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养老服务监管范文

时间:2023-12-12 18:01:09

加强养老服务监管

加强养老服务监管篇1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养老已经逐步成为全社会关心、关注的问题。为满足老年人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关系,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工作,让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按照《***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区养老服务工作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局工作职能职责,就开展全区养老服务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政策支撑多措并举

(一)取消退休人员大额医保费

2018年开始我市出台《关于调整城镇职工大额医保费缴费政策实现退休人员医保待遇与用人单位缴费脱钩的通知》,2019年1月1日起,用人单位不再为退休人员缴纳大额医保费,即取消用人单位为其退休人员缴纳费率为1.5%的大额医保费;以个人身份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缴费期满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其大额医保缴费标准,由原来的“按当年缴费基数的1%”调整为“与随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医保的退休人员的大额医保个人缴费标准一致”。2019年度为60元/年(5元/月)。吃政策的出台主要实现了两个目标,一是大大减轻了用人单位及个人身份参保退休人员负担;二是最大限度的保障了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再因原单位的经济状况影响退休人员医保待遇。

(二)长期护理保险实施在即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长期处于失能状态的参保人群为保障对象,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等所需费用。目前我国在承德市、上海市、广州市、重庆市、成都市等15个城市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试点。原则上覆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其中以长期失能参保人群为主。未来有医保就能实现“养老”,达到老有所依的目的。

按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意见》,按照“先职工、后居民,先试点、后推开”原则,探索建立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与医疗保险相对独立、互相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作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前沿区县,将于今年底正式实施,目前我区各项准备工作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届时,符合待遇享受对象的失能人员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入住长护保险协议机构(以下简称协议机构)集中护理服务或由协议机构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二、医养结合服务养老

2019年10月,国家卫健委与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人社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的若干意见》(国卫老龄发〔2019〕60号),要求加大医保基金监管力度,厘清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的支付边界,明确医保基金“只能用于支付符合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费用,不得用于支付生活照护等养老服务费用”。《意见》提出厘清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支付边界,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区目前有4家医养结合机构,分别是***中医院周家坝分院、福安医院、上海文华医院、福鹏医院。

三、工作中的难点

4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在***占比不算很大,接待能力也还十分有限。下一步我区将在深化医养签约合作、合理规划设置医养结合机构、加强医养结合信息化支撑、简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加强医养结合服务监管等方面加大力度,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医养结合自2016年试点以来,不少地方单位已经参与试点,但试点过程中暴露出一个明显的问题,即某些医养结合机构将养老费用用医保基金来报销(如:床位费),造成医保基金浪费,严重损害了其他参保人的权益,医养结合成为医保基金流失的新的漏洞。

某些医养结合机构,既是医保定点单位,又是养老机构,往往利用“医”“养”难以区分的便利条件,侵蚀老百姓的救命钱。比如,有的医养结合机构把一些不需要住院的老年人转为“住院模式”,再将生活照护等养老服务费用转为护理费等内容纳入医保进行报销。在我区开展的突击检查中,养老人员白天在医院住院治疗、晚上回养老院的现象十分突出,甚至部分养老人员就直接在养老院接受治疗。此类违规违约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欺诈性,目前主要依靠工作人员开展现场突击检查进行查处,由于人员设备等配备不足,医养结合正逐渐成为医保基金监管中的难点。

四、对策及建议

医养结合并非“医养融合”或“医养一体”,这本是一项服务民生的利民行为,却被一些人利用成为自己的敛财工具。作为医保从业者,为完善医养结合模式,强化医保基金监管,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严格执行医疗保障相关政策,强化协议管理。医疗保障部门将着力完善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的价格政策,收费标准原则上应以实际服务成本为基础,综合市场供求状况、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核定。在日常监管中,将持续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按照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支付边界,即“基本医保只能用于支付符合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费用,不得用于支付生活照护等养老服务费用”的原则开展监督检查,对于存在“以医资养、以养盗医”的医养结合机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绝不姑息。同时,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补充和延伸,长期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相对独立、相互衔接,其本质是运用社会保险机制,以社会化专业护理为主,解决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生活护理等问题,改善“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这一社会问题,让失能老人有尊严的安享晚年。

二是实行养老人员就医和定点医药机构服务行为全程监控。继续强化医疗费用计算机审核稽核系统,采取人机结合方式,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实现“互联网+医保基金监管”。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对养老人员的医疗信息进行比较分析,采取对照信息系统的费用明细,在患者出院前对现有的纸质病历进行审核,检查费用与清单是否一致,检验、化验单是否齐全,病历书写是否合规,用药收费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稽核。养老人员可以通过终端系统对药品、诊疗项目、住院清单、自付比例等进行自助实时查询,实现医保、参保患者对定点医药机构的实时监督。并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组织工作人员对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行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不仅要深入病房接受参保患者的咨询,耐心解答有关医疗保险服务政策,还要检查有无串换药品、空床、挂床、冒名顶替的现象,并将养老人员的意见及要求向定点医药机构反馈。

三是建立区域性协作监管机制。要整合监督检查力量,发挥监督检查工作的综合效力。要加强协调沟通,积极争取卫生健康、公安、市场监管、审计、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支持,建立健全综合监管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对查实的违规违法线索,及时通报相关部门,按规定吊销执业资格或追究党纪政纪责任;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要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服务机构、会计事务所、商业保险机构等第三方力量,有效充实医保基金监管力量。

加强养老服务监管篇2

一、现有养老机构情况

全区现有公办养老机构3家,共有298张养老床位。其中,区社会福利院200张,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2张,扬子洲镇敬老院26张;居家养老服务设施87家,绝大部分都是由社区(村)投资建设并运营,规模偏小。其中,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3家,农村颐养之家14家;通过机构自查、部门检查,我区养老机构以公益服务项目为主,资金流向均安全、可靠,经营良好,不存在资金对外投资等违规现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存在办理会员卡、收取会费情况,均暂未发现非法集资情况。

二、非吸案件处置情况

由于东湖区所处老城区,老年人在常住人口占比高于其他县区,造成在全市“金三江”、“老庆祥”、“中华情”等非吸案件中受损人数较多。据统计,三大案件受损人数约3428人,目前2405人报案(金三江1246人、“老庆祥”788人、“中华情”371人),报案金额约1.287亿元(“老庆祥”约7964万、“中华情”约4902.98万)。

三、专项行动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认真研究部署。根据《南昌市人民政府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全市养老领域非法集资风险排查百日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我区迅速行动,制定并印发了《东湖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区养老领域非法集资风险排查百日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形成由区处非办牵头,公安、市监、审计、消防、乡镇(街道)等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组建专项行动微信调度群,明确责任、锁定目标、分步开展。

(二)找准重点,全面杜绝隐患。

1、广泛宣传。为做好我区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的宣传工作,我们将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含农村14个)作为宣传重点。同时,充分发挥社区、村委会干部及综治网格员作用,在110个社区、村人口聚集的公共区域和各小区重点出入卡口以及老年人常去的休闲场所周边,以挂横幅、宣传栏、电子屏,贴宣传画,板报,开主题会等多种形式,围绕“非法集资的社会危害性、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相关的法律法规、金融欺诈法律制度”等进行宣传普及。提醒老年人及亲属,不为高额回报所诱惑,不参与非法集资,并提醒、劝阻身边的亲朋好友,守好自己的养老钱。排查整治期间,集中宣传63次、发放宣传资料4960份、制作宣传展板98块、投放公益广告280条。各职能部门排查活动中暂未发现各自主(监)管领域内存在未经许可超范围经营从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涉嫌非法集资广告资讯等行为。2、动态管理。按照上级部门提供的“金三江”、“老庆祥”、“中华情”等非吸案中投资人名单,分类造册,全面掌握重点涉稳人员动向,根据涉稳人员的上访时间、地点和次数等对涉稳人员名单进行动态管理,为政府落地稳控责任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3、应急处置。4月1日至今,我区共接上级部门关于“中华情”维稳警令单110条、涉及人次289次、涉及162人;“老庆祥”案维稳警令单10条、涉及29人次;“金三江”案维稳警令单2条、涉及4人次。妥善处置了八一公园等地群体聚集事件2次,劝离带回了1名在新建“中华情”公司门口静坐人员,有效防止事件升级。特别是“五一”、全国“两会”期间,提前屯警,加强对八一广场等重点地区的巡逻、值守,以强有力的震慑,切实防范了“中华情”等群体串联聚集事件发生。

(三)联合执法,形成监管合力。一是牵头组织公安、市监、审计、消防、乡镇(街道)等部门在全区范围内的所有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及社区开展一次全面深入细致的摸排自查,充分发挥社区片警、网格化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的经验和优势,深入养老服务机构、商场、超市、菜市场、公园、广场、社区等老年人经常活动区域,贴近群众开展摸排工作。二是要求全区养老服务机构规范自身,坚决不参与涉及非法集资、诈骗的违法金融活动;开展非法金融内部自查,切实防止机构内部管理服务人员参与非法金融活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坚决阻止任何形式的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金融活动。三是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建立台账,认真研判,采取有效措施,分类处置,确定处置整改期限、整改责任人,扎实推进整改任务。对明显违法犯罪的企业和机构,公安机关将依法立即立案查处。

四、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区将持续开展相关活动推动我区养老领域非法集资风险排查百日专项行动,进一步总结经验,确保取得实效。

一是加大重点领域排查。对我区已备案养老机构、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含有养老服务、健康管理、疗养康复、营养保健等老年、居家服务等字样的机构开展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按照重点排查主体、重点排查内容、重点宣传进行专账、专户管理,加强养老机构政策解读,健全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管理规定和相关服务标准,督导养老机构不断加强运营管理。

二是加强网络舆情监督。利用网络等新型媒体,常态化宣传防范非法集资公益知识,播放养老防范非法集资公益宣传片。增强行业监管部门职责,通过排查电台、报纸、期刊等媒体的涉及养老领域广告资讯信息,及时清理涉嫌非法集资广告资讯信息,同时,加强对旅游公司监管,规范养老旅游市场。

三是形成完善工作机制。将老年人列入重点宣传对象,通过各类媒介载体开展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推动宣传教育活动进机关、进社区、进村组、进家庭,特别是定期对养老机构及入住老人进行常态化宣传,形成长效机制。

四是总结活动工作经验。我区将以此次专项行动为契机,及时做好工作总结,对排查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各单位认真分析、研判风险,梳理经验和不足。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我区现有养老机构日常监督和管理。通过各单位行业职责,向老年人宣传“投资有风险、风险须自担”的风险意识,保障老年群体财产安全不受侵犯。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为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行为,维护我区养老领域秩序和社会稳定,我办将动态监管,逐步建立长期监管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大处非宣传工作,强化群众识别风险、防范风险、承担风险责任意识,打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

加强养老服务监管篇3

一、当前养老服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结构性问题突出

一是养老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人员短缺,对老年人急需的医疗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供给不足。二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一些老旧社区,老年人口多,却未配备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三是养老机构往往独立开展服务运营,对社区居家养老的辐射作用不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四是民办养老机构难以与公办养老机构公平竞争,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大量闲置的现象同时并存。

(二)政策落实难,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名义政策多、实际落实难。一是办证难。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规定不尽合理,导致养老机构办证门槛高,办理时间长。二是社会力量用地难。一些地方政府执行养老服务业土地优惠政策的动力不强,社会力量用地难。三是融资难。这是民办养老机构在运营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

(三)养老服务发展不均衡,城乡和地区差距较大

中西部地^养老服务发展进程缓慢,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农村空巢老人比例高,失能半失能和病患老人多,养老服务需求大,但养老服务设施普遍落后,专业服务机构少,服务水平不高。

(四)医养结合受到多方面制约,推进难

一是医养结合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布局,相关政策衔接不够,尚未形成政策合力。医养结合服务缺乏制度性资金来源。二是部门协作有待加强。医养结合涉及部门较多,职责界定不明晰,部门责任难落实,监管不足。三是信息互联互通水平相对滞后,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发挥不足。四是专业人才缺乏,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二、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

按照关于做好老龄工作的系列要求,应对人口老龄化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着力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我国要从中长期战略规划的角度,统筹兼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一要统筹发展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着力推进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尽快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二要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尤其要重视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出台有针对性的、符合农村实际的发展政策,有效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水平。三要统筹发展低、中、高端养老服务,尤其要加强对困难老年群体养老服务的保障。四是要统筹不同部门的政策规划,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形成政策合力,推动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兜住底线,确保基本养老服务供给

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基本养老服务的内容包括“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基本养老服务的对象是全体老年人,而城市的“三无”老人和农村的“五保”老人是政府提供养老服务的重点对象,而重中之重则是“三无”老人、“五保”老人、失能失智老人。

基本养老服务需要资金保障。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现有养老服务补贴制度,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设置长期照护保险并纳入社会保险统一管理。

(三)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主体作用

要针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面临的问题,修改完善不科学不合理的政策规定。要整合政策及资源,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推动各项政策真正落地、落实。

要简政放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精简行政审批环节,坚持“非禁即入”,全面放开市场。对公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等一视同仁,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拓展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空间,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做到放管结合、放管并举,确保养老市场活而有序,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四)结合试点实践,大力推进医养结合

建议进一步细化地方政府对医养结合的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服务方式。强化专业服务人才使用和培养,制定实施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方式,实现医疗、养老服务的无缝对接。

发挥信息技术支撑作用,推进养老智慧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加快实施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合作试点,提高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行业监管,促进医养结合的规范发展。各地应尽快出台医养结合实施方案,规范“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医保资金使用。制定医养结合机构管理办法,规范“医养结合”型服务机构的管理。建立评价体系,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运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予以有效监管。

加强养老服务监管篇4

2014年,社会事务管理局将继续立足服务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定位,围绕提升园区群众生活品质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工作内涵,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高新区“四区一中心”建设目标,抓住建设新材料科技城这一有利契机,立足提升服务水平和强化监管力度两大工作内容,加快各项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改善园区百姓生活环境。

二、工作目标

——确保我区全年不发生食品药品重大事件。

——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家,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继续保持全区低生育水平,完成市政府计生考核指标。

——深化社区建设,完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维护宗教稳定。

——全力推动文体活动开展,确保全年文体市场规范合法。

三、主要工作

(一)以保障园区居民用餐用药安全为目标,开展食药监管工作

1.保障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预防和控制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进一步夯实监管基础,组织餐饮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示范单位创建,大力推进量化分级管理、索证索票及信誉公示栏上墙制度。落实主体责任,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完善措施,强化关键环节的控制和监管,提高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防控水平及应对能力。加强对高风险食品的检验检测,重点突出对熟食、凉菜、食用油等高风险食品和餐饮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抽验。全力做好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严格执行聚餐报备制度,强化菜谱审核和留样备查管理,有效防控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深入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工作,依法严惩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适时在媒体上给予曝光。

2.全面实施药品、药械监管工作,防范不合格药品、药械流入市场

全面监管区内2家药品生产企业,重点关注原辅料供应商索证建档、特种药品储存、药品投料生产、出厂检验等各环节。加强药品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发挥药品信息化监管优势,强化药品批发企业和零售药店监管。

组织医疗器械经营和生产企业负责人和质量管理员集中培训2次。全年对辖区内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检查不少于2次,对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不少于1次,对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单位检查不少于1次,监管覆盖面达100%。做好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加大对药械类案件的稽查打击力度,健全街道、社区两级药品安全信息员网络建设,推进示范性药品安全街道创建工作。

开展高新区食品药品安全宣传工作,通过“药事服务进社区”、“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月”等活动载体,在社区、学校、机关企业等宣传、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

3.履行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职能,积极探索保化监管新思路

实施分类监管和登记备案制度,积极探索“专业监管、企业自律、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保化监管新路,建立群防群控的社会监督机制。同时加大日常监管和深化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发现违规违法,立即依法查处。

(二)以加强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为目标,开展卫生事业各项工作

1.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继续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和高新区公卫中心建设,争取早日投入使用。促成新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尽快立项。新建聚贤社区卫生服务站。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全科医生培养工程。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引进区外中级职称以上优秀人才。加强与市级机构的人才合作和交流。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创建人民满意医疗机构,开展集门诊服务、上门服务、康复服务等为一体的多方位服务,推行便民惠民常态化服务。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继续开展阳光工程,严格收费制度,加强医疗设备和耗材集中招标采购的监管。畅通举报渠道,加强医患沟通,缓解医患矛盾。

2.加强公共卫生工作,重点落实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提升卫生应急工作水平。健全卫生 应急的组织管理,完善传染病疫情报送机制,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和预警,及时处置传染病暴发疫情。夯实卫生应急工作基础,强化基层单位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做好装备配备和应急物资储备,开展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现场处置能力。做好防洪救灾等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救援处置工作和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工作。

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考核,细化服务和考核标准。

加大卫生监督和执法力度。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和医疗废物无缝化收集工作,实施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坚决取缔非法行医。加强职业卫生监管,强化对重点职业病的监督检查,严格落实职业健康体检及作业场所检测工作,规范用人单位职业危害因素申报,处理好劳动者职业危害投诉举报事件,继续做好劳动者集中式职业健康体检。加强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督监测,组织住宿、商场超市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等重点场所监督抽检,开展游泳场所夏季水质抽检。加强学校卫生、生活饮用水监管。

(三)以低生育水平,高生育质量为目标,开展计划生育各项工作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维持人口形势稳定。一方面强化违法生育防控措施,促进“红黄绿”分类管理和“五不漏”操作法落实到位,指导街道落实计生管理激励制度,建立区、街道两级联动联系社区制度。另一方面,根据单独家庭二胎政策,鼓励合法生育,有序实施两胎审批,做好优生优育服务。不断提升计生惠民服务,推动“妇女体检常态化、免费取药便捷化、知晓政策细节化”。加强计生干部队伍建设,重点提升计生干部“基本功”。

(四)以“服务民生、促进民利、维护民权”为目标,开展民政、民宗事业各项工作

1.深化城市社区建设和社会组织管理,不断促进社会管理化创新

贯彻落实高新区《关于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建设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规范社区管理,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大力加强社区基础建设,加快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工作台帐电子化,不断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由区社管局和街道负责的两级社工教育培训制度,鼓励社工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考试,不断提高持证率。加快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大力培育社区基层社会组织。

2.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不断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

争取启动高新区养老院建设项目。规范现有敬老院的日常运作,强化安全管理,促进集中供养健康发展。贯彻落实《高新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建设梅墟街道和新明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点,辐射各社区居家养老站。在居家养老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和老年人的需求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模式,积极探索更为科学,更为全面,更符合高新区特色的居家养老模式。

3.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重点实现“应保尽保”和“应保优保”

充分利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平台,加强救助对象动态管理,配合做好困难家庭住房保障。通过建立低保等困难家庭走访制度,及时了解救助对象信息。加大医疗救助力度,重点推进重大疾病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比例。规范救助资金管理使用,科学扩大救助对象。在春节等节日走访慰问活动中,在组织开展日常捐赠、集中捐赠等各项工作中确保做到“零延误”。继续开展“慈善一日捐”主题活动,广泛营造慈善救助工作氛围。

4.推进残疾人事业均衡发展,重点培养残疾人融入社会能力

依托街道居家养老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站,继续推进残疾人托(安)养工程。严格落实现有社会保障政策,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提供全额低保,对特困残疾人发放定额生活补助,对贫困精神残疾人发放服药补贴,对特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和残疾学生发放学费补助,对困难残疾人提供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居家服务等。依托区内卫生医疗机构,完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逐步实现残疾人个性化的“按需康复”目标,认真做好康复器具申请、申办、配发等康复服务工作。加大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力度,帮助残疾人提升适应能力,实现稳定就业,鼓励、扶持有能力的残疾人自主创业。

5开展民政专项社会事务工作,重点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及时、规范发放各类优待抚恤金,抓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做好重大节日的双拥优抚工作。开展婚姻服务大厅现场管理标准化建设,推进结婚颁证宣誓仪式和离婚劝导服务,深化新人新婚辅导项目。加强地名管理,做好地名登记和变更工作。加强福利企业管理工作,在抓好残疾职工到岗率的同时,坚持对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予以社保补贴,提高企业聘用残疾人的积极性。开展福利企业无障碍设施配套标准化建设工作。落实惠民殡葬政策。

6. 依法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重点稳定民族宗教稳定大局

依法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及宗教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做好宗教活动场所的年检工作,努力提高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水平。加强宗教团体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引导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发挥宗教教义中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积极参加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宗教工作人员对各类的甄别能力,杜绝势力对宗教场所的侵蚀,维护宗教场所的稳定。

(五)以满足居民精神文化和体质健康需求为目标,开展文体事业各项工作

1.保障群众基本文体权益,继续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对新增的文体活动场地和设施进行 统计,及时告知群众,同时督促街道进一步完善文体活动设施,全面排查健身路径器材安全隐患。继续实施“千场电影、百场戏剧”工程,2014全年计划开展电影放映216场,戏剧演出15场。组织开展区域性文体活动1—2次,指导2个街道开展群众文体活动月和全民健身活动宣传月等系列活动。

2.加快建设文体队伍,重点打造精品团队

对我区已有的72支业余文体团队进行走访调研,明确个别特色队伍的发展方向和提升空间,适时给予帮扶指导。积极鼓励基层文体工作者多渠道参加学习,提升文体工作的能力。全年计划开展文体培训1—2次。

3.规范文化市场发展,重点打击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加强文化市场日常监管,严格互联网审批和监管,不定期组织文化市场巡查,坚决取缔无证经营游戏场所及非法大棚演出。加强安全监管,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特别是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深入开展“净网行动”“扫黄打非”等工作。组织1-2次文化市场经营业主法律法规培训班,定期通报违规案例查处情况。加强对文化产业中违规行为的监管。做好游泳场所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

(六)以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目标,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1.强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效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围绕反对问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28条办法”、市委“20条措施”和区党工委“18条规定”。不断完善各项改进作风、服务群众的制度。着力改进会风、文风,减少会议和发文数量。严格执行管委会“三公”经费开支规定,着力控制“三公”经费支出。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各级各类学习活动,干部职工学习活动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形式和内容多样化

2.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全面预防腐败。

加强党纪、党风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廉洁从政意识。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坚持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和民主监督机制,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3.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加强养老服务监管篇5

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与完整,直接关系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如何管好用好社保基金,是全国上下十分关注和十分突出的课题。然而,社保基金监管,不是一个简单的管理性工作,而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需要全社会全方位地进行监督,才能奏效。为此,笔者认为,社保基金监管必须坚持五管齐下,做到五个强化: 一、强化社保机构的监管 社会保险机构是社保基金主管职能部门,社保基金能否管好用好,直接取决于社保部门管理工作的好坏。因此,各级社保机构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要全面落实《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各项规定,切实搞好扩面征缴工作,严格抓好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制度,强化社会保险稽核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认真审核缴费单位的缴费基数,不得不核、少核、漏核,努力提高征缴率。凡是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对拒缴、瞒报少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要依法处理;对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追缴力度,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应收尽收。对参保对象要建立缴费记录,建立个人保险帐户,并保证其完整、安全;对参保对象和离退休人员以及其工资基数增减变化情况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核对,严格新增离退休人员的审批,加强动态核查,严防弄虚作假、虚报冒领。 二是要广泛深入地搞好调研工作,不断创新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坚持覆盖广泛、水平适当、结构合理、基金平衡的原则,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加强管理,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三是要全面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要高度重视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加快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步伐,建立高效运转的经办管理服务体系,把社会保险的政策落到实处。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技术标准,规范业务流程,实现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管理。同时,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强化税务部门的监管

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明确规定:税务机关是社会保险费的征收主体。因此,税务部门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应重点放在强化社保费的征收方面。这是决定社会保障工作能否正常开展的关键环节,没有收就没有支,也就没有保。 一是要树立正确观念,强化税务机关征收主体地位。要坚决克服“”社保费的错误认识,树立税务机关就是社保费征收主体的正确观念,发挥税务机关的征收优势,加强社保费征收管理。要积极推动税务机关社保费全责征收工作,坚持以组织社保费收入为中心,围绕“夯实基础,规范管理,强化主体,提高效率”的工作思路,组织做好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管理工作。要树立正确的社保费收入观,依法征费,应收尽收,不得不征、少征、漏征,既不人为调控社保费收入,也坚决不收“过头费”;在征收税费过程中发现应当参加社会保险而未参加的缴费单位,应当督促其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并及时通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二是要加强费源管理,努力提高监控水平。要有计划地定期开展费源调查工作,全面掌握社保费费源分布情况;要强化缴费人户籍管理,逐步建立户籍档案,对缴费人实行动态管理;要建立重点费源监控制度,随时掌握其费源变化情况,对重点费源实行重点管理;要利用税务机关的征管优势,不定期对缴费人数、缴费基数等申报资料进行检查核实,着重解决缴费基数不实的问题,认真核实参保户数和参保人数,凡与缴费基数相关的项目,如缴费人数、缴费工资总额等,都应严格、仔细核定,确保真实和准确。 三是要明确责任,大力做好欠费管理和清理欠费工作。要开展欠费清查工作,加大监控力度;要对欠费和欠费人合理进行分类,实施动态的分类管理,对欠费数额较大的重点欠费人,实施跟踪管理,定期追欠;要将清欠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考核,建立清欠目标责任制。 四是要狠抓规范,着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第一要狠抓管理制度规范。加强征收社保费的法制化建设,强化组织保障措施,完善岗责制度和考核制度,实行税费并举,统一考核,分解任务,责任到人。第二要狠抓征管程序规范。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做到征管程序的六个规范:即规范建档管理程序,规范申报程序,规范征收程序,规范检查程序,规范催缴、处罚程序,规范接受举报及处理程序。第三要狠抓缴费服务规范。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切实维护缴费人的合法权益,不断拓宽服务渠道、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提高缴费服务质量。第四要推进信息化和机构人员建设,提高社保费征管质量和效率。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及应用研究

科学提升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监控水平的思考

加强养老服务监管篇6

关键词:社会养老服务;职业化;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29-01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紧迫且繁重的任务。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12月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旨在建设“三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框架体系。

社会养老服务不等同于社会养老保险。后者主要解决老年人基本生理生存问题,不包括心理和精神上的照料和护理;而前者除了这些外,还要解决老年人在身体上的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紧急救援,在精神上的慰藉和社会参与,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夕阳红”幸福生活。

社会养老服务也不同于传统家庭养老。它以社会化养老方式,通过市场提供各式养老服务产品以满足老年人各层次需求。因此,社会养老服务是指为了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而建立个人和社会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系统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行业标准、运行机制和政府监管制度。

一、提供社会养老服务的意义

社会养老服务能普遍解决老年人“夕阳红”生活。伴随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且晚年生活不仅仅只停留在低层次的生活需求。社会养老服务立足满足老年人晚年物质和精神生活,由市场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产品,正迎合了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社会养老服务弥补了传统养老方式的缺陷。传统家庭养老强调养老的个人法律义务与道德责任。而我国家庭结构趋向“小”、“微”化,增加养老的经济负担;且由于代际分离因素,老年人生活十分单调。相反,社会养老服务可以专业照看失能或半失能老年、提供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产品,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晚年生活,提升晚年生活质量。

社会养老服务有利于促进消费。一方面,社会养老服务提供大量物质或文化的养老产品,活络了老年市场产品品种,促进老年人消费;另一方面,通过搭建老年人文化平台,增进代际沟通,利用老年人丰富的经验,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社会养老服务的特点

(一)规模化

社会养老服务从需求弹性上是缺乏弹性的产品。因为随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和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社会养老服务将逐渐成为必需品。社会养老服务从供给弹性上短期是缺乏弹性的,而长期是富有弹性的。因为短期提供养老产品的组织无法随意变更规模,而在长期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规模。因此,当社会养老服务价格不随着时间长短变化时,销售相同数量的社会养老服务产品的生产者剩余变小,此时要通过增加产品的销售或降低产品的成本以提高利润。

(二)竞争性

社会养老服务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竞争性指因消费的增加而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单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社会养老服务具有竞争性,因为当养老人群多到某一个“拥挤点”的时候,由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导致增加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成本,进而影响社会养老服务的评价。非排他性指在消费时无法排除他人的同时消费或排除他人的同时消费需花费很大成本。社会养老服务是面向所有老年人的福利,在理论上没有任何“门槛”,因此人们在消费社会养老服务时无法排除他人消费社会养老服务,反而因此降低消费的边际成本,提高边际效用。

(三)多元化

多元化指社会养老服务供应主体应该多样。前文已论述,社会养老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其服务群体是全社会所有老年人,必然导致其提供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初衷在于整合家庭、社区、市场、政府资源,最终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因此政府、市场、社区都可能成为供应主体。一般认为,政府是提供者,社区和市场是生产者,个人和家庭是消费者。不同层次的老年人有不同的需求,因而提供主体也应不同。基础型的养老服务由政府或政府和社区共同提供,选择型的养老服务则由市场提供。

(四)多样化

多样化指服务方式多样。社会养老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群体的需求,是全体老年人的普遍福利。不同层次养老服务对养老服务人员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是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既可以提供基础养老服务,又可以提供精神文化类养老服务。

三、福州市社会养老服务建设现状

据福州市民政局统计,福州市已有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九十多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15%左右。其中,7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五十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50.25%。而福州仅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10个,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07家,总床位6784张,床位占老年人口的0.7%。很明显,伴随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将加剧。

(一)总供给量不足,民办养老院生存难

据调查,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服务总量少。环境好、设施齐、服务到位、收费又合理的公办养老机构数量却极少,入院难;而民营养老院因资金、场地、护理人员等问题陷入生存困难的境地,甚至有的民营养老院经常搬迁场所。

(二)缺乏有效的评估制度,监管机制缺位

据统计,养老机构特别是公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大部分由健康老人占用。在社会养老服务资源匮乏的当前,社会养老服务资源应向最需要帮助的老人倾斜,而不是简单依靠社会关系或先到先得。

(三)社会养老从业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一是数量少。据统计,目前养老从业人员真正持证上岗的人员仅占现有从业队伍的不到十分之一。二是从业人员非专业化和职业化。从业人员大部分只是经过基本培训的大龄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四)社会养老服务内容单一,整体水平较低

由于社会养老服务的性质决定了其总供给量不足,从业人员少且缺乏有效制度支持,只能提供少量品种单一的服务。社会养老服务是少部分老年人的“游戏”,大部分老年人的“鸡肋”。民营养老机构虽然享受部分财政补贴,但经费仍然紧张,造成了民营养老机构低成本的运行,进而导致了其服务水平的低标准。

四、对策

(一)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加强民办养老机构建设

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一要解决融资问题。社会养老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因此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除了享受一系列在规划用地、用水、用气、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外,还需要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缓解资金不足的局面。可以多利用社会民间资源,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为社会组织解决经费难题。培育良好的社会慈善风气,鼓励企业赞助及民间捐赠。养老是全社会的事,鼓励建设“纯互助型”的养老模式,老年人自己有的带干粮,有的带着米,带着面,自己到农村养老机构里来,年轻的老年人照顾更老的老年人。二是解决改革问题。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将公办养老机构推向市场,建立面向市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公办养老机构自身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二)建立社会养老服务评估体系,并加强监管

一要建立社会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围绕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针对社会养老服务“为谁服务、为什么服务、怎样服务”的评估标准建立量化评估体系,强化养老服务范围、服务设施等基本框架。二要建立养老机构老年人登记制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包括入住机构的老年人的个人信息、身体状况、需要护理的等级、收费情况等信息的联网数据库,以便接受政府部门监管及各方监督。三要加强监管。建立由第三方监督机构为主、群众和媒体为辅的专门小组,定期监察和公开养老机构的资金使用情况、床位数量及使用者、服务人员资质等内容,从各方面来维护良好的行业秩序并营造良好的社会组织运作氛围。

(三)建立以专业化和职业化从业人员为主、志愿者和老年人互助中心为辅的队伍

一要加强业务培训。当务之急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课程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培训,培育有爱心有良心的从业人员,建立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康复医疗师等职业群。二要鼓励老年人的互助。建立由年龄小的老年人帮助年龄大的老年人、由健康的老年人帮助身体欠佳的老年人的机制。三要建立青年志愿者为老服务的制度,以相应的服务时间为兑换养老、就业、培训等方面的优惠。

(四)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需求

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三位一体”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鼓励在社区发展以市场或政府或共同提供的多种方式的养老服务业,兴建适宜老年人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紧急求助、精神慰藉、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老年场所等,打造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孙宏伟.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选择[J]. 东北大学学报,2013(4):398-399.

[2] 福州养老经济大有“掘金点”.cn/roll/20121023/1086717.shtml[EB/OL].

[3] 李知姝.沈阳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3(2):171.

加强养老服务监管篇7

《行动计划》在介绍总体思路时提到: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提质增效支撑作用,丰富产品供给,创新服务模式,坚持政企联动、开放融合,促进F有医疗、健康、养老资源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提升,满足家庭和个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通过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其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健康管理、居家养老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基本普及,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显著提升。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制定50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标准,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行动计划》还列出了推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推广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见表一、表二);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体系;加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五大重点任务。

同时还对人们普遍关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给出了较为详细的重点发展方向。

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重点发展健康手环、健康腕表、可穿戴监护设备等,对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生理参数和健康状态信息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实现在线即时管理和预警。

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重点发展用于家庭、家庭医生、社区医疗机构的集成式、分立式智能健康监测应用工具包,便于个人、医护人员和机构在家庭和移动场景中实时监测各项生理指标,并能借助在线管理系统实现远程健康管理等功能。

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重点发展用于社区机构、公共场所的自助式智能健康检测设备,便于用户在不同社区、机构中随时、随地、自助地完成基础健康状态检测,提升用户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水平。

智能养老监护设备。重点发展用于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的智能轮椅、监护床等智能监测、康复、看护设备,开发预防老年痴呆症患者走失的高精度室内外定位终端,实现自主自助的养老功能,提高用户自主养老、自主管理的能力,提升社会和家庭养老资源的使用效率。

家庭服务机器人。重点发展满足个人和家庭家居作业、情感陪护、娱乐休闲、残障辅助、安防监控等需求的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提供轻松愉快、舒适便利、健康安全的现代家庭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慢性病管理。重点发展病情监测、档案管理、个性化评估、趋势分析、诊疗建议、异常预警、紧急救助、康复服务等。

居家健康养老。重点发展健康体检、居家环境监测、远程看护、亲情关怀、健康干预、健康评估反馈等。

个性化健康管理。重点发展信息采集、健康计划、健康教育、健康跟踪、病情诊断、风险筛查、健康信息查询等。

互联网健康咨询。依托互联网平台,发展在线咨询、预约挂号、诊前指导、诊后跟踪等。

生活照护。基于互联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家政配餐代买等智慧便民服务和关怀照料等养老互助服务。

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重点发展机构内老年人的无线定位求助、跌倒监测、夜间监测、老人行为智能分析、老年痴呆症患者防走失、视频智能联动、门禁系统联动、移动定位、消费娱乐等。

此外,工信部还提出,将基本普及健康管理、居家养老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突破低功耗、微型化智能传感等核心关键技术,推进健康状态实时分析、健康大数据趋势分析等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丰富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供给等。并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平台,建设统一规范、互联互通的健康养老信息共享系统,并加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

可以看出,结合当前我国的国情以及养老形式,政策上鼓励通过转型创新,建立养老产业的新模式。同时鼓励利用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手段促进新的养老产业链的升级。逐渐形成示范基地,树立行业及服务标准。养老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在几年前就已经收到关注,但市场效果却一般。从近几年对政策的观察可以发现,我国已经将智慧养老列为新的未来产业来发展了。

养老的产业化虽然早在10年前就已经被提出,但却并没有得到市场以及社会资源的关注,也没有得到实质意义上的认可,产业发展也未得到突破。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发展以及养老问题的日益突出,通过产业及市场解决社会问题,逐渐重新得到了重视。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正在扶持智慧养老产业。并连续多年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2016年3月,国家工信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就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任务中,已经提出重点发展面向老人照护需求,具有智能感知识别、自主移动等能力,与用户进行交流,辅助老人进行家务劳动,提供多样性的护理服务智能护理机器人。

2016年4月,工信部、国家卫计委和民政部三部门联合召开“信息技术和健康养老融合发展论坛”,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的推广,做大做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并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民政部等九部委《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各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2015年11月23日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强化养老、健康等领域关键标准制修订,完善养老服务。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完善服务设施,加强服务规范,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鼓励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2015年2月,民政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 10 部委联合《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民间资本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和各类社会主体服务供给”。

加强养老服务监管篇8

[关键词] 养老服务 产业化 管理体制

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与黑龙江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滞后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黑龙江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2001年黑龙江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2005年为7.58%(国际上通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7%),至2008年这一比重已达9.2%。2005年老年人口比重比2001年提高了1.5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5.9%; 2008年与2005年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1.6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6.8%。老年人口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是老龄人口安度晚年的主要途径,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重要环节。在国外,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机构被视为“朝阳产业”。一些集医护、康复、疗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养老机构大受市场欢迎。目前,黑龙江的养老服务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因素,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黑龙江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滞后,主要表现有:

1.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参差不齐。目前黑龙江省养老服务机构主要有三类,政府办的养老机构、社会组织机构经办的养老机构和民办的养老机构。政府办的养老机构,由于政府全额拨款,管理、服务的人员相对较多,而且管理规范,因而养老院人数爆满。政府办的养老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管理人员多,成本高,大多数养老机构出现亏损状况;二是养老机构数量少,供不应求。有的养老机构排队入住的需要等待1至3年。社会组织经办的养老机构,绝大多数是利用现有的物力及本单位的富余人员,就地转产改办成养老机构。社会组织经办的养老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管理缺少规范。由于是利用单位现有资源兴办,专业化程度不够;二是服务人员多是转岗人员和临时招聘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服务意识较差,很难得到老年人认可。因而这类养老机构入住率较低。民办养老机构,大多数建在社区,入住的老年人大多数离家不远,子女探视方便。民办的养老机构的特点是规模不大,经营机制比较灵活。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资金困难。民办养老机构建造需要支付昂贵的土地成本和建设成本,运营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非常有限,向银行借贷难度也很大。这使得民办养老机构要么为节省成本而设施简陋,要么因收费太高而没有市场。

2.居家养老服务业起步晚,服务内容单一。黑龙江居家养老服务在面上推开刚刚开始,社会各界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未达成共识,尚未形成广泛认同的舆论氛围。有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配合,社区资源没有优势组合和充分利用。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还比较单一,主要服务项目大多只是生活照料,而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已不再满足和局限于传统的单一家庭照料模式,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和评估监管体系尚未做到制度化、专业化。目前各级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体系机构、编制、人员没有落实,而是大多由老龄干部兼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日常管理及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工作大多是社区老龄干部分担的,没有一支专职的队伍和工作机构。对服务对象评估没有引入科学的评估组织和标准。

二、黑龙江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对策

1.健全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养老服务的法制化,使养老服务有法律法规可依可循,这不仅是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需要,更是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下养老产业的发展做出宏观的规划,城乡的不同服务项目,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建立具体法规。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要有法律的制约和监督。

2.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以投资、合作、参股等多种形式,兴建、扩建养老机构。经民政部门批准和社会团体管理部门认定,符合国家相关养老机构标准的,可申请享受一定扶持政策,如对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护理、健身等多方面服务的机构或组织,凡属于非营利性的,免征企业所得税;免征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收入营业税;民办养老机构用于养老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确有困难的,可报经税务部门批准,予以减免照顾。

3.抓市场化运作,形成养老服务供需平衡的良性发展机制。市场化运作,是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政府要加强对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监管,整顿规范市场。严把养老机构成立的审批关,保证质量优良的养老机构准入。通过设置养老服务内容、养老服务标准、价格确定依据和标准、入住对象的评估标准等基本规范,对养老服务产业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确保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

4.加强对老年服务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加强对其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的培养。同时,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加快老年服务产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有条件的院校可设学位培养老年学高级专门人才,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现状简析,hlj.省略.2009-05-19

上一篇:数字教育报告范文 下一篇:房地产财务实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