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调查方式范文

时间:2023-09-19 14:36:03

数据调查方式

数据调查方式篇1

[关键词]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310-01

1 目标

为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加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于2006年12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 。国土资源部也相继制定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明确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标、任务、范围、内容、指标、流程、方法及要求。

建设二次调查省级数据库,实现国家对二次调查成果的集中管理,借助于国土资源主干网和金土工程及“一张图”工程的支持,保证调查成果充分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日常业务,为土地资源宏观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翔实基础数据,满足国家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和应用的迫切需求。建成长效的数据上报和快速更新机制,保持土地调查数据库的现势性,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和同步更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基础数据的广泛需求。

2 任务分析

主要任务:建立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影像、遥感监测等内容的省级数据库;集影像、图形、属性、文档等数据于一体,互联共享功能的农村土地调查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实现资源动态监管,实现“一张图”管理工程,并且建立长效的数据更新和上报机制。

2.1 建立省土地调查数据库

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以县级数据库为基础集成整合而成,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栅格数据、表格、文本等其他数据。

2.2 建立省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数据中心设计和数据分发服务,数据检查,数据入库,年度变更数据增量更新,数据的分析统计、智能分析、大数据量的存储备份等内容。

2.3 建立长效的数据更新和上报机制

开展土地调查数据上报及更新技术方法的研究,建立数据更新和上报的长效机制,开展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实现对变更信息的及时汇总统计,以及对数据库的及时更新维护,保证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的现势性。

3 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立

3.1 参照标准规范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5)《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6)《城镇地籍数据标准》(TD/T 1015―2007)

(7)《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

(8)《二次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全国土地调查办。

(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6

3.2 数据库体系结构

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以下三种不同比例尺数据库构成:

1:2 000-50 000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省所辖范围1:2 000-50 000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构成;

1:100 000-250 000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省所辖范围1:100 000-250 000市(地)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构成;

1:500 000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省所辖范围1:100 000-250 000市(地)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综合而成。

3.3 数据库逻辑结构

土地调查数据库由主体数据库和元数据组成。主体数据库由空间数据库、非空间数据库组成;元数据由矢量数据元数据、DOM元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元数据等组成。

3.4 数据分层、字典

空间要素采用分层的方法进行组织管理。根据数据库内容和空间要素的逻辑一致性进行空间要素数据分层,各层要素的命名及定义以及数据字典参见《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中的相关内容。

3.5 数学基础

a)以分层分块形式存储的数据,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1:5000和1:10 000空间数据采用3度分带高斯-克吕格投影;1:50 000空间数据采用6度分带高斯-克吕格投影。

b)以分层形式存储的拼接数据,采用球面坐标系,椭球体采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推荐的1975地球椭球体。

3.6 数据库整合

将各级(地(市) 、县级)分散的资源和服务,按一定的规则要求组织在一起,形成省级结构一体化的数据库。

3.6.1 数据库整合任务

在对地市级土地调查汇交数据质量检查的基础上,组织市级数据接边、数据格式转换、坐标及投影转换等工作,开展对全省县级土地调查数据的集成整合,建立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3.6.2 数据组织方式

根据县、市(地)、省、部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体系结构,将各级不同比例尺的空间数据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数据组织。

a)矢量数据

数据调查方式篇2

【关键字】地州级数据库、苍穹、汇总、管理系统

一、引言

随着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县级成果的提交,地州级数据库的建设也加快了步伐,通过地州级数据库的建设,实现全州对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的集中存储与管理,为国土资源宏观规划和管理决策快速提供准确、详实的土地调查成果数据,满足地州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和应用的迫切需求。主要以县级辖区为基本单元,根据市(地)、县的国土资源业务管理模式,构建相应的市(地)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县级土地调查基础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为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备份、更新、维护、应用和上报等日常工作提供系统支持,同时支持海量数据管理功能,支持土地调查数据网络互联互通,满足国家对土地调查数据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的要求。以苍穹地州级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平台,巴州数据库建设为例,简述州级数据库的建设过程及应用。

二、地州级数据库建设及应用展望

(一)地州级数据库建设内容及技术路线

1、地州级数据库内容:

数据源内容:

土地利用矢量数据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据

坡度图数据

元数据

其他相关数据

数学基础 :

坐标系: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分带方式:按3°分带;

分幅和编号:采用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具体见《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

数据量的估算: 数据量初期达到1.5TB,备份数据量约3TB 。

数据格式:

现有土地利用数据是以县为单位,可导出成空间数据标准交换格式(VCT)数据、Shape File数据、MDB数据等。

DOM数据为以单幅图存放的基于文件的GeoTIFF数据。

2、技术路线

利用网络技术、GIS技术、空间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组件技术等,采用系统协同工作方式,建立集数据采集、编辑、处理、数据管理、更新、图形编绘、显示、管理、应用为一体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地州级数据库管理系统。

(二)地州级数据库建设

苍穹地州级数据库管理平台主要分为四个模块: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系统管理、数据汇交,其内部细分功能见下表:

1、数据整合入库

质量合格的数据借助数据库管理系统,将数据分层、处理、入库,VCT、SHP、MDB等质检软件要求的格式均可接收数据直接转入(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录入、DOM数据录入、扫描影像数据等)。其中影像数据单个文件以栅格目录的方式存储,相同投影带的数据存储到一个栅格目录中。

2、数据检查

以交互式和批量进行,支持多用户并检查。包括资料完整性检查、数据库质量检查、基本农田上图方法及面积检查、各类面积汇总检查、地类一致性等检查,以达到规范数据质量的要求。

3、地图综合

此次地州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库目的是要管理到每一个图斑,管理的基本比例尺还是1:10000比例尺,但将图层也综合缩编了1:50000、1:100000、1:50万、1:100万等几个小比例尺,考虑很多规划、统计和分析还只能在小比例尺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可以设定一定的综合规则,根据各种预先确立的规则进行图斑综合处理。在土地综合后,系统可以进行土地综合前后面积和数量的对比,具有完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提供统计图表。

4、元数据管理

我们按照二调标准的元数据结构,分别生成:数据库级别、要素级别、图幅级别、影像级别的元数据,能保存与浏览,元数据可以入库;维护元数据与数据的关联;对元数据进行浏览、查询和统计汇总;在数据经历重要处理时追加或更新相关元数据信息;实现元数据的输出与打印。

5、数据库备份还原

数据库建设完成后,对于数据库成果进行数据备份,可以进行所有数据库的备份,也可以选择单个数据表进行备份。

6、数据汇总更新

通过建立州级数据库,以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对各个县数据汇总到地市再汇总到省级数据库中。

更新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网络更新,直接从网络上将县市数据库中更新的部分上传到州级临时库,检查上传的临时库中的数据如果正确将变更的数据跟新到州级数据库中,如果有错误,返回地县市局进行检查;另一种方式,采用离线的变更方式,定期将变更的数据导出到VCT,SHP,MDB等数据格式的文件中,再用移动硬盘提交到州级临时数据库中,使用专用工具检查通过后,导入到州级数据库中,并可以对变更数据进行撤销。

7、数据汇交

由数据汇交子系统实现数据通过数据交换服务区进行数据汇交,数据汇交的格式即支持用户自定义,也可按“金土工程”的汇交要求输出,汇交方式也可以采用网络或数据传送等多种方式。

8、数据应用

(1)数据浏览

数据库建立后应根据用户对州级数据库管理的需要建立图形索引信息并进行图件配置,一般包括分幅图配置、行政辖区图件配置、图形显示比例配置等,当用户在州级数据库管理应用时,用户查询图形信息应可以按照行政辖区、地名、分幅图、比例尺等进行查询,例如当用户初始进行系统查询数据库数据时,可以通过不同比例尺的显示,查看不同级别的信息,这样即方便了用户对数据的查询,又方便了数据库的管理。同样,对影像数据应也需建立相应的索引,以便利用索引进行影像数据的管理与导航。

(2) 报表统计

根据数据库中的数据输出二调标准的各类统计报表;同时还可以把县级提交的各种报表数据导入到数据库中,然后根据上报的报表数据出各类统计报表。

(3) 出图打印

按二次调查要求定义有全套标准制图模板,包括图名、接图表、内外图廓、经纬网、四角坐标、比例尺、指北针、图例、制作单位等信息。在模板的基础上输出各种级别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标准分幅图以及专题图,如基本农田图、耕地坡度分级图等, 并对图件编辑修饰。同时也可以对各种图件保存为JPG、BMP等格式进行打印。

(4)查询分析

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基础上实现数据查询、分析等功能,如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等,并将查询分析的结果以统计报表的方式输出。

(5)历史数据查询浏览

在国家进行同一时点的数据变更后,县级数据库提交变更更新包,州级数据库导入更新包对本级数据进行变更。变更后把历史数据导入到数据库的历史表中存放,可以对历史数据进行查询、浏览、回溯等操作。

(6)数据分发与交换

根据要求进行交换数据的导入、导出;支持对数据的存储格式与交换格式的转换,支持对交换数据的加密和压缩;根据情况生成、提交或接收交换数据。

数据成果分发主要包括身份注册、查询、检索、浏览、申请、审核、下载(或离线分发)、用户访问等功能。

(7)数据

实现数据在网络上的,此次数据库建设分为十级,按所需在不同级别进行数据浏览、查询、统计等功能操作。

(8)应用展望

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

为更好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所建成果基础上加入土地规划信息,形成信息化、网络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数据库,使其能统筹科学化地安排各行业用地,建立合理的城镇及相关规划体系,树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的权威性。

② 建立土地利用年度管理监督

在所建成的地州级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增加年度计划管理监督数据,与基础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并充分运用全地州已建立的三级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建设用地总量,使其能充分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以土地供应引导需求,促进全地州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使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更加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③ 建立土地动态监察管理

利用地州级数据库建设成果,增加扩充土地动态监察数据,排点发生区域,实行实时监察和巡察,控制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全面提高各级国土资源监察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成效。

④ 建立土地利用监测信息管理

充分利用已建设完成的全地州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将重点区域各类地类数据,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分时间段对同一地区进行监测,提取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与原有的现状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土地类型变化的区域,以监测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为政府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⑤ 土地交易信息管理

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并借助建成的地州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平台把房地产开发商、中介机构等相关信息有机的联系起来,充分实现对土地资源市场的宏观调控管理和土地市场信息的。

⑥ 矿产管理、采矿权交易管理

利用已建成的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叠加矿产管理和采矿权交易等管理数据,进行信息叠加与分析,在现有的数据库的基础上, 扩展对矿产资源政务管理、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对于矿业权审批流程管理、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与决策信息化水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⑦ 土地开发复垦管理

利用建成的地州级数据库管理成果,叠加土地复垦管理信息数据,实现制定合理的土地复垦规划方案和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⑧ 建设用地审批管理

结合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建设用地报批系统,与地州级数据库管理平台建设成果进行有机的衔接,实现图、数据、实地三者的资源共享和管理,更好地管理土地资源和信息化的审批。提高建设用地申报审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实现信息的社会共享与服务,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10、数据安全

用户权限管理员可采用机构用户的管理模式,按照用户所处的部门创建用户管理群,选择用户所属的部门,输入用户名称、工号、密码即可创建用户,用户可以按部门分配,也可按职务分配,也可按个人分配指定权限,通过用户权限的控制和数据访问限制进行保障。

三、结束语

地州级土地利用库是建设“金土工程”的基石,其数据的可靠程度和系统的先进性都是非常关键的。充分利用建成的地州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在其基础上扩充相应的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的各类数据,进行信息叠加与分析,并应用于国土资源相应的管理业务中,使其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数字国土”。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背景下,借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逐步建立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并与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从而带动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形成完整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

2、《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2007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教材.2007

4、苍穹省市级国土信息管理系统操作手册

数据调查方式篇3

■ 嵌入式网络调查概述

在当今的企业经营中,为了实现有效的市场规划与决策,就必须借助于对市场的充分了解与分析,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全世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公司需要测试和研究其产品或服务,这些公司通常是委托专业的市场调研机构来进行市场调查。市场调查是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工具,中国市场研究协会(China Marke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对市场调查给出的标准定义为:“是指为实现信息目的而进行研究的过程,包括将相应问题所需的信息具体化、设计信息收集的方法、管理并实施数据收集过程、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并确定其含义等。在分类中,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零售研究、媒介和广告研究、商业和工业研究、对少数民族和特殊群体的研究、民意调查以及桌面研究等。”

按照市场调查的方法分类,大致可以将市场调查划分为传统市场调查和网络市场调查。嵌入式网络调查属于网络市场调查,但它又区别于传统的在线网络调查模式。传统网络调查模式是通过独立的自有平台开展数据调研工作,而嵌入式网络调查是将网络调查工具嵌入第三方网站(门户网站、SNS网站、网络游戏、BBS等),利用第三方网站的访问流量和不同的用户类型选择特定的被调查者完成调查任务。受访者完成调查任务便可以得到积分、电子货币或者其他形式的奖励。

目前,国内网络调查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嵌入式网络调查在样本容量大、调查成本低的优势基础上,克服传统网络调查公司自建平台吸引网络人群进行调查方式的不足,通过与第三方网站平台的合作,利用其已有的巨大用户流量和细分用户群体,能很好地解决受访人群的流量问题和具体细分人群的需要。而传统网络调查公司自建平台最大的问题是用户流量过少,并且所设奖励没有针对性,因而不能吸引众多的网络人群,同时也增加了调查机构自身的调查成本。

■ 嵌入式网络调查的竞争优势与延伸机遇

信息化建设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市场调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细分的网络调查行业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第一,网络调查行业的兴起,已成为我国新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加入WTO后全球一体化经济的重要延伸,也将为我国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网络调查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特点,能为企业的市场调查和预测分析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第二,中国巨大的网络用户群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其采样来源的广泛,网络商业调查访问样本数量众多是其商用价值的重要保证,同时网络经济的粘性是其运用的基础。

第三,依托于第三方网络平台,利用其巨大的流量和忠实的网络用户来进行细分调查,一方面能很好地解决拓展市场的难度和市场营销的费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性、细分化的网络进行分类调查以获取高价值的调查信息。

第四,目前网络调查市场发展迅猛,而行业中还没有领先的龙头企业,现有的几大调查公司,其市场占有份额也不高。由于网络调查市场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这为第三方嵌入式网络调查的成长和发展减少了一定阻力,企业应利用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自身差异化的定位和创新型的商业模式,稳步推进,可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同时,在商业数据收集与统计服务之外,嵌入式网络调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已有的资源和条件,开拓相关的新产品领域。这主要包括市场与行业研究服务、企业咨询服务等。数据收集与统计服务是第三方嵌入式网络调查的基础,市场与行业研究服务将在拥有大量可靠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专项研究员的研究,为企业提供市场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报告等服务。咨询服务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进行调研、诊断,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指导方案的推行实施,以解决企业经营问题,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推动企业健康稳定高速发展。

■ 嵌入式网络调查数据采集方式与实施方案

根据客户的需求,利用调查平台收集第三方数据,可提供以下两种方式服务:针对在线可访问样组(OAP)实施在线调查服务,或针对客户端样本数据库实施在线调查服务。下图为这两种在线数据采集服务方式的流程作业图。

■ 嵌入式网络调查在SNS网站中的实施

继美国的MySpace以及Facebook等社交网站都推出开放平台之后,国内的著名SNS(社交网络服务)网站如51交友、校内网、开心网等纷纷宣布推出开放平台(Open Platform)。开放平台的意义在于,网站将程序接口与协议、架构全面开放,将大量的注册用户资源与第三方共享。诸多第三方可以通过开发插件,接近这些交友网站的核心用户,网站用户也可以通过这些插件获得更多内容与功能。嵌入式网络调查将根据客户的需要制作调查插件,通过SNS网站开放的API接口植入网站,完成网络调查工作。

■ 嵌入式网络调查在门户、BBS等网站中的实施

在门户网站、BBS论坛等网站,利用Flash或Iframe等形式将问卷直接嵌入到公司网站或博客页面等,利用此项技术主要有以下优点:

其一,便于设计与填答。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填答,既简单又快捷,题目、选项、题目属性(如单选、多选等)都可以在点击之间填选完成。

其二,调查模板灵活多样。可以设计提供多种调查样板,比如用户调查、市场调查、活动报名、方案征集投票等。

其三,形式灵活多样。支持多种方式来问卷调查。包括链接、flash嵌入、iframe嵌入等。

其四,提交形式丰富多彩。对问卷的统计分析较为全面、直观,支持表格、饼图、柱形图等多种方式。

其五,服务功能多种多样。其他支持功能,比如对问卷发表评论、订阅结构、生成报表、导出数据等。

■ 嵌入式网络调查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国际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络调查将成为21世纪应用领域最广泛的主流调查方法之一。网络调查既适合于个案调查也适合于统计调查,对于从事专业调查的调查组织来说,可以开展盈利性的网络调查业务。

从国际互联网应用的现状来考察,今天城市中知识层次较高的年轻人群的想法,代表着明天城市社会的价值取向,这种超前的网络调查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从市场调查发展趋势方面来考察,在欧美等国际互联网发达国家,关于市场调查和民意调查的网络调查已经相当广泛。而这几年,随着中国网络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各种盈利性、非盈利性的网络调查发展迅猛,特别是商用调查市场已经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在美国,GlobalTestMarket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调查公司,能跨越多个国家实施在线消费者调查,并能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在国内,商用调查市场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而嵌入式网络调查的出现,必将成为市场调查领域的一片广阔蓝海!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大学)

蓝海:由学者W.Chan Kim和Ren'ee Mauborgne提出,指尚未被完全开发的新兴市场。

数据调查方式篇4

关键词:出行调查 GPS、GSM 主动式调查 被动式调查

中图分类号:F2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013-02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问题日益严重,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特大城市表现尤为突出。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城市生活质量,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交通问题始于交通产生量与交通设施供给量之间的时空不平衡,因此充分认识交通产生量对于把握城市交通的现状和问题,进而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和交通政策引导交通产生量,调整供应量,缓解供需矛盾有着重要的作用。

交通产生量的主要来源是居民出行。居民出行调查对居民出行的时间、空间、方式和目的进行调查,是OD(Origin and Destination)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出行信息、个人属性信息和社会经济属性信息三大类。其中出行信息包括:起止点分布、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出行次数等,是出行调查的核心内容。

西方发达国家已有数十年系统化的出行调查历史。如美国联邦政府从1961年起开展全国范围的个人/居民出行调查(NPTS/NHTS),后来形成了大体上五5年一次的调查周期,至今已开展7次。调查数据在网站上向公众公布,除了为政府和公共的交通决策提供数据之外,也为清洁能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健康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1}{2}最近一次NHTS开展于2008年,有15.5万个家庭参加。我国的出行调查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主要以市域为调查范围。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开展过一次或几次出行调查,为城市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有些城市正在形成固定周期的出行调查。如上海已于1986年、1995年、2004年分别开展了三次出行调查,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出行调查(2009年)将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项交通保障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国内的出行调查主要采用家访调查的方法。即抽样选定被访户后,向其告知调查日和调查注意事项,然后在调查日之后,由调查员登门当面了解该户中6岁以上全体成员在特定调查日的详细出行情况。包括预约登记、正式登门调查、复核或补充调查三个环节。国外的出行调查广泛采用电脑辅助的电话调查方法(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CATI),调查员面对计算机屏幕上的问卷,通过电话向受访者开展调查,同时将调查结果录入电脑。该方法由计算机控制问题的逻辑流程,调查结果在后台直接统计和分析。和面对面调查相比,调查精度和效率有所提高。这些调查方法在国内外延用多年,并已形成调查规范,但长期以来也一直存在着如下两个基本问题:

1.受访者负担大。在实施调查时,需要受访者逐条回忆调查日的出行时间、目的、交通方式等出行信息,给受访者带来很大负担。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拒访率也在逐年上升。

2.调查精度不高。首先,因为遗忘等心理原因,大量行程被漏报错报。美国近些年来的调查验证结果表明,标准CATI调查的出行漏报率在20%~25%之间。{3}其次,问题理解的歧义。虽然调查表中为避免歧义,广泛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避免了很多误解和填表失误,但一些概念仍存在不一致的理解。如对“出行”这样一个较为专业和陌生的概念,虽然调查表中有准确定义,调查员也会反复讲解其含义,但仍会有一定数量的错误理解。最后,因为认知的模糊性,对时间和地点的报告也存在精度问题。

二、基于定位技术的调查方法

上述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调查者,为提高精度所作的种种努力都不可避免的增加受访者负担,减轻受访者负担又会带来调查精度的下降,似乎已经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从本质上来讲,上述这些问题产生于出行信息的理解、回忆和填写,换而言之就是位置和时间信息的认知问题,人类认知的模糊性造成了数据收集的非规范性。因此如果可以省去这些认知过程,直接记录信息,则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定位设备都具备确定位置和记录时间的功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行性。目前主流的大范围定位技术包括GPS和GSM,都已在出行调查中开展了一定的试验研究。

1.GPS与GSM。GPS利用24颗绕地球运转的卫星,当同时能接收到三颗以上的卫星信号时即可实施定位。GPS目前的定位精度在20m以内,可以实时地记录位置信息,将人的出行过程以轨迹的形式展现。1996年联邦高速公路管理局(FHWA)尝试使用GPS对传统的出行调查方法进行革新,委托Battelle公司代表在Lexington开展试验性的GPS出行调查。这次调查专门针对车辆出行,有100个家庭参与,每个驾驶员配备一个内置GPS芯片的PDA,驾驶员在PDA的菜单界面输入出行目的和车内乘坐人数。调查为期6天,同时也对其中一天进行电话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报告的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都大大超过GPS记录的数值。对受访者意愿的调查表明可以接受在出行开始之前进行一分钟左右的信息输入。自此以后,美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接二连三地开展了基于GPS的出行调查试验,为传统调查的漏报率估计和修正系数的确定提供了精确的参考数据。{3}{4}

GSM利用移动通讯网络,通过接收来自不同基站的信号和信号强弱程度进行定位。上海交通规划部门曾经试验用手机短消息的方式实施出行调查,受访者通过回复短信的形式报告出行目的、换乘、交通方式等信息,位置信息通过移动服务商获得。在日本、韩国也有一些利用GSM进行交通行为调查的例子。{5}{6}

这两种调查方法各有优缺点。首先,在定位精度方面,GPS定位精度一般在20m以内,市面上一些GPS模块,经过算法增强,精度甚至可达1.5m;GSM定位精度则一般大于60m。其次,在精度的一致性方面,GPS在室内和地下无法定位,露天区域精度基本保持稳定;GSM不受天空遮挡条件的限制,但定位精度依赖于基站密度,在郊区等基站密度低的区域,精度大幅下降。第三,在设备购买方面,从GPS模块到GPS手机,价格数百到数千不等,GSM则可以直接利用受访者拥有的手机。第四,在受访者广度方面,GPS需要征求志愿者接受调查,而某些被动式的GSM调查则可以直接从移动运营商的数据库中匿名抽样。

2.主动式与被动式。根据调查过程中人的参与程度不同,基于定位技术的调查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形式。主动式调查是指受访者携带具备定位功能的PDA等手持设备,出发时在屏幕上设定开始一个新的出行,并填写出行目的、换乘以及采用的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时设定结束该次出行。被动式调查方式是受访者只需随身携带定位设备出行,不需做任何操作。在多日连续调查中,也只需每日开关设备和充电。

主动式调查方法利用定位设备的定位和计时功能,每次操作时设备都会记录一个位置和时间标记,和输入的调查内容相匹配即可完成调查,避免了位置的歧义理解和填写,并大大提高了时间精度。但另一方面,受访者在行程开始和交通方式切换时均需留意填写,仍有不小的受访者负担。为避免操作失误,还需事先对受访者进行培训,未曾使用过电子产品的群体也难以参与调查,因参与调查造成的出行决策和行为干扰也会影响样本的精度。被动式方法则解决了主动式方法中受访者的大量参与带来的种种问题,但是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包括出行起止、出行方式、出行目的在内的出行语义信息都需要从活动轨迹中提取。

从受访者活动轨迹中自动提取出行信息需要相应的提取算法和程序以及详尽的GIS数据库。目前暂时还没有出现完全自动化的、通用性强、精度高的出行信息提取程序,只在出行识别、方式判别、目的推定方面有了局部进展。另外,国内GIS数据库的完备度也不高。因此,在当前这种现状下,基于定位技术的调查可以考虑如下两种思路:

一种思路是主动式和被动式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利用从轨迹中提取出的初步结果作为候选项通过操作界面提示给受访者。根据当前记录表现出的活动特征,初步判断受访者行为,给出最可能的提示,这样多数情况受访者只需确认或作出选择即可,负担也可大为减轻。该方法是在主动式方法和被动式方法之间的一个折中。

另一种思路是在被动式调查之后增加地图复核过程。在受访者参与被动式调查后,对轨迹中的出行进行初步提取,然后显示在地图上提供给受访者复核,受访者根据地图提示,回忆出当天的出行。因为有轨迹地图的提示,受访者即使相隔多日也能准确回忆出行信息。地图可以使用纸质地图,也可以使用电子地图。电子地图承载力高、成本低,如利用Google Map提供的丰富的地图资源,使用Google Map API将GPS轨迹和初步提取结果叠加在Google Map上,加上易于操作的用户界面,通过网络或者笔记本反馈给受访者确认,选择交通方式和出行目的,从而完成出行调查。该方法结合了入户访谈和被动式调查的优点,而且对于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受访者,还可通过网络完成调查结果的确认。在自动提取技术尚不完备的情况下,该方法的负担最低,同时又能保证调查精度,可行性较强。

三、结论与展望

传统的居民出行调查方法主要包括入户访谈和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因为人对空间和时间认知的模糊性,传统方法一直存在着受访者负担高和调查精度低两大问题。定位技术为调查方法的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解决这两大难题提供了可能。

可用于交通出行调查的定位技术主要包括GPS和GSM。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GPS调查方法精度高,市区和郊区精度一致,在国际上研究和应用相对成熟,但需要给受访者额外配备调查仪器;GSM调查方法只需利用受访者自有的手机,不需额外投入,但定位精度相对较低,仅适于人口密集区域的出行调查,目前研究也相对较少。总体来说,GSM可在成本有限的情况用来实施出行调查,或者对大范围突发的群体出行行为进行调查;GPS适合高精度的出行调查,未来将成为居民出行调查的主流技术。

在调查方式方面,主动式保证了尽可能高的调查精度,但同时会有一定的受访者负担;被动式将受访者负担降到了相当低的程度,但对后续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当前提取算法不成熟、配套GIS数据不完备的情况,精度较难保证。可以说主动式方法是在数据处理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当前可考虑采取主被动结合或被动式加地图复核的方法。

展望未来,基于完全被动式定位技术的出行调查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轨迹数据挖掘技术的进步,这种新方法完全取代传统方法的可行性逐步增强。另一方面,基于位置的服务(LBS)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个人手持设备开始采用定位功能,为开展调查提供了设备基础、数据基础和群众基础。基于定位技术的调查结果,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都远比传统方法高,不仅为交通规划模型提供更高精度OD矩阵,也为研究交通路径选择、微观交通、社会行为学等问题提供了数据来源。

注释:

{1}[EB/OL]nhts.ornl.gov

{2}周江评.美国国家公众交通规划基础数据调查及其数据库[J].城市交通,2004(04),23-28

{3}Stopher P.,C.FitzGerald and M. Xu.Assessing the accuracy of the Sydney Household Travel Survey with GPS[J].Transportation,2007(34),723-741

{4}Bricka,S.and C.R.Bhat.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PS-based and travel survey-based data[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2006(1972),9-20

{5}Yoo B.S.and Chon K. Origin - destination estimation using cellular phone as information[J].Journal of the Eastern Asia Society for Transportation Studies,2005(6),2574-2588

{6}Asakura Y.and E.Hato.Tracking survey for individual travel behavior using mobile communication instrument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C 12(3/4),273-291.

(作者简介:张治华,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海 200062)

数据调查方式篇5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统计;统计分析;影响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意识到数据对各个行业的重要性。其实,这对统计工作、政府统计也是一场模式革命。要扩大数据获取来源,通过云计算对海量大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理解附含的信息,筛选有用的信息,找到信息的联系,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进行深入分析,为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提供统计分析动力和决策依据。当前统计研究者更为关注,怎样将企业、基层、部门的海量数据进行全面的无缝对接、汇总加工,怎样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统计工作整合资源、汇聚合力,怎样让信息技术为统计流程改造和统计数据生产更好服务。

一、大数据的概念和意义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所以大数据分析常和云计算联系到一起。

二、大数据对经济发展和政府统计的影响

(一)大数据对经济统计的影响

大数据实际上对经济统计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统计数据收集方式、统计方法和统计生产过程,也是一种对传统因果关系论证做法的革命和创新。

第一,在数据收集方式方面,传统方法更多是依靠全面报表、大型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但是仅仅依赖这些方法显然无法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有必要结合大数据应用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统计方法。第二,在统计方法方面,考虑到成本、效率、精度等诸多因素,传统方法中统计调查更多采用抽样调查,但大数据时代辅以云计算,为获取全数据提供了可能。第三,在统计生产过程方面,传统统计方法讲求数理关系、因果关系的严格逻辑性,定量分析更多,现在大数据时代,既要挖掘因果关系,更要关注事物联系,能够挖掘数据最大价值。

(二)大数据对政府统计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在适应、迎接这种深邃的变革,政府统计也要解放思想,顺势而为。这就要求加强和完善部门统计,促进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协调发展,整合它们的数据信息,构筑新的接口吻合、共享方便的名录库和数据库平台,丰富数据获取方式和分析方式,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新的统计方法相比以前,要在调查样本范围上有所扩大,要在记录容量上有所加大,要在调查效率上有所提高,要在调查结果上更为精确。

在消费价格方面,目前主要针对农贸市场、购物中心、超市百货等场所开展统计调查,按月进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统计,信息滞后,周期过长。如果通过大数据进行调查,就能扩大调查范围、增加调查样本、提高调查速度、精确消费价格。在人口调查方面,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光电录入、校验汇总等方式积累和分析数据,可以说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巨大,信息固化无法及时更新。如果通过大数据进行普查,就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口管理系统,整合公安、计生、民政等多个部门人口信息,大大提高调查时效,节约调查成本。在数据质量方面,传统调查种类繁杂、数量庞大,各种非全面调查方法都有一些误差,如果通过大数据建立完整的相关的政府管理数据库,就能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提高的及时性。

(三)大数据时代统计分析探究

因为大数据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必须对传统统计方法进行改进,按需改造数据生产过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建立一个全新的全数据统计模式。其中,在一些领域,仍然要依靠传统的抽样调查等科学方法,方便快捷、低成本完成好统计调查,在另一些领域,就要运用大数据建立数据库,适时提取所需数据,提炼有价值的决策咨询信息。很多时候,针对经济统计和政府统计,两者需要有效交叉融合,这样才能通过数据更加如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实情和社会发展本质,切实提高统计数据效用,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三、结束语

大数据将为这个时代插上腾飞的翅膀,政府统计工作一定要适应这种变革、引领这种变革,带头主动改造统计数据生产过程,进而让数据样本覆盖更加全面,统计数据加工更加快捷,统计数据提供更加及时,统计数据质量更有保障。同时,这是一个体系,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这样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统计支撑。本文结合大数据概念和意义,针对经济统计和政府统计,探讨如何进行分析和研究。综上可知,必须抓住大数据发展的契机,让它和传统统计调查方法有效结合、互相补充。另外,大数据还在发展之中,需要在全面深化统计改革实践中,继续加以深入研究和挖掘,让大数据为经济在新常态下更好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23-3..

[2]李士猛,步倩.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4,(19):213.

[3]程开明,庄燕杰.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第十七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综述[J].统计研究,2014,(1):106-112.

[4]康萍,杨帆.“大数据”背景下统计知识形成的超网络模型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4,(34):1-2.

数据调查方式篇6

(一)调查对像与方法。本文采取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师范大学在校及毕业的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76份,收回72份,有效问卷70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满意度调查情况。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对目前实施的培养模式满意的占据7.14%,比较满意的占76.19%,不满意的占16.65%。这就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目前实施的培养模式不是十分满意,认为培养模式的某些方面需要改革。

2.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调查情况。(1)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情况调查。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认为目前采用的课程设置很合理的占4.79%,基本合理的占78.57%,不合理的占16.65%。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有它的缺限和不合理的地方,还有待于不断修订和创新。(2)对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中的学位学分要求是否合理的调查情况。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农村教育硕士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6学分,其中课程学分占28学分,教育实习占8学分。调查统计结果反映出,认为课程学分制要求很高的占7.14%,较高的占38.1%,合理的占54.7%,认为课程学分较低或很低的没有。这说明超过半数学生认为学位课程学分要求是比较合适的,但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学分要求太高,难度偏大。(3)对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课程知识面的宽度情况调查。从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认为课程知识面很宽的占4.76%,课程知识面较宽的占38.1%,课程知识面一般的占42.86%,认为课程知识面较窄的占4.76%,知识面很窄的占9.52%。这就说明课程设置在课程知识面方面有待拓宽。(4)对课程知识的前沿性的情况调查。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7.14%的研究生认为课程知识面的前沿性很强,28.57%的研究生认为课程知识的前沿性较强,45.23%的研究生认为课程知识的前沿性一般,认为课程知识前沿性较弱或很弱的分别占到14.29%和4.76%,这反映出课程设置过程中课程知识面的前沿性有待加强。(5)对所在学校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与本科课程中的重复情况调查。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选译课程内容重复性很高的占11.9%,较高的占30.95%,较少的占52.38%,没有重复的占4.76%。这说明研究生阶段所开设的课程与本科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复性。

3.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教学情况调查。(1)所在专业研究生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情况调查。根据调查数据统计结果了解到:选译“讲授式”的占64.29%,选择“启发式”的占11.9%,选择“讨论式”的占7.14%,选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占16.67%。这就反映出教师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授课所占比重较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比重较小。(2)安排教学内容应注意哪些方面情况调查。这是一题多选题,选择“内容的实用性、前沿性”的占92.85%,选译“理论教学”的占9.52%,选译“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占80.95,选择“多安排一些学术讲座”占38.1%。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课程内容安排上能考虑它的实用性、前沿性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导师制度情况调查。(1)所接受的导师指导方式情况调查。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表明,选择“单一导师制”的占76.19%,选译“双导师制”的占2.38%,选择“导师指导小组”的占21.43%。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指导方式是“单一导师制”,少数学生接受的指导方式是“导师指导小组”和“双导师制”。(2)学生喜欢的导师指导方式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数据统计可以看出,选择“单一导师制”“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的分别占25%、42.43%和32.57%,这说明选择“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的人数在增加,但还有1/3的人习惯接受“单一导师制”。(3)导师与学生讨论学习及学位论文等相关研究工作的频率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反映出“每周交流一次”的占21.43%,“两周交流一次”的占23.81%,“每月交流一次”的占42.86%,“很少交流的”11.9%。这说明导师跟学生每月交流一次的比较多,但还有部分导师很少跟学生联系交流,导师指导学生不到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

5.有关教学管理情况调查。(1)所在学科是否存在合并上课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选择“存在,两门以上”的占38.1%,选择“存在,一门”的占9.52%,选择“没有”的占52.38%。这说明不少学科存在合并上课情况。(2)农村教育硕士能否采取比较灵活的弹性学制情况调查。调查统计数据告诉我们,92.85%的学生选择“可以”,选择“不可以”的点3.38%,选择“不清楚”的占4.76%。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赞成采用弹性学制。(3)是否有必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才能毕业的情况调查。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16.67%,认为“有必要”的占57.14%,认为“没必要”的占26.69%。这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应把“在期刊上发学术论文”作为能否毕业的一个条件,这也是学生科研能力的体现。(4)目前培养方案中哪些培养环节应该加强情况调查。这是一题多项选择。根据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反映出,选择“基础理论”的占21.43%,选择“校外实践研究”的占78.57%,选择“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和“学位论文”的分别占35.7%、47.62%和23.8%。这说明学生很想加强的培养环节是“校外实践研究”,其次是“学术报告”。

二、启示和建议

本课题对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导师制度以及培养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其调查情况是真实可靠的。通过调查我们对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导师制度以及培养管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这为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修订提供了事实依据。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情况了解到,学生对目前培养模式“满意”的占7.14%,“不满意”的占16.67%,这说明学生对目前的培养模式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包括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导师制度以及培养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立政策性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扩大农村教育硕士招生规模。从访谈及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广西只有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两所高校可以招收农村教育硕士,目前招生规模太小,每年招生人数在10-20不等,这对相对于城市中小学教师队伍而显得庞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来说,由于其招生规模太小,这对农村地区教师的素质搞提高的影响并不大,也不可能解决农村地区师资溥弱的问题,所以有必要设立面向整个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政策性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放宽农村教育硕士报考条件,不局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入学,各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也可报考。教育部可采取各种形式,进一步扩大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影响,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扶植。这样才能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农村教育硕士在农村教师中的比例,对农村教育地区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起到真正提高作用。

(二)改革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根据调查情况我们了解到,认为目前课程设置“很合理的”的只有4.79%,“不合理的”有16.67%。这说明课程设置有它的不合理性,特别是课程结构中教育学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不合理,而且政治理论课和教育理论课在本科阶段已学过了,有重复性开课情况。这就有必要对目前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和调整,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使课程改革与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协调。在课型上课程设置要区别于学术型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减少理论性课程,并增加开发新的适合农村教育硕士的课程,以实践教育为核心,理论教育为基础,增加实践性课程和技能课。如开设一些技能大赛,模拟上课,评课等课程。课程设置必须从实践型目标出发,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多开设一些专业性强而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型课程,力求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社会人才需求为目的。

(三)建立双导师制或导师小组制度。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学生实际接受“单一导师制”的占76.19%,接受“双导师制”的占2.38%;但按照学生意愿选择“单一导师制”“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的分别占25%、42.43%和32.57%,说明更多学生希望接受的指导方式是“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由于高校导师缺乏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经验,所以针对农村教育硕士导师指导方式应以“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为主要指导方式,即安排高校教师同时再配备一位有中小学实际经验的教师共同担任农村教育硕士的导师。在导师指导制度上可由学生自由选择。

(四)导师指导方式应多样化,导师责任心有待加强。导师的指导方式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研究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导师的指导方式也应有所变化,可把多种指导方式融合在一起。从导师指导学生见面的频率调查情况来看,“每月交流一次”的占42.86%,“很少交流”的占11.9%。这说明有些导师对学生指导不到位或干脆撒手不管,对学生指导缺乏责任心,另一方面导师遴选时要坚持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只有那些品德高尚,学术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杜绝那些毫无责任心的教师混入导师队伍中来。

(五)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及知识前沿性有待进一步加强。首先,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从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占64.29%,采用“启发式”的占11.9%,采用“讨论式”的占7.14%,而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没有。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普遍采用“讲授式”,过多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应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讲授形式,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开设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课堂讨论、研讨会和实际教学考察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其次,从“安排教学内容应注重哪些方面”情况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研究生首选“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前沿性”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别占92.85%和80.95%。这就告诉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考虑知识的实用性前沿性,更要加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那种重理论、重学术;轻实践、轻经验的指导思想应摒弃。教学内容上要安排一些实践型课程,如“听课”“观摩教学”“说课训练”“中小学校长讲座”等等。

(六)深化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分工明确、责任明晰、相互协调的教育管理机制和方式,以适应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各培养单位应建立健全旨在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创造性地探索一些新的管理模式,以形成统一性与多样性,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管理格局。如在学制上可采用比较灵活的弹性学制,在排课时不能安排与学术型合并上课,在学生毕业资格上应发表学术论文才能毕业等等。

数据调查方式篇7

关键词:PDA;统计调查;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01

一、PDA是什么

PDA是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的缩写,字面意思是“个人数字助理”,是集电子记事本、便携式电脑和移动通讯装置为一体的电子产品。这种手持设备集中了计算、电话、拍照和网络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都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实现。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预见,PDA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就是计算、通信、网络、存储、拍照、娱乐、电子商务等多功能的融合。

二、PDA如何参与到统计调查中

一是要根据统计调查项目,选配性价比合适的PDA。目前,市场上的PDA产品多种多样,我们要根据调查项目,综合考虑PDA的各项配置能否适应统计调查项目的需要。

二是要及时开发统计报表软件系统。用PDA作统计调查,就必须开发基于PDA操作平台的数据采集系统或报表系统,要针对PDA的特点和调查项目的要求,方便一线调查员应用,早开发、早试用。

三是根据统计调查方案,持PDA进行数据采集、处理、报送。

三、PDA在采价调查和三经普调查中的优势和不足

(一)利用PDA进行普查登记和采价调查的优势

1.取代纸质报表,携带方便,也使得统计调查低碳环保。以往的统计调查,总是成车的报表运送、分发、填报、回收、录入、打包,一派繁忙景象。而引入手持电子终端设备(PDA)这一新式的调查工具后,大大减少了普查员的随身负担,也不用再去整理堆积如山的普查报表了。

2.集数据录入、审核、查询功能于一体,有效减少差错,提高工作效率。

3.数据上报简单、快捷,便于掌握工作进度。通过数据采集系统的上报功能,实现即录即报,各级普查机构可以随时掌握工作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PDA数据采集存在的不足

一是PDA报表程序设计问题。调查时聘用的调查员大部分都是熟悉本区域社情民情的人员,这部分人员一般年龄偏大,并没有接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对高技术装备有着天然的不适应性,因此,面对普通调查员的数据采集程序一定要面向普通民众设计,要简单易懂易上手,越简单越好。

二是PDA调查数据遗失和泄密的风险可能大于传统纸质报表。一是PDA中采集的数据,备份措施不完善,如果没有及时上传,一旦发生设备故障、遗失、软件系统故障等,很可能就会丢失已采集的数据;二是PDA可联网,数据可拷贝,其调查数据可能会被通过网络等渠道窃取。数据安全是大规模推行PDA使用的重要考量因素,尽可能从设备、存储、网络、软件等各个方面考虑如何使调查数据更安全。

四、PDA应用的前景

1.人口普查、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劳动力抽样调查

人口普查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5‰、1%)、劳动力抽样调查都是国家掌握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教育、生育、就业、变动等其他基本属性的重大国情调查,是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和前提。到目前为止,人口普查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都是采用纸质报表上门调查,数据录入采用光电录入或人工录入的方式进行。与经济普查和其他经济类数据调查相比,有着其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其更适应于利用PDA进行调查:

一是人口类调查的报表指标相对简单。与经济类报表相比,其报表里的各项指标没有了具体经济指标的填写,大部分都是属性指标的填写,对于调查员来说,这些指标涵义简单明了,不需要什么专门的统计会计知识,而且很多都是以选择的形式出现,这样形式的报表做成电子报表后,更便于用PDA进行填报。

二是人口类调查报表的填报往往出现限填项、跳填项,在用纸质报表填报中非常容易因疏忽大意而填错。而这样报表如果放在PDA电子报表系统中,就可以在程序中就预先设置限定条件,在填报过程中就会自动限填和自动跳项,这将会大大减少数据出错的概率,也大大减少了基层统计机构人工数据审核的工作量。

三是纸质报表要经过二次录入。无论是普通的人工录入还是普查表使用光电录入,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采用PDA进行数据采集,基本避免了二次错误的产生,也省去了光电录入机的采购费用。

2.社情民意调查和临时性抽样调查

民意调查与统计报表制度、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不同,一般只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进行调查,主要是通过问卷法了解人们对某种社会活动和经济现象的主观看法和评价。其调查方式一般采用电话调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民意调查的电话访问成功率不是很高,但采用纸质报表进行入户或街头随机调查时,民众对填表一般都会表现出相对抗拒的心理,降低了访问的成功率。因此,此类调查采用PDA进行访问,有着较强的优势。一是报表简单、指标少,适宜PDA的报表设计;二是避开纸质报表填报,做口头访问,再由调查员填表,有利于提高访问的成功率;三是数据直接录入,减少人为录入差错和审核工作量;四是可以直接进行分类分组汇总,提高工作效率。

3.粮食生产统计监测

粮食生产统计监测调查内容为各地行政区域内所有耕地和非耕地上分季种植的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1)GPS定位和电子地图优势得以发挥。地块面积和边界的现场勘查可以通过GPS定位进行。电子地图也可以通过PDA实行放大、缩小等功能。(2)现场定位控制源头数据。纸质报表容易造成统计数据闭门造车现象。数据采集必须经过定位,可以迫使调查员到现场采集数据,能得到更为准确的数据。(3)避免数据人为干扰。数据的上报可以直接上报到省库,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数据的人为干扰。

五、结束语

数据调查方式篇8

本文所指的微调查,是相对于严格意义上的调查研究而言的,即针对某个微观问题,采用简易的问卷或小型的访谈等方式进行的小范围调查研究。课堂教学微调查主要针对某个教学内容在课前或课后进行,他具有即时性、灵活性,简便易操作,数据分析及时,易于即时利用等特点。通过教学微调查,可以让课堂教学实践从“经验”层面走向“实证”层面。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其做法和体会。

一、确定有针对性的调查点

之所以提出微调查,目的在于引导教师设计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调查时不求全,而强调针对性,能够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支持。通过实践,笔者发现,我们可以从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两个角度来确定调查点。如笔者曾在《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调查中,确定了三个调查点:一是调查学生对计算长方形面积所需条件的知道情况;二是调查学生有无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经验;三是调查学生在会算的同时是否理解算理。三个调查点,均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展开,反映了学生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需要完成的三个层次。同时,第三个调查点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基于以上三个调查点展开的调查,才有可能让我们切实把握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认识基础,才有利于教师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二、设计合理的调查方案

调查点确定后,调查方案的设计也是实施教学微调查的重要一步,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的设计,二是方法的选择。

因为是微调查,所以材料选取不宜复杂,简单易操作最佳。比如笔者在上文提到的《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调查中,就设计了一张简单的问卷:你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吗?会的请试着计算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提供的长方形没有标出数据,实际长5厘米,宽4厘米),并写出计算过程。这样的调查材料虽简单,但足以帮助我们充分了解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学习基础。而且因为调查材料非常简洁,便于调查后对资料及时地做出整理与分析。

材料选定后,调查方法的确定也是教学微调查中的重要环节。哪些内容适合采用问卷调查,哪些地方需要通过访谈等等,都应该是有预先设计的。笔者曾在做一年级学生“加法”认知基础调查中,设计了以下调查过程:

首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材料是一张试题卡片,卡片上有8道简单的加法试题:其中4道“5以内”(0除外)加法试题,3道“10以内”的试题,1道只限于满十“进位”加法(3+7)。这是作为了解孩子“10以内”加法的计算基础的。这些材料请全班学生完成。接着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确定班中一个大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访谈材料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果树上原来有3只小鸟,又飞来2只。现在果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要求学生口头列出算式。第二个问题是请学生说说4+1表示什么意思?可举例说明,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加法”运算意义的认识程度,是否建立起加法与生活情之境间的联系。通过问卷和访谈,就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生对加法的原有认识水平。

三、实施相应的调查过程

教学微调查一般分为课前调查和课后调查两个部分,其目标指向于课堂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课后反思评价的客观性,突出以数据说话,强调实证。

课前调查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具有怎样的认知水平,从而为教师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预案提供依据。课前调查除了考虑调查内容与即将学习的知识有较强的相关性之外,调查对象的选取也需有一定的典型性,即能代表大多数学生的一般状态。样本也不宜过小,一般需要选取调查对象的30%以上,能够超过50%或做到100%,则更好。

课后调查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后即时进行,以教学效果为焦点,他同样采用以事实为依据的分析评估方式,突出“实证”性。课后调查一般仍然以课前调查的对象为对象,这样有利于作前后测的比较分析。

四、深度分析调查数据

(一)课前调查的数据分析

如笔者在“分数乘分数”一课教学前设计的微调查。

问卷材料:

计算(1)■×■ (2)■×■ (3)■×■

全班学生参与调查。完成后,我们对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全体被测学生的数据统计结果为:

两个班分别有50%和53.8%的学生计算结果正确,表明达到半数以上的学生“会”计算“分数乘分数”式题。对此的进一步分析如下(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能够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来计算的人数占结果正确人数的63.5%,还有13.5%的学生计算结果虽然正确,但计算方法却是错误的。最后又通过对两个班中能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计算的所有学生进行访谈,学生告知是父母所教或者奥数班上老师所教,了解到没有一位学生能够清楚地解释算理。

有了课前调查作依据,我们于是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关于“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一半学生虽会算,但也只停留于“形式模仿”阶段,对其意义的理解几乎是空白,学生从“形式模仿”到“意义理解”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予一定的引导。于是,我们在本节课的预案中,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针对性教学环节:一是利用对具体情境中分数意义的解读,唤起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知经验;二是引导学生探究算式的意义,沟通“运算意义”与“运算程序”之间的联系;三是组织学生进行算法梳理,探究算法的本义,凸显算法探究与算理理解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样的设计,经实践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后测,班中97.7%的学生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会计算“分数乘分数”的试题。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后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等知识的学习中表现出了清晰的解题思路。

(二)课后调查的数据分析

如《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教学后,我们对全班44名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课后调查。结果如下:在计算长方形面积前,44名学生全部度量了长和宽的长度;会用“长×宽”的方法计算的学生有40人,其中35人能正确写上面积单位,达到了79.5%,较之前测只有9人正确计算并写上面积单位的人数相比,增加了26人,提高了59.1个百分点。另外对3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占全班人数的68.2%),有29人能够说清“量出长可以知道沿长边一行摆7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量出宽可以摆这样的几行”,“长7×宽5就是算出了这个长方形里可以放35个面积单位”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本质内涵,占了被测学生数的96.7%。有了这样的调查,让我们更加认可了课前对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三个层次的定位,得出了有效教学长方形面积的策略性结论:回归面积意义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策略。

综上所述,基于教学微调查的课堂教学实践,不仅让一线教师更加充分地进行课前预案设计,而且在反思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时,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更有信心。

上一篇:安全风险防范应急预案范文 下一篇:数字教育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