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7 02:43:30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075-02

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对于我国各个方面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公平性、和谐性、持续性和系统、综合性作为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其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问题的研究在新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定义与类型

(一)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定义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分为中央性和地方性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它包括了制定决策、命令、指示监督和规章制度、处罚等,是以社会的经济利益为目的,通过政府公共企业等非营利性组织机构进行国民经济运行管理的行为。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标尺,作为经管法行为的行动依据和指南,这是国家通过法律来管理经济行为的手段,约束并促进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类型

1.按照法律依据以及所在领域的差异性分类可以将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分为金融管理、产业管理、行业管理、财税管理、竞争管理的法律行为。

2.按照行为主体差异性的分类可以将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分为地方经济和中央经济的法律行为。

二、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

(一)经管法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

前面我们提到过经管法行为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内涵,即和谐性、持续性、公平性和系统、综合性。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的对这四个内涵进行说明:

1.和谐性。和谐性是指经管法行为效应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作为价值取向,改变了以往人类是大自然主人的地位,吸收自然生态中合理的科学因素,并肯定自然界存在的独立意义和价值。在经济生产管理活动中,要认识到大自然是应该尊重而不是可以不顾后果随便索取的对象,同时,还应当超越以人类为中心的自我主义。而以生态社会主义伦理观为指引,构造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则是经管法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

2.持续性。持续性是指要将社会的经济发展建设在环境的承载力以内,这也是持续性的核心。将当下的发展和未来相结合,不做危害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短视行为,以避免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持续性是一种关系,是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和缓慢变化的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关系,只有将这种关系维持下去,人类社会的发展才能够持续长久。

3.公平性。公平性是指保证代内和待际之间的公平。所谓的代内公平即是同一时期地球居民之间利益的公平,而待机公平则是指不同时代之间地球居民的利益也应当公平统一,我们要注重代内公平,同时也要保障好子后代的利益,不能之前掉代内而忽视代际之间的公平,要充分掌握两者之间的辩证

关系。

4.系统、综合性。系统、综合性是指政府要用系统化以及综合性的眼光去看待经济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用孤立的观点来看发展,也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应付发展问题。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模式是粗放式、不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综合性则要求政府在实行经济管理的时候要避免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而不能持续发展,也要避免单纯维持生态而导致社会经济衰落。要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统一

起来。

(二)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经管法行为可持续性理念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一下几点:首先,经管法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经济个体在理性上存在的狭隘短视性难题起到一种纠正的作用,以避免经济集体出现无理性,从而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其次,政府通过经管法行为这样一种方式来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调节和监控,有利于纠正市场资源的配置混乱,从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最后是改变了以人类自身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合理地吸收了生态主义的内核,促进了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

三、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

(一)加强规划,转型绿色

新兴产业和高科产业代表了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方向,绿色新兴产业是我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目前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对此,国家因根据产业发展的规律,尽快出台战略新兴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确定产业绿色化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效益。同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客观科学地选择重点和优先企业,加强国家层面的规划,以避免产生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等问题,促进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运用财税管理和金融管理的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财政的支出方面,要加大循环经济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各级的政府在考虑财政预算的时候,应当安排划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对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的补助和奖励。同时应当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资金,确保循环经济资金的来源和使用都能达到正常化。在金融管理手段方面,要加强对各地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的发展,以提高对中小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其次,可以通过将环境因素和可持续发展因素纳入银行信贷头次的风险评测中,将排污等因素也作为信贷的依据,以达到通过金融手段来约束企业的生存行为,使之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

(三)发展民族通信技术产业

政府要利用自身的财政和行政手段,加大对通信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引进来的原则,把国外标准作为标尺,以对国内同类产品做出合理的规定,从而避免了民族通信企业的被压迫和大企业垄断技术标准的局面。

四、结语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和发展,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于新时期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将有力的促进我国经济模式的转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伟舜.关于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若干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3).

[2]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1).

[3] 刘虎.浅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原则[J].大众商务,2010,(8).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消耗也在不断增加,人们逐渐认识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此刻,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困难的。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合理解决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农业经济发展。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日益突出的环境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迫在眉睫。在农业中,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当前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慢,再加上农业生产阶段仍在使用传统的生�a方式,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造成浪费,重污染问题,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加快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加快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更好地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两个问题

2.1缺乏劳动力

劳动力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现阶段,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农村进入城市生活。农村劳动力转移势必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都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比较低,不能保证农产品综合指标。农业生产过程大多是随机的,缺乏科学的指导。

2.2农业生产规模小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其次是以家庭为主,农业生产经营缺乏规划,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民多为自我足够,但相比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2.3生态环境恶化

目前,各种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使土壤贫瘠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农药和肥料被用来使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另外,人们大肆开荒,不合理地开采,非法占领田地,使农业生产资源越来越差。

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稳定农村劳动力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是根本性的,劳动力不足,发展农业经济是困难的。为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农村劳动教育,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促进知识生产,扩大农业生产队伍;另一方面鼓励这些人才投入农业生产,同时制定农村劳动力稳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入农业生产。为了保护农业的发展。

3.2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个体经营显然不适合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个体经营更加分散,不易管理,要解决这些问题,要积极实施规模化生产管理,实行合同制度,方便农民合同管理,实现规模化生产管理。

3.3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是许多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提高知名度,盲目发展农业资源,不重视农业资源的保护,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却忽视了长远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是关于保护和再利用。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为保证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应制定相关制度,按制度约束行为,保证耕地资源的保护。通过节约耕地资源,可以有效避免耕地资源的破坏,实现耕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另外,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破坏农业资源,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4加大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意识决定了农民的行为,行为以及农民的文化水平,认知水平,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要加大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广力度,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所有可用工具的使用。可持续发展对农民的重要性,提高农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账户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以便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行为。

4、结论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篇3

 

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其中有关农业资源以及相关管理问题至关重要,在当代,我们的一个思想误区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力度就要大规模的开发农业资源,以至于导致许多农业发展的矛盾出现,在进行农业经济开发时,解决当下的矛盾尖锐的农业资源问题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涵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发展会议中指出,农业的发展要采取一种维护自然环境和维持自然资源的方式进行合理发展,不仅要确保农业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要满足后代的发展需求,并且要保持土地的农业永续性利用,对于水和其他动植物资源能够不构成影响,在资源上、技术上、经济上、、社会上都要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次会议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第一次提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史称FAO会议。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国的发展。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早在国际会议开始之前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只是在管理上缺乏管理力度,为响应FAO会议的发展要求,中国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要保证农业生产率的稳定增长,在提高食物生产以及安全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发展现状,保证和改善农业环境,要做到合理、有序的利用农业资源,尤其是针对相关生物资源以及可再生环境,要做到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发展理念。

 

3.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情况。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发展理念就是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又要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农业利用,在农业经济可承载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的转换率,这种发展理念随着十八大对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理念提出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在当下得到普遍的认可和发展。

 

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在于发展。经济发展是我国发展的第一要义,因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注重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间的矛盾,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国民发展的刚性需求,同时,要指出的是,农业的发展要在满足可持续的基础上,主要做到农产品的质量以及数量的同步发展。

 

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占国民总量的一半以上,同时农用土地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70%,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强调保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路线主要就从三农问题开始解决。农业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在进行种植业时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大棚扣膜的使用等都对于土壤以及地下水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并且污染物的存在形式较为特殊,难以降解。在进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生态发展放在首位,要以保护环境为主。

 

3.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要通过合理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我们当下所最为关注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也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解决途径之一,农业作为主要的发展途径,也是减缓环境压力的主要途径,在进行三农问题的解决时,要进行合理控制农村的人口数量,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农村人口的素质以及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因此是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自觉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4.要进行合理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以及生物资源。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最终目的在于合理的开发农业资源,将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开发合理结合起来,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作用,将农业发展与资源利用至于良性循环之中,因而在资源开发中,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成生态的协调发展,以保证减少农业资源的污染。

 

5.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体现在农业的发展方式上。农业的发展方式是农业经济进步重要的发展限制因素,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在当下的农业现代化较为普及的今天,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农业经济方式上要选择以农业科技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式。此外,在农业的发展方式上要选择以农业增长的集约性进行合理分配,因为采用集约形式发展农业能够减少污染的面积,并且便于进行污染的集中治理。

 

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主要特点

 

1.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特点,其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以及农业产出率等,同时也要满足农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方面结合,并将环境效益放在首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增加环境的污染。

 

2.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发展所包含的内容有各个方面,其中在农业生态发展上所要表现出来的是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即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在发展农业时保证遵循自然生态规则,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证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应用自然资源,不破坏环境的生态调节率,才能真正做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四、结语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支撑和源泉,因而努力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本文针对其发展特性、发展现状做了简要的概述。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大青山;可持续;经营

中图分类号:S757.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空气污染严重,全球气温升高,冰山融化雨水增多,甚至在部分地区发生雪灾、洪灾,使大量家畜被冻死,农作物发生冻害,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环境与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通关注的重大问题,而森林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纽带,如今这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共识。森林既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又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提供者,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森林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被整个世界推向了发展的核心地位,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今人们对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森林可持续发展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是:长期保持森林生产力、可再生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免受不可接受的损害。森林的持续发展不仅意味着森林生态潜力的持续,而且意味着森林产品和公益效益的持续,其目标是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完整性和持久生产力。即森林可持续性有3种特性,分别是社会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它们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又有各自不同的范畴。可持续性是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性的途径。

二、大青山森林可持续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大青山山区主要资源有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但缺乏土地资源。其中森林资源和植物资源是当地资源的主体,也是目前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作为内蒙古西部地区主要次生林区的大青山区,拥有乔木白桦、山杨、油松、辽东栎、侧柏等;灌木有虎榛子、柄扁桃、黄刺玫、线叶菊、鼠李等;草本多为针茅、羊草、三芒草、糙隐子草、披碱草和地椒等。林场对森林进行更新改造、抚育间伐,通过出售间伐木获得经济收入。

(一)大青山森林可持续经营存在的问题。大青山山区森林抚育采伐不合理,在开发利用中盲目采伐、掠夺式经营,致使山地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利用资源变为破坏资源,对森林抚育强度不合理,间伐变皆伐,砍优留劣,重采轻管,甚至只采不管,资源再生能力极度下降,严重威胁着当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致使当地生态环境开始退化,为山区的科学开发利用带来了严重隐患。

(二)大青山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低的原因

2、经营管理者思想意识薄弱。大青山森林经营管理者对林业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够深入,不重视采伐对森林景观的影响,只注重眼前经济效益,缺乏对土壤、流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考虑,缺乏可持续经营的执行标准,随意采伐,更新不合理,因此导致森林资源价值丧失,降低了森林的可持续性。

3、社会制约因素。人口的过快增长对森林可持续性是最大的威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可避免地要使大面积森林变为农田或退化;森林产权不明确,林农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对森林及其林下植被进行不合理的采伐,林农拥有森林,培育森林,但在培育森林的过程中林农可以获得部分经济效益,待森林生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林农便不可以对森林进行采伐,需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才可以进行采伐,使得林农的造林积极性下降,大面积林地荒废;市场经济环境中,林业效益流失,转移给其他社会部门,给林业经营带来一定的阻碍,减缓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削弱了林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上述这些社会因素都严重地制约着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

三、实现森林可持续的策略

针对大青山森林资源的经营现状,为了保护本地区森林免受破坏,扩大森林的面积,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采取以下措施实现大青山林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规范采伐制度。要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公众的参与必不可少。为了使参与效果更明显,需要提高参与者的经营管理水平,合理地对林木进行采伐,在对林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上,要以高效利用和适度消费为原则,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并按有利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标准,合理采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整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不和谐的关系,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采伐更新环境,通过对森林进行可持续经营,并逐步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加强林业管理。管理好森林资源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改革林业产权制度,积极引导营林生产单位和个人进行林地、林木的合法、有效流转,实现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

明确经营主体,通过政策的完善和运营机制创新来鼓励和吸引林业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方式联结,与分散的林业生产者结合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打破行业壁垒和限制,支持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经营森林,全方位吸纳社会资金,促进森林经营工作的健康、协调、有序开展。

完善外部经济环境。因为林业经营对资源环境的要求给林业经营带来了较大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适合森林资源生长的林地资源的有限性对林业经营带来空间限制,而林地资源的总量相对林业发展的需要是极为有限的,这就是要求在林业经营中要更加集约地利用资源,提高林业各种效益。因此,只有经济发展做后盾,才能保障林业更好地发展,而林业发展了,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森林产品,林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三)多学科综合研究。现代林业是一个集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为一体,生态社会功能日趋加强的系统,它是一个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经营系统,这就必然涉及技术、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学科,形成一种综合的研究方法。当前迫切需要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社会、经济、生态、人口、环境、管理科学以及相关应用技术方面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这种学科间的横向研究,将不断拓宽森林经营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领域,使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研究工作,更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永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历史性转变;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

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

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 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息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071-03

我国马世骏院士从生态学角度于20世纪70年代起先后提出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国内经济学方向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状况看,主要集中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笔者仅就国内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进行简要的述评和展望。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梁晓波(1998)认为区域经济由区域经济要素、区域经济结构、区际关系三大部分构成。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区域经济要素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以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三部分决定,其实质是生态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的和谐统一。魏建中等(2004)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概括为:在现有自然资源(包括环境)约束条件下,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有效增长。其中,经济增长是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基础上的专业化集约型经济增长;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要小于其再生速度,不可再生资源利用应约束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之下;废物的产生应小于环境的吸纳能力。何爱平(2005)认为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不同区域尺度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发展要建立在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逐渐改善环境质量的基础上,使其保持良性循环,并且应当促进不同类型区域发展的协调,缩小区际发展水平的差距。朱国传(2007)认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经济区域范围内,以人为中心的主系统与自然、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协调的发展关系,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建立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不危害和削弱其他区域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显然,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就是人类生产经济活动的持续经济增长和可获利性,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其他子系统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中,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处于主导地位。

笔者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应当是在协调区域经济、区域资源、区域生态环境以及注重区域民众生存的基础之上的共同发展。区域资源的开采,小则影响区域民众的生存与发展,中则影响区域所在国家的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大则波及到世界上引进该区域资源以获取生存与发展动力的国家的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阎聪线(2001)认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以可持续观点分析研究了甘肃省区域经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城市为主提出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及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李林等(2001)通过运用模糊可拓经济控制论原理,提出了一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模型。运用该模型,在确定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状态和最终目标后,于中间设立阶段性目标——驿站,再经过各个具体的实施步骤逐步达到各个驿站,继而实现最终目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但在考虑地区利益时又有所区别,因此,学者依据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和相关文献,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发展状况评价指标定义为:S=﹛地方经济增长水平,地方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地方技术进步水平,地方经营管理水平,地方对外贸易水平,地方就业水平,地方区域发展平衡程度﹜,其中,地方经济增长水平、地方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等指标亦可看作是为实现总目标S而设立的各个分目标,每个分目标按满意度又可进一步分为快(合理、平衡、高、充分)、较快、一般、较慢、慢(不合理、不平衡、低、不充分)等五级,每个分目标达到其满意度的上限值时即可视为其已达到发展的最终目标。通过案例研究,利用所构建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湖南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阶段策略。

关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任务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往往运用案例研究分析方法,主要依据其研究的具体区域发展的现实特点,提出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总目标、分目标等,鲜见通用的指导性较强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任务模型研究。

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已有研究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展开了系列探讨,主要观点集中于发展、协调、可持续、共同、公平等原则。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先事项在于“发展”,而“发展”的核心应当归结于“人的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本的发展”,在涉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应遵循的原则问题时,应当将“以人为本原则”视为首要原则。

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均衡发展模式。关注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均衡性,注重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投入、支持力度,努力促进经济欠发达区域与经济发达区域的基本同步发展,以实现社会公平、缩小经济欠发达区域与经济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维护社会稳定;侧重于经济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2.梯度推进模式。首要关注经济发展效率,重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非均衡性,注重进一步加快经济发达区域的发展步伐,继而通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列要素(人力资本、技术等)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区域向低梯度的经济欠发达区域的转移,促进经济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3.增长极模式。主张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部门和区位,使增长点的经济势力增强,同周边经济区域形成一个势差,增长点再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媒介力量引导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从而促成整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点轴发展模式。组成点轴发展模式中的“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强劲增长极,发挥着特有的极化和扩散功能,它可以是城市、城镇,也可以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特区等;“轴”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强劲增长带,它或是由自然轴线(海岸轴等)组成,或是由人文轴线(铁路轴、公路轴等)组成,也可以由自然轴和人文轴共同交叉组成复合轴线。点轴开发是一种地带开发,它不仅重视“点”增长极的作用,而且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的作用,因此,点轴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单纯的增长极开发,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网络发展模式。所谓网络,在区域发展研究中是指一定区域内结点与结点之间的经济联系以及经济增长轴线和轴线之间按照一定的经济技术规律经纬交织而发展成的点、线、面统一体。其中,结点是指区域内部的各级中心城市和城镇,它们充当着各级层次的增长极;相互交叉的轴线则是指在接点间起链接作用的线状通道,这些通道可以是河流等自然通道,也可以是铁路、通讯(包括信息高速公路网)等基础设施类的人文通道。该模式侧重于加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注重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五、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界观点主要集中于人力资本、创新(科技创新)、产业集群等。王翊(2006)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城郊生态公园建设综合效益的测算,从生态公园建设对带动短期经济增长、提高长期经济增长质量、平衡代际间利益、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方面分析了城郊生态公园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郊生态公园建设对城郊当前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未来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更为显著。在充分考虑当代人与后代人利益平衡及效率的基础上确定最佳建设规模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并举的目标,从而不断带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姜玉鹏(2007)认为在资本体系中,人力资本具有智能性的特征,可以聚合自然资本和创造资本,可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以人力资本为载体的知识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开发人力资本是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人力资本的再创造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总而言之,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叶宝忠等(2008)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在我国,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催生了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浪潮,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的龙型产业集群隆起带,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先进产业制造基地,支撑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永恒推动力。李雪峰(2009)认为西部地区作为欠发达地区,要想迎头赶上,须不断识别和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因为只有具备了核心竞争力;才能保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区域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在于创新。该研究集中探索西部经济欠发达区域如何通过创新形成特有的西部欠发达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以使得西部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获得永久动力。

六、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即研究如何衡量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为相关决策者提供进一步的决策支持。目前的研究主要方向为指标体系的选取方法、权重的确定方法、综合指标的求取方法及协调度模型的建立,但研究中有的侧重于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性,有的偏向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性或技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性分析,评价指标的选取庞杂而缺乏实用性,有的指标过于片面,有的指标获取的成本太高。权重的确定及评价方法的选取也都没有突破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缺乏创新性,而且在评价方法的说明上,很多论文过于简单,有些变量的解释模糊不清。指标无量纲处理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指标间的相互作用。现有的种种协调度测量方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协调发展测度问题。如有系统并不要求子系统的相似性、同步性,如果用相似性方法测度就会产生大的偏差。在协调度研究方面,不同的研究者研究的切入点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各个角度全面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程度,否则不仅不能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咨询,而且有可能形成信息误导。

七、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互动关系的主要观点包括:1.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2.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3.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4.循环经济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5.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在研究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时,应当合理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区域资源必须得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区域环境必须得以充分有效的保护,即在发展区域经济时,保持“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从而将“节约区域资源、保护区域环境”的理念转化成不间断地实践活动,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八、结论与展望

总的来说,国内现有的经济学方向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方法略显单薄。在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往往主要采用融入案例分析的规范研究方法,鲜见实证研究;往往仅就一个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展开研究,而缺乏对该区域纵向经济发展状况的历史比较以及该区域与其他国内的或者是国际的类似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横向国内、国际比较。因而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应当首先关注以下研究方法的革新:

1.加强实证研究力度,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2.注重纵向与横向的比较研究方法,不能总是孤立地去研究某个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要积极主动、科学合理地借鉴国内、国际类似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所研究的理论须源于实践活动,研究的最终目的须归根于指导实践活动;

4.在相关研究所需数据的搜集处理方面,可采用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在内的技术集成或者说是强大的数据采集、更新、处理、分析的技术体系,对所需区域数据进行科学、及时地搜集处理。

综合考察以上述评内容,国内经济学方向可持续发展理论需要深入、细化研究的问题还应包括:

1.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条件。不同的区域划分,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条件各异。一般而言,自然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条件乃是该区域目前尚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石油、天然气、煤等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条件乃是该区域目前尚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低廉的劳动力资源;而经济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条件往往囊括了自然资源以及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2.“资源诅咒”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李天籽(2007)利用1989—200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自然资源丰裕度对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地区层面检验了“资源诅咒”命题。邵帅等(2008)以1991—2006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证明了西部大规模的能源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经济增长,“资源诅咒”效应确实存在。如何走出“资源诅咒”魔圈以实现资源型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迫在眉睫。

3.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有关此方面的文献资料相当匮乏。今后可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1)法律法规制度保障;(2)产业制度保障;(3)金融制度保障;(4)投融资制度保障;(5)教育制度保障;(6)就业制度保障;(7)科技创新制度保障;(8)产权制度保障等。

4.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分类后的进一步细化研究。将区域划分为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区域;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型区域,自然资源型、人力资源型和科技型区域;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等,针对各个具体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一步强化专门的研究,以期科学化、全面化指导相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的理论内容,继而注重展开每一大类中具体类别间的比较研究,以调动区域实践活动的互动、共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除此以外,还可针对一些特型区域,如土壤沙漠化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专门的研究。

5.循环经济与不可再生资源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应当展开的研究如何在不可再生资源型区域引入并实践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与此同时,扩大经营范围、延伸产品链和价值链,走出一条不可再生资源利用的开发生态化、生态循环产业化、产业发展持续化、产业与区域共同发展的新路径,最终实现不可再生资源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梁飞.海洋经济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3.

[2]梁晓波.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理论与改革,1998(4):94-95.

[3]魏建中,李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04(5):140-144.

[4]何爱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5]朱国传.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P9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楚汉相争”胜利后的刘邦,曾说过一段发人深思的话:“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筹集粮草、保证运输畅通,我不如萧何;挥师百万,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但我能够得到他们、起用他们,所以赢得了胜利。而项羽对身边的优秀人才却不重用,所以被我打败”。这个以弱胜强的历史故事说明:得人才则兴,失人才则衰。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财富,而且投资于人力资本的收益远远高于投资于自然资源的收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先进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竞争

1.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特点

1.1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由传统的资本、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知识、技术、信息、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方向转变,人才资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的重大问题。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要赢得胜利,就必须从根本上把人才资源开发提到战略性高度上来,通过多种途径,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培育和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以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表3通过对全国31个城市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数据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统计,充分说明人力资源这一不可忽视的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

1.2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1)能动性:人力资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资源,能创造出比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是推动国民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双重性:人力资源在参与经济持续发展中要付出体力、脑力劳动,在自我消耗的同时,也获得了自我提高,既有消耗的一面也有增值的一面,积累经验、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等,从而更有效的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3)持续性:人力资源开发推动经济持续发展需要长期永久持续下去。对于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不断的学习与创新,不断的更新知识与技术,使劳动者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能力,从而导致经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2.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的必然性

人力资源开发是通过挖掘和发挥人的思维能动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其实质是尽可能多的培养和引进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与环境通过有效开发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达到实现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因而它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必然的关系。

2.1 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人力、物力、资源、环境的协调综合发展,同时也是涉及多个方面、多个领域有机配合的深层次持续发展,所以可持续发展必须是在经济持续为主导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持续、生态持续、资源持续、环境持续、社会持续、人力资源持续。人力资源作为社会经济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因素,正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创造性主力军。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资源,在运用过程中不但不会被消耗掉,而是凭借人的智能和思维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再生与发展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创造力,因此人力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力资源完全有能力有智慧有作为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屹立于东方的中华民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只要加大开发力度,就会发挥无穷无尽的威力,成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力量。

2.2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具有创造力和持续创新的人力资源

而持续创新的人力资源的来源最根本的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即人力资源的教育、科技进步和知识普及,所以教育、科技、科技和知识普及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源开发应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通道。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的发展,又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和满足当前的利益。所以,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危害,这就必然需要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出新的要求,这一新的要求包括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自然活力的维护与新生,这是各国历代科学家所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要实现社会与环境、经济与资源之间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科学和技术及创新,这一重担就落在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身上。

2.3 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与开发为重要内容,就是要促使人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充分而协调地发展,也就是要造就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人才的高素质不仅包括高度的精神文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经济持续发展需要的知识、技术及其能力,使之具有参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技能,同时还包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资源节约的保护观及各因素的综合协调发展观等。这些内在素质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而是需要大力开发和发展才能形成的。而人力资源开发和发展的成效就看经济持续发展的效果和科技进步的成果。资源配置的优化、管理机制的完善和社会进步的结果。这些都有赖于人力资源开发。

2.4 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现代经济发展说明,物质资源增加对一个国家或单位的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物质资源的增加更为重要。近30年来,韩国和朝鲜两国的资源、资本相当的条件下,但由于韩国重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企业家,并在合理组合生产要素,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朝鲜固守资源、资本,忽视技术进步和人才资源开发,所以经济发展迟缓仍处于落后的状态。这就是发展道路上的鲜明对比。

2.5 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选择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是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基本战略,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教育是开发与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真正认识到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道路,因此,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3.当前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利用都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3.1 解决人力资源劳动就业问题

我国人口和劳动力长期过量增长,因此,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必须解决就业问题,解决就业问题不能依赖国家,国家只能为就业人员创造机遇,最根本的是既要靠用人单位,又要靠劳动者自己去寻求就业。

3.2 人力资源质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普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知识结构也同样不能适应经济结构变化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经济的发展,带来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而由于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周期要长于经济结构调整周期,所以人力资源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结构变化的需要。这就需要对人力资源的素质和知识结构进行调整,

3.3 人力资源开发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1)部分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用人不当,造成人才流失;(2)受单位财力的限制,暂时满足不了人才开发和利用的需要不利于人才有效地发挥作用;(3)我国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和财力不足,对某些高新技术、高投入项目仍然困难;(4)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对现有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问题。加快这方面的改革是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要求。

4.人力资源开发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根据我国国情,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有效地推进经济持续发展。

4.1 树立经济生态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生态环境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传统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文明观强调既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又要遵循社会和生态发展规律,主张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整体利益,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同步协调持续发展。

4.2 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将人口包袱转化为宝贵的财富。各单位要懂得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正视人口素质,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变人口包袱为社会财富,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4.3 树立提高全民族的文化道德素养的观念

加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立竞取、开拓、创新的人生意识,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道德素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国民经济沿着持续发展的道路永恒的发展下去。

结束语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人力资源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群组合而成,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更具有复合性,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在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前提下,涉及资源、环境、社会、人类等多个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协调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马克思.资本论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永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历史性转变;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

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

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 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息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上一篇:调查报告的调查方法范文 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