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的分类范文

时间:2023-09-15 09:44:22

安全生产的分类

安全生产的分类篇1

摘要:生鲜农产品作为居民生活消费中的重要食品,如何有效保障其食品安全成为食品安全研究领域的重要命题。对近年中国发生的生鲜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食品种类、发生环节、责任主体及本质原因等关键信息的研究表明,各类生鲜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存在关键控制点,对食品安全关键点的重点监管,有利于提高生鲜农产品食品安全水平。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关键控制点;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5-0031-05

一、引言

食品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生鲜农产品(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是指通过种植、养殖、采收、捕捞等产生,未经加工或经过初级加工,供人们食用的新鲜农产品,主要包括蔬菜(包含食用菌)、水果、畜禽肉、水产品、鲜蛋等。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食品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鲜农产品因具备了新鲜、美味、富含营养等特点而越发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是生鲜农产品具有易腐、不易存储等天然特性,在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过程中也容易出现问题,生鲜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成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如何保障生鲜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成为当前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针对食品安全关键控制点开展了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M.F.Stringer等(2007)将食品供应链分解,细化为27个单元步骤,并将食品安全事故归因于21项本质原因,运用这一方法定位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和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1]。雷声芳等(2010)通过对北京蔬菜供应链的研究,认为在供应链的供应环节、配送环节和流通环节存在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应该加强对这三个环节关键控制点的监管[2]。张庆平等(2007)认为新鲜果蔬在零售环节存在食品安全的关键控制点,并对关键控制点进行了定位[3]。刘畅,张浩,安玉发(2011)通过分析近年来1460个食品安全事件,通过建立食品安全事件集和定位矩阵的方法定位了四个食品安全关键控制点[4]。霍红等(2011)根据黑龙江省情况,分析了果蔬、肉禽、水产品和乳制品4类农产品各自在其供应链环节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指出了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所在[5]。张竹青等(2011)应用HACCP原理分析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储运等环节中存在的关键控制点,认为应建立关键控制点体系,以便协助食品安全的监管与控制[6]。综上所述,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针对食品安全关键控制点来展开研究,但此前研究主要存在两点不足:一是研究中多运用实际经验和文献总结来定性分析食品安全关键控制点,运用定量分析定位食品安全关键点的研究很少;二是以往多以全部食品作为研究对象,偏于笼统,而对食品进行分类,找出不同类别食品的食品安全关键控制点,才能准确的判定各类食品的食品安全薄弱环节,对食品安全风险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虽然国内外针对食品安全关键控制点的研究已经存在,但对于“食品安全关键控制点”这一概念,学术界尚未形成成熟的概念[7]。“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HACCP)作为一项成熟的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安全控制系统已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HACCP是指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产品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采取规范的纠正措施①。同时,此前学者在研究时也对食品安全关键控制点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刘畅等(2011)认为通过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要素分析可以定位食品安全关键控制点,而食品安全事件中存在四个基本要素:一是事件涉及的食品种类,二是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供应链环节,三是食品安全事件涉及的责任主体,四是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本质原因,通过对四个要素的分析可以定位食品安全关键控制点。

因此,参考HACCP理论并结合此前相关学者的研究,本文将“食品安全关键控制点”定义为:在一类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安全风险集中存在于某个关键点上,即某个生产经营主体在供应链的某一环节的某一工序所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最多,可以预见当控制措施在此点应用,食品安全危害能被消除或将危害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笔者通过政府信息网站、食品行业专业网站、其他权威媒体等渠道搜集了2001年初到2012年9月份10余年间国内发生的生鲜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经过筛选去伪,整理出521起事件作为对象展开研究。通过定位不同品种生鲜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关键控制点,从而发现中国生鲜农产品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为监管部门和企业有效防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建议。

三、生鲜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分析

近年来,中国屡次发生生鲜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收集和整理这些事件信息所涉及的食品种类、发生环节、责任主体和本质原因等四个基本要素并对其展开分析,以便对中国生鲜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一)生鲜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的食品种类

本研究对象是生鲜农产品,包括果蔬产品(包含水果、蔬菜)、畜禽产品(包含畜禽肉、蛋)和水产品。在521起生鲜农产品事件中,涉及果蔬产品的事件211起,占40.5%;涉及畜禽产品的事件199起,占38.2%;涉及水产品的事件121起,占21.3%。如图1所示。

(二)生鲜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环节

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均可以归于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将供应链划分为不同的环节,以便对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环节进行定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可分为七个环节:生产环节、初加工环节、批发环节、仓储运输环节、零售环节、餐饮及食堂环节、家庭消费环节。对三类生鲜农产品各自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环节进行统计分析,各环节事件出现的频次如图2所示。

x(三)生鲜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主体

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都存在责任主体,而责任主体可以根据规模进行分类。以往的学术研究中通常依据企业员工人数或企业的注册资本金额对责任主体分类进行界定。本研究从搜集到的食品安全事件相关报道中所给出的信息判断责任主体规模类型,将食品安全事件的责任主体分为个体生产经营者②、小型企业、大中型企业三类。三类食品安全事件中责任主体出现的频次如图3所示。

 

(四)生鲜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本质原因

安全生产的分类篇2

安全生产责任目标 20__年,县政府明确规定,各级行政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辖区和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分管安全工作领导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将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层层分解到各乡镇、各部门。年初,县政府与36个乡镇、6个县有关部门签订了责任书;各乡镇和县有关部门与办事处、下属单位,以及有关企业签订了责任书。

开展企业安全生产分类管理 20__年,为了切实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形成有序监管、突出重点的有效模式,年初,我们为县政府制定了《x县安全生产分类管理实施方案》。全县各乡镇、安全监管部门深入村居、企业,摸清全县企业底数,并根据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将全县所有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生产性企业划分为“abcd”四类,区别对待,实行动态管理。其中:a类企业以企业自我管理为主;b类企业在企业自我管理的基础上,乡镇安监所(中队)、安监员或有关部门加以指导管理;c类企业由乡镇安监所(中队)、安监员或有关部门实行重点监督管理;d类企业由乡镇安监所(中队)、安监员协助县安监局或其他行业主管部门责令并监督其停业停产整顿,直至依法予以关闭。截止为止,全县已对4959家企业完成分类评定,其中,a类209家,b类3943家,c类596家,d类21l家。在安全监管部门的重点监督下,部分cd类企业进行自行整改,已有2102家cd类企业转化ab类企业。另外,关闭企业35家。

安全生产培训 20__年,推出了安全生产“百.万.十万”培训工程,将培训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乡镇、有关部门,采取直观培训、专题培训、联动培训、分类培训四种方式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防范知识培训,有效提高了广大企业负责人和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县安委办协同部分乡镇共举办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班8期,危化品安全管理知识培训班2期,电焊工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班2期,协同供电局举办电工特种作业人员培训2期。全县共组织培训安监人员(乡镇长)417人,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0013人,企业员工80112人,特种作业从业人员1254人。

“安全生产月”活动 20__年,紧紧围绕围绕“遵章守法,关爱生命”这一主题,以企业、农村、社区、工业园区为宣传教育主阵地,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日常安全知识为宣传教育主要内容,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安全法制观念,有效规范全社会的安全生产行为,促使了全县下半年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安全生产月期间,全县企事业单位共悬挂2600多条横幅上街,张贴安全生产月主题宣传画27000多张,出动宣传车100多次,发放宣传资料12多万份,举办4场上万人参加的安全文艺演出和9场5000多人参观的安全生产图片展,培训职工6098人,组织执法安全检查116次,共有2073人次参加了检查,检查企业5178家,发现隐患362个,整改隐患259处。

安全生产“铁网二号行动” 20__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9—12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安全生产“铁网二号行动”专项工作,广泛宣传发动,层层落实责任,深入中小企业全面排查事故隐患,重点落实cd类企业的事故隐患整治。全县共举办专题业务培训20场,培训4416人次,责任捆绑1179人,其中驻村干部395人,村居干部712人,安监员306人,完成分类管理4959家,其中a类209家,b类3943家,c类596家,d类211家。cd类企业自行整改2735家,发放整改指令书2561份,经整改转化为a类72家,b类企业2030家,停产整顿139家,关闭35家,隐患总数4635条,已整改完毕4125条。

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和

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监控 20__年,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在第一阶段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第二阶段对155家有证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进行了安全分类管理,其中:a类13家,b类37家,c类95家,d类10家。继续严厉打击非法使用液氯生产褪色水活动,1-11月份共查处非法生产、储存窝点46个,查扣液氯钢瓶82个,剧毒危化品液氯约52吨。建立重大危险源资料库,将全县31家单位列为重大危险源单位,严格要求这31家重大危险源单位做好安全评价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织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安全知识培训考核,确保持证上岗。 非煤矿山专项整治 20__年,全面实施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严格矿山企业准入条件,从而确保矿山企业及时增加安全设施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对矿山企业的日常安全监管。定期对全县矿山企业进行安全检查,查现场、查台帐、查责任书,督促矿山企业加强管理,进一步落实责任,消除矿山事故隐患,规范台帐管理。组织矿长和矿山企业安全员参加市里的安全教育培训,全面推广中深孔爆破技术,提高安全管理技术和水平。 根据省局要求组织全县9家矿山采石场进行《安全生产许可证》换证申报。五是做好露天矿场作业条件的安全检测。4月份,协助市安监局技术服务中心矿山专家组,对全县9家矿山采石场进行现场安全检测,提出检测结论和整改意见,并进行复查验收。

安全生产事故及违法案件的查处 20__年,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县安监局组织立案调查安全生产事故10起,结案9起,其它安全生产违法案件126起,罚没款118万元。实行举报奖励制度,兑现举报奖142万元。加大了安全监管、监察行政执法力度,通报批评了几个乡镇的安全生产及消防安全责任事故,并由县纪委监察局对有关乡镇领导人进行责任追究,认真查处安全生产和火灾事故,依法追究事故责任,严肃处理事故责任人,起到了警示作用。

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 20__年年初,修订印发了《x县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县各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各自辖管领域的《应急处理预案》。在加快应急处理预案的出台、修订完善的同时,以开展事故应急预案演练为契机,整合全县应急救援资源,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建立专业化救援队伍,提高政府应对突发性事故的处置能力。“安全生产月”期间,部分乡镇、部门和企业开展了不同规模的安全技能竞赛或事故预案演练。9月6日,县里组织开展了一次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处置综合演练。县公安、消防、安监、交通、经贸、气象、供电、环保、卫生、质监等20多个部门共300多人参与了演练。市有关部门领导、县四套班子领导、县安委会成员单位负责人、各乡镇分管领导及安监员观看了演练。

安全生产的分类篇3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岗位安全达标;安全生产管理

企业达标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总体要求的框架体现。岗位安全达标是企业达标的基础,是企业达标在每个岗位落地。目前许多企业已经通过了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工作,个别行业也提出了要求行业内企业开展岗位安全达标创建的工作要求,以使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工作开展的更充分、更扎实。岗位安全达标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在基层的落地,只有岗位安全达标了,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职工的生命健康才有保障。因此,应当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解决岗位安全操作和作业现场管理问题,为企业安全达标奠定基础。企业在进行岗位安全达标的建设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对企业达标建设顺利推进造成各种影响,甚至影响企业达标的顺利完成。那么岗位安全达标如何推进,推进过程中中企业应注意那些问题呢?

1.岗位达标的含义

岗位安全达标是指企业建立岗位标准,通过考核、评定或鉴定等方式,对岗位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素质、操作等进行全面评价,使之符合标准要求。企业开展岗位达标工作,目的是以生产线的操作岗位达标为核心,不断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并规范现场安全管理,实现岗位操作标准化。

2.岗位安全达标建设的主要内容

企业岗位安全达标就是结合企业实际,按标准规范的要求对企业岗位的评价单元和类别进行划分,制定相应的岗位标准,确定达标评价的流程与方法,完成企业岗位安全达标建设工作。

企业应从管理、职责、操作、保养、维护等方面全面、详细地制定专业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此为依据设计检查表,逐一对照落实。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岗位达标的评价单元和岗位类别应依据岗位达标评价单元、岗位类别进行划分,制定达标标准、达标评价流程、达标方法。

通过岗位安全达标建设促进企业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通过达标考核强化企业员工岗位风险控制能力,最终为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达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岗位安全达标实施流程

3.1岗位类别和评价单元划分

对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岗位达标评价单元、岗位类别和达标标准对照表》内的岗位类别,按企业岗位设置情况确定本企业岗位达标的岗位类别,按领导岗位、管理岗位、作业岗位三个层次依次划分岗位达标的岗位类别。按企业下属部门确定各部门的各类管理岗位和作业岗位,应特别注意的是,对于重点相关方的管理应作为企业的一个部门进行管理,不能忽视其对企业安全管理与达标建设的重要作用。

在岗位类别划分的同时,应按企业下属部门划分各部门的岗位达标评价单元。评价单元的划分应对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岗位达标评价单元、岗位类别和达标标准对照表》内的评价单元,按照本企业管理职责、生产工序、作业场所、班组等基层组织设置等实际情况确定本企业岗位达标的评价单元,其中应注意领导岗位应作为一个整体的评价单元进行划分;安全管理人员、部门管理人员岗位,应将管理部门或部门内的专业管理组作为评价单元,对部门安全员等岗位,应在所在部门内将其作为单独的评价单元;基层班组管理人员的岗位达标在其所管理的作业岗位评价单元内评价,不单独划分评价单元;当作业岗位的人员作业活动分散到不同区域时,不固定作业区域的人员可以按人员行政隶属关系确定评价单元,固定作业区域的人员可以纳入其作业区域所在评价单元进行评价。

3.2制定岗位达标标准

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岗位达标评价单元、岗位类别和达标标准对照表》与企业实际岗位确定岗位类别,根据岗位类别制定各类岗位的达标标准,岗位达标标准的制定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应按领导岗位、管理岗位、作业岗位三个层次分别制定各岗位类别的达标标准。

(2)领导岗位至少应制定企业主要负责人、企业安全分管领导、企业其他分管领导、企业工会主席等岗位类别的达标标准,企业其他分管领导应根据业务分工分别制定各自岗位的达标标准。

(3)管理岗位达标标准制定应考虑岗位特性、业务工作与安全管理关联度等因素,其中,业务工作与安全管理关联度大的岗位,应制定专业的岗位达标标准;岗位特性相似且与安全管理关联度小的岗位,可制定同类管理岗位通用的达标标准。

(4)作业岗位达标标准制定应考虑设备设施、作业活动、作业环境和现场管理等因素,各类因素相同或相似度较大的岗位可制定同类作业岗位的达标标准。

3.3岗位达标评价和达标评定

确定下属部门各类评价单元的岗位达标评价频次;确定岗位评价单元的岗位达标评价流程;确定各类管理和作业岗位评价单元的达标评价结论的审批权限。

领导岗位各评价项目、评价要素内相关评价内容的评定可以通过述职和评议确定,管理岗位和作业岗位各评价项目、评价要素内相关评价内容的评定可采取打分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岗位采取不同的评定方法,可使评定结果更加准确与合理,同时也保证了评定结果的真实与有效,避免评定过程流于形式。

4.达标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管理手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等文件,是达标标准制定、达标评价的基础文件,企业在达标推进时,应对相关文件进行梳理和评审,确保其内容完整并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的文件有缺少的,应对照标准的要求和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补充,新建立的文件应加入企业安全管理文件体系。

各项标准并非一成不变。科技、工艺在不断的提高与发展,岗位、人员、设施的变化要求各项标准也应及时修订,应体现PDCA管理要求。因此,企业要密切关注达标工作,及时修正偏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达标。

5.结束语

企业岗位安全达标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应当做到管理按规范执行、专业有标准依据、岗位有职责规定,狠抓岗位安全达标工作,同时要让修订、优化标准成为常态,让企业岗位安全达标工作持续改进,真正解决企业安全管理实际工作中问题,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全国人大常委会.

[2]国家烟草专卖局颁布标准.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YC/T384-2011)[M].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安全生产的分类篇4

一、上半年福建省安全生产形势的总体分析与判断

在福建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上半年全省安全生产基本保持相对平稳的态势,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遏制,全省经济发展的安全生产环境总体较好。安全生产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一)生产安全事故的“四项指数”呈“三降一升”,部分地区、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保持较好的势头。就总体运行态势看,除1-4月的“四项指数”均为全面下降外,其余各月累计均呈“三降一升”。1-6月全省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5434起,死亡2453人,受伤10809人,经济损失13458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以下简称“同比”)下降32.6%、上升5.4%、下降19.8%和7.7%,其中事故起数下降幅度较大、死亡人数增加的原因之一是事故统计口径调整引起的,如从今年起轻微的道路交通事故不列入事故统计范围,但从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原来属等外路、乡村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列入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统计范围,仅此一项,5、6两月增加的死亡人数就达148人,若将这一因素剔除,按可比口径上半年全省各类事故新增死亡人数则为73人,同比上升3.1%。从行业类别情况看,除道路交通、铁路运输外,大部分行业、领域生产安全事故“四项指数”为全面下降或“三降一升”,其中工矿企业事故192起、死亡181人、受伤48人、经济损失1688万元,同比分别下降25%、11.3%、31.4%和14.8%;农业机械事故“四项指数”分别下降21.7%、18.2%、20.8%和67.1%。火灾、水上交通、渔业船舶事故死亡人数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18.6%、88.2%和48.6%。从九个设区市情况看,厦门、福州、莆田、宁德等市安全生产形势相对较为平稳,厦门市“一枝独秀”,连续6个月保持“四项指数”全面下降的势头,1-6月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1404起、死亡160人、受伤748人、经济损失1297万元,分别同比下降64.4%、12%、40.5%和58.1%。福州、莆田、宁德市生产安全事故“四项指数”保持“三降一升”,其中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上升2.0%、3.6%、2.8%,低于全省的平均升幅。

(二)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增幅大致呈现“两头高,中间低”,其中各月事故死亡人数当月增幅变化呈“W”形态,各月累计增幅变化则呈“V”形态。上半年各月事故死亡人数当月增幅分别为9%、-6.3%、-2.2%、-13.7%、13.1%、38.2%,5、6两个月当月增幅迅速增大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当月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增加较多所致。各月累计增幅具体分别为:1月9%、1-2月6%、1-3月2.3%、1-4月-0.9%、1-5月1.7%、1-6月5.4%。

(三)重特大事故下降,为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的相对平稳奠定良好基础。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监管,强化预防,有效地遏制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在上半年重大节日、重大政治活动较多的情况下,保持了全省的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全国“两会”期间我省发生重大事故起数及其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14.3%和18.7%。“五一”期间,我省重特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下降50%和50%和66.7%。1-6月全省共发生各类重特大事故46起,死亡及失踪189人,同比起数减少7起,死亡人数减少50人,分别下降13.2%和20.9%。从分行业类别的情况看,道路交通重大事故30起,死亡111人,比去年同期减少3起,减少死亡17人,分别下降9.1%和13.3%;渔业船舶重特大事故3起,死亡及失踪24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8起,减少49人,分别下降72.7%和67.1%;铁路运输及水上交通未发生重大事故。从各设区市情况看,福州市发生重大事故7起,死亡26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5起,减少33人,分别下降41.7%和55.9%。漳州、泉州、莆田、宁德市重大事故分别为5起、8起、1起、5起,均比去年同期减少2起,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3.2%、2.4%、75%和38.2%。厦门市重特大事故起数1起,死亡3人,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0%和66.7%。

(四)全省安全生产总体控制目标中大多数目标完成情况较好。从几项绝对数控制目标情况看:上半年全省各类事故死亡人数2453人,占全年各类事故控制目标51.4%,超出半年控制目标数64人;工矿企业死亡人数181人,低于控制目标数;煤矿企业死亡人数51人,低于控制目标数;重特大事故46起,也少于半年的控制目标数。从几项相对数控制指标看:上半年全省亿元GDP死亡率为0.95,略超出控制目标0.05;10万人死亡率7.01,略超出按半年折算控制目标;工矿企业10万人死亡率5.55,低于按半年折算的控制目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8.09,比控制目标高0.49。

(五)与全国安全生产情况相比,我省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增幅虽高于全国水平,但重特大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均有所下降,而全国的重特大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则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可以说,我省的安全生产状况在全国仍处于较好水平。1-6月全国各类事故起数426283起、死亡63735人,分别同比下降12.8%和0.2%。我省各类事故起数下降幅度比全国多19.8个百分点,但事故死亡人数增幅比全国高5.6个百分点。从重特大事故(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特大事故下降是反映安全生产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的重要标志之一)情况看,1-6月全国共发生重特大事故1231起,死亡5798人,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4.5%和1.35%,其中一次死亡3人以上30人以下的重特大事故1226起,死亡5596人,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4.7%和4.2%;而我省重特大事故的起数及死亡人数则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我省安全生产情况在全国的地位看,今年以来我省国民经济呈快速增长势头,1-6月全省完成GDP2586.98亿元,同比增长13.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4个百分点,我省GDP总量占全国GDP总量的比重为4.4%,比去年同期提高0.13个百分点。我省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国各类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的3.62%和3.84%,分别同比下降1.05个百分点和上升0.2个百分点,虽然死亡人数均占全国的比重略有上升,但亿元GDP死亡率仍好于去年,好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6月我省亿元GDP死亡率为0.95,比去年同期降低0.06,比今年同期全国的亿元GDP死亡率低0.13。而根据国家安监局的通报,在1-6月各省的事故(不含水上交通、铁路运输、农机和渔业船舶事故)死亡人数中,我省排在第九位,为2357人,前八位的省份为:广东省(5831人)、浙江省(4193人)、山东省(3676人)、江苏省(3536人)、河南省(2923人)、四川省(2782人)、安徽省(2695人)、河北省(2520人)。

二、当前安全生产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全省安全生产形势在总体保持相对平稳,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

(一)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增加,上升的幅度仍较大。上半年全省各类事故死亡2453人,增加125人,超出安全生产控制目标64人;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国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的比重为3.84%,比去年同期上升0.2个百分点,扣除水上交通、铁路运输、农机和渔业船舶事故后的事故死亡人数在全国的位次为第9位,比去年的位次前进1位,死亡人数增加160人,去年排在我省前面的湖南省原本居第9位,今年退到我省之后,处第10位,死亡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119人。在导致事故死亡人数增加的因素中,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在下半年可能还会继续保持一定的上升幅度,因此年控制和减少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的难度还相当大。

(二)一些行业、领域事故多发,死亡人数增幅较大。从全省的事故起数情况看,道路交通、火灾是事故“大户”,两者合计的起数15022起,占全省各类事故起数的97.3%,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1052起,占71.6%;火灾事故3970起,占25.7%,比去年同期上升1.4%,特别是一些地区、行业的火灾事故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或死伤人数不多,却造成重大财产损失,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上半年全省因火灾事故而造成的经济损失4078万元,比去年同期上升23.8%,占今年同期全省各类事故经济损失的30.3%,比去年同期上升7.7个百分点。从事故的死亡人数看,道路交通及工矿企业事故则是死亡“大户”,两类事故死亡2305人,占全省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的94%,其中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占全省的7.4%,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2124人,占全省的86.6%,比去年同期的比重上升4.9个百分点,新增死亡221人,比去年同期上升11.6%,比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上升幅度高出9.2个百分点。道路交通事故增加的直接原因:一是全省机动车辆大量增加,2003年新增54万多辆,今年上半年新增近30万辆,在万车死亡率略高于全国的情况下(2003年我省万车死亡率12.10比全国高1.12),随着车辆数的增加,事故死亡人数也会相应增加。二是5月1日起的统计口径因素影响。如5月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79人,上升26.2%,6月份增加126人,上升50%,5、6两个月合计增加205人,占1-6月累计增加死亡人数的92.76%。上半年道路交通事故新增加死亡人数在抵销工矿、火灾、水上交通、农业机械、渔业船舶等五类事故合计的死亡减少101人后还多出120人。铁路运输事故虽然在各类事故中的比重不大,但今年上半年共发生80起、死亡50人、受伤30人、经济损失77.2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42.9%、11.1%、7.1%和46.5%,是全省唯一“四项指数”全面上升的行业。

(三)部分地方生产安全事故多发,死亡人数增加,安全生产形势仍然较为严峻。上半年全省除厦门市外,八个设区市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事故起数下降幅度小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福州(下降30.5%)、漳州(下降28.5%)、泉州(下降25.1%)、南平(下降17.8%)、龙岩(下降5.4%)、宁德(下降18.0%)。死亡人数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有三明(上升32%)、漳州(上升24.2%)、南平(上升15.6%)、泉州(上升9.7%)。对照年初省政府与各设区市签订的安全生产责任书中明确的安全生产控制目标,上半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超出控制目标的设区市共有7个,其中3个市的超控幅度较大,分别为:南平市(超出控制目标25人,幅度13.7%)、三明市(超出控制目标25人,超出幅度12.4%)、漳州(超出控制目标28人,超幅10%)。下半年如果这几个超控制目标幅度较大的设区市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增加的势头降不下来,完成全年安全生产控制目标的难度将相当大,并且可能直接影响到全省安全生产控制目标的完成。

(四)在全省各类重特大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下降幅度较大的情况下,一些地区、领域重特大事故却出现多发势头,问题较为突出成为安全生产的“热点”地区和领域。从行业、领域情况看,工矿企业、发生重特大事故8起、死亡增加34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5起,死亡增加24人,上升167%和240%,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分别占全省重特大起数及死亡人数的17.39%和17.99%,分别同比的比重上升11.73个百分点和13.8百分点。重特大火灾事故3起、死亡4人,分别同比上升50%和27.3%。从地区情况看,三明、南平两市重大事故多发,死亡人增幅较大,三明市重大事故8起、死亡30人,比增5起、24人,分别上升167%和172%,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占全省重特大事故起及死亡人数17.39%和15.87%,分别同比上升11.73个百分点和11.27个百分点。南平市重大事故7起、死亡23人,同比增加3起、增加3人,分别上升75%和15%,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占全省重特大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的15.22%和12.17%,分别同比上升7.67个百分点和3.81个百分点。此外,罗源、龙海、东山、漳浦、晋江、大田、建阳、新罗、霞浦等县(市、区)均发生两起以上重特大事故,合计20起,死亡及失踪192人,分别同比上升50%和87.8%,分别占同期全省重特大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的43.48%和48.68%,比去年同期的比重上升24.6个百分点和28.18个百分点。

三、做好下半年安全生产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体上看,做好下半年全省安全生产面临的压力和难度还相当大,困难也很多。一是在我省国民经济依然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下,煤、电、油、运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供需矛盾加剧,与此相关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必然要开足马力,增加运输、生产能力,客观上可能导致各类事故隐患增加;二是上半年全省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上升的势头可能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实现全省安全生产控制目标的难度加大;三是随着《安全生产许可条例》的全面实施,安全生产监管系统的任务更重、压力与责任更大,如何适应安全生产许可证发放后面临的新情况还有许多具体问题亟待解决;四是上半年安全生产形势的相对平稳是建立在各级各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采取“高压”办法和突击性措施的情况下取得的,其赖以支持的基础还较为薄弱和脆弱,一旦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压”态势有所松动,安全生产形势就容易出现反弹,陷入时好时坏时紧时松的不稳定状态。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针对现有安全生产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保持安全生产平稳态势为目标,以实现全省安全生产控制目标为主线,以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抓好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努力为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安定稳定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具体工作上,除有序推进原有各项部署安排的落实外,还应特别注意抓好以下工作:

(一)狠抓落实,以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为主线,推动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落实,从而确保全年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一是对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督促检查,通报各级各部门安全生产控制目标完成情况,对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够落实、有关指标超出安全生产控制目标的部门及地方,要及时进行预警,督促有关政府、部门采取措施,抓好落实。二是抓紧研究出台安全生产责任制贯彻落实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与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各级各部门落实2004年安全生产责任制工作情况进行较为客观、合理的评价,为严格兑现奖惩提供依据;三是及时了解并督促有关方面协调解决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普遍性问题。

(二)突出重点,努力遏制重点地区、行业或领域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增加、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确保全省安全生产运行态势的基本平稳。一是以全面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为契机,强化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力度,抓好“五整顿,三加强”各项工作的落实,深入开展“治超”行动,千方百计降低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上升的幅度,保持重特大道路事故下降的势头;二是结合《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全面实施,继续深化煤矿、非煤矿山及危险化学品、建筑安全的专项整治,切实控制工矿企业重特大事故多发势头;三是针对三明、南平、漳州三个市死亡人数增幅较大、重特大事故多发的状况,及时向三个市的行政一把手通报情况,将三个市列入安全生产重点督查市,并将罗源、晋江、龙海、东山、漳浦、新罗、大田、建阳、霞浦等九个县(市、区)作为重点督促县(市、区),督促各有关政府认真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坚决扭转重特大事故多发的被动局面。

(三)强化主体,落实市、县(市、区)和乡镇三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强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地位,确保安全生产各项措施的全面到位。一是加强对市、县(市、区)和乡镇政府安全生产履职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特别是对那些事故多发、死亡人数增幅较大的地区应进行预警和问责,使各级各部门真正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并做到一级比一级具体、一级比一级负责、一级比一级落实;二是逐步探索建立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定期听取政府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及安全生产履职情况汇报制度,强化人大对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三是市、县(市、区)两级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照职责范围强化对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使企业真正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各项标准的执行者、安全生产投入的保障者、安全生产日常活动的有效管理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承担者及安全生产工作的直接受益者,最终实现“安全自管、隐患自查、投入自筹、整改自负、责任自担”,真正做到“企业全面负责”。

(四)加强监管,突出抓好事故隐患整改,努力消除不安全因素,改善安全生产环境。一是对今年上半年以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在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的整改情况进行认真的“回头看”,对那些整改投入不落实,整改责任不明确、对隐患久拖不改的生产经营单位及有关责任人要加以曝光,并依照《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该处罚的要进行处罚,该停产整顿的要停产整顿,该关闭的要坚决关闭。二是对今年以来发生过伤亡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的处理情况、这些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部门落实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回访检查,凡是没有认真落实整改措施的要依照《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罚,对没有认真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抓好整改措施落实的有关政府、部门予以通报。三是逐步建立并实行事故隐患分级挂牌督办制度及隐患整改进度定期通报制度,新闻公布制度,以强化社会力量对生产经营单位及有关部门事故隐患整改的监督力度。

安全生产的分类篇5

“正向激励”法实施调动人们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人的正确认知效应,从而保证其在生产中能够更自觉地抵制“三违”。对安全先进个人、岗位、集体进行必要的奖励等“正向激励”法,既可使职工的利益少受损失,又消除了职工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增强了职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有效地调动了职工自觉搞好安全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自觉做到上安全岗、干安全活,杜绝违章。

其次,推行“正向激励”法,是不断推进安全生产创新的需要。使职工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必须不断创新安全管理办法与之相适应,才能更加有效地遏止“三违”现象。

再次,实行“正向激励”法,是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的需要。安全生产文化,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有力支撑。目前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越来越触及到安全生产的实质和其本源内涵。“正向激励”法,正好充当了安全生产文化中激励功能的有效载体。

实施过程:为调动广大职工“查找整改安全隐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各级管理人员一直到班站,立足岗位实际,深入查找身边的安全隐患,及时制止身边的不安全行为,改善安全状况,做到全员覆盖、不留死角。通过持续开展全员安全诊断工作,强化安全意识,促使安全习惯的养成,使安全诊断成为各级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常态化的规定动作和本职工作,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体现岗位安全我负责、人人都是安全员、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管理区激励方式的实施如下:

1、员工发现的“禁止”类,类问题以图片的形势上报到管理站,初审后做好记录提报到QHSE岗,并在3天内整改完毕,将整改情况以图片形势上报,确认整改符合标准每条按50分奖励。

说明:禁止类问题超过1条考核班组安全员和管理站长;发现的他人违章行为并提供依据确认属实奖励本人200分(处罚违章人200分);

2、员工发现的“严重”类问题以图片的形势上报到管理站,初审后做好记录提报到QHSE岗,并在3天内整改完毕,将整改情况以图片形势上报,确认整改符合标准每条按20分奖励。

说明:严重类问题超过5条考核班组安全员和管理站长。

3、员工发现的“一般”类问题以图片的形势上报到管理站,初审后做好记录提报到QHSE岗,并在3天内整改完毕,将整改情况以图片形势上报,确认整改符合标准每条按10分奖励。

说明:一般类问题类超过10条考核班组安全员和管理站长。

4、优秀安全员奖:班组检查无任何安全问题奖励安全员100元。

5、管理区每月对管理站实施全面检查,按每个A类问题100分、B类问题10分、C类问题5分、D类问题1分的原则,给各班组排名。班组实现由D级C级B级A级转化的,每转化1级奖励100分,反之如果班级降级,每降一级扣罚100分;连续2个月B级(不包含B级)以下班组扣罚200分;

说明:A级90分以上,B级80~90分,C级60~80分,D级60分以下。

安全生产的分类篇6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强化企业(市场)的安全工作的主体地位,强化安全生产ABC分类监督管理工作,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促进企业逐步形成安全生产工作的效管理机制,努力实现全镇安全生产形势全面好转。

二、创建及分类目标

开展“平安企业(市场)”创建活动及ABC分类监督管理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创建及分类工作,促进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确保安全投入和安全防范措施到位,确保企业减少生产建设中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坚决杜绝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遏制重大事故。

三、创建及分类范围与内容

(一)创建范围

年全镇所有企业(市场)参加平安创建活动,所有企业参加安全生产ABC分类监督管理,创建及分类覆盖率达100%,达标率高于60%。

(二)创建及分类内容

平安企业(市场)的创建内容主要围绕创建考核标准(见附表1)进行。工业企业安全生产ABC分类监督管理围绕政发[]27号进行。

1、领导责任制落实。参与“平安企业(市场)创建活动的单位要将平安创建工作纳入总体工作和年度工作计划,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成立创建领导小组,配合专(兼)职创建工作人员,安全投入得到有效保障。

2、创建氛围浓厚。各创建单位要搞好创建工作的层层发动,使企业(市场)的每名员工都知道平安创建工作,都积极投入到创建活动之中,企业要通过悬挂创建宣传横幅、黑板报、橱窗、广播、报纸各种方法来浓厚创建氛围。

3、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建立以企业“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的企业(市场)的安全管理网络,按要求健全安全管理机构;根据“安全生产法”和《省安全生产条例》的要求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各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严格职工的“三级”安全教育,定期进行安全形势分析和安全检查,建立规范的安全管理台帐。

4、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企业(市场)的安全生产条件、设备设施、生产工艺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事故隐患得到及时发现、及时整改,一旦发生生产事故能做到抢救有预案,善后处理稳妥,不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并如实将事故情况报告当地安监等部门。力争通过创建活动,使企业(市场)一般安全事故明显下降,不发生安全生产死亡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

5、工作方法创新。各创建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平安创建工作的新方法、新举措,认真完成“平安企业(市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交办的有关工作。

四、工作步骤

今年的平安企业(市场)的创建工作,

(一)制定方案,动员部署阶段。各单位要根据实施意见精神,结合实际认真制定本村、本单位的平安创建工作方案,并组织召开动员大会,认真部署。4月底前,各创建单位填写“平安企业(市场)”创建活动申报表(见附表2)报镇安监所。5月底镇安监所将“平安企业(市场)”汇总表(见附表3)报市安监局。

(二)对照标准,自查自纠阶段。各村、各单位要根据《市创建“平安企业(市场)”检查考核标准》的要求,认真查找本单位在平安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明确整改期限,落实整改责任人,并做好记录。

(三)检查整改阶段(适时)。各创建单位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创建领导小组将适时对创建工作进行抽查。

(四)考核验收阶段。各创建企业(市场)单位要于10月20日之前将创建工作的总结材料上报镇安监所。考核工作由镇安监所进行考核验收,并将考核结果和创建总结上报安监局,市安监局将对达标单位进行抽查考核,同时将平安创建工作纳入年底市政府的工作考核。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村、企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平安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平安创建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方法,更是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

(二)克服困难,扎实推进。平安创建工作面广量大,创建企业(市场)情况千差万别,日常工作千头万绪,这对我们的创建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此,必须克服畏难情绪;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安全生产的分类篇7

安全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明确要求,“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学生服的安全要求主要涉及GB 18401―2010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要求》、GB 31701―2015 《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这两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前者是为了保证纺织产品对人体健康无害而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针对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提出的安全技术要求。

根据指标要求程度可将安全类别分为A类、B类和C类,婴幼儿纺织产品应符合A类要求,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至少应符合B类要求,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至少应符合C类要求。学生服的安全要求属于默示担保的内容。也就是说,学生服的安全性能根据所标识的安全类别应符合GB 18401―2010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要求》相应的要求;其中,14岁及以下儿童穿着和使用的学生服还应同时符合GB 31701―2015 《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相应的安全类别的要求(具体要求详见表1)。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1.按照年龄段区别要求学生服安全要求的依据。从《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中学生服的定义看,幼儿园、小学校、初等中学、高等中学、大中专院校等组织购置统一要求学生穿着的服装即为学生服。根据GB 31701―2015 3.3的内容,儿童纺织产品是指年龄在3岁以上、14岁及以下的儿童穿着或使用的纺织产品。一般适用于身高100cm以上、155cm及以下女童或160cm及以下男童穿着或使用的纺织产品可作为儿童纺织产品,其中,130cm及以下儿童穿着的可作为7岁以下儿童服装。目前,国内幼儿园学生入园的最低年龄在3周岁左右,小学生入学的学龄一般是6周岁,结束9年义务教育升入高等中学的学生年龄多在15周岁左右,可见,学生服中有一部分产品在满足GB 18401―2010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要求》的相应要求基础上,还应同时满足GB 31701―2015 《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因此,在把握学生服安全要求时,应按照年龄段进行区别要求,适当时可根据学生服使用说明中标识的号型进行确认。

2.关注指标的适用范围。考核14岁及以下学生穿着或使用的学生服的安全要求的项目比较多。需要关注这些项目的适用范围,如,本色及漂白产品不要求考核耐湿摩擦色牢度;仅对含有涂层和涂料印染的、安全类别为A类的织物考核重金属铅和镉总量及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燃烧性能仅考核产品的外层面料,羊毛、腈纶、改性腈纶、锦纶、丙纶和聚酯纤维的纯纺织物,以及由这些纤维混纺的织物不考核燃烧性能,单位面积质量大于90g/m2的织物不考核燃烧性能;羽绒羽毛填充物应符合GB/T 17685中微生物技术指标等。

质量要求

目前,常用的现行有效的学生服产品标准主要有:FZ/T 81003―2003 《儿童服装、学生服》、GB/T 22854―2009 《针织学生服》、GB/T 23328―2009 《机织学生服》、GB/T 28468―2012 《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反光校服》、GB/T 31888―2015 《中小学生校服》等。这些产品标准的质量要求的考核项目详见表2。

由表2可见,不同的学生服产品标准质量要求的考核项目存在一定差异。生产学生服所依据的产品标准应在产品的使用说明中明确标识。作为明示担保的内容,学生服产品的质量应符合明示的产品标准的相应要求,因此,在学生服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要了解不同学生服产品标准质量要求的内容和差别。

需要注意,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要求产品的甲醛含量、pH值、异味、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至少要达到GB 18401的B类的要求。

使用说明

学生服的使用说明应符合GB 5296.4―2012 《消费品使用说明 第4部分: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的要求。同时需要注意,14岁及以下学生的学生服在标注安全类别时,应标注GB 31701的编号及符合的安全技术要求类别,如,GB 31701中A类、GB 31701中B类或GB 31701中C类;依据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生产的学生服,耐久性标签放在侧缝处,不允许在衣领处缝制任何标签。

在学生服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学生服产品标准比较多。除了前文中列出的常用的学生服产品标准外,学生服生产企业还可能依据其他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如,GB/T 22849―2014 《针织T恤衫》等。这就需要学生服的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和纤维质量监督机构尽可能熟悉和了解相关标准,促进和提高学生服生产的质量水平,保障学生能够健康安全地穿着或使用学生服。

安全生产的分类篇8

关键词:煤矿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

1煤矿双重预防机制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1.1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定义

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实施过程前,煤矿企业对照国家规定的分级标准,辨识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安全风险、生产作业风险因素的级别或者等级。从而能够科学合理确定风险评估所有必需的要素,同时建立安全风险评估的分析数据库,煤矿企业结合自身生产实际,并根据安全生产评估的数据分析其研究结果,继而采取有效的管控控制措施,从安全作业风险组织、安全作业制度、安全作业技术、安全作业应急管理等各个方面,确保煤矿安全风险的生产作业风险始终能够保持在完全处于有效的受控制的范围之内,以较高的效率严格预防遏制“认不清、想不到”的各类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频繁反复发生[1]。

1.2煤矿隐患排查治理的内容

煤矿安全生产隐患治理的内容包括隐患排查治理的问题内容,以及及时排查治理的登记跟踪,煤矿隐患排查治理问题工作的主体主要是指各级煤矿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由各级煤矿企业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按照本煤矿安全隐患治理问题及时排查登记管理制度,同时组织煤矿企业管理人员、生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其他煤矿企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在日常煤矿安全生产活动中可能因为事故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等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地安全隐患问题大排查,对在安全隐患问题大排查中暴露出的各种安全隐患,按照危险等级确定顺序,并及时进行隐患排查治理登记、跟踪,同时按照“五到位”各项工作的指导原则及时组织,有效地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整改,从而实现完成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各项业务工作的全过程闭环控制管理,进行切实可行且安全有序高效率地准确解决安全生产作业在煤矿日常生产“查不清、管不住”的安全隐患治理问题。

1.3两项工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机制这两项煤矿安全管理的工作,从两者的基本关系来看,按照矛盾的理论观点,两者有不同之处,虽然两者同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同一类事务,归属同一类事务的两个基本方面,性质是相同的,但是两者工作的侧重点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顺序又是不同的。(1)两项工作的相同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机制两项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目的是一致的,主要任务目的都是从煤矿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深刻认识到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对煤矿安全生产隐患中危害风险的超前管控、对重大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事前事中排查、事后及时治理作为重要手段,坚决把各类煤矿重大事故都及时消灭在隐患风险危害的萌芽阶段,更加高效率地及时防范各类型煤矿安全生产重大事故的再一次发生。由此可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机制两项安全管理工作都一样,对各类煤矿安全事故隐患风险进行事前排查,其实质都一样,也就是准确辨识安全管理经营者和服务事业单位自身,可能必然存在的各类煤矿安全事故隐患风险危害以及安全生产重大风险的影响因素,然后及时地研究采取其他管理而制定的相应措施,在各类煤矿安全事故没有完全发生前,对这些隐患危害风险因素分别及时进行事前风险控制和事中排查事后解决。两项安全管理工作均严格按照实行分级管理,都将安全管理生产危害风险最高等级级别分级为“红、橙、黄、蓝”(其中以下红色为危害风险程度最高级别),4个级别的划分让煤矿企业对风险最高等级分别及时进行管控,将各类煤矿安全事故隐患危害风险等级分为重大类型安全隐患和一般重大安全隐患分别进行事前排查事后治理。(2)两项工作的不同点。安全隐患事故风险项目排查治理和风险评估治理工作是一个具有周期性的一项煤矿安全生产治理工作,作为一个隐患排查治理及专项排查辨识决策治理,是在一定时间内或者一段时期进行开展的一项管理工作。而煤矿安全隐患治理则仅仅只是日常排查的一项工作,煤矿企业每天都需要按时进行隐患的排查治理,其中包括由煤矿作业风险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安监人员对煤矿企业的安全作业风险治理重点区域或是实际生产的每一个工作面、每一个车间进行的定期的常规的日常煤矿隐患排查,并且所在煤矿工作岗位上的煤矿作业风险治理技术人员在日常进行煤矿作业风险治理评估过程中也不一定需要随时随地进行排查这些安全事故隐患。

1.4双重预防机制的理论价值及意义

(1)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双重预防机制实现了安全生产管理新的关口再次地向前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我国生产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基本方针,双重预防机制的理论价值就直接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目前,在建立事故风险安全预防综合治理体系方面,基本建立健全完成。由双重风险应急重大事故安全处置风险治理体系转向双重重大事故生产风险安全预防,实现了今年以来全国安全生产技术企业生产风险管理工作形势明显好转。(2)体现了风险管理全过程的思想。双重过程预防管控机制对作业风险管控进行两个全过程预防管理。首先,在可能产生风险隐患之前对现有风险隐患进行实时预控,即通过对现有风险隐患进行实时识别、评估、分级,并及时采取有效率的预防管控风险措施,达到有效减少作业风险、降低作业风险以及危害严重程度的主要目的,在风险隐患可能产生的各个源头阶段起到有效控制风险作用,防止风险隐患反复产生;其次,在风险作业管理过程中,对已经发现产生的风险隐患情况进行实时排查,即对各项风险可能控制相关情况及时进行跟踪监测,随时随地关注各项风险可能失控相关情况;再次,对隐患排查中已经发现的各项风险可能失控(也称即风险隐患)相关情况立即采取措施一并进行综合治理(也称即风险隐患综合治理),总结研究分析造成风险管控各个环节可能失效的主要原因,不断对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分级预防管控的管理机制和管控措施体系进行创新完善。

2双重预防机制在煤矿系统内大型煤矿的管理实践与应用探讨

2.1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实施工作情况

(1)全面规范开展安全生产风险识别辨识。组织领导全体企业员工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对企业相关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生产工艺、设备维护设施、作业管理环境、工作岗位、人员使用行为等各个方面信息进行安全风险分析辨识,并逐一将经过辨识后得出的安全生产风险数据进行分析记录[2]。(2)有效管控安全风险。根据确定的管控危害风险类别和管控风险管理等级,明确公司所属企业矿区应排查暴露出各类危害风险的管控危害管理职责层级,矿长为主要危害风险管理责任人,与煤矿公司所属分管副高级助理矿长、总工程师等管控重大风险类别类型风险,矿各直属职能部门、区队管控较大风险类别类型风险,班组管理成员个体管控一般风险类别类型风险,员工参与所属企业个人组织个体管控低风险类别类型风险。近年公司先后采取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规范风险管理、技术手段、设备生产技术规范更新、个体生产风险管理防护、监测设备风险管理监控、应急处置风险管理等多项安全综合管控风险管理控制措施,确保安全高效生产并对风险进行实时安全可控、在线管控。

2.2对策建议

(1)加大对双重风险预防管理机制建设宣传和学习培训教育力度。每年针对我们煤矿各管理层级员工开展关于双重风险预防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的专项宣传培训并不断加强学习宣传教育工作,让我们全体煤矿员工都深刻接受并自觉学习践行煤矿风险管理优先的经营理念,学习煤矿风险管理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煤矿风险因素辨识和煤矿隐患风险排查的基本操作方法。(2)出台双重风险预防管理机制强化企业管理标准。围绕双重风险预防管理机制主要涉及的企业危险源识别辨识、风险评估、防控管理措施、隐患风险排查和企业隐患风险治理等企业重点工作环节和管理内容,出台一系列分别适用于企业集团公司所有煤炭产业板块不同特点的企业技术管理方法规范标准、工作规范标准和风险管理规范标准,指导企业系统内所有煤矿能够更好、更全面管理内容,出台一系列分别适用于企业集团公司所有煤炭产业板块不同特点的企业技术管理方法规范标准、工作规范标准和风险管理规范标准,指导企业系统内所有煤矿能够更好、更全面地组织开展企业风险评估预控管理工作[3]。(3)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这两项工作制度的建立主体主要是煤矿安全生产单位。双重预防机制的建设有助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安全生产的标准化建设,同时通过自查自纠自整改,进行定期的安全风险评估及隐患排查,不断完善安全风险举措,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关口前移。(4)建立风险数据库。将作业流程以及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危险源的辨识。辨识完所有的风险因素之后,根据LEC风险评价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然后按照不同的等级分为四级,分别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风险管控措施。当然不同层级的风险分级管控要体现出来,一般最高层级需要控制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而最低的班组级别需要控制到四个层级的风险,采取的管控措施也就更加细致。此外,结合我们日常的安全检查,形成隐患排查台账,对于排查出来的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对未按期进行整改的,后续要进行闭环整改跟踪。(5)建立岗位风险告知卡。建筑物或作业平面区域的风险四色图以及作业风险比较图。将以上三类图片粘贴在作业现场醒目的位置,起到警示和提示的作用。岗位风险告知卡中应明确岗位的风险因素、安全举措、应急措施、还有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建筑物的风险四色图,可根据作业范围或设施设备的风险程度来进行评估,以最高的风险确定本区域的风险程度。作业风险比较图是根据所有的作业活动进行的风险评价,包括作业程序的暴露程度,发生的频率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双重预防机制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而不是安全管理人员的闷头工作。因此,在风险数据库,作业风险比较图,建筑物的四色图,以及岗位风险告知卡方面,应让尽可能多的员工参与其中,才能更加深刻的了解岗位的风险,也知道岗位的应急处置。

3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事故预防管理机制建设必须具有鲜明的综合理论性和科学性、先进性和理论综合性的实用性。通过理论研究如何建立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对我国煤矿企业人、机、环、管各方面都有要求,而不是需要人员进行有效的的安全控制,推动煤矿企业进行煤矿安全事故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安全长效机制的稳固有效发展建立,双重预防机制将广泛发展应用成为我国煤矿企业进行煤矿安全事故生产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爽,毛吉星,贺超.安全管理中危险源辨识的顶层设计与体系设计[J].煤炭经济研究,2017,37(07):59-64.

[2]王中兴,李晓琴,张维克.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J].安全,2018,39(02):43-45.

[3]孙庆刚.构建风险和隐患双重预防机制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2017,12(11):36-37.

上一篇:房地产开发前期市场调研范文 下一篇:贸易进出口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