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思考范文

时间:2023-11-16 09:31:53

体育教学思考

体育教学思考篇1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新思考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深刻的指出了智育与德育并进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好的身体是学好知识的基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重视小学体育教学。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深入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体育教学方法,促进体育教学的有实施成为小学体育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一,兴趣引导法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体育教学是一门相对活跃和开放的科目,由于体育项目丰富多样,不同的学生具体到教学中会表现出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作为教师而言积极的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发觉他们潜在的运用能量可以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兴趣引导要求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针对性的培养他们的运动天赋。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的内容应该丰富多样,包括田径、球类、体操、跳高等等,通过教师的兴趣引导使学生投其所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通过兴趣的引导进一步的促进学生体育项目各个方面的发展,如田径类的教学项目包括短跑、接力以及长跑等内容,球类应该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基本项目,使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全面发展。

二,游戏教学法

“寓教于乐”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可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

对于低年级的体育教学而言,应当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游戏方式,尽量选择接近自然又能起到锻炼身体的方式进行。例如在一年级的体育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游戏是模仿小动物走路,这种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五禽戏”,动物走路的姿态千奇百态、千变万化,模仿动物走路一方面可以拓展教学的思维,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模仿学生的关节得到运动,实现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此外,在游戏的选择上应当注重性别的差异,男同学的游戏可以选择具有挑战性、强度稍大的活动,例如“跳马”,女同学的课堂游戏则应该选择运动强度较小的活动,例如“八仙过海踩一脚”。当然为了教学的方便尽量选择学生都能同时参与的游戏,例如丢沙包、编花篮等等。通过游戏教学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

三,鼓励教学法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经典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不同的层次,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渴望受到教师的关注,得到老师的关爱,鼓励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肯定学生的价值的体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教师而言有必要而且有责任去鼓励和关爱学生。

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人意志力和承受力的不同,以及各人擅长的项目各有差异,在具体的教学中有的学生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导致某项项目测评中出现不尽如人意的结果,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这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安慰学生,帮助他们查找问题的根源,如果学生尽到自己的全力就应该给与相应的肯定,倘若学生在某一项目运动中还有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就应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获得更加优异的成绩。通过鼓励教学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关怀下不断学习、努力进取,是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四,拓展户外运动教学法

体育运动教学多是在户外进行,其空间相对开阔,有助于学生缓解紧张的课堂教学氛围。近年来,随着绿色运动理念的提出,人们开始拓展新的体育项目。作为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应该与时俱进,教师应该进行思维创新,提高教学创新意识,拓展户外运动是一种新的体育教学理念。

小学体育教学进行户外运动拓展必须有机的与学生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爱好,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决定了教学的特点。拓展户外教学的方法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在春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春游,但与一般的春游有所不同的是必须要体现运动的特征,如放风筝、野外寻宝等活动都能体现运动的意义。

五,项目比赛教学法

体育教学只有通过激烈、紧张、刺激的竞争比赛方式才能凸显学科的特色,通过项目比赛学生能够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各种惊险、各种挑战,体验到运动的拼搏、奋进精神,并享受着挑战自我成功时的喜悦心情。通过体育项目比赛能够强化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是学生自觉、自愿的热爱体育教学。

项目体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如在体育课上讲解完某个具体的运动项目,确认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之后,教师就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比赛,这样做得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在比赛中形成团队互帮互助的意识,达到锻炼的目的,从而实现教学的意义。又如举办校园运动会,这是体育教学最具意义的大型活动,学校每年在一定的时间都会举办校园运动会,通过这种比赛方式能够增进学生对运动的了解,使学生释放激情和活力。

综上,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所取得的瞩目成就,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新课改的全面推行,社会各界开始关注体育教育的发展。但是当前的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教学发展的因素,作为体育教师而言最显著的问题就是如何促进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如何进行教学创新,推进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怎样摆脱现实的束缚,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等。笔者认为,只有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教学思路,拓宽教学视野,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全面推进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丽珍,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J],体育教育

体育教学思考篇2

一、钻研教材,扎实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课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流程、备教案;大纲是教师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和计划的依据,通过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备教材要研究教材的广度深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突破重难点;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备教法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备学法解决怎么学的问题,研究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步骤,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备教具就是考虑需要用到的教学器材,科学合理地布置,直观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备流程就是要有序、连贯、合理,使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自然流畅;备教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

二、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觉性、自律性

在体育课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遵守体育课活动规则,增强他们自觉遵守纪律的意识,培养他们互相协作、团结奋进的团队精神,使他们形成刻苦耐劳、奋发向上的优良品质。每节课开始要检查学生的服装是否适合体育运动,然后要做好准备活动,活动好关节、韧带、肌群,防止在运动中受伤;在活动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按科学规范来参与运动,要给学生作好规范标准的示范动作,要求学生规范自己的动作。同时,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团队、关心集体的集体主义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注意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通过体育课教学,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心理素养、情感态度、认识能力、道德行为等都得到提高。

三、教师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内容,挖掘德育教育点,确定德育教育的内容,设计好德育教育的活动方式,把德育思想渗透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各部分教材内容不同、活动方式不同,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时其侧重点也不同,这要求教师事先要有充分的准备。如在体育基础知识教学中,要利用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坚韧不拔、机智勇敢、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对抗性比赛中,要培养学生机智灵活、相互配合、相互谅解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点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刻苦钻研,深入思考,就可以发现德育教育具有的丰富内容。此外,要结合学生特点选择合理的方式、有效的途径,有效落实德育教学活动。

四、关爱学生,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大胆管理,更要关心、爱护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进步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同时积极创设各种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能够相互启发。其次,培养学生敢于求知、求异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求新、设疑、迁移的学习能力。最后,让学生学会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基于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个性发展,让学生能在活动中体验创新,在运动中不断提高体育技能,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当学生的思维超越常规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多鼓励少批评。只有教师具有持久的创新性鼓励,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注重协作精神的培养

很多体育运动项目都是集体项目,要在集体项目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队员不仅要有较好的素质,队员之间还要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他们勇敢顽强、超越自我的品质,使他们学会迎接挑战,用于承担风险。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的向心力、凝聚力,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如通过观看体育比赛,优美的体育动作,扣人心弦的竞赛等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在比赛现场,为同学呐喊加油,可尽情地发泄自己的情感,产生轻松感、愉、成就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减小了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造成的疲劳,体现了体育运动的精神价值。学校德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因此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思想,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勇敢顽强等优良作风,形成战胜自我、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自我意识,形成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做最大努力,为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体育教学思考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全面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高校体育教学内涵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的原则,对体育“教”与“学”的过程及其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具体而言体育教学评价,既要依据教学目标又要结合教学原则,既要对教师的教评价也要对学生的学评价,既要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既要重视量评工作还要重视价值判断。但是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评价目的定位不准确、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竞技化、评价主体局限性等问题,不利于逐步建立适应新形势、科学化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现状

1.对评价不够重视。在就业引导教学的背景下,因用人单位在选材中更关注大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而对学生是否具有运动兴趣爱好、具有团队合作的体育精神、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关注较少、甚至不关注,导致高校对体育教学重视度不够;只要学生体育考试不挂科、毕业体质测试达标,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教学态度是淡漠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就变得尴尬了。

2.评价目的定位不准确。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一是评价教师的“教”,检验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结果,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参考;二是评价学生的“学”,了解学习过程及结果,使学生进步,实现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不乏流于形式,为评价而评价,甚至把教学评价当做教学目标,课程结束评价也就结束了,或者考什么就教什么,造成评价与课程目标背离。

3.评价方法单一。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绝对性评价。而终结性评价无法及时对教学信息反馈、无法帮助师生及时改进教学;绝对性评价对“个体差异性”考虑不足,不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实现全面发展。所以,评价方法单一无法对体育教学进行全面评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全面发展;无法实现评价方法对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4.评价内容竞技化。因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学校体育评价内容上只重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技术评定的评价。但高校体育毕竟有很大不同,用竞技体育的要求来评价学生是不合理、不全面的。经常有身体素质较好、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不怎么努力就能得高分;而那些身体较差的学生,不管怎么刻苦努力也难取得高分甚至只能勉强及格,这些学生便会丧失对体育的积极性。因此,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全面教育,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纳入评价。

5.评价主体局限性。体育教学评价主体主要局限于教师,而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评价作用。同时,对体育教学了解和关注的其他教师、社会热心人士、学生家长等被排除在评价主体之外。这不利于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二、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建议

1.转变对评价的观念。转变师生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观念,须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立法。2003年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新《纲要》)规定: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2011年在调查师生对体育教学评价的态度的统计结果显示,选择重要和很重要的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分别为78.4%和64.3%,可见法律的评价指引作用让体育教学评价更被重视。转变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观念须进一步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学理念,从思想上更加重视“一切为了学生”,强调体育教学评价作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评价内容全面化。新《纲要》规定: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等三个方面。20世纪末美国体育改革便将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作为评价内容。以最佳体适能课程为例,具体分为五个方面:健康体适能评价内容各部分所占比例:健康概念知识25%;健康测验20%;身体活动的努力水平25%;健康技能的应用20%;对身体活动的态度40%。所以应全面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同时强调对学生学习评价,重视其对理论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技能掌握情况等;增加评价考核项目的多种选择性,让学生有充分自主选择权。更加全面、更具针对性、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目标,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理念。

3.评价方法多样化、综合运用。评价方法的意义在于客观、全面、高效地反映评价的结果;为评价结果的得出提供科学、合理途径。评价方法多样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有利于对体育教学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对体育教学评价时应坚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利于将教、学的准备、过程、结果各环节纳入评价,让评价结果更及时、更全面;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有利于将学生努力程度、兴趣等纳入评价,更符合全面发展、个性发展需要;坚持师、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确保评价更客观。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对评价方法和运用方式进一步科学地丰富和发展。

4.评价主体多元化。大学生是具备一定评价知识的群体,他们能够实际参加体育教学的评价活动,并能对自己和他人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强调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学生作为体育教学对象,对体育教学拥有发言权,学生的评价对体育教学有重要促进作用,是“教学相长”的重要手段。重视师、生的自评和互评,同时不能忽视包括其他教师、关心高校体育教学热心人士、学生家长等的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有利于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客观、全面、合理地评价体育教学过程和结果,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发展。

作者:杨天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主编.体育教学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樊花梅.浅析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现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1)

体育教学思考篇4

关键词: 快乐 体育 教学

1. 快乐体育教学的内涵

1.1快乐体育教学的定义

“快乐体育”是教师正确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唤起学生自主性、能动性,使他们快乐地参与体育教学,并能从中享受体育的乐趣,以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体育教学过程。

1.2“快乐体育”的具体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通过“快乐体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技术,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2)促进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快乐体育”,改变传统体育纯技术的单调枯燥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体育意识和能力,发展个性,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通过“快乐体育”,变“厌学”为“乐学”,变“苦练”为“乐练”,变“要我练”为“我要练”。从健身性和育心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出发组建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体育的乐趣,体验到体育活动中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由厌学转为乐学,再到会学和有创造性地去学。

1.3“快乐体育”的特征

“快乐体育”从方法论角度而言,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缩短师生心理上的差距,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融洽、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时刻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为此,“快乐体育”具有如下特征:

(1)教学的指导思想上,主张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教育,以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创造一个亲密无间、和睦融洽的环境中。让学生乐在其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从而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教与学的关系上,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既爱护关心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又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做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3)教学的观念上,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员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课必须情感交融和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4)教学方法上,主张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反对注入式的模仿教学。强调教法的灵活多样性和学法的实用有效性,提高课堂生活质量。

(5)教学组织上,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既有严密的课堂纪律,又不失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并强调多向交流和教学环境的优化。

2. 实施快乐体育教学的原则

2.1教育性原则

“快乐体育”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力求将外部的要求变为内驱力,以学生“乐学”为支撑点来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意义的教育,更注重对学生个性心理倾向,如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2平等性原则

教育学指出,当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理智的、普遍的和稳定的时候,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友好、亲近、依赖、共鸣的效应,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处处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与学生平等相待,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中无拘无束,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2.3趣味性原则

要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必须要求教学“授之有趣”,因此我们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以及语言运用上都考虑趣味性因素。当然,趣味性也不能脱离科学性,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教学原则。

3. 在学校体育中实施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

3.1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夸美纽斯)。教师应通过组织教学采取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例如运用成功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能进步时,会对成功的表现产生积极体验并对此体育活动更加关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活动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又如运用愉快教学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贯彻愉快教学的宗旨是要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欢乐,满足其趋乐避苦的欲望,由此而产生体育兴趣。教师要以充沛的情感、专注的精神、优美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组织得法的体育游戏、和蔼可亲的态度来感染学生,建立起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情,用“乐教”影响学生“乐学”,防止由于体育活动内容的苦、累、脏及其它因素,造成学生“惧学”的消极心理。

3.2激发体育动机。

体育动机是选择、激发、维持并强化一定的体育活动从而导向一目标的内在动力。体育课中可以通过目标设置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内在动机。通过目标设置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属于有目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目标设置来激发动机。例如在立定跳远练习时,由于动作比较简单,小学里已在达标项目中出现。中学体育课上再出现时,学生就没有多少新鲜感,如果能根据学生心理设置教学目标如达到及格线(或良好级、优良级)组织教学,当这种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时,就会使练习的进行经常处于自我意识控制之下,提高努力程度和动机水平。

3.3创设情景,驱动情感。

现代生活教育模式指出,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首先要求我们把师生实践活动建立在良好的对话基础上。设想若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冷冰冰,语气平淡,与学生漠然相处,学生心理紧张,缺乏安全感,浑身上下不自在,又怎能与教师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又怎能实现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在“我―你”的对话中,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生机盎然的精神相遇、平等和谐的关系,人的本质力量才得以进入完满的生存状态。因此,“快乐体育”的“对话式”情境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全体学生看作与自己有着精神相遇的相互依存的“你”,使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与教师产生“我―你”的亲近感。

参考文献:

[1]邱海龙等.快乐体育教学思想在学校体育中的运用,[J].体育科研.

体育教学思考篇5

1关于“会教与会学”的内涵问题

在体育“教与学”中,把握“会教与会学”的内涵是教学改革的根本。会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是把学生“教会”,更重要的是做到“会教”。即教师要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法启迪、诱导学生合理地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路,学会动脑、动手和探究,善于从多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潜在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疏导学生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指导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和方法。叶圣陶曾说过:“教者,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出其力,自致其知,非教师滔滔讲话,学生默默聆听;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抵于不待教师讲授。”这也是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教给学习方法,使其善于思考,乐于探索,逐步脱离教师的指导而自主学习。

会学,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即学生从根本上会分析技术动作的基本结构,会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会寻找体育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并总结出练习方法,进而能够运用自如。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埃德加•富尔曾提倡“学会学习”,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学生要“学会学习”,改变过去被动“唯分数论”的学习状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体育“教与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在关注“教法”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的研究与指导,让学生会学、乐学。关于“会教与会学”的内涵问题,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讲话中指出,教学要“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曾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而体育“教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效果,尤其是在新时期,急需对高校体育“教与学”改革创新,要求体育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不能只满足于学生的“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

2关于“过程与结果”的和谐问题

在体育“教与学”中,实现“过程与结果”的和谐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过程,这里是指体育“教与学”的过程。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恩格斯说过:“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体育教学活动的展开也必然表现为一个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也是存在于体育教学过程之中的。体育教学过程不完全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运动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体育教学中最为核心的要素。这一过程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动态过程。但是,在现实的体育“教与学”中,师生都往往“轻过程,重结果”,导致体育“教与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结果,这里是指体育“教与学”的结果。这种结果是在体育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体育教学结果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它是基于过程的结果,是过程的延续。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和锻炼身体的双重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自主的体育学习过程中获得结果,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学习是一个过程的积累。但是,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重“教”的结果,即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在课堂上“垄断”对时间,采取“讲练”的“满堂灌输”,或是“放羊式”的“自由练”,明显是对教学“过程”的严重敷衍化。而学生呢?重视“学的结果”,即期终考试成绩的多少,甚至满足于60分万岁,导致在体育学习中得过且过,敷衍了事。这样的“教与学”过程,必然会造成许多大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结果。

“过程与结果”符合事物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二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过程指向结果,为结果服务,而结果又是由过程累积而成的。而体育教学同样符合这种规律,如果没有体育练习这一“过程”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体育“结果”这一质变的飞跃。正如荀子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关于“重过程”还是“重结果”,我们应当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确把握体育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相对权重。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活动,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崇尚快乐学习,生活化和个性化的学习,追求“有教无类”。尤其是在体育“教与学”不断深化改革的新时期,要切实把“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构建科学的“过程”评价体系,使“过程”与“结果”平衡发展、和谐发展。

3关于“育体与育人”的意义问题

在体育“教与学”中,领悟“育体与育人”的意义是教学改革的目的。育体,是高校体育“教与学”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前教育部长周济在第八届全国大运会开幕式上曾强调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社会的栋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而且必须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可见,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曾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蔡元培坚信“健全的精神,必宿在健全的身体”,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教育主张。但是,受传统“重智育,轻体育”观念的影响,学校体育的状况一直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甚至已严重被“边缘化”和“应试化”,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多年来持续下滑。育人,是高校体育“教与学”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因为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特殊的教育属性和价值,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我国教育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是,以往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单一的“育体”作用,而忽略体育的“育人”功能,即体育所蕴含的对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促进功能,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其实,体育与德育、智育和美育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并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心理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正像所说:“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

“育体与育人”是体育教学追求的终极目的,也是体育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作为高校体育应该树立既“育体”又“育人”的理念,在体育“教与学”中,要时刻肩负起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幸福生活的重任。因此,高校体育“教与学”不仅要注重体育的“育体”价值,更要重视体育的“育人”功能,应该领悟“育体与育人”的真正意义,把“育体”与“育人”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如此才能发挥体育教学的特殊育人功能,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终极诉求。总之,体育“教与学”是高校体育改革的核心,其它的任何改革都是围绕着“教与学”开展的,也都是为“教与学”服务的,并且在体育“教与学”的改革中涉及到很多与其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体育“教与学”改革的成败,还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高校的人才质量。因此,在高校体育“教与学”的改革实践中,明确“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改革的前提,把握“会教与会学”的内涵是改革的根本,实现“过程与结果”的和谐是改革的关键,领悟“育体与育人”的意义是改革的目的。

体育教学思考篇6

[关键词]多媒体; 体育教学 ; 技术动作

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不单纯是一种技术的引进,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它引发了体育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互动、教学艺术等方面一系列的探索与思考。多媒体技术需要继承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合理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优势,从而使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构成教学信息的高效传输和反馈,使体育教学达到最优化境界。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体育实践课教学,传统教学方法是“讲解+示范”的形式讲授。每一位体育教师的示范并不一定都很标准,体育动作瞬间即逝,很难把动作固定下来给学生看,学生在头脑中不能很好的和很完整的形成动作技术概念。而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和动画的移动、旋转、定格、慢速播放、闪烁、配以同步解说等手段来表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从而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我们以挺身式跳远为例,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同步解说、慢动作示范,更别说把动作要领进行定格、慢放或回放。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清晰地看到各部分动作。给学生以视觉上认识,更容易接受与理解,从而建立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中学足球教学中,常出现部分学生对足球课兴趣不高(特别是女同学)。学生们平时接触足球的时间也不多,基本技术不好,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刚开始学习足球基本技术动作时比较枯燥。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灵活多变的放映特点和媒体丰富的表现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新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展现学生的联想思维,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多媒体技术不可能完全取代体育教师的教学

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个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将起主导作用,这不仅是因为教什么、学什么取决于教师,还因为怎样教、怎样学也取决于教师,即使有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使用不当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如在耐力跑教学中,学生耐力素质的提高还是靠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实践课上学生的实践,若单靠多媒体技术只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技术概念,并不能提高学生自身的耐力素质。可见,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师仍起主导作用,学生仍起主体作用,媒体仍起中介作用,传统课堂教学,基本没有改变。多媒体只作为一种新的、功能更为先进的媒体,主要用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四、多媒体教学不应追求华而不实

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地深入教学中,一些不协调的问题也不断的产生了。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的新颖,结果教学形式很热闹、很生动,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如在篮球低手上篮教学中,对于初学者来说规范动作是很关键的,但有些教师为了片面的提高课堂气氛,播放一些街球的精彩片段,不少学生就模仿街球里的一些不规范的动作,结果华而不实,这对初学者来说很不好。因为街球里的上篮动作很多都是追求好看、华丽的,结果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收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表达形式。

体育教学思考篇7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育 学生自我发展 思想健康教育

学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就是自身知识的增长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主要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与此同时保证学生的思想健康,让学生不仅拥有高超的技能和强健的体魄,还拥有健康的心理,不管是在校园还是在社会都能更好地发展。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思想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学校体育取得了重大发展,然而学生的思想健康和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也影响民族的前进,在体育教学中思想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现在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提高学生的成绩,不重视学生思想健康这一块,对体育教育更不重视,导致现在的年轻一代身体素质差。这种错误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的思想没有得到好的发展,而且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变差,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我们应该及时改正这种错误,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

要想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就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只有改变他们的思想,才能强化教学效果。要树立思想健康为第一的教育思想,代替教师和学校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思想。既要重视学生的技能和品质,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只有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二、创新体育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方式,促进教学体育技能和健康教育方面多元化的发展。做到体育知识和健康教育内容相统一,并结合体育知识和健康教育,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选择性地减少一些技能锻炼内容,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充分而和谐地发展。

制订出相应较好的教学方案,结合体育知识和健康教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筛选教材,选择最适合小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要增强学生健康教育的心理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能力,培养学生体育健身和思想健康意识。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思想健康教育的完善

(一)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应该注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身体状况,进行不同程度的体育训练,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育教育目标是提高体育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达到锻炼身体这一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更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充分发挥所长,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健康的综合发展。

(二)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有效确定教育目标。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心理状况不同于其他特征,不经过细心观察、深入探究是很难了解的,更不必说进行针对性教育了。心理调查包括课前和课中调查。

1.集体或小团体的心理调查

由多人组成的一个团体或集体,肯定有其组合的某些共同特征。一个班集体的班风班貌往往是他们心理的真实写照,包括班集体中的小团体,也有其共同的心理趋向。有因兴趣爱好组合的,有因学习成绩好差组合的,有因性格脾气组合的,等等。

2.学生个人的心理调查

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特点,教师只有经常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一起交流活动,才有可能更多地了解学生,而不是一个模糊表象。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焦虑紧张心理、抑郁悲伤心理、懒散自负心理、偏执逆反心理、孤独自卑心理等。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心理。

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心理,能够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关注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在体育实践中关心他们,经常用鼓舞的眼神和语言鼓励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成功后的满足感,驱逐心中的恐惧和不安,建立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让学生找到心理平衡点,消除消极心理,提升学生对心理发展的重视,树立学习体育的信心。

四、通过体育教学掌握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式

生活中健康身体永远离不开体育运动,好身体是锻炼出来的,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舒展身心,也可以通过观看体育运动增强竞争意识。体育是一项锻炼身心、磨炼意志、强化竞争意识和增长智慧的生活运动方式,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而且让学生变得更加积极、健康和文明,也让学生认识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杜洋.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2013(1):104-105.

[2]牛猛.中小学体育教学需要更新观念创新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3(8):39-40.

[3]钟玉河.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1):45-45.

体育教学思考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教育;自我锻炼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71-02

随着课改的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能。因此,时代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于是,一段时间来,“创新性教育”和“创新式教学”很是时兴,而且呼声越来越大,各种“创新式教学”的研究层出不穷。而在这之前,还有许多类似创新性教学的多种实践。面临各种“创新式教学”的探索,许多人曾有过疑问,学生能创什么新?在体育课上能创造什么?开始,笔者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但在学习之后,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在此,就体育教学中的创新谈一些看法。

首先,要正确理解“创新”一词。这里所说的创新与日常生活所说的创新、革新、创造都不一样,在体育教学中所提的“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这里的“性”是指具有这种性质,而且是教学活动,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教学安排,是连接学生创造意识、能力与未来创新活动之间的链条,我们绝不能把学生创新想得多高深。事实上,创新的关键是一个“创”字,“创”就是突破,就是“闯出”。突破什么?闯出什么?突破是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突破社会上的思维定式,突破某些名家给予的思维定式,闯出新的知识、新的思考、新的结论,如果没有这个“创”和“闯”,就不可能有“新”。

其次,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也要具备创造的品质。“教学改革”提倡了多年,但实践中除了一些优秀、特级教师获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大多不尽如人意,陈旧的教学观念,习惯的教学方法支配教师的一言一行。这种行为上缺乏创造,思想上怕标新立异成了教学改革的无形阻力,它扼杀了教师自身的活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有人曾将他人成功的案例进行录音,拿到自己班上试讲,结果失败了。究其因,这是一种缺乏创造,不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的生搬硬套。而这些教师教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班的学生不是那块料。”殊不知,这些教师自身就缺乏创造性的品质。“富于创造,富于改革”作为当代教师品质的构成,是教师工作性质决定的,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人脑接受知识不像电脑那样简单、迅速,具有程序化。抽象地说“教有教法”,具体实践又得出“教无定法”的结论。对于“立新”、“求异”,幻想好奇的青少年,就是再好的教学方法,周而复始也会变得老套,失去魅力。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型的劳动,它要求教师不断去分析你教的学生,灵活地变换教法。“因人施教”、“启发性”等教学原则的实施也离不开教师创造性的思考。魏书生、钱梦龙都是特级教师,但教法迥然不同,之所以取得卓有成效的业绩,是因为他们有一共同点,即“不断开拓”、“不断自我设计”。敢于创造、善于创造是他们最可贵最伟大的品质,也是他们取得辉煌成就、走在教改前列的法宝。教学是门艺术,艺术最忌讳的是墨守成规。教师只有不断去摸索、去开拓、去创新,才能破除模式化、公式化的教学,找到适合你的学生的教法,从而提高效果。担心教改失败而不敢创新的人是品尝不到成功的乐趣的。

第三,创新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创”。学生是不可能“创”出什么物质的东西,但他们可以创造出自己的新认识,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选择,在体育教学中“创”和“闯”来自于“可选择性”,“可选择性”是体育教学中的生命线。试想,一个学生如果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如果老师总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示范的所谓正确的示范去模仿,学生不用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选择,那么学生的思维就是死的,闯劲没了,胆量小了,思维僵化了,思路只有一个通道,于是创造性、创新性也就被扼杀了。在此举这样一个例子:原先教材中的投掷铅球,我们总是规定学生应如何持球,如何预摆,如何发力,甚至连出手的角度也规定好,学生根本不用去思考,也不能去创新。只能一味去模仿并成百上千次地重复。其实这是毫无意义的教学,从终身体育观来讲,成年后谁也不会买一个铅球来锻炼身体,从生活实践来讲,在生活中,假如真要我们去掷一重物,我们绝不会按体育老师教的方法去掷,因为生活实践告诉我们,投掷的方法很多,而且效果也好于所谓的“正确技术动作”,假如我们在课中尝试让学生去创新,相信在安全的前提下,学生会创造出多种投掷的方法。再比如,游戏本是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潜能的好机会,可是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在讲解方法之余,总忘不了去示范一下,结果学生清一式地按照老师的示范去做,看起来组织严密、有序,但实际上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我想,只要是不违反安全原则,只要能遵守基本的规则,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主观能动地选择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技术动作去完成,这就是创新体育教学的“可选择性”,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去选择练习的条件,练习的伙伴,练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在学习上敢于选择,善于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途径和措施。(1)加强重要性教育,明确学生的锻炼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厌其烦的想学生灌输体育课对学生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思想,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体育同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一体,是体现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则国家强。体育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结合勇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没有体育课的熏陶培养,是不可能的。(2)密切师生感情,确切教师的偶像地位。体育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密切师生感情,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和锻炼中出现困难时,要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处处表现出一位人民教师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经意间感染学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视教师如朋友,为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教学思想就会被学生自觉地接受,学生也就会在课内课外强化练习,自觉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上一篇:网络安全申请范文 下一篇:对金融会计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