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途径范文

时间:2023-09-30 23:07:17

德育教育途径

德育教育途径篇1

那么,如何开展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传统的教育包括德育是老师教,学生学,通过课堂教学形式,老师津津乐道、苦口婆心的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些口授式的教育固然必要,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观念的更新,这种单一的教育形式似乎已经落伍了,仅靠“言传”有时往往会脱离实际,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为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空间,我们的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共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孰是孰非有时也会混杂不清,何去何从学生也是迷迷糊糊。因此,我们的德育应该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并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能够实地操作,亲身感受,这就是体验。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使德育教育发挥更好的效果。

1体验对人的影响

相信“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的典故大家都懂,为何“望梅”能够“止渴”?这是一种生物现象——条件反射,而这种条件反射成立的前提是“望梅”的人必须吃过梅子,懂得梅子的味道。假如一个人从来不吃过梅子,对梅子的味道全然不知,那么对这个人来说,“望梅止渴”也就完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了。其实,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体验的问题。从教育方面来讲,无论教师怎么讲解,“望梅止渴”的本意对于不懂梅子味道的同学来说,又如何能够真正的理解呢?因此,体验具有促进和强化认识的作用,是由理性认识转向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在某种情况下,体验会给人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当年东渡日本学医,为的是回国治病救人,使国人能有一个健壮的体魄抵抗外来侵略,保家为国。然而,在一次亲身的经历中改变了他的这种想法:鲁迅先生去看电影,当影片播放到一群日本士兵残杀与殴打中国人的画面时,日本人“欢呼”起来,而最令他想不通的是,在场的一些中国留学生也跟着日本人喝起彩来。鲁迅先生就想,要想挽救中国,光解决中国人的身体健康问题还不行,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好中国人的思想问题,从此,鲁迅先生决定不再学医,而改为学文,用他的笔杆唤起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偶然的一次亲身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变故而改变人的思想,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

2体验能感化人的心灵

在学校工作中,除了教学适当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学生的参与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感化学生的心灵。例如,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学校为了响应国家的这一改善民生政策,同时也为了教育同学设置了这样一个课堂,举行一个隆重的为贫困生捐款活动,号召全体师生各尽所能,为贫困学生捐款,对于老师和职工来说,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却很值得思考,因为学生本身仍是一个消费者,尤其作为农村学校,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什么零花钱,平时所用的每一分钱几乎都是计划好的,现在叫他们捐款,那不是让他们为难吗?但是,只要学校的宣传发动工作做得好,以贫困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现状来触动学生的心灵,以自愿为原则,不强求多捐,旨在培养同学们的爱心奉献精神。事实表明,绝大多数的同学都不甘落后,都能积极响应这样的献爱心捐款活动,他们宁可少吃一些零食,少打一份菜,也要挤出一点儿钱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再通过举行庄重而简朴的捐款仪式,可以达到潜移默化学生心灵的教育效果。可以说,如此的活动,学生将会终生难忘,捐款的同学会为自己的行动而感到欣慰,没有捐款的同学也会在这次活动中深受教育。

3体验能指导人的发展方向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鼓励学生要善于发展个人特长,只要不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每个人都可以培养并发展自己良好的兴趣。然而,一个人的兴趣并非天生铸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他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条件密不可分的。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去参观科技展览,可以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树立科技兴农、科技强国的思想;组织学生参加实弹射击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对军事的兴趣,增强国防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组织学生参加庭审现场会,可以增进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增强法制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组织学生参观禁毒画展,能令学生深知的危害,引导学生远离,树立抵制邪恶的思想。……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亲身感受,所受到的教育影响,要比老师在课堂上干巴巴的讲深刻得多,也比较符合教育的认知规律,学生明白了道理,就等于给自己找到了一盏指路的明灯,确立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4体验成功,能树立信心,增强发展的动力

我们的学生总存在差异,成功不可能同时赋予每一个人,尤其是在某个竞争中,注定有成功者就必然有失败者。或许,有某些同学素来与成功无缘,对于这些同学来说,自尊心与自信心都受到很大的打击,学习劲头和精神情绪就不用说了,为了转变这些同学,除了给他们做好思想工作,用各种方式鼓励他们之外,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有一个能够获得成功的机会。因为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苦尽甘来的感觉。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我们十分重视发展个人特长,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在其他方面总有一些优点。比如,体育方面有专长,文艺方面能唱会跳,善于作画书法,有较好的演说才能,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等等,只要他们有一技之长,我们总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让他们有一个能够站在领奖台上的机会,去感受成功者的喜悦心情。这样,他们才更有信心更有动力去进一步发展个人的爱好和特长。

德育教育途径篇2

高等学校的所有的管理岗位包括后勤部门都与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与教学管理直接相关的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的教职员工,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表现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爱岗敬业的态度、热情周到的服务、耐心细致的咨询,会向学生们传递正能量,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爱校如家的情怀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相反,倦怠的工作作风和焦躁的工作情绪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为此,要强化学校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各部门的德育渗透功能,强化教职员工的育人意识,明确自身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德育工作者,牢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宗旨,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严谨的敬业态度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二、春雨谈心活动是高校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学生进入大学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新环境的不适应、授课方式的改变、人际交往不适、独立生活能力不强、新目标的缺失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迷茫,都会给同学们带来或多或少的思想变化。尤其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一般性心理问题和因为竞争压力所产生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也随之增多。但所有问题的产生,一定会有其主客观原因。解决这些问题,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其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春雨谈心”活动。春雨谈心运用了心理学的谈话技巧,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落脚点,帮助他们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探讨解决问题和改变现状的方案。通过开展耐心细致的春雨谈心,针对个性问题具体分析、细心疏导,将积极健康的认知方法传授给他们,挖掘其自身的潜能,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德育教育功能。实践表明,高校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的春雨谈心活动是解决学生学业、人际交往、就业择业、情绪情感等多方困惑和问题的最基本而有效的手段。

三、有效的载体建设,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

德育的渗透性教育方式,注定要通过依附一定的载体方可实现。高校的德育渗透工作要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创新性地根据德育教育目标设计、策划相关主题活动或教育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得到熏陶和感染,并内化到自身的行为之中。这是一项细致、复杂、艰巨且永无止境的工程,需要广大德育工作者们创新思维、精心设计、共同努力。

(一)大学文化的德育渗透功能

大学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因素。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指校园中主导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校风、学风、作风等。“入则增长知识和才干,出则服务祖国和社会”“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哈佛大学看重的是培养的学生是否有为国家服务的品德。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既体现了所有大学都应该具有的一般精神,同时体现了自身理工科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既体现了大学的一般精神,又很好地体现了重点培养教师的特殊性。这些校园文化一旦被师生认可并形成共识,便会对他们的行为和理想起到不可估量的引导作用,体现出一定的规范作用,从而成为学校师生的认知和行为标准。同时它又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只是在学校期间,甚至于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活动对德育渗透的潜移默化影响

高校校园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针对性地、有计划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活动之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术类型的报告或讲座,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创新潜能和求知欲望;各类学科竞赛、发明创造等科技类创新活动,会培养学生们缜密的思维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各类参与性体育活动,增强了大学生的体能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征文、影评、作品欣赏等活动,培养了大学生文学修养并陶冶了情操;演讲、辩论等活动,培养了大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拓展知识体系;社会调查、各类参观等实践类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人生阅历,还能够促使他们走出校园,亲身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奉献社会的良好品质和道德风尚;志愿服务类活动,是学生们的自主行动,没有任何报酬且具有一定的利他性,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提供了很好的体验平台,对于社会的和谐进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近几年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例如:各类文体赛事、三进社区、敬老院、儿童村等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们在奉献中收获快乐,促进良好的道德形成。

(三)重视环境的隐性德育渗透功能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自觉的培育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因而,要着力建设高校育人环境,从校园的建筑布局到满足广大学生活动的场馆设施;从校园的花草树木到景观设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例如,“上善若水”“求实创新”等校园内各种文化石;某些高校的院士墙;美国耶鲁大学校园那座独立战争时牺牲英雄的雕塑,这些蕴涵道德追求的校园景观,对人们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激发人们产生某种道德追求,并内化于心,去约束或规范自己的行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一旦转化为个人的情感需要,就能成为每一位大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道德教育既是一个道德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道德主体实践内化的过程。因而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与未来。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增强渗透性,将德育渗透寓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赋予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强化道德认知,然后经过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等方式,主动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道德,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并在推进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德育教育途径篇3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渗透式教育的模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汉斌. 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2). 

[2] 郭学府.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j]. 教育科研论坛, 2010,(10). 

德育教育途径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德育;关系;途径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体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为大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的运动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由此引发了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的变化。所以,必须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德育知识的渗透,提升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体育课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除了能够教给大学生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

一、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一)体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体育是德育活动进行的载体,不管是进行文化课程学习还是进行实践锻炼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作保障。因此,学生要锻炼出一副良好的体能,才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体育教学活动虽然需要良好的体能做保障,但是技能和思想(德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是不同的,比如,田径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耐力,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再比如,一些集体性的球类运动,需要团队成员不仅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有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团体功效;对于体操等一些技能性较强的运用项目,能够培养大学生谨慎、沉着等方面的特性。因此,我们说体育是德育教育渗透的载体。

(二)体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有效途径

首先,体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体育是一项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很多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目的之一是锻炼身体,另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其次,加强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上进心和集体主义感,实现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发展。

二、德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遵守体育规则的意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遵守体育规则的习惯是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精神能够长久传承下来,主要是由于体育规则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一个团队能够成功也是由于团队成员能够遵守团队规章制度,在进行一切行动之前将团队利益始终放在首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体育锻炼,不私自脱离团队进行锻炼,且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规定的场地进行锻炼;另外,课程结束之后还要按照规则将体育器材随时借还,方便下次使用。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了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为高校大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德育渗透过程中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实现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计划。另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比如,对于一些耐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在练习障碍跑步教学中将栏架看成前进中的困难,只有征服它才能走向成功,锻炼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在德育课堂渗透过程中加入一些集体性的游戏项目,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德育教学渗透方式方面,高校教师要将一些最新的方法引入进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团队要拧成一股绳,为集体争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奖励政策,对于在竞赛中胜出的一方可以给予精神上的激励,让他们尝到胜利的果实;对于失败的一方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战胜困难。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学生在体育课上要学会同他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够得到发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这种精神使得团队的成员能够积极发挥个人的优势,并且对成员不足的地方进行互补,充分调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默契的台作方式,推动整个团队的成功以及团队创造性过程的发展。可以安排一些团队活动如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等集体性的体育竟赛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长此以住,学生通过融入集体来感受团队,感受团队的成败带给自己的快乐和难过,从而体会到要想成为一个高效的团队,全体成员必须要紧密配台,只有团队成功了个人才能成功,个人与团队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四)教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发挥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调查显示,高校体育教师的德育水平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教师作为高校体育德育渗透的主体,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水平,另外还有具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当前,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体育教师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强的需求,才能够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才能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体育教师队伍,使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

三、结语

总之,德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作者:李静文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邓艺雄.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科教导刊(下旬),2015,(01).

[2]宋振宇.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原则及实现[J].亚太教育,2015,(18).

[3]孙晋媛.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与实施途径[J].才智,2015,(21).

德育教育途径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德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32-02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向国家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坚持以德为先的育人方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重技能应用,轻道德素质教育的倾向,其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灌输,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教师精心酿造,学生却食之无味,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无法面对新时代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应建立并完善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机制,探索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拓展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渠道,从而全面开展高职院校德育工作。

一、改变传统的道德灌输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德育的主体性

在今天,传统的道德灌输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高职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发挥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和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必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要求。同时,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他们自我教育潜能,引导他们从会“做事”转变为会“做人”。职业教育的目标固然足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但任何教育都应该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强调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四有”新人,所以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德育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邓小平在论述德育教育问题是曾指出,“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学生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所以我们应积极探索实施主体性德育模式教育。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人的精神支柱,我们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去研究如何启迪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而不是强制灌输理念的客体,真正实现德育课从以社会为本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从以政治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德育生活为中心,从以老师和课本为依据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据的根本性转变。人性化的德育教育思想,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将学生成长遇到的困难与我们所在的工作相结合,促进他们将来更好地健康成长和更好地适应社会。高职学校的学生入学后,对自身的评价不高,有较强的失落感,所以我们就要对他们多加关爱。鼓舞他们的信心和对成功的欲望,情理交融,这样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二、创新德育思维方式

为了有效地进行创新德育思维的创新,需要积极继承与借鉴中国优秀的传统德育思想,积极借鉴其余国际相关的优秀文化成果,赋予其时代特色,综合考虑学生在目前形势下面临的思想行为难题。要将理论传授与原著选读结合起来,将人类社会共有的道德理念与“两课”教学相结合,将“两课”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坚持德育工作贯穿于各种活动之中。要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德育工作者不仅仅是“两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全体教职员工都应该是德育工作者。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德育过程中尽力塑造德育教师与听课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建立和谐互动的沟通机制。实施模块教育。将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分成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三义”教育“、三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校园文化教育、诚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党的知识教育、形势教育与民族宗教教育模块。创新德育教育。还必须从人的综合素质和推进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把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得到高品味的文化熏陶和完善人格修养,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注重德育工作实践教育的强化

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要确立道德实践活动是教学的组成部分的观念,明确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内教学活动的延伸。为了实现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需要积极开展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动,把握好德育工作的规律,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德育的内在发展规律相契合,以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媒介,坚持理性和感性、内容和形式并重,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学生“明荣知耻”的道德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道德意识与道德水准。

四、建立开放的德育教育网络,对学生进行自律性教育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介,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未来几年中,中国上网的主流将是青少年学生。互联网对青少年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中,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学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领域,认识世界的博大精深,结交许多不相识的朋友,触及科技领域的最新知识。网络还同样伸向人的意识形态领域。对尚未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青少年学生影响更甚。网络是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可以成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阵地。反之,则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种形式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网络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健全的校园网,主动占领网络德育教育新阵地,积极对抗消极文化的影响。通过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鼓励德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开展网上咨询,大力建设网上德育阵地等方法,消除网络给德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可在网上组织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功能。如开设“热点论谈”、“交友”等栏目,让学生自由交流、谈心,使德育教育更加生动活泼。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鲜明的特性。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直接灌输,而是通过富有特色、具有针对性、形式生动活泼的文化科技活动潜移默化进行的,从而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提高素质,其对学生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具有很强的教育亲和力和渗透性。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德育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已经成为落实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活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德育为目标的校园文化,其活动贯穿了道德品质形成的全过程,是高职院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与因素,也是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效高资源。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成为高职院校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占领这块阵地,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就能够更好地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就能够更好地拓宽教育渠道,真正地起到教育人、塑造人的功能,切切实实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效果。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使人们懂得心理健康的意义,明确心理健康标准,逐步完善自身的心理健康防御机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提高人们应对挫折和困境的心理能力。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教育十分必要。当前,高职学生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日积月累,便会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观念的认识产生错位。其实,高职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问题,大部分都由这种心理问题引起。因此,要加大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不断探索德育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可通过课堂教学、网络咨询、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活动等途径加强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帮助他们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并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

总之,德育作是高职院校的一项系统工程,形成全方位的高职德育教育体系至关重要。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探索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依靠全体教育工作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群策群力,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适应社会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灿灿.浅谈高职德育教育[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2] 宋长琴.论新时斯高职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文教资料,2009(36).

德育教育途径篇6

关键词:德育教育 渗透 途径

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推进教育纵深发展,笔者认为:开展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充分挖掘德育资源,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思想,是新形势下不断提高每一个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良好途径。

一、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基础工程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基础工程,它具有时代性和传统性。十九世纪初期,全国各地涌现很多优秀长征干部,地方就有陶岭村陈国军等人,他们爬雪山,过草地,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许多地下党员,地方有楚江村李沙清等二十多位,他们进行了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为解放湖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许多杰出青年,保家卫国,响应党中央号召抗美援朝,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热血洒在国外的土地上。改革开放以后,涌现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乡村致富能手,成为社会发展一代先锋。

学校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开展向历史英雄人物学习活动,加强道德建设,特为民族英雄、历史名人树碑立传。“长征英烈,永垂不朽”、“改革发展一代先锋”。

学校开展思想品德正面教育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然而,广发中学在不断搞好德育资源基础工程的同时,还注意了抓思想品德反面教材的建设。经常在思想品德栏中报道个别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思想放松改造,走上犯罪道路的情景,以教育中学生不要踏向犯罪道路,加强警示教育,成为中学生“警示栏”。

德育工作常抓不懈,我校教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早晨升旗时间,开展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号召全校师生读《光辉的旗帜》,写出心得体会,开展班级读书竞赛活动等。

二、德育教育工作的误区

一是学校德育工作虽然注重革命理论、革命理想的灌输,重视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甚至每学期还建立了德育评价体系方案,但是,学校德育宣传方案陈旧,要求学生只是一些书本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过高过空的调子,多数学生对什么是爱国主义,怎样爱国,弄不清楚,学校德育工作形式上轰轰烈烈,而不求实效,学生考试起来得分率较高,而实际应用起来束缚了手脚。

二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分析不透彻。例如,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不善了解。还有学生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贪图享乐,消极腐败现象严重。

三是应试教育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冲击。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多数地方衡量一所学校好坏只看重升学率,而对学生的道德要求放松了标准。

三、在执行新课标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通过一些建设工程,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便利,但立碑、收集整理革命英雄人物历史资料活动只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还应该让德育工作体现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到学科教学的各个领域或学科教学的各教学环节之中。例如,我在教学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时。首先,要求了解本意,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其次,理解引申义和比喻意,在理解引申义时要求同学们展开联想,发挥想象,这时,课堂沸腾起来,多数同学联想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走改革开放道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民很快走上了致富之路,奔了小康。两种社会,不同制度,形成鲜明对比,激发了同学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社会主义的无比热爱之情。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情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渗透。

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来说是一个挑战。据统计,学生中违规违纪现象有所增加,青少年犯罪率有所提高,于是,学校通过收集资料,编写了反面教材读本,增设了反面人物宣传栏,提高了在校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在优化德育教育过程中,着力讲求方法

新课标下的学校德育工作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我们每个教师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有机地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打破过去那种思想政治教育单纯靠政务处工作人员和政治课教师。变过去的学校政治工作少数人参与为全员参与,变单一政治学科参与为多学科参与,变思想道德教育的单一性、随意性、盲目性为现在的综合性、系统性、针对性。

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学校教育至关重要,农村中小学生尤为紧迫,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才能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

第一,在落实“两全”上动真格。

德育教育内涵是号召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改革过去那种只注重智育忽视德育工作的评估机制,改革过去的只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

第二,在课堂“渗透”上下功夫。

教师利用课堂主阵地,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既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发挥渗透德育教育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起到了“双赢”的效果。

第三,在上好“活动课”上做文章。

活动课是教学的第二板块,如何组织好学生,学校应全面规划,具体安排。确定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内容,形式多样,加强德育工作的训练。

德育教育途径篇7

关键词: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环境因素及影响;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许多崭新的社会观念、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想开始不断地渗透到学校这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中来。一方面学校德育体系中的某些固有原则、方法,不能对其中的积极因素做出及时反应和吸纳,使学校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到学生消极抵制;另一方面对部分消极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无所适从,致使德育工作逐渐失控。因此,研究和解决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与有效途径,已经提上中学德育的重要议事日程。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我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中共中央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既体现了党对青少年一代的厚望,又使我们感受到责任的重大。在目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二、环境因素及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外部因素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环境因素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

社会环境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成年人的榜样作用等构成。社会环境对中学德育有着较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信息社会呈上升趋势。学校的青少年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他们在接受学校德育之前,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已经接受或正在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完全排除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根本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控制它,抵制其消极因素,利用其积极因素。

父母的态度、家庭的作风是影响青少年态度和品德的重要因素,但这种观点并没有被家庭教育者普遍认识和接受。目前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大,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过度关心子女的物质生活条件,忽略对子女的了解研究;过度的感情投入,忽视了对子女爱而勿溺、严而有格的家庭教育方式;过高的目标期望,忽视了对子女的榜样示范教育。

学校环境主要由教风、班风、校风和学生校内外交往关系等构成。学校环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培养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学校德育必须考虑的两个因素,但这也是学校德育无法实施全程控制的因素,唯学校环境是可以被控制和操纵的。优秀的中学德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总是把建立良好的学校环境作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务,并借助良好的学校环境去教育个体。当然要发挥学校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其基本途径就是通过学生自身的交往与活动促使学生自觉接受。

三、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面对德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德育应如何做才能有成效?

3.1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最重要的师表,是学生最活生生的人格榜样,教师举手投足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不能只是道德的传声筒和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成为鲜活的、人格丰满的生活者,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榜样,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才会心服口服,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2德育重在实实在在、时时刻刻。学校对德育最为强调的就是要“实实在在”——实实在在地贴近学生。人们生活在“生活世界”中,任何离开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如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一种道德教育信念从小予以熏陶,也未尝不可,但要作为一种道德内容或行为去贯彻或训练,这就未必会有成效。因为一个人若没有经历过远离祖国或亲友的切身体验,他就很难真正领悟“爱祖国”、“爱人民”的真正涵义。因此,把一些成人世界中都难以理解或做到的道德理念,却叫一些没有任何生活体验的未成年孩子去理解,其起到的只能是事倍功半的作用。为此,对中学生的道德要求而言,其内容应更多地限于行为举止的训练、是非善恶的辨别等,这样一种水平的道德内容才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容易触摸并善于理解和做到的。

学校德育教育追求的效果应是“时时刻刻”——时时刻刻地进行渗透。学校要创建一流的校园环境,用一流的环境氛围熏陶学生的公德意识。任何道德光靠说教是教不出来的,只有让学生通过生活的实例,来进行善恶对比,才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如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行科技活动、文娱活动、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通过定期请校外辅导员、党政干部、先进模范人物、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改革形势、革命传统等方面进行教育;也可以建立校内外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基地劳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接触社会,受到教育。这些各式各样的活动、教学、实践,把德育的内容渗透到了课内课外、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所有环节、所有时刻。这样德育就不再是以前那副呆板的说教面孔,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

德育教育途径篇8

整体教育有两个层面:可理解为一种教育模式,也可理解为教育手段与方法,在此,就教育手段和方法加以探讨。

一、整体教育的内涵

整体教育是一个教育学范畴。相对于“个体教育”而言,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条件,对受教育群体和集团的一种显性教育。整体教育区别于个体教育几个明显特征,一是集团性。受教育者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人,是多数人而不是个别人;

二是时段性,即相比个别教育,它需要固定的时间,而不能因教育者的好恶和心情在而随时变更或者延长或扩展。三是条件性,它需要一定的场地和相应设施设备。四是普遍性,也就是可以针对一个团队的全体人员进行教育,从使用范围讲,无论任何单位,任何团体,任何组织都在采用此形式。此外,还具有计划性。教育者要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事先的设计与周密的思考,计划解决相应的问题。

二、整体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一)整体教育是培养集体主义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整体教育,并通过这种集团整体的教育活动的形式,可以让个体感受到集体,是集体的一员,而不是游历于集体之外的个体,并在这种集体的形式下,充分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增强集体主义的意识。

(二)整体教育控制团队的整体性,增强整体战斗力

整体教育过程中,由于集团式的教育,大系统是一个一个的子系统构成的,我们可以从子系统的外在表现情况,反映出子系统(或者小团队)的管理水平和素质,优秀的子系统(小团队),训练有素,秩序井然,体现出很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而差的子系统则杂乱无章,秩序混乱,即想在即时的整体教育过程中,有意表现出纪律观念强,但由于缺乏平时的管理和严格的训练,都无法控制局面,即使强力控制,也只能出现短时的效果,而一旦时间稍长,马上会露出本来的面目。

(三)整体教育具有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及时性

整体教育过程中,信息的传播具有广泛性,可以将教育者的思想、理念,传达给每一个受教育者,体现迅速、及时而广泛的特点,十个人通知一百个人,所需要的时间,十个人所通知一千个人,所需要的时间,与一个人整体通知和传达的时间。

(四)整体教育的团队氛围,会创造出强大的心理相互影响力

由于整体教育的人数多,在整体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生动有趣,震撼力强,那么在受教育团队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外在反应,而情感具有传递性与相互煽动性特点。我们在听演唱会或演讲的时候,集体的情绪会催生个体情感的扩张,从而形成一种激情狂潮,达到痴迷与信服的境界。希特勒如果对一个人演讲,他是达不到让人疯狂的效果的,而对着整体的教育,则因氛围的影响而达到极端的狂势,可以这样讲,他创造的演讲氛围是整体教育的一种体现,而这种氛围将德国推向了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车。

(五)整体教育的实践性特点,促使管理者深入实际、了解情况,从而增进了教育者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作为教育者在整体教育时要让听者心服口服,富有针对性,就必须努力去搜集素材,了解情况,并作出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形成集团意识加以传达,所以,能促使教育者深入实际,做好本职工作,提升教育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六)整体教育为下级团队的组织者提供示范性

整体教育的教育者,不仅对团队的个体有着教育意义,同时也对团队的各个部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提醒教育和示范,这样的结果必然会让团队的各个部分形成一种整体力量。

(七)整体教育为培养团队风格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为教育者,我这里主要是指管理者,对团队深刻的阐述自己的理念,思想,以及要求和做法,在制度保证的前提下,在教育者的教育下,会形成一种风格,而这种风格就是教育者的风格,长期的整体教育对一个团队风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整体教育的一般性要求

(一)整体教育内容的要求

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符合时展的方向,对受教育者有教育意义的话题。切忌发牢骚,将个人的不成熟或不正确的观点,强加给受教育者。而且要求整体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真实性、兴趣性、更需要教育性。

(二)整体教育时空把握的要求

针对群体的年龄结构、思维结构、注意力的特点,我们得要注意整体教育的时间,大学生心理比较稳定,可以时间长一点,如果针对中小学生,如果一整天或者长时间的持续的演讲和报告,会影响整体教育的效果。空间条件,需要考虑整体教育的会场情境的布置。以及会场的大小,如果人数不多,则应选择较小的场合。否则会影响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人多而场地狭小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

(三)整体教育形式的要求

整体教育的形式很多,在这里我所讲的整体教育是讲排除文艺形式的整体教育。主要指的是报告,演讲等语言形式。

(四) 整体教育实施过程的对施教者的要求

整体教育者在施教时,必须要具有敏锐的思想、清醒的头脑、同时需要感性与理性并具,施教者还需要有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应变能力,施教者的服饰与装束以及面部修饰要得体,要体现出施教者良好的气质与修养。

(五)整体教育必须考察后续效果并进行追踪

整体教育的效果如何?整体教育是否得到团队个体的认同和执行?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检验。一是教育者提出的切实可行的计划、目标、要求是否如期完成,团队的精神面貌是否如教育者所想象的那样发生了变化。二是教育者可以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得到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效果。三是座谈会形式,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成这种目标。

上一篇: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文 下一篇:公共经济学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