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5 01:51:37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篇1

一、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显示出强大的信息功能,为历史课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在课堂中展现出了新的情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运用文字、图像、声音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器官,以多种方式和不同表现手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地将教学内容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现象及其规律以。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加大传输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实践证明,扬弃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之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后,课堂教学的容量、教学的直观性、教学手段的灵活多变性等得到了有益的提升,生动活泼的课堂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春意盎然。如讲述有关革命、战争等内容时,放映一些相应的影视资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采用学生表演历史课本剧的方法

精彩纷呈的课本剧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仿佛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这种方式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展示了学生的表演才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个性与能力都得到了挖掘与升华,也可以调动部分对学习历史兴趣不浓的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向“愿学”,“乐学”历史方面转变。但是历史课本剧比较耗费学生精力,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节课都用。可在平时实施的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每学期在所有教学内容中自选一个章节,精心准备一出课本剧,当上到这一个章节的内容时,拿出来展示一下。这样,既可以扩大参与面,又不至于影响学生的学习。

三、学生对抗式讨论法

课堂辩论可以给许多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但课堂辩论对于辩题的选择十分重要。辩题的选择,一要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保证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背景和储备。二要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即辩题要有时代气息,体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或者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究洞欲望。三要难易适中。题目过易,不能引起争论,没有探究的空间,题目过难,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过少,辩驳起来缺乏力度。

四、故事教学法

首先,历史课堂的教学应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把历史讲“活”,从语言的要求来讲,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这就要求讲述语言富于节奏美,或高昂或低沉,或充满激情或荡气回肠,或快速或停顿。

其次,善于借鉴评书的语言、相声的包袱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历史教学中象“说评书”、“讲故事”那样讲课,经常“卖关子”、“留悬念”必会使我们的教学妙趣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说故事”不仅要生动,而且头绪要少,还要说出“故事”所蕴涵的意义来,学生从中可以获得某些启示或引发一些思考。

五、课堂竞赛法

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特定阶段的心理需要。中学生随着年龄地增长,抽象思维开始逐步形成,喜欢阅读,喜欢思考,表现在爱问爱说。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利用竞赛的形式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产生学的欲望。竞赛的形式亦必须多种多样,如口头提问,书面提问;个别提问,亦可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提问;可以在黑板上写好题目,更可利用幻灯,投影等现代教具。总之,方法必须多样化,要注意提倡采用集体竞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集体注意精神。

六、抽签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具体做法是:第一步,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寻找答案;第三步,抽签提问,让几个学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讨论,自由发言,分析问题;第五步,老师归纳总结。

七、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在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至关重要。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历史课堂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爱好,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推动了师生的相互合作学习和研究,良好地体现了教学民主化的思想。我国的传统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试验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针对这一状况,当前历史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是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篇2

历史教学新课改难点问题解决方法一、教学难点的确定

第一,依据《课程标准》。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和展开的。教学目标又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新课改下,《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依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即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

第二,依据教材内容。教师为了更准确地确定教学难点除了主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外,还要认真研究历史新教材。新教材主要有以下特点:(1)以专题形式编写,时间跨度很大;(2)内容广泛,涉及大量史实;(3)增加大量抽象概念。以上特点在加大教学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难点问题。因此,教学难点的确立,也要考虑到教材的具体内容。

最后,根据学情。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改变,就是重新认识了学生的地位,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置。那么与此同时,教学难点问题的确立自然要考虑到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接受理解能力。如果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差就会在实际教学中产生新的难点问题。

二、教学难点的解决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层层设疑法

层层设疑法,是指在处理重难点问题时层层设疑,步步推进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古人云:“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针对高中新课改教材的难点问题处理上,设疑法是常用而有效的一种方法。例如,教材中“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1.3月18日革命是哪两个阶级的生死搏斗?

2.巴黎公社的组成成分是怎样的?

3.巴黎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为哪个阶级服务?

4.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

设疑法以教师的层层设疑为主导,以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为主线,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一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最为常用。但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2)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逐渐深入;(3)难点问题的提出要注意系统性,联系性。

(二)补充材料法

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结论性的内容,但由于教材篇幅有限而无法具体详细地介绍其相关史实,这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精选相关史料来支撑和论证以上结论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难点问题。这种补充材料法多适宜于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中,以下内容较适用于材料补充法: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内容和作用、罗斯福新政、苏联经济改革、欧洲一体化发展、古罗马法律、军机处的设置、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等。下面以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容为例通过补充材料法来突破教学难点问题。

教学设计2:“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容”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其并进。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春秋繁露》

材料三:“三纲五常”渊源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发挥,提出三纲五常原理和五常之道以维持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常用。

――《中国古代三纲五常》

通过以上材料分析得出教材中结论性内容:

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3.“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那么,在运用补充材料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材料选取要确保其真实性。其次,材料选取要紧扣难点问题,精心选取。最后,要根据所选材料精心设计问题以突破难点问题。

(三)比较分析法

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处理教学难点问题的方法。由于历史内容的广泛性、历史现象的复杂性以及历史概念和理论的相似性,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从而无法正确的认识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规律。这对这一问题,对比分析法能较好地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

以上表格内容是为解决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史第三单元第三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的第二课时《德意志帝国的体制》而进行的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大纲》这一课时的教学难点为德国政体的特点,这一难点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通过以上英法政体的比较得出结论。英法政体同属君主立宪制,通过比较政体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德国式君主立宪制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德国君主立宪制的专制主义色彩的认识。

新课改教材内容以专题形式编写,注重内容完整而使其时间跨越大,注重内容丰富而使其阐述范围广。因此,在解决难点问题时适用于比较分析法。但运用此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作比较分析时,要选取具有可比性的历史概念、制度等;(2)比较要全面、系统、深入;(3)要及时总结归纳异同。

参考文献:

[1]王海龙.中学历史教学中重难点突破方法例谈[J].中外教研周刊,2010,(9):16.

[2]吴文艳.对教学难点突破的思考[J].早期教育,2008,(12):45.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观念

高中历史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历史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因此,在历史教育中,学生的态度、愿望、激情和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诸多的主观因素中,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发学习激情的唯一桥梁。

一、高中历史教学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对高中历史教育而言,专家们认为新课程目标体现出学生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值得借鉴。

一是材料学习法,即在各个专题的学习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学习方法可以为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热爱历史学习的激情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二是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在历史学习中,通过观察学习法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是学好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址等,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相联系。通过观察对金字塔、故宫等历史图片的观察,从而理解为什么联合国为把它们列为人类的文化遗产。通过观察学习法,可以使学习者具有更为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从而为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思辨学习法。指的是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的置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同时,在已经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他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运用思辨学习法的关键是善于选择需要学习的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并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构建有说服力的论证体系,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在运用思辨学习法时,要善于同他人交流观点和看法,听取他人的不同观点,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解释更接近真实与客观。在思辨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获得对历史过程的初步认识、掌握历史概念、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历史事实和性质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的目的。

四是实践学习法。所谓实践学习法,是指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情境模仿和解释现实问题等途径来学习历史的方法。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关键是事先要有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如要去社区访问某一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事先就要做好采访计划,设定访问内容和问题大纲,熟悉相关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过程,了解被访者的性格、经历和其他自然概况等。只有做好充分准备,这种实践学习法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高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新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该如何应对,如何走好新课改之路,显然是十分迫切和关键的问题。

(一)把握教学目标改革方向

认真解读课标,把握脉搏不少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新课标,觉得新课标理论性较强,读起来费劲,觉得自己只要吃透教材就行,殊不知教材就是根据课标编写的,不认真研读课标怎么能吃透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新课标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及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管理、教材编写等提出了原则性的建议,这些内容包含了新形势下教学的新理念、新策略,我们必须细细研读,才能把握新时代教育的脉搏和方向。

(二)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清除障碍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实施者是教师。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师角色不转换,课程改革就会面临强大的阻力,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根据新课标的新理念,历史教师必须树立新观念、塑造新角色。要做到以下4点:一是历史教材不是历史课程资源的全部,历史教师应成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二是历史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历史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三是历史教学既要重教师的“教”,更要重学生的“学”,历史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四是历史教学既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学生,历史教师应成为学生体验与感悟的关注者。要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

(三)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培养

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历史的人文教育功能,主张通过历史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历史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历史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历史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隆庚,对《全日制中学历史大纲(修订本)》的说明[J],历史教学,1990(7).

[2]王少君,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6).

[3]张亚星,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形成与政策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7(6).

[4]刘春梅,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0(1).

[5]王桂艳,我国基础教育八次课程改革的历史研究及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篇4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教学结构到教学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改革真正实施起来问题有很多,最明显的莫过于在新课改的新壶里装旧酒,使得新课改在很多地区成了一句空口号,空理想。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讨成了响应新课改,切实进行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探讨

推行新课改是教育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教育取得进步的必由之路。我国在课程改革这条道路上已经探索,践行了很多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于初中历史学科而言,新课改对其的影响是明显而且积极的。新课改尊重历史学科的特点,提出合理的要求,科学的方法。围绕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现代化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但是,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

1.教学方法的落后

教学方法体现老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落后正说明初中历史教师的观念难于转变,素养难于提升,方法难于更新。新课改背景下,很多老师都坦言力不从心,即使心向改革,在教学实践中也难免旧模式,老方法教学。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大致为老师讲授知识点,学生做笔记,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以及学生记忆知识点。这种模式的课堂主体是老师,授课方法偏于死板,注重记忆。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甚至对于新课改的进程还起到阻碍的作用。

2.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僵化

初中历史的内容涉及中国上下五千年以及国外自文艺复兴、大航海以来的三四百年历史。内容十分庞杂,时间,地域跨度很大。基于初中历史对于学生的有限要求以及科学系统的归类,初中历史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明了的。之所以说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僵化,即在于说明历史观的僵化。每一本教材编制成后便具有落后性。平心而论,我国初中历史教材的改革力度还太小,很多官方已经认可,接受的历史观在教材中仍然得不到反应。从小接受普世价值教育的初中生对此难免有些抵触情绪。

3.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难于调动

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初中学生对历史是很感兴趣的,他们乐于听历史故事,愿意系统学习国内外的历史。但是,为什么授课老师反应有许多的学生对历史这一学科不感兴趣呢?笔者总结为:学生对历史本身感兴趣,学生对历史的授课模式,讲课方法不感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以应试为目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灌输,强调学生背诵。初中的历史内容广泛,涉及中国上下五千年,也涉及国外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多年的历史,内容庞杂。如果教学模式不科学,教学方法落后,很容易导致学生厌学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当前初中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难于调动的原因。

二、新课改的相关要求

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和国家政府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目的是要革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使其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标志着我国正式向素质教育迈进。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主要涉及六个方面,分别是:(1)教学目标方面。放弃应试教育,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2)课程结构方面。不同功能价值的学科均衡发展,全面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3)课程内容方面。增强知识内容的灵活性,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教材要与时俱进;(4)教学开展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课堂效率;(5)教学评价方面。开展多元的评价方式,发现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的能力特高;(6)教学管理方面。开展管理主体丰富多元化,推进教育灵活开展。

三、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讨

基于新课改的相关要求,立足于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以及当前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条以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改进初中历史的教学模式。

1.加强初中历史老师的综合素养

全面提升初中历史老师的综合素养,加强初中历史队伍的建设。笔者认为只有提高初中历史老师的综合素养,强化初中历史学科的师资力量,才能从根本上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扭转为新课改要求下的新模式。关于大学的建设,著名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之学在于有大师也。同样,初中教学的核心也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关于初中历史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笔者有如下意见:(1)对初中历史学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加强相关内容的教育,使其学习新课改精神,优化教学方法;(2)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准入门槛,从根本上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综合素养;(3)师范类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提高初中历史类师范生的历史学养,培养其现代化的教育理念;(4)初中校方应加强历史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认真学习新课改对于历史学科的影响。

2.尊重初中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响应新课改“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口号,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而言,在初中历史的课堂之上,老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多发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老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以及兴趣寡淡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提高班级整体成绩为目的。

3.突出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新课改的理念在于方法先进、科学。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历史本身并不枯燥乏味,枯燥乏味的是历史教学方法本身。那些一味抱怨学生缺乏学习历史兴趣的老师应该深刻反思问题的源头。同样的历史内容,为什么袁腾飞老师就可以讲得风生水起,学生兴趣盎然,而我们就不能够呢?所以,我们要突出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关于突出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首先,校方要充分重视教学方法,鼓励老师多交流,多学习,优化教学方法。将老师的教学方法作为对其教学能力考核的重要内容;其次,老师自身应该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精神,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以及个人的授课经验,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方法;最后,学校应该出台实质性的奖励政策从而充分调动老师响应新课改的积极性。

4.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

初中历史教学的另一关键在于教学氛围的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老师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合适的课堂氛围也是新课改的题中之意。关于如何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笔者有如下几点经验之谈:(1)首先,初中的历史老师要充分备课,对所要讲授的内容烂熟于胸,在课堂上可以随心所欲,侃侃而谈,提前为学生做足知识铺垫;(2)老师要引导学生适当预习,如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背景,影响以及意义;(3)在讲课方法上,要多元化。具体而言,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准备丰富的教学用具,利用丰富的教学设备;(4)初中历史老师在课堂之上可以鼓励学生将历史内容编排成话剧等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们的印象,提高学生在课堂之上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真正为学生减负的目的。此外,良好的教学氛围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调动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应该立足于初中历史学科的本身特点,采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多元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从而圆满地完成初中历史的教学任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历史老师要善于发现和重视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开展改善优化工作,实现全面培养初中生历史素养的教学目标。

作者:周长喜 单位:山东省邹城市匡庄中学

参考文献:

[1]于翔: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4(89)。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篇5

关键词:中专 历史教学 学习现状 方法探讨

1.中专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

中专历史课作为中专教育的一门文化基础课,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因此在整个中专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笔者每次接任新班级时都会做个调查----怎样上好文化课,然而情况都差不多:若老师上课有意思就抬头听听,没劲时就讲话、玩手机、听 MP3、睡觉等等,身在课堂心在外。他们多数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反感。造成该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专学校的生源,几乎全部是经过重点、普通高中筛选之后才进入中专学校,有的甚至工作几年后为了学专业才重新踏入学校。他们普遍存在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很多学生学业未达初中合格水平,有些甚至只有小学中高年级的水平。生源素质以及学习方式等因素使得中专历史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难以实现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历史教育目标。二是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长期被当成副科,甚至经常为语数英等主科让路。三是某些中专学校奉行“专业课为文化课开路,文化课为专业课让路”的办学思路,有些学生甚至高呼“不上文化课一样找工作”,更是使中专历史课教学情境处于尴尬境地。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索课堂互动教学,以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主动地建构新知,从而培养学习能力。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中专历史课堂走出困境的一些对策。

2.中专历史教学方式探讨

2.1 科学选择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针对中专历史教学现状,中专历史教师应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理解。针对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通过提问式教学、历史事件影片教学、年代大事件教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为中专历史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基于现代中专历史教学的现状,历史教师应提高自身教学意识以及教学目标的认识。强化历史教师对教材、教学大纲的理解与分析。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教学大纲的分析使历史教师能够科学的选择教学方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使历史教材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2 合理运用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中专历史的教学中,科学选择教学方式后还要根据不同教学方式的特点进行合理运用。通过合理运用教学方式使中专历史教学课堂能够在不同的教学方式运用下提高课堂活跃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实现中专历史教学目的奠定基础。中专历史教师在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后,还要对课堂进度进行分析。根据中专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进度以及教学方式的运用,以此使教学方式更加适合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情况,提高中专历史教学质量。

2.3 现代中专历史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方式探讨

为了提高中专历史教学质量,现代中专历史教学中必须采用适合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适合中专历史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以此实现中专历史教学目标。通过对中专历史教学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相关文献的收集可以卡出,现代中专历史课程的教学方式应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改革并创新教学方式使中专历史课程能够在课时紧张的现代专业技术教学环境下达到预定教学目的。针对传统历史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现代中专教学中应更多的应用历史现象分析法、历史原因分析法、历史探讨教学法、历史知识串联法以及纪实影音教学法等方式进行教学,以此提高中专历史的教学质量。历史现象分析法、历史原因分析法是利用对历史发生的社会、人文情况以及特定历史背景下反应的社会现实分析,加深学生对历史课程内容的认识与了解,为促进历史教学工作开展奠定基础。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法以及历史原因分析法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积极性。通过对历史背景以及现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生的原因,加深对历史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中专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历史探讨教学方式是将学生分为两组,提前预留下一节课程的预习作业。在历史课上按照预先分组压球学会僧对历史事件进行讨论、辩论。以辩论对抗的形式调动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促进中专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另外,针对现代纪实性影音资料的增加,中专历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纪实性影音资料教学方式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根据教学进度以及教学需求选取适宜的纪实性影音资料,使学生在声光影像的刺激下加深记忆,促进中专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资料片的放映以及放映过程中的讲解提高学生对该段历史的认识以及记忆,并通过纪录片使学生对所讲历史内容有着直观的感受,以此使中专历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促进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多媒体教学方式是现代中专历史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但是,在现代中专历史教学中多数历史教师仅以单纯的图片罗列、文字等形式进行教学,使得多媒体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这一现状导致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中专历史教学中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影响了中专历史的教学应用。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中专历史教师应加深对多媒体技术的认识。将影音教学、总结提纲教学、历史年代大事件教学等方式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综合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中专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中专历史教学效率、提高中专历史教学质量。以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以及改革、创新为中专历史教学奠定基础,同时以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调动中专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促进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3. 强化中专历史教师综合素质,为中专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奠定基础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看出,现代中专历史要求的提高以及教学方式改革的需求提高了对中专历史教师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多种教学方式的科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及影音教学方式的应用等都需要中专历史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

4.结论

中专历史教学面临的困难很多,我们要结合实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艺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促进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只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一定能走出困境,在中专教育这块土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张晓云.中专历史教学现状的探讨.职业教育信息,2010.12.

[2] 陈薇.中专历史教学中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中专教研,2010.6.

[3] 常浩伟.常用历史教学方式的效果评价.文史教研资讯,2010.7.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改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28

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产生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新课改,旨在转变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通过高中历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具有多年的高中历史一线教学经验,自新课改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来,我就在不断地进行反思,在本文中,我对新课程实施以来本人进行的一些思考展开论述。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是时展的需要

新的思想与理念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根本动力,尤其是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新理念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高中历史新课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历史学科发展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以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求学生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对史实进行死记硬背。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历史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还要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

二、历史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众所周知,高中生不仅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且还面临着高考的挑战,因此,教师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上,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提高分数、应对高考之上。对分数的过分关注使学生拼命地提高学习效率,不断地积累知识点,却没能放慢学习的步伐,认真地去体会历史,去感悟历史。

历史新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基础历史知识的积累,而且还注重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历史的使命不仅仅在于给学生以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高中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辨别是非能力,因此,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学生的心灵将会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

三、历史新课程要求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课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学习的课程,同时也是高考历史题目设置的重点,高中历史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历史素养。历史选修课与必修课不同,选修课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对历史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需要,旨在使学生的历史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进而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单元编排,不仅内容十分精炼,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历史学习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广大高中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将通史与专题史有效结合起来,既要让学生了解通史,又要对历史事件有深入的了解。

四、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历史老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角色,并努力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课堂动起来。

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使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仅仅依靠粉笔与黑板是难以实现的。广大高中历史教师不但要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还要积极地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不同教学手段的运用,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并引发学生不断地进行深入的思考。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仅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还要历史老师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老师可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有效地辅助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五、认识到历史练习题的重要性

“想要学好历史就必须死记硬背”,这是很多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是很多学生的历史学习观念。实际上,记忆只是历史学习的一个环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更注重培养学生理解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也是如此,对死记硬背的知识点的考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学生想要取得现代考试的胜利,就必须对历史问题有深入的理解。 那么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呢?进行历史题目的练习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老师和学生都认识到想要学好数学就必须做大量的题目,其实想要学好历史也有必要进行一定量题目的练习。学生在做历史题目的过程中大脑处于不断思考的状态,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联系,尤其是学生在做题目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更能引发学生去深入的探究,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广大高中历史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重视历史教材上的课后作业,还要为学生挑选有效的历史练习资料,促进学生历史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那么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呢?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是关键。如果学生对历史事件并不了解,只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那么学生很容易就会将知识点遗忘,如果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那么学生就能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掌握。因此,广大高中历史老师要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法,让学生的历史学习真正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历史课堂学习的效率。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篇7

【论文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后,历史课程体系变化很大,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地方高师院校只有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实际,明确培养目标,加强世界史课程建设,强化师范特色课程,才能构建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历史课程体系。

自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来,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全国陆续展开。此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构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体系”。[1]以培养中学历史教师为主的地方高师院校应针对这一变化进行改革,构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历史课程体系。

一、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

(一)模块加专题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结构特点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不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采用“模块”加“专题”的课程结构,建立起注重基础与综合、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新的历史课程体系。三个必修模块,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六个选修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内容,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2]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及相应的学习内容。每一“模块”由6~9个围绕一定主题、具有相近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学习专题组成,在内容上体现了历史的时序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等历史学科的特点。

(二)综合性和时代性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内容特征

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不再像过去强制地把某一历史阶段的内容划为必修或选修,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历史学科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确定新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不仅继续重视政治史内容,而且加强了思想文化史、文明史、社会生活史、科技史和教育史的内容,特别是增加了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内容,如“人类起源之谜”这一内容,既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又离不开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包含了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动物学、地质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同时,高中历史新课程增加了不少与时代和社会进步相联系的内容。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与社会进步和学生经验相联系的课程内容。而六个选修模块课程的设置,旨在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三)世界史内容大幅增加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突出变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地不断推进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增加世界史内容的学习成为时代的需要。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世界史内容大幅增加。如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改变了原来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缺陷,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梭伦改革”、“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玛雅文明的消失”等内容。在世界近现代史方面,增加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内容。在高中历史必修模块总共25个专题中,世界史有11个专题,占44%;选修模块总共41个专题中,世界史有28个专题,占68.3%;在必修和选修总共66个专题中,世界史有39个专题,占总专题数的59%。在高中增加世界史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3]

二、现行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与中学历史课程体系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主要是按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文件构建的,该文件规定师范历史专业的主要课程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中国社会生活史、版本目录学、训诂学、史源学、史学论文写作、历史教学论、自然科学基础等”。[4]这种课程设置强调历史学科本位,一些如史源学、训诂学等极具专业性的课程,在地方高师院校只是培养方案里的摆设而已。近年来,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一定调整,但其课程体系仍与中学历史课程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先行实施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江苏省,有专家在对南京等地部分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师生以及新近参加工作的在职中学历史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相当数量的高校教师和师范生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基本上不太了解、不甚关心;中学历史新课程知识在高校的教学中仅仅涉及少数内容;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都认为高校的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需求”。[5]江苏这样教育发达的地区尚且如此,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由于观念、体制、师资等方面的因素,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并未随着中学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其所培养的学生自然无法迅速适应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

(二)中国史和世界史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大学历史学专业本国史和外国史的比例应均衡发展,且外国史的比例应适当增加。据北京大学高岱教授的调研统计,美国哈佛、耶鲁等大学的历史学系,从事外国史的教学人员占2/3左右,而且在这些大学中,外国史还是所有非史学专业大学生必修的通选课;韩国、日本主要大学的历史系,从事外国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也占到2/3;俄罗斯主要大学历史系约有50%的教师从事世界史教学研究。[6]而我国世界史学科在整个历史学科中所占的份额还不到1/3。尤其在地方高师院校,在一个30~40人左右的历史系,只设一个世界史教研室,只有3~5人从事世界史教学,基本上只能完成几门世界通史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开设必要的选修课程。可以说,多数地方高师院校的世界史课程体系是不完整的。从前述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师范历史专业主要课程也可以看出世界史在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和地位。这既不能适应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也不能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及时作出调整。

(三)历史专业教育课程不足

在我国,一般师范院校都较为重视普通教育理论和技能,而忽视专业教育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高师类院校教育类课程学时少,比例低,教育实践时间短。[7]目前,在高师历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教育类的课程主要由“老三样”(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组成,且主要是公共教育理论课程,针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专业教育理论课程严重不足。

三、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新课程体系构建

(一)明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师范院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8]结合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和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需要构建新型的历史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是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指挥棒。近年来,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在调整历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味地向综合性大学靠拢,过分强调培养复合型、研究型人才,忽视了师范性特点,脱离了地方师范院校实际。而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早在本世纪初就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等问题进行研究,确定了“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深厚的历史科学知识和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工作者”[9]的培养目标。一所部属重点师范大学的历史学专业都把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工作者”,作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历史教育专业更应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于服务基础教育,为中学培养具有深厚基础的综合素质高的合格的历史教师,其课程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其课程设置要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服务并引领地方历史新课程改革。

(二)构建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

首先,课程体系要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色。在构建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时,必须保证能使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大序、框架和规律有基础性认识。因此,可在保证基本教学课时的前提下,将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两门通史教学时间从三年压缩到两年。同时增加系列的专门史课程,即开设中外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以及宗教史、文明史、环境史、科技史、教育史等主要专门史课程,凸显历史学科的专业特色,系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较为全面系统的感受和认识。其次,课程体系要纳入其它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历史学科是包罗万象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10]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在构建历史专业课程体系时,有必要纳入人文地理学、考古和文博、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内容,遵循“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的原则,既注重专业学习的科学化,又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一些本专业教师无法开设但对学生知识体系构建非常重要的课程,如文学史、哲学史、艺术史等,可通过学校平台,与其他院系协调,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第三,课程体系必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实际。一是要增加部分与中学历史新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相关的必修与选修课,如近代以来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价、探索历史的奥秘等。二是要增加部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地方史、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等。第四,课程体系要突出历史专业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强化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特色。除传统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外,应增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历史教育学、历史课件制作、史学名著研读、史料分析、史学论文写作等课程,加强历史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课程建设,强化师范生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历史专业学生所必要的专业教育理论与教育技能。

(三)加强世界史课程设置与教学

2011年,世界史升为一级学科,如何完善世界史学科体系成为一个迫切问题,作为地方性的高师院校,更是任务艰巨。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地方高师院校的世界史学科很难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覆盖世界史的七个二级学科,但可以逐步朝这一方向努力。高中世界史的比例已接近60%,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已走在了地方高师院校的前面,作为为中学培养师资的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至少应努力适应这一变革,在课程体系上作出调整。具体而言,首先必须保证世界通史系列课程结构,逐步确立和完善外国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等几门主要的专门史课程,以及与高中新课改直接相关的专题史,如世界改革史、世界文化遗产等课程,其次是建立一些拓展学生视野、适应时展的世界史专题,如世界科技史、世界现代化研究、经济全球化研究、国际关系史、恐怖主义研究等课程。此外,可开设周边国家史、亚洲史等课程,侧重研究与中国有关的经济、文化、边疆政策等内容。因此,无论是世界史一级学科发展的需要,还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地方高师院校都应加强世界史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总之,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对接是一个急迫的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只有教学内容等同步改革,才能真正构建起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

注释:

[1]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03(10):12.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03.

[5]朱煜.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86.

[6]徐轶杰,朱涓.世界历史专业建设研讨会综述[J].世界历史,2008(4):155-156.

[7]王泽龙,曹慧英.中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7,158.

[8]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9]张保同.略论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中学历史教学的互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121.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篇8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高效课堂 创建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都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谓高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堂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一、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为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历史学习兴趣激发的重要性,通过改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为此,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设计各种课堂活动,如游戏、竞赛、唱歌等活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历史教师应该注意将活动的形式与教学目标相结合,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活动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地重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忽视了课堂内容重点的教学,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分散,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活动上,对于教学内容无法理解,历史的学习质量也会因此降低。

二、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师还必须注意综合使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是枯燥乏味的,而且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大都局限于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往往因此而将历史作为一种必学的科目应付性地学习,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效果不强。然而在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在课堂上结合使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比如,高中生的历史语学都需要记忆大量的历史时间、人物、事件,这对于高中生而言,是一项十分枯燥的学习任务,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对比分析教学、视频教学及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并在历史课堂上结合使用游戏、表演、唱歌等多种形式,活跃历史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的记忆压力。

三、利用合作性教学,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

所谓合作性教学,即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相互合作,通过相互交流完成学习目标。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合作性教学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此外,合作学习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改变传统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进行合作教学,进而不断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授这节课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五四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并以小组形式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进行交流。通过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加深了对这一教学重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避免了死记硬背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

四、重视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高中历史教师营造更好的历史课堂学习氛围,通过师生互动,使得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状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会更高。为此,历史教师应该热爱和尊重自己的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心目中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在讲授九一八事件时,在课堂上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营造一种与课本内容相映称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融入教师的课堂授课中,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五、结语

高中高效历史课堂的创建,有助于高中历史教师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高中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孙咏梅.浅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性的体现[J].新课程(上),2011(12).

上一篇:安全施工建筑范文 下一篇:负债业务的风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