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风险范文

时间:2023-10-14 23:59:06

工程技术风险

工程技术风险篇1

关键词:桥梁工程 施工风险 安全控制

1 概述

随着现代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桥梁工程建设得到了大幅度的进步。交通工程是我国的基础事业,也是我国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工程由于自身具有特殊性,其施工的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对于工程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就会在施工中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为工程带来严重的影响。下文对于施工风险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阐述了桥梁工程施工安全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的控制水平的相关对策。

2 桥梁工程施工的风险

第一,人为因素。在桥梁施工当中,造成安全风险与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认为因素。施工人员在进行桥梁施工的过程中,如果施工人员不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并且没有保证操作的规范性,就会对于施工造成一系列的安全隐患,直至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施工中,如果施工人员不能严格按照图纸设计进行施工,也会出现施工的相关问题。由于桥梁工程与其他工程有所不同,整体施工难度较大,施工组织面临的技术管理需求也相对较高,如果不能保证施工组织技术水平,也会难以保障施工的安全进行。

第二,技术因素。施工过程中,对于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技术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施工过程中,不能保证支架设备的承载力水平与安全性,在施工中就会对于后续施工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施工人员自身技术水平不足,也会造成施工误差情况的出现。对于清孔、基坑处理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保证技术的完善,也会造成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第三,环境因素。桥梁工程属于大型工程,其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中,如果不能对于周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忽视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会造成一系列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例如,天气、地质水文、自然灾害等情况。

3 桥梁工程施工安全存在的问题

3.1 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在桥梁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队伍大多由农民工组成。整体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有限,并且不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对于施工安全方面的相关了解较为有限。整体施工队伍素质不足,缺乏安全素质,是导致桥梁施工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农民工自身文化教育程度有限,在学习安全管理知识时,较为吃力,难以有效的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执行。在安全管理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3.2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不足 在桥梁施工现场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大多数施工现场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施工管理人员缺乏对于安全生产管理规范的执行,并且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不足,导致施工现场混乱,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施工现场中,很多危险区域缺乏明确的安全警示标志,并且施工现场人员的安保工具佩戴不够齐备,很多设备缺乏有效的检查与维护。管理制度中,缺乏有效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在出现安全事故时,处理效率低下。

3.3 部门安全管理不足 在桥梁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各个施工部门进行协调配合,项目经理要进行积极的组织与沟通。桥梁工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多部门来配合完成。在开展施工过程中,部门要对于自身的施工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加强对施工环节的控制。采购部门在内部管理上,如果不能保证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就会影响工程材料的质量,从而造成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发生。设备管理部门如果不能有效的开展施工设备管理,就会造成施工设备运行故障,影响工程顺利的进行。工程监理部门如果不能保证工程监理工作的有效性,就会造成工程整体质量不符合标准,从而引发更多的问题。

4 提高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的控制水平的对策

4.1 加强人员安全管理 在开展桥梁工程施工安全控制工作中,首先要对于人员的安全因素进行控制,对于施工中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并且有效的将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落实。由于桥梁工程施工任务中,整体工作量较大,如果在施工中出现疲劳施工,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在人员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人员过度劳动的情况发生,合理的安排施工任务。在施工中,充分的利用相关的机械设备,降低人工劳动量,提高整体工程施工的自动化水平。在人员作息时间的安排上,要保证科学合理,并且通过轮班制度,保证施工人员的休息时间。对于参与施工人员要进行严格的岗位考核,保证施工人员经过足够的培训。对于参与到高风险施工环节的人员,要进行重点的安全教育,保证施工人员具备足够的安全生产能力与安全意识。

4.2 加强设备安全管理 在桥梁工程施工中,机械设备的管理是其中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工程的工程规模较大,很多施工环节都需要依靠机械设备进行完成,只有加强对机械师的管理与维护,才能避免机械设备老化造成的安全问题的发生。在对于机械设备保养的过程中,要采用规范的保养措施,并且对于机械设备养护过程进行记录与监督管理,确保养护工作有效的开展。与此同时,施工设备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并且施工过程中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应用对于提高施工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对于设备进行管理时,要及时的对于施工设备进行更新,从而保证工程的整体效益。

4.3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在施工现场的管理中,要对于现场安全进行重视。施工过程中,要对于基坑施工、孔桩施工、墩台施工、预应梁施工及桥面施工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从而保证整体工程的顺利进行。在施工开始之前,要对于基坑施工进行严格控制,保证相关挖掘、拆除等工作的合理性,避免出现倒塌等问题的发生。对于孔桩施工管理时,要做好通风,避免二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在墩台施工时,要做好支架的加固,并且严格保证起重操作的规范性,避免相关安全事故发生。在预应梁施工时,要做好防护设施的建立,并且做好应急预案,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在架梁施工中,要保证移梁的稳定,并且采用专业的施工方式,对于移梁轨道进行平稳性的保证,最终起吊时,要保证起吊的稳固。

4.4 加强施工环境安全管理 在施工现场环境的管理中,要注重对于施工期间周边气候条件的分析与考虑,并且对于施工现场的生产环节进行完善。在施工现场管理中,要确保施工现场照明充足,避免由于照明不足造成的施工误操作以及人员疲劳,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对于施工现场警示标志以及安全防护措施的设置进行重视,在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颜色中,要采用较为显著的红色,有效的提高人员的关注程度,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保证安全防护设施醒目。在施工安排上,避免在高温条件下进行施工,高温条件下的施工容易出现施工人员体力下降,难以保证施工作业的正常开展。另外,也要避免低温施工,避免由于环境因素造成影响施工的情况发生。

5 结束语

桥梁工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施工安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施工中如果不能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就会造成众多安全隐患,致使大量安全事故发生,为工程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危害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桥梁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于安全意识的培养,做好日常安全管理与考核工作,做好日常机械设备维护工作,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马彩平.桥梁施工阶段的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07).

[2]由广明.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J].山西建筑,2010(03).

[3]曾锋.桥梁施工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9(03).

工程技术风险篇2

关键词:工程保险;索赔;理赔;风险管理

工程保险周期长、技术复杂、风险事故发生频繁、损失金额较大。因此从工程保险合同签订的开始,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便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设立风险管理的负责机构,明确各自在赔案处理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

一、被保险人索赔的风险管理技术

1. 机构设置及职责确定。

在工程保险中,项目业主作为主要的被保险人,应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与工程保险赔案相关的一切事务,维护被保险人在索赔中的正当权益,推动赔案处理的顺利开展。专设机构的职责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1)在风险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内接收出险单位的事故报案,分析判断保险责任;(2)赶赴现场初勘取证,安排保险公司及公估人现场联合查勘,组织赔案公估理算及协调,跟踪赔案处理,组织单位和人员提供保险人所需的相关资料证明。(3)向出险单位解释保单条款和保险规定及最终理算结果等。

由此可见,专设机构的职责贯穿赔案处理的始终。由于对工程保险条款和相关法规具备专业知识,专设机构能为保险公司顺利处理赔案提供各种便利。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被保险人不因工程保险索赔中的某些作为或不作为丧失获取经济赔偿或给付的权利,有力维护了工程项目业主获取全部合理赔付的合法权益。

2. 索赔程序。

索赔程序可以简单表述如下:(1)出险报案;(2)紧急施救;(3)保险责任判断;(4)紧急通知和事故报告;(5)现场初勘;(6)现场联合查勘;(7)证据材料提供;(8)协助公估理算;(9)协助再次查勘现场和补充材料;(10)接受最终理赔报告。

3. 索赔中的风险管理技术。

索赔中风险管理的根本原则是被保险人在行使索赔权利的过程中,既要保护自身工程或财产的安全,又要争取积极有利的条件促使双方公平、合理地处理赔案,使被保险人得到及时、合理的经济赔偿或给付,提高索赔效力,以迅速恢复工程建设,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讼诉。具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如下。

(1)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规定了被保险人行使索赔权利的时间效力,具体体现在三方面:①报案及时;②施救及时;③索赔及时。出险单位在出险后的第一时间内应及时向业主和其专设机构报案,此为报案的及时性原则。在报案之后,业主和出险单位应及时组织人员消除风险事故,抢救未受损的工程或财产,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此为施救的及时性原则。及时的施救费用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合理补偿,补偿金额一般不超过工程保险金额。此外,在专设机构确定风险事故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时,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此为索赔及时性原则。

(2)真实合法原则。被保险人在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要求时,要做到构成索赔条件的因素是真实可靠的,各种证明文件和材料及索赔手段是合法的。对于伪造有关证明资料或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部分不承担赔付责任。其行为如果不合法并构成犯罪的,被保险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3)有理、有据原则。“有理”原则是指被保险人充分依据保险法和工程保险合同的相关条款,维护自身获取合理保险保障的权益,公开、公正地与保险人及公估人商谈索赔过程的每一环节,讨论最终赔付结果,用法律法规和保险合同维护索赔权利。“有据”原则是指在索赔过程中,被保险人应出具所有与赔案处理相关的文件资料,协助保险人和公估人进行现场勘查和取证。被保险人要想获得比较合理的赔偿,必须做好灾后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良好的文件管理系统是成功获得索赔的必要条件。积极主动地寻求有价值的数据资料是维护自身在赔案处理中合法权益的关键。

(4)面对第三方索赔的缄默性原则。在发生第三者责任事故造成第三方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害时,除紧急情况外被保险人在未取得保险人和公估人书面同意前,不要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示对损失负有责任并承诺赔款或予以解决,也不要修理第三方的损失财产。

(5)保留代位求偿权原则。如果被保险工程或财产事故是由第三者责任引发的,被保险人除了通知保险人之外还应向第三者提出索赔。即使被保险人为避免向第三方索赔造成的不便而直接向保险人索赔,也应以书面形式向第三者提出索赔,为保险人保留代位求偿的权利,使保险人在履行对被保险人赔偿的义务之后有权利再向第三者追偿。

二、保险人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人是承担风险的主体。在工程保险中,保险人要兼顾保险双方的公平和利益,及时合理地进行相关赔付,满足业主转嫁工程风险的心理预期,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理赔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使工程保险的发展既能满足现代工程建设转嫁风险的需要,又能提高保险公司工程保险的竞争力,促进工程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理赔程序。

在工程保险中,工程建设期长,工程风险复杂,理赔的技术含量也较高。理赔的程序简单表示如下:(1)接到被保险人的索赔请求;(2)通知经纪公司、公估人和再保险接收人;(3)联合查勘现场;(4)收集相关证据材料;(5)公估理算出具初步理算报告;(6)预付赔款;(7)再次查勘现场,收集相关补充材料;(8)定损,出具最终理算报告;(9)赔付;(10)向再保险人摊回赔款。

2. 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完善的理赔风险管理技术是构建经营工程保险的财产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理赔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于培养保险公司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调查取证能力。保险公司在接到损失通知后,应立即派人到事故现场,对受损保险标的进行调查,以便正确掌握事故范围、损失程度、性质影响和原因等情况,为理赔的责任确定、损失评估、赔款理算等工作奠定基础。为了对保险标的损失情况提供充分有利的证据,需对事故现场拍照,在必要情况下,还应绘制事故现场平面图,对损失数量进行清点,有时还要用仪器进行检验和勘测并保留资料。保险公司应尽量收集能证明事故原因、损失数量、损失金额等内容的记录、证明、发票、工程量清单和被保险人的事故报告等,对损失较大的案件还要查封被保险人的会计帐。 (2)责任确定能力。保险公司应在审核被保险人提供的单证齐全、真实的前提下,对照保险条款中涉及赔偿责任的规定,分析和审核风险损失是否属于保险责任,包括:①分析事故原因,核定造成损失的原因是否属保险责任。②确定事故发生的时间是否在保险期限内。③确定损失是否发生在保险单规定的施工场地或地址。④审核损失的工程和财产是否包括在保险的范围之内。⑤判定损失金额是否属于保险责任。

(3)评估定损能力。工程保险赔偿金额与保险标的受损程度密切相关。其基本原则是:损失程度越重,赔偿金额占保险金额的比例就越大。在工程保险评估定损中,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①按市场价格评估。如果保险标的遭受损毁,保险公司可以按同等类型物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来确定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作为赔偿依据。②在保险标的遭受部分损失但可以修复时,按恢复原状所需费用评估,并视为被保险人遭受的实际损失。但由于技术的更新或材料的考究改变原有结构或质地使费用增加的,对于增加的费用,保险公司不予以赔偿。③推定全损。受损的保险标的不能修复或恢复费用超过保险标的实际价值,即为全损或推定全损。损毁的如果是工程,应以工程的实际完成投资为损失金额;如果损毁的是施工设备和已建筑竣工的工程,应以其保险金额为损失金额。

(4)赔付能力。在出现保险责任范围内的重大赔款,案情相对清楚但又尚不能结案的情况下,首席保险人有责任将预付赔款支付给被保险人,并安排赔款摊回。预付赔款一般为总赔款金额的30%左右,目的是提高理赔效率,帮助被保险人迅速恢复工程建设。

在理算师出具最终理算报告后的规定时间内,首席保险人应及时负责将赔款划付给被保险人。为了方便平时零星赔款的支付,首席保险人还可与共保人建立一定金额的小额赔偿基金,用于平时的小额赔付。在确定赔案的损失金额后,赔款可由理算师直接支付给被保险人,但每次赔付的最高限额不应超过赔偿基金。如果其他共保人不能按规定时间划付赔款,应由首席保险人垫付,如果共保人的任何一方不能履行赔付责任,则由其余共保人按共保比例分摊。

(5)摊回赔款的能力。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在一定数额内,首席保险人可自行支付后再通知其他共保人,其他共保人在接到首席保险人通知后,将各自相应的份额付给首席保险人。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超过一定数额后,首席保险人需立即通知其他共保人,并在其他共保人向其划付应分摊的金额后将赔款支付给被保险人。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数额巨大时,首席保险人应首先取得国际再保人同意付款的确认通知后,再向其他共保人发出赔款通知。其他共保人在收到通知后的一定时间内向首席保险人划付应分摊的金额,之后由首席保险人一并划付给被保险人。在共同保险人垫付全部赔款或预付赔款的情况下,首席保险人应从再保险经纪人处摊回相应的由再保险人承担的赔款,在规定的工作日内,首席保险人根据相应共保比例将所摊回的赔款划拨到其他共保人指定的帐户。

参考文献:

1.孙智.工程保险.中国三峡出版社.

2.孟宪海.建设工程保险制度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保险研究,2001,(3).

3.李晔,张清华.浅谈大型土木工程项目保险.上海保险,2002,(4).

工程技术风险篇3

关键词:地铁改造 技术风险 标准 过渡方案

1、概述

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由北京站经宣武门站和复兴门站至苹果园站,共计17座地下车站,一座古城车辆段,线路长度为23.6km.北京地铁二期工程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线路呈马蹄形,由复兴门站经西直门站和东直门站至建国门站,共计12座地下车站,一座太平湖车辆段,线路长度为17.2km.北京地铁1、2号线改造工程主要包含一、二期工程,投资总额为37.5亿元。北京地铁一、二期工程建设初期的指导思想是,以战备疏散为主,兼顾城市交通。基于国内没有地铁设计规范和相关标准,工程建设参照了国外地铁的设计资料和规范,尤其是前苏联的设计规范。局限于当时的建设条件和国内的技术水平、生产工艺水平,采用了大量的非标产品和特殊设备。经过二三十年的运营,北京地铁1、2号线车辆、设备老化,大都进入设备报废期,系统技术性能下降,存在很大的地铁运营安全隐患。

本次改造涉及线路、车辆、供电、通信、信号、通风空调、给排水及消防、动力照明、火灾报警、环境与设备监控、车辆段等多专业的全面改造、更新和升级,根据工程筹划的要求,涉及行车安全、运营安全和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改造内容必须在2008年前完成。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完成多专业、多系统的改造,面临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和资金风险等困难,技术风险又是工程风险控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改造中的技术风险进行分析。

2、技术风险的诱发因素

北京地铁1、2号线改造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技术改造工程,涉及全部设备专业、线路专业及土建专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相当于新建线路的设备安装阶段,但又不能等同于新建线路。本次改造工程是在不停运的前提下进行的,又受土建结构、人防设施不改变的制约,所以,诱发技术风险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2.1 改造方案与规范的差距《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主要用于新建线路的指导,未涉及改造工程内容及要求。在车站安全出入口设置、消火栓设置、车站外部消防水源引入、区间火灾报警、区间风速等方面,改造方案与规范有一定的差距。

2.2 土建结构与人防设施不改变本次改造是在不停运的前提下进行的,不具备土建结构发生变化的条件,且运营线路又兼顾战备人防的需要,要求人防等级不降低。在变电所有限的空间内,标准化产品与设备安全操作距离出现不匹配的现象;车站及区间主风机难于达到区间风速要求,需要重新制定新的通风排烟系统运行模式。

2.3 过渡方案新旧系统倒接,必然涉及过渡设备和改造期间的车站运营模式和设备系统运行模式。过渡方案的制定与现状设备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系统有密切的联系。

过渡方案的合理、可靠、安全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改造工程的成败。

2.4 概算因素根据北京市有关规定,初步设计概算额不能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值的3%,否则重新立项。此项规定在新建项目执行中难度较小,但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改造而言,属于崭新领域,执行过程复杂。由于国内没有改造经验,可能会出现漏项问题,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值与初步设计概算额有较大出入。

正在运营的线路已经暴露出严重危及运营安全的隐患,改造工程刻不容缓。如果概算额超标(大于3%),进行重新立项的话,时间耽误不起。因此,按照现有规定不重新立项,需要根据不超标的初步设计概算额反过来调整设计方案。

2.5 现状变化与原始设计的出入北京地铁1、2号线已经运营30多年,路基、土建与建设初期比可能发生了变化,如路基沉降;建筑平面功能调整;设备及车辆处于老化期,大部分设备已到报废期,系统性能下降;由于基础资料的不齐整,使各类管线的现状敷设情况不很明朗等。

上述因素,将直接导致技术风险。当然,设计边界条件也是影响设计质量的因素之一。

3、技术风险的分类

3.1技术标准与设计标准目前,国内没有相关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改造设计规范和标准。

《地铁设计规范》第1.0.2条规定:“改建、扩建和最高运行速度超过100km/h的地铁工程、以及其他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相似的工程设计,可参照执行。”

衡量改造工程是否达到要求、是否贴近国家相关规范及标准,针对目前可参考的设计规范及标准,制定改造工程的技术标准和设计标准是必要的。对于不同的现状和条件,技术标准及设计标准也不同。制定标准的宗旨是尽量靠近现行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满足改造目标。

3.2 现状设备系统对现状系统及其设备的安全评价是改造工程的重要环节,是制定改造范围、内容及用户需求的依据,将直接影响到改造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在行车安全、消防安全及运营安全等方面,应分析哪些系统及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哪些系统及设备制约着运输能力的提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哪些因素制约着改造的技术标准和设计标准,从而为编制改造范围、内容、原则及用户需求提供依据。否则,可能会出现危及安全的遗漏项目或出现不应有的项目占用有限资金的现象。

3.3 改造技术方案改造技术方案是改造工程的核心内容,建立在现状系统及设备、技术标准及设计标准的基础上。高质量的改造技术方案应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改造期间对运营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而且通过工程筹划、设备招投标及施工管理,节约投资。

在不突破投资概算、不改变土建结构、改造期间降低对运营的影响等一系列的制约条件下,照搬新建线路的技术方案往往行不通,需要有新的思维方式,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改造技术方案应有针对性,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还要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有大胆的设想。

3.4 技术协调改造工程的技术协调工作与新建线路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4、技术风险的规避措施

了解改造技术风险的诱发因素以及类型,就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处理技术风险的方法,使改造技术方案既贴近实际情况,又能规避风险。北京地铁1、2号线车辆、设备消隐改造工程面临如此大的难度和技术风险,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内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本工程通过测试、试验、调研、方案征集、技术方案论证、专家专题论证及专题研究等手段,研究控制技术风险的措施。

4.1 前期工作

4.1.1 测试与勘察涉及测试与勘察项目的专业

4.1.2 试验涉及试验项目的专业

4.1.3现场调研与市场调研现场调研和市场调研是在初步设计、施工设计工作开展前(或过程中)必需做的准备工作,改造工程无法脱离现场实际情况。通过现场调研,掌握设备及其机房的现状,根据工程改造的范围及内容、改造原则、改造目标,为技术标准及设计标准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现场调研情况而确定的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以确保所采用的技术、工艺及设备满足设计方案的需要,避免或尽可能地少用非标准设备。

与新建线路相比,现场调研和市场调研要占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有限的设计周期内完成大量的调研工作难度很大,应正确处理好调研与设计时间分配的关系。

4.2 设计工作

4.2.1 设计标准的选用前面已经谈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领域尚未编制相关的改造标准。对于改造工程而言,设计标准与技术标准是相辅相成的,彼此既有联系又相互制约。设计标准应建立在改造目标现状的基础上,否则,不切合实际的技术方案无法实施,可能会中断运营,造成地面交通的混乱,这也是政府和市民不愿见到的事情。

对于难于把握的内容,可以通过专家专题论证和专题研究来解决。

4.2.2 技术标准的制定技术标准应根据改造后需达到的目标制定。本工程技术标准取决于几个方面:一是不停止运营条件下进行改造,要求技术方案不能影响地铁运营,制定的标准首先追求安全性和可靠性;二是土建结构不可改变,要求各系统技术方案“量身裁衣”,符合实际;三是循序渐进地改造,并非全面、彻底地改造,工程造价是控制工程改造规模的重要环节,技术方案不能过于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应充分考虑工程的经济性。

在考虑上述因素后,首先应对改造工程需达到的目标进行客观定位,然后使合理的技术标准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

本工程技术标准应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先进的原则。

4.2.3 技术一致性全线车站及区间的技术标准、技术方案追求一致性,有利于日后的运营管理和降低管理成本。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如车站规模不改变或投资控制等),技术方案只能因地制宜,只要满足性能指标就应认为满足改造要求。

4.2.4 过渡方案过渡方案是改造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既然改造工程是在不停运条件下实施的,各系统及各专业必然存在新旧系统的过渡方案。通风空调系统、给排水及消防系统等专业的过渡方案将对消防安全、服务水平构成潜在影响,供电系统、通信系统、照明配电系统等专业的过渡方案将对消防安全、服务水平、运输能力及运营安全构成潜在的影响,信号系统、线路专业的过渡方案将对运输能力及运营安全构成潜在的影响。

过渡方案的制定应首先遵循安全、可靠、经济的原则,将安全放在首位。其中,供电系统的过渡方案对运营中的地铁影响最大,应充分认识到过渡方案一旦失败就将中断运营的严重危害性。

新旧系统间的过渡存在技术上的难度,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关键的技术处理措施,可以通过在社会上广泛征集方案来实现,其中包括向设备供应商、科研院校及设计单位等征集供电系统的双边联跳、信号系统的系统制式及过渡方案等。

4.2.5 方案调整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限额设计、边界条件等),需要对设计方案甚至是改造内容进行调整,调整时,必须对调整内容进行评估,评价其是否背离了改造目标,若脱离了改造目标而进行的改造工作是失败的。

4.3 专题研究与论证由于设计标准的选用问题,势必需要进行专题研究和专家论证,取得技术研究上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认可。

其中,涉及消防安全的内容与新建线路的设计规范有较大差异,应组织消防专家论证会,对改造内容中的消防技术方案进行论证,提出可操作的指导意见,以指导设计工作和竣工验收工作。

5、结语

改造工程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分析技术风险的所在以及如何解决,是改造工程的一大特点,也是其难度所在。本工程通过前期的可研、总体设计、初步设计阶段工作,归纳总结了上述内容。随着施工设计和安装施工实施的开展,预计将会出现新的问题和难点。本文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社会各界同仁的关注,毕竟当城市轨道交通进入稳定发展期时,国内将迎来改造的时期。

参考文献

[1]毛儒。论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J].都市快轨交通,2004,17(2)。

[2]毛儒。有效的风险管理[J].都市快轨交通,2004,17(3)。

工程技术风险篇4

关键词:工程 高风险 安全监理 风险规避

1、引言

重庆东水门长江大桥、千厮门嘉陵江大桥、渝中连接隧道工程位于重庆市朝天门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连接重庆市的两江四岸,重庆东水门长江大桥、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为千梭状、主塔180.6m的单索面公路、铁路两用桥,渝中连接隧道为穿越重庆市解放碑环圈,埋深6m~29.2m的浅埋隧道。高主塔与密集高层建筑下监理的安全风险非常大,安全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安全监理工作要有相应的技术措施、方法去应对风险、规避风险。

3.安全监理技术措施

在重庆两江大桥项目监理部安全专业监理工作中,首先按常规亚牛:严格执行、贯彻国家的安全法律、法规、特别是强制性标准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同时结合业主对两江大桥施工安全监理的总体要求,监督、组织、落实各参建单位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与体系;严格组织审查各施工单位编制的重大安全技术文件、安全生产技术措施与专项施工方案;同时通过监督、检查、整改通知等抓手,落实现场安全生产制度、安全生产组织、技术措施的执行。在技术上提出以下几点:

3.1、安全监理的核心“安全专项费用监理“

牢牢把握落实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的安全监理主题,建立重庆两江大桥项目安全专项费用台账,设立安全费用支付细目、票据验收制、安全管理费、措施费签证管理制。确保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同时拓宽安全理念,建议重点建设项目安全资金,自项目估算时设立,概算时不得少于估算值,预算时不得少于概算值,招投标时单列管理,项目建设时按安全费用支付细目、票据验收制与安全管理费、措施费签证管理制支付,以利于安全生产的落实、到位。

3.2、安全监理工作重点

认真研究重庆东水门长江大桥、嘉陵江千厮门大桥与渝中连接隧道施工设计图、结合安全法律法规的总体要求,单独编制了《重庆两江大桥安全监理实施细则》与《重庆两江大桥渝中连接隧道安全监理实施细则》。安全监理工作重点划分为:三个主塔的高空作业;大型施工设备“主塔爬模”、“栈桥”、“大型水上钢平台”;特种施工设备“塔吊、电梯”;通航与水上作业;桥台深基坑、高边坡开挖、防护与挖孔桩施工;临时用电与特种作业;隧道综掘与爆破施工;隧道掘进引起的四邻建构筑物变形、破坏的安全监理等九大块。针对上述安全生产监理重点,严格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2009-05-13的通知要求,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按规定完成重大危险源的评价、专家评审、备案工作;二是长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人员思想素质和技能,并按规定设立安全警示标志;三是积极组织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四是对现场的重大危险源进行日常旁站、巡视和定期检测;五是通过安全生产月检查、季度安全大检查及专项安全检查。加强针对重大危险源的重点项目方案执行情况的检查,排除安全隐患、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的执行,确保两江桥的施工安全与环保。

3.3、安全监理工作过程

安全监理工作中首先树立 “三个意识”,即“忧患意识”、“终善意识”与“服务意识”,确保思想、知识与观念上有居安思危、勤于求知、乐于奉献的安全大局观。其次安全监理工作中落实“三个举措”,即“安全签证、开工制度”、“安全过程控制制度”、“危险源辨识与更新制度”, 对每个分解的安全工序落实检查、签证单后才能执行,过程中增加危险源辨识与防护措施。最后安全监理工作中做到“三个到位”,即“意识到位”、“行为到位”、“措施到位”,也即做到重点安全部位旁站、一般安全部位巡视的全过程安全监理,做到整改通知单与计量诚信度挂钩,强调各参建单位领导带班制度、才能更好的指导项目资源服务于安全,增加安全友情提示的安全监理模式。

4.安全监理风险规避

安全监理工作的风险很多,包括:技能风险、资源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环境风险和最重的权责不对称性风险。

《建筑法》69条只规定了两种情况下监理人要承担刑事责任。一是“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串通弄虚作假”:二是“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的”。《刑法》137条监理人应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况是“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但《条例》同时明确监理在施工阶段的“五控制、两管理、一协调”责任,稽首就是“安全”。

在这种监理模式中,项目监理机构所负的安全责任重大,如果监理工程师不到位或越位监理,其不到位或越位责任的大小将根据不到位或越位程度和事故性质确定。这种责任将不局限于质量事故。因此这种行为造成的一切后果(包括生产安全事故)均应由监理工程师或监理机构自行承担。情节严重的要负刑事责任。而且监理工程师对项目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的权力与职责,均使其自身的责任有加重趋势。这迫使我们再坐的每位监理工程师需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存,使自己成为既懂技术、管理又懂安全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监理工程师想方设法规避执业风险进行自我保护也是形势逼迫之下的必走之路。

安全监理风险规避的重点是落实安全监理的“三三制”要求(三知三会三落实):知法 、知责、知风险;会管、会防、会应急;落实责任、落实资源、落实措施。

5.结束语

通过重庆两江大桥项目三年的安全监理控制过程的认识与探研:为今后高风险的市政桥隧工程建设的安全监理工作起到引导作用,也使安全监理逐步适应新时期国家安全控制形势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重庆两江大桥设计说明》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通过,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工程技术风险篇5

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其他地上定着物,它是实物、权益、区位三者的综合体,有土地、建筑物、房地产联合体三种存在形态。如果按照开发程度来划分,房地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生地:是指不具有城市基础配套实施的土地,如荒地、农地。

2、毛地:是指具有一定城市基础设施,但尚未完成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的土地。

3、熟地:是指具有较完善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且土地平整,能直接在其上进行房屋建设的土地。

4、在建工程 是指地上建筑物已开始建设但尚未完成,或已建成但尚未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不具备使用条件的房地产。该房地产不一定是正在建设,也可能停工了多年。

5、现房(含土地):是指地上建筑物已建成,可直接使用的房地产,它可能是新的,也可能是旧的。

二、常用的评估土地及在建工程的方法介绍

1、剩余法:也叫假设开发法、倒算法,是在估算未来不动产正常交易价格的基础上,扣除建筑物建造费用和与建筑物建造、租售有关的专业费、利息、利润、税收等费用后,以价格余额来确定估价对象土地价格的一种估价方法。剩余法公式:地价=销售收入-销售税费-建筑安装费用-管理费用-利息-税费-利润-购买该宗地应支付的税费。

2、成本法:就是以开发土地所耗费的各项费用以及建筑成本之和为主要依据,再加上一定的利润、利息、应缴纳税金来推算土地价格的估价方法。成本法公式:地价=土地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已投入建筑成本及专业费用+利息+利润+税费。此方法适用于土地及在建工程评估。

3、市场比较法:是将估价对象与在估价时点近期交易的类似房地产进行比较,对这些类似房地产的成交价格作适当的修正和调整,以此求取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此方法适用于土地及在建工程评估。

三、在建工程的评估技术思路及特例情况处理

在建工程泛指处于建设过程中、尚未完成并交付使用的工程项目,一般把是否进行了整体竣工验收作为界定的主要依据。在建工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工程量尚未完成,因而体现在建筑物实体形态不完全,不具备有关部门组织进行竣工验收的条件,以及不能马上实现其涉及用途等诸多特征。作为房地产的一种类型,在建工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停工项目;第二类是竣工项目;第三类是施工项目。就抵押贷款而言,在建工程完工的程度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其抵押评估基本思路可分类为三种情况考虑:①停工的或者正在施工、尚未通过完成主体工程的在建工程,一般采用成本法,以取得土地的取得及开发费用、以投入建筑成本及专业费用,加上利息、利润等加总积算用成本法进行评估。公式:在建工程价值=土地的取得及开发费用+投入建筑成本及专业费用+利息+利润。土地的取得及开发费用采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进行测算,投入的建筑成本及专业费用按照开发商提供的预算价格或者按照建筑工程实际进度确定,利息按当前利率计算;②正在施工的已完成主体工程,但尚未通过竣工验收的在建工程,可以综合考虑以下两种方法确定其评估价格。一种是采用成本法,以土地的取得及开发费用、以投入建筑成本及专业费用,加上利息、利润等加总积算用成本法进行评估,这种情况下利润取值与市场正常利润相当。另一种是采用剩余法,公式:V=A-(B+C+D+E+F),V—在建工程价值;A—续建完成后的不动产价值(指该工程按设计标准完工后的市场可以接受的销售价格,常用市场比较法取得,不能接委托方制定的预售价格);B—续建成本(土建工程费用、设施设备及安装费用、内外装修工程费用、专业费及不可预见费);C—投资利息;D—税金;E—续建投资利润;F—租售费用。采用剩余法进行评估事宜慎重;③以通过竣工验收,尚未领取房地产证的在建工程。采用市场比较法较为合适,类似于市场商品房的评估。

四、土地及在建工程风险点分析

土地及在建工程用于抵押除了有评估方法运用的风险(方法不同一般得出的结果不同),还有以下几个风险点:

1、企业风险:开发商、建筑承包商是否是合法企业,有无经营能力,企业的资质、信誉以及开发能力能否满足项目的要求。

2、法律手续:房地产项目开发前期以及开发过程中的法律手续是否齐全,包括土地的取得是否合法、项目开发是否遵循土地规划和建筑规划的要求,另外,还要注意在建工程抵押前是否已办理预售,是否存在商品房预售抵押(主要是对内部预售而国土局未备案者更要注意)

3、资金风险:开发商的融资能力能否满足项目开发的需要,建筑企业的工程款的支付情况,是否有违规的使用工程款造成项目无法进行的情况。

4、质量风险:项目的质量是项目的灵魂,项目的质量出现问题,容易引起许多法律的纠纷,造成项目无法进行(注意考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信度)。

5、管理风险:项目管理主要是项目成本的控制、施工的进度控制和项目的质量控制,完善的项目管理能够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保证项目的施工进度按照预期完成并保证项目的质量达到规范要求,避免不必要纠纷。

6、销售风险:项目的销售是否具备合法的手续。

7、市场风险:项目在前期预测、定位上的估计不足,使得项目在竣工后出现竞争过大,同类物业在市场上同时存在,功能上无优势,产生较大的市场风险。

8、盈利风险:项目是否盈利是决定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项目能否盈利,除了销售、成本、质量、管理等因素影响外,还包括政策、经济发展状况的因素影响,因此,前期预测对降低项目盈利风险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工程技术风险篇6

自英国南安普敦大学C.B.Chapman教授在所著的《RiskAnalysisforLargeProjects:Models,Meth¬odsandCases》书中提出风险工程的概念开始,许多学者开始注意把风险分析研究成果应用到大型的工程项目当中。1986年在英国北海油田的开发过程中,工程设计人员和风险管理学者对油田的海底管线采用了风险分析方法,从而在提高海底管线的安全系数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海底管线的建设成本,开创了风险管理技术应用于海洋工程建设领域的先河S。

风险管理技术已在当今中国海油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一些项目组在如何把风险管理技术应用于项目组织机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大多还处于定性的分析和评价阶段。本文结合实际项目的组织机构建设需求,依据风险管理理论,采用德尔菲法对项目组织机构和关键人员或岗位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数据采集,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计算出风险因素对应的风险指数,给出了定量分析的结果,最终的评估意见对项目的成功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1.问题的提出

2008年,中国海油根据中长期发展规划计划在世界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投资兴建年产2000万吨级的天然气液化厂。2009年2月正式成立了项目组,并确定了项目组组织机构(图1),随之初步建立起了与机构配套的适用于本项目管理的基本制度,基本上满足了项目前期运行的需求。虽然项目的运行质量得到了项目相关方的基本认可,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项目组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项目内部协调效率不高、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繁琐、项目管理制度的针对性不强、管理流程的科学性有待提高、项目管理团队的规模不能满足项目的实际需要等,这些问题若不迅速加以解决,不但难以实现项目在成立伊始所确定的“成就卓越项目,创造美好人生”的目标,而且对项目组下一步在境外实施的工作计划和管理质量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全面梳理、系统识别、客观分析、科学评估本项目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可能带给项目的风险因素,运用风险管理技术有的放矢地进行组织机构建设方面的持续改进工作,从而提高管理水平,最终实现项目组确立的目标。

    2.风险因素辨识与分析

风险影响因素辨识的一般方法是,在风险辨识之前首先明确进行分析的系统,并进行系统界定;然后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认识的事物,并根据收集的资料,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系统进行风险辨识,找出并确定影响该系统的风险因素H。本文以该工程项目组的管理组织结构界定为进行本次风险分析的系统。

通常项目组管理组织机构是指根据管理的要求,将项目的管理指挥系统按照管理职能、分工协作的原则进行划分,并且对各个管理层次或环节明确规定其职责、权限、义务、报告程序,同时相应配置一定数量和具有一定能力的管理人员,通过有效的运行,引导和决定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实施效率的不断提升。通过我们已具备的工程经验和对上述项目管理组织定义的深刻理解,结合本项目组的实际,将项目组管理组织机构分解成5个方面:项目组织架构、管理规定与制度、管理方法及工具、项目报告与协调程序、项目关键人员或岗位。

针对项目组已存在和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运用德尔菲理论和评价方法对项目组管理组织机构的这5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估,通过对评估资料的统计与整理,识别出46个风险影响因素(表1)。

项目进度/费用/文档控制软件的适用程度、项目执行计划、合同与采办策略、项目信息化水平、检验技术与方法、安全管理技术与标准、应急响应程序、项目的试验和检验计划、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工程设计的组织和协调方式项目所在地区的影响力、协调机制的权项目报告与协调程序威性、对相关项目的影响程度、利益相方关的期望值、项目管理团队的规模学历、职称、项目经验、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团队精神、专业素质、组织与协调能力、沟通与激励技巧、工作创新能力、社交能力。

3.模型技术选取

虽然一些传统的技术,如对照表法、蒙特卡罗模型、计划评审技术和敏感性分析仍是风险分析的主要工具,但对于一些复杂、抽象的问题却难以描述H,因此选取何种模型技术成为本次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对业内公认的综合应急评审与响应技术、风险评审技术、影响图技术、应用模糊数学等模型进行了比选,认为在项目组管理组织结构的风险分析过程中,许多风险因素是不确定的,而且很难用经典数学进行运算,尤其像社会的、人的行为、素质、能力、经验等因素,只有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才能较为准确地描述其对系统的风险值的影响并准确地得出其精确解释,因此本文选取的模型技术为模糊数学。

4.计算结果分析与项目组管理组织机构优化

4.1计算结果分析

通过对项目组问题的查找及影响因素的识别,设计了既全面又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并组织67位管理人员进行了评分。运用模糊评判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模糊评判等级和模糊评判值(表2)。

在调查问卷中,对每一项风险因素,根据其影响程度不同分为A、B、C三个等级,每一个等级可以理解为影响程度的一个区间。为了区分出相同模糊评判等级实际影响程度的不同,我们也给出了相应的模糊评判值。模糊评判值高表示该项风险因素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小,所以对每一项风险因素我们用分值100减去模糊评判值,就得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分值。

在对项目组关键人员或岗位的数据处理中,考虑到输出结果所反映出的集中性和代表性,把项目组管理组织机构划分为管理决策层、协调监督层、服务支持层,并根据项目关键人员或岗位的工作性质把对应数据代入相应层次进行计算和群体评判,输出结果仅为综合评判值(表3)。

由于46个风险影响因素中的每一个因素对项目管理最终产生的结果是由一组数据组成,为了满足风险指数的计算对影响程度的取值要求,我们对数据区间进行了数据处理。该工程项目组管理组织机构风险影响程度与管理风险指数计算取值见表4。

表4中国海油2000万吨级天然气液化厂工程项目组管理管理风险指数是指管理风险事故发生的频率、紧急程度和对项目管理影响程度的综合性指数。由于该工程项目组管理风险事故发生的紧急程度系数大致相同,在分析中可不作考虑,因此管理风险指数Cr为式(1)中:Cp为管理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Ce为

管理风险事故对项目管理的影响程度。

根据公式(1),我们进行了该工程项目组管理风险指数计算,并对风险因素按管理风险指数进行降序排序,其结果见表5及表6。

从表5可以看出,该工程项目组管理组织机构的整体风险值较大,在33项风险因素中只有13项风险值在30以下;风险值最大的前5位风险因素分别是工程设计的组织和协调方式、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的针对性、管理幅度的科学性、项目管理团队的规模,表明该工程项目组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应围绕这5个方面进行。

                           

从表6可以看出,在上述项目组关键人员或岗位的风险指数排序中,协调监督群体的风险指数最大,其次为管理决策群体,服务支持群体风险指数最小。

4.2 项目组管理组织机构优化

根据项目组管理组织机构和关键人员或岗位的风险指数排序的结论,我们对该工程项目组管理组织机构进行了全面优化(图2),优化后的管理组织机构有如下特点:

(1)打破工程设计与协调的管理瓶颈,充分发掘已有管理资源的潜能,取消了原机构中的设计管理部和建造管理部,把这2个部门的部分职能并入新成立的工程管理部。(2)实现各工程项目单元管理职能的前移,提高团队效能。成立电厂、港口与码头、基地、LNG建设等4个单体工程项目组。

(3) 优化部门功能定位,建立‘‘四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即管理决策层、实施协调层、监督管理层、服务支持层。

5.结束语

工程技术风险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012-03

一、引言

技术创新促使着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同时带来各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途径。正是如此,“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我国一直以来所强调的重要工作,把其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部位,积极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项目。近年来,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建筑施工企业所生产的经济价值比例越来越大,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所以,建筑施工企业有必要进行技术创新项目。但是,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其进行技术创新项目具有高风险性,面对着施工现场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复杂的自然环境,同时还有地上地下施工作业,因此,其进行技术创新项目活动具有高风险性。由于建筑行业技术创新项目活动跟一般制造业技术创新项目活动在风险因素上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最终确保技术创新项目顺利完成。

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可得出目前尚未有学者对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进行过相关研究,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开展技术创新项目,且已迫在眉睫,更加需要对该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进行把控。由此,本文针对特定的企业――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其技术创新风险的预警预控研究。

二、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有风险的识别、估计、预测、预警预控等过程[1]。在对技术创新风险的识别、估计、预测基础上,借助预警预控方法能够有效地保障技术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获得经济利益。预警预控手段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处理方法。处理技术创新风险的根据是综合风险的大小,因为技术创新风险对该项目的影响,是所有风险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及企业对此综合风险结果的承受和应对情况。总之,企业预警预控方式处理风险是根据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情况,向企业相关部门发出该风险情况信息,相关风险处理者根据此信息,分析该风险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而研究相关的风险处理方法,具体人员据此方法具体执行,控制风险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体影响,确保技术创新活动按照计划顺利进行。本文将从事前、事中、事后的三个角度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方法。

(一)事前预警预控

该工作是在技术创新项目活动开展之前。风险处理者结合技术创新风险状况,有以下工作:第一,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第二,在第一步工作基础上,对该项目活动进行事前的风险预警预控。首先,建筑施工企业根据技术创新风险的评价结果,在多个技术创新方案中做出企业能控制、能承受的方案。选择何种技术创新项目,企业要根据控制该技术创新项目风险所需要的成本和该技术创新项目带来的经济利益综合考虑。选择最优的技术创新方案,作为企业下一个阶段要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若是本施工企业的经济实力及综合技术能力有限,无法承担该技术创新活动,但是该工程又必须借助于新技术,现有技术已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则可通过分包方式来解决,将该项目分包给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企业来施工,实现技术创新风险的转移。另外,对已决定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则要对该技术创新风险进行事前的预警预控。需要建立相应的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计划工作机制,建立相应的人员组织系统来应对风险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工地的实际情况,该人员组织系统宜设立在施工现场上,进而能够了解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相对应的风险管理。预警预控计划工作机制首先要借助于风险警报系统,该警报系统不仅要在公司上设立,施工现场上更需要设立,如此才能更加直接地指导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执行人。在该警报系统中,企业预警信息的输出方式,可通过“亮灯”的形式来表示。如:亮“绿灯”表明技术创新风险等级为低;亮“蓝灯”表明技术创新风险等级为较低;亮“黄灯”表明技术创新风险等级为一般;亮“红灯”表明技术创新风险等级为较高;亮“紫灯”表明技术创新风险等级为高[2]。需要跟踪技术创新活动运行过程中风险可能的走向,分析导致风险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而后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的应对措施;同时需要研究一旦应对措施失效,如何进行风险应对,最大程度地保障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事中预警预控

该阶段是在技术创新项目开始到技术创新价值实现的过程――商业化建筑产品到业主手上或公共建筑产品投入到供公众使用之前。此过程最重要的工作是跟踪和监控技术创新项目,实时关注技术创新项目中出现的新情况,及分析技术创新活动中各风险情况,进一步分析技术创新活动综合风险的变化,及向相关部门发出风险警报,即利用事前准备的风险警报系统开展工作,以便风险管理者做出风险决策,确保技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这个过程是一个不间断、连续的监控过程,是一个类似“PDCA戴明环”的过程,需要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循环过程。这个处理阶段就是不断地解决存在的风险问题,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阶段。同时在监控过程中,企业能够找出各风险因素发生作用,产生影响的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企业可以调整在事前做的相关风险防范工作。同时,这些规律有助于企业进行下个阶段工作,做出恰当的分析,进而做出恰当的风险预警及防范控制措施。

具体风险预警预控工作的流程(见下图)[3]。该工作流程借助于事前准备的预警预控管理系统,首先在企业相关部门下达开始技术创新项目的运行指令后,该系统就需要开始运行。相关的监控部门进入连续不间断的监控,直到技术创新项目的结束,通过监控,监控部门需要定期地向相关预警部门报告及提交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运行情况。接着预警部门根据之前设立好的运作模式:把技术创新风险预测结果的五个等级,结合企业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接受与控制程度,把该五个等级风险划分为企业运行的危机状态、警戒状态及正常状态。通过监控部门的相关报告信息,预警部门分析此时技术创新项目所处的运行状态,根据不同的运行状态结果,采取不同的应对手段。当技术创新项目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时,则预警部门不发出警报,监控部门继续实时地进行监控工作;当技术创新项目处于警戒的运行状态时,则预警部门需要根据监控报告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这些技术创新项目风险指标的变化原因、影响技术创新活动新情况的来源、分析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因子、下一阶段如何防范这些风险情况的出现等等。预警部门把这些分析及应对措施方案及时地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管理部门需要进行分析及决策,各相关预警预控部门执行该决策方案,保障技术创新活动的运行处在正常状态;当技术创新项目处于危机的运行状态时,这时的技术创新风险工作处于非常状态,整个风险预警预控部门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需要为此专门成立技术创新项目危机处理小组,展开更专业化、更系统化的危机处理工作。危机处理小组由项目管理部、研发部、市场部、财务部等部门中抽取相应的专家组成。危机处理小组的工作过程是:由危机小组结合自身企业的内部情况、外部市场情况、政策情况等,重新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分析,分析风险因素的来源、风险因素运行的规律、产生的影响结果、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工作等。然后危机处理小组做出危机处理决策,委派危机处理小组人员专门到各执行部门中去,负责各部门危机处理情况,并对危机处理行动进行监督和指导。直到技术创新项目的危机状态解除。若是危机处理小组的工作并未能改变技术创新的危机运行状态,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发包给有一定施工能力的施工企业;或者不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直接采取常规施工方法;或者中止该技术创新项目活动,等到风险因素情况适合技目活动开展,再继续开展该技术创新项目;或者直接放弃该项工程,进行违约赔偿。

(三)事后警示

此阶段是在实现技术创新价值之后,该过程主要工作有:分析总结此次技术创新项目风险发生的原因、各风险因素对该项目的综合影响、风险防范及控制处理的经验总结、本次技术创新活动取得的经济效益情况、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等等,为下一次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防范及控制提供很好的经验,避免了由于工程项目的特殊性而导致的高风险,确保技术创新项目的顺利展开,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

三、小结

本文对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可以较好地指导施工企业管理者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控制。为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提供了一种思路,确保企业实现投资、工期、质量三大管理目标,获得技术创新利润。

参考文献:

[1] 陈起俊.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

[2] 李晓峰,等.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88-95.

[3] 李晓峰.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测度与决策及其预控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

工程技术风险篇8

关键词环境试验;试验流程;技术风险

引言

由于航天器具有系统复杂、研制周期长、成本高、生产数量少、发射后故障无法直接维修等特点,决定了发射前必须进行系统的环境试验验证。航天器环境试验是涉及设施、设备、人员、文件、材料、工具及软件在内的复杂大任务,具有试验类型繁多、技术复杂、集成度高、影响大、涉及部门人员多、指挥操作流程复杂等特点。因此,航天器系统风险因素多,系统内任何一个因素出现意外都可能会导致问题的发生[1]。航天器环境试验对验证航天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一方面环境试验是减轻航天产品研制风险的有效措施,另一方面环境试验本身又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既包括费用、进度的风险,又有技术上的风险。因此,在环境试验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可能发生的风险,用系统的方法开展风险管理,确保试验成功。

1风险管理概况

1.1国内外风险管理

国内外对风险有各种不同的定义,但都包含了两个共同的特性:首先,它具有不确定性,即它的发生有一定的概率;其次,它会带来不希望有的后果或损失[2]。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一些型号研制中开始制定风险管理计划。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1998年4月NPG7120.5A《型号计划和项目的管理过程与要求》[3],在“风险管理”章节中对风险管理的目的、要求和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规定。2002年4月NASA又颁布了NPG8000.4《风险管理程序和指南》,详细规定了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实施。欧洲空间标准化合作组织(ECSS)也制定了风险管理的相关标准ECSS-M-00-03《空间项目管理:风险管理》。国外的风险管理工作已形成了一整套较系统的做法。尽管中国有关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主要是针对研制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方法的应用研究,对试验风险管理研究较少。

1.2风险分类

NASA将新研航天产品研制风险分为技术风险、环境风险、安全性风险、费用风险和进度风险等5类风险;美国国防部将装备型号研制风险归纳为技术风险、费用风险和进度风险。技术风险直接来源于设计、制造、试验验证、操作及团队人员的技术能力,可能由“技术状态变更”而引发,也可能由个别设备(或软件)未能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要求而引发。随着项目技术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必然要更多地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均可能成为技术风险的风险源。

2环境试验流程和技术风险管理流程

2.1环境试验流程

环境试验流程(简称试验流程),一般是指试验顺序。从试验项目开始至结束,试验流程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3个阶段。各阶段的工作项目如表1所示。

2.2技术风险管理流程

技术风险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产品保证活动,应明确各级责任,配备必要的资源,并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同行专家的作用,按照策划、识别、评价、应对、监控的步骤,开展各阶段的技术风险分析与控制工作,并在研制过程中的各阶段迭代进行、逐级落实。风险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技术风险管理工作应有序开展,一般步骤如下。1)风险策划:提出风险管理的相关要求。2)风险识别:对过程中不确定的问题形成风险项目。3)风险评价:采用系统的方法对风险项目进行分析,确定影响程度。4)风险应对:依据风险影响程度制定风险应对方案和措施。5)风险监控:对风险应对措施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

2.3试验流程与技术风险管理流程的关系

试验流程与试验技术风险管理流程是不同的,在试验任务的实施中,试验流程的不同阶段与试验风险管理流程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图1风险管理流程示意图图2试验流程与技术风险管理流程的关系在试验的准备阶段,主要针对试验任务的特点,对试验风险进行策划、风险项目的识别和评价。在这一阶段,结合试验设计,在进行试验设计过程中,对试验风险源、试验难点和关键点,开展试验过程技术风险项目分析,同时对技术风险项目开展定性或定量评价工作,确定技术风险项目后果严重性、发生可能性及风险综合等级,提出并制定能够消除、降低、转移或接受的有效应对措施,确保风险应对措施充分、有效和合理。必要时分解各项技术风险措施,并在试验实施相关文件中进行落实,制定具体可行的落实计划。在试验实施阶段,根据风险应对中给出的各项措施,在试验过程的相应环节中进行关注,并对风险应对措施及实施效果进行监控,全面收集和掌握技术风险项目的状态信息。在试验总结阶段,对风险管理流程的记录进行整理,编写必要的风险管理报告。

3环境试验技术风险管理

环境试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每一阶段都由若干过程构成,从过程角度对试验风险事件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使试验人员对风险的认识更加直观。按试验阶段顺序进行风险分析,以确定试验不同阶段的风险及其危害。

3.1试验准备阶段

试验准备阶段是从正式接受任务开始到参试产品进场。试验准备阶段的主要技术风险及影响表现为以下方面。1)试验大纲及试验方案制定。如对被试产品考核不充分、方案不完整。2)试验方法研究。如试验方法未进行先期研究或研究不充分。3)试验技术保障条件建设。如各类试验仪器设备维护保养不善。

3.2试验实施阶段

试验实施阶段是从被试装备正式交接到现场试验全部结束。试验实施阶段主要风险及影响表现为以下方面。1)被试产品交接及状态控制。如状态更改未进行论证及闭环。2)现场试验实施。如试验流程未经演练或演练不充分,重要参数测试未采用备份设备;未按程序操作或误操作造成设备故障或损坏,故障报告不及时造成时机延误或决策失误,未制定试验异常情况或故障处理预案。3)现场试验技术保障。如现场试验过程中技术保障、通信保障不周密。3.3试验总结阶段试验总结阶段是从试验结束到试验总结报告正式发出。该阶段主要风险及影响表现为以下方面。1)试验结果分析与评价。如试验数据不足或分析不透彻。2)试验结论与建议。如对试验故障处理结果未予以跟踪或反馈。3)试验记录归档。如原始试验记录不翔实、不完整。

4环境试验技术风险管理实例

4.1试验概况

某深空探测器真空热试验技术难度大、周期长、接口单位多、耗资大,且应用了很多新技术,试验中存在很多重大风险。1)试验工装新。依据试验工况要求,相应的红外笼应具备在试验过程中的可移动功能,必须确保红外笼在移动期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2)试验工况复杂。复杂工况多,热流控制模式多样,特别是动力下降段瞬态工况的复杂工况,需各方协同配合,开展模拟和配合演练。3)试验设备使用多且长时间运行。试验周期长、同时温度测点数量近千个、种类多、使用电源多、电缆和数采仪器多、大量测试资源的投入和使用对试验测控系统的稳定运行提出了严格要求。

4.2试验技术风险管理实践

针对某深空探测器真空热试验,开展了技术风险的专项管理工作。针对技术难点,开展了试验过程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工作,对试验工装的设计和加工、试验吊装过程、试验红外笼反复移动、试验设备长时间运行等进行了深入的风险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项目,制定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并在试验过程中对风险应对措施及实施效果进行监控。其中,以试验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为重点开展的技术风险管理工作如表2所示。

5结束语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试验呈现出任务密度大、技术含量高、任务种类多等特点,试验中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环境试验的难度与风险也越来越大。加强技术风险管理的研究,不断总结出风险管理流程、内容、方法和技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试验风险产生,是环境试验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结合环境试验流程,进行规范的技术风险识别与控制工作,对各种存在的风险制定充分有效的措施来消除风险,形成一套系统化和制度化的风险管理方法,对指导环境试验风险识别与控制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史国栋,翟源景.航天试验任务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2012(33):444-448.

[2]金恂叔.航天器的风险管理及其在环境试验中的应用[J].航天器环境工程,2002(3):1-9.

[3]洛刚,文良浒,李崖.装备定型试验风险识别及管理措施[J].装备学院学报,2012(3):114-117.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网络安全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