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13 12:31:47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篇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调动并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的源泉在于农民的经济利益。利益是“刚性”的,它主宰着人们的经济和政治行为利益推动是一般规律,对于农民群体而言尤其如此。现阶段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必须把保护和照顾农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要务,把它当做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农民的各种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并不是以集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获得更多社会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各取所需的简单交换之中。只有把农民个体生产行为归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范畴,把他们放入市场经济,这样个人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根本性变化。所以,建设生态农业,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农业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要把广大农民从原始的、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中改变过来。

2深刻认识农业的内容、范围、地位和作用

农业跟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它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风险性。农业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生产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劳动者需要后出现了剩余,手工业便逐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不断形成并且独立出来。随着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物质消费的比重在渐渐下降,精神方面的社会追求在逐渐增长。只有农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社会就可以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活动。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不可能奢望物质激励、政治权益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当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范围,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状况得到同步发展,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3结束语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篇2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80133048

前言

保护生态环境是世界的重要课题,它对全世界人类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产生了威胁。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具有平衡性,当科学进步到相应水平,生态环境的维持就注定会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有着影响,也对人类生产活动产生作用。很明显,生态环境的维持包含自然物质以及对能量科学实行的研究和讨论,这样才可以探究环境,探究人类与生态环境维持的关联。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概念上相对相似,但生态环境从定义来说跟自然环境也有些差别。根据自然环境的定义来说,它的范围较大,在探究中可以把每样天然因素当作自然环境,但根据生态环境来说,只有具备相对生态关系的总体,在探究中才能称作生态环境。

1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农业生产的特点能够发现,农业科学发展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而农业生产的特点来自农业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2者间的互动所出现的特点。有很多成分会对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产生作用,所以,农业是一种弱势产业,农业的发展只从政府方面取得资助是无法确保产量的,生态环境因素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生态环境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水、气候资源等条件的全称。一般来说,农作物对空气质量有着影响,能够对环境产生正面作用,但是如果农业生产出现缺陷,也有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作用。

2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態环境保护的有关措施

2.1提升环保意识

农业环境问题不仅是农业环境的问题,它和可持续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农业环境问题的处置,不只和生态问题有关,还和人民生活水平有关,把问题解决好还能够保障食品安全,增强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推动农业领域的迅速发展,确保农业优良的生态环境。

2.2增强对生态的建设、提高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领域还有一些状况,根据这些问题应当对人口数目实行合理的管理,并且还应提升人口素质,降低资源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为了增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案,需要有效地完善有关措施,提升环境资源的监督管理力度。通过栽种植被、建设田地,能够进一步提升方案的水准。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治理水土流失、使用避免水土遭受污染的方法等。施肥技术对农业生态环境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加强施肥水平,将其与秸秆还田思想相结合,让其发挥最大影响。依据区域土地的特点,可以激励农民栽种一些科学食品,增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普及水平,进而得到人们的关注。

2.3将技术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

从技术上说,要进行检测以及考察,改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制,提高对环境质量改善的各项技术标准,全面宣传成熟的生物技术和各项农业生产的高新技术,提升生产资料的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增强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改善对农民的技术服务支持;进行综合防治技术区域适应性研究,挑选出重要的防治技术、示范推广节本增效、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

2.4将市场作用发挥到最佳状态

构建一种长远体系,发挥市场的最好作用。以前的环境机制都是偏向行政机制,但不重视社会和市场方面,把个体责任体现出来,不注重社会责任,进而造成环境保护制度的效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为了处理这种现象,应该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国内,建立市场和行政共同发展的长远体系,对农业环境实行整体性处理,鼓励多样化的投资加入,提高社会责任感,鼓励、奖励开展农业环境保护并且取得不错效果的企业,并将其当作行为榜样。

3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方面,需要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必要的发展目标和途径,在发展过程中,不只要重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还要主动使用环境科学的措施手段,这样才可以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造福全体人民、大众以及社会,才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优秀的外部氛围,从而达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陆章.以生态教育促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3(15):188. 

[2]龚瑞祥.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当代经济,2011(2):88-89. 

[3]缑建芳.我国农业可持续化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刊,2011,23(9):167-168,210.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篇3

1.1 农业资源短缺

我国耕地、淡水、森林和草地资源仅在世界平均水平的32.3%、28.1%、14.3%、32.3%。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于农村思想观念的转变,纷纷进程务工,加之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不到有效改善,致使农业资源大量浪费或流失。

1.2 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呈逐步恶化的趋势,如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不协调,总体出现短缺、污染严重的问题;耕地资源分布不均匀,总体质量较差,存在耕地面积连年减少的现象;森林资源不足,湖泊水面积不断缩小;水土流失加剧,因水土流失而减少的耕地面积已经达到266万公顷;土地沙化严重,因荒漠化而导致的草场退化高达1.38亿公顷,耕地退化已达773.33万公顷。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持续性、公平性原则。

1.3 生态系统功能破坏加剧

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日趋严重,使得土壤中的养分大量丧失,导致土地日渐荒废;农业水资源被严重污染,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对森林进行无节制的滥砍滥发和对草地的盲目开垦,致使农业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止荒漠化的能力弱化;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加之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不适度使用,致使农业生产用地大面积板结,最终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1.4 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致使洪涝干旱、沙尘暴、暴雪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得我国受灾、成灾面积逐渐扩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 建设良好生态环境

我国应采取多种措施建设良好生态环境。首先,加强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工作,做好城乡工业布局规划,改善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防止新污染的发生;其次,加强对生活垃圾的治理,积极探寻除填埋、焚烧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垃圾处理做法;再次,大力发展沼气,提倡资源循环利用。一方面有利于净化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能源消耗压力,为绿化植物增加有机肥料;最后,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设施,增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

2.2 切实保护农业资源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对耕地资源实施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是防止耕地资源进一步退化和缩减的有效措施,从而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所以,政府应在加强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将非农业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建设,严格限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所占用的耕地面积,确保有限的耕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此外,加强保护水资源的力度,对水资源实施统一的管理。农业部门应积极推广节水技术,构建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转变传统的大水灌溉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灌溉利用率。

2.3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有利于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我国可以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品种资源等,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逐步转变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的传统观念,从而缓解生态环境被不断污染和破坏的现状,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宣传教育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环境意识淡薄的现状,增强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法制观念,这也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首先,有关部门应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广泛宣传《森林法》、《土地法》、《环保法》等法律法规,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其次,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加深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逐步培养社会公众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将环保意识上升到生存意识、民族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再次,政府官员和环保干部应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学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决策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去做落实。

3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既要考虑生态资源的保护,又要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平.探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大观周刊,2011(14).

[2] 庄小朱.浅谈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C].福建省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 “应对挑战创新服务三农”分会场论文集,2009.

[3] 陆旭蕾.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J].现代农业科技,2007(9).

[4] 关文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J].吉林农业:下半月,2011(5)

[5] 黄人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J].生态经济,2009(3)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篇4

关键词:生态农业;甘肃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2

甘肃省想要在经济中有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道路。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发展生态农业有十分优势,一是资源丰富,二是是劳动力充足,三是农民有精耕细作的经验。再加上广大群众有勤劳致富的迫切愿望,各种因素的结合汇成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优势,可以预见,只要我们积极实践,认真总结,加速推广,生态农业就会在我省开花结果,带动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和优势

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

(一)整体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重视系统整体功能,把农业生态系统和生产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按生态和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调控,要求农、林、牧、副、渔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并要求各要素和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物种之间、区域内的森林、农田、水域、草地等之间以及经济、技术与生物之间相互有机地配合,使整个农业经济体系得到协调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二)提高综合功能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的多样性,能提高空间和光能利用率,并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增加生物生产量。物种的多样性可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使有害生物与天敌保持某种数量平衡,从而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能提高整个系统的抗逆力,抵御不良条件的侵袭。并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持整个体系的稳定性。产品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生态农业可以针对甘肃省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省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三)改善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省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草地退化。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及其伴生的自然资源灾害,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难度,加剧了我省人民生活的贫困程度,严重制约了甘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生物的自然再生产和人类的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农业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力和技术的贡献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资源的影响。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无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再生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必然下降,最终结果是农业经济增长率下降。

生态农业通过对农村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和调整,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水、热、光、气候与土壤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和废弃物得以多层次、多途径的合理利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逐步恢复和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土得以保持,污染得到控制。因此生态农业既合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增加了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而且逐步提高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甘肃省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我省要以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

三、对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一)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着力强化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生态环境良好是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的必要条件。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首先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二)以优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着力强化主导产业支撑体系。围绕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产业群和产业带,加快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重点,着力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突出质量兴农,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质量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以农业品牌塑造为重点,着力强化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一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要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品牌策划、包装、推介和运营,尽快解决品牌带动面窄、知名度低等问题。可围绕甘肃特色农业产品,通过实施品牌资源整合,策划包装“拳头产品”。

(四)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为重点,着力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通过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产业化市场主体。坚持不懈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之成为引进品种、示范技术、创新机制、吸纳投资、保护生态和培训农民的基地,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五)以扩大农业有效投入为重点,着力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确立合力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社会各级都要加大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和投入,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加大生态农业宣传、推广的力度,并切实加强有关市场监管,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四、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必然性及现实意义

生态农业是适应甘肃省情特点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体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又是一项农民自发创造、政府积极支持、科技人员主动参与的伟大实践,有着客观的必然性。

甘肃农业长期以来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人口压力。全省优质耕地少,气候环境差,水资源更加紧缺。资源基础的先天不足以及人口的压力客观上要求我省农业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的道路。生态农业正适应了甘肃这一省情特点,是我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符合甘肃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甘肃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生态农业,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有利于提高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产品品质,有利于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发展生态农业,对于甘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兴江,杨悦.甘肃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分析[J].甘肃农业,2005(1).

[2]周美瑛.试论农业科技与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8(3).

[3]高体玉.甘肃省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篇5

【关键词】共生 农业生态旅游 发展模式

一、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农业生态旅游(eco-agricultural tourism)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农业生态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农业生态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农业生态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农业生态、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由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看出,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为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我国地域广阔,地质、土壤、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差异明显,农业资源异常丰富,农业景观新奇多样,成为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优势资源。

2、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注入了活力。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悠久的农业历史、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孕育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乡村景观和独具特色、底蕴深厚的农业文化。加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3、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村镇,布局井然有序、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观光游览参观,其本身就是构成农业生态旅游的内容之一。农村城市化过程并没有完全改变农村农业生产功能,而是调整了生产结构。农业生产则由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向生态经济效益转变,农业生态居于主导地位。另外,郊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公园、健身场所、文化活动地等相继出现,除了为本地居民提供服务外,也为发展外向型的农业生态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4、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创造了条件。农业生态旅游投入远比传统农业要高得多,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经济力量和经济条件,决定了地方上具有多大的游人接待能力。如美国、日本及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均出现在完成工业化发展,城市化水平很高的程度,农业已不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阶段。事实上考察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也是在北京、上海、长江三角洲和株洲三角洲一带率先出现的。可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基于共生理论角视剖析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1、共生理论的由来和主要观点。“共生”一词源于希腊语,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提出。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在1879年首先提出的共生概念,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暗示了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的物质联系。追随德贝里之后,众多的生物学家对生物之间的共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共生关系是生物体生命周期的永恒特征。现代生物学研究揭示,“共生”是生命进化的主要方式。共生的生物在生理上相互分工,互换生命活动的产物,在组织上形成新的结构。共生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中叶以来开始应用于社会领域,主要是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和经济领域。很快就被引入到了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之中。目前,学术界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四方面。

(1)人类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已经来临,每个人不可能与世隔绝的生存,信息资源的共生共享已成为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全球经济基础一体化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是人类共生的经济基础及决定因素;人口膨胀与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自然界向人类敲响了共生的警钟;核威胁使人类面临灭绝的危险,共生已成为人类企盼和平的共同呼吁。因此,时代要求人与人要共生,自然界万物之间要共生,人与自然要共生,共生是时代的产物。

(2)一个畅通的共生界面,能为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通和交换提供顺畅的通道,会使共生界面特征值减小,引进共生过程中共生新能量源不断地产生,促进共生系统的共同进化。反之,若共生界面呆滞,则“三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不畅,或者畅而无效,都会导致共生新能量不足,而共生新能量的不足又会弱化共生单元之间的激励,于是产生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共生关系衰亡。

(3)在共生系统存在的多种模式中,对称性互惠共生是系统演进的最优模式,因为在该模式中,共生单元之间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通和交换过程中产生的激励是激励相容的,其共生界面最大且接触介质最好,从而使得共生界面上的交流阻力最少,结果产生的共生能量最大,增速也最快,能有效推动双方的不断进化。

(4)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中,情形也一样,对于旅游企业构筑的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旅游企业的共生体各企业,是按供应链方式或价值链方式前后衔接,它们之间是平等的市场交易关系,各组织权力对称利益分配均衡,从而导致共生体内企业激励兼容度最大,“三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最为畅通,其结果是共生内企业“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自主提高,共生也以帕累托途径“共生进化”。

2、现行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实践中出现的模式多如牛毛,但大多没有产生明显的持续效应。从共生视角看,可将这些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

(1)点共生。点共生模式的行为模式属寄生,其组织模式属点共生。目前,中国大多数旅游企业,所采取的原始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可以说是这种模式的代表。这一组织模式上的点共生,表现在企业内部没有分工协作、没有相互制约,对于共生体的各因素均无固定关系,因而价值链短、运营效率低、服务质量也无保证、难以实现统一标准和统一考核,从而引起旁侧经济效应很弱。

(2)间歇共生。间歇共生模式的行为模式属偏利共生,其组织模式属间歇共生。如德庆县旅游景区开发经营模式可以说是这种模式的代表。该模式把生态资源与旅游开发、名牌旅游企业有机整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并由此引起了旁侧经济效应,有利于搞活旅游产业。但因“偏利”和“间歇”的局限,这一模式容易引起经营者的短期化行为,从而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3)一体共生。与点共生模式和间歇共生模式相比,一体共生模式的行为模式属对称互惠共生,其组织模式属一体共生。如黟县旅游经营模式可以说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他们以西递旅游公司、京黟旅游公司为龙头,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一体共生经营模式,避免旅游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参与性旅游项目,激活了旁侧经济效应,而对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则实行严格把关的原则,对已开发的农业生态旅游分门别类,选准主题,做到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一村一卖点。这样,也同时避免了企业因“产品的同质性”而造成的恶性竞争,从而在行为上形成一种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可见,这种模式是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经营模式的最优形式。

三、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得出的几点启示

综上所述,从共生理论视角,研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们应在充分把握未来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机遇的基础上,思考如何着力于不断拉长其产业价值链,加快推进其产业化进程,增加其旁侧经济效应,方能形成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

1、“共生理念”是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指导思想。任何一种新理念的出现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共生”理念的出现也是顺应了我们时代的要求而产生,在这一大的“共生”背景之下,中国农业生态旅游企业在经营指导思想上,必须注重“共生理念”。

2、农业生态旅游“共生体”与其所处的共生环境间应具有双向激励。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经营者必须慎重选择好合作内容,其基本要求是关联性较强,共享资源较丰富。

3、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是农业生态旅游企业最有效的运作模式。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经营者,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促成企业按对称互惠共生的模式“进化”, 但必须慎重选择好合作对象。其基本要求是要能产生“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

4、“共生进化”是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的经营模式选择。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经营者必须慎重选择好合作形式。其基本要求是一种共生互利式的合作形式。只有这样,共生度才会增大,共生企业才会沿着帕累托途径“共生进化”。

5、“界面畅通”是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选择。在农业生态旅游企业这一共生体中,各企业的共生界面如何畅通,应处理好以下两方面。(1)深化核心能力的兼容。作为共生各企业的经营者在决定是否加入共生,以及与谁共生的时候,必须考虑彼此之间核心能力的兼容问题,以保证共生度足够大,共生界面特征值?姿足够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增的能量ΔE足够大,从而才可能最大程度地激励共生各企业(共生单元)并畅通它们的“共生界面”,确保共生企业“共生进化”。(2)畅通粘滞的信息。共生各企业对自身核心能力领域的信息较为了解和关注,缺乏对其他领域信息的了解愿望和冲动。事实上,信息的粘滞会弱化共生企业间的有效沟通,会弱化共生企业之间核心能力的互相学习,会加厚共生企业间的共生介质,从而会增加企业的组织成本,减少共生企业间的共享收益,并由此可能引发共生的衰竭和死亡。所以,各农业生态旅游共生企业的经营者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注重共生各企业间的信息粘滞现象,畅通共生界面,确保共生企业“共生进化”。

【参考文献】

[1] 张广瑞主编: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张建萍著: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 印开蒲、鄢和林: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4] 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可持续旅游大案资源环境政策思考[J].旅游学刊(京),1999(5).

[5] 云才著:现代旅游规划设计案例[M].青岛出版社,2004.

[6] 刘红艳: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中国期刊网硕博论文,2001(3).

[7] 张清、陈智文:吉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11).

[8] 温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述评[J].农业经济导刊,2002(4).

[9] 曾尊固、罗守贵: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述评[J].农业经济导刊,2002(4).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篇6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对策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1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好地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有效避免或减少对生态农业的污染与破坏,对农业资源也会更加重视;对可更新的资源进行适当的增殖和生产,对不可更新的资源也要加强保护与利用,力争在不破坏的基础上,做到合理发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1]。

1.2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由于生态农业自身的特殊性,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态效益体现在它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加速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在物质循环过程中,人们通常会获得较高的农业效益。这种方式既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农产品,还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是一项有利于农业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2]。

1.3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以传统农业为依据,同时参考了以往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中的优势,并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经验,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使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3],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进而推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奠定了稳定的发展基础。

2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改善,在不久的将来,巨大的生态危机就不可避免。基于此,要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农业生产方式,合理使用生态资源,同时建立起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与市场的基本需求相适应,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对现代的相关经济和产业进行调整,以突出农业生产的地区优势[4]。

2.2生态农业建设是未来我国农业生产所追求的目标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要把对农业资源的利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合理发展与运用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还要把传统与现代农业技术中的优势相结合,并不断完善,建立起优势更加显著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使未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真正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

2.3生态农业建设可使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生态农业,是通过对自然、社会及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与调整,并采取有效措施,使自然资源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及废弃物得以多层次与多途径的合理利用,大大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污染的发生。基于此,生态农业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3促进与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

3.1加强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

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要想使人们转变传统观念,进一步了解并接纳生态农业,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同时强化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生态农业的推广,切实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的推广与发展。

3.2建立生态农业保障体系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如服务、技术及资金保障体系,使生态农业体系具备专业技术人员的智力支撑以及农技服务网络的信息支撑,更加有利于培训与引导农民按照农业技术规程,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要落实上级的各项惠农政策,并及时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优惠措施,切实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闫立新.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17).

[2]涂洪强.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9(29):249.

[3]刘淑凤.简析发展生态农业对现代农业经济的作用与意义[J].新农村(黑龙江),2014,25(14):31.

[4]张泉丽.浅析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6,36(8):122.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篇7

【关键词】生态农业;自然规律;创新模式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自然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等概念,并把它由于这些模式都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理论,以生态、自然资源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为核心,因此统称为生态农业。作为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生态农业,使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既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又符合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生态农业是克服传统农业的弊端,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发展农业的一种新思路,从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角度有利于“三农”发展的产业体系。

一、发展生态农业必要性

生态农业所蕴涵的理论和科技内涵,不仅对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解决农业发展深层次问题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发展生态农业可以确立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必将成为农村改革的重要途径。

二、生态农业遵循自然规律

利用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对生态系统要素进行高效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农业经营管理模式重组、优化,施行无公害的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农产品的高产优质和环境优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一)建设生态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生态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对于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须走生态农业之路。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是生态农业的根本所在,而生活质量的提高,包括丰衣足食,更要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农村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生活宽裕所带来的物质方面的增加,更要通过乡风文明建设所带动精神文明的发展,生态农业恰恰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动力。

(二)建设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人们为了满足生产需要,以现有的资源为代价破坏良好的生态环境。如农民为了追求农作物高产,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造成大气和水污染,建设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当前盘锦市不和谐的生态环境。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资源持续、有效与合理利用的最佳选择,生态农业能够推动相关领域产业循环发展,使农业融入一个良性的循环经济之中。因此,它也是农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建设生态农业提高生活水平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需求出现新的趋势。人们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加敏感,更加关注产地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发展生态农业、实行清洁的生产方式迫在眉睫。

三、搞好生态农业建设

因地制宜在推广立体结构型、共生互惠型、资源多层利用型和种-养-加结合型等多种农业生态经济模式,全力打造发展模式的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降低农业资源消耗,建立节约型、生态型农业。重点推广试验了新技术:一是推广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二是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栽培技术;三是推广生物农药及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四是推广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及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沼气、养猪、棚菜、厕所);五是推广增施农肥技术;六是推广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七是推广林粮、林菌、林药栽培技术;八是推广庭院工厂化育苗技术。这些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和实施,不仅节约了农业资源,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对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生态农业发展思路

生态农业建设虽然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但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如资源短缺、能源浪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以及化肥和农药的长期或过量使用,加剧了地表水及土壤的污染,并直接影响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一)理清思路:着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

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坚持农业开发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提高开发水平和效益。要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树品牌,上质量,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资金扶持使生态农业建设顺利进行

政府要高度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事业。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建设生态农业和保护农业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行宣传,宣传国家建设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决策,宣传“榜样”抓好建设生态农业脱贫致富的典型。积极调动农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自觉性。在广大农村,形成领导重视、农民参与的社会氛围,加速生态农业的推广实施。财政部门应加大生态农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同时积极吸引企业等其他团体的资金,并通过政策的引导鼓励农民自身投入。通过拓宽投资渠道不仅能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上的难题,还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开展相关的规划、技术培训、新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工作,进而提高农民施行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三)科技引领生态农业建设全面推进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生态农业的实践中,既要不断地总结传统经验,又要现有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在提高技术效益外,要积极采用与生态农业配套的高新技术和先进可行的科技成果,应用现代科技推动生态农业建设。高度重视科技人员的培养和发挥典型农户的带动作用,搞试点推广普及生态农业。

五、结论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篇8

关键词:临沧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016-01

临沧是我国典型的绿色生态型城市,位于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是整个云南省首个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地级州市,临沧市与其它同类型城市相比,在区位特点、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独具自身特色,代表性和影响力都比较强。对临沧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与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适当总结,能够帮助临沧市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临沧市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带动其他类似的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和绿色生态型城市一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 临沧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愈发显现

当前,在临沧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现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越来越大,导致临沧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整个临沧普遍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水土流失面积达全市国土面积的36.4%,生态环境脆弱,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临沧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越发体现出刚性约束。如果从科学发展的要求考虑,从广大民众的愿望出发,临沧市要实现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任重而道远。

1.2 经济综合实力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临沧属于我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自身经济总量比较小,贫困建设任务艰巨。2014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仅为8988元,还不到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3279元,与5919元的全国平均水平相去甚远,全省有近五分之一的人群都属于贫困人口,高达45.2万;临沧市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经济结构缺乏合理性,经济增长方式未完全实现根本性转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1.3 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受体制机制障碍的严重制约

临沧市体制和机制并没有得到完全破除,促进思想解放,不断开拓创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有待提高。实施跨越发展没有新思路支撑,深化改革得不到有效突破,要实施管理创新,但缺乏新举措,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缓解,临沧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并没有顺利转化成竞争优势,生态和文化实力也没有顺利实现向经济实力的转化。

2 临沧绿色生态主导、带动工业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总结及适合推广区域

绿色生态主导、带动工业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指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强化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扎实推进多项生态工程建设,不断扩大绿色生态优势的同时,推进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发展,着力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内在统一的绿色产业,做好生态文章,打好生态品牌,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详见图1)。

从云南全省角度考虑,绿色生态主导、带动工业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德宏、普洱、怒江、西双版纳州在内的滇西边境州市进行推广往往能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这些地区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资源禀赋等方面都有共同之处。

首先,从地理位置看,滇西边境州市从西南到西北都是国境线,与缅甸和老挝接壤,由于地域跨度比较大,具有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境内主要为半山区、山区和高寒山区。其次,从气候条件分析,滇西边境州市主要处于亚热带和北热带,怒江属于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德宏属于南亚热带雨林气候,普洱属于南中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西双版纳属于亚热带气候。当地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垂直差异明显,因此,当地,物种种类繁多,植被物种丰富度格局丰富多彩。最后,从资源禀赋看,滇西边境州市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水能资源丰沛,旅游资源面广量大,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独特。

3 临沧深化实施绿色生态主导、带动工业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

3.1 开展七彩云南秘境临沧保护行动,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一方面,要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合理利用。建设绿色临沧,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完整,促进其功能发挥,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这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安全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应在森林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管理、水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进行统筹兼顾,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从而让临沧走上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并举,促进全市资源利用率提高。深入贯彻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建立完善的污染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降低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废弃物与污染物排放,把临沧建设成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3.2 增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建设创新型临沧

要加快推进创新型临沧建设,必须将大力全市各领域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集中到一起,建设发展成为优势产业集群,通过加大对先进技术与高技术的应用与改造力度来促进产业发展。要增强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首先,应加快产业化创新基地培育与建设,专门针对锗材料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临沧市有色金属新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蔗糖产业及副产物开发等主要产业化创新基地;其次,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临沧当地企业与国内外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加强合作,加快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注重科技创新服务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最后,不断促进临沧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重视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3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上一篇:农业产业的特点范文 下一篇:统计学学科概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