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27 17:21:34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1

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以××为例,20__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__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办好事实事。我们××10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靠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20__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仅为4058万元,而工资支出就达到1.2亿元,如果没有省里的转移支付,我们连保工资、保稳定都很难做到。这样的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发展经济,甚至连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前期费用都拿不出来。三是乡村债务化解难。这是阻碍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性历史遗留问题。从我们××看,到20__年年末,全县乡村两级债务高达2.5亿元,村均180多万元,76个行政村大部分为空壳村。作为村级主要收入来源的机动地,在20__年化解村级债务时,大多数都已抵顶债务。国家“一免三补”政策的出台,村里又将剩余的机动地补给了回来要地的农民。这样村里已经没有收入来源,根本拿不出钱来偿还债务。而且省里出台的奖励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执行。这些债务,不仅严重束缚乡村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急需解决。

四制约,就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一是金融体制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银行惜贷慎贷,并且上收贷款管理权限,撤并营业网点,使得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以××为例,20__年,全县贷款余额仅为13.3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寥寥无几。今年建设银行又要被撤销,××县又将失去一个商业银行。二是行政权力分配政策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越来越多的政府执法部门实行了“三权在上”、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对于承担着县域经济发展责任的县级政府来说,进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难度,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在许多领域处于空壳无权管理的境地。县里上项目、干点事,几乎都得向上报批、交费,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弱化了县级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省里没有明确说法,县里无法对一些关门倒闭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对职工也无法进行妥善安置,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比如,我们绥棱水利系统的水利钻井队,已经倒闭多年,但由于是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不管是职工并轨,还是养老保险,哪条政策职工都靠不上,遗留问题无法解决,引发职工上访告状。再有就是以国有林场为代表的政策性比较强的国有企业,包袱沉重,发展无力,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由于受政策制约,即使有好的出路,现在也无法进行推进。四是人力资源素质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县域内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如大城市,大学生毕业后到县工作的比较少,既使回到县里的,由于工作、生活条件所限,流失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县域经济急需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都十分匮乏。以我县为例,全 县各级各类人才有7813人,其中,实用技能型人才仅有2188人,管理型人才仅有78人,远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乡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0,城乡8618户贫困户中,有近60的贫困户是因为科技文化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而导致贫困的。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县一级无力解决的难题,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要赋予县级更多的发展自。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参照10强县扩权的标准,对所有县市都合理地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增强县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调控能力。同时,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有林场等企业改革上,出台明确的政策意见,指导县级结合实际进行操作。

2、要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提高县级收入分成比例,充实和增强县级财政实力,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继续加大省对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弱县进行倾斜,以缓解县级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同时,凡是国家出台的减收增支因素,对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应全额给予补助。

3、要进一步完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政策。现行的奖励政策只考虑到偿还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债务。对此,建议上级出台更宽松的奖励政策,对于垫付税款、兴办公益事业方面的债务应全部由国家承担。对于其它债务按一定比例奖励。同时,还应该针对乡村两级回收债权问题,出台相应保护政策,以增强自我还债能力。

4、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要改革金融体制,稳定县级金融机构,增加县级分支机构授权、授信范围,实行存贷挂钩,存款增量要大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同时,要创新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在机构设置、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5、要加大对县级上项目的扶持力度。建议省里在项目的摆布上,重点向县一级倾斜,特别是向我们××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县份倾斜,使县域经济尽快发展壮大起来。同时,在项目启动资金等方面也要给予一定的扶持,使大项目、好项目能够真正落户县级,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2

关键词:金融服务;县域经济;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70-01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问题研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虽然我国已连续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却相对呈现出“弱势经济”的趋势,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步伐。就其原因主要是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为此,笔者拟从金融服务的角度探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金融服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

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集中投放于大城市、大企业、重点项目,并且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和严密的放贷手续。同时,有些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在县域经济实施了分支机构的市场退出,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网点大幅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此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基层很少或根本不予授权授信,保留下来的机构网点所吸纳的资金大部分或全部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一线“储蓄所”。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严重失衡,导致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乏力,是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金融内部体制原因。

2.金融中介机构发展不足

县域中介组织不全,信用担保公司实力不强,创业基金规模小,融资担保能力未能充分发挥;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不真实,大部分金融机构为了获取手续费,采取银行内部评定,没有让企业交给真正的中介机构去做;资产验资、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缺乏行业约束,报告失真,少有问责,没有形成应有的市场淘汰机制与行业品牌,公信度不高。

3.农村信用社融资能力差,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近几年随着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发放农户小额支农贷款等活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实施利率改革(试点)、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专项票据资金支持等办法以后,使得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凸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资金短缺,包袱沉重,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信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原因:一是现有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不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农村信用社承担了支持高风险、低收益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繁重任务。但在政策安排上,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待遇,最明显的是不良资产的剥离或核销。二是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计划经济时期的“扶贫贷款”、“稳定贷款”的发放,基金会巨额不良贷款的接收,使农村信用社在为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巨额的不良贷款和大面积的亏损,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的社支农实力。

4.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现象严重,达不到银行贷款条件

县域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的现象,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大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而且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小企业设立、兼并、重组过程中打球,钻政策空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难,债权无保证,出现风险即使通过法律手段收贷,也是胜诉容易执行难,贷款收不回,还得增加诉讼费用,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出现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局面。为防范信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实行了抵押担保制度,而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事实上县域中小企业往往内部管理水平低,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负债率高,信用等级差,个别企业还出现不良记录,多数或全部资产早已被债权银行办理了抵押,可用于抵押融资的资产所剩无几或根本不存在,寥寥几户好企业又不肯为其担保,信贷部门心存余悸,致使贷款难以放出。

二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对策

1.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联动,畅通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要正确认识金融和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强,金融强;金融强,经济强。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可以说是风雨同舟、互荣共进、相得益彰、水涨船高的关系。二是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县域经济建设。金融部门应审时度势,积极行动,摒弃“善小而不为”的思想,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力度,为县域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要主动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对金融需求的研究,在适度控制信贷规模的同时,着力点是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建设,支持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县域中小企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金融部门的工作。经常研究和帮助金融部门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主动地为金融部门排忧解难。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定期向金融部门通报经济运行情况和发展战略,促进金融和县域经济共同发展。

2.重新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

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上级行要适当下放给分支机构一定的贷款权限,摒弃“贷款零风险”的不实际想法,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县支行要善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培养和支持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对于中小企业这一庞大的客户群,要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首先,要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机制与创造优质信贷资产激励机制相统一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新增贷款与经济增长点的有效结合。其次,要加大商业银行的支农力度。建议各商业银行从农村网点吸纳的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即从县域农村筹来的资金,要大部分或全部投回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以保证县域资金良性循环。

3.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县域内的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作为县域金融机构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善于为中小企业营造平等的融资环境。同时,面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调整对信贷需求增大与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之间的矛盾,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度安排、财政扶持等,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一批专业性的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大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可以尝试由地方和企业出资,地方财政提供启动资金,收取企业会员费、准备金和担保机构的经营收入作为担保公司的资金来源,同时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实行市场化运作。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大企业、大公司参股,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

4.增强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逐步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主渠道作用

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强化存款组织和信贷营销工作,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以更好地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尽快把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核销“双呆”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信用社排忧解难,为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化解信贷风险提供便利,对信用社的筹资工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其壮大资金实力,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进一步调动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李扬,王国刚,刘玉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人民出版社,2005

[2] 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

[3] 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

[4] 雷和平,林之诠.对陕西部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调查[N].金融时报,2005

[5] 宋瑛,王亚飞;县域经济缺乏金融支持的困境分析及其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3

关键词:新常态;安徽省;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2015年,安徽全省62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突破万亿大关,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占全省比重提高到49%,县域经济已经占居安徽的“半壁江山”。但是随着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由于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不高,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县域经济首先受到的冲击。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如何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对保持安徽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徽省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

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强北弱的格局,即皖江县域发展水平较高,皖北、皖西发展较低。2015年皖江示范区37个县(市)以占全省县域44.7%的人口创造了62.4%的GDP、67.4%的财政收入,人均GDP比全省县域高30.6%;而皖北17个县总人口数占全省县域44.5%,其GDP、财政收入分别仅占29.5%和25.1%,人均GDP仅相当于全省的69.3%左右。

2.产业层次偏低

从农业看,一产比重比全省高6.8个百分点,其中,25个县(市)一产占比超过20%,定远、阜南等6个县一产占比超过30%,临泉高达42.4%。从工业看,主要集中在煤炭、建材、纺织、服装等过剩产能行业,且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中小企业偏多,抗风险能力较差。从服务业看,县域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三产比重比全省低7.3个百分点,多集中在餐饮、批发零售等传统低端服务业领域,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等生产业发展不足。

3.县域城镇化质量不高

一是人口集聚水平较低。2015年县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8.7%,比全省低11.8个百分点。二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仍然存在“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不可持续问题。三是城镇功能严重不足。大量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配套服务不足,难以满足广大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限制了城镇人口和产业的容纳能力。

4.资金短缺问题凸显

从财力保障看,全省县域财政支出高出收入80%,对财政转移支付依赖较重。62个县(市)中只有肥西、繁昌、宁国、铜陵、凤台5县(市)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其他财政均收不抵支。从信贷看,县域金融C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占全省比重比县域GDP所占比重低21.6个百分点,存贷比低于全省19.3个百分点,信贷供需矛盾较突出。从招商引资看,很多县(市)对县外资金吸引力较弱,2015年县域投资额占全省的45.9%,均低于经济及人口占比,人均投资也仅为全省的一半左右。

二、加快安徽省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进一步扩大县(市)和重点镇的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其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大对贫困县、革命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提升县域骨干金融企业竞争力。推动县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支持经济强县、重点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加快城镇化步伐,引导其逐步向小城市发展。大力支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积极推进区划调整,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

沿海发达地区和我省巢湖市区划调整的实践表明,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对县域经济发展作用明显。当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应继续推进我省区划调整,适时推进县改区、县改市。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行政区划,带动和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同时,应借鉴浙江经验,把培育特色小(城)镇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等,加强特色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大健康、休闲体育、生态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

3.加快县域园区转型升级步伐,促进产城融合

县域省级开发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关键力量。当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促进县域开发园区转型升级。要围绕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发展相关配套产业,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要进一步强化开发区城镇功能和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县域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发展,加快县域城镇化步伐,增强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力。要把提升招商引资作为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更加注重服务业招商和产业链招商,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

4.大力发展服务业,塑造县域经济发展新支撑

顺应经济转型发展趋势,将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生产集聚区,引进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以及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以社区服务、信息咨询、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业发展为切入点,加快县域服务业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县域服务业领域。

5.加强南北结对合作,提高皖北县域经济发展能力

皖北是安徽县域经济的“洼地”,应进一步深化南北结对合作,提升合作的领域和层次作为突破口,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园区合作共建,共同构建产业配套体系,积极引进优质企业和资金、人才资源。同时,要着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打造一批上规模、有实力的农业龙头骨干,培育发展一批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极具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皖北县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局.县域经济壮大 占居“半壁江山”[EB/OL].http:///tjj/web/info_view.jsp?strId=1461832711565334,2016-4-28.

[2]安徽省统计局.县域经济平稳增长 着力促进转型发展[EB/OL].http:///tjj/web/info_view.jsp?strId=1457332098163072,2016-03-07.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4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贯彻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暨市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传达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和省委关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座谈会精神,学习借鉴浙江省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工作经验,安排部署发展市域经济及市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全体领导;市委工作部门、市政府工作部门、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属副科级以上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市法院、市检察院及群团组织主要负责人;部门管理机构、常设办事机构、归口管理事业单位、挂靠单位、对外挂牌单位以及经济合作组织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属副科级以上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系统垂直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各镇、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党委书记、镇长(主任);规模以上企业厂长或经理;《三峡日报》、《三峡晚报》驻沱江记者站负责人。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有三项:一是市委书记王松华同志传达俞正声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二是市委副书记陈敏仁同志传达邓道坤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三是市长黄金龙同志介绍浙江省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作法和经验,并就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快发展市域经济讲重要意见。

下面,请市委书记王松华同志传达俞正声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欢迎!

………………………………………………………

刚才,王书记传达了俞正声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俞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实现中部崛起是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崇高使命和重大责任,加速推进工业化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所在;提出推进工业化必须做到五个结合;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改进干部作风、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俞书记的讲话对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保持和扩大我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紧密结合市情实际,学习贯彻好俞书记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俞书记的讲话精神上来。

下面,请市委副书记陈敏仁同志传达邓道坤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欢迎!

………………………………………………………

刚才,陈书记传达了邓道坤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邓道坤同志在讲话中提出要奋战“三个二位数”,明确目标快发展;指出要抓住培育市场主体这个根本求发展;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打牢基础保发展。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狠抓贯彻落实。

下面,请市委副书记、市长黄金龙同志介绍浙江省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作法和经验,并就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快发展市域经济讲重要意见。大家欢迎!

………………………………………………………

刚才,金龙同志结合他自己在浙江省新昌县挂职锻炼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介绍了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和先进经验,并就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及中央和省委关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座谈会精神,学习借鉴新昌经验加快发展市域经济、大力加强市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作了动员和部署。新昌县的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与沱江差不多,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大大高于沱江,财政收入相当于我们的3倍,其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工业块状经济快速成长和发展,主要经验在于他们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开放搞活、加快体制创新、加速科技进步、营造亲商环境,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强化中心意识、作为意识,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黄市长的讲话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力抓经济、谋发展上来,把满腔的热情落实到行动中去,鼓足干劲,真抓实干,干出业绩。同时,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委、三峡市委关于加强县市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指示精神,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加快市域经济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下面,我就这次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落实问题,再强调两点:

一是要迅速行动,抓紧组织对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和落实。认真学习贯彻全市贯彻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暨市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动员会议精神,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贯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各级党组织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把握重点,认真学习,特别是要全面深刻地领会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省委、省政府有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研究透彻,结合实际,快速反应,抓紧落实到位。要真正把中央、省委重大部署和市委各项决策落到实处,加快我市改革和发展步伐,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我们要按照中央、省委要求和市委部署,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这次会议精神来指导具体实践、推动各项工作。

二是要鼓足干劲,在加快发展上下硬功夫。要把加快发展作为我们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落脚点,振奋精神,迎难而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围绕中心,把握全局,紧密联系自身工作实际,抓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认真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明确奋斗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具体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抓住“工业立市”这个“牛鼻子”,结合自身实际,把推进工业化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农业抓工业,围绕加工工业抓农业调整,用工业理念、工业方式抓农业产业化,培育龙头,形成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扎堆发展,打造农副产品加工密集园区;建好基地,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把工业搞上去。搞工业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项目,我们要进一步强化“项目强市”的思想,继续锲而不舍地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手段,拓宽招商引资思路,构建招商引资载体,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以开放的观念、开阔的思路、开明的政策和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资金发展市域经济。

下面说一个通知:请各镇(街道办事处)和规模以上企业的参会人员中午在沱江宾馆进餐。

散会。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5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由我传达全市县域经济工作座谈会、招商引资工作汇报会和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汇报会精神。

一、传达全市县域经济工作座谈会精神

6月1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市几大班子领导,各区县和黄山管委会负责人,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胡学凡主持。会上,市委书记王启敏、市长李宏鸣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市发改委、统计局和各区县先后作了发言。会议通报表彰了2006年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取得较好成绩的黟县和歙县。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后,全市上下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全市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总体态势初步显现。2006年,我市县域经济(三区四县)实现生产总值165.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88.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指数考核评价中,各县均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强县考核前25名,黟县较上年度位次前移17位,歙县前移13位。

这次会议的主要精神体现在王启敏书记和李宏鸣市长的讲话中。

㈠王启敏书记讲话精神

第一,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发展县域经济不仅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还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一强三大”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黄山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全市上下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始终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发展意识和争先意识,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必须准确分析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我省加快东向发展的战略机遇,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环境,狠抓工作落实,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全省范围内比较,我市发展速度偏慢,工业经济支撑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民营经济发展不快,部分县位次下滑。在全市范围内比较,也存在着发展速度偏慢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全市上下必须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来抓,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发展意识和争先意识,做到发展目标更高,发展思路更宽,发展举措更实,以扎实的作风,饱满的热情,千方百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第三,必须找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全市上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富民强县(区)目标,全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力争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今年,要力争有1~2个区县进入全省“十佳县(区)”行列。为此,必须突出重点,着力抓好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农村经济、城郊经济、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等“六大经济”。

第四,必须切实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浓厚发展氛围。全市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建好班子,抓好队伍;优化环境,改进作风,努力在全市形成争先恐后、百舸争流的发展新格局,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㈡李宏鸣市长讲话精神

李宏鸣指出,今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黄山大跨越发展、加快率先崛起的关键一年。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在全省的争先进位,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全市上下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李宏鸣要求,要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要发挥优势,培育工业核心竞争力;二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三要抓好乡村旅游发展,推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结合;四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五要强化支持和激励,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李宏鸣最后强调,各区县要进一步增强进取精神和进位意识,锐意创新,真抓实干,奋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二、传达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汇报会精神

6月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汇报会。市各套班子领导,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各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黄山经济开发区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胡学凡主持。会上,市委书记王启敏、市长李宏鸣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市招商局、黄山经济开发区、各区县、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分别通报了1~5月份招商引资工作。

今年以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年初召开的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会议精神,克服困难,创新方式,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1~5月份,全市招商引资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势头,新签内资项目220个,协议投资额86.9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2.09亿元(其中续建30.19亿元、新建11.9亿元),同比增长39.8%,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45.3%,超序时进度3.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4384.11万美元,同比增长8.9%,占全年目标的58.0%,超序时进度16.3个百分点。

这次会议主要精神体现在王启敏书记和李宏鸣市长的讲话中。

㈠王启敏书记讲话精神

王启敏肯定了今年以来各级、各部门在招商引资上作出的努力,同时指出招商氛围不够浓厚,创新精神不够强,引资任务完成不够理想,区县之间、部门之间、园区之间发展严重不平衡,与兄弟市的差距较大等问题。

王启敏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主观上分析存在的问题,鼓足干劲抓招商。要清醒地认识到“黄山市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一强三大’目标,增加投入是关键”。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战略,在争取国家投资、扩大金融信贷、启动民间资本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推进招商引资,使外来投资成为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资本投入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增长点。

王启敏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拓宽招商思路,围绕全市经济发展战略和重心,在关键环节上求突破,把招商引资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相结合、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与旅游发展第三次高潮相结合、与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进一步拓展招商引资的广度和深度。要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区域,重点抓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招商。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招商方式,充分运用已有的小分队招商、园区招商、网上招商、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充分发挥好浙江企业联合会和温州商会的作用。同时,要立足资源、区位、人文和环境等优势,善借“外脑”,搞好项目库建设,努力形成储备一批、洽谈一批、跟踪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运行机制。

王启敏指出,地区之间招商引资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投资环境的竞争。招商引资要重视招商环境打造,环境要再优化。各级、各部门要强化招商引资的全局观念,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做到想政府招商之所想,解客商经营之所难,形成强大的招商引资合力。要突出抓好招商引资载体建设,抓好各园区和特色经济园区的规划建设,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推动园区建设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当前,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在黄山经济开发区,要把黄山经济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新窗口、招商引资主平台、工业发展硬支撑、园区建设排头兵,进一步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完善政策扶持体系,研究产业发展定位,完善功能配套,全面加快建设步伐,确保“183”工程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王启敏强调指出,招商引资事关全市发展大局,事关黄山率先崛起。全面完成今年招商引资的目标任务,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起来,精心组织,明确责任,强化措施,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充足的干劲,积极投身到招商引资中去,确保工作落在实处,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

㈡李宏鸣市长讲话精神

李宏鸣强调,今年我市招商引资形势严峻,各级、各部门要克服畏难情绪,克服松懈思想,进一步抓好招商工作的落实,营造招商引资浓厚氛围,在全市上下形成招商引资是促进黄山未来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识;要进一步聚焦重点,认真分析把握市情,把握黄山发展的脉搏、规划、思路和方向,有的放矢去招商;要进一步优化环境,从全局高度出发,做好服务工作,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并把有限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三、传达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汇报会精神

7月1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汇报会。市四套班子领导,各区县和市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市委书记王启敏作了重要讲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倪玉平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下一步工作作了具体安排。

今年上半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投资重点凸显,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园区建设进度加速。1~6月份,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68亿元,占年计划投资200亿元的51.34%,同比增长42.5%;省“861”项目完成投资31.29亿元,同比增长47.25%,占年投资计划的63.44%,完成投资进度位于全省第三位;市“443”行动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7.20亿元,同比增长45.5%,占年计划投资的58.77%。

这次会议的主要精神体现在王启敏书记和倪玉平常务副市长的讲话中。这里简要传达一下王启敏书记的讲话精神。

王启敏指出,今年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总体形势较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全省发展大格局相比,位次后移,发展进度未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各区县、黄山风景区、各园区之间、项目之间、固定资产投资产业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有的项目仍未开工建设;部分领导思想认识不足,对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重视不够,未将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大跨越发展的重点来抓。

王启敏强调,项目建设是推进黄山大跨越发展的基础,是大跨越发展的平台。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全面提速项目建设进度,优化发展环境,推进黄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争当安徽东向发展的排头兵,加快实现黄山率先崛起。各地、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在各自领域内不遗余力地抓好项目建设,尤其是推进大项目的建设进度,从思想上、工作中重视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并将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不断地研究重点项目尤其是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强项目调度,检查项目进度。

王启敏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全面提速项目建设。一是在建的项目要不受年度计划限制全面提速,特别是服务型项目,要利用当前黄山旅游大发展的有利契机,提速建设,以适应市场需求。二是已谈好且已经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要抓紧时间立即开工。三是要筛选出一批牵动性大、符合黄山产业特色的项目对外招商引资。

王启敏最后强调,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同志要深入一线,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快速推进项目建设;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亲自到项目现场了解情况,帮助业主解决存在的问题。市直各部门要以黄山发展大局为重,优化发展环境,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帮助项目单位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和各督查部门要加大督查力度,反映项目建设的真实情况,以确保今年目标任务的完成,实现我市在全省的率先崛起。

会议精神就传达到这里。

今天的会议,是区委、区政府在“7·10”洪灾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近期市里召开的三个重要会议精神,根据全省县域经济“十佳”考核体系,对照13项考核指标,研究解决“形势怎么看、路子怎么走、措施如何定、劲往哪里使”的问题,以决战的姿态干好当前,赢得全年,确保实现“纵向跨越发展、横向率先崛起,力争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佳行列”的目标。

上半年,我区县域经济指标大部分完成情况较好,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但是gdp和外贸进出口两项指标不够理想,存在一些欠帐,gdp仅增长了12.9%、比年度计划低1.1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仅增长了42.1%、只完成市下达任务的43.1%,加之7月10日发生了50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经济社会发展遭到了严重创伤,年内要实现“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佳行列”的目标,难度和压力是相当大的。越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越要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合力攻坚,以最大的决心和信心,迎接挑战,应对困难,为实现全年目标而努力奋斗。等一会,区直八个部门还要发言;区委督查组将要通报区领导联系重点项目情况;各位区委常委、副区长也将结合分管工作实际,分析和部署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十佳”工作;区人大、政协班子也要就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最后,叶书记要作总结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县域经济发展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第一,争创“十佳”要准确把握四个关系

一要把握“好”与“快”的关系。“好”是就质量而言的,“快”是就速度来说的。我们不赞成盲目追求“快”而忽视“好”,也不赞成只注重“好”却忽视“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好”为基础,又好又快,好中求快,在追求质量的前提下予以提速。

二要把握“近”与“远”的关系。要立足于“近”,干好今天,干好现在;同时,要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紧扣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不断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三要把握“大”与“小”的关系。“大”与“小”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我区来说,“大”指规模企业,是强区的支撑;“小”指规模以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富民的根本。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大”、“小”两手抓,抓“大”不放“小”,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形成不同规模的合理配比关系。

四要把握“内”与“外”的关系。“内”就是自主发展,“外”就是对外开放。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共同作用。因此,要切实调动民资创业的积极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全面激发发展的内在活力;同时,要注重搞好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外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大力发展、壮大本地企业。

第二,争创“十佳”要注意突出五个重点

一要突出新型工业化。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工业富区战略,举全区之力建设园区,尝到了不少甜头,但是,能耗少、污染低、技术含量高的企业还比较少,科技创新、应用能力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经济发展。因此,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招商引资,进一步鼓励、引导企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信息化、精品化在工业发展中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

二要突出农业产业化。农业是我区的主导产业,在富农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前些年,我们抓农业动了不少点子,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在,各地都在发展现代农业,我区怎么办?必须坚持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引进和培育茶业、竹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配套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

三要突出旅游国际化。这两年,我们切合实际,在乡村旅游、宣传促销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迈出了旅游国际化的第一步,但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发展高潮还没有到来。当前,我们推进旅游国际化,一定要以集散接待功能完善为基础,以旅游市场营销为重点,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关键,以旅游产品开发为突破口,抓示范、树品牌,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绝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发展。

四要突出农村城镇化。就市内而言,我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加速农村城镇化,必须突出城区和中心镇,激发其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发挥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镇的促进作用;必须突破资金障碍,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之路;必须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好农村建筑风貌的控制、整治工作。

五要突出县域经济民营化。发展县域经济,招商引资与全民创业同等重要。过去,我们偏重于招商引资,在推进全民创业上用心不够,用力不足。现在,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全民创业上大做文章。为此,我们要优惠政策、优化环境、优质服务,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环境,切实把民资引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力促县域经济民营化。

第三,争创“十佳”要高度重视六个问题

一要重视合力问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牵动全局的大动作。各地、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理清思路,强化责任,落实措施,更要加强联系,注意沟通,主动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切实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共同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重视稳定问题。社会稳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各地、各部门要重心下移,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及时排查、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抓紧制定、完善各项应急预案,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加快推进平安黄山区建设,为发展县域经济创造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牺牲环境发展县域经济,得不偿失。我区作为全国旅游十强县,更应注意这一问题。各地、各部门要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严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做到没有规划不招商、没有评审不开工、没有环评不落地,突出抓好环山、环湖等核心部位的保护。

四要重视节能减排问题。节能减排是经济实现由“快”到“好”转型的重要一环。各地、各部门要超前谋划,示范带头,切实把节能减排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加速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发展能耗少、污染低、技术含量高的工业企业,切实加大高耗能行业淘汰力度;要宣传、引导全民特别是企业合理消费,努力形成全社会自觉节能减排的良好风尚。

五要重视耕地保护问题。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国土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严格保护、管理土地资源,坚决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对于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必须开垦等质等量的耕地,或足额缴纳耕地开垦费,确保占补平衡。

六要重视开源节流问题。我们从事的不少工作需要开源节流。财政开源节流必须解决财政缺位、越位问题,缺位的要跟进,越位的要退出,能够对上争取的一定要争取到位,不应政府财政注入的一律不予注入。各地、各部门要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在确保法定支出和重点支出的基础上,将有限的财力用到民生工程和企业发展等方面。

这里,有必要再强调一下抗灾自救与加快发展的问题。7月16日,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全区抗洪救灾、生产自救动员大会,叶书记着重强调了“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的问题,并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希望。现在,一个礼拜过去了。从下去检查、走访和各乡镇、各部门反馈的情况看,绝大多数乡镇和部门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个别乡镇和部门认识不够到位,动作比较迟缓,措施没有跟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灾和发展。应当说,我区救灾应急、灾后恢复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更繁重、更艰巨的抗灾自救、加快发展任务还在后头。现在,各地、各部门最核心、最紧要的问题是统筹兼顾灾后恢复与加快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灾后恢复与加快发展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应当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应当一手抓灾民安置和水毁修复,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尤其要抓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园区突破和全民创业,否则,全年目标任务很难完成。对于这个问题,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必须认真对待、合理安排,必须不等不靠、见诸行动,真正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6

一、 发展县域经济以实现农民增收课题的政策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五个统筹”之首,体现了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县级。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生活中最具活力与内涵的经济形式之一,已成为专家与学者们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趋势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提倡与引导。早在2002年11月,同志就在党的十六大中第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新思路;2003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议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04年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进一步倡导落实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的作法。随着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经济规模的扩大,社会对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新思维已基本达成共识。“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将更多地阐明与本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拉动农民收入增加有望被纳入规划范畴。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对实现农民增收的现实意义

县域经济是实证性非常强的经济。一般地说,县域经济是具有各自地域和资源特点的区域经济,各个县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产业结构以及科技、文化教育、人口与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决定了各自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县域经济的实质是特色经济,主要指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特点鲜明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主导产业或产业链,有时,也反映在经济组织形式的特色上。特色是县域经济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形成比较优势。农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极强的相关性,在部署上应该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在农村,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优势。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县域经济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科学安排。要充分利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带来的良好机遇,适时调整县域经济结构,促进县域经济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三、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以实现农民增收课题的研究思路

(一) 借鉴与发展

县域特色经济的名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国外研究组织与学者和国际经济机构鲜有文献。但县域经济毕竟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在相应理论上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只是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十分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差异性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何况是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轨迹的巨大差异性。目前,在全国很多发达地区都已完成对于壮大县域经济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课题或调研工作,但县域特色经济的经验是因地而异,需因势利导。何况我省还不能以发达地区自居,对其他省市的研究成果不能完全照搬套用。县域特色经济的生命力本身就在于其特色,所以只有严格针对当地情况的特点才能使研究成果具有市场应用价值。

(二)调查与总结

在研究方法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多种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案例推广法、试点检验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等从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研究工作。其中可以先确定以湘潭县、浏阳县、宁乡县、望城县、邵东县等为较发达地区的县域特色经济调查对象,采取实地调查的方式。再结合比较湘西等落后地区的某些县为实地考察对象,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对成功经验进行及时总结与归纳,在比较的基础上开展试点检验,再做典型案例推广。整个研究过程均以实证分析为主,最后提出带有价值判断的规范分析法的结论。

(二) 研究与创新

选择我省的典型县市进行调查,分析在我省相对发达的地区和比较落后的地区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与原因,并论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对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意义,从而得出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现实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我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基本原则,并从战略高度提出在我省发展以农民增收为目的的县域特色经济的创新性对策。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安排为:1、在对典型县发展特色经济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评价我省部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现状。2、论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是实现农民增收问题的现实选择。3、阐述发展我省县域特色经济的基本原则。4、总结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前提下,分析我省不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主要障碍。5、以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我省县域特色经济的战略性对策创新研究。

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以实现农民增收课题的主要研究观点

各县之间多少存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或发展基础的各项差异,应根据各自的历史,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分别划分为以工业型为主的特色经济,主要是建立乡镇企业工业园区:以旅游开发型为主的特色经济,主要是凭借其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及一系列的相关服务产业,以农业产业化型为主的特色经济,主要是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农村产业链;以市场带动型为主的特色经济,主要是建立特色资源产品的商品交易市场和批发市场等。这样,既避免了各县之间的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又能优势互补,达到共同繁荣。我们应当把握机会,与时俱进,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以特色为灵魂,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为出发点和评价标准,同时强化以增收的农民为主力壮大县域经济的意识,使二者达到双赢的效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统筹县域经济发展,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走“一主三化”的路子,培育特色经济,壮大园区经济,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五、研究此课题的预期价值

结合以上不同角度的探讨,如果深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应该力求达到以下几方面的预期价值:

1.进行理论创新。在理论探讨上要实现区域经济与发展经济的新结合,寻求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农业大省实现农民增收问题提出新思路,并使其更具可行性。

2.开展实践创新。通过上面所提及的调查、研究、总结、试点、反馈、推广等多环节的检验,争取达到以下目标,即(1)为制定湖南“十一五”计划提供一个观点。(2)为解决新时代的三农问题提供一个思路。(3)为发展壮大县域特色经济提供一个主题。(4)为改善教学的脱节问题,设定三下乡活动的主题线路,补充经济建设后备力量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与舞台。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7

[关键词] 县城经济发展 问题与对策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市)辖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目前湖南省共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其主体经济属于县域经济范畴的有89个县市区,县域占居全省96.6%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省91%的人口,提供了2/3以上的轻工业原料和工业品市场,其GDP占全省76.3%,地方财政收入占58.5%。由此可见,振兴湖南经济的关键在于振兴县域经济,而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重点是做大做强县城经济。

一、湖南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县城建设滞后

县城的建设主要看县城的骨架是否拉开,城市的水电路讯设施是否完善,能否为城市的拓展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能否为工商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这个方面看,在湖南省的89个县城中,只有浏阳、望城、耒阳等10余座县城是较好的,而大多数县城,有的是县城的发展空间没有充分拉开,有的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相当多的社区仍像村庄一样,没有自来水,没有下水道,没有消防通道,甚至街道路面还没有硬化。有的县城公共活动场所少,绿地少,不但不能满足县城居民生活需要,也影响县城形象,使得其缺乏对农民应有的吸引力。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部经济资源的吸引力,从而影响了县城经济的发展。

2.人口规模较少

一定的人口规模是县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当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后,县城的商贸服务业及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才能得以发展,所以人口规模太少同样会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如衡阳市的七个县城中,只有耒阳县城人口达到了30万以上,衡阳县和常宁市两个县城人口突破了10万,祁东县城人口在9万左右,其他3个县城人口均在6万以下。一般来说,县城的人口规模在20万左右,才能支撑县城经济的发展,才能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由此可见,湖南省的县城人口绝大多数低于这个人口规模,这也或多或少制约了湖南省县城经济的发展。

3.产业特色不明显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由于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导致社会分工愈来愈细,这对区域经济,也包括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要求各区域、县域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承担特定的社会分工,发展有区域和县域特色的地方产业,这种特色产业一般是建立在当地的资源优势、传统的产业优势或技术优势上。如果一个县没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雷同的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定受阻或被淘汰,县域经济就不可能得以振兴。目前,湖南省89个县城中,除浏阳花炮、醴陵陶瓷、邵东小五金外,其他县城很少有能形成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如果我们也有广东顺德的家具、佛山的建筑陶瓷、中山的灯具,浙江义乌的小商品、温洲的鞋业、嵊州的领带等优势产业,湖南省的县城经济和县域经济就会更加兴旺。

4.县城建设特色没有得到彰显,没有突出区位优势

最能体现县城特色的是县城的历史的文化资源和县城的建筑设计。一些县城由于历史的原因,能够体现县城特色的文物遭到严重破坏,留存的文物也没有得到合理保护、利用和开发。由于建筑设计的创意不足,一些县城显得千人一面,缺乏生机和情趣。虽然一些县城具有特色资源和意识,但由于没有很好的营销手段,没有概念和理念的提升,县城的特色也没有合理展现出来。目前在县级城市发展中,一些县市没有自己的定位规划,而是照搬仿套别人的经验和城市规划,邻县互相攀比,贪大求洋,使一些县城建设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宽马路、大广场、高建筑,缺乏产业的支撑,没有自已特色的城市内涵,难以起到聚集和辐射效应。

5.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基本点方面: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突出,县市之间差距大。二是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步子不快,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在第一产业中,传统农业占的比重还很大,常规农业耕作模式和粮猪结构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零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起点不高,往往只在调整面积上做文章,还没有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产品趋同、产业趋同,产品科技含量低,大路货多,精品名品少,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在第二、三产业中,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

6.发展后劲不足

近年来由于许多县财政困难,吃饭难保,根本无力进行生产投入。农民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投入积极性下降。县办工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多也因进入买方市场后投资回报率低、经营困难而无力扩大规模。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县域经济虽然争取到了一些有限的国债投资,但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农民投资主要用于改善住房条件,而这些投资很难直接创造税收和拉动经济的增长。在新增的投资中用于县域工业和乡镇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十分有限,2000年县域经济全社会固定投资占全省比重由1995年的55%下降到49.5%。除投入不足外,大部分地区县域经济没有形成本地的支柱产业、拳头产品,没有大企业、大项目支持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后劲乏力。

二、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克服行政区划的制约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市带县“的管理体制。为了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浙江、湖北、江苏等地纷纷实行了省直管县财政就是一次探索。这种体制在推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湖南的行政体制还存在不少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地区出现了“小马拉大车”现象,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够,而有些地区地级市对下属县域的财政剥削过重,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湖南有必要出台对县(市)下放经济管理权限的配套政策。要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使县(市)、镇(乡)的责、权相统一。要彻底改变县级政府的“有限权力政府”、“无限责任政府”的形象。要按照责权统一、运转协调的原则,下放经济管理权限。除对国债项目、省级预算内项目、统借统还国外贷款项目,以及跨地区、跨领域、战略性资源开发、关系公共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需要省政府继续实行审查批准制外,其它项目不再审批。凡省下放给省辖市的,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外,一律下放到县(市)。

2.应率先彻底取消县级城市的户口限制,允许农村人口自由流动

目前严格的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已经成为了城乡之间的壁垒,严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可否认户籍管理制度有其积极的意义,使中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避免了大量的城市贫民窟和城市贫困现象。但是它人为地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一体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政府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改革不合理的制度,从而适应湖南县域经济和城市化的步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而且可持续发展赋予了人与社会新的内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必须取消现行的户籍制度,虽然现在各地已开始实践,但力度不够,所以应不断地开拓创新。

3.进一步壮大县乡财政实力

将中央和省财政安排的支持县乡发展的转移支付等资金直接拨付到县市,提高省、市州建设资金用于县乡的比例。各部门依法依规收取的各项规费,在保证上交中央财政部分的基础上,视情增加对县市返还比例。适当降低县市所得税省级留用的比例。建立财政增收激励机制,省、市州对财政增收较快的县市给予奖励。各县市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优化财政结构。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精简县乡机构,促进县乡减人、减事、减支。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国库(财政)集中支付和收支两条线改革,规范、约束部门的收支行为,建立县乡公共财政制度。认真清理核实债务,严禁新增负债,逐步化解县乡债务风险。

4.科学规划、逐步推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市

要正确处理县城定位和城市发展规划的关系,定位是根本,规划是基础,特色是方向。科学的规划是实现县城定位的关键环节,城市发展规划要与城市定位相一致,体现定位特色。县域经济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应科学规划、逐步实施、持续受益。所以在准确定位同时,要树立科学规划观念,坚持立意新、方案实、特色明显!不仅要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空间资源,而且要保护好有关资源,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坚决反对急功冒进,模仿攀比,形成千城一面的现象。把县城发展成各具特色的小城市。

5.完善纵横向的协调机制

首先是成立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领导机构,指导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是探索和完善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地方党委协管机制。第三是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合作协调机制。建立各经济区域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会议,研究决定区域合作重大事项,协调推进区域合作。建立各区域内政府秘书长协调制度,负责组织有关单位联合编制推进合作发展的专题计划,并向年度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提交区域合作进展情况报告与建议。在各市州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设立区域合作的日常工作机构。

6.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兴县

要发展好民营经济,一是要发展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现在衡阳市各县城的规模民营企业较少,经济实力不强,竞争力普遍较弱。今后在发展民营经济中要注意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资金、土地、人才信息的短缺问题。三是要优化发展环境。特别是要整肃吏治,彻底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并且要从财力上想办法解决政府公职人员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从根本上解决乱收乱罚的问题。四是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民营企业需要什么服务,政府就要提供什么服务,而且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

7.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县(市)领导干部要相应建立激励机制,实行目标责任制,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包括制定科学县域经济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把县域经济发展考评结果纳入县(市)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对一定时期内能够实现目标,县域经济发展快的,书记与县(市)长要提拔重用;对实现不了目标,一个任期内县域经济没有起色的,不仅不能重用,还应及时调整。建议省统计局、省财政厅、审计厅等部门每年要对全省各县(市)GDP、人均GDP和财政收入等重要指标进行审核,并在一定范围内排名公布。对发展速度快、财政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的县(市),给予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1]赵国如:县域经济的经济学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卢荣善: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工业化中心下移到县域[J].中国农村经济,2005(4).

[3]陈国明:发展民资经济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6)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8

一、县域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县域财政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财政收入分配不合理,出现了地级市限制县域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各级政府在事权和财权不统一,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问题不科学。

(一)财政收入过低

兰陵县的GDP和类似县的GDP相似,甚至超过了部分经济实力较高的县级市,但是,财政收入还不到相似县的一半。此外,市管县体制下,县的财政收到地级市财政部门的管辖,上级财政部门在政策和体制的设计上出现市刮县、市卡县等现象,固定收入的划分当中,税源稳定、税额稳定的税种主要归国税管辖,而税源分散、税源变动较大的小税种归县级地方税收。往往共享收入当中,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于税收把控较严格,此外收税难度逐渐加大的情况下,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十分不利。县级政府收税额不足,国税和地税增量都不足。

(二)地级市和县的事权和支出划分适当

兰陵县尚未试点省直管县,部分财权还是由中央或者省市政府的把握,甚至事权还是中央或者省市把握的,应该由中央政府或者省市政府的事务支出,但是还是由县级政府承担,比如,上级承诺为民办实事和民生保障项目都要求县级配套。地方经济息息相关的工商管理、技术监督、质量控制、国税、地税的事权上收后,使地方把控经济的能力下降,相关的支出费用但是还有由县级政府承担。

(三)财政转移支付水平能力不足,不规范

转移支付差异极大,新旧制度衔接过程不一样,中央政府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本意不相符,目前,中央减免一部分县级政府财政税收,往往各级政府虚报部分财政税收,往往资金未到位,国家减免税收为真正到达县级财政,县级财政统筹安排不足,上级有关管理某些补助的资金还未到位,设备购置、技术改造、部分业务费等,财政转移支付出现资金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

(四)政府债务负担沉重,潜在一定的财政风险

近年来,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支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逐渐加大了投入力度。在财政性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招商引资、拍卖土地、举债等成为地方筹措资金的主要手段。审计后认定的兰陵县政府性债务余额达5.54 亿元,其中直接债务达4.59亿元,是地方财政收入的6.25倍,政府债务负担沉重,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以促进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财政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能力不足,完善财政税收体系,减少县级政府配套支出,增加对于县级财政的分成,尽快实施省直管县体系,强烈实施省直管县体制等。

(一)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

上级政府直接负责的义务教育经费应该由上级财政安排,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地级市政府和县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务,上级政府和县级政府应该共同承担,坚持谁主张、谁承担的,谁给政策谁出钱的原则,建议中央政府将直管的技术监督、工商部分管理权限不再完全垂直管理,更好为县域经济服务的事权和财权适当向县级政府倾斜。

(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

完善财政管理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应该大力提高省级对于县级政府财政税收返还的力度,增加对地方政府的分成,对于营改增的部分,应该直接按照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对待共享的做法,改变企业所得税隶属关系。重点建设项目如兰新铁跌双线建设税收不再直接上划省级,实行属地征收,地方留用。要完善省对县的转移支付办法,并重点向欠发达区县倾斜。

(三)减少县级政府配套支出

强烈建议整合地方各级政府转移支付的项目,规范专项资金分批体系,大力规范转移支付的项目设置,将各年度数额相对固定的转移力度,大力规范到财政体制补助体系当中去,严格节约税收资金,减少任性执政,任性花钱的作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减少县级政府的财政配套,减轻县级政府的财政安排,大力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监督体系。减少县级政府无效开支,让县级政府有能力做改善民生等策略。

(四)增加对于县级财政的分成

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合理确定税收管理权限,充分体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财权。对县级税收任务的确定,由市主管部门核定与县级政府事权相适应的财政收入,特别是国税系统任务,上级主管部门要与县级衔接确定,以求任务一致。同时,适度增加县级财政固定收入,减少省与县的共享收入税种,调动县级政府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积极性。建议将省级分成的专项收入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全部留给县级支配,对原定的营业税返还超基数部分,省级财政不再分成,在体制上将收入增量全部留给县级。

(五)重视县级政府的债务问题

地方政府的举债一直困扰着国家体系,县级政府往往只能借新债换旧债,县级政府担负过多的债务体系,妥善处理县级政府性债务问题。县乡沉重政府性债务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基层政府有责任,上级政府也有责任。建议分清债务性质,安排化债转移支付分类解决,对上级债务延长还债时限,使县、乡财政能够休养生息,以体现省上对县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

(六)尽快实施省直管县体系

目前的上级的专项资金存在分配与需要分离、权利与义务脱节,资金分散不利于县级集中财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建议对省级专款分类捆绑切块下达到县,由县级政府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形式统筹安排,集中财力办大事,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三、结语

上一篇:安全网络策略范文 下一篇:安全风险防范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