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产登记风险点范文

时间:2023-10-27 18:17:06

不动产登记风险点

不动产登记风险点篇1

关键词:不动产登记;风险管控;统一立法;赔偿责任

一、不动产登记制度概述

(一)不动产登记的概念

所谓不动产,不仅是一个法律概念,而且是一个生活概念。通常包括土地、房屋、林木等地上定着物。为了使不动产这一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以及妥善的保护,所有国家无一不在物权法等基础财产类法律中对其进行重点规范。而对不动产进行规范最基本亦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登记。而笔者认为,所谓不动产登记系权利人、利害关系人申请国家确定的职能部门将有关申请人的不动产物权的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行为。从不动产登记的概念即可得知,不动产登记是国家确定的相关机构(通常是行政或司法机构),对不动产及不动产之上的权利的取得、转移、运行的管控与调节方法,是国家对不动产进行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不动产登记的意义

首先,不动产登记制度能够确认物权归属,定纷止争。当事人的物权权利经过具有国家公信力的登记机关予以登记后,经过必要的公示程序,才会产生相应的公信力,当事人的物权权利才真正得以确定下来。其次,维护交易安全,降低交易成本。现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不动产交易量急剧增加。[1]但是不动产物权归属始终是相对隐秘的,不易被交易关系之外的第三人得知。因此,交易安全问题就成了制约不动产物权流通与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此背景下,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更能凸显其维护交易安全的价值。不动产物权权利经过国家确定的登记机关的登记,进行一定的公示,使得物权权利情况暴露在交易关系之外的第三人面前,使得第三人能够掌握真实的物权情况,而选择是否进行交易。同时,假如没有不动产登记制度,第三人进行每一笔交易都必须对交易的标的物进行权利归属的调查,极大的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建立,大大削减了此项交易成本。

二、我国现行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不足

(一)欠缺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法律

建国以后,我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一直采取的是分散登记的思路。虽然我国《民法通则》、《物权法》对不动产登记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都是原则性的、浅尝辄止的规定。规定的内容也非常的淡薄简略,不全面具体。由于法律行政法规效力不同、各行政机关之间的职能差异与人事管理不同,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存在着诸多的矛盾难以调和。这些现状都要求我国尽快制定一部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法律。

(二)不动产登记范围不明确

众所周知,我在物权领域实行的是物权法定主义。物权的种类、内容都应当由法律进行规定,个人是不能任意创设物权的。为了保持法律适用的一致性,哪些物权可以被登记、哪些物权应当进行登记也应当由法律法规做出专门的规定。《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作为行政法规效力较低,并且其规定的范围也欠缺全面,仍然存在改善的空间。

(三)法律责任风险控制机制缺失

不动产登记是国家为了保持不动产流通的顺畅以及保护不动产权利人而进行的一种以国家公权力为后盾的公示。国家财政每年拨出一笔款项作为不动产登记错误专门赔偿款;有的国家采取的是建立登记错误保险赔偿机制,即通过申请人缴纳一定的保险费而将登记错误的赔偿风险予以分担了。由于我国财政压力逐年增大,由财政分担此项风险不太现实。但是我国目前也还未建立其他的登记错误赔偿风险的分担机制。

(四)不动产登记错误相关赔偿责任规定不明

我国《民法通则》、《物权法》等主要财产类法律要么对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毫无规定,要么仅仅是寥寥几笔带过,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对其予以明确。而国务院2014年颁布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也只有一个条文对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作了规定。[2]以上足以可见,我国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极度缺乏法律法规作为支撑,需要予以补充完善的地方还非常之多。

三、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构想

(一)制定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法

建国以来,我国对于不动产物权管制的立法采取的是分散登记的立法构建模式。对于不动产登记的立法十分的杂乱,散见于各单行法律、各种部门规章甚至是地方政府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中。例如草原的登记规定在《草原法》中,对房屋的登记规定在《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更多细节性的规定则规定在相关配套的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法律文件之中。从这些法律规定可以看出,其采用的正是分散式的登记思路,即管理有关不动产的行政部分负责对相关不动产进行登记。

我国政府、法学界显然已经认识到了此问题的重要性。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第一次将不动产登记的目的、程序、责任进行统一的规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然而,期望一部行政法规就解决不动产登记的全部问题是不现实的。不动产登记决定的是物权法这一基础民事法律的运行效果,其规则理应由制定法律的方式来予以明确,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规范性法律文件仅应当作为补充和具化存在。

(二)完善不动产登记范围

不动产登记范围是指可以或应当进行登记的不动产、不动产权利的种类。然而我国《物权法》、《民法通则》对不动产登记范围的规定都非常简略。《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作为行政法规,对不动产登记的范围首次予以了统一规定。将不动产登记范围限定于: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森林、林木、草地、林地所有权,建设用地所有权、宅基地所有权、海域使用权,地役权、抵押权等其他可以登记的不动产权利。然而,《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对不动产登记范围的规定也是不全面的,遗漏了一些重要的不动产权利。一些新兴的不动产权利应运而生。例如,伴随着房价的急剧上涨,小区里的私家车车位的价值也水涨船高。愈来愈被人们视为是一项独立的不动产权利,但是车位是否可以、是否应当登记在法律上却是空白的。所以笔者认为,我国不动产登记的范围还有完善的空间与必要,应当将新兴不动产物权也囊括进去。

(三)建立科学的风险管控机制

所谓不动产登记错误是指不动产登记簿上记载的权利人与真实的权利人不一致的情形。[3]考察各个国家立法,目前流行的风险分散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建立登记错误赔偿基金。此种方法为登记机关在每件不动产登记中按比例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登记错位赔偿基金。其二是财政特别拨款。此做法是由国家财政在每年的预算中拨付特别的款项作为登记错误的赔偿专用金。其三是购买登记错误责任保险,由登记机关购买商业保险。就我国国情与司法实践而言,首先,我国登记实行按件收费制,每笔不动产登记,登记机构只收取极地的登记工本费不具备建立赔偿基金的条件。倘若从每笔登记中另收取一定费用用作建立登记错误赔偿基金,则可能增加权利人的登记成本。当下住房类不动产在我国还具有相当的社会公共属性,登记费用的增加势必影响我国社会稳定与和谐。其次,我国财政压力逐年递增,由政府拨付专门款项赔偿登记错误造成的损失也不太现实。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宜采取由登记机关购买登记错误责任险的方式,将登记错误赔偿风险转嫁到商业保险公司之上。

(四)明确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相关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在接下来的不动产登记立法之中,要着重对不动产登记错误的赔偿性质、法律构成要件、归责原则予以明确。首先,关于不动产登记错误的赔偿性质,笔者倾向于将其定性为民事任。虽然我国不动产登记具有浓烈的行政管理色彩,但不动产登记本质上属于物权法律制度,是一项民事制度。登记机关因过错造成的损失自然应当属于民事责任的范畴,如此也更有利于权利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其次,所谓法律责任构成要件,是指要对登记机关责任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要件性规定。法律必须明确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责任、过错的种类、免责条件等相关的要件。此点可以结合我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设计。最后,登记机关承担赔偿责任应当适用何种归责原则也是必须要予以明确的。笔者认为,法律正义原则要求成本与收益、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目前我国登记机关处于只收取廉价的工本费,却承担高额经济赔偿的巨大风险的现状。因此不宜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而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从而使登记机关的权力与责任统一起来。

四、结语

笔者考察建国以来我国不动产登记相关法律法规,发现我国对不动产登记的态度从疏忽放任逐渐转变为谨慎重视。从《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出台,就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建立健全不动产登记体系的决心。然而。诚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完善的不动产登记体系也不是一两部行政法规可以建立的。笔者认为,结合上述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今后的不动产登记法律法规应当着重解决不动产登记范围、登记错误赔偿风险化解机制以及赔偿责任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常鹏翱.不动产登记法的立法定位与展望.法学.2010.

[2]王利明.试论我国不动产等级制度的完善(下).求索.2001.

不动产登记风险点篇2

关键词: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110-02

一、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概述

法律概念是构建法律制度的基础,然而关于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的概念则在不同国家、因不同学者而有不同概念。由于概念的差异,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的性质自然亦有所不同,但其最终归宿却均应为维护不动产物权变动、交易秩序及安全。

1.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的含义及类型。在界定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时,首先应当明确登记错误的含义。关于登记错误,理论界有广义说、狭义说及折中说三种观点。广义说认为,登记错误是指登记簿上所记载的事项与原始实时状态不符的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既包括登记机关的错误及遗漏,又包括物权合意的瑕疵,还包括有效登记完毕后的一些法定原因,如继承、合并或者法院的判决。狭义说认为,登记错误是指基于有效的原因而为的登记,因登记错误或遗漏所致的,登记不上的内容与登记原因文件所记载的内容不符。折中说则认为,登记错误产生的原因不仅包括狭义登记错误产生的原因,还包括因登记原因瑕疵导致的错误登记。持广义说的典型代表国家为德国,狭义说以中国台湾地区为典型,折中说以瑞士为代表。根据《物权法》第19条:“权利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不动产登记簿所记载的事项错误的,可以申请更正登记。”第21条第2款:“因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登记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登记机构赔偿后,可以向造成登记错误的人追偿。”可见,《物权法》采取了折中说,因此,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当事人或登记机构在不动产登记中造成他人损害时,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根据这一定义,可以推出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包含如下特征:第一,其产生原因包括虚假登记与违法登记;第二,其责任主体是登记过程中的当事人及登记机构;第三,其形态既可以为侵权责任也可以为违约责任。

根据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的产生原因,可以将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分为三种类型:即当人事的赔偿责任、登记机构的赔偿责任及多数人侵权的赔偿责任。当事人的赔偿责任是由于虚假登记产生的,指申请不动产登记的当事人提供虚假材料,造成他人损害,该当事人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登记机构的赔偿责任则是因为登记机构没有尽到应有的审查职责进行了错误的登记,给他人造成损害而应承担的责任。多数人侵权的赔偿责任包含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虚假登记的当事人与登记机构工作人员恶意串通而进行的共同侵权;第二种是虚假登记当事人及登记机构构成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第一种责任无疑是共同连带责任,第二种责任则是各主体承当的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责任。

2.不动产登记机构赔偿责任的性质。基于虚假登记当事人的错误造成损害的,当事人应当承担的为民事赔偿责任。但是基于登记机构错误登记造成他人损害的,其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究竟为何种性质,理论界有两种观点:即行政赔偿责任说和民事赔偿责任说。一种观点认为,此赔偿责任为行政赔偿,登记机构的赔偿责任属于国家赔偿责任中的行政赔偿责任。其理由有两个:其一,登记机构为国家行政机构;其二,登记行为为行政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此赔偿责任为民事赔偿责任。理由如下:第一,虽然登记主体为行政机构,但本质上,登记行为为物权变动行为,具有私法性质;第二,若将此责任界定为国家赔偿责任则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第三,中国以《国家赔偿法》来确定国家应当承担的责任,然而此赔偿责任不在其范围内。

对以上两种观点分析比较,可见其争议的焦点在于登记行为的性质是公法行为还私法行为,笔者认为,不动产登记兼具公私法双重属性,而不得单独将其归为公法行为或者私法行为,但行为性质并非决定赔偿责任的性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是承担赔偿责任的最终落脚点,鉴于中国不动产登记现阶段的具体情况,行政赔偿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构成。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四个:责任主体、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以及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中,其责任主体应当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损害事实即错误登记而引发的当事人权益损害的客观存在;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实施了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实施的违法行为是造成当事人权益受损的直接原因。当然,行政赔偿的实现具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条件,即当事人已经穷尽其他救济途径而无法获得实际赔偿。

二、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模式

1.德国的赔偿模式。在德国和瑞士等国家,由于登记错误致使当事人权益受损害的,赔偿金由国家负担。在德国,登记收取的全部费用上缴国库,因此其赔偿金由国家负担。《瑞士民法典》明确规定,各州对不动产登记过程中产生的损害负赔偿责任。这种由国家负担赔偿金的机制其出发点有两个:首先,登记行为为公法行为,登记公信力来源于国家的强制力,登记体现了国家意志,在整个登记过程中,登记机关起着主导的作用,体现登记公信力的登记簿也是由登记机关制作颁发,因此,当由于登记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或失职行为造成登记错误而给当事人造成损害时,将这一责任视为不动产登记制度本身的责任,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其次,国家负担机制是公共负担平等理论的产物 [1]。这种理论认为,不动产登记这一国家行为其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因此,其费用应当有全体公民共同负担。登记费用由国家机关收缴,登记错误造成损害而产生的赔偿金便理应由国家财政来负担。国家负担机制的优点在于登记错误赔偿责任的承担主体是具有国家信用作保障的,实现的可能性较大,但通常情况下,国家赔偿适用“最小化”原则,即其赔偿范围非常狭窄,仅限于当事人因登记错误而受到的直接的、实际的损失,且寻求赔偿的程序烦琐,这些都不利于当事人权益的保护。同时,由国家负担赔偿责任,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偶然性的登记错误,会对国家财政的稳定性带来巨大冲击。

2.澳大利亚的赔偿模式。在采用托伦斯登记制度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部分州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因登记错误而产生的赔偿金由登记机关建立的登记错误赔偿责任基金负担。中国台湾地区《土地法》明确规定,登记错误的赔偿金由行政机关支付,抽取登记费用的10%用作登记错误赔偿基金,专供登记错误赔偿所用。这一负担机制也叫利用者负担机制,即登记申请人在申请登记时缴纳一定的登记费用,登记机关抽取费用的一部分来建立登记错误赔偿责任基金,该基金只能用于支付登记错误赔偿金,不得用于其他用途。这种机制认为,登记申请人是登记的受益人,“按照受益原则,享受政府所提供的特定的公共物品或劳务的效益,当相应地为此支付一部分费用,即所谓谁受益谁出钱”[2]。因此,在这种机制中,贯彻着公平负担理论。这一机制的优点在于赔偿金来源的稳定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存在一定困难:其一,登记机关收取的登记费用较低,采用这种机制无疑会加重登记费用。其二,登记错误的出现具有偶然性,收取登记费用的多少比例能够满足登记错误的赔偿,较难确定。比例过高则加重登记申请人负担,比例过低,又不能弥补登记错误给当事人带来的损害。

3.英国的赔偿模式。在英美等国家,为了保证登记申请人的权利免受第三人的原因而造成财产性的损失,出现了私人经营的“产权保险公司”。这种公司通过审查投保人的资料,确定突然出现第三人来影响投保人权利的可能性的大小,根据这种可能性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收取保险费用。这种保险公司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在一定区域内垄断,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其功能类似于德国的土地登记簿。在采取保险机制的国家里,登记不具有公信力,一旦登记错误造成损害,保险公司向投保人支付保险金来弥补损失。保险负担机制的优点在于登记错误赔偿的资金来源于商业化的保险公司,能够充分保证当事人的权益。然而,保险负担机制的实现需要完善的配套机制与之配合,才能发挥其功效。在中国保险公司很难掌握登记信息,也很难涉足不动产登记过程,这样,对保险公司来说,保险风险过高。

三、建立中国不动产登记赔偿基金

不同的登记错误赔偿机制只要找到适合其发展的土壤,均能充分发挥其效力。因此,在选择中的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模式时,应坚持从中国不动产登记现状出发,在此基础上,吸收各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寻找解决中国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的良方。

中国应当建立不动产登记赔偿基金制度[3]。其理由有如下两点:其一,建立登记赔偿基金有利于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目前,因登记错误受有损害的当事人只能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获得救济,费时费力,而在赔偿基金制度下,当事人可以直接申请赔偿,如登记机构拒绝,当事人还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这样,其权益就有了双重保障。其二,建立登记赔偿基金制度,能够有效降低登记机构的赔偿风险,有助于登记机构职责的履行。不动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旦登记出现错误,对当事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这种风险均有登记机构负担,无疑会降低工作效益,不利于不动产物权的流转,赔偿基金制度能够化解登记机构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戴慧.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的私法构建[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35.

[2] 马栩生.论中国不动产登记赔偿机制之构建[J].暨南学报,2006,(5):89.

不动产登记风险点篇3

物权保险是指被保险人支付给保险人一定数量的保费,保险人承诺当投保标的物,即房地产的物权出现纠纷或瑕疵并导致被保险人发生损失时,由保险人赔偿其损失。由于物权保险的标的是房地产产权,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可以把物权保险理解成房屋产权契约保险。

物权保险的最初形式是1868年在美国的宾西法尼亚州出现的“房地产物权摘要和律师意见书”。到今天,物权保证经历过多种形式,包括:房地产物权摘要和律师意见书,物权担保,物权保险等。全球最大的物权保险业公司是“第一美国物权保险公司”。它成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每年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并在业内保持着最长的业绩成长记录。

因此,对美国物权保险发展进行系统的,特别是和比较其经营的环境、构成要素、特殊性和成因等,对尚未起步的我国物权保险业具有重要的和现实意义。

一、美国物权保险的构成要素、特殊性及成因

(一)构成要素

1.物权保险的保险人包括商业性的物权保险公司、物权保险人、与律师有关联的物权保险组织。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物权保险公司。

2.物权保险的被保险人

一般说来,凡是对于房地产的物权拥有保险利益的法人或人都可成为被保险人。物权保险主要发生在房地产的物权发生变更的过程中,比如在房地产的购买过程中,或者是房地产抵押贷款过程中。

3.物权保险的保险责任

物权交易者为了保证房地产的物权没有纠纷或瑕疵,会为被交易的房地产的物权进行保险。这里所说的纠纷、瑕疵是指抵押、留置权、费用、未了诉讼、未付税金、遗嘱、附加用途限制、地役权等,这后两项仅与地产有关。保险人只根据所有权转让的连锁纪录来保险。保险人将不去察看购买的房屋或土地。简单地说,保险公司只是担保房地产转让记录形式上的准确性。

4.物权保险的除外责任

任何在登记之外的转让或债务(如抵押),保险公司均不承担责任。标准的美国物权保险合同通常不包括如下不能从公共记录检索出的风险,如,有关建筑、规划、土地使用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政府的规章,行使一般政府职能的后果,以及土地征收;出贷方违反州立公司法规或禁止高利贷的法律;建筑施工方对被兴建或修缮改造的建筑物的法定优先抵押权;提供购买贷款的出贷人;未登记的占有人的权利与未登记的地役权;边界纠纷等本应当由实地勘察或测绘即可发现的事由;保险合同生效后产生的权利制约;由投保人导致的或投保人所遭受的损失,投保人对此知情但是却没有反映在公开记录中。

最近由两家美国保险机构推出的标准国际物权保险合同对以上事项也不负赔偿责任外,同时还包括如下除外责任:土地所在地政府收回土地,除非在保险生效日已经得知该情形;取水权与其它和自然资源有关的权利请求;由居于财产所在地以外的第三国的人提出的权利请求或由保险人所在国之外的法院或裁判机构解释、执行保险合同而导致的损失;战争、叛乱、暴动、内战、传染病、政府限制、国有化、不可抗力和其它类似原因造成的损失。

由上述可见,美国物权保险合同本身不能被直接移植到我国。美国保险机构的有些除外风险可能恰恰是我国投资者最希望获得保护的风险。因此在我国适用的保险合同应当反映的实际情况,在我国的不动产法律体系和土地登记制度的框架内,应妥善地处理购买方、承租人、出贷人和其他投资者的利益期待。

(二)特殊性

美国物权保险与其它保险产品有以上形式上的共同点,但是由于美国物权保险产生于房地产交易与融资贷款的独特背景之中,它在本质上又有区别于其它险种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在承保方面

物权保险人在收到一份投保申请书以后,首先查阅一切公开的登记记录,调阅与宗地有关的各项合同、文书和法律文件,由此决定宗地权属和宗地所担负的债务。然后保险人便召集宗地的出让方和受让方,一同商议起草文件或提起诉讼,以消灭存留在宗地上的债务、击败其他人声称享有的对宗地的所有权。

2.在保费构成上

物权保险人拨出90%的保费用于调查和准备这些工作,这一切都发生在宗地交易完成之前,也就是受让方接受土地所有权之前、承租方或贷款机构对宗地享有占有使用权、担保债权之前。至于剩余的风险,保险人将剔除那些超过可接受范围的风险,其它则纳入保险合同的保赔范围内。

3.在保险性质上

最显著的性质差异在于物权保险机制主要涉及为消除风险的机制而非注目于风险承担。物权保险人的职责远远超出一般的保险人尽量售出更多保险合同的任务。

4.在理赔方面

理赔合同生效前的风险。物权保险合同与其它财产险、汽车险和人寿险不同,它对保险合同生效后才开始发生的风险不负责理赔。它的保险对象仅限于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提起的物权或债权请求权,并且这一请求权还必须是基于合同生效之前已经存在的事实提出的。保险人的调查工作和风险除斥工作预防了已知风险在将来被提起的可能性,这不仅保护了保险受益人的投资,还为保险人控制经营风险提供了保障。

可见,美国物权保险业务在很大程度上是按一个产权调查、咨询、评估方式运作的担保业务。严格地说,按照传统保险的含义,美国物权保险本质上不算是一种保险业务。

(三)成因

美国物权保险上述运作模式的形成,主要在于:

1.复杂的法规

来源于英国封建时期地产法的美国财产法,与资本主义的一些财产原则相结合,其中的所有权、抵押权、典质权和留置权等相互交错,形成比较复杂的法律规定。在美国,地产购置的登记程序比较复杂,产权的取得往往需要经过许多法律手续。

2.发达的房地产市场与频繁产权交易

发达的房地产市场是美国物权保险的重要基础之一,而且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的房地产换手率较高,交易频繁,这使得购买者会产生许多担心:购买的房地产可能转让过多次,故其他人有可能对该房地产有所有权之争,该房地产也可能被抵押出去或被其他人作为债务的留置物,该房地产还有可能卖给别人地役权,或者因为政府的管理使得该房地产的使用受很大的限制,这些因素都是房地产购买人的障碍。为了消除这些障碍,物权保险业务就应运而生。

3.严格的房地产登记制度

美国多数州所采用的房地产登记制度属于契据登记制度。该制度的特点在于登记机关对于其所应登记的房地产物权变动没有实质的审查权限,即进行形式审查主义;登记没有公信力,当登记事项在实体法上不成立或无效时,可以对抗善意的第三人;登记簿的编例是以地产权利人为标准按登记先后顺序编排的,而不是以房地产为标准。在严格的登记制度下,每一块地、每一处房产都应当形成一条连续的产权链。如果产权链中有断头,就要由地院判决断头时的产权归属,使其恢复为一条连续的产权链。

二、我国物权保险运作方式的选择

根据以上,结合我国实际,我国宜按照传统保证保险业务模式运作物权保险业务。采取这一运作思路主要是考虑到:

(一)美国物权保险运作模式的特殊成因

美国物权保险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是按一个产权调查、咨询、评估公司的角色在运作物权保险业务。

它选择这样一种特殊的运作模式的外部因素是美国复杂的法律法规、频繁的产权交易、严格的契据登记制度使它不得不将主要精力用于查阅一切公开的登记记录;将保费的90%用于调查;采取消除风险而非注目于风险承担的机制;理赔合同生效前的风险。

其内因是采取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其母子公司的收益最大化。美国第一公司的主业是从事房地产经纪、咨询评估、消费者信誉和房产信息调查等业务,因此可以说,物权保险业务是其母公司的副产品,其所谓的用于调查的保费收入的90%正是其母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

以上两方面因素使其形成了有别于传统保险业务的运作模式。

(二)我国具体的国情、法律制度、市场环境、登记制度

1.我国完全不同的法律制度

美国与我国的法律制度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法系。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美国法律规定的所有权、抵押权、典质权和留置权等相互交错,比较复杂,而我国的相对简单。

2.两国产权登记制度的巨大差异

我国房产产权属登记简单,登记手续简便,这与美国有很大不同。在美国,地产购置的登记程序比较复杂,产权的取得往往需要经过许多法律手续,我国有关权属证书、手续易于核对。

3.我国房产产权风险危险程度低

产品定位在房产产权以后,危险程度、技术难度大大降低。与美国的私有土地制度不同,我国的土地所有权是国家的。产品定位在房产产权以后,涉及宗地产权的复杂的法律关系和纠纷等造成的风险就可以避免了。

4.我国产权变更率低,产权关系相对明了

我国房地产二级市场刚刚起步,主要是一级市场活跃。一级市场产权关系简单,而且受水平、户籍制度、传统习惯以及二级市场不发达等因素的。我国居民的房产主要是自用或作为资产的存放形式,房地产的投资融资功能还没有发挥。因此产权变更比率低,产权关系相对明了。我们此时切入的难度系数不大。

(三)可以更好地利用自身的经验和优势

我们开办保证类业务的经验、借鉴别人成果的后发优势、与房地产产权登记机关等政府机构的良好关系和熟悉国情市场而形成的地缘优势等为此项业务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四)采用美国模式所面临的障碍与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

不动产登记风险点篇4

一、防范合作单位风险

合作机构的准入,是把控贷款风险的第一关。优质房地产开发商能够为借款人提供有效的阶段性担保和如期交房办证,优质的中介机构则能够做好二手房买卖双方的第一次调查。相反,资金实力较弱的开发商在经济周期中,由于资金链的紧张,难以抵御政策风险,工期未能达逾期,将对贷款本身产生一定的风险。因此,与合作机构开展业务合作时,银行要深入了解合作单位的背景情况,选择实力强、信誉好的业务合作伙伴;在日常合作办理业务过程中,要加强对合作伙伴工作监管,确保其行为合法,避免因合作伙伴违法犯罪或侵害客户权益给银行带来风险。

要实现个人住房贷款领域业务市场与信贷安全的有机统一,就必须规范人员管理、严格办事审批流程、完善规章制度,从根本上降低乃至消除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突出源头把关,摸清项目底数。要通过资料审查、实地走访、调查研究、询问交流等形式,摸清开发商的风险底数以及按揭楼盘的详细资料,掌握“第一手资料”,保证贷款审批准入阶段的万无一失。对信誉差、实力弱、材料不全、提供虚假信息、刻意隐瞒等情况,要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中止贷款审批,并通知开发商按要求整改。二是突出程序为王,严格审批流程。要严格按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审批程序,对照审查审批程序,一步不能少、一步不能漏,层层把关、层层审查,从程序上确保审批项目的合理合法。对违反程序的审批,应为无效审批,对当事人还应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三是突出跟进审查,确保资料完善。要进一步明确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常态化跟进了解正在销售的项目情况,详细审查楼盘项目的台账资料,确保楼盘项目“五证”齐全。四是突出监督管理,及时消除隐患。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对有“假按揭”特征出现的批量贷款,要重点监控,详细核实,对有疑点的项目进行“会诊”和评估,对确有问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及时退出,立即终止合作。

二、抵押物风险防范

一手住房按揭贷款在调查时,应重点审查:商品房销(预)售合同是否按照当地规定办理了备案手续,商品房销(预)售合同填写是否完整、有效,成交价格是否合理,首付款缴付凭证是否完整、有效,首付款比例是否符合政策规定,首付款金额是否与购房合同约定的金额一致,对首付款缴付存在疑点的,要重点核实借款人首付款资金的具体来源及支付情况,其中要特别加强对首付款由开发企业统一代缴情况的审查,切实防范假按揭风险,对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款比例达到40%(含)以上的,在判断借款人所购房产价格的基本合理和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较为充足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对其他情况的审查。

针对期房,应当核实预抵押登记,并未获得抵押权。在预登记房屋交付借款人后,预登记权利人就该房屋办理正式抵押登记享有在先顺位,但如果借款人最终未取得房屋产权,则预登记办理正式抵押登记存在障碍。尚不具有物权法项下的优先受偿权,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主动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正式登记手续,预抵押登记后房屋被法院查封,预抵押登记转正式抵押登记存在困难。

现房抵押时,应当慎重考虑:抵押房产物权利是否存在瑕疵,抵押房产的合法性,抵押房产毁损、灭失风险,借款人的告知义务,以及抵押房产是否购买相应的保险。

贷款发放后,仍然要风险防控:是否落实贷后管理,跟踪房屋办理房产证的进度,对于期房预告抵押、开发商阶段性担保的贷款,强化阶段性连带责任保证,同时明确借款人/抵押人义务:配合办理正式登记、违约责任、委托贷款人办理正式抵押登记手续,与登记机关和法院协调沟通。

三、借款人风险防范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加强贷前调查及贷后管理,将来自借款人的风险降至最低。随着社会诚信联网制度的逐步形成,金融、通讯、税务等等社会服务部门,要实现资源共享,制定统一的个人信用等级咨询评定系统。银行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准找实自身的优势特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符合规范、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要建立完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数据库,为贷款发放、减少信贷风险提供有力保障。

贷前调查时,主要审查第一还款来源――借款人主体资格:借款人年龄要求(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对借款人资格的政策性限制,特定身份要求(如在校学生、学员、特定企业在职雇员、商会会员等),借款人的职业证明和薪酬收入证明是否真实,借款人薪酬收入证明与当地的职业收入水平是否相符,借款人薪酬收入与借款人“两龄两历”(年龄、工龄、学历、简历)是否一致,借款人的投资性收入是否真实,借款人从事经营的净收入是否与其经营规模和现金流入相匹配,借款人从事经营的净收入是否具有稳定性,借款人家庭的房租收入是否真实合理,以可出售的金融资产覆盖到期债务本息的,是否符合期限和金额双履盖,对收入合理性存在疑点的,需调查工资单、银行往来流水、纳税证明或个人资产情况,借款人全部债务情况和贷款期限内全部到期债务情况,测算本笔贷款收入偿贷比和综合收入偿贷比,对国家以及地方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参公管理、行政附属、在编教师、国企在编人员等收入稳定的工作人员,可适当简化调查审批流程。

不动产登记风险点篇5

1押品及押品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1)内涵:押品,顾名思义,就是指抵质押物品

从法律角度讲包括抵押财产和质押财产。抵押财产是指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以不转移占有方式抵押给债权人的财产。质押财产是指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以转移占有或登记公示方式出质给债权人的动产、权利。押品管理是指押品的受理、审查、评估、登记、监控、处置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2)押品管理的重要意义

①押品本质是缓释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真实、足额做好押品管理,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贷款的损失率,提高不良处置的回收率,另一方面可以提升银行整体风险预防和管控能力,促进业务发展和创新。②押品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银监会下发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中,押品量化管理是实施新协议达标的一个要件。科学、合理做好押品管理,一方面能够更有效地节约资本占用,另一方面能够使银行整体风险管理能力、市场竞争力再上新台阶。

2目前我行押品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情况

在建行股份制改造以后,我行押品管理工作与以前虚有、分散、无序等相比较,取得较大进步,建立了押品管理制度(包括制定了押品管理办法以及多个专项押品管理制度)、推广应用了押品管理系统、规范押品范围、将押品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之中,填补了长期以来制度、技术方面的空白,使押品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1)押品管理的部门职责分工及人员配置情况

①职责分工:依照“谁经办、谁管理”的原则进行押品管理,其中对公授信业务押品管理由公司事业部负责,具体经办人员为管户客户经理;零售信贷业务押品管理由住房金融与个人信贷部负责,配备专职押品管理人员,经办贷前客户经理和贷后客户经理协助。②押品权证管理:押品权证由会计部门相关人员保管,对出入库严格按照我行中国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授信业务押品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要求和押品管理系统有关程序规范操作。

(2)押品各操作环节管理情况

①受理环节:按照(中国建设银行主要押品类别的具体接受标准要求,由贷前营销人员(客户经理)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受理;在初步确定准入某项财产为押品后,要求债务人提交押品的产权证明材料、抵押(出质)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材料等其他相关材料。债务人非抵押(出质)人的,要求债务人提交抵押(出质)人出具的担保意向书。收妥材料后,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对押品证明材料的真实性、押品存放状况和占管情况进行核实,并进行现场勘查工作。②估值环节:按照评估阶段划分为贷前初次评估和贷后重估。第1,对公业务:一是贷前初次评估:由我行认可的外部评估机构(经省分行批准确定)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该评估结果经我行内部评估人员审查认定,最终确认为押品的初次评估结果(价值)。二是贷后押品重估:客户经理根据重估频率要求,结合贷后管理和十二级分类工作内容,搜集押品存续状况、市场信息等影响价值重估的关键资料,对押品进行实物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与搜集的重估资料一并提交内部评估人员。内部评估人员根据客户经理提供的资料,重新测算押品价值,撰写(押品价值重估报告。内部评估人员所在部门负责人或其授权人负责审查押品的重估价值,并在押品价值重估报告》上签字确认,报告中押品价值作为最终押品重估价值。第2,零售业务:一是贷前初次评估:对个人住房贷款(一手房)押品,由客户经理按照成交价格进行评估,按照审慎原则直接确定初次评估价值。对其他个人类信贷业务(不含个人质押贷款)押品,与对公业务初次评估相同,由我行认可的外部评估机构(经省分行批准确定)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该评估结果经我行内部评估人员审查认定,最终确认为押品的初次评估结果(价值)。二是贷后押品重估:与对公业务相同,由押品管理人员根据重估频率要求,搜集押品存续状况、市场信息等影响价值重估的关键资料,对押品进行实物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与搜集的重估资料一并提交内部评估人员。由内部评估人员直接确认押品价值。③抵押权设立环节首先由客户经理按照授信方案要求与客户签订抵(质)押合同,并进行公证;然后由客户经理(双人)到有关登记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④权证移交及保管环节客户经理从登记部门领取抵(质)押权证后,5个工作日内将权证移交保管部门进行保管,并留存移交手续。在日常保管阶段,如出现借阅、外借、结清等情况,按照我行有关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并建立登记台帐,严格合规操作。⑤押品的监控及处置环节押品日常监控由经营部门客户经理或押品管理人员负责,以现场监控和非现场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押品的管理和使用状况、价值和变现能力等风险事项的进行持续监控,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主管领导,并做好控制预案。对押品的处置,对公业务由资产保全部门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我行近两年没有发生处置押品情况;对于零售类信贷业务,由于办理了公证,我行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从而提高了押品处置的效率。

(3)外部评估机构的管理情况

①外部评估机构选择方式:根据当地现实状况,按照上级行有关备选条件,我行首先提出备选机构名单,报省分行公司业务部门批准。②动态化管理:一年一选,根据上级行准入退出机制,严格筛选上报。③外部估值审核:我行配备专职内估人员,与客户经理、部门负责人一起完成审核、认定工作。

(4)贷后押品管理情况

①贷后检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押品管理岗位人员日常检查(管理),二是押品管理部门组织的押品专项或跟踪检查。第l,日常检查:对公业务,押品管理人员为管户客户经理,对押品每月现场检查一次,主要查看押品实物状态、价值变动、权属变化情况;零售业务,押品检查主要是资产质量控制岗人员,现场检查抵押权证,对于没有抵押登记证明,或贷款发放以后,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正式抵押手续的,向抵押登记岗询问抵押登记证明办理情况,判断原因是否合理,并将情况反馈个贷中心负责人;如存在须马上报告的重大情况,质量控制人员立即向上一级管理人员进行汇报;根据检查结果填写抵押登记情况检查清单。第2,跟踪检查:建立了押品贷后管理跟踪检查机制,及时采集、分析、处理抵押人及押品风险信息,有效识别、评估押品风险,并进行风险提示和控制。②押品重估第1,重估频率:一是对公司类贷款项下的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等价值相对稳定的押品,原则上每年评估一次。二是在贷后检查和十二级分类工作时,如发现押品形态发生变化或市场价格趋于恶化等不利情形时,即进行及时价值重估,以反映押品的公允价值。三是对存货、仓单等价值波动相对较大的押品,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定期评估,原则上不低于每季度一次。四是对市场价格波动较为敏感的押品,加大重估频率。五是对零售业务,按季对当季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由次级及以上分类向下迁徙为可疑或损失的贷款至少进行一次贷后重估工作,同时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抵押物价值非正常减少情形进行贷后检查并确认押品形态。六是特殊情况:即当发生以下事项时,即使未到重估周期仍需要对押品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第一,押品市场价格发生大幅下降;第二,债务人财务状况恶化或发生信贷违约事件,如公司类贷款逾期半年以上或发生其他重大违约事件;第三,被认定为“假个贷”、疑似“假个贷”,押品价值可能发生重大不良变化;第四,押品担保的公司类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向下迁徙为不良贷款;第五,押品由信贷经营部门移交资产保全部门;第六,发生重大风险事项等其他需要重估的事项。第2,重估方式:主要是结合市场房价、房屋座落位置、周边环境等因素,由内估人员分析、评估、确认。第3,重估人员:零售业务评估人员由贷后管理人员兼职;对公业务评估人员设置专职人员。

(5)押品管理系统应用情况

押品管理系统在规范押品估值与重估管理、完善权证保管信息记录、统一押品数据标准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和提供了重要支撑平台,该系统实施以来,对我行押品日常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强化,对押品估值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促进了押品风险缓释作用有效发挥。

3押品及押品管理的主要风险点及控制措施

1.押品的主要风险点及控制措施

押品范围广、种类多,这里主要从保证金、房地产、收费权质押等几种常见押品进行分析。

(1)保证金:

①风险点:一是保证金来源的合法性;二是质押的有效性。②控制措施:调查核实保证金来源的合法性,办理合法、足额、有效的质押手续。(2)房地产:①风险点:一是房地产抵押真实性风险;二是抵押的有效性风险;三是房地产价值足额性风险。②控制措施:一是核实、检查抵押物的真实信息;二是办理合法、合规、抵押登记手续;三是选择权威、公正的抵押物评估机构,保证价值真实、合理;四是建立抵押物定期重估、检查和市场分析制度,持续关注抵押物价值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缓释措施。(3)经营收益权质押:①风险点:一是政策性风险;二是价值不确定性风险;三是执行性风险。②控制措施:一是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对经营收益权的影响,并做好预警分析;二是加强与权益登记部门沟通,确保质押合法、合规、足额、有效;三是加强对客户的账户管理,掌握资金来源和使用规律,保证对现金流的有效控制,并做好风险控制预案;四是加强对客户综合,密切银企关系,从多渠道、多角度了解、摸清客户有关信息,掌握主动,控制风险。2.押品管理的主要风险点及风险控制措施押品管理的风险点分布在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在不同环节,风险点不同,这里我们结合押品准入、押品评估、押品抵押登记、押品保管及处置等环节特点来分析主要风险点及控制措施。

(1)主要风险点:

①押品的合规、合法性风险;②押品价值的足额性风险;③押品的真实性风险;④押品抵押的有效性风险。

(2)风险控制措施:

①押品准入环节:对押品准人要严格按照《担保法、物权法等有关法律要求,结合我行押品有关规定进行审核,做到准入有法可依、有规可循。②押品评估环节:一是评估机构选择要合法、合规;二是评估方法选择要合理、科学;三是评估价值确定要审慎,执行孰低原则;四是关注评估人员道德风险。③在合同签订环节:经办人员和押品管理人员共同核对押品有关信息,确保合同中押品信息与押品权证原件信息一致,与押品实际信息一致。④押品登记环节:采取双人共同到抵押登记部门鉴证登记过程,确保抵质押的真实、有效。⑤他项权证获取环节:为确保他项权证的真实性,指定专人负责到抵押登记部门领取他项权证,不委托他人或中介机构。⑥押品保管环节:一是加强对押品权证的保管;二是加强对押品现场检查和重估,保证押品持续价值足额覆盖风险。⑦押品处置环节:一是处置要确保及时性、时效性;二是处置方式、方法要合法、合规、透明,保证最大限度度覆盖风险。

4对公和零售业务押品管理的主要特点及差异分析

(1)主要特点:

①都属于押品范畴,属于金融机构有效缓释信贷风险的一种手段或措施。②押品管理需要专人负责,实地检查,保证实物与系统信息的一致性并及时更新,保证持续的押品价值能够覆盖风险。

(2)差异分析:

①种类不同:对公业务押品种类多,形式广,包括保证金、房地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收益权等;而零售业务相对单纯,主要集中在存单、国债凭证、房地产、汽车等。②管理方式不同:对公业务因押品种类繁多,一些押品专业化程度高,增加管理人员难度,特别是对价值变化不易确定;而零售业务押品相对单纯,价值变化易于评估,管理技术难度相对较小。③数量不同:对公业务户数少,押品也相应较少,管理工作量不大;而零售业务户多,押品量大且分散,管理工作量较大。④押品价值不同:对公业务单一押品价值较大,检查或重估频率要求高;二零售业务单一押品价值相对较小,通常采取批量管理,检查频率要求相对较低。⑤风险缓释水平不同:对公业务押品一般为土地、产房、机器设备等,相对零售业务押品房产、存单等,具有不易变现,价值波动较大特点,综合来看风险缓释水平也低于零售业务。

5押品选择的影响

(1)对客户的影响分析

①对融资成本的影响:一是采取保证金质押方式,客户直接融资成本最低;二是采取房地产、设备等押品抵押方式,需收取评估环节评估费,抵押登记环节抵押登记费,公证环节公证费等费用,客户融资成本相对较高。②对资金流动性的影响:一是采取保证金质押担保方式,将会“冻结”客户部分资金,从而降低其流动性;二是采取不动产抵押方式,锁定不动产押品,降低再融资能力。③对信用水平的影响:采取押品抵(质)押,增加客户违约成本,可促使客户按时履约,培养其信用意识,提高信用水平。

(2)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分析

①对风险的影响:一是采取保证金或存单质押方式,押品风险缓释程度最高,贷款风险最低;二是采取房地产等押品抵押,押品价值稳定,易于变现,风险缓释程度也较高,贷款风险相对较低;三是采取机器设备等押品抵押,押品价值不稳定,如是专用设备,不易变现,且我行不具备对其识别、估值、处置等专业能力,风险缓释程度不高,贷款风险相对较大;四是收费权、账户质押方式,政策性较强,风险缓释程度低,贷款风险大。②对收益的影响:一是采取保证金或存单质押方式,我行议价能力弱,收益低;二是采取房地产、机器设备等押品抵押,客户费用开支大,我行虽然具有一定议价能力,但从客户成本角度考虑,定价受一定影响;三是收费权、账户质押方式,多属于医院、学校等公益性单位,政策性强,贷款利率定价受制约,但在综合性营销方面空间较大,有利于中间业务收入提升。③对发展的影响:押品选择各有利弊,因此,需要统筹安排,综合考虑。一是如果仅从风险角度考虑,选择保证金、存单等押品,风险低,但收益不高,业务拓展空间小;二是如果仅从业务发展角度考虑,选择高风险押品,收益大,但预期风险也较大,最终也将制约业务发展。

(3)医院、学校等特殊客户押品管理建议

①客户必须在我行开立收费账户,用于归集收费收入,同时加强与客户合作,提高结算比例和资金沉淀量。②建立并完善收费账户管理,有利于我行对客户资金流的控制。③确保客户对质押账户及账户内资金享有处分权,有利于掌握主动。④与客户约定,在特定条件下,我行有权提前收回贷款,切实保障我行权益不受损失。

6当地同业押品管理情况

(1)押品管理的部门职责分工

根据我行了解情况,农行、中行、工行等国有大银行押品管理基本与我行相似,押品管理在具体经营部门管理。

(2)押品准入及抵质押率要求

当地同业对押品接受范围严格按照担保法规定进行执行,抵质押率也是按照有关监管部门要求贯彻,具体根据业务品种、客户自身等不同情况进行浮动。

(3)押品管理的操作流程

通过了解部分同业,对担保方式选择、抵押权设立、担保处置回收基本与我行相类似,如农行对担保处置回收设立专门机构一资产经营部。

(4)押品估值管理

根据当地有关登记部门和银行监管部门要求,各行对押品的评估均选择外部评估机构进行,总体要求相对我行宽松,如农行、中行外部评估机构优先考虑本地机构,因为一方面这些机构多为登记部门下属机构,为登记部门认可;另一方面这些机构长期从事本地专业押品研究,对估值准确性方面具有优势。

(5)信用贷款的条件随着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各行加大市场争夺,不断降低贷款条件,尤其是在担保方式上掌握的比较灵活,如中行对重点大客户民权国电等采取信用方式;对本行员工发放信用方式个人贷款,突出差别化管理方式。

7我行押品管理需要关注的差距及优化建议

(1)需要关注的差距

①对押品认识上有待进一步提高。“抵质押仅是贷款的形式要件”这种认识偏差在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因此,对押品的经济价值、法律效力、市场变现能力等实质性审查不够深入,重形式、轻内涵。②对押品准入上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有些押品,虽然法律上许可,但对我行来说,不具备识别、评估、处理这类押品风险的专业能力,风险隐患很大,选择上应慎重。③对押品管理上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非常重视收取押品权证、办理相关登记手续,但对之后的持续性检查,还需进一步加强。④对押品系统及其应用有待进一步升级优化。目前我行押品管理系统刚刚起步,功能简单,覆盖比例低,实用范围窄,量化统计有限,技术分析缺失等,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和充实。

(2)优化建议

不动产登记风险点篇6

关键词:知识产权 知识产叔信托 法律关系

一、知识产权信托概述

近年来,由于知识产权人本身资金缺乏、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尤其是中介服务市场不健全等原因,企业、个人手中拥有着大量的闲置专利而没有转化为生产力,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我国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知识产权的转化急需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其实,中国知识产权产业化的现状并不复杂,只要在知识产权中介市场做足功夫,健全知识产权交易体制,产业化程度就会明显提高。这就是引入知识产权信托制度,知识产权人通过信托方式委托信托机构经营管理其知识产权,不但可以让知识产权人享受其智力成果带来的丰厚利益,而且也不用负担管理之责。www..CoM

所谓知识产权信托,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人,为了使自己所属的知识产权产业化、商品化以实现其增值的目的,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转移给受托人,由信托投资公司代为经营管理、运用或处分该知识产权的一种法律关系。

二、信托制度在知识产权中应用的价值

信托制度作为一种现代财产管理制度,为何可以用于知识产权的利用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知识产权人缺乏专业的推广其知识产品的经验。一方面,知识产权人往往是作品或者发明的创造者,让他们抛弃创作或发明而从事专业的推广活动.这无疑会导致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价值的无形性、不易确定性等特点会让其转让增加不少难度,并且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于发明创造者而言,他们并不具有推广、宣传、谈判等市场经验,这也会让他们在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此时信托乃是他们的最佳选择:由一个专业的信托机构来完成交易,这既保障了知识产权人的经济利益,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何乐而不为呢?

2.信托制度是一种高效的财产管理制度。专业的知识产权信托机构对于知识产权成果的有效管理能够实现以下功能:

首先,信托制度能够为知识产权人防御风险。我们知道,知识产权不同于其他财产权,它必须通过投入市场、完成转化才能实现其价值。然而,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其权利人在保有、维持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着许多风险:知识产权的维持成本高昂,使得权利人面临着经济枯竭的风险:知识产权产品价值的不确定性,便得其权利人存在着评估失误风险:知识产权人在拥有其权利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侵权行为发生的风险:在其许可他人使用或转让过程中也存在着对方当事人违约的风险。在引入了信托制度以后,这些风险就会随之降低,甚至排除.在知识产权信托制度中,一方面,信托财产转移后,风险即转移给受托人,由有经验和能力的信托机构来防御和处理管理中的风险。另一方面,信托机构拥有一流的专家团队、评估系统和后续防御措施,能够专业化的为知识产权人管理和利用其知识成果产出收益。

其次,信托制度能够实现知识产权的保值增值。信托制度具有保值与增值功能,其与知识产权结合后,不仅能够有效的防止知识成果价值的丧失与减少,还可以通过其专业化的运作流程将知识产权商品化、产业化,实现成果增值,获得商业利润。

3.知识产权信托为知识产权转化提供了新途径。我国的知识产权人往往是自然人,知识产权的许可、转让主要通过权利人与需求者单项交易的方式实现。这一交易方式必然导致的后果是:一方面,知识产权人拥有大量的发明专利而苦于寻找实施途径或者造成知识产权的闲置,别一方而,许多企业需求专利等知识产权,却不知从何处得到。’引入信托制度后,当委托人把知识产权交给受托人时,并不需要对该知识产权的价值进行评估,而信托机构不仅具有较强的市场操作能力、丰富的推销经验、一流的专业团队,还掌握着大量的市场需求信息,与数量庞大的生产企业(即知识产权需求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托机构能够轻松的实现供需之间的互通,这必将成为知识产权权利人和需求知识产权的企业之间的桥梁。

三、信托在知识产权应用中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我国《信托法》第7条规定:“设立信托,必须有确定的信托财产,并且该信托财产必须是委托人合法所有的财产。本法所称财产包括合法的财产权利。"2001年i月10日颁布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21条的表述就更为明确,该规定明确将知识产权信托纳入信托投资公司的经营范围。2007年i月2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重新《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该法第16条规定:“信托公司可以申请经营下列部分或者全部本外币业务:(一)资金信托:(二)动产信托:(三)不动产信托:(四)有价证券信托:(五)其他财产或财产权信托……。”《信托公司管理办法》重新回到《信托法》的起点,用“财产权”概括了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财产性权利。可见,虽然我国法律未明确规定信托公司可以经营知识产权信托业务,知识产权信托在立法七仍未引起官方的重视,但知识产权信托在法律上是站得住脚的。

2000年9月,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专利信托业务,为专利权人期待以久的专利信托机构终于诞生,但仅仅是昙花一现,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宣告失败,其中原因不得不另人深思:理论研究上的缺陷和实践中各种配套设施的不健全都会使得知识产权信托这一制度在现实条件下实施起来相当困难,这必将成为我们再次构建知识产权信托机构应当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信托制度在实践中主要面临的困难有:权属不明,这使得作为委托人的知识产权人和作为受托人的信托机构法律定位不明确,不能够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权利:大部分知识产权都有一定的权利期限,在知识产权的权利期间内存在着各种法律风险,如专利无效、期限届满等,这也可以说是知识产权信托首当其冲的风险;知识产权信托登记制度不完善,尤其是登记机关不明确,登记制度的无章可循会使知识产权信托当事人的利益保障受到威胁。

钊对我国知识产权信托在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对症下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 (一)明确权属

知识产权信托的运行机制应为,权利人将其知识产权转移到信托公司名下,信托公司即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继而成为法律上的权利人,委托人即原权利人成为受益权人,签订信托合同后,应当在知识产权局进行登记。这种割裂信托财产权的管理属性和利益属性的制度设计大大提高了信托管理的效率。武汉市专利信托业务开展时,我国还没有出台《信托法》,所以当时关于信托财产的归属问题并不明确。武汉市专利信托机构采取的是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将此合同交由当地专利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备案,来保证此信托行为生效。不难看出这种合同形式使专利“所有权”并没有在法律上予以转移,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受托人没有有效的专利处置权,所以在专利的转化实施中无法以专利权人的名义去谈判转让或许可实施事宜。另一方面委托人扔然拥有专利所有权。这使他们很难尊重信托投资公司对专利的经营管理,他们可以撇开信托公司,借助信托效应进行私下交易。这极大的影响了专利信托的顺利进行。

(二)完善知识产权信托风险防范体系

知识产权信托风险,主要是指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由于种种问题带来的收益不确定性以及给受益人、受托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在知识产权信托过程中,知识产权侵权、被诉无效、知识产权不能转化等情况几乎难以杜绝,这些都会使信托无法达到预期收益,受托人也要承受巨大的诉讼费用。笔者认为,要防范各种风险,最重要的是提高受托人对知识产权的鉴别能力。知识产权就像金融资产一样,有时是价值大而风险小,有时却是价值诱人但风险更大,受托人在受理知识产权信托时,应谨慎选择、认真挑选知识产权项目。但是,百密一疏,谁都不可能是商场上的常胜将军,因此,有必要引进保险制度,也就是信托公司与保险机构共同设计知识产权信托保险,当知识产权信托遭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损失时,由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共同进行承担的一种风险分散机制。

〔三)完善信托登记,确立信托登记机关

知识产权登记制度的不完善是困扰知识产权信托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一套完善的信托登记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信托登记制度的建立是一种法律制度的构建,所涉及的内容也方方面面,如信托登记机关、登记范围、登记内容以及登记效力等,在这些内容当中,最核心的就是知识产权信托登记主管机关的确定。有不少学者建议建立一个独立的知识产权信托登记机关,但笔者更赞同在原有知识产权登记机关下进行信托登记。

首先,基于信托公示制度的需要。知识产权信托登记包括知识产权财产的转移登记和信托登记。在整个知识产权信托运行过程中,只有信托财产的转移登记是不够的,还需要向第三人表明其财产已信托的事实,即信托公示,与是信托登记应运而生。

其次,基于交易成本、交易安全的考虑。对于第三人来说,在同一个登记机构了解到此知识产权财产的权利状态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交易成本,也有利于保护交易安全。

不动产登记风险点篇7

关键词:民间融资;风险处置

一、典型地区民间融资风险处置举措

(一)加强分析预警,合理引导公众预期。温州、鄂尔多斯、榆林等地区在民间融资风险爆发初期,都采取措施对民间融资风险进行了分析预警,及时提示各单位防范民间融资风险演变为非法集资,防止民间融资风险向金融体系传递。同时,在应对民间融资风险时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统一口径、统一形式,提高信息的公开透明度,防止负面舆论引发公众的恐慌。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合理引导公众预期,提高投资者区分民间融资与非法集资的识别能力。

(二)通过民间融资管理立法,促使民间融资行为法制化、规范化。一是鄂尔多斯市于2012年6月5日的《鄂尔多斯市规范民间借贷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成为我国首部比较系统全面的关于民间借贷的管理办法。《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放贷人只能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放贷,不得有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高利转贷等行为;鼓励和支持设立企业化运营的民间借贷信息网络平台,创建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探索通过信息技术和金融创新推动实现民间借贷市场阳光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规范民间借贷纠纷,即由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发起成立鄂尔多斯市民间借贷协会,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配合人民调解机构调解投诉问题;设立由民间借贷协会发起、在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登记的民间借贷风险基金,建立民间借贷风险处置机制和行业自救机制。

二是温州市于2014年3月1日起施行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作为全国首部金融地方性法规和首部专门规范民间融资的法规。根据《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规定,民间借贷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借款人应当自合同签订之日起十五日内,将合同副本报送地方金融管理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民间融资公共服务机构备案:单笔借款金额三百万元以上的;借款余额一千万元以上的;向三十人以上特定对象借款的。为了让大额民间借贷备案制度落到实处,《条例》做了正向鼓励和反向约束两方面的制度设计。一方面,处理民间融资纠纷时,备案的材料可以作为效力较高的证据。国家机关处理涉嫌非法集资等案件时,备案的材料可以作为民间融资行为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应当备案而没有备案的,或提供虚假备案材料的,由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公示;情节严重的,对个人和单位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条例》和《实施细则》的一个亮点就是创新了定向债券融资和定向集合资金两种融资模式。此外,《条例》和《实施细则》还对民间融资服务主体、风险防范与处置以及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规定。

二是鄂尔多斯市民间借贷服务中心于2012年11月18日开业并运营,是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是鄂尔多斯市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的子公司。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和服务项目有:收集和借贷供求的各类信息;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本市不同时期的民间借贷指导性利率;邀请银行、小贷、担保、典当、公证、法务、评估、支付结算等组织机构入驻中心,根据借贷当事人意愿,提供“一站式”服务,为民间借贷提供完备的法律服务;为借贷当事人提供规范借贷合同文本、合同公证、交易支付结算和登记备案服务;建立健全保密制度,依法保护借贷双方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确保各类信息的安全。

三是陕西神木县金融综合服务中心于2014年3月19日正式运行,工作职能是: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推动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加强政府对民间借贷的宏观把控,为地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信息依据;提供资金利用率,加大对支柱产业、朝阳产业的支持力度;运营神木金融网,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窗口,为当事人提供真实、有效、合法的国内民事经济证明服务;开设中小企业服务区,帮助解决中心企业融资困难。

(四)分类对待,科学处置,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鄂尔多斯市根据民间融资关系实行分类处置措施,第一类是进入崩盘的,即资金链临近断裂的融资人,摸清大部分资产,掌握其活动状况,在适当时候作为典型打击,要求扣押其护照,冻结资产,清偿本金,特别是对5000万元以上的融资者进行“居住监禁”,防止其外逃。第二类是信誉度、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将其列为融资“黑名单”,对其进行重点监控,定期、不定期进行查账、询问,并责令其限期改正。第三类是信誉度、抗风险能力一般的,列为融资重点调查对象,公安机关对其进行警告,限期缩小融资额度和规模,监控资金去向。

二是榆林市按照“区分性质,分类处置,一案一策”原则,对非法集资保持高压态势,坚决依法打击。第一,对非法集资用于个人挥霍享受、中饱私囊、侵害群众利益的,从严、从快、从重依法打击和处理;加大资产追缴力度,帮助参与集资的群众尽可能挽回经济损失;对采取暴力和变相暴力手段讨债或以高价抵顶财物的,坚决予以打击。第二,对具有生产能力的融资主体,加强对其服务协调,根据产业发展前景和资金链条状况,提高银企对接的履约率,引导企业帮扶等措施,协力度过难关。第三,对一些讲诚信、有偿还能力的借贷主体,加强法律法规教育,促进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引导其合法经营,依法管理,妥善处理好借贷问题。第四,从严查处公务人员参与非法集资,司法机关对公务人员参与非法集资又背后煽动群众群访以达到个人目的、影响稳定大局者依法严惩。 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中存在的难点

(一)规范民间融资行为的法律规定缺乏统一性和衔接性。我国法律对民间融资行为的规定分散于各个部门法,且不乏存在冲突之处。一些符合《民法通则》、《合同法》的民间融资行为,按照《贷款通则》、《关于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的规定就有可能被认定为非法金融业务活动而被取缔。相关法律法规的零散、笼统、模糊,使得相关部门不能很好地掌握相关规定,极易陷入“一放就乱、一打就死”的怪圈。

(三)民间融资强制登记备案约束力较弱且依据不足。由于民间融资大多处于不公开状态,如果不使其浮出水面,就难以找到实施监管的对象,也就无从谈起规范、引导和监测、监督,到头来发生风险,只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处于到处“救火”的状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鄂尔多斯市民间借贷服务中心与温州市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相比,不仅要对场内交易进行登记备案,场外达成的交易也应到中心进行登记备案,但实际情况是场内交易冷清,场外交易登记备案的也寥寥无几。《鄂尔多斯市规范民间借贷暂行办法》第10条规定,民间借贷达成交易后,借贷双方应提供合同文本及摘要,到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备案。同时,该暂行办法第31条规定,人民法院优先受理经登记备案的借贷当事人起诉案件。但这些原则性规定,实际操作意义并不大,因为即便未按要求进行登记备案的民间借贷纠纷,只要当事人提出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也应该受理。因此该暂行办法有关民间借贷要进行登记备案的规定约束力并不强。继温州、鄂尔多斯建立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后,全国一些地方也成立了类似机构,但整体效果有限,突出表现为民间借贷双方对登记备案积极性不高,进场登记的民间融资笔数和金额均较少,主要是由于民间借贷行为约束和强制登记备案的依据不足,借贷双方未能从中受益,且考虑隐私信息被公开等因素。

(四)民间融资与正规金融之间的风险相互交织,难以监管。民间融资与正规金融的风险传递路径主要表现在,民间融资主体既有民间资金又有银行贷款,一旦资金链断裂就无法归还债务,部分企业或个人无法偿还银行贷款采取从民间拆借资金的方式进行借旧还新。从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民间融资中介机构了解到,其大部分业务都是作为过桥资金放贷给个人或企业用于偿还银行贷款,然后个人或企业再从银行贷款偿还民间借贷,实现信用增信和降低利息支出的双重目标。当前对民间融资的外部监管较为薄弱,没有明确专门的机构对民间融资活动实施统一监管,相关部门都有一定的监管责任,但是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而且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对防范和化解民间融资风险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三、对策建议

(一)采取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方式,建立健全民间融资法律法规。一是从国家层面加快制订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方面的立法,应对民间融资活动重要事项,如借贷主体、交易方式、契约条件、期限利率、风险控制和法律责任等事项作出相应规定,以便确定民间融资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为我国民间融资活动的健康发展提供立法保障。

二是结合地方实际充分发挥基层创新的作用。鉴于各地民间融资活动存在差异性,由各级地方政府在不违背国家民间融资管理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建立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民间融资管理具体实施办法,如规定民间融资的利率区间、融资方式、资金投向,多少金额以上的民间融资必须进行登记备案等,制订民间融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风险处置机制,建立起完整的民间融资管理法规体系。

(二)建立权责清晰的监管架构,完善民间融资监管体制。一是树立分类监管的理念,明确监管主体职责和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具体分工,实现监管的无缝隙对接。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民间融资中介机构应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整顿”的原则,明确主管部门的权责,完善风险问责机制。

二是创新监管手段,加快监管方式转变。按照合法性和审慎性原则,完善对民间融资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业务范围和经营行为的合法性规定。加强对民间融资中介机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流动性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民间融资风险。

三是加强民间融资自律管理。通过成立行业协会、建立民间借贷监测制度、行业风险准备金制度等方式,作为法律监管的重要补充手段,提高民间融资行业的自律意识和水平。

(三)优化民间融资运行环境,引导民间资本流入实体经济。一是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改制或股权融资;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农村新型金融组织。 二是加快存款利率改革步伐,用市场手段优化资金这一稀缺资源的配置,让资金在同等条件下在金融机构与社会之间合理、有序的流动,进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不动产登记风险点篇8

一、构建创新型版权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版权业发展起步较晚,近年来,在《著作权法》的完善下,我国已建立起初步的由国家和政府主导的版权保障制度。目前,伴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版权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版权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对版权保护的需求也不断滋长,基本的版权保障制度已无法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和版权市场的需要。因此,对版权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和延伸是保护版权创新积极性、维护版权市场繁荣稳定和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制度保证。在基本的版权保障措施之外,我国应鼓励和发展商业性版权保险制度,对现有的版权保障制度予以补充。

1.创新型国家建设对版权保护提出要求

创新型国家是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障水平是衡量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准。因此,建立完备的版权保障制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一环,是一切版权创新的根基和保证,是企业和公民保障自身利益的根本途径,是加强版权国际交流合作的基础。完善的版权保障制度可以为创新创造提供动力,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全社会的版权创新主体带来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推动创新创造的良性循环。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应尽快完善版权保障制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和动力。

2.版权业的迅速发展加大对版权保护的需求

我国版权行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增速可观,2017年,全国作品登记数目超过200万件,是美国同期的4倍多。由此可见,我国社会的版权登记意识正在觉醒,对版权的保护也理应更受重视,在版权法律体系不健全、维权意识淡薄和保障手段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应加强对版权保障制度的建设,满足由行业迅速发展而催生的版权保障需求。

3.国际形势对我国版权保障水平提出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版权作为重要的国际文化资源,已然成为出版机构拓展全球市场的核心资产。在国际贸易中,对版权交易和流通的保护水平将影响我国版权市场的国际化进程。目前,我国版权法律体系、版权保障制度和商业性版权保障措施对比发达国家尚有差距,对我国版权市场的国际化形成阻碍。因此,在我国全面开放的大战略下,应加强对版权保护制度的完善,丰富多样化保障手段,将版权保险作为版权保护的重要措施纳入版权制度之中。

二、国际主流版权保险的运作流程

版权保险的前身是普通的商业责任保险,随着保险市场的成熟和司法审判的进步,普通商业责任险发展成为标准更明确、功能更完善、产品更专业的版权保险。一般而言,版权侵权案件涉及的领域甚广、法律关系复杂、专业技术要求高,产生侵权责任难以认定、诉讼周期长、诉讼成本高昂以及赔偿额难以评估等问题。在高额赔偿金和法律费用的压力下,版权相关企业和个人对转移版权赔偿金和诉讼费用的需求十分迫切。经过对国际主流版权保险产品进行线上调研后发现,保险公司为版权资产提供保障的流程一般为:审核版权资产并对其进行估值———识别与版权资产相关的风险———收集该版权资产风险相关的风险数据和财务数据———计算单一风险值———计算总风险值———厘定保险费率———根据投保人需求和风险类别为版权资产定制保险合同。

1.核保

核保是保险交易的前提。版权保险核保的主要内容为对标的基本信息的掌握、对标的相关信息的了解与核实和对标的可保风险的评估与分类。版权的基本信息主要为:真实性,有效性,唯一性,所有权和经营权等。版权的相关信息主要为:版权资产的收益,诉讼情况,资产维护及相关费用,诉讼相关的费用,国际交易的风险,贷款抵押情况,估值是否准确和投资风险等。在了解保险标的的情况后,保险公司将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对保险标的面临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依据精算模型进行风险定价。

2.综合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

保险费是保险人向投保人发出要约的重要内容,对于版权资产来说,投保人应提供相关的费用和资产数据。相关的费用,如维护费、发行费、注册费、许可费、特许权使用费、法律费用和办公费用等。相关的资产数据,如版权市场价值、净收入、资产出售收益、所得税、抵押贷款情况和其他收入等。此外,版权期限和状态也是保险公司考量的指标,如在放弃、失效和过期等状态下,对其资产价值的评估会有所削减。根据收集到的版权风险数据和财务数据,依据保险公司的精算模型分析个体风险和总体风险,计算风险估值和不同风险的承保价格,构建不同风险偏好的版权保险单。

3.签订保险合同

保险公司对版权资产进行风险定价后,向投保人发出缔约邀请,保险单在投保人缴纳保险费用后正式生效,当合同中约定的风险事件发生后,由保险人履行相应的给付和赔偿责任。

4.国际主流版权保险的运作经验

在版权保险的运作过程中,对版权标的的风险评估、资产价值评估和损失判定是国际主流版权保险市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保险公司和投保人需要得到精确公正的评估数据,不能仅以保险公司的评估结果作为标准;另一方面,版权资产涉及领域众多,中小保险公司难以培养大量专业的核保员、理赔员和评估员。在美国的版权保险市场中,保险人主要为综合性保险集团、专业版权保险公司和其他中小保险公司,除了少数如美国知识产权保险服务公司(IPISC)这样成熟的专业版权保险公司能够具备各流程所需的专业技术和人才之外,其他经营版权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会选择在某些领域与第三方版权评估机构和核保理赔公司进行合作,既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供更专业权威的服务,也优化了美国版权保险业的运作流程和体系。因此,我国在构建创新型版权保险制度的同时,应协同推进第三方版权相关机构的发展,为版权保险行业提供专业权威的技术支持。

三、构建我国版权保险制度的建议

版权保险在我国是新兴事物,其建立和发展需要满足一定条件,特别是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版权的概念正被拓展和重塑,版权保障的方式和策略应不断进行创新。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版权保障策略中在商业保险领域的探索相对落后,因此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型国家的版权保险制度,应加强版权保险的法律政策顶层设计,完善版权保险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我国版权业发展的地区差异性,扩大版权保险市场的有效供给,推动我国版权保险业的对外开放。

1.加强版权保险的法律政策顶层设计,强化《著作权法》和《保险法》的协同作用

公正的法律环境是版权保险业建立、发展和运行的基础,加强版权保险的法律政策顶层设计是构建版权保险制度的必要条件。版权保险涉及的法律环境复杂,关联的法种较广,如民法、商法和诉讼法等。目前,以版权保险为主的法律法规尚未成形,因此,建立版权保险制度应对《著作权法》和《保险法》中的内容进行调整,凸显二者与版权保险相关的共性特征,强化其中的联动能力和逻辑关系。具体而言,应完善版权侵权案件的“惩罚性措施”条款,营造公正的诉讼、审判和执法环境,确立保险在版权保障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并考虑在版权重要程度高的部门采取强制性保险措施。同时根据版权保险特有的性质,在法律中应注重对版权保险的诉前审查、诉讼条款和赔偿条款等内容的规范,使版权保险的全部流程都在法律制度的约束下运行。

2.完善版权保险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适宜发展的市场环境

风险是保险存在的前提,保险人亦对可以承保的风险有所要求,保险标的满足可保风险是一切保险行为的出发点。因此,建立版权保险制度不但需要国家宏观、中观的产业政策和法律支撑发挥作用,需要得到企业和个人的认可与支持,也要存在满足可保风险条件的版权保险市场(如图1所示)。在版权保险制度建立的过程中,需要满足侵权成本高、大量的法院判决案例数据、市场规模庞大且侵权事件时有发生、损害补偿一般为货币形式等条件。此外,版权在保险业务中以财产的形式存在,而目前我国的版权价值评估、版权损失评估和版权交易平台等第三方机构较少,保险公司对保险标的的价值判定、费率厘定和损失评估的权力较大,影响版权保险市场定价和理赔的公正,不利于版权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应鼓励版权业发展第三方机构,并通过市场开放引进发达国家版权市场的第三方机构,借鉴管理技术和经验。

3.协调版权业发展的地区差异性,版权业发达地区优先进行保险试点

根据国家版权局披露,2017年全国作品登记总量为2001966件,登记数量最多的为北京市,登记数为809586件,占全国登记总量的40.4%。北京、上海、山东、福建、江西、辽宁等登记数量超过一万件的12个省份的登记总数占全国登记总量的90.7%。由此可见,我国各地区版权业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满足建立版权保险制度所需的基础条件也各不相同。对此,建议采取因地制宜,因城施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方式,制定与各地区实际条件相适应的版权保险发展规划。根据各地区版权业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设定以版权登记数和保费收入为考察指标的版权保险政策实施条件,制定与地区发展相匹配的政策目标。对于较发达地区,应逐步建立版权保障制度、版权交易体系和版权评估机制,推动保险公司与版权相关方的合作,可在版权交易平台和版权登记中心实行版权保险试点,鼓励涉及版权事务的公司和个人积极参与保险,并在发展初期给予诸如“降费”“增额”等相关优惠政策,同时,推动版权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加深国际化程度。对于欠发达地区,应着力培养企业和个人的版权登记意识和保险意识,对于部分重要作品可由地方版权局成立版权保险保障基金为其提供保险资金,同时,应施行版权登记激励机制,不断扩大版权市场主体和保险市场需求,为版权保险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4.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供给策略,扩大以文字、美术和摄影为主的有效产品供给

产品是版权保险的核心,保险产品是否能有效分散被保险人的风险是衡量版权保险发展程度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版权涉及文字、音乐、美术和摄影等十多种作品主体,存在多种作品实现形式。在保险产品设计时,应注重将作品主体特征、作品实现形式和权利所有人的需求相结合,坚持以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实际情况为核心的供给原则,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版权保险产品。长期以来,我国版权市场中的作品主体存在“寡头垄断”的现象,根据国家版权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版权登记的主要类别为文字、美术和摄影类版权,2017年三者的版权登记总数约为187万件,占总体的93.3%。因此,在版权保险产品设计时,应着重研究文字、美术和摄影类版权的风险因素和风险保障需求,优先满足以文字、美术和摄影的有效产品供给。

不仅如此,也应在注重版权作品类别的基础上兼顾版权发展的地区性特征,即便是总量占比最大的摄影类版权,在全国的13个省份中也只有个位数的登记数,因此,应针对不同地区版权保障的主要需求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

此外,目前版权市场中存在纸质版权、数字版权和无线版权等多种实现形式,保险公司可将线下、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端的保险服务与之相匹配,满足不同形式的保障需求,同时应发挥保险公司的防灾减损职能,依靠跨界经营的经验提供多样化的版权风险保障服务如版权风险管理、版权法律援助和版权咨询。

5.促进版权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推动构建版权保障国际联盟

2018年4月,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提到,要放宽保险行业外资持股比例限制,要加大开放力度,加快保险行业开放进程。的指示为保险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国际范围内,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版权保险业较为繁荣,市场中存在众多优质的国际保险人和再保险人,推动我国版权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有助于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提升我国保险机构的国际竞争能力和竞争水平。近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高层次国家发展战略并取得了卓越成效,对于版权业而言,可以考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砖国家或G20国家中,尝试构建版权保障国际联盟,加强版权保险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版权业的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

四、结语

上一篇:数学文化进课堂范文 下一篇:网络安全防范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