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经营的风险范文

时间:2023-10-04 02:02:42

民宿经营的风险

民宿经营的风险篇1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民宿 饭店管理 食品安全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从农家乐到民宿

以“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为主要价值理念的乡村旅游兴起和发展已经有多年历史。1987年,四川成都郊区乡村活动中最早提出“农家乐”概念;现如今,“农家乐”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增益形式,已在全国各地得到因地制宜的发展与演变,为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提供思路。

顾晓君[1]博士将农家乐分为了五种模式,并将其中的“浙江模式”分为“沿海模式”和“内陆模式”;“内陆模式”以食宿疗养为主,客源稳定,服务时间长,在全国范围内也独具一格,这给我们带来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更多思考,即如何使产业进一步延长,令游客不仅满足于一日游,不仅追求猎奇体验,更是将亲近自然、品味田园的乡村旅游视为一种重要的、值得定期参与的旅游形式。

结合自然景观、历史人文、乡土情怀、产业科技等,乡村旅游中多种休闲方式得到开发;与此同时旅游观念的逐渐变化,信息化发展,与乡村旅游相关联的民宿产业逐步流行,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一环,也成为饭店管理发展新课题。其中,浙江省江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经济基础,成为民宿产业的重要分布区。

二、浙江江南地区民宿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浙江省江南地区民宿发展现状

自2015年起,浙江省全面启动特色小镇建设,截至2016年3月,名列省级创建名单的已有79个特色小镇,进入培训名单的特色小镇已有51个。①民宿往往依托地方风景与文化等开发提供相关的主题住宿,因此特色小镇的建设给民宿发展提供了土壤。在百度地图上直接搜索,浙江江南地区可检索到民宿相关结果2148个;更详细的,在全球民宿预定爱彼迎(airbnb)中进行搜索,从价位一百多元到六百元以上的各类民宿不一而足。

为了适应民宿经营行为的扩展,浙江省颁布全国首个民宿地方标准规范《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②对包括环境、饮用水、卫生、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使用的多项内容进行规范,并为民宿软硬件水平评分确定等级。之后,浙省各地划定范围,陆续出台适应的民宿管理办法,对包括申办审批在内的详细规定逐步确定下来。2016年9月,《浙江省民宿(农家乐)治安消防管理暂行规定》,民宿管理规范开始走向全省统一标准的探索。

(二)浙江省江南地区民宿发展问题

除了民宿特色化经营、服务质量控制、创收形式开发等创新性问题长期存在,民宿经营合法性问题十分突出。尽管浙江省各地关于民宿管理的办法陆续出台,实际上很多民宿依然处于未审批的非法经营状态。[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从经营者角度,很多民宿来自于自有住房的改造使用,规模极小,但申报审批烦琐,营业要求标准难以达到;同时不进行工商注册对经营者来说是一种避税方法。从管理者角度,江南地区地小人稠,民宿分布分散,自上而下的排查难以施行,有关方面对非法经营不易进行有效管制。民宿非法经营一方面使经营者处于责任不界定状态,一方面易使消费者陷入投诉无门的窘境。

除此之外,作者特别关注民宿管理中食品安全的问题。乡村旅游中民宿经营的食品卫生标准大多参照了对宾馆等规模型产业的要求。然而对农家乐、民宿而言,原生态、田园、DIY是主题和卖点,无法直接套用针对规模产业的标准。从源头上,要控制农产品安全生产;在处理过程中,要防范食品安全事故;服务结束后,室内外的环境控制也影响了食品安全问题。毕竟民宿的竞争优势在其乡土风情;针对民宿开发、特色化经营,国内学者提出了结合特色农业资源[3]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对食品安全的监控提出了高要求。

三、浙江江南地区民宿发展与监管的策略

(一)国外经验

西方家庭旅馆与民宿概念相近,一般被认为起源于英国。国外学者对此制定行业指导手册解决法律问题,以营销策略改善市场经营,还进行了定量研究,设计出电子商务战略模式。[4]国外也发展有风情各异的田园旅游“农家乐”。美国以政府牵头鼓励游客下乡体验,拓展丰富的乡村主题类活动,促进农村发展;以色列联合企业与农庄,以平价为卖点拉动乡村旅游发展;比利时高原农村重现昔年,以家族经营生态体验游。[5]

国外学者对民宿在食品安全管控上也有值得参考之处。美国以立法形式全面建立食品供应链预防控制系统和食品溯回系统,对所有食品标准加以规范。[6]在澳大利亚,政府主导推广科技农业,从源头确保安全生产。[7]新西兰学者提出家庭旅馆与当地粮食产业部门采购合作的建议,为家庭旅馆食品安全再上保险。[4]同时,澳新两个畜牧大国在共同促进食品安全方面展开合作。

(二)国内依据与参考

近年来关于江南地区民宿发展的研究逐渐增加,主要对“主题特色化”和“营销大众化”提出要求。优质代表如湖州德清,依托莫干山浑然天成的景致,主打独特的中西合璧体验主题,推出“农家乐”+“洋家乐”民宿旅游,并借助浙江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宣传地方民宿裸心谷,趁热开发“爸爸旅游专线”,成功营销推广,促进地方旅游发展。再如以西塘、乌镇为代表的古镇,开设水乡客栈;其中乌镇建设中国话剧之乡,筹建木心纪念馆等,给文艺增加厚度。国内学者还认识到中国人民对体验地方美食的热情,提出以特色农家菜带动民宿乡村旅游,[8]吃住合一拉动产业发展,扩大销售规模,提升附加收益。这些都对民宿食品安全提出要求。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一是来自新技术工艺的不确定性,要加强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二是来自生产者道德败坏,要强化监管。[9]民宿经营食品安全管理的特殊性在于:因注重新r与口碑,最需要防范的是非主观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对此的防范是更为艰难的。

(三)建议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浙江省江南地区民宿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特色经营;反盲目跟风、主题雷同,打造核心竞争力。因此地方政府应重视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发挥地方优势,使民宿风格整体趋于一致,具体各有特色,强化区域规模效应。

第二,完善立法,颁布支持政策。民宿企业认为工商注册利小于弊,因而合法化意愿不强。堵不如疏,在加强监管同时,可以建设主题园区,宣传入驻带来的辐射好处,确定财政的优惠,增强企业注册意愿。

第三,促进企业合作。民宿作为服务类企业,可以与第一、第二产业、关联性强的第三产业展开合作,形成和谐有益的伙伴关系。如可与农庄协议供货,与交通运输行业合作,同景点、旅行社联合提供定制服务等。尤其是与粮农单位建立稳固合作,有利于完善产业链管理,增强食品安全监督能力,确保食材来源,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第四,联合民间团体、公益性组织,加强宣传教育。为民宿经营者举办公益性专题讲座、教育宣传活动,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增强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提升自觉保证责任范围内食品安全的觉悟。向社会进行食品安全宣传,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培育公民精神,发动利用社会力量推动民宿企业健康发展。

第五,投身“互联网+”浪潮,加强信息化建设。从经营者角度,民宿行业已经较高依赖于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灵活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线上宣传推广;也发育出相对成熟的民宿服务类平台。从监管角度,信息化有利进行全产业全方位的监管,利用翔实的历史数据进行科学的、大数据的管理;有效吸纳社会力量补充监督,精确打击不法行为,切实树立优秀典型,发挥公民力量。从产业发展角度,信息化为产业协同发展创造条件,拓宽合作交流的渠道,激发有序竞争氛围,有利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注释: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实践》2016.3.10。

②《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2015年5月6日由德清县旅游委员会、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等5家单位共同起草颁布,是全国首个民宿地方标准规范。

(作者单位为江南大学商学院)

[作者简介:韩沁卉(1996―),女,浙江海盐人,就读于江南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 顾晓君.基于农业多功能性视角下的农家乐经营模式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0(1):13-15.

[2] 潘颖颖.浙江民宿发展面临的困难及解析――基于西塘的民宿旅游[J].生产力研究,2013(3):132-135.

[3] 黄河啸.浙江省民宿经济与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科技通报,2016

(9):82-88.

[4] 谭红娟.国内外家庭旅馆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1(4):11-14.

[5] 俞富强.国内外“农家乐”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调研世界,2011(4):34-36.

[6] 韩永红.美国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为视角[J]. 2014(3):92-111.

[7] Dilip GhoshFood safety regulations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Food Standards[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2014(10):970-973.

[8] 赵炜.民宿型乡村旅游农家菜特色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23-25.

民宿经营的风险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 风险 高校 政府

随着中国高校扩招,高校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高校的扩招最终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高校毕业的生的就业问题,庞大数量的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困扰现在的政府、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本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自主创业成为一部分优秀大学生的理想就业形式,但是高校大学生创业面临诸多创业风险,大学生是否具有效化解创业风险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成败。大学生创业远非想象中那么顺利,由于缺乏经验、阅历及风险意识,创业的成功率不高。大学生创业是一个机会,创业并非一蹴而就,创业的路上总是伴随着各种风险。大学生创业者只有学会善于分析自己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才能懂得如何有效化解创业风险,才能确保创业的成功。

笔者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创业风险的有效化解,要通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化解,那就是通过政府、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本人的四位一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有效化解大学生的创业风险。我们下面分别论述这四位一体在哪些方面化解大学生的创业风险。

一、政府在政策层面,应该制定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政策,在政策层面支持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的就业模式

首先,政府应该完善法规,在法律层面上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进行立法规范,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产生的法律问题。大学生本身是一个弱势群体,只有专门制定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法律,从法律的层面对大学生的创业进行规范和管理,才能有效避免大学生盲目创业而带来的市场风险,有力保障大学生的创业的成功实施。有了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法规,对于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是非常有效且及时的,对于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化解大学生的创业风险,也是有作用的。

其次,政府应该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们知道,大学生还是纯消费者,没有太大的经济能力,而资金问题就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解决创业资金问题,也有利于化解大学生的创业风险。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鼓励和扶植前景看好的学生企业,这不仅仅帮助大学生解决了资金问题,保障大学生的创业成功,而且,对于国家经济长期发展也是有利的。对于市场前景看好的大学生企业项目,政府通过专项资金的支持,使之发展壮大,顺利成长,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市场意识,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创业浪潮。

再次,政府可以制定对于大学生创业资金小额贴息贷款政策,化解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难题。问题是摆在大学生创业面前的第一大道难题,也是创业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了资金创业也就无从谈起。通过银行设定的国家贴息贷款,大学生解决创业的第一大难题。

最后,政府应该定期组织专门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同学进行企业经营的培训,使之对于企业的运转,经营、管理等方面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和提高,避免因这方面知识的缺乏而导致创业之路坎坷,甚至是创业夭折,有效化解大学生因对于企业经营与管理方面的知识的缺乏而带来的风险。

二、作为承担大学教育的高校,我们认为应该积极在各个方面,促进大学生创业风险的化解

一名本科生而言,四年生活在大学里面,大学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政策,大学的课程设置,大学校园创业环境的培育,都会促进大学生创业风险的化解,我们认为高校在化解大学生创业风险方面应该也可以扮演更多的角色,我们分别论述高校在哪些方面的作为可以化解大学生创业风险的化解。

高等学校应该积极改变现行的圈养式的宿舍管理模式,给广大同学更多的接触社会的空间,促进大学生对于社会的了解。

我们现在的宿舍管理模式就是严格禁止学生夜不归宿,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充满竞争的社会,大学生作为一名成年人,却享受未成年人的管理模式,这对于他们的成才与社会化历程是不利的。现行的宿舍管理模式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种管理模式,是否认大学生成年人最基本的权利的。

大学生作为一个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人,他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而我们现在宿舍管理模式却实际上否认大学生的成年人特征,圈养的结果是我们的大学生的心理永远停留在未成年人的水平上,这样就很多大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的创业,进而增加了大学生创业的心理成熟度方面的成本。

其次,这种圈养的宿舍管理模式,不利于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延缓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圈养的管理模式,压缩了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时间与空间,而社会却是教育青年人的一个很好的舞台,而在现行的管理制度之下,我们的大学生依然生活在象牙塔里面,缺乏社会最基本的经验与常识。

再次,这样圈养的宿舍管理模式,不利于大学生创业方向的选择。创业要面向市场,市场决定创业的方向。市场需要什么,行情如何,现在的行情是好还是坏,将来是好还是坏,这些都是在创业初期都是要了解和掌握的。而现在的这种圈养的宿舍管理模式,大大不利于大学生从校园走出去,从宿舍走出去,到广泛的社会上去了解市场行情。

最后,这种圈养式的宿舍管理模式,对于大学生成人意识的培养,责任感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这种管理模式下,只能塑造的是儿童版的大学生。因为老师没有把他当成一个大人来培养,而是对待小孩的心态去面对的,在这种心态之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他自然也会仍然把自己当小孩来看,而这种成人意识的缺乏,却是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创业风险。

鉴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弊端,我们认为,高校首先在管理方面应该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去管理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不能用老的办法,去管理今天的大学生。我们认为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革宿舍管理规定,实行灵活的查寝制度

比如,如果同学晚上有事不回来,应该及时和同宿舍说明,让本宿舍的同学知道其去向。以确保学生安全。

(二)允许与开放校外租房制度

允许学生外面租房,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及其父母和学校签订协议,承诺,在校外租房发生的一切事宜和学校无关。解除高校的后顾之忧。这样,一方面,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接触社会的空间和时间,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增加社会阅历,了解如何与人交往等。

(三)关于上课,实行网上请假制度

现在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流趋势。通过实行网上请假制度,有利简化大学生请假手续,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业实践中去。从而为创业的成功多一份时间保障。

其次,高校在校内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多开设与就业有关的尤其是企业管理与经营方面的指导课程。企业是一个复杂的机构,他涉及方方面面,所以,高校加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方面的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创业所欠缺的企业知识,从而有利于化解创业路上因缺乏企业管理而带来的风险。

再次,高校应该在学校内部形成一股创业的风气,培养浓厚的创业环境。

1.高校可以设立扶植在校大学生的专项创业奖励基金,用于管理在创业方面搞得比较好的同学,增强其企业后续的发展能力。这种创业专项基金,可以每年评选一次,就可以在很多成都上带动影响同学们的创业热情。

2.大力邀请创业成功的名企老总,来校园举行创业经验交流演讲。像马云,马化腾等名人,如果每年能定期邀请到这些人前来校园讲座,这对于有创业梦想或者已经创业的人同学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指导,能坚定其创业决心,从而化解创业路上因为信心的丧失而中途放弃的这种选择。

3.对于创业比较成功的同学大力宣传,鼓励和激发有创业梦想或者正在创业的同学们的信心与勇气。

三、大学生父母的正确引导,也是化解当代大学生创业风险的又一大因素,我们认为,作为大学生的父母,为了有效化解当代大学生的创业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市场风险意识

创业要面向市场,而创业前的市场调研,是创业的第一步,作为大学生的父母,应该首先引导大学生市场调研,树立市场需求第一的意识。没有市场需求,创业就变得很盲目,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创业风险,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市场需求第一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二)给予大学生必要的创业资金支持

大学生是纯消费者,没有太多的经济能力,而家庭对于大学生的创业第一桶金的支持,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同时父母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监管,及时了解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风险。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创业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增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

创业过程不是一帆风顺,可能会出现挫折,甚至,会出现创业失败的结果,如何面对挫折,增强抗挫折的能力,这对于初次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场考验,因此,父母应该引导大学生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增强抗挫折能力,才能保证创业的最终的成功。

四、大学生自身各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对于大学生有效化解创业风险、最终创业成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我们认为,大学生要有效化解创业风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 大学生应该在创业前补充关于管理企业方面的各方面的知识

众所周知,企业是一个很复杂的整体,没有企业的相关知识,创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了解企业的运营的最基本的知识,成为创业时候摆在大学生面前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只有具备关于企业运营方面的丰富的知识,才能保证自身创办企业的正确运营,才能有效化解因为不懂企业运营而造成的创业风险。

(二)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人际交往学,努力提高自身情商

企业设计到管理人,如何管理好企业员工,如何处理与其他企业人员的来往,如何与政府部门相关人员打交道,这就成为摆在大学生面前的一大门槛。因此,要想做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必须从提高自身情商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积累企业的社会资源,保证自身企业的良好运营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黄珍.大学生创业的七大风险[J].特别策划,2008 (6)

[2]高风民,陆东辉.创业技能实训教程[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3]杨明东,邢瑞芳.十六大以来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新举措及其反思[J].当代经理人,2006.21.

[4]赵卫冲.大学生创业风险规避[J].经营管理者,2010(11)

基金项目:

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号:KJZX201111

作者简介:

杨玉军(1979-),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南京工程学院思政讲师,硕士。

民宿经营的风险篇3

关键词:农业保险 市场失灵 政府支持

农业保险是通过集合具有同类风险的众多农民,以合理计算保费的形式对种植业、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的一种保险,是农业生产规避风险、补偿灾害损失的一种有效工具。然而,农业的弱质性使农业保险难以满足保险经营所依赖的大数法则理论,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即纯商业化运营——靠市场自发调节来维护的农业保险无法达到规模经济效应。本文结合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曹湖村农业保险的实地调查情况,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内生因素,以寻求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的对策。

一、问卷调查情况

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曹湖村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黄梅县及江西省九江市接壤,总人口约1500人,计400余户。全村耕地面积约2000余亩,土地肥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250天,每年平均温度16.6℃,适宜农作物生长,盛产棉花、油菜、芝麻、大豆、玉米、花生等多种经济作物。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棉花,年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在中部几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选取该村开展此次农业保险调查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此次调查在自愿的基础上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76份。关于农民对保险的了解和购买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

被调查的农民90%知道或听说过保险,了解保险的作用和意义的占30%,认为有必要购买保险的占40%,只有15%的农民能看懂保险条款。60%的农户认为保险费负担过重,真正购买了商业保险的农户只占20%,加上民政部门购买的养老保险也只有30%,其中为农产品、农具投保的为0%。而在投保的30%人群中,有45%是被迫购买的(商业保险公司的学生平安保险和民政部门的养老保险),80%发生保险事故时能得到及时的赔偿。这说明该村村民的保险意识很弱,而且保险负担较重。在问及“您的庄稼或者家禽遭到损害时,你会”的问题时,有80%的人回答“自己承担”或“听天由命”,10%的农民回答“靠国家救济或集体承担”,靠亲朋好友的为10%。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可以发现,该村购买普通商业保险的人很少,购买农业保险的则为0%。这说明农业保险机制没有深入到该村村民心中,农民的农业保险意识非常淡薄。

二、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内生因素

1、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谓道德风险,指被保险人由于参加了保险而放松对风险的预防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做了手脚,而保险人却难以了解。逆向选择的产生是由于被保险人对于土地的产出能力和风险状况等信息比保险人更了解,因此可以得到低于他们实际风险水平的费率,从而导致保险效率的降低。在具有一般程度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标的物中,市场失灵并不必然发生。然而由于农业保险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其标的具有生命性且标的价值会随着生长期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并且农业经营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期的管理水平等。同时,农业风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农民对于农业风险以及土地特质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要比保险人多。由此而导致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得实际保险损失率过高,在按照损失率确定保险费率的情况下,当保险费率高到超过农民自己分散风险的成本时,市场失灵就会发生。2006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8.46亿元,按9亿农民计算人均不到1元,而养殖业保费赔付率竟达232.2%。保险费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赔付率仍然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一现象的出现恰好与逆向选择的结果相吻合,即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商业保险公司纷纷退出农险市场,导致农险市场萎缩。

2、农业保险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必然会出现“供给有限,需求不足”,导致市场失灵。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稳定则受益的不仅是农民,还包括整个社会;相反,受损的也不只是农民,而会波及整个社会。投保人(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边际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私人成本、收益和社会成本、收益间的差异是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这样全社会就搭了农险投保人的“便车”。保险人供给农业保险,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使全社会受益。保险人供给农业保险的边际私人收益也小于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全社会又搭了农业保险人的“便车”。但无论是保险人还是投保人都无法对其正外部性进行收费,农业保险的消费量就低于社会的理想消费量,有效需求不足;农业保险的供给量也小于社会理想的供给量,有效供给也不足。供需不足,农业保险市场必然失灵。

3、农业风险区域性强。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而且呈明显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差异,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等6个气候带。这决定了农业风险区域性强,表现为不同区域间农业保险的险别、标的种类、风险事故的种类及周期、频率、强度差异,这造成农业保险单位经营区划、费率的厘定与区分复杂,投入资金与技术的成本很高。

三、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的对策

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须由政府来提供才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要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既应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又要注重市场的灵活性,并发展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体系。

1、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作为政府主导的农业保险制度供给,政府首先要出台《农业保险法》,明确各级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相关责任和利益,避免各级主体在农业保险中的随意性。其次,政府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给予保险机构不同程度的补贴和减免。对技术含量高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保费补贴应为60%~100%,因为这类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且大部分是外向型,出口创汇能力强、投入成本高。对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保费补贴为40%~60%,对此类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补贴少了农业保险机构无法正常开展业务,补贴过多则涉及保险公司的信誉度等问题。房屋、机械及个人医疗、责任、意外伤害和养老保险应发挥“以险养险”的功效,其补贴值为40%以下。此外,应设立国家农业巨灾风险基金,也可与地方政府共同筹集设立地方性农业巨灾风险基金。

2、实行政策性保险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发挥职能进行调节,政策性保险商业化经营是国外调节农业保险市场的成功办法。政府应利用利益诱导机制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对农民直接进行保费补贴,对保险公司进行税负减免和财政补贴。直接对农民进行保费补贴,把农民推向保险公司,将使需求曲线上移;对保险公司进行税负减免和补贴,使其获得必要利润,将保险公司引向农业,供给曲线下移,供求曲线就会相交。“以险养险”特许农业保险人经营一定范围的农村险,以其赢利弥补农业险的亏损。

民宿经营的风险篇4

据统计,目前全市有民宿200多家,床位总量达到19052张。全市民宿发展态势较好的有永嘉县、瓯海区、文成县、乐清市、洞头区,较为集中的区域有楠溪江、雁荡山、大罗山、泽雅等地。其中,文成南田镇五阳村民宿、瓯海盘云谷文化创意村民宿、永嘉暨家寨村民宿等,都是我市民宿整村推进的代表。

一、五大问题制约温州民宿发展

近年我市民宿经济发展较快,但与外地特别是与德清、安吉等地相比,我市民宿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无序。我市尚未就民宿发展出台相关规划,没有对民宿以及民宿相关旅游配套产品、设施等进行统筹谋划,民宿经济处于自我发展状态,有“遍地开花、一哄而起”的现象。由于政府缺乏合理引导,民宿分布零散,未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知名度的民宿集聚发展区域,基本上属于村民利用自己的空房自发经营、有经济实力的人看中一个地方投资办民宿或村与企业合作投资经营民宿等三种形式。这种无序状态下建起来的民宿,多数不符合区域科学布局和合理适度发展的要求。

二是合力不够。民宿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公安、消防、旅游、环保、市场监督、卫生等多个部门。目前,我市瓯海等6个县(市、区)已率先出台扶持民宿发展与管理的政策性文件,由于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致使某些民宿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地,也制约了民宿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项目开发的快速推进。目前,除瓯海认定了15家、文成批了14家,绝大多数民宿处于无监管部门、无经营许可证、无法开具发票的“三无”状态。

三是营销松散。我市大多数民宿品牌知名度不高,民宿经营者宣传营销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依靠“回头客”、发名片和口碑宣传。在当今这个信息资源大量涌现的互联网时代,温州民宿尚未搭建专门的营销平台,很少通过网络宣传推介,缺乏整体宣传营销的意识。全市尚未形成专业的组织和协会,缺少民宿行业的整体宣传效果,所以往往出现“节假日人满为患,平时关门打烊”的极端现象。

四是创新不足。我市多数民宿重模仿轻创意,主题不突出、特色不明显。无论是建筑风格、室内装潢等硬件设施方面,还是食宿服务、体验分享方面都非常相似,缺少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游客向往的特色体验以及主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缺乏地方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如永嘉、瓯海、乐清等地的民宿相似度极高,缺乏特色和个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民宿的市场定位模糊,没有针对青年白领、退休职工等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市场细分。另外,配套设施不足,道路及路标、环境卫生、停车场地、用水用电、通讯网络等公共设施建设滞后。

五是隐患较多。大部分民宿处于“无监管”状态,没有跟治安、消防系统联网。有的民宿为招揽生意,住宿登记不要身份证,离店不开发票。有的民宿装饰材料不符合耐火要求,消防设施配备不足,从业人员缺乏消防技能训练,存在很大的消防、治安等不安全、不稳定隐患。有的民宿建在山边、溪边,离地质灾害点近,有的民宿卫生设施差,没规范的消毒和疾病防范措施,消费投诉多。

二、五措并举推动温州民宿花开灿烂

一要注重规划引领。建议研究制定全市民宿发展的布局规划,对我市现有民宿发展进行摸底排查,并根据自然景观、人文环境、村庄条件等,出台相应的民宿发展规划线路图,明确重点发展区域,充分考虑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深入挖掘文化底蕴,不搞同质化,形成目标明确、布局合理、定位科学、特色鲜明的民宿发展规划。

同时,创新民宿发展模式。在楠溪江、大罗山、雁荡山等旅游景区周边集约发展民宿,以民宿村标准进行整片规划建设;对一些原住民外迁较多的并具有原生态风貌的“空心村”,则通过“政企合作”、“村企合作”的模式开发成民宿群落。引入民间资本,开发独创性、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示范项目,打造精品民宿。多样化开发民宿市场,积极打造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民宿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中端民宿,适度建设低端民宿,控制高端民宿。分区域打造自然生态型、文化体验型、休闲愉悦型、美食体验型、健身养老型等特色各异的主题民宿,实现错位发展。

二要落实联审制度。建议市政府建立民宿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并将成员单位人员相对固定,协调处理民宿经济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学习借鉴外地的经验和做法,坚持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按照《浙江省民宿(农家乐)治安消防管理暂行规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制订民宿消防、治安安全和卫生、环保标准,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手续,积极帮扶有意向开展或手续尚不全的民宿经营户尽早达到相关要求,让更多的经营者获得合法市场主体地位,推进民宿规范化发展。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民宿发展区域的旅游交通、便民设施、生活设施等建设资金的投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同时加大对民宿村生活污水处理、道路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的整理力度。

三要加强整体宣传。去舟山看海、到衢州看山、在莫干山度假、住丽水养生,每个地区都应该打造地域专属的品牌核心竞争力。我市这方面还比较落后,要着力打造温州民宿公共品牌,以品牌发展占领市场高地。要成立专业的民宿行业协会,制定相关行业准入标准及行业服务规范。要强化政府、行业协会和民宿经营者的三方联合互动,对民宿进行统一规划包装,以民俗文化的主题立意为核心,同时又突出个体民宿的自身特点,整体设计温州民宿形象,打响温州民宿品牌。要开设统一网络营销平台,创建民宿专题网站,进行集中展示推介,让每一家民宿都有页面进行民宿介绍、旅游产品及民宿预订等。要加强与报刊、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合作宣传,积极拓展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开发,进一步提升温州民宿的知名度、美誉度,让温州民宿做起全国生意。

四要开拓发展思路。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经营管理方法和运作模式,并结合实际摸索出适合自身的民宿发展新模式。如引入民宿经营的保险机制,为民宿经营者减轻风险负担;成立全市民宿投资有限公司,统一对民宿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引入专业化服务模式,实现精美的菜单设计、优美的用餐环境和周到的服务礼仪;结合乡村民宿自产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将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和民俗文化旅游区更紧密地融合,大力整合休闲产业资源等。同时,要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将民宿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古村落保护开发相结合,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推进。

民宿经营的风险篇5

一、民宿的定义

住建部、公安部、国家旅游局2017年2月27日联合颁布《农家乐( 民宿) 建筑防火导则( 试行) 的通知》(建村[2017]50号)规定,民宿是指位于镇( 不包括城关镇) 、乡、村庄的,利用村民自建住宅进行改造的,为消费者提供住宿、餐饮、休闲娱乐、小型零售等服务的场所。场所经营用客房数量不超过14 个标准间( 或单间) 、最高4 层且建筑面积不超过800 m2。

二、近年国内民宿重大火灾案例

2013年3月11日20时30分左右,云南省丽江市古城景区发生火灾。起火点位于光义街现文巷42号,此次火灾烧毁民房107间,涉及13户,其中客栈4家,6个院落,过火面积2243.46平方米。

2014年1月11日,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共烧毁房屋343栋,总受灾户数246户,古城最繁华地带变成废墟,此次火灾烧损房屋直接财产损失为8983.9308万元。

2014年1月25日,贵州省拥有300多年历史的镇远县报京侗寨发生火灾,经初步统计,大火共烧毁房屋100余栋、1000余间,受灾290余户1180余人。据悉,此次大火造成侗寨核心区超半数住户受灾。

2014年4月6日凌晨4点10分左右,云南丽江市古城区束河街道龙泉社区一古宅商铺发生火灾。经各方全力扑救,5点30分,明火得到全面扑灭,此次火灾共致10间铺面损毁。

2015年8月9日,贵州省遵义市永兴古镇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

2015年10月29日,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建筑“江全泰号”发生火灾,过火面积340平方米。

2015年12月19日,安徽省祁门县芦奇村省保单位一本堂发生火灾,过火面积524.37平方米。

2017年11月18日,国保单位河北张家口市张家口堡中营署东厢房发生火灾事故,过火面积约85平方米。

2017年12月10日,四川绵竹市九龙镇灵官楼被烧毁。

三、婺源县民宿发展的现状

婺源县的民宿经济发展较其它地区起步晚,但发展迅速。2018年12月摸排的统计数据,现正在营业的婺源县古宅民宿、农家乐已有670多家(如在3月份、10月等旺季农家乐的规模可达4000多家),可提供6600多间客房;其中精品民宿95家,可提供3000多间床位住宿,主要分布在江湾、思口、清华、大鄣山、赋春、秋口、段莘、沱川、浙源等乡镇,精品民宿投资规模达到5亿余元,年直接经营收入达3亿元。

四、婺源县存在的主要问题

婺源县民宿旅游虽显成效,但总体仍处发展阶段,各地发展不均衡、差异大,在产业规划、经营管理、安全卫生、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制约影响了民宿的发展。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缺少合法审批手续

民宿属于新生业态,其用地性质、建筑结构、建设主体、经营方式等具有一定特殊性,难以符合现行法规标准的规定。目前相关的土地法、规划法、建筑法、消防法等法律中均没有专门规定,民宅改建的民宿更是无需办理国土、房管、规划等手续。一些规模较大的民宿仅在投入营业前办理了工商、卫生部门的手续,其工商和卫生的营业执照与营业场所不为一体,一些规模较小的民宿甚至工商、卫生部门的手续也没有。新建的民宿虽然会办理土地、规划、建筑等相关手续,但是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往往以招商引资的名义,给投资方大开绿灯,造成一些先天无法弥补的火灾隐患产生。如丛溪小镇、流苏小筑、瑶湾等地均存在着防火间距不足、无消防车道、消防水池偏小、管网压力不足等后期难以改正的消防安全隐患。

(二) 消防基础建设不足

民宿多依山傍水而建,与其它民宅密集相连,耐火等级低;多数民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水源设施缺乏,基础条件差,所在地区的志愿消防队伍、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匮乏,无法满足灭火救援需要。如民宿密集的思口镇延村、思溪村、西冲村,秋口镇李坑村,珍珠山乡黄砂村、秀水村,房屋连片、通道狭小、缺少防火分隔措施,县城消防队出警距离远耗时长,从县城到这些地方少则1 小时多则几小时才能到达,据测算,一栋木房26分钟即可烧尽,且燃烧越猛热释放速率越大,火场升温越快,周边可燃物更易被辐射热点燃,导致蔓延加快,迅速引燃毗邻房屋县消防队到场早已形成“燎原”之势,错过了救援的最佳时机,况且建筑密集,道路狭窄,门槛、台阶多,消防救援车辆无法靠近火场,加上受自然条件限制,一旦起火不仅危及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对原生文化、原始自然生态和原貌历史遗存等造成毁灭性破坏。而民宿主要由农民或者租户投资经营,难以承受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防火间距等方面的建设、改造及投资。

(三) 消防技术条件不足

大部分民宿建筑由原农村住宅等建筑改建而成,因建造年代久远,其结构均由全木的柱、梁、檩、枋、椽等构件榫卯而成,用于特殊造型的拱、檐、架、脊等部件也是木质构造。这些建筑工艺精湛,造型独特,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普遍存在建筑耐火等级低、缺少防火分隔、缺少疏散楼梯、疏散楼梯形式不符合要求等先天不足,消防安全条件难以满足有关消防技术规范要求。

(四) 消防管理水平不足

一些地方民宿经营者缺乏消防安全意识,消防技术措施不落实,消防管理能力不足,消防宣传教育不到位,经常存在违规用火用电、采用可燃易燃材料装修、违规使用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品,以及消防设施、器材配置及维护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如段莘乡庆源村民宿群,大部分民宿均未配齐基本消防设施,电气设施安装和线路敷设不规范,老化裸露严重,且未与可燃物隔离,大功率的空调、热水器等电器增多,私拉乱接、超负荷用电。业主和从业人员严重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用火随意,冬季还有火盆取暖、火坑熏肉等习惯,重要节日和婚丧嫁娶还要焚纸烧香点烛、燃放烟花爆竹,加上烧炭、扔烟头等不良行为,用火频率高,火源管控难。

五、加强民宿消防安全的基本思路及措施

(一) 科学界定民宿法律归属

坚持城乡有别、新旧有别、大小有别、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消防安全指导意见,严格规范新建、规模以上及城镇民宿建设,重点指导和扶持小微民宿发展,明确简洁明确、操作性强的消防安全要求,协调城乡发展,支持农民致富,指导和促进民宿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不能将民宿简单定性为旅馆、餐厅,也不能等同分布更广的家庭旅馆、出租屋等。民宿就是要突出农村特点,位于城郊、乡村及偏远城镇,主要利用农民自建住宅、闲置房屋等既有建筑改造而成。小微民宿的经营用客房数量不应超过14 个标准间( 或单间) 、最高4 层且建筑面积不超过800m2。超过上述条件的民宿,必须严格执行《旅馆建筑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

(二) 加大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民宿的有序发展、安全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民宿聚集乡村的消防基础建设必须纳入政府工程予以保障。民宿聚集乡村的消防基础设施应当与乡村道路、饮水工程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和管理。民宿集中分布的地区建设供水管网时,应当建设公共消火栓; 已有供水管网但未配置消火栓的地区,改造时应配置消火栓。没有供水管网的地区,应设置天然水源取水设施或消防水池,山区宜设置高位消防水池; 村庄之间以及与其他城镇连通的公路应满足消防车通行的要求。砖木结构、木结构的民宿集中分布的地区,应当采取设置防火隔离带、设置防火墙、打通消防车通道、提高建筑耐火等级等措施,改善消防安全条件,降低火灾风险。

(三) 强化消防安全管理

在硬件方面至少应做到“两满足三配备”,即满足基本的防火分隔、安全疏散要求,配备简易报警、灭火器( 简易喷淋) 、疏散逃生设施( 疏散图、疏散标志、手电筒、逃生面罩等) 。

在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做到“一明确两落实”,即明确业主消防主体责任,落实用火用电用油用气、消防通道的管理措施,特别是加强厨房排烟罩、电动车充电停放、烟花爆竹和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安全管理。在消防安全制度方面,建立“四项制度”,即防火检查、隐患整改、宣传教育、消防演练制度。从业人员熟悉岗位职责和消防要求,做到“一懂三会”,即懂本岗位火灾危害、会报火警、会用灭火器、会

疏散逃生。在改造民宿施工中,严禁使用可燃易燃装修材料,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特别是加强临时电焊、动火的管理,确保消防安全。

(四)改进民宿火灾治理方式

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民宿火灾防控特点和需求深度融合。针对木质建筑易燃性特点使用单户多室互联型火灾探测报警设施,实现单户火灾“早发现、早报警、早处置”。针对电弧火花引发火灾的突出问题,使用瞬态电弧感知、灭弧动作保护装置和电气火灾探测报警与危险故障动作保护装置。针对火灾蔓延迅速的特点,使用多户联警联动装置,实现联防区域同步警醒,极早调动联防力量快速实施应急联动处置,有效扑救初期火灾,避免造成“火烧连营”。针对火灾传统防控措施实施难、局限大、效率低等问题,开发移动终端APP和电脑终端WEB应用平台技术,建设管控严密、运行高效的火灾早期报警系统,及时采集消防数据、处理、挖掘、传输、共享及关联相关信息,实现民宿火灾的高效、精准、实时、全要素治理。

民宿经营的风险篇6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宋斌

摘要:近两年来,宿州市以“两区”建设为载体,开展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人、地、资金、政策”等诸多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宿州市,农村综合改革,现代农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宿州市位于皖北地区,辖四县一区,国土面积9787平方公里,人口650万,共有行政村1212个,乡村常住人口34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3%,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潜力和优势正逐步显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民收入构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村改革由单项改革向综合配套改革转,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加速演进, 2011年11月,宿州市被农业部批准为第一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一、宿州市探索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的背景

农村改革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省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大包干”,打破了农村吃大锅饭的局面,破除了农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制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脱贫、温饱问题。但遗憾的是,凤阳小岗村“一年跨过温饱线,三十年未进富裕门”。这种现象,几乎就是中国农村30年的缩影。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农村改革处于缓慢的发展时期。1987—2003年连续十六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的主题不再是农业,每年的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改革基本走“稳定压倒一切”的“精英路线”。在这一时期,尽管加大了农业投入、促进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等,但由于在延长土地承包期、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重大进展,一系列在农村的改革再没有大的突破。中国农业进入了低潮时期,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十六大重新确立三农为中央工作的工作重心、为国民经济的基础。2004年重新以“三农”为中心的“一号文件”,农村改革才又重新步入阔步发展的轨道。

“三农问题”之所以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其原因是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方式与现代农业发展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生产关系又一次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约主要表现为“四个脱节”:首先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脱节,农民以从事单纯的农业生产为主,不能从农产品深加工中获益增收;其次农业生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脱节,尽管农业机械化、良种培育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农村地区普遍还是一家一户的散户耕作,生产关系没改变,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其三,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的脱节,土地与科技、金融等要素不能充分整合,无法发挥合力;最后涉农政策之间的脱节,虽然政府惠农资金和政策很多,但从属于不同部门,“撒胡椒面”现象突出,没有形成“叠加”效应。这“四个脱节”,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村改革发展。要破解这“四个脱节”,必须通过系统性、综合性的先行试验,理顺生产关系,寻求破解之策。

二、宿州市农村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龙头,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按照“一顶帽子大家戴”的发展思路,以埇桥区为核心,其他各县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不小于5万亩),并以每年不低于15%的速度辐射扩大面积,力争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1]示范区主要建设内容可概括为“4168”工程。即以粮食、畜牧、果蔬、林木等“四大支柱产业”为载体,以埇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个核心示范区”为龙头,以 “六个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创新、现代农村投融资制度创新、农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以“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装备设施体系、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业生态经济循环体系)”为支撑,[1]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依托,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机制。试验重点为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农业企业三大市场主体)、开展提升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多层次培育农业企业家、完善现代农业投入机制、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的七项试验,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的有效实现形式。

(三)以“两区”建设为载体,开展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按照“两区一体化、项目化、工程化、基地化”的要求,以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为抓手,解决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问题;以十二大基地建设(高标准粮田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符离集烧鸡产业基地、设施蔬菜基地、标准化水果产业基地、林业产业基地和城乡统筹试验基地等)为抓手,解决现代农业建设的“载体”问题;[1]以体系建设为支撑,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强力保障,统筹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简称为“两区”建设)。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努力构建三次产业融合、产城一体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的一流示范区。

三、宿州市农村综合改革实践与探索

(一)以主体创新为核心,农业经营组织培育初见成效。

着力培育 “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三大经营主体。打造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合作组织为纽带、家庭农场是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目前,全市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发展到500多家,农业企业发展到30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427个,带动农户77.6万户,户均增收高于普通农户10%以上。2011-2012年,宿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已连续两年跃居全省前列。

1、初步建立了家庭农场的认定扶持政策体系。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制定了《宿州市家庭农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从财政、金融、保险、项目、土地流转、设施用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扶持措施。目前已认定各类大、中、小家庭农场295家,其中以中小型为主,把握好适度规模,控制规模过大带来的未知风险。

2、建立了职业农民认证注册制度。制定了《宿州市职业农民认证扶持暂行办法》,对职业农民进行了定义,提出了职业农民的标准,对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和认证注册程序进行了规定,制定了职业农民的优惠政策。与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职业农民的认定工作,已认证注册职业农民2400余人。

3、开展了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试点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试点方案》。[2]全市第一批选择不同产业的16个产业联合体作为试点,试点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联合体中,龙头企业统一制定生产规划和生产标准,以优惠的价格向家庭农场提供种苗及农业生产资料,以高于市场价格回收农产品;合作社按照企业要求统一向家庭农场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家庭农场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向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构建既能促进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又能使农民平等参与和公平分享的新机制。如百亩良园蔬菜产业联合体的龙头企业对家庭农场的蔬菜实行保护价收购,在去年冬季部分蔬菜价格低于生产成本时,企业与家庭农场共同承担了价格风险。

(二)以载体建设为平台,十二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按照“两区一体化、基地化、项目化、工程化”的要求,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了十二大基地建设,每个基地根据产业特点分别选择2项改革试验内容,

有针对性地实施改革试验。十二大基地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改革的结合点,在基地中,改革试验成果通过生产力发展得到检验,成功了再向面上推广。各基地分别制定了《十二大基地建设方案》,统一规划,分类建设,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参与,市场化运作,建立了市、县区、乡镇及有关部门包扶十二大基地的工作制度。2012年,十二大基地已完成投资18.5亿元(其中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7.9亿元),实现生产产值31.1亿元,加工产值99.6亿元,辐射效应不断加强。

(三)以体系构建为保障,农村改革试验有序开展。

一是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开展校地共建活动,与安徽大学联合组建了“三农协同创新项目组”,与安徽农业大学联合实施了“五个一工程”,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联合建立了“宿州农村改革研究试验站”, 800亩的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正在紧张建设中,4个部级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正式运营,基层农技服务中心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升。与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组建了现代农业“两区”建设课题攻关组,增强了对两区建设理论和实践探讨研究的能力。

二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初步建成了“市、县区有检测中心,乡镇(基地)有检测站、龙头企业有检测室,市场有检测点”的四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保护地种植面积发展到115万亩,创建名优农产品品牌210个。三是构建农业装备设施体系。农田水利三年恢复与三年提升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建成旱涝保收田面积30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超过130万亩;全市耕、种、收机械化率83%,全省领先。四是构建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600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6家,超亿元龙头企业100家以上,创建名优农产品品牌210个,农业产业化综合水平居全省第一位。五是构建农业经营组织政策支撑体系。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持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资金、项目、人才支撑等具体文件。六是构建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全市整合农业、教育、人社部门及社会培训资源,建立了以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民办培训学校为基础,以乡镇化技术学校为依托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政府对此进行财政补贴。2012年共培训新型农民培训3万人。七是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十二大基地内,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先确权发证后进行抵押贷款试点。同时健全现代农业担保体系,从市县两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授信额度用于现代农业建设,推行“公司+农户”等信贷模式。如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为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内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余额5600万元。加强了村镇银行建设,灵璧县建立了本富村镇银行,市淮海村镇银行在市经济开发区及泗县建立了分支机构。八是构建农业生态环境体系。近四分之一的规模养殖场(区)已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种养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近60%,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基地20个以上。投资10多亿元的宿州帝元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建成后,其综合水平达到全国一流。

四、宿州市农村综合改革发展遇到的问题

“人”,由于农业的吸引力不强,农业生产的综合比较效益较低,农产品主产区财力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务农农民收入远低于外出打工收入,加上目前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严重,职业农民、家庭农场、规模经营主体极为缺乏,农业经营主体的问题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地”,土地规模流转面积小,我市流转土地仅占耕地面积的13%,远低于全国17%和江浙发达地区36%的平均水平,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纯农业规模经营者必须建设的晾晒、储存等服务设施缺乏相应的配套土地指标;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缺乏相应的建设用地支撑,土地方面的制约已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钱”,我市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不足30%,农民和乡村工业贷款难的问题仍很突出,金融支农力度明显不足;受地方财力限制,国家投入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地方配套资金一般难以到位;农业规模经营者预付农民的土地流转费用是刚性的,但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地方政府和经营者往往望而却步,发展现代农业举步维艰。

“政策”,国家示范和试验区的要素支撑不足,国家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只给牌子和任务,但没有给相应的政策、资金、项目等要素支撑;国家主体功能区的配套政策不到位。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宿州属于国家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按规定,国家对这类地区主要考核农村改革发展的相应指标,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投资、工业、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等指标。但实际上还是全面考核,并且国家对这类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够。

此外涉农补贴仍是普惠制,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经营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倾斜不够;尽管国家规定,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可以对农民的承包地做位置上的调整。土地的规模流转中往往极少数农民不同意流转,就导致流转的土地难以连片,无法进行规模经营。政府和农业部门的一些惠农政策,尤其是土地政策等,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响应。

五、相关政策建议

一要重视和扶持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加大对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培育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二要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的扶持,促进土地流转;对纯农业规模经营者必须的服务设施给予相应的配套土地指标。

三要创新金融支持“三农”的形式和内容。允许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经营大户和家庭农场以流转的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后抵押融资;国家对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经营大户和家庭农场,加大种粮、农机具购置补贴要突破30%的上限。

四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在体制机制和政策上,要允许示范和试验区先行先试、局部突破,允许“试错”;要真正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的配套政策,通过转移支付等形式,确保粮食主产区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增幅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允许传统农业地区在“城乡挂钩”、“增减挂钩”等土地利用方面先行先试,[3]探索欠发达地区“四化同步”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关于2012年全市现代农业“两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宿发【2012】5号

[2]关于印发《宿州市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试点方案》的通知宿秘【2012】43号

[3] 孟静.农村改革与农业转型的若干思考[J].2009.(9)

宋斌, 1969年-),男,安徽省泗县人,安徽农业大学在读博士,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农业发展

民宿经营的风险篇7

一、项目区域分析

1、友爱镇对于打造“一院一主题,共享民宿小院,乡村会客厅”的政策导向正好与我们公司项目相契合。

2、皇庄村地处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东距县城七公里,西靠友爱三元场,北达清水河,南临农科村,郫花路穿村而过,交通位置优越。

3、现在的皇庄村目前的支柱产业是以苗圃为主,现在村民房屋都是以自住为主,基本没有涉足过农家乐,现有房屋都比较陈旧。

二、周边竞品情况

1、周边农科村农家乐非常多,最出名的是徐家大院,刘氏庄园。这是农科村最早的农家乐,是友爱镇农家乐的名片。

2、观景楼农家乐,配餐788元—1288元/桌,民宿120元—180元/间.夜,临水轩消费是780—1688元/桌,民宿280—380元/间.夜。

结论:周边民宿、农家乐很多,同质化竞争很激烈,上客率都不理想。

三、皇庄村自营项目整体定位

   抛砖引玉,我搭平台,大家唱戏。吸引更多商家共同打造项目,从而实现大家共赢的局面。

四、项目初期规划

规划自营项目:将4号院、5号院、6号院、7号院及的院落作为自营特色民宿区(A区)。其余物业作为康养度假民宿区(B区)

 

A区

结合现代国际元素,打造流行派对空间。

关键词:主题独院,时尚,国际化元素,定制消费,强IP

优势:

劣势:

1、交通便利

2、绿化率高,空气清新

3、私密性强

4、契合友爱镇打造“乡村会客厅,主题民宿聚落”的发展政策

5、有区域优势,中国农家乐发源地的名片

1、全新组合模式,适应性有待考证

2、自成IP与项目本身环境关系不大

3、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机会:

威胁:

1、消费迭代更新

2、大成都范围内缺乏相应业态

3、本身项目架空层适合这种业态

4、自成IP,易造网红,易推广

5、快速汇集人气,为后期物业销售打下基础

对原住村民和周边村民影响较大

 

 

B区

将B区打造成为园林式健康养身度假别院,集养身、餐饮、民宿、度假于一体的大型健康养生度假别院群落。其主要针对以70,80后为主的“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亲子度假型消费群体。

优势:

劣势:

1、交通便利,距成都市区1小时车程。

2、项目内空气清新,绿化率高

3、项目私密性强,曲径通幽

4、契合友爱镇打造“乡村会客厅,主题民宿聚落”的发展政策

5、有区域优势,中国农家乐发源地的名片

1、区域发展较早,整体陈旧,老化

2、类似竞品同质化

3、村民返迁造成管理不便

4、针对的客群消费较理性

机会:

威胁:

1、一院一主题,打造共享民宿小院

2、全新的农企合作模式,投资小风险可控

1、可复制性强,同质竞争激烈

2、后期经营缺乏持续竞争力

 

最后:A、B区恰当融合可以快速汇聚人气,使之成为网红景点,并促进后期业态形成。最终促进物业销售。

 

 

五、营销推广

(一)、目标客源:70,80、90后社会消费主力人群。目标人群画像:猎奇、时尚、高消费、国际化元素

(二)营销思路:

1. 有主动营销快速过度到自媒体营销

2. 强IP,易推广,多渠道

3. 圈层营销,渠道合作

4. 搭建平台,吸引更多主题民宿经营者来共同打造

民宿经营的风险篇8

100多年前,电力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60多年前,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掀起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今天,浩荡而来的互联网浪潮,孕育着第四次工业革命。

宿迁,置身“互联网+”的风口,敞开向世界开放的大门,呼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这座“中国创业之城”正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创业的簇新梦想,在千家万户扎根、成长;宿迁人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智慧,书写着令人瞩目的网络创业传奇。

――起步早。从2007年开始装宽带在网上销售花木起步,到2009年电商发展初具规模,2012年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网络创业遍地开花。

――势头猛。2014年,全市正常经营网店3.2万家,网络销售额45亿元,同比猛增230%;快递业务收入、业务量分别增长202.8%、99.7%,均超过苏北其它四市总和。

――带动强。互联网创业既带动了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又促进了大量的人员就业。2014年,网络创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8万人。网络基础设施、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建设等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的态势。

――影响大。全市拥有4个中国“淘宝村”、3个省级“电商示范村”,荣获“中国创业之城”称号。一大批宿迁的地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网络创业的宿迁品牌享誉海内外。

一、从“创业文化”到“创业实践”――先行先试点燃激情

这是一个崇尚创业、创新的社会,这是一个人人皆可成才、梦想成真的时代。感应时代脉搏,勇于开拓创新,“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的宿迁城市精神,激发出蓬勃的力量。让群众对网络创业不再“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让每个人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点燃万众创新激情,激荡大众创业梦想,在这片流溢着汉风楚韵的大地上,互联网“大众创业”正蔚然成风。

化劣势为优势,把文化引领作为创业实践的先导。宿迁既不靠海,也不临江,既无矿藏,也无山林,经济基础薄弱,但历史文化悠久,创业文化浓厚。市委、市政府坚持创新创业理念,以创新发展构筑跨越赶超新优势。宣传引导。利用各种媒体,深入宣传网络创业知识、扶持政策,激发各个层面的网络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典型带动。通过典型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全民创业引导功能,先后组织“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和“金种子”网络创业等各类创业之星评比表彰,启发和促动各类群体解放思想、投身实践。活动促进。利用全民创业活动月、创业文化节、创业培训月、创业指导服务周等形式,让创业的思想观念扩散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全市形成了崇尚网络创业、支持网络创业、服务网络创业的浓厚氛围。

敢创业求变迁,将网络创业纳入全市发展重点。网络创业,宿迁有基础有传统有潜力。有底气动力充足。2012年宿迁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明确提出将网络创业文化建设向创业实践转变,启动实施“全民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见事早先行先试。新常态下,宿迁人审时度势,及早把网络创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在网络创业集聚上创新突破,鼓励引导更多创业者在网上开店,在线销售商品,形成网络创业的浓厚氛围。率先制定制度体系。2014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网络创业工作推进会,专题部署网络创业工作,并制定出台了推进网络创业的实施意见,财政、金融、国土等部门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初步形成了促进网络创业的制度体系。

抓机遇勇担当,让组织推动成为创业发展的保障。市委书记魏国强认为,网络时代地球是平的,产业梯次发展、后发地区只能依靠先发地区转移辐射的发展模式正被打破。宿迁快人一步,抢搭网络经济头班车,踏上转型发展创新路。强化组织推动。建立市网络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创业培训、载体建设、主题活动等工作进行部署。市、县(区)专设网创办,各镇、村(社区)设专人负责。加大考核力度。把网络创业工作作为加分项目纳入全市目标考核,每月通报一次推进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工作督查,严格兑现奖惩。加强网络创业诚信和运营监管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在落实上建立目标管理、压力传递机制,在载体上建立项目推进、督查协调机制,在服务上建立部门负责、联动共抓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努力打造“创业、乐业、兴业”众创空间。

二、从“东奔西跑”到“在家淘宝”――网络创业风生水起

在网络经济时代,看一个地区经济有没有活力,主要看这里的商业活动与互联网的距离。宿迁,正是一个与网络零距离的城市。这里,每190人就有1家网店,每20人就有1人吃网络饭。全新的互联网思维,低成本、小风险、大潜力的网络创业模式,强有力的政府推动,让570万宿迁儿女乘着互联网经济的强劲东风,链接世界、触摸梦想、点击成功。

市场开发倒逼网络创业。打破市场瓶颈找出路。宿迁市农副产品丰富,却一度销路不畅,好产品卖不出去。面对市场制约,宿迁人不得不四处奔波找市场,并开始了在互联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尝试。1999年,新河镇农民张庆大最早上网销售花木,成功之后带动同村600多户花农开办300多家网店,去年网上销售1亿多元。花木网络销售的成功,也为其它地产品的销售打开了市场大门。拓展网络市场强实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鼓励群众参与网络创业,推动“草根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变。沭阳县依托47万亩花木资源优势,发展各种涉农类网店6500多家,推动现代农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让更多花木和涉农产品实现网络销售,从大市场延伸到千家万户。开辟网络市场新空间。把全市优质资源与互联网捆绑起来,探索开拓市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也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色产业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如网络创业传奇人物耿巍,自创品牌在网上开店卖瘦腿袜,年销售收入1.5亿元,成为宿迁网店老大。

转型发展倒逼网络创业。网络创业助推产业转型。曾经,耿车镇从事塑料回收加工的家庭作坊铺天盖地,污染严重。面对产业转型的压力,全镇瞄准网络创业,让本地产品借互联网翅膀销向全国,打造出特色网络创业品牌,在新常态下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垃圾场”变身“淘宝村”。大众村曾是有名的“垃圾村”。近年来发展“互联网+创意家具”,全村936户有352户开网店,年网上销售板材家具超20亿元,荣获全国首批“淘宝村”和江苏省首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荣誉称号。网络创业走向低碳环保。耿车的凤凰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网络创业,无污染,低碳环保,一根网线、一个鼠标通天下,坐在家中能赚钱,堪称绿色环保新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

集聚发展倒逼网络创业。打造“生态圈”。按照“市场主导+自建平台+政府推动”的思路,泗洪县建设了网络创业产业园,打造集生产、销售、仓储、物流、培训、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兴智慧产业实验区、电子商务集聚区、网货供应公共服务平台、特色产品O2O体验馆、区域网络创业培训中心和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构筑全程无缝对接的“电子商务生态圈”。串起“产业链”。从小淘宝店到大网络销售,宿迁网络创业如雨后春笋,延伸了传统产业链条,形成了“互联网+生态农业”、“互联网+制造”、“互联网+物流”等新业态。集聚“新能量”。通过规划、政策、制度引领,实现网络创业集聚化发展、产业化融合、社会化推动,形成市县有网络创业孵化基地和产业园、乡镇有网络创业园、村村有网络创业点的格局。如沭阳县20万平米的苏奥电子商务产业园第一期工程年底将投入运营。宿豫区40多万平方米的网络创业园也在规划建设之中。

三、从“传统农业”到“互联网+农业”――两翼齐飞助力转型

“互联网+”,让宿迁这个欠发达的农业大市,一跃和世界上所有城市都站在了同一平台上、同一起跑线前。借助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两只翅膀,宿迁走出了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以大带小抱团发展。大户引领。针对农村网络创业户小而散的现状,宿迁研究网络创业户规模、区位和产业特色,培育网络创业中心户。以中心户带动5-10户抱团发展,既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又实现共同抵御风险,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互联网的纽带下,网络创业把分散的千家万户组织起来。目前中心户发展的带动效应开始显现。合作共赢。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加强合作,推进农业转型发展。京东与宿豫区合作设立163个农村电商合作店,今年将加速在宿城、沭阳等县区布点。阿里巴巴的“千县万村”项目已在泗洪县率先启动。现在,几乎村村都在深度“触网”,用互联网采购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集聚发展。2014年首创生态型家庭农场集群,这是互联网催生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产物,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一条新路。全市计划用两年时间,建设4个生态型家庭农场集群,各集群计划分别培育20个以上家庭农场,实现集中办公、资源共享、抱团发展。

实体加虚拟融合发展。引导上网经营。在实体店的基础上,引导有创业激情的年轻人开设虚拟网店,从事线上交易,获得收益后再完善线下实体,实现线上线下相互促进。80后潘裴回乡创业,将莲藕、荷叶深加工,上淘宝网销售,今年预计销售500万元、盈利180万元。实施行动计划。制定“互联网+农产品营销”三年行动计划,开展“网上农产品直销”和“时令农产品预订”,线上线下相融合,发展生鲜农产品“网订店取”业务。按照“农户+网店+公司”,招引和集聚订制商品生产项目。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网络开发订制农产品,提供个性化订制服务,拓宽销售市场。新河镇发展网店4500多家,从业1.8万人,实现花木网上年销售额6亿多元。探索营销机制。借助京东、淘宝等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本土平台,探索建立“宿迁农产品网络大集”、“宿迁特产走全国”等营销机制,多渠道、广覆盖、深层次开展网络营销。开展“季节性宿迁农产品网络购物节”等活动,依托各种农产品实体型展会举办“网上农展会”。

一村一品一店特色发展。宿迁把发展“一村一品一店”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方向,利用知名电商平台,通过网络购物方便群众,让本地特色产品上线销售,实现“买全国、卖全国”。一村培育一品。以村为单位,从自身优势、资源禀赋出发,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针对农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可复制性比较高的情况,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网上竞争能力。创建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79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品”累计达765个,认定“三品”产地面积比重达92.8%,居全省首位。一品做精一店。网上营销倒逼农业告别小农生产,催生生态、高效、规模现代农业,坚持做精产品和做精网店相结合。今年初,宿迁与京东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建设京东商城・宿迁馆,推动本地“三品一标”农产品网上销售。目前,57家企业确定入驻。“沭阳花”、“泗阳树”、“泗洪蟹”、“宿豫鸡”、“宿城菜”等一批品牌产品特色彰显。一店集聚一“军”。营造更优创业环境,用活大学生村官群体,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培养一批高级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同济大学毕业生金磊放弃在安徽的高薪工作返乡创业,带着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创建了江苏友明建材有限公司。

四、从“政府启动”到“优化环境”――壮大主体拓展空间

宿迁变政策洼地为改革空间,变地域竞争为市场竞争,围绕市场需求放大“互联网+”优势,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政策驱动、示范带动,以培育网络创业主体、壮大网络规模为重点,以完善服务为支撑,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局面。

政府与社会互动,凝聚创业合力。宿迁市各级党委政府把网络创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一手抓政府的有效推动,一手抓社会的有效参与。加强网络创业的统筹组织和协调指导,各县(区)均成立网商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提供培训、交流、咨询等服务。沭阳县创建“创业者+百盟物流园+县网络创业者协会”三方合作机制,由百盟物流园投资建设仓储用房,县网络创业者协会提供担保,创业者免费或优惠使用。各地定期举办网络创业技能大赛、投融资对接会、网络创业产品展等活动,对网络创业示范乡镇、示范村(居)和网络创业能手、诚信网络经营户、十佳网店等进行表彰奖励,“崇尚网络创业、投身网络创业、支持网络创业、服务网络创业”的浓厚氛围正在全市形成。

上一篇:综合考核意见范文 下一篇:建筑节能行业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