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04 20:36:45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1

网络文学开创了文学大众化发展的崭新面貌

网络文学开创了文学大众化发展的崭新面貌,主要体现在:

1、网络文学具有自由性的特点,扩展了文学的活动范围。网络文学的自由性很强,不仅可以自由发表,自由评判,甚至可以自由交流。它将传统文学所表现出来的贵族文学和精英文学的性质彻底换掉。从被创作的第一天起,它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深刻揭露某种社会问题,也不是追求艺术形式的高尚化。它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瞄准广大的市民阶层,与人民大众的欣赏口味和文化需求相适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和读者具有平民化的特点,这为文学大众化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群众条件。在网络所营造的文学平台中,创作者不一定为作家,他们可能仅仅是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并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的普通人群。创作者的唯一共同点是对文学有着强烈的喜好,希望通过文字进行自我表达。网络的出现使文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在网络时代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敲击键盘成为作家,于是一大批网络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出。他们的出现也大大鼓励了那些梦想成为作家的人群的信心。依据“话语即权力”的说法,这一现象对作家的权力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作家的权力。人民大众积极参与到网络文学创作的行列中,也在网络空间中构建出开放、宽容的大众话语新模式。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全国范围内的文学网站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发现在中国有将近5.13亿网民。文学论坛占据论坛总数量的很大比重,差不多每一个文学类网站都开设了专门论坛,为原创文学提供发表的空间。博客属于网络日志,最近几年发展速度迅猛,也成为个人展示自己文学作品的空间。由社会科学院所设立的中国文学网的日访问量更是突破万人。在网络文学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文学网站发展状况一片良好。通过调查最出色的网站,可以看出文学朝着通俗、平民、大众的方向发展。由此可以说,网络形势下的众多网民为文学大众化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网络文学有利于文学大众化的实现

(1)草根作家成为大众文学的领军人物

网络是虚拟的世界,具有非集权性。它不相信权威,没有等级之分。在网络世界中不存在身份、地位的差别,大家都是地位平等的网民。如《鬼吹灯》的创作者“天下霸唱”就是时下最流行的网络作家之一。他从事过多种职业,学过美术专业,为人做过发型设计,还倒卖过服装,如今经营着一家金融投资公司。像“天下霸唱”这样的草根作家还有很多,他们的心态都很平和。在作品中描写的都是一些平凡事,尽量使用平民化的语言,作品能够显示出很强烈的亲和力。在网络文学中,得到大众认同的写作模式是摒弃矫揉造作,重视真实、率性,轻视权威。他们崇尚平民化的语言,在生活化的语言下隐藏着理性的思考。

(2)平民姿态容易获得大众的认同感

网络文学中能够表现出很强烈的平民性,这恰好符合文学大众化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很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者都出生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具有高水平的文化素质。尽管没有专业从事写作,可是这些从事着各种各样职业的创作者却是很好的社会生活观察者和体验者。因此他们的文学作品更容易获得大众的认同,有利于文学大众化的发展。

(3)开放性特点推动大众走向创作之路

网络文学具有开放性特点,有利于创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有利于推动大众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这也是发展文学大众化的根本目的和衡量标准。网络文学作品崇尚自由,为创作者使用容易为大众接受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手法提供了前提条件。它有利于满足社会大众需求,引发大众表达自我的感觉,提高他们积极参与文学创作的激情。因此,网络文学的自身特点为文学大众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它的出现和发展为文学大众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文学的弱势为文学大众化产生消极影响

1、创作泛滥使文学大众化的载体消失

网络文学的创作速度比传统文学要快得多。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不再将文学创作看作崇高的工作,而是表达自我,自我娱乐的方式。当前形势下,网络文学的文学性还亟待提高。游戏文字和泡沫文学充斥着网络文学的市场,而那些相对经典,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相对较少。

2、审美低下无形中降低了文学的大众化

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网络文学如果不重视追求艺术审美性,势必会导致其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缺失。目前,人心浮躁、创作心态扭曲、高雅的审美情趣弱化等、有关美学原则的判断规范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再者,网络文学只求速度,不重视质量。把握不好特有的文学特色,导致网络文学影响力越来越小。最主要的原因是,网络文学缺乏文学意义上的审美观念。这也是导致网络文学不被文学评论界接受的原因之一。

3、文学意义缺失限制了实现文学大众化

网络文学往往因为追求速度,而忽视了文学的艺术性与整体性,这就导致了文学意义的缺失。这样一来,网络文学的快餐化色彩显得非常明显,因此产生了很多泡沫作品。没有了文学意义,文学自然就无大众化可言,这就限制了网络文学实现大众化。目前,网络文学缺乏文学意义,这也导致网络文学在大众化进程中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

4、题材狭窄限制了文学大众化的发展

网络文学的写作题材相对较窄,严重限制了文学大众化的发展。由于题材狭窄的限制,文学作品的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使文学大众化不能实现全面发展。

结束语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2

摘 要: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文学不断发展。随着快餐文化的强势来袭,网络热点IP改编已经成为一股热潮。文章从当代网络热点IP改编的现象中分析改编剧备受好评的原因,从网络文学的群众基础、文本和改编特色出发,总结归纳出网络IP影视的特点,并且针对当下改变难、改编未忠实原作、影视演员选定难等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热点IP 影视改编 网络文学

一、网络热点IP再生产――影视改编

1.关于当下改编热点现象简评。

在现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无处不在,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要平台。网络文学作为一支主力军,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纸质传媒,加之网络文学众多,题材宽泛,成本低,发展空间大,更是成为网络媒介下大众文化的重要聚集地。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剧作为网络文学和影视二者结合的产儿,许多方面同时具备二者的优点,成为当下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

近年来的电视剧市场,网络热点IP剧霸屏态势依旧。从题材上分,大致分为青春校园小说,如《微微一笑很倾城》、《最好的我们》、《左耳》等,讲懵懂时期情窦初开的爱情;都市职场小说,如《最美的时光》、《杜拉拉升职记》等,讲如何在职场上摸爬滚打,步步高升;穿越小说,如《宫》、《步步惊心》、《太子妃升职记》,从现代穿越至古代,从古代穿越至现代,不一样的体验;言情小说,《何以笙箫默》、《杉杉来了》,现代职场爱情大戏,霸道总裁的恋爱之旅;宫斗小说,《甄执》、《美人心计》等,后宫女人之间的钩心斗角。种种现象表明,目前网络文学改编剧仍存在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影视业熠熠生辉。

2.当下网络IP改变热的原因分析。

(1)网络文学时尚新颖,能够迎合受众口味,群众基础夯实。

网络如今进入千家万户,大家对纸质传媒的需求越来越少,相反,更多的青少年、大学生甚至一些中年人都采取便捷的网络阅读,在零碎的时间阅读,网络文学网站的众多更是为该文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优势。绝大多数的网络创作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作者的随写随发,许多是跟帖型。读者会在贴吧等网站发表或者留言自己的看法和对之后剧情的构想,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经验时时更新创作观念。这样看来,网络文学的作者不仅仅是作者,还有读者。正如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中提到的读者对于作品的再创造理论。这样,网络文学的群众基础就远远在传统文学之上。

除此之外,与小说相比,影视剧更加具有娱乐、时尚和大众气息,其审美特点和传播数段更容易吸引观众目光。改编热点IP受到欢迎,很大的原因在于网络文学本身。网络文学的作者更多的是业余爱好者,他们的写作素材来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更易与受众产生共鸣。网络是普通人生活的另外一个空间,这个时代不缺有才华的人,只缺发现才华的眼睛。他们有感而写,情节都独具一新、惊心动魄,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语言自然活泼,符合当下潮流。由于他们的非职业作家身份,写作更可以不拘束于条条框框,更直观地捕捉到受众的喜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材于生活。因此,近年来,影视热点IP改编剧收视率较高。

(2)文学网站新媒体的催化作用,促进网络小说改编产业化营销。

网络文学与影视业联姻,其中重要的推动力来自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是国内第一家跻身于世界百强的原创文学门户网站,其曾在上海召开“原文学之旅”,创国内网络文学年会盛况,并且上海盛大网络曾多次向起点中文网增加投资。资本的投入,使起点中文网将许多优秀的作品成功改编为影视剧,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条。例如一些与影视剧相关的手游、玩偶等衍生产业。而且主要的华语原创网站都走上了网络文学创作到网游再到影视制作的产业链发展模式,相互关联,协同发展,为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提供了契机。

(3)网络文学题材宽泛,改善影视业“剧本荒”难题,新机遇出现。

好的故事情节,会让读者和观众耳目一新。我国影视业遇到瓶颈,问题主要来自内容。很多网友甚至嘲讽似地编出了中国大陆电视剧的老套剧情榜:男女主角相爱一定会有狠心使坏的婆婆、高富帅必定找了草根女、后宫钩心斗角、女主先弱后强,等等。好的剧本和创意是电视剧成功的灵魂之一。网络文学所拥有的数量庞大、题材广泛的素材库,从其中挑选出优质的文本改变了影视剧业的“剧本荒”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影视业原创力不足、选材重复、情节老套的现状,是对优质剧本内容的深刻挖掘、发现和推广的重要来源。

以青春纯爱偶像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为例。该剧根据顾漫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美女学霸贝微微,与学长肖奈在游戏中结为侠侣,在现实生活中相恋的故事。贝微微和肖奈在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学院,女主是大二系花,男主是即将毕业的大四校草。两个人的爱情与家室门第、社会地位等毫无瓜葛,一起在图书馆学习,一起组队打游戏,一起在食堂吃饭。没有传统剧中的堕胎、车祸、出国、恶婆婆情节,这样简单的爱情却让观众耳目一新。连情敌女二孟逸然的手段也只是羡慕嫉妒恨。整个故事都是校园爱情本来的模样,清新、自然、甜蜜、动人、欢乐,更让观众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此外,该剧与众不同的是加入了大量网游情节,以网络游戏作为剧情主要元素在国产剧中是较为少见的,也让大家看到了网游世界的美好的一面。

(4)网络文学高人气保证了影视改编的收视率。

收视率是决定一部影片价值的首要因素。信息时代,观众逐渐有了审美疲劳,对影视剧的要求越来越多。同时丰富的网络文学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知名作家或者网络所拥有的良好口碑和强大的读者群超人气为影视剧的收视率提供了保障。热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由唐七公子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唐七公子以文风温暖清丽著称,她擅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述说令人心伤的故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开播不到一个月就爆红,网络播放量超过186亿,平均每天点击量为8.08亿,更有一天之间点击量猛增14亿的惊人成绩,创历史新高。唐七公子本人的微博粉丝也有115万多。网络文学的高人气为影视改编剧保驾护航。

二、网络热点IP影视改编的特点

1.明确市场受众需求,网络小说改编呈现个性化特色。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受众无时无刻不在接收各种信息。编剧、导演及影视制作商想让一部影视作品获得好的收视率,就必须发掘网络小说中的个性特色,并将之与受众需求进行对接。在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的过程中,一些主体发生了变化。首先,受众的身份由读者变成了观众,其次,传播媒体由网络变成了影视传媒,传播方式也由阅读变成了观看。目前,许多网络热点小说的改编,不仅是简单地将作品以影视动画的方式呈现,而且根据受众的个性需求和特点,对网络文学进行影视影视剧转化和改编,以不同媒体的协同创新对原作进行拓展深化,从而达到最佳影视效果。

2.重视音乐、特效等多媒体协同创新,影视业视听效果好。

将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一定程度上将自身对原著内容、风格等重新定义,如果要更真实地还原小说的场景等就要做到多媒体协同创新。与网络小说相比,改编的影视剧视觉效果更佳。因此,能否通过声音、影像等方式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容艺术式地呈现给观众成为影视改编的关键。为了达到更好的改编效果,通常更加注重背景、音乐、服装、旁白等因素,拓展影视剧的艺术想象空间。影视改编的作品中,比较重视科技等多媒体加入的就是魔幻鬼神类的小说,如《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类。《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故事发生地经历了多地转换,在凡间、仙界、妖族有多处情感纠葛,不仅有情感铺陈开来的场景需求,剧中还有荡气回肠的战争场景大戏,属于对美术有着极高要求的仙幻题材。除此之外,剧组在道具细节也是极尽所能,抚琴姿势、礼仪动作乃至桌上一碟小菜都做到精益求精,以求达到最好的视听效果。

3.改编热门IP题材多元化,改编方法多样化。

网络文学题材广泛,包括都市家庭、情感青春、偶像校园、历史穿越、悬疑魔幻、惊悚恐怖等。网络小说的多元题材为影视剧改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近年来,成功的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都市情感类,以都市生活为背景,以都市男女之间爱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反映爱情心理和社会生活,如《失恋三十三天》、《何以笙箫默》等;家庭伦理剧,以家庭为单位,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成员中的矛盾冲突、感情变化等问题,《蜗居》、《婆婆来了》都是这一类的代表;历史古装剧,以某一历史时期的人物为叙事对象,包括历史正剧、历史古装剧、穿越剧,《芈月传》是其中的佼佼者;魔幻神话类,诸如《盗墓笔记》、《寻龙诀》等。

随着改编剧的增多,改编方法也有变化。完全符合原著的作品越来越少,更多的影视作品借用了原著的精神内涵,增添了许多新的人物,有些甚至为了获得收视率改编了故事情节。《花千骨》中的大结局与原著的大结局不符,也增添了一些反派角色更好地烘托主人公。历史剧《美人心计》也类似,在思想内涵和情节构建与原著相符,但在局部细节上如同再创作。

三、目前网络IP改编出现的问题

1.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未做到忠实原作。

一些热点小说改编为电视剧之后会遭到许多观众的吐槽,原因之一是制作商在改编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使影视剧的剧情、场景、演员等与原作相差甚远,引发受众的心理落差。每一位观众的自身成长阅历、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都有独特性,众口难调。但从影视剧和制作商的角度分析,则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网络小说在写的过程中很注重和读者的互动,或者许多情节和内容是网络作家和读共同的智慧结晶。但改编成影视剧之后,为了减少拍摄的额外支出,降低影视剧制作成本,对原版小说会做很多改变。改编缩小了原版著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精华。很多为了节约资金,都采用电脑合成等技术,虽然大大增强了影视的效果,但是未能实现和原版著作的接洽,甚至有的过于夸张,漏洞百出,穿帮镜头屡见不鲜。

2.为了降低版权成本,作者参与度低。

我国许多影视剧在改编过程中,一些场景、人物形象、情节经不起仔细推敲,对白和情节烦冗拖沓,语言风格脱离现实。有些影视剧似乎哗众取宠,集数很多,主题内容少,情节演进慢,尤其在一些后宫戏、穿越剧、魔幻剧中明显。夏衍先生曾经对改编有这样的见解,改编必须要求在不伤害原作主题思想和原有风格的原则下增添更多的动作形象,有时候通过扩大,有时候则通过稀释和填补。目前我国影视剧改编质量良莠不齐,改编思想文化与作者作品想要突出的内容有所差距,改编后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受到制作商价值观的影响,带上了改编者的影子。应当将网络文学的作者作为改编主体之一,加以重视和利用,以保障改编剧本的文学性。

3.W络文学影视改编演员选定难。

演员是一部影视剧的担当和门面,演员阵容是否强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影视作品是否受欢迎。一部好的剧加上一个实力强大的演员阵容,必能使该剧火爆。网络文学本身就具有了超高的人气,拥有强大的粉丝团。读者对文学中设定的主人公形象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读者在心中已经先入为主地描绘出了剧中的人物。改编为影视剧后,观众脑海中对小说中涉及的人物就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演员,但演员一般很难符合读者心中所想。这就导致很多网络文学被改编为影视剧后,会受到读者的批评。

四、网络热点IP影视改编的趋势

1.提升网络作家对影视改编参与度。

对面对故事荒、编剧难的影视制作商来说,有改编潜力的好故事是关键。在华视影视签约江南、唐家三少之前,已经有众多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大项目宣布,D如万达影业、华谊兄弟、光线影业三家联手投资1.5亿拍摄根据《鬼吹灯》改编的《寻龙诀》,上影集团、欢瑞世纪、星皓电影、光线传媒则宣布了《盗墓笔记》的改编计划。各个影视商只是购买了IP版权,并未让网络作家参与其中,这样使改编剧和原版著作有较大差距。未来影视改编再创亮点,则需要网络作家参与其中。将自己写作时的所思所想运用到改编剧中。同时网络作家的参与,可以解决目前我国网络热点IP改编的一些问题,在选择演员、完善剧情方面,作家对作品能够提出更加深入的见解和建议,帮助影视还原文学。

2.努力遵循原著精神内核。

网络文学改编过程中,因为经济利益的关系,对原著删改较多,甚至有些则只是借用男女主的名字和主要情节,使观众感到突兀。影视改编,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更好地呼应热点IP的广大读者和粉丝团,努力做到遵循原著精神内核。网络文学本身靠语言和事件推动故事情节,在改编的影视剧中加入了动作之后,情节应该更加紧凑和丰富。对于一些青春校园偶像小说,在改编过程中,要根据小说设定的人物进行演员、场景等的选择,贴近事实,不宜过于夸张。对于文本想要突出的人物性格和形象,除了演员演技外,情节塑造也是尤为重要的,要根据小说文本进行改编,更符合作者原本的写作意图,更好地突出小说和影视剧共同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

3.建立健全多媒体协同发展机制。

大数据时代下,多媒体协同发展是获得收益的保证。网络文学改编为影视作品,从文本到电视剧,从阅读到观看。除了网站网络文学的推广外,还可以借助传统纸质传媒推广。加之网络应用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很多以改编影视剧为主题的手游也备受欢迎,如《花千骨》和它的同名手游,一起提高了影视剧的影响力。还有一些以影视作品人物形象为参照的服装、配饰、玩偶等文化衍生品也受到大众喜欢。在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同时,可以带动传统纸质传媒、动漫、游戏、服装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平.试论当下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中的问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3(6):97-104.

[2]冯云超.关于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潮流的思考[J].天中学刊,2013(10):62-64.

[3]王瑞.全媒体时代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特点及对策[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5(6):13-17.

项目名称:新媒体环境下小说改编剧的特点与趋势研究。

项目编号:201610300105。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3

(一)网络文学的形成

“网络文学”这个先进技术与人类文化结晶的出现,虽然处在刚刚起步阶段,但是其发展进度快得让人难以置信,它表现出的自由性、虚拟性、互动性、多媒体性等等都受到很多作家与读者的热捧。网络文学一出现就意味着要颠覆传统文学,改变旧的文学形式与观念,带动人们以新的形式、新的思想观念创作出一种新型的文学。新文学的出现意味着,新问题、新思想的出现,同时还会成为文学界的一种新商品。“网络文学”一个正处在发展的萌芽阶段的新事物、新概念,在我们平时的讨论中悄悄地生长,并且不断的形成与完善。也就是说,平时的讨论既是“网络文学”概念形成的根本,又是文学创作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网络文学”这个新词的身边出现了各种网络文学发言权的争夺现象,也正是这种现象才“网络文学”有了今天的意义,才有了与“传统文学”理论上的呼应与对比的能力。

(二)网络文学的定义

网络文学起源于那些海外的留学生,最初他们把自己的留学生涯和思念家乡的心情通过文章的形式发表在了互联网上。也许第一个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并且对自己的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的人,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举动,或者是通过想象以网络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悟与心情。但是他的这种行为在无意中对大众的心灵发出了召唤,使很多人开始模仿他的这种方式,分别把自己的“作品”,通过各大网站或者网页进行发表,这种书写活动很快得到了传播。大家把最初网络上出现的这些“作品”同称为网络文学。与此对应我们把网络文学定义为:“通过网络创作并且进行广泛传播的文学作品”。于网络文学的最初定义“网络上出现的所有作品”相比较,这种概述更注重网络文学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和网络文学的原创性。但是我们发现,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的网络文学,其独特的性质并没有在这种环境里得到完全的施展与充分的体现。有的学者为网络文学制定了定义:“Web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互联网上创作出来的,并且以互联网为传播形式传播的文学作品”。从这个学者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新型的网络创作手法,新型的作品传播形式,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的物质载体,以及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等新的特点,是网络文学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前提就是多媒体和网络,如果没有了多媒体和网络做平台,所有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所以说,这个定义充分的体现了网络文学和多媒体技术的重要关系。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大众的眼、手、耳等多个器官,都受到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多媒体技术途径的刺激,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所有感官功能都得到很大的改善,促进了人们记忆、探讨、思想、创作等活动的发挥,从而使网络文学的展现,由原来单调的文字印刷形式转变成了各种生动直观的形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网络文学得到了更好的拓展与延伸,传统文学的线性结构被非线性的排列所代替。而网络的自由性、共享性、互动性等各种特性,促使网络文学以独特的性质出现在大众的生活里。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虚拟结构的融合,使文学内容的直观展现更加逼真生动。它既可以让大众感受分子、细菌、基因及原子结构等微观世界的奇妙,又可以看到海洋、宇宙、原子弹爆炸、卫星发射以及星球相撞等宏观的过程。这些技术既可以完成普通常规实验,又可以完成常人都不能接触的实验,还可以构建出各种不同的特殊环境。例如,网络上曾进行了一个轰动世界的“虚拟青蛙解剖”教育课题,当时这堂轰动世界的解剖课是通过万雄网给全世界学生上的。实验者通过网络互相交流探讨,发表各自的意见,还可以亲自动手在屏幕上进行解剖实验。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给学生们创造出真实的模拟环境,使学习方式脱离了单调的平面叙述,学生的视野、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扩展和提高,冲出了书本文字的局限。不只是学生以及大众的思维都有所改变。

(四)多媒体技术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

在传统文学的审美理念中,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那就是理性。不论是什么样的传统文学作品,其中都有不可缺少的理性概念。比如,康德的观点,美感产生的必备条件就是对判断力的一种“反思”。在康德的观点里,感性的审美中必须要把握住理性,这就是美感。传统文学就是在美学的天地里不允许有人间的焰火气息和乌烟瘴气,其创作来源在于传统文学创作者都是社会各界的专家和权威性人物,他们把文学内容的重点集中在精神方面、超越方面、教育方面和道德方面,因此他们忽略了大众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以至于社会大众对专家、权威们定义的审美,长期以来不能理解。而大众追求的美学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了体现,网络文学无限制的自由发表与互动,快速的网络传播,各种欲望的表达方式以及简单易懂的语言文字风格,都成为战胜传统文学的法宝,也正是多媒体技术体现出来的感性化美学。只有各种感性的正确、完善发展,才能带动人的本性健康发展,才能培育出健康的人性。通过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使人能够更快、更好的了解什么是美学、美学的价值以及个人的审美需求。如果一个人的欲望追求被压制,那么他人性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也就是说,如果文学没有了感性做基础,那么文学就成了利器反过来伤害人性的发展。所有的东西都是有利有弊的双面性,我要把握住有利的一面,使其另一面失效,这对网络文学来说很重要。就当代人来说,感性的欲望追求和它的合理性已经成为事实,主要是怎么去满足大众的感官欲望,在满足感官欲望的同时又要让读者对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创作出来的作品进一步的“升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带动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同时也勾起了人们心中的欲望。这个历史转变的重任压在了网络文学的肩上,他是否能以“感望”为中心,然后带领大众跳出以“欲望需求”为主的文学圈,这就是网络文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多媒体技术促进网络文学发展视界

(一)文化产品里的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给网络文学带来了媒体性、交互性和数字化等特征,正因为网络与多媒体具有这些特征才使得网络文学变得多彩多姿。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文学作品里包含一定的技术,也就是说,人们的审美观改变了,已经接受审美与技术并存。在网络文学里表现出了技术审美,机械复制的模仿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审美,他把很多符号通过数字化技术叠加在屏幕上供人们消费。波德里亚认为:“在这个现代化消费空间,人工和机械的关系,将取代艺术与自然原初的关系,因此模仿的机械复制将代替艺术创作的个性风格表达”。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仿佛就像是一种视觉消费品。通过数字化技术把一些不相干的代码组合起来,形成了看似真实的虚拟物象,然后把它作为代码,用来替代真实物象,使组合而成的审美符号代替了本身的艺术审美。这就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的成果。

(二)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

人类的社会生活被现代化技术所带动,现代技术以一种决定性力量的形式,掌控了人类的历史命运。网络多媒体技术为文学界开拓出新的局面,虽然先进科学所创造的这种数字化符号世界色彩缤纷,但是也不能代表它到处都是温暖多彩的春天,还有不少地方存在着寒冬酷暑,依然需要处在多媒体网络技术背景下的网络文学不断的自我提高、完善自身、丰富其所应有的内容。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文学的价值问题不得不重新探索思考。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共存的信息化社会,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信息的同时,也把自由和创作的机会带给了人们,不再单单是专家和权威性人物的创作。网络文学的非线性、自由性和多结局的特点在多媒体网络体现出来,这些特点产生了文学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使其成为了客观世界的一种虚构、一种描述及一种解释,打破了传统文学原有的权威性和确定性。通过新型的网络文学,提高读者的整体素质。创作者也应该赋予新的思想含义,他应该是具有善于获取信息、改造信息能力的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鲜明个性的人,具有合作意识、平等观念、和崇尚现代科学的人,具有高尚的道德、较高的创作能力和超强的适应能力的人。从这种具有广阔的时代前沿性角度出发,创造网络文学的价值观,才能正确利用多媒体技术为网络文学开拓正确的前进方向。

三、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作为网络文学的主要支柱,给整个文学发展灌溉了新鲜的给养,作为新型类事物的网络文学,在成长的初级阶段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网络文学还局限在娱乐、消遣阶段,不能在自由的同时兼顾文学的审美精神,导致许多作品只是过眼浮云,当大量的网络信息出现在你眼前时,你只知道浏览却记不住内容。文学最重要的就是审美,网络文学也是如此。由于网络创作者的年龄较轻、文学修养浅薄、社会阅历较少,因此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了只能消遣、娱乐的文字,没有体现出其中的审美价值。网络创作者应该遵守艺术创造的规律,良好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创作出应有的艺术审美作品,为网络文学的成长奠定基础。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4

关键词:网络文学研究;本体定位;批评方式;研究心态

随着网络文学研究的逐步推进,学术界对网络文学研究愈加全面,所使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逐步成体系,网络文学研究范式也正在创建当中。笔者结合网络文学研究成果,发现主要涉及如下内容:第一,网络文学的定义;第二,网络文学的特点;第三,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研究;第四,网络文学接受的研究;第五,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性;第六,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第七,网络文学的价值评判;第八,网络文学的未来走向与对;第九,网络文学与网络技术的关系;第十,网络文学的批评现状。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几乎涉及到与网络文学的各个层面,内容体系已接近完整。另外,笔者对涉及争议点以及各自论述的角度进行梳理,为网络文学研究范式的创建提供更为清晰的思路。

1网络文学研究的本体定位

网络文学是否存在?如果有,该如何界定?这一看似溯源性问题,其实始终都在困扰着网络文学研究的每一位学者。因为文学的存在及定义,本身就是一个十分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再加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纠缠不清,对网络文学进行界定,其难度便可想而知。有部分学者对网络文学的存在持否定态度。李敬泽认为:“文学产生于心灵,而不是产生于网络,我们现在面对的特殊问题不过是:网络在一种惊人的自我陶醉的幻觉中被当作心灵的内容和形式,所以才有了那个‘网络文学’”[1]。学者李洁非强烈主张:“撇开‘文学’一词来谈网络写作。网络写作根本不是为了‘文学’的目的而产生的。”[2]但是更多的人认为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已经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史中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网络文学领军人欧阳友权与他的研究团队在著作中完全肯定网络文学存在的事实。网络文学的本体究竟该如何界定?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从载体上判断,只要具备了网络这个载体的文学作品都是网络文学;第二种从内容上界定,只要题材与网络有关即属于;第三种从思维方式上判断,具备后现代的网络思维即属于;第四种从表现手法上判断,重视超文本与文学的组合。纵观这四个观点,它们各自仍存在不足。第一种过于宽泛,第二种忽视了网络文学题材的多元化,第三种无法明晰网络思维这种抽象提法,会造成概念含混,第四种只关注到超文本文学,未免概念过于狭义化。笔者以为,网络文学不妨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即传播层面的网络文学、话语层面的网络文学、技术层面的网络文学,它们分别代表了网络文学存在的三种状态。理解但无需定义,或许是一件更适合的事。总之,“网络文学本体的界定”我们不用急于用一个概念对它进行圈定,如果从外延和内涵两个角度,同时结合网络文学的三个层面的生成形态,恰当地施以阐释或者描述,或许更能帮助人们理解网络文学本身。

2网络文学研究的批评方式

网络文学搭载于新兴媒体之上,以传统写作手法(传奇体)进行构思创作,成为了新旧纠缠中发展的文学形态。它的新根源在于载体与手段,由此发散出的新型题材和写作路径,使得它与传统文学写作产生了代际。目前从事网络文学研究的学者大部分为高校教师,他们的专业背景为中国文学。他们不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而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新晋事物,无现成理论可沿袭。因此,研究者大都采取的批评方式是老酒装新瓶,将传统文学理论套用到网络文学这一新事物展开批评。这一批评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给予评价较高的网络小说作品大多是接近传统写作方式的小说。研究者通常使用的传统批评理论主要有哪些呢?主要有四种:社会学批评、形式主义批评、心理学批评、原型批评。社会学批评模式因为网络文学作者没有完全具备“种族、环境、时代”的三要素时代框架,他们更注重自我个性的表达,对社会的历史价值感相对缺乏,因而无法对其使用此操作模式。形式主义批评模式则与网络文学没有形成完备的语言体系而存在不和谐。心理学批评模式又因为网络文学的创作根基过于单一,无法负荷心理学批评强大的理论磁场,而具有不适应性。根植于弗雷泽的原型批评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但放置于当代这个纷繁多变的时代视野,就会出现悬空状态,从网络文学作品中找出适合原型批评理论的小说概率太低。显然,这些相对传统的批评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网络文学的批评需求。当代有学者提出:“网络文学的批评原则应该取决于网络文学的功能。”[3]当研究者针对网络文学的各个层面展开各式探讨时,他们似乎深入到了网络文学特有的传播、创作、阅读方式和特征等内容,但实际上远没有建构起有效的批评话语。其实,研究者们都意识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诸多差异,但出于自身现代媒体知识和网络文学作品接触面受限,因而还停留在感性的事实和初步的认知阶段,缺乏有针对性的概念、范畴、方法,自然也就难以形成有效的理论批评模式。

3网络文学的研究心态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5

关键词: 语用学 日语网络语言 类型 特点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出现不仅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缩短了交际距离,而且带来了一场语言的革命。网络语言作为网络催生的语言的新语体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这里所谓的网络语言是指狭义的网络语言,即网民在网络上聊天或发帖等时常用的语言或符号。迄今为止关于中文网络语言的研究已有不少,但关于日语网络语言的研究却不多。目前只有孙守峰的《日语网络语言的构词特点》,该论文仅仅在构词法方面分析了日语网络用语,而未深层次探讨。因此本文拟从分析日语网络语言的类型、特点出发,进而从语用学的角度论证日语网络语言与规范日语之间的关系,并阐明如何正确对待日语网络语言。

二、日语网络语言的类型

日语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大都集中在年轻人这个群体里,年轻人所使用的语言往往不受传统的约束,突破原有语言的束缚创造出新语体。所以日语网络语言也打破原有的书写格式,改变现有的一些词汇,创造出新的语言结合体和符号来表达丰富的感情。

本文将流行在日语网络各大论坛、博客中的网络语言整理出来,归纳出日语网络语言的类型。

1.缩略语

缩略语中有些是约定俗称的,有些则是彼此熟悉的人之间所使用的语言,就犹如聊天室中的隐语一样。日语网络用语中的缩略语一般有如下几类。

①日常用语省略

比如:「はじめまして简称为「おはつ,「ひさしぶり简称为「おひさ,「こんばんわ、「こんにちは简称为「こん。

②英语的省略

因为网络源于美国,网络语言也会受到英语的影响。一般英语的省略往往是取各个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而成。比如:ROM是Read Only Member(在聊天中只是旁观或休息,也可指旁观者)的省略;DL是download的省略;HN是handle name(网名)的省略。

③罗马字母的省略

用罗马字母表示单词,一般是去掉元音保留辅音。这种变化只在很熟悉的人之间才会经常使用。比如:kwsk是「くわしく的省略;ksk是「加速的省略。

④促音的省略

网络聊天中为节省时间,提高速度,往往将促音省略。比如:「おわた是「おわった的省略。

2.替代语

①用读音相同,但表记不同的假名来代替。

用「を来代替「お。比如「おい说成是「ヲイ,「おたく说成是「ヲタク。

用「ぢ、づ代替「じ、ず。比如「はずかしい说成是「はづかしい,「まず说成是「まづ。

②假名转换成汉字

原本用片假名表示的词语换作风马牛不相及的汉字来表示。比如「サバ说成是「,「プロクシ说成是「串。

③其他类型的转换

比如「マスコミ说成是「マスゴミ,「说成是「ゴミり,「林水省说成是「衰省,「外省说成是「害省。这些词通过变换往往来表达某种厌恶感。即在网上通过这种方式来宣泄对个人或组织、团体等的不满。

3.数字谐音创词

中国的网络聊天语言当中很多都是用数字来表示的,比如“再见”说成是“88”或“886”;“一生一世”说成是“1314”。在日语网络聊天语言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4649是「よろしく,14106是「あいしてる,7788是「ちちはは。

4.词类活用

在日语网络语言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比较多。比如搜索引擎Google,日语叫「ググ。网民却将此变成动词「ググる。日语网络语言中的「ググってこい就是「索してこい的意思。

5.符号叠加型

和中国的网络聊天语言一样,日语网络聊天时也用字母和符号来表示说话人的心情。原本无任何意义的符号叠加在一起,成为感情符号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意思。比如@_@表示惊讶,m(_ _)m表示抱歉或感谢,(T_T)表示喜悦(太好了)。

三、网络语言的特点

1.简易化特征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语言越来越趋向于简单。日本学者冈本将聊天的场面特性归纳为以下四点。

(1)同期性:聊天过程中发出信息、接收信息几乎是同时、同期进行的。

(2)双向性:虽然说是文字表达,但和电话一样具有双向性。

(3)时间限制: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但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敲键盘来发出信息,可以说有约定俗成的时间限制。

(4)匿名性:接收者不明。

因为网络聊天具有时间限制性和同期性,这样就使得网络语言向简约化方向发展。

2.群体化特征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拉波夫在他的《在社会语境中研究语言》一文中指出:“某些语言学特征在社会经济、人种或年龄集团中有着正常的分布,但这些东西却被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地使用着。如果说这里所说的社会语境能够分成等级的话,如同社会经济集团或年龄集团那样,则这些指标可称作层次。”这里所说的语境等级或层次可以理解为年龄层次。因为网络语言的使用者主要是青少年,年轻人的热情、自主、开放、包容心态使得他们蔑视传统,具有较强的反传统意识,崇尚创新。这使得他们不断挑战传统的语言,创造出网络上应用的新语体。

四、从语用学角度看日语网络语言

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它与语言使用者关系密切。语用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以说话者视角为基准的“指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即言外之意的表达和理解、从行为角度考察言语交际的“言语行为”,以及语用前提的推导、话语分析等。从语用学角度看,言语交际必须遵循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其中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宽宏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感准则。尤其日语是暧昧语,即使是在拒绝对方的要求时也要用得体的表达委婉地拒绝。从这一点来看日语的网络语言违背了礼貌原则。比如上述所举的例子把「マスコミ说成是「マスゴミ,「说成是「ゴミり,「林水省说成是「衰省,「外省说成是「害省。这些网络语言与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存在明显冲突,违反了话语交际准则。

五、结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出现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即网络语言。因为网络聊天具有即时性,所以网络语言和实际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相比更便捷、简约、直观。但同时因为网络聊天具有匿名性,所以网民往往利用网络来宣泄自己的不满,随意地发表言论。由此使得网络语言也背离了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但语言是为人类的交际服务,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地更新才能有发展。所以网络语言作为新生事物并非洪水猛兽,不能一概视之为垃圾,要进行合理规范和引导。而如何合理引导并规范网络语言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孙守峰.日语网络语言的构词特点[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

[2]郭笃凌,郝怀芳.网络语言的类型、特点及其语用学意义[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3).

[3]毛力群.网络语言: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3).

[4]彭姣娟.网络语言中的修辞现象[J].怀化学院学报,2006,(6).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6

关键词: 网络 超文本 大众化 互动 重构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从口头语言媒介到文字媒介的变革后,又迎来了新的媒介革命:网络的出现。这次革命比以往的任何一次媒介变革都更为重要,它可同时传递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囊括了传统媒介的一切表现形式,它的数字化、全球性、多媒体、交互性等特点,迅速赢得了人们的青睐,随着媒介环境的飞速变化,人们在媒介的使用上必然“转向较不集中的,用户更大的,传播内容更加多样的和个人使用者更能动的介入传播内容的技术”。文学传播依赖于传媒,但是网络对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和载体,它嵌入到文学活动的内部,对文学文本形式、审美观念、创作主体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文学进行了重构。

一、文本形式的多样化

1.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网络媒介的出现和发展,给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丰富了文学文本的表现形式,它催生了超文本、多媒体等叙事方式,使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位一体,扩张了受众的感觉,强化了读者的理解,给文学带来了一次全新的变革。

(1)超文本

传统文学由于以纸质为载体,只能按照时空顺序来写,容纳的空间十分有限,即使巧妙地运用倒叙、插叙、多条线索并行等手法,也无法超越三维物理空间的限制,无法摆脱线性叙述的桎梏。而网络则能通过“超文本”使空间叙事变为现实。

“超文本”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特德·纳尔逊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在《文学机器》中,他是这样定义超文本的:“非线性的书写,由一连串文本段落构成,以连接点串起来,提供读者不同阅读路径。”“超文本”运用数码连接和“万维网”技术,将作品设计为立体空间的非线性的,它在一种叙述中往往插入许多其他内容,由于阅读的超线性,即使输入再多的内容情节,也不占用原有情节的空间。超文本主要是以连接点的形式而存在。连接点是原文中颜色不同或加横线的文字。如果点击它,读者就可以进入另一个新的情节,如果不点击它,读者就仍然按着原情节的思路往下看。这样,超文本就建立了一个充满无限组合无限可能的空间系统,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真正实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受众从传统文本中的线性叙事中解放出来,无需按照作者设定的路子走,而可以自主的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的阅读,大大提高了读者的主体意识。

超文本小说经典有米歇尔·乔伊斯《下午,一个故事》、麦马特的《奢华》、著名的“泥巴游戏”等等。在中文网络文学中,比较优秀的“超文本”作品有伊里亚的超文本诗作《超情书》、须文蔚《在子虚山前哭泣》,小挚的超文本小说《聊天室里的故事》、笨狸的联手小说《守门》等等。

(2)多媒体文本

传统的纸质文学,主要是依靠语言来制造形象,引发读者的想象空间。而网络媒介的出现,为文学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丰富的天地,它综合了文字、音乐、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的文学空间,大大刺激了受众的感官,使读者的多种感觉器官全面开放,使读者在诗、画、乐的交融中实现对作品更丰富更独到的理解。比如《若玫文集》在网络发表时,配以图画、音乐和诗文,使作品图文并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受众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看古色古香的图片,同时深情朗诵着诗句,进入如诗如画的境界。

多媒体的文本呈现,大大增强了受众的审美感受力,为文学重构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有学者指出,网络文学多媒体化特征必将“导致了图文并茂、动静相宜的知识传播与接受图景,极有可能催生新的学术意识与知识框架”。

二、创作的狂欢化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指出,狂欢节是不受限制的,没有边界的,全民都可以参加,每到一个重大节日,大家都齐聚广场,汇成一个狂欢的海洋。狂欢节使人摆脱了一切等级关系、特权、禁令而置身于原有的生活制度之外,同时,狂欢节是平民的节日生活,是生活的实际存在,是生活本身的形式。而网络就是这样一个“狂欢化”的广场。传统文学传播有着等级森严的把关制度,一方面是出版制度中出版社的层层把关,一方面编辑个人的审美趣味也左右了作品的发表。而且传统文学的创作者,多是专业化的文化知识分子,他们对表达内容,叙述技巧等都有着严格的追求,这种精英化的创作倾向,最终使文学变得曲高和寡。而网络媒介的出现,则实现了创作的“狂欢”。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大多是匿名的,化名的,谁也不知道谁,这样就打破了现实身份的悬殊,走向了平等的对话交流。网络创作的主体也不再是精英知识分子,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在校学生和从事各色职业的大众。网络媒介的这种自由化、平等化特质,使文学打破了传统文学的严肃、深刻、宏大主题,而走向了个人化、自由化的书写。他们大多都是非职业化的作者,网络成了他们抒发自己情感、记录自己生活的平台,从而真正达到表达上的自由和“狂欢”。正如网络作家蔡智恒所说:“我并没有很好的文学底子,所以写东西是靠热忱而不是凭实力。”文学创作的本质是自由,网络的书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接近了文学创作的本质,打破了传统文学“文以载道”的局限,在根本意义上,狂欢化的网络写作,是人们对日常枯燥重复生活的一种反抗,在写作中,人们得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任何人上网后,都能获得自己的文学空间,网络的这种狂欢化书写,自由化特征,使得网络文学迅速地走进大众,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三、文学交流的互动化

传统的纸质文学,一般都是作者独立创作,只有出版成书后,才能与读者见面,读者对作品只能被动地接受和认可。其信息传播模式是传播者媒介接收者的单向传播。“在这里,作者是一个绝对核心因素,是文本全知全能的主宰角色,一切都是已知的,既定的读者只是等候智者训导的角色。”这大大限制了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的双向交流。而网络媒介则打破了这种作者与读者时空交流的阻隔,真正实现了全民的互动。美国《连线》杂志创办人之一的路易斯·罗塞托认为:“互动性让身为内容的创作者能够和其他内容建立起关联,把你的东西摆在别人的作品中,加深你的分析和情景与其他人的关联,也让你对发表的分析有联想性的了解。网络的真正力量在于互动性。互动性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生兴趣。同时,让作品有生命,不断进化,维持使用者的参与程度。”只要你的作品一传到网上,很快就会收到读者的评论,甚至,他们还可以通过BBS、E-mail、QQ等媒介直接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受众的鉴赏,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对文学创作起着升华、引导的作用,甚至它把欣赏变成了创作,把创作变成了欣赏。这种互动,改变了创作者的角色,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角色互换,真正实现了“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的神话。阅读作品,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参与创作的过程。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罗兰·巴特认为:“文本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读者文本’,其二是‘书写者文本’。‘读者文本’是一种‘只读型’文本,而‘书写者文本’是‘读写型’文本。‘书写者’文本才是真正的‘理想文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网络原创BBS小说《风中玫瑰》就是将作者“风中玫瑰”的帖子和网友的帖子共同收录之后完成的,是典型的“书写者”文本。读者还可以直接参与创作,比如“接力小说”《守门》就是由作者开头,其他网民像接力一样续写,谁也无法预料到结局。近年流行的博客,微博,更是网民及时交流互动的平台。

网络媒介传播的这种互动性,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精英文化特权,解放了受众,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同时在这种互动中,文学的自由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四、审美趣味的大众化

传统的文学一直作为一种高雅的、严肃的艺术形式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它们关注社会人生,深入人性,执着于追求美、自由和真理,重视结构的安排,语言的修饰,心理的刻画。然而,网络媒介的到来,给传统文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网络写作者,多是非专业的,他们的写作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情感的宣泄,是一种“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率性而为。网络媒介开始把文学推向“泛文学化”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文字发表到网上,尤其是匿名化的创作,使网民可以运用民间原生态的,甚至插科打诨、粗鄙的语言来表达最真实的想法,他们的“故事”浅显易懂,题材生活化,及时真实地反映了生活的变化和大众的心理,体现了大众“狂欢化”的欲望,迎合了大众的阅读趣味,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和喜爱,轻易地就获得了大众市场。文学借助网络媒介,而呈现出的“超文本”、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汇集了文字、色彩、声音、动画等的互动,给受众的感觉器官带来全方位的冲击。这种娱乐的浅显的快速消费的文学,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因此网络媒介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对象和方式的改变,更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

虽然网络媒介的出现,使文学的审美开始从精英走向大众,向民间回流。然而不得不承认,网络媒介的出现,也使文学的审美价值变得暗淡,文学的娱乐性越发突出。更多的读者,选择网络文学,只是为了减轻一下现实生活的压力,满足一下世俗的欲望和需求。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开始走向边缘,基于此,有学者认为,“网络写作削平了文学的意义浓度,抑制了读者阅读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网络文学,在得到了技术的优势和支持后,更应该提高自己的艺术品格和艺术修养,追求崇高、真理、正义、美德,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网络媒介作为文学传播的一种工具,对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文学的创作、欣赏、构成要素都更加走向多元,为文学拓展了一片新的天地。同时,网络文学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吸取传统文学的精华,为文学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美]沃林·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慎之,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厦出版社,2000.

[2]陈平原.数码时代的写作和阅读[N].南方周末,2000.

[3]蔡智恒.第一次亲密接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4]黄鸣奋.网络时代的许诺:“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J].文学评论,2000.

[5]杨大春.文本的世界——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7

[关键词]网络文化;构建;原则;管理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136-02

网络文化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人类文化,是一种正在形成过程的新文化,互联网作为网络文化的传播载体,既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文化传播途径,谁掌握了这种传播方式的主动权,谁也就具备传播某种思想文化的权力和影响力。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利用这种影响力,利用互联网推行其核心价值观,开展所谓的“准则同化”战略,以此作为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取得意识形态领域这场斗争的胜利,就必须利用和有效管理好互联网,发展好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和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

1 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构建的基本原则

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从成立之日起,我党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党的指导思想也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完善。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增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核心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我们工作的实践,并使之扎根于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中。任何时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都必须坚持,毫不动摇。

1.2 坚持法律监管的原则

网络文化传播的纯洁性是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重要方面,用法律手段来进行有效监管是重要的解决途径。当前,我国在网络文化建设立法方面没有突出监管网络文化传播的特殊性。应从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网络文化传播的权利、义务、责任、范围和宗旨,普及网络法律,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秩序,提高文化传播的质量。

1.3 安全防范原则

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确立安全防范意识,除通过大力发展相关技术来抵御不良网络文化传播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教育,让整个国家和每个公民(网民)都自觉地筑起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精神防线,抵御网络文化传播中的危害性信息的侵蚀。

1.4 服务性的原则

网络文化建设要主动出击,坚持服务性的原则,及时了解网民的信息和需求,搭建沟通平台,及时健康向上的信息,架起政府与网民进行交流的文化平台。努力挖掘好网络平台上的交流沟通机制,建立起有利于政府和百姓的互通、互信和互助的渠道,为和谐文化的发展创造新的土壤和有利条件。

2 做好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

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网络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应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这就意味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网络文化建设,把民主精神、时代精神与内容烙印到网络文化建设中,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传播,培养网络使用者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判断力,唤起自觉维护真理,维护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从容应对不良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努力占据网络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切实掌握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2.2 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在创造好的网络文化作品上下工夫

以先进文化引领网络文化,必须以强大的网络文化产业为支撑,不断提高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能力。积极鼓励扶持民族原创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以市场为依托,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提高网络产品的服务和供给水平,加快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推进中国数字图书馆、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等网络文化工程,积极构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网络文化创新能力,追踪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关注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拓展网络文化服务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广大网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信息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

2.3 搞好阵地建设,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有广泛影响的中文网站

网络文化是当前国内外各大网站的发展焦点,大多数网站都重视网络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在网络文化领域的发展。在网络文化领域,“马太效应”特别显著,少数几家领先的网站,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它们的企业意志常常能对网络文化的发展轨迹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要迅速建设一批受网民欢迎又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文化特点的大型中文网站,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站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快改革,推进创新,促进发展,把重点新闻网站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平台;推进重点新闻网站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既保证导向正确又富有发展活力的新型管理模式。

2.4 发展网络文化技术,运用技术手段提高网络文化的管理水平

技术在防范网络文化的偏向问题上必然要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不仅是网络文化的缘起,也是各种网络文化安全的管理模式的保障。要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文化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加快建设中文域名服务器,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宣传教育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改进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手段;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通过研制和开发先进的防范病毒传播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技术,建造防火墙,启用分级过滤软件,对网上内容进行甄别,将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以及色情等有害信息的网站予以屏蔽、过滤。

2.5 大力加强网络文化的行政化和法制化管理

互联网在我国属于新兴管理领域,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超越了传统媒体,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因此,在管理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方式。目前普遍存在大量使用行政手段管理网络文化的现象,行政手段亟须规范,法制手段又明显欠缺。因此,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首先,各级政府都应该把网络纳入治理的责任范围,合理解决网络的无区域性和跨区域性与政府设置的区域性之间的矛盾,统筹协调地方网络文化行业管理部分、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建立完整的互联网管理责任链,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其次,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实现对各类新兴技术的立法。必须针对传统法律法规进行更新与释法。在法律法规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明确执法部门的执法依据和范围,在明确角色意识的基础上,彻底改变执法不严和无明确执法部门的现象。

2.6 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提高网络文化的公共服务水平

网络舆论是当前影响网民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舆论主体的分散和无组织的特点,在不少情况下许多公众仅依据自己的信念和经验尚不能明确自己应当对社会性问题持什么观念和态度,因而在表达观念时有意无意地总是需要参照系。”“态度的形成必须有参照系。人们关于某个事件的态度,在没有参照系的情况下,仍然是潜在状态,尚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态度。” 在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发生后,会在网上逐渐形成舆论,“在这个过程中,参照系是舆论主体形成一致性的态度、观点和意见的价值评判标准,什么样的参照系被采纳和接受,直接导致什么样舆论倾向的形成。”要积极推进方式方法的创新,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集中组织网络正面宣传战役;要加强对网络热点焦点问题的引导,密切关注分析网上舆论动态,重点加强对新闻跟帖、论坛和博客等互动栏目管理;组建专、兼职结合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善于运用群众网络语言与网民交流互动,解疑释惑,析事明理,主动引导网上舆论,增强正面控制力和影响力。

要切实提高突发事件网上舆论管理水平,建立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完善快速反应机制,主动出击,主动引导,力求在第一时间权威准确信息、澄清事实,遏制恶意炒作,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话语权。

要提高网络文化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的特点,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主动相关信息,满足网民的需要。加强各级政府网站建设,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将政府信息资源充分上网,把政府网站建设成为为民、便民、利民的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张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69.

[基金项目]2011年度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网络文化安全管理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101A522)。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8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宋杨(1982-),女,天津人,河北联合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馆员;张涛(1982-),男,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讲师。(河北 唐山 06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网络文化视域下引导大学生群体主流思想舆论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30316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93-02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文化也相伴而生,其影响大学生群体舆论的作用机制逐渐形成。一般来讲,网络文化是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一切经济、政治和社会现象,是人们使用网络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及其一切相关产物。大学生群体网络文化的基本状态和传播特点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在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厘清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大学生网络文化特征,分析其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能够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个体自主表达思想观点的主要工具,借助对该群体网络文化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网络文化传播范围非常广泛,可以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互联网的影响力扩大覆盖面,进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分布领域。

其次,有利于促进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全面分析,还有助于更好地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走向,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氛围,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与稳定,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最后,有利于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素质,构建合格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系统研究大学生群体当中的网络文化存在和传播特点,可以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手段保障。促使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全面了解大学生的上网习惯、交流习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与机制,确保教育者具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二、大学生网络文化基本特征

通过文献梳理和实证验证,从网络的一般特点出发,结合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的具体情况,全面总结了目前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1.世界性和开放性

网络自诞生以来就具备了世界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大学生使用网络也符合网络本身先天的这一特点。具体而言,大学生网络使用没有国界的限制,虽然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只登陆和浏览中文网站,但是快捷迅速的信息传递和转换已经使得中外文网站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实现了同步更新,国家的界限已经在网络世界当中变得非常模糊;开放性也是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之一,目前虽然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对网络的监管,能够部分控制网络信息,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大学生网络的封闭性只是相对的,而开放性具有绝对意义。

2.交互性和隐蔽性

交互性是网络交流的集中表现,也是网络舆论产生的基本方式,大学生乐于通过网络获得信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其交互性的认同,也就是说利用网络实现交流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隐蔽性是建立在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基础之上的,数字化的身份以及各种无须实名注册的网络平台的使用,使得大学生出于规避风险和消除表达顾虑的原因而选择虚假的身份参与网络表达,造成了这一特定群体网络文化的隐蔽性特征。①

3.创造性和异化性

由于大学生网络的无限丰富性和海量信息,任何个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兴趣的信息,并且在愿意的前提下建立与志同道合的人的交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拓展,为激发个体的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成就了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创造性特征;异化性是普遍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网络事物之中的状态,也就是事物在网络中走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倾向,具体到大学生来说,比如纯粹愤青式的发泄、对网络负面信息的恶意传播和过度追求自由而引发的不负责任的言论等等。

4.平等性和虚拟性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当中,基于平等的技术条件和信息流动水平(对于个体大学生而言,信息流促成了同样的类似于海平面的“信息平面”,也是同样能力的主体使用网络的相同准入门槛),造成了实质上的优于现实世界当中的平等状态;虚拟性是网络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对于大学生网络文化来讲,由于青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网络的虚拟性所造成的影响,也就是说青年大学生网络文化中虚拟性的特点对这个特定群体的影响更加深远。

5.大众性和自由性

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大众性是指学生群体和非学生群体网民并非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叠在一起,影响彼此并按照时间维度互相转化的动态过程,同时,大众性也可以理解为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对整个网民群体的文化辐射作用;自由性是指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能够比较自由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能够约束青年人网络参与活动的硬性手段和条条框框几乎没有,出于自己个性和爱好的网络参与与表达是其主要的实现形式。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从网络文化概念出发,理顺大学生网络文化特征的具体内容,以网络文化特征为探讨角度,论证研究主要观点,分析网络文化视域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网络文化定义,能够囊括全部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文化特征,并全面分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1.立足世界性和开放性特征,探讨加强机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与方式

网络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文化的地区差异,为文化无国界交流创造了条件,同时网络没有任何准入设置,具有完全开放特点,因此,完成舆论引导一定要建立专门机构并培养具有较强素质和执行能力的人才队伍。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就是要建立一支能够全天候、全方位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队伍。

2.立互性和隐蔽性特征,探讨加强校园主流媒体建设的途径

交互性是形成网络舆论的先决条件,也是舆论传播的基本方式,隐蔽性导致个体的身份角色隐藏,道德约束力下降和“愤青”情绪膨胀等,因此,实现舆论引导必须依靠主流媒体发出的权威信息,使之能够快速占领舆论阵地,实现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体制化的舆论引导能力和权威信息的被认可程度成正相关关系,也可以认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有效性标志,在某种意义上讲,校园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能力。

3.立足创造性和异化性,探讨加强重点事件和敏感信息的深度供给

网络的海量信息和全方位交流提升了创造力水平,而这又恰恰是造成异化的主要原因,人们常常用双刃剑来形容网络文化的创造性和异化性特征的极端发展状态,因此,保障正常的舆论引导就要通过鼓励积极的创造性和避免极端的异化性来完成,深度信息供给能帮助大学生建立高度的自主理性判断能力,增强其对消极舆论的“免疫能力”,通过主体对重点信息逐步的了解,确立起对现行体制的深度认同,进而营造大学生群体的良性舆论环境。建立并不断完善良性舆论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功能。

4.立足平等性和虚拟性,探讨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相关领域立法工作的具体步骤

网络的隐蔽性导致社会人社会身份的隐没,学生网民个体在技术水平一致的前提下,几乎实现了完全的平等参与和表达,网络空间的虚化、网络行为的虚拟和网络身份的虚拟构成了大学生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因此,需要通过制度和法律建设规范平等的网络主体的权利义务,把主体的平等权控制在不能侵害其他主体权利的范围之内,同时防止虚拟性带来的责任缺失,通过规范大学生网民的行为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通过法律的手段和方式,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秩序,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进行网络参与,逐步强化平等性地位并消除虚拟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5.立足大众性和自由性特征,探讨培养大学生网民责任意识与合格的“网络公民”的具体途径

大学生网民不分年级、性别、家庭背景等外部条件,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不受约束、“为所欲为”,当然网络文化的自由性并非没有边界,但是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缺少纪律和规则的约束,因此,要想对其舆论导向进行控制,同时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要寻求培养网民责任意识的方法,将责任心和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内化到学生的上网行为之中,最终培养出能够完全自觉履行网络责任、义务,依法依规行使网络权利的“网络公民”,通过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注释:

①通过我们的调查,当前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倾向于更多的使用同学群体共同使用的“熟人网络”的趋势,但是也没有完全取代带有隐蔽性的虚假身份,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真实和虚假身份共同存在是其网络参与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魏潾.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3]唐超文,刘轶.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

上一篇:网络营销服务策略范文 下一篇: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