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09-21 09:20:00

对外贸易的方式

对外贸易的方式篇1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形势,并就对外贸易中贸易条件恶化、竞争力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的几点理论思考。

2007年我国的进出口总值达176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顺差1774.7亿美元,增长74%。伴随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市场国际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以低成本、低价格取胜的竞争优势不仅不能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还有可能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贸易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以期达到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

1.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

(1) 相对于货物贸易,我国的服务贸易比较落后。据wto统计,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为7620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的7.3%;而服务贸易出口额为810.2亿美元,仅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4%。同年,我国货物贸易在世界上排名第三,服务贸易排序第八;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贸易总是逆差,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达97亿美元,尽管2007年逆差额减少,仍为40.1亿美元。

(2) 出口产品结构仍不合理。目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比例提高,突出表现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商品还远未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领域,我们仍然属于净进口国,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仍然呈现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费品换取资本品的格局。

(3) 从贸易主体结构来看,外贸受制于外部因素。我国出口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只体现在最终产品上,主要是生产环节上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技术水平、研发能力、核心技术、产品品牌、营销网络还受制于外来的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主导机电产品的出口格局。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我国全部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73.7%。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中一般贸易额723.1亿美元,外商占57.6%;加工贸易出口2398.9亿美元,外资企业占86.6%,主导了加工贸易中的机电产品出口。

2. 对外贸易结构现状的原因分析

(1) 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没有适时调整,在亚洲“四小龙”成功运用“出口导向”政策实现经济的巨大飞跃后,我国也采用这种外贸政策。不可否认,当时出口导向型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出口额的大幅增长,这个政策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以量取胜,相互降价”是扩大出口的主要手段,出口秩序混乱等种种弊病暴露出来就不足为奇了。

(2)“比较优势说”没有动态运用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尽管目前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已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我国只是承担了组装、装配的角色,这部分附加值低,其实质仍然是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较低的污染排放成本等因素推动出口的增长。

(3) 没有及时调整引进外资政策,目前,外资已逐渐从合作、合资转化为独资、控股等方式,2007年,外商独资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例为67.33%,大大超过中外合资的22.90%,况且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只是将生产环节放在中国。在这种形势下,技术的溢出效应就要减弱,企业的管理水平得不到显著提高,“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不能实现。

3. 从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角度提出贸易发展的对策

(1) 转变发展观念,加快结构调整转型步伐。以“共赢”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外贸经营环境。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需从单一考虑本国利益转变为树立一种“共赢”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通过技术引进可缩短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通过进口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出口结构调整;通过进口可为出口打开更广阔的通道,创造更好的出口环境。在重视出口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进口,优化进口结构,以实现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贸易额不能再成为发展的唯一目标取向,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提高出口效益,应成为发展中更关注的方面。

(2) 向知识密集与研发领域进行政策倾斜,集聚并提升知识产权优势,发展知识产权战略。比较优势的局限就是“比较优势陷阱”和二元经济结构下的“贫困化增长”;竞争优势涵盖着国家、产业从高到低的多层次内容,要求极高,我们一时很难满足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全部要素(四种新要素和两种辅助要素)的要求,而只是产权优势则可以以相对较小的局部性投入,获得局部的、赶超型的、战略性的优势。

(3) 优化贸易结构,完善贸易方式。首先,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就是要鼓励那些附加值比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商品多出口,限制出口大量耗费能源、资源的商品。逐渐转变竞争手段,从“以价格取胜”转变到“以质量取胜”;要提高银行、金融、保险、电信、运输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其“走出去”。其次,提升加工贸易产品结构。2007年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达53%,其在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霍建国.中国外贸与国家竞争优势. 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2

对外贸易的方式篇2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 增长方式转变 对外贸易

一、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划分

近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将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主要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粗放型”依靠大量使用低价劳动力和资源,特征主要包括: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缺乏自主品牌、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低,加工度、附加值,国际竞争力都较弱,环境污染问题、贸易摩擦问题不断,经济效益低下,是一种典型的规模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特征主要包括:经济增长效率高,质量效益非规模扩张;国际竞争力强,通过产品的高质量获得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环境污染程度低,能源消耗少;集约型外贸增长方式不是简单的追求外贸规模,而是以获取最大经济福利为标准。

二、长株潭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省的核心区域,地理位置呈品字形分布,总面积为9.68万平方千米,占湖南省的13.3%,人口占18.9%,长株潭经济总量近年来增长迅速,但目前仍然依靠劳动力、资源等成本优势取得外贸业绩。我省外贸进出口主要有以下特点:我省外贸进口从下降趋势转变成了增长趋势,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三项指标都创了历史新高,有了新的突破。对新兴市场进出口总体优于传统市场。进出口商品多元化趋势明显。加工贸易和三资企业对全省外贸贡献加大。企业主体进一步增强,资源和原材料类企业下降明显。

(一)长株潭出口贸易的粗放型增长

长株潭进口产品主要有铁矿和机电产品,而出口产品主要有农产品、机电产品和重金属原材料等。其中出口产品主要是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高耗费、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出来的。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按照比较优势来定位,长株潭城市群的大多数产业仍属于中低端水平,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多数,企业竞相压价,导致企业出口效益不高。总的来说,长株潭出口贸易基本上是以量取胜,出口商品档次不高。

(二)长株潭出口产品质量不高

长株潭外贸产品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出口方面,长株潭出口商品主要以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方面,进口商品比较单一。(2)出口市场结构不优。对外出口对欧美日等发达市场的依赖程度仍然比较高。(3)龙头企业规模不大。(4)贸易方式比较单一。五、外贸环境有待改善。

(三)长株潭企业不重视开拓名牌产品

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转为了以质量竞争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品牌作为高质量的象征,越来越成为各个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但是,目前长株潭自主品牌出口很少,能称得上名牌产品的更少,少数企业只追求眼前利益,不把精力放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塑造品牌上,而是进行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因此,长株潭企业应重视开拓名牌产品。

三、长株潭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分析

面对各种制约长株潭城市群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有必要提高长株潭城市群开放型的经济水平,这对加快转变长株潭城市群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方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开拓多元化目标市场

首先,开拓多元化的目标市场以促进贸易的平衡发展,这是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其次,利用高新技术来改进传统出口产业,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利用科技兴贸战略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从而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来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二)积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扩大加工贸易,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本质上是产业由低附加值状态转向高附加值状态、低技术水平向高技术水平状态转变的过程。长株潭城市群加工贸易比重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长株潭应该抓住这种机会来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加工贸易进出口业务。

(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外贸竞争不再仅仅是是粗放型增长模式下的资源和低价劳动力取胜战略,更多的是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提高长株潭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是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从企业方面来讲,企业的发展在于自主创新,企业家作为一个企业创新的核心,要组织企业的创新活动,以此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企业要建立激励员工创新的激励机制。从政府的角度看,企业要想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必须做到服务体系的完善,创新环境的优化,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等。

(四)提高服务贸易比重

努力提高服务贸易比重。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开放度的提高,长株潭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服务贸易出口呈现迅速增长之势,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由于服务贸易产品附加值比较高并且所需资源较少,风险小,对环境破坏少,其产品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国际产品竞争中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高。服务业也成为长株潭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式。

(五)大力发展绿色贸易

绿色贸易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贸易方式旨在于以一种健康的贸易方式来发展对外贸易,在不损害人类生存环境、不污染生态环境,不损害人类健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长株潭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矛盾,它能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价格形成机制中去,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追求。我们绿色贸易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走绿色贸易之路是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必经之路。参考文献:

[1]Dong He,Wenlang Zhang.How dependent is the Chinese economy on exports and in what sense has its growth been exported[J].Elsevier Journal,2009(1):87-104.

[2]Abdul Jalil,Mete Feridun.The impact of growth,energy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the environment in China[J].Elsevier Journal,2010(2):284-291.

[3]刘晓玲.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探折[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12.

[4]侯德文.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2(15):5-6.

[5]黄世良.试论湖南外贸中的质量提升与规模扩张[J].民族论坛,2012(24):59-62.

对外贸易的方式篇3

    从总量来看,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本身作为一种贸易方式也同样处于不断演进之中。本文考察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演变路径,进而以加工贸易为例,从产业链和路径依赖理论出发,探讨了其对外贸易的创新方式和演进方向。在此基础上,以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为基础,对如何转变我国外贸企业的对外贸易方式、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及其转变

    (一)我国对外贸易及贸易方式

    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始于改革开放,1978到1997年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增长近17倍。进入21世纪,尤其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虽然发生重大变化,但贸易总额增长势头不减,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贸易方式指的是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采取的各种交易方法。在对外贸易中,交易通过贸易方式展开,具体方式因地区、商品、需要和对象的不同而有差异。当前的国际贸易方式众多,其形成也经历了一个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对于贸易方式而言,其本身是不断变化的,新的贸易方式也会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出现。随着国内外贸易环境的变化,我国出口增长已经逐步放缓,这说明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已经出现了局限。能否在符合国际惯例基础上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方式转变的新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对外贸易方式转变

    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随着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迁,我国当前的贸易结构、贸易方式与国民经济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这就要求贸易方式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同时,贸易方式的转型也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就业和全面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走向多样化发展。加工贸易仍是主要的贸易方式,且保持较高的增速,而从贸易顺差的外汇来源来看,加工贸易也占主要地位。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近年来的增速加快,一般贸易逐步摆脱了贸易逆差状况,且顺差逐年增大。其他贸易方式则处于劣势地位,但发展较快,尤其是其中的小额边境贸易、租赁贸易。因此,从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方式的现状来看,尽管我国已经加快了转变对外贸易方式,但从大的格局看,我国对外贸易方式转变的潜力依然很大。

    加工贸易与加工贸易企业转型

    (一)加工贸易及加工贸易企业生产控制方式

    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一国以不同方式进口原材料或者零部件,运用本国生产能力加工成制成品之后出口以获取外汇的贸易方式。这种贸易方式本质上而言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加工贸易一度在我国大行其道,带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但是,由于入世以来加工贸易的运行方式变化较大,理论界对加工贸易的争议较多,其中的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对加工贸易方式与企业生产控制的关系缺少深入分析。对于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控制分析的公认方法是运用合约理论与信息经济学理论框架,该理论的研究认为,加工贸易的生产控制模式是中外双方之间采购权与所有权之间的分配。当权力归属一方时,此种模式是独占,反之则为分治。由于加工贸易方式本身合约的不完全性、资产专用性和谈判权的差异,中国的外资企业有将加工业企业所有权和采购权分离的趋向。同时,从产业特点和生产率的差异来看,生产控制模式同样会产生。而基于纳什均衡进行分析,也可以得出讨价还价过程在加工贸易企业所有权与采购权之间分配时的重要性。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看,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控制权,本质上是中外双方经营权与产权的归属问题。来料加工中外方负责销售,中方加工。进料加工则具有相对独立性,其采购权和销售权相对独立。因此,在生产控制上,这两种细分的贸易方式也被区分出来:来料加工生产控制比较简单,原因是销售与采购权在于外方;进料加工则较为复杂,中方进料必须采购特定国家的产品,销售则由外方制定企业形式。

    (二)加工贸易企业转型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高技术行业出现了“价值链模块化”的倾向,我国企业基于模块化的价值链,有些已经开始超越简单组装而走向涉及和营销等高附加值阶段,这说明了我国的加工贸易正在发生转型。而从价值链的角度看,这种转型的成本和可行性很大程度上由其本身的控制能力决定。就我国当前加工贸易的现状而言,由于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权主要掌握在具有销售权的外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的基础尚不完备,不能依靠这些企业实现升级转型,但却间接地为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管理和资金支持。但是,对于一些拥有销售控制权的企业而言,其转型升级能力是具备的,这些企业是我国加工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主体。同时,对于一些高技术企业,其加工贸易方式完全可以走产业链的中高端,建立自己的品牌声誉,也可以走向转型。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我国贸易方式的演进入世以来,我国贸易方式转型加快。从路径依赖理论看,无论是加工贸易,还是其他贸易方式,我国国际贸易方式转型已经开始并加逐步加快。这里将以路径依赖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我国贸易方式的演进趋向。

    路径依赖理论指的是具备正反馈机制的体系在偶然事件作用下会被系统采纳,进而沿着一定路径发展而不会为其他潜在更优的体系取代,即过去的发展对当前事物未来的影响。该理论在技术变迁中强调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会因为市场的强化效应而统治市场,同时认为经济发展在路径上往往难以摆脱过去事件的影响,形成一种非可逆的自我强化效应。以报酬递增为例,这种效应就形成了某种路径依赖的正反馈效应。路径依赖理论同样对于制度变迁有重要作用。对于制度的预期越普遍,其持久保留的确定性越大。由此可能产生路径依赖的无效率后果。我国贸易方式的变迁中同样存在着路径依赖。首先,在体制方面,受固有的评价体系影响,我国过分强调顺差,导致过度出口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同时,一些地区产业结构在过度出口中趋同化明显,管理混乱,导致出口结构单一,贸易条件恶化。其次,从产业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农业比重过大,对其他产业的拉动很小,第二产业附加值较低,出口效益较低,服务业发展也相对滞后。再次,在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我国企业缺乏创新的环境,自主能力差,销售渠道单一。这些原因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将可能导致我国贸易方式转变中的重要阻碍。贸易方式转变与外贸企业转型的几点思路从路径依赖理论看,我国贸易方式转变与加工企业转型必须克服“依赖性”的体制、产业水平和自身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弱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

对外贸易的方式篇4

关键词: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外国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9)04-0001-12

加工贸易在中国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内许多学者对加工贸易的研究是从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等两个方面展开的研究,国外对中国加工贸易的研究则从加工贸易企业控制模式这个比较微观的角度分析外方和中方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控制能力和控制程度。

一、研究背景

根据海关总署对加工贸易的规定,加工贸易是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等(以下简称料件),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区别是:第一,料件采购不同,加工贸易的料件中全部或部分必须通过进口方式,而一般贸易的料件采购没有任何规定;第二,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获得的收益主要来自生产成本或收购成本与国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而加工贸易的收益主要是工缴费(加工费用),当然进料加工贸易企业还可能从料件进口中获得收益;第三,一般贸易的进口要缴纳进口环节税,出口时在征收增值税后退还部分或者全部税收,加工贸易进口料件不征收进口环节税,而实行海关监管保税,出口时也不再征收增值税。

一般情况下,加工贸易分为来料加工(单纯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进口并装配)贸易两种形式,来料加工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的基本区别是料件的所有权不同,来料加工贸易方式的料件是外方不作价提供给加工装配企业,因而产品的的所有权归外方,进料加工料件由中方购买,因而产品的所有权归中方。

之所以要研究加工贸易企业的控制模式,主要基于4个原因。

第一,加工贸易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占重要地位。1981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25亿美元,1994年超过1000亿美元,2000年以后,随着台湾计算机企业进入大陆,我国加工贸易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达到10305.8亿美元,占国际贸易的47.25%,这么大的加工贸易量,无论对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二,加工贸易企业的控制方式是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贸易转型升级的实质就是要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大的贸易利益,一般情况下,由于加工贸易企业的销售权归外方,因而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并不主要取决于中方的努力程度,而是取决于外方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基本定位。目前加工贸易的企业性质类型可以分为国有企业、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和民营企业等5种类型,随着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类型的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不同加工贸易企业,由于中外双方拥有的所有权和采购权不同,外方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控制程度就不同,这样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条件也就不同。

第三,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对加工贸易控制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逐渐成为加工贸易的主流,1998年,两类企业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为60.11%,其中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为38.10%,到2007年,两类企业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上升到82.51%,其中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上升到64.83%。外商独资企业通过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我国,对加工贸易企业控制模式产生很大影响,根本性的影响就是原来加工贸易的基础是中方提供厂房、土地,外方提供销售渠道,而目前外商所需要的土地是购买的,厂房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也属于外资企业,中方没有任何股权。由于没有任何所有权,采购权也自然就没有,这样也就不存在中方与外方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控制问题,而是外方企业与外方企业之间控制和被控制的问题。

在图2中,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两种形式表现的,一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采用加工贸易(一般采用进料加工贸易)的方式,是跨国公司企业内贸易的一部分。美国英特尔公司在中国成都从事芯片的封装、测试就是加工贸易的典型企业。。二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外包给契约企业的方式,而契约企业通过外国直接投资以加工贸易方式形成业务联系,尽管对于跨国公司而言,这类企业是外包企业,但外包企业不是国内企业,而是国外企业进入中国投资而产生的一个子公司。这种形式在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中占主导,以计算机加工贸易为主,惠普(HP)等是世界计算机品牌制造商,但他们大多将业务外包给台湾企业,例如广达、仁宝等,台湾计算机企业又通过到大陆投资的方式加工组装计算机,他们大多采用加工贸易的方式,销售到这些品牌制造商的全球网络。

第四,国内有些企业开始利用加工贸易的方式来形成自己的品牌,这些企业进口料件,生产出最终产品,并通过自己控制的销售网络出口到国外。

二、文献分类和研究现状

对于加工贸易的研究,文献颇丰,主要集中是否要发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工业化的关系以及加工贸易控制模式等3个方面。这3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但加工贸易控制模式是基础。

首先,国际贸易只是实现一国宏观经济目标的手段,在制造领域,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在制造业发达程度的表现,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工业化可以通过外资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实现,这种实现方式具备了技术(制造工序的模块化)、制度(贸易自由化)条件。其次,以外资特别是独资为主的加工贸易方式,其实质就是外方控制了加工贸易的所有权,因而,加工贸易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实质是为外方左右中国的工业化,不管加工贸易如何升级,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跨国公司以及契约企业。最后,由于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工业化是被发达国家所控制的工业化,因而即使实现了工业化,产业利益也相当小,这样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策制定者,就会提出是否要发展加工贸易的问题,这是加工贸易讨论的基本源头问题。

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中,是否要发展加工贸易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不应该发展加工贸易,这种观点认为,加工贸易的贸易利益不仅微小,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潘永源(1999)认为,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空间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造成出口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使国际贸易陷入“贫困性增长”。夏虹(1998)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角度分析了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认为加工贸易使我国处于不利的国际分工和利益分配格局,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小。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加工贸易会导致我国技术创新缺乏,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李蕊(2005)认为,中国经济应该走“开发主义模式”,

放弃加工贸易,实行技术研发和品牌战略,利用我国的大市场培植大企业,掌握核心技术,通过自主开发能力的提高,实现工业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加工贸易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加工贸易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一,发展加工贸易可以解决我国的就业。张华初、李永杰(2004)研究了加工贸易对我国就业增长的贡献,根据他们的估算,1992~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平均每年就业人数为3632万人。第二,加工贸易是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隆国强(2003)认为,加工贸易是发展中国家接受跨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而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相当大的比重是从事加工贸易的。同时,加工贸易适应了国际分工深化的趋势。第三,可以通过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喻春娇、喻美辞(2007)认为跨国公司生产组织正在发生变化,外包等形式使为跨国公司提供制造外包的企业获得技术外溢的可能性增大,而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利用技术外溢推动加工贸易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加工贸易来实现我国的工业化。朱有为、张向阳(2005)认为在制造模块技术下,国际分工更加细化,从产业间分工转为生产环节的分工,每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是体现在某些产业,而是体现在某些生产环节或者说是某些制造工序。因此,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应该从以往的推进产业升级转变为推进产业链条升级。其升级的台阶为“简单的组装一复杂的组装一零部件制造一零部件研发一最终产品研发~自由品牌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刘德学、苏桂富、卜国勤(2006)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我国的加工贸易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升级态势,从价值链环节看,已越过了简单组装而进入到加工阶段并逐渐接触到了设计、营销等高附加值阶段。但总体而言仍然处在全球生产网络中较低层级的供应商。沈玉良、孙楚仁、凌学岭(2007)认为,如果不从全球生产体系下理解加工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模式及其带来的贸易利益,则要理解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和升级是十分困难的。现代加工贸易由跨国公司发起和推动,现代加工贸易是跨国公司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加工贸易的转型和升级的成本和可行性由加工贸易所在价值链的跨国公司对价值链的控制能力决定。因此,为了分析加工贸易对我国带来的贸易利益和转型升级的可能性,我们必须从跨国公司对加工贸易的治理的方式即加工贸易的生产控制模式及其影响进行研究。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是否要发展加工贸易以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实现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实质问题还是加工贸易的贸易利益问题,而加工贸易的贸易利益分配同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控制方式有关,尽管这方面的文献不是特别多,但是我们认为这是研究加工贸易的核心问题。

加工贸易控制模式研究就是中外双方对加工贸易企业所有权和采购权的控制方式,由于加工贸易企业的销售权控制在外方手里,因而对加工贸易生产企业控制权的研究不考虑销售权问题。外方控制了销售权并不一定完全控制了加工贸易企业,所有权和采购权的不同配置影响了中外双方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控制方式。

不管是中方,还是外方,生产控制不是双方的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才是双方的目标。而利润最大化是中外双方在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就会涉及产权理论,因而对我国加工贸易生产企业控制模式的研究就引入了不完全合约下的激励制度模型分析框架。

由于加工贸易企业大多属于外商独资企业,因而要研究加工贸易,就离不开外国直接投资所采用的方式,而北方国家企业是通过FDI垂直一体化进入还是通过外包企业进入有不同的理论分析(见表1)。

根据Hart和Moore(1990)提出的财产所有权模型(model of the property rights),在加工合约为不完全合约,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的不再是信息不对称问题而是“敲竹杠”问题,中外双方间需要对等的“纳什谈判”来分配事后收益的假定下,得出最优的战略选择。

Feenstra和Hanson(2002)利用Holmstrom-Milfrom提出的激励制度模型(model of incentive system),在加工合约为完全合约、外方和中方存在委托关系以及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假定之下,得出最优的战略选择。

根据两种权利(包括:所有权和采购权)的不同组合,Feenstra&Hanson(2002,2005)将中国加工企业的生产控制模式划分为4种类型:(1)外方同时拥有采购权和所有权;(2)外方拥有采购权,中方拥有所有权;(3)外方拥有所有权,中方拥有采购权;(4)中方同时拥有采购权和所有权。一般地,第一和第四类称为“独占”模式,第二和第三类又称为“分治”模式,相应的理论分析分别称为“独占”和“分治”假说。

Feenstra和Hanson(2003,2005)利用财产所有权的分析框架,引入人力资本专用性(包括合约的不完全性。)和外方的谈判权力等变量,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模型中涉及的具体假定:

(1)两个当事人为中方(加工贸易企业的经理人)和外方(销售方);

(2)无生产性的损耗,即一单位的投入品,被完全用以生产最终制成品;

(3)投入品的采购权可以在中外双方间抉择,而加工装配过程和最终品的国外销售分别由中方和外方负责;

(4)将产权和中间投入品采购权定义为加工贸易企业生产控制模式的核心内容,进而间接地影响当事人的事前努力的投入水平,也间接地影响中间采购的进价、加工装配阶段的成本、销售收入水平以及双方当事人的成本函数;

(5)当纳什谈判破裂时,拥有加工贸易企业所有权的当事人有资格获得残留利润,并可以通过和其他当事人签订合约继续加工贸易活动;

(6)当纳什谈判破裂时,相应阶段当事人的努力投资的边际收益将降低;

(7)当纳什谈判破裂并外方控制加工贸易企业的所有权时,中方只拥有采购权,才能改善其外部选择性,其事前的努力投资才能被第三方所认可。

Feenstra和Hanson将整个加工贸易活动被分为3个时段,第一期:当事人决定哪一方拥有工厂和哪一方控制进料的购买;第二期:当事人双方同时投入各自进行专用性投资;最后:当事人按规定进行投入品的购买,加工,销售产品,分配盈余。

作者分析的结果是,合约的不完全性对双方的影响是对称的,进而对生产控制模式没影响,而加工企业的加工的附加值(value-added in the processing factory)、外方的谈判权力和人力资本专用性(human-capital specificity)对生产控制模式作用明显。当人力资本专用性低,或者外方的谈判权重高时,外方可以通过将投入采购权转移给中方,激励中方的专用性投资,改善“敲竹杠”问题,形成了“分治”模式;当人力资本专用性高,或外方的议价谈判权重低时,应采取“独占”模式。随后作者对中国加工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认为,在1997至2002年期间我国的加工贸易模式

中,总体来说产权和投入控制权更倾向于分离,其中外方拥有产权,而中方控制投入采购权。同时,根据地区特征、产业特征、是否通过出口加工区、是否经香港转口,生产控制模式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在我国内陆和北方省份,由于出口市场厚度较薄,法律成本高,故可认为具有高的投资专用性,加工贸易企业大多采用“独占”模式,在南方沿海省份(特别是经济特区)的出口市场厚度高,法律效力强,故而投资专用性低,进而“敲竹杠”的成本低,加工贸易大多采用“分治”模式;在附加值较高的行业中,“分治”模式占优,附加值较低的行业中,“独占”模式占优;通过出口加工区出口或者经过香港转口时,“分治”模式占优,反之则“独占”模式占优。

王怀明(2006)认为,Feenstra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控制模式中沿海和内陆省独占模式与分治模式并存的现实情况,也没有建立产业特征与生产控制模式之间的理论联系,也没给出选择具体模式的条件。他提出:人(加工企业的经理人)不能等同于加工合约的中方,外方也应在加工装配阶段付出成本,并扩大了资产专用性的范围,进而沿用前人思路修改了模型,分析结果是: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控制模式不仅与资产专用性、外方的谈判权利有关,而且也同产业特点有关,它们也实质地影响独占或者分治模式的选择。一般情况下,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附加值低,加工企业大多采取中方独占模式,而机电行业附加值相对比较高,加工企业则以外方控制所有权、中方拥有采购权的“分治”模式为主。结合我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分布特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大多采用“分治”模式。

张居衍(2006)从中国加工贸易的两种类型出发,认可了加工装配权是由中方经理人来控制的,营销和销售环节是外方来负责的,而采购权是哪一方控制未定这样的假定,针对(1)相比契约外包,什么时候应该选择在加工贸易企业内生产;(2)对当事人来说,什么条件下该拥有加工贸易企业的所有权,什么时候权利应独占或分治。在纳什均衡范围下,将整个经济活动分成两个阶段,利用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理论,考虑了当事人在一体化和外包之间的战略选择,细化双方当事人在加工贸易企业主体内的权利分配和议价过程,列出双方当事人的支付矩阵,并解出每一种行动集合纳什均衡的条件,强调了市场厚度、交易效率和外部选择的作用,得出的结论是:当市场厚度不够时,双方偏好独占;当市场厚度增加时,双方倾向于分治,此时的外方倾向于拥有加工企业的所有权,而地方管理者则更偏好拥有中间品控制权;当市场更加厚且贸易更加有效时,在现货市场中与第三方的当事人主体从事契约外包变得比单纯地在加工企业内生产更令人满意。

三、文献不足及展望

从上面我们对文献的归类中知道,国内外学者对加工贸易的分析从原来的是否要发展加工贸易到目前加工贸易控制模式的研究,这些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政策意义。

但从整体对加工贸易控制模式的研究看,我们认为国内外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同时还有几个关键问题要亟待澄清。

首先,外商独资企业加工贸易的控制权假设问题。在第一部分,我们已经指出,外商独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占加工贸易额的比重达到60%以上,同时,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外商独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占76.08%。这种企业通过FDI方式进入我国,在图2中我们已经说明,这种企业或者是通过企业垂直一体化以加工贸易方式实现跨国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或者是通过外包方式通过本国或第三国企业外国直接投资以加工贸易方式实现跨国公司与契约企业之间的最优化决策。

对于以企业垂直一体化方式的加工贸易企业,不管是所有权还是采购权,或者任何其他权利,都属于跨国公司内部母子公司之间的权限设定,与任何第三国或者第三方企业没有任何权利分配关系。因而不存在Feenstra和Hanson(2002)对加工贸易企业两个当事人为中方(加工贸易企业的经理人)和外方(外企)的假设,在这种企业类型中,只有一个当事人,就是外资企业本身。因而其激励机制的设定只有母公司对子公司内部的激励机制,并不涉及到中方当事人。对于以国外母公司以外包方式进入中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其基本运行方式见图3,第一,发包方控制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市场,当然这个加工贸易企业可以承担一个发包方的业务,也可以承担多个发包方的业务,而承担多少外包业务取决于承包方的决策。第二,通过FDI进入到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属于承包方的子公司,加工贸易企业的决策取决于承包方对其的决策权限界定,因而也不存在中外双方当事人的假设基础。第三,由于存在着发包方控制着销售权,因而尽管发包方没有控制所有权,但可能控制着采购权,或者其他同加工贸易生产有关的权利。

但是,不管是垂直一体化的加工贸易方式,还是外包的加工贸易方式,其共同的特点是外方完全控制了加工贸易企业,中方没有任何参与权利配置的可能和形式。

其次,销售权的假设问题。目前研究加工贸易控制模式一般假设销售权归外方,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是否所有加工贸易的销售权归外方,另一个问题是销售权归外方,但不同企业类型和销售网络是否影响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控制方式。

从我们对沿海地区的调研看,有些民营企业确实拥有国外的渠道,并且有自主的品牌,他们将加工贸易作为生产运行中调节采购成本和控制质量的手段,在我们对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调研的28家民营企业中,有50%以上的企业拥有销售权,而且有的企业还拥有自主品牌和技术专利。尽管这种加工贸易在我国所占比重不是很大,但是对未来发展加工贸易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的销售权归外方,但是不同企业类型的销售渠道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控制方式产生影响。

以我国加工贸易中比较大的纺织品和服装为例,这种产品的渠道多种多样,见图4,在美国,服装商品链的渠道包括5种类型,在这5种类型中,有低端的产品,也有附加值比较高的产品。因此,品牌制造商、经销商和大型零售商的客户群体不同,因而产品的附加值就不同,对于大型零售商,产品的附加值低,标准化程度高,生产量大,因而这种渠道商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控制主要以产品的标准进行控制,既没有必要指定采购的原材料,更没有必要对所有权进行控制。对于品牌制造商,产品本身的生产量比较小,附加值比较高,为了维护产品的质量,对使用的料件、制造工序和工艺都有严格的要求,这样,品牌制造商大多对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比较严格的控制,最主要的表现是对原材料的控制,品牌制造商或者指定国家,或者指定相关的企业。因此,不同渠道,对加工贸易企业控制的模式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可以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按所有制性质和贸易方式进行分类,见表2。

对外贸易的方式篇5

一、我市对外贸易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对外贸易高歌猛进,贸易总量逐年扩大,增长幅度连年提高。2011年,我市外向型经济持续大幅增长,进出口总值突破11亿美元大关,总量再上新台阶。虽然我市对外贸易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态势良好,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但是,通过深入剖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市的对外贸易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是“三个偏低”。一是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量、比重偏低。2011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5亿美元,仅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32.9%,初级产品出口占的比重过大;二是进口比重偏低。2011年全市进口3.649亿美元,占对外贸易额的32.7%,对外贸易顺差过大;三是自有企业外贸总量、比重偏低。2011年全市自有企业进出口2亿美元,仅占全市进出口总量的18%左右,外商投资企业是进出口的主体,左右着全市对外贸易,增加了我市经济的风险性。因此,加快培育在产业定位占居高端,集成性的、综合性的、拥有核心技术的自有企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外贸出口早已摆脱了“换汇贸易”的依赖,而且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过程中,形成了较强的加工制造业竞争优势,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增幅持续攀升,对外贸易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产生了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或多或少存在着这种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普遍问题,国家从统筹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关系,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出发,实施了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贸易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外贸协调发展转变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外贸出口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就目前来看,影响外贸企业的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既有国际的因素,也有国内的因素,并且这些不利因素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外贸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放缓,外部需求不足。去年7月份,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全面爆发,从而带动全球股市连锁暴跌,致使全球经济放缓。同时,受次级债务危机继续扩散影响,消费者的信心直接受到影响,将会引发外部需求的不足,这必然会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出口增长形成一定的压力。二是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调整,减少了外贸企业出口收益。人民币升值步伐继续加快,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冲击较大,电子、纺织、机械等众多劳动密集型低利润行业的生存环境趋于恶化。有关专家估算,伴随着我国人民币升值为标志的汇率政策的不断调整,外贸企业的商品出口收入将相应减少,2011年以来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以美元结算的商品出口收入减少了5.6%,以日元结算的商品出口收入减少了2.3%,以欧元结算的商品出口收入减少了1.2%。据估算,2011年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市外贸企业减少收入1亿元左右。今后一个时期,人民币将持续升值,外贸出口收入还会相应减少。三是税收政策调整,减少了外贸出口净收益。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对资源类和耗能类产品出口不仅取消了出口退税,而且开征了出口关税,对一般出口商品大幅度调低了出口退税率,因出口税收政策调整因素的影响,出口企业的出口商品利润率平均下降了3.2%,这一因素的持续性和影响力将不断增强,今后外贸出口企业经收益还会相应减少;“两税并轨”政策的实施,减少了外商投资企业税后利润。四是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内原材料、动力价格上涨,增加了外贸出口成本。2011年以来,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我国境内原材料和动力价格持续上涨,而出口商品价格却不能同幅度上涨,导致外贸企业商品出口利润下降,产品的竞争力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据预测,2012年外贸企业商品出口利润率存在继续下降的风险。

二、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

针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外贸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出口企业必须认清经济发展形势,掌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各企业不能寄希望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转向贸易出口保护的逆向调整,只能顺应宏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通过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求得生存发展。从目前的形式看,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是实现“五个转变”:

(一)实现一般加工贸易向深加工贸易转变。在我市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举足轻重,但发展层次相对较低,影响了外贸整体水平的提高。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是今后一个时期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出口商品的税收政策调整方面,国家针对不同类别的出口产品采取了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出口企业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国家有关政策,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做文章,将初级加工产品延伸到深加工产品,争取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避免税收政策调整给出口企业造成的利润损失。同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逐步淘汰限制类产品的生产,转产到允许类、鼓励类产品,把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推进,提升出口产品档次,提高出口经济效益。

(二)实现由消耗资源型贸易向节约资源型贸易转变。无论是国家调整的税收政策因素,还是原材料、动力价格上涨因素,受到冲击最大的无疑是那些资源消耗型的加工贸易。从企业盈利角度看,实现由消耗资源型向节约资源型转变,既可以避免税收政策调整给出口企业造成的利润损失,又能适当减轻原材料和动力价格上涨给企业造成的利润损失。同时,实现由消耗资源型向节约资源型转变,符合科学和谐发展的要求,发展前景广阔。

(三)实现外包加工贸易向自主加工贸易转变。许多贸易出口企业由于实行外包加工型贸易,长期以来,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导致每年在实现贸易收入的过程中,需要支付大量的专利权使用费,降低了自身的净收益。因此,搞好自主技术研发,推进自主技术型贸易发展,可以适当提高出口企业自身的净收益,增强企业应对利益损失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实现贴牌贸易向自主品牌贸易转变。据调查,目前,很多出口企业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开展贴牌加工型贸易,导致每年在实现贸易收入过程中,需要支付一定的商标使用费,同样降低了自身的净收益。因此,扩大自主品牌的国际宣传,大力发展自主品牌贸易,推动企业由贴牌加工向委托设计生产、自有品牌营销转型,也是提高出口企业自身的净收益、增强应对利益损失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途径。

(五)实现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与传统的一般商品贸易相比较,服务贸易具有涵盖范围广、服务提供方式多样、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由于属于国家政策提倡和扶植的贸易类别,实现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的转变,可以优化外贸结构,且不会受到原材料和动力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

三、加快转变我市外贸发展方式的几点建议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外贸企业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力,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

(一)增强主动性,形成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一是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外贸企业不能产生寄希望于国家继续回归贸易保护政策的错误认识,更不能持有不思转变思想和消极观望态度。二是结合实际,大胆探索,每个外贸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不可一概而论,要因企制宜,外贸企业要变压力为动力,必须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走自己的路,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途径。三是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外贸企业要积极与科研机构联姻,开展联合攻关,搞好自主技术研发,创立自有品牌,探索由消耗资源型贸易向节约资源型贸易转变和一般加工贸易向深加工贸易转变的方式、方法、途径和具体措施,推进加工型外包贸易向自主技术型贸易发展和贴牌贸易向自主品牌贸易发展。四是大力开展服务贸易,有条件的外贸企业,要在搞好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实现贸易类别的多元化,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壮大对外贸易实力,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加强引导,强化服务,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认清宏观经济形势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可逆转性,提高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主动性。二是加强调研,趋利避害,外经贸、海关、税务、金融等有关涉外部门,要对辖区内外贸企业出口产品类别、结构、出口范围、外币结算类别等基础数据进行深入调研,结合人民币升值外币汇率变化的趋势、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原材料和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外贸企业不同产品出口受到的影响,择优确定有关出口事项。三是分类指导,要结合不同类别外贸企业的自身具体情况,对不同类别的外贸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具体的分类指导意见,提高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针对性、实效性。四是加强信息服务工作,对于企业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发挥政府提供信息帮助的联姻作用,促进企业发展贸易方式转变。五是加强基础服务,在培养研发人才、保护知识产权、改善技术研发环境等方面,政府应该搞好基础服务。六是政策倾斜,在国家紧缩土地、信贷闸口的前提下,政府应该按照区别对待、保证重点的原则,在土地审批、财税分配、金融贷款等政策方面,给技术创新型产业提供优惠条件,推动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对外贸易的方式篇6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得包括义乌在内的浙江外贸遭受了重大挑战,发展中累积的产业结构矛盾、进出口失衡、内外贸比例和附加值较低等问题集中显现。义乌的经济金融受到国际贸易下降的影响,一度也陷入发展的低潮和探索的迷惘。在致力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历程中,在先发优势有所减弱的背景下,2011年3月,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获批又给义乌的发展注入全新的动力和活动,更重要的是带来了难能可贵的体制机制创新优势。根据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提升贸易管理效率,加快增长贸易总量,探索建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成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一项核心任务。义乌市政府为了能够使经济解冻,不断寻求改革,转变发展模式,由此“市场采购”贸易模式应运而生。

一、“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概要及试行成效

在该方案推广中,义乌市政府起到了较为积极的推进作用,大力引导在义乌注册的外贸公司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主要试行了以下一些政策。

(一)工商部门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贸公司注册登记工作,颁发专门用于从事“市场采购”贸易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为义乌市各类市场及专业街。“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贸公司凭工商营业执照向义乌市商务局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

(二)检验检疫部门制订“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监管办法。对“市场采购”商品实施风险评估、分类管理,采取自检、验证、核查三种检验方式实施检验。实施《市场采购小额小批量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工作规范》。

(三)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贸公司(下称“试行外贸公司”)的出口货物,以“旅游购物商品”方式(代码0139)报关出口,每票报关单货值最高为5万美元。海关对试行外贸公司给予优先接单、优先查验、优先放行等优惠服务措施。对仅涉及通关单问题的出口货物分类处置、从轻处罚。

(四)市场经营户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委托出口的货物免征增值税(按“旅游购物商品”贸易方式进行税收征管),试行外贸公司留存“海关出口报关单”、“委托出口货物协议书”备查。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市场经营户,可以向义乌国税局申请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按照进销项核算办法缴纳增值税,也可以选择继续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五)试行外贸公司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既可以由试行外贸公司收结汇,也可以由其出口的个人收结汇。由个人收结汇的,凭协议、正本出口货物报关单办理。外汇管理局对试行外贸公司的贸易真实性实行主体总量核查。

除此之外,为了使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模式能够便于管理和统筹,还建立与之配套的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联网信息平台,提高信息披露程度和共享程度。一是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信息共享的联网信息平台。二是鼓励市场经营户、试行外贸公司通过联网信息平台向检验检疫和海关如实申报“市场采购”贸易出口货物,向国税部门免税备案。三是通过联网信息平台对外贸公司、市场经营户信用进行综合评价,分类管理。

自2012年8月份“市场采购”贸易试行政策推行以来,得益于“管得住”和“通的快”两大优势,义乌市场的贸易量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实现大幅逆转,获得很好的效果。9月义乌自营出口呈爆发性增长,单月出口额达到15.2亿美元,同比增长3.2倍,创历史新高。到10月底,当地海关监管的出口集装箱达到54.4万标箱,同比增幅30.8%,单日业务量连创新高,实现翻倍。2013年上半年,义乌进出口总额达96亿美元,同比增长375.8%;累计出口额94.3亿美元,同比增408.2%。在国际外贸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义乌外贸能有持续“爆发式”增长,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及相关改革配套政策的驱动功不可没。

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建立后义乌外贸企业的发展趋势

按照建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内在逻辑和运行要求,通过政府的管理和疏导,义乌外贸企业的发展将面临重大历史机遇,既可以借此契机突破转型阶段的瓶颈,也可以以此为跳板跃升新的发展平台。概括起来,义乌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将因此呈现以下“六化”趋势,即身份特殊化、监管规范化、贸易高效化、成本低廉化、信息透明化和贸易协作化。

(一)身份特殊化。通过工商部门登记的各类市场和专业街的外贸企业,其享有的权力和应履行的义乌将区别于普通贸易企业,其特殊的身份将决定其享受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也必须履行一些特殊的义务。

(二)监管规范化。被纳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内的外贸企业,将按照规定接受工商、税务、质检、外汇管理等部门的统一管理,其规范化程度必定较以往有所提高,其信息更加透明、信用程度也更加高。

(三)贸易高效化。采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外贸企业,凭借其获批的特殊身份,在接受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可以接受政府部门许多的优先、优惠服务,在海关检验、免抵退税、结汇收汇等方面的贸易环节上,效率可以大大提高,可以极大的提高单位时间贸易量和资金周转速度。

(四)成本低廉化。接受统一管理的“市场采购”外贸企业,其运作的专业化程度将极大提高,运作的流程也更加顺畅,各种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支出、税收的支出及人力成本将减少,贸易成本会逐步降低。

(五)信息透 明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联网信息平台的建立,外贸企业的各种信息披露将更加完善,信息透明度提高,外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越来越高,信用程度也随着管理规范而提高,更有利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六)贸易协作化。由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主要是整合小型外贸企业的资源,使其聚少成多,灵活流通。因此,部分贸易企业为了提高贸易效率,会整合零散订单,通过委托贸易的方式互相帮助,降低贸易成本,因此外贸企业之间的协作会更加的多,使企业之间的优势资源实现整合,发挥更大的效益。

三、“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主体特征

按照义乌市政府的总体规划,探索实施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相适应的系统性工程将是国贸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命题,力争要在2015年确立“市场采购”的体制框架,到2020年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意识到“市场采购”将是义乌小商品经济向纵深方向改革迈进的必然趋势,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市场采购”贸易的队伍中。高效便捷的贸易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外贸公司把注册地迁回义乌,整体的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据数据显示,义乌试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两个月后,新增外贸公司156家,同比增长57.6%。截至2013年7月底,义乌涉外经济主体已达5208户。这些具备特殊身份的贸易主体的经济特点会较以往有所变化,将主要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资金周转越来越快。由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享受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条件,使外贸企业在贸易效率上迅速提高,其资金周转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资金回笼的能力大大强加。

(二)贸易规模得到提升。随着企业贸易资金回笼速度的提高,企业的贸易吞吐能力也会随之增加,这使得企业在市场景气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的贸易规模可以获得很大的提升,企业的规模也随之扩大。

(三)汇率风险降低。由于“市场采购”方式的外贸企业结收汇的方式更加灵活,企业在外汇持有时间的选择上,拥有更大的空间,便于企业随时根据汇率变动情况作出贸易决策,降低汇率风险的影响。

(四)贸易利润提升。通过“市场采购”方式进行贸易的企业,其税务成本、人力成本、财务成本、管理成本等,都会不同程度降低,这使得企业的单笔贸易利润获得提升,也使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得到提高。

(五)存货处置能力增强。随着“市场采购”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外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得到大幅提高。在存货处置上,一方面,存货周转速度会伴随贸易效率的提高而加快,存货积压的风险降低;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共享使得存货的调剂和处理变得容易,企业贸易风险将显著下降。

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下的金融支持探讨

在国务院批复的《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改革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优化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构筑区域合作优势和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等六方面的保障措施。其中,三方面的保障措施都和金融支持息息相关,为此伴随“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探索和建立,外贸企业的经济特点发生变化,经营实力得到提升,获取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综合“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特点,笔者认为银行及其他机构对其提供金融服务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降低授信准入门槛。由于外贸企业管理和监管规范化提高,小微外贸企业的信用程度也会有所提高,银行可以考虑在授信客户的选取上,适当降低准入门槛,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充分沟通和企业信息共享,更好利用风险缓释因素。银行在研发金融产品过程中,可以考虑降低对外贸企业资产规模、从业人员、从业年限等要求,按照企业资金运转的速度,为其实际融资需求提供金融服务。通过与工商、税务、经侦、海关等部门的合作,准确的把握企业的风险。准入门槛的降低,可以为银行带来更广大的客户群,也可以使更多的优质商贸流通企业获得急需的金融服务。

(二)推出标准化的金融产品。由于“市场采购”方式的外贸企业有统一的工商登记、统一的税收政策、相似的采购渠道和贸易路径、相近的资金周转能力和盈利能力,与之适应的标准化金融产品很容易为其接受。尤其标准化金融产品具备准入门槛标准化、授信条件标准化、审批效率标准化等特点,便于同质外贸企业的使用。例如一些联保贷款产品,给予相同的授信准入要求、给予相同的授额度、给予相同的结算存款回笼条件等,非常利于同质外贸企业间互相联保获取银行授信。

(三)创新国际业务。外贸企业是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支柱,随着“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建立,许多处于无序管理状态的小微外贸企业,管理都会越来越规范,贸易效率越来越提高。针对“市场采购”外贸企业的国际业务产品创新,不仅可以为小微外贸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服务,培育其健康快速的成长,也可以为银行国际业务的提升带来契机。由于市场采购外贸企业资金周转更加稳定和迅速,一些信用证、保理、代付等业务将更有用武之地;随着结收汇方式的更加灵活,一些押汇、远期结售汇业务也将会更加活跃国际贸易市场。不断创新国际业务,为外贸企业提供配套的综合金融服务,将使得“市场采购”的贸易方式更加丰满、成熟。

(四)建立网上融资平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建立,还要求建立与之配套的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联网信息平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银行可以建立与之链接的网上融资平台。通过对贸易企业真实金融需求信息的获取,与贸易企业建立客户关系,扩大金融服务营销的渠道。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产品组合,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网上金融服务。诸如订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将极快的普及到网络,使得金融服务的效率更加高,也使金融服务的信息更加对称,金融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五、金融服务“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政策建议

给予“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外贸企业以更全面更深入的金融支持,是义乌金融行业发展 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不仅可以推动义乌国际贸易的综合发展,更能为义乌金融市场的发展开辟肥沃土地。除了依靠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政府和监管部门也应该提供更多的导向性和倾斜政策,使“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试验涉及更多面,获取更多经验。

首先,政府和监管部门应该出台鼓励金融支持“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政策。例如给予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奖励、提供授信利率的下浮补贴、鼓励推动“市场采购”贸易专营金融机构的建立、允许民间资本通过金融机构运作为“市场采购”贸易融资等新思路、新做法;使“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发展和地区金融发展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其次,政府和监管部门应该运用网络信息科技,强化工商、税务、经侦、检验检疫、海关、银行的信息沟通和共享,通过多方联动、互相支持的模式,合作提供便捷的综合管理服务。不仅使“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运作更加顺畅和协调,也有助于通过信息合作来把控外贸企业授信风险,防范金融案件的发生。

对外贸易的方式篇7

一、江苏加工贸易出口现状和出口退税政策情况分析

加工贸易出口相对于一般贸易的直接出口而言是一种间接出口,即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出口企业从境外进口料件,经加工生产后,将产品再出口国际市场的一种外贸出口方式。我省现行外贸出口享受退(免)税政策的外贸出口方式为加工贸易出口(包括来料加工贸易出口和进料加工贸易出口)、一般贸易出口、易货贸易、寄售代销贸易出口等,在各种外贸出口方式中,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方式占据主导地位,约占全部货物贸易出口的98%以上,以2007年省统计局网站数据为例,在全部外贸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占64.08%,一般贸易出口占34.61%,我省的加工贸易出口比重高于全国加工贸易比重约10个百分点。国家近两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虽然主要针对一般贸易,但对加工贸易也有影响。

1、加工贸易出口在我省外贸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江苏吸引外资多年来处于全国前列,大量外资又集中投向加工贸易,根据省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多年来加工贸易发展一直快于一般贸易,近几年来,我省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65%左右,一般贸易出口基本保持在34%左右。从2004年至2007年4年情况看起伏不大,加工贸易出口占全省外贸出口比重分别为65%、67%、66%、64.08%,大体占到外贸出口的三分之二,而一般贸易出口分别为34%、32%、33%、35%,约占全部外贸出口的三分之一。

2、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中又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为主。根据省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从2004年至2007年,进料加工贸易占整个加工贸易的比重为82%、74%、73%、73.84%,大体占到加工贸易的近四分之三。而近三年进料加工贸易比重略有下降的主要原因还是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退税率下调。由于进料加工实行免抵退税而来料加工贸易实行的是免税政策,受到的影响较小,一些加工企业将原来按进料加工方式的改为了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以规避外贸成本上升,从而导致近几年进料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略有下降,但总体格局未变,来料加工贸易占加工贸易比重约四分之一左右。

3、加工贸易出口经营主体为外资企业。根据省统计局网站数据,在2007年外贸出口总值2036.72亿美元中,外资企业出口总值为1537.07亿美元,约占75.46%;国有企业出口175.8亿美元,约占8.63%;集体企业出口58.26亿美元,约占2.86%;私营企业出口265.09亿美元,约占13.01%。从中可以看到,我省外贸出口总值的75%为外资企业,而外资企业主要从事加工贸易,加工生产大量贴牌产品,一方面享受我国出口退(免)税政策,另一方面又纳入我国进出口统计范围,而加工出口的是其他国家的品牌产品,这也是形成贸易顺差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外资企业进出口需求不受国内市场影响,而更多的取决于国际市场,从而导致我国对外贸进出口的宏观调控难以施加影响,产生调控失效或缺位现象。所谓的“中国制造”其中很大一块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他们需要的产品。

4、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我省苏南发达地区,产品种类也相对集中。从有关统计数据看,我省苏州、无锡、南京等市开展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较大。其中苏州占73%、无锡为10%、南京为8%,三市的比重约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90%以上。从采用料件看,三市的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占出口额的比重高达近80%,增值额20%剔除加工费实际使用国产料件的比重很低。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种类看,主要为自动数据处理类产品、液晶装置和光学仪器以及IT产品的部件、配件等,以上三大类产品分别占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22%、13%和10%,基本以散件进口、组装出口、全进全出的贴牌产品。

5、现行加工贸易出口的税收政策与一般贸易出口税收政策原本并无多大出入。但由于近几年国家较大范围调整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出口税收政策,对东部沿海省市实行保证金空转改为实转等,并多次下调出口退税率,从而导致两种外贸出口方式税收负担发生改变,但总体上加工贸易出口退税政策还是优于一般贸易出口,主要问题在于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免税政策,出口时按进口料件金额乘以出口货物的征退税率之差部分准予从应纳税额中扣除,而一般贸易出口则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在连续数次较大范围下调出口退税率以后,出口退税平均退税率已从15%下降至10%左右,征退税率之差突显,大约占到已征税款的近三分之一,两种不同贸易出口方式税收负担差异明显,为出口企业选择不同贸易方式出口提供了机会,且加工贸易占得税收支出方面的优势。

6、加工贸易中深加工结转的税收政策不一致。一直以来,国家对加工贸易中深加工结转业务的国内环节的流转税政策未加以明确规定,造成各地在征税还是免税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一种是按一般贸易出口相关规定实行退(免)税管理,即道道结转,道道征税;另一种是按加工贸易相关规定进行退(免)税管理,道道结转,道道免税。我省目前也存在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结转料件开具出口发票,如本企业加工后再结转下游企业继续加工,本企业免税,如下游企业加工后直接出口,则按不同贸易方式处理,如系来料加工复出口实行免税,如系进料加工复出口则实行免抵退税;二是结转料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本企业加工后再结转下游企业继续加工,本企业征税。如下游企业加工后直接出口,按现行加工贸易来料加工复出口实行免税,进料加工复出口则实行免抵退税。在具体执行中,全省95%左右的深加工结转采取免税方式。

7、加工贸易形成的贸易顺差是全部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看,2005年全国贸易顺差为1020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形成的顺差为1425亿美元;2006年贸易顺差为1775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形成的顺差为1889亿美元;2007年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为2492.6亿美元。如果不是外贸进口逆差的抵消,贸易顺差的总额还将扩大。而江苏加工贸易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个百分点,近几年加工贸易形成的贸易顺差占全部贸易顺差的80%以上。

二、对现行加工贸易出口税收政策的改革思考

现行加工贸易出口税收政策优于一般贸易出口税收政策,造成不同贸易方式出口的税收负担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加工贸易比重过高,外贸结构不合理,还引发贸易顺差增长过快,出口商品比重失调等问题。加工贸易税收政策调整必须走出过去盲目“招商引资”怪圈向“选商择资”转变,税收政策扶持更多的要鼓励跨国公司将高技术含量的研发、生产等环节向我国转移,要从简单组装到复杂组装到零部件制造再到零部件研发到最终产品研发直到自有品牌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是加快从贴牌加工(OEM)到委托设计生产(ODM)到自有品牌营销(OBM),税收政策导向上应逐步取消对一般性制造业特别是“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退税,使加工贸易出口规模逐步下降,结构不断优化。

1、必须进一步规范加工贸易出口税收政策,使加工贸易出口税收政策与一般贸易出口税收政策基本一致。这也是控制加工贸易顺差扩大的关键所在。在当前出口退税率下调较多造成征退税率不一致,产生征退税率之差问题,可以对加工贸易使用免税进口料件部分也按征退税率之差征税,就是不予计算进口料件部分的不予抵扣税额抵减额,这样可使两种不同外贸出口方式的税收负担基本一致,从而逐步扭转加工贸易发展过快的势头,推动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协调发展。

2、尽快统一加工贸易中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贸易出口的税收政策。由于现行加工贸易税收政策中来料加工实行免税政策,而进料加工则实行免抵退税,在征退税率基本一致情况下原本税负差别不大,在近几年连续较大范围下调出口退税率之后,拉大了征退税之差额,带来税收负担明显不一致问题。建议适时取消来料加工免税政策,统一实行免抵退税政策,使加工贸易两种不同加工出口方式税收政策和税收负担基本一致,而且与一般贸易生产企业出口的免抵退税政策和负担也趋于一致。

3、尽早明确深加工结转税收政策。由于国家对深加工结转税收政策不明确,造成各地在税收管理上的不一致,也不利于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随着深加工结转业务的不断扩大,结转环节的增多,这一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转厂加工的上下游企业,都在我国境内,此种深加工结转完全符合增值税“境内销售货物行为”的定义,应当按内销征税。同时,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规定,在结转时可以按规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下游企业据此作为进项税额的抵扣凭证,从当期的销项税额中抵扣,深加工结转的复出口货物,按一般贸易规定给予全额退(免)税,这样就保持了增值税征退税的衔接和链条的完整性。

4、进一步完善国产料件替代进口料件的相关税收政策。由于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在计算进料加工复出口的免抵退税时,准予将进口料件按出口货物的征退税率计算税额从不予抵扣税额中扣除,而对国产料件加工生产的出口货物则按出口额全额计算不抵扣税额,因而明显存在对国产料件的歧视政策,从而产生税负不公。这样就与国家鼓励使用国产料件的相关政策背道而驰。关键在于很多税收政策必须细化到操作层面,如,国家现行出口退税政策是不按征税率退税,而是按国家确定的出口退税率退税,随着国家连续下调出口退税率,这就造成企业必须负担征退税率之差。同样的产品,进口料件可以免税,国产料件则还要负担征退税率之差,企业当然不愿意。国家应当出台鼓励企业使用国产料件替代进口料件的相关税收政策,确定加工贸易出口货物使用国产料件的最低比例,对采用国产料件替代件的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有利于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逐步提高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产化率,进而推动我国自主品牌的出口。

对外贸易的方式篇8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 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二)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九、有形货物贸易

有形货物贸易指有形的、实物形态的、可以看见的货物的贸易。为便于统计和国与国之间进行协调,1974年联合国秘书处修订了1950年版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现行实施的是1974年修订本。在该版本中,把国际贸易货物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

这10类货物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

饮料及烟类(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3);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

机械及运输设备(7);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货物(9)。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货物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货物称为制成品。

十、复出口与复进口

(一)、复出口(re-export)

复出口是指外国商口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贸易有关。

(二)、复进口(re-import)

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所造成。

十一、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土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十二、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世界市场上国际类型的多样化

战后,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或 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约占70%左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约占20%,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约占10%左右。

(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出现了一些新贸易形式,主要有: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

(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剧烈

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市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1、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

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

3、国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

4、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改进产品设计、做好售前售后服务等。

5、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十四、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方式

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函电往来或当面谈判,达成协议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活动,这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

(二)展览交易方式

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长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点或无固定地点的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贸易中心、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场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场上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规定的条例进行的。 3

(四)国际拍卖

国际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在一定地点定期举行的一种公开竞争的交易方式。

(五)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方式。买方用进口设备开发和生产的产品或用其他产品或劳务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贷款。

(六)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

(七)租赁贸易

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内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一种购销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专用。承租人根据租赁时间长短付出一定的资金。

十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上一篇:安全环保方面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网络攻击应急演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