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市场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时间:2023-11-26 02:58:43

创业市场风险分析与对策

创业市场风险分析与对策篇1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风险与对策

一、风险与创业风险

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对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风险是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但风险与不确定性又有所区别。不确定性是指事前不知道所有可能的结果,或者虽然知道所有可能结果但不知道其出现的概率,如在一个新区找矿,事前知道只有找到和找不到两种后果,但不知道两种后果的可能性各占多少;风险是指事前可以知道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每种结果的概率。所以,风险是可以事先预见,并可根据风险大小的概率采取相应的对策。

创业风险,是创业过程中有可能遇到某些风险因素的干扰,且一旦某些风险因素真正发生,创业者即会阶段性遇到很难克服的困难,导致创业活动很难推进,甚至导致创业的失败。如创办养鸡场,可能会遇到疫情干扰,疫情一旦大范围发生,生产者不但会增加生产经营成本,而且市场需求也会下降,从而导致创业出现极大困难,甚至难以继续下去。

二、创业风险的类型

1.市场风险。即在创业的市场实现环节,创业者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市场不确定性,由此造成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如宏观经济状况变化、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变化、能源状况改变、市场需求与价格变化以及无序竞争等。从市场需求角度讲,市场风险就是市场需求向不利于预期销售目标的突然变化,它直接的后果是造成交易商品的滞销与市价的大跌,从而对生产经营者造成损失,这是市场客体变化造成的风险。如“三鹿奶粉”事件会通过多种多样的作用方式和途径影响到奶制品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此外,还有来自市场主体的诚信风险,如面对市场的不利变化,所签订的协议或合同得不到有效执行,交易方不是积极配合应对,而是不接货(买方),或市场涨价时,不交货(卖方),使市场风险危害加重。

2.企业风险。企业风险是发生于个别企业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风险,一般包括:①制度风险。企业经营体制同企业发展需要和外部环境不相适应,从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②战略风险。企业战略与企业实际情况相脱节,使企业发展方向出现偏差导致失败的可能性;③投资风险。在投资活动中因盲目投资等,导致企业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可能性;④要素风险。生产要素投入不足,导致收益减少的可能性;⑤产品风险。产品不适应市场需要或缺乏竞争力,导致产品卖不出去的可能性;⑥技术风险。技术研发、产品试制失败导致的风险;⑦团队风险。由于某些原因引发创业团队溃散,进而使创业活动无法持续下去导致的风险。此外,企业领导人的个人素质、个性缺失导致的风险等。

3.其他风险。外部环境变化出现的不可抗因素,如天灾、协作企业倒闭、政治动乱等,企业自己不能左右而产生的风险。如某村一养鸡专业户2007年饲养了一批土鸡,待年底即将出售时,遇到了雪灾,运输出现困难,损失惨重。再如2008年的金融风波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使很多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停工停产,甚至倒闭。

机会与风险并存,风险越大要求的报酬越高,高风险的项目必须有高报酬,否则就没人投资。然而,一般情况下报酬率相同时人们会选择风险小的项目;风险概率相同时,人们会选择报酬率高的项目。

三、规避创业风险的对策

1.认识自我,量力而行。企业的成败取决于业主的素质和行为,决定创业之前,评价一下自己是否具备当业主应有的性格特点、技能水平和物质条件,思考并判断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是非常必要的。一是企业家素质与能力分析。包括对事业的追求、对企业的责任、创业动机、身体素质、承担风险能力、决策能力、家庭支持度、生产经营技能、企业管理能力以及相关行业知识等;二是个人财务状况分析。创办一个企业,一般要投入大量的启动资金,并且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有足够的利润支付业主的生活费用,切记不能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用来办企业。

2.调研市场,有备而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经营什么都由市场决定,没有市场,创业就是一句空话。有的企业剪彩之日就是亏损之时,这些都是很沉痛的教训。一要认识市场。理解市场特性,认识市场规律,了解调节方式;二要重视市场调查。创业的前提是对市场的了解,市场调研是选择目标、创办企业的前提,创业最忌讳盲目跟风,项目选择的盲目性、经营运作的随意性是导致风险的直接原因。1998年,史玉柱重新回到了原本建立了较好根基的保健品市场,他有针对性地将目光瞄准了江苏省江阴市,戴着墨镜在江阴走村串镇,挨家挨户寻访。从聊天中,史玉柱不但了解到什么功效、什么价位的保健品最适合老人,而且知道了老人们吃保健品一般舍不得自己买,也不会张口向子女要。这些极其鲜活的第一手素材为史玉柱创意“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提供了灵感。没有市场调查,就没有全面、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生产经营活动就是盲目的。注重市场调查,把握市场脉搏,才能够掌握驾驭市场的主动权。

3.把握机会,选准目标。创业目标选择,就是你将从事的专业选择,假如你选择果树业,这就是你从事的专业,即果树的规划、果品生产、销售、加工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服务等事业;假如你要开一家超市,你所从事的就是零售业,即以超市的经营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消费品的购进、运输、销售、配送、售后服务等事业。选择创业目标不可忽视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在决策中的意义就在于它有助于全面考虑可能采取的各种方案,以便为既定资源寻求最为有利的使用途径。选择目标一定要再三权衡,否则,如果一旦目标选错,不但会失去所有可能获得的收益,且投资也可能有去无回。俞敏洪之所以选择进入民办英语培训领域,是因为自己作为一个曾经接受过补习的学生,所以了解学生渴望帮助的迫切心理;因为自己是一个外语老师,所以有机会接触到外语培训的领域,从而了解外语培训领域的新动向。选择目标应把握两点:一是目标选择应建立在对市场充分调查分析基础之上;二是目标选择应按照“需要+专长”选择要创办的企业。

4.量化分析,科学决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依靠数据的理性分析而不能仅凭感情的主观臆断。首先,进行风险评估。创业风险评估,是将特定的创业机会和创业活动结合,分析和判断创业风险的具体来源、发生概率、测算风险损失、预期主要风险因素,测算冒险创业的风险收益,估计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而进行风险决策,提前准备相应的风险管理预案,投资后对其加以有效的管理控制;其二,量本利分析。量本利分析,是企业讨论利润规划的一种基本方法,旨在分析成本、数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切计划是否合理,归根到底要看它对数量、成本和利润产生什么影响,包括损益分析、边际贡献分析和盈亏临界分析等;其三,回收期分析。投资回收期,即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累计到投资额相等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来讲,回收年限越短,方案越有利。通过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在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条件,提出各种备选行动方案,从中选择出一个最优方案,做出创业决策。

5.理性规划,激情创业。理性一般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企业构思要理性。企业构思就是思考怎样创办企业,不同的企业有它不同的特征,要办好企业必须充分考虑所办企业的特殊要求。如贸易类企业要求地段和外观好、销售方式好、商品渠道畅通、商品价格合理、货源充足、服务质量好、经营特色突出等;创业设计要理性。创业计划要切合实际,不能主观估计或照搬他人,层次清晰,符合发展规律;经营运作要理性。不能轻信和随心所欲,不能盲目跟风和浮躁;做好知识储备。掌握创业必备的创业政策、企业申办、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合同法规等企业经营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决策能力。

激情是一个人事业发展中的内驱力,是指人的一种强烈的感情,一种有巨大感染力的热情,一种洋溢着强大生命力的热情。创业要有激情,这种激情表现为对事业的热爱,对新事物的创新冲动,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艰苦奋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等,这是创业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 杨放等.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 杨汉东.统计基础[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 江俊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创业市场风险分析与对策篇2

关键词:风险投资政策 中国 发展趋势

风险投资政策泛指国家为促进风险投资发展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等。政府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经济学的理由是外部性。历史经验和研究表明,风险投资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机制能为存在高风险的高科技创业企业提供融资从而极大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高科技产业本身存在正的外部性,会出现市场失灵――高科技产品产出不足。因此政府必须介入和干预,以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风险投资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全球。由于存在市场及金融环境等差异,各国的风险投资政策也不尽相同。中国的风险投资政策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订的,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因为特定时期的政策是针对当时存在问题而制定的,所以梳理中国风险投资政策的变迁有利于深入了解风险投资市场发展的历史及各发展阶段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也可以为未来的政策发展方向提供建议。

1 风险投资政策发展阶段划分依据

吴文建、滕刚伟(2007年)对中国风险投资政策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他们将风险投资政策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萌芽阶段的风险投资政策(1984年至1990年前)、试探性发展阶段的风险投资政策(1991年至1999年)和调整阶段的风险投资政策(2000年之后)”[1]。他们提出当时中国的风险投资政策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体系缺乏系统性、作用效果不够明显、风险投资相关经济政策力度明显不到位等”[1]。他们的研究是对当时中国风险投资政策特点的及时的归纳和评述,其主要观点在随后几年被多位研究者肯定和引用。然而,恰恰是在2007年下半年以后,随着以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为核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以及2009年创业板的正式启动,中国风险投资政策和市场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有必要重新对中国风险投资政策的发展情况和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分析。

对新生事物形成正确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与之相对应的制度安排不可能一步到位。正如其他学者的观点,中国政府对风险投资市场发展的制度安排是渐进式的,是在探索中不断完善的,从而风险投资政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应对风险投资政策进行分阶段分析。与之相关的关键问题是要确立划分政府发展阶段的条件或者依据。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时代或朝代的划分一般应以标志性的事件为依据。就风险投资政策的阶段划分而言,标志性的事件可以理解为标志性的政策文件(或者政策行为),因为标志政策文件体现了对原有政策突破,通常对市场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在本文其他部分的分析中将以具体的数据加以印证。以此为依据,可以将风险投资政策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起步阶段、转型探索阶段和全面完善阶段。

2 各发展阶段政策及评述

2.1 起步阶段的风险投资政策

起步阶段起止时间为1985年至1998年,标志性事件为1985年9月中国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的成立。这个阶段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政策主要体现为政府直接投资成立风险投资机构。中国以政府直接投资作为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方式,而不是像美国那样一始就走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方式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在这一阶段政府已充分认识到风险投资对促进产业发展特别对高新科技产业的极大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尚未成熟,民间资本数额不多且不是很活跃,银行信贷是融通的主要渠道。没有愿意尝试为存在巨大风险的高新科技创新企业进行创业融资。因此通过政府投资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成为了必然之路。

应该说政府对风险投资行业的直接投资对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些早期的风险高的科技型企业和周期过长、收益不高但又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高技术项目尤其需要政府的直接投资。正是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参与,为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单纯通过政府直接投资来发展风险投资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政府财力有限,满足不了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二是受行政命今干预太多,难以遵循市场规律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和投资计划,容易产生资源非优化配置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新的政策思路应运而生。

2.2 转型探索阶段的风险投资政策

转型探索阶段起止时间为1999年至2006年。标志性事件1999年12月公布的文件――《建立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个阶段政府政策的重点开始从直接投资向规范、引导促进社会资本的参与风险投资行为转变。 《若干意见》明确了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风险投资行业的原则,提出了面向市场拓展创业资本来源,动用市场机制,强化风险投资主体内部的责任约束和利益激励,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等政策主张,为制订后续的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随后,2003年1月公布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可以视为促进非政府投资风险投资的试点政策。而2005年的《创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则是对《若干意见》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规划和规范风险投资领域的政策文件。该办法的主要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提供政策依据,二是通过政策规范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运营等事项,三是为探索更有效的促进风险投资市场发展的措施做准备。该办法第一次明确提出对创业投资企业的政策扶持,主要内容包括:国家与地方政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国家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并引导其增加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可以通过股权上市转让、股权协议转让、被投资企业回购等途径,实现投资退出;国家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退出机制等。

上述这些规定建立了发展风险投资的制度框架,明确了将来政策发展的方向,为风险投资市场发展形成了合理的预期,积极促进了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1999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额从1998年的168.8亿元跃增为306.2亿元,增幅达81.4%,第二年一下就突破了500亿元。然而,这个阶段政策的不足之处是政策多处于框架阶段,操作性不强,对民间资本吸引和拉动不足。早在2001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额就达到了619.3亿元,但到2006年也仅达到了663.8亿元,六年期间的平均增长仅为1.2%,一直无法突破700亿元的关口,这种徘徊不前的局面正是政策无力的真实写照。要促进风险投资的更大发展,必须出台更为有力的促进政策。

2.3 全面完善阶段的风险投资政策

完善阶段起止时间为2007年至今,标志性事件为2007年7月出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时办法》文件。这个阶段的政策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风险投资发展方针,并启动了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核心的一系列促进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市场的具体政策。最具代表的政策文件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时办法》(2007年7月)、《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2008年10月)、《关于实施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通知》(2009年4月)、《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8月)和《关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2011年10月)等。这一时期另一个不能被忽略的重大支持政策就是2009年10月创业板的创立。创业板被认为是深入推动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更顺畅的渠道,极大促进了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之所以将这个阶段称为全面完善阶段,是因为该阶段的政策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特征,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政策模式。系统性表现为各项政策文件紧密围绕促进科技创新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为核心,相互配合和对应,形成合力。全面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全面参与,各尽力所能;二是政策考虑周全,既有扩大资金总量的引导基金机制,又有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还进一步完善了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政策模式当中的政府引导功能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机制,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参与风险投资。二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创业企业的发展。如执行相对较低的增值税率、允许符合规定投资方向的创投企业按投资额的规定比例扣抵应纳所得税额等。三是通过规范非上市公司股权管理,使私募基金等社会资本规范、合法运作,有效扩大了风险资本的总量。而市场运作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不直接参与所扶持的创业投资机构或基金的经营,引导基金所投入的资金按市场化方式运营。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时办法》明确规定,“引导基金的参股比例最高不超过创业投资企业实收资本(或出资额)的25%,且不能成为第一大股东,由创业投资机构按市场规则进行运营。”二是转变原有传统新研专项经费的分配方式,将部分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等专项资金分离出来,按引导基金方式运作,借助市场机制提高该类资金的使用效率等。

事实证明,这一阶段出台的一系列的政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创业风险投资资本总量达从2006年的663.8亿迅速增加至1112.9亿元,同比增长了67.7%,随后受益创业板的政策2010年该项数值增至2406.6亿元,同比增长了49.9%,2011年则突破三亿元大关达3198亿元,同比增长32.9%。正是从这个阶段开始,中国风险投资才正真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3 政策成效及发展趋势分析

3.1 政策成效分析

综上所述,回顾过去,中国风险投资政策经历了从政府直接投资模式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的转变。总体上看,这一系列的政策产生了较好的成效。这一点从历年创业风险投资资本总量的数据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02年至2012年,中外创投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资本总量逐年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0%,2012年创投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资本总量是2002年的4.81倍”[2]。另据中国科技部统计,2012年中国创业风机构数达到1183家,较2011年增加87家;该年全国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量已达到3312.9亿元,较2011年增加114.9亿元。在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源方面,国家资金(含政府资金11.78%和国家独资公司18.81%)占总比30.59%,而非社会资金占比为69.41%(其中,非上市公司34.03%,自然人及其他出资28.69%)已形成了以非上市公司和天使投资等为主力的格局。截止2012年,政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累计出资288.88亿元,引导带动的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金规模达1506亿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缓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目标。[3]

3.2 政策发展趋势分析

尽管有了较好的基础,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总体规模不足。按美元计,2012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量为534.3亿美元,仅达到美国同项数值的26.8%。二是退出困难仍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2011年通过中小板及创业板上市的中小企业数为234家,而2012则减少为129家,真正能通过此渠道退出的风险投资仍然是少数。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完善是被调查风投机构认为影响2012年经营情况的首要原因。三是风险投资市场区域发展不平衡。“2012年北京、浙江、上海三个地区发生的创业资本(VC及PE)投资金额占据了全国市场的47%,而广西、山西、云南的三个地区的投资金额仅占全国市场的0.5%。”[4] 根据上述存在问题,同时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预测未来中国风险投资政策会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和放松资金准入条件,特别是探索社会养老保险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机制。以美国为例,“养老基金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间所提供的风险资本额为风险投资机构募集的风险资本总额的40%。”[5]2012年10月出台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可视为保险资金投资风险投资领域的境外试验,将会为国内出台类似政策提供依据。二是进一步完善退出机制。包括进一步降低创业板IPO门槛和进一步完善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机制等。三是结合区域和产业特性的政策发展细化。如中央向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提供更多的参股资金,以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又如针对现代高新、绿色农业出台更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政策等等。

参考文献:

[1]吴文建.滕刚伟.我国风险投资政策回顾与评价.职教与经济研究,2007(9):31-33.

[2]清科研究中心.2012年中国创业投资年度报告.清科研究所,2013.

[3]王元.中国创业风险投资投资发展报告2013[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4]李林海.借鉴IIF计划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风险投资发展的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14(3):84-87.

[5]肖永平,彭丁带.从美国经验看我国风险投资法律制度的完善[J].法学评论,2005(2):81-86.

基金项目:

南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南社联发〔2013〕9 号);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南职科研发〔2012〕14 号)。

作者简介:

创业市场风险分析与对策篇3

[关键词] 技术创新 风险预控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技术创新风险,是指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项目的难度以及创新主体综合创新实力的制约,所导致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中止、撤消、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经济技术指标,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因此,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活动,有可能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性、技术创新项目的难度与复杂性,以及企业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技术创新活动延期、中止、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的技术经济指标。这不仅会引发财务风险而导致企业发生有形的损失,而且还会导致时间损失、机会损失、管理损失等无形损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转机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过程中,企业如何防范技术创新中的各种各样的风险,积极寻求技术变革带来的机会,提高预防和控制技术创新风险的能力及自我创新的能力,己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相当紧迫的任务。

二、技术创新风险来源及其扩散机理分析

1.原因分析 我们一般认为技术创新风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1)外部环境,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技术创新中最主要的风险,如:政策变动、技术替代、消费者需求变动、竞争对手出现等。(2)技术项目,技术创新项目的难度过大,研究过于复杂,会使技术项目风险加大,难以成功。(3)企业实力,企业实力因素包括企业的自身能力和风险处理能力,以及决策者的风险态度。企业的自身能力指企业资金、技术、生产、市场方面的实力;企业风险处理能力指企业对风险的随机处理能力、决策能力等;决策者的风险态度有保守型、冒险型或中立型之分,不同的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决策的结果也可能不相同。

2.扩散机理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开始于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首次商业化用, 经大力推广、普遍采用,直至最终因落后而被淘汰的全过程.依据扩散范围不同,可分为企业内、企业间以及国际间的技术创新扩散等类型。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在创造出规模效益的同时也使风险随之扩散,技术创新风险在扩散过程中受到政府宏观调控,企业、科技主体与市场相互作用.

三、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控对策

1.宏观预控对策

(1)完善规范创新环境的法律体系。国家要抓紧建立符合国情的反对垄断,保障公平交易、保护公平竞争的法制体系,切实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分割、封锁市场的各种行政性壁垒,防止任何形式的地区封锁、城乡分割、行业壁垒和部门垄断;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契约意识和信用意识;坚决依法打击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经济犯罪行为,以利技术创新产品畅销市场;严格执法,规范技术市场和其它市场,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市场环境,促进国有企业提高效率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建立维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国家要从法制经济和信誉社会的高度,下决心花大力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出台更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对侵权者给予重罚和严厉的打击,以维护持有者的权益。此外,政府应关注专利的实施工作,以更好地发挥专利等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实施积极的财政激励政策。国家应加强两方面的激励政策:一是要加大对创新的投入,特别是加强对市场功能作用失效或低效的领域,如基础研究、战略性研究项目的投入;二是改变现行的由承担单位提供配套资金的做法,改为政府对企业的创新项目给予补贴。

2.微观预控对策

(1)树立正确的风险态度。企业的风险态度,是企业职工群体风险倾向的总集,但其中领导者的风险态度起决定作用,因此,关键是企业的领导者应树立正确的风险态度。管理者在自己承担风险的同时,要设法使职工感知风险,共同防范风险,企业应当在职工中引入风险机制,进行合理的风险配置,如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建立分配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等。

(2)建立合理的组织体系。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合理与否,将影响到企业的风险辩识能力和风险处理能力。为了辩识和处理风险,企业应强化专门的风险管理职能,以对风险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统一管理。一些大型企业可以建立风险管理部,专司风险管理之职,其职能一是企业危机分析及危机干预;二是保险业务决策。

(3)建立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加大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针对关键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同时,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形成人才引进机制、评价机制、留人机制,使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作为知识载体的优秀人才的创新作用。

(4)合理进行风险回避。技术创新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很严重,企业必须对创新项目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对威胁出现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有足够的把握,从根本上放弃使用有风险的项目资源、项目技术、项目设计方案等,从而避开项目风险的。

四、结束语

企业科学地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合理控制和防范各种风险,对企业成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家骥 姜福等:技术创新一中国企业发展之路[M].企业管理出版社,1982

[2]肖 勇: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

创业市场风险分析与对策篇4

[关键词]技术创新;风险;风险管理

一、引言

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愈演愈烈,世界经济正逐步转向以基于知识的经济为主导的新模式,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大大超过资金、劳动和自然资源的贡献之和,成为最主要的经济要素,技术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它既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执行者,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投资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代表着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主要源泉,能增强其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识别与分析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技术、市场和资金等方面的风险,即存在一个“风险序列”,在这样一个“风险序列”中,关键的风险因素有以下几种:(1)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高科技企业创新过程中最基本的风险。其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R&D能否实现预定的目标,各项技术指标和性能指标能否达到要求都无法确定。二是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工艺技术条件是否成熟到可用以顺利实现产品化是企业研究成果产品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三是产品生命周期的不稳定性。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产品的生命周期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技术的突变会使产品随时遭到市场的淘汰,从而形成了极大的风险。(2)组织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决策风险。决策者如果缺乏长远眼光和全局观点,有可能作出错误的创新决策。战略层的决策风险具有全局性,因而无论是危险还是机会,其结果都会使损失或利润得到放大。第二,能力风险。在创新过程中因缺乏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而导致创新失败。第三,人才风险。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可利用性,关键的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能否获得,以及如何对人才进行激励和管理会带来人才风险。第四,财务风险。企业创新阶段,资金的高投入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给其融资的渠道、成本和运用均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它突出地表现在企业R&D及未来的生产、销售活动中。若R&D周期过长或销售状况不佳导致投资收益不能弥补支出,其结果不仅是导致创新终止,还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灭顶之灾。第五,信息管理风险。对顾客需求和科技发展等外部信息收集和分析不足,企业将无法确立创新项目或立项不准确。在创新的各环节间内部信息沟通不畅也可能导致创新失败。(3)市场风险。市场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起点,还是技术创新的终点。市场风险在企业技术创新中拥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创新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或其变化而未被市场充分有效地接受所导致的风险。不同性质的创新产品,市场风险不同。服务项目通常开发较易,但市场需求变化快;消费品开发难度相对大,需求变化较快;工业产品需求变化慢,但开发难度最大。市场风险具有客观性、传递性、多变性等各种特征。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的市场调查和分析方面的风险。包括:一是难以确定市场的接受能力。一项全新的创新产品或服务推出时,由于不能及时了解其性能、质量等,市场往往心存疑虑而持观望态度。同时由于惯性消费,对新产品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因而企业对市场接受能力难以做出准确估算。二是产品的市场容量不确定。新产品由于其先进性和创新性,使得对新产品需求规模的预测通常不准确,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同样会使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甚至陷入亏损。三是难以确定创新产品的竞争能力。第二,目标市场选择不当的风险。创新产品目标市场的选择关系着创新的成败。如果目标市场选择过大,则市场缺乏针对性;反之,如果目标市场选择过小,则造成成本高、收益小的情形。第三,企业的营销策略。如新产品推出时机的选择;营销队伍的构建;宣传方式与力度的选择等。第四,市场竞争的压力。强有力的竞争者的介人,模仿者低价占领市场都会给企业带来市场竞争的压力,使企业面临风险。(4)价格风险。价格往往是消费者考虑购买与否的首选因素。价格定位不准,往往直接影响着创新的成败。新产品的定价需结合新产品所属行业、新产品本身的特点、市场需求的特征以及企业自身实力等多种因素进行定价,定价太高或太低对创新企业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5)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企业获取外部信息的不完全性、非保真性、滞后性、外部环境因素的或然性和突变性等等,都使企业难以获取关于外界环境的有效、充足的信息。在不能充分了解外部环境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情况下,创新风险会很大。风险可能的来源有:政治风险、法律风险、自然风险、社会文化风险、与原有技术环境的协调。除了上述风险以外,在企业创新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其它风险,如风险、产业化过程风险等。所有这些风险的存在使技术创新名副其实的成为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

三、企业创新的风险管理

(1)市场风险的防范。针对技术创新中的市场风险来源,企业应在充分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利用信息、加强市场调查预测、加强市场营销、注意产品定位、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和保护好创新技术等措施,进行市场风险的预防和控制。(2)重视研发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人才队伍。人才风险会直接加剧技术、市场和组织管理等种种风险,在各类风险中处于关键地位,其风险一旦形成,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3)分散、转移创新风险。如采用多元化产品策略,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利用风险投资、保险、证券市场以及适当的激励机制等方法,转移技术创新风险;加强合作,转移和降低风险;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做好风险防范工作。(4)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是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强大的技术能力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企业可以通过引进人才、购买专利、技术合作,甚至兼并,联合有价值的企业来不断壮大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增强战略风险管理意识。开展积极的战略风险管理,即对影响创新的种种深远的、长期的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化的战略综合管理,可以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强的适应能力,从而在风险面前有备无患。(5)增强风险监控能力。在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后,还需要连续监控环境变化对风险的影响,注意环境的变化是使风险出现的可能增大还是减小。风险监控常用的方法是:一是定期开会讨论风险。项目参与者和管理人员就风险召开主题会议或将风险管理作为会议议程的一个内容,讨论风险状态并构思应对策略。二是对已察觉的风险注意记录并跟踪、监视和控制,内容包括风险的可能性、后果和相应的对策。三是使风险水平与管理层次匹配。如果风险在较低水平出现,中层管理人员就可以处理,而对任何威胁整个项目的风险须提交给企业高级管理层。四是风险专项管理机构(人员)。职责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获取风险信息、进行风险跟踪、分析、提供应对措施等。(6)重视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中止决策。根据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总裁布莱克的统计,约有40%的R&D 项目在技术上未能获得最终完成;技术上获得成功的项目约有45%未能开发出产品;已经商业化的项目中,约有60%在经济上不能获利。这一结果表明,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失败了,存在中止的问题。但是,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在技术管理中较为重视项目实施前的初始选择,而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跟踪,特别是中止决策则较为忽视。如果在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淘汰率不高,不尽早放弃那些没有成功希望的方案,就会使一些不可能取得技术成功或市场成功的开发项目进入创新的后期阶段,将使风险沉淀和积累下来,最终导致风险的增加或进一步扩大,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

参考文献

[1]卢小宾.我国信息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10)

[2]RobertA.Burgelman.Modesto A.maidique,Steven C.Wheel

wrigh.t.技术与创新的战略管理(第一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70

[3]陈明.加强高科技企业的创新风险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01(4)

[4]王立新,李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

创业市场风险分析与对策篇5

Wang Haisheng; Zhou Yong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济南 250022)

(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250022,China)

摘要:文章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内涵入手,分析技术创新风险的类型及成因,并针对风险因素分析得出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规避方法和对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isk management, analyzes the types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risk and causes, and also on the basis of the risk factor analysis obtains evasion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risk.

关键词:技术创新风险 风险预测 风险管理对策

Key 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risk;risk prediction;risk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151-02

0引言

在技术制胜的新世纪,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技术创新,同时它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维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风险性,企业外部环境的不可控性,再加上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与技术实力的限制性,这些都可以导致技术创新的延迟、中断、失败或者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这样的危害不仅仅会引发公司财务上可见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导致企业时间上、机会上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不可见的损失。

1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涵义

1.1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涵义及类型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充分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信息获取功能、改善组织体系、建立风险监控机制,采用风险回避、风险分摊、风险转移、风险控制等手段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率,以及减少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损失[1]。风险理论把风险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只能给人们带来损失,而不能给人们带来收益的风险,称为纯粹风险;一种是既存在损失可能,又存在获利机会的风险,称为投机风险[2]。

1.2 技术创新风险的类别

1.2.1 企业内在风险技术的风险,指由于技术不够成熟、不够完善,技术领先水平不足这些技术创新项目本身的先天缺陷,还有近期可能出现的可替代的新技术所带来的威胁。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不可预见的盲点和技术的寿命持续周期是影响技术创新成功的两个主要因素。除此之外,由于对重要的关键技术遴选不当,或者对相关的配套支持技术重视程度不够,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技术创新所面临的技术风险度。管理的风险,指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因为管理上的疏忽错误而导致创新失败或者偏离预期目标的风险。例如组织内部各个环节调度配合不力、不同部门间互相支持不足、高层领导对技术创新项目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的调查研究资料不足、行业市场上获取信息的偏差、主持创新的带头人一意孤行做出错误的决策等等。财务的风险,指因为支持技术创新项目的运作资金不能及时供应从而导致技术创新活动中某一环节中断进而致使技术创新活动失败的概率增大的风险。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试验活动,且一经运作每个环节是不能够随意中断的,必须保证各个环节连续性,充足的资金支持才能使创新活动持续连贯的进行下去。企业如果经营过程中突然出现财务困难资金周转不灵,或者说技术创新需要的资金无法按计划及时筹集到,这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导致技术创新以失败而告终。生产的风险,指在技术创新的孵化实现过程中,由于相应的工具、材料等生产系统中的相关因素以及它们变化的不可控制性,从而导致创新失败的概率增大的风险。比如生产制造的周期太长、技术工艺不合理、大规模生产的难以实现、设备和仪器的易坏程度、相应的供应系统无法满足规模生产的要求、落伍的检测手段等等。

1.2.2 企业外在风险市场性风险,指技术创新实现后所生产的新产品不能被消费者认可接受从而失去市场占有率的风险。之所以产生市场风险是因为市场具有瞬息万变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产品模仿者的恶意挤压、引进新技术所造成的冲击、消费者的偏好改变、市场的不断变化以及经常发生的侵权行为。政策性风险,指企业所处的社会政治局势变化、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的废止及颁布,政策舆论导向的变化等对技术创新的有害影响从而致使创新失败可能性增加的危险。例如:无法使产品、原材料、设备、技术的进口许可通过审批、与科技发展政策背道而驰违背、能源节约利用政策、不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等等。

2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回避方法

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实际上就是技术创新企业的经营实现风险,回避它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它是企业扩张的关键,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成长实现的过程,也就是该企业不断躲避风险的过程。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回避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风险的规避、风险的转移、风险的分散和风险的控制。

2.1 技术创新风险的规避可以有3个层次:首先是方向性的风险规避,即指不涉及风险过高的技术创新领域;其次是项目性的风险规避,这是指不运作风险过高的技术创新项目;最后是方案性的风险规避,这个是指不采纳风险过高的技术创新方案。这就需要实施技术创新的企业领导者在选择方向、项目或方案时,要接受不同的观点哪怕是对立观点。不要过分依赖个人经验,集思广益的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尽可能多的收集信息。

2.2 技术创新风险的转移,指将技术创新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由一个承担者转移到另一个承担者身上。技术创新风险的转移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技术创新风险的财务转移,这个是指技术创新活动承担者不改变,只是将风险带来的损失转移到别处去;技术创新执行者的转移,是指将技术创新的部分工作或者全部工作由一个承担者转移到另一个或者另几个承担者身上,比如技术的转让,委托开发,战略联盟创新等。这就要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领导人敢于面对“坏消息”,不要只顾逃避,要能够在有限的现实条件下认清风险,合理调整,将风险转移,使损失最低。企业领导者要善于从坏消息中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据此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放弃短期利益,追求长远的收益。

2.3 技术创新风险的分散,指的是实施技术创新的企业通过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项目组合,进行整体开发创新,使整体风险得到降低[3]。在技术创新风险的分散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风险性大的项目和风险性小项目搭配应当合理适当,为的是在风险性大的项目不尽人意时,通过风险性小的项目来弥补部分损失。项目搭配的数量要合理,项目数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少了风险分散不能发挥作用或者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太多了会加大项目组织开发的困难度,从而影响技术创新项目搭配的整体预期效果。企业在选择项目的同时要能够评估潜在风险的大小,并做出科学合理的搭配组合,控制风险威胁的同时还能为企业获得可观的利益。

2.4 技术创新风险的控制,指在充分分析辨识技术创新风险因素的前提条件下,事先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进行预见预测预控,得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风险引发的损失这个结果。企业管理者要紧抓企业经营各项管理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从而建立预测决策系统,不断根据预测系统,分析潜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措施。如果数据无法及时更新管理者对报表不重视得到的信息是有疑问或不准确的,这时应适时调整战略决策,保证企业运营良好。

3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对策

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风险因素,只有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采取应对措施,才能使企业在风险来临时应对良好,平安度过难关。

3.1 密切注意宏观经济形式的走向对外部环境有一定的敏感性,注意宏观经济形式走向和政策法规的变动,及时了解国家出台的相关方针政策,分析经济周期及宏观经济总量的变化,预先防范,采取对策应对经济不景气并且开发出来新的销售通道。

3.2 预测竞争对手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面对多个竞争对手时,应该大力培植自身技术优势来提高相对竞争力,以规模生产的方式来打败实力低于自己的中小竞争者,或并购核心竞争者。竞争对手实力强于自己时,如果相信自身实力则直接与之竞争;如果势均力敌,则采用联盟战略;如果自身实力尚弱,则要避其锋芒。市场有可能会对竞争者产品产生依赖,遇见这种情况则从竞争者产品弱点切入,选择竞争者忽视的某一细分市场结合自身产品的特性突破,谋求发展。市场需求变化时要以变应变,加强广告宣传的形式力度,广而告之以引导消费者偏好,采用新产品组合销售策略来削减市场需求变动带来的风险。如果市场对新产品知之甚少,则应该广泛宣传新产品,突出新产品的独特之处,价格上定位于低价区间等营销战术,对市场的潜在用户进行潜移默化的培训指导。

3.3 适应市场行业的变化对于潜在市场容量小,预先调整生产规模;对于季节性强的产品,采取淡季生产其他产品的对策;中止前景不好的产品生产。新产品所属行业萎靡时,应考虑在传统行业中使用新技术使传统产品具有新功能,或者转向开发其他前景较好行业的产品,或者跨行业寻找合作者一起开发。

3.4 加强技术适应能力如果技术尚且不成熟,则应该通过中间试验的成功来渐变调整技术方案。如果技术难度大,复杂性大的,则需要招纳先进人才,组织利用不同资源联合创新。新产品生产成本过高时,则应该改变思路换一个方向采取新的方案方法或者采用成本低的材料。如果市场容量大潜在消费者众多,利用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是可行之道。

除此之外,应启动风险应急机制,企业内部都应该设有应急机制,一旦发生风险,企业可以快速的分析内在环境外在环境因素从而提出合理的意见措施。

4结论

技术创新之路是一个处处有风险的不可控之路,在这条路上企业面对风险不能一味躲避,而应迎难而上创造条件进行创新。技术创新的高危性突显除了风险管理的不可或缺性,企业家在注视技术创新所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技术创新过程中潜在的风险。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和工具,尽可能的对风险进行防范和预控,从而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回报,进而放大技术创新的成效,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站稳市场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谢科范.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J].技术创新,1999,16:56-57.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77.

创业市场风险分析与对策篇6

关键词:产品开发;风险控制;现金流量;净现值;必要报酬率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加强产品开发和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实现国家创新战略,企业首先要充分发挥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作用,尽快提高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目前中国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企业产品研发投入的原因很多,比如创新意识不强,资金短缺,技术积累不够等等,其中产品开发风险大、项目投资决策困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产品开发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是摆在所有创新型企业的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一、产品开发中的风险

有效地识别风险是企业防范风险的前提。一般来讲,在产品研发到上市的整个过程中,企业面临三种主要的风险,即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产品研发阶段风险。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创新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或其变化而导致的未被市场充分有效接受的可能性。据研究,产品创新中大约有35%即1/3的项目是由于商业上的失败而中止。 当然,不同性质的创新产品,市场风险的大小不一。开发难度大、市场需求变化快的创新产品,市场风险必然较大。

2.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在产品开发的活动中,所有的开发资源的使用和配置,都可以视作现金流量的流出,所以在产品开发决策中必须考虑财务风险的大小。

3.产品研发阶段风险

产品研发阶段风险是指由于项目管理,或技术方面,人员流失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研发成果交付的不确定。新产品研发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大量信息的收集,处理和筛选,又需要各种要素资源投入和配置,在这个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从而导致企业研发阶段风险的产生。

产品研发阶段风险应理解成是一个研发型组织在产品研发上的表现出来的综合风险。产品研发阶段风险不等同于技术风险,进一步细分,产品研发阶段风险主要包括项目管理风险、技术风险、人员流失风险这三个方面。在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品研发团队中,这三种因素所占的比重会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在大型复杂项目中,技术风险是产品研发阶段最主要的风险。

二、技术导向为主的研发项目决策流程

财务部门依据公司的总体战略制定一年的财务计划,其中包括产品研发总预算,分配给产品研发部门的费用总预算决定了研发部门一年的研发总规模。

市场部门在企业的总体战略指导下,制定新产品市场战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新产品市场战略应该说明新产品的目标市场是什么,竞争对手的分析,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新产品的上市规划、销售量及预期占领的市场份额。

产品经理根据市场部门的信息输入,筛选用户需求信息,评估客户的重要程度,现有产品的特性,形成产品规划书。产品规划书应该包括拟研发产品的目标市场,详细功能说明,技术指标,预估的成本,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利润预期。

接到产品经理的开发需求后,研发部门寻找合适的技术解决方案,并评估该技术方案是否能满足产品经理的要求。如果没有合适的技术方案,或者产品经理要求的技术指标超过了现有方案技术改进的潜力时,产品研发部门就必须与产品经理一起商讨,要么放弃这个产品的研发,要么重新定义产品的需求。找到合适的技术解决方案,下一步就是分析产品研发所需要的资源,并和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进行对比,如果在预算许可范围之内,就着手安排产品研发。如果研发所需资源超过了目前可用资源,研发部门应该和产品经理讨论,有以下几种选择:1.放弃该产品的研发;2.裁剪部分的研发量或者延期该产品的交付时间;3.申请额外的预算,获批后再着手研发。

三、引入财务投资决策原理的研发项目决策流程

要改变技术导向为主的研发项目决策流程所带来的风险,必须在决策中引入财务投资决策原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引入财务投资决策原理的研发项目决策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前面提到,企业在产品开发中,主要面临三种主要风险,即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和产品研发阶段风险。在这三种风险中,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是作用于产品研发和销售阶段的风险,而产品研发阶段风险可以看作只存在于在研发段阶的额外风险。在具体的项目决策时,应该区别对待这三种风险,做不同的处理。

在实际的研发项目决策中,在计算项目的净现值之前,一个关键的任务是该项目的必要报酬率和产品研发阶段约当系数的确定。

项目的必要报酬率可采用按投资项目的风险等级来调整贴现率的办法,由市场、产品、财务等方面的专家从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角度对选定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来确定风险等级,再根据风险等级来调整贴现率。相类似,对产品研发阶段的风险,也可由研发项目管理人员,挑选一些典型的,敏感的,具有代表性的因素作为研发风险评估因素,从项目管理、技术和人员这三个方面来综合评估产品研发阶段的风险,然后确定对应的约当系数。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引入了财务投资决策原理的研发项目决策流程,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风险,提高研发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具体体现在:

1.综合考虑了企业财务风险和产品的市场风险,形成了按照风险调整的贴现率,或称为项目的必要报酬率。

2.考虑了产品研发阶段的风险因素,形成调整研发阶段现金流出量的约当系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研发阶段的风险。

3.基于研发技术方案来预估产品的成本更有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未来产品上市后的利润的不确定性。

4.从产品研发到预期销售期的时间跨度内核算产品的现金流量,并运用资金的时间价值概念,用考虑了财务风险和产品市场风险的必要报酬率来计算项目的净现值。

5.该研发决策流程改变了研发部门技术思维定势,增加了财务投资决策点,促使研发部门从产品成本的角度安排研发工作,注意控制研发风险,提高效率。

创业市场风险分析与对策篇7

关键词:风险投资;投资环境;风险资本

风险投资是指向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主要通过股权转让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1]支撑环境,是指系统或主体达到其不同阶段的理想状态所需的各种主要外部要素及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2]风险投资支撑环境主要是指风险资本得以顺利进入创业企业并成功退出所需的各种外部要素的组合,主要包括支撑风险投资项目运行的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环境和法律政策环境等。

风险投资的发展本身就是风险投资环境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风险投资的高风险和高收益性,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需要健康、高效的投资环境的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课题租的研究认为科技与资本结合离不开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金融环境的支持,其中倾斜性的政策能提高创业风险投资投入的相对收益率,相应的体制环境可以使创业风险投资与创业活动有安全感,系统的金融支持可以保证创业风险资本顺畅运行。[3]

一、黑龙江省风险投资支撑环境及分析

(一)经济环境

风险投资最本质的特征是通过承担投资的高风险而获取相应的高收益,承担高风险是前提,获取高收益是目的。因此,必须是拥有相对富足的财富的人或实体,才会有较高的风险忍受程度,从而对风险投资这种形式感兴趣;也只有经济增长带来了大量的财富积累,才能提供风险资本来源,才有能力承担高风险。在我国经济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为风险投资提供了必要的资本来源,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动力之一。

黑龙江省2011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 582.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 701.50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5 962.41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4 918.09亿元,增长13.4%,人均生产总值32 819元。尽管GDP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国内其它省市相比(见下表),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还很缓慢,在2011年的31个省市地区生产总值中排行16位,居于中等水平,人均收入明显落后,经济结构有待优化,经济体制有待深化,2010年哈尔滨出台的《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解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金融市场环境

风险投资是一种特殊的投融资机制,建立在现代金融市场的基础上,是金融体系的一部分,是科技创新发展到一定程度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及适应经济结构调整需要而产生的新的金融机制。风险投资最早起源于美国,随后在欧洲、日本以及以色列等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兴起并不断得到扩张的历史,证实一个完备而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对风险投资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必要性。

黑龙江省于2000年后陆续了一些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的政策和规定,但由于观念及体质的障碍,使其风险资本来源单一,融资渠道不畅通。激励措施的缺失和资本市场发育的不健全,使其民间资本不活跃,吸引外资能力差,导致黑龙江省风险资本供给严重不足。黑龙江省风险资本大都偏好风险相对较小的后端企业和边缘化项目,导致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高风险创业企业无法融到资金,影响其发展。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投资,黑龙江省风险资本主要采用普通股的投资方式,普通股虽然能使风险投资家享受企业价值上升带来的收益,但也必须同时面对企业破产清算时的最后位剩余财产索取权,无法保障风险投资家的利益。风险资本的畅通退出是其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顺利循环的保障,黑龙江省风险资本的退出主要通过产权转让。黑龙江省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狭窄,使得风险资本不能有效循环,影响下一步的筹资和投资,也严重影响到风险投资的发展。

(三)法律政策环境

风险投资环节多,涉及利益相关方也多。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都分别建立在合约基础上,合约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法律为仲裁。信任和法律共同推进社会契约的有效执行。市场经济追求“看不见的手”,诚信存在调控缺失的空间,必须有法律作为保障,市场经济和法制并肩而行,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部分,风险投资也必然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驾护航,才能健康成长。

风险投资是对未来的投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较强的外部效应,这种不确定性和外部性容易导致市场失灵,政府的调控就显得非常重要。根据国际经验,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有效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黑龙江省在招商引资、税收优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法规政策。2013哈尔滨市出台了《哈尔滨市发展环境法规政策汇编》,该《汇编》就政府行为、招商引资、支持产业项目发展等方面做了规范,是各单位依法履行职责的“工具书”,是国内外投资者的“明白卡”,为投资的有序进行提供了法律保障。黑龙江省在国家相关投资法规的基础上,为吸引更多资本流入还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例如在经济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举办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享受所得税“免二减三”之后税率不超过15%的国家政策等等。但这些法规和政策是基于投资而言,并没有充分考虑风险投资的特殊性,针对性弱,操作性不强,容易导致现有制度发生冲突,法律适用无所适从。如何通过法律规范保护风险投资家的利益,进而促进风险资本的流入,实现风险资本的成功退出还需要地方政府风险投资规范的不断完善和健全。

二、优化黑龙江省风险投资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

拓宽融资渠道。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经济快速增长,个人可支配收入急剧增加,但个人的闲散资金大都用于储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不断崛起,正在为实现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积极寻求新的投资途径,而这些都为风险资本提供了有利筹资渠道。

创新金融工具。传统的投资工具普通股由于收益的剩余性和清偿的滞后性,难以满足创业风险投资中对于风险投资家的保护需求。而综合性可转换优先股除了赋予持股人在一定条件下将其转换为普通股外,还具有优先分配权(股利和破产财产)、优先认购权、参与并累积分红权、重大决策投票权,这些特征与风险投资的高风险、高收益和信息不对称等特性相适应,有助于协调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风险投资家,促进风险企业更好发展。

对风险投资进行金融监控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风险资本的运作效率,规范主体行为和防范市场风险。黑龙江省应建立包括政府、社会公众、金融市场参与者在内的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动态金融监控体系,形成由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激励措施有效结合的风险投资金融监控机制。

规避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的道德风险。首先,应建立产权明晰的产权制度,清晰的产权制度有利于风险投资家明确其对创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监控权利,实现产权约束。其次,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控制机制。对创业者的报酬进行合理设计,通过给予其一定比例的股权和其在实现某一目标奖励的股份期权,将创业者与创业企业的发展前景捆绑在一起。通过风险投资协议的保护性条款和董事会条款等确保风险投资家进入创业企业董事会,对创业企业的经营战略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并在创业企业新的资金的筹集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构建多层次全方位资本市场,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提出“国家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退出机制”。[4]在国家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尤其是创业板市场的基础上,黑龙江省应根据现有情况,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首先,应完善产权交易市场。黑龙江省2010年出台了关于促进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发展的意见,充分认识到产权交易市场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从规范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发挥交易市场投融资作用、加强与发达地区产权交易机构合作等方面提出了黑龙江省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方针。黑龙江省应在完善交易市场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强网络运用,强化中介服务,完善运作机制,扩大覆盖面,提高实效性。

其次,寻求多途径的资本退出模式。当前,黑龙江省风险资本的主要退出方式是产权转让,随着创业板市场的不断发展,应构建以IPO和产权转让为主的多途径风险资本退出模式,例如“赢时出售”就是一种新型交易方式。并对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进行规范,为风险资本退出提供顺畅通道。

(三)完善地方法律规范,加大政府扶持

针对风险投资的特殊性,我国应制定专门的风险投资法律规范,黑龙江省应结合地方特色制定一系列促进本地区风险投资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形成立法层级分明,法律内容协调统一的风险投资立法体系,使风险投资运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同时,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应制定有利于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风险资本的吸引力度。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风险资本投入规模和其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紧密相关。黑龙江省应在现有税收政策基础上针对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实施特殊优惠政策,鼓励风险资本的流入,尤其是在风险企业初创期。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主要是对初创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其特有的产品和技术是企业立足的根本,生存的保障,科技成果产品化和商品化还需要有现实的对科技成果的法律保障,知识产权的保护对风险企业至关重要。政府应完善现有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风险企业的创新产品和专有技术等予以保护,对知识产权的归属、使用和处置等做出明确的规定,维护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风险投资前期,政府往往成为前期创业资本不足的弥补者,这将导致政府偏离最初投入资金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初衷,黑龙江省应该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不仅符合财政资金调控作用的使用方向,而且有良好的放大效应,能够引导社会资金的投资方向,鼓励更多的资金对创业企业和项目的前期投入。在风险投资中后期,政府不应成为风险投资的直接干预者,而应起到指导、扶持、调控的作用。政府在淡出直接干预的同时,努力营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刺激敢于承担风险的人进入风险投资行业。例如政府可以针对风险企业的创新产品和创新技术提供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 行办法[Z].2005-09.

[2]谢胜强,陈盈盈.基于专家调查和引资分析方法的 上海市创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数研究[J].科学管理研 究,2008,(6).

[3]张亮.陕西省风险投资支撑环境评价研究[J].西安理 工大学,2010,3.

[4]国家发改委.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Z].

2005-09.

[5]袁建武.风险资本IPO退出方式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6]Gorman and Sahlman,W.A.“What Do Venture

创业市场风险分析与对策篇8

1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的投机风险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3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

美国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根据51家公司的经验,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5〕。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设想约有14项能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效益分析;符合有利可图的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项;经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上市而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事实上,在衰减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逐步排除,或者说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减少。衰减比率会因产品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而越保守的公司,其衰减率越高。但衰减曲线的形状具有典型性。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一些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

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有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4技术创新的风险随创新过程的推进而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10∶100。上海对7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调查结果,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费用和时间的占用比例如表1所示〔5〕。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表2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分布概念开发样品开发试销商品化合计时间(%)14402323100费用(%)10301644100(注:根据〔5〕整理。)

为准确描述风险的大小,我们设I为创新项目的投资费用,P为该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V为风险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I×P(1)技术创新项目从概念开发到市场实现要经历的阶段设为n个,则各阶段的风险Vi与该阶段的累积投资额I0i和失败概率Pi之间的关系为:Vi=I0i×Pii=1,2,…,n.(2)其中I0i=∑Ii,Ii为各阶段的投资额。显然,由于投资具有积累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尽管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的淘汰率最高,但是由于该阶段投资费用和投资累积量较低,由(2)表示的风险Vi还是比较小的;而在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的投资比较高,累积投资量逐步扩大,其失败率虽然不像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那么高,但由(2)式计算的风险V是很大的。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在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淘汰率不高,不尽早放弃那些没有成功希望的设想方案,就会使一些不可能取得技术成功或市场成功的开发项目进入创新的后期阶段,将使风险沉淀和积累下来,最终导致风险的增加或进一步扩大,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①进行多阶段评价;②谋划多种可行备选方案;③将风险的控制点尽可能设置在创新过程的初期阶段,尽早释放可能存在的风险;④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费用。

5充分利用信息是防范或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

新技术开发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潜在着许多失败的风险。在制定风险决策时,情报的数量和质量致关重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才能作出正确的、有把握的决策,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反之,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不仅在技术开发阶段,在样品研制、商品化和进入市场等阶段,获取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对策是:

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2加强市场研究。必须进行细致的市场研究,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理解,使R&D瞄准和满足这些需求。这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企业不作细致的市场调研,仅作肤浅的分析,就盲目上马,往往一事无成。

3重视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有些企业希望高新技术成果能够立刻实现规模生产、创收见效,未待技术完善,未进行小试和中试,就筹措巨资,投资上马。正是由于这种边完善技术、边建立生产线的侥幸心理,导致创新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甚至项目失败的结局。因此识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信息沟通。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信息反馈渠道,改进新产品。

5加强市场营销。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是许多新产品失败的直接原因。对于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注重营销沟通,完善服务,听取用户的建议,完善新产品,是一些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华胜,官建成,高柏杨?北京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障碍因素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

2胡树华,张浩,袁明鹏?91家企业新产品成败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3吴涛?技术创新风险的分类研究及矩阵分析方法?科研管理?19993

4MBA核心课程编译组?新产品开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8

5日本能率协会?战略研究开发的评价和决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3

上一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范文 下一篇:金融工程重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