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05 06:15:54

互联网金融特征

互联网金融特征篇1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又称网络金融,是指金融服务提供商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金融信息中介等金融服务的新兴金融模式。伴随近年来互联网用户数量的激增、移动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商业性应用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呈现出参与主体日益广泛、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等特点。根据金融服务提供商的不同,可以将互联网金融业务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通过网上银行等平台提供的金融服务;另一类是由第三方支付机构、网络借贷平台等新兴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网络借贷、支付结算服务等。

2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有三方面的核心特征。一是在支付方式方面,以互联网移动支付为基础。二是在信息处理方面,以云计算为保障,资金供需双方信息通过社交网络揭示和传递,被搜索引擎收集和标准化,最终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金融市场信息序列。三是在资源配置方面,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并匹配,供需双方可以不经过银行或交易所等中介实现直接联系和交易,信息透明,定价完全竞争,因此效率很高。

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产生的挑战

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模式相比,这些新型网络金融服务具有支付快捷、资金配置效率高、交易成本低等优势,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不仅针对支付、贷款等核心业务领域,而且还覆盖从产品设计、产品定价、市场营销到风险控制等各个业务环节,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都将带来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挑战商业银行传统金融的中介地位。第一是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运行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进行联系和沟通,交易双方的信息收集成本、借贷双方信用等级评价成本、双边签约成本以及贷后风险管理成本等都很小。第二是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第三是加速了金融脱媒。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壮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已不满足于只做银行的网关支付平台即银行网络系统和互联网网络之间的接口,而是借助其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的优势,逐渐直接向供应链融资、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等领域扩张,这将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

(2)改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商业银行的传统客户主要为对贷款有稳定需求的大企业客户以及高端零售客户,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是客户的基本要求,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向客户提供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传统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基于密集知识和复杂技术的金融产品的优势将会被大大地削弱。

(3)银行支付中介功能受到冲击。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以移动支付为基础,通过移动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技术来转移货币价值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进一步加速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并使其中间业务受到替代。迄今为止,央行已为200多家第三方支付企业颁发了支付业务许可证,其中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支付宝、财付通、和快钱等产品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转账汇款、机票与火车票代购、酒店预订、煤气、水电费与保险代缴等结算和支付服务,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2012年“双十一”当天,所有平台通过支付宝达成的交易额超200亿元,天猫及淘宝的“双十一”宣称交易额为191亿元,同比增260%,支付宝交易笔数超1亿笔,最高峰时处理交易数达20.5万笔/分钟。根据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分析,截止至2013年6月底,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网民规模达数量到2.44亿,较2012年年底增长了10.8%,使用率提升到41.4%。其中,手机在线支付规模达到7911万,较2012年增长了43%,国内互联网支付行业正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也开始逐渐由线上向线下发展,这对商业银行支付中介业务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4)对现有融资格局产生影响。凭借掌握客户的交易数据和信用记录,互联网金融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及个人消费贷款等方面较银行具有比较独特的优势,包括贷款审批流程简单、放款速度快、产品类型丰富多样等。阿里巴巴方面表示2013年要让120万家小卖家能够享受到“小信用贷款”、“微信用贷款”等融资服务,未来还将扩展到300万家以上。

4结语

互联网金融特征篇2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地域和自身资源的经济条件限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往往带有金融抑制性的特点,又加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独特性以及三农领域征信体系不健全的原因,这样便引起了农业领域在投资和融?Y方面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而互联网金融依据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包容性和互联互通性,表现出轻应用、碎片化理财的独特属性,使得农村投融资在信息经济、金融抑制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拓展了新渠道,并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因此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遍受到农业企业以及农业生产者的青睐。总之,将互联网金融与农村金融相融合将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长期有效发展,引发并推动农村金融的新一轮革命。

二、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村地理位置偏远,人员集聚水平较低,加上农村地区人口收入水平较低,无固定性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也比较低,传统的金融机构的网点覆盖相对匮乏,农民获取相应金融服务的机会比较少,产生了金融服务配置的严重失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服的融合,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农村地区被抑制的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的供给缓解。互联网金融的低门槛和高效率将传统的金融服务根植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效缓解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对资金的有效需求,以移动支付和线上支付为代表的全新支付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户对于传统金融的依赖程度,基于此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1、农村经济对于互联网金融有着强劲的内在需求

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下,农村业已成为电子商务较为广阔的市场,电子商务也已经成为农村地区最具有潜力的交易模式,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农村网民数量增加迅猛,电子商务在农村潜在市场需求比较大,故而农村电子商务将作为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和新经济的强大引擎,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

2、互联网技术支撑日臻成熟

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电脑、移动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技术的完善使得网民在网络技术的催生下日渐庞大,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网民数量为7.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3.1%。正是互联网普的迅速普及和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在为互联网金融提供基础条件和市场空间的同时,更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三、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缺失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法律法规以及配套的监管措施尚未出台。虽然我国已将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交由证监会和银监会进行,但是具体监管细则未出台,监管部门、监管职责、监管内容、监管形式、对应措施、权责问题等都没有确定。

(二)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

农村地区的人口集中都我比较低,消费水平比较落后且互联网消费的观念尚未普及、互联网消费的习惯尚未养成。而互联联网金融获取用户的信用状况的主要依据就是其平时的消费记录、浏览记录和信用情况。在农村地区,由于物流、网络、习惯等的影响,大家通常采用现金交易,即使有剩余的资产也会选择存于银行机构。

四、关于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措施

(一)加大农村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积极扶持电信企业在农村地区加快网络设施建设,提升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网络服务水平,推动农村数字化网络覆盖项目建设,构建基于“三农”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便于广大农民积极的加入互联网金融服务中来。同时鼓励农民在互联网平台上销售本地区的特色产品,让互联网平台真正地用于改善农民生活上来,提升农民学习互联网知识的积极性。

(二)完善农村征信体系

互联网金融特征篇3

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们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建设者,这是个总的基调,而且将来我们要进一步把这个现有的体系给维护好、建设好。

对《指导意见》的解读

2015年7月18日,十部委联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时至今日,《指导意见》已了5个月,已经没有那么高的热度了。但实际上,我们更应看到的是,从《指导意见》出台的时机、贯穿全文的先进理念上,将会对互联网金融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全文5500多字中,有20条规定,“发展”用了19次,“创新”用了19次,“鼓励”用了17次,“支持”用了16次,同时还提出要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原则。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指导意见》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比较先进的。首先,它认可了互联网金融的功能与作用,肯定了互联网金融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所发挥的其他金融机构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其次,明确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和监管的基调,实际上就是要在金融的创新和金融的监管上找到平衡,而且给了互联网金融发展2~3年的观察期。

经过反复、慎重的研讨才出台的《指导意见》,包含着国家的深谋远虑:既要着眼未来,也要当前防范风险,同时还谋划了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路径,对金融业务规则、基本的市场秩序和基础设施、统计都做了谋划。同时,《指导意见》也提出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3条底线,也是需要反复强调的3条底线――不搞资金池、不能做担保、不搞非法集资。只要守住了底线,在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今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十三五”互联网金融发展十大趋势

央行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的对“十三五”期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十个趋势进行了总结。

趋势一,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初步建立

以2015年7月18日十部委《指导意见》为标志,互联网金融步入规范发展阶段。《指导意见》出台后,有的具体实施办法已经出台;未出台的,一行三会也正在密集起草、征求意见。“十三五”期间,在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下,随着现行法律法规的动态调整,一系列互联网金融各业态监管细则将陆续出台,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将初步建立。

趋势二,国家支付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三五”期间,我国支付法规制度将进一步完善,支付服务主体不断丰富,银行卡、移动支付等支付工具进一步发展,支付体系业务处理规模持续扩大,运营官僚效率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家支付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助于互联网金融稳健高效运行。

趋势三,互联网金融综合经营趋势更加明显

互联网金融已经呈现一定的综合经营特征。比如说跨行业投资日益增多,部分金融机构依托资金和客户优势开展多元化互联网金融业务,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从开始实行“子公司分业、集团综合经营”的金融控股模式,众多互联网金融的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营,互联网金融交叉性产品不断涌现。“十三五”期间,随着金融业进一步的对内对外开放,互联网金融综合经营趋势将更加明显。

趋势四,互联网金融风险特征依然显著

互联网金融本质上仍属于金融,没有改变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和突发性的特点。一些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为实现平台规模经济效应,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因此出现与传统金融机构不同的效应,品牌建立过程中会采取诸如免费服务、赔本赚吆喝的恶性竞争,潜在风险很大。

趋势五,互联网金融使金融普惠、共享程度提高

今天,中国具有理财需求的人群有3亿~4亿人,而为这些人提供服务的理财师还远远不够。这个需求的缺口靠什么弥补?靠互联网理财。互联网金融的无间断服务,无时空限制,低成本,使居民获得金融服务的可得感增加,不再局限于高端人群,普通人群也可以享受。

趋势六,互联网征信应用更加广泛

完善的征信体系是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础,互联网征信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安全为手段,依托交易化数据分析潜在借款人信用情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十三五”期间互联网征信更广泛用于P2P网贷、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和互联网消费等各种业态。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已经在开发P2P对接系统。数据对接后,平台数据透明,征信体系将逐步建立,这会扫清以前传统金融机构不容易触及的很多角落,使诚信环境大大改善,这是可以期待的。

趋势七,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进一步融合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并非颠覆与被颠覆的关系,在风险防范和大数据方面运用各有各的优势,两者的合作空间是巨大的。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要充分融合、相互互补,共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我们反复呼吁的一点。希望传统金融机构抓紧布局互联网,因为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也是大数据、互联网的密集使用方,未来,在互联网浪潮之中,应该与互联网金融有更多的融合。反过来,银行有天然的大数据,它们过去在这方面的应用也做得非常好,因此,互联网金融也应与银行有更多互动。

趋势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作用进一步强化

大数据、云计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而区块链的研究在国内尚未形成热潮。P2P、众筹,包括互联网财富管理,都是共享金融的一种商业模式。在共享金融下,互联网会被物联网取代,互联网TCP协议会被区块链协议取代,但共享金融本质不会变。区块链产生后,是有中心的。互联网金融的去中介化是对的,但去中介不是去中心。所以,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得很好,在世界也是一流的,但不要到最后生于互联网,死于区块链。

趋势九,互联网金融地理空间重新积聚

当前互联网金融呈现出一定的区域集中性特点,比如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区域成为先发地区。随着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地理空间重新集聚,互联网有望向东部、中部辐射,新的区域性互联网金融中心将陆续出现。东北老工业基地、西北地区在我国GDP的占比较多,但在互联网金融上的创业浪潮不够。这些地区应抓紧时间跟上,否则,将来互联网金融在地理空间的重新积聚会加剧地方在金融资源上的不平衡。

趋势十,互联网金融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互联网金融特征篇4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覆盖和冲击,互联网金融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金融产品的创新不断满足社会的金融需求。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金融中的应用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对用户基础性需求和可用性需求进行了契合性分析,以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需求契合性

1引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金融模式的不断融合,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出现,例如支付终端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已成为智能手机用户的重要支付手段,传播速度十分迅速的网络证券已占据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中很高的市场份额,电子商务中的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也进入到了快速发展阶段。在传统金融基础上衍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已经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辐射力,不断改变着人们的金融需求。从金融需求对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的契合性上看,互联网金融产品较传统金融更符合普惠性的大众需求特征,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进入门槛和产品用户参与要求更低,更加体现出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精神,促进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亲民”感。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上不断创新出现的支付手段、众筹、P2P理财等创新极大的降低了金融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必将创造出新的社会需求,从而改善社会大众的金融习惯。

2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分析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互联网金融的快捷便利和创新产品对传统金融产品的覆盖和补偿促进了更多的人选择互联网金融来满足金融需求,反过来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也为传统的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金融互联网化已经成为金融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1众筹融资

以期权、股权和实物作为投资者投资回报并在互联网上进行融资项目的股权或类股权融资方式称为众筹。美国的Kickstarter和我国的天使汇是众筹融资的典型代表,众筹融资在互联网平台上具有融资项目多样化、融资门槛低和项目创意性等特征,一般融资流程首先在互联网平台进行融资需求审核、宣传和,投资者根据融资者的项目门槛、创意等进行选择性投资,资金的投资方式可以直接投资或进行第三方金融机构的监管投资,融资者的项目成功后向投资者进行股权、红利和现金实物的回报。从众筹的特征来看,融资发起人的门槛很低,具有草根性,而投资者的门槛也较低,因此项目具有很强的落地能力。另外,众筹中的投资项目具有较强的创意性,其覆盖面也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影视、音乐、科技、游戏及设计等,在众筹融资过程中融投双方的信息共享程度较高,投资的效率和成功率较高。

2.2P2P网络借贷平台

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中近年来发展最快、最常见的是P2P网络借贷平台。基于互联网信息共享基础上的新借贷方式,P2P网络借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个人与个人借贷发展成为P2B、P2C等多种模式,因此P2P网络借贷从模式创新上看属于“伙伴对伙伴”的网络借贷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具备相同偿债能力的伙伴间的借贷方式。P2P网络借贷平台极大的解决了个人金融借贷快捷性需求,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沟通性,更直接的实现了信息共享,消除了传统金融中介的存在,为借贷双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3金融机构互联网

传统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上的产品和业务延伸发展也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已经成为社会熟悉的金融模式。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融合解决了金融供需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息搜集处理成本,降低了机构的运营成本。金融机构互联网目前分为保险互联网、证券互联网和银行互联网,其中银行互联网是覆盖面最广泛的金融机构互联网,随着手机职能终端在支付上的创新,手机银行互联网已经可以实现账户转账、查询、贷款和理财购买等多种金融需求,具有很强的便利性。

2.4互联网金融门户

随着资本市场发展的多层次需求,互联网金融门户发展也日益成熟。互联网门户网站利用信息平台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汇集客户信息与资源等多项金融功能,为平台参与主体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门户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例如陆金所、融360等多元化发展的互联网金融门户已经吸引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其金融资本交易数量也十分巨大。互联网金融门户满足用户贷款、理财等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便利的金融产品、服务的“搜索+比价”,促进用户更好的对金融产品进行了解,提高了社会对金融投资的参与度,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2.5移动支付及第三方支付

移动支付最大的特点是支付终端的移动性,即在移动通信设备的基础上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货币价值支付或债权清偿方式的支付转移。第三方支付则是客户的资金结算、货币支付等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客户、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的资金关联关系,提高客户资金支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我国近年来的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发展十分迅速,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市场交易额已经达到了79924.7亿元,近五年来的年均增长率超过30%。

2.6大数据金融

建立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基础上的大数据金融是互联网金融产品在数据分析手段实施上的一种创新。大数据金融可以有效的对贷款中的风险进行数据分析,最大限度的降低金融信用风险的发生。目前大数据金融的发展和应用主要体现在征信系统和网络贷款方面,其中征信系统是指通过大数据技术的使用来实现对贷款的征信管理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中心和阿里金融的征信系统,网络贷款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借贷资金的供需平衡,使网络贷款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的需求。

3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的需求契合分析

3.1基础性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积累的财富不断增加,金融产品已经成为社会每个个体的必需品。由于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搜索引擎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逐渐被更多的投资者所接受。资金的供需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直接进行交易,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较之传统的金融具备了更高的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效率。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改变了用户的金融需求模式,用户金融需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金融需求日益广泛化。用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随着财富的积累不断呈现出广泛化特点。一方面,社会对投资理财和保险的偏好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社会大众的金融消费随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扩大也更加广泛。其次,金融需求向个性化趋势发展。

随着年轻人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金融需求也在不断向个性化趋势方向发展。用户在物质化不断满足的基础上对需求属性的权重要求更细致,金融需求的分散程度更好,另外随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不同社会群体在不同生活情境下的金融需求也会发生个体化差异。再次,社会更加关注金融服务的安全性,金融需求日趋理性。随着社会大众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用户在金融产品消费和需求方面日趋理性,更加关注金融服务的安全性,更加倾向于获得同等收益的同时保证了自身财产的安全。最后,金融需求日趋关联化。金融需求从社会行为上分析是金融功能性和人社会性的复合性需求,随着社会分工的明晰化和社会机构的复杂化,用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对不同金融需求呈现出关联化特征,例如用户理财方式不断关联化,股票、期货、理财产品和储蓄等都可以满足其金融需求。

3.2可用性分析

从传统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和交易所等中介和市场发展而来的互联网金融已经满足了用户不断变化的金融需求,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上均得到了一定体现,因此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对用户的金融需求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可以提供更为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

首先,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实现了金融服务全覆盖的低成本性。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不断完善金融生态,不断拓宽辐射边界,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辐射能力更强。在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促进的金融普惠建设中,金融机构有效的降低了金融的交易成本和运营成本,金融实体网点的运营和维护费用大大降低,第三方支付和网上银行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网络商业模式和电子商务不断与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融合与丰富。

其次,互联网金融优化了金融资源配置。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据处理方式改善了金融行业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领域的数据处理方式融合促进了动、高速、网络化的运算步入金融领域,缓解了传统金融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资源如资金供求的期限和数量不再依存于传统的金融中介和市场,金融资源将以最优的方式配置给需求者。

再次,金融安全随着日益完善的风险分散和风险控制方法不断得到更高层次的安全保障。风险管理能力始终是金融行业的发展关键,也是影响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搜集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不断完善着风险分散和风险控制能力,同时不断对金融供需双方的主体进行信息管理和分析,保障了金融安全。

最后,用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上得到了满足。互联网金融通过信息处理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了多种途径的收集、分类和整理,针对性的向用户推荐个性化服务,不断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数据挖掘基础上的云计算分析技术不断开拓用户个性化需求特征,根据具体需求制定个性化金融服务并推送金融产品信息,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被动服务模式,充分利用了配置金融资源,主动开展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金融服务。

4结语

本文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的众筹融资、P2P网络借贷平台、金融机构互联网、互联网金融门户、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与用户金融需求之间的契合性,认为用户对互联网金融需求存在变化趋势,同时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改变了用户的金融需求,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与用户金融需求具有契合性,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能够满足用户日益变化的金融需求。

参考文献

[1]闵庆飞,刘振华.移动商务典型应用及个人用户的采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邓新明.中国情景下消费者的伦理购买意向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15(3).

[3]黎志成,刘枚莲.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5,10(6).

[4]苏惠香.网络经济技术创新与扩散效应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邰舒宏,齐俊波.浅析消费者需求主要变化趋势[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5(04).

互联网金融特征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主要挑战;税收政策;优化措施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金融业务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理应建立与互联网金融相适应的税收政策。特别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互联网金融业务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了300%,但是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企业、个人基本都不需要纳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国家财产流失。为此,应当针对互联网金融对现行的税收理论、征管制度带去的挑战,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税收制度,降低互联网金融税收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指的是借力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而实现资金融通、支付、信息中介等功能的金融模式[1]。如,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等,都是典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

二、互联网金融税收面临的主要挑战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是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创新,是对现行税收制度的另辟蹊径,对现行的税收理论、征管制度等带来极大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冲击税收公正原则。所谓的税收公平原则,指的是具有相等纳税能力者应负担相等的税收,不同纳税能力者应当负担不同的税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由于覆盖面广、参与者多元,业内的企业、个人纳税的金额、性质、类别等没有明确界定,难以落实税收公正原则,也很难做到税收公正[2]。第二,冲击税收效率原则。税收效率原则核心是税收不能阻碍经济发展,并尽量的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降低税收城管成本。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发展,对税收效率产生了一定影响。之所以这样,主要在于两方面原因:1.互联网金融纳税人的收入、成本有一定的时效性问题,难以清楚界定,易出现逃税问题;2.互联网金融中的很多业务在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体系都没有明确规定,缺少征税依据,如果按照传统金融产品征收税款,势必给互联网金融造成障碍,降低税收效率。第三,互联网金融税制问题。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金融交易过程是虚拟化的,且方式多种多样。现有的税务登记制度不能确定无形金融交易的税收管辖权,增加了税收征管难度。

三、优化互联网金融税收政策的相关措施

(一)基于税收公平原则建立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国家大力支持互联网金融业发展,并推出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应以税收公平原则为基础,既要遵守税收公平原则,也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简单的说,无论是传统金融企业还是新型金融企业,只要从事了互联网金融业务,都应当负担相应的税收,且税负与其他行业企业相差无多,坚守税收公正原则。对于税收负担的轻重问题,在我国金融业一直是一个争议课题,传统金融企业也面对这一问题[4]。一些发达国家集中征管银行的所得说,流转税税负一般较轻,而我国银行的流转税税负相对重一些,但是总体税负并不高。2010年后,我国银行实行“营改增”后,虽然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要继续试点。对于互联网金融如何适应“营改增”政策这一问题,可能在传统金融试点结束后才会提上议程。虽然现阶段还不能探讨互联网金融业的“营改增”问题,但是可以考虑流转税、所得税等征管问题,都要坚持税收公正原则,体现出公民在税收待遇上的原则。在这基础上,给予互联网金融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采用先征后退的征管方式,尽可能减少逃税漏税情况

互联网金融税收支持政策上有很多备选方案,如直接减免税、先征后退等。一般行业,不建议采用先征后征管方式,但是互联网金融采用先征后退征管方式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做,可以带来三个方面的优势[5]:(1)在先征后退的税收征管方式下,利于全面衡量互联网金融业的税收支持力度,为将来编制互联网税制支出预算提供支持;(2)尝试采用先征后退方式,利于探索互联网金融业的税收征管方式与处理方式,为未来建立统一、公正的互联网金融税收制度奠定基础。由于互联网金融税收的纳税人、应税收入等问题都没有确定,工作实践中很容易产生问题,而先征后退征管方式恰好为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途径,这正是互联网金融税收征收方式的一种“演练”;(3)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风险是较高的,先征后退利于规避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止滋生泡沫现象。鉴于以上三点,互联网金融税收采用先征后退征管方式是可行的,能简化互联网金融税收的征管程序。为了方便税收征管上,可以把第三方支付平台、P2P网贷平台等作为代扣缴义务人,支持先征后退征管方式。

(三)将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健全的涉税资料定为前置条件

税收支持政策实行与落实以健全的涉税资料为前置条件,然而当前互联网金融业务繁杂,税务部门难以掌握互联网金融企业全部的涉税资料,使税收支持政策落实有一定难度。如,P2P网贷一般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税务部门无法完全掌握互联网金融企业与第三方支付平台间的合作信息,特别是利益分配方式方面的,这样一来就无法全面掌握互联网金融企业业务的涉税资料,给税收征收造成困扰。对于一般企业,遵从成本约束条件是可以的,即使不提供齐全的涉税资料也能正常进行税收征收,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提供齐全的涉税资料。为此,应当把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健全的涉税资料定为互联网金融税收支持政策落实的前置条件。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信息处理和风险分析,以大数据、高速算法为基础,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较低[6]。在大数据和高速算法的支持下,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利用大量数据综合分析客户行为偏好、互联网数据等情况,为挖掘客户价值、制定个性化服务等提供可靠依据,信息处理不仅快速,且成本较低,更容易提供全面的涉税资料。倘若互联网金融企业不能提供全面的涉税资料,或提供成本较高的话,可能过于乐观的看待大数据信息了。假设互联网金融企业真的无法利用大数据技术、高速算法工具提供全面的涉税信息,极可能出现“旁氏骗局”,此时更应该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完备的涉税信息,以便出现规避应付税收的情况。

(四)结合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不同业务类型,具体确定相应的应税节点互

联网金融企业涉及业务范围广、类型多,如P2P网贷、众筹等,都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具体实施起来,各个互联网金融业务之间的差异是较大的,这就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确定相关利益主体的应税节点。如,P2P网贷的应税节点。目前,P2P网贷运营及其监管尚不完善,税收管理重点应当放在P2P网贷平台上,参考传统金融业借贷的税收处理方式确定借款人、贷款人,但是具体的税务处理要看是否形成资金池。如果借款人通过P2P网贷平台介绍获得贷款,贷款人直接从监管银行拨付贷款资金给贷款人,P2P网贷平台从中收取中介费用,按照经济业务进行税务处理;如果借款人先拨付贷款到P2P网贷平台上,P2P网贷平台再将贷款划拨给借款人,形成了资金池式运营模式,则可以按照当前的“营改增”政策进行税务处理。再如,众筹的应税节点。众筹有股权式众筹、募捐式众筹、借贷式众筹、预售式众筹几种形式,其中募捐式众筹具有公益性性质,一般都全面免税。借贷式众筹已经转化成为P2P众筹,这里不做探讨,重点讨论股权式众筹、预售式众筹的应税节点问题。股权式众筹分企业和个人两种情况,在企业情况下,众筹项目发起人、项目支持人都要进行相应的税收处理;在个人情况下,对众筹资金产生的投资回报,按照股息所得税进行税收处理。对于预售式众筹,由于构成了销售行为,众筹项目发起人获得的众筹资金按照销售收入进行税收处理,缴纳流转税,因众筹资金产生的收入还需要缴纳所得说。此外,项目支持人投入的资金属于购买性支出,记入成本费用,并按照规定予以扣除处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是新兴的一种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有很大的不同,对现行的税收政策产生极大冲击,主要存在于税收公平政策、税收效率政策、金融税制等方面,不利于正常开展税收工作。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业未来发展方向,对税收政策应当持有清楚的认识,建立完善税制结构,在不影响互联网金融业发展情况下维持正常的税收工作,防止税款流失。

参考文献:

[1]叶娅莉.对互联网金融税收政策的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5):270.

[2]王宜笑,王向荣,马慧子.互联网金融国家政策分析与发展建议[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96-103.

[3]沙超然.中国互联网金融与税收政策[J].商,2016(31):169.

[4]杨玲玲.应对金融危机的税收政策取向——基于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3(21):75-77.

[5]邹新月,罗亚南,高杨.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4-89.

[6]王海军,王念,戴冠.“普惠”金融背景的互联网金融——理论解构与政策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4):32-44.

互联网金融特征篇6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其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其主要特点如下: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管理弱、风险大。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一是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二是互联网金融从业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史

(一)萌芽阶段(2005年以前)

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形态尚未出现,主要是传统的金融机构简单地把金融业务搬到互联网上,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

(二)起步阶段(2005-2012年)

2005年到2012年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起步阶段,金融和互联网的结合从早期的技术层面逐步深入到业务领域,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等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形态相继出现。

(三)高速发展期(2013年至今)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以“余额宝”上线为代表,我国互联网金融开启了高速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第三方支付逐步走向成熟化,P2P网贷呈爆发式增长,众筹平台开始起步,互联网保险和互联网银行相继获批运营。

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

(一)开辟了金融新渠道

无论是在资金的支付渠道还是信贷渠道方面,互联网金融都对传统金融行业进行了有力的补充。

(二)提高了金融产业信息化水平

通过互联网的应用,能够让金融信息的搜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这些金融数据,不仅为风险征信评估提供了依据,也为金融机构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推动金融行业创新和变革

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使得金融活动无论是在信息的搜集还是传播方面成本都变得更低,这样有利于缓解金融机构与个人之间的金融信息不对称。

五、我国互联网金融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各类投资者需求

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商的增多,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和不断丰富与创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是大势所趋,而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巨大的网络安全隐患

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以网络平台为基础,互联网技术发展不成熟必然会导致黑客攻击病毒入侵情况的发生,还会导致客户信息和个人隐私的泄露,无法给互联网金融数据库管理带来有效保障。

(三)缺少外部监管,法律法规待完善

互联网金融的灵活性较大,并且其业务模式和产品种类相比传统金融模式都要多得多,这就造成了互联网金融对已有法律法规的规避性较强,比较容易避开法律的监管。因此,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也给原有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政策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四)系统性风险高,融资模式不规范

目前不少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机构并没有国家颁发的互联网支付牌照,其经营的合法程度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而我国互联网金融缺少完善的征信体系,不能够形成有效的惩戒制度。

(五)产品过度美化,风险披露不全面

在互联网金融中,金融产品被过度宣传可以说是十分常见。此外,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甚至采用倒贴收益的方式来与竞争对手开展恶性竞争。

六、我国互联网金融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应加快制定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金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制定行业准入、退出标准,制定违规违法惩处规则,形成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建立公平、公开、公正、高效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二)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一是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及监管范围和监管职能,创新监管方式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新形式;二是构造互联网金融行业标准及监管指标,加快建立互联网金融的登记备案制度;三是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四是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加强网络监管,对资金流向和资金用途做实时监控。

(三)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

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征信体系,首先要创新征信手段,全面收集互?网金融平台信息,建立真实、系统、全方位的征信体系数据库;其次,将企业的信用记录纳入征信数据库,实现数据库信息的共享;再次,认真做好互联网金融客户信息真实性审核工作,并做好客户的信用记录。

(四)完善互联网金融应用技术

互联网金融特征篇7

关键词:金融信息 通信网络 信息资源 管理 应用 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世界已经形成。为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金融信息管理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论证会强调了金融信息化在金融业未来发展中重要作用,她说:“我们必须在5年内打好制度、科技和人才的基础。金融信息化攻关项目的最大受益者是金融系统,信息化将带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并全面塑造新世纪的新金融。”

1 金融信息化概述

在最近的二三十年,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建设经历了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大约70年代末到80年代,银行的储蓄、对公等业务以计算机处理代替手工操作;第二阶段,大约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逐步完成银行业务的联网处理;第三阶段,大约从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实现全国范围的银行计算机处理联网,互联互通,支付清算和业务管理、办公逐步实现计算机处理;第四阶段,从现在开始,完成业务的集中处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加快金融创新,逐步开拓网上金融服务,包括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人类走进21世纪时,步入了以网络、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发展机遇面前,我国金融业也同时面临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广阔的市场和来自发达国家同行业更严竣的竞争压力。金融信息化是我国金融业的必然选择。金融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中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环。金融信息化既是金融业本身为提高其竞争能力、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悦务、海关、贸易和电子商务等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金融信息化不仅实现了业务处理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经营网络化,更进一步为监管电子化、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是金融服务创新、制度创新坚实的技术基础。

2 我国金融信息化创新作用

金融信息化和创新离不开互联网,任何依托互联网而存在和发展的金融业务,都属于互联网金融。其实,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都是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业之间的一种跨界的深入融合,这种深入融合的本质,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自身的运营模式去拓宽金融服务的内涵,创新金融服务的方式。

在我看来,互联网金融主要有“广、高、明”三个特征:

第一个是“广”。传统金融服务受制于银行网点的服务半径,服务范围是有限的,服务对象也是有限的。但互联网金融下,通过互联网的触角,摆脱地域的限制,能够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每一个互联网所覆盖到的地区,使得更多的大众群体能够共享金融服务。

第二个是“高”,是指效率的提高。以信贷为例,传统信贷服务需要经过人工实地调研、形成审批材料、按照“支-分-总”层层审批的多环节处理,不仅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在效率上也经常不能满足急迫客户的需求。而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大平台的运算,能够批量化、快速进行业务处理,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第三个是“明”。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客户行为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能够有效消除金融服务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让金融服务的过程更透明、更对等,这也符合互联网开放、平等的特征。

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已经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融资、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从银行传统业务领域看,主要有网上支付、网络信贷与网络理财三个部分。未来,随着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还会出现更多的业务模式。

3 金融信息化的三大特征

第一个是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不同于传统银行。如果说传统银行的核心资源是物理网点,那么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核心资源在于平台节点,也就是它所拥有的边的数量以及每个边的规模。双边平台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的特征,它所拥有的一个边规模越大,平台对另外一个边的吸引力就越强。比如,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开发的余额宝,实际上就是充分利用了支付宝背后8亿账户这么一个强大的边。最近浦发银行与腾讯的合作,实际上也体现了交叉网络效应。因此,如何发展新的边,也就是所谓的增值服务,以及如何增加每个边的规模,就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价值创新的重点。

第二个特征,创新风险和创新成本降低了,创新效率就大大提高。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很容易基于每个边的用户大数据分析,来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交易风险,提高资金融通效率。比如,阿里巴巴根据B2B用户的历史数据进行风险甄别,为商户提供小额贷款。所以,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品类拓展和业态扩张,都是轻而易举的。

第三个特征,互联网金融具有开放性创新的特点。如果说传统银行主要是基于自身力量来开展封闭式的创新,那么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优势,在于整合价值网络上的优势,创新资源开展开放式创新。在这个创新生态系统当中,用户高度参与,创新者高度尊重用户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诉求。

4 金融信息化导致业务模式的变化

从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的演化规律来看,互联网金融主要是基于电商对金融服务的特殊需求而兴起的,一开始以自营业务为主,随着互联网公司用户基数的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公司发现不但可以用很低的增量成本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还可以把这些用户的注意力转售给第三方。于是,平台开始走向开放,互联网金融逐渐发展成为“自营+平台”的业务模式,现在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比如说网络贷款公司,从事的是纯平台业务。由于平台服务以边对边的分散交易为主,质量风险与交易维护可能会降低平台的运行效率。但是,我认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多边平台化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趋势。

5 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金融信息化是一种产业变革,但我更倾向于把互联网金融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上去预测它的影响。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互联网金融的演进路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早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金融服务手段创新,其特征就是传统的金融服务网络化,比如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支付等。第二个阶段是借助电商平台、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服务模式的创新,去实现互联网金融的深化,比如很多商业银行最近推出的微信银行。

而产业变革,其实是指第三阶段――互联网和金融的深度融合,而不再是形式的融合。我认为,能够称为产业变革,必然要符合这样一个特征,即这个变革能够为产业带来巨大的新增价值,互联网金融无疑具备这样的潜力。首先,互联网金融使得金融资源通过更低的中间成本得到更有效、更高效的配置,更广泛的客户可以便捷地体验金融服务。其次,传统金融业受限于服务成本高、信息不对称这两大障碍,无法进入大量的个人客户、小微企业的理财、融资等金融服务市场,互联网金融为我们进入这些新的蓝海市场提供了可能;同时,金融业本身具有虚拟化的特征,是适合互联网化的行业之一,金融和互联网行业天然具备融合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秦英仁.协调:实现金融信息化的关键[N].金融时报.2004.

[2]范华章,范传新.对构建和谐基层央行的思索[N].金融时报,2005.

[3]李军.两岸探讨金融信息化热点[N].中国计算机报,2004.

[4]周彩南.对基层央行内部控制建设的探讨[N].金融时报,2008.

[5]范保庭.浅谈基层央行节约型机关建设[N].金融时报,2008.

[6]郑峰.基层央行在支农过程中的策略取向[N].金融时报,2009.

[7]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电脑,2002.8.

[8]董丽英.从入世看我国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J].中国金融电脑2002.2.

[9]张立洲.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北京:财经问题研究,2002.3.

[10]卢小冰.推进金融信息化,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简介[J].中国金融电脑,2002.1.

互联网金融特征篇8

一、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现状

(一)法律法规的缺失

我国现有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如《银行法》、《证券法》等都是面向实体金融来制定的,在处理互联网金融相关问题时显得十分无力。至今,我国并未出台针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特点的法律法规。这就造成了对于新的融资业务如众筹融资、P2P贷款等无相应法律文件可以依托;对于第三方支付领域,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临时性的网上支付业务管理制度,然而对于一些新兴领域,如虚拟信用卡支付和二维码支付等,至今仍未出台针对性的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另外,为避免传统金融风险而制定的杠杆率、资本充足率等规定,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互联网金融。倘若出现经济纠纷,并无一部专门、明确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投资者的应有权益。

(二)监控手段不足

互联网金融的交易结算和交易信息的传递都在虚拟的电子世界中进行,使市场信息存在很大的风险。加之对参与主体是否合规没有进行有效验证,更加大了互联网金融的交易风险。例如,目前对于P2P网贷平台准备金不足的违规行为并无资本约束设置,也无系统核查;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办理大额资金过程中并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校验。此外,在互联网金融滞留资金方面并没有进行有效跟踪,使得风险累聚。

(三)征信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下开展的借贷业务大多是点对点的P2P业务,这类业务比较依赖个人信用,但我国尚未建立起全面、规范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也没有足够的信用数据作为参考,故难以对参与借贷的个人及机构做出科学、准确的信用评价。另外,互联网金融数据无论在广度、深度还是真实性等方面均有待商榷,这进一步加大了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加快互联网金融立法及监管体系建设

首先,加快互联网金融立法进程,尽快出台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例如如,针对电子交易安全性、合法性加快立法步伐,出台相应的数字签名和电子凭证有效性的标准和条件;对参与主体设置门槛,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制定市场准入体系;严厉惩罚网络金融犯罪,避免网络金融犯罪的发生。

其次,针对互联网金融确立明确的监管体系。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是将金融业务延伸、渗透到互联网中,其蕴含的风险主要表现在涉金融业务方面,保监会、央行、证监会和银监会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业务方面的监管,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切实保证互联网金融处在全面的监管下。另一方面,商务部和工信部等部门必须对互联网金融业务、互联网建设等进行监管。

(二)创新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手段

首先,建立互联网金融投诉平台,收集信用违约数据。由公安部、央行等部门共同成立互联网金融犯罪投诉部门,另外可以建立防金融诈骗的教育网站,用鲜活的案例对消费者进行警示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其次,加快配套征信系统建设,丰富信用数据库。将互联网金融市场信息与央行征信系统进行共享,并随时更新信息,以此对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进行客观评价。同时,建立互联网金融数据库,创建征信体系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与央行征信数据库相对接,以便全面、详细地获取互联网金融平台信用资讯。

最后,创新信用风险分析和识别方法。以互联网金融数据库为基础,挖掘和甄选有价值的信息,并与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相结合,对相关信用信息进行统计、处理,逐渐形成针对互联网金融的信用评估及审核体系。

(三)打造联合征信系统,加强征信信息共享

联合征信系统即将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以及中介机构的征信信息借助一个统一的平台连接到一起,以提高征信信息的利用率。联合征信系统是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它具有非常强大的社会信用功能,可以综合、详细地记录人们在学历、职位、收入、道德、信誉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信用惩戒环境,督促人们积极恪守信用,自觉防范失信违约行为。

三、结束语

上一篇:城市金融服务范文 下一篇:建筑业涉税风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