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21 04:06:58

网络文化的现状

网络文化的现状篇1

【关键词】班级文化;网络;文化建设

在高等教育的教学办公体系中,班级是对大学生管理教育的单元,也是学生们隶属的最基本单位,也是校园中学生共同学习、成长、进步的重要聚集地。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深入落实,高校连续扩招等一系列变化,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受到相应影响与变革,班级的日常工作也变得日趋复杂化,多样化。

一、班级文化建设

“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养,其本质上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我国学者袁振国早在九十年代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中,将文化定义为:“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说到班级文化,由戴联荣、薛晓阳两同志编著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给班级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班级文化是班主任利用和创设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关系、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影响活动… …班级文化不是一种刚性的、粗暴的、说教的固定模式,是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情意的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这个针对小学班级提出的班级文化概念,对于高校班级来说,并不一定适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交集。高校的班级文化依然是一种充满温和的、情意的精神、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然而与传统的班级文化相比之下,例如小学班级文化,高校的班级文化则显现出它的独特性。高校的班级文化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征、课程特征、辅导员特征、寝室特征、成人特征。

传统的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大多采用班级全体参加某项活动的方式进行。例如:班会、春游、运动会等。而在高校这样的大环境下,与义务制教育下的班级相比,具有很大的活动弹性。班级成员之间的联系已宿舍为纽带而不是班级或者小组等。最明显的情况就是,大学生的课堂或者活动中,大都是同宿舍的人一起参与,与别的宿舍联合或者交叉安排的情况不多见。学生们下课以后,大都是同一宿舍的同学结伴而归。同学之间的交流逐渐狭隘化,以宿舍为小集体的情况渐多。

除此以外,班级同学之间的联系也不像传统的班级那样,只是依靠老师任务的通知,班委之间的上传下达,而是更多的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例如:QQ、人人网、飞信、校园论坛等。

二、网络平台建设

(一)网络平台建设的兴起

在现代手段上,高校学生内部的联系方式明显地避开了传统的方式,如网络邮件、飞信、短信、电话,快捷、便利,定位到个人,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设新时代的高校班级文化变得非常紧迫而重要。

(二)网络平台建设的现状

1. 班级文化内容虚拟化、形式多样化。近年来,通过网络平台,越来越多的,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得以展现,诸如师生可以通过QQ、BBS、电子邮件、网上答疑等形式进行学习生活、信息咨询、意见观点的互动交流;同学之间可以通过QQ、飞信等聊天工具,快速传播信息,促进友谊,促使增强集体感等等。这些网络交流方式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原有的班级文化建设,使得传统班级文化愈发虚拟化,形式多样化。

2. 班级文化参与主体明朗化、平民化。由于通过网络平台这样的途径参与讨论,进行活动,一个人发言者就需拥有一个与此相关的账号。因而,账号主人明确化。通过账号发言,没有权限限制,没有台阶、门槛,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意见,故而参与主体明朗化、平民化。不再是班级委员的一言堂。

(三)网络平台建设的问题

1. 管理系统松散化。与传统班级文化活动相比,网络平台增强了个人和组织、交流、吸收信息的能力,用户能够通过网络迅速地与他人交换和共享信息,因此在网上组织的文化活动,已经不再像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活动,遵循某种制度和规则来开展,而带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不利于系统化、制度化的管理。

2. 参与主体易网络上瘾。2007年2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峻,80%中断学业的大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成瘾。2008-2009年,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系列之“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各学生群体中,大学生上网时间最长,平均每周18.4小时,超过了平均水平。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网民,平均网络应用数量达9.2个。

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方式,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他们试图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精神的慰籍和心理的平衡。长此以往,大学生会出现孤僻、自闭等一系列情况,人际关系也会变得脆弱,使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及抗挫折的能力下降,严重弱化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影响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结语与意见

网络平台建设是对21世纪,新的教育背景下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班级网络平台建设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复杂多变的高校教育背景下,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尽力做到规避风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从大学生个人来说,应学会科学健康高效地上网

明确上网目的,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跟着网页的链接点击永远也没有尽头;在上网时要有自控力,拒绝不良信息干扰;大学生要积极参加校园活动,锻炼与人交往、抵制诱惑、抗击挫折的能力,学会自我调适,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意识

班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集体的舆论风向是班级成员观念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体现。班集体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班集体舆论。

班级网络文化建设平台是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手段,能够为班级内的每一个成员提供各类信息,并创造出情感交流与展现自我价值的环境,实现网络“虚拟班级”与实体班级的有效对接,实现高校班级文化的多样化、丰富化。

参考文献

[1] 戴联荣,薛晓阳编著.小学班级文化建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陈朝魁.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与专业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0):115-116.

[3]傅梅芳.以亚运志愿文化推动广东高校班级文化重构[J].人力资源管理,2011(04):110-111.

[4] 高源.浅析高校班级文化建设[J].才智,2012(16):208.

[5] 韩安庄.高校班级文化建构现状及对策――以滨州学院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177-178.

[6] 黄梅珍.用红色文化推进老区高校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以百色红色文化资源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2(05): 119-122.

[7] 李辰光,张德明,朱艳敏.刍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3):80.

[8] 卢春华.基于Wiki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8):37-39.

[9] 南江辉.关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247-1250.

[10] 潘素芳.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报业, 2011(10):98-99.

[11] 陶建莉.浅谈高校班级文化建设[J].现代交际,2012 (10):160-159.

[12] 邢瑶,时慧.浅析高校班级文化的意义和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198-199.

[13] 徐磊,张敬伟.对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2(12):84-86.

[14] 轩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07):16-17.

网络文化的现状篇2

1 网络文化的概念

网络文化[1]是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 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信息、 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存在的虚拟性、操作的交互性、管理的自治性、交流的开放性四大特点[2]。广义的网络文化包括一切与信息网络技术有关的物质、制度、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与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 包括人的心理状态、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修养、 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本文研究的网络文化包含网络物质文化、网络制度文化、网络精神文化、网络行为文化和网络载体文化[3]。网络物质文化指网络设备、上网费用、网站建设、网络资源等;网络制度文化指技术规范、安全措施、管理制度等;网络精神文化指主题思想、办学理念、标识符号、学术科研、教风学风等;网络行为文化指网络学习、网络生活、网络交际、网络娱乐等;网络载体文化指网络平台建设、网络资源开发、网络舆情引导等。

2 重庆市高校网络文化的现状

为深入了解我市高校网络文化的基本现状, 我们以虎溪大学生城和江南大学城高校为主, 以渝西、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等高校为辅作为调查对象,以直接通话、QQ交流、电子邮件、微信互动等采访15个学校,以走访、座谈等实地调研8个学校。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 收回748份;发出电子邮件120封, 收回112封, 在线访谈200人, 其中男生占35 % , 女生占 65 %。调研涉及十几个方面的问题, 包括硬件建设、网站建设、资源建设等物质方面,技术规范、安全措施、管理制度等制度方面,主题思想、办学理念、标识符号等精神方面,网络学习、网络生活、网络交际等行为方面,平台建设、资源开发、舆情引导等载体方面。调查反馈的材料, 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市高校网络文化的基本现状。

2.1 网络物质文化

本科院校普遍建设较好。普通本科院校(含军事院校)共20所,其中网络设备新颖,齐全,价值在1000万以上的有15所,达到90%;学生上网费用合理,普遍学生可以接受。有的包月计算,重庆大学最便宜,每月10元;有的按流量计算,重庆师范大学每兆0.08元。二级单位网站建设完善、内容更新较快、网页设计界面友好。网络资源丰富,有校长邮箱、学生论坛、微博等。民办本科院校和普通专科建设基本到位,基本能够满足学校和师生的需求。如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内容丰富,网站功能齐全,数字资源丰富,有数字图书馆,数字网络办公,在线邮局等。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还有学术委员会网站。高职院校总体参差不齐,从经费投入上,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投入4000多万,工贸职业学院投入3214万,在同类高校尤为突出。

2.2 网络制度文化

本科院校有技术规范流程的17所,占85%;有安全措施防火墙的15所,占75%;有保障制度的14所,占70%。民办本科院校有技术规范流程的5所,占71%;有安全措施防火墙的2所,占28%;有保障制度的6所,占85%。高职专科院校有技术规范流程的22所,占55%;有安全措施防火墙的29所,占72.5%;有保障制度的24所,占60%。

2.3 网络精神文化

本科院校网络精神文化方面,100%都清晰体现办学理念、100%明确指导思想、100%标识特征鲜明、80%学术氛围浓郁、70%教风学风端正、80%有党建主题网站。高职专科院校97%清晰体现办学理念,仅1所没有校训;100%指导思想明确、90%标识特征鲜明,4所没有LOGO、60%学术氛围浓郁、65%教风学风端正、80%党建主题网站。

2.4 网络行为文化

本科院校网络行为文化方面,18所有学习资源,占90%;15所有生活资源,占75%;12所有交友平台,占60%;8所有娱乐资源,占40%。高职专科院校32所有学习资源,占60%;27所有生活资源,占67%;22所有交友平台,占55%;17所有娱乐资源,占42.5%。

2.5 网络载体文化

本科院校网络载体文化方面,8所有辅助教育平台建设,占40%;17所有辅助管理平台,占85%;18所有辅助服务平台,占90%。高职专科院校17所有辅助教育平台建设,占42.5%;27所有辅助管理平台,占67.5%;17所有辅助服务平台,占42.5%。

3 重庆市高校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

3.1 网络覆盖面窄, 校园网站缺乏特色

近几年, 各高校在校园网硬件建设方面投入很大, 实现了网络进办公室, 进实验室, 进课堂。部分高校还实现了网络进宿舍, 但大多数高校学生接触网络还是在机房和网吧。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 校园网不仅是人机交互的工具, 更是师生交流互 动的平台, 是学生接触社会的媒介。在我们举行的学生座谈会上, 不少学生反映他们之所以很少上校园网的主要原因是, 因为一些学校的校园网目前没有特色, 更新速度慢, 说教性太强, 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因此, 我们必须针对现实, 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 以此来留住学生。

3.2 网络文化宣传力度不够, 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缺乏

网络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学生应如何利用网络? 如何在网上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这些问题, 我们一直在抓。然而重管理, 轻建设是各高校的普遍现状。能大张旗鼓宣传, 并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的高校少之又少。调查中, 打开任一高校的校园网页, 充斥着的除了新闻就是信息, 除了通知就是会议, 如此单调的网络怎会留住新世纪的大学生? 学校重思想引导, 抓学生管理, 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 活动丰富多彩, 与网络相关的也有。然而当今的大学生在想什么, 在做什么,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他们眼里的校园文明、 校园文化价值是什么? 应该说, 老调重弹, 形式主义,缺乏创意的活动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 网络文化活动的匮乏无法充实学生的精神问题。

3.3 校园网络文化定位不准确, 教师网络文化水平不高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 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 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更加剧烈, 价值取向更加多元, 价值选择更加困难。而我们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 忽略了网络价值观念带来的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什么是校园文化? 什么是网络文化? 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其在学生素质教育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我们把握不准。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向学生传递网络知识的同时, 仅仅把网络当作了一个工具, 而忽略了网络的宣传、 引导作用, 忽略了良好网络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德育教育应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 教师要利用网络以其相应的网络文化, 将其发展成为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 推动素 质教育的平台。可见, 教师网络文化素质还需提高。

4 各高校缺乏有效的网络文化监督机制

由于其隐蔽性和虚拟状态, 网络让大多数人感到轻松随意, 无所顾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高校和社会对学生上网缺乏有效的监督, 而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型期, 对大多数事物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又存有好奇心理, 在缺乏高校的正确引导和监督下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久而久之造成了道德缺失, 人格缺失。调查中我们发现, 一些学生浏览过不良网站, 部分学生对网络游戏有依赖感, 少数学生对网络严重依赖, 已经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各高校健全网络文化监督机制, 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网络文化的现状篇3

[关键词]学者;网络;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学者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和重要力量,通过对北京、江苏、河北、黑龙江等四省学者进行调查,了解学者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看法,对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发展的态度,以及借助网络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形成调查样本,并对样本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结论,为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调查目的及意义

本次调查,以了解学者对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发展的态度,以及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现状为基本诉求。学者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了解学者对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的态度,以及应用网络传播传统文化的现状,对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

二、调查过程

首先,确定调查的具体方法。为了从开放的视角了解学者对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的认识,让学者对此问题从不同角度谈谈看法,本调查采用访谈的方法,即主要通过电话访谈、邮件访问、现场访谈等方式进行。

其次,确定调查对象。本调查是对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主体状况的一个把握,从事社科领域和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教研人员应该对这一问题有所关注,我们把调查的对象限定在从事社科领域和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教研工作人员,以高校教师为主。为了扩大调查对象范围,使调查结果更客观,我们选取了四省人员。我们选取的学者,长期从事社科和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且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对本次调查具有一定说服力。由此,我们对北京、江苏、河北、黑龙江等省份三十位学者进行了调查。从年龄构成看,访谈者以中青年学者(35—49岁)为主,所占比重为87%,50岁以上学者所占比重为13%。从学科构成看,访谈者的具体学科涵盖哲学、历史、中文、文化学、伦理学、教育学、图书馆学和计算机网络等学科领域。这些领域是和传统文化及网络文化相关的领域。从学历职称构成看,访谈者中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重高达80%,本科学历所占比重为20%。职称全部为副高职及以上。所以,无论从年龄、专业,还是职称上看,我们的选择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对我们所调查的问题进行有效和充分说明。

再次,设计调查问题。现实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与网络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致的,我们先从学者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的看法切入,进而深入到对网络中传承发展传统文化问题的认识。由此,围绕学者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的看法、对网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通过网络进行传统文化传播状况等方面展开,具体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2.传统文化哪些应该传承,哪些应该抛弃?3.网络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以及网络能否成为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载体?4.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实践情况。

三、调查概况及分析

本次调查,通过电话访谈、邮件访问、现场访谈等方式,与北京、江苏、河北、黑龙江等四省份三十位学者[1]进行了沟通交流,最终形成调查样本二十五份。针对这些样本,我们来进行分析。

1.学者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的看法

学者普遍表示传统文化当前传承发展的现状不理想。在我们的访谈中,大多学者认为,当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开始重视,但存在虚化的倾向。河北历史研究学者姜教授认为,“目前网络中的传统文化消极的、封建的东西太过。西方文化、非主流文化,甚至、不客观的观点也很多,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存在虚热。”黑龙江科技教育学者闫教授表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和国外差距很大。韩国、新加坡从骨子里尊重传统文化。”并进一步指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多的是认同西方文化,源于对教学体制建设的忽视。教学缺位,体制机制的缺乏,使传统文化遗失。”黑龙江文化研究学者高教授从自身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感到,“目前人们对什么是传统文化精髓,并非所有人都了解。”从学者们的回答可见,学者们认为当前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很不理想。

2.学者对传统文化哪些应该传承,哪些应该抛弃的见解

学者普遍表示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黑龙江闫教授提出“对传统文化精华糟粕的判断,应该辩证看待。现代我们认为的糟粕,对当时有积极作用,就是精华。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要有重点。当然,传统文化中包含一以贯之的核心内容。但重要的是,一定要结合时代。”学者还从个人教学和研究的实际,提出传统文化哪些应该继承,哪些应该抛弃。北京文化研究学者高教授认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很多,值得继承,比如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念;刚劲有为的人生理想;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格;家国一体的国家意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等。应该抛弃的是:滑头哲学;混世观念;等级意识;专制文化。”黑龙江高教授认为,“儒家所主张的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积极入世的精神对现代人的道德修养,以及责任意识有积极作用。道家对生命本性的尊重,以及人回归自然,融于大自然之中的生命体悟,对现代人的浮躁心态,紧张节奏下的心理压力,有疏导作用。而尊卑、官本位、专制应该抛弃。”从调查可以看出,学者普遍表示要辩证对待传统文化,但对于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给予了不同解答。

3.学者对网络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用的态度

大多学者表示网络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积极意义。江苏文化研究学者林副教授表示“文化如果是观念或思想,或是涉及关联观念或思想,那就当然可以;网络只是信息手段而已,能传播思想信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等。”河北姜教授表示网络在推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很大。并进一步指出博客效果最好。因为“网站只代表网站的或办网站个人的观点,我们只能接受。博客可以让人们进行争论,能够深化。”黑龙江闫教授认为,“网络是最好的载体。能够推荐、介绍传统文化。”指出“文化本质是追求自由,网络是自由的最大体现。网络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最好的结合。而且深受青年人喜爱。应该创建大型的、好的网站,形成样板,让人们普遍接受。从实际看,要扩大传统文化网站的影响。总之,要有高层进行统一部署,加强系统工程建设,使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学者在肯定网络对传播传统文化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提到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河北姜教授指出,“目前,网络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消极的、封建的东西太多。西方文化、非主流文化,甚至、不客观的观点比比可见,对高校教师和大学生造成一定影响。感到很担忧,呼吁国家管理部门加强高校教师管理,加强网上文化管理。”也有学者认为主要应该对网络加强监管,至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太认可。黑龙江某中医药大学方副院长认为“网络更多是负面,要加强监管。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关键是国家要重视,要做好引导。”从这个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少数学者认为网络文化负面影响更大,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多数学者认为网络在传播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主张应该利用网络载体传承发展传统文化。

4.学者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现状

学者普遍表示尚未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从我们的访谈中看,学者们经常使用网络,网络在其工作中不可缺少。但在通过网络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大多学者表示没有为之付出实践,北京高教授表示,“目前主要通过课堂和讲座传播传统文化,建立网络论坛还没有成熟的条件,主要是时间不允许,另外这种传播的自觉性还不够。我可能会再退休之后,设立网站或开启博客传播传统文化。”河北姜教授表示,“不会在网上发表观点。网上的东西太多,太杂。网络舆论压力也很大,如果观点不符合网友口味,会遭到网友的群攻。不愿和一些偏见者进行争论,觉得很难争论清楚。”也有学者表示进行着实践,林教授在论坛、博客中发表见解,进行传统文化传播。

四、结论

学者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中青年学者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网络新技术的高应用群体。了解学者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的看法、应用网络情况,以及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现状,对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学者普遍表示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理想,认为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学者普遍认为网络已经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要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与发展;3.在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的实际之中,多数学者并未为之付出实践,极少数学者正在借助网络传播传统文化。

注释:

[1]访谈对象皆真实存在,我们隐去了访谈对象的称谓和身份信息,只表明其研究方向。

网络文化的现状篇4

论文关键词:网管 网络管理 web网络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技术在部队的广泛应用,随着业务拓展以及与社会宣传需要,政府单位在网络方面的应用越来越重要,网络管理也凸显其重要地位。本文从网管技术网管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技术在部队的广泛应用。随着业务拓展以及与社会宣

传需要,消防部队在网络方面的应用越来越重要,网络管理也凸显其重要地位。下面,我就网络管理技术进行一些表述和探讨。

网络的作用在于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为了确保正确、高效和安全的通信,我们必须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这里就提出了网络管理的概念。

网络管理是指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使其能够有效、可靠、安全、经济地提供服务。网络管理包含两个任务,一是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二是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通过监测可以了解当前状态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瓶颈和潜在的危机;通过控制可以对网络状态进行合理调节或配置,提高性能,保证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的发展,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始大规模的建立网络来推动电子商务和政务的发展,伴随着网络的业务和应用的丰富,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也就变得至关重要。人们普遍认为,网络管理是计算机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尤其在大型计算机网络中更是如此。网络管理就是指监督、组织和控制网络通信服务以及信息处理所必需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其目标是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持续正常运行,并在计算机网络运行出现异常时能及时响应和排除故障。

在网络管理中,一般采用管理者-的管理模型,在网管工作站上的管理者(也称为管理系统)向位于被管理设备内部的发送管理操作的指令,收到后,将发来的命令或信息请求转换为该设备的内部指令,完成管理操作,并返回结果信息。同时,也可以主动向管理系统发送通知信息,将被管理设备上的事件信息或故障信息告诉管理者。一个管理者可以域多个相连进行通信;而一个也可以接受多个管理者发来的管理操作,但必须协调好多个操作。

一、网络管理的发展趋势

网络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满足运营商及用户对网络的有效性、可靠性、开放性、综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随着网络互连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管理技术自身也在不断发展。目前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管理集成化:允许用户从单一平台管理各种协议的多种网络,通过一个操作平台实现对多个互连的异构网络的管理。

(二)网络管理的智能化: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维护、诊断、排除故障以及维持网络运行在最佳状态,如处理不确定问题、协同工作、适应系统变化并能通过解释和推理对网络实施管理和控制。

(三)网络管理的实时性:提供实时的动态资源管理和控制。

(四)分布式网络管理是网络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二、网管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管理WEB化。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融合了WEB功能和网络管理技术,允许网络管理人员通过与WWW同样形式去监视网络系统,通过使用WEB浏览器,管理人员在网络的任何节点上都可以方便配置、控制及访问网络,这种新的网络管理模式同时还可以解决异构平台产生的互操作问题。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提供比传统网管界面更直接,更易于使用的界面,降低了对网络管理操作和维护人员的要求。

(二)网络管理层次化。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SNMP管理机制的弱点被充分暴露出来。SNMP是一种平面型网管架构,管理者容易成为瓶颈。传输大量的原始数据既浪费带宽,又消耗管理者大量的CPU时间,使网管效率降低。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管理者与之间增加中间管理者,实现分层管理,将集中式的网管架构改变为层次化的网管架构。

(三)网络管理智能化。随着网络结构和规模的日趋复杂,网络管理员不仅要有坚实的网络技术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网管经验和应变能力。现代网络管理正朝着网管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化网络有能力综合解释底层信息,对网络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智能化网管能够根据已有的不很完全、不很精确的信息对网络的状态做出判断。

(四)集成系统管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把它们集成在一起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很多网络管理系统厂商正努力实现的。事实上,Sun已经将其网络管理产品Solstice定义为“基于企业管理的策略”,包含了系统管理和网络管理的产品。这样的方案将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的欢迎,把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结合在一起,最终将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

参考文献:

[1]崔海涛,王童童,贺靖民.IP网络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和描述电信建设[J].2003,6

网络文化的现状篇5

【关键词】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ODN;现状;优化对策

为进一步探索移动运营商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优化对策,本文选取某市区移动公司作为案例,简要分析移动运营商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现状,然后基于现状分析并提出几点有效的移动运营商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优化对策。据了解该市区的移动公司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率、接通率等指标,与其他区域的移动运营商相比都较高,其移动通信业务份额在全市区域的86%,并且为基于手机通信业务基本饱和的前提下,开发社区接入、政企、集客等全业务市场,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就意味着该移动公司要不断优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1ODN等全业务网络现状分析

通过本文研究案例———某市移动公司的移动通信网络、移动通信业务等相关数据资料总结出ODN等全业务网络现状表现。

2ODN等全业务工程管理现状分析

根据实例移动公司在2014年ODN网络建设进度慢、ODN网络没形成生产力等现状,归纳总结出ODN等全业务工程管理现状,具体如下:

①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指导已经与固网建设思路及指导原则相背离,导致该移动公司的网络建设缺乏正确建设思路与指导方法;

②对网络建设的重视还不够高,因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作人员出现一人兼多职的现象,导致网络建设进度缓慢,影响全业务工程项目的建设;

③网络规划缺乏大局观念,进行网络建设时,并没有提前与其他移动运营商进行网络匹配,加之网络建设管理采用的是烟囱式管理模式,导致不同网络之间出现壁垒,影响网络的覆盖率,对于大型的移动运营商还会导致大量的光缆浪费;

④移动运营商进行网络规划和施工,并没有及时与光交箱施工单位以及光缆施工单位进行交流与沟通,导致光交箱施工与光缆施工毫无沟通;

⑤全业务工程项目的投资管理混乱,没有意识到网络建设的必要性,进而阻碍了全业务工程项目建设难以推进;

⑥网络规划与建设没有进行工程总结与评估,导致全业务工程项目规划与建设出现盲目性,不利于市场份额的提高。

3移动运营商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优化对策分析

结合前面通过某市移动公司的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分析并提出以下几点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优化对策,具体如下:

3.1确定ODN网络建设目标并制定合理的实施流程

3.1.1建设目标

根据移动业务需求,结合现时代较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基于现有的网络基础上确定相应ODN网络建设目标。可以以树形ODN网络架构为主,通过一级或二级分光的方式。FP主干光节点的作用在于将多条配线光缆汇聚到光交接设施上(如网机房、光交接箱等);DP配线光节点的作用在于调配和收敛纤芯;AP用户光节点的作用在于将重要的基站业务接入。

3.1.2建设流程

①进行ODT区域分区,即将划分区域内的家庭客户、政企客户和基站客户的现状资料收集,然后预测出各种用户在期末能达到的网络应用数据,并对不同区域内的道路、河流和铁路等进行区域网络划分;

②OLT节点规划,了解已规划化完区域内的机房情况,然后选择最适合的机房作为OLT节点;

③主干光节点及光缆规划,先根据综合业务区的用户分布情况及路由情况,设置相应的主干光节点,然后再根据节点的位置、管道路由等确定主干光缆的物理路由;

④用户光节点规划,基于以上步骤,对每一个用户都建立相应的光节点,并配置相应的光缆,以实现用户之间的相互联系。

3.2优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3.2.1提高对ODN等全业务网络建设的重视度

①移动运营商领导应该提高对ODN等网络建设的重视度,并将关于ODN网络建设的考核指标修正并完善;

②完善与ODN网络建设相关的生产能力考核指标;

③建立健全专业化、系统化的项目管理体系,以实现对ODN等全业务网络的高效建设与正常运维;

④要加强全业务中心与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联系,以促进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与网络建设的协调性及统一性。

3.2.2做好前期的ODN项目建设及管理评估工作

①要对ODN网络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并进行系统性评估和验收,以保证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性,促进移动运营商发展;

②在梳理完成的基础上,根据移动运营商的总体ODN规划目标及相关建设流程,将不能完成的规划目标向后推进延续1个年份,即当年不能完成的全业务工程项目建设目标,可以推导第二年完成,但第二年实现规划目标时一定要根据第二年的实际情况对规划目标及相应的建流程进行合理化调整;

③后续ODN规划与建设中,一定要遵守为用户提供最佳网络通讯服务原则,实现网络资源建设综合效益。

3.2.3做好管道资源的梳理工作

①要定期对ODN项目可研阶段的断头管道和断点管道进行全面梳理;

②要在每一个管理阶段都进行目标确定,并将断头断点的管道运用到ODN网络建设中,以降低管道资源的浪费;

③提高网络的厚薄覆盖率,要根据用户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将网络以厚覆盖、薄覆盖两种方式进行覆盖。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文的实例分析了解到,移动运营商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目前还存在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偏离固网建设思路与指导原则、网络规划缺乏大局观念、光交箱施工单位与光缆施工单位沟通不畅等问题,所以要从ODN网络建设目标及流程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等方面优化移动运营商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裴春生.甘肃移动全业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流程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

[2]蒋友文,杨刚.某地移动运营商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与优化[J].广东通信技术,2016,36(3):47~50.

[3]徐叶芳.全业务新竞争态势下移动运营商营销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5X):40~41.

[4]周良.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项目管理优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5]杨柳.全业务环境下移动运营商的竞争策略[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4(5):53~55.

[6]蒋友文,杨刚.全业务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变革[J].通信企业管理,2016(2):69~71.

网络文化的现状篇6

关键字:物联网;全局收益;状态空间;切换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network selec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maximum global revenue for the 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 The sum of instantaneous revenue in each handoff decision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sum of instantaneous revenue over state spaces, so that in each handoff decision, only the current network status information should be collected by nodes to calculate the target network which can achieve global optimum optimization.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global revenue obtained by our proposed method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the maximum instantaneous revenue using the traditional method. Therefore, the proposed method guarantees the quality of service (QoS) of the IoT and improves the network utilization.

IoT; global revenue; state space; handoff

S着需求的提升和技术标准的成熟,物联网行业进入爆发期。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将接近280亿个,物联网市场将实现超过1.7万亿美元的营收[1]。物联网的通信技术有很多种,从传输距离上区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短距离通信技术,代表技术有ZigBee、Wi-Fi、Bluetooth、Z-wave[2]等,典型的应用场景如智能家居;另一类是广域网通信技术,业界一般定义为低功耗广域网(LPWAN)[3],典型的应用场景如交通、物流、健康医疗、零售、抄表、智慧农业和工业制造等领域。窄带物联网(NB-IoT)[4]即是2015年9月在第3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标准组织中立项提出的一种新的窄带蜂窝通信LPWAN技术。

NB-IoT构建于蜂窝网络,只消耗大约180 kHz的带宽,可直接部署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网络、宽带码分多址(WCDMA)网络和长期演进(LTE)网络中[5],以降低部署成本,实现平滑升级。支持待机时间长,对网络连接要求较高设备的高效连接。NB-IoT具有广覆盖、多连接、低速率、低成本、低功耗、优架构等特点,是一种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新兴技术。

目前,NB-IoT的研究集中在优化部署模式,增强覆盖,减少网络时延和降低功耗等方面。如在文献[6]中,作者着重描述了NB-IoT网络节点的上下行信道划分以及频率资源分配。在文献[7]中,作者分析了NB-IoT不同模式下的节点通信性能、覆盖范围以及功耗。文献[6-7]都是把NB-IoT部署在LTE网络中进行讨论的,然而实际上NB-IoT往往是部署于GSM网络、WCDMA网络和LTE网络组成的异构网络中。不同制式的网络有着不同的网络容量、带宽和开销,NB-IoT节点传输不同速率的数据时切换到最适合的网络能有效减少系统开销,提高网络效率,这就产生了网络选择的决策问题。节点的业务类型、网络的状况以及系统表现都是影响决策的因素,而进行决策带来的益处是网络负载的均衡和系统开销的降低。这些收益随时间改变因而是瞬时收益,业务持续时间内各决策时刻瞬时收益的和称为全局收益。全局收益最大则网络选择的决策最优。文献[8-10]中分别使用了博弈论、决策树和层次分析的方法解决异构网络中的网络选择决策问题,但这些方法都着眼于决策时刻的瞬时收益而非全局收益,会出现各个决策时刻瞬时收益最大但是全局收益并非最大的情况。对于这类情况,文章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局收益最大的网络选择方法,将各个切换时刻的瞬时收益的和转化为状态空间上瞬时收益的和,使得NB-IoT中的物联网节点业务通信全局收益最大,从而保证了节点的业务质量,提高了网络效率。

1 基于全局收益最大的网络

选择方法

NB-IoT基站侧可以直接使用现网的LTE站点和设备,带内部署模式可以利用LTE载波中任意频段的资源块传输数据,无需使用单独的频带。文章中,我们提出的全局收益最大的网络选择方法正是基于NB-IoT节点可以通过2G/3G/4G网络的频带来传送业务信息这一特点,实现节点根据不同速率业务来切换不同的传输网络,从而达到降低系统开销的目的。接下来我们对基于全局收益最大的网络选择方法进行讨论分析。

1.1 瞬时收益和全局收益

我们讨论的是由GSM网络、WCDMA网络、LTE网络构成的异构网络中,物联网节点两类基本的通信业务:极低速率业务(如上传天气测量数据等)和中等速率业务(如软件更新等)的收益情况。使用网络提供速率和网络的剩余带宽作为瞬时收益,可以较好地反映节点业务质量和网络负载均衡。显然,瞬时收益依赖于当前状态。

给定当前状态为[si],它可以反映出网络的实时信息,[i=1,2]分别表示极低速率业务和中等速率业务。若切换的目标网络为[a],则瞬时收益函数可以定义为:

其中,[Ria]表示[i]类业务切换的目标网络[a]的速率收益;[Wa]表示目标网络的系统带宽;[Bsi,a]表示当前状态[si]下目标网络[a]的剩余带宽;[?ia]表示目标网络中[i]类业务所占的带宽[11], [a=1,2,3]分别表示GSM网络、WCDMA网络、LTE网络。

速率收益[Ria]的计算公式如式(2):

[Ria=1 i=1lnca+1 0≤ca

其中,[ca]是目标网络a所提供的速率;[Ci] 是[i]类业务所要求的速率。

剩余带宽[Bsi,a]就等于网络的系统带宽[Wa]减去节点网络中已经存在的业务所占用的带宽,因此剩余带宽的计算公式如式(3):

[Bsi,a=Wa-iNia??ia] (3)

[Nia]表示目标网络[a]中存在的[i]类业务的数目。

式(1)所定义的瞬时收益函数,综合了目标网络提供速率的收益以及剩余带宽的收益。当网络提供速率低于业务要求速率时,瞬时收益随网络提供速率以指数形式增长,当网络提供速率高于业务要求速率时,瞬时收益不变。而剩余带宽越高,瞬时收益越高。

若[i]类业务的初始状态为[s0i],各决策时刻的状态为[sti],各决策时刻所选择的目标网络为[ati],呼叫持续时间为[Ti],切换算法为[π]时,则呼叫的全局收益函数[12]为:

[vπs0i=ETit=1Tirsti,ati] (4)

其中,[π]表示一种节点业务持续时间内的网络选择方法,也就是在各个决策时刻根据当前状态指导物联网节点进行切换的方法;[ETi]表示求关于节点业务持续时间期望。式(4)中的[rsti,ati] 用式(1)中定义的瞬时收益函数来计算。

1.2 决策模型的建立

为了解决物联网节点业务在其持续时间内收益最大的问题,我们建立如下决策模型:每个业务在其持续时间内,都要经历多次切换,业务在各个决策时刻根据当前的状态计算全局收益,若全局收益最大的网络与节点当前所处的网络不同,则发生切换,否则留在原有网络,其过程如图1所示。

根据式(4)可知,为了计算业务在其持续时间内的全局收益,需要将各个决策时刻的瞬时收益累加。那么,为了确定各个决策时刻,我们将[i]类业务的节点的持续时间离散成[Ti]个等间隔的时间段,间隔为[τ]。如图2所示,在每个时间段的开始时刻,我们可以进行切换判断,即切换的触发时刻为每个时间段的开始时刻。因此,决策时刻序列可表示为[?=1,2,…,Ti] 。

若假设[i]类业务的离散的呼叫时间段数目[Ti]服从均值为[11-φi] 的几何分布,则式(4)可化为:

最优化的问题就是全局收益最大的问题,若方法[π?]表示最优网络选择方法,则对于任意选择方法[π],都有[vπ*s0i≥vπs0i],且在任意切换时刻t,方法[πt=π*]。我们的目的就是求出一个最优网络选择方法[π*],可使得式(5)的值最大。

1.3 最优网络选择方法的求解

1.3.1 状态空间的定义

网络的系统带宽和网络中各类业务的等效带宽都是确定的,只有网络中各类业务的数目是实时的。因此,我们将当前状态定义为当前各个网络中各类业务的数目组成的集合。而当前的状态是状态空间中其中一个,那么,我们定义状态空间为各个网络中各类业务的数目的所有可能情况,表示为式(6)。

其中,[1,2,3]表示业务当前所处的网络,分别为GSM网、WCDMA网和LTE网;[mi,j] 表示网络[j]中已存在的[i]类业务的数目;[W1]、[W2]、[W3] 分别表示GSM网、WCDMA网和LTE网的系统带宽;[?ij]表示网络[j]中[i]类业务所占的带宽,[i]、[j]的含义与[mi,j]中的相同。

我们认为GSM网只能承载极低速率业务,而WCDMA和LTE网均可承载极低速率业务和中等速率业务,因此,[i]、[j]的取值组合限定在式(6)的[i,j∈1,1,1,2,2,2,1,3,2,3]条件中。对于可以承载多种业务的WCDMA网和LTE网,[i]类业务的呼叫数除了被[Wj?ij]限定外,还要保证系统资源足以承载各类业务的呼叫,即各类业务的数目所占用的资源小于等于系统资源。

因此,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可以将剩余带宽的计算式(3)细化为:

[Bsi,j=Wj-imi,j??ij] (7)

其中,[mi,j]表示的是[j]网络中存在的[i]类业务的数目,可以从当前状态中获得。

1.3.2 状态转移概率的计算

给定当前状态,根据式(1)可以计算出业务的瞬时收益,根据式(5)可以计算出业务的全局收益,而式(5)中时间的最大取值为无穷,因此无法直接计算其全局收益的值。为了计算全局收益,将式(5)中时间上的瞬时收益的和转化为状态空间上的瞬时收益的和进行求解。

在求解状态空间上的瞬时收益的和之前,需要知道处于各个状态的概率。若已知当前状态,则下一时刻的状态与当前状态有关,我们可以利用状态转移概率来计算各个状态的概率。

假设物联网节点业务的到达和离去都是服从泊松分布的,根据泊松分布的特性,该节点每次只能处理一个业务请求,只能有一个业务进入节点或者离开节点或者发生切换。业务的到达率和离去率分别为:[λii=1,2]和[μii=1,2]。

由于业务的到达和离去均服从泊松分布,则当前有n个业务,下一时刻有n+1个业务和n-1个业务的概率分别为:[Pn+1,n=λie-λi]和[Pn-1,n=μie-μi],业务数保持不变的概率为[Pn,n=1-λie-λi-μie-μi]。给定当前状态[si=j,m11,m12,m22,m13,m23]和切Q的目标网络[a],极低速率业务转移到状态[s,i] 的转移概率如下:

其中[P1=1-λ1e-λ1-μ1e-μ1],[P2=1-λ2e-λ2]

[-μ2e-μ2],同理可算出中等速率I务的转移概率。

1.3.3 最优化函数和数值迭代算法

对于[i]类业务,给定初始状态[s0i],令[vs0i]表示全局收益的最大值,则有:

[vs0i=maxπ∈∏vπs0i] (8)

将时间上的瞬时收益的和转化为状态空间上的瞬时收益的和,即可表示为节点当前时刻所处状态的瞬时收益与下一时刻所有可能状态的全局收益的和。

式(9)的解就是全局收益的最大值。

求解该最优化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数值迭代算法、线性规划、算法迭代等等。由于数值迭代算法是应用最广泛,最容易理解,容易编程实现的算法,所以我们采用数值迭代算法求解式(9),具体操作如下:

(1)对于状态空间中的任意状态[s]令[v0s=0] ,指定[ε>0] ,k=0;

(2)对于各个状态[s],计算

(3)如果[vk+1-vk

(4)对于状态空间中的任意状态[s],挑选目标网络a,使得[rs,a+s,∈SλPs,s,avk+1s,] 最大,记为:

对于物联网节点,根据网络所提供的状态空间的信息,对于状态空间中的各个状态,利用上述数值迭代算法,可以计算该状态所对应的切换目标网络,这就是我们求得的最优网络选择方法,目标结果和时间无关,只和状态相关。

2 仿真与结果分析

对于瞬时收益最大值的和,我们定义为:

[v,s=t=1NmaxrXt,Yt] (10)

其中,[Xt]为[t]时刻节点所处的网络,[Yt]为[t]时刻业务切换的目标网络。

由假设可知,业务的到达和离去都是服从泊松分布,其到达率和离去率分别为[λii=1,2]和[μii=1,2],令[λ1=λ2=3.4],[μ1=μ2=0.1],[i]类业务的持续时长[Ti]是服从均值为[11-φi]的几何分布的随机数,令[φ1=φ2∈0.9,0.95,0.97,0.98,0.985]。假设,极低速率业务的初始状态为[1 1 0 0 0 0 ],中等速率业务的初始状态为[2 0 0 1 0 0]。根据式(9)和式(10)分别计算全局收益的最大值、最大瞬时收益的和,结果如图3、图4所示。

由图3、图4可知,对于极低速率业务和中等速率业务来说,无论[φii=1,2] 取何值,该类业务的全局收益的最大值均大于最大瞬时收益的和,也就是说文中提出的基于全局收益最大的网络选择方法与节点的业务持续时长无关,无论节点的业务时长是多少,本方法都优于原有的网络选择方案,达到了保障物联网节点业务质量的效果,提高了网络效率。图中的曲线之所以变化幅度比较大,是因为节点的业务时长[Ti]是随机变化的,时间越长,节点的最大全局收益、最大瞬时收益的和越大。

3 结束语

文中我们讨论了NB-IoT的物联网节点在异构网络中的网络选择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局收益最大的网络选择方法,将各个切换时刻的瞬时收益的和转化为状态空间上瞬时收益的和。因此,在各个切换时刻,节点只需收集当前的网络状态信息就可计算出切换的目标网络,达到全局最优,保证了物联网节点的业务质量,提高了网络利用率。随着NB-IoT相关研究的开展深入和企业资源的大力投入,NB-IoT会进一步完善,在不同的垂直行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开启万物互联的新领域、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纪伟. NB-IOT的发展现状及运营商发展策略[J]. 通讯世界, 2016(21): 71-72

[2] 戴国华, 余骏华. NB-IoT的产生背景、标准发展以及特性和业务研究[J]. 移动通信, 2016, 40(7):31-36. DOI: 10.3969/j.issn.1006-1010.2016.07.007

[3] CARLOS A, TRASVINA M, RUBEN B, et al. A Network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LoRa Modulation for LPWAN Sensor Devices[M]//BICK M, KUMMER T F. Ubiquitous Computing and Ambient Intelligence. Germany: Springer, 2016:174-181. DOI: 10.1007/978-3-319-48799-1_21

[4] 赵静.低速率物联网蜂窝通信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移动通信,2016,40(7):27-30.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6.07.006

[5] 陈博, 甘志辉. NB-IoT网络商业价值及组网方案研究[J]. 移动通信, 2016, 40(13):42-46.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6.13.009

[6] MANGALVEDHE N, RATASUK R,GHOSH A, et al. NB-IoT Deployment Study for Low Power Wide Area Cellular IoT[C]// IEEE Annual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USA: IEEE, 2016:1-6. DOI: 10.1109/PIMRC.2016.7794567

[7] RATASUK R, VEJLGAARD B, MANGALVEDHE N, et al. NB-IoT System for M2M Communication[C]//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 Workshops. USA: IEEE, 2016:428-432. DOI: 10.1109/WCNCW.2016.7552737

[8] FU S, LI J, LI R, et al. A Game Theory Based Vertical Handoff Scheme for Wireless Heterogeneous Network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Ad-Hoc and Sensor Networks. USA: IEEE, 2014:220-227. DOI: 10.1109/MSN.2014.37

[9] WANG S, FAN C, HSU C H, et al. A Vertical Handoff Method via Self-Selection Decision Tree for Internet of Vehicles [J]. IEEE Systems Journal, 2014(99):1-10. DOI: 10.1109/JSYST.2014.2306210

[10] 方w, 李云. 无线异构网络的垂直切换判决算法[J]. 通信技术, 2010, 43(6):137-139. DOI: 10.3969/j.issn.1002-0802.2010.06.046

[11] 张志飞, 刘崇春. 一种新的等效带宽估计方法[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1, 38(5): 616-619

[12] STEYENSNAVARRO E, WONG V W S, LIN Y. A Vertical Handoff Decision Algorithm for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07, 57(2):3199-3204. DOI: 10.1109/TVT.2007.907072

[13] 魏欢. 浅谈基于TD-LTE的移动流媒体业务[C]// 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下). 内蒙古: 呼和浩特, 2012:486-489

[14] STEYENSNAVARRO E, Wong V W S. Comparison between Vertical Handoff Decision Algorithms for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C]//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USA: IEEE, 2006:947-951. DOI: 10.1109/VETECS.2006.1682964

网络文化的现状篇7

关键词:有氧健身操 网络成瘾 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b)-0220-02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人们更多的接触到了网络。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轨迹都有可能有巨大的影响。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必须给予关注和高度重视的事情。

1 网络成瘾概述

1.1 网络成瘾的定义

网络成瘾是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而产生出的一种心理和社会现象,学界认为其主要包括网络色情、网络游戏、网络关系等成瘾的类型。笔者认为,所谓网络成瘾,就是由于使用者对于使用网络的一种着迷并且难以抗拒再次使用的状态,主要是由于使用者对于网络无节制的重复使用而导致的。网络成瘾者心理与生理上都极度依赖上网所带来的,并且产生想要增强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

1.2 网络成瘾的危害

首先,网络成瘾会影响成瘾者的身体健康。由于W络成瘾者不能自觉控制上网时间,其上网的时间长且非常频繁,往往达到人体极限程度,缺乏必要的锻炼和休息,使得生活规律被彻底打乱,生物钟失常,从而对网络成瘾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损伤。例如视力下降、营养不良、睡眠障碍、疲劳乏力、智商下降、肌肉和关节劳损、脊柱弯曲等。长时间上网不注意休息和饮食甚至还可能引起心脑血管和胃肠道等疾病。尤其是青少年,其处于身体成长最关键的阶段,各项生理指标都处于发展状态,网络成瘾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视力以及正在发育中的骨骼。

其次,网络成瘾会影响成瘾者的心理健康。网络成瘾往往导致成瘾者产生认知不协调,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心理变异,导致成瘾者信息选择失度、情感自我迷失、道德意志弱化、行为角色混淆,大大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塑造。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使得成瘾者在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方面会产生明显的障碍。有些网络成瘾者甚至将游戏中的角色带入到现实生活中来,被网络游戏的角色所同化,出现自杀、自虐、校园暴力等现象,甚至导致违法犯罪行为。此外,由于沉迷于网络,大多数网络成瘾者心理素质较差,遭受挫折或者面对压力时往往不能沉着应对,无法适应现实生活,更难以应付复杂的外界环境。

2 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

2.1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性别差异

网络成瘾是目前高校教育中的重要课题,其给男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多于女性。首先,男生对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等方面的兴趣通常高于女生且所花费的上网时间也往往更长;女生则在更喜欢网络购物、在网络上观看影视节目等。其次,女生的自律能力通常比男生强很多。这也是男生的网络成瘾的几率大大高于女生。

2.2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年级差异

二年级和三年级大学生的成瘾几率比一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的成瘾几率要高很多。这主要是由于一年级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学习的任务比较繁重,学习的兴趣和氛围也十分强烈,上网时间比较少。四年级的大学生则面对着实习、找工作、考研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上网时间也就相应的减少了。与此同时,二年级、三年级大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较少,学习压力小,暂时也不必考虑找工作、实习和考研等,因此就将更多的时间的花费在网络上。因此,应该更加重视二年级和三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

2.3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专业差异

从专业角度而言,理工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几率比文科类大学生的成瘾几率要高很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理工科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理工科学生要获取更多的网络知识,因此他们接触网络的机会多,所花费在网络上时间自然也多;其二,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中往往男生数量多于女生特点,性别比例的差异导致理工科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也较文科类大学生高一些;而文科类大学生中则与之相反,女生数量多大于男生数量,这使得文科类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率要低。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要更加注意引导和控制理工科学生的上网时间和上网频率。

3 有氧健身操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效果分析

有氧健身操能有效减轻网络成瘾症状,提高身体素质,改善心理状态,对网络成瘾者身心健康状态有着积极影响。

3.1 有氧健身操对网络成瘾症状的影响

有氧健身操契合了很多现代社会的价值元素,是一项审美情趣高、音乐动感、节奏感强的运动,能够促进人际沟通、充分表现自我。其能够有效减轻网络成瘾症状,尤其对于部分有心理障碍的网络成瘾大学生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运动能增强人的活力,活跃人的精神从而促进身体健康。有氧健身操能转移参加者注意力,锻炼其意志,能够给参加者带来愉悦感和幸福感,从而为其提供心理保障。此外,有氧健身操通过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取代虚拟的网络世界,有利于增强参加者的协调配合意识,更有利于减缓孤独感,增加人际交往从而减少上网冲动。

3.2 有氧健身操对网络成瘾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有氧健身操通过同性与异性间相互交流与互动增强了锻炼的氛围,能有效缓解虚拟网络世界带来的空虚感,使参加者逐渐发现现实的沟通交往的乐趣,使得网络社交逐渐淡化。展现出人体美、动作美、音乐美和艺术美的有氧健身操还能提高参加者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和审美情趣,使其将注意力从虚拟网络世界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3.3 有氧健身操对网络成瘾者身体素质的影响

有氧健身操练习者心率一般控制在每分钟130-180次,绝大部分能量都通过有氧呼吸供给。长期参加有氧健身操能增加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另外,有氧健身操还能有效增强心泵功能,提高肺活量、通气功能和血液携氧能,从而明显改善网络成瘾者的有氧耐力。通过长期的有氧健身操锻炼,能增加参加者的肢体力量,加强参加者的协调性加强,提高参加者机体本体感觉。

4 结语

通过一定的有氧健身操锻炼,能有效提高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应根据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不同状况采取不同干预手段,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体育项目锻炼,帮助他们发现现实生活的美好,逐渐使他们减少上网行为,塑造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宫家秀,郝利玲.安徽省大、中学校健美操开展现状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169-171.

[2] 魏秀芳.高校女子健美操选修课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5(21):187-189.

[3] 隋晓斌.健美操教学在高校体育中的独特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2(26):313-316.

网络文化的现状篇8

1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原因及特征

1.1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原因

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是指网络信息资源中情报的有效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衰减,利用率逐步降低。这与传统文献的老化一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因素很多,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情报学家M.劳恩曾说过:“文献增长得越快,文献的半衰期就越短。”信息资源的增长和老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信息资源的动态变化。众所周知,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极其惊人。以我国为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2002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总数为157,091,220个,字节总数为2,877,754,095KB[1];2003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总数为311,864,590个,字节总数为6,059,431,526KB[2];到2004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总数就达到了650,682,300个,字节总数增长到20,537,214,718KB,与2003年相比,增幅分别为108.6%和238%[3]。

(2)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是指网络信息资源在载体形态、数据组织方式、网址等外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所含知识和情报在内容上的变化。1998和1999年,Bar-Ilan和Peritz对信息计量学领域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研究表明,在6个月内近50%的网页发生了变化[4];而WallaceKoehler的观察结果更为显著,他发现97%的网站6个月内会发生变化,如观察时间为1年,则比例上升为99%。对于网页而言,这组数据分别为98.3%和99.1%[5]。应该指出的是,网络信息资源更新并没有引起网络信息资源总量的增长。

(3)网络信息资源的消失。网络信息资源的消失是指网络信息资源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被从系统中删除,不能再被访问和利用。文献[4]表明,68%的网页1年内将被从网上移除;而文献[5]发现,有12.2%的网站和20.5%的网页6个月后不能再被访问到。1年后,分别上升到17.7%和31.8%。并且,每周有0.5%的网页和网站消失。与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不同,网络信息资源的消失意味着网络信息资源总量的减少。

(4)替代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随着人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运动规律认识水平的提高,原有的知识不断被完善和突破。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信息需求的共同推动,网上信息的加工深度越来越大,原有的知识和情报被包含在新的知识和情报之中,因而,原来不完善、不全面的陈旧信息资源逐渐不再被利用。替代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有信息资源的更新和消失,而表现为网络信息资源中,蕴含新知识和情报的信息的出现和信息总量的增长。

(5)网络信息资源的吸引力。网络信息资源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网络信息资源所揭示和反映的对象所处的发展阶段。处于诞生和发展初期的事物,相关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往往呈指数增长,老化遵循负指数函数关系。进入成熟期后,信息的增长速率变小,老化曲线也变得平缓,半衰期加长。当对该事物的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出现质的飞跃,相关信息的增长进入新一轮的指数增长阶段,相应的,老化曲线也恢复成负指数曲线。二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受关注程度。对于网络信息资源所揭示和反映的对象而言,受关注程度越高,往往意味着知识更新越快,半衰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对于网络信息资源自身而言,其受关注程度遵循“Winnertakesall”法则,受关注程度越高的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越短,也就是说信息更新越快,质量和数量也稳步提升。

1.2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特征

网络信息资源老化与传统文献资源老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的差异,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

(1)非累积性。传统文献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存在的永续性,即使这些载体上的知识和情报完全失去了使用价值,它也不会消失。原有信息的修正与更新、替代信息的生产以及新信息的产生必须依靠新的载体。因此,传统文献资源从数量上来说,总是不断增长的。而网络信息资源则不然。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是介于产生后永续存在与即刻消失两种状态之间的第三类信息,它的更新和消亡是其存在和运动的常态。在网络环境下,新信息的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信息总量的增长,而且,相当一部分信息在丧失其使用价值之后会彻底消失,引起信息总量的减少,呈现负增长状态。所以,我们认为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非累积性,这表明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往往只能基于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难以系统地回溯其历史状态。

(2)动态性。动态性与非累积性是内在统一的。任何信息都是外在形态与所含内容的统一体。记录信息的载体和信息的组织方式是信息资源的外在形态,而内容,即其所蕴含的知识和情报才是核心。传统文献资源的外部形态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因而必然具有累积性。而网络信息资源的外部形态和内容可以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在网络信息资源载体的形态、信息组织方式、网址等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内容可以不断更新,甚至删除,这就体现为它的非累积性。众所周知,半衰期、普赖斯指数的测定都是依据特定领域文献资源的被利用情况,而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性使其老化规律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对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生命周期的研究。

(3)不完全性。传统文献,的生产和传播是受控的,由相关机构统一审核和管理。因此,在传统文献资源老化研究中,研究对象的范围一般相当清晰,在数量上也是可数的。而在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中,研究对象的不完全性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上信息的基本上处于不受控制的状态,因此,任何研究者都无法确知网络信息资源的精确构成和分布状况,在研究特定领域的网络信息资源时,也就不可能准确地划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和数量。二是网络信息资源的非累积性和动态性造成了研究对象在时间维度上的缺失,因此,在研究中也就难以系统地回溯研究对象的历史状态。

2衡量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状况的指标

根据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原因及其特征,我们从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生命周期和网络信息资源被利用情况两个方面,建立衡量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状况的指标。

2.1网络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

网络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反映的是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老化状况,可以采用半衰期和生存期两项指标衡量。

2.1.1半衰期

半衰期源于物理学领域,原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我们借用这一概念,将网络信息资源的半衰期定义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构成元素有半数发生变化所需的时间。根据是否考虑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量部分,网络信息资源的半衰期又可以分为静态半衰期和动态半衰期。

(1)静态半衰期。静态半衰期是指在不考虑增长的情况下,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构成元素有半数发生变化(含消失)的时间。例如,以网页为基本构成元素,考察网站A的静态半衰期。假设网站A有10000个网页,每个月有1000个不同的网页发生变化,并且有100个网页消失。根据上述定义,网站A的静态半衰期为10000÷2÷(1000+100)=4.55(月)或0.38(年)。

(2)动态半衰期。动态半衰期是在考虑增长的情况下,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构成元素中较新的一半产生于多长时间内。例如,在上例的基础上,假设网站A每个月新增500个网页。根据动态半衰期的定义,网站A的动态半衰期为10000÷[2×(1000+500)-(500-100)]=3.85(月)或0.32(年)。

当然,半衰期的计算在实际研究中情况会复杂得多。首先,网页不会匀速地发生变化、消失和增长;其次,一个网页可能连续多次发生变化,由于我们考察的基本元素是网页,因此只能将其计为一次;第三,在计算动态半衰期时必须认识到,新增网页也会发生变化;最后,出于研究的需要,我们可能会选择在信息组织上比网页粒度更细的单元作为基本构成元素,譬如知识单元、网络链接、单词等。

2.1.2生存期

网络信息资源的生存期是指特定网络信息资源的URL存续时间。如同人的遗传密码一样,URL是区分不同网络信息资源的唯一标识,因此,我们认为URL是判定网络信息资源生存期最理想的依据。根据该定义,只要URL保持不变,无论内容如何变化,都视为同一个网络信息资源。在极端情况下,特定URL所对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内容甚至可以为空反之,即使内容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要URL被改动,我们就视为原信息资源“生命”的终结和新网络信息资源的诞生。当然,如果特定网络信息资源及其URL同时被删除,同样也意味着该网络信息资源生存期的终止。

2.2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周期

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周期的计量依据是其被利用的状况,这与传统文献资源老化规律的研究思路基本相同。文献半衰期的研究可以分为学科文献的半衰期和论文的半衰期。学科文献的半衰期是指某学科(专业)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论文半衰期是指引用这篇论文的全部其他论文的二分之一是在这篇后的多长时间内发表的。需要强调的是,学科文献的半衰期是相对于被引文献而言,而论文的半衰期是相对于引用文献而言的[6]。与此相对应,我们仍然以“半衰期”为指标衡量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周期,并按研究对象分为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和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

(1)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根据学科文献半衰期的概念,我们将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定义为某主题领域网络信息资源所含链接的链宿所指资源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产生的。例如,如果我们说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是1.2年,就表明在我们进行统计研究的那一年里,在网上的网络信息计量学文献中的链接所指资源的50%是在最近1.2年内发表的。

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的研究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中的链接。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中的链接与文献的被引文献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事物,因此,在借鉴其研究思路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自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必须明确链接的目的,也就是链源与链宿之间的关系;第二,当链宿的时间晚于链源所在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时应当如何计算;第三,是应该采用网络信息资源中所有的链接,还是只考察出链;第四,从理论上来说,我们需要获得该主题领域的所有网络信息资源,并提取其所含有的链接。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不完全性,研究结果可能与客观实际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

(2)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参照论文半衰期的概念,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是指指向该网络信息资源的全部其他网络信息资源的二分之一是在其后的多长时间内出现的。例如,网上某文档的半衰期是1.5年,就意味着该文档所获得入链的链源所在网络信息资源的50%出现于其后的1.5年内。

与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的研究相比,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研究所面临的问题相对较少。根据上述定义,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的研究不涉及自链,并且基本不会出现入链的链源所在资源的时间早于研究对象出现时间这样的情况。因此,需要考虑的问题中最主要的就是解决或尽量缩小网络信息资源的不完全性。尽管有研究表明,网络链接的使用动机与文献引用动机存在巨大差异,但笔者认为,无论处于何种动机,网络信息资源获得入链就意味着其使用价值的实现,我们在计量其半衰期时不必做过多的区分[7]。

3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研究展望

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分布与利用研究共同构成了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对丰富与完善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学科体系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同时,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研究的成果也是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利用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才刚刚起步,所见文献仅有2004年王宏鑫和邱均平在《情报理论与实践》第4期所发表的《关于网络信息老化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文[8]。因此,在现阶段应该借鉴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在充分认识网络信息资源与传统文献资源所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建立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为探索网络信息资源老化规律和实践应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200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html/Dir/2003/11/22/1393.htm

2200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download/manual/report20030330.pdf

3200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download/2005/2005041401.pdf

4Bar-Ilan,PeritzB.C.ThelifespanofaspecifictopicontheWeb:thecaseof"informatrics"aquantitativeanalysis.Scientometrics.1999,46(3):371-382

5WallaceKoehler.AnAnalysisofWebPageandWebSiteConstancyandPermanence.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1999,50(2).

6邱均平编著.文献计量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7HakJoonKim.Motivationsforhyperlinkinginscholarlyelectronicarticles:Aqualitativestudy.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2000,51(10)

上一篇:农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下一篇:数字教育市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