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9 17:02:00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篇1

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觉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同样在历史学习中有了兴趣,就不怕学不好历史了。当然,学生在识记和再认时,并不是仅仅识记“知识结构图”所表述的材料,而是根据图示上的材料和逻辑关系有“内部语言”将与该问题有关的材料(即教材所述内容)在大脑中进行识记、分析、进入内部语言的高级阶段——无声思维阶段。在表述该问题时,学生均能将内部语言表达的材料转化为外部语言并以“知识结构图”为纲,将该问题用文字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而表述的正确、完善和程度即反映了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掌握的水平。因此,建立识记、再认“知识结构图”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内在”的锻炼和发展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条理性。

二、培养理解能力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实际要求是明确史实的基本含义、与其相关史实的具体关系以及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进而掌握具体史实的基本概念。理解的要素,首先是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怎样理解古代中国统一与分裂局面交替出现的现象。统一,指国家之间或政权之间、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内部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结合为一个整体。主要标准是政治上的服从和一致。分裂,指统一政权解体分为多个互不统属的政权,或原属于该政权的一部分脱离、独立。我国古代历经了秦、酉晋、隋唐、元明清;时期的四次统一,经历了先秦、三国、十六国及南北朝、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等分裂时期。

三、掌握特殊的记忆方法1.归类记忆法}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再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浓缩”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挚领地掌握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例如对隋唐的“科举制度”应该浓缩为以下内容记忆(1)诞生于隋朝。(2)完善于唐朝。(3)废除于清朝末年。(4)科举制度产生的影响A改善了用人制度B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5)对完善科举制度有功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3.串线记忆法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对台湾的称谓变化三国(夷州)—隋唐(流求)—元朝(琉球卜-三明清(台湾)。4.歌诀记忆法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皇帝等,用一般方法学生难以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5.趣味记忆法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讲“巨鹿之战”时,就简略补充“破釜沉舟”成语典故。

在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6.规律记忆法在记忆每个朝代灭亡的原因时,总结共同的规律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失去民心,导致政权的灭亡。7.图示记忆法图示法的特征是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它能生动、形象地揭示复杂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8.比较记忆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例如,秦长城与明长城的比较;秦朝与隋朝的比较等。总之,学习历史是一件有趣味的事,不要仅仅为了提高成绩而埋头苦读,要善于放宽历史的视界,在历史的长廊中为自己寻找一个心灵的栖居地,从而做到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⑧四川省德阳市放阳区景福初中李建山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还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心理教育,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人入胜的导入好的课堂导人,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即将开始学习的内容产生积极的认识倾向,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2、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学的三维目标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看看教材的内容,更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情况。只是在每一课的具体教学中,三维目标的侧重点不同。有的狈四重知识目标,有的侧重于情感目标,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有了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篇2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

在新形势下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课堂教学应当精益求精,其教学方法需具备灵活机动的特点,可通过合理开发并规划历史课程内容,进而满足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保障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工作得以高效的实施。

一、树立全新的高中历史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绝大数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历史教学仅仅是为学生讲授历史基本概念和知识,因而教学方法一直得不到及时的优化,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效果不佳。进入新世纪,我国实施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念。首先,历史教师本身应当具备创新意识,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的主要脉络,进而更加轻松地驾驭高中历史教材。关于教师角色定位问题,应当改变教学观念,完成身份转换,进而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宽容的关系,为学生创造积极开放的历史课堂环境。其次,历史教师应当具有历史学科教研能力。历史教材经过数次优化,部分观点也有所完善。在历史学科分析研究中有着史无定论的说法,所以历史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应当勇于质疑教材中的某些观点,通过全方位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和研究历史,进而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研究中,提升学生的兴趣。

二、构建科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的提问应当科学合理,以便对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指引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的探索,进而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提高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授课中可以通过问题式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当创设公平民主的课堂氛围,为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历史授课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进而让学生大胆地发表其自身的意见。如在评价康熙这一章节中,对于学生积极评价康熙的行为予以肯定,并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开展课堂讨论,通过民主的历史课堂教学点燃学生历史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应当科学地提出历史问题,大多数历史教材中的事件的概括性极强,因为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对于这些概括性极强的事件的理解仅仅依靠重复的记忆,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的。如在俄国1861年改革的讲授中,为了让学生可以明确改革背景、意义和目的,教师可以提出相关具有建设性的问题,然后通过这些问题来加深学生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突破历史教材的限制,让学生站在发展的、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历史问题和事件。

三、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相关建议

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时,可以由引入野史逸事、注重方法以及强调研究这三方面入手:1.引入野史逸事,创新教学资源。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史事方面知识较多,历史教师在授课中如果照本宣科,会导致历史课堂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实际历史授课中可以将历史知识与演义、小说、野史等结合在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学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举措这一章节时,可结合电视剧《汉武大帝》展开历史教学,以便历史课堂授课故事化。2.梳理知识脉络,创新教学方法。高中历史授课所用的教材涉及的知识面极广,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构架清晰的知识体系,所以历史教师应当注重讲授方法,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架构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新航路开辟影响这一章节时,历史教师应当向学生提问“新航路的意义?”之类的问题,指引学生将新航路对世界的影响汇总为新航路的意义和表现,这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就会深刻。3.善于总结归纳,创新探究模式。在高中历史授课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展开探究式授课,针对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历史课题研究小组,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如针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这一章节的授课,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继而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展开学习。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师在历史授课时应当有着宽大的胸怀,吸取其他学科的经验。随着时代的进步,全新的教学理论、原则、模式不断出现,历史教师也应当将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历史教学中。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完善和应用的,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时间的努力和不断的经验总结,进而为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作者:李萍 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试验区顶效开发区中学

参考文献

[1]姚婵.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都市家教,2013(05).

[2]黄增强.关于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几点思考[J].河南教育,2009(Z1).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导入新课;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自己的开场白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想法是正确的,因为成功的导入在教学中的作用很大,它可以使学生有目的地准备听课,有效的引导学生集中思维,更有助于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很多,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是最常见的导入方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如我教《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时,引导学生回忆从约公元前2070年前770年我国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学生回答:夏、商、西周。我就着回答导入新课:西周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先后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七雄”。这是一个惊心动魄、丰富多彩的时代,我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将会了解许多的历史故事和人物,我们所知道的成语故事“老马识途”、“一鸣惊人”、“问鼎中原”、“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都与今天的新课有关。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复习旧知识的导入方式重在恰到好处地选用与新授课内容关系密切的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由已知到未知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一条规律。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易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复习导入法注重知识的衔接,一举多得,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种方法直切主题,讲新知前,教师开门见山地介绍新课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了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如我教《陈胜吴广诛暴秦》时,是这样导入的: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是历史发展的 趋势。因此,秦始皇的功绩是要肯定的。然而,为了巩固其统治,秦朝的统治者对人民施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又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最后刘邦取胜,建立了汉王朝。”我直接导入该课,学生很快就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详细了解这一课。

三、巧设悬疑导入法

高中学生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巧设悬疑诱导学生,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如教《隋的统一与大运河》这一课时,我课前就想到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初中生对于长城应该耳熟能详。因此上课时我就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项伟大的工程,与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被称为世界工程技术史上的奇迹。你们想知道它的具体情况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的风采。”这样,由学生熟识的知识引向学生不太熟悉的甚至是未知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开始本课的学习。设问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要求。

四、利用典故导入法

听故事是学生们喜欢的活动,教师在教学新知前,可引经据典,用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在讲《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时,我走进课堂,从学生们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湎于课间的某项活动,我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段故事”,瞬间,他们就会肃静下来,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眼光,专心致志地听我讲故事。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地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我就讲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岳飞,他在其母亲教导下,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北方全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到处抢劫、杀人、放火,一直打到都城汴梁,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俘虏了,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耻’。为保家卫国,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出发前,岳母亲在其背上用针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并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希望你永远成为为国效忠,誓杀金贼!’岳飞牢记母亲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快收复了大片土地,并且成为一名令金军闻风丧胆的抗金名将。”讲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岳飞抗金的故事?”学生回答:“我们想听”。我说:“好,这节课我就给大家讲述有关岳飞抗金的历史事迹。”学生们笑起来了,兴致勃勃昂首盼我讲新课。

使用故事典故导入法应注意:①故事(典故)内容要与新课内容有紧密的联系;②故事(典故)本身生动、有趣,对学生具有启发性;③语言要精练,故事要短小精悍,用时不长。

五、利用名言警句导入法

在校园文化区,名言警句学生接触的很多,大部分学生掌握的也不少,在教学时,教师可充分的加以利用,以此来导入新课。我在教《两次鸦片战争》中有关林则徐的章节时,我预先布置让学生们看一下教室墙壁上一幅名人名言的内容,上课时我要提问。果然,我一上课就问同学们:“老师布置的内容你们看到了吗?”学生齐声回答:“看到了。”我又问:“那是谁,是什么内容?许彩妹同学,你起来朗读一下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于是班长许彩妹朗朗地吟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与,岂因福祸避趋之’,是林则徐写的。”于是我就引入了我们要讲的林则徐抗英禁烟的内容。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篇4

关键词: 历史;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0-0138-01

一、推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如在旧课程的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和感悟,“忽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课程的内容上,仍存在着‘难、繁、偏、旧’现象,留给教学活动的余地过小”,而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高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高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因此,旧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使历史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程的实施上,旧课程仍是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只有充分熟悉到新课程与旧课程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正确实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存在着继续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所以它们有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无论是新旧高中历史课程,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会涉及到的,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脉络;又如,新旧课程都关注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旧课程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较为单一地表现在每学年的考试之中,最重要的是在高考的成绩中,而新课程在这方面的评价,表现的手法更为开放,手段也更多;又如,在教学目标上,行为动词的使用体现了新课程对旧课程的继续关系,要求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一些行为动词有“知道”、“概述”、“列举”、“体会”、“感受”等。当然,新旧课程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从高中历史新旧课程教育的目标来看,旧课程主要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而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还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如新课程的高中历史除了必修课之外,还为学生提供了选修课,而且,选修课的内容又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等六个学习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若干个选修课模块,这样就可“让不同爱好爱好、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从而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教学活动的内容上,与旧课程差异是较大的。新课程在这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也更多。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只有充分熟悉到高中历史新旧课程的区别,才能更好地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

(一)反对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

有不少历史教师,在高举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旗帜下,认为可以放弃历史的基本知识,而片面强调学生的思辨性和开放性,这只能导致的出现,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民族意识的空泛。比如,在学习高中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Ⅰ》时,假如连“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发展特性”(尤其是那些基本的历史概念)都一无所知,就不可能达到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Ⅰ》所要的教学目标,不要说通过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专题,从中外历史的发展与联系中使学生获得启发,更好地认清国情、熟悉世界,就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一般的社会责任感可能也没有。不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与“民主”的概念,不了解它们发展的前因后果,就不可能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民主与专制”在中外历史上的影响等等。

因此,尽管新课程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甚至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但在把握历史基础知识上,与旧课程的要求有一致性,这是新课程对旧课程继续的一面,这也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继续发扬的一面,假如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必然失败。

(二)反对借口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又使历史教学从新回到旧课程教学的老路上

高中历史新课程已实行近2年了,但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用旧的教学方法,他们主要的理由是,旧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提高。其实,他们错了,因为新课程的考试内容要求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答案模式化等等,肯定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考试要求。

在教学新课程时,应该采用“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应该使“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更多”,比如,探究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并在网络上与别人探讨历史问题,还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辩论等等,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又能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如“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因此,进行新课程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改变旧观念,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教学,否则,新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了一纸空文。

现在,面对新课程的改革,但愿我们的历史教师也会交出一份满足的答卷,但这必须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为前提。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获取历史知识或材料的过程中,在评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论辩中,在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中,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在引导学生“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中,都能使学生带着信任的眼光,不时地点点头。无论是课堂上学生论辩的出色,还是老师面对学生的反驳,还是从网络上下载有效的信息,拥有高素养专业的历史教师都运用自如。尽管我们说新课程的主要方法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但主导者的专业素养差、职业道德低,主导者就会把主体者引入歧途。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篇5

一、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有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简简单单地去应付学校的各项教学检查,对于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师上课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这种想法固然错误,备课是老师精心准备授课的体现。在备课时我提出以下建议:(1)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2)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3)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精心充足备课的基础上传授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现在高考历史更加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因此对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只有认真备课,了解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只有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只有加强历史教学的针对性,才能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只有选择好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情境,以情求趣

学生对于久远的历史难以感知,可以借助历史图片和影视创设丰富的情境,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可感知的历史现象,把失去的历史再现,从而缩短时空距离,使学生思想受到启迪。而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大幅度减少讲课时间,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当堂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高效率地利用课堂45分钟。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独立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中愉快地学习、掌握知识。中国现代史有很多纪录片,采用纪录片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历史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容易直接感知、触摸历史。图片与影视相比往往更清晰,在教学中使用图片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讲改革开放时展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一些有代表性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乐”学

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吸取历史教训,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而不是简单地记住历史,所以教师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布置有趣味性的作业,化知识为能力。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让他们觉得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多想办法,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氛围,把历史课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指导学生编写学习提纲、归纳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规定学生在新课前要预习,并编写学习提纲;课后,则对全课知识进行归纳小节,明确该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

由于历史学科内容庞杂,需记忆的东西多,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把握不住要点,该记忆的内容没有掌握。

在起始阶段,我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做出示范,如《》一节,我先指导学生阅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读完后,让学生归纳这几段主要表述的中心意思是背景,然后仔细分析每段的中心意思也就是运动的背景包含几层。在逐步把握了本节的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分析该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并对知识体系进行归纳和概括。

总之,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研究必将不断深入。为适应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的需要,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改革意识,弘扬创新精神。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教学资源专业素质

高中历史作为应对高考应试考试的必修内容,其不仅在高中学生高考的分数中占有重要的部分,其对高中学生的人生引导上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古人有云“读史以明志”,历史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史实的了解与反思,逐步掌握正确的认识实践方法,形成历史思维。历史学习的意义是学习其他学科所难以达到的。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社会、家长和学生传统的“重理轻文”观念,导致普遍的对历史学科的轻视。那么这就对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产生了挑战。怎么更好的进行历史教学,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浅显的分析。

一、注意教学侧重点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标”是教学的根本,教师可以根据课标设置,对教材内容有取有舍。如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模块中对于课标,大纲没有明确规定的内容,11课《梨园春秋》中的“大傩之舞”、“南戏”,23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中“知难行易”,27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中的“探索生命的奥秘”、“登上太空”等内容就可以让学生做一般了解即可,如果教学课时安排紧张,以上内容可以忽略不讲。对于岳麓版第一次鸦片战争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侧重对第一次鸦片战争史实的掌握,由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事迹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的思考。这种由具体事实向抽象精神的引导,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其中第1目“虎门销烟”讲战争的起因;第2目“《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略讲经过,主要谈结果和影响;第3目“第二次鸦片战争”概述了起因、经过和结果,从中可以看出重点放在对战争的起因和结果影响的分析认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二、整合课程相关资源

这里的资源包括教材资源、学生资源和其他资源。

1、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是教学实践过程的重要资源,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教材内容,以教材为教学根本,用好教材。[]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5课,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这里商业发展应该包括中国古代主要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史实,其中具体史实包括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特点、主要经济政策的内容、影响。这节课第一目为“商业的发展”,主要讲古代商业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主要表现。第二目内容为“城市繁荣”,介绍城市格局和城市职能方面的变化。其中“城市的繁荣”实际上可以作为“商业的发展”这目内容的一部分,所以第二目内容就可以拿到第一目“商业的发展”当中去讲。第三目“重农抑商”,主要是重现了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也分析了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与商业有所关系,但也与农业有关联。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经济政策,与具体的商业经济活动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该把这一课内容与整个单元内容相联系,重新整理下教材内容的讲授顺序。

2、学生资源

这里所说的学生资源是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1]历史教学不仅仅是灌输学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过程,更多的是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而具备站在历史角度观察现实,审视社会的能力。那么在历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调动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掌握历史审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是引导作用。比如在讲授到岳麓版第八课《渐进的制度创新》,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设置课下作业:“同学们查阅下现在英国首相是哪位?他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英国威廉王子的婚姻受到举世瞩目呢?”教师通过轻松话题的设置,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学生课下自己的资料搜集整理,对英国制度产生初步的了解以及疑问,知道英国女王是虚君,没有实权,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而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掌握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权的监督控制权,了解英国现今制度以及制度演变过程。

3、其他资源

其他资源是指历史教师充分运用身边的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如,在高中历史岳麓版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中第一课《鸦片战争》,利用视频播放的形式,为学生播放电影《鸦片战争》,让学生在画面与声音中感受列强侵略的恶行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在真实的图片资料、文物面前,体味那段历史的沧桑。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清末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历史活动周。在学校中张贴史实画报,布置仿古的摆设并加注说明性文字。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历史的氛围。这样对于培养学生历史审视性有很大的帮助。

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新教材内容的变更也冲击了教师已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面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积极主动的改变传统的已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需要重新理解和定位历史教师的角色。在教学事件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质,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的教学。[2]再者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由传统的教师主导转变为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中,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教师这个职业就需要教者有渊博的知识,且能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再者新课标打破了“以时间为主线”的传统通史和体例,更多的吸收了史学界前沿的研究成果,出现了许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材料。历史教师如果没有广泛的涉猎是无法应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种种问题。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

参考文献

[1]俞青,《高中历史教学点滴谈》,《青海教育》,2007年第12期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篇7

关键词: 高中历史 问题教学 学习能力

疑问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源泉,同时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问题教学以其高效性备受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高中历史学科借助问题教学手段,可以改变以往学生单靠死记硬背方式被动学习的情况,从而扭转学生对历史课程沉闷乏味的印象。然而,目前的历史问题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不利因素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则势必会影响整个历史教学水平的提升。所以,历史教师应该不断思考问题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使得问题教学真正发挥效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自主建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更有效地学习。

一、设置问题应难易适中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由于担心那些历史基础差、分析能力不强的学生无法回答出问题,教师经常会设计一些比较肤浅、低效的问题,而这仅仅是为了发问,如“辛亥革命了哪个封建王朝”、“中华民国成立在哪一年”,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然而,如果教师一味追求复杂、高难度问题,就会使学生面对问题无从下手,甚至产生畏缩和逃避行为。这样,问题就成了学生的负担,难以内化新知识,以问题教学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与能力更无从谈起。

历史问题的设置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设置问题难易适度,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探究能力。如讲授“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节时,教师可针对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得以改善,走上正常化这一历史事件,设置一个具有梯度问题:“冷战背景下,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是什么?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美国、世界都有什么影响?”这样,学生就会追根究底,将问题引向深入,并真正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二、挖掘问题应注重隐性知识

在历史课堂上,某些教师会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知识点,对一些很重要的总结、结论性文字更是要求硬性背记,严重阻碍了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对此,教师应该注重以问题为突破口,深入挖掘结论性文字的深意,以结论倒推历史事件及成因,增强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一种反馈式的知识体系脉络。

例如,在讲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节时,教师可针对课本内容:以美国为主导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特点,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世界货币体系与国际贸易体系两方面,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在二战后,美国是通过什么途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你认为美国经济霸权地位取得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阐述”。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很多疑问,探究兴趣自然而然地被激发,产生历史结论的倒推动力,会主动探究原因,思考隐性知识内容,在历史课堂上注意力也会集中,从而提高分析能力。

三、探究问题应突出教学重难点

在新课改之前,教师完全操控课堂,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只由教师支配,因为学生是被动接受问题、硬性接受教师灌输知识,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的情况较多,思维能力和探索动力严重不足。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学生成为教师服务的对象,问题的创设越来越多,在热闹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忙于应付教师抛出来的问题,根本就来不及仔细、深入地思考,消化知识的时间被严重挤压,问题教学的质量较低。

其实,问题教学并不是无休止地设置和解决问题,而是以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重难点。例如,在讲授“辛亥革命”一节时,笔者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其中有个学生质疑:“同盟会没有反帝的纲领内容,孙中山很大程度上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对他们抱有幻想,那么怎么说辛亥革命还具有反帝性质呢?”就这个问题,笔者鼓励班级学生一起思考解决,学生积极发言,很快便解决了问题,也对辛亥革命有了新的认识。再如,教师可围绕“儒家思想”,提出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儒家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演变的?其发展趋势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对其进行评价?”在问题教学中,学生是中心,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为前提,以教学重难点为依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解决问题应鼓励自主探究

高中阶段,历史学习不能单凭学生死记硬背,因为高中历史更注重对学生历史事件分析和理解能力的考查。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而问题教学恰恰是一种好方法,借助问题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切入点,通过上网、图书馆等途径搜集资料,汇总资料进行知识探索,最后小组讨论,解决预设问题,完成自主探究任务。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单元中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出一些可供选择的问题,让小组自定研究主题,例如交通、服饰、器物、娱乐等方面,鼓励小组搜集文献、图片和影像等相关资料,并帮助他们进行整理分析,制作成幻灯片,请小组代表进行讲解,这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便生成了,在完成教师既定问题任务的情况下,历史知识自然也就牢固掌握了。

总之,问题教学应遵循问题创设的原则,讲究问题设置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改造和完善,这样才能使问题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焕发独有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润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J].新课程・下旬,2013(10).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篇8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教师的精神面貌和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处处作为学生的表率,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为了提高成绩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初中学生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有限,并且在小学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历史课程,容易把历史学科当副科对待。教师对学生要有魅力,受到学生崇拜,使学生积极自觉的接受知识和学习知识。

二、教师要有很好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首先要对历史知识深入的学习,对教学艺术不断探索,对学习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初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就是强化主题,淡化体系,对于历史事件、人物只作简要介绍,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记忆灵感。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照本宣科,简单枯燥地进行历史教学活动,效果就会很差。比如在教学初二的《甲午风云》一课时,课本只对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进行概述,学生对甲午战争和黄海大战很难区别,《马关条约》是因清朝甲午战争失败或是黄海大战战败导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就需要教师从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逐渐强盛,日本制订“大陆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占领中国。日本对士兵进行“武士道”精神教育等一系列对外扩张准备进行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朝鲜发生“东林党”起义,朝鲜请求中国和日本出兵镇压。日本为了把朝鲜变成进攻中国的基地,7月25日,日军袭击驻扎在朝鲜牙山清军,在丰岛袭击清朝运兵船,2000清军牺牲沉入海底。当天中日双方不宣而战,拉开中日甲午战争的序幕。中日两军在陆地上的主要战役有:成欢之战、平壤之战、鸭绿江江防之战、金旅之战和辽东之战。海上的主要战役有:丰岛海战、威海卫之战和黄海海战。所有战役日军基本上是节节胜利,战争从1894年打到1895年,史书称为甲午中日战争。这次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截获破译清廷电报,掌握了清军的军事部署和军队调动情况。其次是清政府妄自尊大不作战争准备,再次武器落后和军官腐败。这样学生就清晰地知道黄海大战是中日甲午战争过程中的一场海战,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记忆,就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滔滔不绝的讲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最佳选择,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提出的正确观点给予表扬,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焕发活力,对于不正确的观点,帮助学生找出其思维过程中何处出来问题,改正过来。教师提问要富有策略,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把提问:“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改为:“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就很有启发性思考性。学生经过对比、分析、讨论认识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就对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认识更深刻了。

四、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听乐于记忆的形象性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上课时就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讲历史事件时,应突出鲜明而富有的特色个性。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以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烧了三十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尘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想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具体情景的描述,学生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

五、历史课堂做到纵横联系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本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粗糙的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的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

六、要即时进行课堂检测和布置课后作业

课堂检测有补充和深化教学内容作用。可分为两种形式进行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教师可利用板书对简单而学起来有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检测复习后,对学生易忘记的知识或教学重点,教师要编成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课后练习。对下节课的内容适当提示后,要求学生预习,以便于教师在上新课时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

上一篇:财务风险的因素范文 下一篇:茶叶网络销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