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范文

时间:2023-10-11 08:41:40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篇1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风险 防范措施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及其作用

供应链金融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是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的风险管理,本质上,供应链融资是贸易融资的延伸和深化。同传统贸易融资相同,银行在供应链融资服务体系上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资金。但是,供应链融资突破了买卖双方由于贸易形成的贸易关系的局限,使融资活动形成一条贯穿供货商、核心企业、经销商、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金高速公路,从而使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提高供应链中资金的利用效率,供应链金融的目的就是为供应链各方提供一种多赢的高效融资解决方案。物流企业参与了供应链交易的整个过程,掌握较多供应链内部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供应链金融能够为参与主体带来多赢的局面。首先,商业银行可以拓展业务范围,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客户集群;其次,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可以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来获取融资,缓解流动资金压力,继续扩大生产,节省了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而核心企业只要提供信用担保,不需要提供额外的成本,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加入这条供应链。

当前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一点对全国、属地化办理和集中处理模式。“一点”是指以某一核心主体为中心,“全国”是指位于核心主体核心企业供应链上小游的中小企业。这种模式主要是核心企业提供其供应链企业名单,并为这些企业提供信用支持,然后以核心企业为起点,将供应链金融服务扩展到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众多中小企业。属地化办理模式强调供应链企业营销的营销主体是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属地行。其特点是总行统筹,属地行办理,核心企业所在地行配合营销。集中办理模式是由属地行发起,核心企业所在行配合,有统一的中心部门处理。这一模式的前提是必须建立统一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部门,如民生银行的贸易金融部,统筹供应链融资和贸易融资业务的运营和拓展。

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由于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产品中一种特殊的产品,因此供应链金融同样具有传统的金融风险特征,仍然具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监管方的管理风险。关于信用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供应链金融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供应链金融是以贸易的自偿性和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为基础进行授信的,能够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违约风险,但是仍然有其他风险因素可能造成借款企业违约,给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由于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对于市场预测缺乏一定的分析,受外在环境影响较大,有时候会出现盲目生产、盲目投资的现象。一旦市场风向发生转变,那么中小微企业可能会出现破产的状况,有些中小微企业主会选择逃债,留给银行的是空壳的公司。对于市场风险,一旦发生逾期未还贷款的情况时,企业资产的变现价格就可能和当初作为抵押、担保时的价格不等,若是此时价格处于低谷期,就无法弥补银行的损失了,这就是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风险,可能引发动产变现价值的缩水,无法足额偿还或者不能偿还债务,形成坏账。而对于操作风险,供应链融资的过程包括:产品设计、信用调查、授信审批、出账、贷后管理和贷款回收等,每一个操作环节上发生偏差,都有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供应链融资的核心部分就是有效控制授信支持型资产,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实质上这一做法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转移,降低了信用风险的发生,增大了操作风险的概率,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大于传统的授信业务。供应链金融中的法律风险主要是供应链金融的业务主要是资产支持型信贷业务,因此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过程中,动产担保物权的归属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开展这类业务的安全性,但我国国内相关法律制度关于动产担保物权的方面内容模糊,可操作性差,由此带来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不确定性。而对于监管风险,我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也只有近二十年,物流市场上以民营企业居多,存在着公司规模小、操作不规范、监管人员素质低的问题。监管公司对抵质押物的审核不严、管理不善等行为,易导致存货价值低于融资金额,一旦发生贷款企业逾期不还的状况,存货价值难以弥补银行的损失。因此,监管公司的管理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来源之一。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措施,首先应当营造适宜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供应链金融的制度环境:完善关于动产的保护法律,我国应尽快修订原有法律中不适宜实际操作的条款,根据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制定详细具体的法律法规;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行业规范,建立供应链金融的准入系统,对于金融机构、供应链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行业规范,这样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杜绝一些商业银行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加快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建设,提升供应链金融信用基础数据库的服务水平。其次应当优化供应链金融行为主体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核心企业加强供应链的管理:。一方面,核心企业不应该凭借自己在供应链上的强势地位,在交易价格、付款方式、销售指标等方面挤压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将中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转移到自己企业中来。并且核心企业还应该积极发挥供应链中核心地位的作用,可以给与供应链成员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涨跌价补偿、品牌支持、订单保证等等,来增强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降低供应链融资的授信风险。另一方面,核心企业应该严格管理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并建立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准入和退出制度,为商业银行筛选出良好的合作对象,并在贷款定期向商业银行有关授信人的相关信息。最后应当选择良好的合作监管方式,应建立物流合作监管方的评估体系,严格筛选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那些经营管理能力强、合作意愿强、具有一定偿付能力的合作监管方,商业银行可以将固定经营场所、经营规模、商誉、责任意识、硬件设施等因素纳入合作监管方的评估体系,以降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刘洪亮.基于核心能力的供应链竞争优势分析[J].特区经济,2012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篇2

一、供应链金融主要风险类别

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利率风险等。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

(一)政策风险

国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相关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当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国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或限制某个产业的发展。国家出台政策限制一个产业发展,这个产业链从源头到最后的零售商都会受到影响,或生产规模缩小、或价格被迫上限。如果银行选取了这条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开展了供应链融资业务,那么相关信贷业务都会被波及。

(二)操作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以对资金流、物流的控制为基础的,这其中贷后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和严密性是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大于传统业务。

(三)市场风险

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作为贷款收回的最后防线的授信支持性资产多为动产,且根据供应链所属行业不同,动产种类也很多。这些动产的价格随市场供需的变化而波动,一旦贷款的收回需要将这些资产变现,而价格处在低谷,就给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这种以动产为保障的信贷模式的市场风险在整体业务风险中所占比例也较高。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商业银行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这是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宏观经济政策与泡沫经济、金融放松管制与自由化、内部管理与道德风险、经营环境与非经济因素等是商业银行风险的现实起因。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有一些不同的特质,构成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首先,受信企业具有产业链相关性。供应链金融的授信对象是在一条供应链上的企业,以大客户为核心,而以它的上下游为扩展。这条供应链上的一系列企业在产业经济学意义上被定义为具有产业相关性的企业。给具有产业相关性的企业发放贷款是具有连带的信用风险的,这是因为供应链上任何一家企业的问题将通过供应链传导给整个链上的企业。且银行现阶段发展的供应链受信对象多集中在几个大型的产业链上,如汽车业、医疗器械类、电力类等。当这些大型产业链上的任意一个重要结点发生使银行撤出资金的风险问题时,不仅银行在链上其他企业的授信业务会受到影响,甚至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也会受到波及。

其次,供应链上主要受信企业规模较小。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中,银行偏向于选择大型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作为授信对象。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往往不是一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而是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等相对小的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买方或卖方的劣势地位,流动负债在其报表中所占份额很大。银行给这些中小企业放贷,面临着授信对象规模小、信用评级历史短或有空缺的情况,相较规模大的企业而言风险较大。

最后,银行授信以交易为基础决定其风险与传统业务不同。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企业间的实质易来发放贷款的,这就决定了交易的可控性、真实性成为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传统业务中,银行会将目光放在企业的评级、财务状况上,不会对企业的每笔交易都做调查。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授信因交易而存在,如果企业造假交易信息而银行又没有及时发现,就会产生巨大的信用风险。在控制企业的交易过程中,银行也容易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说授信以交易为基础给银行信贷带来了与传统信贷不同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流程

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流程与传统业务一样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但是侧重点不同。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对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进行判断和分类。这部分做法和传统信贷业务基本一致,但识别风险时,要注意与传统业务风险种类的区别。

风险度量则是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与评估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传统信贷业务有开展多年积累的数据基础,各银行都有完备的数据库,量化分析时有比较成熟的模型。而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一个比较新的金融服务领域,数据积累少,且客户群中小企业较多,所以目前并不具备量化模型评估的条件。这就要求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度量时注意数据的积累,逐步推进风险量化与模型构建。

风险控制指银行采取相应措施将分析结果中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通常意义上,银行对于风险可采取的措施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防范、风险抑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等。在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风险转移和保险还很不普遍,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主要通过操作控制来完成,因此风险控制在此业务风险管理中是很重要的步骤。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建议

(一)创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也是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载体。因为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具有与传统信贷业务不同的风险特征,所以在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时,要创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独立出来,可以使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更有效率。不要用传统的财务指标来约束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的发展,要引入新的企业背景与交易实质共同作为评判因素的风险管理系统。

(二)审慎选择拟授信的供应链群

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以供应链群体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主线,优势行业与畅销产品是维护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前提,也是银行有效控制供应链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重要前提。银行应事先选择允许开展供应链融资的行业和产品,将贷前的市场准入为控制供应链信用风险作为第一道防线。

(三)强化内部控制防止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因为贷后管理是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中重要的一步,所以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比传统业务要高,这就要求银行成立专门部门负责贷后跟踪与对质押物的管理。质押物管理环节多由物流公司或仓储公司负责,银行要加强与这些企业的联系,注意对其资格的审查,并且随时进行抽查。

(四)逐步构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

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同时,也要注意信用评级系统数据库中数据的逐步积累。当今银行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是数量化、模型化,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新的信贷业务,风险评估模型更是不可或缺,而构建完善模型的基础就是具有代表性数据的收集。所以银行要注意投入物力人力开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模型,使此业务今后的风险管理成本减少、更有效率。

(五)组建专业的供应链融资操作队伍

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不仅需要掌握传统融资的方法与技巧,更需要具备创新型融资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深层次的从业经验。从事供应链融资,需要对产品特性的深入了解,也需要有卓越的风险分析能力与交易控管能力,以使银行能够掌控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篇3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存在规模小、信用差、融资渠道单一等难题,极大限制中小企业的发展诉求和持续性要求。为突破中小企业发展瓶颈,各商业银行创造性提出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即以大企业为核心,以围绕在大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为主体,形成完整的金融供给供应链。同时,商业银行从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获得相应利润,在帮扶中小企业的同时,创造性取得营收和利润增长点。供应链金融通过银企结合、产资并行的方式,实现了银行、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共同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及特点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创造性提出的金融产品方案,其市场主体重点是中小企业。商业银行以核心企业信用为担保,以供应链整体发展状况为出发点,经过系统评估与授信,以达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需求的目的。供应链金融突破了传统信贷模式的诸多限制,以供应链系统上的核心企业和围绕其上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为整体,进行融资方案的设计与评估,打破了以往对单个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方式,有效提升了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供应链金融将金融机构纳入原有的企业生产与物流体系之中,形成相对稳固的发展模式。商业银行以核心企业为担保,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得到的贷款通过组织生产和产品转移,实现了中小企业的生产能力的扩大化,并进一步通过核心企业将资金流转到银行机构,形成封闭的链条。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重点关注围绕在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融资贷款诉求,通过供应链系统信息、资源等有效传递,实现了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共同发展,持续经营。

(二)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1.供应链金融突破了传统信贷方式的发展瓶颈,拓展了融资渠道,有效丰富和发展了信贷文化。商业银行创造性提出供应链金融产品与服务,以核心企业为主体评估整个供应链的信用状况,并根据信用评级及风险水平为处在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贷款支持。这种模式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关系,通过银行的介入,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资金,在某种意义上既提升了核心企业的销售业绩,又满足了中小企业扩大化生产所需的资金要求,更在整个供应链水平上改善了企业资源分配不均和信用失衡等状况。

2.供应链金融必须建立在真实的贸易背景之上,贸易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有助于银行合理制定融资支持方案,以达到充分利用资金的目的。供应链金融的显著特点是封闭性和自偿性,即企业生产、物流与金融支持形成封闭的产业链模式,而借贷资金的返还也是通过企业内部销售利润的获得来实现,从而排除了外在关联企业的实质性干扰。

3.供应链金融使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互通、互信、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其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化指标评价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的方式,转而关注整个供应链整体企业的发展与贸易状况,通过核心企业担保,使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支持,并通过对企业间贸易行为的有效评估,作出真实性判断和合理性调整,实现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稳定发展与链上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析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市场自发,从而使银行的金融产品面临多样化风险和不确定性收益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市场价格风险构成了市场风险的主要内容。利率风险是银行经营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我国实行固定利率制,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产品并不能完全根据市场化条件形成市场化利率,而实行这种机制的结果是一旦市场利率发生变化,银行发行的贷款利率并不能据此进行调整,从而使银行面临贷款利率变动的风险。汇率风险主要是在涉及本外币交换的企业贸易中,由于货币汇率波动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产生影响,进而使企业的进出口贸易货币交易面临汇率变动风险。市场价格风险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由于作为质押物,如企业存货等价格的波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波动是正常的,而这一特质在粮食、石油等大宗产品存货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存在较大的市场价格风险。

(二)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作为商业银行贷款授信的关键角色,在整个供应链系统发挥主导作用。商业银行依据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发展实力、运营前景等有效指标,为围绕在核心企业中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授信贷款、信用支持等服务。因此,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和发展模式直接决定了中小企业未来发展方式的选择。一旦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受到质疑,必然会影响到中下游企业的发展,并对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安全造成威胁。

(三)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

自偿性是供应链金融最显著的特点,但实现自偿性的基础必须是存在真实的交易。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商业银行根据供应链上企业间的真实交易关系,以交易过程中形成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为抵押,有效满足处在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需求。在融资过程中,真实性的交易时和有效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形成的抵押是实现自偿性的基础,一旦出现虚假交易、伪造合同或融资程序的违法违规问题,并且银行在未了解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就对借款人进行盲目授信,会使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

(四)业务操作风险

业务操作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主要风险之一。由于供应链金融突破了传统的信用评价模式,对供应链系统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有效整合和合理安排,通过自偿性的结构设计、专业化的流程安排和第三方监管引入等方式,实现了与企业信用风险完全不同的还款来源。但由于人为操作环节的存在,必然会产生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位移,从而对操作制度的完善性、保密性和有效性产生要求,而一旦操作不当或违规,必然会加重企业面临的风险水平。

三、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

(一)加强对市场风险的识别预防管理

通过对市场风险的识别及成因的定性分析,从而对各种风险带来的得失及应对进行有效考量。实行市场化的利率机制是有效控制市场利率风险的根本方法,在当前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套期保值的方法来管理利率风险,套期保值的方式主要有远期利率协议、汇率互换和利率期权等。对汇率风险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对外汇持有期限、外汇种类及汇率波动程度进行有效控制,是汇率波动水平保持在合理、可控的范围之内。对市场价格风险则可以采取拓宽抵押物的存放范围,增加抵押物浮动准备金和抵押物价格限定措施等手段,实现对市场风险的有效管理。

(二)提升对全产业链上相关授信企业的综合准入管理

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对链上各交易方发生的交易进行评估,并给与相关企业综合授信服务。因此,需要结合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情况,对已取得授信的企业进行主体准入资格检查和交易真实性确认,从而对链上各主体的经营发展能力、实际履约状况作出有效判断。这主要表现在:授信前,商业银行要对授信企业的交易情况、市场份额、信用状况、购销状况等进行实际调查,并对授信主体形成系统认识;授信后,要强化对授信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的管理,保证授信企业能够正常经营、合理产销、如期履约。

(三)优化业务操作流程,规范各环节操作要点

供应链金融操作流程环节总多,操作风险复杂多变,商业银行要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进行合理的业务流程优化、有效的岗位重新设计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安排。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复杂,因此要明确链上各主体企业的交易流程,并制定出具有代表意义的业务流程规范。岗位的设计要遵循人岗一体、岗责统一的原则,对与商业银行直接对接的岗位进行重点考察,明确职责权利关系。此外,还要对授信前调查,授信后维护等流程规范进行有效维护,以达到降低企业风险的目的。

(四)要加快信息系统建设

通过建立电子化的信息系统平台,使供应链金融业务更加系统化和透明化,这主要表现为通过对链上企业交易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质押存货的电子化数据管理,减少了人为操作的空间。要实现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量、报表统计、库存及监管企业合作情况等工作的电子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供应链金融创造发展平台。

四、结束语

供应链金融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融资渠道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市场风险、企业信用风险等多元风险的存在,商业银行及供应链上企业需加强风险防范,从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证和支持,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闫俊宏,许乡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13(2):23-26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3.3加强供应链金融现金流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必须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并以贸易项下利润的实现与结算的控制去引导现金回流至银行的通道,进而保证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还款来源。因此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体现了现金流的有效管理,也是保障融资企业还款来源的核心技术之一。首先,流量管理。商业银行对现金的流量管理具体地体现为授信额度与规模。因此,商业银行要重点考察现金流量与授信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支持性资产的匹配状况,以及供应链网络内各主体的经营能力;其次,流向管理。商业银行要在供应链金融的具体环节通过对回流资金的时间、额度与路径的控制,实现对现金流向的控制;最后,循环周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在综合行业结算方式、平均销售周期的基础上,计算出一个完成的资金循环时间,从而保证授信企业在供应链内完成资金流与物流的循环。

作者:薛静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2]李毅学,冯耕中,屠惠远.供应链金融创新中下侧风险规避银行的贷款额度分析[J].系统科学与数学,2009(4).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篇5

论文摘要:供应链金融是一个金融创新的全新领域。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业务模式,根据我国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信用制度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和加强技术创新等方面构建我国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设想。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三)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技术平台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篇6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融资主体融资模式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4

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推动下,供应链融资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供应链融资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进行授信的模式,而是围绕一家核心企业的完整供应链,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供应链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而且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效率,实现了供应链的增值。完整的供应链融资包括四个主体即资金的供给者银行,资金的需求者上下游的中小企业,银行的战略合作者核心企业和融资服务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本文以四个主体出发,分别探讨了四个主体三种融资模式下的风险表现和风险控制点。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研究

郭涛(2005)认为应收账款融资主要分为应收账款抵押融资、应收账款让售融资和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三种模式,并指出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的优势。宋炳方(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可分为三类:即基于核心企业风险责任的预付款类融资产品,基于动产和货权控制的存货类融资产品和基于债权控制的应收账款类融资产品。王玉洁(2009)分析了预付账款融资的服务对象,主要模式和流程设计,并结合风险因素考虑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银行的融资利率决策。朱晓伟(2010)通过借鉴物流金融业务存货融资的主要模式,总结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下存货融资的主要模式,包括抵质押授信、先票后货授信、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的质押授信,并对两种模式下存货融资模式中涉及的成员关系进行了比较。

(二)关于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研究

Pater(2001)分别从企业的内外部考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他认为内部是供应链缺乏敏捷性所致,外部则是由于资源和运输的复杂性以及需求和预测的不确定性造成。Matthew赵莉(2010)在梳理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三种典型模式以及每种模式下的风险进行介绍,并提出相对的防范策略,最后选取实务中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张爽(2013)提出现在供应链融资中,主要存在问题为:核心企业的道德风险、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物流企业质押单的风险,从对核心企业的选择、完善银行操作环节、慎重选择抵质押物权三方面提出了风险控制思路。孟欣(2013)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三种模式即应收账款、保兑仓、融通仓融资模式存在的风险,从现金流控制、内部风险控制、外管体制完善三方面,提出了风险防范的建议。

(三)文献评述

目前对供应链融资的研究主要从内外部面临的风险研究着手,或是从三种不同融资模式角度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进行分析,较少站在不同主体角度解析供应链融资风险或是只对单一主体的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进行剖析,本文从四个主体出发,分别分析了不同主体在三种融资模式下的风险控制点,使得供应链融资风险分析更为完善,也更具针对性,这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意义和创新所在。

二、供应链融资的融资主体与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主要有四个参与主体,分别为核心企业、融资企业、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融资流程和各主体参与角色和程度不同,供应链融资可以分为三种融资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模式是指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拥有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并且将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核心企业、融资企业与银行通过签订三方协议,以融资企业的销售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如果融资企业违约无法偿还贷款,则核心企业需要替其偿还所欠银行的贷款。

(二)存货融资模式

存货融资模式是指存货或动产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融资的融资模式。融资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三方协议,银行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质押物进行价值评估和监管,融资企业根据质押物的评估价值获得金融机构一定贷款额度的融资模式。

(三)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指在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下游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核心企业在银行指定仓单为质押的贷款,授信企业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发货中心,核心企业按照约定发货的融资模式。

三、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一)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在供应链融资中核心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信用提供,核心企业利用自身的信誉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使得商业银行能够为融资企业提供资金。由于核心企业承担上下游融资企业的违约风险,所以核心企业会加强对融资企业资金使用的控制和风险监督,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水平。同时核心企业利用其在供应链的主要的主导作用,通过改善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利用状况,有助于加强对供应链的控制,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核心企业虽然在供应链融资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核心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信用风险,当融资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核心企业由于替其承担违约风险因此也会受到牵连;另一个是操作风险,是由于供应链融资内部流程不完善和人员操作失误的人为造成的风险。

供应链融资有三种主要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在每种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风险的成因和形式表现都有所不同。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自身和供应链上下游融资企业还款能力,如果融资企业出现资金紧张发生违约问题,核心企业将承担连带责任替其偿还贷款,弥补提供贷款银行的损失。此外,由于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管理涉及的账户和业务较多,清偿程序和支付路径也较为复杂,因此易发生操作层面的人为失误,造成操作风险。在存货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与银行签订回购协议约定若融资企业逾期无法偿还银行剩余贷款时,核心企业将回购其尚未解除质押的剩余存货以偿还剩余贷款。当存货市场价格短期内急剧下降时,融资企业可能由于自身风险防范不足或是抗风险能力弱而放弃偿还贷款,此时核心企业就要替其承担违约风险。此外,由于供应链融资环境较为复杂,如果供应链中的运输和仓储环节缺乏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流通中的物权难以得到保证同样会引起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买方企业交纳一定比例保证金从而获得银行授信,向卖方支付全额货款,卖方按协议的约定发运货物,货物到达后设定为抵质押,作为银行授信的担保。由于核心企业在这种融资模式下同样也承担为融资企业提供担保和承诺环节,因此引起风险的原因和形式和存货融资模式下类似。

通过对核心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核心企业为防范风险应当根据不同融资模式风险的成因和特点进行风险管理设计,提升风险管理意识,优化风险管理制度,完善风险预警体系和加强风险预案管理,加强对供应链融资上下游企业的风险管控和监督,促进供应链融资信息交流和及时传递,提升供应链效率的同时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

(二)基于商业银行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作为供应链融资资金的提供方,商业银行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供应链融资中,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方在供应链融资中,银行通过运用结构性融资工具,基于供应链企业贸易中的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等资产发放融资,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资金。与传统资金贷款方式相比,供应链融资还处于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在此方面的业务流程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方面来源于银行工作人员对供应链融资相关业务不熟悉而带来操作风险和由于融资方提供虚假的交易合同和文件造成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源于核心企业的资信和破产导致的供应链的整体风险。下面具体从三种融资模式即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融资来分析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风险主要来源企业的资信风险即核心企业由于行业和市场风险等原因引发的无法偿还贷款的由于供应链自身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内部欺诈风险即银行和企业间人员相互串通,放松审贷环节从而给银行造成的风险。同时融资企业可能提供不真实的交易文件和合同获取资金后将质押的应收账款汇入企业其他的账户之后擅自挪用的风险。此外还存在因为业务流程复杂,银行和企业之间业务衔接和银行内部人员实务而引发的操作风险。在存货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企业和仓储企业的信用风险。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是指融资企业由于自身的财务状况和内部管理问题无法还贷的风险,仓储企业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虚假上报、监管失误等监管风险。二是内部欺诈风险此类风险类似于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质押融资产品属于银行内部控制的管控风险。三是质物类别风险,此类风险源于抵押存货货权不清晰或是由于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和流动性造成的。此外,存货融资模式下也存在由于仓储企业或者银行内部操作失误和仓储企业与银行之间业务衔接方面造成的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第三方企业由于自身的资信状况无法对融资企业做出担保和及时还款的信用风险,二是源于供应商提供货物的质量和真实性造成的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供应链融资中提供资金的一方,应当尤其注重风险的防范。首先应当对供应链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市场作出风险评估,注重防止由于牛鞭效应造成的供应链整体风险,再者要对注意对授信文件交易合同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在存货融资模式下还要特别关注物质类别风险,此外也不能忽视由于内部管理和流程规范等原因造成的内部欺诈和操作风险。

(三)基于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融资的资金需求方,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业务单一,自有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一直以来就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的融资难题。通过供应链融资,中小企业依托核心企业的信誉和担保,极大降低其融资的准入门槛和融资风险,使其授信不再困难,较好地解决了融资难题。但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能力有限,风险管控能力也较弱,在与大型企业的市场竞争中时常处于弱势地位,在原材料采购阶段、生产经营阶段和产品销售阶段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和风险管理问题。下面根据其不同阶段所对应的融资模式具体分析其存在的风险状况。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和核心企业的回款保障能力直接影响着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是重要的控制点。此外中小企业提供商品的质量也会影响到核心企业的销售,对供应链资金的流通造成风险。当然,应收账款的转移和坏账风险也不容忽视。在存货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的风险与应收账款模式下类似,主要是来源于经营能力有限,应对危机的能力较弱的信用违约风险和质押物的监管风险,和一些人为失误引起的操作风险。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其经营能力和信用风险,中小企业的市场开拓、持续经营能力、信誉能力和核心企业间的合作紧密度都与其违约风险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是质押物的质量和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和质押物监管失误带来的风险。此外,也存在一定的内部欺诈和操作风险。

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融资中的主要融资方,是风险的主要来源方和风险控制的关键点,因此中小企业应关注自身的经营和发展能力,建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并选择与资金雄厚、信用良好的核心企业进行合作,同时要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加强风险防范措施以稳固整个供应链融资运作的顺利进行。

(四)基于第三方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第三方的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物流管理外包的承接者,物流公司充分发挥其在货物运输、仓储和货物监管等方面的长处,承担着抵押物的仓储、运输和控制职能。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对质押物的严格监控,有助于解决信贷关系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供应链融资风险,成为第三方物流综合解决方案的完整提供者。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深入供应链,提供多元化服务的同时,风险也随之加大,从与供应链中各主体包括银行、客户和供销商的接触及运输仓储各个环节都存在着风险,同时由于法律和经营运营环境复杂,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供应链融资是一项高风险的业务,如何有效分析和控制风险,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顺利开展供应链融资的关键。下面还是从供应链融资的三种模式出发具体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鉴于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制,并不能对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各节点企业间经济活动真实性进行调查,第三方企业如若缺乏相应的监管举措,容易给融资企业利用虚构的经济活动来欺骗银行贷款提供机会。在存货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中是金融机构的委托人和人,同时也是中小企业的监管者,在质押物估值及监督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外部监管和自身内部管理的缺陷会给存货融资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此外也同样存在内部欺诈和一系列的法律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货物监管风险。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众多,各主体之间容易产生信息失真、滞后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存在质押物决策和监督管理的风险。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供应链融资复杂环境产生的存货仓储和运输过程中人为原因产生的操作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融资物流方案的提供者和解决着,其风险管理是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深入整个供应链的流程,参与供应链内部的监督和控制,尤其要注意对存货仓储和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质押物风险的把控,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内部的操作风险控制。

四、结论

通过对四大主体三种融资模式下的风险分析,为了供应链融资的顺利开展,各个主体应更有针对性地对自身在不同融资模式下各环节风险点的分析和控制,从而有助于防范整合供应链融资系统的风险,提高供应链融资的整体效应。对内构建和完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并加强信用风险的控制技巧,对外建立核心企业的准入体系,选择合理的质押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监督,还可以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其风险进行监控。核心企业要注意防范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并根据不同融资模式风险的成因和特点进行风险管理设计,加强对供应链融资上下游企业的风险管控和监督,发挥其在供应链融资中的主导作用;商业银行注重防止由于牛鞭效应造成的供应链整体风险,注意对授信文件真实性的核查,同时也要防范内部欺诈和操作风险;中小企业则应关注自身的经营和发展能力,并选择与实力信誉良好的核心企业进行合作,加强风险评估;第三方物流企业则应深入整个供应链的流程,尤其要注意对存货仓储和运输风险防范。只有各个主体在各自的节点上做好风险把控,才能有助于供应链融资的整体风险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Aberdeen Group.Supply Chain Finance[R].Benellnlark Report,2008.

[2]Guoming Lai,Laurens G.Debo,Katia Sycara.Sharing inventory risk in supply chain:The implication of financial constraint[J].Omega,2009,37(4):811-825.

[3]樊新民,王千红.试析金融供应链中融资企业违约风险的成因[J].财会月刊,2010,27:38-40.

[4]牛晓健,郭东博,裘翔,张延.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测度与管理――基于中国银行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138-151.

[5]宋炳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5).

[6]熊熊,马佳.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J].南开管理评论,2009(4):92-98.

[7]徐亮.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8]钟山川.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作用与风险[J].物流科技,2012(08).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篇7

近年来,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供应链金融产品,但风险防范质量却参差不齐。本文首先说明了供应链金融的产生背景与含义;其次简要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最后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从而得出加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的必要性的结论。

【关键词】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

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市场需求,它发端于20世纪的80年代,是由世界级企业巨头寻求成本最小化全球性业务外包衍生出供应链管理概念。全球性外包活动导致的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问题,以及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板”效应,实际上部分抵消了分工带来的效率优势和接包企业劳动力“成本洼地”所带来的最终成本节约。由此,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始了对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发现过程,国际银行业也开展了相应的业务创新,以适应这一需求。供应链金融随之渐次浮出水面,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金融创新。

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提供综合的财务金融服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解决方案。供应链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要求能够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集成管理。供应链金融通过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促进了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竞争性国有大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改革,对于中小企业更是全面放开,其目的在于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创新、刺激需求等,中小企业的发展承载了相当一部分推动国民经济前进的重任,也是创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点,可以说中小企业已经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中小企业,一般而言,普遍存在着资产质量低、管理不系统、财务报告不规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公司无法利用财务杠杆进行再扩大生产,甚至由于强势上下游的压货、赊账问题,连生存都无法保证。在这种前提下,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就显得极为重要。

1 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 (Supply Chain Finance),是商业银行基于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创新金融业务。它通过将核心企业与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结合动产,提供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融资、担保、结算、账款管理、风险参与及风险回避等金融产品和组合服务,可在为企业盘活资金流的同时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银行层面),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一种融资渠道(企业层面)。 供应链金融目前已经出现多种典型的业务模式,它们包括但不限于进口业务、出口业务、保兑仓、境内外物流、海陆舱和池融资等。

2 供应链金融可以解决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开发的一种创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改变了过去银行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过去中小企业由于征信有难度、贷款额度小,被银行默认为“放弃”的一块业务。可以说,中小企业是我国民营经济链条上数量最大、资产最薄弱的“草根企业”,而这些这些企业,没有专业融资的CFO或财务总监,甚至没有会计,融资十分困难。同时由于产业链竞争加剧及核心企业的强势,赊销在供应链结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企业通过赊账销售已经成为最广泛的支付付款条件,赊销导致的大量应收账款的存在,一方面让中小企业不得不直面流动性不足的风险,企业资金链明显紧张;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潜在资金流的应收账款,其信息管理、风险管理和利用问题,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新形势下,盘活企业应收账款成为解决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路径。而供应链金融,银行通过与各行业链的核心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合作,给予行业成员全方位的融资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显而易见,这种授信模式流程长、主体多、操作复杂、而且各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彼此依赖,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涉及其他环节,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这些特征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形态、风险特征和风险管理方式有别于传统的信贷模式。如果商业银行只为抢占市场而专注于产品推出和市场营销,而未能适时建立起相对应的风险识别、控制制度和防范措施,必然会影响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和防范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是当前摆在各家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3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

供应链金融可以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物流商、零售商及终端用户。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分析,构成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要素包括:

①银行:银行作为该业务的资金提供者,通过整合一个行业上下游的合作关系,将基于正常贸易背景的企业信用进行捆绑,并基于此对该行业中短缺资金的企业提供支持。

②企业:这里的企业是指资金需求方,也是供应链中相对弱势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其自身资质的制约,按传统融资方法较难筹集资金,容易发生资金链紧张、断裂的可能性。

③核心企业:核心企业是指在供应链金融中为上下游提供担保的企业,也是整个供应链金融的核心。这种企业通常规模大,自身实力雄厚,在行业中处于龙头或领先地位,对于上下游有较强的价格谈判能力。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实质即是通过对核心企业的审核,判断其商业信用和价值,帮助核心企业稳定上下游的资金链,进而推动整个供应链的共同发展。

④第三方:第三方是该业务的主要协调者,包括货物监管方、物流公司等,为银行及企业提供专业的资产管理服务,是银行在物流方面为实现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降低质押贷款成本,而将一部分业务进行外包,主要包括在物流过程中对货物的监管、向银行与企业双方就到货情况进行通告、货物入库时出具仓单、对货物质量的日常监管、企业赎货货物出库时的数量监管、以及其他需要与企业、银行沟通的事项等。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有着显著地差异,其特点表现为参与主体众多,链条环节长,操作程序复杂,在各个环节上都容易出现风险点,加之供应链金融将上下游的信用风险进行了捆绑,风险可能进行纵向传递使风险控制更加复杂。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要切实发挥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其前提条件即是如何防范供应链金融中的各项风险。

4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

4.1 规范授信前的尽职调查

授信前的尽职调查是银行把控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前提条件。银行第一线业务人员应对核心企业所处行业有一定程度的深入了解,包括行业所处的经济地位、有无国家或地方政策影响、前景如何、行业的运转周期及特点、产能是否过剩,并应尽量精准的反应在授信报告中,以方便上级审批人员审阅判断。审批人员应通过各种渠道实际了解该行业特点,并据此批复合适的授信额度、物流及还款时间,避免批复意见不合实际,流于形式。业务人员及审批人员都应该在尽职调查过程中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优先选择适合发挥自己优势的行业领域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2012年光伏企业由于产能过剩导致整个行业出现风险,究其原因也有一部分是因为银行盲目对其提供保理业务,贷款盲目扩大所致。

4.2 严格控制核心企业准入条件

除了对行业需要进行选择外,对于行业内的核心企业也需要精挑细选。商业银行在提供供应链金融时应审查核心企业在行业内的排名、市场占有率、商誉、内部管理制度等,明确核心企业的准入条件。审核的重点在于该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经济与信誉两方面)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担保,并考虑该企业内部权责是否明晰,以保证业务开展后有专人专岗对接。

4.3 严格把控上下游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将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结合动产,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是1+n的形式,虽然该业务的核心在于“1”,但是上下游的“n”才是该金融产品的第一还款来源,换言之,上下游众多企业的信用风险必须在供应链金融中着重考虑,应杜绝只审核核心企业,不关心上下游企业资质的情况。为把控供应链金融风险,在选择授信企业时,应审查该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业务紧密度、运营及财务情况、实际控制人与高级管理层的资信情况等,确保还款的安全、稳定。

4.4 严格控制监管方准入。

监管方一般由仓储管理公司及仓库两方组成。银行在监管方的选择上必须审慎,确认监管方与企业无关联关系、内部管理职责完善、场地规划合理等,优先选择信誉良好、自身经济能力较强的,与监管方订立的监管协议中应明确监管范围、货物的出入库细则、质押物的核对细则等。另外,确保质押物的安全还包含合理的保存质押物,防止质押物变质、损坏,从而导致银行与企业的利益受损。

4.5 优化操作流程、防范操作风险

供应链金融有别于传统贷款的“一年一查”,是根据质押资产的动态变化核定具体贷款金额,并不固定,体现了业务灵活性的同时也增加了管理风险的难度。另外,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除了传统的借贷双方之外,还有核心企业与监管方的参与,使得整个流程较为复杂,为了防范操作风险,流程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厂商银 业务为例,在操作流程中应至少注意以下几方面:

1)签立的合约应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确保质押资产全程在监管之下。

例如在厂商银合作协议中明确厂方的监管义务是到码头的还是直接到仓库的;如果为水陆联运, 水上监管如何落实;各监管路程中如有货物短缺如何定责。在实务操作中,一般断点出现于货物刚到达码头或刚运到仓库,监管方仍未接货的情况,需重点注意。

2)监管方应与银行充分合作。

由于供应链金融的动态特点,银行需要随时知道企业准确的货物情况,并据此核定企业的授信余额,这就要求监管方与银行共享物流信息,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对接系统,保证货物批次与购买合同严格对应,预防货物外漏。此外,当企业向银行偿还一定数额贷款要求从仓库提货时,双方信息通畅才能保证企业赎回货物的效率,这种效率才最终保证供应链金融并非只是一个融资的外壳,而是确实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

3)建立快速的市场价格收集及补仓系统。

厂商银业务的实质依然是质押业务,所以足值的质押物是银行授信收回的保证。厂商银选择的质押物普遍具有价值稳定、不易变质、规格统一、易变现的特征,但是质押物的公允价值仍然会随着市场供求变化,而银行为企业支付货款则是根据合同价格核定的,这两者之间必然出现差额,在质押物市场价格下降较大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风险敞口。为了防止这种风险,就需要银行内部建立完善的市场价格收集系统,并在价格波动超过警戒线时,要求企业补货或者增加保证金。实务操作中,一般警戒线设置为质押物价值的70-80%。

4)加强对质押物的监管。

上文已有提及,厂商银业务仍然是依托于质押业务的,所以确保质押物安全是防范风险的核心。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减少成本、提高效率,质押物的保管一般由银行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监管,尽管如此,银行仍应该实地考察、定时盘点,并督促仓库方合理规划区域,严格区分不同货权方货物的堆放。谨慎设置企业提货出库流程,设立专人登记台账,确保银行与监管方的账账相符、台账与质押物的账实相符。

5)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

银行在撰写合约时就应尽力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建立相应的应急措施,这些应急措施除了质押物市场价值大幅波动之外,还应包括:为预防发生自然灾害导致质押物受损,是否要求保险;如果借款企业无法还款,核心企业在多少时间内完成回购,运费如何分配等。沪上曾有案例,在2011年钢贸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时,有众多中小企业无法还款,但是鉴于初始合约签订时回购条款不明确,导致银行进入清收程序时间很长,质押品钢材由于生锈价值大幅下跌,为银行与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建立完善的应急措施才能确保在问题发生时,有理可据,防范法律风险。

5 结束语

供应链金融之所以发展迅猛,原因在于其既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又为大型企业弥补被银行压缩的传统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而且能通过上下游企业引入融资便利,使自身的流动资金需求水平持续下降;既为银行提供了比传统业务更丰富的利润、更多强化客户关系的宝贵机会,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因为银行不仅跟单一的企业打交道,还跟整个供应链打交道,掌握的信息比较完整、及时;既通过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配合收款方式的改进、库存盘活和延期支付,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实现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流合一。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加快了金融改革与创新的脚步,各金融机构与地方银行的崛起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更市场化的竞争,而中小企业作为中国二次腾飞的中坚力量,供应链金融提供了一种解决其融资困难的模式,因此把控供应链金融的质量,防范各种可能的风险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 2009

[2]杨晏忠 .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 金融论坛,2007(10)

[3]熊薇伟.浅析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管理现代商业,2009(26)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调查分析;防范建议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006-01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由于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出现更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象,“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1]。因此,研究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控制方法可以使供应链融资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困境问题中发挥更大作用,减少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融资方面的的损失,促进中小企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为了进一步了解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状况,我们对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情况展开了调查和分析。

二、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调查概述与结论

(一)调查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包括电子版网上调查和现场采访记录。实际回收334份,但由于部分问卷表达不清晰或填写有误,有效问卷为312份,本调查的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8.0%。调查问卷对被调查对象的从业年限、单位性质、从事工作、和工作职称等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制造业占15%,建筑业占8%,批发业占12%,零售业占16%,住宿餐饮业占10%,交通运输业占8%,物流仓储业占14%,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占9%,其他占8%。

(二)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的概况

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总体来说主要包括五大风险,即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信用风险的所占比重为43%,操作风险所占比重为25%,法律风险所占比重为15%,运营风险所占比重为12%,道德风险所占比重为5%。信用风险比重较大,达到43%,其次是操作风险,占总体的25%,法律风险、运营风险和道德风险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三)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因素概况

调查问卷中列出了影响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几种主要因素,分别是政府因素、金融机构因素、企业自身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其所占比重分别为14%,37%,43%,6%。由此可见,影响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最主要的风险因素是企业自身,其次是金融机构,这两种因素占总体影响因素的80%,政府因素和其他因素只占总体影响因素的20%。

(四)结论

本次调查,我们对辽宁省大连、沈阳、锦州三个城市的企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从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自身、其他四个因素来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进行分析得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可以降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可以降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中小企业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保证自身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良好可以降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完善供应链参与者的监管程序和建立市场商品信息收集等可以降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

三、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因素错综复杂,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供应链管理意识普遍薄弱

根据问卷调查可以看出,辽宁省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意识薄弱,供应链呈现出松散的特征,并且边界模糊,中小企业在对供应链成员管理方面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对供应商缺乏综合性的评价措施。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对资金的引入没有适当的采取利益激励行为,导致供应链成员对企业存在的归属感得不到满足、对其的信誉感也很难建立。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淡薄和能力有限,致使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停滞不前。

(二)信用体系尚不完整

根据对辽宁省部分中小企业的调查可知,很多中小企业不知道资金管理体系和健全的信用关系的重要性,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以及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用得不到保证。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金融机构无法完全的准确了解企供应链的整体情况,只能根据相关数据的调查和分析去考虑是否要贷款给企业。这样一来,金融机构就无法根据供应链成员的经营和决策的情况去决定是否贷款给该企业和调整自身的信贷决策,必定会加大资金的使用风险。

(三)供应链整体潜在风险较大

从调查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供应链融资本身存在很大风险的。因为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缺乏抵押与担保和信息透明度低等特征,金融机构考虑供应链的稳定性,为其提供缩短应收账款、提供担保、延长应收账款期限等帮助,但这也会是自身的发展受到了资金的束缚。另外,中小企业没有真正的站在供应链所在上下游企业的财务利益方面考虑,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导致供应链融资整体存在的风险增大。

(四)信息技术滞后

由调查分析可知,目前辽宁省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缓慢,导致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速度较慢和技术含量偏低。另外,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单证、出账、赎帐等环节上需要人工确认,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增大了风险率。另外,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其他供应链参与者技术应用水平的不一致造成了供应链所要求的信息流不能共享以及与资金流对接不上,影响了供应链融资的效率,也使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大大增加。

四、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的防范建议

(一)政府方面

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加大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设立专项基金或建立专门的融资担保机构,支持中小企业采用供应链融资模式,从而降低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政府要建立社会信用系统,创造公正的法制环境,保证金融机构能够在依法维权方面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把金融机构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金融机构方面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把信用等级、信用评估和信用作为信用制度的主要内容。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降低供应链融资条件,推行“1+N”的营销模式。

(三)企业自身方面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同时企业应及时公开自己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增强企业信用意识,建立一种良好的银企关系,从而有利于维持供应链的稳定与发展,使中小企业更易获得融资。

参考文献:

[1]陈荣.论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现状及对策[J],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2008,(16):168-168.

[2]牛敏敏.浅析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及应对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1,(2):70-71.

[3]廖美玲.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武汉金融,2012,(5):16-18.

[4]张秀薄,谢墩游.供应链金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5):38-40.

上一篇:办公室风险识别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