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调查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3 23:32:54

课题调查研究方法

课题调查研究方法篇1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33-03

一、引言

研究性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课程。

积极推动研究性课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日益受到政府、学校和师生的重视。大学生作为研究性课程教学的对象,他们的需求决定着研究性课程的发展方向。

杨晖(2008)认为,创新是研究性课程的核心理念,寻找研究方法与探索研究过程是研究性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王玉灵(2014)和王明彦(2009)都对研究性课程的原则进行了探究,并分别以“工程经济学”课程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为例,分析了研究性课程教学原则的应用。姚晓春(2002)提出研究性课程的学科支持,为推进研究性课程的展开和有效实施提供一条可能的途径、对研究性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有一个恰当的认识。张伟平(2004)对研究性课程的课程性质、目标取向以及如何推进研究性课程的构建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探究。周文胜(2013)从课程论的角度指出,研究性课程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学生的课题研究活动,并从课程的构建着眼,对研究性课程的内涵、内部构成、内容生成、实施方式以及评价做探析。吕高峰,刘利平(2012)总结了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绩和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还是存在有误区,以及在实践中也存在着问题。叶红,王晓平(2014)以宏观的教育环境为背景,结合当下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为例,构建大学研究性学习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并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本文在以上文献对研究性课程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解大学生对研究性课程课堂教学的需求,从而有助于教师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措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有助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研究性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本文结合了以上文献中研究性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性质、目标取向等描述,在此基础上探究大学生对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求。在探究过程中,调查小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选择样本区域、发放调查问卷和数据整合与分析,研究大学生对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求。同时,小组针对调查结果,对现有的状况进行对策分析。

二、理论依据

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性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课程。研究性课程的要素主要有七种: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反映和教学组织形式。针对这些要素进行调查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大学生需要和期望的研究性课程。

在调查过程中采用正确的调查方法是保证调查结果准确的重要因素。调查小组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也称“书面调查法”或“填表法”,是指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对象发出调查问卷,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式。调查小组按照问卷调查法的基本步骤来实施:设计调查问卷,选择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回收和审查问卷,然后再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阶段

在调查大学生对研究性课程教学需求的态度时,大致分为以下阶段:

(一)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小组首先制定了系统、可行的调查方案,确定了调查目的、调查内容以及调查形式,并列举了调查问卷中所涉及的全部要素,为问卷的设计提供了依据。根据调查方案,调查问卷分为问卷的标题、说明信、指导语、主体、编码、结束语6个部分,在引言部分中,我们表明了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并承诺对被调查者信息保密。在问卷的主体部分,小组从研究性课程教学的目的、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师的授课风格等方面设计了13个有针对性的问题,由12个封闭式选择题和1个开放式问答题组成,从不同角度调查了河海大学学生对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求。其中,12个封闭式选择题中,有5题是多项选择题,增加了被调查者的选择范围。最后一题开放式问答题的设置旨在丰富问卷题型,开拓读者思路,为调查问卷作出内容上的补充。此调查问卷设计合理,层次鲜明。

(二)选择样本区域

本次调查是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反映大学生对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求状况,由此,小组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内选取调查的样本。考虑到不同院系和年级的学生对于研究性课程持有的态度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小组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不同年级、不同学院的学生中进行随机抽样,使样本具有代表性。

(三)发放调查问卷

针对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较高的学生住宿率,小组采用的是入户访问的调查方法,到各个院系、年级的的宿舍区发放调查问卷。在问卷发放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对不了解研究性课程的同学进行耐心解说并辅助他们填写问卷,提高了问卷填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收回有效的调查问卷后,小组成员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大学生对研究性课程普遍了解程度不高,但对此都较为感兴趣。

2.大学生希望通过研究性课程达到提高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以及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效果。说明大学生对于研究性课程十分看好,抱有很大的期望。

3.大学生对研究性课程所期望的上课内容主要是个人所喜欢的、在生活中可以用到的和有助于自身未来发展的。

4.随着学习深度的增加,大学生较为偏向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5.大学生倾向于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较多的运用案例与情景的教学方法。同时,辅助以适当的户外活动。说明对于研究性课程,大学生注重与老师的互动,注重课堂的参与度,更多的希望是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

6.大学生对于教学组织形式倾向于实验操作和仿真模拟等动手程度较高的形式,较为不喜欢方案设计的形式。

7.大学生最为喜欢幽默型的老师,幽默型的老师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同时能够更有效地传授知识。

8.大学生对于课堂分组形式较为喜欢自愿分组。自愿分组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9.大学生对于上课地点普遍期望使用教室与户外活动结合的形式。

10.大学生对于考核方式倾向于综合运用考试、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

三、对策分析

首先,针对大学生对研究性课程的了解普遍不多的现状,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和学生简要介绍一下。

其次,在研究性课程中,教师应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交流学生平时生活中能用到的和对其未来发展有帮助的知识和技能。随着学习深度的增加,大学生较为偏向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大学生更喜欢运用较多案例与情景的教学方法的老师。同时,教师可以辅助适当的户外活动。大学生注重与老师的互动,注重课堂的参与度,更多的希望是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

第三,关于教学组织形式,大学生倾向于实验操作和仿真模拟等动手程度较高的形式,方案设计的形式不太受欢迎。同时,大学生较为喜欢自愿分组,自愿分组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第四,关于教学方式,教师上课时可以幽默活泼一些,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

第五,关于教学环境,大学生普遍期望使用教室与户外活动结合的形式。

第六,关于教学反映,大学生倾向于综合运用考试、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

四、小结

近年来,研究性课程在高校中渐渐普及,大学生们对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有着自己的需求。高校教师应针对学生的需求逐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更新教学内容等,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也应调整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依据,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研究性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这样才能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研究性课程课堂教学的认识,提升参与研究性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题调查研究方法篇2

[关键词]大学生 课题意识 课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246-01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大学生对为什么做课题,怎样做课题,课题的概念,课题的内容及可行性,课题的调查方法,课题对其的作用和帮助等问题较为模糊。高校更重视大学生申报、研究课题,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综合能力,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尚未有机结合,课题研究能力上的教学与实践没有受到重视,尚未通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去探讨课题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有必要调查研究大学生课题意识和课题教育。通过两者的统筹调查,为课题研究开拓途径。

二、调查对象、方法

(一)调查的对象

本次调查以浙江师范大学大学生为调查样本,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方式。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回收890份,有效问卷868份,问卷回收率达98.9%。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访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课题知识

目前,大学生对课题的研究步骤基本清楚,但个体间还是存在差异的。根据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3.95%的人清楚课题的研究步骤,有7.89%的人不清楚课题的研究步骤,此外对课题技能的掌握程度,有58.99%的人初步具备课题技能,而有37.79%的人基本不具备。这些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中有半数左右对课题知识及相关技能掌握的较好,但有一部分人还是有必要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及技能。

(二)课题行为

根据研究,我们发现做课题时经常与导师沟通的占总人数的22.37%,偶尔与导师沟通的占69.74%,基本上没有人总是或者从不与导师沟通。小组所做的课题主要内容来源于组员的有86.49%,少部分来源于导师。由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做课题时学生的自主性较强,但学生与导师的交流仍有待提高。

(三)课题态度

针对参与过课题研究的小组,超过50%的小组认为他们做课题时最缺乏的品质是创新精神,48.68%的人认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很缺乏。此外,大部分人认为做课题时科学严谨的态度、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兴趣、实践精神都非常需要。

(四)课题教育

如果学校设置与课题相关的课程,37.79%的人会积极参与,56.68%的人参与热情不高,5.53%不愿参与。说明有必要创建高效课题教育新模式,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四、构建高校课题教育新模式

(一)加强课题教育宣传,营造浓厚科研氛围

结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社团、科研部的作用,经常性举行课题经验交流会,请已结题的同学分享在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这些都是渗透课题意识教育的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高校还可以定期举办课题宣传月活动,多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申报,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扩大宣传力度。此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鼓励机制,举办不同类型的课题比赛,在此基础上为同学们多提供研究的平台,促进课题意识深入人心。

(二)开设课题教育课程,增强学生课题意识

学校需要重视课题研究能力上的教学与实践,结合大学课程建设,增加开设课题教育课程,突出系统性和时代性。依托选修课,以小组做课题的形式作为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其次,开设偏实践的有趣新颖的课题研究的课程。现阶段,课题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高年级段,不少同学希望在大一阶段涉猎课题教育课程,以便有充裕的时间了解和开展课题研究。

(三)注重实践创新,提升课题质量

大学生课题应尽量避免形式化、课题方向的跟风化和一味热点化,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注重实际意义。课题研究者要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团队意识,突出创新。不要闭门造车,应走出去,到社会及需要解决问题的地方。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严格把关,精选课题,提升质量,经常检查,注重引导。增加大学生对课题研究的自信心和紧迫感,导师提供指导,学生扬长补短,注重实践创新,提升课题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丽萍.课题立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好形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112-113.

[2]李德平.以导师制为依托的大学生课题研究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7(12):19-20.

课题调查研究方法篇3

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是基于学校实际工作,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身发展中的问题,侧重于实践中的问题解决与策略选择。郑金洲指出,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不仅包括课题研究,还包括学术报告、理论学习、教研活动、专题研讨、教育论坛、论文评比、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编辑文集、出版刊物等。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范围比较大,但是其规范性和学术标准是不能降低的,否则就是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的庸俗化,进而失去了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的意义。因此,中小学教师应当在教育科研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养。

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素养内涵

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素养包括教育科研的知识、教育科研的技能、教育科研的观念三个方面。

教育科研的知识,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知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和方法学的知识。教育科研的成败与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密切相关的。教师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能在自己的研究中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教科研素养;教育科研技能,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将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的能力、科研规划与设计和组织能力、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教师的教科研是以实践问题为中心,要求教师从自己身边寻找问题,并通过研究能够有成效地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科研的观念,包括问题意识、科研意识、理论意识、钻研精神、严谨治学、合作态度、开阔的视野。

课题申报书中反映出的教科研素养问题

笔者在管理区域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过程中,审阅过众多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申报书,近期又审阅了上一年度144个课题申报书,其中所反映出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素养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缺乏基本的理论知识与科研方法

第一,大多数教师在课题设计论证中,没有提及该课题的理论依据;即便提及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也仅是写了理论的名称而已。

第二,研究方法选择不当,操作错误。不管是否需要都会列出调查法或调查问卷法;是全样本调查还是抽样调查,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全无涉及。可见,教师对调查法的理解和使用是片面和错误的,不可能实现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三,多种研究方法的名称罗列,层次混乱。如观察法、比较法、文献法、调查法罗列在一起。再比如,调查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并列在一起;还有文献研究法、实验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罗列。这种研究方法罗列的混乱,也反映在课题研究思路上的混乱。还有的课题根本没有列出研究方法,仅仅是叙述工作步骤。

2.选题难于切中实践中的真实问题

例如,有的教师申报的课题名称是《高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其实对于一线工作的教师,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同学校的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有差异的。如果能针对所在学校学生的特点,应用一定的教育理论,进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实践研究,是非常有应用价值和典型意义的。但是教师找不到这个问题研究的切入点,制定了这样一个专业人员研究的课题题目。这反映出教师欠缺发现问题、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的能力。

3.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亟待提高

第一,文献检索途径和方法不当。参考文献反映课题申报者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基础,教师课题申报书中所列“参阅的主要文献”数量过少,有的仅列了两项。

关于参阅主要文献的资料的形式,教师有很多错误的写法,如文字,网站、网络,学报。正确的是:书籍(名著要籍、专著、教科书、论文集、手册、辞书、工具书)、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文章(新闻报道、通讯)、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统计报告、教育档案(教育年鉴、调查报告、会议文件、资料汇编)、非文字资料(图像、声音)。“报刊名称”错误的有:百度、豆丁。严格来讲,它们是不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的。这些现象反映出教师找不到文献检索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文献检索的准确性差。课题申报书中“主题词”填写混乱,也反映出教师不能准确地检索文献。一般在网络数据库中会通过输入主题词、标题、关键词等来搜索文献。主题词确定混乱必然造成文献搜索困难。不懂得“主题词和关键词的关系”使得教师在文献检索时,不能精准地找到文献。

第三,对已有文献缺乏分类、整理和判断。课题论证设计中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实际上等于一个简短的文献综述,其中应该包含该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144份课题申报书,很少有教师在此界定核心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空泛,所谓的述评,其内容与其课题的研究点,逻辑上还差很多层次。

4.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有待提高

课题申报书中的主题词是根据研究内容而设定的。不会确定主题词,或是确定错误,不仅影响到文献的检索,更说明自身没有搞清楚课题的研究内容。这直接导致研究方案设计的失败。很多教师在课题申报书的“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手段、途径”这部分,填写的就是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教育科学研究的行动路线是问题与假设、资料与证据、结论与讨论,工作的行动路线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总结。很多课题申请书,甚至开题报告中,都是在叙述该项工作的进行过程,阐述工作的亮点,而非研究的切入点。

教师教科研素养存在问题的归因

1.教师教科研的泛化导致对教师教科研要求的降低

虽然教师的教科研与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大学教师所从事的教育科学研究是有差异的,在文献研究和研究方法上不能以专家研究的标准来衡量教师教科研,但是“过于强调教师教科研与专家研究的差异将导致教师研究在学术价值上的自我贬值、在研究地位上的自我边缘化、在研究过程上的作茧自缚”。(高远才,2010)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教科研素养,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简单规则和操作程序,才能保持敏感的问题意识和更加持久的研究热情。

目前中小学教师教科研活动不少,课题也挺多,但是对教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的标准降低,导致中小学教师并没有在持续的教科研中获得能力水平的提高。

2.缺乏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训

职前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方面都缺乏有效的教育科研的培训。职前,本科生这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笔者接触到的一些中小学教师在本科阶段仅是学习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关于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掌握很少。有些研究生学历的中小学教师,虽然有过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训和一定的研究经历,但是进入教师岗位后,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逐渐淡漠减弱。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训所占比例较少。

提升教师教科研素养的措施

面对教师教科研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教师教科研方面的培训,无论是师范教育,还是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都应该重视教育科研意识、方法和观念的培训。

第二,规范教科研活动,尤其是规范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在规范的课题研究中培养、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素养。

对中小学教师教科研进行管理和指导,最直接的机构就是区县一级的教科研机构。区县教科研机构应通过对各级课题的过程性管理与指导,规范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从课题申报开始,开题论证、中期检查、年度检查一直到结题验收,过程性管理要规范。避免有申报立项,没有开题论证,没有中间的过程研究,最后编纂一个结题报告就结题的现象;避免在研究过程中,发生研究方向偏差,使研究的内容与申报的课题不相符合,或者是所做的研究工作根本就没有实际意义的现象。

在区级课题的申报阶段,只要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课题,就可以批准立项,保护和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并通过立项课题把教师带到课题研究中来。在开题论证阶段,规范开题过程把好开题论证这一关,必须让课题负责人和整个研究团队理清课题研究的思路,论证清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预期成果。只有论证清楚才允许其开题。在后续的年度检查、中期检查阶段,严格按照开题论证的设计,进行检查和指导。

总之,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素养而言,做一个规范的课题研究,要比做众多不规范的课题研究,受益更大!■

参考文献:

1.郑金洲等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郑金洲.教师研究的性质.上海教育科研,2010(10).

课题调查研究方法篇4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研究性学习;高中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4.014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爱因斯坦)这是因为“提出问题”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意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国家课程标准促进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问题,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是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结构改革上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从重知识轻能力,到重视学生情感的发展;从封闭办学观的影响,课程忽视社会性实践,到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加强了对学生与社会实际的联系,特别是对社会需求的能力的培养。这些变化表明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改革措施,已日益为教育者所理解接受并主动实施。

1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和内涵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人类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在学校教育的背景下,它既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形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所以,“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初步学习、体验科学研究的活动性课程。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有如下特征:第一,经验性和体验性。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积累实践的经验,并在亲身经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这种经验性和体验性显示出研究性学习与记忆书本知识的不同。第二,过程性和生成性。接受式学习是学生掌握即定的知识,但研究性学习则是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建构知识、生成知识。第三,开放性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学习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同时,研究性学习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只要学生“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之中,学生便会自觉地认识到,这是一项认识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第四,自主性和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研究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研究活动是自主进行的,他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学习计划是自已设计的,学习活动是自已亲身经历的,其中的困难又是在个体的努力和同伴的协作下一起克服的。同时,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一种学习,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探求结论。

3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实施

3.1 指导学生选题

学生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确定,通常要反映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以及特定的文化传统、自然资源状况等,只要是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相联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课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景,向学生展示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认知、理解、应用的实际能力及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能性,提出一些研究性课题供学生选择。为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题。学生的选题宜小不宜大,应尽量适合自身能力的课题。围绕学生的学习、身边生活的事物,切入口小的课题去引导学生选题。例如“中学生体能素质的现状调查”、“肥胖学生的体质状况及折因研究”、“ 高中学生生活方式的研究”、“学生睡眠状况的调查”、“ 耐力跑对增强体质效果的调查”、“学生学习焦虑情绪的调查研究”等进行研究。广东实验中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广州娱乐性体育场所举隅”就是由余乃明老师指导,由何聪、陈翰波、张津冬等7位同学组成的课题组研究完成的。专家评价是学生一项很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是一项较好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经验的课题,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取得研究成果。

3.2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败。制定研究计划以引导研究过程,学生初步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缺乏科学研究的知识,难以把握研究的全过程,因此,确立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的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调查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预期结果、课题组成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的形式进行)和研究分工,研究进度,研究措施等。

研究方法是研究计划中的核心部分,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法,就是组织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过程。收集资料、调查访谈、问卷调查、实验、统计等科学研究中的一般方法也适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围绕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内容,要达到的研究目的,指导学生去选择研究方法。资料研究、调查访问是不可缺少的,至于是否要进行实验、是否要测量,是否采用问卷调查,就要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来确定了。问卷调查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为课题研究获取很多研究资料和信息,学生学习编制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作一次问卷调查的实践,是很有意义的。

3.3指导学生实施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实施阶段,主要是学生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中规定的具体安排,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

资料研究主要是指导学生围绕研究目的和内容,阅读有关理论知识,或邀请老师作专题讲座,开拓理论视野,以理论去指导研究,并为撰写论文提供理论支撑。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的文献信息和资料,收集相关历史的、现实的资料,从历史的、现实的资料中对研究象进行分析。调查访问、问卷调查、实验、测试等,都是观察研究对象的状态、变化、问题和与相关因素的联系,收集研究资料。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典型资料收集,典型引路路最明,典型说话话最灵,典型资料对研究问题的阐述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调查访问、问卷调查都要根据研究的需要,事前拟好调查问访提纲,选择好调查对象,进行访谈,收集研究资料;学生初次做问卷调查,问卷设题不宜太多,以封闭式问卷调查为主,目的在于学习编制问卷的方法,体验问卷发放和回收的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如“ 耐力跑对增强体质效果的实验研究”、要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方案,内容包括实验目的、任务、实验时间、实验形式(单组对照或双组对照)、实验施加因素、实验测试指标、实验分工、实验步骤安排等,实验法要与文献资料研究、访问调查、观察等方法结起来,列入实验方案,收集实验资料,一步一步逼近研究目标。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及时整理、分析资料,认识研究对象内部和外部各因素的关系,形成观点,逐步达到对事物规律的认识。

3.4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在撰写论文之前,要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学生结合亲身实践,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在资料整理、分析过程中,认识研究对象的状态、本质和问题,形成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撰写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是科学研究的一次总结,对学生逻辑思维、写作能力都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体育课程研究性学习成果,一般以调查报告、实验总结(实验研究报告)、小论文、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

不管什么形式,结构都要严谨,全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指导学生提出的立论观点鲜明,论证有据、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收集到的资料,如访谈材料、观察材料、文献资料、实验或测量的材料、典型材料等,作为论据去论证和支持自己研究提出的论点。

3.5指导学生总结交流和评价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交流和评价,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最后环节,研究成果的处理可以有多种形式,最常用的是组织研究成果报告会,宣读论文,交流心得体会,让更多同学分享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征求同学们对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师生对研究成果做出评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可推荐到出版单位发表,发挥研究成果的作用。

4 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人为本,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和学会发展的学习理念, 高中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让中学生提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接受科学研究的教育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和科研素养。促进学校体育改革,提高体育课程的质量,以推进素质教育。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经验的建构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而获得感悟和体验,重在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科研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社会调查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中学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在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研究性学习仍是一个比较簿弱的环节,我们有责任推进这项活动的开展,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

[2] 钟启泉,崔允潡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美]斯特弗、盖尔主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5):16.

[5] 许镇辉等.如何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6):62.

[6] 刘赞英等.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难点和突破点[J].中国高等教,2008:(13),(14).

[7] 刘久成.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9:(1):68-70.

[8] 唐健,李敏华.关于研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 .

课题调查研究方法篇5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社会学;课程体系

1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系统表现更加多元复杂,其物质空间的规划建设中涉及的学科知识也愈加全面,同时也赋予城乡规划专业更多功能与责任。城乡规划专业本科阶段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较好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能力,还需要全面的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研究与创新能力,以应对城乡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现象与复杂关系。而城市社会学以其特有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多维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基础,在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知识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社会学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关系

2.1社会学研究与现代城乡规划研究的结合

随着城乡规划学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的扩展,原有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的学科基础已难以满足对城乡环境的分析研究需求,社会学因其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为城乡研究提供了多维与深度研究的可能性,能够从多维视角对人类社会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对城乡规划的研究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也弥补了城乡规划领域重空间设计轻人文内涵的不足。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既有与社会学研究紧密结合的历史进程,也有新时期与城乡规划学科新的结合与创新。社会学以其特有的学科思维一方面为城市研究提供了深入剖析的路径与方法,另一方面则从社会行为空间角度研究更加人性化的城乡规划与设计的理念。学者们从社会学思维的视角下,分别对城乡规划的制度建设、规划内容与方向等规划实践、以及城市空间环境营造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等具体的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更加注重城乡规划中的社会平等与公平、公众参与的价值。

2.2社会学类课程对城乡规划本科教育意义

目前在城乡规划专业开设的与社会学相关课程如城市社会学、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以及部分实践环节等,涉及的城市社会学知识包括社会学基础研究内容,如基础概念与理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问题等;城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则偏重于将社会学的调查、统计与分析方法引入城市空间研究;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则以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系统的研究思维与研究技术等内容。此类课程多在本科专业三至四年级等高年级开设,以配合从建筑、街区的物质空间设计转向更加宏观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和乡村规划设计等学科思维转变过程,应对更加复杂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3社会学类课程应用重点

3.1研究方法

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随着2011年城乡规划专业成为一级学科,社会学在城乡规划本科教育体现中重要性更加凸显,《城市社会综合调查》课程是国家《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中要求独立开设的一门社会学调查方法类课程,以往则是社会学类课程作为相关知识体现在选修类课程中。该课程是以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与实践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为规划与设计提供基础资料的社会调查方法。常见的调查研究方法如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该课程对于城乡的分析和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基础资料调查。在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实践中,城乡建成环境的现状调查是规划设计的前期,也是更深层次研究的基础。规划前期常见的调查方法如访谈、问卷、实地观察或勘探等,可从政府、居民等不同利益群体对城乡建设的不同需求出发,针对城乡建设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但往往由于城乡系统的庞杂性和调查范围及内容的有限性,如何选择适当的调查项目以及适度规模的调查范围则尤为重要。(2)城乡建成环境分析。城乡建成环境的现状形成于地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积淀与累积基础上,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不仅需要对城乡地域物质空间进行分析,亦需对长久以来形成的空间形态、生活方式与社会运行进行深入理解,不仅要技术层面的分析工作,也需求对人文层面有着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将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后,需有适合的技术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深入了解,寻找城乡发展的规律性线索。(3)人的活动行为的分析。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规划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人的城市体验和感知,因此关于人的活动行为的调研分析,是校核城市空间设计成果的重要指标。社会学提供了人的行为方式的系统分析方法,能够从活动的类型、人群的定位、活动的个体心理,以及社会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该方法能够从根源上理清人的行为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明确人的社会属性是城市规划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通过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整体联系满足城市人的多元、复合的活动要求,这也是城乡规划学科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的内在体现。

3.2研究内容

(1)宏观层级的城乡系统与结构。城乡的发展不只是城乡物质空间环境的变化,也体现着城乡内在结构的系统性改变,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也是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深化调整做出的实时应对,城乡结构是整个社会宏观结构体系的重要部分,破解城乡规划的实施难题,必须从社会学的宏观视角进行社会结构的剖析,涉及的内容主要包含社会组织结构、区域结构、就业或分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基于上述社会学内容的分析,能够更好地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规划领域给予充分的支撑和论证,使城乡规划在宏观层面能够发挥协调与解决城乡社会矛盾的更大作用,体现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2)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我国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城乡建设后,新城建设热潮在逐渐降温,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存量规划”要求在已有的城乡建成区提升建设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从城市空间塑造转向城市行为的再造。应用而生的“轻规划”“微改造”等新的规划设计理念更偏重对于已有空间环境的提升与改善,激发城市新的活力,修正“大广场”“宽马路”等建设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或现象。社会学在其长期的研究中所关注的微观层级的社会个体、群体的行为活动以及社会问题等内容,成为建设宜居城乡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基础,亦可对规划与设计实施的形成直接有效反馈。

4社会学类课程应用思考

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特点,多以土建类学科、地理类学科为主。由于各学校基于不同学科背景开设城乡规划专业,丰富了城乡规划专业的内涵,形成了不同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各自办学特色。但不论办学背景如何,随着最新版国家城乡规划专业指导性规范的出台,规划设计类课程已成为教学体系围绕的核心,空间的设计表达是专业的特色及优势。但同样也会造成课程知识体系的单一,不适应当前城乡规划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现今专业发展趋势和实际,首先应从社会学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植入,体现出社会学对当今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影响。

4.1在理论知识基础构建层面

社会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的理论知识构建主要包括: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的思路与方法、社会阶层和社会空间结构特征等内容,均应为城乡规划专业在本科阶段要掌握或熟悉、了解的知识内容,具体的知识要求为:(1)城乡人口与社会知识单元;包括城市社会学基本知识、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城市社会要素、城市社会的分析方法、社会阶层与空间结构等。该知识单元是宏观层级的城乡系统与结构的体现,关注城乡领域的社会学问题,利于学生从宏观的社会视角对城乡规划进行解读,落实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2)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知识单元;包括选题与文献综述、社会调查类型与设计、社会调查方法、资料统计与分析。该知识单元属于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的内容,更多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突出社会学应用的实践技能,有助于学生在规划设计中调研分析方法的科学应用。上述两部分知识单元已包含社会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研究的重点,但内容较为综合且涉猎较广,如何将社会学类知识在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中合理构建是关键也是难点。基于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专业教学体系的主线,以及学分制改革的趋势,教学计划中社会学类理论课程不宜占较大学时,为了更好地将社会学应用到教学中,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应注重课程的交叉与互动,使单一理论课程转化为一系列的知识体系。因此将社会学的研究思维与研究体系加入其他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中,则可以通过社会学的选题、调查、分析、结论等逻辑化的研究方式改善以空间设计为基础的思维局限,指导学生以循序渐进的研究方式和步骤完成对城乡环境的研究和分析过程,培养本科阶段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进一步重视理论课程与设计环节的互助和支撑作用。

4.2对规划设计类课程的实际意义

城乡规划专业在以物质空间规划与设计为主线的课程设置中,社会学相关知识课程往往以理论讲授形式开设,教学效果受限于课时学生对此类课程的认知程度与重视程度,往往难以形成良好的效果与反馈。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相较之前的《城市社会学》课程而言更加注重社会学知识与方法在城乡社会研究中的意义,注重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并与城市社会学的基础概念、理论与调查方法、分析方法等相结合,将纯粹的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支撑以规划设计类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枯燥的课堂讲授与生动的社会调查大大提升了社会学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为设计类课程的资料整理与现场踏勘提供了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查和研究方法,为后期设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问题的学术态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课程关系如下

4.3实践教学环节层面

城乡规划本科教学在专业实践方面体现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主要为认识调研,认识调研实践领域包括住区认识调查、社会调查、城乡认识调查、结合规划设计课程的调研四个实践单元,具体的内容如下:(1)住区认识调查研究;包括住区空间结构、住区道路与交通系统、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住区绿化系统,该实践单元注重社区规划导向下的住区研究,内容以空间的类型和层次调研为主,强调住区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和设施的均衡构建。(2)社会调查研究;包括问卷编制与调查组织、调研数据分析的方法、调查报告的撰写,这一实践单元突出调研具体方法的实践应用,注重调研程序和调研成果的关联。(3)城乡认识调查研究;包括城乡功能布局、城乡空间结构与形态、城乡道路与交通系统、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绿化体系,该单元的实践内容涉及城乡领域的空间和规划体系,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调研。(4)结合规划设计课程的调查研究,包括调查研究的内容、调查研究的方法、调研成果的表达,这类调研是与设计课程并行的实践环节,注重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和真实性。上述认识调研环节作为拓展能力的培养,不作统一要求,可由各校自己掌握。基于实践环节的知识体系要求的自主性特点,如何将上述四个实践单元与实践课程体系相结合以及如何对专业教学起到支撑作用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四个实践单元并非独立的课程内容,必须与对应的专业课程相结合,设计类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因此必须将社会实践与设计课程的知识体系相关联,起到从课堂内的学习交流过程走向社会实践的真实体验和认知,能够更好地强化城乡规划专业本身具有的实践性特质。同时可以将.大学生暑期活动的实践结合到专业的实践当中,一举两得,会更加具有专业指向性。因此,依据实践教学的知识内容,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提高对于实践环节的要求,从低年级的建筑设计阶段,至三、四年级的城乡规划设计阶段、以及毕业设计阶段均要求设置与设计课程相配合的实践环节(详见表2),以辅助深化设计及理论课程。实践环节中的资料收集、调查、分析和统计等环节等均需与社会调查理论与分析方法紧密结合。

5结语

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历程中,社会学的影响如影相随。从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至规划与设计实践,社会学类知识为城市与乡村从视角、方法和内容的研究都提供了更加丰富与多层次的思维与路径,并以更加具体化和实用性的知识点融入了城乡规划专业在理论基础知识构建、规划与设计课程和实践教学等环节,成为本科阶段树立正确的规划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知识领域。

参考文献:

[1]罗吉,黄亚平,彭翀,刘法堂.面向规划学科需求的城市社会学教学研究.城市规划,2015(10):39-43.

[2]黄亚平,陈静远.近现代城市规划社中会的思想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5(05):23-29.

[3]李浩,赵万民.改革社会调查课程教学,推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J].规划师,2007(11):65-67.

[4]梁玮男.浅谈城市规划层面的城市社会学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2):46-50.

课题调查研究方法篇6

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县城学校及其周边农村的学校,城区学生与乡下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多方面都有明显区别。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乐学、善学、会学,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学习的成功与欢乐。防止出现优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厌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分别到达其思维最近发展区,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探索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帮助教师掌握专业发展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对初中住校生和走读生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差异,对数学学习能力影响进行现状调查、成因分析和优化分层教学策略研究。(2)探求初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数学与个体差异的有效结合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之间的差异互补来促进合作学习数学的有效开展。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研究本课题旨在引导教师注重学生差异、合理利用差异,探寻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创造出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WWw.133229.coM将此实践经验推广到学校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和学校的管理工作中。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研究的准备阶段。

时间安排:2010.4—2010.8

(1)设计课题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查阅大量文献,掌握国内外关于学生个体差异对学习数学影响的研究概况,确定研究课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课题研究方案,修订、论证研究方案,集中讨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使课题研究具有明确的目标。(2)进行课题组建设,使课题研究处于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之中。把课题组成员分为三个小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制定课题组阶段性计划。完善课题研究制度和组织纪律,包括理论学习制度、培训制度、研究制度和档案资料管理制度。(3)进行预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修改、完善调查问卷,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思路和目标。

2、研究的实施阶段。

时间安排:2010.9—2011.6

(1)设计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能力的调查问卷。三个小组分头在实验班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2)组织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认真统计,着眼差异,进行现状分析和成因研究,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分析报告。依据分析报告,确定实验班学生的分组情况。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群体,每组6人,每类学生两名。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3)采用行动研究法,一方面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撰写专题论文、积累典型的研究案例。另一方面通过公开课、研讨课、教学经验交流、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竞赛与观摩等活动,发现问题,调整实验计划。

3、成果形成阶段。

时间安排:2011.7—2012.3

(1)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2)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科研论文成果汇编。(3)完成实验研究报告。(4)召开课题展示会,展示汇报实验成果。(5)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课题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整体取样的方法,选取七年级11、12、13、14、15、16班,八年级9、10、13班、14班,九年级5、6班,作为研究对象,同年级其它班为对照班。

2、研究方法:(1)研究准备阶段:主要采用观察、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进一步确定研究对象。结合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内容,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2)研究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即把我组数学教师的每一节课堂教学,都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环节,在实际行动中摸索经验。对每个阶段,各个个案数据进行收集,将差异情况和解决策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比较,形成档案式资料。使教学的过程同时成为研究的过程。并通过多个代表性个案的不断探讨、总结,形成一定的理论。(3)研究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积极对自己的研究活动过程加以回顾、反省、总结。

五、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课题调查研究方法篇7

一、所做的工作

1、实施《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机整合三维目标进行有效教学》的小专题研究。

2、以小专题为平台,进行集体备课、课堂研修,最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问题,形成调查报告,最终确立区级课题三年内研究的子课题。

3、通过网络学习、讨论研修、理论培训,增强理论知识。

4、对课题研究进行明确分工。

二|、具体实施及取得的初步经验。

(一)学习教研计划和区级课题方案,使教师和领导能得以重视,并进行明确分工。

1、领导机构:

组长:曹x

副组长:苏x 马x

成员:冯x 朱x

负责:

(1)安排人员分工,联络指导教师。

(2)深入课堂听课,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协调各项研究工作。

2、研究机构:

组长:苏x 马x

副组长: 冯x 朱x

负责:

(1) 设计总体计划、研究方案。

(2)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研究数据,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指导、

参与研究教师: 王x 杨x 马x 陈x 李x 田x 马x 马x

负责:参与教学实践,写出活动方案,活动反思,个案分析,研究论文、阶段性总结

3、人员分工:

苏x:(教务主任) 主要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长期方案的把握以及理论指导、方案的审定、修改,文字资料的上传。

马x(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阶段性研究内容、结题报告的撰写、负责课题研究活动的组织开展、检查研究教师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情况。

冯x:视频资料上传、撰写教研简讯、关注教研动态。、

朱x:负责课题研究活动记录、(学生篇)三维目标调查问卷及书写调查报告,收集与整理课题组阶段性小结

田x:负责课题研究(教师篇)三维目标调查问卷及书写调查报告,收集与整理课题组阶段性小结

马x、杨x、李x:负责三个年级专题教研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及各年级专题的阶段性总结报告。

王x、马x、陈x:承担研究课及收集整理各年级成功落实三维目标的个案集。、课例。

马x:文字资料的打印和装订。

(二)调查问卷 找出原因

调查我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现状,以问卷、访谈、听课、研讨会等形式对老师进行三维目标落实的情况调查,通过问卷、访谈、听课、座谈会、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对现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材对落实三维目标诸方面影响的成因。在教育教学中只有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的,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反思当前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大量三维目标离散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1、三个维度的目标顾此失彼:过多追求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过早开展形式多样的非语文活动,忽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三个维度的目标南辕北辙:过程与方法目标和知识与能力目标不吻合;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不相符;知识与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一致。

3、三个维度的目标油水分离: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过程的展开、方法的学习分离;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分离;过程的展开、方法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分离。

这次阅读测试不仅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更是考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目标是否到位。我校高年级18个班学生参与测试。现把试卷内容摘录如下:

阅读材料一(教材上的): 美丽的小兴安岭(片断)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1, 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2,这段话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写的,具体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几种景物。

课题调查研究方法篇8

大学生学习绩效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大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为深入了解化工学院大学生的学习绩效现状,掌握他们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他们的学习特点和状态,本次对化工学院在校学生学习绩效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客观、真实、直接地反映目前我院在校学生的学习绩效现状,间接反映目前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师教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根据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通过统计软件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得出学生学习绩效的具体数据。采用比较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分析,从学习情感、学习态度、能力锻炼三方面分析不同绩效水平学生的特征,总结出当今大学生学习绩效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很多教育机构、专家和学者就学习绩效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大多数研究多集中于某个单一学科的研究,对于大学生地学习绩效的全面研究,在目前来说还比较少。大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对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系统地了解影响大学生学习绩效的因素,并提出较全面的解决措施及绩效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何进一步提高广大同学的学习效率,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本次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所以,我们认为,如何提高广大同学的学习效率及将所学知识熟练运用到实践中及建立一个关于学习绩效的评价体系,是我们在取样分析后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大学生学习绩效的研究更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对于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一般研究多集中于采用传统的基于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测试的方法。而本次研究,我们除了采取传统的试卷评价体系外,还引入大量基于任务的评价及机遇情境的评价等多种形式,以实现双重目标,即端正学生的学习心态,使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提高课堂效率,使老师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相配合的目的。

1.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找出当今大学生在学习效果和实践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学院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可参考性建议,根据所得具体数据,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找出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并针对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一要加强理想教育,制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二要加强专业教育,增强学习动机。学校要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合理设置课程,引入社会最需求的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从多方入手,调动学习积极性。要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善于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因势利导,加深其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2.根据所建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帮助学生考核自身的学习绩效水平,提高时间利用率,为进一步完善自我提供指导作用。

三、调研内容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本次的重点是调查研究。一是设计好调查问卷。通过理论学习和前期调研,全面客观掌握大学生学习绩效诸要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内容全面、操作性强的调查问卷。二是运用好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除此之外,综合运用座谈、个别访谈等方法,全面系统了解本课题需要研究的问题。三是提出较全面的解决措施及绩效评价体系。

本次调查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调查研究。本次调研以大学生学习绩效为研究重点,根据学习绩效的诸要素及其影响因素,设计调查问卷。在我院范围内进行大面积的问卷调查。并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全面了解大学生学习绩效现状,分析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学习绩效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二是理论探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青年心理学、人才学、教育学等理论,探索提升大学生学习绩效水平的对策。

三是实践运用。将本次调研的成果运用于工作实践中,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检验调查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进。

四、调研的思路和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访问调研法和问卷调研法对化工学院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并通过抽取个案的方式进行深入调查。调查以化工学院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按不同的学科性质分工科、理科、人文学科进行调查。同时按课程的性质:必选、限选、任选,考试、考查进行分课程调查。同时,对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调查。调查方法:采取随机抽样对我校在校本科生及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访问调研法对我院在校本科生及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教师进行调查,并通过抽取个案的方式进行深入调查。调查内容:以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作为两个切入点调查影响大学生学习绩效的主要因素。其中,内在因素指大学生的因素,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行为与学习风格等。外在因素指影因素指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包括:学校的学风、学习环境,教学质量水平、学科设置、学校软硬件设施、家庭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等。

1.设计调查问卷,按在校大学生年级分别进行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男女比例和各年级人数均较均衡,涵盖化工学院在校大学生,进一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全面获取学生学习绩效的相关信息。

2.采用专业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初步分析。

3.运用思维导图法和系统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后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意见,并得出初步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

4.运用对比分析法,目的在于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绩效差异和不同课程的学习绩效差异。

5.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数据和个案进行分析,有利于提出更深刻的建议。

六、调查研究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化工学院在校大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让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状态有一个比较直观与全面的了解,方便他们认识现状,及时调整学习状态,积累学习经验。本次进行的调研是为了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合理建议与方法,以便让在校大学生更有效地使用身边的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办事能力,使其在今后学习和社交过程中事半功倍。

当今大学生面临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如何更好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是为大学生自身、学校和整个社会所关心的,因此通过系统了解影响大学生学习绩效的因素并提出较为全面的解决措施及绩效评价体系,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平莉.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观研究――以海南大学为例[D].海南大学,2012:11-12.

[2]谢惠存.大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3,(2).

[3]王国顺,郑准.战略联盟内企业组织学习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07(4):9-11.

基金项目:

1.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化学化工学院大学生学习绩效提升研究》项目编号:xcx2014032

2.2014年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学业预警机制及其成效研究》YGJ1415

3.2013年徐州工程学院科研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本科生模块化动态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4.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大生活观”视域下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研究》课题编号XDJZY201415ZD004

上一篇: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范文 下一篇: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