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隐私安全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14 09:29:50

网络隐私安全问题

网络隐私安全问题篇1

【关键词】云计算;隐私;安全问题

一、云计算环境下的隐私

(1)网络隐私权。一是个人登录的身份、健康状况。网络用户在申请上网开户、个人主页、免费邮箱以及申请服务商提供的其他服务(购物、医疗、交友等)时,服务商往往要求用户登录姓名、年龄、住址、身份证、工作单位等身份和健康状况,服务者得以合法地获得用户的这些个人隐私,服务者有义务和责任保守个人的这些秘密,未经授权不得泄露。二是个人的信用和财产状况,包括信用卡、电子消费卡、上网卡、上网帐号和密码、交易帐号和密码等。个人在上网、网上购物、消费、交易时,登录和使用的各种信用卡、帐号均属个人隐私,不得泄露。三是邮箱地址。邮箱地址同样也是个人的隐私,用户大多数不愿将之公开。掌握、搜集用户的邮箱,并将之公开或提供给他人,致使用户收到大量的广告邮件、垃圾邮件或遭受攻击不能使用,使用户受到干扰,显然也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四是网络活动踪迹。个人在网上的活动踪迹,如IP地址、浏览踪迹、活动内容,均属个人的隐私。显示、跟踪并将该信息公之于众或提供给他人使用,也属侵权。五是通过使用纯网页版本的软件有利于保护隐私,比如纯网页版本的PPMEET视频会议;而类似于360、QQ之类需要安装到电脑硬盘上的软件会对用户隐私安全保护方面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存在潜在危机。(2)云环境下的隐私权的特点。云计算环境下的隐私权面临的问题具有网络隐私权问题的一切特征,并增加了由于云计算环境所带来的新的特点。

二、云计算环境下的隐私下安全隐患环节分析

云计算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而这个网络是基于本机防火墙之外的存储设备,所以增加了用户对隐私保密性的担忧。(1)客户端安全隐患。云计算是以现有的分布式网络为基础的,网络上的每一台计算机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节点。当计算机联网以后,就成为互联网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有效地安全保护,“云”中得每一台计算机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访问到其他节点。(2)网络传输的隐私安全问题。目前,云计算主要提供以下四个服务:Servers(基于网络的服务);IasS(基础设施作为服务);PaaS(平台作为服务);SaaS(软件作为服务)。当用户使用云计算服务时,可以直接像调用本地资源一样方便,而网络传输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由于技术原因导致服务中断,几乎所有数据都存放在云中,用户也只能束手无策。网络传输过程中面临的隐私问题主要包括数据包被非法盗取、非法攻击、非法修改、破坏等。(3)服务器端隐私安全问题。国外研究机构Gartner的一片名为《云计算安全风险评估》的报告中,列出了云计算技术存在的七大风险,即:特权用户的接入;可审查性;数据位置;数据隔离;数据恢复;调查支持;长期生存性。从这七大风险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云计算的隐私安全问题大部分在服务器端。云计算模式下数据集中存储,物理资源共享带来了新的数据安全和隐私危机,安全很难再依靠机器或网络的物理边界得到保障,增加了服务器端数据和用户管理的困难。

三、云计算环境下的隐私下隐私权保护的对策分析

从上述的有关网络隐私的安全隐患分析来看,隐私权保护问题是云计算发展的一个极大的挑战。实际上,对于隐私权的保护,通过单一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一个完备的体系,涉及多个层面。(1)完善立法及相关的法律制度;(2)运用隐私权增强技术;(3)设立监管机构。

当前,云计算的发展可谓异军突起,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与巨大潜力,几乎涉及了信息管理与服务的各个领域。隐私权保护问题虽然是云计算普及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但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及相关标准的成熟,相信隐私权会得到更好地保护,云计算也将像互联网上的其他应用环境一样,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参 考 文 献

[1]严明.云计算中的云安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0)

[2]郭乐深,张乃靖,尚晋刚.云计算环境安全框架[J].信息网络安全.2009(7)

网络隐私安全问题篇2

关键词: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法律保护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和普及,使得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人们的个人隐私带来了安全隐患,同时也为人们隐私权的保护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人们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使得人们在享受上网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能有效避免个人隐私的侵害,从而为广大网民的安全上网提供重要的保障。本文先从隐私权的特点入手,分析网络环境中隐私权的侵害形式和手段,进而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优化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实现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的特点

隐私权包括私人生活的安宁权和私人隐私利用权以及私人信息保密权等等权利。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包括同意权告知权、保密权、确定权、删除权以及求偿权,相对于传统隐私权而言,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具有很大差异性,其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网络空个人隐私权具有客体特殊性。在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的个人信息以及个人生活的中,个人资料的保护是网络空间中个人享有隐私权的集中体现,在网络空间个人隐私中更加倾向于“数据保护”的隐私保护路径,进而重视对网民个人信息的隐私保护,这也是在网络空间中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未来发展方向。第二,保护环境的转变。网络空间个人隐私中,个人信息保护和个人生活保护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的,这样的个人隐私保护同时也具备网络所带来的特殊性。第三,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的侵权行为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点。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扩大了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范围,例如通过客户登陆信息来收集客户个人资料以及黑客侵入个人电脑空间等侵犯行为。

二、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一)选择适合国情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

在进行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保护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法律和网络空间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个人隐私权的保护,这样可以保证对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有效性。因此,在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中,要选择综合性的保护模式,也就是在提高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立法保护力度的基础上,还要在互联网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等方面保护网民的隐私权,避免发生抑制网络电子产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为广大网民安全上网提供重要的保障。同时,还可以从网络电子产业入手,网络电子行业可以自行组织制定保护个人隐私权的相关标准,以此来辅助法律保护,促进网络电子行业的自律性。

(二)完善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保护的立法

在完善我国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的立法保护中,要积极吸收先进国家关于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的立法经验与措施,关注国际上对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立法趋势以及立法动态,有利于我国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完善和发展,使其满足国际标准的要求。首先,要明确网络空间中个人隐私权的人格地位以及相关概念和含义,并选择列举和概括并列的形式。其次,优化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保护法,并于传统个人隐私权区别开,重视对用户个人资料的保护。最后,在刑法中完善侵害隐私权罪,以加强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另外,还要进一步优化诉讼法。例如,“艾滋女”事件是典型的互联网上侵犯个人隐私权的案例,针对案件中侵权人就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保护事件主人公“闫德利”的个人隐私,要不断完善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的法律和法规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将法律保护和行业自律性进行有效结合,进而保护经营者与广大网民用户的基本利益,在保护个人隐私权的基础上促进网络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于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在现阶段网络环境下,对于人们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使得人们在享受上网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能有效避免个人隐私的侵害,从而为广大网民的安全上网提供重要的保障。

作者:田丰 单位:中共贵阳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王全弟,赵丽梅.论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法学论坛,2012,02:71-78.

[2]吴琭.网络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16.

网络隐私安全问题篇3

360是否存在违规收集并泄露用户隐私的问题,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但是,保护网络信息安全,已经迫在眉睫。

网络用户隐私遭到侵犯,是普遍现象。韩国曾经是世界上网络实名制最严格的国家,但是2011年7月,两个大型网站被黑客侵入,3500万用户(也就是95%的韩国网民)资料外泄。不久,黑客再一次出手攻陷某游戏网站,1350万玩家信息泄露。韩国的网络实名制实质上宣告结束,而人们对网络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的质疑也达到高潮。

号称互联网隐私保护最周到的美国,同样面临此类问题。现在市值最高的苹果公司,在2010年,曾遭遇隐私外泄,11.4万用户的姓名以及邮箱等资料,被美国电信运营商AT&T网站泄露;大量的iPad平板电脑用户的邮件信息,被黑客集团“Goatse Security”截获。

和中国类似,国外所有的隐私泄露中,最让用户不安的是某些软件提供商的主动泄密——利用其垄断的技术优势,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及泄露用户隐私,而且将个人信息与广告商和互联网追踪公司分享。

这也是为什么“360隐私安全”事件备受关注的原因。如果“泄密”属实,那就意味着在软件及浏览器领域拥有垄断性市场份额的360,利用其技术优势,极其隐蔽地窃取网民的私密数据和信息。很多用户自以为穿着安全铠甲,其实在“裸泳”。

针对隐私保护,国外都有比较严格的法律规定。自1974年制定《隐私权法》开始,美国陆续了《联邦电子通讯隐私法案》、《个人隐私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提供与使用个人信息原则》、《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明确了网络时代个人隐私的保护权限。

2012年8月,美国监管部门要求谷歌支付2250万美元民事罚款,原因是谷歌利用名为“cookies”的计算机代码,欺骗苹果的Safari浏览器,以便监视那些已经阻止这种跟踪的用户。有消息称,苹果韩国分公司已经向一名被擅自收集其位置信息的iPhone用户支付精神损失赔偿金100万韩元(约合6100元人民币)。

相比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对擅自侵犯网民隐私的企业,惩罚更为严厉。德国网络安全公司“小红伞”的陈建宏介绍说:“国内一些互联网公司做的很多事情,如果说其中有一件发生在德国,那当事公司早就倒闭了。”

网络隐私安全问题篇4

关键词: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分析和探究

新时期下,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医疗和工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是通过分布在各区域的终端节点,进行实时的通信和数据采集,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多跳、自组织功能的网络系统。就当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发展来看,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成为了业界讨论最为激烈的热点话题。因此,本文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隐私的保护角度出发,分析无线传感器数据及隐私面临的安全问题。

一、现阶段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的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的威胁

1.数据采集中面临的威胁

无线传感器的终端节点,通常是在开放环境下进行数据采集作业的。由于这种情况,很容易促使攻击者仿冒终端节点连接入网络,对网络实行入侵攻击,或是泄露网络重要数据信息。导致终端节点采集的数据失真、丢失或不正确传输等。

2.数据传输中面临的威胁

在数据传输方面,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及隐私造成威胁的,主要是监听和窃听、通信流量分析等两个方面。监听和窃听,通过监听窃听数据及隐私,实行攻击手段,尤其是在军事方面,通过窃听技术来获取通信流量中的隐私数据,危害更为严重。通信流量分析,通过分析节点与相邻节点传输数据包数目是否增加,了解到特定传感器是否合法,并起到识别特殊行为节点的作用,造成隐私泄露。

3.数据融合中面临的威胁

终端节点的工作模式,是一种将现场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传输到网络,由数据融合筛选出其中的冗余或没有价值的数据,并将结果发送给终端用户的方式。在减轻网络负载和延长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当聚集节点被攻击者俘获时,会造成感知数据的严重泄露。

4.数据查询中面临的威胁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数据查询过程中面临的潜在威胁,主要是当高资源节点被俘获时,由于其具有数据收集和查询功能,致使攻击者能够查询网络内部感知数据。在解决这方面威胁上,应该禁止高资源点获取及查询感知数据,只执行普通的查询操作。

二、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的技术及研究模型

1.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的技术

(1)盲签名技术――DP2AC算法技术。结合WSN的数据访问控制相关内容,通过实行盲签名技术,提供访问数据进行加密,并通过令牌进行网络信息的交换,能够保证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获得用于数据访问的隐私驱动型控制算法,即DP2AC算法。当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拥有者,或是终端节点无法获知访问用户身份信息时,DP2AC算法能够执行访问控制功能,确保网络合法用户的通信数据及隐私安全。

(2)CPDA算法技术。CPDA算法,是在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保护数据融合隐私功能的新算法。通过CPDA算法的应用,在原始数据中融入由于相邻节点协调信息获取而产生的随机噪音,能够起到精确数据结果的作用,确保传输数据的正确表达。

(3)SMART算法技术。在数据切片的基础上,SMART数据隐私保护算法的应用,主要是将获取到的数据分隔成若干个片段再进行传输,当数据片段被攻击者俘获时,由于攻击者获取的仅仅是整个数据的片段,致使攻击者无法获取其中的感知数据和用户隐私,保障了网络的数据及隐私安全。

(4)其他算法技术。除了上述三种保护隐私数据的算法技术之外,还有ESPART算法技术、KIPDA算法技术、CDA系列算法技术、RCDA算法技术以及聚集SUM、MIN、MAX、MEDIAN数据的算法技术等几种网络数据隐私保护技术,在密码技术、密钥管理、安全路由和数据融合等各个方面均有所发展。不过受终端节点的能力限制,要求这些隐私保护技术要进一步提高对降低能耗问题的考虑。

2.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的研究模型

(1)攻击模型。主要有外部攻击和内部攻击两种模型。外部攻击模式是指在进行无线通信时,攻击者通过窃听链路层节点的感知数据的攻击方式。面对这种攻击,可以采用数据加密和数据扰动等技术,而内部攻击模式,则是攻击者采用仿造终端节点,俘获隐私数据,包括窃取信息攻击和篡改信息攻击。通常内部攻击都具备解密能力,能够致使单独应用逐跳加密方式失效,同时,又造成了数据查询的困难。因此,在对攻击模型进行研究时,当前主要将研究重点放在窃取信息攻击上。

该模型的研究,适用于军事应用领域等需要信息高度保密的场所中。

(2)网络模型。针对此模型的研究,目前的研究范围放在对网络模型中的传感器网络和两层传感器网络的讨论上,通过在高资源节点之间建立长距离、高速率通信的方式,形成多跳的上层网络,并将基站与部分高资源节点实行无线连接,从而提高网络数据隐私的保护能力。

该模型的研究,主要应用机长距离定位传感器系统、航天器与外形体传感器节点的数据通信方面。

通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及隐私保护中存在的威胁,以及解决威胁的技术和模型进行探讨,能够帮助提高网络的数据及隐私安全,并帮助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及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建华.税光泽.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J] .微型机与应用.2013.03.(03)

网络隐私安全问题篇5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侵权;保护模式;法律保护;行业自律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月17日

一、引言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十分普及,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网络交易过程中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传输、公开和出售也由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而,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成为互联网全球信息化带来的最大困扰之一。诸如政府的电子侦察侵犯公民隐私权;“网络神探”引发侵犯隐私权的问题;网上公布病历的隐私问题;网上人才介绍,网上婚姻介绍所掌握的个人资料如何保护,等等。鉴于此,如何既恰当地保护隐私权,又不妨碍网络的正常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制定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重点和难点。当前,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在理论上对网络隐私权进行研究,在立法、司法上对网络隐私权进行保护,而且这一趋势呈现出不断加强的势头。然而,在我国,学者们对网络隐私权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立法不够完备。因此,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做进一步的研究,在理论上、立法上以及对将来的实务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隐私权概述

(一)隐私权。隐私权是《联合国人权宣言》、《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及其他国际或地区的条约中所认可的基本人权之一。隐私权是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个人信息的保密;个人生活不受干扰的权利;个人私事决定的自由等。

(二)网络隐私权。网络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知悉、搜集、利用、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网络隐私权并不是一种新型的权利,它是传统的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中的一种延伸,但与传统的隐私权相比又有其独有的权利客体和内容。网络隐私权的内容是指公民对自己的网络隐私信息、网络隐私空间和网络隐私活动享有的权利。从广义上讲,网络隐私权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个人数据控制权;个人数据知悉权;个人数据使用权;个人数据维护权等。

(三)网络隐私权侵权方式。随着人们对网络工具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网络中的个人隐私被窥探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在信息网络时代,对公民个人隐私权的侵害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形式:

1、非法利用网络服务商收集、储存的个人信息资料来牟利。网络服务商们通过网站浏览或者信息注册,收集了用户的大量个人资料,组成了数以万计的个人信息资料库。这些资料库很可能被监控或被一些不道德的公司和个人用以牟取暴利。

2、利用电子邮件的漏洞窃取个人隐私。因为电子邮件传递的信息一般都没有经过加密处理,保密性和安全性相对较低,比普通信函更容易失密。有的还以木马病毒等欺骗手法窃取个人资料。

3、通过个人主页、博客、播客等传布个人隐私。有的人未经他人授权、许可,擅自通过自己或他人的主页、聊天室、博客、播客网站、电子邮件、新闻组的方式,将他人的隐私暴露出来。

4、黑客对个人数据的窃取。当前黑客侵入他人电脑,攻击他人网站,窃取、传播和篡改个人数据的事例屡见不鲜,对网络中的个人隐私权构成极大的威胁。其侵权行为具体表现在破坏他人通信内容的安全、个人数据资料的安全以及个人生活的安宁。

三、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普及,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变得更加重要和困难。鉴于此,人们越来越强烈地呼吁政府通过立法或其他有效的方式来保护人们的隐私权。

(一)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目前,国际上对网络个人隐私的保护大体上分为三种模式:

1、法律保护模式。法律保护模式是由国家或政府主导,通过立法,从法律上确立网络隐私保护的各项基本原则与各项具体的法律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司法、行政救济措施。在这种模式下,通过法律的具体规定,对网络服务提供商在网上收集、利用用户数据等行为做出一定的限定,使之趋向规范,使网上用户的个人隐私更容易得到保护。但是,这种做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首先,不利于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不同的网站收集个人信息的种类、使用个人资料的形式、方法、途径多种多样,为之确立同一的标准,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加了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成本,甚至会损害整个信息产业的利益并最终阻碍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其次,操作难度大。一方面要确定网络服务提供商在网上收集隐私材料所采用的方法、收集个人材料用于哪些方面、可能或已经给用户造成的影响,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另一方面因特网目前还不能说是一个相对成熟、相对稳定的产业,它的各个环节、各项技术还处在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对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难以做出很准确的估量。

2、行业自律模式。行业自律模式是指国家在对待Internet以及与Internet有关的产业方面,为了鼓励和促进因特网产业的发展,对网络服务提供商和与这一产业有关的各方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对网上非法搜集个人隐私材料的控制主要通过因特网行业自律的办法来实现。当然,这种模式的缺点也十分明显:一是由于完全建立在行业自律的基础之上,必须得依靠因特网服务提供商以及与之有关的其他产业的自觉才能保证这些规定的执行;二是这种模式仅仅对那些加入了协议或计划的公司有效,却无法约束和规范大量的没有加入这一计划的公司。

3、软件保护模式。软件保护模式是指依靠一定的技术支持,由互联网消费者自己选择、自我控制,通过某些隐私保护的软件,实现网上用户个人隐私材料的自我保护。目前保护隐私的软件主要有两种:其一,关于技术保护的最著名的软件即个人隐私偏好平台。在消费进入某个收集个人信息的网站时,该软件会提醒消费者什么样的个人信息正在被收集,由消费者决定是否继续浏览该网站。或者,在软件中预先设定只允许收集特定的信息,除此以外的信息不允许收集,等等;其二,提高保密性的技术――“身份保护器”。其在系统中创建身份保护功能,使用者进入该系统时,如果选择使用该功能,系统就会发给该用户一个“面具”或“经授权的假身份”。该用户就可凭该“面具”或“经授权的假身份”从事有法律约束力的交易活动。而且,用户会始终对输入该系统的个人身份信息保持控制,不管是谁(包括该系统),任何试图揭露用户真实身份或面目的努力都会受到“身份保护器”的抵制。但是,这类系统或运行程序本身的安全性和可信度仍然值得怀疑。

(二)国际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现状。目前,大多数国家对网络隐私权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其中,最具特色的主要有美国行业自律模式和欧盟立法规制模式。

1、美国行业自律模式。美国由于注重维护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比较倾向于自律模式,并创造了许多新颖的形式。如网络隐私认证计划:它类似于商标注册上的网上隐私标志张贴许可,它使得消费者便于识别那些遵守了特定的信息收集行为规则的网站,也便于网络服务商显示自身具有的商业信誉;技术保护的模式:这种保护模式是将保护消费者隐私的期望寄托于消费者自己手中,在消费者进入某个网站时,该软件会提醒消费者什么样的个人信息正在被收集,以便让消费者决定是否继续浏览该网站。

2、欧盟立法规制模式。早在互联网的起步阶段,欧洲人就意识到了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问题。1995年10月24日欧盟理事会出台了《关于涉及个人数据处理的个人保护以及此类数据自由流动的指令》(简称为《欧盟数据保护指令》),该指令成为欧盟在数据保护上最为重要的立法。1998年制定的《电子商务私人资料保护办法》是1995年相关法规的延续。这些法规都十分严格地限定使用个人数据时必须遵守的规则,由此看得出欧盟的立法模式比较注重对个人隐私权益的充分保护与尊重。

四、我国网络隐私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隐私权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历史、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公民的隐私权意识普遍淡薄。目前,我国法律尚未明确规定隐私权作为独立的民事权利的地位,网络与电子商务中隐私权的保护更是一个新课题,这种状况与目前国际上隐私权保护的水平、与网络时代的发展极不协调,在思想意识、立法、自律保护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一)思想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近年来虽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引入了隐私权这一概念,隐私保护意识也有所增强,但总的来看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由于长期以来受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经济生活水平的制约及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公民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隐私权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我国网络经营商的个人隐私权保护意识同样淡薄,缺乏尊重与保护用户个人隐私主动性和自觉性,侵权现象屡有发生,行为亟待规范。

(二)自律性行业组织发展很不充分。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自律性行业组织发展得还很不充分。我国的行业协会在数量上已经不少,但大多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而从政府部门中转变而来的。这些行业协会行政化色彩很浓,组织结构不尽合理,具体职能尚不明确,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等方面与国际上有较大差距。

(三)现有立法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比较笼统和零散,效力层次较低。从立法现状考察,中国现有立法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比较笼统和零散,效力层次较低。一是隐私权未被确认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对隐私权的保护以及侵害隐私权的诉讼也没有形成专门的法律制度。二是网络隐私权立法比较笼统,操作性差,而且效力层次较低。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应当如何承担法律责任,没有界定具体的侵权行为,不便于操作。因此,我国在法律上既没有新的网络隐私保护的规定可供适用,也不能求助于传统隐私权的保护手段来保护个人的网络隐私。

五、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对策

当今,国际社会加强对隐私权尤其是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的一个特点就是对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进行单独立法。为了顺应国际趋势,保护本国国民的隐私权,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完善我国的隐私权保护体系:

(一)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不能自发地形成,必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因此,应该对全体网民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其网上自护能力,使网民具有良好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国家、社会应当共同努力,切实采取可行的方法对网民进行积极引导,如聘请法律人士就上网的法律问题办讲座、开通法律网站、出版网上法律手册等,加强其网上法制与安全意识。同时,新闻媒体要加大网上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让网民明白隐私权的内容包含哪些方面,什么行为可能导致隐私侵权,侵权行为发生后应该怎么办等,从而强化网民的自我保护能力。此外,通过营造积极、良好的网络行为氛围,使全体网民都争做文明网民,尽可能减少网络隐私的侵权事件发生。

(二)对网络隐私权单独立法保护。目前,对网络隐私权进行立法保护各国已达成共识,只是在立法模式的选择上有所不同。常见的有两种,一是修改现行法律,二是制定新法。第一种模式我们无法采用,因为在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上我们没有现行的法律可以用来修改或完善。因此,我们只能采取制定新法的办法。对“网络隐私权法”新法的制定,可以尝试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完善:

1、在个人数据的收集和持有方面:规定收集数据的法律依据、法定程序与范围、收集目的及告知义务等,并应确保所收集数据的准确与完整。

2、在个人数据的利用与安全方面:规定数据持有者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或数据主体同意的情况下使用数据,数据的使用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并应采取相应安全措施进行必要的保护。

3、在个人数据的披露和公开方面:规定数据持有者对他人的数据负有保密义务,未经同意不得向第三人做收集使用目的之外的披露公开。

4、在数据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方面:应包括在数据被收集、使用、公开过程中的知情权、选择权、控制权、安全请求权、利用限制权、赔偿请求权等,还应包括一定条件下的如实告知义务和协助义务。

5、在公民网上私人活动、私人领域、私人生活安宁不受非法侵扰方面:规定不得对公民上网浏览或购物的全过程进行记录、监视、分析和利用,不得寄送垃圾邮件,不得采用非法手段访问他人电脑系统和数据资料库,等等。

6、在侵权救济与法律责任方面:规定数据主体的权利遭受侵害时的救济途径,并规定数据收集利用者违反法律规定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对数据收集利用者的免责事项做出规定。

(三)网络服务商应加强行业自律

1、各网站应制定并在主页上明示隐私权保护声明。各网站都要制定网络隐私权保护声明,并公布于其网站主页的显著位置上,声明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告知网站将使用何种方式收集用户个人资料,告知网站收集个人资料的范围,对个人资料的处理做出承诺,明确绝对不会将当事人的个人资料以任何方式提供给第三方,并说明在何种情况下利用个人资料;对已收集到的个人资料的安全做出承诺,如使用相应的安全保证技术防止个人资料的丢失、被盗或被篡改;告知用户所拥有的权利,如随时查询,请求补充或更正、删除,请求停止电脑处理,对网站隐私权保护政策投诉或建议等,说明免责条款。可能的情况下,网站应与网络用户共同制定隐私权保护的声明,确保该声明是从保护用户的个人利益出发。

2、成立网络隐私权保护自律组织。网络服务商、网络销售商等要成立个人隐私保护协会或联盟,负责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发展规划工作,制定出网络隐私保护的具体政策、原则和行为规范,并向从事在线活动的商业机构施加压力,促进其自我规范。

3、成立网络隐私权保护认证机构。信息产业部和个人隐私保护协会应联合成立网络隐私达标认证机构,负责对各个网络服务商隐私权保护的状况进行审计、监督和检查,然后对符合协会保护政策和原则的做进一步详细的评估和认证,最后授权通过认证的网络服务商使用达标的标记。没有达标认证机构的监督和检查,行业自律的政策措施很难得到落实,因为网站很难有保护用户网络隐私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达标认证机制是建立公众信任,保证自我规范的重要途径。

4、使用网络隐私权保护技术软件。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包括政府、各服务商等都应采用可靠性强、安全性高的保护用户网络隐私权的技术软件。

六、结论

在互联网已悄然走入千家万户的今天,对网络隐私权的侵犯已成为社会突出问题。对网民利益的维护,不仅仅关系到对人权的尊重,而且还关系到网络信息业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可以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应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紧跟时代步伐,制定相关法律,全社会通力合作。在政府的重视、支持和领导下,社会各有关方面和公民个人共同提高认识,采取措施,相互协作,使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收到实效,进而有效维护网民合法利益与整个网络社会的有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蒋坡.国际信息政策法律比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

[3]殷丽娟.专家谈履行网上合同及保护网上隐私权[N].检察日报,1999.5.26.

[4][英]安德鲁・斯帕罗.电子商务法律[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5]吴邦国.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OB/OL].http://省略/10011/

网络隐私安全问题篇6

社交网络中隐私权的内涵

网络隐私权是广义隐私权的一部分,是隐私权发展到网络时代的产物,而社交网络中的隐私权则属于网络隐私权的一部分,是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网络隐私权。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教授对隐私权的定义,“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

社交网络中自然人个人信息保密权,指自然人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应在社交网络中被非法披露的权利。这里的自然人既包括网民,也包括非网民,也可以说既包括社交网络使用者,也包括非社交网络使用者。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曾将网民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6周岁以上中国公民,后来又改定义为: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居民。我们认为,在网络隐私权领域,网民概念应更为宽泛,包括所有接触过互联网的人,不管其上网的时间长短、次数和频率等,而非网民的概念则是指从来没接触过网络的人。之所以这么界定,是因为只要接触过网络的人,即使其上网的时间非常短暂,或者仅仅接触过一次网络,但其网络行为仍然可能在网络上留下“痕迹”,仍然有可能被跟踪和监视,仍然有可能会涉及到网络隐私权问题。

这里的个人信息,不仅包括网络出现以前的隐私内容,如姓名、性别、身高、体重、指纹、血型、病史、婚恋历史、财产状况、联系方式等,还包括随着网络出现而产生的电子邮件、QQ号码、博客地址、网络域名、社交网络账号及密码等内容。

社交网络中网民网络行为安宁权,指社交网络用户在社交网络中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各种网络行为不受非法干涉和干扰的权利。网络行为是指网民利用网络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网页浏览、网上购物、网络会议、远程教育、网页浏览、网络聊天等活动。因此,这部分的权利主要体现为社交网络用户个人行动的自由权。在社交网络中,网民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纯属私人的各种活动,如网上购物、网络会议、远程教育、网页浏览、网络聊天等活动,都有不受非法干涉和侵扰的权利。

社交网络中网民网络空间安全权,指网民在社交网络中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网络空间不受非法侵入和侵扰的权利。网络空间是指网民联网的电脑以及硬盘、数据库、个人主页、博客等虚拟空间,这些网络空间可以看成是传统隐私中的物理空间在网络世界的延伸。个人的网络空间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类:一是网民联网的个人电脑、移动硬盘等存储器等实体空间;二是网民的电子邮箱、网络硬盘等各类虚拟网络空间。互联网出现之前就有的自然人不受“侵入”和“侵扰”等隐私权内容,在网络隐私权里也直接得到了延伸和体现。“侵入”包括侵入其他网民联网的电脑或硬盘,侵入网民的QQ空间、微盘等虚拟空间;“侵扰”则包括不停地向其他网民的电子邮箱投放垃圾邮件等等。

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侵权

由于对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的认识并不统一,对于网络隐私侵权也不可能存在统一的认识。根据前面对社交网络中隐私权的界定和内容分析,我们可以大致做如下界定,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侵权就是在社交网络背景下侵害他人隐私权的各种行为。研究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侵权问题,需要具体探讨如下问题:

首先,社交网络中隐私侵权的原因分析:一是探讨社交网络用户是否具有隐私意识及是否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对社交网络中网络隐私权的内涵、隐私权及共同隐私等相关内容是否熟悉,等等;二是分析社交网络用户的媒介素养问题,包括对社交网络的熟悉程度,特别是对各类社交网络的操作方法、运行方式及隐私设置机制是否熟悉,等等。

其次,社交网络中隐私侵权形式分析:主要探讨在社交网络背景下,各类隐私侵权形式的侵权主体及其应承担的责任、隐私侵权的构成要件、抗辩事由及救济途径等方面,并比较它们与传统隐私侵权情况的异同。

再次,社交网络中第三方应用程序的隐私侵权分析:主要探讨在社交网络中,第三方应用程序对网络隐私权构成威胁的缘由及具体表现。

最后,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利用的相关法律问题分析:主要探讨国家机关、原告或被告、企业雇主、配偶等利益方是否有权查看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各相关利益方的权利边界应如何界定等等。

社交网络中的隐私权保护

个系统工程,至少应包括社交网络用户的自我保护、社交网络平台及整个行业的行业自律保护以及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保护。具体而言,本部分应在中外对比的基础上,特别是以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为参照,结合我国社交网络的实际情况,重点探讨如下问题:

国家层面:主要探讨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与法律规范(包括立法、司法以及具体判例,立法又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及专门法等)等以及对相关技术开发企业以及各种媒介素养培训等进行资金扶植、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社会层面:主要探讨社会层面的各类保护措施,包括与政府各部门紧密合作,在全社会进行隐私意识宣传与隐私法制教育、倡导社交网站的行业自律、展开国际交流与研讨等。

企业层面:主要包括社交网络行业对行业自律的倡导与制定以及单个社交网络企业对国家政策与法律、对行业自律公约的遵守,在企业内部进行员工隐私教育和媒介素质教育等。

技术层面:主要探讨社交网络企业运用各种新型技术应用,如安全套接层(SSL)技术、虚拟专用网(VPN)技术、DB2匿名解决方案、密码加密技术、P3P隐私倾向平台等保护社交网络中的隐私权。

个人层面:主要包括提高社交网络用户的媒介素养、增强隐私意识、学会隐私保护技巧、主动积极地监督隐私保护不力的社交网站和企业等。

网络隐私安全问题篇7

一、我国网络隐私权民法保护的价值与意义

现代社会民法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与公正,网络环境对于公民而言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地方。网络环境的种种特征都为现代民法注入了新的力量,所以,网络环境下的民法必须也要有自由、平等、公正、安全等价值观念的体现。保护公民的权力是政府部门应该尽到的职责,而隐私权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力,因此对网络隐私权的民法保护不仅符合了社会对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还适应于现代民法持续性发展的价值需求。

在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下,通过对网络上用户的大致调查,我们发现现在中国上网人数已经达到了七八亿人的数值。随着时间的一天天流逝,这个数量每时每刻都有变化的趋势。在这些上网的人数中,手机上网的人数就占有一半多,现在的网络环境已经开始呈现出膨胀的态势,并且有直接地对公民上网的隐私信息做出打击的举动。社会上各种网络形式案件呈现倍数的增长,如果国家再不去重视网络隐私权的规范问题,那么这么多上网用户的隐私权都会消失。以后人们或许再也不敢上网了,导致社会呈现倒退的情况。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国家法院应该立即对网络隐私权进行维护,有些时候要转变法律思维,处理案件时不应该过分的依赖以往的法律法规。而是要从立法、司法的角度研究怎样才能保护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让人们上网不要有负担,这也是民法领域部门对于网络保护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我国民法对于网络隐私权保护出现的问题

中国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属于发现较晚的国家,在针对隐私权保护的最初阶段,我国政府对于隐私权的重视不高。在法律规定上没有专门对于隐私权保护的法规,并且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落后于其他国家。在网络立法的问题上不够完善,所以对于网络隐私权有关保护立法的法规非常少。在現在的法律方面也只有一些大范围的规定,例如,不得擅自进入未经允许的计算机中,删去他人计算机的信息;不能在网络上散发恶意消息对他人进行攻击;不得盗用他人的账号发送信息,侵犯他人的隐私权等等。但是关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却没有专门的民事法律出现。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知道,我国有关的法律没有将隐私权作为人应该有的权力看待。在法律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有关隐私权的问题都是通过名誉权来维护的。这些情况都表现出了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措施是很薄弱的,在规定网络隐私权的民法上还能有更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目前我国的民法在网络隐私权保护这一方面没有得到法律的统一性,即便是有一些网络隐私权相关的规定,但是也不够详细。但是网络隐私权也是公民的权力,它应该是作为一项基本的人事权力而受到政府的重视。可是在我国民事法律中却没有这一类的规定制度出现,使得政府有关部门对于一些在网络上受到隐私侵犯的案件处理不周,公民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让一些侵犯他人隐私的人逍遥法外。因此,我们要加快对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明确网络隐私权的重要性和法律责任。

民事问题主要是依靠司法手段来保护的,在国家政务中立法与司法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现代社会的民事问题中,要处理网络隐私权的案件是站在司法的角度借助于名誉权来进行的。但是从实际的问题出发,我们能够发现,侵犯名誉权与侵犯隐私权在性质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对于名誉权的侵犯主要还是依靠主观性来判断,如果一个陌生人侵犯了你的名誉权,那么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评价就会不好,并且被侵犯人愿意的话,就不会算作侵权行为看待。但是侵犯的是隐私权的话,别人对于这个人的评价不一定会不好,像是现在娱乐圈的公众人物被记者披露出轨等隐私问题的时候,网民对于这些记者的评论也不一定都是谩骂,反之还有可能是赞扬。所以,严格的情况下,隐私权与名誉权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民事部门的这种不清晰判定,让一些网络上受到侵犯隐私的公民精神上的伤害没有得到帮助,有时还加重伤害,属于公民的身份却没有得到法律应该有的保护职责,不得不说这也是政府的失职行为。

三、加强网络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建议

(一)网络隐私权立法制度的完善

民法是一切公民权利的盾牌,我认为应该在中华人民法律宪法的编制中,加入隐私权保护的法规,确立隐私权也是公民基本的权利。网络隐私权的编制应该更加趋于完善、详细,让所有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受到法律严格保护。还要制定“侵权责任法”,对于网络上一些网站的经营者、电子信息商业等机构,作出网络侵权范围的监制。然后全面记录网络隐私权侵权行为的类型,我国现在对于网络侵权类型的总结,已经完全落后了。科技在不断的进步,侵犯他人网络隐私权的方法也在不断的多样化,所以,光是现有的侵权类型还不够完善,一些法规并不能完全的概括所有的侵权行为。政府对于网络侵权责任的法规要留有空白,以便及时的进行补充。对于侵权责任的判别,如果不够熟悉情况,可以先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律,然后结合我国网络环境的基本情况进行探究。

(二)网络隐私权司法上的完善

受到网络隐私权侵害的人其精神上的伤害较多,但是在实际的处理侵犯隐私权的案件中,我国对于民事侵权精神赔偿的司法规定还比较模糊不清。导致了受害人一般遇到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往往没有精神上的赔偿获取,因此,司法部门应该在司法规定中有对于侵犯隐私权的解释。比如,被侵害人的精神损伤得到认定之后,侵害人必须有不同数额标准的精神损失费赔偿。

由于网络上侵犯隐私的后果严重,但是侵权的证据又难以收集。一些受害人在网络上被人侵犯隐私后,他们维护隐私权的成本过于高价,并且一些关于隐私权的案件都有涉及到社会公共的利益。所以我認为应该在一些司法的活动中加入公益诉讼制度,这样不仅能够让被侵犯的公民得到救援,还能用较少的投入保护更多公民的利益。这个公益诉讼中,应该有一些专门的计算机人才和法学学者参与,他们主要的职责就是将公民在网络上受到侵权的案件进行处理,然后面对诉讼进行具体的调查。在分析解决问题之后对案件归纳整理,为以后类似于此类的司法案件提供参考的凭照与建议,在与其他国家的司法交流中,可以相互的合作,共同将网络隐私权的司法保护做到更好的成效。

(三)我国网络隐私权在民事诉讼的完善

前面有提到对于网络侵犯隐私权的事件中,案件的证据很难被发现的问题。所以我建议在现有的民事诉讼中,对于这类的法律规定要不断的补充,首先民事诉讼部门应该将网络案件中的证据进行新的分类。对于一些网络案件证据的内容要有例举,比如,聊天记录、网站系统环境等。然后对于隐私权证据的收集不只是当事人的任务,如果当事人受隐私侵犯后求助于公安部门,那么这些机构也有义务帮助受害人收集证据并加以保存,在诉讼受到审理时,可以一起提交给法院。而且,在网络上进行证据的采集手段技术要不断完善,在接到受害人的起诉时,可以通过一些国家信息保存库查看在一般网络已经删除的文件信息。这样会使得诉讼案件的调查效果提高,诉讼的成本与审理时间也得到节省。

普通的民事诉讼中,其审理原则一般为侵权行为发生地进行管辖。但是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在网络上进行侵犯权力的行为一般很难被发现,即使有发现线索,侵权行为的发生地却也是难以确认的。所以,在这里我认为应该采取以受到网络隐私权侵犯受害人的住所地点为管辖中心。这样方便受害人起诉与收集证据,不用再到处寻找可以受理案件的地方,节约了受害人诉讼的成本。同时,还应该采取侵权行为结果地的法院管辖原则,受害人的发现地方就是法院必须管辖的工作。这样受害人不用为了一个案件,到处奔波劳累,对于诉讼的过程也能轻便一些。一些取证困难的时候,要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即受到网络隐私权侵犯的公民,在诉讼前,必须先做出自己在网络使用中没有不当或者是自身引诱他人犯罪行为的承诺。否则,在调查结果后,一经发现就必须由受害人自己承担侵权的责任。像是在网络上与人交谈时,如果自己主动将用户信息等告诉他人,那么即使过后被他人利用,那也是自己的责任。这样的做法既是能够保护受害人更多的权益,也是思考到网络隐私权侵权后果的严重性特点,会对受害人有巨大的精神与名誉的伤害。毕竟在网络隐私权还没有得到完善保护的情况下,受害人还是很难得到补偿的。

四、结语

网络时代的发展让人们在上网交流中有很大方便的同时又有极大的风险。本文站在民法领域的角度将网络隐私权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上述的一些意见。但是对于隐私有关问题的讨论也不过是一部分的内容,有关网络隐私权的民事保护还有许多问题与解决办法需要我们去发现。最后希望我国在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问题上能够多加重视,争取为网络公民营造一个安全的上网环境,促使网络朝着一个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注释:

贾小兵.建构我国网络环境下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1).91-92.

马强.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民法保护.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2).230.

袁亮.论我国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私法保护.北京交通大学.2012.

龚荣荣.论我国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民法保护.中国政法大学.2011.

来源:法制与社会 2017年27期

网络隐私安全问题篇8

[关键词] 银行电子商务隐私权

随着网络信息平台的不断发展,银行使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使银行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但是其产生的诸多问题也接踵而来,其中就包括了个人隐私权的问题。

一、隐私权在银行电子商务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隐私权的定义,一般认为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隐私权的消极意义与积极意义。其中,前者强调个人私生活事务不受公开干扰的权利;后者则强调个人资料的支配控制权,即赋予个人对其资料有权决定是否被他人收集、处理或利用的权利等。

在电子商务时代,网络隐私权问题主要是对个人资料的保护问题。网络的广泛运用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使整个经济模式、社会架构、行为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隐私权变得更加财产权化,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个人资料所蕴涵的经济价值,在对于各种盈利活动的组织而言,数以万计的个人信息所组成的资料库无疑是盈利的有利条件。银行机构由于自身业务的性质,能够收集和储存大量的个人信息,特别是有关个人财产和经济信用方面的信息。随着银行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丰富的个人信息资源成为了银行的巨大财富。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银行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对其客户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客户的需求目的,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开拓,同时也可以推测出客户的信用程度,降低银行的风险,为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wwW.133229.CoM

二、银行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个人隐私权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为银行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它使银行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跨越时空界限,随时随地满足客户需求:提供新的服务品种,充分挖掘市场潜力,节省成本,加强竞争力。但是,电子商务业务不仅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伴随着相应的风险。由于银行原因所导致的客户个人信息的泄漏, 会使客户个人隐私权受到威胁,这样不仅不能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会使银行暴露于法律风险之中,其主要问题表现为:

1.银行内部对个人信息的不合理使用。消费者个人在向银行提供个人资料时,常常是为了进行网上支付或信用凭证之所需,而事实上,由于利益的诱惑和相关从业人员道德准则的欠缺,银行很可能存将其所收集到的资料用于合理用途之外的情况,包括将资料用于所声明目的之外的用途,不当泄漏资料,甚至出售资料给第三方等,从而侵害银行客户个人的隐私。

2.银行网络安全方面存在隐患。银行在金融领域占有着重要地位,因此银行安全的维护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网络安全。虽然许多银行在网络安全问题上采取了多种措施,然而,网络黑客,系统漏洞因素的存在,仍然困扰着各大银行。安全问题是电子支付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电子交易各方的利益,网上交易所能带来的巨大机遇和丰厚利润对那些网络入侵的投机者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诱惑,如果不能及时消除这些网络隐患,会给银行客户的重要信息带来巨大的风险。

3.银行电子商务业务的法律解决机制缺失。对于网络隐私权,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加以规定,涉及此问题的只有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7日实施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其中规定了供者应当对上网用户的个人信息保密,未经上网用户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这微薄的法律保护根本不足以维护公民个人的权益,同时对于银行机构更起不到应有的约束,管理作用。因此,对于银行电子商务方面的客户个人隐私泄漏问题,不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机制。

三、促进银行电子商务发展,加强个人隐私权保护

1.通过立法方式进行保护。目前我国的法律对隐私权还没有明确的规定,通常是通过追究侵犯名誉权责任的方式来保护隐私权。在如今的电子商务时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隐私权推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法律地位,通过立法来规定网络隐私权的具体内涵及权利救济,从根本上确定隐私权的法律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法律条文中应当确定保护个人信息的范围,信息收集、处理和处分程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同时,对于银行电子商务的监管,更应出台相应的法律规范,以硬性规定来约束银行机构,保护客户个人的隐私权。

2.通过银行业自律方式进行保护。银行业在不断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更应加强对个人隐私保护的自律性管理。自律性组织比政府更加熟悉金融业运作的具体实际情况,自律组织在执法检查,纪律监控方面比政府监管更具有灵活性和预防性,自律组织在监管方面的空间较大。同时,通过银行业自律方式进行保护,而非由政府机关介入调整,可以更加建立消费者对银行的信心。通过银行自律性管理的不断规范化,又可以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3.通过科技装置与技术保护个人隐私。银行应当在网络技术方面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消除网络安全隐患,包括采用p3p(platformfor privacy preferences)架构,利用附加于浏览器的隐私权保护软件,对机密信息实施隐藏或加密保护,等等。这样,对于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在技术上可以提供很好的安全平台,使信息泄漏风险的发生率达到最小化。

4.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引导个人消费者。除立法规定,鼓励银行业自律管理,加强技术保护之外, 另一条有效,直接的保护方式则是教育网络使用者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以防止个人隐私被侵犯。包括:(1)不随意泄露个人资料。(2)了解银行保护个人隐私的政策及救济方式。(3)使用加密软件等等。

四、结束语

上一篇:安全风险分级方法范文 下一篇:数学文化进课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