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调研范文

时间:2023-09-17 07:48:39

科研课题调研

科研课题调研篇1

今天在这里召开“科教兴区”调研课题推进会,是我区成立“科教兴区”领导小组后的首次专题工作会议,与会同志都是领导小组的组成成员,所属部门是推进我区“科教兴区”战略的关键和主力,因此,有责任有义务将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做好。

刚才珍梅同志就“科教兴区”调研课题八个专题作了说明,各专题涵盖了经济、科技、农业、教育、人才、信息、政策等需要在这一战略中重点推进的内容。大家对专题的讨论都谈了具体设想,发表了真知灼见,我也很受启发。在此,我有三个想法同大家共勉:

一、思想重视、达成共识,增强调研工作的牵引力

“科教兴区”是区委、区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年初区政府1号和2号文件下发了《奉贤区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意见》、《奉贤区科技兴区2005-2007推进计划》,已经拉开了这一工作的序幕,今天的几个调研专题也是围绕科教兴区战略的各个重要环节展开的,主题鲜明,切合实际,具有相当的指导作用,对下一步开展工作非常有利。我们要高度重视调研工作,切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各部门领导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抓好调研工作的同时,还亲自动手,深入实际,带头开展调查研究,以自已的行动,促进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促进良好调查研究风气的形成。各部门要专门成立调研工作小组,召开调研工作会议,制定调研工作计划,根据重点调研课题,围绕战略实施中社会发展的现象和课题作出科学分析和研究,落实调研任务,努力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精力投入到位、组织保证到位、制定措施到位,协同推进,实现目标。

我们要在调研工作中意识到,“科教兴区”战略的目的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城市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是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教兴区”战略的作用是引领,要真正发挥这一战略对社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形成社会共识、社会尊重和社会合力。科技活动渗透在各个领域,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该树立“大科技”的观念、形成“大合唱”局面,使各部门依靠“科教兴区”促进产业、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希望大家高度重视、齐心协力,抓科技进步的自觉性、主动性明显增强,站在战略的高度、发展的角度,逐渐形成资源整合、优势集成的工作氛围,推进科技、人才、资本、智力等资源的有效重组,创造有利于“科教兴区”工作的良好环境。

二、明确方向、抓住关键,增强调研工作的影响力

当前,我区正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各项工作都快速提高。从产业导向来看,我区的“一区一业”、“一区一新”定位,特征明显、潜力巨大。上海市光仪电产业园区将落户奉贤,不久前市经委又在我区举行了上海输配电战略合作推进会,我区将是先进制造业的基地,这对提升全区乃至全市产业能级和经济水平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我希望大家要鼓足干劲,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开放的环境,加大引资、引技、引智力度,明确方向,在各个层面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做好工作。通过主题调研工作的开展,增强“科教兴区”的影响力,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协同,促进技术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工、农、科、教结合,汇同力量,完善社会保障、资金支持、服务优良的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支撑体系,寻求多维发展,力求聚焦突破。实现同志提出的“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不断攀登科技新高峰,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和城市功能,实现发展阶段的新超越”目标。

三、结合实际、有所作为,增强调研工作的推进力

“科教兴区”工作目标的实现,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对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把工作目标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放在优先位置,并贯彻到工作思路、重大决策和具体工作中去。我们要在推进调研工作的基础上,注重把“科教兴区”工作目标同本部门的“十一五”规划制定相结合,在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工程、实施产业基地工程、实施服务系统工程、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实施科普宣传工程、实施社区文明工程等工作中,通过具体实践,提高全社会现代化意识、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意识,提高运用科学思维争取更大经济、社会效益的能力。举全区之力,使经济取得跨越、社会走向和谐,使我区的综合竞争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科研课题调研篇2

一、制约县级人大工作的主要问题

1、对人大机关认识不正确的问题。人大常委会领导和机关委、室负责人,大部分是从党政领导岗位上转任的,普遍存在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加之其它客观因素的影响,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够,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开展工作力度不大,致使社会上把人大机关误解为党政干部的养老院。

2、机关干部队伍整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人大机关干部

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年龄偏高现象突出,年轻干部较少,懂经济、懂法律、懂科技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人员更少。由于干部队伍结构的不合理,加之工作人员数量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人大机关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进而影响到常委会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3、人大代表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对于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来说,农民代表较多,由于知识水平和法律素质不高,导致出现了“举拳头、吃馒头”现象,严重影响了代表作用的发挥。而且代表不作为现象也比较普遍,许多代表满足于每年参加一次人代会,闭会期间很少参加代表活动,代表职务徒有虚名。加之主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较少,所提意见、建议局限性较大,质量不高,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办好事的代表更少,影响了人大机关的整体社会形象。

4、监督工作还有不少盲点的问题。与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相比,人大工作的差距还很大。如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由于缺乏有效的运作机制,使用效果很不理想;再如,质询、罢免、特定问题调查,是法律赋予人大的刚性监督手段,最能体现人大的权力,最能体现人大的社会威性,遗憾的是各级人大常委会都很少使用,甚至一届五年也不使用一次;还有,现在人大常委会任免干部往往注重程序性、法律性,如何提高任免工作的质量,做到党管干部与人大常委会依法任免干部的有机统一,目前,各级人大常委会探索的不够、办法措施还不多。人大宣传工作依然薄弱。目前,我们虽然比较重视人大宣传工作,但往往是自己宣传自己看,人大的稿件在人大内部报刊上发稿较多,而在有影响力的其他报刊发稿数量较少,形成了人大宣传工作墙内开花墙内香的尴尬局面。

二、形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法制意识不强。从社会整体来看,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不强,有相当多的群众习惯上认为只有党委、政府才是领导机关,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深,对人大监督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不够。从工作上来看,上一级党委召开重要会议,大都是只通知地方党委和政府首长参加,没有将人大主要领导安排在内,与人大的职能和地位不相符。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有的代表、常委会委员也存在人大意识不强的问题,缺乏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怕越位、怕监督过头”,顾虑触犯党的领导,影响“一府两院”的关系,因而搞起监督工作来畏首畏尾,不敢动真碰硬,使监督工作达不到应有的力度。

(二)思想认识不高。从监督和被监督者来看,有些党

政部门干部接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认为人大监督“一府两院”工作是“找麻烦”、“挑刺”,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给予高度重视,不能积极主动的去支持和配合人大开展的各项工作;有的“一府两院”负责人只强调监督支持,不接受监督制约,致使人大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很难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抓监督工作。我们人大的同志有的怕得罪领导,审议发言只讲成绩不提问题,或者就当个纯粹的哑巴委员,致使监督工作达不到应有的深度和力度。

(三)监督职能发挥不到位。监督质量不高和成效不明显

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程序性监督多,实质性监督少。如对财政预算、社会计划的监督,往往只是过一道法定审议程序,各种指标是否科学合理,难以深入审查,缺乏了人大监督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弹性监督多,刚性监督少。多数监督只注重了形式的庄重和程序的合法,很难有效解决一些深层次、实质性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敏感问题和社会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使监督体现不出应有的力度和威性。三是建议性监督多,强制性监督少。审议工作、执法检查、述职评议等监督方式运用较广泛,对存在和发现的问题基本都用提意见、建议的方法来督促解决,很少运用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和罢免等强制性的监督方式。

(四)现行体制没有理顺。从现阶段县一级党和国家机关

的运行体制看,党委、人大、政府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一是党政不分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长期以来,许多工作都是“党委决定,政府去办”,或者党委、政府共同决定,联合行文。这样,作为接受党委领导、监督政府工作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行使监督权时就会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实际是削弱了人大的监督权力。二是人大主要领导在党委的位置与权力机关的地位不相称。在我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宪法和法律规定人大在县级国家政权机关中居于首位,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理应由同级党委领导中的重要成员担任。但从现状看,除了少数由书记担任外,人大主任一般都不是县委常委,而政府县长往往是同级党委的第一副书记担任。这种情况与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法律地位极不相称,也是影响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监督不力的主要原因。

三、加强县级人大工作的对策

第一,提高全社会对人大工作的认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纪念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为契机,切实加大人大性质、地位和作用的

宣传力度,深入开展人大基本知识和《监督法》、《代表法》、《组织法》等法律为重点内容的宣传培训活动,使社会各界,尤其是人大机关工作的同志充分认识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权力和职责、代表的权力和职责、委员的权力和职责,让大家知道在各种监督形式中,人大的监督是最高层次的监督,也是最有权威的监督;让大家知道在人大工作是大有可为的,到人大工作只是工作岗位的变动,不是退到二线,确实还能为人民群众办许多实事、好事,还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从而提高依法履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牢固树立不监督就是失职,不接受监督就是渎职,就是对人民不负责任的主导思想,切实解决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要监督的错误思想。在听取审议有关工作报告时,规定常委会委员必须积极审议发言,尤其是对口工委必须做有深度的审议发言,不能只讲成绩,更重要的是要讲存在的问题和整改的建议、意见,并进行跟踪监督确保贯彻落实,从而解决委员说了白说,导致委员不想说、不愿讲的问题。

第二,正确处理党委和有关国家机关的关系,推进人大依法行使职权。要通过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克服领导工作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凡应由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决定的事项,应按照党委决策意见,提请人大常委会依法作出决定、决议,再由“一府两院”去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运作,使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和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党委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真正成为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最终实现党对国家的全面领导。县委要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尊重和支持人大工作,支持和帮助人大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要提高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在党内的地位,高度重视人大机关干部职工的配备,加强人大机关干部与党政干部的交流,要从改善党的执政方式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的政治高度予以解决,使人大真正成为地方党委执掌地方国家权力的重要机关。

第三,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确保人大职权的有效行使。我们要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常委会工作实际需要,进一步健全有关议事制度,完善监督工作程序,确保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应对法律已经规

定的监督方式和工作制度,如听取审议工作报告、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销规范性文件、撤职、罢免等作进一步的完善,细化操作程序,明确法律后果,以便于依法行使各项职权,确保进入程序的监督事项能有始有终,避免监督过程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不了了之的情况。二是要适应新形势、总结新经验,在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近年我市人大广泛运用的工作评议、执法检查、司法监督、三帐监督等一些行之有效的监督方法进行总结和规范,使之更加有效地为行使人大职权发挥作用。要通过全方位的健全完善有关法规制度,使人大行使职权有规范、具体、操作性强的法规制度可依据,做到用制度来监督制约人和事,增强人大工作的权威性,保证人大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科研课题调研篇3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74-02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编号为XHZ115-093),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编号为0708319B),于2006年4月13日正式开题。课题组从59所申报实验校中确定了48所中小学为实验校,其中中学15所、小学30所、综合中学(含小学)2所、完全中学1所。参与课题实验的人员达千余人。

在课题启动后,总课题组为摸清现状,利用三个月时间开展了调查研究。(1)问卷调查。对参与实验的教师用信函方式联系,进行三次不同内容的问卷,共回收了888份问卷。在剔除无效卷后,统计有效问卷762份,占参与实验教师的70.8%。(2)组织课题研究专家指导组围绕课题拟出提纲下去调研。先后抽取了13所实验校进行访问、座谈,对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现状的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做如下汇总: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参与课题实验人员的自然状况

参与课题实验的专业教师919人,管理人员153人,共1 072人。年龄结构见下表:

(二)参与研究的实验学校基本情况

在48所实验学校中,办学综合实力较强和条件较好的学校约占1/2以上,其他为一般或较差的学校。这样做有利于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各层次的学校基本上都具有如下特点:

1.积极主动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他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学校当前所需要的,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推动本校的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因而很多学校都要求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但是总课题组考虑到学校太多不便于开展研究活动与管理,所以,最后压缩到48所学校。

2.领导重视。各实验学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牵头人、以教学校长和科研主任为负责人的课题领导小组,选择和确定了实验人员,健全了研究制度。

3.具有较好的科研工作基础。48所实验校普遍都承担过研究课题,仅在“十五”期间,就承担或参与了部级、省级、市级、区级和专业委员会等部门审批的科研课题204项,平均每校4项,最多一所学校承担大小7项课题,均较好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并得到了课题审批部门赞扬。平时都能组织尽量多的教师参与教科研实践活动,搭建教师间合作交流平台,在“咖啡吧”、“科研巴士站”等活动中,介绍开展研究的做法、体会和经验,培养了一支科研骨干队伍;同时还建立健全了科研激励机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如:组织科研培训,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及时推广科研成果,并与晋职评优挂钩,健全奖优评先等制度。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内涵的研讨情况

开展好本课题研究的前提是要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由此才能明确培养科研能力的系列目标。为此,第一步是在问卷中提出“您认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都应包括哪些方面?各方面又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等问题,广泛征询实验教师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总梳理;第二步是通过科研书刊和上网,查阅了有关内容;第三步是经专家组集中讨论,最后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如下比较一致的看法: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承担和完成课题研究所具备的各种能力。从课题研究过程各个环节的实际需要出发,本课题重点研究培养十种科研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选择科研课题能力,设计研究方案能力,运用科研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能力,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全局与关注细节相结合、实际操作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等能力),合作研究与交流能力,搜集和利用信息能力,积累和分析研究资料能力,科研总结和写作能力(包括案例、经验总结、论文、研究报告等的写作),科研成果应用、宣传推广和吸收能力。

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估应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看以下几方面的情况:(1)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具体运用和发挥的水平;(3)所取得的实际科研效果。

(四)实验学校的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现状

我们在交给实验学校领导的问卷中,请他们根据上述教师十种教育科研能力和评估标准,按“强”、“较强”、“一般”、“弱”四个等级,首先组织教师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估(共有762人参加),然后由领导进行综合评估,为每人评出一个相应等级,以此作为实验的“前测”。结果如下:

在十种科研能力中,“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科研方法能力”和“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尤为薄弱。

二、课题调研组下基层,开展面对面调研活动的情况

在总课题开题后,为更好完成本课题,总课题组组织部分专家指导组和课题组成员,组成了“课题调研组”对基层14所实验学校进行了抽样调研。主要内容是:

1.学校汇报:(1)学校承担“十一五”课题的情况;(2)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现状及需要;(3)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打算(重点是如何结合课改和课题研究的实践来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4)对总课题组的希望与要求。

2.教师座谈:(1)在结合课改开展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2)教师从事教科研有什么困难;(3)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提高科研能力有何需要与建议。

3.与学校共同商量下一步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

从学校汇报和教师座谈中看出:

1.学校和教师迫切需要通过参加本课题研究,切实提高科研能力,以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所承担的“十一五”课题;

2.对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做了一些准备,也有一些打算,但在措施上还不够具体,认识上还有搞不清楚的地方,如“工作研究算不算科研?”“经验总结算不算科研?”等;

3.迫切要求总课题组派人下去做一些具体指导。

调研组成员在发言中再次强调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1)求实:以在课改和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重点,实心实意奔目标,实实在在抓过程,实实惠惠求效果。课题研究要和课改、校本培训紧密结合,为实现办学目标服务。(2)求真:从实际出发订计划,区分层次定目标,开展活动重实效,过程资料重积累,实事求是做总结;要拿出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可操作的措施来。(3)创新:勇于创新,积累经验,认真反思,探索规律,不等不靠,摸索出一些体现本校特色的好的做法来。(4)协作:各实验学校之间、各实验教师之间要集思广益,同心协力,及时沟通信息。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自主学习能力亟待提升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近年来实验教师越来越重视读书学习,但总的来看,读书较少,而且需要拓宽知识面,加强针对性。

建议实验学校要继续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科研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根据本课题需要,指定读书书目(今年主要读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科研有问必答》两本书)。每月要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并采取网上论坛、课题研讨、课题讲座等方式交流读书心得,增强教师自修提高意识,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科研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一些学校在课题选择上有盲目跟风、求大求全、超过学校实际条件的倾向。

为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建议实验学校首先在选题上要“小课题,深研究”,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急需解决且便于实施、可行的课题,尤其要突出教师个人微型课题的研究;确定好研究方案和制订周密的研究计划,在研究过程中要把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调整课题方案;在研究实践中及时运用课题研究成果去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3.建立研究团队,集思广益搞好课题研究

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的课题只是单个人在操作,没有形成拳头,没有集中力量进行集体攻关,研究队伍较松散。

建议各实验校努力找到已申报审批的“十一五”课题与本课题的结合点(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与优势,确定1-2项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不分散学校有限的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将本课题深入研究下去,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达到互补双赢。以校际、教师间交流观摩的方式,研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互相交流,共同合作,以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4.注意资料的搜集、积累和利用

调研中发现,有的学校掌握相关资料较少,平时积累研究资料也不够。

建议各实验校有效地利用本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图书资料,大量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教育理论、实践经验、个案分析、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故事、教育日记等资料,并分类管理,以便查阅。鼓励课题实验教师积累教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教学交流、研讨记录、教学笔记、教育随笔、会议记录、专家讲座笔记等,把在研究过程中体验及闪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灵感和感悟都随时记录下来。只有重视研究资料的长期积累、分析和加工升华,才能高质量完成本课题研究工作。

5.努力提高写作能力和成果应用、推广能力

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的写作能力较差。

建议各实验校一方面请专家、学校领导或有经验的教师举办科研写作辅导,另一方面,要组织教师多练笔,在实践中提高科研写作能力。学校要及时组织课题领导小组对教师的课题成果给予认定和推广,总课题组对各校的研究成果负责上报推荐。只有那些写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实感受的并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才能被称为是优秀成果。科研成果切勿粗制滥造、七拼八凑,更不可以把别人的文章改头换面据为己有。在成果鉴定中要防止弄虚作假。要提高对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能力。

科研课题调研篇4

一、当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中有待改进之处

1.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课程不足。从近年来,高校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教学安排看,研究生在校所学课程中,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经典名著导读课程所占比重偏弱,专业课程安排较多。在实践中,这种教学设置理念容易造成研究生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了解不足,学术修养受到限制。这一缺陷导致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对研究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能力较弱,因而,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对策时难有说服力。此外,近几年,硕士研究生跨专业调剂招生有所增加,对这类学生如果在课程设置中突出专业课程,淡化基础理论课程的安排,那么这些跨专业的研究生在专业理论方面的学识就难以同本专业的研究生相比。如果研究生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研究生在专业理论层面的“短板”难以得到弥补,那么对研究生能力的提高,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都违背了研究生教育的初衷。

2.研究生课程内容更新慢。在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中,一些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已有安排,而在研究生教学中再次安排主要是专业教学所需。因此,教学内容应该比本科教学内容有所深化。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生专业课程教材偏少,与本科课程内容拉不开档次,不少课程是本科阶段的简单重复,对研究生缺乏吸引力,不利于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提高。

3.研究生课堂教学方法有待提高。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阶段的课堂教学最大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综合思考与学习能力,反映在课堂教育上,一是要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运用理论的能力,使研究生能够对专业领域的理论比在本科阶段能上更高的台阶。二是通过教师对问题分析的『方法、步骤逐步提高研究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如果在研究生教学阶段仍然是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那么就难以体现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的区别,叉无法活跃他们的思维,无法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导师责任制实施中师生联动有待加强。导师责任制的实施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导师的作用,使导师能更好地指导研究生的科研与写作,挖掘研究生的潜力,以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大多停留在课堂教学方面,导师对所带研究生的平时指导不足,例如带学生共同参与社会调查,共同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等方面比较欠缺。学校对导师制究竟应该如何运作,导师制经费的使用以及如何制定评价指标等方面仍然处于探索之中。

二、对当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几点改革建议

以上几方面的问题说明,在研究生教学与管理中,若将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落脚点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就必须对现行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进行调整,因此,需要在以下方面给予改革:

1.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要加大专业重要原著导读和理论述评课程的教学比例。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以研究生已有的学识和能力为基础,以培养科研人才为目标,以具体的科研活动为训练方式,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注重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尤其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名著导读和理论前沿的课程设置是必要的。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本专业的研究领域形成重大影响的理论以及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能较好掌握,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我们知道,现行制度与建立这一制度所依照的理论存在内在联系。因而,只有掌握专业基本理论才可能对现实社会中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学术分析,才可能提升研究生的专业学术思维能力。

2.注重和提升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法,突出研究性。研究生的课堂教学除了在课程设置中围绕专业的特点加大专业理论和专业研究型课程的设置外,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教师授课的方法所起的作用很重要。在授课中,教师应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突出

“研究”的特点。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式,使研究生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书中的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课后必须自我阅读和理解这类课程的内容,促使其思考理论,运用理论。在教学内容中,教师应突出研究的特点,如在课程的每个专题中,对研究的问题,从方法上引导研究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以使研究生教学显示出不同于本科生教学的特点。我们认为,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研究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自己所提出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活跃他们的思维,使其从中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导师责任制应以学术研究为纽带.围绕共同进行学术研究而建立。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设置导师制有助于落实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有助干提高研究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导师对所带的硕士研究生应安排他们参加课题研究,通过与导师共同进行学术研究,有助于研究生了解导师的学术观点和治学风格,有助于培养研究生查询资料的能力,进行学术研究和写作的能力。从培养硕士研究生了解社会,关注本专业的热点问题,增强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角度看,导师带领研究生共同参与课题调查也是提高研究生研究能力所必需的。如果高校在导师制的管理中,突出上述两点,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将是大有益处的,并且对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设计,提高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都大有帮助。

5.注重社会调查对研究生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过程中,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应利用寒暑假鼓励学生从事社会调查。通过在企业、家乡的调查有助于研究生发现问题或者对所需研究的问题有更为深刻的了解。通过社会调查而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可为硕士毕业论文,在选题、论文资料和学术观点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社会调查也有助于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调查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本专业理论的掌握。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假期社会调查,导师应对其调查从调查提纲的设计,调查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了解调查的进展,遇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学校应对研究生的社会调查在联系上提供方便并在调查费用给予经费方面的支持。

科研课题调研篇5

【关 键 词】民办学校;高中教师;课题研究;调查;问题;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17-02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很难有学校的创新发展。”培养并拥有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将是切实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法宝,面临激烈竞争的民办学校尤其如此。为有效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实效提供依据,我们对民办学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以座谈、口头访问、网络聊天等方法,调研对象为诸暨市某民办学校高中教师。有效的研究对象共129人,其中男教师73人,占57%;女教师56人,43%。

一、民办学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 课题研究参与率较高,但高级别的参与率较低。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有75%的教师参与过课题研究,其中参与县级及以上课题的占25%,校级课题研究的占50%,未参与过课题研究的比率为25%。

2. 熟悉或使用的研究方法多样,但停留于低层次的水平。教师熟悉或者经常使用的科研方法,比例最大的前三位依次为文献研究法26%、经验总结法21%、调查法16%,合计占63%;教育观察法15%,教育实验法12%,不熟悉的占5%,其他方法占5%。数据表明,教师使用的研究方法多样。但另一方面,民办学校教师对更适合基层学校教师使用的,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方法如叙事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却不熟悉或不经常使用。这表明教师采用的研究方法停留于低层次的水平。

3. 没空搞研究、不会研究占较大比重。调查显示,三成多教师“难以抽出时间”,近三成教师“不知道如何开展研究”,四成的教师认为“研究与教、学工作分离,帮助不大”。可见,没空搞研究、不会研究占相当大的比重。

4. 研究式偏重于观摩交流,撰写教育反思的比率偏低。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最大的活动方式,排前三位的依次是,观摩同事或其他人员的课堂教学27%,与同事(同伴)交流、商讨24%,参与课题研究15%,三者相加占66%。这表明在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种基本力量中,教师们更偏重于相互交流与沟通。调查显示,教学(教育)反思撰写指向上,半数教师(55%)是围绕问题解决情况撰写的,近三成教师(26%)是“围绕教学目标撰写的”。表明,教师们撰写的教育(教学)反思实践应用性较强。但比率偏低,教育反思在教研方式中的比例仅占14%。

二、民办学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原因分析

1. 动机偏差: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较浓的功利色彩。“您参加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因”,比例由高到低排前三位的依次是:评职称(50%),提高教学成绩(15%),提高自己(14%)。“通过与同事交流,您认为同事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因”,比例由高到低排前三位的依次是:评职称(61%)、提高自己(23%)、提高教学成绩(6%)。教师对自身和同事参与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因,各类别的比例虽然略有不同,但总体上趋于一致,即均集中于这三项,而且排第一位的评职称的比例远远高于第二、三者。这表明研究的功利色彩较浓,动机有偏差。

2. 教育教学及其他任务的繁重是缺少研究时间的主要原因。在“您认为缺少研究时间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个人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较重”、“学校的其他任务太多”的比例各为38%,合计共占76%,将近八成。

3. 学校培训指导不力与教师自身不学习进修是造成教师不会研究的两大原因。调查显示,学校方面的原因,“没能组织专项的培训”占34%,“缺乏学校或上级部门跟踪指导”占19%;教师自身原因,“没有学习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占32%,“没有读书不了解当前的教育现状”占12%。

4. 教师方面是课题研究难落实的主要原因。“选题不当或不知道如何进行研究”占34%,“为了结题证书”占23%,“教师的惰性”占17%,“缺乏必要的信仰”占4%,四者相加占81%,可见教师方面是主要原因,包括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强,科研知识与技能薄弱,研究动机不端正,教师个性上的不足。制约研究质量的原因上,“不知道如何进行研究”占32%,“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分离”占26%,“难以选择恰当的课题”占14%,“写作和总结能力不高”占11%,“过程根本没有落实”占9%,进一步印证了教师科研能力方面的薄弱。

三、促进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措施

充分考虑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诉求是学校能否制订并有效落实措施的重要依据。为此,以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诉求与希望为分析视角,提出促进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措施。

1. 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包括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引导教师转变教育科研观念,破除教师心中的教育科研“无用论”、“神秘论”、“负担论”、“无条件论”等等偏面的或不正确的认识,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想方设法留给教师较多的教育科研时间。

2. 宏观引导,微观自主。关于“你认为学校或教师如何真正做好课题研究”,教师们认为“学校确立重点课题、各学科组承担相关子课题”占41%;“教科所确定重点课题、各学校研究相关子课题”占35%;“主要领导参与、有面有点的进行”占16%。“如果今后您需要参与课题研究,您希望课题的来源”,近一半的教师选择由教科所或学校提供选题(教科所编制课题规划指南,按照指南选题占25%,学校提供选题占23%)。可见,学校对课题研究进行通盘考虑,设立重点课题、龙头课题,统领全局,同时又进行细化,编制子课题,分工到各处室、各教研组承担研究。也有35%的教师选择“自选课题论证”,提示教师要在学校和教研组的指导下发挥主动性、能动性,有效选题,扎实开展。

3. 加强培训与指导。调查表明,学校培训指导是造成教师不会研究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如何有效落实课题研究并提高研究质量,41%的教师指出要“加大指导力度提高落实水平”,50%的教师建议“根据学校特色组织相应的科研成果推介会活动”。为此,教师要通过“自上而下”(学校总体安排、教师自愿选择)和“自下而上”(教师提出要求,学校安排组织)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科研培训与指导活动,丰富教师的教育科研知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科研课题调研篇6

关键词: 科学小课题 研究性学习 选题

科学小课题研究,狭义是指以初中科学为教学内容,针对自然科学范畴内提出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和任务的研究题目。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在师生的共同策划下(也可以由学生自主策划进行),以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为背景,以碰到的实际问题为指向,选择和确定适合的科学知识进行问题的探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获取所需的信息,最终解释或解决所碰到问题的学习活动。参照初中科学探究的思想,完整的小课题研究一般要经历“确定探究课题组建研究小组制订研究框架建立理论假设捕捉预期现象开展实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分享研究心得”等诸多环节,本文主要探讨学生科学小课题研究的选题与指导策略。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是研究的关键,所选的课题是否合适,对研究活动能否顺利开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秧好一半谷,文好一半题。”我们鼓励和帮扶每位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生活中的独特科学做法或遇到的困难,选择研究课题。

一、激发兴趣,消除学生“小课题研究”的神秘感

我们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宣传栏展示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小课题研究”的内容、要求、方法和意义,通过获奖者现场答辩、分发研究成果集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小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揭开“小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比如,研究小组以村里房前屋后比比皆是的棕榈叶为例开展小课题研究,最后撰写的研究成果《棕榈叶编制菜篮子的实践研究》取得浙江省第五届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三等奖、温州市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一等奖、温州市首届初中科学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一等奖、组员被授予温州市“小科学家”提名奖的好成绩。继而,同样采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包装袋,深入研究经纬法编织技能,设计编制许多生活用品,突出废物利用、节能减排的时代主旨,研究成果《包装袋编制生活用具的实践研究》有很大突破,最终获得浙江省第六届初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学生了解到这些成果获奖之后,兴趣盎然,顿时间申报小课题的激情高涨。

二、阐述要求,明确学生“小课题研究”选择的方向性

学生申报的科学小课题往往是残章断简、夸夸其谈。我们可以通过实例说明小课题研究选题的方向性、操作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介绍不宜选择的题材,比如不宜选择难以观察、测量、比较的课题,不宜选择药物、药理、药效等题材,以及需要研究时间较长、不具备实验条件或者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题材等,保证选题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为了增强学生选题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我们可以给出选题方向的一些建议。

1.创新实验类:实验的改进,探究实验的开发。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科学实验进行改进,改进科学实验的取材问题、实验的仪器、实验的现象等。如学生确立的《新型自动浇花机系统》《探究硫酸铜晶体的种养》、《神奇的魔水——探究植物中的酸碱指示剂》等,都是对教材实验的再开发。

2.实践探索类:低碳理念的实践应用、调查。如本地区污染的调查,动、植物资源的调查,营养与健康的调查,疾病与防治的调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学生确立的《澄田村果树发展现状及限制因素的调查》、《关于市场上各种纸巾安全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等是代表。

3.小发明、小制作类:学习用具的改进或发明,生活用品的改进或发明等。如学生确立的《八棱瓜鞋垫与普通鞋垫的比较研究》、《竹炭净化器的制作研究》等。

三、引导学生,增进学生“小课题研究”的亲切度。

杜威认为:唯一正确的教育来自对学生能力的刺激,这种刺激是由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处社会情境引起的。①研究小课题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对完成研究的强烈兴趣。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因此,我指导学生选题的要求和原则是:面向初中,立足农村,服务农村,选择身边熟悉并感兴趣的题材。

为了保证选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我们首先放手让学生选择生产生活中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独立完成的好题材。如科学小课题《八棱瓜鞋垫与普通鞋垫的比较研究》的研究缘起,学生在申报小课题时知道家乡的八棱瓜是主要的食用蔬菜之一。他们还发现,每当过了金秋季节,农民伯伯会把成熟的八棱瓜经太阳暴晒取出种子,留下很强韧的八棱瓜纤维。我们需要敏锐地捕捉这一信号,进而引导他们对此进行再利用研究,交流中学生联想到洗碗的抹布、鞋子的鞋垫等,接着组建小组开展完整的研究,所撰写的研究成果再次取得温州市第三届科学小课题研究一等奖的好成绩。

四、制度激励,增加学生“小课题研究”的产出量

科学小课题的研究,不仅要在数量上有充分积累,更要在质量有所突破。我们的做法是“广泛(海选)征集寻找闪光点,确立载体确立切入点,以小见大突出创新点,化有为优”。如农村的学生对房前屋后的棕榈树和棕榈叶再熟悉不过,在儿时的他们都有着帮爷爷奶奶“蒲扇纳凉”的体验,更有部分学生留下了玩弄棕榈叶编制小玩意儿的深刻印象。经过他们的小课题研究,居然萌发了用棕榈叶编制菜篮子创意,造就了表现自我才华的机会。

要顺利开展学生科学小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制度、资金的保障。我们通过努力形成《学校科学小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学校小课题研究操作规定》等一系列制度,还专门出台《学校科学小课题研究奖励制度》。制度激励主要包括展示性激励和评价性激励。展示性激励,即通过“现场答辩会”和“经验交流会”两种形式推广优秀小课题研究成果,让学生体验研究的收获和乐趣。评价性激励制度,则渗透各个层次的评优领域: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方面把科学小课题研究作为对等级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

万丈高楼平地起。鼓励和指导学生努力将生活、学习的小问题转化为研究的科学小课题的过程,是师生一同聚焦某一个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是开展小课题研究最为关键的一步。学生一旦入了门有了一个好选题,便游刃有余地开展后续研究,逐渐形成驾驭科学小课题的本领和科学再创造的才华。

注释:

①约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条.转自George W.Gagnon,Jr.& Michelle Collay.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标准化教学的关键问题[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7.

参考文献:

[1]郁波.STC课程实验——基于实践的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章华南.农村小学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7(3).

科研课题调研篇7

【关键词】 区域性;教育科研共同体;学习交流活动平台;信息化活动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2

主研人:任红,研究周期为一年。

一、问题的提出

“十二五”初期,铁岭市教科所分别到本市的6个县区市级规划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调研,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许多研究课题内容相近,彼此没有交流,重复研究的现象很严重。

2.由于教育科研实行控制型管理,加之层级赋予的身份、职责和层级所对应的职权,造成教师们参与教育科研出现不合作或被动执行的现象;

3.某些团队的权威人士思想局限束缚着整个群体的思维,也缺少和其它课题组的交流和研讨,所以,研究的水平一直徘徊不前,难以拓展。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第一,区域性科研共同体的建立,为区域性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

第二,区域性科研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一所学校要想真正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竞争走向合作,树立起合作的学校组织发展观,打破校际界限,构建区域性科研共同体,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校际间教师们的交流和学习,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创造力和教师群体合作力,形成一种弥漫于整个共同体的学习和研究氛围,并凭借着群体间持续不断的互动学习与实践,使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得以最大限度的显现,进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区域性科研共同体的构建将改变区域教育科研管理和研究各自为政、同类课题研究互不沟通借鉴等弊端,打通学校之间的文化界限,分享校际优质研究资源,交流校际先进科研管理理念与经验。有利于智力、人力、设备等教育资源共享。

第四,培养教师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参加科研共同体的活动,将单个的教师个体聚合起来,教师们有了基于共同价值追求的归属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会日益增强。

第五,区域性科研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科研共同体的活动中,教师们突破自身的局限,从他人处吸收知识、信息以及智慧等,通过相互援助,共同探讨,取长补短,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来完善自我,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第六,区域性科研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发挥专业科研人员的引领作用,提高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共同体的研究活动是在市县两级科研人员的组织协调下进行的,所以研究活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得到保证。

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对象、

研究目标:

1.构建铁岭市教育科研共同体,以成为广大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提高广大教师科研素养和能力,拓宽教师科研培训的渠道。

2.进行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创新教师们沟通的方式,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全面推动区域内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均衡发展。

3.探索特色化区域教育科研共同体构建的新途径,提高区域性教育科研管理和研究水平,实现“先进理念共享、优质资源共享、科学方法共享、前瞻成果共享”。

本课题采用教育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等。

本课题以全市部分省市规划课题组实验教师为研究对象。

四、研究内容及成效

(一)学习交流活动平台的建设

学习交流活动平台是指科研共同体为作好教育研究、管理和培训等工作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如学术交流研讨会、中期研究成果汇报会、研究专题培训或研讨会、教学示范或观摩、科研通识性知识的培训、科研典型课题经验介绍、成果展示现场会、外出参观学习等,这些活动为教育科研成果传播和推广以及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提供一个的平台。

1.结合我市科研管理的“分类指导、分层管理、分片负责”,形成了三类科研共同体

第一,

同一研究内容课题作为一类,形成一个科研共同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被多个学校所关注,这样就形成了很多学校都在研究一个大的项目中的若干个小课题的局面。根据市教科所对“十二五”期间市级规划课题分类汇总数据,德育类课题34项、有效教学类课题30项、自主合作类课题11项,可以看出,同类研究如果能够协同作战,彼此互相借鉴,共同解决疑难,研究能力会大大增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课题研究过程中,召开了课题分类指导研讨会,效果显著。

2.针对学段不同和科研能力不同而分层管理,形成科研共同体

第一,因学段不同而产生的分层。由于小学、初中、高中教师教师面对的学生身心特征不同,不同学段教学重点不同,所以研究的立足点也不同,市县科研部门在进行研究指导时要有所区别。本课题组将针对各学段教师教育科研水平,制定如下培训菜单:教育科研基础知识、教育科研成功案例剖析、专题讲座、学校特色科研活动开展、科研论文的撰写等,这样每位教师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科研培训。对于以上的分层,同一层面的教师可以在各次科研活动中,组成一个科研共同体,相互学习借鉴,相互交流体会,共同发展。第二,同一学段,因科研能力不同而产生的分层。针对同一学段的教师,因其科研能力不同,所以在以学习交流活动平台进行活动时也要进行分层。以市县两级科研员为核心,第一层由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组成,这里主要是指市教科所聘任的兼职科研员和科研骨干;第二层面由热爱教育科研并已经在课题研究中初见锋芒的青年教师组成,这里是指承担省市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教师和个人小课题研究的教师;第三层面由年青教师组成。 3.由分片负责而形成的区域性科研共同体

分片负责是各县区科研室负责本县区省、市级课题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本课题由清河区教师学校吴丽红校长主持,区教育局程东局长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给予大力支持,袁颖老师从县区教师学校科研室的角度负责具体的指导、管理和培训工作。科研主任向各学科教研员认真解读研究方案,并进行相关的培训,之后各学科分头开展研究,到一定阶段进行中期研究总结,反思研究工作,各个学科再进行分头研究,总之,研究工作总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分解聚合再分解再聚合地运行着。本课题组召开的中期阶段成果研讨会效果非常好。

(二)信息化活动平台的研究活动

信息化活动平台是指利用网络给提供的丰富而快捷的信息传递渠道,进行区域科研管理和指导,使创新出广覆盖、高效率、强互动的科研管理和研究方式成为一种可能,使区域性教育科研管理和业务指导部门能够凝聚多方智力支撑,形成顺应教育科研实际需求的优质科研。

1.开通博客(http://jksrh.blog.163.com/),并以此为平台随着课题研究的进程,陆续撰写了一些课题研究指导类文章。以本课题名称开通博客(http://jksrh.blog.163.com/),和共同体中的一些课题组博客进行链接。

2.把qq群引入科研课题全程指导管理中来

为便于科研工作,课题组以“铁岭教育科研”为名开通了一个qq群,群号为72836503,全市各县区科研室主任、高中科研室主任、市直各学校和一些基层学校参与。利用这个q群科研信息,共同体成员可以在群里对共同体的活动体会,或者可借鉴的研究资料进行交流。另外qq也丰富了课题论证。以往课题论证一般采用现场式和通讯式,进行“十二五”以来,我们尝试用qq式。针对几个课题组研究同一内容的现象,采用多人视频的方式,组织几个学校的课题主持人和实验教师,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有多位市级科研人员或教研员参加,一起发现课题选题和研究方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由专家负责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几个课题组于网络上自动形成一个科研共同体,课题组任命一位论证专家对该共同体课题进行指导,并参与研究全过程。

3.利用qq群多方聊天软件进行科研引领

作为教科研部门,要为基层学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而最优质的服务就是科研引领。为使科研引领达到集约化,降低科研培训的成本,课题组对区域内不同类型的科研共同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时,采取了qq群这一方式。

4.利用邮箱、qq群等传递科研信息,开展调研工作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特别是邮箱,推动共同体的教师就教学计划、

备课、上课、教研活动、教学随笔、专业阅读、作业设计、试卷编制、课题研究、案例反思等进行广泛交流。另外,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会有一些困惑、问题或者好的经验和作法,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有关科研共同体建设方面的调查,通过邮箱下发和收回。调查分三个部分:第一,参与情况调查——作为参与主体实验教师在共同体内交流、培训和研讨等情况;第二,协调情况调查——作为协调主体的校长、科研室主任或科研骨干在信息、资源和活动组织等方面协调情况;第三,监督情况调查——对于区域科研共同体,监督工作应由本课题主持人或市县两级科研管理人员负责,在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作为监督主体所作的改进、完善等情况要调查。通过调研,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以便使区域性特色化科研共同体构建日趋优化科学。

下面为区域性特色化科研共同体运作方式图,其中a、b、c、d的含义很广泛,可以是同一研究内容的课题;可以是一个大项目下的几个子课题;可以是同一科研水平的教师等等。

五、研究得出的结论

1.构建区域性教育科研共同体是区域性教育科研管理的有效手段和新途径,区域性教育科研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2.构建区域教育科研共同体,实现“先进理念共享、优质资源共享、科学方法共享、前瞻成果共享”,节约教育科研研究和管理的成本,拓宽教师科研培训的渠道,有利于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

3.通过参加区域性教育科研共同体的活动,一些立足于功利性需求而参与教育科研的学校已经获得收益,参加科研的初衷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功利性需求变为发展性需求,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好。

4.区域性特色化科研共同体的构建,拓宽了教师发展的途径,有利于提升教师群体中的正能量,有利于培育优秀的合作文化。

六、问题与讨论

(一)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一些共同体缺少支撑力量。在研究中,由于一些共同体主席单位组织共同体活动不积极,或者协调多个成员单位共同参加活动存在一些障碍,造成一些共同体活动少,共同体缺少了支撑力量。

2.重复研究的现象还少量存在。

3.一些共同体存在着盲目服从权威的现象。从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看,打造科研共同体就是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特征就是扁平式结构。学习型组织结构是扁平的,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或人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二)讨论

1.课题组设计的我市区域教育共同体由以下五种类型构成:第一类是以宏观课题和微观课题为区分的大小课题研究共同体;第二类是市区学校协作发展共同体;第三类是城乡联动发展共同体;第四类是学科项目科研共同体;第五类是校长俱乐部或名师工作室。

2.本研究目前仅局限于在于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教育科研的均衡发展,而我们更上位的目标是在于寻求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的发展,甚至是核心化发展,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邬智、赵蒙成.社会科学研究构建科研共同体的策略:学习型组织的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第17卷第4期:104-108

[2]周利明.建立教科研共同体之研究.上海市[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高滨鹤.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协作体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第4期:89-90

[4]许新海、吴勇.海门新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09第4期:11-14

[5]张宏霞.共同体理念下教师管理的行动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2第7期:81-82

[6]郑藏.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l.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二j07.220

科研课题调研篇8

1、联合下达重点课题,将重点课题纳入责任单位年终绩效考核。围绕全市税收科调研重点方向,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与地方税务研究会一起下达了年度调研课题并将重点课题纳入责任单位年终绩效考核;规定每个重点课题牵头单位负责制,每个牵头单位的课题经费的落实情况纳入重点调研课题的绩效考核;相关业务科室全程参与相关重点调研课题调研,较好整合科研资源,形成调研合力,为全市地税系统切实开展科调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导。

2、表彰了年年优秀论文科(调)研文章。年年,全市各级地税部门和广大地税干部职工按照省局《关于下达年年地方税收调研课题的通知》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积极开展地税科(调)研活动,调研的论文质量与数量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省市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定,有7篇文章评为全省地税系统年年度优秀科(调)研文章,有2篇在全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有10篇文章被评为全市地税系统年年度优秀调研文章。

3、召开了全市地方税务研究会工作会议。为了更好地推动全市地方税务研究工作,努力把我市地方税务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更好地为全市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4月1日,组织召开了全市地方税务研究会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年年税务研究会的工作开展情况,布置了年地方税务研究会工作,表彰了年年度优秀论文,并对年重点调研课题安排进行了说明。市局党组书记、局长罗伟华到会并做出了重要讲话。

4、参加了市社科联组织的全市服务市民义务咨询活动。为了进一步宣传地税税务研究成果,更好地体现地税机关为纳税人服务的宗旨。月日,税务研究会组织了税收业务骨干,参加了市社科联举办的义务咨询活动。业务骨干积极的宣传税收知识,帮助广大市民解答一些纳税疑惑,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5、举办了全市地方税务重点调研课题研讨会。根据市地方税务研究会的布置和要求,月日,组织召集了全市地方税务重点调研课题研讨会,市地税局、市地方税务研究会和各调研论文责任人等骨干共20余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围绕《论税收法治与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等调研课题进行了讨论,广泛交流思想,共同探讨促进地税事业发展的良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研讨会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上一篇:历史知识大全范文 下一篇:金融市场的变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