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20 12:34:36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篇1

[关键词]饭店行业实践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饭店行业已经走过了将近三十余年的历程,因而总结与回顾我国饭店行业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将有利于在未来饭店发展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提升与完善。

一、中国饭店业发展历程综述

1.发展综述

回顾我国饭店业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得知:我国饭店业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回落阶段、恢复上升阶段、提高上升阶段。

(1)萌芽阶段(1980年以前):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总体数量少、设施陈旧、功能单一、条件简陋、全国地区性分布不平衡。

(2)起步阶段(1980年~1982年):通过引进外资,逐步兴建了一大批中外合资、中外合作饭店。这一时期的饭店经营管理依然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制约和影响,饭店仍在很大的程度上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3)高速发展阶段(1983年~1993年):在这一时期,中国饭店业走过了一个以质的提高为核心内容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对饭店产品与服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意识及服务方式等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饭店发展还相对处于初级阶段。

(4)回落阶段(1994年~1998年):1993年以后,饭店业逐步完成其利润平均化过程,建设高潮开始回落,同时由于市场不景气、经营不善等方面原因的促动下,盲目建设的恶果已开始突现,饭店业的利润率在逐年下降,1998年全行业出现负利润现象。

(5)恢复上升阶段(1999年~2001):这一时期,行业内的竞争日益加剧,平均房费下降。饭店产品、开发、建设等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也进一步激化了采用简单价格竞争的倾向。在此阶段,饭店行业开始注重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等问题,旅游教育也为饭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后备军,但我国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及方法问题等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饭店领域的研究质量、范围也不断地提高与拓展,研究成果相对以前更成熟,但总体上还未呈现较高的研究水平,其研究成果应用在饭店产业的实践发展还相对比较薄弱。

(6)提高上升阶段(2002年目前):随着走出97年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行业发展负面影响后,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饭店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景观房地产项目大量涌入、培训中心的转向和社会旅馆升级改造,国际饭店设计公司与投资人员大量进入,以及对饭店建筑及景观环境认识的提高,饭店的建设将不断提高硬件水平,所展示出来的理念与国际饭店行业的发展逐渐接轨。另外,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经济、社会与文化进一步的发展,各种类型的饭店开始得到巨大的发展,并且伴随着对各种新理念,比如体验经济、消费经济与消费社会等的认识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饭店设计、建设与发展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饭店呈现出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在饭店实践中也逐渐意识到特色与产品差异化发展必要性问题。我国饭店业本土自主投资、管理发展起来的饭店单体企业也表现了良好的成绩,并且出现了凯莱、如家等一大批有着良好发展理念、管理技术等的大型饭店集团、也出现了大量的饭店管理公司,它们在国内已经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品牌关注、但与国际饭店管理集团比较来看,在各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发展评述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走的是超常规发展的道路,中国饭店业从一开始就是改革开放的窗口行业,也是一种非常规或超常规的路径。同时,在饭店业发展短短的不到三十年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发展道路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认识与完善,经济发展的转型,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国内竞争国际化进程、国内竞争国际化等问题,从饭店行业的发展萌芽时期迅速地经过了若干了发展阶段,因而也使我国饭店业的发展呈现出相当出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饭店行业发展对科学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性认识及实践应用尚有待提高和缺乏迫切性,随着竞争地加剧,对饭店实践领域诸如,如何提高饭店企业竞争力、饭店产品竞争力,如何建立饭店产品品牌,如何建立与市场消费观念、需求相匹配的互动与沟通体系等,相关深入的基础研究成果需求将日益提升。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我国饭店业中还处于非理性的竞争环境中,我国饭店业的发展也更多地呈现出简单、最初级竞争手段——价格竞争。另一方面,我国饭店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饭店的竞争还更多地依赖资源的竞争,比如饭店更多的依赖规模、档次、政府的支持、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等来获得竞争优势,利用品牌、战略、竞争力体系等科学管理专业理论仅仅得到重视但未完全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以及与国际接轨程度进一步提升,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饭店业在提高产品吸引力、竞争力理论研究等的成果提升。

(2)我国饭店行业将在产品设计、饭店类型建设与发展等方面需要更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以及更新以往的建设思路,提高在饭店产品开发、设计、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创新能力与策略,进而提高我国饭店行业的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未来饭店发展实践中,将会迫切地需要更系统、深入地饭店产品内涵与构成体系、开发、建设与发展理论。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饭店业发展初期以接待团队旅游者为主,因而,我国的大多数饭店都是基本统一的城市观光饭店。但随着国内外饭店市场客源的旅行经验的成熟,行业竞争的加剧,将对更多饭店类型、细分市场饭店产品的需求与品质有提升的要求,比如会议饭店、度假饭店、精品饭店、家庭旅馆、农家乐饭店、经济型饭店、高级商务饭店等。因而,以探究饭店产品内涵与构成,功能,发展趋势等为核心基础理论的饭店产品的设计、开发、竞争力提升等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迫切;另一方面,随着饭店行业竞争环境不断规范,饭店市场客源对饭店品质与特点的关注,客源对所入住饭店选择权利与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未来饭店的实践中将更多地会趋向关注饭店产品自身品质、设计、特色等的提升与完善,也将进一步对饭店产品构成、饭店产品特色塑造与体现、影响饭店产品设计与开发的观念、提高饭店市场吸引力、饭店产品竞争力提高等基础性理论有着迫切与巨大的需求。目前,随着饭店投资者不断地引进国外饭店设计公司进行饭店开发、建设,以及饭店投资者对大量新近开业饭店、国际饭店管理集团旗舰饭店开发、设计、建设等的考察,已经在实践中逐渐反映出与国际接轨的饭店开发、设计等敏锐意识与经验判断能力,尤其表现在对饭店环境景观、建筑、室内设计与装饰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上。比如,九寨沟天堂度假酒店、浙江富春山居度假村等。

(3)在饭店发展实践中,对于饭店产品质量的评判标准以及品质、功能认识等不断提高与完善,饭店产品的市场满足领域也不断突破传统观念上的局限——主要满足外来旅游者的需要,目前饭店不仅能满足外来旅游者住宿的需要,更成为当地社区交际的中心、当地社会的时尚与奢华的风向标与聚集地,也成为满足综合休闲、娱乐等需求的社会消费场所,甚至有些饭店也已经成为一种梦想之地与梦幻之地,它们能带给消费者更高的精神需求与享受等。另外,饭店的市场领域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在不断地扩大。同时,各种新型消费观念、观念意识价值等都将对饭店产品品质、设计、建设与开发等提出了客观的新要求。比如,对高档饭店硬件设施除了精美、豪华等要求之外,也提出了更高的审美意义上的精神要求,更加推崇饭店产品中的文化含量与表现,视饭店为一种文化的载体,需要从中寻找与体验到历史的纵深感,同时也关注消费者审美情趣地满足。此外,饭店消费者也开始追求饭店产品中孕含的文化符号社会意义及消费意义,全方面的消费感知与体验,追逐一种特殊身心经历与学习的收获与期望等。因而,在未来的饭店实践发展中,客观地需要基于饭店产品理论之上,关注饭店产品开发、设计、建设、发展等理论;也需要形成更多非价格竞争的手段与能力,比如除了质量与服务之外,还可以借助文化、酒店景观环境、内部装饰、品牌等,可以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目前,我国一些具有前瞻意识的饭店业界人士已经进行了良好的探索,比如,上海天禧嘉福酒店。二、我国饭店领域理论研究综述

1.理论研究综述

在饭店理论研究领域,相关研究人士也随着饭店业的起步、发展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饭店领域的研究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介绍国外理论与实践经验以供国内参考,比如,谷慧敏2001年主编的《世界著名饭店集团管理精要》等。

(2)中外饭店管理比较研究:浙江工商大学管婧婧、郭鲁芳2005年做过《中外酒店业HRM研究进展及比较》等。

(3)饭店行业宏观、中观、微观领域研究都全面展开,介入国家、地区、行业、集团、企业层面饭店发展问题研究:比如,黄静波2007年做过《中国省域星级饭店业的优势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等。

(4)饭店领域技术应用领域研究:比如,林璧属、王赞强2000年做过《中国旅游饭店业Internet应用现状评估》等。

(5)不同等级、类型、规模、产权饭店的发展研究:比如,胡敏2007年做过《乡村民宿经营管理核心资源分析》等。

(6)饭店经营管理方法、手段、科学理论、观念探索、影响因素、评价、投资等方面研究:在此方面尤其在具体诸如对服务与内部管理问题的研究、饭店总体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对饭店环境研究等是占相当数量的,同时,饭店理论研究者也非常注重对新观念进行探索,并注重新观念在饭店领域实践中的应用,比如,随着区域经济及企业集群在其他行业的发展,张俐俐等2006年做过《酒店业竞争力提升的新途径:集群发展》;随着体验经济理论广泛传播,以及对旅游活动文化本质、饭店产品文化性探索的深入,田敏2007年做过《文化元素在旅游饭店空间产品中运用的实证研究》、张明、廖培2006年做过《主题酒店主题文化选择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王燕与唐飞2006年做过《我国精品酒店发展之条件分析》;随着对生态环境与社会责任感问题与观念的关注与认识,陆诤岚与陈天来2002年做过《论“绿色饭店”及其标准的制定》等。

(7)基于管理或其他学科理论,以及新观念进行的在饭店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研究:比如,黄燕玲等2006年做过《基于SEM的饭店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研究》等。

(8)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定性研究之外,近年来在饭店经营管理领域中也开始逐步引入了定量研究:比如,彭建军与陈浩2004年做过《基于DEA的星级酒店效率研究——以北京、上海、广东相对效率分析为例》等;同时,也在研究中更关注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比如,四川大学旅游规划与开发专业季哲文硕士论过的《主题饭店的规划建设研究——以成都市饭店业为例》等。

(9)在饭店阶段方面不仅进行了饭店发展现状研究,同时也伴随着国家经济转型等宏观背景,开始探索饭店转型、升级、可持续等方面研究。比如,饶勇2002年做过《我国旅游饭店业向成熟转化时期的竞争的竞争特征和战略对策》等。

(10)对饭店业界具体发展实践、成功人物等进行专门介绍与研究:比如,对如家品牌、锦江饭店集团等的介绍、对希尔顿等的人物介绍等。

与此同时,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也开始不断地介入到饭店领域中来,比如,西南交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在硕士论文中曾做过《主题酒店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级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论过《与历史环境相协调的酒店建筑设计——以阙里宾舍、唐华宾馆和苏州喜来登大酒店为例》的研究、南昌大学工业设计系硕士研究生齐瑞过《休闲度假宾馆的配套织物及其陈设设计研究》、2007年北京林业大学室内装饰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章曲做过《现代酒店室内空间中的织毯装饰》、湖南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甘露做过度假酒店地域性研究》等。

2.理论研究述评

通过大量阅读饭店理论研究文献,可以得知我国饭店领域的理论研究,从整体看,对于饭店领域的研究已经涉及了几乎所有方面,饭店管理教育也已经成为一个正式的、庞大的培养体系。因而,形成了大量、丰富的饭店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总结、研究教材,但教材水准层次不等,也存在着百家争鸣的现象,反映了饭店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普遍共识的基础理论体系和理论基础还未建立。学术研究成果也数量巨大,研究层次也逐渐提高,从地区研究课题到国家课题都有进行,并且也随着香港的回归,出现了大陆饭店业与香港研究机构在饭店理论研究方面的合作趋势。学术成果大多以期刊论文的形式,而研究专著比较少,戴斌做过《国有饭店业重组与集团化管理》等,这也反映饭店理论研究还整体缺乏深入性与系统性,对饭店领域的相关问题研究还仅仅局限在点的认识与思考。随着旅游高等教育尤其是硕士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饭店领域进行的相关硕士论文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饭店领域相关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并形成了一定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推进了饭店从研究点的认识与思考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于博士教育还处于刚开始阶段,相关高质量研究成果还相对缺少,比如东北林业大学李红做过博士论文研究《我国酒店提升国际竞争力研究》、南开大学徐虹做过博士论文研究《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该研究也已出版为专著。少数业界实践人士也参与到饭店领域的论述与观点表达,比如海岩曾出过发表对行业观点的行业书籍——《海“眼”看酒店——关于酒店行业问题的对话》、活跃在饭店业界奚晏平博士也做过一些饭店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出版过专著。

除此之外,饭店领域理论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1)饭店领域理论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比较忽略,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对饭店经营管理、产品设计、开发、建设等的认识与提升。比如,饭店产品的内涵与构成、饭店产品构成各部分的内涵及设计、开发、建设等的理念,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对饭店产品如何随着市场消费观念、新价值与认知而发生演变、外延的认识与判断。目前,对饭店概念或内涵的认识还仅仅处于比较笼统的状态,因而对各种饭店类型的认识、建设思路、管理经营模式与方法等也缺乏清晰的认识,饭店产品创新与提升缺乏基础理论。现阶段,在饭店理论研究领域中,对饭店产品内涵、构成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还相当少,有些研究还仅仅借鉴与引用其他行业产品的内涵,缺乏对饭店产品内涵深入、系统地研究,从而也使得饭店基础理论研究呈现匮乏与薄弱的状态。

(2)在目前的饭店理论研究中,研究方向和成果与饭店业界需求等还有一定的距离与脱节。比如,饭店理论研究人员普遍在产品对饭店企业生存与发展重要性,以及提高饭店产品竞争力对饭店发展的推动方面达成共识。饭店产品及竞争力提升问题是业界尤其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对饭店企业具体实践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与影响作用的理论之一。但在饭店理论研究中,在饭店企业如何提高产品竞争力具体思路、途径、手段等方面,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虽然该方面研究数量巨大,但从整体看大多研究相对比较宽泛,缺乏深入性与系统性。因而,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饭店理论研究对业界的现实指导效果与影响,也影响了我国饭店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地位。

(3)我国饭店理论研究还大多以经营管理理论为基础与主流,缺乏与其他学科在饭店领域研究的结合与交叉,因而,在对饭店理论建立与研究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局限。目前,建筑与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为饭店建设与开发等,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思路与角度,在未来的饭店理论研究中,还有待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更好地提高饭店理论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饭店业界实践。

(4)饭店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对新的消费理念、观念、理论在饭店实践中的应用问题。从而,在使饭店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引导市场需求,创造更多的异质与良好品质、类型饭店的同时,推动饭店实践与理论的发展。目前,饭店理论研究人员已经普遍关注文化、体验、符号与消费社会等对饭店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等的影响与作用,并进行了相关探索,但总体上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与系统化。同时,饭店理论研究还应该关注更多的饭店产品形式,比如精品酒店、主题酒店、农家乐等;也要关注饭店企业发展模式趋势等,比如景观房地产、旅游房地产、旅游企业集聚、区域一体化、CBD发展等对饭店实践的影响。在未来的饭店理论研究中,研究人员需要在饭店实践认识与研究的基础上,将饭店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饭店实践还需要饭店核心基本理论进行引导与借鉴;对于饭店管理的研究来说,自身的研究框架体系和方法还不完善。未来的饭店服务、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将更为专业,伴随着饭店管理学科的成熟,饭店管理需要发展自己的理论、尤其需要以饭店产品、饭店产品竞争力体系等为核心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系统以及细致的研究,以展开本领域的研究以更好地为学科发展和饭店管理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辉秦宇厉新建:对我国饭店业竞争现状的深层思考.旅游学刊,2000年第3期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篇2

一、行政法理论与实践应然关系分析

对行政法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行政法学性质的定位。在法学体系中,行政法学虽面临许多理论问题,但在总体性质上属于应用法学的范畴。即行政法学应立足于行政法律制度的构建,行政法律制度既是行政法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属点。在其研究重心上,应用法学和理论法学各有侧重。应用法学以实践为基础,并以促进实践发展为宗旨;而理论法学则着重于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规律的研究,为法律制度的发展提供一般性理论指导,并不直接以现实的法律实践为研究重心。

当然,这不是说,行政法学不需要进行理论研究,而是强调行政法理论要服务于行政法的实践,并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如果行政法理论与实践不相关联,或对实践毫无指导意义,那么,行政法学的研究也就偏离了正确方向。

笔者认为,行政法理论与实践的应然关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行政法实践为行政法理论的研究重心

行政法实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行政管理的法律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行政法是行政管理的法律技术。在行政组织形态的设计上,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如行政分权的思想,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等需要法律的肯定和落实。在管理方面,如行政机关对经济的调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及管理手段等都需要相应法律保障。现代行政管理非常复杂,传统的行政手段有很大局限,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所需的各项法律制度也就成为实现行政目标的手段。当然,行政法的目的还在于在确认、扩展公民的行政权益以及控制行政权。如公民的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行政资讯权,行政听证权等都需要相应行政法律制度的肯定和保障。对行政权的控制也要借助于相应的实体和程序制度才能实现。

第二,行政诉讼实践。行政诉讼主要涉及公民的行政诉权和国家行政审判权。为保障公民行政诉权的实现和国家行政审判权的合理运作,行政诉讼中的各项具体制度,如审级制度、受案范围制度、当事人制度、证据制度、庭审制度、裁判制度,执行制度,以及法院体制、法官制度等都需要合理建构。

第三,其它社会实践。行政法律制度最富有开放性,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任何变迁与发展,都要求行政法制度作相应的变革。如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市场激烈竞争,要求行政法律制度体现效率性,中国加入WTO组织则要求政府减轻规制、政府的的运作更为透明和公正。

行政法理论要着眼于上述三类实践,研究应然的行政法律制度,研究行政法律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对现行的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当然,行政法研究要立足于我国的行政法实践,并不意味着对其他研究的排斥,如行政法的发展规律,国外行政法的理论与实践等都需要系统研究。这里强调的是,行政法研究,无论是深层次的理论探索,还是具体问题的探讨,都不应脱离我国的行政法实践。

(二)行政法理论应服务和促进行政法制度的发展

行政法理论要以促进行政法实践的发展为宗旨。行政法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指导行政法体系的建立。虽然近一百多年来,西方各国都在寻找行政法治之路,但各国的国情不同,历史传统、法律文化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行政法治的模式上各有特色。如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行政法律制度以行政程序和司法审查制度为核心,而在德国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则注重各项具体行政法律制度的建设。行政法学界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系统研究和论证,为我国行政法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指导具体行政法律制度的构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行政复议制度、国家赔偿制度、行政处罚制度等,但仍有大量的行政法律制度正在建立或需要建立。行政法理论为具体行政法律制度的创立和完善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各项行政法律制度的整体框架、具体内容,尤其是有争议的难点、焦点问题都需 要认真研究,仔细论证。

第三,指导行政法规范的适用。在具体的法律操作层面,行政法理论具有独特作用。行政法研究需要解释法律规范的涵义,适用对象和范围,更要揭示法律条文背后的精神,以确保行政法规范适用的正确和统一。

第四,推动行政法治理念的形成。行政法律制度的建构和运作需要法律文化的支撑,没有相应的法律文化,再好的法律制度也难以真正有效运行。而行政法律文化的生成和发展除了依靠制度运行所带来的促进外,还需要行政法理论界的推动。行政法律制度中蕴涵的民主、公正、理性等公法理念的形成和普及都需要行政法理论的支持。

(三)行政法理论与实践应处于良性互动状态

从动态角度看,行政法理论和实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历史上,行政法最早出现于法国,行政法理论则在法国行政审判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英国、美国的行政法理论都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叶行政管理的变化,行政权的扩展相关。行政法理论一旦产生,又对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互动。行政法理论促进了实践的发展,而行政法实践中的创新和困难又推动着行政法研究的深入。在西方许多国家,行政法理论与实践都表现出良性互动关系。

二、我国行政法理论与实践关系上的问题

行政法理论与实践的应然关系,决定了行政法的理论界与实务界需要相互配合。一方面,行政法研究要深入实践,着力于行政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行政法;另一方面,实务界要为理论界提供足够的研究空间,并要及时采纳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行政法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远没有理顺。行政法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严重脱节现象。其具体表现为:

(一) 理论研究脱离实践

虽然二十年来,行政法学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行政法实践的发展,但客观地说,行政法理论研究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以下问题十分明显:

第一,许多行政法领域缺乏研究。作为行政法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组织法律制度没有引起理论界的充分关注,国立大学、国立科研机构等公法人至今仍游离在行政法规制之外。部门行政法学尚不发达,行政法学界几乎没有人把自己的研究定位在部门行政法学上。另外,我国加入WTO组织的谈判和准备工作已进行多时,而且WTO规则主要涉及各国政府的运作,但行政法学界对其缺乏系统深入研究。

第二,行政法理论脱离行政管理实践。行政法研究中有不少“成果”流于空泛,甚至是在不了解实际运作的情况下完成的。一方面,对实践中的创新,学术界反映缓慢,如行政管理中的综合执法、国税与地税的分离、城市社区自治的发展以及依法治理的实践等,都没有引起行政法学界足够的关注;另一方面,行政法的许多“理论”又对实践缺乏指导意义。如在我国盛行了十多年的行政主体理论在规范行政组织、规范行政权的设定和分配方面无能为力。更有一些学者喜欢生造理论,貌似高深,实则不知所云,不说指导实践,就是学人要将其读懂都非常困难。

第三,行政法理论脱离行政诉讼实践。与脱离行政管理实践一样,行政法理论也与行政诉讼实践相脱节。行政法学界很少真正深入实际考察,不了解行政诉讼的实际运作,因而对实践面临的问题不敏感,往往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另外,法学界比较热中于对国外行政诉讼理论与制度的探讨,与本国的实际相去甚远,无法为我国实践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实务部门排斥理论(界)

近些年来行政法实践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要归功于理论的指导,但实务部门对理论(界)的排斥却越来越明显。这具体表现在:

第一,实务部门封锁信息。部分实务部门对实践中的创新和难题有意无意的封闭,不与学术界进行交流。甚至于有些领导人从经验主义出发,鄙视学术研究,鄙视研究人员,遇到难题总是绕开学术界自己研究、自我解决。

第二,实务部门很少参与理论研究。除个别人员和城市外,实务界对行政法理论研究缺乏兴趣和参与。行政官员和法官大多忙于实际工作,而且只关心自己的工作领域,对理论界的研究不关注,对行政法理论的整体发展不敏锐,因而在实践中难以自觉运用行政法理论。

第三,实务部门拒绝采纳理论成果。实务界对一些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不重视、不采纳或极少采纳,而是自行其是。结果造成了行政法理论被束之高阁,实务部门我行我素,理论研究的价值得不到实现。

三、行政法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

行政法理论与实践脱节由多种因素造成,既有深层次文化传统的影响,又与制度的欠缺相关。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缺乏行政判例制度

无论是采用判例法的普通法系国家还是实行成文法的大陆法系国家,大多承认行政判例的效力。行政判例往往成为联结学术界与实务界的纽带。通过行政判例,实践(包括行政管理的法律实践和行政诉讼实践)中的创新和弊端得以显现,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行政法理论研究的成果又常常透过行政判例而为实践所肯定。由于我国一直奉行严格的成文法传统,行政判例制度至今没有建立,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

(二)缺乏合理交流机制

行政法理论与实践结合需要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而我国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在国外,比较流行的做法是:一方面,行政机关或法院吸收行政法专家参与管理或行政审判;另一方面,大量的重要官员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进入理论界,从事行政法的教学和研究。在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虽也有部分接触,如共同参加学术研讨会,或学者参与案件的论证,但交流的范围仍过于狭窄,相互了解的程度有限。

(三)咨询论证制度不健全

咨询论证是理论界参与实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目前,行政法学界参与行政法律的制定已成为惯例,《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等都是在学者们的参与论证下完成的。相比之下,大量的行政立法、行政政策的制定以及部分司法解释等却缺乏学者的参与。即使学者参与,也只是零散的,浅层次的介入,没有形成定制。咨询论证无论对实务部门还是对学者都没有制度上的约束,随意性大,效果不理想。

(四)学术研究手段落后

行政法理论与实践能否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可行。在这里,实证研究必不可少。多年来,行政法学界并不十分重视实证研究。鉴于各种原因,教师和学生很少走出校门,在行政法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实践方面的要求,其结果造成理论研究脱离实践。另外,学术界一直缺乏合理分工,大多数行政法学者没有专门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常常是泛而不精,更谈不上深入实践研究。学术研究手段的落后影响 到行政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五)思想观念陈旧

由于传统“官本位”、“行政至上”观念的影响,有些官员法治意识淡漠,对行政法治有抵触情绪,对规范行政权、控制行政权的理论研究不感兴趣,甚至于采取敌视态度,自然更不愿意与理论界合作。另外,实务界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影响到实际部门对行政法研究成果的合理吸纳。

除上述主要原因外,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如司法体制不健全,行政管理透明度不高,信息收集困难等。从更深层次看,还与我国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相关联。

四、走出误区的建议

行政法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态既影响行政法学发展,也阻碍着行政法治进程,因而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如何走出行政法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误区,值得认真研究。我们认为,除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研究手段和在学术界进行合理分工外,更要建立有效制度,以真正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以下制度可以考虑:

(一)确立行政判例制度

如前所述,行政判例制度是连接行政法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纽带。通过行政判例,可将行政管理实践、行政诉讼实践和行政法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行政判例反映了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行政判例中的判决意见也反映了实务界对有关问题的态度,行政判例更以其完整公开的特点为行政法研究提供空间;另一方面,学者们可运用行政法理论对行政判例进行分析评论,从而为实务部门的制度改革提供指导。当然,行政判例制度的价值不仅于此。行政判例制度可弥补成文法之不足,法官可以根据变化的情况对法律规定作出新的阐释。行政判例制度还有利于法律适用的统一。

(二)确立人员交流制度

这里包括二项内容:其一,鼓励学者到实务部门任职,包括短期工作和长期任职。前者如学者参与行政案件的审判,参与规章的制定等,后者如学者到法院担任法官或行政官员等。当然,学者也可以到实务部门兼职。学者到实务部门工作,可以把其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促进实践的发展。其二,鼓励实务部门的官员、专家到理论界工作。这里包括工作调动,也包括离任的官员、法官到大学、研究机构工作。这些官员、专家赋有实践经验,他们把实践中的创新和问题带到研究中来,可以提高理论研究的实用价值。

(三)确立信息交流制度

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信息交流可以有多种。如实务部门可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难题用合同方式委托给学者研究,并为其提供研究环境和条件,也可以由实务界的人员与学者共同组成研究小组,进行攻关研究。再如建立定期会议制度,由实务界通报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由理论界通报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信息交流可以极大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完善咨询论证制度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篇3

《心理学研究方法》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3章,涵盖了研究选题、设计、数据收集、研究结果分析与解释、论文写作等研究过程中的基本环节。除绪论之外,全书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部分:研究选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设计与各种具体研究方法的实施;科学描述、推理与理论建构;研究报告的写作。

对于该书的颇具匠心之处,作为一名读者,我认为以下三点值得特别一提。

首先,这是一部重视理论思考的方法类教材。

在一些心理学学习者看来,方法类课程的重点始终在于“如何做”而非“如何想”,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如何操作的程序性知识。然而,对于一名研究者来说,虽然熟练掌握一些从事心理学研究所必需的操作技能非常必要,如实验编程、统计方法和统计程序的使用等,但科学研究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劳动,对于研究者来说,最重要的科研工具始终是人的头脑,而非一些模式化的统计方法、编程和统计软件。可以说,如何培养研究者的理论思维能力,既是研究方法类课程的难点所在,也是目前这类课程的薄弱环节。

辛自强教授十分强调这种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一书中作了有益的尝试。他曾有言:“关于如何在统计模型和理论模型之间进行合理推理的问题,非常缺乏规范的指导,甚至缺乏指导性的规范。然而,这个问题才是心理学真正的专业问题,它涉及到如何将心理学的理论建立在坚实的经验资料基础上。”因此,在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解释部分,该书并没有花费篇幅介绍一般的统计分析方法,而是分别专章介绍了研究者应该如何基于实证数据,恰当地进行科学描述、推理以及理论建构等科学研究的理论思维方法。

其次,这是一部渗透了实践智慧的方法类教材。

一般的研究方法类教材中,往往都是一些关于如何研究的一般原则和标准化操作流程。对于这些条条框框,只要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人都能看明白,但是,只按照这些条条框框来做研究,并不一定能把研究做好。事实上,大多数研究过程并非标准化的“理想”过程,而往往是一个有矛盾和缺憾,需要研究者不断在各种利弊中作出权衡取舍,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效度及研究可行性的过程。因而一个优秀的研究者并不仅仅是教材上那些“研究规范”的执行者,还是一个善于取舍的决策者;同样,心理学研究方法,也并不仅仅是一种程序性的知识,还是一种将书本上的“研究规范”运用得恰到好处的实践智慧。在心理学研究中,这种智慧常常体现为研究者懂得如何在各种两难条件下作出适度妥协,以及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的研究技巧,而这些知识在一般的研究方法类教材中却难得一见。

令人欣喜的是,对于研究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实用技巧和两难权衡,辛自强教授在这本教材中都作了细致入微的说明。在如何选题方面,作者不但讲到选题的一般原则和来源,而且结合自己和他人的实际研究经历,具体讲解了一些实用的选题策略,例如与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和特点相结合来选题,以及如何从现有研究文献中发现被忽略或者彼此不一致的地方,从而找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在文献查阅部分,作者花费大量篇幅介绍了许多文献查阅的实用技巧。例如在查找文献时如何做到“点”“面”结合,保证文献查找的集中性和全面性,在阅读文献时如何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如何做好文献记录等;在文献综述的写作方面,作者充分讲解了如何组织以往研究文献,如何将“述”“评”有机结合等写作技巧。

最后,这是一部能让人看懂并学会的方法类教材。

教材主要面向学科的初学者,因而无论其体系如何完整,内容如何丰富,都要首先能让初学者看得懂,学得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就是一本能让人“看懂、学会”的研究方法教材。本书在知识内容的安排上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作者先从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讲起,待读者对研究的具体过程了然于胸之后,才讨论心理学研究的一些理论思维方法。本书设计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多层次的练习实践任务,既有针对各个知识点的案例和习题,又有贯穿全书的综合性实践任务。同时,本书是作者的创作而非编著,行文自然,语言流畅,表述通俗易懂,读来没有那种“满嘴学术名词,却十分晦涩难懂”之感。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38-01

1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指学生在数学及相关学科教师的群体性指导下,运用类似于数学研究的思想与方法,从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课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 让学生改变长期以来一直格守的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 即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 在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的同时, 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更有效地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2.1 探究性。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指出,数学探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总之,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或方法,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2.3 自主性。 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后,在一定时间内,他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研究性学习任务目标的完成负有主要责任,学生被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主观积极性将得到极大的调动。

3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载体是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数学教学内容的拓展, 也是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3.1 以课本知识为选题内容。 针对教材内容, 把一些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研究性课题。这些材料可以是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和规律的概括过程等。教师把这些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3.2 以数学知识的间接应用为选题内容。 如可以根据教材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已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数据的测量收集结合向量的知识进行力的研究。又如,立体几何的多面体学习中,通过教具模型和动手折纸让学生总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种类。

3.3 以数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选题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书籍、访问、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较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例如,结合“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让学生研究“家庭购房是分期付款好还是一次性付款好”等问题。

4 成果运用分析

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性成果运用到自己的学习过程, 无疑会大大提高自身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增长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例1:设x+y-z=3,求证x3+y3-z3≤27。

分析:上述需要证明的左边是3次方,右边是0次方,依统一的策略,左右两边应同为3次方,所以,有下面的思路:

欲证上述,只需证明x3+y3-z3≤(x+y-z)3即可。显然第二步的思维跳跃依统一的策略是自然的,而反之舍弃统一的策略则是难以理解的。

例2:已知:1≤a-b≤2且2≤a+b≤4,求4a-2b的范围。

解法1:令a+b=m,由a+b=m,a-b=n。解得a=(m+n)/2;b=(m–n)/2。所以4a-2b=m+3n,又因2≤m≤4,3≤3n≤6,则5≤m+3n≤10,所以得出5≤4a-2b≤10。

解法2:设4a-2b=m(a-b)+n(a+b)=(m+n)a+(n-m)b,所以m+n=4。m-n=-2解得m=3,n=1。因为1≤a-b≤2,所以3≤3(a-b)≤6;又因为2≤a+b≤4,所以5≤3(a+b)+(a+b)≤10。即5≤4a-2b≤10。

5结语

综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优秀的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整合运用好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二者的优势。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肖精: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 张复员: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中小学教材教学》;

[3] 李清华: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篇5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建研究所按照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部署,在中央组织部的领导下,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尤其是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经验总结,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由于党建研究所在党建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党建研究》在思想理论界占有重要的位置,成为党建研究领域的权威刊物之一。同时,党建研究所也成为中央和地方党报党刊组稿约稿的重点对象。以我们求是杂志为例,从2003年到现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刊发了10余篇党建研究所提供的文章,其中,《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水平》、《论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把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共产党员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都是质量上乘的好文章,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欢迎。

为此,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党建研究所对求是杂志宣传工作给予的一贯支持,并希望继续得到支持;我们也愿意拿出更多的版面,刊发党建研究所提供的高质量的文章。

党的十七大,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号召全党“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提供强大力量”。在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总书记四个“一定要”的政治号召,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和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加强党建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宣传,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求是杂志的栏目设置和宣传重点,虽然会依据形势的需要作出适时的变动,但“党的建设”栏目始终是常设栏目和重点栏目,对党建理论和实践的宣传始终是中央党刊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全党全国都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我们一定要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下更大的力气,把“党的建设”栏目办得更好,把十七大对党的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宣传好。

结合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在“党的建设”栏目和相关栏目中,求是杂志要重点宣传“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点宣传新修订的和修改的重大意义。

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宣传,要着重宣传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着重宣传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党内民主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切实改进党的作风和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通过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帮助党员干部进一步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对新修订的和修改的重大意义的宣传,要着重宣传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程(修正案)》。的修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十七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使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的新要求。通过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使广大党员充分认识修改的重大意义,全面了解和掌握修改的内容,更好地学习和遵守,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我们还将对十七大提出的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及党员干部群众关心的党建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选题策划,采取多种形式,刊发有分量的理论文章、调查报告、经验总结等,进行深入的宣传、研究和探讨。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任重道远。求是杂志作为党中央机关刊,一定不辜负党中央和全党同志的要求与希望,努力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宣传好、总结好、推广好,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应有的贡献。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篇6

关键词:数学实验;数学课程;数学软件;几何画板;教学案例

Abstract:By analyzing from the view of history and modern outlook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mathematics experiment in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education . The experiment should be designed as a part of the content of mathematics course, whose purpose is to take experiments as carriers to display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of mathematics and enable th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is course personally so as to find, experience and comprehend mathematics, develop innovation awareness and exploring spirit. The experiments should bea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ation ,operation and “returning to nature”. In explaining the proces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 conceptions and theorems, and showing the process of solving the mathematics problems ,teachers should try to associate connect them with basic mathematics thoughts and methods, and combine mathematics experiments with knowledge teaching to improve each other. In the form of content, mathematics experiments involves proving experiments and probing experiments. In arrangements, mathematics experiment can be made in class, after class or in the laboratory. A general teaching procedure of the mathematics experiment is provided as an example.

Key words:mathematics experiment; mathematics course;classification; teaching

一、数学实验的含义及其课程观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随着计算机和一些数学软件的逐渐普及,数学教育界开始重视数学实验的教学与研究。时至今日,我们将数学实验界定为:为获得某种数学理论、探求或验证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数学问题,运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经由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在典型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实验可区分为传统数学实验和现代数学实验两大类。传统数学实验是指运用手工的方法如利用实物模型、实物教具等进行操作的演示性模型实验,或使用纸笔通过具体或特殊数学例子进行的思想性实验;现代的数学实验是指以计算机(器)为工具的实验,具体而言,就是利用计算机或TI图形计算器这些先进的现代技术工具和数学软件为实验手段,以图形演示、数值计算、符号变换等作为实验内容,以数学理论作为实验原理,以实例分析、模拟仿真、归纳发现等作为主要实验形式,旨在探索数学现象、发现数学规律、验证数学结论或辅助做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数学学习与研究的实践活动。不难看出,现代数学实验是传统数学实验的技术改造。

新的数学课程观认为,数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聪明才智而不是积累记忆,在于培养知识探索者而不是博学之士,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要学生记住一些数学技巧,而是要发展思维,引导探索,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数学课堂既要充分体现数学内容形式化、抽象化的一面,又要重视数学发现、创造过程中具体化、经验化的一面。学习数学不再只是学习演绎和证明,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的或教师叙述的现成的结论,还要学习数学过程,不再只是学习经过千锤百炼的纯粹的形式证明,还要学习形式证明之前的一系列带有实验、猜想性质的思考探究过程。所以,数学的探索过程应该成为数学课程的内容。而承载数学探索过程的最好载体当属数学实验,因为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如几何画板(对解决有关图形变换及计算有独到之处)、Mathematica(可以进行矩阵、向量运算,还可绘制二维和三维图形,只要给出一个函数解析式,立刻就可看到它的图象)、Matlab(以数值计算见长)或TI图形计算器(可以直观地绘制各种图形,并进行动态演示、轨迹跟踪,能为数学思想提供可视化的图象,使组织和分析数据容易实现,计算更有效和准确),数学探索发现过程能够以数学实验的形式被“教育形态化”。这样,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数学实验,自己动手、动脑再现数学发现过程,通过提出猜想、检验猜想、获得经验,逐步建构并发展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不过,目前人们还只是把数学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来研究,把用实验的方式教授数学作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这种观点下,数学实验的目标就是辅助教学,使数学知识容易获取,而难以实现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只有将数学实验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数学实验才有其独立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数学实验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数学实验应纳入到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来考虑,而不应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即数学实验应该由辅助教学模式、手段层面上升到课程层面上来研究,进行数学与技术的真正整合。事实上,在国内外大学数学系的专业课程设置中,“数学实验”已成为一门重要课程。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在英国曾被广泛使用的数学教科书SMP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每一新内容学习之前,先利用实验性、讨论性材料做准备,然后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直观地、经验性地介绍数学知识。所以,中学数学课程内容中适当增加数学实验内容应该说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的本质的理解。教材可以在处理某些内容时,提倡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这为数学实验进入数学课堂提供了契机和空间。新数学课程标准中设置的函数、微积分、矩阵向量、数据处理、算法分析、数学建模、概率统计、线性规划、数学建模等内容,为数学实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这些内容借助数学实验又会变得相对容易。如算法优劣的比较可以作为实验的素材,统计中数据处理、方程的近似求解等都是数学实验的好内容。2004年人教版新高中数学教材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作为阅读材料或实习作业的实验课题,迈出了数学实验进入教学实践可喜的一步。

二、作为课程内容的数学实验的特征分析

数学课程中设置数学实验,目的很明确,就是以实验为载体,展示数学的探索发现过程,使学生亲历这个过程,从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既获得数学知识,又养成探索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

作为课程内容的数学实验,应体现活动化、操作化特征,重视学生在数学实验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积极自主地动脑动手、探索验证、讨论交流实践活动中。

作为课程内容的数学实验,应体现返璞归真的现代数学教育理念,注意构建这样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其中能够自由地探索,在操作、观察、讨论、交流、归纳、猜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与验证,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通过情境的变换去发现问题、探索规律、验证结论。

作为课程内容的数学实验,应充分体现数学实验的价值。(1)有助于增进对数学的理解。数学实验应为抽象的数学思维提供直观的思维背景,使静态的数学结构表现为时空的动态过程, 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具体化,为学生进行数学论证提供感性的、直觉的材料,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实质性的数学思考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过程、数学本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概念和方法。(2)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过程,增强创新能力。数学实验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进入自己“做数学”、体验数学的境界,亲身体验数学创造与发现的过程。在传统数学课程内容设计中,数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轨迹往往被掩盖,以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问,当初的数学家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他们是怎样发现证明方法的?数学实验应通过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对问题的观察、发现、解决、引申、变化等过程的模拟和实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实践中体验到那条被掩盖了的思维轨迹。(3)有助于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实验过程本身是一个科学研究、探索真理的过程,是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和反思的过程,数学实验应让学生真正从一个旁观者和听众变成一个参与者,真正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4)作为课程内容的数学实验,既要注意揭示数学概念、定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展示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又要与基本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挂钩,有机地和数学知识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在实验中发现、探索数学规律,在理论学习中进一步研究、证明这个规律。数学实验不能只局限于将抽象化为形象的演它应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由直观现象去归纳、探索数学知识或通过数学可视化去验证数学结论,经历重新建构数学的过程,达到学好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目的。数学实验应为学生提供获得以下技能和经验的机会:观察、探索、形成顿悟和直觉,作出预测,检验假设,控制变量,模拟。数学实验应充分体现利用实验手段和归纳方法进行数学教育的思想:从若干实例出发—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发现其中的规律—提出猜想—验证猜想。

三、数学实验的分类

按照组织形式和地点的不同,数学实验可分为随堂实验、实验室实验和课外实验等。随堂实验就是穿插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数学课程中某一数学主题学习内容前,设置一个与引入主题内容有关的实验情景,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数学软件或课件,借助多媒体演示,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实验,或由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等便捷工具自行探索的实验。随堂实验的显著特征是内容短小,直接为随后的数学主题服务,通过观察可获得猜想,一般具有启发性、归纳性、直观性。实验室实验指的是围绕一个数学主题组织的较大实验,内容较丰富、内涵较深刻。它的显著特征是具有探索性、过程性。一般需要制定实验计划,在多媒体实验室或计算机房利用数学软件进行操作实验,要求学生观察现象或记录数据,分组讨论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或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得出一个结论,并给出合理的数学解释,最后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就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尽量做出严格的证明。课外实验相当于通常的数学教材中的课外阅读材料──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课外有兴趣去实验探索,或者作为课外作业。

根据实验的目的,数学实验又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等手段检验一个数学判断或结论真伪的实验。教师从新知识的生长点出发,推导出新的结论时,由于结论的抽象性和推理的复杂性,学生在心理上对新知识的接受有障碍,新知识不能很好地内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通过实验来验证,可使新知识具体化,增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认可和理解。探究性实验是通过实验来探索、回答一个对学生来说尚不知道答案的数学问题,一般也不提供实验素材,只提供实验的课题,它实际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通过探究来学习数学知识的亲身实践的途径,强调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理解。这两种实验的区别在于:(1)验证性实验一般伴随概念原理的分析、讨论,耗时一般较少,实验后通常不安排讨论;探究性实验则安排在概念原理之前,为发现、提出概念原理埋下种子,实验后一般要进行小组或班级讨论,讨论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收集到的数据和对数据进行解释,提出假说,用时一般较多。(2)验证性实验一般用于验证所给结论,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是结论的附庸;探究性实验一般开始于一个有刺激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实验的过程受未知的探索结果的吸引或为了理解观察的事实或解决问题产生的好奇心所驱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般比较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3)验证性实验中,教师往往是主宰者、评论者;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往往是咨询者、服务者和提问者,在讨论和辩论时教师可以有意持不同意见,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思考。教师和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都会遇到更多的挑战。

四、数学实验的教学

不同的实验类型有着不同的教学方式,不拘一格。如验证性实验通常采用“告诉—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在实验中所有的学生都做同样的事情,学生被告知如何操作,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得出结论,这是一种比较固化的操作模式。 而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一般分为引导探究和开放探究两种教学模式。引导探究式教学一般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假说,引导学生朝着教师预先设计的方向提出实验程序,预测可能的结果,学生进行实验,获得实验数据,分析解释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这种模式允许学生在假说提出上和数据解释上去创造。教师的引导并不是刻意地引导出一个唯一的结果,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数学、获得知识。开放探究式教学一般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设计实验程序并实施实验方案,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将其应用于新的情景加以检验。这种模式强调探索和创造,学生以一种近似数学家发现数学问题的方式进行数学发现学习,不再强调获得正确的结论,而是强调过程和对结论的解释。

为了更好地说明数学实验教学,下面给出一个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案例。

[实验课题]利用几何画板探求数列和函数的关系。

转贴于

[课题背景]数列是一种离散函数,可以看作是以正整数集(或正整数集的有限子集)为定义域的函数当自变量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时所对应的一系列函数值,而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利用函数思想解决数列问题是一种常规而重要的方法。在“数列”单元教学中,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设计数学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探索数列和函数的关系,体验利用函数思想解决数列问题的优势。

[实验目标]数学实验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函数y=f(x)的图象和由数列an=f(n)生成的点A1(1,a1),A2(2,a2),A3(3,a3),A4(4,a4),…之间的关系理解函数与数列之间的关系,探索并获得利用函数知识解决有关数列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理解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实验准备]包括实验工具和材料(如应用软件、学生用图形计算器),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合理分组,等等。

(1)给每台计算机加装几何画板。

(2)让学生复习几何画板的有关用法,如由坐标构造点,绘制函数图象等。

(3)四人一组,每组一台计算机。

[实验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事先安排的组织形式对实验材料进行操作和实验。对实验现象或数据要认真观察或记录,努力发现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现象或数据中反映出来的规律。本实验通过三个问题的实验探究达到实验课题目的。

问题1:任给一数列的通项公式,例如an=f(n)=n2-2,探求数列的各项与函数y=x2-2的关系。

教师导引:(1)在坐标系中构造出点A1(1,a1),A2(2,a2),A3(3,a3),A4(4,a4),…。

(2)做出函数y=x2-2的图象,观察上述各点和函数图象的关系。

(3)让学生随意更改数列的通项an=f(n),探求点(1,a1),(2,a2),(3,a3),(4,a4),…和对应的函数y=f(x)的图象的关系。

小组讨论:数列an=f(n)和函数y=f(x)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描述。

问题2: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试探求这个数列从第几项起的数值为正数,前多少项的和最小,即讨论Sn何时有最小值。

教师导引:(1)如果直接计算a1,a2,a3,a4,…,等待你的将是复杂的运算。

(2)作出对应函数f(x)=的图象,从图象上观察问题的结论。

问题3:一个等差数列{an},其通项为an=a1+(n-1)d=dn+a1-d,考察其单调性,并探求Sn是否有最值;如果Sn有最值,n取何值时Sn能够取到最值?

教师导引:由数列通项公式可知其对应函数的解析式为y=f(x)=dx+a1-d(含有两个参数d,a1),是一次函数,其图象为一条直线。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Sn=,对应的函数y=是二次函数,其图象是抛物线。在同一坐标系中做出两函数f(x),g(x)的图象,从图象上探求所讨论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探索,也可在课前用“几何画板”设计好教学课件(如图样式)。如果是后者,实验中只需让学生拖动点A1和D到不同的位置而改变数列的首项和公差,记录a1和d的值,观察图像的变化,将观察结果填入下表,从中发现数列an的各项和Sn各项的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基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的观察或数据记录及对数据分析处理结果,初步作出猜想,并思考个中原因。各小组讨论交流,通过交流最终得到大家认可的结论。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分析指导。(略)

[结果论证]为保证数学的严谨性,尽可能地对实验结论加以理论证明,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略)

在上面的案例中,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探讨发现各种可能的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把有关函数的概念作为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自然“生长”出新的知识──数列和函数的关系,这一知识的生长过程是一种主动的探索过程,不仅使新知识找到了牢固的附着点,而且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得到发展。

五、撰写实验报告

跟一般科学实验一样,学生数学实验也应有实验报告撰写环节。实验报告是实验进程中的最后一步,是实验成果的书面总结和反思。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可以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因此,学生实验一般都应写实验报告。报告中书写的句子和段落应完整,力求行文既清楚又具可读性。报告可采用如下形式:

在数学课程设计与教学中,我们应把握数学教育的时代性,确立数学实验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注重运用实验、直觉、形象思维等形式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实验资源,创设数学实验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认知学习、发现学习,建构数学知识,使学生从数学实验中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发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尚志等著.数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刘绍学主编.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1(A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陶维林编著.用几何画板教平面解析几何[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潘懋德主编.计算机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罗新兵.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与对策[J]. 中学数学教与学,2003,(5).

[6]曹一鸣.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3,(1).

[7]邓景华.例谈中学实验课的功能[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8]钱正艳.让实验迈进数学课堂[J].湖南教育,2003,(12).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篇7

道德就是人的独立性

道德就是人的职责

马克思的幸福观探析

市场经济与社会交往

回归“卡夫丁峡谷”本真

人应该成为有道德的人

我是道德规律实现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永存

对的哲学评析

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国家理论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社会管理

论的反腐败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论卢卡奇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

试论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述评

马克思实践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实践观哲学底蕴探微

论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简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对马克思主义多种诘难的回应

坚定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2013年国内十大宗教热点问题评析

近年来大学生研究综述

再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方法论探究

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价值及其表现

民间信仰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从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看马克思的感性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文献学解读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重视后金融危机时代科学发展辩证法的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看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关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若干思考

论民族院校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目标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宗教人类学方面的丰富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启动与转向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曲折及经验教训

伦理道德是国家观形成的基础——黑格尔道德思想研究

对马克思恩格斯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解与反思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思想对当前民族高校开展民族教育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一国家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篇8

[关键词] 商事通则;商法典;民法典;体系;基本法

【中图分类号】 D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152-1

我国商事立法一直采用颁布单行法的模式,但是实践证明,仅仅具有个别领域特征的单行法并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对商事法律关系的调整,近年来,关于商事通则的制定的争论日益激烈,它实际上是作为一种立法模式引起关注的。目前各单行法处于一种群龙无首的状态,一般性的商事基本法是我国立法的一个重大空白。

一、商事通则的任务

所谓“商事通则”是指学界探讨制定一部商事法律的普通法,它将对目前已经有的各个商事单行法中尚未规定的,基础性的原则,制度进行规定。关于哪些是基础性的原则制度,见仁见智。就立法体系而言,形式上将已经颁布的诸如《公司法》《票据法》等在统一到一步商法典中并无必要,因此让它们依然按照商事单行法的模式继续存在自然是顺理成章。就商法总论而言,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民法典中规定,另一种是制定一部商事通则。尽管在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的严重分歧下,大多数学者对于商事法律规范存在一般性的制度设计还是认同的。

二、商事通则VS民法通则

商事通则的说法来自于我国民法通则的实践,在民法通则制定之前我们并无民事基本法律可以适用,同时民法典制定的基础远未成熟,因此制定了一个民法通则这样的小而全的民事基本法律。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民法通则的规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很多关于法律行为的效力性的规定,本应当由民法通则规定的,最后是由合同法来承担其职责;不过民法通则的制定,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那个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今我们提出制定商事通则的说法,商事通则比起民法通则制定的优势在于,民法通则制定的时候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立法技术经验缺失的情况下,民法通则制定存在很多技术上和经验上的不足;而商法通则的制定要从容的多。另外一个区分民法通则制定的关键在于,二者承载的使命不一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民法通则承载着民法典的功能,而商事通则的制定,更多的是基于统帅已经制定完备的各商事特别法,总结出各商事特别法的公约数,并将这些公约数提取出来,打通商事法律的内部体系。

三、商事通则VS传统商法典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商事通则与商法典的区别,毋庸置疑的是商事通则篇幅,规定内容一定不如传统商法典广泛,更重要的区别在于二者所承载的使命是不同的,商事通则立足于从已经制定完的商事特别法中,抽象出共同的要素,加以统一规范,旨在构建商法内部的体系化,一定程度上消除现在法律适用,概念的矛盾与冲突。而商法典则是一个大而全的东西,除了包含商事通则构建体系化的一般规定外,还包括具体的商事单行法律法规。因此,考察商事通则与商法典的不同,可以更加明晰商事通则所承载的任务,换言之,商事通则应当是一部价值中立的,旨在追求体系化的,普通的普通法。对于实体权利义务的调整,应当交给商事特别法,而不是在商法通则里面做出详细规定,否则商事通则的制定就会变成制定商法典了。

四、商事通则研究的制度意义

(一)统一协调现行单行商事法律

有利于统一协调中国现行的单行商事法律。在民商合一的大背景下,我国立法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商事单行法规,这些商事单行法规在制定时是回应了当时的要求,即当条件成熟了,通过颁布某一商事单行法规,实现对商事活动某领域的调整。这种立法方式,因为它更多的是出于实用的角度,而牺牲体系化,这样的立法技术要求不会太高,成本也低,但是随着各商事单行法规的陆续出台,这种立法成本就会不断加大,因为牺牲体系化的结果,会导致商法的各个概念出现混乱,进而导致法律适用的困惑。各单行商事法律规范之间缺乏相应的协调性和统一性。通过制定《商法通则》,能够有利于实现对商事关系的基本调整。

(二)补充现行商事法律规范的“公共领域缺口”

商事通则将是一部统摄各商事单行法规的基本法,它将对其他已有的商事单行法未曾规定而又非常必要的商事领域的一般原则和制度进行规定,但又不是各个商事单行法的“总汇编”;而且它将对目前商法领域已有法律规定不足的一些制度进行补充规定。学者总结了一些商事法律规范的公约数,在此引述苗延波先生的商事通则立法设想以资参考。

(三)与民法典的分工配合

我国目前公布的民法典草案中,可以发现并没有对商法的一般规定,这个正好回应了文章开头江平教授的观点。事实上,正如前面所说,把商法的一般规定从民法典中分离出来,规定于商事通则里面,更有利于民法典轻装上阵,同时也突出了商法的特征。同时商法通则也可以对民法典没有做出的规定进行补充,比如说关于合伙的规定,合伙在民法通则中并没有被当做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而合伙作为商主体明确规定却是毫无疑义的。商事通则的制定,也不会与民法典分庭抗礼,换言之,商法作为民法的特别法依然没有改变。商法通则立足于统摄各个商事单行法律,致力于商法体系化的工作,与民法典相得益彰。

结论:本文通过探讨我国商法学界对于商事通则制定的研究,分析商事通则的制定对于商法学界以及我国商事法律制度的意义,认为应当加快商事通则的制定。诚如任而昕《我国商事立法模式之选择》一文中写到“只有在制定民法典的同时,制定一部商事通则,用以规范基本的商事法律关系,才是立足现实和着眼未来的选择。”商事通则的制定,将大大加快我国商法学的发展,在制度上将从民法典中抽离属于商法的一般规定,有利于民法典形成高度发达的体系,同时填补与民法典体系不能很好融合的规定,为各个商事单行法提供统一的,基础的制度支持,并从形式上实现对商法王国的统一。

上一篇:语文的文学常识大全范文 下一篇:德育教育途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