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09-21 09:59:26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篇1

关键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实践;思考

引 言:历史这一社会学科的涉及面是非常广的,其内容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那么,摆在所有历史教师面前的难题就是如何将这些丰富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们更易于接受呢?经过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历史教师们总结出:只有从兴趣出发,让更多的学生培养起对历史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去接收这一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1.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内容

1.1培养如何辨析史实的能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真伪的辨认以及对事物产生的现象和本质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就是辨析的概念。那么培养学生辨析史实的能力又是指的什么呢?就是通过引导,使学生掌握用科学的观点及立场去剖析复杂的历史现象,达到认知历史事物本质的一种能力。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及能力的不足,加之历史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及曲折性,导致很多学生经常困惑于复杂的历史现象,而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真正存在的历史事实。通过史料解析练习、类比辨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辨别真伪,从而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如何辨析史实的能力。

1.2培养对历史的评价能力

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史学观点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指的就是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呢?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学生把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简单化、系统化。为此,历史教师在教给学生对历史事件及人物评价的标准、方法和要求的同时,还需要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来给学生们做示范,以此来启迪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评价。高中课程的改革也推进了高考对学生能力考查的注重。历史教学应该着重于历史评价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和阅读、阐述能力,还能更好地完善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

1.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教学课堂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老师不断的讲与问,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收式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地损害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能力。而健康的教育模式应该是以教师为引导,让学生更多地独立探索和研讨交流,在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课堂教育模式。构建这样的教学模式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通过构建和组织一些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自愿参与到历史的自主学习当中。然后,由于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具有时间相隔远,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以及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等问题,使得学生普遍对历史的兴趣不高。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成为关键,创设一些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问题情景,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比如通过辩论赛,编排和表演历史短剧,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学唱历史歌曲,编写家庭史、社会史,举办故事会,撰写学生小论文等方式,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来,让他们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成为“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

1.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重点以及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体现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在给学生以能力和智慧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因忽视非智力因素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而完全地抛开课本,一味追求高、深、难的误区。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成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2.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进行,为了及时跟上潮流,历史教师们应该加强培养新课程理念,从而利用现代化新理念来诱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根据调查显示:“是否喜欢这位老师以及是否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了学生是否愿意学习一门课程的重要条件。只有与学生建立起了健康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使更多的学生更加愿意与教师交流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那么所谓的新型师生关系指的是以民主为核心,表现出民主、平等以及互敬和和谐的特征。具体到实际中就是,在这种关系下,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互相尊重,自由而平等地进行交流从而取代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传统师生关系。

2.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社会日新月异发展到今天,所有教师都必须充分地意识到教师和书本已不再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作为新时代教师在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的前提下,必须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的操作与应用能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浅显。比如:在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单元中,由于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能够通过大量图片影像资料的展示从而让学生自我探究近现代生活的变迁,那么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在这一章节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则表现得尤其明显。教师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教学水平发展的需要,只有我们教师通过不断积极主动地学习,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网络资源来充实教材内容,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实现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

2.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工作的需要。以前都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叫学生干什么学生就干什么。以致于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失去了挑战性。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应该不仅仅满足于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和答案,而是通过新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们探索追求更新的领域。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发现和学生们更大的学习兴趣。

结 论:历史教学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更多的是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同时,应该更多地重视培养学生的时空想象能力、史实辨析能力、评价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能力等。这样才能使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培养目标,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

[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年第1版.

[2]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12-01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帮助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学生是学习实践的主人,是内因,学生的发展是结果。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人们的感知、理解和掌握各种知识和技术的本领。它主要包括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等等。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在他们未来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他们所没学过的新问题、新技术、新发现等许多新知识。然而,只要他们在学校时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就能干什么学什么,终生受用不尽。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呢?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要的途径有:激发学生自学兴趣、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训练、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必须教会学生自读数学书、读好数学书。连书都读不好何谈自学?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自读数学书呢?一是指导学生多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数学书离不开读例题,有些学生读例题习惯于题目、分析、解答一起看,看懂就完事了。这样的阅读没有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作用,即不能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经过智力加工内化成自己的能力。正确的方法是,读完例题后继续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质疑探究:例题有什么特点?还有哪些解法?哪种解法更好?解题过程中用了哪些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联想、类比、发散思维,以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二是引导学生学会“抠字眼”。数学概念、定理、定律的表述中有些关键、重点的字和词,它们揭示了数学概念的本质特性,或指出了数学概念本质规律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或反映了概念彼此间的区别与联系。在阅读时,要反复推敲为什么这样不能那样,这样才能记得准、记得牢。三是启导学生进行“反思考”。阅读数学教材中的各种结论时,不仅要善于从正面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反问思考或反面思考。通过反问思考或反面思考有助于弄清结论成立的原因和条件,并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诱导学生“细比较”。在读书过程要注意把相似或相近、彼此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彼此间的区别和联系,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五是疏导学生勤归纳。在读完一章或一节之后要引领学生进行梳理、小结,归纳这一节或一章介绍了哪几个问题,重点是什么。将学过的知识梳理成线,织成相互联系的、系统化的、条理化的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才能融会贯通,自学能力的发展才能有扎实的基础。

此外,在数学教学中,还要经常运用辩证的观点,逐步引导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从而引出新概念,使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使学生掌握学习数学概念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很强,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1、重视概念教学,把握概念本质,深刻体会其严密性和逻辑性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学生如果概念理解不透,就会导致思维混乱,影响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把握了概念的本质属性,思路清晰了,推理认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在讲函数这一概念时,应首先观察实例:(1)在加热圆形铜片的时,有哪些量?其中哪些是不变的?哪些是变化的?(2)一物体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的过程中,有什么量?哪些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些量是不断变化的?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提出,突出了过程的重要性,介绍了常量与变量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就能得出函数的概念。引出函数概念后,再对它进行剖析:(1)概念的内涵是什么?(2)三个要素为什么不可或缺?(3)符号“f”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处理,既可使学生准确无误地抓住概念的本质,又能使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2、讲课注重示范,严格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讲数学概念时,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决不能含糊其词。对一些数学证明应严格把关,让学生彻底搞清楚需要论证的已知条件是什么,使论证过程做到步步有理,有根有据。教师示范的过程就是严密推理过程的展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耳濡目染,再进行模仿训练,逐步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继而养成逻辑推理的论证习惯。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1、精讲例题

例题的讲解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引领作用。教师对例题的讲解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那些浅显的、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的题目可以略讲,或者只作简单提示。对那些有分析价值的题目,即具有典型性和综合性的题目,应讲深讲透。讲例题时教师应在“讲”字上动脑筋,学生应在“听”字上下功夫。讲例题的目的是讲清解题思路、解题原理和解题方法,说是“讲例题”,其实是“析例题”。应通过“讲”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此外,数学教师对精讲的例题要“精选”,不能照搬照抄课本上的例题。选择例题应突出针对性、空白性和综合性,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索发现空间。

2、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适当地讲一些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例子

在中学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感到习题和试题都较多,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采取就题论题的教法,学生就会被淹没在题海中而得不到主动发展,长期的照葫芦画瓢,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一旦题目稍有变化,就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因此,要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在教学中适当选讲一些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例子,通过多题的分析比较,总结出某些题目的一般解法,把握住规律,学生就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胡世荣.在全面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改建教学方法《中学数学教学经验选编》重庆人民出版社.2005-03.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篇3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探究式教学猜想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15-02

1.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往往被老师牵着走,教师设计好教学的每一步,实际教学时来回控制,把学生引向预定的结果,而当学生提出与教师的预定结果不相一致甚至相反意见时,往往被教师斥之为"异想天开"、"胡思乱想",从而扼杀了学生猜想的天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不愿意思考问题,只是盲目地等待教师给出的正确答案或结论,以此养成了学习上的被动与惰性,毫无疑问的,当他们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时必然缺乏竞争力,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新物理课程标准试图用探究性教学来改变这一切,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培养。笔者发现,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往往流于这样一种形式:教师引导学生遵循课本上正确的推理逻辑,预定的探究程度和表面的实验操作,来验证书本上科学知识的正确性。这样的探究教学必然会使学生形成这样的科学观与探究观:探究学习、科学实验只不过是在证明一个已知结论的假设而已。这样的探究学习其实已失去了探究活动的浓郁味道和勃勃生气,名为探究,实为外显、表浅的实验操作与验证,学生的探究体验肤浅,更谈不上对知识真伪的辨别与意义构建,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科学探究的热情与兴趣。因此,笔者认为,面对一个问题,需要开动脑筋,大胆猜想,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设计与验证,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艰辛,体验挫折感与成就感,从而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这才是科学探究的精神所在,也是探究教学的目标所在。

2.猜想的重要性

首先从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来看,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这一过程中,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是科学研究问题的核心环节,它决定探究的方向,同时又是学生认识事物的第一自我判断,对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言,应该说,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比验证更为重要,没有对问题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假设也就谈不上验证,因此,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大胆而正确的猜想与假设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从猜想的思维过程看,猜想是指在观察、操作或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发展趋势或本质规律进行归纳,判断的思维过程。因此,猜想并非瞎猜,是以一定科学事实和理论为依据的,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同时,猜想又是一种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与已成为真理的理论相区别,它的结论是否正确还需通过实践检验,因而具有证伪性的特点,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与验证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再者,一切创造活动都需经过认真思维,作大胆猜想才能实现,猜想思维往往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直接涉及事物的本质,重新排列已有的认识,创造出新形象,或在已有认知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因而猜想具有创造性,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第三、从现代教育心理理论来看,猜想符合学生好奇、大胆、敢于尝试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自由空间。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并为实验所证实时,心理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因而更能促进其探究问题的兴趣;当学生的猜想被事实证明是错误时,在其脑海中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其对知识真伪的辨别与体验,并为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做准备,只要正确引导,亦能激发其再度猜想,探究的热情,以满足自身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而,猜想对于学生各方面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从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来看,猜想思维在基础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并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道尔顿原子假说、阿佛加德罗分子假说,促进了当时化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胡克关于物体相互作用与距离平分成反比的猜想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法拉第由"电生磁"进而大胆猜想"磁生电"而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并为电与磁统一奠定了基础;普朗克关于能量量子化的猜想打开了近代物理学的大门……可见伟大的猜想造就了非凡的智慧,科学是从想象开始,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的意向,便不能进行创造,只有想象和大胆的猜想才能产生假说,同时想象和猜想又能激励创造。因此,在物理教学与实践中有意识、有计划地鼓励、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猜想毕竟是猜想,在进行论证前不能作为真命题,教师可举出一些不正确事例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为防止学生胡乱猜测或模式化,可以让学生充分地猜,并要求说明这样猜的理由,与此同时,我们教师要积极加以引导。一位哲人说得好:"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而想象的主要形式是猜想,让我们放飞猜想的翅膀。尽管有时猜想的结果可能是错误的。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去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多的培养出富于想象力,富于创造性的人才,以适应与促进时代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2]《物理教学探讨》 周分鸿 《物理教师》2008第2期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篇4

1.观察要立体

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虽然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约有90%来自视觉和听觉,但还有10%左右的信息需要用其他感官去感知,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问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来感受秋天的到来,绝大部分同学说从落叶或黄叶,很少有同学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秋风的声音,秋天的气息,还有秋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等。这些体验学生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激发,或者说没有被有效地训练,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下去进行观察,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感受要真切

感受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细心的观察是形成感受的基础,但还不是全部。要形成感受,没有情感的参与是不行的。我们从“感”字的字形来看,“感”是从“心”的,“心”就是情感。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情感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才能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在作文训练中,面对同一事物,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因之激起无限的情感,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而有些学生却不能,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没有积极调动起内心的情感因素。“触景生情,睹物生情”并不是说有景有物就能生情,景、物、情是一个互动体,一个内心没有多少情感冲动和体验的人怎么可能对外物生出情来呢?而对于情感丰富的人来说,一个平常的动作,一片普通的树叶都会触动他(她)的情思,有情才会使他(她)所表现的事物灵动而富有韵致。要让学生懂得,习作时不能拿到篮里就是菜,至少要把握两点:不是着力写景状物,描摹事物的本身,而是仅仅以它们文章的由头,为思绪的触发剂,认清它们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所选择的事物须和自己的心灵有沟通之处,外物和内情碰撞,才可能闪现火花,否则,物与情隔离,思路就阻塞,难以流出新鲜的思想,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进行情感浸润的意识和习惯,让入眼入耳入鼻的事物最终入心。只有入心,方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否则只是文字的堆砌而已。

3.思考要深刻

观察着眼于外界的客观存在,以获得外界信息为主要目的;感受是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思考,则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写作中,思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产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那是不完整的。认识生活既要感性,又必须理性。任何优秀的文章、作品都体现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思考的结晶。文章从生活中来,又要反映生活,因此,写作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又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思考才会有思想。人是有思想的动物,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思考不是简单、平面地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而是要能够从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得出一个人生或社会的命题,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深刻性,对生活的思考,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至普遍、从表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一般说来,应遵循以下原则:由此及彼,以已知的经验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由表及里,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由个别到一般,将自己的个别情感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情感的概括。这种概括越广泛就越具有典型意义,就越能引起共鸣。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篇5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能熟练地解题,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最后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思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是语无伦次、毫无条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教学实践。

一、培养自信,激发学生数学交流的兴趣

1.及时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

自尊与自信是孩子发展的力量源泉。师生之间民主、愉悦、激励的氛围,以及生生之间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是讨论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便会增强,从而会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价值取向的指导,使学生从老师的信任和赞赏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潜力,产生学习的自信,从而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发现、疑问,充分地激发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兴趣。

2.允许出错,让学生敢于交流。

“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够体面地坐下来”应作为课堂教学原则来恪守。课堂应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二次成功”的机会,给弱势群体充分思维的时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一些类似于“你能够举手发言已经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了”“你再深入的想一想,一定会找到答案”的鼓励性语言,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从而产生“要交流”的兴趣,“敢交流”的自信,达到“会交流”的效果。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数学交流的途径

1.教师主动设问,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

语言是人和人交往,以及个体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多动口,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日积月累、不懈地训练,就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应经常问学生,用的是什么图形的教具,是怎样贴图形的,讲了什么内容,怎样进行回答,等等。

2.学生主动质疑,让大家有思考交流的素材。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才能思,辩才能明。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动口,在疑难处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无疑能使学生拓展解题思路,年终总结达到思想的开放性。如果我们能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口,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3.结合实践,交流操作探究的发现。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往往要依靠具体事物作为思维的支撑。没有操作支撑,绝大部分学生很难进行定向有序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的,其思维过程要借助直观的形象来引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利用教具、学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动手、动脑、动口,有效地提高他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教师在数学课上应针对学生抽象水平较低的现象,重视实践操作,通过直观演示和教具的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节中,推导数学公式是难点,比较抽象,如利用教具进行演示,便会一目了然: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这个三角形面积的两倍,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然后提问:“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能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这时,再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进行实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然就能回答出上面的问题了。再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剪出任意大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量量各个三角形的度数,算算三角形角的和是多少度?通过量、算,初步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此时,学生特别想知道是不是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教师就要把握这一最佳时机,让学生剪下角拼一拼,看能否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印证结论。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把结论讲给同学听,讲给教师听,只要讲得清楚,大家听得明白,就应给予肯定。借助学具练口语,有利于交流的进行和知识的提升,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数学交流的习惯。

三、注重指导,让学生学会数学交流的方法

1.交流发现要完整。

清晰有序、头头是道地说话,不但能给听者留下较深的印象,而且能使说者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思考问题要有根有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尽量做到简单明确,便于表达。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的数学知识都呈现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信息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呈多样化,因此,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做得干净漂亮,但若让他们把自己的思路说一说,却往往不能完整、流利地表达。针对这一现象,就应从训练学生的口语基础入手,从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入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指导他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完整地表达出来。如教学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两步应用题:“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教师就要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此基础上,指出做纸花用11张后留下的部分和做小旗用去9张的部分,把中间小问题讲出来,尽量让多个学生讲,使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转化成口语。[论文网 LunWenData.Com]

2.交流发现要有准确。

在训练学生有头有尾地说话,能完整、连贯地把话说清楚的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说准确。例如,“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有的学生可能脱口而出“2”,也有的说“2份”,答案虽然对,但语言不准确。如果养成好的说话习惯,就能完整地回答出:“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只有多练习,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想说、会说、能说、说好,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才会变得更有逻辑性。

3.适时追问,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根据教学的目标与交流的实际,教师适时地加以追问或补问,不仅可以提高了学生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交流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同数位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敏感地抓住有关信息进行追问或补问,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研究,发展学生深层次思维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的宽度和深度就能得到不断提高。

“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学生数学交流的过程反映的是他们的思维过程,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发展,将会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数学交流的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交流”,有意识、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这样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标准性、灵活性、逻辑性,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2]吴小萍。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研论坛。

[3]刘德宏。重视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中小学教学研究。

[4]张秀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践与研究。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3—0038—0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

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分不开的。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想。教师要改变那种把教学仅仅当作传授书本知识的思想意识,不断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具备创新意识,真正把教学过程当作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的过程;二是教师要营造宽松、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创建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学习环境。为此,教师要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理念, 不能高高在上,要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融入教和学的过程之中,做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质疑。教师通过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勇于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通过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或自主探究获得问题的答案。这样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

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数学,这是创新的前提和条件。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出示恰如其分、又急待解决的问题,就会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为获得成功而思考,不断提出质疑,并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在此基础上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整式”时,我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随便想一个自然数,将它乘5减7,再把结果乘2加14。请将你的结果告诉我,我就能知道你心里想的自然数是什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一经提出,立刻就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纷纷举手和我互动,并不时向我投来钦佩的目光。我没有急于揭示这一“秘密”,而是启发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行探究。学生们的表现都非常积极,连平时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加入了热烈的讨论之中。接下来进行探究新知的活动,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教学效果很是不错。

三、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土壤”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和教师处在平等的地位,有利于营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和创新思想的培养和发展。一个小玩笑,一个小游戏,一点点幽默,都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动”起来。因此,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建立融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们提供活泼、主动的发展空间,尽量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展示自我。不管学生的个人见解怎样,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积极动脑,勇于提出个人看法的勇气;其次要委婉地指出不对的地方,并指出需纠正的方向。总之,只有建立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实现。

四、教师应充当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保护神”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的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和赞许,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教学中,教师宜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以表示自己的关注和赞许。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篇7

关键词:数学思考 课堂教学 课后反思

一、有关背景分析

目前,应试教育现象仍很普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少,主要表现在注入式严重、满堂灌、课堂气氛沉闷以及学生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学生完全服从教师和课本,不敢独立思考。也很少有机会去思考。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思考能力发展并不均衡。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品质各不相同。通过调查研究与量化分析,我们觉得造成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包括智力水平、生活经验、知识基础、非智力因素等;二是教师教学的原因:包括教师的意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对学生的评价等。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策略

1.平时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巩固,使学生具有思考的基础

数学思考是指在数学活动中的思考,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指学生关于数学对象的理性认识过程(思考数学),广义的指运用数学的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数学思考)。数学思考也要讲究基本功。

如:有些小学生在计算1/2+1/3=?时,答案为1/5或2/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这不仅仅是思考能力的问题,在计算能力方面也是欠缺的。若要扎实地建立起教育的基础“读、写、算数”,“思考”当然是无须赘言的,甚至连前述教育白皮书草案中所轻视的“计算”与“背诵”,以及为了确实达成这两个项目所要做的“反复练习”,都是相当重要的。

在数学的学习中,重要的是必须在基础练习之后,能够以简单明了的形式描绘出在练习中得到的数学感觉,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思考能力。

这种思考能力可通过从初级阶段开始就进行的“抽象化”训练来培养。如:2个苹果与2只昆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是,2个苹果再加上1个苹果,与2只昆虫再加上1只昆虫的算法相同可用下面的算式来表示:2+1=3这就是所谓“数量的加法”,它是能以同样方式来计算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抽象化的思考。而计算练习就是为了稳固地建立起这种能力。教师(1)在教学此问题时,不妨问问学生:2个人加上1个人等于多少?2棵树加上1棵树呢?……2个苹果加上1只昆虫等于多少?能否累积,为什么?

让学生感受数学,找到最重要的数学感觉之一――“类比”,即先从简单的情况开始思考。类比的方法可以减少背诵,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发挥极大功效。

例如以下这类问题:位数为6的自然数n可用哪个式子表示呢?

A.10的5次幂≤n

B.10的6次幂≤n

另外,哪一个的符号是≤呢?

想法:一位数的自然数为1、2、3…9,

所以1≤n

10的0次幂≤n

两位数的自然数为10、11…99,

可表示为10的1次幂≤n

因此,当n为6位数时,同理可推。得出答案A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原理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以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钻研。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其前提是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看到他们都有在某一方面成才的潜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为你的错误才使我们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地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在课堂上学生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一种多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思考的“激发点”,及时地给予点燃。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正是点燃他思考的大好时机,绝不能轻易错过。一要鼓励学生答错背后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二要肯定蕴含其中的正确因素;三要着力地把学生的错误开发成课程资源,与学生共同找出错误的原因;四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找出正确答案。再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拿不准”时,这说明他的头脑正处于困惑状态,教师这时就要“拉他一把”,但绝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教师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因为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新型人才的可贵品质。这不妨从破除教师的权威开始:课堂上如果遇到了学生的“节外生枝”或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热情地欢迎,冷静地倾听,认真地分析。如果是确有价值的意见,就应随机应变地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如果学生的主张不对时,教师应引导他们继续深入探究。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3.1旋转时,不妨拿实物演示“平移”这种变换,从而让学生说出其定义及性质,然后拿非等腰的三角尺绕着一个顶点顺(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并把两个三角形用不同的颜色标画在黑板上。(注意在进行变换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发现并归纳:旋转的定义及性质。然后再一次让学生作“旋转”演示,这次的旋转中心不是三角形的顶点而是三角形外面的任意一个点,再拿课本进行演示,把其平面图形用粉笔勾画出来,让其进一步明白对“旋转”的描绘,认识旋转中心,旋转角,原像与像,对应点,对旋转的性质的运用。

3.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学会反思是学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学生反思数学思考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进而对数学认知活动进行指导支配决定和监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形成反思的意识,掌握反思的方法。

为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每一课结束前的短短几分钟,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学习过程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回顾和思考。学生可以自我提问和互相提问: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是怎么学会的?这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我还想知道什么?学生经过反思,不仅能及时将学到的新知识进行梳理,而且还能沟通新知识和已学知识的联系,并尝试对新知的延伸进行探询。

如:在临近教学“旋转”这一节课结束之前,我们可以说说什么叫做旋转,旋转的三个要素是什么,你能用旋转的性质作指定图形在旋转条件下的图形吗,至今为止,我们学过的图形变换有哪些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你能用你现有的实物一一演示吗?

4.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梳理、综合在思考中获得的信息,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

问题解决后有待更进一步的反思,弗赖登塔尔指出: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综观现在的课堂,有些学生仍然认为做完题就完成了任务,不会主动对解题过程进行回头看和再思考,也不会对特殊问题所包含的一般意义作进一步认识,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思维的灵活性不能得到有效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后,不妨引导他们思考:回忆一下你的思考过程,哪里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个问题你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不这么做行吗?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如果有,哪种办法更好?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这种反思比做题本身更重要。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种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如:问题一:已知一个三角形每相邻两边的和分别为17,18,25,求这三边的长。

然而,有的学生在解这道题时用的是非常规解法。

解:设三条边的长分别为x,y,z则有

x+y=17 (1)

y+z=18 (2)

x+z=25 (3)

(1)+(2)+(3)得:x+y+z=60(4)再将(1)、(2)、(3)分别代入(4)得到三边的长分别为12、5、13

问题二:已知a≠1/b,3a2+4a-1=0,3/b2+4/b-1=0求b+1/a的值

而有的同学知道,如果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值,由于第二个为分式方程,求解复杂。但两方程在结构上都与方程(1)3x2+4x-1=0接近,所以可以把a与1/b看成是方程(1)的两个根,由韦达定理有a+1/b=-4/3,a・1/b=-1/3从而可求得b+1/a=(a+1/b)・b/a=(-4/3)・(-3/1)=4

上述的非常规解法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他们能仔细观察问题,能从在空间数量关系上与该问题接近的范围去回忆一个相关的问题、定理或公式,再从相关问题、定理或公式的特征上去思考问题的解答方法。

当然有时也有这种秘密招数:问题三:请在下面括号内填上正确的数字若xyz=1,则2x/(xy+x+1)+2y/(yz+y+1)+2z/(zx+z+1)=( )

提示:像这样的题目一定都有解答。出错题的情况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所以请用一些简单的数值代进去试试看。

不妨设X=1,Y=1,Z=1,可以满足XYZ=1。以这个数值代入计算,则得到答案为2

事实上,把分式2X/(XY+X+1)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Z,把分式2Y/(YZ+Y+1)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X,再利用XYZ=1这个已知条件进行化简就会得到与第三个分式同分母的分数,再相加答案为2。这是填空题及选择题最大的一个弱点。

三、几点思考

1.数学思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数学思考弥散于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之中,要乘势而为,不可单独进行强化训练,也不可脱离生活中的实例而凭空讲解。

2.数学思考要在数学活动中实现,它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要吃透新教材的编排意图,利用教材已创设的情境,把数学思考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来设计教学各个环节,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得到稳步地发展,使学生在将来社会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日]冈部恒治著.王秋阳等译.训练思考能力的数学书.2005(2)

2.徐妍燕.浅谈有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M].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08(9)

3.孔华萍.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技巧[M].云南教育.2008(4)

4.张全国.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唤醒[M].考试(教研版).2007(2)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影响因素 方式方法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同志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同志也指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民族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着眼未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青年大学生创新能力尤其是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也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开阔的视野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条件。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其原因是创新成果大都来源于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组合。另外,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另外一个方面,学习的方法、开阔的视野也至关重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我们应该通过学术讲座等方式,使学生开拓视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基础的同时,也不要仅仅依靠教材上的知识,要敢于问“为什么”,要敢于打破陈规,要敢于在别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第二,要营造活跃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体现创新教育要求的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实践活动,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课外活动安排、物质和精神的校园环境、学生社会实践中,并透过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要组织大学生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以社团和学生宿舍、班级为重点,加大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在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兴趣、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重点开拓和深入。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也要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中,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场所通常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还应鼓励大学生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

第三,对传统培养措施的改进与优化。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措施。高等教育质量是学校中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主体之间共同努力、相互促进的成果。大学应当为增进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创造条件。在大学里,每一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自身兴趣获得优先培养,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性得以彻底解放。大学应当充满着人和人的友爱、平等、团结和协作,大学生应当富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质、崇高的人类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能够相互帮助和学习、共同提高和进步。要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以及良好的氛围,培育和提高师资力量,打破教师终身制,实行岗位聘任制,引进市场机制来约束、激励教师队伍。

第四,不断探索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的组织形式以及评价与激励机制的运行机制。通过大量考察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根据培养平台的不同,可以将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划分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及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必须吸取的教训,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第五,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通常是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同时,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便利以及导师专业辅导。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尽管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积极学习贯彻中央16号文件的意见,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我们就能够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宋晶.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活力,2009.81.

上一篇:物联网网络服务范文 下一篇:电信施工安全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