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时间:2023-11-03 00:37:11

服务贸易创新

服务贸易创新篇1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贸易出口规模增长迅速。在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整体竞争力依旧不强。今后,面对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新兴服务贸易不断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应当积极把握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加快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1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国际竞争力这一概念的产生和频繁使用,源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国际竞争力更是成为各国政府、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而言,它是指一个国家的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衡量一个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可以从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贸易结构等方面开考察。可以具体使用净出口指数反映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大小。净出口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净出口额占该商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该指数-1和1之间。越接近于1说明该国在该领域越具有竞争力。反之亦然。

服务贸易是产业进步的标志,是服务产业国际化的体现。自上个世纪中后期至今,全球服务贸易总量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从1980到2005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24147亿美元。25年间增长了5.7倍,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7增长到近1/5。在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从规模来看,中国的跨境服务贸易从1982年的43.4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582亿美元,23年间增幅超过35倍,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3.3%。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的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但是,由于我国服务贸易起点低、基础差,缺乏国内的产业支撑,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差。

我国服务贸易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传统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例如在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远洋运输服务、人造卫星发射服务,以及旅游服务方面。这也造成了中国服务贸易的产业分布集中度较高,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传统部门,高附加值或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落后。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总出口额为620.56亿美元,其中运输业出口为120.67亿美元、旅游业为257.39亿美元。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保险服务业为3.81亿美元、计算机信息服务为16.37亿美元、专利权使用费为2.36亿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应当与当代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在未来几年全世界经济发展普遍乐观的背景下,全球服务贸易将保持快速增长。在国际服务贸易不断扩张的同时,国际服务贸易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世界服务贸易将逐渐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1990年至2005年,运输服务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28.6%下降到23.3%,旅游服务占比从33.9%下降到28.9%,而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占比则从37.5%逐步增长到47.8%。国际服务贸易的变化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出了挑战。

对于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我们也使用贸易净出口指数加以评价。

与20世纪80年代的正值比较,自90年代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净出口指数一直呈现为负值且保持在-0.1左右的水平,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且有恶化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与近年来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发生变化,新兴服务贸易不断发展,而传统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的服务业比重下降造成的。

中国加入WTO以后,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我国将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同时我国的服务业也将更多的融入到全球服务贸易当中,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如何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国际大都市发展的经验证明,在服务贸易领域,以新兴服务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服务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可以形成后发优势,实现跳跃式增长。因此,面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技术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发展新兴服务业并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技术创新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关系

技术创新的概念,最早南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定义十分繁多,概括性的讲,技术创新就是在研究开发的基础上将新的知识和技术引进到经济活动中,并实现其市场价值的过程。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到目前为止,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将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时代比较,国际竞争的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国家、产业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基础上的,谁拥有更多更好的自然资源和更多的资本,谁就会在同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而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竞争是建立在知识资源的基础上的。就国际贸易而言,其竞争的焦点也不再单纯的是各种生产活动的最终产品。而是各种知识活动;各同竞争的核心阵地不再局限于产品领域,而是前移到产品的技术研究开发阶段。为了保持国际竞争优势,各国必须升级其产业层次并培育本土的技术发展和创新能力。就技术创新与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关系而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技术创新有助于创造产品低成本优势

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曾经指出:竞争优势有两种形势:成本领先和标新立异。而技术创新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可以改善服务业生产中各种投入的质量,节约消耗,用更少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服务。技术创新在提高服务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方面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降低服务产品生产成本,使其获得成本优势。

2.2 技术创新有助于开拓市场

任何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当一种产品的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出现饱和或供大于求的局面。而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向市场提供新的产品品种。这种新产品由于具有新的

特点和品质而高于以往的产品的市场价值且更容易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能够把握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占领和开拓市场。

2.3 技术创新有助于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级化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总是不断的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演进的。如果一个部门的主导产业处于先进阶段,那么这个部门就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技术创新一方面能够使传统服务业部门的改造和升级,同时也能推动现代、新兴服务业部门的产生与发展。从而保证一国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4 技术创新有助于形成高品质的核心产品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的服务业部门是否能够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是其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知识经济时代,高品质产品是技术创新的物质载体和市场体现。服务业部门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开发出品质优良的产品,才能够获得新的市场需求和更多的市场机会,最终提高本部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5 技术创新有助于形成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或产业部门内,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生产者、公司、关联产业和专业化的协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大于各个部门的简单加总。导致产业集群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复杂性要求全部过程必须有多种主体、如政府、科研机构、生产者、公司等来完成。各个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紧密结合,通过功能互补,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 以技术创新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综观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理论研究,长期以来一种主要的观点就是强调静态的比较优势或资源禀赋对一个国家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国际贸易竞争力应当建立在劳动力低成本或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路径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应当看到,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环境的变化,静态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弊端日益凸显出来。就如前述分析表明的,全球贸易环境的发展变化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出的挑战以及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国际竞争力的恶化。因此,面对新的经济环境,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把握当代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依靠技术创新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3.1 鼓励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是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能力的新举措,是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要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技术创新来发展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贸易出口,形成新的贸易增长点。

3.2 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

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业服务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从而延长服务业产业链条,弥补产业链条的弱项。

3.3 加快服务业的组织创新,实行服务业企业的改革和重组

按照市场化原则,培育和发展新的服务贸易出口主体,增强大企业实力,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整体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大集团。

3.4 加快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教育与培养

新兴服务业多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人才的多寡直接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力。因此,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需要加强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培养适应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5 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技术创新投入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投资,作为加快服务业技术进步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国家鼓励的服务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贴息或补助,同时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

3.6完善服务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促进和协调机制

服务贸易创新篇2

动因分析

为进一步阐述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动因,我们需要对其具体影响途径进行深入的分析。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动因具体情况如下:

(一)研究生人数(Edu_M_N)与教育经费(Edu_Fin)

一个国家的创新靠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服务贸易的创新同样离不开高层次人才,因而不断增多的研究生数量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尤其在我国信息技术服务贸易行业最为显著。因此,不断的人才积累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才积累能够有效的提升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动能力,从而加速推动其国家的科学技术向前发展,引领服务贸易领域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进而支持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而教育经费的支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而教育经费的投入为人才培养创造了必要条件,较高的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会增强人力资本要素禀赋的充裕度,从而形成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而推动一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的持续强劲增长。

(二)外商直接投资(FDI)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投资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在FDI进入的过程中,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新的管理经验、新技术和新知识,一方面为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服务贸易发展中不断地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新技术和新知识有助于增强服务贸易产品的创新能力。伴随FDI进入,还会产生竞争效应和人力资本积累效应。竞争效应促使企业改进服务产品生产效率、提高服务产品质量和创新服务贸易产品。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促进资本输入国的人力资本积累与开发水平。因而FDI能够增强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能力。

(三)保险费用(Ins)

在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各种风险,而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有效规避风险的手段,从而使得服务贸易能够在意外的情况下正常有效的发展,因而能够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的持续强劲增长。

(四)研究发展经费(R&D)与研发活动过程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数量(Sci_N)

研究发展经费投入是进行科研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充足的研发经费投入可以有效推动服务贸易研发技术进步。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数量则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具有一定规模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数量是进行服务贸易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因而研究发展经费、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的增加能够推动服务贸易出口的持续强劲增长。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根据本文设定模型的需要,选取我国1987~2011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时序数据的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动因的相关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服务贸易统计2011》、《中国统计年鉴》(1987~2011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87~2011年)。在实证研究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动因分析过程中,我们选择历年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研究生人数、教育经费投入、FDI、保险费用、R&D、R&D过程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作为解释变量。表1就这些解释变量作进一步的阐明。

(二)模型设定

根据前面的分析框架,为实证检验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动因的影响作用,本文的一般线性回归模型设定如下形式:(略)。

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分析

在实证分析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动因的影响作用时,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均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一阶差分之后均为平稳的变量。

(二)协整分析

在平稳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动因的影响作用进行协整分析时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对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从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动因的影响作用的协整检验结果来看,在5%显著水平下,无论是迹检验结果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都表明存在0个协整向量的假设被拒绝,因此,我们可以得出Serv_Exp与Edu_M_N、Edu_Fin、FDI、Ins、R&D、Sci_N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服务贸易出口与研究生人数、教育费用、FDI、保险费用、研发投入、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

(三)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动因的实证回归结果分析

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研究生毕业人数、教育经费、外商直接投资、保险水平、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活动过程中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影响,首先有必要分析每一个因素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影响,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从研究生毕业人数(Edu_M_N)、教育经费(Edu_Fin)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影响来看,研究生毕业人数与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关系,也就是说在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教育经费与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之间同样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呈现出正向关系,亦表明伴随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究其缘由,我们研究发现,研究生毕业人数的增加意味着创新性人力资本的增加,从而推动服务贸易的创新,进而影响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教育对培养人才特别是创新性人才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而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为培养人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而教育经费的增加能够影响到服务贸易出口的持续强劲增长。

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影响来看,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出口之间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即伴随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电子信息领域的服务贸易出口影响最为突出,高水平、高层次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可以促进新知识、新技术的扩散,而且还会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因而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持续强劲增长。

从保险费用(Ins)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影响来看,保险费用对服务贸易出口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呈现出正向关系。保险费用对服务贸易出口的拟合优度达到0.98,表明保险费用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有很好的解释作用,即保险市场的发展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促进作用影响显著。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化解市场风险的手段,从而使得服务贸易能够在意外的情况下都能够正常有序健康的发展,因而能够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的持续强劲增长。

从研究发展经费(R&D)、研发活动过程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数量(Sci_N)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影响来看,研究发展经费、研发活动过程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数量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呈现出明显的正向关系。通过深入研究发现研究发展经费是服务贸易创新的重要条件,一定数量规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则是服务贸易创新的必要保障。发达国家不断增加的研发经费投入、数量庞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与服务贸易创新能力强劲方面有密切联系的事实证明研发经费投入水平、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对服务贸易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而一个国家科研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够有效地提高该国服务贸易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开展“863计划”、“973计划”以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直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为服务贸易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效地促进了服务贸易特别是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

在前面研究得出研究生毕业人数、教育经费、外商直接投资、保险水平、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活动过程中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都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研究生毕业人数、教育经费、外商直接投资、保险水平、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活动过程中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的增加都能够促进服务贸易持续强劲增长。但是,这些变量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是否从整体上也呈现出显著的特征,因而有必要从整体上研究这些因素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影响。如表5所示。

从解释变量研究生毕业人数逐步增加到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影响来看,都通过了F检验,表明这些因素从整体上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影响显著。拟合优度从0.826增加到0.997,也就是在这些解释变量逐步增加的过程中,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解释能力越来越高。亦表明伴随研究生毕业人数、教育经费、外商直接投资、保险水平、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活动过程中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有效的推动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增长。事实上,自改革开放年代以来,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保险市场的不断完善、科研水平与实力的不断增强,因而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外资利用程度的深化、市场风险意识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飞跃,进而提高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创新能力,增强了服务贸易特别是新兴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能力。

服务贸易出口的前景与潜力分析

在前面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生毕业人数、教育经费、外商直接投资、保险水平、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活动过程中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都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有显著影响。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迅速增长,但是服务贸易的进口增长速度要大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增长速度,因而造成我国对外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但这并不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在我国人力资本积累不断提高、外资利用程度的不断深化、市场风险意识的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将更加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充分挖掘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这一巨大潜力将逐步改变我国对外服务贸易逆差状况。我们利用MATLAB7.0综合上述各种因素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水平进行预测如表6所示:通过综合各种因素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模拟仿真预测结果可以发现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预测值和服务贸易出口的真实值基本上一致(由表6所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预测未来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情况。通过对服务贸易出口的模拟仿真预测可以发现:到2020年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规模将达到4000亿美元左右,与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1853.8亿美元相比较而言,服务贸易出口净增长1倍左右。由此可见,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将继续呈现出持续强劲的增长态势,服务贸易出口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诱人的市场前景将在我国未来对外贸易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结论与建议

服务贸易创新篇3

[关键词]浙江;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

一、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规模变化

浙江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其国际服务贸易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由图1得,浙江国际服务贸易在2000年至2004年间,增长率大幅度上升,但在2004年至2007年却大幅度下降,到2008年又大幅度提升,以及到2009年时呈现15年来最低,此后从2010年开始才逐渐回升,但回升后提高幅度低于2004年以前。另外,从2000年至2015年的国际贸易进出口差额比较中也可以看出浙江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势态从2004年以前整体的逆差形势转变成2004年之后的顺差形势,且顺差规模在逐渐扩大。从整体上看,浙江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还是呈上升趋势。

(二)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运输、旅游、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这三种传统服务贸易行业是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大支柱型行业。但是近年来在高新技术方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比重有所上升,相比运输和建筑安装等传统行业只低了一点,说明浙江服务贸易结构优化明显,但是保险、金融、通讯、邮电等行业比重依旧极低,咨询还有广告宣传,电视音像等行业比重虽然高于保险金融业,但对比传统行业,其劣势明显。目前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正在慢慢优化,然而从整体上来说,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十分明显。

(三)浙江省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比较分析

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其中货物贸易起步早、扶持力度大、发展迅速,货物贸易―直是浙江省的主要经济支柱。而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却是存在着起步晚,行业结构不协调等缺陷。但是随着浙江省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整个贸易发展的成熟度的提高,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前期虽然起步晚,但是其后期发展迅速,发展势头逐渐超过了货物贸易发展。

二、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一)浙江省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浙江省的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从2010年的0.31到2014年的0.49,正在逐年提高且速度较为稳定,这表明了目前浙江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正在逐年增强,其发展前景良好。

(二)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贸易专业化指数分析

2010年至2016年,浙江国际服务贸易TC指数皆大于0,说明浙江省是国际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国,表明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生产效率高于世界总体水平,具有贸易条件优势。在2010年至2012年间,浙江国际服务贸易TC指数由0.21上升到0.28,说明在此期间浙江国际服务贸易优势正在不断扩大。但在2013年时却下降了0.05,说明浙江国际服务贸易在2013年时遭受重创,然而截止2016年底的0.31,服务贸易TC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浙江国际服务贸易还是具有优势,处于稳步发展之中。

2.3浙江省际服务贸易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由图2分析得出,从2003年至2013年浙江国际服务贸易的RCA指数都大于1,可以说其国际服务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明显。虽然2012年相比2003年其RCA指数大于2003年,优势明显上升,但是也可以看出其优势不敌2006年至2009年间,其显示性比较优势表面看上去明显,实际却是在在逐年下降,虽然下降幅度不大,但是也对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三、促进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一)企业方面

1.强化自主品牌创新

浙江国际服务贸易若想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首先必须有一个属于自己品牌,而创造这个品牌就需要树立创新意识,去坚定自己的创新意识,而不是因为创新成本高,山寨成本低,而选择去经营其他已经成形的知名品牌或者是去山寨其他品牌,企业需要坚持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

2.向新兴技术型服务行业发展

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对运输、旅游、建筑安装三大传统行业这种极高的传统行业的依赖度对浙江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很不利,大多企业为了稳步发展,不愿冒险,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从传统行业向高新技术行业转型虽小有成绩却效果不大。浙江国际服务贸易若想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仅仅只靠一小部分企业转型是不够,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进来。

3.引进技术型人才

人才是企业活力的来源,有了技术型人才的加入,企业可以加强自身竞争力,甚至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可以加强自身竞争力。因此加强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自身竞争力,企业需要引进更多技术型人才来提高企业整体员工素质以此加强企业实力。

(二)政府方面

l协调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共同发展

货物贸易一直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支柱,服务贸易滞后于货物贸易,这使得浙江服务贸易发展更为困难。浙江省经济发展在以货物贸易发展为主的时候,不应该忽视服务贸易的作用,应该协调两者的发展,共同促进浙江省经济发展。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没有能力创新的企业选择二次加工或者直接山寨,而有能力创新的企业却因为创新成本太高和容易被山寨而选择不再创新,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这直接导致山寨成本低,越来越多人选择山寨另一方面又间接导致申请相关专利手续的繁琐,导致很多创新型企业疲惫于创新。随着全球贸易化的不断加深,也因为相关法律因素,中国饱受相应的贸易壁垒困扰。若想改变这种局面,浙江政府对于浙江国际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十分必要。

3.提高对专业性人才的重视度

服务贸易创新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经济贸易;贸易方式;宏观管理方式;运行机制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2-001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2.005

1 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其特点

电子商务主要是指利用开放的互联网网络环境,打破商业贸易时空界限,促成交易双方在不相谋面的状态下达成合作交易的新型商业运作方式。因互联网本身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全球性,以其为依托的电子商务运营成本也相对较低,交易效率高。随着商业经济全球一体化深度显著提高,电子商务已成为了全球各国进行商业贸易往来的重要手段。就电子商务运营结果而言,电子商务的存在不仅为商业往来提供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减少了交易双方的贸易成本,提高了交易双方乃至各国的经济效益,还变革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使得国际贸易得到更多的创新契机。

目前,电子商务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1 电子商务能提供较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电子商务赖以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多样化、信息处理速度明显加快、信息传输质量高、整个计算机系统得到优质建设与服务等。就整体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体系而言,其充当着连接交易双方的桥梁作用,有利于交易双方打破时空限制,更快达成自身的交易目的。

1.2 电子虚拟市场形成

电子商务以开放式的互联网环境为载体,可直接实现不同地域交易双方的合作,这也促成了电子虚拟市场的形成。相对于当下普遍流行的实体贸易而言,电子商务促成的电子虚拟市场,无疑为商品、服务销售提供了更畅通的交易渠道。

1.3 全球化市场形成

传统的经济贸易市场是实体交易市场,其低速交易决定了企业商品、服务交易难以无限扩大其市场贸易规模。而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商品以数字化信息的形态得以迅速传输给需求者,大大打破了实体交易的时空限制。加之电子商务具有开放性和全球性,促使利用电子商务开展贸易的交易主体也能轻易地将交易范围由原来的本国经济市场扩大到全球化大市场中,全球化市场正式形成。

2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 国际贸易公司虚拟化

电子商务贸易突破全球贸易地域限制,大大方便了国际贸易公司的国际贸易服务往来。因电子商务操作便利、成本低、信息传输效率高,国际贸易公司往往会采取战略联盟的方式构建与共同经营虚拟公司。而国际贸易公司相互合作形成虚拟联盟,并利用虚拟经营方式开展贸易合作与竞争,不仅有利于提高商品、服务信息传达与传播的效率,还有利于信息化发展模式更适应现实贸易发展的需要。同时,国际贸易公司虚拟化还可强化国际贸易的个性化交易与多样化交易,细化贸易市场分工与合作,提高各种资源的互补力度与互相利用效率,最终形成利益共享的贸易状态。由此不难看出,电子商务下促使国际贸易公司实现虚拟化,带来的影响是巨大且有利的。

2.2 虚拟贸易空间形成

运用电子商务进行虚拟交易有利于强化网络虚拟交易信息的交换速度,创造出更具实用价值的资源,进而构建全新的虚拟贸易市场空间。在这个虚拟贸易空间中,传统实体贸易的地域限制、时间限制都被打破,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市场正式形成。该全球市场是比实体市场还要广阔的市场,而且在这个更广阔的全球贸易市场中,信息快速流动提高了资本要素、物品要素、技术要素等多项要素的优化配置效率,使得全球各个市场在虚拟贸易空间的带动下进一步向前发展,此时,各国的贸易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贸易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可以说,电子商务促成虚拟贸易空间,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3 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创新表现

3.1 国际贸易方式创新

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其主要表现有:(1)电子商务作为虚拟化的国际贸易方式,已成为现代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目前,国际贸易往来各方都已选择电子实时沟通方式,而不再选择面谈等实体方式来交换贸易信息;(2)在电子商务的优势影响下,形成了两种突出的国际贸易方式,一种是完全国际电子商务,另一种是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其中,前者重在指通过电商方式完成国际贸易各方的商品供应活动与业务结算活动,即在完全国际电子商务中,商品、服务的交换完全是在虚拟网络上完成的。而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则是指商品、服务信息需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虚拟网络,但商品交易、服务交易还需通过一些传统渠道来实现,即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是一种线上线下相互配合的国际贸易方式;(3)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推动了贸易单据纸质化转化成了贸易单据电子化,并由此优化了国际贸易程序,变革了传统的交易方式。贸易单据的纸质化,一方面符合全球低碳经济理念,减少了木材等原材料的损耗,另一方面又提高了信息的储存质量,增加了储存空间,减少了实体储藏室资源浪费,使得储藏室等实体资源得到更优化配置,进而降低企业单据等资料的储藏成本和整体运营成本,间接提高了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总体而言,电子商务是通过国际贸易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规模化乃至实时化等手段来促进国际贸易方式发生变革与创新的。

3.2 国际贸易宏观管理方式创新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国际贸易监管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也对国际贸易宏观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新特点,国际贸易宏观管理方式创新手段出台――电子政务。具体来看,主要表现有:(1)我国依托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对出口商品的配额推行了电子招标方式,使参与招标的企业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投标资格认定及商品使用配合调整信息;(2)进出口商品可直接通过网络申请的方式从外经贸主管部门申领进出口许可证,而无需按部就班到多个实地窗口办理进出口许可证;(3)在海关方面,电子化的海关管理与海关电子报关管理系统出台,大大简化了报关手续;(4)我国在商品检验检疫管理方面正式落实了进出口商品管理系统内数据通信网,使进出口货物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取得受理报验与签发商检证书等重要证件;(5)外贸业务整体运营过程实现了完全电子化。即国际贸易客户或相关贸易伙伴均可通过符合国际标准的网络货物跟踪系统实时查阅货物物流情况,大大降低了信息查阅成本,减少了货物丢失风险,也降低了商品的风险控制成本。不难看出,国际贸易宏观管理方式的创新给国际贸易各方都带来了较大的好处。

3.3 国际贸易运行机制创新

电子商务加快了国际贸易信息的流动使依托信息交换为载体的网络虚拟市场正式形成,并由此创新现行的国际贸易运行机制,使世界市场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具体来看,国际贸易运行机制的创新主要表现有:(1)国际贸易管理组织得到进一步改革与创新。国际贸易企业构建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不仅可实时查看企业的财务、物资报表等经营情况,还可直接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后台统计企业内部数据与外部客户贸易外来数据,从而使企业上层管理者能够迅速把控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进而针对企业发展做出正确决策,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同时企业内部治理与内部控制得到明显优化;(2)在电子商务优势的影响下,依托信息技术进行全球化经营贸易活动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即电子公司正式形成。电子公司有效整合了互联网优势与企业经营优势,使得企业能够跨越国界限制与他国消费者进行实时双向沟通和贸易往来,进而提高国际贸易的整体效率;(3)在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商品、服务都直接转化成了数字信号,有形与无形贸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清晰;(4)电子商务打破时空限制,突破了传统贸易时空限制和国际贸易往来限制;(5)流动于国际贸易市场的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和市场垄断现象明显减少,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效率提高;(6)电子商务强化了国际贸易竞争。电子商务是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新产物,其出现与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商家与消费者的联系,从而在促使商品生产、服务在全球市场流动的同时又增强了国际贸易的竞争。

3.4 国际贸易营销方式创新

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发展推动了市场营销的巨大变革,也促进了国际贸易营销方式的创新,其中电子营销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首先,相比传统的国际贸易营销方式,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在帮助企业挖掘客户时使企业更关注客户的需求,并尽可能为企业谋求最能满足客户需求,且又能让企业获取最大化利益的营销决策。在电子营销互动功能辅助下,客户对商品的选择主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买卖双方双向互动交流趋势愈加明显;其次,利用电子营销,国际贸易中企业与客户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一对一”营销关系,即网络整合营销的创新。这种营销关系的建立,使客户对企业商品、服务更加信赖;再次,随着电子商务逐日深化,互联网使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愈加密切,网络定制营销方式随之而生。客户可自行设计自己想要的商品与服务,交由企业帮忙定制,以完成自己的商品需求。这种新型营销方式不仅节约了客户的需求时长,还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企业与客户双方的经济效益;最后,电子商务催动了“软营销”方式的流行。在电子商务之前,企业主要采用传统广告和人员推销两种营销方式将商品、服务信息灌输给客户,进而提高客户的选购欲望。但“软营销”则不同,它通过对“网络礼仪”进行包装,如品牌故事、优美文章等吸引客户,使得客户能够感受到商品、服务的优势,进而产生消费欲望。可以说,以上四种国际贸易营销方式的改变,都把客户需求放在了第一位,这是营销方式创新的最大变革之处。

4 结语

电子商务作为国际贸易工具的一种创新性手段,在国际贸易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电子商务推动下实现的创新性国际贸易方式、宏观管理方式、运行机制和营销方式已产生了惊人的经营效益,因此,当下切不可忽视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创新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程静.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创新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4).

服务贸易创新篇5

本刊讯 (记者 姬忠实) 6月1日下午,京交会组委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第四届京交会成果会,商务部副部长房爱卿出席并讲话。

房爱卿表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服务贸易延续去年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依然保持较快增速,实现开门红,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四大亮点:一是贸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持续提升。1―4月,服务进出口总额达2570.2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达18.9%,比2015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二是贸易结构更趋优化,研发与技术服务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快速发展。1―4月,技术、知识产权使用及研发服务进出口额达214.8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8.4%,居第三位。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持快速增长,出口额为88.4亿美元,同比增长19.1%。三是跨境交付更趋便利,供应链管理和数据处理等业务流程外包继续领跑。1―4月,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427.4亿美元,同比增长23.9%。供应链外包、数据处理和呼叫中心服务增速均超过50%,带动业务流程外包同比增长超过15%。四是国际市场布局稳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长潜力持续释放。中国香港、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在中国服务进出口中的占比超过70%。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执行额25.4亿美元,占执行总额的14.6%。

房爱卿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五大机遇:一是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拓展了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在上海、天津、广东、福建等4个自贸区和北京市探索扩大服务业自主开放,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立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二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了服务贸易行业结构。“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43%上升到51%,服务业已经擎起国民经济半边天,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新引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带动新兴服务业加速发展,有力促进服务贸易行业结构调整。三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丰富了服务贸易提供手段。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服务的可贸易性不断增强,服务贸易的组织形式、商业模式、交易方式、交易对象等发生深刻变革,企业主体创新活力逐步释放,模式创新日趋活跃。四是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提升了服务贸易战略地位。服务贸易将全球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粘合剂”作用日益凸显。经合组织国家经济总量的80%、制造业出口增加值的48%来自服务,占全球出口总额20%的服务出口贡献了全球外贸增值的近一半。五是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增添了服务贸易发展新动力。中国国务院出台了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3个文件,服务贸易支持政策日趋完善,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建立。

房爱卿强调,商务部将围绕“扩规模、优结构、增动力、强基础、促平衡”开展工作,采取六大新举措,培育服务出口能力:一是建立服务贸易发展新体制。依托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在管理体制、促进机制、政策体系、监管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建立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相适应的新体制。二是打造服务贸易发展新优势。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服务出口重点领域指导目录》,培育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的出口能力。三是培育服务贸易发展新支撑。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跨国服务贸易企业,一批主业突出、国内领先的现代服务贸易企业和一批独具特色、善于创新的中小服务贸易企业。四是探索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推动服务贸易新模式发展,加快培育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商、云众包等服务新业态。五是拓展服务贸易发展新空间。通过扩大开放引领服务贸易发展,健全“走出去”促进体系,以海外投资、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国际产能合作等带动服务贸易发展。六是健全服务贸易监管新举措。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信用评价、公共服务功能,实施“互联网+监管”,形成各部门协同监管和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监管体系。

服务贸易创新篇6

【关键词】贸易金融;趋势;应对策略

一、贸易金融的未来趋势分析

1.贸易金融的纵深发展

贸易金融的核心就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这决定了贸易金融服务体系中就包含了大量的中小企业,贸易金融的未来发展空间更为广泛,会和银行票据、商业票据等具有较高变现能力的流动资产进行组合优化,进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而随着我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贸易全球化也必将成为昂展趋势,这对于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实现跨时区、跨国家以及跨币种的结算和服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也要和企业一道走出去,加大对海外业务的拓展,从而真正实现全球化的金融服务。

2.产品服务向综合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单一的融资结算在金融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小,集成化和综合化的融资结算方案占据较大比重,因为综合化的方案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最大化的资金收益,同时还能够规避汇率风险。这种综合化和集成化的发展会逐步演变成典型的“1+N”服务模式,银行在设计金融贸易服务产品时,要综合企业的上下游来制定整体的金融服务,并对产业链的上下游关键点进行统筹,并在此基础上提供集成化的融资、结算和账户管理服等金融性的衍生服务等,从而确保整个产业链的正常运行。

3.创新研发将成为常态

在全球化的经济大潮下,传统的单一方式能够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少,如果没有创新点就很容易在实施过程中被大量复制而导致竞争的惨烈,在这个背景下,要想保持贸易金融的持久竞争力,创新研发就成了必要的前提,只有通过有效的创新才能够保持个性化和差异化,才能够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未来贸易金融的创新需要从利率和汇率变动;人民币国际化;监管逐步放松;产业链条延长这四个方面进行创新,这些创新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和商业银行的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是提升商业银行金融贸易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4.融资交易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渠道支付系统的日益成熟,很多商业银行不仅会通过自建的网上银行或者电话银行直接向企业提供贸易金融服务,同时在电商的快速发展趋势下,和电商企业进行合作,借助电商平台的信息源来制定专门的融资额度核定标准,从而为网店客户提供高效的在线融资和结算的服务。

二、提升贸易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1.建立全面的客户关系管理平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一体化的管理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全球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就是商业银行完善客户管理的重要保障,对此商业银行要重视银行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基于全球的统一客户信息平台,进而实现在银行内部形成功效,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动全球的客户进行相互推荐,并积极推动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也就是全球客户经理、全球产品经理和全球风险经理相互合作,从而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贸易金融服务。

2.进一步强化一体化的跨境服务能力

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三个方面来着手,第一要强化国际金融业务的通力合作,将贸易金融服务体系中涉及到海外机构,境内外同业服务资源充分的整合,从而帮助商业银行实现跨境服务能力的最大化。第二要统筹贸易金融服务产品和管理,建设具有全球信息共享能力的数据仓库,促进境内外的贸易金融服务能够红丝线及时的沟通和交流。第三对跨区域的金融服务提供有效保障,对现有的金融产品业务进行梳理,制定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并在后台集中管理整合,建立跨区域的数据处理中心,从而对跨境的金融贸易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持能力。

3.构建灵活的创新机制

随着国际经济的复杂化,商业银行的竞争惨烈化,银行的贸易金融如果不能够实现持续的创新机制就很难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而支持贸易金融创新的三个基本主要就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是要实现扁平化,贸易金融的新产品研发过程尽可能的缩短流程,比如创业产生到研发再到推广都要最大限度的缩短研发周期。第二从直达方向创新,搭建全面和开放且协同的贸易金融创意在线平台,通过向广大员工、客户来收集创意,从而有效的激活商业银行的创新。第三要培育创新文化,加强培训和完善激励措施来充分调动贸易金融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热情。

4.建立全面的贸易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风险控制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因此一方面要加大贸易金融的创新力度,另一方面就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增加物权和债权等手段来补充信用保险,在设计产业链融资方案时,要尽可能缩短风险资本的占用周期,从而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资本占用来支持最大化的贸易金融流量。

三、总结

贸易金融创新已经成为趋势,通过创新贸易金融,把握未来贸易金融发展趋势,并在此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创新才能够让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车德宇.我国贸易发展新形势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中国金融,2010(18)

服务贸易创新篇7

1 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其特点

电子商务主要是指利用开放的互联网网络环境,打破商业贸易时空界限,促成交易双方在不相谋面的状态下达成合作交易的新型商业运作方式。因互联网本身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全球性,以其为依托的电子商务运营成本也相对较低,交易效率高。随着商业经济全球一体化深度显著提高,电子商务已成为了全球各国进行商业贸易往来的重要手段。就电子商务运营结果而言,电子商务的存在不仅为商业往来提供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减少了交易双方的贸易成本,提高了交易双方乃至各国的经济效益,还变革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使得国际贸易得到更多的创新契机。

目前,电子商务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1 电子商务能提供较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电子商务赖以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多样化、信息处理速度明显加快、信息传输质量高、整个计算机系统得到优质建设与服务等。就整体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体系而言,其充当着连接交易双方的桥梁作用,有利于交易双方打破时空限制,更快达成自身的交易目的。

1.2 电子虚拟市场形成

电子商务以开放式的互联网环境为载体,可直接实现不同地域交易双方的合作,这也促成了电子虚拟市场的形成。相对于当下普遍流行的实体贸易而言,电子商务促成的电子虚拟市场,无疑为商品、服务销售提供了更畅通的交易渠道。

1.3 全球化市场形成

传统的经济贸易市场是实体交易市场,其低速交易决定了企业商品、服务交易难以无限扩大其市场贸易规模。而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商品以数字化信息的形态得以迅速传输给需求者,大大打破了实体交易的时空限制。加之电子商务具有开放性和全球性,促使利用电子商务开展贸易的交易主体也能轻易地将交易范围由原来的本国经济市场扩大到全球化大市场中,全球化市场正式形成。

2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 国际贸易公司虚拟化

电子商务贸易突破全球贸易地域限制,大大方便了国际贸易公司的国际贸易服务往来。因电子商务操作便利、成本低、信息传输效率高,国际贸易公司往往会采取战略联盟的方式构建与共同经营虚拟公司。而国际贸易公司相互合作形成虚拟联盟,并利用虚拟经营方式开展贸易合作与竞争,不仅有利于提高商品、服务信息传达与传播的效率,还有利于信息化发展模式更适应现实贸易发展的需要。同时,国际贸易公司虚拟化还可强化国际贸易的个性化交易与多样化交易,细化贸易市场分工与合作,提高各种资源的互补力度与互相利用效率,最终形成利益共享的贸易状态。由此不难看出,电子商务下促使国际贸易公司实现虚拟化,带来的影响是巨大且有利的。

2.2 虚拟贸易空间形成

运用电子商务进行虚拟交易有利于强化网络虚拟交易信息的交换速度,创造出更具实用价值的资源,进而构建全新的虚拟贸易市场空间。在这个虚拟贸易空间中,传统实体贸易的地域限制、时间限制都被打破,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市场正式形成。该全球市场是比实体市场还要广阔的市场,而且在这个更广阔的全球贸易市场中,信息快速流动提高了资本要素、物品要素、技术要素等多项要素的优化配置效率,使得全球各个市场在虚拟贸易空间的带动下进一步向前发展,此时,各国的贸易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贸易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可以说,电子商务促成虚拟贸易空间,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3 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创新表现

3.1 国际贸易方式创新

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其主要表现有:(1)电子商务作为虚拟化的国际贸易方式,已成为现代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目前,国际贸易往来各方都已选择电子实时沟通方式,而不再选择面谈等实体方式来交换贸易信息;(2)在电子商务的优势影响下,形成了两种突出的国际贸易方式,一种是完全国际电子商务,另一种是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其中,前者重在指通过电商方式完成国际贸易各方的商品供应活动与业务结算活动,即在完全国际电子商务中,商品、服务的交换完全是在虚拟网络上完成的。而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则是指商品、服务信息需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虚拟网络,但商品交易、服务交易还需通过一些传统渠道来实现,即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是一种线上线下相互配合的国际贸易方式;(3)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推动了贸易单据纸质化转化成了贸易单据电子化,并由此优化了国际贸易程序,变革了传统的交易方式。贸易单据的纸质化,一方面符合全球低碳经济理念,减少了木材等原材料的损耗,另一方面又提高了信息的储存质量,增加了储存空间,减少了实体储藏室资源浪费,使得储藏室等实体资源得到更优化配置,进而降低企业单据等资料的储藏成本和整体运营成本,间接提高了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总体而言,电子商务是通过国际贸易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规模化乃至实时化等手段来促进国际贸易方式发生变革与创新的。

3.2 国际贸易宏观管理方式创新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国际贸易监管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也对国际贸易宏观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新特点,国际贸易宏观管理方式创新手段出台――电子政务。具体来看,主要表现有:(1)我国依托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对出口商品的配额推行了电子招标方式,使参与招标的企业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投标资格认定及商品使用配合调整信息;(2)进出口商品可直接通过网络申请的方式从外经贸主管部门申领进出口许可证,而无需按部就班到多个实地窗口办理进出口许可证;(3)在海关方面,电子化的海关管理与海关电子报关管理系统出台,大大简化了报关手续;(4)我国在商品检验检疫管理方面正式落实了进出口商品管理系统内数据通信网,使进出口货物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取得受理报验与签发商检证书等重要证件;(5)外贸业务整体运营过程实现了完全电子化。即国际贸易客户或相关贸易伙伴均可通过符合国际标准的网络货物跟踪系统实时查阅货物物流情况,大大降低了信息查阅成本,减少了货物丢失风险,也降低了商品的风险控制成本。不难看出,国际贸易宏观管理方式的创新给国际贸易各方都带来了较大的好处。

3.3 国际贸易运行机制创新

电子商务加快了国际贸易信息的流动使依托信息交换为载体的网络虚拟市场正式形成,并由此创新现行的国际贸易运行机制,使世界市场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具体来看,国际贸易运行机制的创新主要表现有:(1)国际贸易管理组织得到进一步改革与创新。国际贸易企业构建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不仅可实时查看企业的财务、物资报表等经营情况,还可直接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后台统计企业内部数据与外部客户贸易外来数据,从而使企业上层管理者能够迅速把控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进而针对企业发展做出正确决策,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同时企业内部治理与内部控制得到明显优化;(2)在电子商务优势的影响下,依托信息技术进行全球化经营贸易活动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即电子公司正式形成。电子公司有效整合了互联网优势与企业经营优势,使得企业能够跨越国界限制与他国消费者进行实时双向沟通和贸易往来,进而提高国际贸易的整体效率;(3)在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商品、服务都直接转化成了数字信号,有形与无形贸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清晰;(4)电子商务打破时空限制,突破了传统贸易时空限制和国际贸易往来限制;(5)流动于国际贸易市场的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和市场垄断现象明显减少,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效率提高;(6)电子商务强化了国际贸易竞争。电子商务是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新产物,其出现与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商家与消费者的联系,从而在促使商品生产、服务在全球市场流动的同时又增强了国际贸易的竞争。

3.4 国际贸易营销方式创新

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发展推动了市场营销的巨大变革,也促进了国际贸易营销方式的创新,其中电子营销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首先,相比传统的国际贸易营销方式,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在帮助企业挖掘客户时使企业更关注客户的需求,并尽可能为企业谋求最能满足客户需求,且又能让企业获取最大化利益的营销决策。在电子营销互动功能辅助下,客户对商品的选择主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买卖双方双向互动交流趋势愈加明显;其次,利用电子营销,国际贸易中企业与客户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一对一”营销关系,即网络整合营销的创新。这种营销关系的建立,使客户对企业商品、服务更加信赖;再次,随着电子商务逐日深化,互联网使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愈加密切,网络定制营销方式随之而生。客户可自行设计自己想要的商品与服务,交由企业帮忙定制,以完成自己的商品需求。这种新型营销方式不仅节约了客户的需求时长,还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企业与客户双方的经济效益;最后,电子商务催动了“软营销”方式的流行。在电子商务之前,企业主要采用传统广告和人员推销两种营销方式将商品、服务信息灌输给客户,进而提高客户的选购欲望。但“软营销”则不同,它通过对“网络礼仪”进行包装,如品牌故事、优美文章等吸引客户,使得客户能够感受到商品、服务的优势,进而产生消费欲望。可以说,以上四种国际贸易营销方式的改变,都把客户需求放在了第一位,这是营销方式创新的最大变革之处。

4 结语

服务贸易创新篇8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服务贸易自由化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服务贸易开始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国际服务贸易的年增长率开始首次超过国际货物贸易。特别是《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正式签署,中国坚定不移地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中国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世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加速了中国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的步伐。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SWOT分析

(一)国内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优势

1、劳动力、原材料等用于服务生产的要素禀赋充裕且成本低廉

众所周之,中国拥有13亿人口,人口总量占世界总人口的1/4 还要多,因而其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是相当充裕的,同时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我国在旅游服务产业、建筑服务业、工程承包业和劳动输出服务业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2、东部区域服务贸易发展快速,带动中西部服务产业升级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大幅度地提升,尤其以东部地区发展势头最强劲。服务业越发展、就有越多高科技人才汇聚于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密就越大、人民的收入水平就越高,就会形成大型的现代服务产业中心城市,并且逐步向周边省份转移服务产业,最终形成许许多多格局分明、特色显著的服务贸易产业集群。总而言之,拥有较发达的服务产业的东部省市对于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服务业发展会起到很大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二)国内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劣势

1、我国服务贸易起步晚、规模小、竞争力弱且服务业高新技术创新能力较低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西方发达国家晚,服务贸易规模还比较小,世界服务业竞争力不强。中国无论是从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约32%-41%),还是从服务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比例(约27%-35%)等方面来说,较发达国家的75%以上的比重都差距很大。本国的服务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必要的服务生产的物质与技术基础,这便造成我国在现代服务产业易受到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制约。

2、国内服务业结构不合理,过度集中于资源密集型服务产业

我国具有优势的传统服务行业均属于资源密集型服务业,对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要素需求巨大且服务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我国在金融保险、信息通讯等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高附加值服务产业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

3、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仍不完善且服务部门管理水平低

目前,我国至今未形成一套规范和指导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完善的基本法律法规。更严重的是,我国的有些法律法规不能与国际通用法则相一致,严重制约我国服务贸易立法过程的公开性和通明性。

(三)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中国服务业的机遇

1、《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署为中国服务行业吸收外资、引进技术提供难得机遇

(1)《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提出了例如国民待遇、透明度原则、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条件、最惠国待遇、分步骤自由化和经济与技术等方面的优惠协议,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服务贸易行业具有积极作用。

(2)中国借服务贸易自由化之契机,全方位、多领域地吸收外资

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外资准入门槛会进一步降低,大量海外游资会涌入诸如信息查询与分析服务、民意调查结果分析等我国尚未涉足的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领域,大力加快我国“空白服务产业”的建设;同时,雄厚的海外资金不但涌入道路、通讯、网络等服务产业的基础建设,增强我国服务业的硬件配套设施,而且还将源源不断地投入到金融保险、物流分销等高新技术领域,提升我国服务贸易产业软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2、将世界服务市场的竞争机制引进中国,促进国内服务业结构的更新与升级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将世界服务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入国内服务业体制中,国内服务贸易市场竞争逐渐增强,不断促进我国服务企业加快技术更新、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重视人力资本,进而提升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3、中国借此契机来效仿发达经济体应对服务贸易全球化的可行措施

中国通过学习、效仿国外先进举措,结合本国的实际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必然能够促进中国的服务贸易健康稳定地发展。例如:美国和英国在应对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时,采用“突出重点服务产业”的政策,加大对于本国高新技术优势服务产业的投资力度、立法为国内优势服务产业提供完善地法律保障和各种优惠政策。美国和英国最终取得的成果是,美国在“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领域领跑世界通讯服务业,英国早已建成世界最大里离岸金融市场,长期保持金融服务市场的“霸主地位”。

(四)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中国服务业的挑战

1、国际贸易自由化加剧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

服务贸易自由化只会不断加剧我国的“东中西部梯度发展”和“资源密集型服务产业主导”等不均衡的发展模式,大量的外资涌入服务配套设施相对比较完善的东部沿海地区,扩大了东部沿海与内陆省份的差距,加剧了我国服务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2、服务市场开放对我国“幼稚服务产业”造成巨大冲击,阻碍服务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的幼稚产业主要集中于刚刚起步的新型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如金融保险、管理法律咨询、信息通讯技术等。这些服务部门尚属起步阶段、自身发展缓慢、易受外界市场的干扰,一旦我国加速进入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必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从而不利于我国民族服务业的崛起。

3、服务贸易全球化恶化我国贸易逆差,威胁国家经济稳定发展

大量的进口服务产品使得中国负担沉重的服务贸易逆差,大幅度地抵消了本国在货物贸易方面的顺差,甚至在引进技术服务的过程中,背负了巨额的外债,这种“服务贸易逆差”效应不利于中国发展自身的服务产业。

中国逐步开放其服务产业领域,其中更包括一些刚刚起步的新型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如金融保险和信息通讯等),这些产业大多属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行业,对于一国的经济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行业的对外开放增加了我国服务产业甚至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二、中国应对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对策分析

(一)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中国应该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有机的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一方面,货物贸易的发展可以为发展本国服务贸易提供坚实的物质和经济基础,中国可以用货物出口创汇购买国外先进服务商品,扩大本国服务贸易进口量;另一方面,一国服务贸易的高速发展也是促进货物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国应该充分认识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互促进和依赖的关系,凭借自身货物贸易市场的发展优势来加快发展本国服务业。

(二)中国充分利用服务贸易作为先进技术转让载体的作用

我国应该有条件地、循序渐进地开放金融、保险、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服务领域,极大限度地利用服务贸易作为先进技术转让载体的作用。中国需要引进高新技术服务产品,中国采取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逐渐开放本国服务贸易市场,有效地发展的本国服务贸易,优化本国的服务贸易结构和服务水平。

(三)制定一系列的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战略

1、“走出去”战略要求我国转变自身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模式,才能在日趋激烈的世界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要在有利的政策指导下、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大胆的跨出国门,为全世界的消费者提供有关服务贸易的各类先进产品和技术。

2、“自主服务品牌”战略要求我国服务企业要不断进行品牌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提高整体行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促进自身的规模化、产业化、创新化和网络化的行业建设,最终形成规模大、信誉好的跨国大型服务企业或服务产业集团。

3、“高附加值产业导向”战略,即我国要充分意识到高附加值产业带动整体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要将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等高新服务产业作为发展核心,力争将我国现有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粗放增长模式转变为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内涵集约型增长模式。

(四)扶植本土优势服务产业、维护幼稚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我国应该加大投融资力度、完善这些先天优势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因地制宜地在我国不同省份发展具有当地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传统服务产业,维持自身在全世界传统服务业的优势并大量出口和创汇。

我国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生产资料等扶植刚刚起步但发展潜力巨大的“幼小服务企业”。这些企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好但规模小和起步晚等特点,因而我国政府应尽力采取保护措施,从税收减免、加大科研投融资等方面扶植“幼小服务企业”,将其至于全面保护之下,以培养其后发制人的竞争优势。

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可以提高服务产品的生产效率、改善一国的服务贸易结构和服务贸易水平、促进本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我国应该充分意识到金融保险、信息通讯和计算机产业等对于激励国民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要素向高新技术服务产业的流向,提高本国服务行业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含量,强化我国在世界服务业的竞争力。

(五)提升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

我国需要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合理设置高等学府和其他机构的学科设置、提升本国服务从业者的法律和经济等业务知识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复合型”技术人才库。我国还应该加大对于服务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比如为优秀海外留学生提供回国创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吸引世界各地的金融服务人才、软件工程师、律师、注册会计师等优秀人才来中国发展和工作,为中国服务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给中国带来了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大量资本等机遇,同时也使中国服务贸易市场不可避免的与世界服务市场连为一体,增加了本国服务贸易市场和本国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中国拥有劳动力密集服务产业的先天优势,也面临了高新技术服务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等发展瓶颈。因而,中国只有充分的利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技术,不断升华服务产业结构并且增强自身服务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才能够追赶上世界经济变革的步伐,促进本国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尤勇.论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及其对我国的挑战[J]. 经贸论坛, 2008,(2)

[2]徐桂民,鞠磊.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收益和成本[J]. 经济理论问题, 2007

[3]赵涛.应对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之策[J]. 中国财政,2009

[4]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2010[R]. 国商务出版社, 2009

[6]Dominick Salvator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M]. Q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6(9)

上一篇:网络攻击应急演练范文 下一篇: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