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金融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4 01:00:57

智慧金融概念

智慧金融概念篇1

以建筑高低来判断城市化深浅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以智慧程度来判断一座城市先进与否的时代已来临。真正的智慧城市必须要有智慧产业做支撑,智慧城市的诸多功能也需要通过智慧产业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智慧产业最典型的代表,正被智慧城市概念颠覆性地开启新视野。

不使用资源,不产生污染,一天收入一个亿,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千上万人的观念,这正是网络游戏创造的神话。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现代经济体系中最活跃、增长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据初步估算,2011年大连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30亿元,增长约32%,占GDP比重3.8%,高于同期GDP增速,文化产业已成为该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从创意文化产业角度来说,智慧城市概念重新勾勒出新世界的形象,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这一巨大变革和冲击,现在才刚刚开始,而敏锐地把握这一潮流,提升改造传统行业、积极开发新的文化样式和新的文化领域,是未来我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也将为智慧城市创造成倍增长的“文化红利”。

智慧城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首先意味着提升传统行业,在所有产业中注入新的数字化信息要素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出版印刷、报刊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等向数字化转型;此外,应该利用信息资本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创意元素融入生活中,融入物质产品的生产中。其次,应该注重开发新兴的文化产业样式。

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方兴未艾,表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但是,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初期却又极为脆弱。文化创意企业往往规模较小,加上文化的盈利周期较长,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期,如何让它茁壮成长?业内人士认为,只有解决了资金、人才、规划和政策扶植等几方面的问题才能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解决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难题将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原动力。为此,应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投资、融资等服务。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向文化创意产业倾斜,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宽松便利的金融服务。创新文化项目收益融资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上市融资。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文化创意企业在创业初期靠单打独斗是很难做大做强的。这就要求政府充分整合现有产业资源,按照区域产业业态发展的特点,布局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建立创意产业、影视产业、动漫游戏产业、文化旅游等综合集聚区,并在产业聚集区建立文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宣传服务、与市场对接服务等。

智慧金融概念篇2

通过对A股市场相关领域的梳理,《英才》记者发现A股中确实有一些企业具有发展人工智能的潜质。

人工智能产业是新兴领域,相关上市公司几乎没有打通基础和应用层的布局,更多使围绕原有的制造、金融服务、IT等领域进行技术的转型升。虽然我们已经尽量放宽入选标准,但在众多候选公司中我们也仅仅选出8家有一定实力的公司。

科大讯飞(002230.SZ)

概念指数:

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研究、软件及芯片产品开发、语音信息服务及电子政务系统集成的部级骨干软件企业。是我国众多软件企业中为数极少掌握核心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之一,其语音合成核心技术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水平。在国内语音核心技术市场合作开发伙伴已有500家,市场占有率超过80%。公司目前占有中文语音技术市场60%以上市场份额,语音合成产品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在电信、金融、电力、社保等主流行业的份额更是达到80%以上。公司以智能语音技术起家,但已逐渐在语言,语义领域形成优势。

机器人(300024.SZ)

概念指数:

公司大股东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是我国智能化较前沿的机构,公司洁净机器人形成系列化产品,主要应用在半导体、平板显示等高端市场。2012年,公司增资800万元获得上海智网络20%的股权,该公司在中文人工智能分析及信息整合服务领域取得突破,并拥有具有核心专利技术的人工智能信息交互平台“小I机器人”,小I机器人是中国最大的智能机器提供商,应用覆盖智能终端、智能客服、互动营销等方面,用户超过5000万,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小I机器人推出微信版机器人,并帮助招商银行成功推出国内首个微信上智能互动服务商业应用,小I智能客服机器人拥有全球最领先的第六代中文智能人机对话引擎。

恒生电子(600570.SH)

概念指数:

公司是中国知名的金融、证券等软件开发商之一,也是电信、期货、电子政务、安全、软件外包等领域重要的软件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公司在大型信息化、电子化应用项目上拥有丰富的开发经验,对数据库应用、跨平台通信、嵌入式系统等技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在实时联机交易、业务管理系统、电子政务、软件外包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客户基础,在多个领域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2016年成立了恒生研究院,负责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研发。

紫光股份(000938.SZ)

概念指数:

公司业务领域广泛覆盖IT和通讯的主流方向,公司参股公司紫光优蓝(占20%),注册资本为500万元。紫光优蓝是国内领先的家用智能机器人研发销售公司,并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形成战略合作,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智能感应等各方面都是行业的专家。公司产品覆盖幼教机器人、老人陪伴机器人等。公司爱乐优家用机器人为“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获得科博会科普产品金奖、中国自主创新产品新锐奖等。紫光优蓝的国内第一条生产线―巴罗科技爱乐优智能机器人项目成为目前国内最大家用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

拓尔思(300229.SZ)

概念指数:

公司是中文全文检索技术的创始者,国家重点布局软件企业。主要从事以非结构化信息处理为核心的软件研发、销售和技术服务,核心软件产品包括企业搜索、内容管理和文本挖掘等相关平台和应用软件;从事相关行业的信息化工程咨询、开发、实施和维护服务;提供基于非结构化信息智能处理技术的在线软件运营和信息服务。公司自主研发的TRS系列产品已被国内外3000多家企业级机构客户广泛使用,覆盖了众多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门、国内主要新闻媒体、大型企业集团等。公司是中国非结构化信息处理技术领域的领导者。

梅泰诺(300038.SZ)

概念指数:

公司实现"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双主业"的布局。在新业务领域持续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借助研发投入和外延并购实现布局。其中2016-2017年互联网等新业务盈利占比将分别超过50%, 80%。人工智能算法作为底层技术,大数据是算法实现的基础。今年3月,梅泰诺发起成立"北京盛世泰诺股权投资基金",作为北京市政府重点支持《<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的政府引导产业基金之一,并且是唯一专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基金,说明梅泰诺在该领域的布局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首肯,此次成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及新任高管的聘任无疑是其"大数据+人工智能"战略落地的进一步佐证。

神思电子(300479.SZ)

概念指数:

公司是身份识别领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和服务商,专业从事智能身份认证终端和行业应用软件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公司以居民身份证阅读机具应用为业务切入点,针对金融行业账户实名制与EMV迁移、公安行业身份核查与实有人口管理、人社行业新型社保体系建设与人证同一认证等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为依托,专注智能卡应用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电子支付技术等,公司关注大数据处理、智能视频分析、数字城市与智能社区等新业态,架构差异化行业解决方案,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终端与行业应用系统软件。

赛为智能(300044.SZ)

概念指数:

智慧金融概念篇3

1 背景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认知模式,它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还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互联网+”的概念最早是在2012年提出的,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它影响着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图书馆作为传统行业,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审时度势,向现代图书馆更高的模式转型。智慧图书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图书馆新理念和新服务模式的融合,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知识与创新的混合,人工与智能的聚合。智慧图书馆是使数据、信息和知识上升到智慧的高度,在“互联网+”统一平台下,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智能应用系统,为读者提供软硬件一体化,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知识型、智慧型的动态服务载体。

2 智慧图书馆

2.1 “互联网+”智慧图书馆

现阶段,智慧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其概念源于国外,它是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起初的表述是不受空间约束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现在发展到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信息有机体[1]。“互联网+”智慧图书馆是借助于智慧城市政府或公众平台,将图书馆的资源嵌入该平台中,利用人工智能系统为用户提供随处可见的信息。“互联网+”智慧图书馆既是图书馆员本身技能与智慧的综合素养的体现,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合与交融产物,同时,它既是有人文情怀的新型图书馆,又是人机互动、广泛发展融合的图书馆。

2.2 “互联网+”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智慧图书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又赋予了其新的内涵:①全面感知是智慧图书馆新的特征,包括用户、设备、资源、数据的感知。②立体互联是智慧图书馆内部与内部、外部?c外部、外部与内部的无障碍互通互联,资源和空间的互通互联。③智慧服务来自于对服务面向对象所整合、精炼的服务信息,该种获取过程非常高效,其中智慧服务是其最重要的特征[2]。这三大特征同时支撑着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实现智慧服务的目的。

2.3 智慧图书馆的要素

“互联网+”智慧图书馆发展的要素包括馆员、资源、服务、技术、用户、空间等6种。①馆员是指以智慧馆员为主的团队,为用户和智慧系统提供强有力支撑的技术灵魂。②资源是融合了图书馆内外部的所有资源,各类资源有机融合、多元并存和互联互通。③服务是智慧图书馆提供泛在的、人文化与专业化并存的智慧服务,贯穿于其他要素中。④技术是应用各类智能技术,促进技术的精准和集成,是智慧图书馆的基础要素。⑤用户是全社会范围的用户,让用户得到随手可见、可得的信息,鼓励用户利用图书馆资源,促进相互协同和互帮互助,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⑥空间是突破时间、地点的物理及虚拟空间的限制。智慧图书馆的各要素相互支撑又相互依赖,借助于技术,以智慧服务为中心,一切资源与空间都服务于用户。

3 智慧图书馆现状与问题

3.1 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

智慧图书馆起源于国外,最初的雏形由欧美的图书馆率先运行。2003年,Aittola对智慧图书馆的含义做了表述,他认为其是不受空间限制且可以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3]。随后,我国图书馆界借鉴国外经验,于2005年正式开始研究智慧图书馆的理念。国内前期的智慧图书馆模式是借助于智能图书馆及智慧城市的实践开展起来的,如移动图书馆的手机端服务及RFID技术的应用。智慧图书馆至今已经发展了十余年的时间,但仍属于起步阶段,有些图书馆界人士还未对智慧图书馆与智能图书馆及智慧服务进行严格界定,或者概念相混淆[4]。

3.1.1 重实践轻理论。现今,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如火如荼,各系统图书馆先后实施智慧化建设。在探索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如24小时街区图书馆、自助借还、大流通等,各图书馆主要是与商家或RFID公司合作,没有坚持理论的系统研究,往往注重短期的实践研究。然而,科学理论是奠定技术与应用研究的基础,没有理论的深入探讨,先进的技术及应用不能得以完全体现。

3.1.2 重智能轻智慧。我国在建设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引入了数字化、智能化设备,注重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图书馆管理平台的整合与协作,突出了智能化的建设、服务及管理,但在智慧化的角度上稍显欠缺,没有突出智慧化的互联与融合的特点,缺乏借助智能化的全面感知和全方位的互融。

3.1.3 重科技轻人文。我国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过分依赖技术,强调RFID、云计算、移动通信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忽视了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图书馆的人文精神要始终贯穿于图书馆的服务中,不能盲目崇拜技术的全面性。

3.1.4 馆员智慧化能力不对称。智慧图书馆要求人机互动与互联,馆员是互动角色的主要成员之一,在实际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智慧馆员与智慧图书馆面临不对称的情况较多,完成不了智慧服务,对图书馆智慧化的整体服务有着重要影响。在“互联网+”时代,馆员的智慧化能力能更强地展现智慧图书馆的作用。

3.2 智慧图书馆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3.2.1 资金与运行问题。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前期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优秀的专业人士,同时还要求其用户群体已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及消费水平,而且在运行和维护中还需要后期的资金做保障。所以,构建智慧图书馆一定要有长远的规划,不可一时兴起、头脑过热,对于经济及信息水平欠佳的区域可暂缓实施。

3.2.2 标准与技术问题。标准化与技术问题是智慧图书馆科学稳定发展的前提,在整体智慧图??馆的框架下应该遵循同一标准与规范,实行馆与馆智慧互联,实现资源、用户、服务、技术等有机的融合。技术问题是慎重考虑使用何种技术,其成熟度和适用度如何,并且还要考虑其兼容程度。

3.2.3 智慧服务问题。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包括很多方面,如技术智慧、服务智慧、人文智慧等,在实际服务中不能偏离任何一种,要综合实施、齐头并进,不能过分依赖技术,如果过分强调RFID、云计算、移动通信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则会在图书馆本质问题上偏离轨道,要避免智慧图书馆研究中某种智慧领域的缺失。

4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4.1 智慧图书馆内涵研究策略

智慧图书馆的内涵研究包括一般属性、本质、内容、方法等,要拓展研究视野,在实践工作中借鉴国外的经验,从资源建设、技术水平、服务模式、馆员能力及用户满意度等多个视角对图书馆的内涵进行理论深度的挖掘,逐步提升理论研究的影响力。同时,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要与其实践紧密结合,一切脱离实际的空谈都是没有意义的。

4.2 智慧服务的发展策略

智慧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它融入了很多新的概念,涉及很多智慧服务的内容。如:在全面感知中让读者体会智慧图书馆的快捷与方便,在依赖技术的同时,全面实现图书馆的服务智慧和人文智慧。这种智慧既体现在具体的读者活动中,又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文智慧。

4.3 加强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智慧图书馆是需要技术做支撑的,在强调新技术引入图书馆的同时,不应缺失传统的图书馆人文智慧,发扬现代人文智慧可以促进图书馆传统工作方式的变革。然而,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人文文化在服务中不断下滑,这应该引起图书馆界的关注与深思。仅注重强调技术而忽略人文,就相当于淡化了图书馆的传统价值观念。所以,智慧图书馆要加强科技与文化共同发展,缺一不可。

4.4 提升馆员智慧化能力

智慧图书馆的馆员是智慧服务的载体之一,其智慧化能力影响着智慧图书馆的服务质量[5]。馆员的智慧化体现在其专业及信息素养上,并通过其与用户互联,分析并探寻出用户的需求,为用户主动提动优质服务。馆员是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承接者,提高馆员智慧化能力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必要因素。

4.5 依托大平台发展策略

智慧图书馆的转型或建立需要大量资金及各方面的投入,如果每一个图书馆都搭建自己的智慧平台,无疑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借助政府平台的模式,建立图书馆的智慧体系平台,一方面可以避免设施改造、系统服务器、数据库模块及后台管理人员的费用支出;另一方面统一化平台建立能够加速城市整体智慧图书馆的运行进程。依托政府平台建立智慧图书馆,可以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升城市智慧化建设,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

5 结语

智慧金融概念篇4

近日,2015互联网经济论坛在京召开,会上业界针对银行的边界藩篱被打破的现实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其中华夏银行电子银行部主任吴晓军表示:“未来银行或许应该这样认为,物理网点不在而服务却无处不在,它会嵌入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概括来说就是适时而在,应需而现。”银行虽然并不能代表金融的整体发展,但却是金融活动的突出代表之一,至此引发了针对未来银行如何玩转智慧金融的激烈探讨。

金融的普遍性众所周知,银行服务无论支付、汇款,还是投资理财,都可能嵌入我们的各种生活场景中,对企业来讲涉及的就是贸易场景。所以,银行的服务是通过各个合作伙伴、链接人与信息产生关联的纽带。谈及智慧金融,其实可以通俗理解为人性,无论是银行还是互联网的智慧归结一点就是人性的分析,进而得出相应的个性化服务模式;如果从技术的角度着手,基础自然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兴起。通过大数据来分析用户的行为,用户下一步的操作,用户可能的喜好与情感,分析之后才会有相应的服务方案提出。“很多时候,银行的产品还需要更多学习互联网企业的开拓精神,用户体验极致的精神,智慧的做法,极简金融的做法,进而把服务做到更好。如果从未来银行的两个视角判断,首先就是客户视角,另一个是银行视角。”吴晓军对此表示。

客户视角的“智慧”

从客户的视角思考,未来银行首先是智慧银行,表现为因需而在。未来银行会根据行为、历史记录、个人喜好等社交数据、行为数据以及情感数据,达成与金融数据的有机结合。智慧银行的概念会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智慧搜索、智慧应答、智慧理财等,但这些远远无法达到智慧银行整个的高度。未来,智慧银行无论是从注册、登录还是购买产品,各个角度、流程、环节以及点击都要做到智慧与人性化。

如今市面上有很多APP下载,无论是支付还是投资方面,只要安装在手机、电脑以及随身携带的任何穿戴设备中,就可以马上完成金融行为,不用到银行以及任何固定的平台上,所以未来银行可能在自银行方面是一个发展方向,这也是成功借鉴了链接、共享、开放的互联网精神,做到了不约束自由的人性体现。

在我们平时的感觉中,银行总是会有一个专业整洁的营业网点,业务员端坐其中进行微笑服务,以后这种常规的经营方式可能会不复存在。无论是咖啡厅还是报刊亭,甚至可能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完成银行服务,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破常规的银行,有了这种即时即刻的服务会让金融更加人性化。

此外,还有身上的银行,吴晓军说:“如今我们看到的都是可穿戴设备,或许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通过这些可穿戴设备的集中也可以完成多项银行金融的服务。”

银行视角的“智慧”

从银行的视角来说,只有完成大数据驱动银行的工作才能称之为智慧,才可以做到智能,才会有效洞察客户下一步操作的可能。构建银行生态圈,让金融服务如影随形。例如买车环节的保险行为,虽看不到银行,却时刻享受了银行的服务。

银行智慧的另一个视角就是普惠银行。众所周知,从互联网角度,它可能是开放,共享的。从互联网低成本出发,它与各个平台进行链接,同各个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与一些互联网企业或者新兴企业合作,为的就是把银行的触角延伸到各个边界,各个生态圈中。

智慧金融概念篇5

也有人说,智慧城市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融合成为关键词。

市民、企业、政府,城市中的每一个因子,都会通过信息技术,领略城市的智慧之美。

11月19日,北京协和医院一名急诊科医生的一条微博透露:一名已经意识不清的患者被急救车送到急诊科,但该院当时已经没有留观床位。医生建议转送其他医院,而120急救人员告诉医生这已经是第五家医院了,前四家医院也都没有床位……

除了北京等诸多城市医疗资源紧张外,急救资源和信息不能互通共享也是导致上述情形发生的原因之一。该急诊科医生也在网上发出了“全市急救资源不联网,病人找床只能凭运气”的无奈。急救资源互通,让病人获得及时有效的医治只是智慧医疗的缩影,智慧医疗只是市民一生幸福生活的缩影,民生幸福则是城市健康稳定运行的缩影。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内地的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51.3%,这意味着中国内地城镇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也说明了城市化进程进入关键时期。当城市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工作、生活的载体时,它也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服务,同样也就需要越来越多的智慧。不可否认,当前国内有些城市存在着交通拥堵、医疗资源缺乏、水电等能源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困扰着城市健康运行,阻碍城市持续发展。而信息技术,成为了帮助城市克服困难,获得生机的关键因素。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数字虚拟等下一代信息技术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而这些技术的发展与落地将深刻改变着一个城市的运行和管理方式。换句话说,信息技术,特别是下一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它们的发展也将极大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什么是智慧城市

有报道显示,截至2012年2月底,中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量已经达到154个,计划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到很多二、三线城市都抛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信号,但什么是智慧城市,目前并没有公认的说法。

大多数人认为,智慧城市的说法来源于2009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但是,究竟什么样才是智慧城市,相较于之前的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有哪些不同和提升,大家莫衷一是。

赛迪顾问城市信息化咨询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郭慧鹏告诉《中国计算机报》记者,国内对智慧城市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二是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三是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

事实上,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必然,而数字化、信息化与物联化应该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北京市海淀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梁爱民向记者介绍,海淀区已经建成包含灯杆、井盖、垃圾箱等300万个城市管理部件的数据库,部分部件加装了RFID传感器,为这些部件的日常管理提供了方便。但是,要成为智慧城市,所要做的远远不只这些。梁爱民认为,智慧城市包含了发达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政府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市民体验的增强以及产业的聚集与发展等各个方面。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智慧城市专家辜胜阻则认为,建设智慧城市就必须进行有效的城市治理。城市治理的变革不仅仅是一场管理的变革,更是一个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智慧城市从一场管理变革开始,最后催生新的产业,并带动一个城市产业的发展。

行动比概念更重要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庞大并且相对宏观的概念,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和信息化应用的创新,它的概念也会不断发展和前进。神州数码CEO林杨表示,智慧城市的称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希望自己居住的城市能够更加智慧一点,每个人可以更方便地工作和生活;重要的是政府能够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去提升办事效率,进一步提升为市民、为企业服务的水平。

不看概念看行动,这才是我们对智慧城市应有的态度。智慧城市,这一富有创造力的概念将带来产业的发展和变革。因为智慧城市,包括神州数码在内的很多企业开始致力于为市民、政府和各行业企业提供创新的IT服务;因为智慧城市,电信运营商开始通过光纤、Wi-Fi的铺设为城市提供更好的通信环境;因为智慧城市,政府开始用更智能的手段管理城市,用更人性化的方式提供服务。

城市中的市民、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和谐互动,才是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在智慧城市这个大的愿景下,城市管理者和智慧城市服务提供商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智慧城市已经走来

2009年,美国迪比克这个小城市实现了数字化,将包括水、电、油、气、交通等城市资源连接了起来,因此可以侦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作出智慧响应,服务于市民。迪比克为每户人家、每个店铺安装数控水电计量器,其中使用了低流量传感器技术,防止公共设施和民宅水电泄漏;同时搭建实时可持续发展综合监督平台,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展示。迪比克市希望通过这一计划,使城市的资源使用状况一目了然,并智能化地做出响应。

相应的,宁波、扬州、佛山、南京等越来越多中国城市的名字开始与智慧城市结合在一起,从智能交通、应急指挥、节能环保、市民综合服务等各个方面开始进行尝试。

仍处于第三、第四阶段

郭慧鹏所在的团队正在进行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估方面的研究。他告诉记者,在从研究中选取的一些国内智慧城市案例中发现,大部分城市目前仍然处在发展阶段。赛迪顾问将智慧城市发展分为启动、展开、提升、发展、完善五个阶段,“选取的样本中,大部分国内城市还处在第三、第四这两个阶段”郭慧鹏解释说,“而且这些都是有一定基础城市。那些经济欠发达,并未提出智慧城市战略的城市并不在样本之中。”

应该说,智慧城市的范围非常宽泛,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衡量并不容易。但是,国内的智慧城市发展和建设还有提升空间,也有一些城市的智慧城市停留在规划阶段,并没有落地也是不争的事实。

初得国际认可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而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不仅备受国内各界的关注,也同样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11月13日,第二届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博览会在西班牙召开。博览会专门设立了中国展区,可见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视。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物联网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王燕京在演讲中提到,2011年的第一届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博览会,她只身参会。而一年后,展会吸引了诸多中国的企业参加。

中国智慧城市的产业链不仅参与到了国际智慧城市的活动中,而且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广州市的智慧城市战略与实践就获得了本次博览会城市类的决赛奖。据记者了解,广州的智慧城市实践包括了智慧广州 “五个一” (一卡、一页、一库、一平台、一区)工程中的市民网页项目。通过市民网页,市民可以享受公积金、社保、水电燃气费、交通违法记录等8大类20余小类的资费账单查询服务;享受结婚登记预约、经适房申请等268项全流程网上办事事项、460余项事项查询、近200项办事结果主动推送服务;享受网络硬盘、市民邮箱、证件、通讯录、照片集等个人信息集约管理服务;享受以统一身份认证为基础的人事人才、劳动保障、实名、图书文化、社会志愿服务等一站通行服务。

此外,神州数码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战略本部副总裁、神州数码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李继刚也在本次博览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他提到智慧城市不但可以通过物联网、空间地理、决策支持等技术实现交通畅达、低碳绿色、城市平安、食品安全和管理等目的,还可以从市民的需求出发点,以统一身份认证的方式,有效融合各类服务资源,使市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渠道享受便捷、优质、均等的社会保障、就业安居、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在生活品质获得提升的同时,保持较低的生活成本。

市民卡管一生

李继刚从市民的需求出发,融合各类资源服务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路,实际上给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的整合带来了挑战。神州数码工程院院长谢耘认为,城市的服务可以归结为城市的运营管理、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以及面向市民的管理和服务。要很好地服务市民,就需要对人的一生构建出能够描述他从小到老整个过程的信息模型。“这个模型从出生开始,学习、就业、社保、经营、旅游到医疗、养老各个环节,贯穿一生。”谢耘说,“神州数码经过几年的摸索,构建了四个数学结构合在一起的数学模型。”

2009年,扬州市民卡开始向市民发放,这其中就凝结了神州数码对市民一生管理服务的理念。这种集多种社会服务功能于一身的IC卡片,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也为扬州的智慧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就在这一张小小的卡片背后,却隐藏着很多故事。林杨回忆:当时扬州市政府非常关注整个城市的信息化。扬州市围绕经济、科技、电子政务、城市管理、民生等方面制定了战略规划,并拆解了28个具体的项目来支撑这个规划。

就这样,神州数码凭借贴近用户的传统和经验,开始了从智能公交到水资源监管,从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各个项目的建设和整合。这些看似并不搭界的信息化项目,连接起来就变成了一个智慧城市的雏形。当然,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整合工作。2009年2月,市民卡项目的进行则将这种系统和业务的整合推到了极致。市民卡集身份认证、社保、交通、金融、医疗等各种功能于一身,这背后就需要公安、社保、交通、医疗卫生、金融支付等各个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部门的联通与协同。在扬州市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协调下,打破各部门的利益壁垒,才能真正推动市民卡项目的落地,为市民提供更为便捷的生活服务。

应该说,市民卡项目的成功实施,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打破政府部门壁垒,融合服务的典范。但是,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只凭借市民卡一个接口来接入智慧城市的市民服务,已经显得远远不够。

现在,电话、网站都已经成为神州数码为市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接入方式。在神州数码的展示大厅中,记者看到通过电话、手机、市民卡等各种方式,都可以进行服务接入,而且在佛山等地这样的接入方式已经落地。可能,越来越多的市民会用包括市民卡在内的各种方式管理着自己的生活,管理着自己的一生。

应用案例 ·

张家港市民卡

张家港市民卡项目是张家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10年重点实事工程,是面向市民服务的信息化重大建设项目。张家港市民卡项目以“便民、利民、惠民”和“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为服务宗旨,以“卡片整合、应用独立、服务综合”为建设指导思想,建立了统一的发卡体系、服务体系、应用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并以合作、互补、共享获得多方共赢,确保市民卡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其推出实施的根本目的是方便张家港90万户籍市民及部分流动居民的生活。

张家港市民卡项目2009年11月正式启动,2010年10月完成系统建设并投入业务运营,2012年7月完成项目终验。项目主要应用于以社会保障、居民基本合作医疗为代表的政务服务;以城市交通为代表的公用事业服务;以小额支付为代表的商业服务和以银行卡为代表的金融服务四大应用领域,现已实现四大应用领域中的社保、卫生合作医疗、教育、公积金、公交、公共服务自行车租赁、体育馆、图书馆、银行和商业小额支付等11项应用功能。

张家港市民卡项目以“卡片整合、应用独立、服务综合”为建设指导思想,通过“政府主导,服务外包、企业化管理,全民应用”的创新工程建设模式,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推广。在两年的时间内,张家港市民卡从无到有,成功发放110万市民卡,基本覆盖100%的户籍人口,40%的非户籍流动人口。张家港市民卡工程创新了政府为民服务的信息化工程建设模式,并通过建设成果,让市民切身享受到政府的信息化服务。

智慧城市需要融合平台

王燕京认为,智慧城市本身就包含了全面感测、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几个显著特征。无论是广州的市民网页还是扬州的市民卡,都为市民提供了既全面又个性化的服务,其背后也同样隐藏了服务的充分整合与业务的协同运作。可以看到,一个能够聚合与市民工作、学习、生活、休闲和商务息息相关的全社会服务资源的服务平台,一个随时随地的(通过电脑、手机、自助设备等)平台接入方式呼之欲出。如果能够形成一种符合上面两个条件的融合服务平台,就能为市民提供更为智慧的服务。

24小时的一站式政府服务

目前,各个城市普遍存在的办事大厅在一定程度上将政府的办事、审批业务进行了整合,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了相对方便的服务。但是,一方面很多办事大厅只能物理上的集中,并没有有效的整合政府的后台业务系统,另一方面即使有整合,但也不能涵盖政府之外的很多公共服务领域,况且受时间和空间所限仍然给市民办事带来了诸多不便。

武汉市副市长邵为民介绍,武汉市行政服务中心(市民之家)是武汉智慧政务的示范项目,以全面、高效服务市民为宗旨,提供24小时自助公共服务,市民可通过网络及大厅服务的自助设备来进行网上预约、自助申报,并在网上查询、跟踪办事进度。使武汉市民进一次“家”,就可以办成原来需要多部门跨区域审批的事项,办理市级行政审批手续再也不用东奔西跑。

一站式服务一方面代表一站办结,也意味着资料不必重复提交。例如某市民在办理独生子女证时提交了自己的婚姻、家庭信息,那么在该市民提交保障房申请时,则不必再次提交已提交过的婚姻、家庭信息。当然,这背后就意味着政府服务的计划生育系统和住房保障系统可以有效地协同,意味着政府各个业务系统的深度融合。

这种真正意义的一站式服务,才能实现政府、社会服务的以“我”为中心。平台将按个人的真实需求逻辑进行分类,无需再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具体职能分工和复杂的办事流程而苦恼,市民融合服务平台能够一站式轻松解决。梁爱民表示,政府在行政和服务的过程中,实际上掌握了大量的市民信息。如何合理、安全、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为市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如果能够有一个融合服务平台,每个市民通过安全有效的实名认证机制,在市民融合服务平台这个虚拟空间里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解决自己现实中的问题,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极大创新。

融合的不仅是政府资源

事实上,在神州数码的战略规划中,创新的市民融合服务平台上的内容还远不止这些。据了解,市民在神州数码的服务平台上,除了能够便捷享受政府的服务外,还可以轻松享受各类免费服务和资讯,同时可根据需求自主选择一些通过政府认证的第三方社会服务资源,如家政便民服务、餐饮服务、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等。

市民融合服务平台提供的所有服务都是以“我”为中心,在服务内容上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关怀。在服务渠道上按也是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合理的建设布局,无论是通过电话号码、网站、手机APP,还是实体的线下社区服务站,都能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让市民便捷地享受到各种服务。

带动上下游产业

很多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将智慧城市和产业联系在了一起。智慧城市不仅让神州数码等企业在产业链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自身转型,而且随着智慧城市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将会被带动发展。新加坡从2006年开始推动的“智慧国2015(iN2015)”计划,即在2015年前,利用无处不在的信息通信技术将自己打造得更加智慧。在“智慧国2015”的拉动下,新加坡居民家庭宽带普及率已经由2010年的82%上升到2011年的85%。与此同时,手机的普及率也从2010年的144%左右增长到2011年的150%。在资讯通信所带动的GDP方面,人口只有518万的新加坡去年资讯通信产业产值是830亿新币,相当于4100亿元人民币。

同样,神州数码也在试图通过智慧城市的融合平台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例如,如果可以将与市民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都集中于一个平台上,事实上就形成了一个城市服务的应用商店,如果能够把后台的智慧城市服务内容全部打通整合,IT企业和传统企业都将有机会基于全新的互联网方式向市民提供服务或产品。梁爱民认为,智慧城市会产生产业的集聚效应,并对产业模式产生变革性的影响。

围绕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平台的服务,可能有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就类似应用商店上面的应用,随着服务模式的变革也将带来产业发展模式的变革。这也将为整个智慧城市产业链上下游的IT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应用案例 ·

武汉市民之家

市民之家项目被武汉市政府列为2012年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首,该工程于2010年7月开工建设,2012年9月试运行。10月27日,武汉市民之家正式启用。这里累计有66个单位入驻、设立318个受理窗口、可办理426个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

神州数码作为总集成商参与了该项目的开发建设。在技术、进度、项目建设过程、协调方面领导各参建商对项目进行建设。项目建成全市统一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和六大应用系统(网上办公系统、统一收费系统、市行政服务中心门户网站系统、网上审批系统、公共资源交易系统、电子监察系统),建成后的市行政服务中心信息系统有三个方面亮点:

“先进的建设理念”——按照以“数据整合”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建设思想,以武汉市电子政务专网为主干网络,对具有行政审批职能单位的信息系统采取数据交换服务接口或系统迁移的方式进行数据整合,重点推进数据资源的采集、比对、共享工作,确保协同审批、信息共享和电子监察的业务需要,解决“二次录入”的问题。

“以数据交换中心为核心的行政审批系统建设”——构建全市统一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实现“数据通”,利用网上业务协同,为公众提供一窗受理、一表填报、一网联办服务,实现“以公众为中心以服务为主导”目标。

“先进的技术”——一是推行云计算的应用,实现前台窗口桌面云终端服务,后台数据信息云存储,核心应用服务采用中间件云服务器。二是通过数据交换服务总线进行信息整合,实现各部门数据的采集共享。

着手民生 管理者的大智慧

“智慧城市的关键在于后台的整合。”Esri中国的一位高管曾经这样对记者说。由于很多政府服务系统的垂直建设,要形成完整的智慧城市体系,从城市的层面为企业和市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可能我们需要经历更多的艰辛。

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地方的政府服务整合得很好,而且这种整合也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这种智慧城市的应用,恰恰需要城市管理者的智慧,用他们的智慧去协调和处理各个行政管理部门的利益纠葛。

智慧金融概念篇6

记得九十年代初刚入大学那会,老师告诉我们,计算机应用的三个阶段,计算系统,管理信息系级和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就需要人工智能,尤其在结构化程序逻辑到智能化决策逻辑,尤其告诉我们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技术的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能有70%的识别率,从那时起就对人工智能有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这几年,随着计算机性能提高,网络技术的普及,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应用,人工智能己经应用到各个方面。

系统感知环境和自动控制,传感器及物联网技术,让机器能感知环境,加上运算和控制,出现很多无人使用设备,如无人机,无人驾使汽车等。

机器人等代替部分人的功能,或者人和机器有机的结合,尤其在生产,生活领域,机械工作,重复劳动,危险,辛苦工作环境的劳动,很多由机器人代替了,而且比人类更有效。

基于大数据基础,网络的群体智慧,充分利用电脑的计算能力,人机结合能力,跨媒体推理能力,出现部分具有类似人类判别,思考和学习能力的机器,比如有强大学习能力机器,有人类表情识别能力的机器,财务分折工具,客服服务系统等等,这是大家争论最多的领域,也是最难预测的领域。

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一种发展历程和趋势,人工智能必然建立在人类信息化的历程中,数据+个性化必然是其发展和应用的方向。在信息聚合的基础上,评估用户反应,发掘客户需求,建立系统与用户的联结和关系,快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将是人工智能未来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惊喜。

未来,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各个行业的智慧应用系统,将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各个方面,带来各种方便。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工厂,智慧家俱,智慧办公……其中人工智能将大有可为。

同时还有个感受,国内专家研究问题,大多是先定方向,确定概念和范围,而国外专家往往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城,不停地深入下去,阶段性成果应用到市场,最后形成理论和体系。由此感觉,国内专家大多讲概念和名词,领导和专家往往分不清。

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会有何应用,蚂蚁金服张家兴说,‘’讲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有很多的人工智能技术,这些技术实际上赋予了我们各种能力,包括单元处理、图象识别、语音识别、知识试图、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能力并不代表着真正达成的效果,所以我们有从能力到应用的过程。我们把这些人工智能能力应用在什么地方?应用在与金融相关的各个方面,包括信用推荐、风控、搜索、智能助理、营销。这是说得比较广泛的,到底具体的点在哪里?蚂蚁金服人工智能技术都应用于哪些方面?应该说已经应用到蚂蚁金服对外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中,比如说微贷/花唄、业务安全、信用、财富,业务安全这个部门可能是对 社会有社会责任心的一个机构,我们做了反洗钱,当然这要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一家之言,可以给大家一些思考。

对于银行来说,智能客服,风险管理,产品定价,效益测试,客户产品推荐等应该是人工智能使用的领域,但了解客户需求,做出客户个性化的产品,与客户不断全方位交互,实时针对内部资源和外部条件,优化产品和定价,时时吸引客户,将客户培养成用户,同时利用人工智能,降底成本,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首先定一个心中的小目标

2017年1月22日

随着单位各项年终规定动作的结束,该考虑新的一年要干点什么,是该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了。

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建设是一个大课题,必须结合互联网的业态,让金融自然融让入业务流程,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圈。经过前期的一些准备,结合目标的要求,2017年准备研究一下目前电商的现状,结合与我们的合作平台,探索建立电商供应链生态圈。基本思路,基于目前电商业态,利用各方资源,寻求电商行业的龙头,以电商交易信息流为基础,结合资金流和物流,搭建以供应链管理,资金结算和供应链融资为主要功能的公共平台。

要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借助各方的力量,大家的帮忙,团队的努力,还需要添点运气。有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不管结果如何,欢迎有志者一起合作,为电商生态圈的建设作出自己的努力。今年的文字也将围绕该话题,及时向大家汇报。

话题一、准备工作之了解物联网

2017年2月16日

要实现小目标,准备工作少不了,尤其科技金融的一些基本原理需要学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先来了解一下物联网。

物联网是指基于Internet利用射频标签(RFID)技术,电子产品编码(EPC)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的一种网络化物品实时信息共享系统。说白了是一种设备相联的互联网。老美还是历害,98MIT提出EPC,99年美国自动识别技术实验室提出物联网概念,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标准。

从体系来看,通用的认识分为三层架构:感知控制层,数据传输层和数据处理层。主要特征是能够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

说说简单,要完成整个系统涉及到的技术还是挺多的。简单说来会涉及到物联网传感技术(如每天上班考勤的刷卡技术),物联网的标识和定位技术(如二维码和物理定位),物联网的通讯技术,物联网的数据处理和信息安全。

了解一下基本原理,在实际应用中才不会被企业高大尚的口号骗去。

感知层的实现原现,传感器是感知层最核心器件,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信息,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如智能手机的触摸屏幕,就是利用手指的触摸,通过导电层转化为电信号来感知屏幕的x,y坐标。

同时,通过感知,来进行物体识别,位置识别和地理识别,从而明确物理网每个物体的个体,动作和位置,再通过信号转化传输出去。标识的方法,常用的条形码,二维码,RFID技术;定位方法,常用的卫星定位,蜂窝定位,WiFi定位和RFID定位。

第二层,就是信号的传输,采用就是常用的通信技术。最大的挑战是海量数据,实时性,还有由于传感器种类繁多引起的多样性。当然,传输过程不失真,安全和时效,是通信的共同要求。

第三层,就是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也是在整个过程中都是需要的,前端感知设备现在也有很强的处理能为。这里的数据处理主要是由所涉及的物联网应用决定,数据存储,清洗,加工,再加上业务处理,同时还可能涉及到通知相关设备和人员的处理,反馈相关处理单元,基本做法与熟知IT系统没本质差别,无非涉及到传感器的控制会有所不同。

物联网的安全与传统互联网相比,有其特殊性,技术要求可能更高。由于传感技术的使用,可能会造成信息泄露,用户设备可能会被跟踪定位,传输过程和数据也同样存在安全隐患。黑客未来对物联网攻击和入侵也许更能影响我们的生活,电影里经常出现控制交通,关闭监控等是完全可能的。

智慧金融概念篇7

2011年是智慧城市快速发展并逐步进入实施阶段的一年,国内多个城市陆续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通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设备终端厂商和应用服务提供商积极投身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大潮中,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开发的网络平台、设备终端、业务产品和服务平台在种类丰富的同时功能也日趋完善。

然而,由于网络技术差异、标准规范缺失、体制机制限制、责权利不清,一系列衍生问题已开始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造成影响,使之逐渐背离智慧城市所倡导的“开放”、“融合”建设运营理念。当前,在智慧城市建设逐步深入的重要时期,如何找出并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瓶颈

“智慧城市”从概念的产生直至形成相对完整的功能架构,始终秉承融合和开放的理念,从技术、网络、终端及业务等方面对“数字城市”的成熟理论和优秀成果进行传承。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也体现着开放融合的理念,在网络承载方面以“无线城市”和“光网城市”的快速发展为基础,在应用方面通过吸收符合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优秀应用业务实现民生服务升级,在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方面融合了多种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间的成熟模式。

然而,在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实施及后续运营过程中,一些有违“开放、融合”理念的问题制约了“智慧城市”发展的持续深入,这些问题存在于网络结构、技术规范、评价标准和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

当然,此类问题不是伴随“智慧城市”而诞生的,其产生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和特点,简单而言,可以分为网络结构、技术规范、评价标准和体制机制四个方面。

纷繁芜杂、层级不一的网络融合问题。“智慧城市”最终实现的智慧应用需要以各类网络为承载基础,这其中既包括公用通信网络,又因城市管理需要融合各类专用通信网络;既包括传感网、WiFi、3G/4G和FTTx等多种接入网络,又包括分属不同类型运营企业的核心网络、业务网络和计费鉴权网络等。

出于实现“无所不在”应用诉求的“智慧城市”将这些网络组合在一起,但是这些网络的组网方案和建设标准、运营级别均不相同,这就造成了“智慧城市”系统中网络质量要求不一、业务质量评价指标差异、网络监控/管理工作难以针对全网展开以及网络运营维护“自扫门前雪”等问题。

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小众化需求激增、消费习惯更加成熟的趋势促使客户对于业务质量和服务感知要求更高,无论是通信运营商、业务提供商还是公共服务机构,都在加强对于客户端到端业务的监控能力和分析能力,运营级网络、专用网络、企业级网络和普通接入网络组合而成的“智慧城市”承载网络对这些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考验。

派系众多、亟待统一的技术规范问题。“智慧城市”系统中的技术规范问题主要体现在物联网、智能家电和智能家居这三个方面,而其恰好是整个系统发展蓝图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

在物联网技术规范方面,核心技术不成熟、标准派系众多,ISO/IEC在传感器网络、ITU-T在泛在网络、ETSI在物联网、IEEE在近距离无线、IETF在IPv6的应用、3GPP在M2M等方面均有自己的标准体系。单就我国看,物品编码标准体系尚未统一,加上每个应用领域争相制定各自领域的相关标准,进一步造成物联网标准体系的混乱。

物联网技术标准的混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智能家电技术规范方面的混乱,同时家电厂家的概念炒作和行业规范的缺失也是造成乱象的重要原因。目前家电行业尚缺乏针对智能家电的明确标准和统一共识,导致这种以智能家电为名头的新兴产品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智能电视、智能空调和智能冰箱等家电设备尚无统一、权威的界定。

技术标准与设备规范尚未统一背景下的智能家居,由于各类企业的介入更是派系众多,房产系、家电系、IT系和安防系各自为政。

IT企业力主将流行的技术元素引入智能家居行业中,打造“云社区”理念;安防企业将安防技术嫁接到智能家居中,形成以安全防范为主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还有些照明企业、窗帘企业介入其中,运用自动化技术对家电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

不同的企业将各自的智能家居理念与各自擅长的技术捆绑起来,形成技术风格迥异的智能家居系统。

学科复杂、数据缺失的评价标准问题。“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进阶理念,不应仅仅局限在网络和技术范畴内,更应作为一个城市、居民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均衡发展,这其中不仅包括信息技术学科,还包括了环境、能源、社会和人文等多个学科。

然而,目前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评判,无论是在基础的信息化方面,还是在综合的多学科协同领域,均未能建立公认的评价体系;同时,由于“智慧城市”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均为新建,且各个城市的建设基础不一、诉求存在差异,各种指标的原始数据和标准数据也就无从谈起。这令众多“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和行动方案或沿用前期的发展指标,或用定性描述作为评价指标。

可喜的是,被上述问题困扰着的“智慧城市”建设者和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进行评价体系方面的探索,一方面积累原始数据,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内部关联的评价指标体系。

责权不明、利益失衡的体制机制问题。“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其战略导向作用已经为国内外城市管理者广泛认可,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责权利不明晰导致的体制机制问题也困扰着“智慧城市”的广大建设者。

数据格式、接口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客观壁垒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得到解决,但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统一协调管理部门、统一协调部门不掌控资源、建设单位不承担运营职责和运营单位经营入不敷出等问题已经凸显。

阶段性、项目制等运作方式只能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而“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解读核心建设方向与运营诉求

“智慧城市”是通过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让城市感知灵敏、反应快捷且运转高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城市生态系统。

根据IBM的相关理念,“智慧城市”强调“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这就要求秉承城市的“开放、融合”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因此,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和运营诉求将呈现出以下四方面趋势。

移动互联网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互促进。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对于随时随地接入需求的响应,也成为“智慧城市”融合开放的基础。据无线宽带联盟(WBA)预测,全球WiFi热点数量至2015年将增加350%、WiFi热点连接数将达1200亿次;而根据上海市政府的规划,三年后WiFi热点数量将增加至2.2万个、覆盖80%公共场所。结合传感网络、城市光网的统一建设和规划,移动互联网将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其带宽和速率的提升又推动“智慧城市”向进阶发展。

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于信息化和智能化需求的释放将有助于移动互联网以及传感网络、城市光网的飞速发展。对于各类网络的建设和运营者而言,网络建设投资和网络运维成本等资源投入均需要有业务收入的保证,“智慧城市”对于能源、交通、环境和安全等方面的业务功能实现,可以为他们带来稳定的收入和持续拓展的市场空间。

通信服务产品借助“智慧城市”谋求新的发展。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信息化需求成为拉动通信需求增长的主力,单一的通信产品需求越来越少。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IP技术的发展,企业对单产品通信服务的采购越来越少,企业从单独采购通信服务、硬件服务和软件服务向采购一体化解决方案转变;同时采购对象也从企业向运营商采购通信服务,转变为由系统集成商向运营商采购。政府迫切需要建设“智慧城市”,从而感知城市、管理城市,造福民生。政府这种新的市场需求导向成为强大的发展动力,为运营商开拓信息服务市场提供了新的蓝海机遇。

同时,“智慧城市”的概念为运营商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可以帮助运营商打通在行业市场的渠道。家电厂商、房地产商和IT厂商搭建的智能家居平台,或是政府、企业推出的面向广大消费者的“智慧城市”应用服务,如果不能够从局域网、城域网或是专用网络连接到互联网上,那么其应用范围和对象将大大缩小,盈利模式和市场空间也将受到影响。

需求导向的“智慧城市”业务对等开放平台。网络层级差异、质量要求不一和技术规范壁垒等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以需求为导向的“智慧城市”业务对等开放平台的建立,这也符合从技术、产品引领向客户需求导向转变的信息服务业发展趋势。

对于“智慧城市”这一强调开放、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而言,技术和网络壁垒必将被打破,各方只有建立起合作共赢、统一管理的业务管控平台,形成广泛认可的技术规范标准,才能抓住“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机遇。

同时,对于网络运营级别、技术演进路线和规范派系之争,最好的解决方法也就是以最终客户的需求为导向,通过端到端业务的实现来构建“智慧城市”的建设流程和运维体系。

目前,通信运营商内部已经着手建立需求导向的业务开放平台和客户服务系统,资源配置和管理职责都向该方面倾斜,需求导向的事业部和项目团队逐步常态化。同时,以无锡“大人口”系统为代表的“智慧城市”新兴建设运营模式,也为需求导向的业务管控平台建设探索了积极的发展方向,原来分属于社保、人口、公安和民政系统的公共服务业务,以“提供市民化、亲情化服务”为导向进行整合和规范,促进了社会管理创新。

政府主导与扶持相结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上百个城市和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许多省市把它作为“十二五”经济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

对于目前评价标准体系尚未形成、相关技术规范没有统一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在评价体系和技术规范制定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问题,也应当以行政命令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样有利于从全局角度出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社会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产业合作是“智慧城市”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从政府来讲,要做好相关工作,例如对于行业信息源的开放程度,促进电信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打破行业壁垒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研究和协调力度。在中国国情和体制下,最重要的是建立产业、行业间合理的商业模式,实现多赢、共赢。因此,可以先选择好试点行业或产业,取得经验后再扩展。要避免“智慧城市”发展过热,政府需要管好政策导向,做好引导性资金投入;企业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尽量做好自身最关心的应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产业。

探索开放、融合的建设方向

根据Gartner的新技术发展曲线理论,“智慧城市”目前正出于炒作高峰期,未来将会迎来一个下降的低谷期,在这个阶段确定建设方向之后会随着市场需求酝酿开始攀升。

未来各地“智慧城市”建设都将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结合本地特色,实现应用与需求开发的本地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的指导政策,也需要“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参与者理性对待,认清自身的优劣势,以开放、融合的心态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规范体系。“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旨在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该体系应遵循开放、融合的理念,选取具有可采集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的指标,同时还需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根据目前国内城市信息化发展情况,大致可以从信息化基础设施能力、应用服务发展情况和信息产业环境水平三个维度进行指标选取;同时,针对全国主要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对于指标体系中指标组成和标准根据分类进行相应调整,并可将发达地区的现状数据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近期发展目标。

在具体指标设置方面,应当把握“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设置诸如传感网络覆盖程度和传感基础设施能力等指标;在信息产业环境指标方面,设置通信支出占收比、通信产品平均资费水平和居民信息化消费意愿等方面的指标。

对于技术规范体系的建设工作,需要抓住物联网、智能家电和智能家居等覆盖广、影响大的关键技术规范进行重点关注,建立由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厂家等多方组成的课题组,对于主流技术和产品进行融合,缩短技术规范制定工作周期。

政府主导和扶持结合的“智慧城市”推进。结合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情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推进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由政府引导 ,企业运作。在“智慧城市”推进过程中,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引入目前较为成熟的业界企业合作(如运营商、系统集成商和设备厂商等),由企业进行应用系统的建设和运维,并对企业实施管控。

其优点主要体现在:整个智慧城市产业链上的企业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且已经有同类区域的可参考经验,成本风险相对可控。缺点主要是:由于目前智慧城市类的项目国内还未有成熟的案例,国外相关资料也较少,使政府在招标时存在一定的不可预知风险,同时由于政府将项目的落地交给相关实施企业和单位,使实际的管控力度降低。

二是由政府出资 ,购买服务。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相关委办局配合,建立领导小组。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购买“智慧城市”相关服务。

其优点主要体现在:政府出资建设一些公益性相对较强的项目,能够提升自身政府的公众形象,同时,由于政府一些职能部门参与整个项目的实施,不但增强了对项目本身的管控力度,同时也能够使政府积累一定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经验,为下一阶段的智慧城市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缺点则表现在:由于是直接购买相关服务,且绝大多数智慧城市项目都是以公益性为主,项目的收益性无法完全保证,因此将增加政府开支。另外政府各部门也需投入一定人员,增加了政府的人力资源成本。

未来,随着LTE、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在“智慧城市”的概念下,将会产生更多人们想象不到的应用。“智慧城市”的理想状态是通过政府层面的引导和扶持,在微循环方面打通一些行业在本地的壁垒,形成开放、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民生。

智慧金融概念篇8

—— 本报记者 霍娜

有消息称,国家智慧城市体验中心将投入建设。此前,已有部分城市开始建立体验中心,集中展示智慧城市的相关设计、功能等,预计未来3~5年将是类似体验中心集中创建期。对于这项无本本可搬、无模式可套的民生工程,先试点后推广,体验中评估,评估中优化,是必然的选择。当然,如何设置评估评定的指标?如何总结试点示范的经验?也将成为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部门必须研究的课题。

智慧城市是面向百姓的民生。百姓的幸福指数才应该是评估城市智慧与否的关键指标。百姓的幸福指数,与收入、交通、居住环境、卫生情况等密切相关。整个城市、社会治安稳定,食品安全、空气清洁,人们有稳定工作、和美家庭等是老百姓的最大诉求,然后才是城市更加繁荣。

而要实现老百姓的这些诉求,由上至下的建设思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下而上,真正从需求出发,从细节做起,研发信息技术方案解决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无论是智慧城市的试点示范,还是各种形式的体验中心的建设,都需要从规划设计开始,考虑城市的特色,洞察市民的需求,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而且,百姓的认可度、参与度和满意度也必然成为智慧城市评估评级的重要指标。

最近有些学者、企业就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智慧社区。他们在研究社区金融与智慧社区的融合。而万科智慧社区、拉卡拉的社区便民支付、民生银行的社区银行都在重新发现社区的价值,打通城市的毛细血管层,重建社区商业微生态,让人们生活更加安全、便利。近日的金融展上IBM展台上的社区银行的概念也在不断拓展,它更强调人机交互的体验。

智慧城市的规划,既要有远景构想,又要有打造城市智慧运营中心枢纽具体实践。这个枢纽改变政府各个部门现有的职能和做事方法,通过一个中心枢纽让各部门联动起来,从而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实现应变处理。这个枢纽自身也需要逐步丰富和完善,比如要继续完善公交车站、学校周边等公共场所的爆炸应急处理流程等。

上一篇:历史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下一篇:金融风控业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