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贸易的流程范文

时间:2023-11-01 12:19:18

进口贸易的流程

进口贸易的流程篇1

催生了大量的物流需求,推动物流业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作为进出口贸易活动中的重要一环,物流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速度,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一方面,随全球一体化呈爆炸式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现代物流业健康、高速发展已经成为进出口贸易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现代物流业的业务流程更加优化,服务水平较高,可以满足进出口贸易品类不断丰富、贸易量持续增长的要求,促进进出口贸易的飞速发展。具体来说,物流业的多样化发展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多品种、小批量发展;物流业的及时性和高效性也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综上所述,物流业的高效发展可以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2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关系分析

一般来说,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存在正相关关系,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选取货物周转量指标代表华北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进出口总额代表华北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水平,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弹性分析两种统计学分析方法,实证检验物流业对华北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3.1货物周转量和进出口总额的相关性分析对货物周转量和进出口总额进行相关性分析,其目的是验证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是否有积极的影响,如果有影响,影响程度的显著性如何。华北地区2003-2012年间货物周转量和进出口总额的统计数据

3.2货物周转量和进出口总额的弹性分析以上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验证了华北地区物流业发展对其进出口贸易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但无法计算出影响程度有多大。本部分研究以经济学原理中的弹性理论为依据,力求定量分析出华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变化引起进出口贸易变化的幅度有多大。

3结论现

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降低了交易成本,加快了贸易进程,扩大了贸易规模,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华北地区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弹性分析对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华北地区整体,还是具体的省市地区,物流业的发展都对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而通过对北京市和河北省两个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省市的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程度不同,但作用方向相同。

进口贸易的流程篇2

关键词:供应链整合;国际货物贸易;国际货物流;上海国际贸易中心

中图分类号:F713.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3-0127-06

在2011年3月举办的“虹桥贸易论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国际经验和立法研讨会”上,国际贸易专家以纽约为例,明确地强调了供应链管理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的地位,把它称为继要素禀赋、地理位置和关税政策之外,影响一个城市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第四个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专家关注的焦点。国际贸易中心正是全球供应链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当下“供应链管理为王”的贸易新时代里,纽约、东京等成熟国际贸易中心的供应链中心集聚和高效供应链管理的成功案例,应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与努力的方向。

从国际贸易的标的来看,货物贸易产生得最早,也是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产生和发展的根基,在国际贸易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通常,分析某国或地区的货物贸易情况时必定会涉及贸易额、贸易流向两个基本要素,前者是参与贸易的货物价值总金额,反映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贸易规模;后者是指贸易货物的流动方向,反映了不同国家、地区的资源禀赋特征。如果从物流和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货物贸易其实就是一种“货物流”,是一种在贸易合同规定下完成的国际物流(国际贸易)或区间物流(国内贸易或国际贸易)。按照对物流的理解,这种货物流其实包含了流体、流量、流向、流程、流速、流动载体六大要素,涉及参与贸易的企业、、国家机构等。因此,在研究供应链整合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时,非常有必要研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货物贸易,以及由此产生的货物流问题。

一、货物贸易与货物流

货物贸易即有形商品贸易,是各国或地区根据自己的生产情况,将富余物资出口到国外,同时将自己生产和人民生活所缺乏的物质进口到国内的一种“货物流”。按照物流与供应链的理解,这种货物流包含了流量、流体、流向、流程、流速、流动载体六大要素。

第一,流量:即参与贸易的货物价值总金额,反映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贸易规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

第二,流体:即指参与贸易的货物内容,如石油、铁矿石、原到木、粮食、电子产品等,而各种货物在贸易中的份额构成则反映了商品贸易的结构。

第三,流向:指贸易货物的流动方向。从贸易流向的区域分布来看,各地区主要出口地区为本地区,如欧洲内部贸易的比例高达70.9%。除本地区外,一个地区的贸易流向也相对集中于其他发达国家较为集中的地区

第四,流程:指贸易货物从出口国(地区)到进口国(地区)的移动距离,它反映了货物的空间位移,不仅与出口地和进口地之间空间距离直接相关,还与货物的运输方式密不可分。

第五,流速:指贸易货物流动的速度。由于在整个货物贸易的供应链中,既有供应链上不同节点之间的不同流通方式(运输方式),涉及不同的运输速度和运输时间,又有货物在供应链上节点的滞留时间,如在堆场的停留时间、装卸作业时间、等待拆拼箱作业时间、通关作业时间等,因此,货物流的流速不是一个恒定的速度,很难用一个具体的速度值或者速度值区间来反映。

第六,流动载体:有静态和动态之分,静态载体是指仓储设施,如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码头堆场,动态载体是指在货物贸易过程中承接货物流动的运输工具(船舶、飞机、卡车、火车等)。在世界货物贸易的物流与供应链网络中,前者构成了网络中的节点,后者则是使货物在网络节点之间移动的工具。

这六大要素与国际货物贸易的贸易额、贸易商品、贸易商品的流向、贸易距离、贸易时间和运输方式等分别一一对应。无论是从国际货物贸易而言,还是从货物流本身而言,这六大要素都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譬如,A国商品的单位金额越高,而且越集中流向B国,则A国对B国的货物出口额越高;而A国商品越集中流向B国,在地理距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运输方式可以缩短贸易时间,更有利于A国对B国的货物出口。

通过对货物流的要素分解,便于从供应链系统分析国际货物贸易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以及不同环节之间货物的流转,有利于从全球供应链整合的角度探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

二、上海与世界成熟国际贸易中心的货物流对比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国际贸易中心有“腹地型”和“转口型”两大类。上海的转口贸易比例一直很低,但拥有富庶的经济腹地,因此,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在类型上更偏向于腹地型。本文选取另一个腹地型国际贸易中心的代表——东京,分析比较上海与东京的货物贸易和货物流差异。囿于资料数据的可获得性等问题,将主要从货物流的流量、流体、流向和流动载体四大要素方面分别描述。经查阅《东京都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上海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数据分析比较,发现与东京相比,上海的货物贸易和货物流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流量规模偏小,在全国的贸易主导地位不明显

进口贸易的流程篇3

[关键词]宁波;港口物流;国际贸易;影响;对策建议

1引言

在我国新时期“一带一路”国际战略构想指导下,宁波港主动对接融入国家战略,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港口物流得到快速发展。作为我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深水中转港之一,宁波港在地理区位、发展潜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与世界上600多个港口建立了通航关系,对促进宁波国际贸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宁波国际贸易不断发展,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外贸开放新格局。2014年宁波位居我国外贸百强城市第十名,全年实现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6432.2亿元,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251亿元。本文主要研究了宁波港口物流发展对其国际贸易的影响途径和影响效应,最后提出建设宁波现代国际强港的对策及建议。

2影响机制研究

宁波港口积极对接“一带一路”以及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整合港口物流资源,开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航线,港口物流产业优势不断彰显。2014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26亿吨,位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三位,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为2.9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为1870万标箱,排名跃升至全球第五位。宁波港口物流不断发展通过降低港口物流运营成本、提高港口物流运营效率、完善港口物流服务水平形成宁波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首先,宁波港口物流发展具有范围经济的外部优势和规模经济的外部优势,降低了港口物流运营成本。在“一带一路”、“国资整合”等国家战略背景下,宁波港口物流企业进行资源的深度整合,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宁波—舟山港2012—2030年总体规划》指出将合并泗礁、绿华山两个港区,新增白泉港区。港口物流企业间统一运营、协作分工,充分实现技术互补和资源共享。港口物流企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建设港口经济圈,不断扩大生产能力,降低了企业的平均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收益率。其次,宁波港口物流发展不断形成柔性供应链,提高了港口物流运营效率。2014年以来,一批由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供应链服务项目相继在宁波保税区投运,新型电商在此加速集聚。柔性化的港口供应链运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宁波港的核心竞争力。宁波港通过采用先进管理的技术,港口物流企业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策略,达到供应链整体和港口物流企业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港口物流企业间共享信息、共担风险,最终实现宁波“三位一体”港口物流体系运营效率的最大化。最后,宁波港口物流不断发展完善了港口物流服务水平。目前,宁波港通过整合资源不断推进由“装卸型港口”向“物流贸易型港口”的转变,以及由供应商主导的简单静态市场环境向由顾客主导的复杂动态市场环境转变,从而实现宁波港口多功能、一体化的全球综合物流服务。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分为不同层次,包括以货物装卸为主的初级服务,在特定货场完成的辅助服务,以及多元化、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宁波港口物流企业不断开发创新优质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加便利的全程物流服务体系,以满足客户高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水平。综上所述,宁波港口物流不断发展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完善了物流服务,对宁波国际贸易产生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最终实现宁波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国际贸易总量效应主要体现在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改善国际贸易条件、产生国际贸易乘数、实现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国际贸易结构效应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产品结构、国际贸易方式结构、国际贸易市场结构等方面。因此,宁波港口物流发展促进了其国际贸易快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增长点。

3实证研究

港口物流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新兴经济现象,相关统计数据尚不全面,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指标能够全面有效地反映港口物流发展情况。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相似性,本文主要从港口物流投入力度来对宁波港口物流的发展水平进行衡量。选取宁波1991年到2014年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GKJ)、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GKB)和港口岸线长度(GKA)作为港口物流投入力度的衡量指标,较为全面地衡量对宁波港口物流发展水平。在国际贸易总量的实证分析中选取宁波国际贸易总额(JCK)作为衡量宁波国际贸易发展水平的指标,并将其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消除价格变动对国际贸易总额的影响,以1991年CPI为基期对国际贸易总额数据进行平减,得到实际国际贸易总额。在国际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判断国际贸易结构是否合理,主要考察国际贸易产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工业制成品在宁波国际贸易产品中占主要部分。因此选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总额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数据主要来源于《宁波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港口协会网站等。

3.1国际贸易总量效应的实证研究

由于数据的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为消除原始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因此对GKJ、GKB、GKA和JCK四个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并用In(GKJ)、In(GKB)、In(GKA)及In(JCK)表示自然对数形式的宁波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港口岸线长度和宁波实际外贸总额。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先要利用ADF单位根检验来对In(GKJ)、In(GKB)、In(GKA)和In(JCK)及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现实中很多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选取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回归分析将会产生“伪回归”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对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就显得十分必要。根据AIC赤池信息和SC施瓦茨准则,通过软件进行滞后阶数的选择,同时选择显著性水平5%作为判断标准,变量In(GKJ)、In(GKB)、In(GKA)和In(JCK)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情况下都是非平稳的。经过二阶差分后,变量都变成了平稳时间序列,即ADF统计值小于临界值,拒绝零假设。因此In(GKJ)、In(GKB)、In(GKA)、In(JCK)都是二阶单整序列,In(GKJ)~I(2),In(GKB)~I(2),In(GKA)~I(2),In(JCK)~I(2)。所以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和Juselius于1990年提出了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autoregression,VAR)的多重协整检验方法,即JJ检验法。本文采用JJ检验法对变量In(GKJ)、In(GKB)、In(GKA)、In(JCK)进行协整检验,得出In(GKJ)、In(GKB)、In(GKA)、In(JCK)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有且仅有一个协整向量。根据唯一的标准化协整向量可以确定唯一的协整方程:In(JCK)=-8.3935+1.1941×In(GKJ)+0.9029×In(GKB)+0.8301×In(GKA)+σX(1)在上述回归方程中,β1=1.1941,β2=0.9029,β3=0.8301,说明在长期内,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的国际贸易额弹性是1.1941,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的国际贸易额弹性是0.9029,港口岸线长度的国际贸易额弹性是0.8301,即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增长1%能带动国际贸易总额增长1.1941%,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增长1%能带动国际贸易总额增长0.9029%,港口岸线长度增长1%能带动国际贸易总额增长0.8301%。然后再对回归方程的残差σX进行单位根检验,不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由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滞后期比较敏感,因此根据AIC准则、SC准则和似然比检验等方法确定变量最优滞后阶数为2,残差σX在显著水平为1%的情况下是平稳的,拒绝零假设,不存在单位根,即σX~I(0)。因此In(GKJ)、In(GKB)、In(GKA)和In(JCK)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利用软件对变量In(GKJ)、In(GKB)、In(GKA)和In(JCK)进行格兰杰检验得出表1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从滞后1期到滞后3期,宁波港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港口岸线长度和宁波国际贸易总额是彼此的格兰杰原因。同时,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与宁波国际贸易总额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即宁波国际贸易总额的变化始终是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的增加并始终未显示对宁波国际贸易总额的增加有推动作用。在滞后2期和3期的情况下,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是宁波国际贸易总额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的增加可以推动宁波国际贸易总额的增加。这种因果关系也印证了俞雅乖(2012)的结论:不同地区的物流业对当地外贸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得出,港口物流发展对宁波国际贸易的影响总体上达到了期望水平。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短期波动关系,则需要通过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误差修正模型ECM是由大卫德森、亨格瑞、斯巴和耶在1978年提出的,也称为DHSY模型。这种计量经济学模型具有特定的形式,将协整方程的残差加入变量一阶差分的回归模型中。经过比对和筛选后,本文的误差修正模型转化如下方程:ΔIn(JCK)=0.1693+0.6183×ΔIn(GKJ)+0.5715×ΔIn(GKB)+0.5101×ΔIn(GKA)-0.3162×ECMt-1(2)在误差修正模型结果中,变量ΔIn(JCK)、ΔIn(GKJ)、ΔIn(GKB)及ΔIn(GKA)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项ECMt-1的系数是负的,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因此从短期来看,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每增加1%,会引起国际贸易总额增加0.6183%;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每增加1%,会引起国际贸易总额增加0.5715%;港口岸线长度每增加1%,会引起国际贸易总额增加0.5101%。上一年的非均衡误差以0.3162的比率对本年度国际贸易总额做出修正,将偏离均衡状态拉回到长期均衡状态。在协整检验的回归方程(1)中,Durbin-Watsonstat=0.438289。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情况下,n=21,k=3(不包括常数项),查表可得dl=1.026,du=1.669。因为Durbin-Watsonstat=0.438289<dl,所以回归模型存在一阶序列正相关,要对其进行改进和检验,得到表2结果。R2=0.985216F-statistic=179.6834Durbin-Watsonstat=2.190359对上述结果的残差序列进行LM检验,得到Obs×R-squared=2.9307162。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情况下查表可得,自由度为2的χ2分布的临界值为7.81。由于2.9307162小于7.81,所以AR模型检验结果的残差序列在显著水平5%的情况下不能拒绝同方差原假设,即不存在异方差,回归结果是有效的。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港口物流发展对宁波国际贸易的增量作用。自1991—2014年,在其他条件一定的前提下,宁波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对国际贸易总额的弹性系数是1.0812,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国际贸易总额的弹性系数是0.8601,港口岸线长度对国际贸易总额的弹性系数是0.7962。弹性系数均大于0,表明宁波国际贸易随着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和港口岸线长度的增长而增长。即当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和港口岸线长度以1%的速度变动时,将会引起宁波国际贸易总额分别以1.0812%、0.8601%和0.7962%的速度变动,对宁波国际贸易发展有正向推动作用,促进了其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和港口岸线长度对宁波国际贸易的弹性小于1,表明宁波国际贸易发展对港口物流业的变动反应不是非常敏感,物流拉动贸易发展的力度有待提高。港口物流规模的扩张应该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从更深层次上优化国际贸易发展。弹性分析法可以研究不同时间段内港口物流发展对宁波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即当宁波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及港口岸线长度变化1%时,所引起的国际贸易总额的百分比变化。说明随着港口物流近几年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其对宁波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2002—2014年的区间标准差均大于1991—2001年的区间标准差,说明了弹性值在第二阶段分布更为分散,波动前一阶段较大。可以解释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宁波港口物流及国际贸易发展越来越受到更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不是非常稳定。此外,港口物流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其原因在于:一是在宏观管理方面,由于宁波港口物流属于新兴型服务产业,所以相关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制约着港口物流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从微观角度分析,宁波港口物流与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港口物流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港口物流发展水平和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从宏观及微观层面提出加强港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变得非常重要。通过以上数据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AR模型和弹性分析法对宁波港口物流的国际贸易总量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得出,港口物流发展对宁波国际贸易的影响总体上达到了期望水平,对宁波国际贸易总量有增加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宁波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和港口岸线长度对宁波国际贸易的弹性小于1,系数值相对不是很高,表明港口物流发展拉动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还须要进一步强化。港口物流规模的扩张应该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从更深层次上优化外贸发展。

3.2国际贸易结构效应的实证研究

由于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宁波国际贸易产品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运用灰色关系分析法通过关联度的大小和排序判断港口物流发展是否有利于宁波国际贸易产品结构的优化,从而为今后政策方针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灰色关联度分析对样本量没有过高的要求,解决了数据不多、信息不完整的问题,因此实用性较强。本文选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母系统,选取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和港口岸线长度作为灰系统指标。首先将母系统数列设为Y0,即目标对象为Y0,灰色系统因素数列设为Xi,i=1,2,…,n。将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数据序列分别用字母A、B表示,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和港口岸线长度分别用X1、X2、X3表示,外贸总额用Y0表示。通过计算X*i和Y*0的关联度为γi得到如下结果:γAX1γBX1γAX2γBX2γAX3γBX3=0.8104940.9661150.9376940.7595440.8968690.864535(3)首先对计算所得的γi(i=1,2,…,n)进行排序,yi的数值越大,则Xi*和Y0*的关联度越高。分辨系数σ取值0.5,所以计算得到的γi如果全部大于0.5,则结果就可信。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灰系统各因素与母系系统的平均关联度均大于0.5,所以宁波港口物流发展与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关联度较大。而且港口物流发展指标与两种国际贸易产品外贸额的几何曲线有较高的相似度,和实证分析的结果一致。所以实证分析所选的影响国际贸易产品的港口物流指标较为合理,实证结果比较可靠。对机电产品的关联度进行排序,可以得出:γAX2>γAX3>γAX1。从排序结果可以看出,与宁波机电产品国际贸易关联度最大的是X2和X3,这两个港口物流指标的关联度分别为0.94和0.9,说明X2和X3是影响宁波机电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港口物流因素。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与机电产品的关联度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与机电产品自身单位价值大有一定关系。所以有可能导致机电产品在集装箱运输量不是非常很大的情况下产生较多的国际贸易额,因此,机电产品的国际贸易与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相比其他两个港口物流指标相对较低。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关联度进行排序可以得出:γBX1>γBX3>γBX2。从排序结果可以看出,与宁波高新技术产品国际贸易关联度最大的是X1和X3。对于高新技术产品而言,这两个港口物流指标的关联度分别为0.97和0.86。说明X1和X3是影响宁波高新技术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港口物流因素,是典型的集装箱运输产品,加工层次多、附加值大,因此表现出较大的关联度。综上所述,运用Granger检验、弹性系数、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宁波港口物流发展与其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到,港口物流发展对宁波国际贸易的影响总体上达到了期望水平,对宁波国际贸易总量有增加作用。同时,港口物流不断发展有利于宁波制成品贸易的发展,从而促进国际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

4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宁波港口物流发展与其国际贸易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并且宁波港口物流发展可以优化其国际贸易结构。鉴于以上结论,从宏观及微观层面不断创新与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宁波港口建设的新路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宁波港口物流发展应结合自身优势,同时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更好地发挥港口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桥头堡的作用。在宏观方面,首先加强宁波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网络建设,加大对码头基础设施建设、港口物流机械、物流系统工程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鼓励国内外企业积极投资宁波港口物流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港口物流经济核心圈、覆盖全的形成。同时宁波政府要为港口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在宁波港口物流发展中的作用,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提高准入门槛,积极搭建国际贸易合作平台,不断推动宁波港口经营管理的国际化进程。在微观方面,首先应加快“智慧港口”建设,加强技术创新,探索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推进宁波港口物流智能化与标准化建设,真正实现港口物流运营模式的新变革。其次建立港口物流产战略联盟,寻求港口经济圈联动创新优势,获得资源整合优势,提高港口经济圈内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加快对高素质复合型港口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缓解港航物流方面人才短缺状况,为宁波港口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不断推进宁波港口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宁波港口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胡莉娜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田惠敏,田天,曾琬云.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5(21).

[2]厉以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15(9).

[3]钱学锋,范冬梅.国际贸易与企业成本加成: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15(2).

[4]黄伟新,龚新蜀.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物流绩效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4(10).

[5]陈林,罗莉娅.中国外资准入壁垒的政策效应研究———兼议上海自由贸易区改革的政策红利[J].经济研究,2014(4).

[6]裴长洪.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规律与启示[J].经济研究,2013(7).

[7]盛斌,毛其淋.贸易开放、国内市场一体化与中国省际经济增长:1985—2008年[J].世界经济,2011(11).

[8]荣朝和.交通—物流时间价值及其在经济时空分析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2011(8).

[9]陈正林.企业物流成本生成机理及其控制途径———神龙公司物流成本控制案例研究[J].经济研究,2011(2).

进口贸易的流程篇4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绩效;全球价值链;中间产品贸易F259;F75261A0016-09

一、引言

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外包战略引领下,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日益加深,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自入世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013年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这种惊人的增长速度被学界称为“中国贸易量增长之谜”。〔1〕然而,诸多学者警惕地关注到这些骄人数字并不能代表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显著提升。Xing and Detert(2010)的研究显示,2009年中国向美国的iPhones出口贸易额19亿美元,但若以贸易增加值口径计算,中国在加工组装环节的价值增值只有7300万美元,仅占总出口额的38%。〔2〕很明显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体系下从事代工生产,并不能使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得到提升,随着“中国制造”全球实力的增强,“中国制造”亟需构建由自己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拓展国际空间的战略契机。“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8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约63%和29%〔3〕,拥有巨大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构建由中国主导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进一步开拓亚欧市场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收集了“一带一路”沿线60个国家的国际物流绩效、中间产品贸易等数据,运用拓展引力模型,就“一带一路”物流绩效综合指数和各分项指标对中国中间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促进中国中间产品出口、推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提供对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已有的研究证明,贸易距离是制约国际贸易(主要是货物贸易)的显著性外生变量。〔4〕因此,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和中间产品贸易盛行的情形下,国际物流绩效的改善将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环境,极大地促进全球的中间产品贸易。

通过搜集较长时期以来的文献我们发现,关于国际物流绩效对贸易影响的研究,绝大部分文献只做了定性分析,定量研究较少,且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即国际物流绩效改善有助于推动国际贸易发展。但随着2007年之后世界银行开始陆续国际物流绩效指数(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 LPI),相关实证研究得以迅速开展。Jose Tongzon(2009)利用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中澳外贸和国际物流绩效关系,认为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贸易的增长,促进了澳大利亚国际物流和交通运输部门的快速发展。〔5〕Vide , Tominc和Logozar(2009)的研究以欧盟为例,实证区分了国际物流绩效分别对欧盟22个老成员国和8个新加盟国贸易流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国际物流绩效对欧盟新、老成员国的对外贸易均存在显著正效应,但国际物流改善措施对8个新加盟成员国对外贸易水平提升的影响程度明显低于欧盟整体平均水平。〔6〕Hollweg and Wong (2009)的研究表明:国际贸易与物流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海关清关效率、物流基础设施质量、进出口货物周转时间等都是影响国际物流绩效的主要因素。〔7〕Hong-Oanh Nguyen(2010)认为澳大利亚国际贸易的发展能够促进该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但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并不能直接改善该国的国际贸易。〔8〕Freund和Rocha(2010)研究了非洲出口贸易受国际物流绩效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通过改善国际物流绩效以缩短贸易时间,可以降低贸易成本,进而增加外贸出口量。〔9〕Vilko et al.(2011)分析了东欧国家国际物流绩效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落后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严重制约了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该文以爱沙尼亚为例,分析了应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改善物流基础设施的供应途径。〔10〕Puertas et al. (2013)的实证结果显示:与进口国相比,欧盟成员国出口贸易受国际物流绩效的影响程度更大,在国际物流绩效的分项指标中,跟踪和查询国际货物运输能力是影响其商品出口的最关键因素。〔11〕

在国际物流与对外贸易关系方面国内学者展开了较多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主要结论为国际物流是对外贸易的加速器。其中杨长春(2007)从理论角度阐述了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相互影响关系,并以北美、日本和欧洲三个区域为例,实证检验了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互为因果反馈关系,但是影响程度有所区别,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绩效的促进作用大于国际物流绩效改善对于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12〕侯方淼(2008)的研究同样认可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存在因果反馈关系,所不同的是,其研究结果显示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明显大于后者对前者的拉动作用。〔13〕张宝友(2009)通过构建现代物流绩效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了现代物流绩效与中国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其结论类似于侯方淼(2008)的研究结果。〔14〕黄伟新,龚新蜀(2014)不仅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物流综合绩效现状,实证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物流绩效综合指数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而且还对国际物流绩效分项指标进行了逐项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物流绩效改善措施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影响的效果迥异。〔15〕杜美龄,孙根年(2015)采用面板数据,从进口、出口分量角度实证研究了1982-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交通效率和旅游服务业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国际贸易、交通和旅游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对外贸易和国际旅游服务业对中国的交通效率改善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16〕

观察表3报告的结果,基本引力模型通过检验;在单位弹性模型中,通过逐步加入新的解释变量后,拟合优度R2和调整后的R2呈逐步增加状态, AIC(赤池信息准则)和SC(施瓦茨准则)在逐渐降低,模型解释能力逐步增加。

根据表3显示的结果,“一带一路”国际物流绩效对中国中间产品出口贸易影响的回归方程拟合结果式为

LnEX^Pij=45+061lnGDPj-12

LnDISTij+062LnPOPj+060LnOPENj+180LnLPIij+085SCOj+εij(10)

式(10)显示,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的国际物流绩效综合指数对中国中间产品出口贸易影响最大,其弹性系数高达180,表明“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的国际物流绩效总体水平每上升1%,将拉动中国对其中间产品出口贸易额上涨180%。因此,“一带一路”国际物流绩效水平的改善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对其中间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同时,也意味着可以通过改善“一带一路”的国际物流绩效水平,推动该区域制造业分工网络的优化以及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与发展。这与黄伟新,龚新蜀(2014)的研究结果〔31〕相符。综合以上分析,理论假说1通过了实证检验。

“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的人口规模大小是影响中国中间产品出口贸易的第二个主要因素,其弹性系数为062。这主要是因为伴随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制造业产业内乃至产品内的分工规模不断扩大,其结果便是直接引起大量制造业在某一相邻区域集聚,以致于制造业产业集群成为全球经济版图中不断壮大的力量,这就要求当地人口密度足够高,而人口规模较小或分布稀疏的国家和地区难以产生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也有力地说明:“一带一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与发展应以沿线国家重点节点城市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以面溢片,最终构建“一带一路”制造业全球生产网络。

影响中国中间产品出口贸易的第三个因素是“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其弹性系数为061。表明“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每扩大1%,将拉动中国对其中间产品出口贸易额上涨061%,因此,“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增大,会拉动中国对该区域的中间产品出口贸易。

经济开放度是影响中国中间产品出口贸易的第四个因素,其弹性系数为060,表明“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的国际物流绩效总体水平每上升1%,将拉动中国对其中间产品出口贸易额上涨060%。经济开放度越高的国家,其产业外向度相应也越高。就制造业而言,参与产业国际分工的程度越深,对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需求量越大。综上所述,理论假说2通过了实证检验。

中国与“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距离与中国中间产品的出口贸易额显著负相关,其弹性系数为-112,说明距离因素明显阻碍了中国对“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的中间产品出口。

最后,在是否接壤与是否加入上合组织这两个虚拟变量中,前者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主要是因为与中国接壤的国家都是制造业较为落后的国家,尚未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对中间产品的进口需求量很小;而是否是区域经济组织成员国这一虚拟变量则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弹性系数达到076,说明应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组织机制的积极作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因为地理优势有助于推动一国中间产品贸易的假说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

(三)各分项指标回归分析

按照上文的思路对(4)―(9)式进行逐步回归,以进一步明晰“一带一路”国际物流绩效各分项指标对中国中间产品出口的具体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式(4)-(9)的6个回归方程均通过实证检验。为排除是否存在异方差以及自相关,本文进一步进行了White检验和Lagrange multiplier检验,得到表4所示的六个方程的回归结果。

从表4可知,“一带一路”国际物流绩效各分项指标对中国中间产品出口影响程度差别较大,按照弹性系数大小进行排序,依次为:物流相关基础设施的质量、安排国际运输便利性、货物运输及时性、物流服务能力和质量、追踪和查询货物能力、海关清关程序的效率,其六个指标的弹性系数大小分别为:195、167、138、130、091、075。

根据以上回归结果,物流相关基础设施的质量、安排国际运输便利性、货物运输及时性、物流服务能力和质量四个指标是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中间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一带一路”国际物流绩效改善应该考虑将有限的资源投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运输便利性等方面,并综合考虑货物运输及时性、物流服务能力和质量等问题。

(四)出口潜力的数量测算

1.出口潜力的测算与比较

根据回归结果中的参数估计值,本文测算了2012年中国对“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的中间产品出口潜力,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知,2012年中国对“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的中间产品出口潜力实现比仅为042,尚存53071亿美元的中间产品出口潜力待挖掘。

同时对样本国家贸易潜力进行分区域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中间产品出口对“一带一路”各个区域都呈“出口不足”状态,应该借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构建属于中国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从出口潜力绝对数值看,对南亚、西亚及北欧、东盟和日韩三个区域的出口潜力分别高达21984、9978和8645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对“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中间产品的出口潜力巨大,同时也客观地反映出中国与“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中间产品贸易联系不够密切,制造业生产网络尚未形成。因此,中国可借力“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促进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中间产品贸易联系,构建属于中国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

为避免单纯从出口潜力绝对数值分析可能产生片面性的问题 ,充分挖掘中国中间产品的出口潜力,本文进一步测算了出口潜力实现比,结果如表5最后一列所示。中国对“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的中间产品出口潜力实现比最高的是东盟和日、韩地区,其次为欧盟,分别达到071和064,这意味着,中国对以上两个区域的市场拓展较为成功,同时也说明这些地区的制造业较为发达,尤其是中国与东盟和日、韩中间产品贸易潜力实现比较高这一情况印证了中国在东亚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在逐步提升的事实。相比之下,中国对南亚、中亚、西亚和北非等区域的市场拓展较为滞后,存在巨大的市场拓展潜力,未来可通过制造业产业转移等方式加大和以上区域的国际经济合作。

2.出口潜力的国别(地区)比较

为了进一步对中国中间产品的出口潜力进行国别比较,寻找中国中间产品出口的主要地理方位,

本文以2012年数据为依据分别分析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中间产品出口贸易处于“出口不足”的51个国家,其中中亚4个国家、西亚及北非13个国家、中东欧13个国家、南亚5个国家、东盟、日韩6个国家,欧盟3个国家、独联体7个国家,占样本个体总数的85%;9个处于“出口过度”状态样本国家和地区,其中东亚1个国家、南亚1个国家、西亚3个国家、东盟3个国家、欧盟1个国家。“出口不足”最严重的国家是南亚的孟加拉,出口潜力实现比仅为0002,对哈萨克斯坦、印度、俄罗斯、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家都存在较大出口潜力;“出口过度”最严重的国家是西亚的伊拉克,出口潜力实现比例高达414,对日本、印尼、泰国、越南等周边国家也存在明显的“出口过度”现象。

六、主要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1.“一带一路”国际物流绩效的改善将极大地促进中国中间产品的出口规模。在所有解释变量中,国际物流绩效的弹性系数最大,达到180,说明“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的国际物流绩效总体水平每上升1%,将拉动中国对其中间产品出口贸易额上涨180%。因此,“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的国际物流绩效总体水平提升对促进中国中间产品出口具有显著作用。

2.物流基础设施质量是影响“一带一路”国际物流绩效的关键因素。国际物流绩效的分项指标回归结果显示,贸易伙伴国国际物流绩效的各项具体指标对中国中间产品出口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关键影响因素为物流基础设施质量,其弹性系数达到195。其他五个分项指标按影响力大小排序依次为:安排国际运输便利性、货物运输及时性、物流服务能力和质量、追踪和查询货物能力、海关清关程序的效率,弹性系数大小分别为: 167、138、130、091、075。在相同的投入下,“一带一路”国际物流绩效改善的不同措施将对中国中间产品出口贸易产生迥异的影响效果。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一带一路”国际物流绩效改善应考虑将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运输便利性改善等方面,并综合考虑货物运输及时性、物流服务能力和质量等方面。

3.人口规模和经济开放度对中国中间产品出口具有显著正效应。“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的人口规模是影响中国中间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其弹性系数为062。经济开放度是影响中国中间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其弹性系数为060。经济开放度越高的国家,产业的外向度也越高,就制造业而言,其参与产业国际分工的程度越深,对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需求量越大。

4.区域经济组织机制对中国中间产品出口存在较大的贸易创造效应。是否为区域经济组织成员国这一虚拟变量不仅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且弹性系数达到076,说明区域经济组织机制对中国中间产品出口存在较大的贸易创造效应。在“一带一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组织机制的积极作用,以契约型地理优势弥补空间地理优势的不足。

5.中国的中间产品出口存在巨大的潜力空间。中国对东盟、日韩以及欧盟的中间产品贸易潜力实现比超过60%,未来可挖掘的潜力空间有限;中国中间产品出口潜力最大的区域在南亚、中亚和中东欧等区域,尤其对孟加拉、印度、俄罗斯等国的出口空间较大。

(二)主要启示

1.重视提升物流基础设施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相同的投入下,“一带一路”国际物流绩效改善的不同措施将对中国中间产品出口贸易产生迥异的影响效果。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一带一路”国际物流绩效改善应该优先考虑将有限的资源投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并综合考虑运输便利性、货物运输及时性、物流服务能力和质量等方面。

2.找准建设突破口,构建“一带一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随着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的迅速展开,制造业产业内分工乃至产品内分工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制造业集群成为主宰全球经济版图的重要力量,而制造业集群发展要求当地有足够高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开放度,人口规模较小或分布稀疏、经济开放度低的国家和地区难以产生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也非常有力地说明:“一带一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与发展应以沿线人口规模较大、经济开放度较高的节点城市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以面溢片,最终构建“一带一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

3.推进制度建设,发挥“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作用。区域经济组织机制对中国中间产品出口存在较大的贸易创造效应,在“一带一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组织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充分发挥“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作用,推动“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一带一路”国际物流绩效水平,推动该区域制造业分工网络的优化,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

4.加快六大走廊建设,挖掘中国中间产品出口潜力空间。中国中间产品出口潜力最大的区域在南亚、中亚和中东欧等区域,尤其对孟加拉、印度、俄罗斯等国的出口空间较大。中国应加快与这些国家进行政策沟通,积极、有序地推进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等六大经济走廊的建设,为中国中间产品出口以及制造业产业转移开拓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全球价值链:投资和贸易促进发展〔R〕.世界投资报告,2013.

〔2〕Xing and Neal Detert, How the IPhone Widens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Deficit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ADBI Working Paper Series, 2010(257):1-12.

进口贸易的流程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际贸易便利化;国际贸易数据元;国家标准数据集

我国要成为国际贸易强国的关键重大战略措施是在未来5至8年建立我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并实现同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联通。

联合国贸易便利化与电子业务中心(UN/CEFACT)在本世纪初公布了33号建议书:“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及指南”和35号建议书:“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法律框架”。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被定义为使国际贸易和运输相关各方在单一登记点递交满足全部进口、出口和转口相关监管规定的标准资料和单证的一项措施。如果为电子报文,则只需一次性地提交各项数据。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正式名称是“国际贸易数据系统”(ITDS)。通过对国际贸易信息的集约化和自动化处理,达到国际贸易数据共享和大大提高国际贸易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旨在使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流更为畅通和简化,以实用的表达方式使涉及跨境贸易的各方都能更多地从中获益。单一窗口通常由某一主导机构集中管理,使相应政府部门或机构能够根据各自用途接收或存取相关资料。33号建议书还建议各国政府的官方机构应当通过单一窗口协调对其各自的监管行为,并应考虑提供相应关税及税费的支付设施。

一、国际贸易便利化与标准化概念

联合国贸易便利化与电子业务中心(UN/CEFACT)致力于从发达的、发展中的和转型的经济体产品及相关服务有效交流的国际贸易企业和相关行政机构能力的改善。主要焦点在于通过对国际贸易流程、手续及信息流的简化和协调达到国家和国际的国际贸易的便利化,并以此促进全球贸易的增长。其核心是建立全世界范围的方便、快捷、高效国际贸易信息高速公路。从1981年UN/CEFACT第1号建议书“联合国贸易单证样式”(United Nations Layout Key for Trade Documents)到2010年第35号建议书“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法律框架”(Estabfishing a legal framework for intemafional trade Single Window)为止,UN/CEFACT共了33个建议书。

为了保持本国经济在国际上竞争力,有关国家应当简化和缩减手续、程序、单证,以及相关各方均可接受的其他相关的协商机制。许多国家和国际行业组织都已经提出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信息流和物流的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国际公约、标准、建议和指南。

国际贸易便利化与标准化

贸易便利化的目标――为贸易商、相关公共机构和政府机构而促成尽可能简化和高效的国际贸易流程和手续。贸易便利化本身不应当只是一个补救措施,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战略计划,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一个有针对性的工作计划,涵盖全部国际贸易事务,包括国际贸易运输问题。

UN/CEFACT33个建议书:

UN/GEFAGT建议书以及对应的我国国家标准

二、建立我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全世界的使用日益增多,已经有3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引进这样一项措施。不仅先进的欧美国家,

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甚至非洲的毛里求斯都建立了本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它为各国政府和贸易界双方都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企业和政府都会因单一窗口的实施获益非浅。对于政府而言,可以促成更好的风险管理、提高安全水准、并随着贸易商遵纪守法情况的改善而增加收益。商界的效益来自对法规解读和运用的透明性和可以预测性,对人力和财力资源更为妥善的调配,使之在生产力和竞争力方面获益可观。

新加坡的企业通过新加坡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12分钟就可以办理整套手续,瑞典的企业通过瑞典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办理手续的回应时间只有1分半钟,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根据UN/CEFACT提供的数据,国际贸易便利化措施每年可为世界贸易节省一万亿美元。

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公司经常都要按照进口、出口和转口相关的监管规定编制大量资料和单证并提交给政府主管机关。这些资料和单证往往都必须经由不同的机构进行提交,每一个都有各自专门的(人工或自动)系统和书面格式。这些名目繁多的要求加上其相应的合算成本,对政府和企业都可能构成一系列负担,并且还可能成为国家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系列障碍。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际贸易相关的资料和/或单证籍此只需一次性地在单一登记处提交即可。这就可以提高资料的可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流更为畅通和简化,并能导致相关数据在政府不同部门各个系统间的进一步协调和共享,涉及跨境贸易的各方都会从中获取可观的利益。这一措施的使用会导致官方监管效率和效能的提高,因而改善了资源的利用,使政府和国际贸易商的成本会有所降低。

在政府机构针对进口、出口和转易的必要信息规定中使用数据和报文的国际标准对于国际贸易将会有重大效益。这将确保各项政府申报要求中的数据通用性,并将使各国政府都能互相交换和共享信息,从而进一步简化国际贸易和运输手续。另一个好处就是标准数据集所能提供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可靠性。

我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主导机构

建立和运行单一窗口的主导机构各国都有所不同,主要根据各国的法律、政治和组织方面的情况而定。主导机构必须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政府机构,具有必不可少的战略眼光、高屋建瓴的大局观、法定管辖权、政治背景、财务和人力资源、以及与其他关键部门的协调配合能力。对于中国的国情,商务部就是主导我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开发和实施最适合的政府主管机构(德国经济部、日本通产省、新加坡贸发局、美国部际委员会)。根据以往我国成立国家贸易程序简化委员会的经验,建议恢复中国国际贸易便利化委员会,吸收外经贸企业协会等公共机构以及进出口企业和国际贸易运输业代表参加,有利于我国国际贸易便利化工作的协调并提高效率。

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怎么样?

我国90年代成立了国家贸易程序简化委员会,加上“金关工程”的推动,有过一段国际贸易便利化的轰轰烈烈启动发展期。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在加入WTO以后十年的高速发展,对外贸易总额增长了近5倍(2010年5千多亿美元,2010年近3万亿美元)。

目前我国的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

有相当大的差距,国际贸易整体效率低、效益差。我个人认为:我国国际贸易在政府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滞后10年,主要是现代管理理念滞后和措施落后。严重影响了我国进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

建立我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建立我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是我国当务之急。我国要实现从国际贸易大国到国际贸易强国的战略转变,必须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国际标准是国际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脱离国际标准而空谈我国国际贸易自主创新和增加核心竞争力,只能是贻误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最佳时机。

建立我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将大大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的效率和效益,促进我国进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国应该也有能力在2015年前建立我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18年前将这一措施扩展到主要贸易伙伴国家与自由贸易区。

我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主要用户是30万家进出口企业、国际贸易运输企业以及国际贸易相关公共机构和政府机构。系统容量在每年3千万份国际贸易合同(韩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10年实际工作情况:1万1千家企业、2百万份国际贸易合同)。

我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用户界面应该是友好和方便的。不论对政府机构、还是企业都应该是免费和方便使用。该项系统投入产出效益很高,政府每年投入几十亿,可以在我国国际贸易中节省几千亿元。

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环境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引进通常首先就要求进行一项可行性研究并需要分析确定其可能的范围、需求的层次和性质、数据及其他信息要求、法律问题、实施选择(包括可能进行的分阶段实施)、试行的可能性和性质、不同方案下的实施成本、所需的其他资源(人力、技术等)、潜在的利益和风险、时间范围、实施及管理对策。

三、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法律框架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措施成功实施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政府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政治意愿以及商界的全力支持和参与。还必须制订基本的法律框架,包括引进保密法规,订立信息交换的保密与安全规定。

35号建议书:“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法律框架”

建立单一窗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其他措施以外,还要求对已经制订的管辖国际贸易相关信息流的惯常做法有一个全面的审核。这就需要改变和澄清数据交换流程以及与此相关的现行法规。因此,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形成法定的许可条件,对于要建立这样一项全国性措施和/或寻求与其他单一窗口进行信息交换的国家和经济体而言,就被认为是一项主要的艰巨任务。

在第35号建议书背景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法律框架被定义成为设法解决单一窗口运行所需国内及跨境贸易数据交换相关法律问题所可能采取的一套措施。

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往往需要对现行法规进行修改,例如,其中包括有关单证的电子化提交,电子签署(包括数字化签署),用户及报文验证,数据共享,数据的保存、销及归档,以及电子证据。但也有可能无需进行重大的法规修订就可建立单一窗口。在任何情况下,现行管辖贸易相关信息流的法规对单一窗口措施的业务和运行模式的选择都会有影响。因此,适时对有关贸易数据交换的现有及潜在法律障碍进行分析是建立和运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首要步骤。这样的一项分析应当将单一窗口赖以存在的更为广泛的国际贸易背景都加以考虑。框架的概念指的是设法解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措施有关法律问题的一个范围和系统化方法。

所有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运行最基本的要求都是贸易数据信息交换的透明和安全。完备的法律制度,是能够进行数据的收集、存取和分发并且明确具有保密性、抗干扰性及可靠性的机制,使之能够形成一种稳固的基础去运行这项措施,并在各参与方之间建立一种信任关系。

国际标准的运用是单一窗口实施和运行过程必要和关键的组成部分。给予所配置的服务以可扩展性并确保国际供应链上各参与方之间交易更为简单。由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设计针对企业到政府(B2G)和政府到政府(G2G)的关联,就应当注意到其运行具有现行企业到企业(B2B)、B2G和G2G关系解决方案可以联网共用的现实。

联合国贸易便利化和电子商务中心认为需要有一个完备的法律框架支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运行,建议各国政府和从事国际贸易及货物运输各方应当:

(a)着手进行一项研究(包括电子商务法律基准和“差异分析”的研究),以确定一套可能需要采取的适当措施,设法解决单一窗口运行所需国内及跨境贸易数据交换相关的法律问题;

(b)使用UN/CEFAC十一览表及其指南,确保法律框架中包含有关国内及跨境贸易数据交换最常见的法律问题;

(c)修订现行法律、规章、政令等,如有必要,设法解决已经确定的法律问题和差异;

(d)在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法定环境的整个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国家标准、国际法律文书、以及软件文件。

另一个关键要素是数据收集的法定授权。机构是否被授权去收集和(或)查询数据、法定授权(法律、规章、行政命令、管理程序)的司法管辖或起源。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措施的运行要快捷、高效,而首先是要合法,这就必须遵循所有相关的国家法规和本国作为缔约方的国际协议。因为各个国家、以及在区域和次区域层面对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运行的管辖规则都各不相同,取决于该措施的实际范围和功能,建立一个符合要求的法律框架的任务,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措施有效运行,充分满足政府规定和贸易界的业务需求。

四、国际贸易数据简化与标准化

UN/CEFAC了2010年公布了34号建议书:国际贸易数据简化与标准化。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必须建立在国际贸易数据简化与标准化的基础上,既建立在国际贸易公约、标准、建议和指南基础上。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和其他已经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国家的成功经验。

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为遵照国家和国际贸易法规,都要求公司向政府呈递大量的数据和单证。他们还必须与供应商、客户、辅助、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贸易中介交换信息。针对这些处理所需的数据元定义通常在各个政府机构之间或商业组织之间很少或没有协调。结果,涉及贸易和运输的公司就必须受制于各种不同的数据规定、单证和专用表格,需要重复呈递类似或相同的信息。

在国际贸易中,非标准的数据和单证的使用,即国家专用的和/或机构专用的数据,在成本和准确性方面的效率极为低下。这在基于书面体系的情况下也是事实,要求贸易商提供多种和多余的表格。

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对国际贸易所需数据元的简化和标准化。定义一套标准的数据和报文的最终目标是消除冗余和重复,使国际贸易商和运输经营人能够提供符合所有与进口、

出口和转口相关的政府信息规定的信息。对国际贸易数据交换国际标准的使用支持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第VIII和第X款所述的标准和透明原则。

作为34号建议书基础的国际标准是国际贸易数据元的

名称、定义、以及在联合国贸易数据元目录(UN了DED)和各自UN/CEFACT建议书代码表(如第16号建议书“UN/LOCODE一口岸及相关地点代码”)中详细开列的代码。

建立我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核心任务是首先建立我国国际贸易国家标准数据集(CNNDS)。

第34号建议书通过为实现一个国家简化和标准化数据集推荐一种使用方便和成本务实的4阶段流程。按照建议书指南中所述的简化和标准化流程,一个国家的政府就应当能够通过淘汰或复制呈递文件和消除冗余数据元来减少监管和行政的信息要求。这一流程的效果应当是企业和政府之间更为流畅和有效的信息交换。企业通过识别业务需求和实际以及商务系统和记录提供政府所需信息的能力,在降低数据需求方面能够起到极有价值的作用。

国家数据集(NDS)的产生不能采取与其他贸易和经济发展方针相隔离的决定,因为其形态是官方和监管信息的要求和使用,而方法则是通过企业提交数据。当采用简化和标准化的应用时,针对要使用哪一种国家数据集,政府应当有明确的目标,是纯粹满足本国贸易需求,还是并入国家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措施或利用各种区域性贸易协议、双边协议或其他贸易协定。

美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美国已经进行了开发和实施,称之为国际贸易数据系统(ITDS)。ITDS的总体目标非常明确,一个针对国际贸易的在政府范围内集成的系统。ITDS着眼于在政府范围使用一个安全和集成的系统,满足民间机构和联邦政府对标准贸易和运输数据的电子化收集、使用和分发的需要。美国国际贸易数据系统最初的概念出自远期自动商务环境工作组(FACE了)。该工作组的任务是检查政府的国际贸易处理程序并对未来海关自动化提出建议。在该小组的关键建议中,其核心要点是对进口和出口手续使用同样的数据并对国际贸易程序的政府监督进行集中统一。美国副总统指示美国财政部设立ITDS项目办公室。项目办公室由一个跨机构的委员会领导并配备有参与的政府机构(PGAs)、政府监督机构的代表以及相关企业方面的人员。项目办公室的首要目标之一是调查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和信息需求。这是通过调查和问卷完成的。项目办公室对不同机构所要求的全部表格都进行了审核,汇编出一份贸易机构收集数据元的清单。这份清单涉及由将近10000多个数据项构成的300多张单证、表格。这些信息显示出贸易机构收集的大量冗余和重复数据,这些信息的冗余度超过90%。经过一个分析和协调的过程,美国国际贸易数据系统ITDS制订了一个由不到200个数据元组成的美国国家标准数据集(SDS),对最初合并的3000个数据项而言,差别十分明显。

美国根据北美自由贸易法(NAFTA),实施了被称之为北美贸易自动化原型(NATAP)的ITDS概念验证系统。NATAP是美国与加拿大和墨西哥共同努力的结果。NATAP能够达到ITDS一套标准数据集用于多国机构办理进口、出口和转口手续的目标。美国还和英国一起实施了国际贸易原型(ITP)系统。因为这两个系统都有多国参与,所以都表现出为实现更进一步的便利化和功效所需的国际协调和标准化。

我国在国际贸易数据简化与标准化问题比较多,特别是在汉语规范方面。一些常用的国际贸易术语不规范、不标准。

例1:我国国际贸易界习惯在签订外贸合同时使用“发盘”、“还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正确的规范应该是“要约”、“新要约”。

例2:我国国际贸易界错误率最高的汉字是“唛”(mark的方言),它是我国国际贸易的“癌症”。我国国际贸易界在使用中五花八门:“唛头”、“唛码“、“唛标”、“侧唛”、“标记”、“标记唛码”等,还有使用各种图形和彩色。这种“癌症”在过去几十年造成大量的“卡关”、“滞港”和国际运输错误,给我国国际贸易带来巨额损失。联合国1979年的15号建议书:“简化运输标志(Shipping mark))“和我国GB/T 18131“国际贸易用标准化运输标志”中,正确的规范应该是“运输标志”。国际贸易用标准化运输标志四行,每行17个字符,禁止各种图形和彩色。

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必须使用国际标准

联合国贸易便利化与电子业务中心鼓励各国政府和企业在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时考虑使用现有的建议书、标准和技术规范,它们在过去许多年间就已由政府问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发,例如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世界海关组织(WCO)、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和国际商会(ICC)。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运用将有助于确保为实施单一窗口所开发的系统兼容其他国家的类似开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能促进这些设施之间的信息交换。

政府平台在我国国际贸易便利化中起到权威和决定性作用。

在政府机构针对进口、出口和转易的必要信息规定中使用数据和报文的国际标准对于国际贸易将会有重大效益。这将确保各项政府申报要求中的数据通用性,并将使各国政府都能互相交换和共享信息,从而进一步简化国际贸易和运输手续。

34号建议书的重点在于国际贸易数据的自动交换,但在国际上应用简化、标准化的数据并不限于先进的电子系统。数据标准在其适用性和功能方面并未带有倾向性,无论是对于电子的还是纸面的系统都适用。

进口贸易的流程篇6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德国的FelixRauner教授等人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这是以现有职业工作整体性分析与描述作为基础而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法。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从推广的效果来看,其对提高职业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本身来看,这是一门对国际间商品交换的过程进行具体研究的学科,由于主要阐述的是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流程,具有综合性强与实践性强的特点。从国际贸易实务的来看,与国际贸易的国际惯例和相关法律规定也呈不断更新的发展态势,这就导致如果不能及时将这些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渗入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学生毕业后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会受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新规则的掌握及实践能力较弱等方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本身有着较强的工作流程,不同的国际贸易业务有着固定的独特性,因此,在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可以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从我国职业教育需要来看,中职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参与,增加对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以有效掌握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知识,符合中职学生特点。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层面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解,通过系统化的实践加深对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印象,进而实现把所学的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系统思维以及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将国际贸易实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关注到了中职学生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

通过以上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在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用的优势分析,可以看出,中职教师应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科学合理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基础

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要求教师必须以中职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设计与组织。该教学方法在应用中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工作任务为基础,通过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职业应对能力。这就要求中职教师有较强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熟悉现有的国际贸易实务工作流程。在设计时,以为外贸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为目的,结合现有外贸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中职学校自身也可以通过与外贸企业合作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并不是脱离国际贸易实务理论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强调和理论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在应用中通过引入工作任务、案例分析以及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是为了引导中职学生有效运用国际贸易实务理论知识解决工作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因而可以通过实训教学的方式将外贸工作流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身的角色扮演完成国际贸易实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模拟实训中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操作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应用的流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需要相应的基础,还需要相应流程,才能保证该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通常情况下,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在应用中的流程如下:第一步,教师应对国际贸易实务中的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的建立基础是中职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中确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师应结合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以出口贸易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从出口行为完成的层面出发,可将其分解为出口准备、拟定出口合同与签订出口合同、出口合同履行以及出口业务后期处理四个不同的教学任务。第二步,教师结合理论与外贸工作中的工作岗位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工作岗位的要求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进而建立以具体学习内容为基础的工作岗位流程安排。仍旧以出口贸易教学为例,在确定了四个不同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可结合岗位要求进行课程安排。如出口贸易教学的出口准备阶段,该阶段工作过程的实现需要市场调研与寻找国外客户来支持,而这两个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掌握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技能,这个时候教师就应在课程设计中设置国际市场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两者的紧密结合。第三步,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学习情境,实施教学。在教师结合理论与外贸工作中的工作岗位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情境的设置。通过学习情境的设置,增加中职学生参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仍旧以出口贸易的教学为例,教师以课程设置为基础,将不同的学习情境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安排,逐一实现这些步骤安排的教学任务便是一个完整的出口贸易工作过程。在国际货款的收付环节,教师不妨在课堂上把不同的结算方式设为相应情境让学生通过工作过程掌握课堂中应接受的教学内容。该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不同结算方式综合运用的能力,提高了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总之,在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中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能力。该教学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具有的优势决定了其可以在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进行推广,进而有效提高中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效果。

进口贸易的流程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习教学;模拟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是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具有很强的涉外活动的特点,它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项工作。它要求从事国际贸易人员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工作能力。目前国内高校中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很多,其中多数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主,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对不足。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利用本校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办学经验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为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南昌商学院建立了商务基础实验室,配备了国际贸易模拟实习教学系统,专门为国际贸易专业提供教学服务,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操作完整的进出口业务,以领会国际贸易原理和应遵循的业务程序及具体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在学习,锻炼和工作,而不是在上课,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工作与竞争的压力,提高其学习和操作的自主性。

一.软件的实验环境

(一)网络环境

服务器一台,交换机24口五台,学生机100台(联想启天M690E),局域网用以太拓扑架设,主干网络为千兆,100M到桌面。

(二)软件环境

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Microsoft Windows 2008Server,学生机用Windows7 Professional,数据库MYSQL,WEB服务器Apache,由透明上Internet网。实验室中服务器提供以下网络系统服务功能:Web Server,网络访问服务,Mail Server邮件服务,DNS域名服务,FTP内部网络数据上传服务等。

二.软件的系统结构流程

如图1所示。

三.系统功能

国际贸易模拟实习教学系统的教学目标旨在让本专业的大学生在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过程当中熟悉国际贸易交易流程并熟练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国际贸易模拟实习教学软件通过总结外贸行业的流程和惯例,在互联网上建立国际贸易虚拟环境,让大学生体验国际贸易的风险和乐趣。本模拟系统的核心内容就是围绕国际贸易过程当中的相关函电的书写和各类单据的填写。本系统为了完整展示实践教学的目的,采用了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思想,建立多个不同的案例,通过实践让学生切身体会进出易的完整过程。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系统,让学生掌握从事进出易的主要操作技能。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国际贸易模拟实习教学软件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进出易模拟训练,让学生能够在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中切身体会商品进出易的完整过程,针对进国际进出口贸易当中的报验通关、商品价格的核算、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交易条件的磋商、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以及贸易文件的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操作技能,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详尽的操作、具体的图表实例和大量的操作练习,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模拟实践的平台,学生在仿真的环境当中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和角色,从而共同组成了一个模拟贸易环境,本系统可以完成基础的十五步进出口贸易业务操作环节,掌握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实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十五步贸易业务操作过程如下:

1)建立国际贸易业务关系;2)商品报价核算;3)发盘;4)还价核算;5)还盘;6)商品成交核算;7)合同签订;8)审核信用证;9)修改信用证;10)托运订舱;11)出口报送;12)投保装船;13)单据缮制;14)单据审核;15)业务善后。

四. 结束语

由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的学生担当国际贸易的出口商、进口商和货物的各种角色,通过完整实现模拟的贸易业务,让大学生掌握进出易的操作技能,合同的规范书写,信用证的审核和修改。根据进出口贸易的特点,通过精心设计、组织、控制和教师全程指导下的进出易模拟训练,使学生能在一个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会商品进出易的全过程,从而使本校学生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从而为学员成功地走上外经贸工作岗位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国际贸易模拟实习教学软件将进出口业务、英语函电和计算机网络操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本校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无纸化操作,同时学生在全仿真的商务环境中尽情学习,可以参加《国际贸易操作能力资格》考试,让学生在校期间拿到初级甚至中级资格证书更有利于学生的将来发展。

参考文献:

[1]祝卫.出口贸易模拟操作教程(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进口贸易的流程篇8

关键词国际人才流入进口贸易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国际人才网络

一、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间人才流动日益频繁,国际留学生是国际人才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逐步提升、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国际间人才流动模式逐渐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流向主要发达国家的单向流动转变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双向流动(OECD,2008OECD,2008,“The Global Competition for Talent:Mobility of the Highly Skilled”,OECD Publishing.;魏浩等,2012)魏浩、王宸、毛日N:《国际间人才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载《管理世界》,2012年第1期,第58-70页。。国际留学生流动的目的在于进行跨国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国外留学方式获得的人力资本会进入其来源国、东道国或其他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从而推动人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循环流动(Marina Murat,2014)Marina Murat, “Out of Sight, Not Out of Mind. Education Network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World Development, Vol.58,No.6,2014,pp.53-66.。对于流入目的国来说,国际人才与其母国具有天然的联系和了解,有利于国际人才流入目的国和母国之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吸引国际人才就成为发展本国对外贸易的一个新路径。国际人才流入与进出口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吸引国际人才是中国实施的重大战略。从现实情况来看,2001年,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国务院:《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200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力度,扩大来华留学规模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部于2010年提出《留学中国计划》,从完善留学政策、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多元化奖学金体系等方面推动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来华留学生人数日益增长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党的十以来,国家领导人发表了关于做好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2016年,《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方式,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近年来,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进口的政策。2011年《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积极的机电产品进口促进战略的若干意见》、 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等都明确提出,扩大进口规模,优化进口结构。

在中国积极扩大进口贸易的背景下,研究国际人才流入对中国各省市进口贸易的效应,可以为进口政策的制定、调整、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导。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国际移民网络影响进出口贸易的研究基本是基于国家层面,主要研究了国际移民流入对东道国和来源国双边贸易所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但从一国内部省级层面进行研究的文献十分缺乏,研究国际移民流入对中国各省市进口贸易的效是对已有文献的一个补充。此外,从研究对象来看,已有研究较多关注于出口贸易,专门对进口贸易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省级层面多角度分析国际人才流入对进口贸易的影响。

二、 文献综述

关于劳动力跨国流动对一国(地区)对外贸易影响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Gould(1994)最先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证明了移民流入具有贸易创造效应David M. Gould, “Immigrant Links to the Home Country: Empirical Implications for U.S. Bilateral Trade Flow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76,No.2,1994,pp.302-316.。此后,国内外学者围绕移民流入影响对外贸易的机制、影响贸易创造效应大小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对国际移民网络贸易创造效应的影响机制,Rauch和Casella(2003)指出,由于国际市场具有信息不完全的特点,造成买卖双方在交易信息“匹配”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James E. Rauch, Alessandra Casella, “Overcoming Informational Barriers to Interna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Price and Ties,” Economic Journal, Vol.113,No.484,2003,pp.21-42.;而与商品和服务等形式的流动不同,移民流动同时会带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等社会资本的流动,并在移民流入和流出国之间构建纽带关系,从而有助于两国间贸易信息的传递,减少贸易摩擦(Maurice Schiff,2002)Maurice Schiff, “Love thy neighbor: trade, migration, and social capital,”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8,No.2,pp.87-107.。Felbermayr等(2010)指出,移民网络不仅可以通过直接联系在移民东道国和移民来源国之间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而且可以通过间接联系,增强各移民东道国之间的贸易往来Gabriel J. Felbermayr, Benjamin Jung, Farid Toubal, “Ethnic Networks, Inform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Revisiting the Evidence,”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97,2010,pp.41-70.。Gould(1994)认为,移民流入会通过移民偏好效应和移民信息效应影响东道国进口贸易,并根据1970―1986年美国与47个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数据,运用引力模型研究发现,移民流入对美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大于进口贸易,而且移民流入对消费品出口贸易影响最大,对原材料进口贸易影响最小David M. Gould, “Immigrant Links to the Home Country: Empirical Implications for U.S. Bilateral Trade Flow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76,No.2,1994,pp.302-316.。Marina Murat(2014)根据1999―2009年英国与167个国家的留学生和贸易数据,发现留学生流入每增长1%会促进英国进口贸易增长0.4%Marina Murat, “Out of Sight, Not Out of Mind. Education Network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World Development, Vol.58,No.6,2014,pp.53-66.。

但是,由于贸易商品差异化程度、移民技术水平、移民地理分布状况、国家间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原因,移民贸易创造效应的大小也会存在差异。移民流入会带来有关母国市场潜在贸易机会、销售渠道、商业惯例等方面的信息,而差异化产品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对贸易信息的依赖性要大于同质产品,因此,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移民网络对该商品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Andrés Artal-Tur 等(2012)基于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三国省级层面移民―贸易数据的研究发现,移民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具有较强的地理局限性,从国家层面而言,移民网络对贸易促进作用的有效性取决于移民在国家内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Andrés Artal-Tur, Vicente J. Pallardó-López, Francisco Requena-Silvente, “The Trade-enhancing Effect of Immigration Networks: New Evidence on the Role of Geographic Proximity,”Economics Letters, Vol.116,No.3,2012,pp.554-557.。S.Girma和Z.Yu(2000)研究发现,来自非英联邦国家移民流入会显著地促进英国进口贸易增加,而英联邦国家移民流入具有进口替代效应。由于英联邦国家与英国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和相似的社会制度,来自英联邦国家移民流入英国所带来的新信息十分有限。因此,移民贸易创造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移民流入所带来的有关市场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新信息S. Girma, Z.Yu, “The Link Between Immigration and Trade: Evidence from the UK,” Research Paper, 2000.。Jaehwa Lee(2012)研究发现移民网络对不同产业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也会存在差异,对制造业对外贸易的影响较为显著,对服务业的影响并不明显Jaehwa Lee,“Network Effects on International Trade,”Economics Letters,Vol.116,No.2,2012,pp.199-201.。

如果按照技术水平、社会地位等因素对移民类型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技术水平较高的个体移民流入对东道国的贸易创造效应更为明显。Head和Ries(1998)基于1980―1992年加拿大与136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数据研究发现,移民流入对加拿大进口贸易的带动作用大于出口贸易,并且难民和个体移民流入对进口贸易的影响较为显著,而企业家移民以及其他商业阶层移民对进口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Head K., Ries J.. Immigration and Trade Creation: Econometric Evidence from Canada[J].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31(1): 47-62.。Felbermayr 和 Toubal(2012)的研究发现,移民流入会显著地促进OECD国家间进口贸易,并且对于差异化商品和高技术移民而言,移民流入的贸易成本效应更大Gabriel J. Felbermayr, Farid Toubal. Revisiting the Trade-Migration Nexus: Evidence from New OECD Data[J]. World Development, 2012, 40(5): 928-937.。Aleksynska和 Peri(2014)按照职业类别对移民进行划分,并选取从事管理或营销工作移民占比衡量商业网络规模,运用OECD国家截面数据研究发现,商业网络会显著地促进移民来源国和移民母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并且对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大于出口贸易;商业网络对两国未来贸易具有预测能力,尤其对双边进口贸易的影响更为显著;商业网络对于促进差异化产品进口贸易以及具有较大文化差异国家间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Aleksynska M., Peri G.. Isolating the network effect of immigrants on trade[J]. The World Economy, 2014, 37 (3): 434-455.。另外,Maurice Kugler和Hillel Rapoport(2011)根据2001―2006年203个国家间的双边数据研究发现,移民与东道国出口和FDI之间均存在互补关系,并且技术移民会对出口和FDI产生更强的促进作用,技术移民对FDI的促进作用大于出口贸易Maurice Kugler, Hillel Rapoport. Migration, FDI, and the Margins of Trade[R]. CID Working Paper, 2011, No.222.。

与国外已有研究相比,到目前为止,针对中国的国际移民流入贸易创造效应的研究基本没有。已有研究主要是从移民流出角度,研究了海外华人网络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相关研究发现,海外华人网络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均会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经济一体化削弱了对外贸易对移民网络的依赖性以及FDI对移民网络的替代性,海外华人网络的有效性会随时间而减弱。而且,由于贸易伙伴国的不同,海外华人网络会存在明显的国别差异,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成本克服效应表现得更为显著,而移民偏好效应在亚洲和北美地区更为突出(蒙英华、孔令强,2007蒙英华、孔令强:《海外华人网络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面板数据分析》,载《当代财经》, 2009年第7期,第99-103页。;赵永亮,2012赵永亮:《移民网络与贸易创造效应》,载《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第57-64+86页。)。另外,魏浩、王宸、毛日N(2012)的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当选择发展中国家作为目的国时,同时考虑教育因素和经济因素;当选择发达国家作为目的国时,主要考虑经济因素;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当选择发达国家作为目的国时,重点考虑教育因素;当选择发展中国家作为目的国时,同时考虑教育因素和经济因素魏浩、王宸、毛日N:《国际间人才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载《管理世界》,2012年第1期,第58-70页。。

综上所述,国际上关于国际移民流入对东道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比较多,但多是选取发达国家或经济体作为研究样本,针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研究十分缺乏;国内学者对国际移民流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研究,缺乏针对国际劳动力流入对进口贸易的研究。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进口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其他国家的经验研究不一定适应中国的现实情况;针对中国这个一样发展中大国进行研究,也将会丰富、完善现有的文献内容,有利于学术理论体系的完善。因此,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首先从整体上分析国际人才流入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然后对比分析国际人才流入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进口贸易影响的差异性。

三、 计量模型的构建和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借鉴相关研究的做法,本文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i表示第i个省份,t表示第t年,δi为省份虚拟变量,λt为时间虚拟变量,εit为扰动项。各变量的具体情况如下:

1.被解释变量

本文以各省进口贸易额(import)作为被解释变量。为了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同时选取各省一般贸易(general)与加工贸易(processing)进口额、劳动密集型(labor)与资本技术密集型(capital)商品进口贸易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

本文以各省国际人才流入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考虑到变量选取的合理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借鉴魏浩等(2012)对国际人才流入变量的量化方法,以国外留学生在校生人数(student)作为解释变量魏浩、王辰、毛日N:《国际间人才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载《管理世界》,2012年第1期,第58-70页。。

3.其他控制变量

(1)国内市场规模(marketsize)

进口商品最终是用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国内市场规模越大,对进口商品需求量越多。在完善的制度环境下,较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会产生对差异化产品的巨大需求,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和对外贸易(易先忠等,2014)易先忠、欧阳哓、傅晓岚:《国内市场规模与出口产品结构多元化:制度环境的门槛效应》,载《经济研究》,2014年第6期,第18-28页。。因此,本文选取各省市场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以各省GDP加上进口减去出口进行度量。

(2)地区政策安排

主要包括外资政策、贸易开放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三个方面。本文以各省外商直接投资(fdi)流量衡量地区外资政策。FDI会带动生产要素流入,从而影响该地区进口商品流入(Camarero和Tamarit,2004)Mariam Camarero, Cecilio Tamarit, “Estimating the Export and Import Demand for Manufactured Goods: The Role of FDI,”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Vol.140,No.3,2004,pp.347-375.。对于FDI与进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两种相反观点:一是相互替代,商品可以通过贸易和投资两种方式进入别国市场,两种方式相互替代(Mundell,1957)Robert A. Mundell,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3,No.47,1957,pp.321-336.;二是互补,FDI会使资金、技术等资源流入东道国,提高东道国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从而带动双边贸易(Ozawa,1979)Ozawa Terutomo,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New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from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Oxford Economics Paper, Vol.31,No.1,1979,pp.72-92.。本文选取FDI作为控制变量,以检验FDI流入对我国进口贸易影响的方向性。

贸易开放度(open)反映了地区贸易自由化程度,贸易自由化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可获得性,并降低企业进口成本,从而促进进口贸易规模扩大。本文以各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重砗饬康厍贸易开放程度。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property)通过“市场扩张效应”和“市场垄断效应”会对地区进口贸易产生重要影响。进口国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一方面会降低进口商品被模仿和复制的风险,增强出口国的出口意愿,因而具有市场扩张效应;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了出口国对该商品垄断权力,出口企业为了获取垄断利润而削减生产、提高价格,导致该商品出口量减少,因此,“市场垄断效应”使进口国进口量减少(Maskus和Penubarti,1995)Maskus K. E. ,Penubarti M., “How Trade-related a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39,1995,pp.227-248.。本文参考代中强(2014)的方法,对各省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进行量化,计算方法是:propertyit=1+crimeitadpatentit÷∑crimeit∑adpatentit,在公式中,crimeit表示i省在第t年的知识产权执法案件数量,包括侵权纠纷、假冒专利和其他纠纷三类;adpatentit表示i省在第t年的专利授权量代中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了出口技术复杂度吗?――来自中国省际层面的经验研究》,载《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2期,第1847-1858页。。

(3)要素禀赋状况

根据传统贸易理论,国家间的贸易模式取决于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国际贸易的本质是以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裴长洪,2013)裴长洪:《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规律与启示》,载《 经济研究》,2013年第7期,第4-19页。。因此,要素禀赋状况是影响一国(地区)进口贸易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人力资本存量(human)和物质资本存量(capital)两个方面衡量各省要素禀赋状况。本文选取Barro和Lee(1993)提出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我国各地区人力资本存量Robert J. Barro, Jong-Wha Le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32,No.3,1993,pp.363-394.。该指标在计算时,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分别记为6年、9年、12年和16年,分别乘以各层次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占比H1、H2、H3、H4,具体计算公式是:Human=6×H1+9×H2+12×H3+16×H4。参考齐俊妍等(2011)对物质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首先根据I0/(g+δ)估算初始资本存量,其中I0为初始投资额,g为其后各年投资的平均增长率,δ为折旧率,本文取值为6%;然后按照永续盘存法,根据Kt=(1-δ)Kt-1+It,计算各省历年的物质资本存量齐俊妍、王永进、施炳展、盛丹:《金融发展与出口技术复杂度》,载《世界经济》,2011年第7期,第91-118页。。

(4)信息化水平(internet_phone)。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进出口贸易中的信息获取成本,以及应对货物延误等危机事件的处理效率,快捷便利的信息通讯设施可以有效地降低进出口企业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李坤望等,2015)李坤望、邵文波、王永进:《信息化密度、信息基础设施与企业出口绩效――基于企业异质性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载《管理世界》,2015年第4期,第52-65页。。本文以各省互联网上网人数和固定电话用户数占当地总人口的比重衡量地区信息化水平。

(二)数据说明

本文考察的时间范围为2003―2013年。其中,各省进口贸易额、FDI以及国内市场规模、物质资本存量两个指标计算过程中所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进口贸易额由国研网数据库和EPS全球统计数据和分析平台相关数据计算而得,上述各指标均以现价美元计算,单位为百万美元。

此外,各省国外留学生在校生人数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各省互联网和固定电话用户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人力资本存量分别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年报》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见表1。

四、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国际人才流入对我国整体进口贸易的影响

表1列出了国际人才流入对我国整体进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结果。Hausmanz验结果表明,本文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由模型1到模型8,本文依次加入解释变量及各控制变量,随着模型中变量个数不断增加,模型拟合优度R2由0.853上升为0.949,说明拟合效果逐步增强;在各模型中,国外留学生(lnstudent)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且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国际人才流入会对我国进口贸易产生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国际人才流入具有进口贸易创造效应,影响机制可以归纳为“移民偏好效应”和“移民信息效应”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华的国外留学生对其母国产品更具消费偏好,在对母国进口商品消费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用,从而产生了我国对其来源国额外的进口需求,即国际人才流入具有“移民偏好效应”。另一方面,由于留学生与其母国之间存在的“纽带”关系,使其对于母国市场的潜在贸易机会、销售渠道、商业惯例等信息更加了解,可以在我国和其母国之间充当信息提供者和贸易中间人。根据Peng和Ilinitch(1998)的研究结论,在国际贸易中间人的所有从业人员中,移民约占40%Peng M. W., A. Y. Ilintch, “Export Intermediary Firms: A Note on Export Development Researc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29,No.3,1998,pp.609-620.。以留学生为“纽带”进行进口贸易,能够有效降低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国外市场信息获取成本、贸易谈判成本以及由于语言障碍而产生的贸易成本,贸易成本的降低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并使资源在社会范围内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社会总体福利(Gould,1994David M. Gould, “Immigrant Links to the Home Country: Empirical Implications for U.S. Bilateral Trade Flow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76,No.2,1994,pp.302-316.;Felbermayr等,2010Gabriel J. Felbermayr, Benjamin Jung, Farid Toubal, “Ethnic Networks, Inform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Revisiting the Evidence,”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97,2010,pp.41-70.)。

(二)国际人才流入对不同地区进口贸易的影响

为了研究国际人才流入对我国进口贸易影响的地区差异,本文将31个省市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分别进行实证研究。根据表1所示结果,三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982、0.979和0.942,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但实证结果却呈现较大差异。由模型1到模型3,国外留学生(lnstudent)的回归系数值逐渐增大,并且回归系数显著性逐渐增强。在模型2和3中,解释变量(lnstudent)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8和0.13,并且可以在10%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国际人才流入可以显著地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进口贸易发展,而对东部地区进口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国际人才流入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并且国际人才流入对中西部地区进口贸易的影响显著。其原因是: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到中西部地区留学的留学生一般都是长期留学、寻求学历的学生。正如Gould(1994)的观点,移民信息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是东道国关于国外市场的初始信息量;二是移民传递、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David M. Gould, “Immigrant Links to the Home Country: Empirical Implications for U.S. Bilateral Trade Flow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76,No.2,1994,pp.302-316.。可见,留学生受教育水平、在中西部停留时间较长是影响国际人才流入对中西部地区进口贸易影响显著的重要原因。

(三)国际人才流入对不同贸易方式进口的影响

表3是国际人才流入对我国一般贸易影响的逐步回归结果。从模型1到模型8,随着模型中变量个数逐渐增加,国外留学生(lnstudent)的回归系数值逐渐上升,并且回归系数的显著性逐渐增强。在模型8中,国外留学生(lnstudent)的回归系数为0.132,并且能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国际人才流入是促进我国一般贸易进口的重要因素。

表4列出了国际人才流入对我国加工贸易进口影响的实证结果。由模型1到模型8,国外留学生(lnstudent)的回归系数均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国际人才流入对我国加工贸易进口的影响并不显著。

通过对比表3和表4所示结果可知,国际人才流入对我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口的影响存在差异,国际人才流入对一般贸易进口的影响较为显著,其原因在于:(1)对于留学生而言,其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而非商业目的。已有研究表明,留学生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常会考虑东道国当地居住成本和消费成本等因素(Macready和Tucker,2011Findlay A. M., King R., Smith F, Geddes A., Skeldon R.,“World Class? An Investigation of Globalisation, Difference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Vol.37,No.1,2011,pp.118-131.;Beine等,2014Beine M., Ragot L., “Determina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tudent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Vol.41,No.3,2014,pp.40-54.),因此,因留学生流入而增加的进口需求主要是用于日常消费,从而促进我国一般贸易增长。对于加工贸易而言,其进口产品主要为原材料和零部件,由于留W生仍处于学习阶段,并未直接参与到国内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其本身对原材料、零部件这类商品并没有进口需求,且很少关注此类商品的贸易信息。因此,留学生流入对我国加工贸易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2)与其他类型的人才流入相比,留学生在促进我国一般贸易进口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由于留学生属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技术型人才,因而能够传递更具价值的国外消费市场信息,而且,留学生多来自经济实力较强的富裕家庭,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和超前的消费理念,是国际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体之一。因此,留学生流入会显著地增加东道国进口消费需求,从而带动当地一般贸易进口增长(Marina Murat,2014)Marina Murat, “Out of Sight, Not Out of Mind. Education Network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World Development,Vol.58,No.6,2014,pp.53-66.。

(四)国际人才流入对不同类型商品进口贸易的影响

在HS分类标准的基础上,本文按照商品要素密集度,参照OECD制造业技术划分标准(依据研发强度指标),将进口商品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两大类具体划分方法为:(1)剔除资源密集型商品,包括第一类(活动物;动物产品)、第二类(植物产品)、第三类(动植物油、食用油等)和第五类(矿产品);(2)剔除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生产率和技术水平变迁的商品,包括第十四类(珠宝、贵金属及制品;仿首饰;硬币)和第二十一类(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3)剔除产业不明晰的特殊交易产品和杂类产品,包括第二十类(杂项制品)和第二十二类(特殊交易品及未分类商品);(4)将其余十二类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两类,劳动密集型商品包括第八类(革皮毛及制品;箱包;肠线制品)、第九类(木及制品;木炭;软木;编织品)、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制品)、第十二类(鞋帽伞等;羽毛品;人造花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包括第六类(化学及相关工业产品)、第七类(塑料、橡胶制品)、第十类(纸及其制品等)、第十三类(矿物、陶瓷制品)、第十五类(贱金属及制品)、第十六类(机电、音像设备及零附件)、第十七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第十八类(光学、医疗设备等)。,对比分析国际人才流入对我国不同类型商品进口贸易影响的差异性。

表5是国际人才流入对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进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结果。由模型1到模型8,国外留学生(lnstudent)回归系数的显著性逐渐增强。在模型8中,该变量回归系数值为0.123,并且能够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国际人才流入可以显著地促进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进口。

通过对比表5和表6所示结果可知,国际人才流入对我国不同类型商品进口贸易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国际人才流入可以显著地促进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进口贸易发展。其原因在于:

(1)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不同。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移民对差异化产品的贸易创造效应要大于同质产品(Rauch,1999Rauch J. E., “Network versus Marke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48,1999,pp.7-35.;Rauch,2001Rauch J.E., “Business and Social Network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39,No.4,2001,pp.1177-1203.;Felbermayr等,2010Gabriel J. Felbermayr, Benjamin Jung, Farid Toubal, “Ethnic Networks, Inform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Revisiting the Evidence,”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97,2010,pp.41-70.;Felbermayr和Toubal,2012Gabriel J. Felbermayr, Farid Toubal, “Revisiting the Trade-Migration Nexus: Evidence from New OECD Data,” World Development,Vol.40,No.5,2012,pp.928-937.)。τ谂┮怠⒘忠怠⑶岱囊档壤投密集型产业而言,产品生产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要素,不同国家间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产品特征主要取决于产品自身的特点。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生产过程高度依赖于资本、技术和智力等要素,这些要素在国家间存在很大差异,并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生产者凭借其对生产要素的垄断,从事差异化生产,导致产品在国家间差异化程度较高。两类商品差异化程度的不同,决定了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进口贸易需要更多的贸易信息。国际人才流入带来的东道国相关市场信息,对差异化产品进口贸易来说更为重要。

(2)国内需求原因。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强。中国企业发展急需、国内消费市场急需的商品都是非劳动密集型商品。凭借对母国和中国都了解的优势,来华留学生一般会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即从母国进口大量商品在中国进行销售,一般倾向于从事技术含量较高商品的进口贸易,把母国的高技术型半制成品、核心零部件进口到中国,或者倾向于把母国的技术优势和中国的低生产成本优势相结合,把母国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引到中国投资设厂、毕业后到在中国的企业工作,从而促进了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进口贸易的发展。

五、 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

(一)基于不同衡量指标的稳健性检验

在上文基准回归中,本文以留学生在校生人数(lnstudent)作为解释变量,从总量角度分析外国留学生流入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为检验模型是否稳健可靠,本文以留学生占当地总人口比重(lnperstudent)作为解释变量重新估计。选取该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以留学生为纽带进行贸易的概率。根据表7所示结果,本文虽然采用不同指标衡量国际人才流入量,但除中部地区(模型3)以外,该变量的显著性与前文结果相吻合,且回归系数值并未发生较大变化,说明本文实证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健性。

(二) 基于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的稳健性检验

国外留学生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更倾向于选择与其母国联系较为密切的国家,以便于获得留学相关信息(Marina Murat,2014)Marina Murat, “Out of Sight, Not Out of Mind. Education Network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World Development,Vol.58,No.6,2014,pp.53-66.。进口贸易规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省与国外联系的紧密程度,也就是说,进口贸易会影响到留学生对留学目的地的选择。因此,国外留学生与进口贸易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联系,国外留学生可能是内生变量,从而导致估计结果有偏和非一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留学生的定义强调了这类人才流动的首要目的是学习,东道国教育水平无疑会对留学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决变量内生性问题对实证结果的影响,本文从地区教育水平角度,选取地区普通高校数量和高校专任教师数作为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进行估计。上述指标与外国留学生密切相关,而与模型扰动项相关性较弱,满足工具变量的基本要求,内生性处理结果如表8。在控制变量内生性问题后,国际人才流入对我国整体进口贸易(模型1)、中西部地区进口贸易(模型3和4)、一般贸易(模型5)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进口贸易(模型7)的促进作用依然显著。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与上文基准回归结果基本吻合,再次证明了本文实证结果的稳健性。

(三)基于动态面板系统GMM的稳健性检验

由于进口贸易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因此,有必要在基准模型中加入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进而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此时,采用静态面板估计方法会产生内生性问题,即存在“动态面板偏差”。另一方面,虽然2SLS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变量内生性问题,但该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工具变量的合理性,而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基于上述两方面考虑,本文进一步运用系统GMM方法,检验本文实证结果是否稳健可靠。表9所示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国际人才流入会对我国整体进口贸易、中西部地区进口贸易、一般贸易进口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进口产生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

六、基本结论与拓展分析

(一)基本结论

本文基于2003―2013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多角度实证研究了国际人才流入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主要发现是:(1)从整体来看,国际人才流入可以显著促进我国整体进口贸易发展;(2)国际人才流入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国际人才流入会对中西部地区进口贸易产生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3)国际人才流入会对我国一般贸易进口产生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加工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4)国际人才流入会对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进口贸易产生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在实施积极扩大进口贸易新战略的背景下,国家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际人才的引进问题,积极大规模引进各类国际人才,加强国际人才网络的构建,充分利用国际人才流入所带来的技术资源和贸易信息,通过引进国际人才带动进口贸易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

(二)进一步拓展分析

人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一般将人才分为五类,即学生、学术工作者和科学家、管理者和行政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企业家(Mahroum,2000)Sami Mahroumm, “Highly Skilled Globetrotters: Mapping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Human Capital,” R&D Management,Vol.30,2000,pp.674-688.。由于数据的限制,本文在进行实证分析时,只使用了国际留学生的数据。

其实,非留学生类型人才特别是企业家对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会更大。有关研究表明:美国硅谷地区的亚洲企业家移民,不仅直接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和创造财富,同时作为硅谷和亚洲地区投资、贸易的推动者,间接地促进资本技术和信息双向流动。例如,台湾地区企业家移民硅谷,不H为硅谷地区带来更多的资本,也使台湾地区能够最先获得世界领先的高技术产品的生产能力,移民在连接硅谷和其来源国技术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Saxenian,2000)Saxenian A. L.. Silicon Valley’s New Immigrant Entrepreneurs[R]. The Center for Comparative Immigr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Working Paper, NO.15, 2000.。另外,相关研究表明:国际留学生流入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发达国家技术溢出的重要途径(Park,2004Park J.. International Student Flows and R&D Spillovers[J]. Economics Letters, 2004, 82(3): 315C320.;Le,2010Le T.. Are Student Flows a Significant Channel of R&D Spillovers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J]. Economics Letters, 2010, 107(3): 315C317.)。Chellaraj等(2008)研究了留学生流入对美国创新研发活动的影响,发现在美留学生毕业人数与美国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美国留学生毕业人数每增长10%,会促进美国专利申请量增长4.5%,促进大学科研机构专利授权量增长6.8%,非大学科研机构专利授权量增长5%Chellaraj G., Maskus K.E., Mattoo A.. The Con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 to US Innovation[J]. Review of Interntional Economics, 2008,16(3): 444-462.。可见,不仅国际留学生流入有利于流入国进口贸易的发展,而且其他类型人才特别是企业家流入也有利于流入国进口贸易的发展;国际留学生流入不仅有利于促进流入国进口贸易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流入国的技术研发与创新。

随着我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政府必须重视国际人才的吸引问题,充分利用国际人才促进经济发展。今后,国家政府应该重视以下问题:

(1)大规模吸引国际留学生来华学习和工作,充分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当前,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和人才素质作为一种人力资源,成为综合国际竞争的基础内容。为了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必须确立我国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国际间人才流动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我国人才优势的确立一方面需要依托人才强国战略,培育国内人才资源,同时也需要通过完善我国的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吸引留学生、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和优厚工资待遇等方式,促进国际人才资源流入我国。

不仅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本身是人才,而且留学生的流入和其他人才的流入有紧密的关系,国际留学生的流入也有利于带动其他类型人才的流入(Axel和Panu,2005)Dreher, A., Poutvaara, P. (2005).Student flows and migr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econpapers. repec. org/ RePEc:iza:izadps: dp1612.。由于全球留学生总数在不断增长,使得各国留学生入学人数均有所上升,当前趋势表明,与低学历劳动力相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可将其视为人才)会具有更高的流动性(Aimee Rindoks,2010)Aimee Rindoks. 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Talent: Types, Causes and Development Impact[J].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2010, 36(4): 709C710.。例如,约有50%的欧洲留学生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习后,会选择长时间甚至永久地在美国生活(Finn,1997)Michael G. Finn. (1997) . Stay Rates of Foreign 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S Universities, 1995. Oak Ridge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Education.,在美国加州北部,约有30%的外国留学生大学毕业后,会选择在硅谷地区生活和工作(ACTEAM,1999)ACTEAM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1999). The European entrepreneurial presence in the USA. a study carried out for the IPTS, unpublished.。

(2)把握国际人才流动契机,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国际人才流入可以促进我国进口贸易的发展,而且这种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资源和紧缺资源,对于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贸易中常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国内本土人才集聚在东部沿海城市,导致西部地区人才短缺、难以留住本土人才。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人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为我国西部地区引进国际人才提供了契机,从国外引进国际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西部地区的人才缺口。我国西部各地区应在国家人才引进政策的指导下,结合西部地区的特点,充分把握国际人才流动的契机,积极引进各类国际人才,发挥国际人才资源对于西部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国际人才流入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提出更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双重契机。因此,西部各省应积极引进国际人才,通过国际人才流入所带来的人才资源和贸易信息资源,并利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的有利契机,加强与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的贸易往来,推动西部经济发展,从而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3)充分利用国际人才流入所带来的技术资源和贸易信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从实证结果中可以看出,国际人才流入促进了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进口,而此类商品的进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也就是说,国际人才流入不仅仅为我国带来了高端人才资源,也为相关产业带来了资本和技术资源。在国内研发能力不足条件下,国际人才流入带来的资本技术资源可以缓解国内诸多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技术资源瓶颈问题。因此,国内相关产业应该引进技术类和商业类国际人才,充分利用国际人才流动所带来的资源和信息,通过对技术资源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促进产业自身发展和国内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掌握国外产品研发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以及时了解海外消费动态、利用海外最新研发成果,增加对先进生产设备的进口,提高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e极大规模引进各类国际人才,转变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模式。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全球化已经经历了货物贸易自由化、资本要素自由化两个阶段。从发展趋势来看,劳动力要素国际自由化趋势日益明显,劳动力国际流动将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新特点。在留学生、企业家等国际人才流入对流入国进口贸易特别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进口贸易、技术研发和创新具有显著影响的情况下,在发达国家限制部分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利用外资特别是高端外资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的方式可以从传统的进口货物、引进外资转变为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国际人才。通过引进国际人才带动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带动高端外资项目的进入,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技术活动的联系。

参考文献:

[1]代中强. 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了出口技术复杂度吗? [J]. 科学学研究,2014(12):1847-1858.

[2]樊纲,王小鲁,马光荣.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 经济研究,2011(9):9-16.

[3]符宁. 人力资本、研发强度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 [J]. 世界经济研究,2007(11):37-42+61.

[4]裴长洪,需求增长与供给改善:中国外贸的重新定位[EB/OL].http:///jjx/jjx_zt/jjx_zt1/dzsw_wzslxw/201403/ t20140304_1009885.shtm。

[5]王静,张西征. 高科技产品进口溢出、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9):22-39.

[6]魏浩,王辰,毛日N. 国际间人才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2012(1):58-70.

[7]谢建国,周璐昭. 进口贸易、吸收能力与国际R&D技术溢出[J]. 世界经济,2009(9):68-81.

[8]许培元. 人力资本、南北贸易与经济增长:一个分析框架[J]. 国际贸易问题,2012(2):3-13.

[9]殷德生,唐海燕. 人力资本效应、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增长[J]. 世界经济,2006(6):61-70.

上一篇:中小学生数字教育范文 下一篇:对市科技局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