民族艺术、蒙古族幼儿文学、幼儿游戏、马头琴演奏等方面的课程。在课程的考核评价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考核评价的难度,形成有效的技能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

2.3培养优秀的民族双语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双语教师的师资建设,提高本专业蒙古族教师的学历层次[7],要全力支持蒙古族教师攻读博士、留学深造,努力成为本专业优秀的蒙汉双语高级人才。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就蒙授专业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考核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进行定期研讨,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同一年级蒙汉平行班级尽量不使用相同授课教师、相同教案、相同教学语言进行教学,形成“以老带新”的结对子组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聘请有经验的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师、高学历蒙古族人才传授教学经验,进行讲座交流;其次,鼓励蒙古族教师进行科研,组成“阶梯型”科研团队,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态度,政府和学校加大对蒙古族教师科研的奖励,以科研促进教学;再次,通过鼓励蒙古族教师外出进修、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等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2.4改善配套的硬件设施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学条件的改观和教育资源的优化,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完善配套设施。学校需扩建画室、舞蹈教室、蒙古族模拟幼儿园,增加钢琴、电钢琴、马头琴的数量;购置一批高质量的专业蒙文图书和学前教育相关的教学用具,如嘎拉哈(羊踝骨)、蒙古族服饰、民族生活用品等;购置学生手工作品的展示柜或展示台,留存优秀的蒙古族手工作品;在多媒体上安装蒙文教学软件或蒙文多媒体课件,便于教师讲授。

2.5建设高质量的教材

教材反映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的深度,一部好的教材对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有重要的帮助,同样优秀的教材也能使教师开阔思路和眼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8]。蒙授教材没有汉语教材更新速度快,比较陈旧,所以当务之急要编写体现民族特色的、适合于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教学的优秀教材,组建一支优秀的蒙古族教材编写的教师队伍,编写高质量、本土化的蒙汉双语教材。政府、学校加大对蒙古族教材的出版奖励力度,给予出版教材的优惠政策,也要形成监督体系,确保出版教材的质量,以此来促进蒙授学前教育教学的科学化。

2.6延长集中实践教学时间,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教育实习、见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岗前热身”,是对所学知识、教学质量的有效检验,学院要利用好民族教育实习基地,尽量把教育见习贯穿于每个学年,并且在大四要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使学生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真正成为“应用型”教师。同时利用自治区每年一次的“农牧区幼儿教师国培计划”,让学生顶岗实习,深入农村牧区幼儿园,了解基层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也可以通过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当地民族幼儿园的办园情况,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依托地方和政府的支持,依托民族优势,努力创办民族幼儿园,为学生的实习见习提供支持,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蒙授学前教育专业要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提高蒙汉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配套的硬件设施条件,建立高质量的教材,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使蒙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得到社会和地方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黄翠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1,(8):3233.

[2] 李爱华.非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2):7174.

[3] 安梅琴.内蒙古地区幼儿园蒙语授课班的课程内容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4] 照格申,张布和,吉日木图.构建蒙语授课学生“三语”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08,(9):2931.

[5] 秦松.蒙语授课基础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新课程学习(上),2014,(5):6567.

[6] 苏日娜.蒙汉语授课取向分析――对内蒙古S旗中学生的问卷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09,(3):6875.

[7] 额尔敦,海明.蒙语授课班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85186.

[8] 照格申白乙.蒙古语授课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3):305307.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local universities, more severe challenges were proposed for training mode of qualified personne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minority area. How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bilingual kindergarten teachers of Mongolian and Chinese which recognized by the community and local education become the key task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and analyzes talent training plan, related curriculum′s installing and teaching qualit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taught in Mongolian,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考古学培养方案篇4

“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做合一

自2006年开始,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学院就与南京领航人才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办E&T项目。即把文化基础知识教育(Education)与技能培训及实践(Training)相结合。通过学校基本教学体系和E&T的课程体系的结合,特别是将相关岗位技能有效融入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中并加以反复实践,实现了学生从毕业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该项目目前已涵盖汉语言文学(文秘)、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库技术)三个专业,其中行政管理(人力资源)为2010年新增合作专业。E&T项目第一届52名毕业生被上海大众、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等单位争抢,就业率达到100%,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

岗培入课堂――职场新兵的“军训”课

岗培入课堂校企合作模式,是将企业的岗前培训内容嵌入学校课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对接企业。

2010年底,南京晓庄学院与中国免税品集团合力做出一项尝试:将企业的校园招聘、岗前培训、入职签约等一系列环节引入校园。中免集团为录用的晓庄学院毕业生举行了为期10天的培训,培训的讲师全部来自集团高级管理层。通过10天的培训,学生的职业素养、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专业技能等方面均得到了极大提升。最后,为了给学生的就业保驾护航,培训结束前,学校、企业、学生签订了三方就业协议。

“工学结合”模式人才培养――校企零距离

2011年上半年,学校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和江苏微软技术中心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微软实训基地―晓庄微软技术中心建立。这也是江苏微软在南京的首个校内实训实验基地。基地内部建设完全模仿企业环境,学生可以在基地内提前“上班”,有企业的项目经理给学生“布置任务”。这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智力资源和生产基地,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同时又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了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校企无缝对接。第二个阶段:微软南通实训项目。42名相关专业学生在大四下学期参加了江苏微软中心南通基地为期4个月的实训。实训过程中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普遍增强,交流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得到提升。在实训期间学生就提前被用人单位“争抢”,100%就业且多数就职于擎天科技、联创亚信、用友软件中软国际等知名软件企业。

“古南都”冠名班培养模式――就业直通车

学院于2011年10月份与南京古南都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立“古南都班”。按古南都集团的用工标准,学院从大三年级相关专业中考选若干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冠以企业名称。对于“古南都班”的教学与管理,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大四下学期,学院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校内建立古南都集团实训就业基地,在企业内建立南京晓庄学院实习基地,实现了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院还结合学校学分制改革,将“古南都班”课程算入选修课学分,让“古南都班”学生可以同时修满学校要求的学分和完成古南都的任务。

考古学培养方案篇5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要想教给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阅读理解能力是历史学习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运用所学历史知识,从特定历史资料中获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经过加工整合,形成较为科学、准确的认识史料的能力。如《必修二》中“中国古代商业”教学目标: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中国古代执政集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内在关系;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从“理解”、“分析和概括”等字眼中可以看出其强调对历史学习能力的考察。

高中历史教学虽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实际经常出现课程任务紧张,课堂上不能过多给学生讨论和思考时间,最终回到老师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由于不具备基本阅读理解能力,学习过程中无法准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变得非常困难,直接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教育素质的培养。所以教学中注重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师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重要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我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应贯穿于平时训练中。学生做题往往从材料中的时序、关键词等获取有效信息,做出判断,而忽视对材料中的每一句的充分理解。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有意识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归纳,是培养学生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最好途径。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老师设置问题,限定时间,把教材中的正文当成材料阅读,通过材料找到答案。如学习《必修三》“百家争鸣”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儒、道、法不同学派的思想主张,在学生阅读中进行一些方法指导,用笔做好记号和批注,使学生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阅读效率。通过找关键词关键句提取有效信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也可以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如今各个版本的新教材可谓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以高中人民版教材为例,除了正文外,通常配一些插图如文物、地图体现历史真实感,同时设计了“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采用大量原始资料、诗歌、民谣等,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图示和表格等多种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横纵向历史思维能力。另外配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思考”、“自我测评”及“材料阅读与思考”题。

二、借助多媒体、网络等教学平台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除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外,将历史课外阅读引进历史课堂,让学生真正感到有趣实用的历史课堂,拓宽中学生课外阅读是一种方法。随着网络、多媒体等新信息平台的出现,历史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样。对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把更多课外资源引进课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同时增加历史学习乐趣。如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材料创设情境,在学生阅读教材之前,适当创设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节教学中,先用多媒体打出一张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照片,然后在PPT上打出周恩来外交史上的幽默故事,设置问题:有人说,周恩来是典型的谦谦君子,他的外交风度与机智令无数人折服,你同意吗?为什么?为讲授新课创设一个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远比直接设问“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灵活有效,符合如今考试问题设置多样化的特点。

三、进行适当的课堂练习

在课堂上结合课外练习,引用一些典型高考题目,结合不同题型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观近几年高考历史考试,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试题常常以“大跨度、高概括”、“小切口、深分析”等材料题型出现,具有“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特点,且形式多样化(文、表、图),问题具有创新性,重视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考查形式来说,文字性材料居大多数,可分为叙述性文字材料和原始性文字材料,参考答案是对材料的高度概括,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把历史材料概括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对学生和老师而言,这都是一种能力的挑战。以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40题为例,根据所给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本题利用中国古代和近代海洋利用的相关史料,综合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及辨证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中明清之前的相关史实可以提炼出其“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的特点,利用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等史实提炼出“海洋意识不足”的特点。而有些考生没有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找不到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停留在泛泛而读的层面,从而得不出答案。从实际教学和平时改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材料阅读缺乏兴趣,阅读理解能力比较有限,浏览完材料后无所适从、不知所云。或找不出重点句和关键句,答案变成照搬原文,抄原文不能抄到重点。所以课堂上进行实战演练,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有必要的。

考古学培养方案篇6

培养历史素养就成为历史课的重要任务。中国社科院吴伟教授认为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它是历史知识、学科能力、意识和价值观、观察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总和。结合古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国古代史课教学在不断探索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以课堂为阵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提高教师的历史意识和教学能力

教师要精心研究并引领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主干知识的概念内涵,科学地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使学生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来龙去脉,比较鉴别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及其相互联系,把握知识结构,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历史事件的现象和本质,解决历史问题。

2.创新学生学习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问题式教学法。把学生教活,很重要的三个方面就是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形成历史思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2]。长期的讲授法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最佳手段。用问题引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课后复习作业一般是总结问题,如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表现;战国百家争鸣代表及主张……,要求用图示或表格完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明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使每节课上都能有12个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进行联系、分析、思考,课上引导学生客观、理性的评价历史问题,学生会始终处于积极地思维活动中。

自助与互助学习法。为更好地调动学习主动性,教师逐渐引领学生编写“学案”。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全班分成8个小组,以课本内容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体,提出自己的问题,小组讨论拟定学习提纲,共同设计“学案”呈现基本知识点、知识结构和讨论问题,课上让其他同学回答,再由设题小组代表说明,最后老师把关,介入讨论或点评,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学习能力状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另一方面又能发现一些同学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对历史问题的深入反思和理解,给予肯定和鼓励,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一些复杂的问题可留到课后或放在社团活动时间继续研究学习,指导学生参考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二、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历史考证能力

古修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的就业人才。他们需要的是古籍基础知识,收集古籍采选信息的能力,所以历史课面临着如何把教材用活,拓宽学生视野的问题。

我们习惯于从观点出发寻找史料的“以论带史”的结论教学,使学生养成了对教师告知结论的依赖性。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不受教材的限制和束缚,灵活的处理教材,大胆增减、调整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选取和整合。要想获得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就必须尊重客观历史材料和证据,才能得出可靠的、有价值的历史结论。

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有很多,阅读史料是回归当时历史情境最好的办法。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学生阅读历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领悟能力,通过对所给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的能力。如西周时期农业发展状况,补充《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我们就好像身临其境,了解了各个季节农业生产的情况和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另外,阅读史料时要求学生要避免用现今的观点和价值标准去判断衡量历史,而是要历史地考虑事件的前后联系和具体情况。根据历史文献或叙述的作者和来源,对比不同的思想、价值观以及人物行为,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注意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比较相关历史事件,使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以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历史活动能力

职业学校教学活动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做合一”。为延伸和拓展课堂学习的效果,联系实际,感悟历史,使学科素养得到升华,我们充分利用家乡南京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资源,以研究南京历史为主要切入点,组建了“金陵溯古”历史活动社团。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导师。

开学初确定社团负责人和小组负责人,明确活动计划和要求,定期召集团员活动,如知识讲座、观看视频资料、参观走访、交流讨论、办历史小报、撰写历史小论文,读史心得,研究报告等。为保证活动效果,分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两种形式,提高效率。

对于学生研究方向,教师给出一些课题供参考,也可自拟命题。如“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朝代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从南唐二陵看当时的民族关系状况”,“由郑和下西洋看中国当时的对外关系”,“江南贡院与古代科举考试的走向和影响”……

撰写历史论文是培养学生质疑、思辨、求真的有效办法。有助于他们通过实事求是的探索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因为学生毕业前会面临论文撰写的任务,及早给学生营造锻炼的机会,到时水到渠成,也会使同学逐渐养成问题意识和思考的习惯。因为要想做研究必须以史实为依据,选择与论题有关的历史事实作为论据,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 识。学生围绕自己选择的论题,通过学校图书馆、金陵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搜集大量材料,然后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选择真实可信的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是非曲直进行客观、理性、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历史小论文,读史心得或研究报告。在期末汇报交流和研讨时,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个人见解,相互学习和借鉴,或对他人的观点和材料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可以对已经定论的东西提出质疑和否定,在智慧的碰撞中,知识和能力得到升华。

问题反思:注意历史课与文化史和专业课的界限和融合。

中国古代史是古修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它承载着学生知识底蕴的积累,人文素养的提升,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专业技能的提高等诸多使命。中古史按照编年体的体裁,侧重的是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把握各个历史时期和阶段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走向,以及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针对古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能把历史课上成文化史课或专业课,又不能与文化史、书史造纸史等专业课完全割裂开。这就要求教师能很好地把握学科内涵和外延,抓住学科核心内容,适当与其他课程做一些联系和渗透。最好能与文化史、书史造纸史课教师一起集体备课,对教学思想和内容进行切磋,整合。同时教师要主动到古修中心实训基地,深入学生专业课环境中,参与学生相关课程的学习,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欠缺,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总之,在职业学校历史课往往是被边缘化的学科,但实际上它与很多课程密切相关,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历史教师不断努力和探索,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为历史课赋予时代使命和专业价值,才会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文物鉴定与修复人才培养方案》[R],2013.

考古学培养方案篇7

【职高语文教学计划】

一、总教学要求和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二、三年通盘学习状况:

1、已经完成必修学习情况;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必修一、二、三、四、五。

2、已经结算学分情况;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10学分。

3、已经完成选修学习情况;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语音误读一、二、三》、《清扫错别字一、二、三》、《成语运用一、二、三》、《病句辨析一、二、三》、《古诗赏析一、二、三》、《中国楹联一、二、三》

4、本学期选修学习内容:

(1)《史记选读》(续)

(2)《唐诗宋词选读》(续)

(3)《写作》(续)

(4)《现代散文阅读》(始)

6、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本学期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继续以下五个方面——

(1)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方案范文.库.整.理^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方案范文.库.整.理^,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方案范#文.库整-理^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三、教学方法、措施:

1、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放声朗读的习惯。

(2)预习新课的习惯

(3)记笔记的习惯

(4)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5)思考和说话的习惯

(6)课外阅读的习惯

(7)勤写勤练的习惯

(8)整理积累的习惯

(9)总结得失的习惯

(10)书写清楚的习惯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方^案范%文库-整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3、抓住文本特点,教学侧重恰当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本,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方案-范文’库.整理.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方案范#文.库整-理^。

4、古诗文、其他文言文阅读,重朗读,重基础积累

古代诗文的阅读,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部分障碍;课堂上,老师作重解决疑难字词句的理解`方案范#文.库整-理^,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吸收积累。强化朗读教学,强化翻译教学。文言常识的教学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5、鼓励学生口头交流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给时间思考讨论,鼓励大胆说话,大声说话。

6、写作教学,每周一次两课时学习练习《写作》

加强作文习惯训练,先审题,再构思,提纲好了后动笔。还要求记叙文入格。还注意其他作文素养的培养。

7、鼓励学生作研究性学习探讨

考古学培养方案篇8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理论课程 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70-02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虽然一些高校、高职校乃至中专校都先后开设了该专业,但该专业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与成熟,相关课程的设置及教材运用都不完备。尤其是理论基础课程,一些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不高,缺乏针对性较强、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教学用书。如中文工具书使用、应用化学等课程,市面上能够找到的教材,其编写内容都不太适用于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依据这些普及性教材,一门课程学下来真正与专业相关的知识量很小,并且也无法把原本互有关联的课程内容穿插融合。而如中国书史、造纸史等课程甚至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在其他书籍中辑录相关内容才能组织教学。

为了更好地发展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更有效地实现培养古籍修复与保护专业人才的目标,迫切需要对该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整合研究,通过对教材的整理实现对课程的有效整合。

一 整合前的调查研究

在文献学习的同时,笔者还在该专业的教师(包括来自行业单位的外聘教师)和学生(包括实习生和近年毕业生)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听取他们对于课程现状的意见及建议。从“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调查表” 统计的调查数据来看,在被调查的近100位学生中,有68%的学生认为有些课程与专业的关联度不大,有59%的学生希望对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整合,编制与专业培养要求相合的校本教材!近年毕业生和实习生针对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提出了相关建议,比如,加强对档案整理知识的教授,关注繁体字的认知和掌握等,反映了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的某些实际培养要求。

被调查的专业教师也一致认为应用化学、中文工具书使用等课程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与专业契合度太低,当下教材市场也无法找到更加符合要求的教学用书,最好能把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梳理,能用现成教材的继续沿用,现成教材使用效果不佳的,根据需要编制校本教材。

二 整合具体思路

1.梳理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专家讨论明确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

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展览馆、拍卖行、艺术品投资公司等,从事岗位有: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档案修复与整理、书画的修复复制与装裱、美术展览馆的布展等工作。现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求和目前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列表,见附表。

要强调的是,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主要是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考虑学生将来可能到文博单位就业,自然要涉及一些基础的文博单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但这些内容都不是主干,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书史造纸史课程没有现成教材,需要在其他书籍中辑录相关内容,才能组织教学;应用化学课程也没有适用于本专业的现成教材,市面上能够买到的与专业要求基本风马牛不相及,并且很多相关化学知识在书史造纸史等课程中有出现。

第二,版本学、工具书使用虽有现成教材,但针对性不强、与专业结合不紧密,一本书中仅有少数内容适合于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的需求,并且这两门课程的诸多内容交叉重叠。

第三,书法史、中国绘画史等课程的教材偏重偏深,不符合初中起点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它们毕竟不是主干课程,学生只需掌握十几课时的理论知识即可,如此单独教学既显内容单薄,又因为跨时太长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文献保护与修复》和《档案保护与修复》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重叠。

第五,图书馆类两门课程的教材《图书馆学基础》和《图书馆概论》教学内容偏重,教材中许多知识点重叠。

鉴于此,笔者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外聘专家,结合本专业的岗位及工作任务需求讨论明确了课程整合思路:因书史造纸史、中国绘画史和应用化学三门课程的内容有穿插交融,可以把这三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编制一部校本教材;版本学和中文工具书使用两门课程的内容也有许多关联交叉的部分,因此可以整合成一本校本教材《版本学及工具书使用》;而书法史可以与书法实践课程相融合,编制一本包含书法史的《书法》教材会比较实用;《文献保护与修复》和《档案保护与修复》两本教材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整合为一本教材《文献保护与修复基础》;《图书馆学基础》和《图书馆概论》教材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整合为一本《图书馆学》教材。

2. 依据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编订校本教材

第一步,收集相关资料,整理编写校本教材;第二步,请专家审核校本教材,并进行修订;第三步,将校本教材修订成册。

三 课程整合的意义

1.梳理了专业理论知识点,调整和融合了相关课程,优化了课程设置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对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的专业理论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整理,并在对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及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和融合了专业理论课程,使原先知识点分散、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技能学习相分离等不足有望得到改进。

2.探讨了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建立了新的教材体系,编写了部分校本教材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笔者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外聘专家,结合本专业的岗位及工作任务需求讨论明确了课程整合的思路,确定了校本教材编制内容为:《书史造纸史》(包含中国绘画史和应用化学的相关知识)、《版本学及工具书使用》、《书法》(包含书法史)、《文献保护与修复基础》和《图书馆学》。现已完成校本教材《书史造纸史简稿》,并且聘请了专家审核,修订成册。余下校本教材,将在后续时间里,合全组教师之力共同完成。

3.推动了专业建设与发展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还处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专业理论课程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专业的课程设置,精化了教学资源,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亦有助于教师的教,推动了专业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万德、孙鹏.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现状调研报告[J].图书馆论坛,2012.(2)

[2]许卫红、王阿陶.古籍修复工作中的知识管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

[3]陈红彦.国外古籍修复人才的科学培养对我们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4)

[4]黄玉琰、葛怀东、曹千里、陈英、颜丽.传统文化与创新型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9(27)

[5]刘小兵、顾宁一.试论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模式[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上一篇:流动资金风险范文 下一篇:工程造价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