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09-18 18:04:2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业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业方向篇1

关键词: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114-0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深入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迅猛崛起,已经成为推进经济模式的转型与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动力。伴随着这一发展趋势,移动互联网的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和国家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移动互联网人才,尤其是高端开发人才的供不应求,使得企业对移动互联网人才的强烈需求与人才供应的矛盾日渐凸显。

目前,大量的普通高校都已经设置了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专业课程群。但在目前的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其突出表现是传统计算机专业人才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已经逐渐趋于饱和。因此,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结合普通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培养出跟随科技发展步伐,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是目前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商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目前,一些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在发展定位上走的均是以本科教育为主,重基础,宽方向的人才培养路线。在注重通识教育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贯通能力和研究能力。

湖南商学院是一所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的综合性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因此,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仅需要彰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更需要充分依托学校行业优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我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现代计算机和网络开发平台,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软件开发技术,具有较强的系统开发、网络设计与管理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在IT行业、工商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和互联网分析、设计、开发、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

如何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技术特征,在已有的专业建设基础上,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合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出了思考:

1) 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计算机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和积累,在工程实践能力和商科背景两个大方向上,已经具备独立的特色。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人才,与市场人才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建议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大力开展创新教育。一方面夯实理论基础,熟悉常用的软件开发语言与开发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实习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数据库设计和计算机网络规划与管理的能力。同时,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程的有机融合,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级计算机程序竞赛、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强化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建设核心教学团队,促进专业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人才培养是专业试点改革的终极目标,课程教学改革是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

途径。建议通过建立创新型核心教学团队,将课程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互为提高,互为促进。

以理论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基线,组建基本理论培养教学团队、实践能力促进教学团队和创新创业培养教学团队。每个团队均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组成,且每个团队均选拔一位德才兼备的高水平教师担任团队负责人。各教学团队人员构成应该职称、学历、年龄结构上均呈梯队形式,使之结构合理;在团队负责人的带动下,定期开展团队教学活动,形成先进的团队教学理念,健全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执行相应的专业改革任务,完成教学改革目标。

通过组建特色教学团队,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将专业课程群建设、教学方法改革、青年教师培养以及团队建设等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推进专业建设改革的进程。

3)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建议以基本理论培养教学团队、实践能力促进教学团队和创新创业培养教学团队为承载,以准确把握专业发展前沿技术为基础,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色,建立相应的案例库、试题库,改革课程考核形式,以此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深入改革。

在基础课程群建设中,试点不同方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通过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新教师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教学形式;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课堂,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

开展课程考核形式改革,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色,丰富课程考核形式,探索能体现学生学习全过程的B续性考试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

4)探索全方位、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各教学团队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推进专业建设改革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突破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深化全过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岗位实习等环节),创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等手段,更新教师和团队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建议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相应的课程实践,在已有的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以学科竞赛、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为依托,通过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单项实践、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创新实践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5)优化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引导作用

围绕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在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全面有效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整个各方面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团队的凝聚力,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小结

本文基于商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的专业建设情况,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创兴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以及教学制度优化等几个方便做出了思考,以此推进专业建设改革的进度,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曹莹,郑艳娟,苗志刚,等.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6(1):103-105.

[2] 季洁.关于商科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18):119-120.

[3] 田绪红,肖磊,黄琼,等.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19:12-1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业方向篇2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模式

2009年8月,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党委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即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战略定位,瓯江学院信息系提出了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培养满足地方以及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的具有一定理论水平、较强应用能力、较高综合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1-5]。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教师、学生应重视理论课的教学及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

1实践教学概况

1.1信息系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瓯江学院信息系在实践教学方面已经取得许多成绩,为实践教学的深化和提高奠定了基础。实践教学已经具备的基础和条件如下:(1)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和信息系专业建设要求,已经开展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撰写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大纲、实习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文档等工作;(2)初步具备了实践教学的课内外环境和条件: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的实验条件已经具备,同时,建立了近10个专业实习基地;(3)依据教师科研并结合导师制建立大学生课外科研(兴趣)小组,并组织学科竞赛小组;(4)微软IT学院和淘宝班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效果已经凸显,并正在成为专业应用、实习和毕业设计平台的重要支撑点;(5)正在筹建的温州市信息安全中心正在成为集教学(培训)、科研和测评认证于一体的温州地区独一无二的信息安全政府派出机构,必将为信息安全技能教育提供一流的实践平台;(6)计算机与科学专业被列入温州市重点建设专业,必将促进该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建设。

1.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同其他院校一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也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6-7]。通过对该专业实践教学的讨论和分析,我们一致认为该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以下不足:(1)专业培养方案定位不准确,缺乏与实际需求相结合;(2)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空洞、脱离实际;(3)实践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4)缺乏与企业需求结合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平台和实践教学模式。

1.3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通过对瓯江学院信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总结和分析,我们认为信息系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如下:(1)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2)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促进横向科研及其成果的转化,符合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3)实践教学是瓯江学院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提升瓯江学院实践教学水平,提搞教学质量;(4)实践教学条件、过程及其效果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加强我院的实践教学建设;(5)通过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专业特长,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符合瓯江学院的办学特色。

2国内外实践教学研究现状与可行性

2.1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我国大学教育已经相当普及,并得到充分发展,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本科教育思想仍然未得到根本转变,它造成“理论不足,实践不行”的局面,直接的后果是学生应用能力差、毕业后就业困难,而许多企业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例如,浙江九州网络通讯有限公司、中国电光集团等温州本地企业,每年需要许多计算机和电子类的毕业生,但实际情况是企业很难找到需要的人才,这说明学校教育并没有和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学校更没有将企业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同时,学校只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学。这种奇怪现象引起国内教育界的重视和反思,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并取得不少教学成果,这些举措加强了实践教学的研究,实践教学也得到重视,在人才培养中收到了成效;但由于我国目前教育体制的限制,实践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需要进一步探讨[8-9]。

国外实践教学及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并形成各自的特色,如英国的核心技能培养体制、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美国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等。我国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针对大中专学生。开展独立学院学生的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近几年刚刚开始,并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总体来说,我国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瓯江学院信息系是一个刚成立的系,前几年由于师资不足以及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教学重点是理论教学。随着师资队伍的加强,特别是市场对人才需求以及办学定位的转变,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研究已经成为瓯江学院信息系办学的特色之一,也是信息系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和研究,就能够培养出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2.2实践教学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在目前实践教学比较薄弱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强烈的背景下,研究实践教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瓯江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十分需要实践教学的支撑;实践教学在内容、师资、支撑平台、制度、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需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建设;瓯江学院领导的支持以及相关制度的制定为项目开展提供了保障;瓯江学院信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被列入温州市重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成为本专业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该专业的办学特色;瓯江学院信息系具有较好的专业建设基础和完备的师资队伍。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实施研究成果是完全可行的[10]。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瓯江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由依赖母体而变成可以独立发展,在某些方面她已经超过了母体相关专业的发展,更为可喜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被列入温州市重点建设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瓯江学院信息系已经拥有微软IT学院、淘宝班、温州市信息安全中心(正在筹建)等具有专业特色的发展方向,因此,瓯江学院信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只要继续发展和提升已经具备的特色,改进和纠正不足的方面,我们就能打造和创建名副其实的重点专业。

3.1实践教学研究内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性质,实践教学及其实施是本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影响极大。实践教学着重于应用能力培养,有利于促进和提高理论教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项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具备从事相关专业岗位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针对瓯江学院信息系的具体教学情况,我们制定了具体的实践教学研究内容:(1)进行社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并突出专业特色;(2)注重实践教学以及应用能力培养,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3)加强专业实验室、创新基地、实习基地建设,形成合理的管理制度,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外环境;(4)以工程项目驱动的教学实践过程研究,促进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5)以教师科研为基础,开展学生科研(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活动,促进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6)以微软IT学院、淘宝班、温州信息安全中心、实践教学基地等为平台,搭建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平台;(7)培养和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8)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研究;(9)实践教学的管理方式和体制改革研究[11-12]。

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内容的关系如图1所示。

3.2实践教学研究目标和模式

依据瓯江学院信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规划,明确该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目标如下:(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定位准确、规格明确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2)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保障体系;(3)以实践教学课程系为指导,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内涵建设;(4)以保障体系为前提,建立和完善实践基地、学科竞赛、毕业设计平台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培养目标上,应该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甚至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制培养,也就是在某些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直接与企业对接,让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全过程参与到企业实践学习的多个环节,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到企业临时学习。因此,实践教学的环节、内容、方案以及实践教学的基地等都要紧紧围绕实践教学的目标去开展,并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我校将企业人才需求与实践教学目标相结合,按照企业人才需求去开展实践教学,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形成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案(或教材)。同时,企业的技术人员也要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实行“双导师制”实践教学模式,即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另外,实践教学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从一年级开始直至大学毕业,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连续、完整的教学过程。实践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4结语

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一方面要结合专业实际,解决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研究,充分彰显实践教学的特色。在实践教学中,对于大型企业或特殊行业的需求可以实施定制和联合人才培养,企业的参与是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实践教学要得到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另外,实践教学应该贯穿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而不只是一个阶段。

参考文献:

[1] 全成斌,杨士强,赵有健. 计算机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4):100-102.

[2] 段荣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福建电脑,2009(7):183-184.

[3] 王志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8(3):18-20.

[4] 霍东升,郑全英.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讨[J]. 黑龙江教育,2006(10):65-66.

[5] 马晓鹏,冯增才,冯小荣. 计算机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实验室科学,2008(5):31-33.

[6] 王浩,胡学钢,侯整风,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7 (11):73-76.

[7] 张辉宜,吴光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05):114-115.

[8] 滕永晨,廖成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6-57 .

[9] 孙茂松. 讲席教授组机制是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创新人才的现实手段[J]. 计算机教育,2008(01):16-19.

[10] 龚威,王赢,谢媛媛. 科学与工程教育并重的新型IT人才培养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09(9):136-138.

[11] 赵国冬. 实验创新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09(9):30-31.

[12] 刘书勇,张国印,武俊鹏.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8):14-16.

Study on Practice Teaching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dependent College

ZOU Hua-sheng1, PAN Wei-zhen2, QIU Xiao-ya2, HU Zhi-wen1

(1.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Oujiang College of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2. Teaching Department of Oujiang College,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n practice teaching conditions, problems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department, Oujiang College, pointed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rried out in practice teaching, put forward the content, objectives and methods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department, Oujiang College, and establish a characteristic practice teaching mode for training objectives of Oujiang College. This research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practice teaching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department, Oujiang College.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业方向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41-02

201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学校“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就是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从人才培养质量上看,我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毕业生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能力不如“985”、“211”大学,而创新创业实践动手能力又不如高职高专等职业院校。我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离“卓越”这一目标较远,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但由于毕业生不具备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企业需要花费很大培训成本、很长的培训时间去培训毕业生,使之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同时,顺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及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改革形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提出“校企互通,理工结合”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为保证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我们在下列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优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原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不清晰、不具体导致我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点不突出,讲授内容全面,但不够深入。为此我们完善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标准,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黑龙江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面向应用型人才的本科生培养定位,制定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优化后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面向我国、我省及黑龙江垦区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IT企业和各企事业单位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专业态度、扎实的基础知识、持久的学习能力、清晰的系统思维、高超的技术、良好的管理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成为顺应创新创业趋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系统开发人员、系统分析师、架构师等软件高端人才。

二、完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我院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原有的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基础上,制定了科学完善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完善的措施之一就是在学生学完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在大三学年根据学生爱好、兴趣、特长分方向培养。一个方向针对爱好编程的同学开设的软件开发方向,另一个是针对不太喜欢编程的同学开设的多媒体技术方向。通过分方向培养,适应了市场需求,大大提高了学生就业率。完善的另外一个措施就是在大四学年开展“3+1”培训。院里与北京达内教育集团、北京蓝桥组织、哈尔滨云图培训机构、用友集团等多个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式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就业等能力。

完善后的教学计划通过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一,砍掉原有过时的专业基础课,新开设了软件测试、UAP开发系统、管理软件业务流程操作等市场需要的课程,为软件开发方向学生快速适应“3+1”培训奠定良好的基础。二,加强课程设计环节。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多人一组共同完成课程设计,例如通过开设UAP开发实训、管理软件真实项目仿真设计、企业运营综合案例分析等课程设计题目,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及合作能力。针对多媒体方向学生,开设Maya动画设计、视频处理、音频处理、Sketchup建筑建模、3DSMax动画设计等专业课和实践课,这样学生毕业进入公司后,能很快适应角色。

三、创新教学方式适应“卓越计划”要求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媒体,探索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方式。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方面措施:一,对于专业任课教师实施了新媒体培训,使教师转变观念,把现代教育理念,例如,“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融入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并学习国内有影响的“网易公开课”、“新浪教育”、“百度学术”等频道和教育网站,把不清楚的知识点、不精通的技术自己先弄懂、弄精。二,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兴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班级同学QQ群、微信群,把课堂延伸到课下,随时和学生交流,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同时,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开发“微课”、博客、QQ空间等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自己开发的所教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吸引学生学习。三,自主研发了计算机系“Online Judge”平台、安卓智能手机学习平台,充分利用这些网络教学平台,开通了《Jave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多门课程的网络教学,使学生亲身参与体验这种教学方式转变给他们带来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这些实施网络化教学的课程中,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在线或留言的方式随时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及时得到任课教师或其他同学的解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四,完善“精创新、通实践”教师队伍。为了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必须培养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的“精创新、通实践”教师队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使他们精通学科理论与专业知识,学院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每年至少2名专业教师去攻读博士学位,每年至少2名专业老师去参加国际或国内访问学者。同时要求专业课任课老师每年必须到合作企业培训实习1-2个月,一方面丰富专业任课教师的项目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对企业专家导师进行理论指导,从而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四、构建和实施“校企互通、理工结合”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运行新模式

“校企互通、理工结合”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运行新模式是一种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互动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企业实际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起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职业化素质、动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根据当前IT行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状况,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必须构建和实施“校企互通、理工结合”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运行新模式。实施“校企互通、理工结合”的“3+1”人才培养运行新模式,必须贯通学校、企业、学生这三个主体一致性,制定出适合“校企互通、理工结合”的新政策,明确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三方共赢。我们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三方面:一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形成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团队,鼓励学生进入教师实验室,积极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中。给学生提供经费,参加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带领学生积极申请部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及理工结合能力。二是为切实保障学生利益,企业要选派精通专业的专家能手为学生提供培训和服务,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实习设备、实习场所等条件,同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考核管理和劳动报酬支付制度,形成校企互动、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局面。三是构建“校企互通”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1”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构建了适合企业需求和高校学分要求的模块化教学方式。在学校前3年学习过程中,设置了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在这些专业课模板教学中,要求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企业的需求和技能。在第4年企业培训过程中,设置了企业实践考核、企业素质考核等模块,在这些企业培训模块中,也要求企业专家老师渗透相应的专业基础理论,从而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学生要把所学的知识、技能、经验全部贯通,同时要求学生只有通过了企业的考核,并且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达到良好时,才能置换相应的学分,达到学校毕业的要求。

总之,“校企互通、理工结合”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提高了学校就业率,顺应了国家创新创业大趋势,为我校卓越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杨靖,王建民,刘春奎,李瑞丽.基于“卓越计划”的烟草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223-22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业方向篇4

关键词:专业特色;计算机;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商科背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招生规模最大,培养学生最多的专业之一,计算机专业不仅需要高层次的计算机科学家和研究员,更多需要的是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教育应以人才市场为的导向,融合在相关学科的知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今天,对基础扎实,具有过硬的技术背景,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有较强市场意识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旺盛。因此,从商科类院校的实际特点出发,探索商科类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特色,突出特色和优势,是值得认真研究和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人才市场需求

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在加快,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进一步增加,从人才就业形势来看,一方面用人单位急需实践能力强,学有所长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又存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精通计算机程序设计;掌握计算机网络软硬件技术,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开发和网络编程技术;掌握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具备计算机硬件或产品开发的潜力;并且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知识的选修课程模块使学生在某一个方面学有所长。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结合现代商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等学科结合,渗透和交叉,培养出特色鲜明并且有竞争优势的学生。

3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

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理论及应用知识;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在企事业、政府部门、学校等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系统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商科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通过自身已经存在的商科人文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有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应用知识,又有经济和管理的知识背景,使学生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得一些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当然,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应该符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学生学有所长;同时,和其他院校相比又应具有商科知识背景,能够在相关专业领域从事信息技术服务、技术管理和市场开拓工作。使学生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管理。

4商科特色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商科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由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来实现的。2006年9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提出了4个参考的专业方向,即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以及信息技术。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适合信息技术方向。

4.1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安排时,即要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要突出商科特色,还要注重实用技术与工程开发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满足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学生要熟练掌握软件编程技术、计算机网络及网络设备的配置和使用和计算机硬件系统或产品的开发潜力,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可以从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三类课程入手,构成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在商科特色的培养方面,要注重学生经管、管理知识和理念的培育。通过教学计划设置商科课程,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实际问题,通过讲座或案例,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成功IT企业的案例作为现实教材,使学生在经营、管理和创业等方面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获得一技之长,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缩短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距离。

4.1.1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

为了满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满足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把本学科领域前沿的优秀学术成果增加到教学内容中去。如下表所示。

4.1.2商科特色的建设

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商科背景的培养。主要通过六个层次的教学实现,首先,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二门课程;第二,在人文科技选修课中,限制学生选修6个学分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第三,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财税实务、项目分析与策划、行业营销、企业登记运行等专题讲座;第四,在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计算机市场调研、电子及计算机产品营销实践等实习环节;第五,在专业课中,结合学科建设的优势,开设电子商务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课程;第六,鼓励学生参加经济、管理类学术交流活动,辅修经济管理类第二专业;发挥商科类院校的特色。

4.1.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内实验、独立开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创新学分设置等实现。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计算机导论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大学物理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大型数据库系统实验、计算机市场调研、电子及计算机产品营销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面向对象程序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验场地可以建设计算机专业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立软件技术校内实习基地,如建立软件技术创新实验室,程序设计基地等。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践需要。构建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5综述

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通过培养方案开设商科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学术交流活动、辅修专业、开设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应用课程等方法,具体落实学生商科背景、经济管理的知识培育,发挥商科院校专业教学、科研优势。

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当地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需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立软件技术创新校内实习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专业学习氛围,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活动机会,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专业学习氛围,促进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培养出高水平的具有商科特色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蒋宗礼,王志英,李晓明,孙吉贵,樊晓桠. 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课程[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业方向篇5

关键词 现代教学 应用型需求 教学模式 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51

Application of Applied Teaching Mode in

Computer Professional Teaching

XING Xu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Jilin, Jilin 13202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tart from the reality of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needed at this stag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omputer applications. The paper noted that at this stage in the teaching mode weaknesses, propose applied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to explore way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and models to mee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Key words modern teaching; applied demand; teaching mode; professional teaching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产业和产品智能化的发展,①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高等院校作为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为适应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要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②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计划都在向增加计算机应用实践学时而缩减理论授课学时的方向发展,③并结合工程、面向实际、面向现代“互联网+”方向调整。信息产业化极速推进的原动力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其教学方式在面临新形势时要作出必要的改变和探索。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自身的竞争力培养是决定其就业前景的关键。④目前,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人才供需不平衡,且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因而需要开发面向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从而成为改变就业现状的重要驱动力。

1 现阶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业教学模式脱离现实技术发展的需求。高等院校专业教学的教学大纲决定了专业学生四年的课程安排,而教学工作是一个庞大的具有阶段性的系统工作,为了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专业教学大纲每一次修订都会稳定一段时期。但从该专业的学生就业现状来看,当前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究其原因,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更新不及时,教学大纲与市场发展需求相脱节。

(2)师资培训力度有待加强。从本质上讲,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水平是由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术水平决定的,而教师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师尤为重要。但教师在从教期间也缺少实践的“土壤”,即便曾经有过实践经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面临技术落伍的窘境。依据教育部门对我国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教师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在近三年内未接受过专业培训和相应技术部门实习,反映出师资队伍的实践技术能力较为薄弱。

2 应用型教学理念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论课程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从起初的技术型教育不断向普及型教育发展,同时,专业的软件公司比如Sun、Oracle、IBM等中很多技术性的低层部分都被他们封装起来,开发人员慢慢成为蓝领阶层。高等教育长久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已经广泛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理论的基础地位也不能因此而被忽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应以全局观念统筹,以理论基础促进实践工作,以实践进步推动理论的深化。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实践两线并进,教学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就是课内教授理论知识,课外在高校范围内以小型企业化管理模式模拟实际企业运作,按照企业完整工作流程引导学生参与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学习相应的业务知识。为厘清应用型教学模式的理念,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均得不到提高。以学生“培养”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源于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的延展。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更加贴近,更容易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学生也易于接受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方式。另外,高等院校每年都在资金上对科研的投入有所侧重,那么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手段中必定要借助计算机模拟、仿真和程控等等,这些工作完全可以交给学生作为实践任务来完成,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研究也是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推动力。

(2)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对学生而言,应用型教学模式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开启的“大学生创业”模式,主要以校内课余实践形式,由专业教师充当监管者,为学生实践时间和实践空间提供保障。教师在该教学模式下仅做必要的监督和引导工作,其他的工作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既保证了教学秩序,也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专业教师而言,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以技术从业者的身份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同样也为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提供了“土壤”。

3应用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应用型产业人才的需求,在探索现代应用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首先要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先进资源和技术平台,⑤结合工程实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应用型教学,就是在高校范围内以小型企业化管理模式模拟实际企业运作,并且以学生入学到毕业四年为整个周期,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就经历实习的全部过程。应用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经历培训期、观摩期、实践期三个阶段的训练之后,可以直接投身于专业技术岗位工作。

(1)应用型教学模式的培训期。培训期即采用原有的系统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当然由于理论基础课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而作为培训期仅包含专业实践应用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知识。当学生掌握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后,也会对应用实践产生向往之情,任何优秀的教学模式的关键,无外乎提高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度,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而在所有教学模式中,实践的动力应该是最具有吸引力的。

(2)应用型教学模式的观摩期。观摩期即以企业培养员工流程为蓝本,新入职人员按兴趣选择专业组,并跟随专业组进行观摩学习。该过程中各年级的学生等同于逐年进入企业的从业人员,低年级的学生由高年级的学生带领着从事技术工作。实质上,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一线教师都有切实的体会,那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隔阂,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更倾向于寻求同学的帮助。基于这种现象,应该在新的教学探索中注意合理引导学生并与学生互动,同时更应很好地利用学生间的求教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并提高技术水平。

(3)应用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期。实践期即在前两个阶段的积累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实际知识技能并可以独当一面,欠缺的则是专业技术的实践。因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实践的重点在于给予学生充分的权限和实践机会。在学校内部承接如各部门网站建设、教务软件设计等小型应用性强的任务,作为实践教学项目,组织多组竞争,并按实际专业组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全程由学生自主管理项目运作。

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学生同时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在应用型教学模式中,不仅涉及计算机专业领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还通过实训项目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不断补充技术技能和相应的理论知识,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探索,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中突出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将现代知识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的“并行”流程,以应用实践作为促进理论教学的推动力,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从工程模仿到技术创新,稳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注释

① 楼树美,李淑玉.研究型教学在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9):60-61.

② 王超.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互联网天地,2015.6:6-8.

③ 杜敏.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及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1:183-184.

④ 沈维政,孙红敏,张喜海.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9-9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业方向篇6

关键词:就业;四维模式;人才培养

学校培养人才是为了满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而学生完成本科学业是为了直接就业或更高层次的学习研究。在就业形势每况愈下的今天,加速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改革,结合区域社会的产业发展需要,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迅速将教育面向就业,培养熟练的应用型人才,是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研讨的热点和一项紧迫任务。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规范,在此专业发展规范下设置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四个专业方向。建议在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名称下,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但都要达到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因此,各高校要真正从本地市场需求出发修订培养计划,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1-2]。

2008年4月,黄冈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范类)参加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办学试点”工作,侧重在“软件工程”方向的试点,并参与“面向本科就业市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教学研究项目。

在此,笔者简要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根据我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以及地方性、师范性的特点,探讨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提出一种面向就业的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四维”人才培养模式,并就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实施效果等作了一些讨论,期望对地方院校同行的工作有所帮助[3-4]。

1根据学校条件及特色研究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黄冈师范学院是一所地方性师范院校,确立了“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强校、规范创新、就业至上”二十字办学理念和“攀层次、上水平、创特色”九字发展观,定位是教学型学校。

由于历史及学校地域的原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为数不多既保留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又可以授予理学或工学学位的专业之一。从专业学生的生源看,学生主要来自黄冈本地,学生地域以周边区县偏多,学生所在家庭以农村家庭占大部分,少部分为城镇和省外生源。毕业生毕业后的目标是尽快回报家庭和社会,直接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方向的工作。也有部分学生要考研并进一步深造,更渴望投入到有一定难度的研究型方向去。再者,黄冈市的经济较为落后,很少有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来黄冈基层企事业单位、机关就业的。近几年,由于信息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政府机关选拔并储备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强烈,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考公务员、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的较多,学生在这些领域就业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此外,我校计算机专业还保留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方向,师范类方向毕业生除了承担中小学信息课程教学任务外,还需要维护中小学的网站,解决教师和教室的计算机问题。“可教(教书)、可考(考研、软考)、可工(工作)、可调(选调生、村官、公务员)”是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四大方向。

经充分考察调研、酝酿讨论,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论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使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经分流培养后,毕业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可以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可以从事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工作,也可以从事政府机关单位的信息化管理工作[5]。

从上述培养目标,我们不难发现,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趋势,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专业就业方向上,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总之,在教指委的新规范下,我们形成了以软件工程方向为主,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科学为辅的专业建设指导原则,在该指导原则下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

2构建面向就业的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四维”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2.1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 实施厚基础、宽口径与专门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培养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在提高学生适应性和竞争能力上下功夫,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学科核心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体系。同时,为了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工作要求的专门化人才,必须考虑面向市场设置专业就业方向课程。

2) 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体系应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考虑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设置和扩大专业方向。

3)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我们以地方性大学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为指南,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实践教学的全程化,即大学一年级为基础实验训练阶段,二年级为专业技术基础训练阶段,三年级为综合能力训练阶段,四年级为专题设计训练阶段。二是实践教学的工程化,即在实践教学训练中适时地将工程和技术开发渗透到实验中去。三是实践教学的多样化,即设计课内外紧密结合的实验、实训、实习、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软件创新等实践活动。四是实践教学的层次化,即构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各种实践教学活动。

2.2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以面向市场就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参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的相关规定,在满足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基本要求,保证基本规格的前提下,结合黄冈师范学院的实际,我们构建了面向就业的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四维”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新体系,如图1所示。

1)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通识教育平台包含思想政治、英语、大学语文、体育、创业与就业等人文素质类教育课程。

2)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设三个模块:数学类模块(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类模块(包括电路分析)、程序设计类模块(包括计算机导论、实用软件、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

3) 计算机学科核心平台课程。

学科平台课程包括数字逻辑电路、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对这些计算机专业重要的学科核心平台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需要在课时上给予较充分合理的保证,在内容深度和知识覆盖面上保持较高的标准要求。

4) 实践教学平台课程。

实践教学平台课程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IT企业见习、专业实习、企业实训、毕业设计和创新活动等。

5) “可教(教书)、可考(考研、软考)、可工(工作)、可调(选调生、村官、公务员)”四大就业方向课程平台。

(1) 教师教育方向课程(可教)。

教育学、心理学、书法、信息技术教学论、计算机多媒体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动态网页制作设计、信息技术奥赛实训等。

(2) 软考、考研方向课程(可考)。

我院积极组织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我们选择中级资格中的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考试内容和考试大纲作为软考方向制定的依据。一方面,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中将初、中级水平(职称)考试内容教学嵌入式及课程化,增设和加强软件工程、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我院组织教师开设为期一年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中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三个中级级别的考试辅导选修课,开课师资均为已取得系统分析师资格证书的教师。

我院还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鉴于计算机学科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综合是统考科目,所以对于有考研需求的学生,我院组织专门师资,对专业综合包含的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进行研究,将其所含的四门课程权重加大,在大三下、大四上两个学期开设专业综合选修课、考研数学选修课等,进行考研前强化训练。

(3) 市场就业方向课程(可工)。

我们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IT人才。根据社会需求,我院选择目前社会需求量大的嵌入式系统、软件测试两个方向,供面向市场就业的学生选择,并开设该方向的一些课程,如ARM程序设计、软件设计模式、软件测试实践、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等,引入企业师资进行教学,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实训。

(4) 公务员、选调生、村官等政府机关就业方向课程(可调)。

经我校教务部门同意,我们联合我校政法学院,其开设的该就业方向的一些课程的学时、学分得到我院认可。

2.3教学体系的主要特点

该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突出就业能力培养。明确提出计算机专业“可教(教书)、可考(考研、软考)、可工(工作)、可调(选调生、村官、公务员)”四大就业方向和各类型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

二是地方特色鲜明。该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地方院校的专业建设、师资实际情况以及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突出体现了地方高校特色。

三是课程体系特色明显。该课程体系既满足专业规范中的“公共核心知识体系的8个知识领域”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规范”,又重点加强了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数学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与统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还对传统的硬件系列必修课进行了整合(整合大学物理、电子技术基础为电路分析;整合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为数字逻辑电路;降低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教学难度,覆盖规范所规定的内容即可;整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汇编语言为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紧密围绕计算机学科核心课程体系等设置课程和实验教学内容,主干清晰,体现了课程体系的稳定性、协调性、完备性。

四是实行“2.5+1+0.5”人才培养模式。为增强学生培养的针对性,我们利用前两年半完成符合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基本规格的所有课程以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按照计算机专业“可教(教书)、可考(考研、软考)、可工(工作)、可调(选调生、村官、公务员)”四大就业方向分流培养,最后半年进行专业(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环节。经过四年的学习,部分学生可以获得工学学士学位,直接就业;从事教育工作的部分学生可以申请获得理学学士学位;考取地方选调生、大学生村官、政府公务员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工学、理学、管理学学士学位。

3面向就业的“四维”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以问导学、以做带学、以考促学、以赛励学”的“四学一用”人才培养思路贯穿我院计算机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专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主要成绩如下。

3.1毕业生就业情况

在近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业情况如表1所示。

3.2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情况

在近几年的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中,我院学生的通过率逐年攀升。在2009年5月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我院一本科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系统分析师”级资格(水平)考试。200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共有128人,其中有35人通过了数据库设计师、软件设计师等中级职称(工程师)考试,通过率为27%;2006级本科毕业生共有158人,其中有54人通过了数据库设计师、软件设计师等中级职称(工程师)考试,通过率为34%。

从我院近几年的学生就业岗位来看,取得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中级职称(工程师)考试证书的学生大部分在深圳、上海、北京、大连等地,就业岗位、就业地点好,薪酬为3000~5000元;取得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考试证书的学生就业岗位、就业地点较好,薪酬为2000~3000元;其余学生的就业岗位及起薪一般。

3.3考取研究生情况

在考研率和考研质量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多年来保持在一般院校中的较高水平。研究生所在学校和科研院所的调查反馈,这些学生不仅具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我校学生考取研究生的录取情况如下:2007年共19人被录取,其中“211”工程院校15名;2008年共23人被录取,均被“211”工程院校录取;2009年共30人被录取,其中北京大学1名,“985”工程院校录取20名,其余大部分被“211”工程院校录取;2010年共37人被录取,中科院计算所2名,其余大部分被重点大学录取。

3.4考取“地方选调生、大学生村官、国家公务员”情况

2006年,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黄冈市选调生考试,黄冈师范学院毕业生被录取21名,其中12名为我院学生,在当年参加黄冈市选调生考试的所有考生中,笔试第一名和面试第一名均为我院学生。2009年,我院共有23名毕业生考取各地地方选调生、各级国家公务员、大学生村官。2010年,我院又有30名毕业生考取武汉市、荆州市等地方选调生、大学生村官、深圳市海关等各级国家公务员。

3.5毕业生的社会评价与声誉

我院大学生的科研成果丰硕。据初步统计,我院学生公开22篇,其中在核心期刊5篇;毕业论文获省级一等奖1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6篇。我院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举办的“正保教育杯”第四届全国ITAT就业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取得了C、Java语言程序设计组10项国家三等奖,16项优秀奖;在第五届大赛中取得了C、Java语言程序设计组3项国家二等奖,12项三等奖,15项优秀奖。在2007、2008、2009年,我院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累计荣获国家二等奖3项,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

我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式引起了不少高校的关注,先后有重庆渝州大学、三峡大学、湖北师范学院、黄石理工学院、鄂东职院、黄冈职院等高校的专家和同行来我校进行参观交流。

此外,在我院已毕业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已经踏入IT企业的管理阶层,做出了很好的成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2010年,《鄂东晚报》第4043期用整个版面,以“高就业率‘宝剑’是如何铸成的?”为题,对我院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

4结语

参加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办学试点”工作的实施,对我校计算机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四维”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仔细考虑到学校的定位和地域特征、就业环境等,同时考虑到了专业本身,最重要的是考虑到为教育对象服务。该模式在我校的实施为其他普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改革积累了少许经验,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探索了一条道路,希望与同仁们共同商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杜彦良,江舒,张爱淑,等. 关乎成与败、得与失:对不同类型高校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N]. 中国教育报, 2004-07-09(4).

[4] 任满杰,贺利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8(8):71-72.

[5] 韩利凯,雷伟军,毛艳,等.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与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2):78-80.

Analysis of Four Dimensional Training Model for Computer Professional in Regional Universities

WU Dingxue, FAN Wenping, CHEN Xiaolin, FANG Yua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4380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orientation features of regional universities, some brief analysis of needs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 are made on the ba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n it’s discussed computer professionals of the local institutions fostering target. At last, four-dimens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regional university computer professional is proposed for the employment, and the principles of building,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explained,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re discussed.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业方向篇7

关键词:专业群;计算机;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民办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有专业培养方向灵活、专业特色显明、工作效率高和毕业生诚恳踏实等特点。国外民办高等学校已经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实践证明,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政策支持和社会逐步认可的情况下,民办高等教育越来越成功,培养的毕业生也深受各企事业单位欢迎[1]。然而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教学经费来源单一,投入不足等经济条件的制约。因此以探索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培养专业间复合式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以提升办学配置水平和整合现有资源为目的的专业群建设与研究,对民办高等学校来讲研究意义更大。

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专业群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学校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办学配置水平和特色专业的建立;有利于学科间复合式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将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降低专业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增强专业办学实力;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品牌。

1 专业群建设的意义、建设内容及步骤

1.1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1)能够整合优化办学资源,发挥专业集群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在必要的教学成本控制前提下,形成计算机专业群内各专业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体系。

(2)能够提高专业配置水平,制定符合服务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在地方区域内的影响力,逐步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3)能够形成师资队伍优势,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专业办学实力。

(4)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多形式、多样化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性高素质人才,拓宽学生就业面,开拓就业渠道。

1.2 专业群建设的内容

专业群建设主要根据专业间的相关性,以有限设备与人力资源情况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开展以一个或若干个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面,实践条件建设方面,教学团队建设方面、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等,整合优化资源。在人才培养上专业间优势互补,方向上提高目标性和针对性,最终形成“产、学、研、用”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

1.3 专业群建设的步骤

(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开展专业群建设首先要深入调查人才需求,制定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考察社会的新发展、新形势、新政策,实事求是完成社会调研工作,正确统计、判断人才需求,弄清各方向技能要求,制定一套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

(2)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专业群建设应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师资队伍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培养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技能扎实的教学队伍。

(3)实践设备是实践教学的保证,专业群建设应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标准,构建结构完整、合理的实验系统。

(4)专业群建设要围绕建设优质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突显专业的示范性与辐射效应。

2 青岛工学院专业群建设介绍

青岛工学院由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2011年转设成立,作为一座成立不足十年的普通民办本科高校(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于2005年成立),借助中国海洋大学母体学校的优势,充分发挥了独立学院设置时的“民、独、优”的特点[2],目前以“工学为主、兼顾文理,教学型、综合型高校”的办学特色逐步鲜明,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实际。信息工程系成立于建校之初,目前已建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6个本科专业,配有专业实验室30余间。

在青岛工学院的计算机专业群建设从2007年开始校级立项建设。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间,开展了“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为对象,进行独立学院三本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监督与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3],对教学质量提高很大,效果较好。同时研究发现,数字媒体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三个本科专业作为信息类相关专业,可借鉴计算机研究成果,继续开展专业群建设研究。2011年开始在专业资源整合方面开展研究,进行专业课程群建设,师资团队建设,探索整合资源,高效共建专业群的路子。

2.1 现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

学校2008年汇集教学一线老教师和青岛区域内计算机行业专家,在多方面、多层次调研基础上分析了人才需求,修订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2010年、2012年有进行了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专业上与青岛海信集团、海尔软件、青岛海飞新科、杭州创业软件、北京东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驻青岛软件园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成立了H3C网络学院、IBM软件学院和Intel软件学院。根据用人单位需要确定各专业技能的培养方向,具体专业培养方向设置如图1所示。

按年级开课进度,五个专业的前3个学期教学内容打通,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从第4学期开始到第6学期各专业分方向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嵌入式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方向,软件工程分Java和.Net方向,数字媒体技术分虚拟现实与影视动画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分信号与系统和嵌入式方向(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嵌入式方向结合)、通信工程分计算机网络通信(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网络方向结合)和无线通信方向。第7学期和第8学期打通,设计了毕业生出口有:就业、考研、出国和创业等。

低年级打通,淡化了专业强化了通识教育和专业共性,避免了学生入学时对专业认识不足,选择专业盲目,大二下学期即第4学期分专业,入方向进行培养,方便了学生专业选择。第4到第6学期分方向培养,为学生就业发展做好了铺垫,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主选择,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第7和第8学期主要开展校内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校内实训分方向进行,根据学生是选择就业、考研、出国还是创业,开设对应专业限选课的课程,学生进入不同的指导班级学习,提高了就业率。

2.2 结合专业群的教学团队建设

青岛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根据教育部的生师比的办学要求,结合专业群建设需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以“人人参与,不养闲人”为目标,立足现有教师情况,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方向,培养建设了嵌入式、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Java软件技术、.Net软件技术、影视动画、虚拟现实和信号与系统八个教学团队。每个团队配置了1—2两名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3—5名讲师以上的主讲教师。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24名教师同时持有专业职业证书,专业技术扎实,通过专家评估、就业数据、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等各方数据评估专业培养过程,几年来纵向看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

2.3 结合专业群的实验室建设

专业群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整合优势资源进行专业建设,在有限的资源内开展多方位的专业共建,青岛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在实验室建设上作了如下工作。

(1)专业实验室方向教学专业间共用。

(2)发挥计算机公共实验室优势,补充专业实验室不足。

(3)综合实训平台综合考虑相关专业的需要。

(4)可升级改造实验室,避免重复建设实验室。

近3年实验室建设时,结合以上原则为学校至少节约了100万以上的投入,同时满足甚至开拓了专业实践教学。

2.4 专业群建设成果

通过计算机专业群建设,我们去的以下成果。

(1)通过考察社会的新发展、新形势、新政策,实事求是完成了社会调研工作,正确统计、判断人才需求,弄清了各方向技能要求,制定出一套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

(2)整合了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满足了个专业教学的同时,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减少了人均成本。

(3)建设了具有教授、副教授带头的、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8个教学团队。

3 结语

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有利于形成学校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办学配置水平和特色专业的建立;通过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专业建设成本;有利于专业教师团队培养,增强办学实力;促进形成办学特色和树立专业品牌;但是专业群建设也会受到阻力也很大,需要全校上下动员,特别是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人力、物力和政策方面都有所保障的情况下才能够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韩民.《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的意义及其政策课题[J].教育研究, 2004,(4):38-43,52.

[2]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5,(5):7-12.

[3] 梁宏涛.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207-209.

作者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业方向篇8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大类招生;地方普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在规模上蓬勃发展,给更多的学子创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专业特色不明显以及教育质量需要提高等问题。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报告》)已于2006年9月通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指导我国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办学的重要报告。

在目前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形势和专业规范的指导下,地方普通大学计算机专业如何调整培养模式,突出特色,适应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学改革命题。

2目前形势与问题

2.1办学规模

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率先开办计算装置与仪器专业开始,早期计算机本科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及应用等专业。20世纪90年代提出“宽口径”人才培养思路,计算机本科专业合并为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世纪末,由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等迅速发展,国家又批准设置了一批新专业,在本科层次与计算机学科相关的专业有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还成立了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4年初,本科学校679中的505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全国专业点数之首,其中368个是1994年后开办的。仅仅经过短短的14年时间,2008年已有1180余所高校开设有计算机专业,在校生人数已超过80万,专业的设点数和在校生人数仍然位居全国各专业之首。目前,从清华、北大的一流大学到规模很小的一些地方院校,几乎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

随着计算机本科专业的招生高校数量和在校总人数的增加,地方普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却呈现出波浪式发展态势:开办专业伊始,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数剧增;至今,由于专业特色不明显、学生竞争力优势不强、就业状况达不到期望值等原因,各地又开始纷纷压缩招生规模。

2.2教学状况

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培养人才定位上有明显偏差,教学内容设计存在明显的盲目性等问题。

对学生的专业定位和发展缺乏统筹规划,照搬其他学校的教学计划。学生在专业学习期间,对计算机专业的自豪感和兴趣丧失,选修外院系第二学位专业人数比例较大。

不遵守现有教学计划,随意更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情况较普遍,质量无监督控制。调整教学内容的现象严重,教学过程和质量处于失控状态,无法达到应用的教学内容和难度要求,教师对专业基础课把关不严,致使学生学习理解计算机课程的能力普遍不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从专业基础课程开始,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差。

不重视计算机专业文化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程。很多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师是从外专业转行过来,对计算机历史和发展过程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指导重视不够。很多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到大学毕业时,对计算机认识和了解还是模糊的,在就业方向选择和走向现代信息化社会时无所适从。

有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急功近利,只重视眼前利益。普遍存在着忽视英语、数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多数学 生只重视就业需要的专业课,甚至只愿意学习软件开发工具性的课程,其结果则表现为发展后劲不足现象。

专业课程特色不明显,选修课的方向引导性作用弱化。专业课设置趋同现象严重,学校没有自己的个性和专业特色。选修课的设置流于形式,几乎都成为必选课,学生失去选择权,方向引导作用不明显,反映了现有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不高。

2.3就业考研情况

2000年前,每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仅有5~9万人,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业市场长期处于“卖方市场”。2000年以后,尤其是在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后,各高校竞相开设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扩大,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市场步入“买方市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IT产业的年增长率已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32%的年均增长速度,众多IT企业不断调整自身结构以适应行业发展和产业变革,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计算机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等相近专业间挤占和竞争就业岗位现象更为突出,IT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求愈来愈向名牌大学集中,就业格局逐渐明朗。近几年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地方大学就业率则为60%~90%。地方普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大多集中于学校当地与周边地区的非IT性质的私营企业,从事着计算机相关工作,或者完全与计算机学科无关的工作。高校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起薪大幅下降,成为就业市场上一大焦点。

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使得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大增,计算机学科报考硕士人数位于各学科之首。考虑到计算机专业考研学生人数巨大,生源和教学质量参差不一,从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起,国家教育部把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网络合并成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实行联合命题和统一考试,这将对地方普通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产生重大影响。

3教指委的专业方向建议

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一些毕业生专业特色不明显、竞争优势不强的现状,《报告》明确提出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归纳为三种类型、四个专业方向:科学型(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工程型(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和应用型(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对每个专业方向给出了专业规范,详细描述了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建议开设的核心课程。在目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且达到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一个学校在其中一种类型上通过评估合格,就被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得合格。

3.1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可计算系统的学科,包括它们的理论、设计、开发和应用技术。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践技能,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计算机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着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知识与课程体系包含14个知识领域和15门核心课程,见计算机工程是研究计算机的理论、设计、实现、开发和应用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高级专门人才。着重于理论与工程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较高层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与课程体系包含18个知识领域和16门核心课程,也见表1。

比较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设置的核心课程,有11门课程是相同名称,只是课程的执行学时和包含的知识单元略有不同。

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的实践教学体系都包括课程实验、综合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

3.2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一门用系统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开发、运行和维护软件的学科。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具有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门人才。软件工程教学既重视理论知识和较高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重视软件设计和工程实践。包含10个知识领域:SE-CMP计算基础,SE-FND数学和工程基础,SE-PRF职业实践,SE-MAA软件建模与分析,SE-DES软件设计,SE-VAV软件验证与确认,SE-EVO软件进化,SE-PRO软件过程,SE-QUA软件质量,SE-MGT软件管理。共设置了27门课程,如图1所示,并分成A、B、C、D、E共五个模块。

在模块基础上形成四个可选参考教学计划,分别为A+C+D、A+C+E、B+C+D和B+C+E,每种计划平均课程数目一样,包含19门课程。制定具体教学计划时可只选其中一组实施。实践教学的形式包括:课程实验、综合设计、项目实践、企业实践、毕业设计等。

3.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门针对社会与各种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需求,提供与实施技术解决方案的学科,涉及对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网络等相关技术与产品的选择、评价、拓展、集成、应用与管理。培养具有如下特点的高级专门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并具有创造性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信息系统构建和应用的潜力;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应用知识,对信息技术的效用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理解和评估能力;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和交流沟通能力,能根据不同组织和机构的需求,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并能有效地实施;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该方向有12个知识领域:IT-ITF信息技术基础,IT-HCI人机交互,IT-IAS信息保障和安全,IT-IM信息管理,IT-IPT集成程序设计及技术,IT-NET计算机网络,IT-PF程序设计基础,IT-PT平台技术,IT-SA系统管理和维护,IT-SIA系统集成和体系结构,IT-SP信息技术与社会环境,IT-WS系统和技术。15门必修课程:信息技术导论,信息技术应用数学入门,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系统平台,应用集成原理与工具,Web系统与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互连网,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人机交互,面向对象方法,信息保障和安全,社会信息学,信息系统工程与实践,系统管理与维护。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本专业方向的绝大多数必修课程都含有实验环节,一部分知识与技能更适合通过实践教学(而不是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四个专业方向的培养各有侧重,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注重计算机的科学理论掌握,计算机工程偏向计算机的硬件实践,软件工程偏重计算机的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则适宜计算机的系统集成。

4普通高校教改措施

本科计算机教育中,目前单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下的单一的培养规格,难以满足众多领域的社会需求。计算机学科综合交叉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宽口径、分层次的模式,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其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有一定的差异。

按大类招生是高校采取的新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在这种招生方式下,高校按院系或学科大类招生,而不是按专业招生。学生在本科阶段前两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大三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再进行专业分流。按大类招生能减少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了解大学、学科、专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相对准确地预测和了解毕业时社会发展的趋势,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的专业方向。

地方普通科研教学型和教学型的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应瞄准IT人才市场变化,调整模式,突出特色,立足培养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工程型或应用型计算机技术人才。可结合教指委计算机专业规范和大类招生,建立以平台加模块的“2+2”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学培养模式,开展涉及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学管理、师资配备等一系列内容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4.1培养目标与方案

在充分评估社会或地区对计算机人才目标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本校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及其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据此制定学生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方案。

由于历史原因,普通大学计算机院系一般设置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计算机专业。依据教指委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和专业规范,可有两种方式改革已有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

方案一,把几个专业进行合并形成一个大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争取在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里设置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等三到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招生时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统一招生,前两年是统一培养,但到后两年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

方案二,保留原来的专业名称,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里设置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等专业修改为与专业规范大致相同。招生时,可按照各自专业招生,前两年仍是统一培养,到大二学年末则允许学生重新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在后两年按专业方向培养。

两种改革方式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大类招生下的分类分层次培养,在高年级分流学生,使得每个人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求知思路和学习目标,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空间。

4.2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应实现两个目标:合理组织知识体形成一门门课程;合理安排课程数量与课程学时,使学生能够在规定的学制内完成所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素质训练。

为了配合培养方式的改变,必须制定拓宽专业面和增强适应性的教学计划。把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学课程分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构建由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平台课程是由普通教育(通识教育)和综合教育类的课程组成,包括思想品德、政治法律、体育、外语、数学、物理、电工电子、经济管理、某些跨专业选修课等理工类学生必修的课程,这类基础教育平台课程由学校教务部门统一安排管理,课程由相应的院系派教师教学完成。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主要指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由四个专业规范所建议设置的核心课程的基本和共有部分经过适当抽取和组合形成。根据本文第3部分分析,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的相同核心课程有11门,软件工程不仅有计算机科学优先课程模块A,在其他模块也有与计算机科学相同或相近的课程,而且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是其他专业方向的理论基础。因此,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可由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的部分核心课程构成,具体的可在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离散结构、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数字逻辑、社会与职业道德等课程中选择,并形成对应的实践性教学内容。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由代表各自专业方向的方向特色课程和高级课程组成,也包括专业的综合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

采取“平台+模块”的教学模式,前两学年按大类实行基础平台教学,后两学年按方向实行模块教学。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安排在前两学年,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安排在后两学年。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大部分安排在前两年,少部分作为共同开设课程可在大三上学期完成。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选择与教学。在基础平台课程教学中,可实行以外语和计算机编程为试点分类施教;在专业方向学习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给优秀本科生选配导师,培养各类不同的人才。

4.3课程大纲与建设

在院系和专业教研室的两级层面上,应组织教师认真研读专业规范,学习体会专业规范中对知识领域、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教学计划中所涉及的每门课程都要精心制定相应的课程大纲,并能根据专业发展进行适时调整。课程大纲应对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应对学习该课程所需的各种先决条件(比如先修课程)以及该课程和相关课程的知识衔接问题做出准确描述。

核心课程的大纲编写教师应消化吸收规范中的课程描述,结合自己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乎规范的详细教学大纲。非核心专业方向课程的编写老师宜结合学校的行业背景,调查本地区需求和毕业生流向,制定有针对性和特色的课程教学大纲。

要强调教学大纲的严肃性。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宜由相应的课程大纲编写教师完成,非编写大纲的其他授课教师也应严格按照课程大纲组织教学。

应有计划地开展课程建设活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尽量选择国外典型教材和国内优秀教材,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应努力编写适合本校特点的教材。能结合课程特点尽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互动式教学等,适当组织力量开发和利用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能根据计算机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并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4.4教学管理

计算机专业的大类招生与分类分层次培养对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传统的分管领导、教学秘书和专业教研室的教学行政管理基础上,对分离出来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需要增加独立的管理权限,从而形成相应的分类、分层次教学管理模式。建立执行严格的教学工作规范和完善的教学文档管理制度。结合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和考核办法,确保科学规范、严格高效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畅通,这样将构成合理的教学管理架构――即为分管教学领导、教学秘书、教研室、课程组,再加上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

分管教学的院系领导负责本科教学的宏观管理。

教学秘书的人数根据在校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总人数而定,为1~2人,其主要任务是完成教学管理中的事务性工作。

教研室分为两类,一是学科基础教研室,二是专业方向教研室。学科基础教研室由一批固定的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其主要精力偏重于教学和教学研究,学科基础教研室主任受院系委托全权负责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专业方向教研室则由在这个方向有一点研究基础的教师组成,可结合科研方向从事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教学,专业方向教研室主任负责专业方向建设及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管理工作。专业方向教研室之间是一种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既要共同支持学科基础教研室的工作,又要努力提高本专业方向的教学质量,彰显特色,吸引学生选择本专业方向。

课程组是讲授同一门课程的若干教师组成,一般隶属于学科基础教研室,共同完成全院系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工作。课程组中应确定主讲、辅讲和助教人员,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队伍。

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分管教学领导、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组成,负责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规划与教学指导。教学督导委员会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负责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和评价。

4.5教师配备

教师配备得当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潜能。适当分流教师,让他们到各自的岗位各司其职非常必要。在地方普通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数都有研究生学历,具有一定的科研要求和能力,多不安心于教学,在教学经验和专业素质方面有欠缺,因此可发挥青年教师的激情和积极性,多在结合科研和专业方向教学上发展。中老教师职称较高,比较缺乏科研的原动力,对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敏感性略显不足,掌握新知识的积极性也不高,往往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但应该看到,他们具有很好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教学过程中认真负责,适合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教学,也比较适合主持教研项目。

加强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提高。青年教师已经成为一线教学的主力军,但教学水平亟待提高,应安排有针对性、有相当规模和时间跨度的青年教师业务培训计划。

建立制度化的助教队伍,安排专门的资金和相应的岗位。部分助教岗位应该安排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承担,新进教师应在助教岗位上锻炼半年到一年的时间。确定课程的主讲教师和助教,各自遵守明确的岗位责任和职业规范。主讲教师集中精力上课,助教讲习题课、带实验、改作业,共同配合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建设,从而能上好、上精一门课。

在学生专业方向的把握上,可以借鉴研究生培养的模式,由专业方向教研室给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配备导师,从全方位指导学生的专业发展。

5结论

计算机专业是全国招生和培养规模最大的本科专业,从清华、北大的一流大学到规模很小的一些地方院校,几乎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随着IT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地方普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存在着专业特色不明显、竞争优势不强的问题。结合教指委的研究报告和专业规范,地方普通大学计算机专业应调整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突出培养特色。在大类招生基础上,建立以平台加模块的“2+2”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分类分层次教学培养模式,是地方普通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蔡启先. CC2004计算学科教程体系分析与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77-81.

[3] 刘乃琦. 计算机专业(学科)面临的挑战与创新[J]. 计算机教育,2005(12):5-8.

[4] 李明江. CCC2002、CC2004与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困惑[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6):43-47.

[5] 蒋宗礼,赵一夫. 试论我国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发展[J]. 计算机教育,2005(8):22-26.

[6] 徐子珊. 以计算学科多样化应对IT 应用需求多样性[J]. 计算机教育,2005(12):45-47.

Research of Computer Specialty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Subject Enrolment

in Primarily Undergraduate Ranking

CHEN Yong-qiang, LI Guo-yong, PENG Li-hua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 The computer specialty in China has been developing at very fast speed. Although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cquired in computer teaching process, there are many questions in it. In this paper, the position and questions of computer specialty in primarily undergraduate ranking are discussed. Aiming at actual situation, some steps of teaching reform are researched and put forward combined with specialty criterion advice and based on subject enrolment.

上一篇:施工项目管理策划范文 下一篇:自动化机械的工作原理范文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