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才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19 15:12:06

数字人才培训

数字人才培训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数字出版 职业能力 人才培养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传统纸质出版业正逐步向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媒体出版业转型。加快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以解决数字出版转型期对人才的需求成为实现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面临当前数字出版业态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高职院校怎样围绕行业人才需求特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数字出版领域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数字出版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来看,高职院校的数字出版专业主要是为行业培养基础性、支柱性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既要具备出版技术的基本素养,更要掌握应用现代数字技术进行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实践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在制订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行业调研为基础,以职业岗位分析为支撑,依据学生未来就业面向的数字出版行业主要职业岗位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人才规格和素质要求,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以校企共建为平台,以培养数字出版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数字出版专业应培养熟悉传统出版物编辑出版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能够对传统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加工以及对数字出版物内容进行编辑加工、管理并通过网络传播,具有新闻出版行业素养、开拓创新以及踏实工作的职业精神,适应数字出版行业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构建数字出版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按照高职课程体系应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构建原则,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数字出版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科学设置,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可分为专业基础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其中专业基础素质课程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及新闻出版专业素养等职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注重培养数字技术应用技能、网络技术及出版业务技能等职业岗位关键能力;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课程应围绕提高岗位素质、突出专业技能、掌握计算机软件操作技术及网络技术来设置;在综合实践模块可设计典型的数字出版实训项目,依托校内工作室、校外数字出版公司等实训平台,通过仿真实训、真实项目操作训练、参与各种竞赛活动、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等,培养学生数字出版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数字出版专业要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能型应用人才,完善与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条件是必备的。在出版产业数字化趋势下,应将过去独立的、分散式的传统出版实验室过渡到融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为一体的数字出版整体系统,为培养数字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1.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室、数字出版专业工作室

为满足数字出版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引进技术和设备,依据数字出版企业生产流程建立校内数字出版仿真实训室、工作室。按照数字出版企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设置工作室的实训项目,也可与出版社、期刊社合作,引进真实项目,参照数字出版企业岗位生产标准及考核方案,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可利用校内工作室完成校内图书馆、出版社的书刊数字化制作、网络化及数字化营销以及互动式书报刊数字内容制作与等项目,通过参加工作室的项目活动,快速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利用校内工作室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仿真的实训环境,培养学生的数字出版职业素养。

2.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外实训基地是体现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场地与企业生产相对接,更好地体现实践的针对性、现实性和一体化教学问题。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创设接近生产实践的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做到与企业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实习条件和就业机会。

校企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一是与出版企业合作培养,根据合作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制订,按企业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体系,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准确了解数字出版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实现人才质量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二是在合作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依托数字出版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还可引入相关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鉴定与专业课程的学习融合起来,通过构建“课证融合”、以证代考等形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培养出合格的数字出版技术技能型人才,首先要有一支具有教育学、编辑出版、数字技术、网络媒体技术等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目前,兼具有编辑出版、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及技能的复合型师资十分缺乏,大部分专业教师缺乏数字出版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较弱,难以承担数字出版技术类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建设一支既懂编辑出版理论,又熟悉数字出版技术及技能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成为高职院校实现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

一是对现有师资进行专业能力提升。通过与相关出版企业建立合作,定期选派该专业现有骨干教师到一线岗位进行顶岗学习,或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加数字出版专业社会培训,获取数字出版职业资格证书,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以适应数字出版专业教学的需要。二是从数字出版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素质良好的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实践课程兼职教师。此外,还可聘请数字出版界知名学者来校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充实到专业教学队伍中来,加大数字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打造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确保了培养人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鹏.数字出版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探究 [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3(05).

[2]陈志文.高质量就业取向下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以工作室为背景、以数字出版专业为例[J].科技广场,2013(03).

[3]唐乘花.高职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20).

数字人才培训篇2

关键词:数字艺术;计算机技能;实践教学;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CG产业和游戏娱乐业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以艺术设计为基础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十一五”大力发展的产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正是适应技术人才的需求而发展的新专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传统的艺术设计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将严谨的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熟练利用计算机新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该专业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媒体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等互动媒体制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当今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想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毕业后就能满足公司的入职条件。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这个新专业来说,探索和实践完整的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技能需求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工业产品、农业产品以及属于第三产业的电视、网络、广告、游戏娱乐等文化产业都需要利用数字技术对产品进行设计、包装和。目前,数字媒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平面媒体、三维媒体、互动媒体等三种形式。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传播的形式一改过去报纸、电视的单一表现形式,逐步发展成为以Internet互联网、报纸、电视、手机移动设备等为主体的多媒体表现形式。网络媒体因其传播方式的不同,媒体内容包含图形、图像、动画和互动交互数字媒体内容,同时网络媒体的表现对网络数据库方面的知识要求较高,在数字内容制作和传播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技能训练目标必须围绕着平面媒体、三维媒体、互动媒体和网络媒体需求来设立。

3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紧紧围绕平面媒体、三维媒体、互动媒体和网络媒体来设立。该知识体系结构中不仅包含相关的艺术素养基本训练课程,而且包含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和媒体创作技能培养课程。整个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数字媒体艺术整个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包括三方面内容:计算机技术基础、艺术设计基础和数字媒体内容创作。

(1) 艺术设计基础。加强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的训练,主要包含数字平面构成、色彩和空间造型基础。在培养学生手绘技法的同时注重手绘和电脑绘画的结合,培养学生数字内容艺术设计基础。

(2) 计算机技术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基本理论基础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课程。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脚本编程和网络数据库开发能力,为后面的网络媒体综合实践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数字内容创作。主要是培养学生如何将艺术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利用计算机的媒体创作工具表现出来,如何设计平面、三维、互动媒体和网络媒体等。

3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技能体系

围绕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实践技能训练所培养的人才技能体系如图2所示。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技能训练始终围绕着平面媒体、三维媒体和互动媒体三方面的技能而展开。

平面媒体主要培养学生平面广告设计、展板设计和产品概念设计等方面的创意和设计技能。三维媒体主要培养学生三维图形、影视动画、电视栏目包装、建筑场景设计等方面的技能。结合北京林业大学学科专业特色,主要培养学生在建筑效果图和建筑景观表现方面的三维设计和表现手法技能。互动媒体主要培养学生人机界面设计、互动产品的展示技能,以游戏互动设计为主要培养特色,培养学生游戏娱乐的交互设计方法。网络媒体以网络为媒介,用图像、图形、动画和音视频等媒体形式表现内容主体,涉及平面、三维和互动三大媒体的设计和创作手法,同时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网络、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络脚本编程等,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网站设计和网站数字内容创作的实践能力。

4实践教学环节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就业时,用人单位很注重学生的作品创作能力。尤其是很多文化创意产业公司一般多为几十个人的公司,他们很希望毕业生毕业时即能满足公司的入职条件,不需要进行二次培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整个教学大纲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践、作品创作、公司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1) 课程实践。主要针对单门课程的实验来设计,提高单门课程的实践动手能力,一般为小型的目标性很强的技能训练。

(2)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有二维平面课程设计、三维课程设计等,一般是学生学习了相关系列课程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品设计。比如二维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字色彩、数字造型、数字空间艺术、平面图像创意和二维图形设计等课程后进行的综合课程设计。一般课程设计题目比较综合,鼓励学生进行原创艺术作品创作。

(3) 作品创作和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周安排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基本上学完了专业骨干基础课。在专业实践周,指导导师根据学生兴趣分组指导学生进行作品创意和设计,指导学生综合运动所学知识进行数字媒体内容创作。

(4) 公司项目实习、实训。主要安排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根据实习基地建设的项目需求,指导教师带队到公司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的实施,了解设计项目的规划、实施、运作整个过程。

(5)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为本科阶段最后的实践技能训练。在毕业设计指导中,指导老师一般结合科研项目、公司设计项目等,训练学生创意、策划、规划、管理、实施和运作全过程,要求学生做出原创作品参与公司的招聘。

5创新实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方法探讨

北京林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通过近几届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探索,结合培养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5.1结合学生特色培养分层次人才

目前许多高校“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都是按理工科招生,不是按艺术类招生,一般也不进行艺术基础课加试。这样学生的入学条件、艺术基础各不相同,大部分学生没有美术、绘画基础。通过一、二年级艺术基础课程学习,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较好的艺术基础。但是艺术素养有时是需要天赋的,对于少数学生来说,通过短期的课程训练很难达到课程要求,因此可以通过电脑软件技能的训练弥补手绘技法的不足。对于专业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数字媒体创意设计、数字内容制作技能、网络媒体互动编程等方面要分类培养,分类指导,培养多层次的艺术设计人才。

5.2以实训项目为主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最好来源于实际的设计项目,由公司设计师和专业导师共同指导。公司注重项目的实际客户需求,专业教师注重创意和数字内容制作的技术含量,这样可以吸纳两方面的优势。

5.3以作品案例为主开展实践课程教学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进行原创艺术作品的创作能力。作品创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体现。实践课程教学围绕实际的作品创作开展,分析作品的创意手法、制作技法等。在作品案例制作中,增加电脑软件设计技能与手绘设计技能的衔接和有机结合,强调电脑的实际操作能力。

5.4以学生为主导开展作品讲评

设计作品的评价采用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并通过作品答辩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可以在评鉴同学的设计作品、分享别人的成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对于老师也是一个学习和再创作的过程。这也能提高学生的创作激情,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5.5发挥实习基地作用,培养高素质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对学生的专业实践经验要求很高,一般都要求学生有一年以上的从业经验。为了实现高校到公司的“无缝”衔接,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公司的实训项目就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目前和水晶石公司、艾迪斯通游戏公司、迪生动画公司保持密切合作,联合建立了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学生的专业实践和项目实训提供了方便。

5.6注重第二课堂实践技能训练和指导

目前,国内外每年都举办各种各样的平面广告设计、动画短片创作、游戏动画设计、网站设计等专业大赛。指导学生进行第二课堂的作品创作,也是提高学生技能,扩大学校影响和展现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北京林业大学数字媒体专业从大二开始设立“导师制”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定专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第二课堂作品创作,专业学生在国内外动画短片和游戏作品大赛中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们还在校内开展“电脑文化节”,鼓励在校生进行作品设计和创作,现在该活动已经扩展到“学院路”共同体,产生了较大影响。

6结束语

作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蕴含的市场潜力不言而喻。我国政府已经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当前重点发展的行业给予政策支持,目前,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市大力发展动漫、游戏和数字内容产业。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震撼的视觉和光效动画,给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创意和中国风。如何对电视广告、栏目、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利用数字技术展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成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使命。相对于国外,我国创意媒体专业设立较晚,专业人才匮乏一直困扰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富有原创精神,掌握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熟练运用电脑动画创作工具进行数字内容创作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这些人才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和培养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常跃中. 艺术设计基础课多媒体教学设计探讨[J]. 艺术•生活,2006(3).

[2] 肖永亮. 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 现代传播,2005(5).

[3] 黄心渊,翟海娟,杨刚. 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 李四达.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探索[J]. 装饰,2008(11).

数字人才培训篇3

关键词:数字化;中职实训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008-0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职业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实训教学中,通过校企结合,将学生学习学习的理论与具体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操作技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一、数字化背景下中职实训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创新型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比例不断增加,中职院校通过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实际上岗操作的能力和操作技术,将数字化的管理应用到中职实训教学的管理当中,提高教学实训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知识更全,理念更新,能力更好,专业更高,技术更好,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性技术人才。

二、中职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差

在传统授课方式的影响下,教师讲课,学生被动的听课,学生自主融入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缺乏对与课堂知识内容的消化与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这样会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课堂效率低下,不能进行良好的实际操作训练,对于课堂产生倦怠的情绪,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不能进行全面的理解,这样的教学现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阻力。

2、教学模式固化单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新,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实际操作经验的指导,使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际操作更好地结合起来,实训的意义在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将学习的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实践当中去,但是,一些中职学校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单纯地处理各种设备零件,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逐渐失去对实训的兴趣,这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直接阻碍了技术性人才的培养。

3、实际操作设备不足

由于我国对于技术性操作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受上级政策的影响,中职学校大量扩招,生源不断增多,但教师配备与设备供应严重不足,受设备不足因素的的影响,学生实际上机操作的机会较少,部分学校由于资金的问题无法实现设备的购进和操作软件的更新,限制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得实训课程的开展受阻,另外,部分学校采取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但是企业配合力度较小,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际操作的岗位,直接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数字化背景下如何实现中职实训教学方式方法创新

1、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

近年来,为了增强实训教学的效果,很多中职学校建立了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的管理,更能增强管理效能,更能发挥积极作用。建设一个数字化的中职校园,通过网络平台将学生、企业、社会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有条件有能力了解外面的社会,了解周围的世界,让学生与社会需求逐步接轨,不再让学生进入“读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尴尬境地,让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改观,突破原有授课制度的限制,使学生通过数字化的体系更好地进行专业领域的其他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识更丰富,能力更全面,真正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

例如,在进行数控实训教学进行实践操作时,使用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际操作场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使课堂更加高效省时,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取远程教学,如尔雅通识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远程教学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理论的学习,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

2、强化校企合作办学

闭关自守之路是行不通的,自娱自乐也是没有前途的。学校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上岗操作的机会,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通过订单班的方式加强合作,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高学校教学、学生实习和上岗操作的质量,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学有所用,学有能用,从源头上杜绝封闭办校,杜绝学生“纸上谈兵”现象的发生,切实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同时,要不断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把握市场需求与国家建设的主要方向,紧跟时代需求,紧随社会需要,侧重专业生产的科学研究,实现特色办学,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数字化教学设施

由于国家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人才培养的成本不断增加,中职学校应当增大资金投入,完善学校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数字化教学设备。从国外职业教育已有的发展经验来看,职业教育的发展财政的大力支持,在欧美发达国家,中职教育的投入已被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国家的支持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通过扶植一批示范性的职业学校,逐步确定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发展方向,加强财政支出,完善操作设备等基本教学设施,对任课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人才结构的全面规划,培养合格的职业技能人才,通过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

4、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实训体系

培养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技能,探索高效实训课堂的管理方式方法,改进校本教研方式方法,促进学校实训教学管理效益的提高。让教师熟练操作网络教学系统,掌握网络教学的优势,并能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教师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使用数字化工具,应用数字化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数字化教学应该支持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备课、课件制作、教学素材搜集整理、授课、交流、作业、考试、评价等各个环节,支撑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参考文献:

数字人才培训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建设

0 引言

随着信息科学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以其超强的实用性也日益迅猛发展,数字媒体专业既需要具有较强的多媒体技术也需要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我校为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五年制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开始逐步改善培养目标和模式,使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并开始建立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和实践能力,更能体现教学理念和教学作用的工作室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训、职业鉴定、技能比赛、校企合作以及创业的平台和机遇,以实验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国内外相关机构在工作室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都已经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和研究,并且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教训。应该充分考虑校企的深度融合,在校企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价值。

1 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职高专学校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新要求,也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在团队工作中更深一步地了解到在社会上和在公司中的工作方式、技术需求和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处理方法,在公司中学会团队合作、发现自身优缺点、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同时将自身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使学生更进一步地适应公司的工作环境,为学生顺利的走入社会和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高职高专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建设目标与实践

2.1 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数字媒体专业中的数字艺术是指使用计算机制作的与艺术相关的一系列影视、动画、游戏和广告等艺术作品。工作室化实训基地是供在校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际、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实践场地,由多个校内或校外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组成。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技能和用智慧高标准的完成任务的技能,其具体的目标主要包括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以满足社会生产的职业需求、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职业的综合能力、优化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学校和社会保持联系以达到学校培养的学生和社会需求的人才相互协调统一的状态五个方面。

2.2 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建设路径

(1)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式。在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式是指要将工作室向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市场开放,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参与到真正的生产实践中去,用学生在图书馆、互联网以及至市场中的学习、实践和锻炼代替传统课堂中的理论教学。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主动归纳、探索、分析和实践锻炼真正地学习到市场和工作所需要的综合技能,同时实现了学校教学、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的进一步联系,加强了教学与市场的进一步联系和融合。

(2)学习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在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以社会实践的工作任务指导学习内容,学习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组织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技术层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融为一体,通过工作任务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在一起。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实践,然后再通过分析和反思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进一步展开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给学生学习内容的设定必须和工作任务紧密相关,学生才能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真正理解学习内容的精髓和内涵,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注重产学发展与企业合作。在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学校教学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加强教学、学习和生产的统一发展,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的相关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勤工俭学,有利于学校教学水平和理念的提高,还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更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就业问题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工作岗位,让学生在岗位上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真正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地锻炼出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能力,从而可以自信地走向岗位施展自身的才华,也进一步提高社会的就业率。

(4)学研竞赛互动。在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学习、研究和竞赛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各种奖励方法和鼓励形式不断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自主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种良性循环的激励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拥有更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工作实践技能,还可以增加学生勇于创新创造的信心。

2.3 效果评价与展望

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比如开放与发展的教学环境、扎实的工作锻炼和密切的校企合作使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了更有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了学生的工作技能和学习质量,实现了教学实训、科技开发、企业经济和学生就业多方面的促进效果。因此,我们期望数字媒体专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采用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工作任务来深化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广泛地开展校企合作,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研究和比赛的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的研究和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更加自如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高职高专学校的数字媒体专业将越来越适合社会的需求,其工作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解决社会就业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和效果,同时也值得很多高等院校的借鉴和学习,从而培养出更多既有优秀的专业技能又有适应岗位的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荣涛.高职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1).

数字人才培训篇5

手机报出版单位面临人才匮乏

虽然手机出版的技术含量较高,但出版业属于内容产业,手机报的本质是作品内容生产,其核心的价值仍然在于内容。手机报的核心竞争力是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而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关键是人才。手机报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这里提到的复合型人才,主要指的是对传统出版流程和数字技术及经营管理都比较熟悉或精通的人才。但目前的人才结构多是单一型的,表现在传统出版单位的人员不了解技术开发和数字出版的运营模式,技术提供商不了解传统出版流程,特别是在出版细节上不了解。

手机报内容资源的开发,无法通过技术途径解决,从根本上必须依靠对内容资源生产有专业水准的编辑出版人才来完成。因此,内容编辑出版、内容推广和服务等人才资源是手机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相关调查中,一些手机报负责人坦言,做内容感到吃力。手机出版单位有充足的技术人才储备,但编辑出版人才相对缺乏,对编辑出版业务不熟悉,质量管理意识较薄弱。手机报是伴随着数字出版发展而诞生的,它在从事数字出版业务的过程中,尽管要从传统出版单位引进一些员工,但更多的员工需要从高校或社会上招聘,导致其出版专业人员的数量相对较少。因此,手机出版单位从业人员的编辑出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人才需求结构还有待调整。由于手机报的文化属性和技术特征,手机报从业者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但开展手机出版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必须上升到内容生产的高度,手机出版单位必须拥有一批既具有数字出版技术基础,同时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编辑出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现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字出版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传统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体制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性,在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人才培养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未能及时设置相关专业培养数字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现行的教育体制不能满足数字出版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目前,出版业从业人员大多仍以传统出版流程进行划分,且集中在文史哲等人文社会学科,经济学和理工科的人才偏少,接受数字出版所需的跨媒体技术速度较慢,同时知识相对老化,缺乏创新意识。

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现在开设数字出版专业的院校大多具有传统出版教育背景,课程设置重人文社科轻技术、重课堂教学轻实习实训、重传统出版轻多媒体互动,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从书本到书本,兼备出版和计算机背景的教师比较缺乏。

出版教育与产业发展结合度不够。由于数字出版业主要通过引进设备和技术,因此教育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和实践,由此导致产业对高校的依赖度低,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关系不够紧密。高校主要师资也不是来源于数字出版业界,从而造成产业发展与教育内容严重脱节的现象。

现行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与数字出版从业人员资格尚未挂钩,资格培训尚未将数字出版纳入其中,资格考试教材除共性的编辑出版业务内容外,没有太多涉及数字编辑、数字出版的内容。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对数字出版产业及其人才资源培养和考核机制的管理均相对滞后,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培训措施对手机出版单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

手机报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应对策略

手机出版是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要促进我国手机出版业快速持续稳健发展,就必须解决其发展的人才瓶颈,而建立有效的数字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机制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可以为手机出版单位培养所急需的具有创新和出版意识的数字编辑出版人才。数字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需要教育部门、国家管理部门、手机出版单位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在教育部门层面,应深化编辑出版专业的教育改革,培养数字编辑出版高级专业人才。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加快,出版业的竞争焦点正在逐步向数字化方向转移,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变革的前沿。数字出版是综合性高科技内容产业,是出版业发展的趋势,应该作为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出发点。我国高校现有的编辑出版专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数字出版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对传统的编辑出版专业进行改革,编辑出版专业应以大出版大传播背景下的人文素养、对信息系统和技术的应用技能、对数字信息的抓取和知识表达能力、对数字出版媒介经营管理的能力为主要培养模式,并据此分为数字内容创意与表达、数字内容经营与推广和数字出版技术应用三个培养方向。这应成为教育界加快数字出版教育发展的根本思路。编辑出版专业要改革课程设置,不仅要加强计算机技术、数字出版技术应用的教育,同时,要针对目前数字出版业编辑出版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奇缺的现状,在教学计划中多安排一些数字化编辑出版、数字出版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此外,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其中,邀请数字出版专家定期将业界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引入课堂,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衔接尤其关键。

在国家管理部门层面,应将促进数字出版发展的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机制纳入国家出版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数字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应将数字出版业人员的上岗培训和考核尽快纳入人事教育培训的管理范围,为数字出版业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经营水平,为手机出版业的人才需求提供保障。此外,关注手机报的特点和数字编辑出版专业人才成长的规律,推进数字编辑出版职业技术资格认证与培训,尽快将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编辑出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体系之中,这样将会促进数字编辑出版人才专业素质的提高。

手机出版单位要做好专业人才建设工作。首先,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编辑出版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完善优化手机报人才队伍结构,努力使人才培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使学习成为一种理念。其次,要大力引进编辑出版专业人才,或者进行数字技术人才与内容生产、编辑出版人才的互补合作,从而打开数字编辑出版业务的新局面。应加大吸纳编辑出版人才的力度,也可以与传统出版单位建立互补合作的人才策略,吸引有创新和开拓意识的传统出版业的骨干人才加盟,以便和原有员工产生优势互补效应,优化人才结构。再次,应重视建立和完善数字编辑出版人才的评估、选拔机制,以便为手机出版单位准备充足的业务骨干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队伍。此外,必须建设手机出版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创新留住骨干人才的方法和途径。

结语

手机报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方式,已逐渐被社会认可并接受,要促进我国手机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系统而有效的数字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既熟悉专业出版知识,又掌握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和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数字编辑出版人才。教育部门应深化编辑出版专业的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家管理部门应将促进数字出版发展的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机制纳入国家出版产业发展规划。手机报出版单位要加强数字编辑出版意识和人才观念,认识到人才资源的战略重要性和在未来数字出版业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战略规划,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充足的智力保障。只要建立完善有效的数字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机制,手机报出版单位就能应对未来数字出版业在国际化背景下的挑战,成为我国数字出版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蒋云峰、蒋保纬:《传统出版应对网络出版的对策研究》,《大学出版》,2003(1)。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北京,2009年。

3.张志林、张巍婷、叶芝蕙:《出版业发展瓶颈迁移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5)。

(作者为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数字人才培训篇6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微课程 微培训 校企合作 社会服务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倡导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模式,由学校和企业以多种合作形式共同进行人才的培养。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优势开展社会化服务,实现其服务职能。研究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总结近些年的实践经验,解决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增大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受益度。

1 面向社会服务“学工相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很多,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工学交替、引企入校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都在不断地深入与成熟。但是,根据多方调研,当前还没有针对高职社会服务职能而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高职院校的对外服务情况,虽然近些年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校企合作互惠互助的融合深度还远远不够、面向社会服务的能力仍明显不足。“学工相融”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职业人才培养同时实现服务社会职能而提出的。

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共同取得,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的一个特点。在高职院校无论是学生还是专业教师,都要求具有与专业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考取的级别要高于学生考取的级别)。

随着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发展或岗位人员的变动,企业也需要为员工提供再培训的机会。而企业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与职业资格证书是相对应的。

面向社会服务“学工相融”模式的人才培养就是以对岗位职业资格的培训为目标,将学生与企业员工结合、将专业课程与企业培训内容融合、将学校教学与社会服务统一,整合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与企业工作的培训需求,开展面向在校学生与社会的培训服务。

2 面向社会服务“学工相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学工相融”的人才培养是以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为依托,借鉴当前广受学习者欢迎的“微课程”和企业追捧的“微培训”形式,采用信息化手段建设“数字微课程”资源库和企业项目“数字微培训”资源库,实现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它采用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的模式(OnLine to OffLine)结合传统教学课堂和网络课堂教学,以课程中企业培训项目的开展为核心、以微课程的辅导为支撑、以教学过程系统化的管理为纽带,将微课程的“教”、学生自主的“学”、实训项目的“做”、教师在线的“管”进行有机融合,实现课堂内外的教学促进、真实与虚拟课堂的相互补充。

2.1 “数字微课程”资源库的建设

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通常是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中引入相关专业工种的鉴定知识点、技能点,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将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鉴定内容整合,设计制作成数字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学习、自我培训,以达到助学、培训的目的。

2.2 企业项目“数字微培训”资源库的建设

在设计培训课程资源时,考虑课程设计的系统化、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课程教学的微型化,要保证移动、在线学习的流畅性,同时还要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做到系统化、模块化、微型化相结合,可用性、技术性和教学性相统一。

2.3 面向社会服务“学工相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

微课程资源建设依据企业微培训项目的需求,针对实训中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技能点制作成若干微课程,作为实训项目的技术支撑网络课堂、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空中课堂,构建新型的学习方式。数字微培训资源建设以企业项目需求为依据,按照真实的企业工作流程、员工考核管理与评价形式,设计实训的教学指导书、教学资源与考核办法,促进高职实训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吻合。

3 探索面向社会服务“学工相融”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

3.1 实现了真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相互补充、教学促进

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在线上的虚拟课堂学习微课程,以解决实训任务中的问题,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与实训指导,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避免了真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相互脱节的现象,促进了高职实训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吻合。

3.2 解决了教学资源相对独立、系统性差的问题

微课程具有碎片性和无序性的特点,实训项目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复杂性、无理论性的特点。学生项目任务导引下进行实践,有针对性地利用微课程进行学习,形成链锁式的学生自主学习与岗位综合实践训练的过程,从而弥补了微课程和实训项目各自的不足。

3.3 增强了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的能力

高职院校共享雄厚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优秀的教学师资、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参与企业培训,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参与社会服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既实现了其社会服务职能,又提高了其社会认可度与知名度,实现了校企之间的互惠共赢。

4 结语

面向社会服务“学工相融”模式的人才培养,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参与社会服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在校学生是企业未来的员工,员工是不在校的学生,高校教学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完全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企业新的生产力;同时,微培训过程也能把企业需求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学实践中,为充实完善高职的教学实践提供鲜活的经验和案例,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更切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从而实现教学和培训的双突破,达到了校企双方的互惠共赢目标。

参考文献:

[1]丁立新,黄莉,郭凯.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模式的研究[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112.

[2]刘勤.“三微”理念实现逆市增长――访福建金苑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毛金华[J].纺织服装周刊,2013(10):78.

[3]蒋佳龙.基于微课程的在线教育应用模式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3.7、8:30-31.

[4]马艳红.高职为企业提供在线培训学习平台服务的研究[J].软件,2013,34(1):75-76.

[5]徐国锋,张俊.培训一个辐射一片促进一批-萧山供电局创新“微培训”实现员工素质“大提升”EB/OL]http:.cn/article/1204/art1204390.asp2012-07-26.电子参考文献.

[6]陈辉,芦茂季.广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策略探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67-69、72.

基金项目: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研究》课题(项目号LZY13191)。

数字人才培训篇7

随着信息科学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以其超强的实用性也日益迅猛发展,数字媒体专业既需要具有较强的多媒体技术也需要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我校为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五年制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开始逐步改善培养目标和模式,使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并开始建立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和实践能力,更能体现教学理念和教学作用的工作室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训、职业鉴定、技能比赛、校企合作以及创业的平台和机遇,以实验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国内外相关机构在工作室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都已经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和研究,并且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教训。应该充分考虑校企的深度融合,在校企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价值。

1 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职高专学校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新要求,也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在团队工作中更深一步地了解到在社会上和在公司中的工作方式、技术需求和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处理方法,在公司中学会团队合作、发现自身优缺点、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同时将自身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使学生更进一步地适应公司的工作环境,为学生顺利的走入社会和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高职高专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建设目标与实践

2.1 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数字媒体专业中的数字艺术是指使用计算机制作的与艺术相关的一系列影视、动画、游戏和广告等艺术作品。工作室化实训基地是供在校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际、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实践场地,由多个校内或校外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组成。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技能和用智慧高标准的完成任务的技能,其具体的目标主要包括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以满足社会生产的职业需求、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职业的综合能力、优化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学校和社会保持联系以达到学校培养的学生和社会需求的人才相互协调统一的状态五个方面。

2.2 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建设路径

(1)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式。在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式是指要将工作室向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市场开放,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参与到真正的生产实践中去,用学生在图书馆、互联网以及至市场中的学习、实践和锻炼代替传统课堂中的理论教学。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主动归纳、探索、分析和实践锻炼真正地学习到市场和工作所需要的综合技能,同时实现了学校教学、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的进一步联系,加强了教学与市场的进一步联系和融合。

(2)学习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在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以社会实践的工作任务指导学习内容,学习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组织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技术层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融为一体,通过工作任务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在一起。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实践,然后再通过分析和反思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进一步展开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给学生学习内容的设定必须和工作任务紧密相关,学生才能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真正理解学习内容的精髓和内涵,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注重产学发展与企业合作。在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学校教学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加强教学、学习和生产的统一发展,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的相关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勤工俭学,有利于学校教学水平和理念的提高,还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更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就业问题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工作岗位,让学生在岗位上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真正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地锻炼出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能力,从而可以自信地走向岗位施展自身的才华,也进一步提高社会的就业率。

(4)学研竞赛互动。在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学习、研究和竞赛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各种奖励方法和鼓励形式不断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自主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种良性循环的激励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拥有更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工作实践技能,还可以增加学生勇于创新创造的信心。

2.3 效果评价与展望

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比如开放与发展的教学环境、扎实的工作锻炼和密切的校企合作使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了更有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了学生的工作技能和学习质量,实现了教学实训、科技开发、企业经济和学生就业多方面的促进效果。因此,我们期望数字媒体专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采用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工作任务来深化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广泛地开展校企合作,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研究和比赛的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化实训基地的研究和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更加自如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3 结语

数字人才培训篇8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职业本科;财会类;人才培养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商业模式所颠覆。在2021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实体经济与新一代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王坚在《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一文中指出企业所管理数据的规模、种类和复杂程度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工业领域进入了以工业互联网和万物互联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化管理相比较,管理的策略以及数据价值的利用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洞见转为先见,并基于大数据智能和知识进行决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合,使得财务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本科培养面向行业岗位群(职业群),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必然要与行业需求和企业需求对接,所以基于企业数字化背景,本文探讨了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的在于:一是研究人才培养的思路,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二是进行课程的建设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建议;三是对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提出科学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育部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依靠主要产业,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础培养人才。基于此,本文围绕行业、职业以及岗位群分析构建“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三方共育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企业、学校、兄弟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一是职业本科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实训室、工作室,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有效实现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对接。三是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合作院校进行充分论证,参照国家专业标准,分析财会类专业对应的行业,细分面向的职业以及岗位(群),并分解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或普适性工作任务,总结其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从而针对此能力开设课程,最终形成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由实操型转变为实战型,可以有效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实现“岗课赛证”深度融合

财会类专业与众多职业岗位需求关联紧密,因此,要从实际工作岗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出发,对接行业、岗位,理清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与“1+X”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之间的关系,改革培养财会专业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路径,真正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见图1。基于岗位设置课程,并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大赛纳入课程体系。一是梳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课程,并将其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如财会类专业的“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可以将初级的内容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基础、出纳实务课程;将中级证书在初级证书基础上增加的内容纳入纳税申报实务;将高级证书的内容纳入到大数据分析类的课程和财务管理、纳税筹划课程。二是将技能竞赛内容梳理后纳入对应的课程,并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如将智能财税大赛与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在校级竞赛训练时,以相关课程的上课内容为主,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省级竞赛选拔了选手。在省赛训练队成立之后,学生将进入到中级证书内容的学习,此时学生仍然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竞赛知识,并在课后进行针对大赛的重点辅导,真正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育人理念,也符合大赛精神。将竞赛内容纳入课程惠及每一位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三是将竞赛中体现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日常教学结合,相互促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达到了思政育人的目的。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

一、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将相关大数据和智能化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也是目前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的难点之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会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审计核算、经济前景预测、资产评估预测、参与会计管理决策和规划、运营风险防范及企业重大事项预测等。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将导致传统的会计核算、科目汇总、账目登记、报表编制被完全或部分取代,会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减少,会计就业岗位的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在教学方面,就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财会类专业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跨专业学习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得财会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立体化,这必然要求高校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知识。基于此现状,本文认为应该建设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尽管高校已经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如何融入会计课程体系中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和实施,如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加入大数据、RPA等;各教育类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了一些相关课程,但仍存在软件平台繁多、内容融合深度不够,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所以目前尚未有企业数字化背景下,针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相对完善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三、解决措施

成立专家委员会专门研讨相关课程的设立、开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两次邀请正保网中网集团专家,共同研讨职业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大数据财务课程建设、“1+X”证书课证融通、会计技能竞赛课赛融通等问题。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如开发大数据财务初级、智能财务中级、高级数据挖掘课程、Python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实训课,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如财务共享实训、财务数字化实训、智能财税实训等课程。此外,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教材的编写,有了课程就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教材。教材的编制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三教”改革其中之一,因此,应鼓励校企共同开发教材,使其最大程度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匹配。

四、课程体系建设意见

职业教育本科财会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会计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能力课程、职业进阶课程四大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其主要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基础学科的工具方法,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二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岗课赛证”的融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使其知识体系系统化。三是岗位能力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与行业、岗位对接,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形成实训类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训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四是职业进阶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的能力和职业的迁移能力。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

一、师资队伍建设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入,新技术的引入必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升级,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根据职业本科院校双师素质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对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校企合作双方通过互聘制度实现身份的互换,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二是以赛促教,专业教师参与各类技能大赛的指导或参加技能大赛,如智能财税技能大赛重点关注“财税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新专业建设与数字化改造,教师通过参与指导大赛,可以提升其对数字化财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三是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教师应积极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四是学历再提升,职业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之前高职高专院校升本之后形成,其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普遍以研究生居多。但作为职业本科学校,这样的教师学历结构已不能满足职业本科发展的需要,所以应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学历再提升,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搭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并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培养财会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如成立以合作企业为依托的工作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专业课程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将专业知识与单项实训内容融合、将教室与实训室融合、将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有效衔接学生就业实习。同时,将技能大赛平台与日常实践教学平台融合,精确地将技能大赛平台模块拆分到各实训课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通过企业实习,搭建真实的实战战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本科院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本文从培养思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成效。作者简介:袁文娟(1985—),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会方向。

参考文献

[1]孔祥宏.基于数字化、共享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煤炭,2021,47(02):41-45.

[2]刘检华,李坤平,庄存波,张雷.大数据时代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内涵与技术体系[J/OL].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20[2022-06-24].

[3]侯正施.职业本科AI+会计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研究—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4).

[4]王坚.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J].上海信息化,2018(12):16-19.

[5]曾越,梁瑞红.基于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4).

上一篇:工厂消防安全演练总结范文 下一篇:市政道路施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