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0 18:09:45

图书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图书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篇1

论文关键词:党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管理创新

 

知识管理起源于企业管理,在企业知识管理中,关注点在于知识如何通过交流和沟通促进组织的创新能力与员工素质的提高。将知识管理理念引入图书馆学后,其内涵聚焦于对图书馆显性知识的采集、整理、存储和交流的意义上。为此,图书馆知识管理更显现于一种管理知识的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组织的管理方法、知识创新的处理技术、知识扩散的路线和途径等。图书馆学的知识管理即指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和应用,并使之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对这一理性认知作以解析,包括: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即对显性知识进行信息的组织和加工,对显性知识的深层信息进一步挖掘,形成馆藏资源的知识库;对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的挖掘,建立有益于馆员间交流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与激励机制;以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图书馆服务,充分发挥知识服务的价值;不断激励馆员进行知识创新,开展创新服务。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三个层次

1.知识组织

知识组织从图书馆学的层面看,表现为对客观知识进行收集、整理、使之丰富化和有序化的活动过程。对于数字图书馆的业务管理说来,即在前向资源驱动和后向资源利用的双向作用下管理创新,通过知识挖掘、知识发现、数据融合、推送技术、智能搜索等多种智能技术和软件技术对信息进行精简、整合、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有用知识单元并组织成知识库。知识组织处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物质准备的基础阶段。

2.知识开发

在知识组织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要求和图书馆发展的特定目标,对已拥有的知识进行有目的的组合与打造,形成更贴近用户使用需要的解决方案或适合市场需要的知识产品。知识开发贯穿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全过程,伴随着图书馆与图书馆员创造性的智力劳动,使得最初由知识组织过程得来的知识产品得到增值,提升利用率和利用价值。数字图书馆知识开发关注和强调的是利用独特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对信息和知识的深层次加工,形成附加值更高的知识产品,以解决用户凭自己的知识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3.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知识组织与知识开发转化为服务效果的输出环节,既体现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职能的意义,又体现图书馆连接用户和市场的纽带作用。因此在图书馆的工作中,知识服务作为图书馆业务效果显现的终端平台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即支持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需要,知识服务的水平依赖于知识组织和知识创新,但又不完全依赖于知识组织和知识创新,这里的不确定因素在于知识服务的管理者——图书馆员的服务水平。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必然路径

1.技术保障

在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的知识管理首当其冲的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利用。20世纪80年代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被采用,并形成现在图书馆管理的技术主流。诸如图书馆情报自动化集成系统、文献信息中心管理系统、图书情报网络化技术、联机数据库检索系统的开发应用等,都是成熟的技术手段。其次是数据库建设。目前我国拥有数据库近1200个,占世界总数的10%。许多图书馆已经开发了馆藏书目数据库和馆藏期刊目录数据库及专业数据库、特色数据库等,主要有大型的专业指引库和特色专题数据库。前者采用超文本技术建立的虚拟数据库,用户可以检索到有关数据的实际资源,包括数据库、教学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电子书箱、学术期刊、会议论坛、专家学术信息等。后者是一种深度加工的学术资源,由专业人员综合学科建设、科研课题和研究领域,搜集信息资源并加以整理,跟踪网络信息变化,定期补充、更新。

2.管理系统的完善

这个知识管理系统应当具有知识检索、知识表示、知识出版与发行、知识获取、知识通讯与合作、学习与自学、知识服务、管理等功能。从传统意义上讲,图书馆编目系统、采访系统等都可以认为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内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这些系统比知识管理系统更为简单,更面向应用,也更狭隘,是现有的图书馆自动化比较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同时,基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管理创新,图书馆还可以构建更广泛的知识网络,实施基于知识网络的知识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管理系统,仅仅能够对图书馆中的显性知识进行管理,对于隐性知识则需要借助更多的其他的工具。

3.人力资源的积淀

人力资源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技术的提高、公民需求的增多、图书馆服务的扩展,提高图书馆员工作能力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关键步骤。这种能力不仅仅表现在组织原有的图书馆显性知识方面,更在于通过挖掘、开发显性知识中隐藏的隐性知识,为读者提供深入的知识服务;也在于图书馆员创新能力和知识交流能力的增强。只注意不断地提高人力资源水平,才能确保知识管理的高效进行。

提升馆员职业能力。这里所指的职业能力,不仅仅是指馆员对职业的认同感以及爱岗敬业的精神。一名具有良好知识管理能力的图书馆员,应当对图书馆的使命、目标与任务、地位、作用、现状与差距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组织、加工及检索,并对检索结果加以分析,挖掘潜在知识,随后将所得结果以用户便于掌握和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图书馆应建立健全的职业培训体系,培育大批的具有扎实图书馆情报学专业基础并兼顾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组。

利用知识联盟。图书馆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业态,已被视为当今图书馆发展的主流方向,并在业态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实现。此前,我国图书馆联盟主要有两种存在形态:一是以行业管理的框架为基础,如高校系统、科研系统和公共馆系统所建立的图书馆联盟,这样的联盟,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为代表;二是以区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建立知识联盟的目的是使图书馆能够从其他组织那里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其他组织合作创新的能力。从狭义上讲,馆际互借、联合采购等,都可以视作是知识联盟的前身,只是这些合作,仅仅是在图书馆业务上的合作,并未涉及到知识单元,需要进一步拓展,以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

 

图书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篇2

[关键词]混沌理论 高校图书馆 危机管理

[分类号]G251

1 引言

高校图书馆作为开放性的信息服务中心,除了肩负文化传承、推广教育的任务外,确保所有读者能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下使用各项图书资源与服务,亦是所有图书馆的责任。因此,居安思危,加强危机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面对危机爆发与演化的复杂性,传统图书馆管理理论对其还不能做出圆满解释和有效预测,研究结论常常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偏差,给传统管理理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危机本质是一类非线性的复杂演化过程。混沌理论是关于非线性系统及其演化的一门新兴科学,对于社会现象的认识有着不同于传统科学的思想,其揭示了复杂现象的内在规律性,有助于辨识出危机复杂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为研究危机管理提供了新的范式。混沌理论与危机管理理论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在图书馆危机管理中应用具有独特优势。

本文运用混沌理论研究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混沌特征及其发生动因,力求进一步完善图书馆危机管理机制,树立图书馆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从而实现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图书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图书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图书馆危机管理已经引起了图书馆界的普遍重视与关注,成为图书馆必修课之一。

2.1 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含义

图书馆危机管理是对图书馆运行中出现的危机因子和危机事件从发生到消亡全程全面监控处理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危机管理是对图书馆危机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面全程监控处理的连续链条,是一个系统工程。图书馆作为社会组织之一,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经济、文化、自然以及内部因素等的影响,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就是针对各种影响因素,对可能给图书馆带来的各种现实威胁与潜在威胁进行预防及管理。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图书馆危机的预防与控制,力图使图书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2.2 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危机类型

在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中,由于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不断变化与发展,对图书馆总体目标的实现和读者利益构成威胁而引起的现实危机和潜在危机,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危机成因可以将图书馆危机分为以下几种:

2.2.1 资源危机 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保障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根本所在。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相对有限,图书馆经费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造成资源短缺,硬件条件相对落后难以进行深层次技术开发和服务创新,最终可能导致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能力下降并危及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产生资源危机。

2.2.2 人才危机 目前图书情报学专业的研究生生源有所增加,但他们拿到学位后并不优先考虑从事图书情报方面的工作,导致图书馆专业人才流失。与此同时,在中国急剧向信息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急需大量高素质的图书情报专业人才,未来图书馆将可能面临严重的人才危机。

2.2.3 服务危机由于缺乏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服务态度恶劣,服务手段落后,效率低下而造成图书馆无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信息需求,最终可能导致读者流失的危机。

2.2.4 形象声誉危机 图书馆的形象与声誉影响着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认可度,影响着图书馆的社会竞争力,图书馆形象声誉一旦遭受破坏,就会给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灾难。

2.2.5 安全危机现代图书馆是一个人员密集、知识密集和设备设施密集的地方,任何可能导致图书馆的馆舍、读者、文献资源和设施遭受重大损失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图书馆的安全危机。另外在数字化环境下,现代图书馆还面临黑客攻击、数据非法访问等网络安全问题。

2.2.6 政策法律危机我国图书馆行业的立法薄弱,《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对图书馆危机管理政策的制定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图书馆危机有着自己的行业特点,很有必要制定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相关政策法律。

3 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混沌特征描述

近年来,混沌理论被广泛应用到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成为一门影响深远、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混沌理论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混沌行为具有“蝴蝶效应”,初始条件的细微变化能够导致系统未来长期运动轨迹之间的巨大差异。②混沌系统具有自我控制性。在秩序与混乱的交界点即混沌的边缘,系统既有维持稳定的吸引力,同时又有一种张力,使其聚变、演化。当系统脱离平衡到一定程度时,以自组织方式自发地走向更复杂的模式。③混沌行为具有内随机性。内随机性产生的根源在于个体间的非线性随机作用。④混沌行为存在有序性。混沌运动所表现出的通常意义下的非周期性和非对称性,并不能说明混沌运动是无序的。相反,却表现了一种混沌序,这是一种整体稳定、局部不稳定的运动状态。

由于混沌理论广泛的适用范围和独特的数学手段,因而能更加全面、准确地揭示和描述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复杂的规律性。高校图书馆危机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从危机的性质来看,图书馆危机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扩散性、隐蔽性和突发性等特征,这表明图书馆危机及其演化具有明显的混沌现象特征。高校图书馆危机内在的混沌特征包括:

图书馆危机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开放系统。图书馆是一个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的开放系统,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环境中不缺少诱发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如关键的领导者、图书馆员与读者关系等。网络化、全球化的态势更加剧了这种敏感性。蝴蝶效应的存在使得长期预测、战略等变得不够可靠,向金字塔组织结构以稳定、平衡为目标的传统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正是因为图书馆危机具有如突变性等非线性系统的一般特征,才成为图书馆危机发生的诱因。

图书馆危机的不确定性是混沌现象内在随机性的表现。对于图书馆管理系统来说,系统内部充满了非线性的关系,作为基本组织单元的个体――馆员之间以及馆员与管理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总的说来,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就是一个由自由个体通过一定的固定规则和复杂关系构成的耗散结构系统。

图书馆危机的突发性是混沌现象的结果对初始条件敏感依赖性的表现。混沌理论认为,在非线性

系统中,在一定的条件下,输入的微小误差将导致输出的巨大漂移。在现实系统中,由于系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界的干扰,初始时刻的“差之毫厘”的偏差将随时间指数放大,以至无法把握系统的未来行为。系统对初始值的敏感依赖性是指微小的初值变化就会造成系统状态的巨大变化,这也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这种情况在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中大量存在着,比如高校图书馆在为高校师生教学、科研服务项目的设计、实施中,如果个别图书馆馆员个人服务意识淡漠或者服务态度恶劣,这种看似微小的失误,极有可能造成读者对图书馆的不信任态度,造成读者流失,引起图书馆服务危机。

4 图书馆危机实例分析

4.1 案情简介

2007年7月21日,云南省图书馆阅览室二氧化碳气体突然外喷,并向馆内蔓延,使图书馆陷入慌乱,造成图书馆危机,直接威胁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读者的生命安全。根据现场清查,气体泄漏共造成39人中毒。危机爆发后,图书馆高层领导针对危机及时做出部署,在第一时间启动了紧急预案,在最短的时间内,39名受伤人员被抢救出来,同时将馆内近千名读者平安、有序地疏散到了安全区域,并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当危机得以控制时,云南省图书馆领导层,又紧急召开现场会议,并配合相关部门召开了新闻会,将危机爆发、处理等情况客观、真实地向媒体进行了通报。7月22日,云南省图书馆共接待读者3 557人次,并且当天还按原计划举办了讲座,整体服务情况良好。云南省图书馆对二氧化碳泄漏事件的处理,是图书馆危机管理实践中的成功案例之一。

4.2 “二氧化碳泄露”事件中的危机管理混沌特性分析

通常,一个管理系统的动态行为受到3种力的作用:系统内力x、政策力c和随机力R,即有一般管理系统方程可表达为x=f(x,c,R)。考虑到对图书馆危机系统状态变量的统计常常是离散的,因而一般根据危机系统在前一个统计周期的状态变化来调整系统的序参量,当统计周期相对很短时,危机管理系统就可以表述成这样一个离散的动态系统:xn+1=f(Xn,Cn,Rn)。其中,xn+1是系统的时间序列状态向量,c。是人为可以控制的政策向量,Rn是人为不可控制因素向量。

图书馆危机系统作为非线性系统,其危机混沌产生的原因可能来自3个方面:①系统结构条件下的系统固有混沌,例如因高层管理者的认识能力有限,造成管理不当等内部原因而形成的危机。②可控政策作用的结果,如像经济增长方程那样,当不同的经济政策满足一定的组合条件时,系统就是混沌的。③外在不可控制的随机因素作用的结果,如高校外部政策、文化等环境的变化超出图书馆实际控制能力而导致的危机。上述3种力对系统的作用是同时的,当状态是混沌时,就不易分清是受到哪种力或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哪种力的作用。这样,一般系统方程就可转化为广义的动态系统方程:xn+1=g(xn)+εn+1。表明图书馆危机状态的发生就是系统内在动力和外部扰动作用的叠加。

图书馆危机系统的混沌可以解释为是系统内在的一种本质特性,并不一定是外部连续不断冲击作用的结果。所以真正的危机在于图书馆内部管理的危机,是图书馆内部管理出现了问题,只是通过不同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云南省图书馆在二氧化碳气体泄露危机事件后迅速举办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l和安全用电知识培训,对危机中暴露的图书馆管理中的不足与缺陷也进行弥补。

4.3 危机事件过程中的混沌管理原则

云南省图书馆危机事件的爆发,再次证明了危机混沌的突发性、破坏性及其随机性。在现实中图书馆危机并不是一个线性系统,它依赖于诸多复杂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混沌管理的目的就是根据图书馆危机的演化机制,控制危机混沌发生的条件或规模,改变危机系统的动态行为,以化解危机,转危为安,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4.3.1 正确调控图书馆危机的混沌吸引子 在混沌理论中,对于已知系统的吸引子域而言,可以通过调整初始条件使系统的运动进入预定的吸引子中。当图书馆发生危机时,只有改变吸引子在状态空间的位置和吸引子的类型,才能最终改变系统的终极状态。所以要改变图书馆的运行状态,就要对危机混沌吸引子设法加以控制。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吸引子是由“图书馆文化”决定的,即高校图书馆要拥有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处于危机状态中的图书馆,应该迅速查找危机的根源,果断地采取措施。对于图书馆内部原因造成的危机,图书馆在处理过程中要勇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一旦危机发生,图书馆管理层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危机产生的原因等表达坦诚,争取做到信息真实、公开与畅通,及时对危机进行处理。云南省图书馆高层领导正确对待危机的态度与对危机的快速反应是现代图书馆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4.3.2 要重视图书馆危机中的初发细微情节 根据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可以得出图书馆危机管理中的任一偶发事件或对图书馆服务目标的微小偏离,都可能给图书馆服务管理系统带来巨大变化。图书馆在出现危机时,首先要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开道歉。图书馆只有最大化地维护公众利益,积极采取行动,表明自身对待危机的诚意与态度,才能维护图书馆的形象以及长远利益。云南省图书馆在发生危机事件后,在第一时间启动了紧急预案,并及时上报云南省上级主管部门,同时争取110等力量的援助,开通绿色通道,对受伤公众及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及时抢救治疗,避免了更大的人员伤亡。云南省图书馆对此次危机事件中细微情节的成功处理,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增加了公众对图书馆的信任度,有利于维护图书馆的形象及巩固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4.3.3 构建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中协同一致的原则

通过混沌理论,可以看出混沌的发生并不要求系统所有因素同时发生混乱,其中几个因素的协同作用就能导致危机产生。图书馆危机的发生也并不需要图书馆各个部门或环节同时发生混乱,可能只是其中部分单位混乱的结果。因此,要打破锁模现象,就得从系统单元之间的联系性和协同性着手。图书馆进行危机处理时,必须协同一致,分工负责,才能成功化解危机。首先,图书馆对外宣传解释要口径一致,达成共识;其次,图书馆管理层要及时应用危机预案,对危机处理尽快形成统一的解决方案,避免因意见分歧而延误对危机的处理;最后,图书馆处理危机时,各部门要充分配合,处乱不惊,积极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作用,团结馆员,凝聚力量,形成处理危机的稳定氛围。

5 结论

图书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篇3

图书馆一直以来所进行的知识组织——实践基础图书馆一直以来所进行的知识组织是知识成为图书馆管理对象的实践基础。图书馆的文献组织实质上是一种知识组织。图书馆内部活动的全过程,都体现出以文献的知识内容为特征,以知识能进入交流系统为直接目的。图书馆文献组织中贯穿着知识组织的思想,体现了图书馆对客观知识的贮存、整序与开发功能,从而形成包括目录、索引、文摘、题录、书目、文献指南等在内的二次文献和包括综述、述评、词典、手册、年鉴、类书、百科全书以及各种知识导航系统等在内的三次文献。国内外图书馆已经开展的一些知识管理实践也有力地说明图书馆正在对知识进行管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利用——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利用是知识成为图书馆管理对象的技术基础。目前,包括因特网、内部网、外部网,数据库管理系统,元数据技术,推技术,拉技术,群件技术,中间件技术,数据仓库,知识仓库,数据挖掘,文本挖掘,多维度分析,文档管理,信息检索,工作流,知识共享,存贮结构,联机分析与处理,语义网络,本体(Ontology),知识地图,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等在内的许多信息技术都开始应用于知识管理。在这些技术的支撑下,图书馆正在努力改善对知识的管理。例如,图书馆可利用语义网络很好地揭示知识彼此间的关联,构建内容极其丰富的知识体系;又如,图书馆可利用元数据来进行如下工作:①描述信息对象的内容和位置;②定位知识,促进网络环境中信息的发现与检索;③进行语义搜索;④评估知识”。此外,图书馆可把原有的主题法、分类法与网络知识表示语言结合起来,构建新型的知识表示体系,加强图书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还可利用内联网与互联网构建知识交流与共享平台,促进图书馆对内部员工隐性知识的管理。总之,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对知识的管理成为可能。

人们对图书馆管理知识所形成的一些基本观点——认识基础人们对图书馆管理知识所形成的一些观点是知识成为图书馆管理对象的认识基础。这些观点包括:①在图书馆定义与起源上,刘迅与黄纯元认为:图书馆是通过对文献的收集、处理、贮存、传递来保证和促进社会知识交流的社会机构;图书馆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知识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图书馆从产生那天起就与知识有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没有人类社会知识积聚便没有图书馆的产生,没有知识的不断发展,便没有图书馆的发展。②在图书馆定位上,现代图书馆是知识传播和交流的中心,是文献信息发射中心,是情报中心。顾敏认为:“不同时代的图书馆,融合了各种不同因素的研究,但其总目标则在于知识的成长。③在管理实质上,蒋永福指出:由于文献的实质是客观知识的载体,文献管理的实质和目的是对客观知识的管理,所以,图书馆的文献管理活动实质上是客观知识的管理活动。④在图书馆员的作用上,谢拉认为:图书馆员一直致力于为他人的著作分类、编目和编制索引;图书馆员是文字知识的管理者”。所有这些论断都直接或间接地说明图书馆是在进行知识的管理。

知识成为图书馆管理对象的意义它是图书馆实现管理创新的切入点。管理创新是图书馆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管理系统或者组织、技术、文化某一方面的方略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图书馆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过去许多图书馆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与理念的影响,一直以来部门设置繁多,重藏轻用,服务方式单一,层次较低,效率较低,致使许多图书馆发展步履艰难,甚至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观念陈旧、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机制僵化、管理方法滞后造成的。然而,如今知识正在取代土地、劳力、资本、机器设备等,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知识与人力资本成为主要的竞争优势;知识工作者成为社会的主流;用户对知识的需求不断高涨。这种环境变化自然给图书馆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图书馆必须以知识为纽带,实施管理创新。

它是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前提与基础。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它不仅仅是信息和数据的管理,也不仅仅是指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的一个目标是识别有用的、相关的知识,去组织、吸收及综合知识,以及促进创造性地使用知识。对于图书馆来说,只有明确知识是图书馆的管理对象,才能制定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战略,设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框架,建立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并最终把知识管理付诸于图书馆管理实践。因此,明确知识是图书馆的管理对象是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它是发展图书馆管理学的一个生长点。图书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图书馆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基于“知识”的图书馆管理学研究不仅可以创新图书馆管理学的基本理念,包括图书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结构、研究方法与研究任务;而且可以创新图书馆管理方法与技术,实现“确保知识的自由存取”这一新的历史使命。“知识”已经成为发展图书馆管理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作者:吕光远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图书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篇4

〔关键词〕数字资源采购管理系统功能需求采购决策

〔分类号〕G250.7

Library's Digital Resources Purchas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Its Main Function Requirements

Han Xinyue

Librar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080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080

Zheng Jiancheng

Librar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that libraries are lack of suitable digital resources purchasing 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by taking the digital resources purchasing process as a main consideration aspect, puts forward the objection of purchas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designs its main function modules. On that basis, the paper giv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ystem function requirements.

〔Keywords〕digital resourcespurchasing management systemfunction requirementspurchasing decision

在数字资源采购业务中,为保证真正有效、合理地满足用户需要,首要工作是全面评估数字资源,建立数字资源调研分析机制和分析评价指标体系,较全面地反映资源与本馆需求的关联。资源购买是数字资源采购管理的核心业务,主要活动有:购买方案设计,与供应商谈判,实施采购,合同管理等。数字资源的管理和维护也是整个采购流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基础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包括:使用数据统计,备份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其它日常事务处理等等。

因此,基于采购工作的实际,设计采购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关系(见图2)。

该系统以数字资源采购流程为主线,由基础管理、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5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既能独立运行,又能集成到一个大系统协同运行,要求子系统之间实现数据高度共享。

4主要功能需求分析

4.1基础管理

4.1.1系统设置和维护为保证用户正确使用,系统应该提供进行初始化工作所必需的各项信息的设定和维护功能,如各项代码的定义、用户组织机构的定义、各终端用户操作权限的定义等。由系统管理员根据业务重点对系统各模块、各参数进行设置,通过灵活多样的自定义选择,满足不同图书馆的业务应用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网络、数据、服务器以及用户终端等各个环节引发的访问问题,所以系统必须能够有效处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日志管理等日常事务。

4.1.2用户管理对执行采购任务的人员进行角色和权限划分,通过角色和权限的可定制功能实现对内部用户群的分级分组管理,工作人员根据其职责被赋予不同的访问权限,从而保证不同级别和组别的人只能够浏览和操作相应的项目。同时,系统必须适应组织机构运作变化的要求,实现角色、权限与用户的动态管理。

4.1.3组织机构管理系统不但要具备基本的组织机构管理功能,而且要求实现集团化结构管理[3],即打破地域和组织限制,对下属子单位和部门进行相应权限内的管理。在组织机构管理模块中,必须突出人员任务管理和工作绩效管理功能。另外,可以设置系统信息个人订阅、系统提示、公告板、内部电子邮件、日程安排、联系人信息管理、BBS社区等功能,通过系统功能的完善加强信息共享,使组织沟通顺畅。

为确保安全性,系统采用多种安全控制策略,因此,基础管理功能的操作权限只赋予系统管理员以及特定的管理人员。

4.2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作为系统的核心模块,涉及的问题最多、最复杂,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4.2.1采购计划该项功能帮助图书馆编制和管理采购计划,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年度、半年度、季度、月度采购计划,允许随时调整采购计划,同时相关管理人员也能够方便地对采购计划进行审核和监管。除了对经常性订购产品形成订购模板外,对额外采购情况也需要实现规范化管理。

图书馆制定数字资源采购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资源的续订、增订、停订(调整)计划、问题分析和措施建议。制定采购计划的主要依据有:①用户需求分析与评估;②规划制订的资源建设目标和分步实施进度安排;③年度经费预算安排。这些依据来源于相应的统计分析,不一定在采购计划模块中完成,但是要求系统能够在此模块方便地调用相关统计数据。

4.2.2资源评估资源评估是采购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系统中,这个模块主要完成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体系的规范化,分别建立资源分析数据库、用户需求分析与评价(含用户推荐、使用统计数据)数据库和专家意见数据库[4]。应该允许图书馆自定义评估模型,并且通过强大的统计计算能力为评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提供保证,使采购人员能够对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对本单位是否需要订购某种资源提出合理建议。

4.2.3采购方案及谈判方案管理一般说来,图书馆制定采购方案都遵循以需求为主导和追求服务效果、成本效益最优化的原则,因而需要参考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包括本馆采购原则和策略、在资源评估中得到的分析和评价结论、供应商的销售方案、数字资源行业发展状况和货币汇率(针对外文数字资源)等等[5],系统应该设计恰当的功能体现和关联这些因素。此外,来自于相关主管机构的指示和审核贯穿于采购方案设计的各个阶段,系统必须及时反映这部分内容。

与资源供应商的谈判是最终形成资源采购执行方案的重要过程。在谈判中双方提供的重要数据、信息、答复、建议和决策意见等必须存档备查,并向有关人员及时通报,结合谈判情况对采购方案进行调整、优化和完善。

由于采购方案和谈判方案管理涉及多方面因素,用户希望从各个视图切入系统,综合分析问题,这就对系统的开放接口和数据交换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2.4工作进度工作进度安排、进展情况以及人员责权机制应该在系统中有明确而清晰的说明,系统可以借鉴管理工程类软件(例如Microsoft Project)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机制,形成科学高效的工作进度安排,并能够实时跟踪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更新,理想的状态是系统能够实现相关信息的全面链接。

4.3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管理模块需要以数据库的形式对供应商的基本信息和商业信息进行管理,建立供应商档案,将同采购相关的数据量化,提供供应商资信查询、产品价格查询等功能,为决策支持系统和采购成本管理系统的有效运作提供准确的依据。设计这项管理功能的目的既要提高采购质量和效率,又要改善图书馆与供应商的关系,使图书馆对供应商的管理由原来的交易管理转向关系管理,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持[6]。

4.3.1供应商基本信息供应商的基本信息包括供应商名称、概况描述、联系方式、与本馆的业务往来记录等,其详细描述项目可以包括交易的货币种类、折扣、联络周期等辅助信息。这些信息由图书馆负责建设和维护。

4.3.2供应商登录系统设计这样一个子系统的目的是整合供应商平台,在图书馆设定的权限范围内由供应商动态维护其基本信息和产品信息,包括新增产品种类、更新产品基本信息描述、更新产品价格等。供应商不但能够在此展示其产品,而且可以说明其供应方案,尤其是针对该图书馆的特别销售政策。

供应商管理模块需要具备实用的统计分析功能,例如使图书馆能够对供应商在一段时间内的提供资源的价格和服务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全面的统计和评估,进而监测数字资源市场和行业前景,据此调整采购策略,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合作伙伴的动态管理。

4.4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模块主要处理合同执行情况跟踪、合同维护与变更等任务,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支持在线合同签定、合同管理、合同执行状态跟踪和电子支付的平台,不仅灵活可靠,而且具备一定的与银行互联的能力[7]。具体包括以下功能:①自定义在线合同签订管理流程,分类分状态管理合同,监控合同执行过程;②进行合同基本信息管理,针对资源目录或经常性采购资源制作合同模板,关联不同合同模板;③实现电子支付,建立适合自身业务情况的支付流程,包括支付额度、审批权限、发票管理等;④在系统安全保障机制下,提供强大的异常处理机制、数字证书强认证机制和操作日志机制。

4.5决策支持子系统

决策支持子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综合分析系统,它的部分功能在系统的各个模块已经有所体现,不必重复建设,只需以适当的方式调用和整合,融入计算机辅助决策的技术环境中即可。例如,根据业务需要自行设计多种统计查询模板,相关权限人员可以使用相应的统计查询模板。

4.5.1资源评估和用户需求分析如前所述,资源评估和用户需求分析是图书馆进行资源采购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后台开放的数据接口和较高的数据交换能力的支持下,决策支持子系统可以任意调用资源评估模块和用户需求分析模块的数据,并根据需要设定调用模板,重新分析数据。

4.5.2采购成本管理采购成本管理贯穿业务的全过程,决策支持子系统中的这项功能为规范财务用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8]。系统提供对所有采购经费的年度管理,允许图书馆根据实际情况,将经费分割成细项进行管理,系统自动为每一项经费建立一个预算清单,工作人员可以随时查阅每一项资源的详细付款情况以及财务费用发生明细,包括项目交易成本,采购过程发生成本,如人力投入、报销费用等。

4.5.3采购效果分析评估数字资源的采购效果,包括采购活动质量和最终成本、供应商资信和合同履行质量以及采购人员绩效等等[9]。系统允许自定义评估流程和模型,评估使用的数据可以是业务流程中的基本数据、交易过程中的反馈数据或者采购管理成本数据。

4.5.4异常事件处理记录异常事件日志,不断探索处理应急事件的人力资源配置和解决方法,形成灵活可靠的工作机制,在对整个系统有全面的把握和控制之后,决策者就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5 结语

本文对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管理系统的目标、系统结构和主要功能需求进行了初步分析描述,重点说明了基于工作流程的采购管理系统需求。然而,正确识别目标和功能需求只是成功设计和实现应用系统的第一步,还需要进行数据结构设计、系统操作模式设计以及大量的编码工作才能够最终真正实现系统的功能。随着数字环境的深入发展,数字资源的采购将会给图书馆业务工作带来全面的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图书馆与系统供应商之间的联系,不断推出科学、完善、实用的图书馆采购管理系统,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林.信息资源开发与控制系统:目标分析与功能设计.大学图书馆学报,1995(2):57-60.

[2]陈定权.电子资源管理与电子资源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5):57-59.

[3]必联采购解决方案.[2006-12-08].省略/index_chanpin.htm.

[4]史卫国,饶艳.论图书馆采访信息系统的建立.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1):35-39.

[5]李,李玉忱,任磊.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11):270-281.

[6]肖红.客户关系管理――图书馆管理的新模式.情报探索,2006(6):19-21.

[7]罗楠,李玉忱.基于MIDAS的企业物资采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3(7):63-65.

[8]靖培栋,徐争荣,吴秋玲.图书馆书刊采购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2):29-33.

图书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篇5

组织文化理论源自企业管理理论创新。该发展到目前已成为一个大众概念。对于组织文化的概念界定,不同学者存在不同认识。切斯特·巴纳德形容组织文化是人们赋予工作和生活意义的虚构;德伦西·狄尔认为组织文化就是与组织成员相互作用的共享价值和信仰系统、组织结构、产生行为规范的控制系统;尼斯·K·姆贝从组织就是文化这一观点出发,提出组织文化的“深层结构”的概念[1];以沙因、哈奇、科特和赫斯克为代表的人物提出组织文化的层次模式,认为组织文化的结构被划分为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且各层次之间彼此关联,构成组织文化的有机整体;以罗宾斯为代表所提出的组织文化要素模式认为,组织文化是成员共享的意义体系,即其所重视的一组重要特质,主要包括成员的认同、强调团队、以人为主、单位整合、控制、风险容忍度、报酬准则、过程结果取向以及开放系统重视度。它们相互搭配,即成为组织文化。[2]虽然不同理论对组织文化的诠释不同,但都从一定程度上概括了组织文化的内涵、特征或作用,并且都强调了思维和精神因素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组织文化可以理解为: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在适应外部环境和维持内部整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组织所特有的并由组织成员所认同的目标、传统、信念、价值、意识、规则、思想与行动的综合体。从各种组织文化理论来看,组织文化是一种全新的组织管理思想,而不是过去那种在管理实践中偏重于物质刺激和行为控制,管理手段上强调管理工具的理性,管理思想上强调的是“他律”而不是“自律”。组织文化理论的提出,在管理学意义上,指的是组织的管理文明,是用新的思想彻底更新传统管理理念的思想基础,通过尊重人性,将人们内心的精神力量激发出来,使组织成员走向自觉,从内心深处迸发工作激情,展现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而这种自觉性一旦形成,组织成员将会工作热情高涨,工作积极主动,且富有进取性和创新精神,而不是在外力的推动下被动消极的劳动。组织管理的模式也将进入到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当然,这里的组织文化内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虽然强调组织成员的信念与价值等精神因素,但并不代表否定他律、行为控制等制度因素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实际上,二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是抽象的,是约定俗成的,是组织成员整体的、长期的、共同认同的、共同遵守的理念和规范,是一种历史的积淀过程,而制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组织为达成目标,统一全体组织成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的手段。二者的关系是文化是提高管理的高级样式和深化,而制度则是达成这一境界的重要手段。因此,强调组织文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并不是忽视制度约束在组织管理中的运用。

二、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价值体现

2.1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涵

图书馆不仅具备一般组织中的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组织环境以及组织目的要素,而且更因其拥有庞大的信息资源,悠久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带有文化表征的特殊组织。因此,我们可以将企业组织文化中的相关原理运用到图书馆管理方面。从图书馆管理的角度,将图书馆组织文化理解为:图书馆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全体馆员认同的目标、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形象意识以及精神风貌等多种文化要素综合体,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3.2 图书馆组织文化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价值体现图书馆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并为馆员所内化,就会成为馆员们的群体文化。馆员们就会成为一个具有共同信念、目标、价值标准、制度规范和行为遵循的群体。这种群体文化比规章制度更具有约束力,使馆员的一切行为从被管理走向自管理,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而可实现图书馆的规范管理和文明管理。一旦某些馆员的行为偏离了共有的行为准则时,组织文化会自动转化为群体意志并通过群体舆论、群体行为等方式对其施压和纠偏,使其重新回到共有的行为遵循上来,达到规范管理和文明管理的目的。同时,对图书馆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应有之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图书馆组织文化可以说是馆领导的价值观念、思想宗旨和情感意志的展开和体现。他们的行为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塑造意义深远。馆领导在馆员心目中有权威,对馆员有感召力将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管理模式的形成至关重要。而符合图书馆发展现实与需求的领导理念,可以促进图书馆馆员之间关系的和谐,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集成馆员的智慧,并最终完成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塑造,形成图书馆组织文化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图书馆日常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得到缓解,图书馆组织的文化的凝聚、导向、约束、激励、辐射功能[3]得到发挥,从而实现图书馆组织文化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价值体现。

三、图书馆管理现状分析

4.1管理理念陈旧落后

近些年来,一些图书馆开始尝试引进先进组织文化管理理念进行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但从普遍意义上来讲,大多数图书馆仍旧固守传统管理理念,按照既定的程序、方式和手段对图书馆进行行政统管,对图书馆组织的目标、信念、价值观以及馆员的知识、精神面貌及馆员间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缺少研究与关注。管理理念落后,“全面管理”的组织管理思想依然盛行,大多数图书馆领导还停留在集中管理、统一管理的非人性化管理层次上,低估了图书馆组织内部的复杂性,严重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4]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图书馆业务的冲击,馆员对图书馆事业的核心价值、目标、信念等产生了怀疑与动摇,此种情况下,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已很难实现人心凝聚和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2管理实践缺乏自我管理与文化培育

落后的管理理念必然带来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从当前的图书馆管理现状来看,其管理表现为一种“他律”,而不是“自律”,主要表现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偏重图书馆员的行为控制,只教会馆员如何管理别人,却很少教馆员管理自己。另外,许多图书馆管理者在实践中偏重于物质刺激与行为控制,而缺乏对馆员进行价值观念、信念、理想、职业道德、形象意识等文化方面的培育,理想地认为用物质手段就能打动人心、激励先进、督促落后,用硬性的制度规定就能牢牢控制住馆员的行为。实际上,物质刺激类的管理手段与行为控制并未达到管理的理想效果。随着物质刺激手段之边际效用不断递减,图书馆员对于物质刺激的敏感性越来越低,以至于图书馆员对于低速增长的物质越来越感到没有意思;图书馆员的精神追求出现空缺,自律意识强的图书馆员依旧先进,自律意识差的馆员依旧落后。

四、图书馆组织文化在图书馆管理创新中的运用

5.1明确图书馆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为管理创新开掘不竭的动力源泉

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发展必须要目标明确。在确立发展目标时,图书馆管理者必须要考虑当前的时代背景、社会主流思想以及传统文化精华等国情要素,还要考虑本馆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前景。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作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制定应遵从图书馆组织的宗旨和战略方向,并形成自身图书馆的特色和以图书馆组织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主要包括:图书馆团体意识、团体价值、团体目标、团体精神和团体形象、团体特色等。同时,还要注意所建设的图书馆组织文化体系必须能够促进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和图书馆工作人员价值的展现,并按照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依存的原则,增强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为图书馆管理开掘不竭的动力源泉,打开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新局面。

5.2树立图书馆的共同价值观,为管理创新提供精神支持

图书馆的共同价值观是图书馆组织文化的核心,是图书馆的灵魂,也是图书馆组织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识别、接受和执行图书馆组织的价值观。在经历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变革后,人们对图书馆的存在必要性产生怀疑,甚至有些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对自身的工作价值丧失信心。此种情况下,图书馆要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找到自身在社会上的存在价值。要使馆员始终相信图书馆的生存基础在于能够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特别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与用户查找真正有用信息反而更加困难的矛盾情况给图书馆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图书馆能否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将是证明图书馆存在价值和图书馆工作人员价值的试金石。图书馆要将这种价值观贯穿于整个图书馆组织中,为全体馆员所接受,并指导他们日常的业务工作。由于每位馆员的成长环境、文化修养不同,他们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必然存在不同于他人的特质。因此,要使个性不同的图书馆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还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精心培育,努力营造,为员工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充足的发展空间,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5]图书馆的管理层要综合选用示范法、激励法、感染法、灌输法、疏导法、价值澄清法等多种组织文化建设方法,通过对话、学习、讨论等方式,使馆员对图书馆的目标、观念、规章制度形成认同感,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建立良好的馆风,使“读者第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成为全体馆员共同拥有的追求和信念,让永不满足和不断提高为读者服务的水平成为大家的共识,用共同的价值观将图书馆员联系在一起,塑造具有感召力的团队精神,并能不断激励员工挑战自我,挑战事业[6],为图书馆的管理创新提供精神支持。

5.3转变管理者的传统角色,为工作创新提供牵引力

组织文化理论运用到组织管理上,管理变成服务,管理成了众人的委托,管理者由被委托所产生的权力,则是对委托人服务的责任与义务。管理者除了要完成基本计划、组织、协调这样一些基本职能外,还必须转变对权利、责任的认识。管理学家沙因说过:领导者所要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是创造和管理文化,领导者最重要的才能是影响文化的能力,一位优秀的馆领导不仅要对图书馆的人、才、物有清楚的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对图书馆的风气、道德、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有深刻的认识,对图书馆内外部环境、社会风气等时代精神有准确的把握。[7]同时,图书馆管理者要认识到图书馆管理中的上下级关系只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分工形式,管理者的角色只能是帮助馆员实现自我管理的帮助者、服务者,将传统意义中的上下级关系转变为自我管理的伙伴关系。在这种管理理念指导下,图书馆管理者应该为馆员创造一种施展才能的环境和平台,并认真指导馆员提高素质、提高能力。图书馆的发展前途取决于图书馆管理者对图书馆事业的执著信念、理想与追求。图书馆管理者的思维空间打不开,境界提不高,图书馆事业自然发展不好。要使图书馆事业实现真正转型,图书馆领导必须提升自己的境界、抱负与追求。此外,还要开放权力结构,真正发挥图书馆业务骨干作用,促使图书馆业务骨干层的形成。

5.4坚持以人为本,为图书馆管理添加人文关怀

图书馆的核心职能永远是为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服务,并通过图书馆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来体现,这就要求图书馆的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对图书馆来说,坚持以人为本,表达的是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为己任,并将馆内人力资源视为重要资源的新理念。因此,在图书馆日常管理中,应坚持柔性的人本管理。首先,应确立“读者第一、用户至上”,一切管理为了读者的理念,通过图书馆组织文化管理,优化服务理念,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其次,要确立馆员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主体思想,切实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图书馆组织文化的血液中去,重视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价值,关心他们的需求和发展,以此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凝聚他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潜能,提升他们的技能,推动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5.5塑造图书馆集体人格,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形象

形象是指某种观念的客体或事件在人脑中的反映。组织可以运用形象或形象性活动的方式创造组织文化。运用到图书馆管理中,可通过塑造图书馆的集体人格,来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形象。图书馆的集体人格主要包括被人格化的形象识别系统及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集体人格。其中,在塑造人格化的形象识别系统时,可以利用图书馆的绿化、名人标语、雕塑、壁画、馆徽、馆旗等环境装饰,来赋予高校图书馆文化性格,给读者带来清新、自然、幽静、舒适之感,使师生见物有感,见物生情,见物明理,将“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理念真正领悟到位,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在服务中体现出来,进行服务创新,做到让读者心中有图书馆、脚步迈进图书馆、舍不得离开图书馆,提高广大师生对图书馆的信任度与满意度,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塑造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集体人格则可以通过馆领导破旧立新、有所作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广大图书馆员的人格塑造则可以通过在共同价值观的认同下进行培训指导、行为规范、自我约束、自我提升、领导示范、榜样感召等手段向读者充分展现图书馆员的人格魅力和个性风采,如尊师重教、服饰端庄、谈吐得体、知识渊博、技能娴熟、服务热情等;通过图书馆集体人格的塑造,形象地展示图书馆组织文化中以人文本、尊师重教的管理创新成果。

5.6缔造馆员心理契约,构建图书馆管理的制度文明

图书馆文化重在过程,而不单是追求一个时髦的文本。要使图书馆的文化生根落地,最终要把图书馆文化渗透到图书馆的制度建设、流程建设以及员工的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去。在组织文化建设的语境下建设制度,必须要考虑组织成员对制度的认同度,即在组织成员内心深处形成非正式的不干预“心理契约”或“协议”,使图书馆员行为从他律走向自律,才能使制度顺利地得到推行,图书馆的管理才能进入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在图书馆制度建设实践中,作为图书馆的管理者需要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尊重人性假设,充分考虑到组织文化的功能,设计构建出一套科学有效、运作先进,充分考虑自身馆情,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向馆员传递一种人文关怀,调动馆员的主人翁意识,提高馆员参与图书馆管理的积极性,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为图书馆制度建设献言献策,使馆员从内心深处认同这些管理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减少馆员对图书馆制度的抵触,让馆员感到自己约束自己的思想压力,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心理契约,让馆员自觉、自愿地遵守图书馆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实现馆员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最终达成文明管理的目标追求。

组织文化是现代管理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崭新管理方式。组织文化具有惯性,一旦形成就难以发生改变,原来先进的组织文化在社会语境发生变化后,可能就变成阻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组织文化。因此,图书馆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审时度势,及时改变自身的思维与行为意识,始终将先进的组织文化运用到图书馆管理中去,对图书馆组织文化进行适时变革,实现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书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篇6

摘要:文章介绍了读者决策采购的含义及其运作流程,分析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实施读者决策采购模式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达到最终使读者满意的目的。

中D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3-0020-03

文献资源采购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更是图书馆开展文献资源服务的前提。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的手段变得越来越丰富,并且不断趋于完善。

1读者决策采购概述

1.1读者决策采购的概念

2011年,张甲、胡小菁在《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藏书建设》一文中对读者决策采购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其认为读者决策采购(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s,PDA)是一种新兴的图书采访模式,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与使用情况,由图书馆确定购入图书[1]。笔者认为,读者决策采购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读者决策采购也称“按需购买”(Purchase-on-Demand)、需求决策采购(Demand-Driven Acquisitions),是指将读者的阅读需求量化成一定指标,作为图书馆文献采购和馆藏建设的决策依据[2],该模式不仅可以运用于传统纸质文献资源的采购,同时也适合数字资源的采购;而狭义的读者决策采购概念主要是针对电子图书采购而言的。

1.2读者决策采购的流程

目前,我国的读者决策采购模式主要是针对电子图书的采购,虽然该模式可以运用于纸质图书的采购,但纸质图书的到馆率有一定的限制,而电子书采购后可以直接在线阅读、下载、打印和购买,因此更便于开展读者决策采购。首先,图书馆要寻找有能力提供PDA服务的电子书供应商与之合作,在符合本馆馆藏资源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建立预购电子图书的目录。其次,电子书商提供符合预设目录要求的电子图书MARC记录,图书馆把这些MARC记录导入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或者专门提供一个用户接入服务平台。最后,读者通过OPAC或登录服务平台查询书目后点击链接阅读电子书,或要求提供印刷本,由图书馆统一付费购买[3]。只有当读者通过点击链接开始阅读该书并达到图书馆预设的浏览次数、阅读时间、人数等指标后,才会自动触发图书馆向电子书商租借或购买的指令,具体业务流程见图1。

2公共图书馆开展读者决策采购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该方法通过分析组织的竞争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组织目标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SWOT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公共图书馆实施PDA,能够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

2.1优势分析

2.1.1公共图书馆与国内外知名电子图书商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如:国家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购买了EBSCO电子图书,国家图书馆购买了MyiLibrary的电子图书,南京图书馆购买了爱思唯尔的电子书。公共图书馆对国内外电子图书数据库的使用有了一定的经验,为顺利引进PDA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2PDA理念模式的有益实践有利于图书馆顺利开展PDA项目。在我国图书馆界已有这方面的尝试,佛山市图书馆的纸质图书的读者决策采购尝试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流程如下:图书馆将购置的尚未入藏的新书放置在新书借阅处,当读者需要借阅时,工作人员在进行贴条码、盖馆藏章、录入数据等简单加工后就可立即办理外借手续,读者归还图书后再移交采编部门进行编目、加工和典藏,即需求与采购同步,流通始于编目之前[4]。这一流程改变了传统的采编流程,读者的选择权利得到了极大重视,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香港中文大学也针对电子图书展开了实践,实践结果表明PDA模式可以有效补充馆藏,PDA模式购买的电子书的使用率较高。同时,国家对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加大,公共图书馆的资金和人员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尤其是大中型公共图书馆已经拥有较为合理的人力资源,如复合型管理人才、图书情报专业人才、计算机通信人才,有能力组建知识结构合理的项目团队开展PDA项目。

2.2劣势分析

2.2.1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层对PDA模式认识不够清晰。由于PDA模式在国内图书馆真正应用得比较少,图书馆领导者只是通过一些学者的介绍了解该种模式在国外的实施现状,没有真正意识到PDA模式将给公共图书馆带来的效益。

2.2.2公共图书馆经费投入不均衡。随着各地政府对公共文化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迎来了繁荣期。同时,各地区图书馆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差异日渐明显等问题也逐步显现。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较快、资金充裕的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图书馆资金短缺、藏书量少,即使同一省份的不同区域,图书馆的发展水平也相差较大,这些客观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PDA模式的全面开展。

2.2.3公共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还不能适应PDA模式的发展。笔者对国内不同区域公共图书馆的OPAC系统进行检索和使用后发现,我国公共图书馆主要使用的是Aleph 500、Horizon、ILAS、Interlib、汇文等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其中前两种是国外的,后三种是国产的。国外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性能稳定,是基于国际规范标准开发的,性能相对领先[5],但价格昂贵,因此主要是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在使用,如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我国大部分公共图书馆主要还是使用国产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在应用系统的功能方面,国产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对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考虑不足,因此系统结构不合理,开放性较差,灵活度也不够。

2.3发展机遇

国外电子图书供应商服务平台和销售模式都已非常成熟,我国公共图书馆也应抓住机遇,汲取其成功经验,为引进PDA做好准备工作。我国政府出台了数字出版产业法规,提出发展电子书产业意见,鼓励电子图书产业健康合理发展。2010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力争把数字出版产业打造成新闻出版支柱产业。2010年10月,新闻出版署又了《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推动全民阅读被写入国家规划,数字出版被列为新兴产业要求加快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革新了出版商的图书出版模式和发行商的发行方式,也促使公共图书馆转变电子图书采购流程,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2.4面临的挑战

公共图书馆的读者信息素质参差不齐,也未进行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其信息素养不高会导致读者决策采购开展不顺利,不利于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合理发展。同时,我国电子图书供应商的销售方式和销售系统也比较滞后。目前,我国电子图书供应商主要有超星、方正、书生之家,他们的主要销售方式是单本购买、分学科打包销售或者整体打包销售,这就使电子图书供应商处于控制地位,而图书馆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目前国内电子图书供应商的管理系统还不能达到国外电子图书供应商的服务水准,其系统也不支持多种销售模式供公共图书馆选择。

另外,国内出版社对PDA模式的态度也不积极。出版社在推进PDA项目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PDA是一种新的图书发行方式,出版商认为这样的图书销售方式给销售业绩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其对该种模式并没有图书馆界那么积极。如:出版社认为引入PDA项目后,读者会减少购买量,对印刷版的图书影响更为明显[6]。因此,很多出版商出于版权和利益的考虑,使图书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发行不同步,制约了图书馆和电子书商开展PDA项目的进程。

3启示

3.1抓住机遇,做好PDA项目的前期准备

3.1.1公共图书馆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电子书采购战略。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是一种系统性的、基于客观分析的决策,能够提升图书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引入PDA服务模式,制订清晰合理的采购计划,能够提升战略高度,并有利于增强图书馆管理层和普通员工认同感,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

3.1.2选择合适的电子图书供应商。PDA项目在我国实施的主体是出版商、发行商和公共图书馆,在PDA模式中,供应商会参与PDA实施的全过程,选择能提供高质量的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书目记录的书商是PDA顺利开展的保障。因此,书商应该使平台系统功能完善,能与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无缝对接;书商管理系统应具备免费浏览、阅读图书原文的功能,支持手持阅读设备的阅读。

3.1.3对读者进行培训。PDA模式使读者能真正参与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采购,这对其文献采选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一方面,图书馆应该提高读者的文献采选能力,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其掌握PDA的运作规范,了解图书选购的要求、细则,使其能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文献。另一方面,对读者进行图书馆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教育,使他们了解图书分类知识,提高他们的文献检索能力。

3.2积极展开实践

PDA模式的推广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开展实践,获得评估结果。笔者建议,公共图书馆可以先从外文图书开展试点,随着电子图书供应商观念的转变以及技术的成熟,逐渐将仅采购外文图书的PDA项目转变为外文和中文一起采购的模式,通过由点及面的逐步试点推广,达到全面开展读者决策采购项目的目的。

3.3及时跟踪评价

公共图书馆应重视流通数据分析,即在PDA采购完成后,对一定时间段内图书的利用情况进行跟踪,以便评估和调整PDA采购策略,进一步满足读者需求。同时,公共图书馆应及时跟踪有助于图书馆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PDA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选购标准、选购读者范围等。

4结语

读者决策采购是一种新的采购模式,也是一种新的采购理念,读者由以往的馆藏资源建设的使用者变成了采购主体,走在图书馆采购流程的前端,掌握了更大的自,这不仅提高了读者参与的积极性,更提高了图书的采购效率和资源使用率。

参考文献:

[1]张甲,胡小菁.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藏书建设2.0版[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36-39.

[2]刘华.“读者决策采购”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1):45-50.

[3]胡小菁.PDA:x者决策采购[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50.

[4]张彦静.我国图书馆读者自主采购的探索与思考:以佛山市图书馆“新书借阅处”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15):54-58.

[5]李群.公共图书馆常用自动化管理系统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6):275-277.

[6]张丹,肖平.读者驱动采购(PDA)实施过程中相关争议问题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2(7):24-27.

图书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篇7

关键词:SOA;云计算;语义;本体;图书借阅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9-7149-03

SOA and Cloud-based System of Lending Book

DENG Xiu-hui, YUAN Zong-fu

(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7, China)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SOA architecture and cloud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s support promote the field of IT 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o dynamic and rapid response to business needs.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is a branch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By studying the meaning of SOA and cloud computing, we know the related application methods. With the Instantiated the book lending system, we analysis system workflow, and get group of ontology like the users and books, make the information search, borrow, return and other business process design as a service to achieve loose coupling, and finally show the design environment related to Google GAE (Google App Engine) platform.

Key words: SOA; cloud computing; semantic web; ontology; book lending system

Google自2003年依次自行开发了GFS(Google File System)分布式文档系统、MapReduce分布式计算和Bigtable分布式数据库,开创了自己的云计算;2007年11月,IBM宣布“Blue Cloud”计划,推出面向企业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宣告新计算模式到来;2006年3月,亚马逊(Amazon)公司首先推出云计算服务――简单存储服务(Simple Storage Service) 实现基础架构云层(Iaas)存储云功能,2006年8月使用Hadoop搭建起云计算平台Amazon Web Service,并推出最重要的云计算服务弹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EC2),2007年7月亚马逊公司推出简单队列服务(Amazon Simple Queue Service,SQS),使托管主机可以存储计算机之间发送的消息,此外Amazon SimpleDB为复杂的结构化数据提供“一个对结构化数据实时查询的Web服务”;2008年微软Azure Services Platform云计算平台……云计算正悄悄影响着IT行业的变化,而与SOA技术的融合更促进了企事业、教育单位IT行业系统的发展,并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

教育和科研领域的信息化同样需要通过云计算和SOA技术的结合,进行集中管理。图书馆管理系统属于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分支,随着图书馆新书不断增加,高校扩招带来的学生、教师等人员的信息变更及扩增,学校资源管理同样借助SOA的架构能力,以及云计算的交付能力予以不断完善和发展。图书借阅系统是图书管理系统上的一个子部分,其中包括了图书借阅、用户个人信息查询等功能,结合SOA和云技术,探讨相关应用在系统中的设计和应用方法。

1 SOA和云

1.1 SOA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传统的面向对象的模型的替代模型,虽然基于SOA的系统并不排除使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来构建单个服务,但是其整体设计却是面向服务的。简单来说,SOA的理念是把各种业务功能都当作服务来提供,基于各种服务可以组装出不同的业务逻辑和上层应用[1]。基础架构能够以服务形式暴露给应用,应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定制应用环境,不再和硬件绑定,基础架构服务可以包括:计算服务、网络服务、存储服务等。SOA系统原型的一个典型例子是通用对象请求体系结构(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CORBA),它的出现较早,其定义的概念与SOA 相似[2]。

1.2 云

云的概念铺天盖地而来,而云的含义由“代表数据总新活着网络之外的一切事物”,转变为写入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简称NIST)的标准文件中[3]的云含义包括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简称SaaS),即可以在线访问的软件应用;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简称IaaS),即向用户出租服务器,按时间计费;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简称PaaS),即提供工具,让用户建造在宿主云中运行的软件。而这些含义随着云技术的不断完善,还将进一步发生演变。

2 基于服务总线和云技术的设计

SOA作为一种应用的构建方法,主要用来解决业务功能上的需求,保证业务可以快速地开发和组合,而云计算是一种基础架构的构建方法,主要使用虚拟化方式解决非功能上的需求,保证基础架构能够满足应用的各种需要。一个设计良好的SOA应用程序在资源、处理能力和处理时间上没有限制(如图1)[4]。

云计算是对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及分布式数据库的改进处理[5],云架构中的网格计算确保SOA应用程序的弹性云的优势,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服务进程。SOA应用程序的真正的成功取决于广泛其部署在云上,并利用它的弹性。

2.1 松耦合

为了保证SOA快速开发和组合提供可能性,良好的SOA组件设计要求松耦合,即一个组件对另一个组件的依赖程度比较低,各自相对独立。这种松耦合可以实现位置、交互、安全和实例的独立性上[6]。位置独立性主要指不论服务位于何处,需要使用该服务的组件都可以从服务目录中找到它,并通过延迟绑定访问它;交互独立性体现在不论组件使用何种接口或协议,它们之间都可以互相通信;安全独立性的主要理念是协调组件内及组件间不同的安全模型,对于SOA是必不可少的;实例独立性是指架构既支持组件间的同步交互,也支持异步交互,并且不要求组件在接受数据或消息时处于某个特定状态。

2.2 语义整合技术――本体论

所谓语义整合技术,就是要在各种纷繁复杂的原始数据中找出其共同具有的匹配模式[7] 本体是解决语义层次上网络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基础,这种骨架地位使本体的研究和开发成为整个语义网研究中的重点。目前还没有一种权威的形式化本体定义,不同研究者针对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背景,提出很多形式化本体定义。1993年Gruber给出第一个让人信服并被广泛应用的本体定义后,Borst在此基础上给出本体的另一个定义:“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说明”[8]。Studer等人进一步研究认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9]。

语义多层功能描述了语义网体系结构,每个层次通过不同层次的表示语言逐步完善对网络信息语义的描述[10]。其中:第一层是统一字符编码Unicode(Universal Multiple-Octet Coded Character Set,统一字符编码)和统一资源标识URI(Unified Resource Identifier,统一资源标识),负责网络资源的编码和标识,是网络中信息表示和交换的实现基础;第二层是可扩展标记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名称空间和XML Schema,表示信息数据的内容和结构;在这之上的资源描述框架RDF(Resources Description Framework,资源描述框架)和RDF Schema描述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为其赋予语义;最上层的网络本体语言OWL(Web Ontology Language,网络本体语言)进一步扩展表达信息语义的能力,描述网络信息中的概念和知识。

结合本体的概念应用在SOA上,确认本体和本体之间的上下文流程关系。其中,本体可以构成SOA各服务,本体间关系可视为流程,其也可视为服务。使用本体论,在SOA的各种服务之上建立了一个层模型,包含与服务域相对应的各种本体论类,对应关系在建立本体的设计阶段确定,是用策略思想,通过服务请求的语义相似性逻辑建立语义查找。使用本体可以实现组件间的松耦合,方便SOA设计。

3 SOA和云中图书借阅系统设计

图书借阅系统的功能包括了用户信息、图书查询、图书借/还管理等,结合SOA和云计算实现该系统的设计包括本体确定、流服务管理和云服务。

3.1 图书借阅系统本体确定

图书借阅系统SOA的本体设计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确认项目流程、建立共享概念模型、构建上下文关系、实现松耦合。

3.1.1 图书借阅系统项目流程

图书借阅系统项目包括图书查询、借图书、归还图书三大部分,在实际项目中,还包含了图书管理即图书入库出库管理、书籍配套光盘管理、电子资源管理等,这里仅选择最主要部分来介绍流程。

用户首先查询所需要书籍是否存在,找到书籍对应条码和所在位置,查找到具体书籍后,管理员查询用户个人信息,如果个人信息没有问题,并且借书籍额度未满,允许借出图书,否则任何一个条件不满足,不允许借出图书;归还图书流程则书籍回库,查询用户归还书籍是否按时,如不按时,则进行计费累计并予以管理。

图书项目流程包含一系列基于条件的任务执行,使用语义整合实现智能化的路由选择。在定义本体论模型时,每一个变量都对应一个数据字典,可以不断地进行扩展,以保证能够满足未来新的项目需求。

3.1.2 图书借阅系统本体模型

通过分析图书借阅系统流程,可以得到本体集包括用户和书,该用户集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对应本体,包括具体学生、老师、行政人员、后勤管理人员等。本体集和本体间存在对应映射关系,这里使用RDF简单表述其资源,比如要描述一个名叫Peter的一个人,其描述形式是:

ex:user ex:name"Peter"

其中ex:user是用来表示Peter这个人的URI引用,ex是假设的一个名称空间前缀,使用RDF图表述(如图2)。

本体论是用术语概念和关系来定义,本体论的概念实现为类,本体论中的关系被定义为术语的对象属性和数据类型属性。从可变点组件到本体论模型中元素的映射,能够帮助建立其本体论模型。具体的本体建模可以使用Protege软件实现。

3.1.3 业务流程管理

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BPM)是在服务与系统之上加上一层控制逻辑,由它绑定多个服务,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步骤的业务流程,实现特定的业务功能。流程具有松耦合独立性,即不论流程运行在本地还是云平台,它们都应能够访问位于架构中任意位置的服务和数据。

在图书借阅管理系统中,包括查询、借书、还书等流程,这些流程自身是服务,服务还能使用流程,服务和流程都能提供行为。这些流程在企业中软件的整体重用率的提升微不足道,只能从SOA项目之前的32%上升到之后的39%,但是对于促进架构敏捷性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3.2 图书借阅系统云端技术语言环境

在云计算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中,可以使用Java、Python、Flash、JavaScript/AJAX、C#与程序设计语言,图书借阅系统则选用了使用Web 2.0技术,使用JSP(JavaServer Page)设计用户界面,利用JDO(Java Data Object)标准界面来使用Datastore资料云存储区,云存储区中包括图书借阅系统中的所有本体集,使用Java相关技术以服务形式设计业务流程管理,最终在Google提供的GAE云计算平台下实现图书借阅系统。

4 结论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的延续,客户终端的一切软硬件资源都将在云端服务,SOA由云计算也催生出很多新兴产业模式,比如云软件托管中心,云软件销售中心,云虚拟化教学科研应用等,云计算给了企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拓展空间。这里,以SOA和云计算的思想和技术初步探讨了图书借阅系统,从一个侧面学习和研究了SOA和云计算,它将对教育和科研领域的信息化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朱近之,IBM云计算中心.智慧的云计算物联网的平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 Michelson B."Service-Oriented World" Cheat Sheet by Patricia Seybold Group[EB/OL].(2005-06-02)./detail.aspx?ID=562.

[3] Babcock C.云革命[M].丁丹,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4] What really is SOA: A comparison with Cloud Computing, Web 2.0, SaaS, WOA, Web Services, PaaS and others[EB/OL].(2008-12-12)./doc/whitepaper/SoalibWhitePaper_SOAJargon.pdf.

[5] 王鹏.走进云计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35-50.

[6] Linthicum D S.云计算与SOA[M].马国耀,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7] 刘光强.运用语义整合技术四步骤改进SOA[EB/OL].(2009-11-16)..cn/cio07/ 20091116113801.shtml.

[8] Borst W N.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Ontologies for Knowledge Sharing and Reuse[D].Enschede:University of Twente,1997.

[9] Studer R,Benjamins V R,Fensel D.Knowledge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J].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ing,1998,25(1/2):161-197.

图书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篇8

自从1984年位于巴尔地摩的马里兰医学图书馆推出参考服务电子检索(ElectronicAccesstoReferenceService,EARS),电子邮件参考服务并没有得到用户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模式日益得到扩展和流行。1992年出现了全球闻名的AskERIC服务(EducationalReferenceInformationCenter,ERIC);1995年出现了因特网公共图书馆(InternetPublicLibrary,IPL)。近年来,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日渐成为图书馆界研究与实践的热点,而且其理论研究与具体实施始终是相伴而生、互相促进的,研究论文多是由实例考察、经验总结及问卷调查所得。随着VRD2003及VRD2004年会的召开,以及不断涌现并实施运作的虚拟参考咨询项目及广泛应用,理论对实践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同时,实践的迅速成长也向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如高投入与低用户问题[1]、商业性咨询竞争问题、人员短缺问题、服务质量保障问题等。

相比之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则与虚拟参考咨询不同。图书馆知识管理也一度成为图书馆界研究热点,但至今鲜有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图书馆案例出现,致使图书馆知识管理似乎演变为令人憧憬而又难以触及的空中楼阁。也许,知识管理过于理想化而不便落脚于图书馆;也许,图书馆需要通过完善管理来为知识管理的实施寻求适当的切入点。

那么,如何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寻求适当的切入点?什么是最适宜于充当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切入点?反观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研究与实践现状,笔者认为,二者在客观上存在着诸多契合面,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均可为对方带来新的思路与发展转机。

2解读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按照美国图书馆参考与用户服务协会(ReferenceandUserServicesAssociation,RUSA)的最新定义,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仅指参考馆员与用户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实时、异地交流,主要包括聊天(chat)、电视会议(videoconferencing)、网络语音(VoiceoverIP)、共同浏览(co-browsing)、e-mail与即时消息(instantmessaging),在线数字参考信息源只为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寻找答案提供支持而不能算做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本身[2]。但本文出于探讨的便利拟采用广义上的字面理解:“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是指图书馆参考馆员(或学科专家)通过互联网络,利用数字资源,为图书馆用户提供的参考咨询服务,即以互联网络为传播手段、以数字资源与参考馆员知识储备为参考信息源、以参考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为服务形式。

因其以互联网为交互介质而非面对面(in-per-son)所以称其为“虚拟”,但其中的“参考馆员”、“数字资源”、“图书馆用户”却是实在的。若寻求概念间的对应,则可以认为“互联网”对应“虚拟”,“数字资源”对应“参考”,“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即为“咨询”。

“数字资源”是经过组织整理的序化的显性知识资源,可作为参考信息源供参考馆员检索利用(如各种数据库、问答知识库),也可供用户浏览参考(如FAQ、学科导航、学习中心、网上工具书等)。“虚拟”服务形式是指网络交流手段(这正是RUSA所强调的),包括e-mail形式、网络表单形式、chat实时咨询、电视会议(videoconferencing)、网络语音(VoiceoverIP)等形式。目前已经有咨询软件实现了e-mail与chat、videoconferencing、VIP之间的无缝整合(如QuestionPiont、LSSI的Toolkit等)。“虚拟”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管理策略,通过管理创新实现数字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充分共享是合作虚拟参考咨询的基本精神。图书馆参考咨询的虚拟化克服了传统条件下资源共享存在的主要障碍,真正实现了显性知识资源与隐性知识资源的同步共享。

“参考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则是整个咨询服务流程的主体因素,从中可充分展示出参考馆员检索知识与咨询技巧方面的“隐性知识资源”,以及用户的信息素养。可以说,上述的“数字资源”与“网络交流手段”都是以后二者的存在为基础的,唯有“参考馆员”与“用户”有效利用“数字资源”熟练掌握网络操作手段才能实现整个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效益最大化。这也是国外研究者多把研究重点转向参考馆员培训与用户调查方面的原因,而且有的国外图书馆把“InformationLiterature(信息素养)”作为参考咨询网站建设的主要内容,如加州大学的TheInformationLiteracyProgram@UCLA项目。

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因图书馆的功能与任务而异。有的侧重“参考馆员”与“用户”的充分交互,即动态的以“咨询”为特点的服务模式。如UCLA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站上提供的服务形式仅有:inperson(现场面对面)、bytelephone(电话咨询)、e-mail(电子邮件咨询)。多数图书馆则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既有实时(chat)或非实时(email)的动态交互,又有FAQ、学科导航、学习中心等序化的静态知识资源供用户浏览或检索。如美国Askalibrarian联合咨询网站[3]上赫然呈现着Chat与Search两个服务图标,位于美国南加州的MCLS(MetropolitanCooperativeLibrarySystem)的24/7Reference[4]虚拟咨询服务可以在实时交互的等待间隙浏览该馆自建的虚拟图书馆、学科导航等数字资源。有趣的是,我国图书馆的参考咨询网站多表现出静态展示特色,而国外图书馆则动态交互色彩较浓,这也许是因为我国图书馆参考咨询的传统在“参考”,而外国(尤其美国)图书馆参考咨询的传统则在“咨询”的缘故。

3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涵义与内容分析

图书馆对图书进行管理的工作自古有之,但“知识管理”概念的提出是在企业界,这是因为二者在概念理解上侧重点不同。企业知识管理侧重于员工隐性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即隐性知识显性化,这需要通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来实现;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习惯上理解为对社会显性知识进行序化组织整理,使之更方便图书馆用户检索利用。

然而,随着图书馆工作重心由文献信息组织向知识服务一线倾斜,馆员的知识储备与服务技能日益受到重视,对馆员隐性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逐渐提上日程。尽管目前对图书馆具体实施知识管理的进展状况还没见正式文献报道,由于图书馆精神是致力于推动全社会知识资源共享,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知识导航和知识服务的时代使命正促使图书馆业界进行一系列的业务流程重组与管理改革,对知识管理的实施已部分地从知识服务逐渐扩展到图书馆组织内部的管理学意义上的知识管理。这就使图书馆知识管理面临着双重任务:图书馆组织自身知识的管理任务及社会知识产品的专门管理任务。图书馆对自身具有的知识的管理,如同一个企事业单位对自己作为一级组织的无形资产的管理一样,是与传统的人、财、物等有形资产的管理并行的一种管理内容。管理的对象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显性知识如管理体制、规章制度、技术文档、企业机密文件等;隐性知识如企业长期形成的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头脑中的管理经验、技术人员头脑中的创新思路、工作人员中积累的工作技巧等。社会知识资产的管理包括图书馆编目、文献流通、馆际互借,以及目前图书馆界正积极开展的“知识导航”或“知识服务”等知识内容的管理与服务。前者属于管理学范畴,后者属于图书情报学范畴[5]。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双重任务(内部管理与外部服务)决定了其实施内容包括:(1)显性知识的生产与组织管理,即对社会客观知识的数字化存储、信息化加工、网络化传递生产过程的管理。这个过程主要是包括传统馆藏文献的数据库生产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组织管理。最终产品是馆藏书目数据库或全文数据库、虚拟图书馆、网络学科导航等序化的数字信息资源。这是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物质基础与参考信息源,其丰富与优化程度是图书馆一直关注与投入的重点,也是最能体现图书馆知识管理特色与优势的地方。(2)馆员隐性知识资源开发。在知识管理中,人不是与其他管理要素或对象一样通过各种方法和制度来加以管理和控制的资源客体,而是具有精神文化的主体。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与社会文化、人的愿望、激情、意志等精神物质相关的。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目前任何组织机构实施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机构也同样面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宽松环境,以使馆员自主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的问题。(3)建立知识库与知识联盟,促进知识应用和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就是知识库,知识库的建立过程也是馆员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其中存储着大量的专门知识以供日后参考。这些知识包括有关用户服务的问题及其解答或解决方案、专利、特殊技术等,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阅、使用,供员工学习。以信息咨询台的统计数字为例,有资料表明,咨询台收到的多达80%的用户提问其实在以前已经解决过了[6],这表明虚拟参考咨询系统的问答知识库其实即可理解为简单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知识管理系统,问题只需要解决一次,然后将解决方案保存于知识库中。这一方面可以使图书馆员迅速地回答大部分已经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处理更加复杂的或首次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图书馆员对工作的满意度,从而激发图书馆员的工作热情。知识联盟意味着知识服务的合作与知识资源的共享,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与追求境界,也是图书馆的核心思想与优良传统,如合作采访和编目中心、合作文献提供中心、合作互借中心、合作咨询中心等都有成功运作案例

4二者的契合关系

知识管理与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契合关系主要指知识管理对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理念的影响以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对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的影响。

4.1将知识管理理念导入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虽然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开展得比较成功,但同时也面临着高投入与低用户、人员短缺、服务质量保障、商业性咨询竞争等问题,需要理论研究提供宏观上的引导与新理念的导入。从上述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涵义与内容分析可知,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的内容包括显性知识的生产与组织管理、馆员隐性知识资源开发以及建立知识库与知识联盟,正好对应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中的数字资源“参考”、参考馆员通过网络手段与用户的交互“咨询”以及“问答知识库”与“合作咨询”的建立。其实,数字参考信息源的建设就是知识管理中对显性知识的生产与组织管理;参考馆员咨询过程就是馆员隐性知识资源发挥的过程;咨询记录经过筛选、标引、组织后形成问答知识库即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合作咨询联盟既实现了知识资源共享,又实现了人力资源共享,是完全意义上的知识联盟与知识共享。所以,将知识管理理念导人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是有理论依据的,也是可行的,必将为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提供新的思路与理念,从而有助于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与虚拟参考咨询一样,知识管理也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来实现。应用于企业界的知识管理系统软件早已出现,而应用于图书馆的多是指虚拟参考咨询软件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所以,目前知识管理能提供给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主要在理念层面。鉴于“虚拟”(网络交流)形式(如e-mail、instantmessaging、chat、co-browsing、VoiceoverIP与videoconferencing)的完善关键取决于技术的强势与资金的雄厚,因此图书馆知识管理理念对于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参考信息源组织建设即显性知识的生产与组织管理,二是参考咨询馆员隐性知识资源的开发及显性化。前者是数字图书馆研究的重点,也是图书馆界一直努力在做的工作;后者的讨论主题主要集中在参考咨询馆员的知识固化、培训、激励与管理领域,也是目前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薄弱环节。在人员管理方面,2003年VRD会议上国外学者有的认为,当前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领域的文献没有对管理、领导和团队合作等技能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强调[7]。

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之父Green在1836年将图书馆参考服务界定为“建立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个性化联系”,这要求参考馆员不仅要了解馆藏,还要了解读者,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与交流技巧。相对与其他图书馆部门,参考咨询服务部门是最能体现馆员隐性知识资源即“Knowhow(知能)”的地方。随着传统参考服务向虚拟参考服务的发展,参考馆员除了原来参考馆员所需的专业知识外,基本的电脑和网络常识,尤其是对电子资源的了解,也是其需要具备的;此外他们的打字速度要快,思维要敏捷,能即时回复用户的问题,以避免让用户等待。所以,如何通过知识管理保证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咨询队伍,将成为影响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主要因素。(1)确认参考馆员的知识产权与法律地位。在欧美国家,自1850年以来相继制定的图书馆法中都确定了图书馆员的专业地位,有专门的图书馆员资格认定制度,图书馆参考馆员被列为与律师、会计师和医生同等的专业人员,享有稳固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2)强化图书馆知识管理双重任务中的组织自身知识的管理任务,促进全员参考咨询意识的形成。在我国,从图书馆领导者、馆员到读者,参考咨询意识都有待提高,致使我国图书馆的参考咨询仅停留在“参考”而不易向“咨询”深入,网站内容多表现出简单的静态展示特色而缺乏个性化动态交互。提高参考咨询意识,要求图书馆管理者在图书馆改革、可持续发展计划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体现知识管理与服务第一的理念,馆员要把为读者解决多少问题的咨询能力作为是否称职的主要标准,像医生和律师那样,能够真正为每一个不同的对象解决不同的问题。(3)关注参考馆员情感需求的满足与技能知识的更新。“粘在了咨询台旁”常出自于美国一些非常优秀的参考馆员之口,一线参考馆员时常感到他们的意见被轻慢。这一描述告诫我们,必须重视一线参考馆员的心理压力及情感需求,建立合理、有效的参考馆员工作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

当然,参考咨询馆员隐性知识资源的开发激励及显性化不是知识管理应用于虚拟参考咨询的全部。但是,由于目前咨询馆员成本已构成实时虚拟参考咨询运行成本中的最大份额,以致许多实时虚拟参考咨询项目因不堪馆员成本的重负而被迫停止运转或举步维艰,迫切需要在这一领域首先导入知识管理思想与理念。同时,实时虚拟咨询软件功能设计、数字参考资源组织、虚拟参考工作流程与运作机制等等都需要图书馆知识管理理念的渗透与发挥。

4.2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的切入点

如上所述,“知识管理”作为一个先进理念,它在图书馆的实施应是全方位的(包括对内管理与对外服务),也是根本性的(涉及到图书馆一系列机制改革与组织文化建设问题),但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也必须有一个具体的切入点。文献[8]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起步时的范围相对狭义一些,努力的目标相对简单一些,或许更可能取得成效。研究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关注的领域首先应该在于“Knowhow(知能)”,以及关于它的支撑范畴,以它们为研究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宜暂且定位于专业技能和专业化服务人才群体的建设。并设想建立一个全新的服务管理机制,这个机制的重点在于图书馆服务领域,建立一个鼓励参考、咨询工作者把个人的技能、经验加以整理,使之成为系统化的知识,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提供所有图书馆工作者“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一个操作领域,需要实践的内容应该有;建立专家咨询服务档案,经过系统加工、科学整理,形成个人专业服务技能的物化形态——文献利用专业技能“知识库”。这样的“知识库”可以提供图书馆社会服务人员共享,成为具体服务过程中的重要工具;也可以进入互联网,向全社会具有文献检索、利用的需求者提供“知识共享”。为保证图书馆管理变革进程的稳定和不可逆转性,应首先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彻底打开“单位人”的枷锁,允许和鼓励具有专业技能者以“社会人”的身份,自由地流动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行业内外。

图书馆参考咨询的虚拟化、智能化与合作化已经使这一设想成为现实。“问答知识库”作为虚拟参考咨询流程的重要环节已经在一些成熟的咨询软件(如QuestionPiont、LSSI的Toolkit等)中成功运作,特别对于合作虚拟咨询,“问答知识库”更是不可或缺,需要有“本地知识库”、“总台知识库”、“中心知识库”“全球知识库”等的支持。在国外,知识管理开始在一些图书馆部分地实施,并出现了一些相应的知识管理应用软件,也主要是指参考咨询服务领域。例如美国Ithaca大学图书馆,利用一个检索参考信息知识元的系统Refquest对参考咨询问题、答案和信息来源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用户可以输入任意的词对没有标引的文章和标引过的词表进行检索。参考咨询人员则定期把最近用户常问的问题和将来用户可能会感兴趣的问题添加到数据库中。Refquest系统会把简短的答案、注释以及链接到其它网站和图书馆联机目录的URL的记录保留起来,参考咨询人员可根据Refquest系统保留的记录进行进一步的知识管理。再如美国Multnomah县公共图书馆,利用一个类似于票务系统的信息分发系统InformationDispatch对图书馆的中心馆和分馆的年度参考工作进行分析,充分利用E-mail,数据库引擎和网络工具改进参考工作的工作方式,并对处理的次数、问题的类型、服务的区域提供信息和统计跟踪。图书馆也可以利用InformationDispatch进行数据的统计、问题类型的分析、资源使用发展情况的收集、参考工作计划和其它图书馆信息的管理[9]。还有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YaleUniversityScienceLibraries)正进行的知识管理工具的调研,他们目前努力的第一步是考察试用EndNote引文管理软件(citationmanagementsoftware)。EndNote是用来管理书目引文的程序软件,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可把大量的参考咨询检索从在线书目数据库转移到所建的EndNote数据库,并能通过MicrosoftWord或WordPerfect产生出各种格式的书目记录[10]。

参考咨询场所的异地化与虚拟化也使参考馆员或咨询专家的构成与身份趋向社会化与层次化。美国VRD的ASK-A服务就是由一支由志愿者组成的专家队伍提供。美国公共图书馆IPL(InternetPublicLibrarv)从1995年开始提供网络参考服务,其咨询回答人员由大量兼职职员组成,学生和志愿者负责大部分的咨询问题,专业咨询职员专门回答其中的难题,这种有效的人员组合能使咨询解答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用。ARL(美国研究图书馆)的调查显示,目前最常安排的人选是参考馆员,其次是学科专家,一般馆员、图书馆学研究生也会支援。Ferris州大学图书馆利用人员整合的模型提供chat服务的成功经验也值得借鉴[11]。

综上所述,目前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不宜求大求全,可以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作为切入口先行动起来,因为国外在这一领域已经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实施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同时,由于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必须通过显性知识资源与隐性知识资源的有机结合与互动转换才能实现,不论从工作流程还是从软件功能方面,正是知识管理核心内容的体现。随着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成熟运作,将会逐渐带动图书馆其他部门对知识管理先进理念的导入与吸收,从而实现整个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SteveCoffman,LindaArret.ToChatOrNottoChat-TakingAnotherLookatVirtualReference.Searcher,2004(7,8)

2DefinitionofVirtualReference.[2004-09-10]./rusaTemplate

3Askalibrarian联合咨询网站.[2004-08-30]./

424/7Reference联合咨询网站.[2004-08-30]./

5任全娥.目前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类型调查分析.图书馆建设,2005(2)

6陈培钢.浙江省高校图书馆网上参考咨询服务调查与分析.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4)

7JaneKinkus,JenVenable.Qualitiesneededtosuccessfullyleadadigitalreferenceprogram:Learningfromprojectmanagersinotherindustries.[2004-08-21].

8王宗义.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践探索——“新世纪图书馆管理变革的散思”之二.图书馆建设,2003(2)

9Perez,Ernest.KnowledgeManagementintheLibrary--Not.DatabaseMagazine.1999,22(2):75,4

10耶鲁大学图书馆网站:.[2004-06-12]

上一篇: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