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26 02:50:17

动画电影行业分析

动画电影行业分析篇1

中国的电影行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与影片中运用三维电脑动画制作的画面特效效果密不可分。现在随着电脑技术发展,许多影片都会大量利用电脑特效,使影片达到一般实物拍摄所无法实现的场景与影像。设计人员利用电脑里的遮罩或蓝屏、绿屏的功能将两种素材合成在一起,是实拍电影结合电脑效果的基本技巧。在这种技术条件下虚拟画面与实拍画面结合的天衣无缝,创作了许多的优秀影片。如今年新年期间上映的3D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传统的故事题材运用震撼视觉的3D特效,10天8亿票房,创下中国影史华语电影票房多项新纪录。

2.电视片头和电视广告制作

现在国内很多的电视片头与电视广告大量的采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不仅能节约成本,并且电脑三维动画为其增添了奇妙无比、超越现实的视觉效果。只要设计师能想到,电脑就能实现。优秀的制作作品屡见不鲜,如电视广告百事可乐,古天乐、罗志祥、张梓琳等拍摄的画面与电脑三维动画技术结合,制作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3.科学计算与工业设计

我国目前在此行业已经越来越重视三维电脑技术在其中的设计运用,利用三维电脑动画技术,将一些复杂的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如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科学计算过程以及计算结果转换为图像信息,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以便设计人员进行观察分析与交互处理,这为设计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电子虚拟环境,可对产品进行可制造性、功能仿真、力学分析、性能检验等。这样可以帮助这些设计人员在产品制作之前先对产品进行分析,以确保最终的制作准确性,降低失误率。

4.模拟训练、教育业、游戏业

中国现在有许多利用三维电脑动画完成的模拟训练,如飞行模拟器。飞行员在模拟器中操作飞行手柄,观察各种仪器,透过模拟的飞机实现了在室内就能训练飞行员,模拟起飞、飞行、着陆。三维电脑动画在我国教育业中越来越多的应用其中,其在此行业发展前景是很广泛的。许多教育工作者利用三维动画立体成像技术,将教学内容用更加形象、立体的效果展示出来,达到文字、图片内容所无法实现的效果。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游戏业近几年在不断持续发展,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很多高校在逐步开设游戏设计专业,培养优秀的设计人员,三维动画软件为游戏设计师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设计师利用三维电脑动画技术创造虚拟的人物、场景等,并且主要利用“即时运算”技术制作游戏。

5.虚拟现实和3DWeb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即利用电脑的高科技技术手段构造出一个虚拟的环境,使参与者获得与现实一样的感觉。虚拟现实是当今国际上备受关注的课题。而3DWeb技术将三维世界带入因特网,使用户可以使用浏览器观察3DWeb场景。目前我国在此领域近几年发展迅速,如2010上海世博会将互联网、3D技术与世博会相结合,首次将具有158年历史的世博会以三维游园的形式搬到网上,并借助网络平台向全世界进行展示。使全球亿万人民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身临其境般地在网上园区和展馆内进行漫游,同展项进行互动。

6.室内外环境设计

目前国内室内设计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园林园艺设计公司都采用三维漫游动画形式,结合三维动画技术设计室内动画、小区规划动画、园林动画、建筑商圈动画等。为用户设计实现可以进入到建筑虚拟空间里浏览,观察细节。仿佛走进真实空间的感觉。使购买者在未看到建设开工之前就能感受最终的环境效果。

动画电影行业分析篇2

[关键词] 动画产业;中韩动画比较;发展模式

进入21世纪,人们对动画产业的关心日益增加。为了发展中国的动画产业,政府、学界、业界等相关方面都在积极努力相互协调共谋发展的方案,并且政府还拟定了相关的政策。韩国动画产业异军突起,已经取得第三动画大国的市场地位。因此,研究考察韩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制定的相关政策和韩国动画业界的成功事例以及先进的研究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模式

中国动画起步较早。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几度辉煌,在国际动画舞台上“中国风格”“中国学派”也曾一度风光无限。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国外动画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使得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动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自身脱胎换骨般改革的双重压力下,几乎陷于绝境,中国动画面对最严峻的生存挑战。从2004 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等相关各部委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文件,从创作与制作、播出与交易、资金与税收、产业链建设等方面有力支持了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和扩大了动漫市场。2009 年国家把动漫产业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了国家把国产动画的产业振兴提升到战略性高度。中国动画很快就在逆境中找到了方向,并有了良好的起步。中国动画产业化已初露端倪,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国产电视动画异军突起,成为动画产业的主力军

从2000年开始,大量的国产电视动画开始展现荧屏,先后推出大型系列电视动画《西游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梦里人》《熊猫京京》《天上掉下个猪八戒》《蓝猫淘气三千问》《虹猫蓝兔》《喜羊羊与灰太狼》以及大型三维动画《魔魔岛》等电视动画长片。1993 年,中国的动画电视片产量仅有572分钟,2009年达到了171 816 分钟。

(二) 国产影院动画的创作生产有了重大突破

2004 年以来,动画产量每年递增20% 以上,国产影院动画实现了产量连续四年翻番。国产影院动画的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单片票房纪录不断被打破:1999 年的《宝莲灯》票房1 000万元,到 2009 年的《麦兜响当当》8 000万元,《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9 000万元。全国影院动画的年度票房也逐年递增。

(三)中国国产影视动画播映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2010 年,我国已建立四个专业的动画频道:湖南金鹰、上海炫动、北京卡酷、广东嘉佳,再加上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还有33 个省级少儿频道,每周播出总量达34万分钟。全国37 条电影院线共4 000多块银幕可供放映影院动画片。观众获取动画片的渠道日益增多和便捷。

(四)中国国家动漫基地

北京、上海、广州、江苏、湖南等地方,相继成立了国家动漫基地。据不完全统计,部级动漫基地已达到70家左右。2007年,国家动漫基地制作的动画片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7%。截至2009 年,全国动画企业达到5 400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原创动画制作的骨干企业已出现:湖南宏梦卡通、湖南三辰卡通、杭州漫奇妙、央视动画、北京天地人传媒、浙江中南卡通、湖南金鹰卡通。

(五)中国的动画产业到底有多大

中国广电总局规定,每个电视台每天必须播出10分钟以上的动画片(省台要求30分钟以上),其中60%必须是国产片。而在2007年1季度,国产动画片的产量只有22万分钟,距离广电总局的要求,仍有很大缺口。根据《2008-2010年中国动画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上的数据,截至2007年,全国共16个省份以及中央电视台制作完成国产动画片,共计186部101 900分钟,比2006年增长23%。其中,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年首播国产动画片达65 000分钟,收视份额快速增长,观众规模超过6亿人。

动画产品本身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而动画产品的衍生产品市场空间更大。依据相关数据分析,中国动画产业将拥有超千亿元产值的巨大发展空间。

(六)中国动画产业的问题和产生原因

中国动画水平的明显下降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分析后,得出中国动画产业落后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被形的播出渠道导致动画不能在第一时间内获利,并导致动画第二阶段衍生产品无法及时跟上。再加上播出费少得可怜的原因,动画制作方不得不尽量压低制作成本,削减动画张数,以致动作无法连贯流畅。还想靠衍生产品获利的,就只有放弃质量全力以赴累积数量。

2惫内销售发行渠道落后,衍生产品开发受阻,使得动画制作商把很大精力花在销售发行上面,不能专心于动画产业链的核心――“成功的内容和有吸引力的动画形象的打造”。

3倍画产业链不够完善,国家设立的众多动漫基地产业结构雷同,企业间缺少互补与合作,企业在产业链内缺少分工,大多企业都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创意与制作技术研发,而下游――动画衍生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十分匮乏,即使有企业横贯动画产业的上下游,但由于没有配套服务,也很难做大做强。

4倍画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近些年,动画企业的人才问题又出现了新动向――人才流失严重,企业的人才流动性高达50%。目前原创人才的生存条件远不如一个技术操作人员,造成大量原创人才流失。

二、韩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模式

(一)韩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的动画摆脱过去,超越领域,不断扩大。1991年 “ 首尔国际漫画、动画节”成功举办, 接下来 1996年1月 文体部发表 “动漫产业培育发展方案”。2003年《五岁庵》《晴空战士》等多部优秀的韩国国产影院动画上映,巨大资本和优秀人才相结合,影院动画的制作和成功播映吸引了韩国社会各界巨大的关注,2001年和2002年动画作为热门工作受到韩国大众的欢迎。

2005年7月开始,韩国国产动画义务播放“总量制”正式实施,要求韩国全国的电视台必须播放一定时数比例的韩国国产动画片。2004年度播映时间为28 200分,2005年度播映时间为38 289分,比较来看,韩国动画播映时间大幅增加。分析来看,这和韩国电影配额制和韩国国产动画义务播放“总量制”的影响有关。根据这样的制度,韩国创作的动画作品的质量和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确保了韩国动画市场国产动画的占有率。

韩国动画产业进入2006年后,得到实质性的激活。“总量制”的实行促进了韩国动画创作总量的增加,推进了动画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韩国还引进了海外资本进入动画制作公司,拓展了资金来源。动画制作公司积极把握机会,以旺盛的精力和极大的热情,创作具有国际水平的动画作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目前,韩国每年都会举办大型的动漫节,如首尔国际动漫节、首尔国际动画人物形象大展、富川学生动漫节、国际数码游戏大展等,这些动漫节已经成为专业化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流交易平台。韩国重视培养多样化多层次的动画人才,特别是积极推进高端动画人才的培养。

(二)韩国动画产业的新趋势

首先根据韩美FTA协议允许在韩国的外国人间接投资动画产业,扩大了海外的动画频道进入韩国的途径。这也说明,韩国动画专业频道已经有了自己的竞争力,同时这也成为支援韩国国产动画制作的契机。一方面,广播通讯总体发展,社会整体变化新的模式也登场了。估计预测广播通讯总体新的市场规模目前有点困难,因为全体韩国国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发生了急速的变化,目前着重强调的是产业的发展要紧密顺应广播通讯时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在这期间,投资、 融资达1 200亿韩元以上的文化产业振兴基金,到2011年为止投入公债基金总共3 000亿韩元左右,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基金计划,文化产业振兴资金投入总共达到1兆(万亿)韩元。韩国地方各机构、团体们公开竞争发表文化产业投资计划,同时由业界进行评选后,优胜者将得到资金支持。

三、中国和韩国动画产业的比较分析

(一)中韩两国文化有共同之处

韩国很早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两国在传统价值观和美德方面都有共识,文化之间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因而中国人看韩国的大部分动画作品都有一种熟悉的感觉。韩国大众文化巧妙地、很有创意地将西方文化与亚洲文化糅合到一起。

(二)中韩两国国情和政策的不同

韩国的动画发展是将动画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产业给予巨大的支持,以数码动画技术为重点,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基础,并将动画衍生产品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动画游戏上,从而确立了韩国动画产业的第三动画大国的市场地位。但是目前中国对动画产业的支持体系还不够完善。

(三)从以上内容来看,现将中国和韩国动画产业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将韩国动画产业的可借鉴的关键点和中国动画产业需要改进的关键点概括总结如下

韩国动画产业的可借鉴的关键点:(1)韩国动画产业发展的最基本的政府支援体制和动画产业本身的制作机制比中国的动画产业发展状况相对更加优越。(2)和中国比起来,韩国更注重把动画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努力向多样化发展。(3)韩国政府关心鼓励原创动画制作,并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4)韩国的网络游戏产业和动画人物产业作为OSMU (One-Source,Multi-Use,即“单种资源, 多向利用”)产业的基础已经紧密连接在一起,将动画改编成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的走红,进一步带动了动画本身的发展。动画和网络游戏关系紧密,任何一方走红之后,都会带动另一方进一步发展。动画迷和网络游戏玩家存在着很大的重合性。因此,韩国将衍生产品开发重点放在网络游戏上,为动画产业链的衍生品开发赋予了新的内容。(5)韩国加强了对文化产业领域里著作权的保护,严厉打击盗版,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权益。(6)韩国积极努力策划发掘制作适应市场需要的有魅力的动画人物形象,有魅力的动画人物形象是动漫产业链条的核心与关键。(7)为了培养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韩国政府每年都会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中国动画产业需要改进的关键点,概括总结如下。

第一,与韩国完善的著作权保护体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充分,盗版现象比较严重。第二,中国需要加紧开发有魅力的动画人物形象吸引市场,有魅力的动画人物形象不一定是完美的,可能有其自身的不足,但是却很可爱,更能贴近受众群体,贴近市场需要。第三,中国动画人才的培养还不够系统化,可以考虑培养多样化、多层次的动画人才。第四,政府对动画产业基地的组织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五,动画衍生产品的开发营销和韩国比起来还欠完善。中国动画产业在以上几个方面需要不断改进,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才会更快更好。

四、结 语

本文分析了中韩两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汲取韩国成功的经验,力图对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有所启示。依据中国自身特点,借鉴韩国经验,不断提高中国动画产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中国动画的品牌,使中国动画早日跻身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 韩国文化观光部.动画产业白皮书[Z].2010.

[2] 金勇泽.韩国动画产业研究[D].首尔:延世大学,2009.

[3] 成煜.韩国动画跨国传播探析[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07.

[4] 邵奇.中国动画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探究[J].当代电影,2010(06).

动画电影行业分析篇3

[摘要]:2009-2010年,在中国经济全球崛起的语境中,主流文化与中国主流大片的议题日益受到重视,中国电影理论研究注重体系化与实证化。电视艺术研究在聚焦谍战剧、家庭伦理剧等电视剧创作的同时,对泛娱乐化的生态环境的反思以及纪录片、动画片的研讨也日趋深入。

上编:电影学研究综述

一、中国电影史研究

与以往中国电影史研究侧重宏观的影史描述不同,2009-¬¬¬2010年的中国电影史研究更加注重微观的史料解析与专史研究。在影史研究上形成了一种区域性、层次性、多角度、多类型的电影史解读方式。范志忠《国产现代战争片的叙事内涵与美学嬗变》((《当代电影》2009年10期)认为,国产现代战争片从“十七年”着重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教化与传播,演变为新时期以来对人性的呼唤与现代意识的探索。随着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转型,国产战争片叙事进入多元化时代,既诞生了弘扬主旋律的史诗巨片,也催发了颇具后现代色彩的喜剧战争片。越来越多的国产战争片正走出历史的悲情,致力于建构更富于人性化的影像世界。陈晓光、车琳的《新中国电影60年:社会阶层变迁与银幕主流形象流变》(《当代电影》2010年1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塑造问题。储双月《新中国60年电影中的“家庭空间”的呈现》(《当代电影》2010第3期)、郭亮亮、段鸣鸣《形象的焦虑——中国电影语境中民族情绪的一种缘起》(《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3期)针对早期好莱坞电影中对华人形象普遍丑化的情况,分析中国早期电影语境中民族情绪的某种缘起。

在专著方面,杨艳、徐成兵的《民国时期官营电影发展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以第一手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全面梳理了民国时期官营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系统论述了民国时期官营电影的相关理论和创作实践。袁庆丰的《黑白胶片的文化时态:1922-1936年中国早期电影现存文本解读》(上海三联书店, 2009)选取了1922-1936年底公映而现存的36部中国影片,将其分类为旧市民电影、左翼电影、新市民电影、政府主旋律电影、国防电影和新浪潮电影来进行文本分析,开拓出被遮蔽的社会形态与话语空间。屠明非的《电影技术艺术互动史:影像真实感探索历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以技术手段为视角,别开生面地勾勒出影像百年的另一行足迹。彭骄雪的《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分析了民国时期的教育电影作为特定时期的一种特殊电影现象,丰富了民国电影的历史图景。刘小磊的《中国早期沪外地区电影业的形成(1896-1949)》(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采用中国电影地方制研究视角,以“电影在中国的传入”作为论述的基本切入点,将研究触角伸向除上海这一中国早期电影产业中心之外的其他地区,系统且全面的阐述了中国早期地方电影制作业、放映业、教育业以及传播业的产生和形成。周承认、李以庄的《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以“编年+专题”的研究方式,重新梳理了香港电影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并附有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大事记”。此外,如汤祯兆的《香港电影的骨与血》(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以过去港产片与现实对照的启悟,建构出香港电影与香港文化彼此呼应的阅读趣味。魏君子的《香港电影演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内容很多来自香港影人的口述亲历,以故事的方式讲述香港电影的发展史。

二、中国当代电影研究

2010年,中国GDP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在经济崛起的语境中,主流文化与中国主流大片的这一议题也日益被关注。蓝爱国、马薇薇的《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电影产业的文化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针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历史与现实所呈现出来的产业文化格局,以文化理论为研究框架展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阐述。《当代电影》于2009年第2期推出“国家形象与中国电影”专题,通过倪震的《我们将为世界银幕生产什么?——再论中国电影和国家形象》,饶曙光的《国家形象与电影文化自觉》、王一川的《国家硬形象、软形象及其交融状态——兼谈中国电影的影像政治修辞》、尹鸿和石惠敏的《中国电影与国家“软形象”》等系列文章来探讨如何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如何通过银幕来塑造和树立中国形象。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于2009年、2010年分别推出的《2009中国电影艺术报告》、《2010年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2010)以2008年、2009年中国电影艺术为研究对象,从年度总述、年度专题、导演艺术、剧作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港台地区华语电影创作、创作争鸣、海外反响等方面对中国电影进行评述。《200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0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2010)分产业发展总报告、专题研究报告和市场调查报告三部分介绍每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态势。靳凯元论文《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产业化道路(1999-2009)》将中影集团从1999年到2009年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创阶段、股份制改革阶段和全产业发展阶段,力图揭示其产业化的主要特征。

此外,张卫在《民族题材电影的边缘化与中心化》(《当代电影》2010年4期)一文中,探讨了民族电影边缘化的原因及其如何有效的实现其中心化的策略。黄式宪在《以文化的主体创新推进中国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电影艺术》2010年5期)指出,电影之强盛,根本要点取决于文化的创造力,为实现电影产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我们需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张颐武、赵宁宇,陈旭光等作者从喜剧电影历史、文本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喜剧电影的叙事、文本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北京电影学院报》2010年4期)。张会军的《风格创造:张艺谋电影风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对第五代领军人物张艺谋的电影做了独到的解读和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于纪的《区县电影市场田野调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是一本来自基层的电影产业现状报告,对区县电影公司现状、区县影院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田义贵的《历史形态与文化表征:川渝方言影视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以川渝方言影视剧为研究对象,论析了蕴含于川渝文化影视剧中的本土文化特征。

三、电影理论研究

电影理论研究方面的基本理论建设,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贾磊磊的《什么是好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认为好电影的达成是一个从电影的被表述层面到表示层面、从电影的艺术风格向电影的美学意境逐级提升的完整过程。黎萌的《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在对历史的追溯中,围绕电影叙事的因果结构、观众对电影虚构的情感反应、摄影影像的认知等基本问题,全面展示了分析传统下的电影哲学、认知主义电影理论的相关成就,向国内学界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赵斌的《电影语言修辞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按照“文本研究”、“修辞研究”和“精神分析的叙事修辞”的顺序,尝试将“小规模”的镜头修辞推进到“大规模”的叙事修辞,在精神分析式的文化批评与第二符号学之间勾勒出一条隐含的理论脉络。沈小风的《20世纪90年代电影批评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发表的大量的电影批评和论著进行研究,分析了90年代中国电影批评的话语形态特点。游飞、蔡卫的《电影艺术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通过电影学术理论与电影艺术创作、电影历史脉络与电影作者个性、电影艺术表达与社会文化背景的结合,全面地阐述世界电影艺术观念。冯欣的《电影观念的生成》(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从“理念”、“表象”、“作者”、“文本”这四个方面考察了不同观念背景对“电影”观念所形成的不同理解。陈晓云主编的《电影理论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围绕着“电影是什么”这一电影理论的基本命题,梳理电影理论的历史发展和基本观点。

王志敏的《电影批评》(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是教学经验与理论研究的总结,对电影创作、理论研究、电影教学均有较强指导意义。胡克的《中国电影理论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当代电影》2010年6期)讨论中国电影理论的历史经验与未来发展趋势,梳理了中国电影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理论模式,以及未来电影理论发展的可能性。葛玉清的《动画电影叙事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从动画电影艺术的内部角度纵观其故事的构成问题,力求呈现一个相对全面的、客观的动画电影叙述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影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编著的《中国电影理论评论六十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收录了“电影理论评论六十年”研讨会上的经典论文。这些论文从电影理论、电影美学、文化研究、电影批评、理论与评论、电影史研究、表导演理论、产业研究等方面梳理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走过的历程,充满了对历史的再思考,以及对未来中国电影学理论建构的展望。

在电影教育研究方面,张会军、薛文波、陈浥主编的《探索与实践——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立足电影教育艺术,探讨电影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特点、方法、本质,通过电影艺术人才的选拨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的结构教育、教学的把握等相关问题的探讨,对电影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王志敏、陆嘉宁主编的《中国影视教育现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通过“中国影视专业本科教育数据汇总”,“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与影视教育数据”,“中国影视教育专家学者访谈”和“中国影视教育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的若干问题”四个方面,描述了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中影视教育的基本状况。

四、翻译与介绍

在电影译著方面,对于叙事分析和类型研究的介绍是2009年电影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块。范茜秋的《电影化叙事》(王旭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通过超过500幅电影抓图和76个剧本摘录,分析了100个电影工业界顶级编剧和导演所使用的非语言技巧,阐述了如何利用电影媒体来优化故事。波德维尔德《电影诗学》(张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针对电影出于其电影的目的如何引导并改造文化和跨文化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全面理解的方法。大卫波德维尔的《好莱坞的叙事方法》(白可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通过对好莱坞电影制作者用影像来讲述故事的主要方式的回顾,考察那些被赋予惊人生命力的叙事技巧。克莉丝汀汤普森的《好莱坞怎样讲故事——新好莱坞叙事技巧探索》(李燕、李慧译,新星出版社,2009)通过对新好莱坞时代获得票房和评论双赢的成功之作的叙事分析与展示,深入研究了好莱坞的叙事艺术,并对好莱坞电影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奥蒙的《现代电影美学》(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以传统电影范畴为主,涉及符号学、叙事学和精神分析等电影研究新学科,以及电影理论探讨和争论的美学问题。

在大师研究和介绍方面,诺曼卡根的《库布里克的电影》(郝娟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收录了库布里克电影发行时的评论与反应,把电影的理解放到历史中去考察。埃娃马齐耶斯卡、劳拉拉斯卡洛里的《梦与日记——南尼莫瑞蒂的电影》(穆青、聂阳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分析和检视了意大利中生代代表性导演南尼莫瑞蒂的电影作品和这些作品在当代欧洲电影中的地位。田中真澄的《小津安二郎周游》(周以亮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把目光聚集于常人眼中隐而不见的材料细节,品味小津电影的复杂况味。

在电影史方面,马克卡曾斯的《电影的故事》(杨松锋译,新星出版社,2009)被看成是一部“既让人信得过又挑战陈规的电影史书籍”。让-卢普布盖的《好莱坞——欧洲电影人之梦》(严敏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叙述了“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的“好莱坞和欧洲人”对好莱坞电影美学的贡献。雷米富尼耶朗佐尼的《法国电影——从诞生到现在》(王之光译,商务印书馆,2009)梳理了法国电影诞生至今的发展历程。彼得拉森的《电影音乐》(聂新兰、王文斌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探究了电影和音乐之间的复杂关系。蒂莫西科里根的《如何写影评》(宋美凤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介绍了各种类型的电影批评方法。安特耶阿舍得的《希特勒的女明星——纳粹电影中的明星身份和女性特质》(柳迪善、丁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深入剖析了纳粹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性别矛盾与性别冲突,阐释了宣传控制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凯文康罗伊斯科特编著的《编剧大师班——众编剧巅峰杰作访谈录》(黄渊译,文汇出版社,2009)通过对当今影坛19位著名编剧的访谈,全面地展现了剧本的创作过程。

下篇:电视艺术研究综述

一、电视剧创作批评研究

2009-2010年度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电视剧生产大国的强势,理论界对于电视剧的批评也日趋活跃。央视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平台,其开年大戏也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董红言、陈富清的《流着眼泪放歌喉》(《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2期),梁英的《的主题阐释及其意义审视》(《电视研究》2009年4期),刘潮的《平民英雄叙事与史诗性品格呈现——电视剧人物形象特征及审美意蕴》(《电视研究》2009年4期),高卫红的《从看开年大戏的文化诉求》(《电视研究》2009年4期)等,对以《走西口》为代表的央视开年大戏做出了多方面的分析评价,分析其背后的成功因素。

2009-2010年度谍战剧崛起令人瞩目。尹鸿、马向阳的《话语 身份 景观——从2009年谍剧热看类型电视剧的生产、消费和意义生成机制》(《电视研究》2010年1期),从电视剧生产消费的角度切入,通过《潜伏》、《生死线》和《冷箭》三部谍战类型的剧目内容和思想分析,指出谍战剧既能满足观众对于当年烽火漫天时代故事和人物情感的追求,又能通过侦讯、推理和紧张的故事情节达到个人视听享受的目的。梁英的《:人文命题与市场品质的有机结合——兼论国产电视剧的文化功能实现方式》(《电视研究》2009年7期),则从文化功能实现方式角度,分析《潜伏》所开启的新的创作方向。

青春励志剧则更多地将注目点放在青少年在艰苦的现实条件下如何成长的故事。韩卫娟的《国内青春励志剧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研究》(《中国电视》2010年3期),张应辉、陈丹雯的《青春励志剧:作为一种剧型的探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6期),对青春励志剧这个剧种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赵俐的《电视剧精彩台词的应用语言学分析》(《电视研究》2010年9期)则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我的青春谁做主》电视剧文本,做了较为精彩的解读。

陈红梅的《后家庭伦理剧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的颠覆与重构》(《电视研究》2010年8期),侧重于分析家庭伦理剧对于现代家庭生活以及伦理意识带来的影响;高卫红的《现实题材电视剧:直面生活的追问 拥有精神的坚守——从到》(《电视研究》2010年8期)、张爱凤的《拒斥与认同——论中的文化冲突》(《电视研究》2010年8期)则主要通过对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的解读,分析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叙事手法和发展态势。游宇的《守望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有感于电视剧的热播》(《中国电视》2010年7期),重点分析了2010年现实题材电视剧《蜗居》的内容以及成功原因。

近年来流行的媒介自制剧,也吸引了学界的眼光。近年来以湖南卫视为首创,紧接着浙江卫视、江苏卫视都相继推出了各自的自制剧集,相继创下了不错的收视率。盛伯骥的《电视媒体自产剧生产的目标与机制——兼议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的电视剧生产》(《电视研究》2009年8期)深入分析了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的相关自制剧目的制作经验。彭文祥的《描述与规范:电视栏目剧的发生发展刍议》(《现代传播》2009年2期)则以栏目剧为切入点,总结了目前栏目剧不及自制剧抢夺收视点的原因。韦聚彬的《从“独播剧”到“自制剧”:谈偶像剧之转型》(《电视研究》2010年3期)一文涵盖了国产偶像剧转型的过程,记叙了我国各大卫视由“独播剧时代”向“自制剧时代”转移的情况,也着重分析了其中转变的原因。郑楠的《电视市场收视竞争新热点——自制电视剧》(《电视研究》2010年第6期),李浩、王旭波、周海、张勇的《寻找快乐前行的路标——〈丑女无敌〉品牌观察报告》(《电视研究》2010年3期)等文章深入分析了这类剧集的成功原因,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与症候。

转贴于

二、电视剧理论研究

仲呈祥、陈友军所著《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全面梳理了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史,文献资料丰富,行文严谨。黄式宪的《关于近30年中国电视剧在美学建构上的断想》(《现代传播》2010年1期),则力图诠释30年来中国电视剧的审美流变和文化内涵。刘涛的《电视图像志话语中的历史、叙述与记忆——基于新历史主义的批评视角》(《中国电视》2010年1期),借鉴了西方现代批评话语,揭示和挖掘了电视图像后面的人文历史和个人记忆。谢娟、刘川郁的《电视剧:革命历史的全景展现与现实的多维透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2期),对长期以来流行的红色电视剧做了较为深入的阐释。

值得注意的是,众多学者已经开始将眼光放在电视剧营销和版权管理方面。魏永刚等编著的《电视剧集管理:操盘影视项目八大流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高福安和宋培义编著的《电视剧制片管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等专著,从制片管理角度入手,阐述了电视剧经营的各个阶段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中国电视剧版权保护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为电视剧生产者提供了相应的建议。高红岩的《创新探索与模式构建——2009年度中国电视剧市场营销综述》(《电视研究》2010年1期),则是从营销角度分析了中国电视剧市场现状和格局所在。杨鸣的《从“制播分离”到“制播合作”——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趋向分析》(《电视研究》2009年9期),从近期讨论火热的“制播分离”以及“制播合作”的话题切入,预测了中国电视剧产业未来的发展路线。宋培义、杜书妍的《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环境分析》(《电视研究》2010年4期)和李斌、曹燕宁的《融合与创新:新媒体与电视剧产业发展》(《电视研究》2010年6期)分析了目前中国电视剧市场,并从全局方面展望了电视剧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吴丰军《全新的世界,全新的媒体资产管理思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12期)论述了在数字化推动的媒介融合持续深入的背景下,电视内容资产的生产、管理和开发的新动向与未来发展趋势。

周星的《文化概念变异视野中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概观》(《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4期),严前海的《心灵地图的重构和意义生产的滑落——移民题材电视剧的一种解读》(《电视研究》2009年10期),崔刚的《重构中国“宏大叙事”——当下电视剧创作的文本及价值取向》(《现代传播》2009年2期),张智华的《言情剧的主要叙事艺术》(《现代传播》2009年6期),杨爱君、王海波的《二十年家庭伦理电视剧综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3期)杨旦修的《我国军旅题材电视剧的概念、分类及创作的历史沿革》(《电视研究》2010年3期),盖琪的《浅议2009年现代历史题材电视剧》(《电视研究》2010年3期)等,分别以例证式的符号化分析,对当下流行的移民题材、农村题材、历史题材、言情剧等做了理论上的总结与探索。

三、电视文艺栏目研究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国庆盛典节目的分析成为热点。唐俊的《电视“成就报道”直播的话语生态构建——以央视国庆60周年特别直播节目〈盛典〉为例》(《电视研究》2009年12期),以话语生态构建为着眼点,着重分析的是我国重大典礼事件报道的惯用模式和所收获的效果。曾一果的《媒介仪式与国家认同——“国庆60周年庆典”央视电视直播的节目分析》(《电视研究》2009年12期),以仪式化的节目形式作为切入点,分析了重大国家仪式和国家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刘永宁的《庄严 恢弘 绚丽 奇观——析“国庆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电视直播的镜头语言》(《电视研究》2009年12期),从技术的角度解读了国庆阅兵仪式电视镜头语言的蒙太奇特点。

刘波、高森的《试论视觉文化视野下的奇观电视文艺节目——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央视“春晚”说起》(《电视研究》2009年5期)、黄良奇的《“春晚”图腾仪式的文化贡献及内涵剖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4期)等,则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指出其作为全民共享的文化图腾的审美品格。胡长全的《我国电视公益节目的问题与对策》(《现代传播》2010年1期)、麦尚文的《仪式传播视野中的“媒介庆典”——以CCTV〈感动中国〉节目为例》(《现代传播》2010年4期)、赵树清的《高扬核心价值 彰显媒体责任——对大型公益晚会〈抗旱救灾,我们在行动〉的思考》(《现代传播》2010年6期)等,则对公益节目和晚会的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2009-2010年,电视节目纷纷进入后娱乐时代。白小易的《论“后娱乐时代”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4期)、王爱华的《“后选秀时代”的电视综艺节目格局之变及展望》(《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11期)、方菁的《谈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与出路》(《中国电视》2010年2期)、林芝的《关于泛娱乐化风气下的电视娱乐手段的思考》(《中国电视》2010年5期)等文章,分别从宏观层面思考了泛娱乐化风气之下电视娱乐节目的出路。王磊卿的《电视晚会品牌管理误区及创新策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7期),陈志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发展之乱象浅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8期),张孝翠的《〈快乐向前冲〉的传播学思考》(《电视研究》2009年21期),吴超的《〈幸运52〉退出荧屏的几点思考》(《电视研究》2009年2期),欧阳杰群的《从〈越策越开心〉到〈天天向上〉看电视节目品牌延伸策略》(《电视研究》2009年10期),刘真的《品牌时代电视娱乐节目格局浅析》(《中国电视》2010年2期)等,则侧重从中国的电视节目品牌意识和经营,探讨后娱乐时代文艺娱乐节目的发展态势。

2010年以《非诚勿扰》为首掀起的电视相亲节目风潮席卷各大地方卫视,不少地方电视台为了追求收视率,纷纷调整了被认为不具有收视率的文化类节目,转而大量制作与播放挑战人类情感与道德底线的各类“相亲”节目,引起了国家主管部门的强力干预,批评界对这一现象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高长力的《非为相亲而来——新一轮相亲节目热的冷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6期),张末冬的《从选秀节目到相亲节目——解析中国综艺节目的生存问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6期)等论文,从节目本身入手,深入分析了真人相亲交友类节目能够在中国电视娱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原因。戴鑫、徐丽玲、王武的《中美电视婚配真人秀节目对比研究——期望冲突理论的运用问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7期)则选取中美两国不同的婚配电视节目,通过样本比较分析其各自的制作特征。项仲平、杜海琼的《电视相亲节目低俗化现象的反思与服务化的品质追求》(《电视研究》2010年9期),薛晋文的《电视相亲节目的“时代之潮”与“时代之惑”》(《中国电视》2010年8期)等文章,则尖锐地指出相亲交友类节目的内在性质以及传播现象所带来的忧虑。范志忠在《泛娱乐语境下的电视文化生态》(《中国艺术报》2010年9月10日)认为,这种俗文化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文化氛围日趋多元,说明了中国社会文化正越来越宽容。不过,当这种俗文化试图占据电视主流媒体时,当这种俗文化试图染指婚姻、亲情等人类文明自古以来就坚守的核心价值时,当这种俗文化在电视观众面前赤裸裸地宣称“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时,其实质上就试图亵渎、颠覆、乃至篡改主流的道德准则。

四、纪录片研究

近两年纪录片的研究基本上可分为宏观总体和微观分类两个层面。从宏观总体方面来说,阎伟、欧阳宏生的《电视纪录片:辉煌历程与当世社会的影像纪实》(《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2期),邢勇的《话语变迁与权力表达——观察中国电视纪录片三十年的一种视角》(《现代传播》2009年1期),赵曦的《建国60年中国纪录片创作中主流价值功能探讨》(《现代传播》2009年5期),以及张同道的《中国纪录片的2009》(《电视研究》2010年1期)都在一定的高度对于2009-2010年度纪录片的总体发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理清了2009-2010年度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历史脉络,给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同时,张同道等著的《2009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研究报告(上)》(《电视研究》2010年7期)和《2009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研究报告(下)》(《电视研究》2010年8期)细致总结了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的历程并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也为中国纪录片放映平台的研究提供了材料。

从微观的方面来说,近两年来对于各个优秀的纪录片作品的评析在理论界比比皆是。如宋献伟的《媒体语境下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与拓展——纪录片〈西口在望〉创作谈》(《电视研究》2009年3期),王华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类型与展望——从鄂伦春族谈起》(《电视研究》2009年7期),俞虹、司达的《在艺术中行走的历史——十集电视纪录片〈敦煌〉印象》(《电视研究》2010年5期),尹鸿的《温故而知新——评10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现代传播》2010年2期)都以不同的角度对优秀的纪录片案例进行了分析。

除却这些,学者们还着力于研究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化转型和跨文化传播路径。刘阳的《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化转型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1期),高峰、赵建国的《文化外交视角下的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电视研究》2009年1期),高峰、赵建国的《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超越》(《现代传播》2009年3期),李智的《纪录片的网络传播策略研究——以央视网为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7期),崔予缨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国际商业化道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10期),王庆福的《国际视角与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策略》(《电视研究》2010年11期)等文,都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五、动画研究

近年来,中国原创动画的发展势头迅猛。徐群晖的《金融危机中的中国动漫产业态势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3期)一文认为,在金融危机面前,中国动漫产业逆势而动,获得了更多机遇,并逐步发展为有效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国产动画片产量大幅提高,全国完成电视动画片共249部131042分钟,比2007年增长28%。2009年由广州原创动力生产的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票房达九千万元人民币,创下国产动画的票房纪录。

此外,郭虹、李思潇的《中国动漫品牌创建分析——以〈喜羊羊与灰太狼〉及其衍生产品为例》(《电视研究》2009年11期),许元振的《探析商业动画片以受众为本的营销策略——以动画系列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电视研究》2009年7期),朱矛量的《浅谈国产动画片之嬗变及动漫产业发展中的品牌塑造》(《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5期),刘斌的《从〈喜羊羊与灰太狼〉看中国成人动画的竞争战略》(《电视研究》2010年2期),焦素娥、李志荣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国产原创动画的品牌意识与生存之路》(《中国电视》2010年6期)等文皆是从《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一品牌动画的发展入手,分析品牌效应对于中国本土原创动画发展的影响。

李涛的《动画卡通电视频道与动漫产业的互动发展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3期),路琳的《动画栏目的创新包装和串联方式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10期),许蓓蓓的《栏目推动动画 动画成就栏目——央视少儿频道〈动画梦工厂〉栏目的品牌战略》(《电视研究》2009年7期)等文,探讨了电视频道、电视节目和动画自身发展的关系。吴丰军的《动漫产业投融资模式与风险管理初探》(《电视研究》2010年7期),赵捷的《浅析影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电视研究》2009年11期),殷俊、杨金秀的《论动漫产业六大基本特性》(《现代传播》2009年2期),贾秀清、孟宁的《解析影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现代传播》2009年6期),李三强的《中国动画如何才能“走出去”》(《中国电视》2010年1期),刘轶的《动漫产业的文化身份认同与挑战》(《现代传播》2010年6期),王再越的《试析促进我国动画产业链形成的因素》(《电视研究》2009年9期)等文,皆从产业方面入手,勾画了中国动画发展的未来图景。

动画电影行业分析篇4

【关键词】网络视频;语义分析;博雅榜;满意度

从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打造现代传播体系,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再到中央的关于加快媒体融合的指导意见,传媒业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全面改革的重要子课题,纳入了国家顶层设计。中央提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报刊业和广电业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方面都不甘人后,纷纷提出新方案、拿出新产品,其中,向网络视频进军成为广电领域变革的新方向与新思路。网络视频在中国经过10年的发展,其策划、制作、播出、营销的产业模式虽已基本形成,但与电视业较为成熟的产业链相比,还缺少评估环节。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从2008年建立伊始就关注到电视业向网络视听业转型的趋势,长期以来致力于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视听作品进行评估,提出了以满意度为基础的博雅榜评估体系,目前已应用到电视栏目的评估中。本次论坛所的中国网络视频满意度博雅榜,是通过搜索引擎技术和语义分析技术,以满意度为核心,对上百部网络视频的网络评论文本进行分析研判的结果。本次榜单是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的第二届网络视频年度榜单,相较于2014年4月份的第一届榜单,今年的评估技术有了显著的改进,评估方案得以优化,评估结果的解释力更强。

一、研究设计

(一)以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估体系

目前,网络视频领域最常见的评估指标当属点击量。点击量是视频网站根据特定网页的点击数量累加而得出的结果,反映的是用户点开某网页的总数。尽管以点击量作为网络视频受欢迎程度的评价指标简便易行,但这种方法仍然陷入了收视率在电视评估中面临的困境――片面强调了作品的经济属性。

为综合评估网络视频的多重价值,课题组提出以“满意度”作为评估指标。“满意”作为一种态度,言行是其表现方式。最常见表达满意的方式就是褒义评价。同时,褒义评价作为参考指标也必须建立在一定评价数量的基础上。假设作品A只有两条评论,一正一负,作品B有100条评论,其中40条为正面评论,那么我们不能认为作品A的满意度比作品B高,因为二者的数量级不一样。因此,课题组首先剔除了评论量明显低于同类水平的作品,在剩下的作品中再以好评率作为排名依据,确定上榜名单。

(二)基于语义分析技术的评估方法

博雅榜评估体系共分为五个步骤:筛选节目、分类、技术处理(确定目录、抓取评论、分析文本语义、统计数量)、制表、分析。其中在筛选节目环节,为保证获得尽可能多的合法的网络视频作品名单,课题组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持证机构名单》(截至2014年3月5日)为参考,组织研究人员在613个具有合法制作播出音频、视频资质的网站上检索符合要求的网络视频作品,并参考第三方数据(如中国网络视听服务协会的数据)补充作品名单,剔除重复的作品后,最终有近1000个网络视频作品被纳入统计范围。

根据评估体系中的分类方案,课题组将这近1000个入围的网络视频分为网络原创栏目、网络原创节目、网络剧、微电影和动画片五组分别评估。

技术处理是博雅榜评估体系的关键,整个技术处理的过程围绕语义分析技术展开。首先,技术团队结合第三方数据确定网络抓取范围,最终圈定了近200个传媒网站、网络社区和社交网站作为检索目录(Index)。其次,技术团队与分析团队联合确定了每一个节目的关键词库,并由技术团队在系统中输入关键词以获得某一节目的网络评论量。再次,采用语义分析技术判断网络评论文本中褒义评价的数量。最后,在制表环节,剔除了评论量明显低于同类水平的作品,在剩下的作品中以好评率(褒义评价率)作为依据,按降序排序,得到最终榜单。

最后,在数据分析环节,由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完成榜单解读与分析,并预测行业发展趋势。

二、网络原创栏目满意度分析

从播放平台看,背靠百度而立的爱奇艺在榜单中占了六席,分别是位列第七的辩论赛真人秀《奇葩说》、位列第九的职场实用类脱口秀《职场雷鸣》、位列第十的热点知识解读《热纪录》、位列第十七的文化类脱口秀《晓松奇谈》、位列第十八的恋爱养成真人秀《亲爱的我愿意》和位列第十九的旅游杂志类《翻滚吧地球》。爱奇艺所占席位虽最多,但其好评率均居于第三阵营,没有十分亮眼的作品。老牌视频网站土豆网占据了榜单四席,分别是位列第一的聚焦青少年生活的纪录片《青春季》、位列第十二的音乐节目《土豆最音乐》、位列第十四的旅游类真人秀《一人行》和位列第十五的搞笑真人秀《土豆周末秀》。土豆网与优酷网于2012年合并之后,分工明晰,在优酷专攻网络剧的同时,土豆仍专注于原创栏目的开发,发扬其“轻松周末文化”。紧随其后的是搜狐视频,占据了三席,分别是位列第三的脱口秀《大鹏N吧N》、位列第八的明星真人秀《隐秘而伟大》和位列第十三的美剧专题脱口秀THE KELLY SHOW。腾讯视频占据两席,都是名人访谈栏目,分别是位列第二的《大牌驾到》和位列第四的《夜夜谈》。优酷网占据两席,分别是位列第六的旅游真人秀《侣行》和位列第十一的财经解读类《鸿观》。和土豆网、优酷网同为第一批视频网站之一的56网也占据两席,分别是位列第五的恋爱教科真人秀《地球人搞对象指南》和位列第十六的热门话题解说类《微播江湖》。最后,位列第二十的《南都深呼吸》选择了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控股的奥一网作为其播放平台。

从栏目题材看,榜单之中脱口秀节目占据了半壁江山,其次是真人秀和访谈栏目,再次是旅游类栏目。知识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有《职场雷鸣》《鸿观》和《晓松奇谈》,其余皆为娱乐栏目。如果对入榜栏目稍作文本分析,便可以发现从节目策划的角度来看,选题和名人效应越来越多地结合在了一起,许多选题都是为知名主持或知名嘉宾量身定做的。视频网站开始抢占各个行业尤其是在电视行业中已获得较高名气的人物作为栏目的“定海神针”,如《大牌驾到》由号称“中国好舌头”的浙江卫视主持人华少担纲主持,《奇葩说》由台湾主持人蔡康永和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现任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的马东主持等。各大网站投入大量资金“吸星”,并利用明星效应推广自己的栏目,在前期的“烧钱攒人气”“烧钱换口碑”的阶段性过渡之后,已累积了大量固定观众,通过原创内容回本并盈利指日可待。

三、网络剧满意度分析

本次上榜的20部网络剧中,满意度在60%以上的有3部,与网络原创栏目、微电影和动画片的情况基本相同。由于本次语义分析材料来源主要是视频所在的播出平台,因此产生《快乐ELIFE》近100%(实际满意度为99.15%)并不奇怪。本年度上榜的网络剧在题材方面雷同度较高,局限于都市、奇幻、青春和古装四类,其中又以都市类和奇幻类为主。

奇幻类网络剧在2013年尚默默无闻,在2014年却实现了井喷式增长,共有9部作品上榜。这种现象让人不禁想起2014年初奇幻都市剧《来自星星的你》在国内的热播。2014年的这股网络剧奇幻潮,很难说与《来自星星的你》没有关系。

都市题材一直是电视剧的热门,如今在网络剧领域也同样炙手可热。不过,通过简单的分析,不难发现网络剧的都市题材大多是关注30岁之前的生活,如创业、婚恋、职场等,而电视剧的都市题材则主要关注30岁之后的生活,如离婚、育儿、婆媳关系等。这种差别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网络剧观众与电视剧观众的年龄结构差异。根据央视索福瑞公布的2014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的数据(见图三),中青年观众收视持续减少,老年观众收视保持稳定,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4岁开始,年龄越小,平均收视时长随年份递减的斜率就越大。在45岁到64岁阶段斜率几乎为零,到65岁以上斜率则逆转向上。由此可见,电视观众结构中老年观众占了很大比例,电视观众已经出现“老龄化”的趋势。与中国网民的年龄结构进行对比,会发现电视观众与网民在年龄分布上可谓“互斥”――网民的年龄高峰在10岁至39岁(如图四),而电视观众的年龄高峰在45岁以上。

反观观众群体更年轻的青春题材网络剧,则只有两部上榜。这种现象看似奇怪,若对这两部剧的故事加以分析,则不难发现其话题主要是高中生活――对于20岁至30岁之间的年轻观众,中学时代是一个过去时,都市是一个现在时。很显然后者的吸引力更大一些,戏剧的张力也更强。

古装戏近些年在电视剧中也略显颓势,自《武林外传》后少见优秀的古装电视剧。网络剧市场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况,古装题材的网络剧在2013年和2014年的榜单上均表现欠佳。

从播出平台方面分析,本次上榜的20部网络视频主要来自五家视频网站:腾讯视频(6部)、优酷网(4部)、爱奇艺(5部)、搜狐视频(3部)和乐视网(2部)。根据易观智库的报告,中国网络视频呈现“七雄”之势,其中就包括以上五家视频网站。而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全国获得《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许可证》的网站共有613家(截至2014年3月15日)。这正是互联网信息的幂律分布特征――少部分的网站集中了大多数的用户,大多数的网站都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此外,这五家视频网站均有较强的资金支持,它们或是上市公司(优酷网和乐视网),或是有互联网巨头的资本支持(爱奇艺、腾讯视频、搜狐视频)。

四、微电影满意度分析(见图五)

满意度最高的是56网播出的《静静的你》,满意度达75.62%。该作品的题材是女性同性恋,讲述了两位女同性恋夫妻生死离别的故事。《静静的你》与排在第十七名的《擦肩而过》都是“56海外影像计划”首季上线的国际短片,曾在海外展映,目标受众定位于国际市场,不像其他上榜作品将主要受众群定位在国内。正是由于不同的定位,《静静的你》采用了大尺度的题材,也体现出明显的西方影片风格。

排在第二十名(榜单倒数第一名)的作品是由土豆网播出的《陷阱》,仅拥有15.77%的满意度;排在第十九名(榜单倒数第二名)的作品是由爱奇艺播出的《中国女孩》。二者和前两名的满意度相差很大,且均为悬疑惊悚题材的短片。

整体来看,入榜的20部微电影作品中,爱情类题材8部,分别是《静静的你》《浓淡年华》《暖男电话》《女子分手专家》《迷失小姐》《房车》《擦肩而过》和《暗恋》;亲情类题材4部,分别是《阿妈的奶茶》《奔跑的鸭蛋》《风回路》和《活着》;惊悚悬疑类题材3部,分别是《谋逆》《中国女孩》和《陷阱》;科幻类题材2部,分别是《伏魔者》和《大卫镇》;青春偶像类题材1部,即《校花驾到之极品校花》;搞笑类题材1部,即《包笑公堂》;选秀类题材1部,即《美色时代》。

从播出平台来看,爱奇艺播出的作品所占比例最多,占了5席,分别是《伏魔者》《大卫镇》《包笑公堂》《暗恋》《中国女孩》,其中《伏魔者》满意度位居第二。风行网、乐视网各占3席,56网、酷6网各占2席,腾讯视频、土豆网、优酷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爆米花网各占1席。而2013年的前20名微电影作品中,腾讯视频一家独大,占了9席,其次是优酷网,占了5席。通过对比可以看出,2014年的微电影播出平台呈现多样化特点,各个平台间的竞争加剧,平台优势由一枝独秀向平分秋色转变。

五、动画片满意度分析

从满意度来看,动画片总体来说超过微电影和网络栏目,但相比网络剧较低,体现出动画片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互联网动画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满意度超过60%的作品有3部,分别是《梦幻西游2》《可可小爱》和《兔小贝儿歌》,其余17部动画作品的满意度则集中在15%至60%。

随着技术的成熟与出品方资金投入的增加,互联网动画的制作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居于满意度榜首的《梦幻西游2》在画面方面获得了巨大的突破,影片不仅延续了一如既往的浪漫风格,还实现了画面、镜头、特效、表演、光影等环节的全面提升,堪比迪士尼3D动画电影的制作。

2014年上榜的互联网动画在人物造型、画面质量与故事架构方面都有了突破,并且在多元化、风格化道路上做了很多尝试。榜单上既有绘本风格的《馒头日记》,简约的黑白定格动画《口水三国》,还有真人定格与卡通角色结合的《功夫兔与菜包狗》,大型的3D武侠动画剧《秦时明月之君临天下》等。这些风格各异的互联网动画都有着自己的忠实观众,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

从播出方式上看,与传统媒体上动画片连续播出的方式不同,现阶段的互联网动画依托视频网站的灵活性,采取了周播、双周播、月播等方式。因此,创作团队在创作时可以更好地和网络用户进行互动,通过网络社区、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收集用户的意见,进而将观众的想法反馈到影片创作中去,实现和用户的协同创作。比如在“暴走漫画”系列中的《编辑部的故事》中,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成内容)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暴走漫画”的社区,网友可以自己用漫画生成器编辑漫画作品进行投稿,而主创团队制作的漫画在播放的时候也会得到用户的评价。与传播媒体上已经成形的动画不同,这种网民参与的动画创作方式更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在目标用户群里形成良好的口碑。

从题材选择上看,除传统的低龄化题材之外,青少年题材和成人化题材的互联网动画正在崛起,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低龄化题材的动画主要针对12岁以下的儿童,以《可可小爱》《摩尔庄园3》《兔小贝儿歌》和《贝瓦儿歌》等为代表。这类互联网动画与传统平台上的主流动画有相似之处,以夸张化的卡通动物和人物为主体,故事情节简单,在满足儿童审美的基础上实现亲子互动。青少年题材的动画以13―18岁的青少年为主要观众,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梦幻西游2》《秦时明月之君临天下》等,动画形象相对复杂,以热血动漫、网络游戏、历史故事等为素材,强调勇敢、正义、梦想等主题。成人化题材的动画则是互联网动画的黑马,比如《熊猫手札》《馒头日记》《口水三国》《尸兄》和《中国惊奇先生》等,包含搞笑、吐槽、治愈或者惊悚等元素。这是电视平台播出的动画之前较少涉及的题材,也是互联网动画可以广阔发挥的舞台。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2015年5月22日在郑州的《2014年度中国网络视频满意度博雅榜》共有六类:网络原创栏目、网络原创节目、网络剧、微电影、动画片和特别推荐作品。其中,网络原创节目和特别推荐作品的数量相对较少,其结果不具有分析价值,在本报告中未做分析。

(陈思、靳戈为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马婧、姚怡云为该中心的助理研究员)

动画电影行业分析篇5

关键词:高校教学 动画影视 本体艺术特点 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036-02

1 动画影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始,全球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当前,文化产业已普遍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美国电影出口额占世界电影市场80%的份额;日本动画占全球市场60%以上的份额;中国对动画的年需求量呈急剧增长态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动画市场。根据2009年7月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国将重点推进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动漫等文化产业。然而,中国作为文化资源大国却是文化产业小国,在风靡的动画世界如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等媒介中,国产动画所占的份额极小,影响力也远不及美国和日本动画。这种市场竞争不仅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也具有文化乃至政治意义。如何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加强国产动画的实力,增加国产动画的魅力,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性、现实性与挑战性的课题。

综观国内研究,尚存在的缺憾是:因为研究视角的问题,大多数研究关注动画技术的发展,而忽视了动画的叙事内容本身,因而对西方技术的片面学习只得其“形”而不得其“神”;对于动画片的民族化问题探讨得还不够深入和系统,从内容产业的角度出发就动画民族化问题开展的研究也非常稀缺;国内动画学界和实践界在涉及动画的“民族化”时,经常以“民族化”的范畴超越了动画的本体属性。因此,中国动画在面对当今“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和“影像”时代的机遇时感到无所适从。

因此,在这种大的社会气候的影响下,在高校中,动画专业、影视专业乃至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经常陷入一种先在惯性思维,即片面地强调文化的“民族化”,却忽略了文化产品作为文化的载体的本体艺术特点,从而直接导致具有原创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人才的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文化产业规模拓展得很快,但却严重缺乏文化产品精品这一尴尬的现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种片面的、形式化的文化开发和艺术开发,从本质上已经违背了内容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这一规律。

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动画应该具备何种区别于其他国家动画的特点?既然文化产业具备“内容为王”的产业特质,那么中国动画的核心竞争力内容是什么?如果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那么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又如何通过动画恰当地表达出来?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甄别、分类和遴选,而且还因为动画的媒介载体的缘故,密切地涉及到历史文化与当下文明的接轨问题。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立足于内容产业,对动画的原创内容及民族化研究是目前动画理论界中极为缺乏而又相当重要的论题,不仅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国家间的文化竞争问题,而且也关系到民族文化顺利传承和国家文化安全问题。

在高校的相关专业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点:(1)对长期以来片面注重技术和形式而轻视剧本的错误,以及片面地把文化元素作为道具简单地陈列于影视文本中的错误倾向予以纠偏,使动画的民族化和动画的本体属性密切结合。(2)在教学中,要廓清流弊,纠正重形式轻内容的错误倾向,加深学生对内容产业的认知度,并培养学习的原创能力。(3)借助大量案例,分析在“影像时代”和“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元素如何有效地与动画实现历史、时空的符号式对接。

本教改项目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动画片(主要指电影动画片、电视剧动画片)。研究将通关注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动画生产大国的成功作品,对其中民族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入展开比较和探讨,进而反思中国动画当前的困境,得出相关论断和建议。研究大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1)对“动画民族化”作出概念界定,厘清研究现状及问题;明确研究的对象、范围及文本个案。(2)梳理世界动画的发展历程,分析动画产业大国成功的原因所在,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展开思考。(3)从内容产业和横向维度上出发,分析动画创作走向民族化的必然趋势和一般模式。(4)从历史传承和纵向维度上出发,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视觉转换与传播的必要性与一般过程。(5)从动画内容和动画载体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多种有效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途径。

因此,本项目呈现出以下两个明显的特色:(1)从艺术内容、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探讨民族化的具体实践与方法,并从内容产业开发的角度提出问题与建议,对中国动画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参照和实践支持。(2)采取内容比较的方式展开教学,结合美国、日本、中国三个国家的动画影视作品进行理论的讲解,形象、具体地说明优劣、差异之分,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2 动画影视课程教学的新路径与新方法

本教改项目,学术研究成果颇丰,共在核心期刊发表了5篇论文(其中有4篇属于CSSCI来源刊)。

动画电影行业分析篇6

【关键词】国内动漫理论;现状;分析;

一、国内动漫受到特殊时代的政治文化影响,出现停滞不前

由于中国动漫片的发展历程与中国整体文化发展轨迹一致,都深受特殊时代政治文化的影响,在20世纪60,70年代一度停滞不前,在世界动漫片的发展总趋势下,显示出严重滞后的局面。但毕竟中国动漫曾有过“中国动漫学派”的辉煌,中国动漫师精湛高超的技艺一直为世界动漫界所折服;因而,与中国动漫实践的一流技术、二流故事、三流产业相对应,长期以来中国在动漫理论研究上的最大成就也局限于技术技艺的研究。除每年出版的《中国电影年鉴》中附属有中国动漫片生产及发展的概述,另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散见于期刊杂志外,纵览中文动漫理论研究成果,尤其是专著,大多是与动漫技术知识和指导相关的内容,关涉动漫技术的研究占据了中国动漫理论研究的主要空间,当然这也与中国的动漫技术在世界动漫界的地位相当。

但中国动漫要以动漫产业的形式快速发展,这种研究状况急需要改变,因为动漫理论和动漫实践存在着互动关系。随着中国动漫产业的起步,尤其是动漫产业被列入“十五”规划后,动漫理论研究开始呈现春意,动漫理论研究领域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部分非技术的动漫基础文化理论专著和论文,在动漫技术教材中也开始出现阐述动漫文化观点的走势,总结近年来的动漫理论研究

祝普文教授于2003年主编出版的《世界动画史(1879- 2002)》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世界(包括中国)动漫历史和现状的专著,也是中国较早得到课题资助的动漫史研究。两卷本的全书分总论和分论,总论对动漫片的定义、动漫的制作、动漫的形态、动漫的产生和发展、动漫的艺术特征、动漫的功能和效用、动漫的产业链等有关动漫的基础理论问题和基本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祝普文教授在动漫的价值功能研究中,提出了显性效用和隐性效用的观念,认为动漫片的娱乐功能、商业功能、实用功能归属显性效用;审美价值、意识形态载体功能则分入隐性效用,进而提出正是“(娱乐目的)建筑起动漫的产业平台,带动了一系列相关联的产业链的正常运作”的观点。分论钩沉索隐,用独立的四编分时期详细介绍了美国、俄罗斯、日本和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的史,每个时期的代表动漫作品的内容、摄制人员并附以影片评析,对经典动漫则设定专节阐述,资料较完整,全书配图几千幅,具有较高的学术及资料价值。在祝普文教授出版《世界动画史》(中国卷)后的两年中,中国又出版了两本中国动漫史的专著,一本是2004年张慧临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另一本是颜慧和索亚斌著写的于2005年出版的《中国动画电影史》。2004年,张慧临的硕士论文《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集结成专著出版,此项研究得到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课题的资助。作者研究回顾了中国动漫艺术的历史进程,将中国动漫史分为开创期、发展期、特殊时段、复苏和转型再创业时期,分别概述各时期的制作情况和特点,在介绍中国动漫故事时对部分典型动漫形象做了造型介绍和个性评述。

二、国内动漫缺乏一定的审美特征

在回顾20世纪中国动漫之所以在国际动漫界获有“中国学派”之誉时,张慧临认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并贯穿于此后30年的中国动漫创作的风格特征可以总结为审美特征的两元性和功能特征的教化性,并对审美特征的程式化和意象化及功能特征的教化性进行了例举分析和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搜集了中国早期动漫漫画、动漫电影和动漫先驱的一些珍贵图片资料。

三、风格的陈旧

由颜慧和索亚斌著写的《中国动画电影史》(2005年)是“百年中国电影研究书系”中的一本,其中的《中国动画电影史》是对动漫专题史的独立研究,按照中国动漫发展的历史进行脉络叙述,表述了对中国动漫历史观念的融汇和整合。在分时期介绍中国动漫概况和阶段特点的同时,还对每个时期的部分优秀代表动漫作品进行了主题内容、造型设计和风格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其中对部分动漫形象的造型、背景设计、动作设计和音乐创作做了介绍。在“总结和回顾”中,书中将中国动漫作品的题材分为了“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成语、寓言故事’,、“宣教片”、“童话故事”、“现实题材”五大类;对中国动漫的民族化风格的成功探索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中国动漫的现状进行了思考。《中国动画电影史》是对中国动漫片系统研究的尝试,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和资料价值。

四、艺术特征的缺失

2005年8月,许靖和汪扬同期编著出版了《读动画—中国动画黄金80年》和《读动画—世界经典动画》。前者将20世纪中国动漫起源至20世纪90年代近80年的中国动漫史大致分为七个阶段,简洁地归纳和生动地评述每一阶段的动漫生产状况和特点,搜集整理了中国动漫史上93部动漫。后者分动漫电影和动漫电视剧两章节介绍了29部外国动漫。两书以半文学半资料汇编的笔调介绍了每部动漫的内容和生产班底,包括有些动漫的幕后花絮和获奖情况。其后的2006年,有一本较高文化分析价值的动漫专著出版,就是陈奇佳的《日本动漫艺术概论》专著中,作者选择日本动漫为具体的分析个案,在对日本动漫与漫画艺术的探讨中,作者从艺术的特性和艺术表现手段方面分析了部分典型的动漫形象,并以此来讨论动漫艺术的生成机制与当前文化产业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日本动漫无论从艺术水平还是从动漫产业发展的成熟性而言,在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综合地看,日本动漫所到达的艺术境界,迪斯尼作品也不能望其项背。在介绍了日本动漫6个阶段的发展要略之后,专著分4个章节分别从史诗的品格、现代生活的反映与反省、狂欢精神、动漫叙事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日本动漫作品的艺术特征,提出从日本动漫看中国动漫发展的根本问题的观点,对中国动漫艺术问题进行了包括“艺术问题乃是动漫产业的基础性问题”、“动漫绝不是道德的图解”、“中国动漫须认真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戏剧性强的故事创意应成为动漫作品艺术构建的核心环节”、“必须重视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必须认真考虑动漫接受对象的全民性特征”、“需重视行业知识的表现与介绍”、“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学习不是简单模仿”内容的九议。陈奇佳的这本专著具有较高的动漫理论建树。

五、创意的缺乏,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

景宏的论文《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日本学刊》,2006年第4期)讲述了日本在平成萧条时期,日本动漫产业在曾经盛极一时的金融、地产、制造业难以重振的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转换背景下,由一个原先被轻视的大众文化,凭借其出色的故事、生动的形象、高超的影像技术,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占据了三分之二的世界市场,出口值超过日本钢铁等工业品,并在经济上产生连锁效应和雪球效果的“发家史”。提出动漫及其衍生物的成长,是以创意为资源,实现了极少耗能,不影响环镜,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要,又能增强国家软实力发展的观点。用日本在“失去的十年”中完成了无形资产的增值的动漫史案例,为中国动漫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六、国内动漫产业的独立性不够明确

代钮洪和罗斌的论文《从动画发展历程看中国动画》(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从中国动漫历史的辉煌总结了发展动漫的必要性和动漫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历史对照论述了中国动漫应该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动漫在世界动漫的发展中既要保持独立又要有所创新的看法。崔晓茜的论文《从韩国动画业的崛起浅析中国动漫市场的发展》《中国电视》,2006年第S期),简述了韩国动漫业的发展状夕、政策态度和发展策略,对韩国动漫企业在完成海外加工片的过程中不是盲目埋头加工,而是以灵活变通的方式对加工片的制片与发行进行渗透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对中国动漫的海外销售策略和打造动漫明星提供参考。

七、国内动漫的整体质量有待提升

动画电影行业分析篇7

在国产片被好莱坞大片压制半年后,2012年6月28日,国产电影《画皮II》重拳登场,以火箭般蹿升的破纪录票房速度为国产片扳回一城,公映4天,《画皮II》连破七大华语电影纪录,11天票房轻松突破5亿元。一次次的有效出击,一次次的精准突破,《画皮II》的票房大卖成功给国产电影打入一支强心剂,一扫颓势。

从《画皮》到《画皮Ⅱ》,《画皮》系列电影一次次缔造着华语电影史上的传奇。它在票房上的成功,离不开幕后团队周密的策划与高超的营销手段。从档期的精细选择,到构造符合时代潮流的完整营销体系,再到创造性的复合型立体式的户外媒体投放。可以确信的是,《画皮》系列的传奇还将继续延续。

媒体投放推波助澜,《画皮II》票房井喷

《画皮II》成功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强大的明星阵容,以及好莱坞式的制片人制度,最立竿见影的当属它全国攻势的广告媒体投放。PMG飞卓传媒集团作为全体系整案运营服务商,负责了《画皮II》媒体投放业务。笔者对《画皮II》的广告投放公司PMG进行了深度的探寻和解析。

PMG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广告公司,他们既不是广告,也不是媒体主。他们站在整合运营服务商的至高点。PMG旗下艺外作为中国第一演艺文化与户外媒体的整合营销平台,凭借多年积累的优势产业资源,为《画皮II》进行了复合型媒体全体系的投放服务。并且做好了所有的前期整合定位的工作。

艺外为《画皮II》制定的是一整套以传统媒体投放不同的分级组合式策略,打破了电影公司作为甲方下单的不利因素,同时解决了从TOP10的媒体公司到地区性媒体公司在客户间泛滥价格的环节;使电影投资方有了一个科学专业准确的媒体服务。数据统计,此次广告投放的媒体总价值高于4000万,而实际投放价值却远远低于1000万。共整合8种媒体,11种形式,在30个城市进行了投放。可以说,艺外平台的高性价比是基于其雄厚的数据库基础而得来的,与普通媒体公司不同的是,艺外并不参与广告,而是通过全国媒体数据资源的整合为广告主与媒体公司提供双赢的解决方案。这也是艺外区别于一般媒体公司且最具吸引力的一面。

量身定做投放策略,力求最大化效果传播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和策略对比,定位明确了,目标清晰了,宣传点确定了,那么在电影宣传有限的传播费用下,到底运用何种的投放策略,通过什么样的渠道,采用什么样的媒体组合才能达到最大化效果的传播呢?

PMG 给出的答案是:“只有真正到达消费者脑海的传播,才是有效的传播”。PMG 对于《画皮II》投放并不是单纯的购买执行下单,而是一次深度的投放策略。以往我们看到的电影户外宣传无外乎选用了地铁、公交车身和公交候车亭老三样。无论是从媒体投放的形式品质,还是媒体投放的数量,或者是对于媒体选择覆盖区域上都始终沿用行业的惯例操作。PMG 这次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打破了这种固有的投放形式。有谋略有计划地策划了一次电影行业的创新宣传模式,最终呈现的是数字化时代的户外媒体给电影票房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PMG的户外投放策略从数据分析开始,首先在对《画皮II》电影进行深度了解后,确定了《画皮II》的宣传定位:是一部关于魔幻、动作、爱情一体的东方电影。由此明确了电影宣传的主要目标人群18岁-35岁之间的白领和大学生群体;明确电影的宣传点,强大的演员阵容、唯美震撼的电影效果。

PMG精准分析了电影目标人群的生活习惯并结合《画皮II》的宣传诉求以及宣传目的,确定了户外媒体是最适合《画皮II》传播的媒体手段。

PMG确定了《画皮II》广告传播的4大要素:

2012年6月15日,《画皮II》上映前2周,一场轰轰烈烈的《画皮II》户外广告宣传战拉开了战幕。短短3周时间,街面网络、电梯楼宇、户外LED、公交、地铁等户外媒体交叉覆盖,广告覆盖30个城市,广告覆盖3亿以上人群 。

事实证明,PMG打赢了这场严峻的广告战!

深度解析PMG整合投放策略

——《画皮II》成功背后之路

同类媒体精准分析:在《画皮II》投放前期,PMG 对于同类媒体公司的同种媒体资源做了精准反复的分析研究。比如同样是公交候车厅媒体,北京的龙帆和白马价格上有明显的差别,但投放路线和点位却不尽相同。不深挖的公司第一反应就会选用价格便宜的商。他们深不知价格只是表象,媒体实际投放路线、点位和覆盖面才是重点。PMG 充分分析研究后结合了媒体在价格和区域内容上共性,从性价比上做了最完美的组合搭配。

先抓“西瓜”、再收“芝麻”,主次分明:PMG深知这次广告战的核心是票房。所以在广告预算的分配上,PMG砸重金在4大主力票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700块候车厅广告(1000个左右画面)、11911块电梯楼宇互动屏(覆盖10000多栋楼宇)、地铁LED视频(覆盖全线路)、260块地铁灯箱(覆盖146个重要站点)。通过4大主力城市的主攻下,再在全国50多个城市遍地开花。以往的电影户外投放,往往都局限在重点票房城市,PMG 这次通过“西瓜”和“芝麻”政策,投放面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占据了第一主动影响力,为票房奠定了厚实的基石。

动画电影行业分析篇8

一 动画电影中的色彩表现

1 实拍电影和动画电影的比较

电影分为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对于实拍电影来说其受到外界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往往在色彩的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人物的拍摄是由摄像机的连续不间断拍摄完成的剧情表演,场景和色彩的表现大多受限于自然景观环境的影响,实物电影的人物和场景的塑造需要满足一定的事实要求,就是可以发挥但不能超越生活,因此实拍电影在色彩的编排表演上较为固定,发挥空间不大。而动画电影则不一样,它是一个脱离自然景观,以抽象的人物特色去表现故事情节,它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它能够根据人物的特点和故事的情节随意地发挥,一些特备抽象的、超越生活实际的色彩表现手法往往寓意更深,更能够凸显出人物和剧情的特色,关键还能够被人们所接受所欣赏。

2 实拍电影色彩处理的特点分析

在一些实拍电影中,作者为了宣泄一种情感上的表露,往往会突出色彩的渲染,例如,国产的经典抗战电影《地雷战》、《地道战》等,这些影片为了表现当时人们水深火热的生活状况大多采用黑白影片,这种色彩的表现形式使得人们能够从主观上融合到当时的苦难环境中去,对于作者的表达意图能够更容易地宣泄出来。此外,还有国际上著名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集中营的战俘和犹太人的悲惨命运,以及纳粹分子的霸道、非人性行为,整个影片也采用了黑白画面的处理手法,而对于集中营中所出现的一个犹太小女孩,影片的画面将其制作为红色,这一表现则突出了在绝望中透漏出了希望的存在,表明人们在困难绝望的境地也是心向希望。同样的影片还有中国名作《红高粱》。尽管上述一些影片为了强烈地宣泄情感而进行了夸张的色彩处理,但是他们依旧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情况的束缚。

3 动画电影色彩特点的分析

对于动画影片,其中的色彩处理大多是超脱于生活的,采用夸张的方法渲染动画人物、场景、周围景观等,这些强烈的景观色彩渲染不仅不会使人们感到不适应,而且还能够使人们感到耳目一新。动画电影的设计一般是作者通过编排故事情节然后对动画人物采用主观的设计思路所设计出来的,通过设计出来的人物造型、一定的色彩表示和渲染以及逐格拍摄的手绘画面最终完成影片制作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画作品一般依托于计算机专业动画制作软件进行动画电影人物的设计和绘画,通过电脑模拟展示二维或者三维动画影片人物效果来完成动画影片的制作。尤其是在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动画片的绘画时,其对人物的色彩渲染更加的多样化,色彩种类的选择也更加的多样化。基于计算机动画制作软件技术,通过不同的色彩处理技术可以对动画电影中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行最大程度的夸张和最小程度的细化。《功夫熊猫》是美国出产的一部以功夫为主题的动画电影,2008年上映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席卷全球,并取得了6.3亿美元的票房记录,这种效果除却宣传力度之外,更多的是对动画影片中动物的色彩处理,可以看出《功夫熊猫》中对各动物色彩的处理十分到位,细至动物里面的每一根毛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而且色彩绚丽,真实之中透发出夸张,正是这种抽象而细致的动画人物表现手法使得此部影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有经典动画影片《狮子王》中,其色彩表现就十分到位。色彩的描绘不仅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心情和成长状况,对人物的情感渲染、心理变化剧情发展也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影片的人物辛巴和鹏鹏一起生活的场景,由之初橙色的辛巴,红色的鹏鹏到之后紫色的辛巴和绿色的鹏鹏,这一色彩的转变寓意着他们成长的过程和心理转变的过程,初期色彩的表现突显出他们自由欢乐安逸的生活状态,后期的色彩处理表现出影片人物面对生活和敌人的挑战时已经不能够再那么安逸快乐的生活了。

二 动画电影中的色彩作用分析

不管是实拍电影还是动画电影,其色彩处理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引起观众视觉上的平衡。视觉平衡是在电影里色彩在镜头移动情况下的位置、形状和大小的变化,所要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和心理上的感受。中国早期较为经典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有一个剧情就是孙悟空和马监军的打斗,两者的衣服色彩都处理为红色,而打斗的场景是蓝白相间的天空,马监军盛气凌人但是结果却是孙悟空获胜,马监军由大到小的色彩面积、由上到下的位置变化处理和孙悟空由小到大的色彩处理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这反映出孙悟空的英勇好战与爱憎分明,同时也从反面表现出天神欺压弱小与孙悟空进行了对比,更加地彰显出剧情的编排。又如,在经典的国产动画片《葫芦娃》中,对剧情环境的设置,高峻的山峰、万丈的悬崖这些生活场景的处理更加突显出挖草药老爷爷生活的不易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对蛇精和蝎子精洞府的描绘显得华丽异常,通过这种对比从而给观众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落差,为观众期求葫芦娃出现消灭妖精、造福人们打下基础。七个葫芦兄弟颜色各异,突显出不同性格和本领各不相同的葫芦娃,其中色彩的处理为之后不断受到妖精的迫害营造了剧情。而整体色彩的处理也为最后团结一心消灭妖精为民除害做出了色彩上的铺张。

三 动画电影中对色彩情感的使用分析

电影是一种情感宣泄的表现形式,而情感是会随着色彩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电影中对色彩进行合理的处理有助于电影情感的表达。色彩的表达一般来说是色 调的差异性表达,人们情感心理受到的影响多体现在色调上。例如,中国早期经典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在十万天兵天将下界捉拿孙悟空时,在将花果山团团围住的同时画面的色调是由明快变为灰暗,阴影从天而降最后整个荧屏全变为暗色格调,这显示出了天兵天将之多,情势之危机,在这种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先是哪咤三太子与孙悟空对战,在这种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孙悟空依然凭借自己的勇气将天兵天将全数打败,这种通过色调的环境渲染使得孙悟空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而观众的心也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从而达到良好的观看目的。

色彩在表现之中除了色调的变化处理还包括色彩间的对比,这种富有层次感的色彩对比使得动画的画面更加的丰富化,动画片的角色更加的生动化。可以说,动画电影的制作离不开色彩的对比。具体来说动画电影的设定离不开主次、大小、多少、冷暖、粗细等色彩对比关系。在动画电影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当以对比的眼光去看待动画影片中的角色和场景的色彩。动画电影中的色彩对比主要是运动画面中色彩平衡及其色彩选择对观众的影响。在影片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剧情甚至同一场景不同的剧情中对色彩的选用也可以使得观众的心理受到不同的影响。在美国著名的动画电影《埃及王子》之中,在王子的逃亡过程就是一组色彩对比十分强烈的色彩分配,这种对比显示出了时间的过度状况。色调由暖色调逐渐向冷色调过度,而更加经典的表现人物性格分裂的剧情场景采用的是暗色调处理手法,即将黑色、蓝色及橙色的补色进行对比。同样的一个角色在不同的色彩状况下表现出不同的性格,或正义或邪恶。

四 动画电影中色彩调和表现的探究

色彩对比的效果作用使得不同的场景需要采取不同的色彩方案来满足不同场景、不同角色、不同故事情节、同一个角色不同时期或者不同性格下的表现。在色彩的对比中离不开色彩调和,色彩调和就是在多种色彩下所做的有秩序、和谐及协调的色彩组合,通过这种色彩的组合可以使观看者随着情节的发展色彩的变化产生欢喜、愉快、悲伤的心理感受。在动画电影中色彩调和研究的范围就是在一定的剧情和空间环境下,怎么通过画面的色彩调和来达到观众随剧情发展的心理变化。色彩的调和与色彩的对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对比才有调和。任何一件美的事物其色彩都是和谐统一的。在对比统一中达到和谐的目的这是任何对比矛盾画面的最终结果。动画电影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但是色彩的表现形式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和谐的统一美,这种目的要求可以通过色调的使用、色彩的对比等手法进行。总之,动画电影研究的关键就是对色彩理论的研究,作为动画影片中最为关键的色彩技术,我们应当在动画角色的设计阶段就应该从美学角度、计算机特效、色彩学、视觉与艺术角度去深思和设计,充分将动画电影中角色对色彩的要求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色调对观众的心理影响上根据动画影片的剧情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进行诠释。

五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动画电影作为儿童的主要影视作品备受关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动画电影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管是从传统的动画电影还是从现在依靠计算机设计下的动画电影其色彩的设计对动画角色和剧情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珏:《色彩在动画电影中的叙事作用》,《电影文学》,2011年第15期。

[2] 文仕江、吴荣彬、陈默:《浅析国产动画声音的民族性》,《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2010年。

[3] 杨状振:《国产动画片的生产现状及走势分析》,《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2010年。

[4] 徐亚非、岳婧雅:《动画电影中长镜头应用的审美体验》,《电影文学》,2011年第15期。

[5] 李华勇、刘萍、姬洪强:《3D立体技术对动画电影的影响》,《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第15期。

[6] 秦悦:《动画电影色彩语言的魅力》,《电影文学》,2011年第14期。

[7] 刘跃军:《立体动画电影发展空间研究——立体动画电影,新时代中国动画发展的契机》,《现代电影技术》,2009年第4期。

上一篇:安全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下一篇:经济发展的成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