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9-25 17:23:14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规则意识

一、大部分孩子规则意识淡漠

这类孩子头脑中没建立起规则意识,或是规则意识淡漠,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为多源于情绪或兴趣冲动,不考虑行为后果,想法很天真。比如:开学初,很多孩子上课上到一半的 时候自己站起来就往外走,因为他要小便,我把他叫住批评的时候,他还理直气壮。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未经老师同意就出教室的行为是错误的。

二、有的孩子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有些幼儿的控制能力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幼儿阶段行为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处于发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言行,所以他们虽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却不能做到。特别是说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懂,句句在理,做的时候却怎么也做不好,经常违规,让老师、家长头疼。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玩水容易生病,可他高兴起来就什么都忘了,而且越玩越开心。再如:一些有攻击的孩子在向老师承认错误时都会说:“打人不对,我以后不敢了!”可是没多久出现了矛盾,照样挥出小拳头。

三、逆反心理及性格气质等因素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自主性越来越强,逆反心理也越来越严重。他们不大愿意接受成人的指导和意见,常要求自己做主,决定行为。有时当成人提出某一要求后,有的孩子会故意做得与要求相反,并以此为乐。

此外,由于孩子在气质、性格、性别等方面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文静一点、内向一点的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强一些;活泼好动、外向的孩子违规现象就多一些;男孩子违规的比例略高于女孩子。

以上所述的情况给我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即:要将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那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生活、学习中的各种规则,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呢?为此,结合我园制定的《幼小衔接工作意见》和幼儿园新《纲要》的教育理念,我为本班幼儿制定了具体的行为规则,如: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遵守学习、游戏、生活规则;能公正评价他人与自己的行为、分辨是非等。具体如下:

一、建立规则的意义:

所谓规则,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一)规则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二)规则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适应社会,更好的成长。(三)规则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四)规则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自由与规则的协调

作为幼儿园教师,必须明白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宽松”。自由是以规则为前提的,自由不是放任自流。“宽松”是就环境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为儿童提供自然、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孩子放松地活动,尊重儿童并不等于放纵儿童,必要的规则是需要的。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时,作为教师,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尊重孩子,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的伙伴,同老师在一起他们会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抑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如在生活中,教师用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孩子讲话,不强迫、不强制幼儿,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感受到老师的爱。

三、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因此,我把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放在首位,让幼儿在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获得教育和发展。教育不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应付所有的一切,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减轻对大人的依赖,能适当的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家庭以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允许幼儿在日常交往中出现争执。

在幼儿园或者社区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为了一个玩具、一个游戏中的角色或一个位置争吵起来,成人为了平息孩子的争吵往往出面制止,因为在传统的教育框架中,争执是不团结友爱的表现。其实,孩子们的争执大多出于缺乏规则意识或者各有各的规则。这种争执对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对于他们规则意识的培养,都是很宝贵的。他们由此知道每一件事后面都应有一定的理由存在,规则是由双方或者群体共同制定的。

(三)更重要的是,要告知幼儿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

成人要对孩子进行遵守交通规则、保护环境等公共规则方面的教育,不要讲大道理,而是要具体教他们“红灯停、绿灯行”,教他们从人行道过马路,教他们排除侯车、购物等等,必须言行一致,人前人后一致。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小培养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整个社会就能有序运转;当外在的约束成了内在的行为准则后,人的素质就会大大提高,这时他也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四)家园共育

家庭是幼儿更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无刻发挥着教育潜能。在发展方向上同步,在发展目标上同步,在教育原则上同步,家园一致共同施教。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并贯穿于一日生活中。将这种带强制性的,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化为自主的、自觉的、习惯性的良好行为,从而使幼儿在执行规则时,不断获得快乐体验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2

孩子为什么“软硬不吃”呢?关键一点是家长该软的没有软到位,该硬的没有硬到底。“软的”就是要向孩子讲道理,很多家长道理没有讲到位,没有讲到孩子心坎上去,孩子不愿意听。讲道理缺乏针对性,因为家长还没有弄明白孩子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硬的”就是要用“规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乐乐妈妈就是没有“硬”到底,自己心情好时就允许孩子破坏规则,心情不好时孩子违反规则就严惩。这让孩子觉得规则并不重要,大人心情最重要,是否挨罚要看大人脸色。“软的”没有软到位,“硬的”没有硬到底,前后不一致,标准不统一,时紧时松,孩子就持抵触情绪。

当孩子“软硬不吃”时,怎么办呢?家长要注重培养三个意识。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孩子自以为是、任性,就是缺乏规则意识。家长要和孩子约定规则,规则要明确,告诉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当不该做的行为出现时将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制订好规则,还要执行好。要严格按照规则执行,只要出现不该做的行为,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让孩子明白行为与结果之间有着因果关系。让孩子心中有规则,行为有规则调控,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良好的习惯养成,孩子就会自动调节好行为。

培养孩子的换位意识 有不少孩子软硬不吃,自己明明知道是错误的也要顽固地坚持,以自我为中心,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孩子要培养他换位思考的意识,运用角色扮演技术,让孩子学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行为。比如,孩子不与小伙伴分享东西,家长要求他做,他不同意,这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他体验小伙伴的感受。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 游戏 幼儿教育 激发 自主性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幼儿自主性的激发与建立。由此推断,幼儿教育是未来更高级的教育的基础,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阶段。这就代表着,我们必须在幼儿教育阶段完成孩子的性格、品质、决断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建立工作,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那么,要完成幼儿自主性的激发与建立,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幼儿的生活中,游戏是最为常见的活动,而在幼儿的生活中最受到幼儿欢迎的,也是游戏。马卡连柯曾表明过这样一个观点——“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就像活动。工作和服务对成人具有重要意义一样。”直至现在,仍然有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游戏对幼儿的成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游戏通过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让幼儿在娱乐的同时,收获许多在他们的人生中所必须的人格特征。因此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手段。下面,就让我来分点简述一下游戏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游戏有利于智力的开发

我们知道,游戏深受儿童的欢迎,为了玩游戏,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惊人的举动。通过幼儿教育心理学的讲述,我们知道,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孩子们为了玩得更好、玩得更开心、玩得更有趣,常常会挖空心思,努力思考怎样才能够将这个游戏更好地进行下去。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许多诸如逻辑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方面的训练。

在观察中得知,幼儿在游戏中都是通过行动和感官来进行思考的,这一获取思考的途径,直接导致了他们的意识需要建立在亲身的体验上,即通过经验进行学习。幼儿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实践上,才能够让幼儿有足够的经验积累,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

例如,我们可以让幼儿在分别头上戴上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不同图形,接着让他们根据自己头戴的图形,在规定的时间里(比如倒数十个数之内)走到规定的区域内(即戴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小朋友们分别站在一起)。这一游戏,对于幼儿对形状的认知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群体参加这一游戏,更加深刻地认知到不同图形之间的区别,让他们不但能够认清楚各个形状的基本特征,而且能够有足够快的反应能力,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对于幼儿们的具象图形认知能力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相应的,在这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用于加深幼儿对于认知的记忆,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幼儿的自主性的激发和建立就完成了相当一部分。

二、游戏有利于人格的健全

游戏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当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表现在智力的激发上,游戏在帮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上,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人的人格也称个性,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幼儿正处在一个人格形成的阶段,普通的教育很难涉及到人格的方方面面对幼儿进行相应的培养,容易造成孩子的人格缺失,导致各种的心理疾病。在游戏的帮助下,我们就得以顺利解决这一难题。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拼图比赛的形式,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他们合作完成一幅相同的拼图,胜出方可以获得糖果等奖励,但是失败者就要忍受没有糖果的痛苦。通过这样的游戏,并辅以相应的奖惩,我们可以让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又必须有优秀的个人表现和良好的分工方式,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拼图。比赛结束后的奖励与惩罚,能够让胜出的幼儿学会分享,而败落的幼儿则能够学会面对失败、承担责任。这样一来,就兼顾到了幼儿人格的各方面锻炼,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换句话说,我们在幼儿的自主性的激发和建立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游戏有利于规则意识的形成

在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和建立过程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需要我们去完成,那就是规则意识的形成。要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我们需要对规则意识的概念有所了解。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作为现代人必备的一个意识形态,规则意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游戏对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上所作出的贡献是,通过游戏规则的形式,让幼儿学会遵守事物中间运行的规则,通过游戏当中对规则的建立和遵守,渐渐形成规则意识。为了成功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我们需要在游戏中强调规则的存在和作用,要求幼儿有遵守规则的自我约束,让他们学会在有规则存在的情况下完成游戏。同样是用奖惩的方式,让孩子们意识到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于是建立起规则在他们心中的分量,从而加重幼儿对于规则的重视程度。

四、结语

自主性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过引导幼儿进行合理有效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渐渐完成智力的开发、人格的健全和规则意识的形成,孩子们的自主性的激发和建立,也就完成了大半。而剩余的部分,就需要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完善。我们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有着非常美好的明天,聪明的教育者应该懂得结合使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和渠道来完成幼儿的教育,从而在我们的幼儿身上建立起完整的、强大的自主能力。游戏的重要性,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了,要想拥有优秀的孩子,我们必须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游戏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尽情玩耍的同时,激发良好的自主性,这样的孩子,才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 亲子游戏 外来务工子女 规则意识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202-01

1 外来务工子女规则意识现状

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庭状况与教育直接影响幼儿成长。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都会去模仿,子女是家长的影子。在家庭日常生活习惯的规则意识直接影响到孩子。幼儿家庭教育中,亲子教育的地位无法代替。外来务工家长由于工作忙碌,无暇照顾好孩子,任由孩子自由散漫,这样在孩子的成长中就缺乏了规则意识的教育。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只是片面地强调智力开发,对于情感的互动严重忽视。只顾自己的生意和工作赚钱,不顾及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把幼儿放在幼儿园就为孩子多认识了些文字,学会简单算术,没有时间考虑过和幼儿的游戏。外来务工家庭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决定他们的教育意识不强,现代科学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可见,幼儿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家庭,外来幼儿家庭教育的滞后,突出表现在规则意识差,造成了外来幼儿在园中严重的缺乏规则意识。

福禄贝尔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是幼儿的最爱,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工作”。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幼儿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在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也可以进行的游戏活动,即亲子游戏。亲子游戏不仅有益于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密切亲子关系,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同时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外来务工家长应尽量抽出时间来陪孩子玩游戏,通过亲子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2 在亲子游戏中培养外来务工子女的规则意识

2.1 在胜败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家长在和孩子玩游戏前,一定要讲好游戏的规则。如玩“五子棋”前,家长要告诉孩子游戏是有规则:输就是输,赢就是赢,可不许耍赖,更不许哭鼻子。然后进行游戏活动,当孩子发现输了,说“这局不算,重新玩。”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那不行,事先咱们已经讲好了规则,必须算数。这次你得承认是我赢了,不然,下次妈妈可不会再和你玩了,因为你不遵守规则。”孩子会为了以后还有得玩儿去遵守规则,这样就让孩子明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久而久之,在这种软硬措施中,很好地强化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2.2 冷处理不迁就孩子,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外来务工子女在幼儿园的活动中,规则意识差,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常不由自主地游离活动。因此,外来务工的家长要多陪孩子进行多种的游戏。在游戏中不迁就孩子,如果孩子出现又哭又喊的现象,就要冷处理。如,家长和孩子一起搭积木,在游戏结束后,各自的积木要自己装进袋子里,然后可以吃小甜点。如果孩子就为了吃甜点不收拾干净,不给就哭闹。家长要强调规则,不收拾整齐是不能给吃的,不能迁就孩子,对哭闹现象冷处理。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2.3 根据兴趣吸引孩子,进行规则意识教育

孩子都喜欢到爸爸妈妈的房间玩,并且像寻宝一样翻抽屉。如孩子在翻家长东西,涉及到重要的东西,家长要郑重的告诉孩子:进入爸爸妈妈的房间需要敲门,而且不能随便翻里面的东西,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如果再随意翻东西,爸爸妈妈将会惩罚你----不许看喜欢的动画片。刚开始可能记不住。那么家长不要说,只是到了动画片时间,关上了电视就够了。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常常因为心软、心疼孩子而无法坚守自己制定的规则,这会导致孩子规则意识的缺失,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一个不讲规则的孩子,将来一定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如,孩子们都喜欢当小司机,针对这一兴趣,选择“我当小司机”的游戏。游戏前,家长和孩子进行亲子游戏的模拟遵守交通规则、具体指导孩子遵守“红灯停、绿灯行”。准备一张小椅子,让孩子当司机,家长当乘客。见到红灯家长提醒“停”。让孩子熟悉游戏规则。家长告诉孩子要去哪里,然后让宝宝开车,在游戏中时快时慢的车速,提起宝宝的游戏兴趣,重复相同的交通规则,有效地增加孩子对一些社会规则的认识,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和规则意识。

总之,家长经常与孩子一起活动游戏,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增强与孩子的身体、情感上的交流。抓住孩子的兴趣爱好,因势利导,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要学会冷处理,不要事事都迁就孩子,做错了家长就要进行批评教育。在亲子游戏中,正确处理孩子受挫的心理,给孩子提供一个基本的社会游戏规则。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地坚持不懈。亲子游戏、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守规则的人。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管理中的信任研究”课题组.家长对幼儿园信任的调查研究.早期教育[J].2002(4).10-12.

[2] 范小玲.亲子活动中对父母教育行为指导的实践与研究.宝山教研网.2004-12-7.

[3] 阎水金.学前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 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5

安全是生存之本,安全是幸福,因为安全成就了平安生存,给每个家庭带来了欢笑;安全的生存是快乐,因为它给了我们享受生命的激情与希望;安全是生命,安全能赋予我们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态、健康的灵魂,去实现我们的理想。安全没有重量,但它可以让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背上一生的沉重。安全没有颜色,但它却是一个个用鲜血谱写的红色教训。安全没有标价,但它可以买断我们的生命权利。安全教育落后,也导致了安全知识的缺乏。对一个社会来说,安全教育最重要在于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时期,因为一旦成人,很少有机会接受到系统的安全教育,生存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教孩子学会生存的本领:从孩子一生下来,很多家长肯定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环境,让他能够无忧无虑地生活,我一定要为他遮风挡雨,不让他受一点伤害。”其实客观地说,社会环境不是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太多的呵护只会让孩子飞翔的翅膀更加单薄,而孩子却总有一天必须离开父母的保护去独自飞翔。应该懂得,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取决于他适应生存环境和各种规则的能力。也就是说,他能不能适应他所面对的整个外部环境取决于他能不能在挫折中不断端正成长发展的方向,当发生意外的时候是否有能力去应对。

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家长要引导孩子适应社会大的规则,不要去帮孩子创造自己的小规则,因为大的规则是不能变的,是人类所共有的。如果你选择让他适应,就等于增长他的社会能力;如果你给他特意制造适应他的规则,就是在削弱他的实际社会能力,这样做的苦果最终还要你和孩子一起承担。当我们过分地呵护孩子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家长总有老去的那一天,不可能永远为孩子保驾护航。从一定意义上说,溺爱的关心方式会使孩子的人生存在状态逐渐走向病态,没有与外界密切联系的、健康的广泛关系,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生存。家长要给自己提出一个任务,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理性地认识、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各种生存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包括: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的能力;对制度价值接纳的能力;适应和应对规则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要教孩子学会识别诱惑;教孩子勇敢地说“不”;让孩子明白自我保护与自私自利是全然不同的;教孩子少去不安全的地方。对于“生存教育”,我们虽然不像发达国家一样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但是我们现在可以有“学会生存”这个意识。作为独生子女我,们更要有学会生存的意识,进行自我研修。

加强学习:学会安全知识与实践能力,如交通安全、防火、防盗、防骗等;学会一项受益终生的运动技能,进行身体协调性训练,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勇于面对困难,学会处理困难的一般方法;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学会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社会领域活动

幼儿时代,孩子的天性纯洁,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和模仿力非常强。在这一阶段,幼儿活动应当与幼儿的天性相适应。多开展游戏活动,对儿童的各领域活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游戏教学在社会领域活动中的作用。

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是指使教育对象在社会性方面获得发展的过程,即完成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各项社会活动中,体验与人交流交往过程中的乐趣,为每一个孩子提供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并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从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戏本身就是一种社会,通过这种适合儿童年龄的活动方式,可以使儿童更快地融入社会,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表述。

一、游戏提高儿童的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

凡是游戏,必有一定的规则。儿童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也正是认识规则、接受规则的过程。所以在游戏之前,对儿童讲清游戏规则是必要的,并且要在游戏的活动过程中不断地提醒孩子遵守规则。比如,在专注力训练中,只有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孩子才能够得到奖励。这时候孩子会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控制自己的本能欲望,如好动、分心等,而努力向规则方向发展。通过游戏,孩子们会认识到要想参与到游戏中,与大家一起玩耍,就要遵守游戏规则。

另外,在集体活动或者小组活动中,参与游戏一定意味着与同伴的合作。尤其是在小组竞赛类的游戏中,只有一个小组的每一个孩子都相互配合好,才能让这个小组获得成绩和荣誉,而仅仅考虑自己是不会成功的。在游戏中,儿童不得不学习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在游戏中也逐渐体会到与人合作的乐趣,让幼儿逐渐生成一种概念,即有些事情是一个人无法完成的,需要大家一起来做,而这个过程是一个很美妙的体验。如果能达到这一效果,就算是在幼儿的心里种下了一棵合作共赢的种子。

二、游戏培养儿童的参与意识和交流意识

刚刚入园的孩子,往往对新的环境有畏惧的心理,即使是上过一段时间幼儿园的孩子,虽然在幼儿园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基本能够做到活泼积极,但是一旦接触到新环境,同样也会产生恐惧和畏缩的心理。这其实是儿童对社会、对人际关系的参与意识不够,而适当的游戏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游戏,一般来说对孩子是有吸引力的,孩子为了追求游戏中的欢乐和愉悦,会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游戏中来,而在游戏中获得的成就、荣誉、赞美等都可以使幼儿产生自豪感和自信。

而参与必然意味着交流。游戏活动,尤其是多人的游戏活动,必然需要儿童努力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尝试体验社会交流中的各种原则、技巧,体会其中的心理感受。在游戏之前,儿童需要尽可能地与教师沟通,听明白游戏的规则;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与同伴或者与“敌人”进行交流,以完成合作或者“对抗”;即使在游戏结束后,孩子依然会不自觉地通过交流来分享游戏中的欢乐与喜悦。在这一方面上,教师可以有意地准备一些偏重于交流沟通的游戏,比如侧重于倾听的“传话游戏”,侧重于表达的“讲故事游戏”,侧重于沟通的“猜谜游戏”等,以专门训练幼儿在某一方面的能力。

三、游戏增加儿童ι缁崛思使叵档奶逖

在幼儿游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游戏类型就是“角色扮演类”。这也是流传历史最悠久,应用范围最广泛,也最受孩子喜欢的游戏。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幼儿不仅可以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体验,也能在行为模拟中完成对整个社会关系的熟悉。比如,扮演医生、警察、教师等职业,可以使孩子对这些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会对“职业”或者说“职责”有了一个最初的概念;而体验盲人的生活,模拟老人、模拟怀孕母亲的生活等扮演游戏,让孩子对不同状态、不同年龄的人有所感受,更让他们在游戏中激发对身边亲人、熟悉的人乃至广义上的所有人产生本能的关爱,激发他们如敬爱老人、感恩父母的情感。

另外,扮演本身也是一种模仿,模仿的不仅是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种身份的人群,更是所有成年人共有的行为特征、思维习惯和世界观、价值观。比如,扮演警察的幼儿绝不仅仅模仿只属于警察的特别行为,如抓捕犯人、侦探破案等,更无可避免地对成人世界的行为(成人所共有的行为)进行模仿,如打电话、见面问候、出行准备、沟通交流等。这些我们常忽略的行为,才是游戏带给儿童的最为重要的社会体验。

参考文献:

[1]李利.幼儿园角色游戏中“模拟社区”游戏的实践与思考[J].广州:教育导刊月刊,2013(5):37-40.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7

1.意义先行的教学原则

在学习语言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翻译上,他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形式或语言规则。由于孩子的关注点在语言的翻译上,如果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谈论语法规则,势必导致他们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孩子的天性帮助他们学习语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教学时,我们首先创设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孩子在一个有语言氛围的情境中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机会让孩子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进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2.规则隐藏的教学原则

由于小学生刚接触英语语言的学习,处于对一种语言的模仿学习阶段,我们在教学中应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引导归纳出正确的语法规则,对智力还在发展的孩子来说,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更合适,更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少教师的英语课堂枯燥乏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巩固所学的语法项目时,采用过于机械的练习形式,也可以说采用过多的纯语法教学练习,使学生厌倦英语学习,直接抑制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例如学习一般将来时后,让学生做大量类似如下的练习:

依照例句改写句子:

Model:She is dancing now.(tomorrow)

She is going to dance tomorrow.

(1)I am swimming now.(tomorrow)

(2)Mary is drawing now.(tomorrow)

此类练习只让孩子重复操练所学的语法项目,并没有提供机会让孩子了解应用这个语言点的情景,容易使所学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的使用语境、意义脱节,不能很好地达到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帮助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

此外,孩子天性喜欢好玩的东西,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摒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新知识。例如,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全身反应法、念儿歌等“间接”的方法,帮助他们巩固所学语法。在Model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游戏巩固“be going to do something”这个语法知识:

(1)教师拿起粉笔,说:“I am going to draw something. But what? Can you guess?”

(提示让学生使用句型“You are going to draw...”。)

(2)教师每次画一两笔,让学生继续猜:“You are going to draw...”,直到他们猜对为止。

这样我们利用这个游戏给孩子们提供较真实的情景使用语言,让他们在游戏中无意识地训练所学的语法知识。当然,为了巩固孩子的语法知识,提高孩子运用语言的准确性,教师要在适当时候使用一些机械化的练习方法。

3.掌握好“度”的教学原则

有些教师认为只有把语法尽可能详尽地解释,才能保证孩子运用的正确性,而且往往把孩子犯的语言错误归因于语法(语言点)讲解不够。其实,学英语就像学计算机或学驾驶一样,太多的理论解释反而适得其反,最关键的是实践、实践、再实践。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这方面的能力比不上成人,在涉及语法解释时更应特别注意“度”,讲究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语法规则要适时适量,解释清楚就可以,不要唆,费时费力太多,反而弄巧成拙,导致孩子糊涂及生厌,学习英语的热情一落千丈。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学习英语在以识记单词、简单语句交际教学为主的基础上穿插了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在教学每一课前,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需要渗透哪些语法项目,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它,易于接受它。因此,我们在教学英语语法时一定要“吃”透教材,把握好度。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8

长期以来,由于在教育理念、方法及途径上的偏差,在幼儿常规教育上存在这样的现象:规则内容的成人化。即无论是社会行为规则,还是班级日常行为规范都是由成人制定的,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者和无条件地服从者,教师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单纯根据权威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来制定标准,导致班级生活规则的繁冗累积,尤其在许多生活活动的细节上也充满了大量不必要的规定,结果使幼儿的活动处处受到限制。

规则教育的形式化。即教师既不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又不考虑知识之间的整体性,片面地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宣讲规则,使规则流于形式,结果是幼儿的认知和行为脱节;

规则执行的他律性。即否认孩子也可以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共同生活中适应、内化、形成规则意识,而只是以教师的裁判和纪律的约束来训练孩子,导致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行为受到压制。

凡此种种不仅没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造成了孩子对规则的无所适从,更甚者还引起了孩子的抵触情绪,引发了师生间的对抗,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为了切实管理好孩子们的一日生活,贯彻我园实施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理念,真正体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角”,又是社会建构者的“以儿童为本”的思想,我们依据社会的要求,结合我园幼儿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活常规,并引导幼儿根据日常活动的需要,自己确定规则,并在类似情境中不断巩固,而形成稳定的行为规则。这种常规具有自律的性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既要理解和遵守他律常规,更要生成和遵守自律常规。无论是何种性质的常规,教师都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在制定和执行常规的过程中了解并尊重幼儿合理的需要以及个性特征,让幼儿从他律走向自律,并且学会讨论制定规则。

有了良好的生活常规,能够让孩子对环境产生信任与安全感。常规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例如:希望孩子做到离开座位时要把椅子靠近桌子里,那就要让孩子了解到,如果椅子不靠近桌子里,很可能让别人走路时撞到椅子而受伤,而且教室也会变得很小,那样让人看了也不整齐。只有让孩子了解常规的意义,能够真正地认同常规,并且能够切实遵守,这样才能顺畅地进行每一天的活动。

常规既然订了,就要贯彻执行。在学校里,我们该用什么心态,什么方式维持班上的常规呢?当老师在执行常规时,老师的态度如何,孩子的感受又是什么?当孩子做出违反常规的举动时,我们该先想想,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无法遵守常规。是孩子忘记了?是孩子不懂?还是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有时也要换个角度想一想,不一定问题都出在孩子身上。什么时间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达到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做事要采取什么方式等等这样的要求,就是幼儿园的常规或纪律。

常规除了能维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外,还能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班上的常规是“在教室里不跑步、要慢走”,可是偏偏许多孩子都喜欢在教室里横冲直撞。这时老师就要考虑到是不是教室空间太宽阔了?教室就好像运动场一样,暗示着孩子赶快跑步,针对这种情况,我便告诉孩子们“在教室,我们都是轻轻地走的,尽量不打扰别人”如此一来用正面的语言代替负面的语言,效果大不一样。又如:课间的洗手问题,教师左叮咛右嘱咐,说了千遍万遍,可收到的效果就是不大,每天都有幼儿因为水池太滑而跌跟头,甚至有的孩子额头上竟摔出了一个包,究其原因,发觉是老师的督促工作做得不够。可是问题又来了,老师照顾到水池这边的幼儿又照顾不到教室里的孩子呀!于是我们便让孩子们在解小便洗手时集体排队一起去,然后再集体排队一起回来,可是这样却造成了不要解小便的孩子要跟集体跑一趟和互相等待的现象。对此,我们便采取让孩子当“小老师”的措施,即当孩子们去水池时,请一名幼儿专门在那边看着有没有人玩水,是不是洗过手后手上的水在水池里甩干的,喝过豆浆洗茶杯的水是不是倒在水池里等等。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一份工作在做之前,老师总不忘示范给孩子看。同样,常规也是如此,不能只用讲的,还要做给孩子看!因为,幼儿园的孩子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

上一篇:通信工程的定义范文 下一篇:化学中的能量变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