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如何估值范文

时间:2023-09-23 18:39:03

医药行业如何估值

医药行业如何估值篇1

在大部制改革和基本药品目录扩容的长期利好下,前段时间医药股有过一波整体上涨,使得医药板块整体估值已经不低,部分一线白马股市盈率已超30倍。由于高估值的压力,板块整体上涨动力有所消减,今后的医药板块投资方向要更加注重精选个股。

改革红利利好医药股

“两会”结束后,大部制改革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就医药行业而言,政府整合卫生部与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并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从卫生部独立出来,自此“医”和“药”完全分开。

新任国务院总理在答记者问中,着重强调了“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提高统筹的层次,使医疗、养老保险的报销、接续能够逐渐实现异地进行”。

瑞银证券分析,此次大部制改革,将避免由于医疗系统内部利益的掣肘而可能导致的药品安全监管不力,体现了政府着力提升药品安全的决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成立将加速淘汰质量安全不达标药品,从而促进行业兼并整合,提升医药行业集中度。重视研发、质量可靠的国产药企有望从中受益。

大部制改革后,公立医院继续归属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随着医疗城镇化和相关改革仍将继续推进,本年度最大看点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交银施罗德医药分析师盖婷婷认为,国家对于县级医院的投入带动了县级医院的用药增速显著快于一、二线城市医院,相应的在县级医院占有重要市场的中成药企业也会从中获益。往后看,政策上对于创新药的鼓励,招标中质量权重的上升,也一定会让真正做研发、关注产品质量的企业提升市场份额。

博时医药保健行业基金经理李权胜表示,我国医药产业将进入新一轮发展期。“医药行业属于消费概念,该行业的确定性增长不是一年的事情,而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事情,行业中一些较好的企业具有长期发展潜力。” 李权胜说。

资金狂抱医药大腿

在“新国五条”的利空影响下,以及市场对经济复苏低于预期的担忧,今年2、3月份,大盘震荡下探,市场进入回调态势,市场情绪已呈现较为悲观的状态。在大盘回调时,作为资金避险的医药板块,如今却成为对抗市场的进攻品种。

白酒板块表现不佳,避险资金开始从白酒流向医药,交银施罗德医药分析师盖婷婷分析,医药板块是今年以来的反弹主力军,由于白酒板块受政策影响严重,不少基金经理的目光已从白酒转向医药。结构性分化是未来医药股走势的主要特点,一些优秀公司突破千亿市值或将指日可待。

“当前公募基金对医药板块的配置比较集中,例如一些小基金用20%的仓位进行配置,不少大基金也达到10%的仓位。”博时医疗保健行业基金经理李权胜提到。

经过一轮上涨过后,就目前医药板块高估值的问题,华宝兴业医药生物基金经理范红兵分析,医药板块已基本完成估值切换,医药行业估值现在处于较高水平,但尚未出现明显泡沫,预计在快速上涨之后,由于估值的压制,行业会面临一定的调整压力。短期看,整体性行情机会将减少,个股性机会将增加。但从长期的角度看,目前估值尚属合理,持有板块内趋势明确、有基本面支撑的优质个股,预计仍将获得不错的收益。

医药股兼具成长和防御性特点,资金往往“抱团”操作,行业向上趋势明显,一季报预期比多数行业更为亮丽。板块的整体收益将远超大盘。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一线白马股估值已超30倍。由于估值的压力,一季报后行业整体机会将减少,精选个股是今后的投资方向。

中药靠独家

基药目录的公布,将影响医药企业未来的发展。安信证券邹敏认为,能够抓住基药市场机遇的药企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基本药物独家或类独家品种,价格能够维持稳定;二是产品具有一定的利润空间支持相关的营销推广工作;三是具有覆盖基层医疗市场的销售网络。综上所述,中药类独家品种入选基药目录后投资机会较大。

投资者最好关注具有独家产品优势的企业,特别是天士力、以岭药业、中新药业、康缘药业、众生药业等有占销售收入比重较大的独家品种进入基药的企业较为受益,如果企业能建立面向基层的自有销售队伍或商队伍,则增加了受益的可能性;同时随着基药制度的推进,对原先在基药目录中有优势品种的企业较为有利,如昆明制药、中恒集团。

生物靠研发

生物药发展快于医药行业整体,其中单抗药物又是生物药发展最快的领域。抗体药物是生物制药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内未来最具潜力的领域。

中投证券分析,国外生物药原研药占据市场大,抗体药物发展已经很迅速了,而生物仿制药法规刚刚开始制定,是一片蓝海,未来潜力较大。国内第二代生物仿制药审批严格,技术、审批壁垒更高,未来可以做到大规模产业化且成本低的企业不会很多,5~6家竞争的局面会显得较为良性。

由于生物制品行业进入壁垒高,行业增速则可能会有所提升。重点关注研发能力强、有进口替代预期并有望成为未来的生物药双龙头企业,如长春高新、双鹭药业、通化东宝和安科生物。

医疗器械门槛高

研发创新和行业整合构成了医疗器械行业的两个核心驱动因素,技术升级加速进口替代、并购扩张提升行业集中度和全球医疗费用控制带来出口契机,勾勒出医疗器械产业的投资逻辑。

医疗器械行业具有一定技术壁垒,基本不受医改对行业的负面冲击影响。可关注在大病种和常用病种里拥有稳定市场地位的公司和部分高端医疗设备器械公司。

统计显示,医疗器械(申万二级行业)共有13只个股在连续3个报告期(2012年中期至2012年年度)内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占行业成分股比为72.22%,这13只个股分别是戴维医疗、冠昊生物、三诺生物、新华医疗、凯利泰、和佳股份、东富龙、阳普医疗、博晖创新、理邦仪器、尚荣医疗、鱼跃医疗和千山药机。

大健康保健扩容

我国保健品行业体量庞大,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具备药品形态、食品属性的膳食营养补充剂,将顺应保健品行业科学规范化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

东方证券江维娜认为,安利等洋品牌对市场的前期培育,为国内企业的市场打开空间。国内非直销领域的龙头汤臣倍健,市场份额超过10%。有相关人士指出,非直销的营销模式比较符合保健品行业科学化、规范化的趋势,汤臣倍健的品牌宣传和渠道扩张将发挥出协同效应。

大健康产业中,云南白药和片仔癀也不甘示弱,云南白药牙膏2012年预计实现近16亿销售收入,为老字号中药进军大健康产业树立了典范,后续养元青洗发乳和面膜等产品也在市场培育中。此外,片仔癀深养系列牙膏产品也已经在全国商超渠道正式上市。

估值风险积聚

在之前的2013年《钱经》3月刊曾提到,医药行业个股众多,分化明显,医药基金在把握个股和波段操作中表现优异,不妨借助医药基金分享行业受益。而对于偏好股票投资的投资者来说,目前医药板块整体估值已经偏高,短期要特别重视医药板块的风险。

2013年的前两个月,医药板块表现都很好,涨幅已达23%,相对A股的估值溢价也达到了历史高位,溢价率为180%。除了估值的压力外,行业系统风险也不可小视,例如发改委调整药品价格和医保控费等政策性风险。

博时医药保健行业基金经理李权胜表示,市场处于阶段性筑底过程,应警惕医药行业现在的风险,如未来股价上涨速度远超企业盈利增速,或医药行业出现整体降价等情况,投资者仍需谨慎观察之后再作决定。

医药行业如何估值篇2

[关键词] 多组学; 中药复方; 临床价值; 网络分析

[Abstract] Clinical value evaluation is the key issue to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high repetition rate, fuzzy clinical positioning, broad indications and unclear clinical values in Chinese herbal formula(Chinese patent medicine). By analyzing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 in clinical value evalu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d a strategy of multi-omic network analysis.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stroke treatment formulas, we suggested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s for variant symptoms or phenotypes of stroke, which may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tional clinical choice. Such multi-omic network analysis strategy may open a unique angle of view for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comparison 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

[Key words] multi-omic; Chinese herbal formula; clinical value; network analysis

方剂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指导下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不仅是东方思维与哲学的体现,而且是联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代表。中药组方的目的在于疗效,维系一组药物成为一个方剂的核心与灵魂就是其临床价值,科学的临床价值评估就是方剂生命力的试金石。随着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化,东西方思维的持续碰撞,系统论指导下的还原分析逐渐渗入到中西医研究中。现代医学对人体认识的广泛组学化,对疾病和药物机制分析的网络化,药物干预的组合化,药物基因组和表型组导向的个体化,这些都为方剂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1]。多组学整合的网络化分析为科学评估方剂的临床价值、破解方剂价值难题带来了机遇。

1 中成药现状及临床价值评估的挑战

中成药作为方剂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中西医临床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如同品种重复率高、临床定位模糊、适应症宽泛、临床价值不清晰等诸多问题。现有203种中成药的13 772个上市药品中,平均每种中成药有67.84个药品上市,最多的板蓝根颗粒涉及到715家企业生产的844个上市药品[2]。如此众多的同品种方剂其价值体现在哪?针对不同疾病或表型其各自的特色优势如何?在临床中应如何选择及合理用药?要破解这些问题就需要对其进行临床价值的评估,对类方进行临床价值的比较,从而明确方剂的临床定位,促进合理的临床用药和适应症选择。

方剂成分复杂,具有多靶点调节的作用,其药理机制多不清楚。对于品种如此众多的中成药品种,如何评估其临床价值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通过临床经验对中成药价值的判断必然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差异性。通过高质量临床研究虽能够得到较为准确、客观的评价,但需要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而几乎不可能对如此多的品种、类方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观察。另外,方剂通常具有对证治疗的特点,而如何在临床试验中客观地评价其证候疗效也是通过临床试验评估中成药临床价值要突破的障碍。通过系统评价及网络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药品价值的评估也需要有大量临床试验数据作为支撑。因此,针对现状,亟需开辟新的途径来进行方剂临床价值的评估。

2 多组学与网络分析带来的机遇

高通量测序等新兴生物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基因组、蛋白M、转录组、表观遗传组等多组学的研究和生物大数据。整合多组学的生物大数据,利用系统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3]来表征方剂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则可能揭示方剂应答系统的动力学规律,而多组学的系统指标也可能扩展为方剂药理评价的新指标。这种系统和网络的理念也就推动了系统药理学、网络药理学、多向药理学等新兴药物研究模式的产生。尤其是针对方剂,这种基于系统、网络层次的分析可以为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其药理机制,帮助发现更好的药物靶标[4]。

多组学网络分析方法已逐渐被学者用于方剂的新药研发、配伍和药理机制研究以及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5-7]。结合方剂多靶点、多途径特点提出的方剂组学,利用系统、网络的分析方法将方剂与多组学的生物大数据建立多维对应关系,从方剂的组学基础、方剂的靶点间关系、方剂与网络的解构、方剂网络非线性变化的定量分析、方剂组的临床回归与个体化转换等角度创立了新的方剂研究方法,证明了方剂组与多组学、网络技术的结合将会极大深化方剂的药理机制研究[8-9]。方剂组学、网络药理学、多组学大数据及临床研究新技术的发展为方剂的临床价值评估带来了机遇。

3 多组学网络背景下方剂临床价值评估的思考

多组学网络背景下的方剂研究在研发理论、假设、研究对象、药理研究主体和机制5个方面不同于以往研究。以多组分、多靶点联合治疗理念为指导,方剂临床价值应该涉及个体的临床价值和方剂本身的临床价值。个体的临床价值评估应包含一切可以用于科学评估方剂改善个体健康状态或疾病的指标,涉及健康与疾病状态的阶段性、动态性及人群差异性,不仅要考虑方剂的增效作用,也要考虑“减毒”作用。这就与患者的基因组、蛋白组、表型组、证候组及表观遗传组等对应起来,在多组学、多维度下进行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的分析来进行个体临床价值的评估。方剂本身的临床价值可能具有多态性,要着眼于其特异性价值导向的临床定位,如填补未满足的医疗需求,针对疾病的突破性和优效性,还要考虑到同类方剂针对疾病或不同表型的临床价值比较优势,这就需要整合方剂的化学成分组、功效物质组,利用网络药理学、网络拓扑分析及系统计算模型方法进行多靶点、多通路的系统分析。将个体和方剂的临床价值评估用整合的网络分析关联起来,这就形成了多组学网络背景下的方剂临床价值研究策略(图1)。

4 中风类方临床价值比较的探索应用

按照如上研究策略,对3个类方(分别简称为QZTL,HTZZ,NXT)进行临床价值比较分析的探索应用。3个复方(图2)的主要功效均为活血、化瘀、通络,用于治疗脑中风后遗症,而在临床中针对中风及其症状(表型)又具有各自的特色优势,本文将尝试对其进行多组学网络的分析。

4.1 多组学数据整合 首先基于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药与化学成分数据库,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所中药化学库,TCMID)和化学成分的靶点数据库(Drugbank,CTD)获取3个类方药物的化学成分组和功效物质组。经数据的整合,QZTL,HTZZ,NXT分别得到980,318,524个化学成分和11 774,9 311,10 317个作用靶点(图2)。

同样,基于数据库(OMIM,HPO)获取中风疾病和相关表型的基因组数据。经数据整合共得到中风病相关基因1 356个,9个中风症状或表型的相关基因数分别是:偏瘫157个、麻木118个、口眼歪斜100个、言语不清238个、认知障碍826个、共济失调462个、眩晕30个、腱反射亢进354个、运动机能902个。

4.2 方剂靶点网络解构与分析 基于HPRD数据库分别建立3个复方作用靶点间的关系,从而构建了QZTL,HTZZ,NXT的靶点网络,分别由5 674,5 080,5 407个节点组成。由于3个方剂组方相似,重叠靶点较多,且连接较为稀疏,故3个类方的靶点网络密度较小、散在靶点较多,从整体网络层面不易发现3个类方的差异。这就需要对网络进行进一步解构,识别网络中紧密连接的功能集团进行分析。

为此,利用MCODE方法[11]分别识别了3个类方靶点网络的功能模块,采用最小熵值法[12]确定模块识别的参数,得到最佳的模块识别结果。基于QZTL,HTZZ,NXT靶点网络分别得到了53,52,53个功能模块(图2)。最后,根据3个类方的模块靶点与中风及其相关表型的基因分别进行网络和基因集对比分析,利用杰卡德相似性系数(Jaccard similarity coefficient)比较3个类方与中风疾病和相关表型的相关性。

4.3 方剂模块靶点与疾病(表型)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在3个类方的整体网络层面,由于其组方的相似性、靶点重叠较多及网络稀疏等原因,3个类方的靶点网络与中风及其表型基因的相似性差异并不明显,而通过对整体网络的模块化解构,则可以得到连接较为紧密的模块靶点网络。另外,考虑到方剂的配伍关系,对3个方剂君药的对应靶点进行2倍的加权。加权后,计算得到了3个方剂模块靶点与中风病及各个症状(表型)相关基因的相似性(图3a,b)。

相似性结果显示,3个组方在9个中风症状的治疗上各有优势。针对其中的言语不清和运动机能设计临床实验进行验证。实验设计为随机对照试验,目的是观察QZTL和NXT在治疗中风后遗症言语不清和运动机能上的差异。实验组为QZTL,口服。每次4粒,每日2次;对照组为NXT,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样本例数为68例,2组各34例。在用药的第0,14,28天,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价受试者肢体功能障碍改善情况,采用失语商(aphasia quotient,AQ)评价受试者语言功能。结果显示,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失语总分、失语商方面,2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5 小结

方剂的临床价值是其生命力的核心,独特和优势的临床价值是延续一个方剂生命周期的关键因素。作为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和优势,方剂的临床价值在于促进人类整体健康事业,只要有促进作用,就应有临床价值。科学的方剂临床价值评估能够明确药物的临床定位和适应证选择,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并为新药研发的立题和审评提供重要参考。针对当前中成药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临床价值的比较效益分析可以发现药物的独特临床价值和特色优势,从而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当前方剂临床应用的现状和价值评估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下,多组学整合的网络分析为方剂在精准用药时代的临床价值评估(临床定位和比较效益)分析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实例分析提示了多组学整合的网络分析策略用于方剂价值评估的可行性,然而其中也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如现有多组学数据的不完整性、网络解构分析与方剂组方配伍的对接、临床价值的个体化和动态考量等。这就需要不断开展中药现代化的基础性研究,进一步探索多组学数据整合、方剂配伍及表型与药物关联方法,以整体论、系统论指导下的还原分析来促进方剂的临床价值评估和现代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忠. 中医发展的现代机遇[J]. 民主与科学, 2016(1):29.

[2] 于寒钰. 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成药品种分析[D]. 郑州:郑州大学, 2014.

[3] Barabási A L, Gulbahce N, Loscalzo J. Network medicine: a network-based approach to human disease[J]. Nat Rev Genet, 2011, 12(1):56.

[4] 寅萤, 王忠. 网络分析方法在疾病和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5):773.

[5] Zhang W, Bai Y, Wang Y, et al. Polypharmacology in drug discovery: a review from systems pharmacology perspective[J]. Curr Pharm Des,2016,22(21):3171.

[6] Liang X, Li H, Li S. A novel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 to analyse traditional herbal formulae: the Liu-wei-di-huang pill as a case study[J]. Mol Bio Syst,2014,10(5):1014.

[7] von Eichborn J, Murgueitio M S, Dunkel M, et al. PROMISCUOUS: a database for network-based drug-repositioning[J]. Nucleic Acids Res,2011, doi: 10.1093/nar/gkq1037.

[8] Wang Z, Liu J, Cheng Y, et al. Fangjiomics: in search of effective and safe combination therapies[J]. J Clin Pharmacol,2011,51(8):1132.

[9] Duan D Y, Wang Z, Zhang B L, et al. Fangjiomics: revealing adaptive omics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 of the myriad combination therapies to achieve personalized medicine[J]. Acta Pharmacol Sin,2015,36(6):651.

[10] Bader G D, Hogue C W. An automated method for finding molecular complexes in large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J]. Bmc Bioinformatics, 2003,4(1):2.

医药行业如何估值篇3

投资做了十几年,深深体会到人弃我取、逆向投资是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的7月2日广州宣布汽车限购时,当天汽车股纷纷跳水甚至跌停。回头一看,汽车股半年来已经平均上涨了30%,而市场却是下跌的。再看看这几年每年表现最好的板块,2010年的工程机械、2011年的银行、2012年的地产,同样都印证了“人弃我取、逆向投资”的有效性。

逆向投资是最简单但却最不容易学习的投资方式,因为它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品格,而品格是无法学的,只能在实践中磨练出来。投资上的集大成者大多数都具有超强的逆向思维能力,尽管他们对此的表述各不相同。索罗斯说,“凡事总有盛极而衰的时候,大好之后便是大坏”。邓普顿说,“要做拍卖会上唯一的出价者”。芒格说,“Invert, always invert”(“倒过来想,一定要倒过来想”)。卡尔伊坎说,“买别人不买的东西,在没人买的时候买”。巴菲特说,“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然而,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逆向投资,也不是所有急跌的股票都值得买入,毕竟,“不接下跌的飞刀”这句话是无数人遭遇了血的教训之后总结出来的。一个下跌的股票能否逆向投资的关键在于三点:

首先,看估值是否足够低、是否已经过度反应了可能的坏消息。估值高的股票本身估值下调的空间大,而且这类股票的未来增长预期同样存在巨大下调空间,这种“戴维斯双杀”导致的下跌一般持续时间长而且幅度大,刚开始暴跌时不宜逆向投资。过去两年,A股计算机行业的许多“大众情人”在估值和预期利润双双腰斩的背景下持续下跌了70%就是例证。现在这些股票从成长股跌成了价值股,反而可以开始研究了。

其次,看所遭遇的问题是否是短期问题、是否是可解决的问题。例如零售股面临的网购冲击、新建城市综合体导致旧有商圈优势丧失、租金劳动力上涨压缩利润空间等问题就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因此其股价持续两年的大幅调整也是顺理成章的。不过,现在大家都把零售当作夕阳产业了,行业反而有阶段性反弹的可能,尽管大的趋势仍然是长期向下的。

第三,看股价暴跌本身是否会导致公司的基本面进一步恶化,即是否有索罗斯所说的反身性。贝尔斯登和雷曼的股价下跌直接引发债券评级的下降和交易对手追加保证金的要求,这种负反馈带来的连锁反应就不适合逆向投资。中国的银行业因为有政府的隐性担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不存在这种反身性,因此可以逆向投资。

不是每个行业都适合做逆向投资,有色煤炭之类的最好是跟着趋势走,钢铁这类夕阳产业有可能是价值陷阱,计算机、通讯、电子等技术变化快的行业同样不适合越跌越买。相比之下,食品饮料是个适合逆向投资的领域。作为消费者,我对食品安全事故深恶痛绝,但是,作为投资者,不应该把个人感情因素带入投资决策中。从历史上看,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行业投资的较好买入点,特别是那些没有直接卷入安全事故或者牵涉程度较浅的行业龙头企业,更有可能是建仓良机。

还记得十来年前,我刚入行没多久,公司的基金经理们—都是些铁杆的价值投资者和逆向投资者——在疯牛病的恐慌中买入了麦当劳的股票,之后数年麦当劳的股价上涨了5倍,那是我逆向投资的第一课。再看看这几年发生的瘦肉精事故、三聚氰胺事件和毒胶囊事件,对所涉及行业的都没有产生持久的或者致命的打击,对行业销量的负面影响一般只持续2、3个月,相反,那些没有直接卷入安全事故或者牵涉程度较浅的行业龙头的市场份额反而在事故发生后进一步上升,因为人们购买时更加看重“大牌子”了,毕竟龙头公司比起小厂家更有资源和动力去维护自己的品牌声誉。

逆向投资的另一面是冷静面对那些热门板块,就象两三年前吹得天花乱坠的新兴产业,现在回头一看,几个行业讲的故事一个也没有兑现。其实,大多数的高估值板块都是靠讲故事吹起来的,未来从来不会有他们吹捧的那么美好。A股的情绪波动容易走极端,因此“人多的地方不去”更是至理名言。几个月前大家都认为“中国借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走不下去了,因此银行地产和周期股都不能买,只能买消费和新兴产业。”然后大家都把接近一半的股票部分配置在消费、医药、TMT等非周期股上,大幅地低配了金融股和周期股—这样的配置思路在前几次市场底部时也出现过。然后这几个月突然有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大家又一窝蜂地去抛售消费品,然后去追之前唾弃的银行地产和周期股。白酒的塑化剂问题如果不是由于超配的机构太多,大家夺路而逃,这轮下跌也不会如此惨烈。

其实,独立思考、逆向而动效果往往更好。基金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业配置在一般情况下是对的(毕竟专业人士相对于其他市场参与者还是占有一定优势的),但是在极端的情况下就很可能是错的。今年的三季报,60家基金公司的行业配置中,医药的平均配置占到股票部分的11%,而银行的平均配置仅为3%,二者的超配和低配程度都达到了十年之最。上一次基金整体配置如此失衡是在两年前。之后的两年,2011年银行股跌了5%,医药股跌了30%,今年银行股上涨13%,医药股涨了6%,两年累计下来看,机构一致低配的银行股大幅跑赢了机构一致超配的医药股,再一次验证了“最一致的时候就是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老话。现在机构们又是一致地憧憬着老龄化对医药的无限需求,把医药股的估值推高到30倍市盈率,比起7倍市盈率的银行,两年前做出的比较和基本结论现在几乎可以原封不动地重说一遍。

两年过去了,机构们对医改的认识似乎没有多少改变,还是只看到了医保覆盖面的扩大,没看到医改对药价的打压。日本过去20年人口老龄化这么严重,但是医药产业规模的年度增长率还不到1%,就是因为政府对药价的不断打压。机构对医药股的乐观主要是因为他们太过于依赖医药上市公司对医改的解读,其实只要找个医院院长或者卫生部官员调研一下,就会发现医保覆盖面的增加主要体现在过去三年的一次性提升,未来不会再有进一步的大幅提升,而省级统一招标、药品零加成、总额控费、超支分担、按病种付费等多项措施正处于试点和推广的初期,核心只有一个,就是进一步限制药价和用量以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目标,直接手段就是把医药从医院的利润中心改为成本中心,这种转变对医药行业整个利益链的冲击是巨大的。当然,医药作为一个差异化、有门槛的行业,不论板块走势如何,目前150只医药股中今后几年也会出几只大牛股,但是个股的机会并不能掩盖行业的整体高估。

坦率地说,我也不知道医药股的高估值还能持续多久,也许会从高估变成进一步更高估。没有人能够事前预知拐点,不论错误定价的程度有多大。作为投资者,我们能分辨清楚的就是市场的错误定价在哪里以及错误的程度有多大,然后远离高估的板块,买入低估的公司。至于市场要等多久进行纠错,纠错前会不会把这种错误定价进一步扩大,这就不是能够预测的了。

当然,任何投资方法都有缺陷,逆向投资的短板就是经常会买早了或者卖早了。买早了还得熬得住,这是逆向投资者的必备素质。同时,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市场中没有人能够卖在最高点、买在最低点。2007年的牛市中,能够在4000点以上出货的都是非常幸运的,即使指数后来涨到了6100点;2008年的熊市中,2000点建仓的也是幸运的,即使指数后来又跌到了1664。顶部和底部只是一个区域,该逆向时就不要犹豫,不要在乎短期最后一跌的得失,只要能笑到最后,短期难熬点又何妨?只有熬得住的投资者才适合做逆向投资。在A股这样急功近利的市场中,能熬、愿熬的人少了,因此逆向投资在未来仍将是超额收益的重要源泉。

医药行业如何估值篇4

一、中国医药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近些年来,民营医药企业在我国海外并购中占据主力地位,而国有药企海外并购规模小、数量少。根据公开数据统计显示,国有医药企业在2012年到2017年间海外并购规模仅10.08亿美元。由于民营企业的经营比较市场化,其决策权集中、产权明确、经营体制灵活、风险意识敏锐、政治风险较小、信息交流相对高效、审核流程相对简化,使得民营医药企业成为了我国医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主力军。

相对于国际跨国医药企业并购规模大、数量多的特点,国内医药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较小、频率较低。作为国内最早海外并购的复兴医药,近十年来的年均海外并购次数只有0.5次,而国内医药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大金额也只有14亿美元。同国际跨国医药企业的并购案例相比,国内医药企业海外并购还有较大的差距。另外,初创型或中型的药企是海外并购首选,这说明我国药企海外并购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此外,国内医药企业海外并购标的,有70%以上位于欧洲和北美地区,而亚太地区的标的企业较少。如今,国内医药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印度等国家,这表明国内医药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网络还不完善,未能在欧美地区建立起成熟的经营网络,需要加大国际人才团队的建设力度。

二、民营医药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动因

(一)拓展海外市场份额

作为国际贸易量最大的医药产业,国内医药产品的海外销售大部分是以海外授权为主,严重受限于目的国当地的营销团队。从有关数据可知,自2009到2018年以来,我国的医药产品出口规模在稳步增长,但由于受各国药品保护主义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限制,国内医药产品出口增长幅度放缓。因此,为了充分适应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形势,民营药企要通过海外并购来提升其全球市场空间。

(二)追求市场垄断

目前,北美和欧盟的医药企业基本垄断了全球医药市场。以Pfizer、GSK、Bayer等为首的国际医药企业凭借着其生产研发能力、管理能力和规模化经营等各个方面的垄断优势,在全球医药市场中攫取着超额的利润,维持其产品的垄断价格。相比而言,国内民营医药企业在企业规模、优质产品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需要利用海外并购来突破企业规模的限制,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生产服务体系,以获得企业产品的垄断优势。

(三)嫁接海外高新技术

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医药产业的发展涉及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新药的研发具有周期长、投入高和风险高等特点。新药在临床前研究阶段要耗费3到6年的时间,准备5千到1万多个新药候选物质的研究,然后选择一定的数量进行临床研究阶段,需要耗费6到7年的时间;经过三期的临床试验通过后,还需要半年到2年的新药证书申请时间,再经四期临床试验后方可上市。

对于国内医药企业而言,自主研发新药的成本和时间压力过大,而我国的新药审批时间比欧美国家更长。目前,国内药企在高端药品方面产量不足,其市场主要集中在药品仿制方面,而跨国药企则占有大部分的原药市场。为了获取高新技术,突破企业研发能力的不足,民营医药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来减少研发成本的投入、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整合研发资源,增加企业新产品的数量,以实现更高的市场利润。

(四)产业链条延伸整合

医药产品有着自身的生命周期,其利润和销量一般呈现出倒U型的发展趋势。为了应对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民营医药企业要积极开拓新的医药产品,以替代位于成熟期的产品。利用海外并购的方式,民营医药企业能够极大的增强对产业链条的控制,以应对医药市场的波动所引发的风险。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实现规模化经营,增强自身在医药行业的竞争优势。从产业链的角度而言,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原料生产及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利润较低,企业凭借并购方式,能够全面整合产业链,减少研发经营成本,实现资源的良性利用。通过对产业链的高度整合,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发展空间。

三、 民营医药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

(一) 并购的风险

1.估值风险。企业在开始并购交易时,需要通过自身或第三方调查机构对目标公司进行了解,以健全价值评估体系,规避因信息不对称而可能引发价值评估问题。在实际交易过程中,一些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有失草率和盲目,仅仅根据内部收益率的测算就做出并购决策,这种投机性行为的结果就造成了企业的巨大损失。作为高新技术密集、轻资产行业,医药领域的公司大都具有较高的价值估值,通常并购中小型医药企业的时候都要付出5-15亿美元的代价。在开展海外合作或并购交易时,民营医药企业要从专利情况、债务情况、产品许可等方面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以便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来进行目标公司的并购,减少因专利失效、许可证过期等多方面因素而造成并购行为的失败或损失。例如,阿斯利康收购MedImmune付出了150亿美元的代价,但是在并购后的医药企业却在十年内无一款创新产品问世,且其名下拳頭产品“FluMist”被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从推荐清单中排除。美国Pfizer以140亿美元收购Medivation,并获得该公司多个处于研发中的产品,但大多遭遇临床失败。因此,医药企业并购初期的估值并不合理,估值价格过高,以致于并购完成后难以获得并购收益。

2.法律风险。(1)企业不熟悉并购相关法规。在进行海外医药企业并购时,通常适用并购企业主要资产所在地或其注册地的法律。国内民营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时,对并购目标企业所适用的当地法律缺乏了解,往往对其进行盲目或投机性的揣测,以致于在某些方面触犯当地法律条款,造成并购方的权益损失。如果国内民营企业缺乏海外并购经验,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来理解和掌握并购目标企业所在地的法律条款,这会耗费较大的时间成本。(2)并购双方政府审核风险。在进行海外医药企业并购时,我国民营企业还将面临着是否通过审批的法律风险。由于各国政府对海外投资都实施不同程度的管制,对并购议案需要进行预先审查。一般情况下,海外并购通常经过三个法律审批阶段,即国内、标的国和反垄断三个审批调查步骤,任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海外并购的失败。随着海外并购规模的快速增长,各国政府都因此进行重点核查和管控,并从是否违反本国行业政策、是否引发市场垄断等方面对海外并购进行严格的核查。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上述各方面审核,以免造成并购损失。国内民营企业进行海外企业并购时,通常需要征得商务部等相关机构的核准,而标的国审核风险则主要源自美、法、日等国。

对于欧盟或非欧盟国家的海外并购企业,法国采取区别对待措施,这给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带来不利影响。日本是标的国审核汇总最为严格的国家,且其审核时间和审核内容缺乏许多不明确性,同时其政治立场有一定的倾向性。日本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行为常采取严苛的审查机制,认为我国企业大多持有较强的政治目的性,以致于屡屡否决并购议案,使我国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美国审查程序相对简洁、时效性强,且法律风险较小。但对于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抱有警惕意识,从而导致审查时间的延长、审查内容复杂化等情况。相对而言,民营企业遭受审查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也有搁浅几率。例如,华为于2011年欲并购美国企业3Leaf,被其政府认为不利于国家安全,从而造成该并购项目夭折。反垄断审查主要是指企业并购完成后是否造成所在国出現市场垄断问题。例如,英国以25%市场份额作为并购完成后反垄断界限,如果超出25%,就将被英国垄断委员会纳入反垄断审查中。

3.整合风险。(1)品牌整合风险。海外并购时通常会遇到品牌整合风险,涉及到商标的适应时间和费用等。我国企业在并购完成后,使用其并购企业品牌时依然受到一些限制。例如,进行并购品牌整合时,不能对品牌内涵进行任意修改,以防造成市场对该品牌的抵触情绪,因而影响品牌的市场份额。我国企业在整合并购品牌时,常采取联合品牌到自由品牌的过渡,或者实行双品牌战略。(2)技术整合风险。技术整合风险是指企业并购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我国民营医药企业常通过海外并购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但在并购之前应慎重对待技术整合风险,科学评估并购双方基础资源是否存在互补性,自身是否具有相应的技术研发实力。海外并购时应当着眼于技术资源的互补性,使其在并购完成后能够提高并购双方的收益。所以,在进行海外医药企业并购时,我国企业要健全技术评估体系,重视业内科技发展趋势和动态,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整合措施。(3)市场渠道整合风险。在医药产品市场销售中,需要有精确的渠道定位意识。例如,大众要求通常走批发或分销渠道,而新特药则主要集中在药店和医院。美国采取的是市场化道路,医药流通企业要兼顾上下游客户;日本则以政府管制为主,医院依然是药品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因此,在开展海外医药企业并购时,我国企业要高度重视市场渠道整合的风险,避免因药品投放渠道有误,而造成市场拓展不力。

(二)案例分析——以复星医药并购AlmaLasers为例

1.案例介绍。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四年后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复星医药在国内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领域中领先,其产品包括肿瘤、消化道、心血管等领域。其中,抗疟药物产品在世界医药市场中声名显著,是我国最具竞争力药企之一。自2012年在H股上市以来,复星医药逐步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AlmaLasers(飞顿)是于1999年成立的一家以色列公司,产品范围主要集中在高端医美器械、医疗手术器械产品和美容医疗服务等。其中,在医美器械方面有着极强的研发技术实力,在世界医美市场有着极高的占有率和完善的营销网络,并连续5年被列入发展最快的高科技公司50强。复星医药和飞顿在2012年9月开始接触,并于次年4月宣布完成并购事宜。首先,复星医药经由子公司私募基金成立SisramMedical收购飞顿95.6%股权,其余作为股权激励给原管理层。

2.复星医药海外并购的原因。第一,完善全产业链布局。整形美容行业在2012年起成为了社会消费的热点,但是医美器械行业有着较高的技术进入门槛,而复星医药的相关技术储备薄弱,于是期望通过资本运作来进入到这一热门行业,以树立起拥有世界影响力的自主品牌。飞顿的高端医美器械产品占据了当时15%的世界市场份额,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通过对飞顿的海外并购,复星医药构建全产业链布局,成功进入到世界医美器械市场,从而成为综合性的医疗服务商,填补了原有产业链中的脆弱环节,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第二,引进国际核心技术。专利和技术资源是医药企业的核心资产,要长期积累才能获得。复星医药通过并购飞顿取得其74项专利,并收获了其技术研发中心和相关的研发人才资源储备,以减少研发成本,降低产品研发周期。并购完成后,飞顿取得了2项FDA认证和5项CEP认证,其产品热拉提也成为世界上安全性最高的紧肤技术。第三,建立国际营销网络。通过对飞顿的并购,复星医药在原有成熟的国内销售网络的基础上,获得了飞顿在国际市场的成熟分销网络,并以较低的扩张成本实现了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构建起国际市场营销体系,从而为自身产品的国际化打下坚固基础。

(三)复星医药海外并购AlmaLasers的风险

1.估值风险防控。在医疗器械的技术研发创新方面,以色列位居全球前列,其境内的优质标的企业众多。通过对以色列医疗器械企业的充分调查、评估和对比,复星医药选择了其中最为优质的标的企业——飞顿。作为连续五年发展最快的世界性高科技公司,飞顿的用户规模、行业发展强劲、技术水平都受到了市场的推崇。复星医药在多家中介机构协助下,合理评估了标的市场价值,并经Sisram公司用2.2亿美元收购其95.2%股权。Sisram于2017年在H股上市,并购完成后市值4.8亿美元,市值增加了2.6亿美元,其2016年的市盈率达到66倍,在全球同类型企业中属于领先水平。由此可见,复星医药对飞顿的并购所给出的合理估值,取得了较高的收益回报。

2.法律风险防控。以色列位于中东地区,经济和工业化实力较强,当地政府对创业型企业的扶持力度较大。在进行海外并购之前,复星药业对以色列的法律法规做了充分的调查,以避免差异化的各国法律对并购整合的影响。中国在以色列进口和出口贸易中,分别占据第一和第三的位置,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频繁,政府间的关系良好。为了欢迎中国资本投资,以色列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计划,仅对敏感技术行业有所限制,并承诺中国的投资如果失败,将由当地政府承担10%-15%的损失,上限为1500万美元。由此可见,复星医药对飞顿的收购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较小,获得了标的国政府的支持,而相关的审查批准程序相对简单。

3.整合风险防控。为加强并购防控,降低整合风险,复星医药成立了并购委员会,为飞顿提供了相关资源的共享平台,以体现复星医药的诚意,从而加速了资源的整合,为双方的交流互动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作为世界宗教的重要发源地,以色列74.8%的人口信仰犹太教,当地还有其他宗教信众,为了减少并购过程中的文化、宗教冲突,复星医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充分尊重宗教文化,推动两国文化的沟通。同时,复星医药保留了飞顿原有的日常管理制度和创新文化,并鼓励国内企业深入学习以色列企业的创新创业精神。飞顿被并购之后,其原有发展战略、财务及组织构架等多个方面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为了缓解飞顿原有员工的心理压力,减少并购所可能引发的消极因素,复星医药充分发挥战略投资者的优势,实施本土化的经营模式,尽可能的保留了飞顿原有经营管理团队,并给予了一定份额的股权激励。另外,复星医药减少了裁员的规模,良好完成了对飞顿人力资源的整合。

4.技术整合。在保留原有研发队伍的基础上,复星医药加快了对并购技术的接收和消化,实现研发协同效应,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提高了自身的技术研发水平,顺利进入了医美器械的国际市场。另外,通过技术的国内转移和本土化改造,使得飞顿的后续研发更能针对中国市场的变化。通过良好的知识转移机制,复星医药在完成对飞顿的并购之后,持续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2010到2018年的年增长率达到了439%,其自主研发的新型医疗器械产品也成为市场畅销产品。

四、推进民营医药企业海外并购的建议对策

(一)充分利用政府调控与支持

作为医疗卫生及健康服务等行业的基础所在,医药产业拥有成长性高、带动性强等特点,能有力推动国家经济增长。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用于推动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优惠政策,民营医药企业要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加入到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中。在中医药、民族医药这些优势医疗领域,民营药企可对经典名方再次开发,加强民族医药理论的研究,创制具有知识产权、疗效良好的新医药产品,以开拓国际市场。民营医药企业可利用海外并购的方式来推进医药创新,降低医药研发的风险成本,提升自身新药研制实力,实现检测认证和经营管理的国际化。

(二)明确海外并购战略目标

在选择并购目标时,民营药企要合理评估自身实力、企业定位和市场需求,以选择合理的并购方向,并通过市场调研、中介咨询、专家顾问等途径对标的企业做全面的市场评估,合理制定并购评估计划及可行性报告,以规避盲目跟风的风险。民营药企在确认并购方向后,要冷静选择最佳并购标的,要注意并购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情况,经过行业行情、企业业绩、财务及市场情况等多方面信息的比较,初步筛选出意向企业。在开始初步洽谈之前,民营医药企业要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对标的企业进行深入的接触和调查,对其进行全面的资产价值评估,并根据市场分析核算出标的企业所在行业的平均估值,并经细分行业专家二次评估和技术确认后方可开始正式接触。要充分发挥国际投行的金融支持作用,实施资金预算的全面管理,选取适当支付方式,降低支付风险,以减少可能造成的财务风险。

为了减少海外并购的整合难度,降低法律风险,民营医药企业可事先聘请熟悉当地法律情况的专业律师团队,以规避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并对并购方案进行优化,健全合同协议内容,保护企业法律权益。当并购磋商完成后,可立即进入审批环节,确保并购项目的有效性。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海外并购项目,民营药企要同其政府签署稳定财产权和外汇的协议,以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政策及法律变化的负面影响。

(三)积极推动并购资源整合

医药行业如何估值篇5

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和高素质的营销人才是我国医药行业滞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医药营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良莠不齐,非“科班”出身的不在少数。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医药市场上营销人员的现状,研究医药营销人才应具备怎样的素质以及如何对这一群体加强培养,以期为医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构建绿色营销环境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需求;培养

[中图分类号]F4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9-0047-04

1 前 言

全球经济日新月异,医药行业也随之迅猛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于医药行业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治病诊疗方面,保健、养生等活动已经越来越普遍的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衷。医药卫生行业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往往受到更大的关注,被提出更多的要求。营销人员作为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是医药供销环节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其加强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医药行业营销人员素质与能力良莠不齐,很多医药企业对营销人员要求松散,非科班出身的营销人员不在少数。药品销售不同于其他商品,无论是营销人员只懂销售不懂药理,还是只懂药理不懂销售,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很不负责任的,也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探讨医药营销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怎样对其进行有效培训,使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医疗卫生服务要求,对于构建绿色医药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2 我国医药行业营销人员现状

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疾病谱的不断扩大促使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医药行业及相关领域日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医药制造业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上升态势,2012年医药商业销售总值达到1.11万亿元,比2011年高出18%,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值9.1个百分点,利润率也高出全国均值4.1个百分点。尤其是在2008年至2009年,在全球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医药制造业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显示出了巨大的行业发展潜力。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营销人员按照知识背景可分为三类:一是医药专业型,这类营销人员所学专业为医学或药学,医药学知识丰富,优势是具备较强的学术推广能力;二是营销专业型,这类营销人员具备一定的营销专业知识,并能在药品销售中灵活使用一定的营销技巧;三是纯粹经验型,这类营销人员既没有医药学知识背景,又缺乏市场营销学技能,营销手段较为简单,效率不高。

2.1 药品营销人才现状分析

2.1.1 基层人员适应工作要求的能力较差

随着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各医药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对基层的药品营销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实际工作中,基层药品营销人员要负责完成各种具体的销售工作,例如市场开发、市场推广、药品推介、售后服务等。这样的工作内容决定了他们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对于医药知识型的营销人员来说,知识结构中欠缺营销知识,因此导致营销手段简单粗放,缺乏实战能力;营销专业型的人员对医学和药学知识知之甚少,对于完成营销策划类的工作可能比较适合,但完成学术推广工作难度相对较大;而完全依靠经验,不具备医药和营销知识的营销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最难胜任药品营销工作的,无论在学术推广方面,还是在营销手段的使用上都无法领会医药营销的重点和难点,不利于医药企业销售工作的开展。

2.1.2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很多资料表明,营销管理人员的学历普遍不高,甚至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营销工作片面的等同于“卖东西”,他们并不了解“营销”的真正含义,因此觉得营销并不需要专门花大气力来学习。因此,在很多企业中营销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要增加就业就应该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与学历。

2.2 医药营销人员需求分析

医药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营销人才?在对多家企业的营销人才招聘要求进行分析后发现,医药企业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营销人才:一是最好首先具备一定的医药行业背景,因为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在销售时需要对药品的适应证、不良反应、禁忌证、药理反应等问题有准确的把握,属于“专家型”产品;二是必须具备一定的营销专业知识和销售实践经验;三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销售人员要做到详细讲解、积极倾听,有效回答几点,另外还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四是营销人员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例如:①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营销人员,要随时做好可能碰壁的心理准备,尤其对于新药,很多消费者不敢贸然尝试,因此营销人员要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心态良好。②良好的个人素质。个人素质大致包括个人的品德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鉴于医药商品的特殊性以及不可替代性,药品营销人员的道德品质更显得尤为重要。人文素质则是指个人知识方面的累积。例如营销知识、医药知识、管理知识以及对消费者心理研究的能力等。

3 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

3.1 相关院校人才培养

3.1.1 我国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现状

目前我国约有75所高等医学类院校,其中开办市场营销专业的有31所,培养本科生的院校有27所,如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学院等,部分院校还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授予权。

医学院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目标是培养既有医药学知识,能够进行学术推广,又有营销基础知识,能够从事市场预测调查、营销策划等工作的新式复合型人才。这类院校开办市场营销专业,在传授市场营销知识的同时突出医药方面的特色,具有明显的医药特征。但由于我国医药院校对营销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教学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3.1.2 我国医药院校营销人才培养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医药院校培养医药营销人才具备明显的优势:①医药方面师资力量强大。与其他院校相比,医药院校在医药知识的传授方面有一支高水平、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所以这类院校具备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的理论教学条件。②医药院校品牌效应显著。医学院校通常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可以凭借自身以及附属医院的品牌效应使医药院校培养出的营销人才更容易被社会、企业以及消费者认同和接受。

但是院校培养人才存在的最大弊端莫过于实践教育的缺乏。医药院校培养出的营销人才普遍缺乏实战经验。教师授课仍主要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采用“填鸭式”灌输营销知识,实践课时安排很少,甚至没有,很多学生对毕业实习也仅是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这些都导致学生对营销缺乏实际的操作和切身的体会。另外,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历,知识专而不全,对实践教学把握有限,也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3.1.3 如何加强对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

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①根据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设置原有课程体系。医药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既要突出医药特色,又要传授营销基本知识技能。基于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课程体系大体应涵盖围绕营销内容展开的管理学知识和医药学知识两大方面,具体来说应安排以下几个模块:

一是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数学、外语、计算机、体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这部分课程是为培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除专业知识外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基本素养而开设的。二是以营销内容为核心的管理学课程模块,这部分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和营销专业课程共同构成:专业基础课程应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医药企业管理、医药国际贸易等,开设这些课程主要是为完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管理学科知识;营销专业课程包括医药市场营销学、推销与谈判、公共关系学、医药广告学、医药市场调查与预测等内容,这部分课程向学生传授将来从业所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三是医药课程模块,这部分课程主要是为了突出医药专业特色:包括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等,这部分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医药知识背景而开设的。另外,还应开设一些具有工具性质的课程,例如统计学、运筹学等。这样基本可以保证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该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丰富单一理论教学手段,提高培养质量。根据对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到医药市场营销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行为科学、医学、药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因此,高校在教学中,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还应通过综合应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PBL教学、实验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市场营销理论的同时,为学生打造最贴近真实营销环境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营销实践过程。四是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让学生分析、讨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医药营销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实施模拟教学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分别扮演营销过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营销现场模拟,提高学生的营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此外,多数高校都配备了实训室,可以通过在实训室中安装营销课程配套仿真操作系统,让每个学生都建立自己的模拟公司,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和对市场的理解作出经营决策,因而能够更好地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的有机融合。

②以课外实习及实践活动为抓手,将实践教学内容真正落到实处。实践教学除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外实习及实践活动中。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学生在毕业前尽可能多地接触实际,进行锻炼,可以更好地实现从书本到实际、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型。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为保证课外实习及实践教学的效果,选择一些规模较大、具备发展潜力和声誉良好的医药企业,做好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做好校企合作,成立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定期到企业参观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邀请这些企业的成功人士在学校挂职,定期给学生举办讲座,针对医药营销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学生关心的问题给予指导、解答。此外,与某些医药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深入企业进行实践的机会,以弥补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实际工作经历的弊端。这种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提高技能,能够让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融入企业,实现由理论知识到专业技能、从业素质方面的飞跃,提前达到企业的用工标准。“订单式”人才培养也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学校根据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定向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按照合同规定到用人单位就业。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岗位要求,按照课程进度设计贴合企业实践的实训项目,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销售技能竞赛,帮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够逐步达到企业对岗位的要求。

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吸引企业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来,从而使企业实践能够主动引导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内容,使学校能够达到企业对销售人员的要求,为企业培养大批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

3.2 相关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为在职员工进行后续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使其能结合自身未来的发展目标,明确自身不足,自主地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个人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培训工作本身就是职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和员工个人职业规划的实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医药市场产品种类繁多,国内外医药公司竞争激烈;为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各公司不断加大宣传和销售力度,纷纷开展销售业务竞赛。因此医药营销人员为实现业务指标压力沉重,导致他们仅仅关注业绩是否完成,大大冲淡了医药营销人员接受培训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的结果就是缺乏对职业生涯完整的规划,完全忽视了培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虽然教育培训可以有效提高营销人员的技能和素质,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但这也会产生“道德风险”,即某些员工会随着能力的提高,追求较高的物质回报,精神层面也有了新的要求,再加上某些竞争企业“挖墙脚”,这些都有可能导致他们在对当前任职公司提供的待遇条件进行权衡比较后选择离开。该情况的发生将会引发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规划和配置失误,某些受训员工流失,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浪费。此外,多数医药公司目前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制度,对培训的内容、分工等问题并没有明确规定,各级别管理人员对自己在培训中的职责比较模糊,缺乏各层次管理者的有力支持,培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同时,多数企业没有设计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办法,对培训效果考核往往只停留在简单的考试上,而事后又不注重反馈调查,使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培训难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营销人员培训意识淡薄,主观上不重视,部分受训员工流失,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浪费,各层次管理者对培训的支持力度不足以及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培训效果的评估严重缺失,这些都是当前各医药企业在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形势下要提高医药营销人员的技能与素质,就有必要实现营销人员的转型,即从医药专业型、营销专业型、纯粹经验型向复合型营销人才转化。加强对现有医药营销人员的素质培养,使之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适应医药改革的需要是当务之急。根据医药企业的实际情况,要解决上述问题,营销人员的在岗职业培训至少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实现观念的转变;②建立培训制度,尤其重视培训效果评估;③学习并运用先进的营销理念进行实务培训。

3.2.1 基于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树立培训新理念

立足长远,以人为本,医药企业的发展必须确立培训优先的战略思想。为此,企业应树立人才资本、终身教育、竞争发展的培训新观念。

3.2.2 建立完善的、系统的培训管理体系,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

建立一套完善、系统的培训管理体系并形成机制,对培训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培训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需求分析阶段、实施阶段以及效果评估阶段。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造成培训的低效或无效。实施培训时,企业应首先进行调研,对培训的需求进行分析,即从企业整体、各部门和员工个体等角度考虑,安排培训内容;而且在培训期间不能随意变更培训内容,因为营销人员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培训中,当然希望培训的目标、内容与自身的需求或发展计划相吻合,通过培训可以使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有更好的发展;培训的考核和评估工作应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这两项工作应紧紧围绕培训的目的和要求展开,对培训的考核和评估至少应涵盖以下内容:

(1)评估营销人员的反应。最常用的方法是让受训人员填写有关问卷,另外也可以对受训员工进行面谈或电话调查。

(2)考核和评估营销人员的学习情况。对于某些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分别对受训者进行考核测试,通过成绩比较客观地评价培训效果。

(3)对营销人员的行为进行考核与评估。这个层次上的考核和评估比较复杂,实施起来难度也比较高,因为行为发生改变往往要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观察培训后营销人员在工作上产生哪些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通过此项评估可以使管理层对某个培训项目有深入地了解,也可以使营销人员通过评估看到自己的变化,从而增强对培训的信心并更有效地进行工作。

(4)培训整体效果的评估。此项评估是站在部门和组织的角度,了解培训活动给公司业务带来的影响和回报如何,例如业绩是否增长,客户满意度是否提高等。

3.2.3 基于先进的营销理念进行营销实务培训

(1)基本理论方面的培训。这是营销培训的基础内容。理论上应包括:药品营销的本质及特殊性、企业战略计划、医药企业管理知识、消费者市场细分及市场定位、医药商品学等。目的是让接受培训的营销人员先从理论层面上掌握如何创造市场需求,开拓新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推广新产品的市场营销理论和技巧,为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树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医药产品的特殊性,培训时尤其要注意强调营销应围绕消费者的利益,从消费者的视角来展开。

(2)基于销售技巧的销售实务培训。相比之下,实务培训更强调针对性与实用性。这是营销实务培训的关键所在,营销人员要亲身参与。培训时应针对销售过程各个环节、信用管理、客户管理、各种社会公共关系等方面建立模拟仿真场景,提高培训的仿真度、加强角色间的对抗性。

(3)案例培训。搜集案例进行开放式的讨论也是一种有效的营销实务培训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引导营销人员展开头脑风暴,锻炼创新性思维,激发参与讨论的热情。案例选择应尽可能贴合本土实际,并保持与时俱进,体现最新的营销动态。案例分析法的中心环节是自由讨论,让营销人员在讨论中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建立团队合作精神是此项培训的重点。可以让营销人员根据自己的从业经验,彼此分享各自成功或失败的例子,将这种现身说法结合到案例培训中,更加能够强化参考和借鉴的效果。实务型营销培训,应注意培训对象的类别,有区别地安排阶梯式培训,不同层次的营销人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现身说教、现场演示、角色扮演、视频培训、网络培训、商战模拟等,不断提高医药营销人员运用营销知识和技巧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友斌,薛强,陈春.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必备素质和能力探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

[2]吴海峡.医药营销人才现状分析及培养建议[J].中国药业,2009(2).

[3]雷蕾,向铮,叶建.浅谈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2009(10).

[4]史兰香,张宝华,张星辰.地方院校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5]董志胜.浅析市场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J].经营管理者,2010(10).

医药行业如何估值篇6

8月31日,宁夏新日恒力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600165.SH,下称新日恒力)2016年半年报,其子公司博雅干细胞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博雅干细胞)实现营业收入5043.76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162.69万元。

博雅干细胞是新日恒力在去年举债斥资收购的。根据彼时新日恒力与博雅干细胞签署的业绩承诺协议,2016年博雅干细胞需要完成的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目标为不低于5000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博雅干细胞上半年完成业绩1294万元,仅为承诺业绩的25.88%,差额巨大。

不仅与新日恒力之间的业绩承诺难以完成,《财经》记者调查发现,这笔收购背后,博雅干细胞还存在关联交易做高业绩、对外虚假宣传的嫌疑。 新日恒力负债收购

这笔收购之前,新日恒力是一家主营金属制品的上市公司。公司主导产品是钢丝绳、预应力钢绞线、钢丝。受煤炭、钢铁行业不景气及金属制品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新日恒力在2014年、2015年1月-9月分别亏损1.08亿元、1733.63万元,将面临被ST的局面。在主营业务短时间内没有起色的情况下,重组成为可供选择的一个途径。

2015年8月25日,新日恒力晚间公告称,第一大股东上海中能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中能)筹划重大资产重组。11月19日,新日恒力重大资产购买报告书(下称购买报告书),以现金支付的方式跨界购买博雅干细胞80%股权,交易价格为15.656亿元。新日恒力复牌后股价连续8个交易日上涨,前7个交易日均封住涨停板。

新日恒力的购买报告书采用收益法的评估结果,博雅干细胞全部股权于评估基准日的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为19.76亿元,较经审计净资产金额增值18.88亿元,增值率2152.83%。根据普华永道出具的审计报告,博雅干细胞2013年、2014年度以及2015年1月-6月的净利润为7371.36万元、8521.38万元、4013.77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23.53万元、102.42万元、833.16万元。

川财证券分析,可比业务类似的上市公司中源协和2015年干细胞存储份数约能达到36万份,2014年市盈率为864.11倍。此外,2015年11月,南京新百接受以72.55亿元的预期估值收购中国脐带血库集团(下称CO集团)65.1%股权,对应CO集团2014年业绩的市盈率为84.11倍。以2015年博雅干细胞业绩承诺3000万元计算,本次交易价格的动态市盈率为65.23倍,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水平。

有业内人士表示,博雅干细胞处于干细胞产业的上游,收取干细胞存储的管理费用,毛利率很高。不过其长期发展还有赖于干细胞应用的突破,而下游产业受政策收紧、技术有待突破等因素影响,目前只能说是“稳步发展”。

这笔收购前后,新日恒力分别向其大股东上海中能借款5亿元,并追加3亿元,用于公司支付并购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归还高息贷款等。其还同时向广东南粤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平安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分别申请总额不超过9亿元的并购资金贷款及流动资金贷款。

现金支付方式不用通过证监会重组委审核,这将大大缩短重组时间。然而,新日恒力的账面资金并不宽裕。这笔收购直接导致新日恒力负债率高企。此后,新日恒力先后两次筹划非公开发行股票以偿债,减轻财务压力。

这笔收购之前,新日恒力资产负债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根据信永中和出具的备考合并财务报表审阅报告,本次交易后新日恒力截至2015年6月30日的资产负债率将由原先的65.16%上升至78.82%。

随后,新日恒力谋划非公开发行事宜来偿还债款。2015年12月22日,新日恒力定增预案,拟以21.45元/股向上海中能非公开发行6937.06万股,募集资金总额14.88亿元,用于偿还股东借款、职工内部借款及银行贷款。

2016年6月14日,新日恒力财务总监陈瑞在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上回答提问时称:公司目前债务高企是因为收购博雅干细胞80%股权引起的,公司通过定增改善公司资本结构,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提高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一周后的6月21日,由于其保荐机构西南证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新日恒力宣告该次募资终止。

7月28日,新日恒力再次定增预案,公司拟向上海中能非公开发行不超过5042万股股票,发行价格为11.90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国资风险收益不对等

2006年,江苏省无锡市提出“530”计划,即“5年内引进不少于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人才来无锡创业”。博雅干细胞董事长许晓椿作为无锡“530”计划人才引进无锡。2010年4月9日,许晓椿成立无锡博雅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博雅干细胞科技有限公司)。

许晓椿是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之子。许智宏是无锡人士,亦在博雅干细胞的专家顾问委员会之列。

创立之初,博雅干细胞由无锡新融和药业有限公司(下称新融和药业)、无锡市马山生物医药工业园有限公司(下称马山医药园)、无锡金源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金源投资)发起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其注册资本为1亿元,三名股东股权比例分别为 60%、20%、20%;最初实缴资本2000万元,金源投资、马山医药园各实缴1000万元。

金源投资和马山医药园都是无锡市属的国有企业。新融合药业则是许晓椿母亲李琦华实际控制的企业。多名熟悉博雅的人士表示,两家国企前后总计4000万元的出资相当于无锡政府方面为许晓椿做的风险投资。2010年8月14日,新融和药业将其所占有的博雅干细胞 60%股权无偿转让给许晓椿。

此后,许晓椿以转让其本人所持有的四项专利权进行作价出资。四项专利分别为“含鱼腥草素钠的非注射药剂”、“含有吗多明的喷雾剂”、“酮洛芬东干粉剂”、“治疗疼痛的药物组合”。四项专利分别用于治疗盆腔炎、缓解疼痛等。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一位专家介绍,就专利内容看,该四项专利和干细胞技术不存在直接关联,若有间接关联,如果内容不直接体现在专利中也不被专利所保护,也就不存在细胞公司认定的价值。

根据资产评估报告记载的用途,四项专利也与博雅干细胞目前主营的干细胞业务毫无关联。

对于与干细胞业务并无关联的专利高价入股,博雅干细胞方面解释称,公司早期业务除了干细胞之外还有新药研发。这四项专利皆为新药研发相关专利。此后公司业务逐渐集中至干细胞行业。2014年上述四个专利由博雅控股集团旗下的新药研发公司以现金方式购回,并完成交割。公司在2015年完成的重大资产收购时标的资产不包含此部分。

两家无锡国企的“风险投资”并不对等。根据博雅干细胞设立时的出资协议约定,自标的公司成立之日起六年内,许晓椿有权回购70%马山医药园及金源投资出资持有的标的公司股权,其回购价格为马山医药园及金源投资相应出资金额乘以6.0%的年利率。此基础上,许晓椿有权以市场价格回购剩余30%马山医药园和金源投资出资持有的标的公司股权。

对于许晓椿来说,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如果博雅干细胞效益良好,许晓椿有权回购股份。两家国企拿到的收益款中70%的部分只是享受了每年6%的利息,只有30%的部分可以分享股权增值。如果博雅干细胞后续经营状况恶化,许晓椿可选择不回购股份,两家国企将面临投资减值的风险。

根据上述协议,2012年6月,金源投资将所持博雅干细胞20%股权作价2101.78万元转让给许晓椿,许晓椿持有博雅干细胞80%股份。金源投资2000万元投资,两年时间仅获得101.78万元投资收益。

2015年4月1日,马山医药园在无锡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博雅干细胞20%股权,获得2364.30万元价款,转让对象是无锡新融和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下称无锡新融和)。无锡新融和股东为许晓椿及其配偶李诣书。

根据江苏公勤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评估报告,此次转让以2014年10月31日评估基准日标的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按收益法评估的市场价值为1.02亿元。博雅干细胞表示,实际转让总体估值约为1.18亿元,高于评估报告的评估值。转让后,许晓椿、无锡新融和分别持有博雅干细胞80%、20%的股权。

不过购买报告书在对2364.30万元价款进行说明时却使用了1.02亿元的评估值。30%部分以评估报告的评估公允价值1.02亿元为依据,乘以股权比例20%,即610.8万元。这与上述高于评估报告评估值的表述并不一致。

新日恒力收购前,博雅干细胞还进行一次股权转让。2015年4月5日,马山医药园转让股权四天后,无锡新融和将其持有的博雅干细胞15.75%股权分别转让给北京明润、茂信投资管理(杭州)有限公司(后解除转让协议)、杭州茂信、福茂及自然人杨利娟、王建荣。由于该次转让与马山医药园转让标的公司20%股权的时间间隔较近,因此该次标的公司股权的转让未再做评估。

半年之后,博雅干细胞股权再次进行转让。新日恒力购买博雅干细胞80%股权,采用收益法估值19.76亿元。资本市场人士分析,这笔收购考虑下游产业的未来发展,会有一定的估值溢价。

博雅干细胞表示,前次股权转让为财务投资人的少数股权收购,该等投资人不以控制企业为目的,不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交易价格由交易各方协商确定,因此交易价格较低。 许晓椿的对赌

新日恒力的收购并不是当期完成全部付款,其与许晓椿签有《业绩承诺及补偿协议》。按照协议,新日恒力先支付本次资产购买价款60%,这之后除资产购买价款的40%需根据业绩承诺完成情况分期支付给许晓椿外,已付清北京明润、杭州茂信、福茂、杨利娟、王建荣的所有资产购买价款。至此,许晓椿实现股权变现6.62亿元。

购买价款的剩余40%,即6.26亿元,则按照许晓椿对标的公司股权交割后的三个会计年度即2016年、2017年、2018年的业绩承诺及标的公司业绩完成情况,按照20%、10%、10%的比例分期支付。

许晓椿承诺2015年-2018年(下称承诺期)合并报表口径下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分别不低于3000万元、5000万元、8000万元、14000万元,后三年的年增长率分别是66.67%、60%、75%。

根据协议安排,如果当期实际净利润大于承诺净利润,则应支付当期应付资产购买价款的全额;实际净利润低于承诺净利润,但高于承诺净利润的90%,那么则支付当年应付金额的50%;如果实际利润低于承诺利润的90%,则不进行支付。

实现这一业绩要求并不轻松。

据《财经》记者向熟悉干细胞行业的人士求证,博雅干细胞从事的干细胞分离存储业务属于干细胞产业的上游,其业务增长与新生儿增长速度正相关,同时也取决于公司在医院的推广力度。上述人士表示,随着婴儿潮来临,今年新生儿药品的销售增长幅度大约在30%左右,干细胞存储业务可参考这一数据。

许晓椿在向新日恒力转让博雅干细胞股权时签署了对赌协议。如博雅干细胞未完成2015年度承诺净利润,则许晓椿不仅无法获得当期的股权转让对价,还要在约定的期限内以自筹现金方式将承诺净利润与实际净利润之间的差额予以补偿。

2015年新日恒力年报显示,博雅干细胞去年实现营业收入9551.5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599.62万元。许晓椿需要以现金方式向新日恒力补偿400万元。

业绩承诺的兑现与否直接关系到许晓椿能否拿到剩余的6.26亿元。根据上述协议,如果博雅干细胞2016年、2017年、2018年度中某年度未达到承诺净利润,则许晓椿应按照对应的当期应补偿金额免除新日恒力与当期应补偿金额等额的资产购买价款的支付义务,实现业绩补偿义务的履行。如未支付的资产购买价款不足以通过上述补偿方式覆盖当期应补偿金额,则许晓椿还应按照协议约定的方式另行补偿。

2016年8月31日,新日恒力2016年半年报,显示博雅干细胞实现营业收入5043.76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294万元。上半年博雅完成业绩仅为承诺业绩(5000万元)的25.88%。

今年7月15日,新日恒力的一份关联交易公告显示,博雅干细胞向无锡英科赛尔细胞工程有限公司(下称英科赛尔)提供技术服务。交易内容为博雅干细胞为其提供临床国际认证和技术咨询、服务,英科赛尔向博雅干细胞支付技术咨询服务费总计1440万元。英科赛尔是许晓椿夫妇全资控股的公司。

这引起了质疑,许晓椿是否为做高博雅干细胞业绩而由自己向博雅干细胞输送利益,来实现业绩承诺获得剩余的资产购买价款。据了解,英科赛尔近一年的股东权益为负399万元,营业收入274万元,净利润负266万元。

博雅控股集团为该协议的履行提供了连带责任保证。据新日恒力方面向英科赛尔求证,该笔资金将来源于博雅控股集团。博雅控股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同样是许晓椿。

买方“扫货”,卖方则大方打折。新日恒力在给交易所的回函中表示,由于FACT标准国内尚无任何一家机构完成认证,博雅干细胞参考了较为类似的国际AABB标准认证的总费用进行测算,预估了英科赛尔对应FACT认证的技术咨询总费用为1440万元。博雅干细胞的AABB认证总费用约1800万元,博雅干细胞在此基础上“打8折”。

《财经》记者采访业界人士并查阅相关材料发现,AABB标准即美国血液银行协会制定的关于血液采集运输保存的一系列操作规范。企业可以向该协会提出申请,协会考察后认为企业符合标准的,在缴纳相关费用后即可以获得认证。此后每年需缴纳一定的费用。

前述行业的相关人士也表示,干细胞行业目前并没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相关的国际认证可能会对拓展客户有一些帮助,但不能说有太好的可比性。像同行业的中原协和、CO集团这些上市公司基本上也符合这些标准,只是代表了业内的一种认可。

根据新日恒力9月14日回复上交所问询函的公告,这笔技术咨询服务费中仅有5000美元为博雅干细胞代为支付的申请FACT标准认证费用,剩余近1400多万元均为英科赛尔支付给博雅干细胞的“咨询服务费用”。

依靠着一项并非强制且影响有限的认证申请服务,博雅干细胞有望将2016年的经营业绩大幅提升。 涉嫌夸大宣传

脐血干细胞存储的资质审批由行政机关掌握。卫生部门曾在2010年批准设置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广东、浙江、四川、重庆共计七家脐血库,此后再无增设。按照法规,只有这七家脐带血库可以进行脐血采集存储。

当时干细胞行业兴起,由于脐带血干细胞相关技术较为简单,在国际范围内早已成熟,且容易获得,尽管并无行政许可但大部分企业仍在开展相关业务。多名熟悉博雅干细胞的人士都对《财经》记者表示,当时,博雅干细胞亦在其中之列。

2011年10月,原卫生部了《关于加强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未经批准,任何机构不得开展脐带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临床应用工作”。这一规定出台后,2012年,博雅干细胞的脐血业务增长量一落千丈,“掉了一半不止”。

博雅干细胞开始转向脐带干细胞和胎盘干细胞等领域。这些组织干细胞的分离存储业务并未受到行政法规的限制。此后两年业务规模才逐渐恢复到2012年的水平。

购买报告书显示,2013年到2015年上半年,博雅干细胞的收入构成按照销售区域分类,华东和华北地区的合计占比一直保持在85%-90%之间。多名博雅干细胞前高管表示,博雅干细胞在这两个市场占有率较高,江苏省内约有50%的市场占有率,北京则约有30%的市场占有率。

《财经》记者证实,在2013年至2015年间,博雅干细胞有包括首席技术官、销售总负责人在内的多名早年参与创业的副总级员工离职。其雅干细胞最主要的两个市场江苏和北京的两名负责人先后离开博雅干细胞,这恐对其未来市场带来负面影响。据熟悉博雅干细胞的人士称,多年来,博雅干细胞在江苏和北京市场之外都少有建树,市场开辟成效不大。

博雅干细胞目前从事的干细胞业务之干细胞主要来源于新生儿围产期组织中的胎盘干细胞。一名博雅干细胞原区域经理表示,干细胞提取和存储服务的销售,一般需要由销售人员做好医院妇产科医生的公关工作,“打点好关系”,才能获得允许在医院开展业务。此后一方面靠医生推荐,另一方面则由销售人员直接向孕妇推销。该名经理表示,一般需要给医生一定的返点,“销售很依赖销售人员与医院医生之间相互信任关系,没那么好做”。而销售负责人离开往往会带走自己手下所积累的医院资源。

博雅方面回复表示:“博雅的发展并不依靠任何一个人员的力量,靠的是团队的力量。而博雅的销售负责人是公司总裁李诣书,从未离职。”

多名博雅干细胞离职高管告诉《财经》记者,截至2015年,博雅干细胞所存储的干细胞存储份数在7000份-8000份左右,并未达到1万份。这与购买报告书中所披露的约1.6万份的总数相去甚远。不过,这一数据并未得到任何书面文件的证实。

博雅干细胞在不少对外宣传的内容存在夸大嫌疑。

在博雅干细胞的自我介绍、购买报告书等各类资料中,博雅干细胞均被描述为国内领先的干细胞行业企业,是国内唯一一家“通过了国际AABB标准、NRL标准和美国病理学会CAP标准认证”三个标准认证的干细胞企业。NRL是澳大利亚国家血清参比实验室的缩写,CAP是美国病理学家协会的缩写。与AABB类似,其认证都是对整体操作流程规范。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这些认证与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相似,拥有这些认证说明机构在涉及血液的服务和产品的操作流程符合一定的要求和标准,但并不意味着在干细胞领域有多高的技术水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目前国内干细胞行业缺乏政府或者行业标准,业内企业转而寻求国际标准认证来提升自身整体的品牌形象。

另外,在博雅干细胞的官方网站和新日恒力购买报告书中,都提到一个名为国际干细胞联合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Stem Cell Research, INCOSC)的机构。

根据博雅干细胞官网介绍,国际干细胞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7月,占地250亩,由许晓椿教授联合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英国罗斯林研究所、苏格兰再生医学中心等七所国内外知名干细胞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发起成立。博雅干细胞正是隶属于该联合研究中心。

对于国际干细胞联合研究中心,博雅干细胞方面给与《财经》记者的书面回复称,英国罗斯林研究所所长、苏格兰再生医学中心主任多次到无锡并签署三方协议,并在2009年12月在无锡共同奠基了研究中心。

然而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和苏格兰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给《财经》记者的答复是,他们从未与博雅干细胞或者“国际干细胞联合研究中心”有任何联合或者研究上的合作。2009年,两所研究机构的代表曾与许晓椿有过会面并讨论合作的可能,但并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一位熟悉博雅早期情况的人士表示,2009年,创业初期的许晓椿为了争取地方支持曾组织无锡卫生条线的相关领导前往两个研究所考察,但并没有达成任何合作。

被列为博雅科学顾问委员的苏格兰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教授,克隆羊多莉之父伊恩・维尔穆特(Ian Wilmut)表示,他与博雅干细胞从未有过任何合作。

针对博雅干细胞业绩不达标,6月14日,新日恒力总经理高小平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解释称:“2015年博雅干细胞进行了重大资产重组,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对产业布局进行了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短期业绩的实现。虽然博雅干细胞2015年整体净利润较预期产生了偏差,但业务增长趋势并没有改变。”

医药行业如何估值篇7

关键词:高层管理人员医药行业薪酬管理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医药已完全放开,竞争愈来愈激烈,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企业已经有20家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这些国际医药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销售理念、技术研发、管理方法长驱直人、抢占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医药企业近3500家,竞争非常激烈。医药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面临着两种重要资源的竞争:一是自身技术装备、资金实力的竞争;二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竞争。

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企业高管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在这“春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中国医药业已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寒意。

落后的销售理念、薄弱的资本实力、外资公司的业务抢夺和精英人才的纷纷“外流”,使中国医药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高管人员又不断出现震荡,使笔者对中国企业现有的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产生反思。如何利用薪酬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高管人员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收人36万元,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医药业。平均年收人超过50万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医药68.6万;电力64.7万;汽车61.9万;冶金57.8万和地产57万。这五大行业也是近两年景气度颇高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前景都比较好,由于薪酬水平与所在行业景气状况的相互关联性,中央企业的老总薪酬也随之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比员工都高出10倍左右。医药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最高,其员工的平均薪酬更是遥遥领先,达16.5万。相应地,其高管与员工的收人差距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为4.2倍一。

《中国企业家))还对对100家上市公司(随机抽取行业龙头企业和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2004年高管平均薪酬水平进行了分析,医药行业以其良好的稳定性排名第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由于其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高管人员薪酬水平总体较高。但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较小。这种较小差距的收人很难达到企业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判断高管人员收人的公平性主要根据收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差距。在医药行业,央企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和跨国公司(中国区)以及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少的,这是缺乏外部公平;另外,医药行业的央企内部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收人差距仅为4.2倍,这与国外企业的最高层和普通员工的固定薪酬收人差距是20-30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内部公平很难保证,高管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充分体现。

此外,对所披露的薪酬数据,没有区分“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这在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的忽视,一方面说明我们高管人员薪酬在宏观上缺乏政策的支持,比如股票期权的限制和证券市场的治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比如高管人员的绩效评价、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薪酬制度的合理制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充分认清现状,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三、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分析

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因素。

3.1医药行业特点首先,医药行业是属于营利性组织,高管人员的薪酬一般是按照会计计量的绩效来确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每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是外资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后是国有企业。其次,由于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因此,给予高管人员长期激励(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3.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供求状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高管人员是特殊的职业阶层,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先天的自然察赋加上大量的后天教育、培训和实践的投资,因而决定了市场供给的有限性。但市场对高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虽然医药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以销售为主要阵营的行业,但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阻碍,也促进了高管人员身价的提高。如果一个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达到了市场均衡,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也会趋于稳定,企业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薪酬时会考虑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实现薪酬的外部公平,增加薪酬的市场的竞争力。

3.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法玛(Fama)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认为,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证券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地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高管人员薪酬体系中的长期激励效果都与股票市场效率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高管人员在获得股票期权奖励后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在健康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对公司进行评价的作用,也能反映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这样,企业在进行高管人员薪酬设计时,可以依据高管人员的努力所反映的实际业绩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

3.4高管人员绩效评价高管人员的评价标准有会计标准和市场标准,市场基准原则具有较强的激励与监督作用,使经理人所追求的利益能够与所有权人的利益更趋于一致(Finkelstein&Hambrick,1989)。但是,研究显示高管人员较偏好采用会计标准原则,而所有权人较偏好采用市场标准原则(Gomez-Mejia&I3alkin,1992)`5。会计基准原则下,高管人员能够进行内部会计报表上的操作,提升其绩效表现;市场标准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权人而言,市场基准原则相对而言更有助于他们监督控制经理人的行为表现。另外,非财务性指标虽难以衡量,却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在高管人员绩效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经理自身的能力、努力程度、创新、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在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中也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可以弥补财务性指标的缺陷。绩效评价的过程的科学性,专业的考核人员和规范的考核制度也影响高管人员薪酬的制定。

四、构建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根据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及其分析,考虑到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构建中国化的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

4.1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例,合理引入长期激励机制由于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企业的业绩会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因此,股票期权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了,可以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以满足高管人员的需要。但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医药企业来说,长期激励机制是留住关键人才的重要手段。股票期权能使高管人员成为企业剩余的分享者,把企业经营成果在所有者与高管人员之间进行最优的分配,并由双方共同承担经营风险,从而诱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理人做出符合所有者目标的行为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与所有者效用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二者间的激励相容。

4.2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才市场的建设一个有效的医药行业人才市场对高管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效应。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不但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促使高管人员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医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道德素养等,通过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高管人员的目标函数也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趋于一致,并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声誉,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减少短期行为。这样,企业也具有了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

医药行业人才的匾乏并不是短期现象。长期以来医药商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制药行业大量涌人外企之后,医药分销业仍然没有开放。7年前中国刚刚开始对内开放医药商业,正式的对外开放是从2003年开始。封闭的环境使得医药商业长期停留在指定批发和门店销售阶段,自然不能吸引人才。要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员(包括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高级管理层)人才市场的建设,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比如人才测评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信息流动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等。人才测评机制可以保证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正确评价;人才流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流动机制可以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市场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人的非规范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其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内在统一的,缺一不可。约束机制强调的是内在的约束,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比如,具有激励性约束效用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内在的约束,而那些制度或者契约都是外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约束作用。

4.3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公平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对于上市公司就是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我国制度的缺陷,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时,制度建设的步伐却没有赶上来。作为制度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必要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市场自身发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作为制度安排的主导力量,为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要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矫正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推动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4.4科学评估高管人员绩效要对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进行有效的制度监督和约束,首先要建立一套高管人员绩效评估体系。由于企业的高管人员有较大的控制权和较高程度的自由决策权,科学的评估体系将成为高管人员管理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成熟的、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我国绩效评估的科学性。首先是根据医药行业的经营特点明确高管人员的角色和责任。不同的行业,高管人员的关键责任会有所不同,对医药行业来说,除了营利外,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其次是确定业绩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业绩目标应与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相结合,评估标准也尽量客观、公正,评估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高管人员职位的不同来确定。最后,评估程序的公正也很重要,因为这将决定被评估者对绩效评价的认可和评价以后自身修正的努力程度。

五、结语

医药行业如何估值篇8

12月15日至21日,医疗保险分会应澳大利亚莫纳施大学的邀请,组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评估标准及方法”课题组有关成员赴澳大利亚考察医疗保险,重点考察了澳大利亚的医疗保障体系构建和药品优惠计划的实施情况。在澳期间,全体考察团成员遵守纪律,团结合作,保证了这次考察任务的顺利完成。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澳大利亚医疗保障体系

澳大利亚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其医疗保障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全民医疗保健;二是私人医疗保险。

(一)全民医疗保健(Medicare)

澳大利亚全民医疗保健制度于1983年引入,是澳大利亚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支出占联邦政府用于健康保健全部费用开支的18%。主要负责为在公立医院住院的公共病人提供免费的食宿、医药、护理和其他的照顾;为住院的私立病人提供75%的医疗优惠计划费用;为非大额费用的医生会诊提供85%的医疗优惠计划费用。

在全医疗保健制度下,所有澳大利亚永久居民只要选择公立医院看病,都有资格享受免费治疗,医生则由医院指派。州和地区政府除了提供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还与联邦政府和专业机构协作以保证服务质量和标准。全民医疗保健制度还负担患者在医院外进行治疗的大部分医疗费用,如看全科医生和专家门诊。但医疗保健一般不包括牙科、理疗和按摩治疗等服务。联邦政府为各种医疗服务规定了收费标准,医疗保健负责承担这些费用的85%。许多医生的收费超过标准,患者则必须支付超出的部分。

居民以家庭为单位,每家都有一个保健卡,持卡可以到任何医院看病。澳大利亚采用医、药分业体系,医院只负责治疗、开处方,患者凭借处方到药店购买药品。政府在公立医院的门诊收费标准有所不同,对于普通的居民门诊就医,病人每次最多支付门诊医疗费用为23.10澳元,超过部分由政府承担;每年最多支付700澳元,超过部分由政府承担。对于领取救济金的困难群体,病人每次最多支付门诊医疗费用3.7澳元,超过部分由政府承担;每年累积最多支付280澳元,超过部分由政府承担。

(二)私人医疗保险

联邦政府鼓励人们在使用医疗保健作为主要保障的同时也参加私人医疗保险,以更好地平衡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在整个卫生系统中的作用。为了鼓励居民购买私人医疗保险,政府规定给予购买人购买金额30%的补贴。比如:个人一年购买1000元的私人医疗保险,政府将补贴给个人300元。另外,年收入在5万澳元以上的个人,或年收入在10万澳元以上的家庭,如果不购买私人医疗保险,政府将强制征收其1%的所得税使其购买私人医疗保险。政府的这些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1999年澳大利亚有33%的居民购买了私人医疗保险,到2003年该比例已达到45%。

在澳大利亚,私人医疗保险的投保人可以选择在公立医院进行治疗,或在私立医院进行治疗。在私立医院,患者可选择直接支付医疗费或使用个人医疗保险。私人医疗保险不仅偿付投保人在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医疗费,还偿付投保人接受的一系列非医疗服务的费用,如进行理疗、看牙科以及购买眼镜的费用等,但不能应用于药品方面的花费。目前,澳大利亚私立医院床位约占所有医院床位的1/4,而私人医疗保险支出约占全部健康保健支出的1/3。

澳大利亚医疗保障资金来源于国家按公民个人收入的1.5%所征缴的税收。在支出方面,联邦政府既要通过提供医疗优惠计划(MBS)、药品优惠计划(PBS)承担患者一般治疗和药物的费用,还要即为公立医院、居民区卫生保健设施、旅店、家庭和社区的卫生保健等提供经济上的援助,为卫生研究机构提供主要经费,支持卫生工作者的培训并向高等院校的学生提供资助。州政府和地区政府用于健康保健的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公立医院及精神健康护理、家庭病房、社区病房和老龄人群救助服务。根据宪法规定,州和地区政府有首要责任为人们提供切实的医疗服务,包括大多数急性病和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治疗。各州和地区还向人们提供多种社区和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学校保健、口腔保健、母婴保健、职业保健、疾病控制和各种健康检查等家庭卫生保健服务和预防性个人免疫服务。

二、药品优惠计划

1993年澳大利亚政府出台药品优惠计划,目的是为给全部澳大利亚公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且价格可承受的药物治疗。这也使得澳大利亚成为第一个强制要求本国制药企业提交指定的药品数据来申请加入药品优惠计划的国家。向联邦政府和家庭服务部部长直接汇报工作的法定机构——健康保险委员会,负责处理和支付《药品优惠计划》中所列药品的费用。

澳大利亚的制药企业加入药品优惠计划的条件为:制药企业必须提供政府要求的药品数据,然后由政府成立的一个评审委员会对数据进行评估,同时政府还要从中介机构提取相关的证明,数据和证明材料全部合格后,方可准许进入药品优惠计划。

药品优惠计划覆盖了93%的处方药,主要涵盖590多种的普通药品, 1460多种有效形式的药品和超过2500种市场销售的不同品牌的药品,但主要的日常保健用药和全部化妆品没有涵盖在内。

药品优惠计划是政府应用药品经济学制定健康保健政策的重要体现,该计划主要包括药品经济学理论和药品价格参考体系两部分内容。药品优惠计划的实施大大降低了处方药的价格,从而降低了澳大利亚公民用于健康费用的支出。

澳大利亚利用药品经济学理论来描述和评估药品价格的工具,其最初目的是为了给病人提供一个能够承受的药品价格。同时,澳大利亚还建立了一个兼顾相对安全、相对功效、相对花费及费用效率的执行体系。但在行起来却非常困难,而且一些弊端开始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整体的花费逐渐变成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二是增加了政府维持现有药品价格的政策压力。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建立的复杂且独特的执行体系要求提供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支持数据,而这些正是那些全球组织所不愿意提供的;同时由澳大利亚决定的药品价格给全球组织带来的风险正在增大;全球组织的风险与收益比例也受到威胁。各方都开始对该执行体系能否持续理想的提供给患者可承受的药品价格提出质疑。为此,澳大利亚提出新的药品价格参考体系,药品参考价格制定主要从仿制品价格、同类产品价格、同类疗效产品的价格三方面考虑。

与其他国家相比,企业认为澳大利亚对药品价值的评估的规定较硬性:首先是可供选择的比较者很少,其次是比较者的价格通常很低,而且已经在专利保护期之外,再次是评估主要集中在临床试验数据,最后是评估时排除掉很多收益和花费。因为证据的有效性、可接受性、通译性及在预测健康结果中固有的不确定性无法得到很好的衡量,所以评价药品价值方法的范围受到了很多限制。

同时,澳大利亚的制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方面还面临着其他的问题,譬如:开发出来的新药品总是与已有的治疗方法联系在一起,技术上的进步不被承认;而由药品经济学硬性规定产生的参考价格很不稳定,而且持续下跌,但是新产品必须要去与之对比,并且要去接近该价格;与此相反,对产品加工制造和研制开发等创新行为投入的费用一直在上升。为了争取到一个合理的价格,制药企业要不断的提供最新的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数据,例如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比例等,但是这些数据在新药投放市场时候尚无法得到,这就使制药企业站在一个非常被动的位置上。

诸多问题导致了制药行业逐渐开始延迟或抵制应用政府制定的参考价格,而且有数据表明,最近一段时间接受率已经下降到接近50%了。制药企业开始延缓新产品的研制开发,限制国外产品进口,或者选择在澳大利亚暂时未被认可且无可对比的产品,同时企业开始把产品的销售重点从澳大利亚国内转移到国外市场。制药企业对行业成长的未来及新产品的期望在当前价格评估系统的制约下变得越来越渺茫。同时,这些矛盾还大大限制了在澳大利亚应用药品经济学理论的政策和前进方向,也限制了药品经济学在制药行业和政府工作领域中的发展。

三、启示

澳大利亚具有较为健全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一是全民医疗保健体现了制度的普遍性和公平性;二是医疗保健作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政府主体责任明确;三是在政府政策鼓励下市场机制发挥了充分的补充作用。而且,澳大利亚还在不断进行改革和新的尝试,其医疗保障体系的运行正在培育着一种新的机制,主要是政府责任的分散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其框架正在逐步明朗清晰,作用也逐渐明显。这些对我国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要求下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同时,澳大利亚也是世界上最先开始在医疗保障政策中应用药品经济学的国家之一。药品经济学在澳大利亚健康保健体系制定和完善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一个有效控制药品费用的工具,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澳大利亚的医疗费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这一方法的应用导致了澳大利亚吸引全球资源的能力受到限制,以及政府和国内药品生产企业之间关系产生矛盾,但其“产出”却达到了预期目的,保证了澳大利亚居民能享受价格可接受的药品。对我国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以保证实现改革的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本次考察对于我分会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评估标准及方法》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体现在:

1、澳大利亚采用严格的程序对药品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对我分会评估药品疗效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2、澳大利亚的药品流通受到政府的制约,而且在医药分家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了药品流通的良性循环,有助于我分会对医院药品管理方面的评估设计;

3、澳大利亚医疗保险对支付监控得较为严格。医疗保险只用来支付医疗方面的费用,不支付药品费用,其监控手段可以作为我分会设计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监测评估指标的参考;

4、澳大利亚的药品价格体系较为严密,有效的抑制了药品虚高价格的问题,同时也控制了医疗费用的增长,为我分会评估我国医疗保险政策落实情况及药品价格提供了借鉴。

医疗保险分会考察团

团长:王芳琳

成员:李秋华

曹可元

李建梅

上一篇:制度宣贯情况汇报范文 下一篇:成本控制解决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