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

时间:2023-09-15 04:20:47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探讨

一、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柳林县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资金供求方面得不到均衡,据调查,至2011年5月末,全县的中小企业融资总量达67亿元。从融资的方式来看,目前柳林县中小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票据融资、民间借贷等方式获得资金。据统计显示,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45亿元,占融资总量的67%;票据融资5亿元,占融资总量的7.5%;民间借贷12亿元,总融资总量的18%;直接融资5亿元,占融资总量的7.5%。从总体来看,我县融资渠道非常狭窄,目前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以下为当前柳林县中小企业融资呈现的特点:

1.企业贷款增速呈逐步下降态势

据调查,2010年末,48户中小企业贷款总额为27.3亿元,较上年增长10.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6.1亿元,较上年增长1.3%。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1亿元,较上年增长9%。据数据显示看,2008年――2010年年末贷款增速呈下降态势。其中2008年下降17.3%,2009年下降14.5%,2010年下降12.1%。

2.企业融资满足率相对较低

据对柳林县20个中小企业贷款满足情况调查显示,2010年企业共向银行申请贷款35.6亿元,实际获取银行贷款11.3亿元,贷款满足率为31.8%,多数中小企业因不能及时获得贷款支持,影响了其正常生产经营。以山西柳林宏盛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有两个主体矿井,由于资源整合过程中资金过度紧缺,2010年计划向银行申请贷款8亿元,而实际获得贷款只有2亿元,资金缺口大,银行无法满足该公司资金需求,满足率相对较低。

3.民间借贷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下,柳林县金融机构信贷规模日渐收紧,一些企业在得不到银行信贷的支持情况下,将融资渠道转向手续简便、周转灵活的民间借贷,致使民间融资出现升温,据柳林县人民银行调查显示,2010年民间融资总额达50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118.8%。目前月利率水平20%-30%,且总量呈继续膨胀之势。

4.直接融资门槛较高

对于我县各商业银行普遍追求大而优的客户发展战略,准入条件相当高,在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集合债券、股票方面,县内中小企业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低下,财务制度不健全难以达到发行的条件,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直接融资可望而不可及。

5.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大

2010年10月以来,银行连续四次加息,使企业贷款、贴现利率不断增加,从而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

二、制约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分析

1.存在信用歧视问题。国家在发展大中型企业的过程中,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政策,要求金融机构要重点支持大企业,确保大企业的信贷,这就造成了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歧视,导致银行在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不平等。以2010年为例,全县累计发放贷款(含股权融资、保理业务、票据融资)共64.5亿元,其中80%投放到联盛、同德、鑫飞、凌志等六大集团。

2.中小企业利润小,风险大,对商业银行缺乏吸引力。

3.对担保、抵押要求较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求中小企业贷款需要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担保,中小企业大多资本实力弱、信用评级低,获得有实力、信誉高企业担保很难。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1.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

要鼓励和支持设立商业性的担保机构,实行商业化运作,按市场原则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担保机构的资本可采用政府、企业、个人独资或合资等形式解决。同时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

2.创新改善融资环境

首先要有效地拓展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作为其未来在信贷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点来抓;其次是充分合理利用利率手段,探索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机制;三是完善信贷管理机制,要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四是创新业务品种,适应企业多样性资金需求。按照“差异化”和分类管理的服务原则,开办提单质押、仓单质押、动产抵押或质押,厂、商、银共同参与的“三方协议业务”等贷款业务品种。

3.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工作,特别是在推广发行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集合债券、集合票据上有所突破;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主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创立投资公司,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努力发挥融资租赁、典当、信托等融资方式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4.提高企业自身素质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篇2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近两年我国经济连续保持9.5%的高速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以及经济增长对投资、出口的过分依赖,经济运行中资源、环境的制约日渐突出,中外贸易磨擦不断加剧。为此,今年以来中央在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本次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96.3%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45-54岁比重占四成,44岁及以下占1/3,55岁及以上占1/4;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超过3/4,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3;所学专业为管理类的接近一半,为经济类的接近1/3;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5%,其他职务的占5.5%。

一、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1、总体经营状况趋于好转、未来走势谨慎乐观。

与去年类似,不同类型的企业景气状况呈现明显的差异,且今年的差异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

从不同地区看,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7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2和26个百分点左右,前者比后者多11~15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企业在发展上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9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多3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多2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今年企业经营状况的差异明显,与2004年相比也有一些新的变化。近年来的能源紧张造成的油、煤涨价使采掘业一直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了住宿、餐饮、租赁、商务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出口的增长给服装、电子等行业的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采掘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服装、化工、有色、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等行业经营状况良好,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

2、产销形势较好,但产品价格下跌,成本上升,盈利略受影响。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左右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30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同,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超过四成的经营者认为价格下跌,比价格上升的比重高20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去年5个百分点的水平,一方面反映市场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市场的需求并不太乐观。

分行业看,反映今年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主要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而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行业、制造业销售价格则普遍下滑。

与此同时,由于受能源涨价等因素影响,超过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成本上升,比认为成本下降的多71个百分点。

在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挤压下,民营企业今年的盈利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52.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情况“好”(包括“非常好”、“比较好”、“有些好”),比认为“差”(包括“非常差”、“比较差”、“有些差”)的多4.4个百分点,比去年减少3.4个百分点;其中认为“非常好”、“比较好”的比去年减少7.8个百分点。

3、预期比较乐观,未来投资信心依然较强。

尽管面临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不利因素,民营企业经营者仍对未来表现出乐观的预期。调查结果显示,35.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7.0%认为“不变”,7.6%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7.8个百分点,与去年大体相当,比国有企业高13个百分点。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61%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13%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4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1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显得比东部地区高,表示未来投资额会“增长”的比表示会“减少”的分别多54、50和45个百分点。

二、产品出口情况

1、民营企业出口比重上升。

调查结果显示,47%的民营企业有产品出口;有产品出口的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一半以上的民营企业超过三成;与去年同期相比,37%的民营企业产品出口量“增加”,比“减少”的多14个百分点。

2、中外贸易摩擦对部分行业的民营企业有较大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以及贸易总量的迅速扩大,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

中外贸易摩擦对民营企业的出口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欧美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对企业产品出口有影响,其中认为影响“很大”和“影响较大”的分别为3.5%和11.9%,认为“略有影响”的为35.4%。

分行业看,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的比重较高的主要包括化纤(50%)、纺织(42.5%)、服装(26.7%)、橡胶(25%)、钢铁(20%)等行业。贸易摩擦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电子及通讯产品的出口厂家影响不太明显,7成经营者认为“没有影响”。

三、发展中的问题与障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从两方面促进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同时,由于目前经济体制尚处于转型期,传统体制的束缚尚未得到彻底清除,民营企业发展基础的薄弱也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难、问题和障碍。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是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障碍。

关于什么是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调查结果显示,3/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融资困难”,是所有选项中选择比重最高的,中西部地区选择“融资困难”的比重更是高达八成。

除了融资难外,民营企业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发展水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66.8%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人才短缺”,55.6%选择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52.2%选择了“管理水平落后”,47.5%选择了“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见表10)。

2、民营企业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

尽管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但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期望还存在一定距离,尤其在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需加强改善的力度。

关于外部信用环境,调查结果显示,29.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3.4%认为“未变”,17.4%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1.7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8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企业经营者人身安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7.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0.6%认为“未变”,22.2%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目前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如何保护好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避免其在人身安全方面受到侵害,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民营企业对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真正实现公平国民待遇的期望越来越高。关于公平国民待遇,调查结果显示,2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63.7%认为“未变”,14.6%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7.1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市场准入限制,调查结果显示,34.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7.5%认为“未变”,8%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6.5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实现公平国民待遇方面,民营企业经营者还抱有更大的期望。

3、资源瓶颈制约尤其是能源紧张状况依然比较严重,民营企业发展方式亟待向集约型转变。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瓶颈约束也越来越显著。始于2004年的宏观调控旨在控制经济呈现的过热的趋势,并力图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缓解资源压力。从一年多以前钢材市场及“煤、电、油、运”普遍紧张的情况看,目前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过宏观调控,钢材市场紧张状况明显趋于缓和,电力有趋于缓和的迹象,铁路运输与去年情况相比变化不大,而能源紧张尤其是成品油紧张状况有增无减 四、对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的意见建议

1、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或略显偏紧。

经过一年多的宏观调控,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明显得到缓解,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形势。与此同时,由于消费品价格涨幅的持续下滑,企业利润增长速度的连续放慢,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应做适当调整以防出现可能的通货紧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紧,希望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放松政策操作的力度。

2、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预期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采取多项措施控制因部分地区不断飙升的房地产价格引发的房地产热。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房地产调控的成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实需求,本次调查还了解了民营企业经营者“所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住房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八成民营企业经营者反映其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了住房,其中76.8%的被购房屋目前用于“自住”,13.5%用于“出租”,9.6%处于“闲置”状态。调查表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着比较旺盛的现实需求,买房投资或投机的比重并不高。房地产业仍将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3、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对政府转变职能期望较高,希望金融、财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围绕着市场化、法治化的各项改革逐步进入关键时期。本次调查请民营企业经营者对目前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进行评价。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篇3

9月4日,由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妇女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共同组织实施调查的《2009·中国民营企业家问卷跟踪调查报告》,在沈阳举办的“中国(辽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上首次。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秘书长李兰介绍,这份报告调查了1000多家民营企业,调查范围覆盖东中西部,兼顾各类行业。通过这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报告,可以清晰勾勒出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发展全景,了解它们的当下和将来的经营状况和应对之策。

盘点现状:严峻考验下出现企稳迹象

自去年下半年蔓延开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较大冲击,民营企业自然不能幸免。

出口类企业首当其冲。调查发现,金融危机对企业出口造成重大影响,出口数量、价格明显下滑。今年以来,民营企业的出口仍存较大困难。调查企业中近一半(49.3%)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与2008年相比,65.3%的企业“下降”,认为“下降”的比认为的“增长”多50.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8年的调查结果增加了42.3个百分点;与2009年上半年相比,50.3%的企业“下降”,认为“下降”的比认为“增长”的多30.1个百分点。

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也大幅下跌。调查显示,与2008年相比,66%企业认为是“下降”,比认为“上升”的多60.2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4.3个百分点;与2009年上半年相比,45%企业认为“下降”,比认为“上升”的多39.2个百分点。

虽然企业出口需求大幅下滑,不过随着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效应逐渐显现,目前民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比上半年有所回升。调查结果显示,33.8%的企业目前的生产(服务)量比上半年“增加”,44.5%的企业“持平”,仅21.7%的企业“减少”;34.9%的企业目前的销售量比上半年“增加”,42.9%的企业“持平”,22.2%的企业“减少”。

调查表明,危机影响下企业大规模去库存的过程基本结束,随着拉动内需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企业的产品销售逐渐回暖,目前企业处于回补库存的阶段,库存总体上趋于正常。

调查还发现,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接近底部。在产销量回升的同时,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明显下跌。不过,民营企业家预计产品销售价格不会出现持续下跌的趋势。结果表明,关于“对明年销售价格的预计”,34.3%的企业家认为会“上升”,50%认为“持平”,仅15.7%认为“下降”。

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多数企业盈利状况不佳,但与2008年相比略有好转;而且与上半年相比,当前企业盈利状况也有所下滑。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略有回升。在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下,民营企业表现出难得的抗冲击能力和对未来企业发展的信心。关于目前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调查显示,32%的企业家认为“良好”,49.3%认为“一般”,18.7%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3.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上升了3.3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其中西部地区回升态势显著,而东北地区仍有较大幅度的下滑。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效应的优势依然非常明显。

力克“四难”:积极应对奋起直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严峻形势之下,每个企业家必须认清自身的发展困难,才能在困难中崛起,立于不败之地。本次调查详细了解了目前民营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和企业家的应对策略。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成本上升、缺乏人才、资金紧张和产能过剩是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和挑战。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比重最高的五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缺乏人才”、“资金紧张”和“整个行业产能过剩”。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国内需求不足”的企业家,与选择“出口需求不足”的大致相当,这表明目前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还需进一步有效启动。

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主要体现在物料采购价格的上升和人工成本的上升。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调查显示,与上半年相比,64.1%的企业家认为“上升”;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来看,与上半年相比,61%的企业家认为“上升”。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物料成本与人工成本都呈现上升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成本上升与缺乏人才都是目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报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需求不足使得粗放的经营方式更加难以持续,而转变发展方式又受到人才缺乏的因素影响,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

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状况与2008年相比有所缓解。调查显示,39.6%的企业家认为目前企业的资金“紧张”,与2008年相比,认为资金“紧张”的企业家比重下降了18.6个百分点。东部地区企业的资金情况相对较好。

报告认为,资金紧张状况的缓解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与银行贷款相比,民营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更为容易。调查表明,总体来看,目前民营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略有缓解,但是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从银行贷款的难度依然较大。

为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的调查结果表明,面对成本上升、缺乏人才、资金紧张和产能过剩等困难,民营企业家首先将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成本,其次是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引进人才、加大创新投入,同时为应对外需不足和产能过剩的挑战,还主动采取措施开拓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内需。

前景期待:看好未来信心增强

信心,是战胜困难的力量之源。调查结果表明,当前“订货趋于好转,外需预期回升,盈利状况趋于改善”,这是企业家信心增强的有力佐证。

企业家对订货情况的判断反映出他们对未来的预期。调查显示,57.9%的企业认为目前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略低于2008年的水平。与上半年相比,29.1%的企业认为目前订货“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4.3个百分点。对今年四季度订货情况,调查显示,41.6%的企业家认为订货将“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25.6个百分点,而2008年这一数字则是少1.4个百分点。

关于出口产品的海外需求明显回升的时间,调查显示,72.4%的企业选择了“明年”,其中26.6%选择了“明年上半年”,45.8%选择了“明年下半年”,另外,还有8.5%选择了“今年四季度”,而仅有19.1%的企业家选择了“2011年及以后”。

关于2009年企业盈利状况,调查显示,54.2%的企业上半年盈利状况为“较大盈利”或“略有盈余”,62.7%的企业预计下半年“较大盈利”或“略有盈余”,比上半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关于对今年四季度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45.6%的企业家认为将“好转”,47.7%认为“不变”,仅6.7%认为会“恶化”;从对明年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预计来看,60.8%的企业家认为将“好转”,34.7%认为“不变”,仅4.5%认为会“恶化”。

关于“下一阶段经营发展的信心”,调查显示,26.5%的民营企业家表示“很有信心”,58.1%表示“较有信心”,仅有15.4%表示“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

企业用工和投资计划呈现回暖态势,也反映出企业家对未来的信心。调查显示,26%的企业家认为目前企业用工人数比上半年“增加”,54%认为“持平”,20%认为“减少”;从未来用工计划来看,46.8%的企业计划明年用工人数将“增加”,44.4%计划“持平”,8.8%计划“减少”,这一结果基本回到了2007年的水平。

调查表明,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回升以及对未来预期的好转,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潜力将逐渐释放,这对于改善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将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于企业未来投资计划,调查显示,54.2%的企业明年投资计划将“增长”,33.4%计划“持平”,12.4%计划“减少”,计划“增长”的比计划“减少”的多41.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企稳向好,民间投资需求逐渐回暖。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篇4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国内通货紧缩的形势可望得到缓解,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将逐步呈现回升的态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企业经营者同时认为,目前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鼓励适度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的全面回升。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 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五、国有企业脱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所列的诸多国有企业解困出路的选择当中,企业经营者选择的前三项分别是“选拔优秀的企业经营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与负债率过高问题”,比重分别为47.4%、44.7%和39.3%。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篇5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国内通货紧缩的形势可望得到缓解,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将逐步呈现回升的态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企业经营者同时认为,目前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鼓励适度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的全面回升。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五、国有企业脱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所列的诸多国有企业解困出路的选择当中,企业经营者选择的前三项分别是“选拔优秀的企业经营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与负债率过高问题”,比重分别为47.4%、44.7%和39.3%。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篇6

江苏省中小企业生态环境景气指数(简称:江苏省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由南京大学企业生态研究中心推出,于每年11月下旬定期。该指数依据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的专项调查,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根据调查问卷上的内容做出评价。本文利用基于2014年暑假对扬州市300家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本次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0份。《中小企业景气调查问卷》主要围绕企业行业与生产经营情况判断展开专项调查,包括生产能力利用情况、资金方面情况、盈利及投资情况、用工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等26项指标。本次社会调查涉及扬州市所辖7个县(市)区,其中广陵区64户,邗江区76户,江都58户,宝应县29户,仪征49户,高邮1户,其他地区13户。按企业规模分,微型企业36户,小型企业195户,中型企业59户。按所有制分,私营企业219户,股份制企业55户,联营企业6户,外资企业8户(含全外资企业1户),其他2户。本次调查企业涉及到农业、采矿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运输业、互联网服务以及教育、卫生业等17户行业门类,覆盖食品加工、纺织业、金属制品业等56户行业大类。从产品销售范围看,省内91户,多省44户,全国81户,国际国内47户,国际20家,其他7户。

二、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的计算

“江苏省中小企业景气指数”是一个指数体系,反映江苏省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对过去和未来6个月经营、发展情况的整体评价。包括总指数、生产景气指数、市场景气指数、金融景气指数、政策景气指数等,各分项指数都由相关的经济指标组合而成。

三、模型的建立与变量的选取

由于所选定的相应变量为扬州市中小企业在2014年上半年的总体运行状况或扬州市中小企业对2014年下半年的总体运行状况的预期(受访者回答下列五项之一:乐观、较乐观、一般、较不乐观、不乐观),且问卷所涉及的问题均为五个分类且有顺序的离散变量,故本文建立有序累计概率的Logistic模型分别分析扬州市中小企业在2014年上半年的总体运行状况的影响因素和扬州市中小企业对2014年下半年的预期总体运行状况的影响因素。

依据对受访者的实地调研结果和对样本数据的分类,本文选择生产总量(X1)、生产成本(X2)、实际产品销售(X3)、产成品库存(X4)、应收货款(X5)、流动资金(X6)、融资成本(X7)、税收负担(X8)、固定资产投资计划(X9)、新产品开发(X10)、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X11)11个分类变量作为影响扬州市中小企业在2014年上半年的总体运行状况或扬州市中小企业对2014年下半年的总体运行状况的预期的解释变量。

在本文中,相应变量为多分类有序变量的情况,评价指标分为乐观、较乐观、一般、较不乐观、不乐观,各等级之间是有序的,所以本文的Logistic回归模型需要拟合4(等级个数为5)个Logistic回归模型。

第i个观测值对应似然值的贡献取决于观测到哪一个j值,因此对于次序响应的每个j值,取所有yi=j的观测之的乘积,有似然函数:

其中若yi=j,则dij=1,否则dij=0。并且对于任一个观测Xi而言,只有一个等级事件发生,即,故有如下有序累积概率Logistic模型:

有序累积概率模型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就是寻找参数使得联合概率实现最大化,由于观测之间相互独立,联合概率被分解成边缘概率之积。而观测到yi=j的概率就是累积概率之差:

四、实证结果

根据调查数据,利用Minitab 16统计软件对顺序Logistic模型进行标定,设定置信水平为95%,最终模型标定结果如表3、表4所示。

根据样本信息,本文把模型所选取的11个解释变量分为四个方面。X1生产总量、X2生产成本、X9固定资产投资计划、X10新产品开发、X11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归为企业管理;X3实际产品销售、X4产成品库存归为市场环境;X5应收货款、X6流动资金、X7融资成本归为融资环境;X8税收负担归为政策环境。

对11个解释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由表3可见,X1生产总量、X3实际产品销售、X7融资成本、X8税收负担、X11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会对扬州市中小企业在2014年上半年的总体运行状况产生显著的影响,所以企业管理、市场环境、融资环境、政策环境都会对扬州市中小企业在2014年上半年的总体运行状况构成威胁。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篇7

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逐步发展,生产技术的大幅度提升,使得各种商品的种类和数量都较以往有显著的增加,消费者已经有充足的余地选择本身所需要的商品。因此,今天的生产——消费格局已经由原先的生产者决定市场供需的卖者市场(Sell-ers’Market)转变成由消费者决定市场供需的买者市场(Buyers’Market)。正是由于市场性质的转变,使得生产者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如何把自己决定生产的商品进行销售,而是如何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从事生产和销售。生产者只有遵循这个原则,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存,才能在买者市场中有立足之地。正是因为如此,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消费者需求的手段——市场调查就逐步地应用和发展起来。

那么什么是市场调查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从狭义的角度出发,即市场调查就是对消费者的调查。另一种是从广义的角度出发,即市场调查除了包含对消费者的调查之外,还包含对企业的营销环境、生产状况和环节、销售的渠道、产品包装、广告等所进行的调查。总之,市场调查就是调查者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系统地搜集、整理市场活动中的各种信息(Information),分析市场环境,找出发展规律,为科学决策和市场预测提供有效依据的过程。

二、市场调查对企业经济的重要性

(一)通过市场调查,有助于企业充实和完善市场信息系统,为进行科学的市场预测和制定有效的生产经营决策打好基础

对市场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应包括对商品供求、价格、消费者市场(包括人口、职业、教育、收入、家庭、消费者购买心理和购买行为等因素)、竞争及营销活动等诸多内容。由于市场信息反映着整个市场的变化,这包括企业竞争的参与状况、市场行情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产品供应状况和销售渠道,广告和促销方式的推广情况等等。因此,市场信息是企业制定经营战略,进行市场竞争的重要依据,是企业发掘机会的源泉,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先导。在市场经济下,不论是企业内部的各种主观条件,还是企业外部环境的客观条件都以一定的信息形式出现,企业要想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就必须依靠这些信息,才能充分地发挥自身主观条件,灵活地适应外部环境,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以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企业主观条件的改变和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是企业发现主观优势,掌握发展机会的有力保障。

(二)通过市场调查,有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经济在不断变化,信息、技术、营销方式、消费理念等也在不断变化。生命在于运动,不进则退。同样地,一个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也在于该企业能否推陈出新。现代许多企业面临的一个共同状况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以后,原有的经营模式、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等已经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需要,这时如果企业仍不愿改变现状,那么只会开始衰败,甚至破产、倒闭。如美国“福特汽车”曾经历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黯淡时期,“爱多VCD”也曾经昙花一现。现代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即通过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来促进自身发展,并为市场提供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及其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资需求。而经营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使供、产、销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人、财、物各种要素合理结合,充分利用,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状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能够充分发挥多方面的自来利用企业拥有的资金、设备、经营网络等资源建立管理优势,从而积极组织和参与市场竞争,增强企业活力,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三)通过市场调查,有助于加深企业对市场波动的认识,增强企业对突发性市场波动的承受能力

我国商品市场的波动由来已久,且有愈演愈烈、越来越频繁

的趋势。造成市场波动的因素很多且相当复杂,如市场供求的矛盾、消费基金的大小、生产资料和商品价格的升降、政府政策和调控、消费者的价格预期和消费心理及行为的变化等都是导致市场波动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市场波动不仅影响着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管理,还影响着企业的商品的流通和销售,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果不重视市场调查,就不能对市场波动的背景和原因有深刻的认识,就不能针对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进行内部的及时调整,就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管理提供可靠的、有效的依据。只有重视市场调查,才能根据市场波动及其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组织生产和销售,调整企业内部的宏观和微观管理,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对抗突发性市场波

动的能力。

(四)通过市场调查,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克服经营管理上的主观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进行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取得正确认识的基础。如果在市场机制中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就不能对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发展前景、风险、行业竞争、政府宏观调控等诸多因素进行正确的认识,这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是许多的企业只凭愿望想当然地办事而造成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只有实际地探求商品销售的潜在数量,才能及时而有效地调整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之间的关系;只有以市场信息为向导,对消费者的需求及其关心的价格、款式、规格等诸多方面进行科学调查和把握,生产部门才能设计、生产制造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特点的产品;只有对市场的各个环节及商品的种类、性质、运输条件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保障流通环节和渠道的有效运行。市场调查是认识市场的现状,探明市场的发展趋势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方法,是了解和把握市场的客观环节。不作全面系统的市场调查,那么在生产和销售领域中就会使主观脱离客观实际,导致盲目决策,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所以,搞好市场调查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要求,要遵循实事求是、全面系统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市场调查在规范和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上的作用。

(五)通过市场调查,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随着生产技术的逐步进步,产品质量同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消费者的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等,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选择以及对生产相似商品的不同厂家的选择等不仅受到商品用途、性能、价格等的影响,而且还以心目中所形成的企业形象的好坏而决定。这使得现代市场营销已经从传统促销手段为主的时展成形象战略时代。因此,企业形象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的资源要素,能否有效地开发企业的形象资源,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已经成为制约现代企业市场营销成败的关键。然而,要想取得企业形象设计的成功,前提条件之一便是进行市场调查,客观公正地测定企业形象的实际状况。

三、结语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篇8

受全球经济和市场供需总体形势的影响,我国航运业总体情况依旧不乐观。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的中国航运景气报告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航运业景气指数为96.00点,虽系近一年以来的最高位,但仍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中国航运企业信心指数为64.69点,依然处于较为不景气区间(见图1)。

1.1 船舶运输企业景气指数仍处不景气区间,但企业大幅减亏或增盈

2016年第三季度,船舶运输企业景气指数为97.94点,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见图2),其中:干散货运输企业景气指数为97.06点,较上季度大幅上涨20.39点,迅速升至微弱不景气区间;集装箱运输企业的景气指数为112.25点,自2014年第四季度以来首次回归至景气区间。船舶运输企业信心指数为55.49点,处于较为不景气区间(见图2),其中:干散货运输企业的信心指数为14.02点,再次跌入严重不景气区间;集装箱运输企业的信心指数为83.75点,处于相对不景气区间。船舶运输企业船舶投资的意愿继续消退,并且普遍加大了运力控制的力度, 企业运费收入较上季度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扬。同时,受营运成本下降等因素影响,船舶运输企业的盈利状况大幅好转。

1.2 港口企业经营状况再度向好

受吞吐量、泊位利用率等指标的带动,我国港口企业景气状况再次进入景气区间。2016年第三季度,港口企业景气指数为103.47点,小幅回升至景气区间(见图3)。从各项经营指标来看,虽然港口企业盈利状况依然较好,但港口收费价格不断下滑,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受此影响,港口企业信心指数为82.22点,仍处于相对不景气区间。

1.3 航运服务企业经营状况继续恶化

2016年第三季度,航运服务企业景气指数为85.93点,较上季度下降5.87点,跌入相对不景气区间;航运服务企业信心指数为59.44点,仍处于较为不景气区间(见图4)。

2 2016年第四季度预测

2016年第四季度,我国航运企业总体运营状况仍然得不到改善。中国航运景气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显示,第四季度中国航运业景气指数预计为98.11点,仍然保持在微弱不景气区间;中国航运企业信心指数预计为64.14点,仍保持在较为不景气区间。

2.1 船舶运输企业经营状况将小幅恶化

调查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船舶运输企业的景气指数预计为95.89点,仍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船舶运输企业信心指数预计为56.60点,仍处于较重不景气区间。2016年第四季度,干散货运输企业景气指数预计为83.04点,跌入相对不景气区间,集装箱运输企业景气指数预计为100.88点,虽然较本季度下降11.38点,但仍保持在景气线以上。

2.2 港口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回暖

调查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港口企业景气指数预计为102.83点,仍处于景气区间;港口企业信心指数预计为75.69点,下挫至较为不景气区间。

2.3 航运服务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趋势放缓

调查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航运服务企业景气指数预计为96.35点,回升至微弱不景气区间;航运服务企业信心指数预计为62.65点,仍处于较为不景气区间。

3 市场焦点

3.1 国内集装箱称重新规(VGM)收费标准略高

自2016年7月1日VGM正式实施以来,各个港口都已经开始对集装箱称重服务进行收费。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有43.75%的企业反映集装箱称重服务收费最高的区域为中国,另有6.25%的企业反映集装箱称重服务收费最高的区域为新加坡。

在国内VGM收费标准中,不同的环节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在接受调查的港口企业中,有25.93%的企业表示其已经或即将制定的集装箱称重服务的收费标准为:闸口处称重收费在50~100元,在场箱称重收费在200~300元,海事抽查称重收费在400~500元;有18.52%的企业表示其已经或即将制定的集装箱称重服务的收费标准为:闸口处称重收费在100~150元,在场箱称重收费在300~400元,海事抽查称重收费在400~500元;另有18.52%的企业表示其已经或即将制定的集装箱称重服务的收费标准为:闸口处称重收费在0~50元,在场箱称重收费在0~200元,海事抽查称重收费在0~200元。

3.2 韩进破产将推动运价上扬5%以上

上一篇:劳动教育主要特征范文 下一篇:劳动教育与实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