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贸易方式范文

时间:2023-11-04 06:25:58

常见的贸易方式

常见的贸易方式篇1

    关键词:争端解决机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1] (以下简称《争端解决协议》) 于2005 年1 月1 日正式生效了,这是落实《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 的重要步骤和措施,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可以相信,该协议对于中国和东盟全面的经济贸易合作将起到重要的维护和促进作用,对于未来的中国—东盟自有贸易区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框架协议》简介

    2002 年11 月4 日,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 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各国在法律框架下进一步拓展经济合作的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从该文件签署生效以来,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在短短3 年内就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双边贸易额在2002 年为547 亿美元,2004 年就突破了1000 亿美元,东盟已连续12 年是中国的第5 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也已经成为东盟的第6 大贸易伙伴[2].这充分证明了《框架协议》所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和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作为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基础,该《框架协议》包括16 个条款,总体确定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基本架构[3].根据《框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内容,其中货物贸易是未来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内容。在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中国与东盟的绝大多数产品将实行零关税政策,取消各种非关税措施,双方的贸易将基本实现自由化。这为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自由货物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

    作为一个宏观性的法律文件, 《框架协议》规定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谈判时间安排、自由贸易区的时间框架、“早期收获方案”[4]、多边最惠国待遇等等。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其中最为重要的规定是贸易规则的制定,包括原产地规则、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 、争端解决机制等等,其中的争端解决机制更是自由贸易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安全阀”。为此目的, 《框架协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规定中国与东盟将逐步制定关于自由贸易区的基本贸易规则,特别在第11 条提出要制定争端解决机制,以保证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的正常运转。这样, 《争端解决协议》就应运而生,在2004 年11 月29 日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的第八次中国和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得到签署。应该说, 《争端解决协议》是实施《框架协议》的核心机制之一,它的生效进一步加强了《框架协议》的法律效力和社会影响,使中国与东盟间全面的经济合作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争端解决协议》的主要内容

    未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由一个国家和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组成,11 个成员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信仰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可以想象,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解决各方之间可能出现的争端,是对自由贸易区及其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挑战。因此, 《争端解决协议》规定的内容就对争端解决机制的成败具有了决定性的影响。下面予以简要介绍该协议的主要内容。

    1《争端解决协议》的性质[5].《争端解决协议》具有多边性,这是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这种多边性表现在: 《争端解决协议》的缔约方并不是中国与东盟,而是中国和东盟的10 个成员国。因此,该协议是一个拥有11 个缔约方的多边协议。在该协议中, 各缔约方享受平等的权利,能够利用该协议规定的多种争端解决方式来解决争议。各缔约方就《框架协议》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所产生的争议均可以通过该协议来解决。

    2《争端解决协议》的适用范围。《争端解决协议》第2 条全面规定了该协议的适用范围。根据该条的规定, 《争端解决协议》适用于《框架协议》下发生的争议。由于《框架协议》的范围包括其附件,各缔约方也可以继续根据《框架协议》缔结更多的协定,因此《框架协议》的内容除目前已经达成的协议之外,还包括将来依据其缔结的所有法律文件。另外,缔约方的中央、地区和地方政府根据《框架协议》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也在《争端解决协议》的管辖范围之内。这就为各缔约方根据该协议来解决各缔约方的经贸争议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其管辖范围非常广泛。

    另外,由于缔约方之间的争议可能同时涉及多个条约的规定,因此需要确定具体适用的争端解决程序。对此问题, 《争端解决协议》规定该协议并不妨碍缔约方根据其他条约的规定解决争议的权利。但是,如果争议当事方已经选择根据该协议解决争议,除非当事人一致同意采用一种以上的争端解决机制,则当事方就不得再选择其他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争端。这样,《争端解决协议》就对根据其启动的争议解决拥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管辖权,从而提高了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3磋商。《争端解决协议》为了高效、及时地解决争议,规定了几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争议解决方式,以供争议当事方选择适用,从而体现了该协议的灵活性。

    《争端解决协议》第4 条规定了通过磋商解决争议的方式。只要缔约方根据《框架协议》直接或间接享有的利益遭到损害,或者《框架协议》任何目的的实现受到阻碍,则缔约方可以对另一缔约方提出磋商请求[6].磋商请求应当以书面形式提交,并说明争议措施、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等等。接到措施请求的一方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答复,如未能遵守时间限制,则请求措施的缔约方可以直接要求组成仲裁庭来处理争议。可以看出,该协议既突出了磋商特有的灵活性,又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使磋商具有了一定的法律约束力。

    4 调解。《争端解决协议》第5 条规定了调解制度。根据该条,争议当事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调解来解决争端,也可以在任何时候结束调解。调解程序以及当事方的立场均为保密信息,调解也不得对任何一方的权利有不利影响。

    5仲裁。从篇幅和规定的详细程度来说, 《争端解决协议》无疑对仲裁最为重视,在第6 、7 、8 、9 条中详细规定了仲裁的相关问题。

    对于仲裁庭的设立,协议第6 条规定,如果在收到磋商请求的60 日内或紧急案件情况下的20 日内无法解决争议,则请求方可以书面告知被请求方要求设立仲裁庭,同时要说明理由, 包括争议措施、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等。由于该协议并未设立常设机构具体负责争端解决因此在此种情况下设立仲裁庭实际上是自动的,只要申请方要求设立,仲裁庭就可认为是成立的。

    对于仲裁庭的组成,协议第7 条作了详细规定。在仲裁程序中,仲裁庭的组成是一个重要步骤,对于公平、公正地处理争议具有很大的影响。在比较和借鉴的基础上, 《争端解决协议》采取了当事方各自推选仲裁员的方式来组成仲裁庭。仲裁庭应该由3 人组成,争端双方各自指定一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为双方共同选定并且为仲裁庭主席。如双方不能就仲裁庭主席人选达成一致,则应请求wto 总干事来指定仲裁庭主席。该协议对仲裁员的选择也有严格要求:仲裁员应该是熟知法律、国际贸易、国际经贸争议解决等方面知识的专家;仲裁庭主席还不得为争议当事方的国民,也不得在争议当事方领土内拥有惯常住所或为任何一方当事方

    雇佣。

    协议第8 条规定了仲裁庭的职能。仲裁庭主要是对争议作出客观评价,包括争议的事实问题、《框架协议》的适用性以及其遵守情况等。如果仲裁庭认定某一措施与《框架协议》的规定不一致,则应建议被申请方使该措施与《框架协议》的相关规定相符合,并就被申请方如何执行建议提出方法。但在调查和建议中,仲裁庭不能增加或者减少《框架协议》所规定的各成员国的权利和义务。在审理过程中,仲裁庭采取不公开的方式审理争议,根据陈述、辩论和相关信息,向争端当事方提交报告,在提交最后报告前还应给予当事方充分机会复审。仲裁庭应当根据一致意见作出裁决,在未能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以多数作出裁决。仲裁庭的裁决为终局裁决,对争端双方都有约束力。但是,仲裁庭并不能作出命令要求缔约方政府采取何种措施。这是尊重缔约方主权的体现。

    6执行。争端解决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争议,而争议解决的核心是落实,也就是能否得到执行。《争端解决协议》第12 条规定了执行方面的事宜。根据该条,被申请方应当遵循仲裁庭的决定,将其执行裁决的意向通知申请方。如果不能立即执行,被申请方应当在合理期间内执行。如果争端当事方对于被申请方的执行是否符合《框架协议》发生争议,则他们应将其提交原仲裁庭来裁决。

    7补偿和中止减让。由于仲裁裁决是终局性的,因此被申请方如果未能执行裁决,则其

    须给予申请方必要补偿;申请方也有权中止依据《框架协议》给予被申请方的减让或利益。但是, 《争端解决协议》规定上述措施仅是暂时性的,在价值取向上并不鼓励争端当事方采取,而是认为执行裁决才是最为重要的出路。

    三、《争端解决协议》与wto 争端解决机制[7]的比较

    《争端解决协议》建立的争端解决机制对中国—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作用和地位类似于wto 的争端解决机制,是《框架协议》得以落实和维持的基本制度和保障。与wto 争端解决机制相比,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可以说既有相同点也有自己的特色:

    第一,在争端解决制度设计上,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在价值取向、争端解决方式、时间限制等方面与wto 争端解决制度设计存在很多类似之处,在许多用语上也相同。例如, wto 和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都强调争端解决的首要目标是使违反条约规定的措施符合条约,并不强调通过补偿或中止减让等手段来解决争端,因为补偿和中止减让乃至交叉报复都会使问题复杂化,不利于争端当事方经贸关系的提升[8].在时间限制方面,两个争端解决机制都注意避免使争端解决程序拖延过长,都比较明确地规定了争端解决程序中的时间限制,使得争端解决的效率大为提高,防止争端解决久拖不决。另外,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wto ,例如在当事方不能就仲裁庭主席人选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他们可以要求wto 总干事指定主席[9].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与wto 争端解决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吻合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前者与国际社会潮流的接轨,使其具有先进性。

    第二,由于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也就决定了争端解决机制也必须符合这种特点,这与wto 争端解决机制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例如,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主要强调通过仲裁来解决争议,并没有设立常设机构和上诉程序来负责争端解决,其法律程序上的正式性略显薄弱;而wto 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类似于司法程序,拥有对争端的强制管辖权、常设的争端解决机构、专门分析法律问题的上诉机构等,其准司法的性质非常明显。再如,由于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处理的核心问题是货物贸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农产品贸易,因此其程序设计上就不需要非常正式和复杂;wto 的争端解决机制由于管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因此针对性就不是很强,而是更强调程序的正式性。总体来说,由于未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毕竟只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因此争端解决的制度设计上没有必要完全模仿wto ,而应当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设计,以仲裁方式来解决争议可以发挥仲裁的优点,是明智的选择。

    四、《争端解决协议》的意义和重要性

    规则最大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规则本身,而在于规则能否得到落实和遵守。对于《框架协议》而言,它的落实和遵守需要《争端解决协议》的保障, 《争端解决协议》的意义和重要性就凸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争端解决协议》是实施《框架协议》的各项原则和措施的有力保障

    众所周知,任何实体法都需要相应的程序法来保障其有效实施,无论是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一整套国际贸易规则,还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一系列贸易协议,都需要一个有效的法律机制来保障这些规则、协议的执行。因此, 《争端解决协议》与《框架协议》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没有完善和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 《框架协议》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就无法妥善解决,未来自由贸易区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就无法得到法律的有效界定和保护,自由贸易区的前途就要蒙上阴影。因此,正如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关于争端解决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dsu) 所发挥的作用一样,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 《争端解决协议》的制定和生效对于《框架协议》的实施有着任何其他协议都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框架协议》赖以实施和发展的有力法律保障。

    2《争端解决协议》借鉴了国际通行原则,又富有自身特点

    《争端解决协议》是一个在内容上比较完备的法律文件,所规定的内容对于解决中国和东盟成员之间可能出现的贸易争端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中国—东盟贸易体制在稳定性及可预见性方面起着核心作用,也使争端解决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该协议的目的在于保证争议得到积极解决,为争端解决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和规则取向的制度性安排。

    3《争端解决协议》规定的争端解决范围广泛

    协议规定,任何根据《框架协议》及其附件和未来文件而引起的争端都可以根据该协议来解决,因而该协议规定的争端解决范围非常广泛。同时,任何影响《框架协议》履行的成员方任何级别的政府措施所引起的争端都可以通过该机制来妥善解决,从而在为《框架协议》范围内解决所有争议奠定了基础。这种安排使中国与东盟间可能出现的争议能运用自身的力量妥善解决成为现实,为中国和东盟处理好经贸关系提供了保障,也是南南合作中通过法律方式解决争议的有益探索和积极进步。

    4《争端解决协议》规定了以多种方式解决争议,强调了仲裁的特殊作用

    为了妥善解决争端,协议规定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协议文本中规定争端各方可以通过谈判、调解或和解、仲裁等方式来解决。这种多元化的做法有利于争端各方灵活利用各种方式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议,而不拘泥于争端解决的形式要求。特别是,仲裁所具有的一裁终局性、时间限制等特点使其具有较大的法律约束力,使争端解决机制的效率得到保障,做到了有针对性地设计争端解决机制,实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5《争端解决协议》解决争端的程序规定比较完备

    为了使争端解决机制更具有效率,协议在争端解决的程序方面给予了特别注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程序规定。以仲裁解决争端为例,协议在仲裁庭的任命、仲裁员资格、仲裁庭的组成、职能、权限、仲裁程序等方面都予以细致的规定。特别是,在争端解决机制运行的时间上,协议的规定非常明确,对程序各环节进行的具体时间给予明确限制,保证了争端解决运行的效率, 避免了不必要的拖延。另外,考虑到争端解决机制的特殊需求,协议还对争端解决过程中透明

    度问题和保密问题予以明确规定。

    6《争端解决协议》为各成员参加争端解决提供了可能性

    《争端解决协议》还特别照顾到了自由贸易区各成员的要求,使各成员有机会参加争端解决机制。由于东盟内部成员的情况千差万别,他们之间的信任关系还在不断发展中,因此争端解决机制必须照顾各方对于这一机制的不同需求。为此目的,协议特别规定了第三方参加争端解决过程的特殊规定,从而使非争端直接当事方也可以参加到争端解决过程中来,使得争端解决机制具有广泛性,同时也使协议带上了崭新的烙印。

    在国际贸易法中,争端解决机制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支柱之一,是多边贸易体制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之一,也是贸易往来能够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正常进行的基本要求[10] .这一点在未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也不例外。事实上,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争端解决机制,自由贸易区的规则将无法实施,自由贸易区的前途就要受到影响。从这一点上说, 《争端解决协议》确定的争端解决机制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基石之一。

    众所周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7 亿消费者、近3 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15 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区域经济区[1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将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它将为中国和东盟带来互利双赢的局面,为亚洲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但这么大规模的自由贸易区,进行长期的、全面的经济合作难免会出现争议。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贸易争端发生的背景基本上是因为各国文化传统思想意识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经济架构不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从而促使各国经贸政策各有差别。因此,合作中产生争端是正常的,但必须要建立、健全健康的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争议。可以预见, 《争端解决协议》确立的争端解决机制将会为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其意义和作用值得高度重视。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正在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我们迫切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我们需要与周边国家建立和睦和友好的合作关系。中国与东盟在地理上连成一片,在经济上互补性强,在政治上也历来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因此,中国和东盟有充足的理由进行全面的经济合作,也有较成熟的全面合作的客观条件。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争端解决协议》的签署和生效,预示着中国与东盟进行全面的经济合作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来自各国的共同利益,来自于按照游戏规则进行全面经济合作的自觉性和可能性。

    此文曾发表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6 年2 月 第8 卷第1 期

    [注释]

    [1]关于该文件的文本,请见商务部网站: http :/ / gjs1mofcom1 gov1cn/ static/ co[10]mn/ af/ ah1 html/ 1 ,2005 年8 月26 日访问。

    [2]见新华网报道, http :/ / news1 xinhuanet1com/ newscenter/ 2004 - 10/ 21/ content _21208181 htm.2005 年9 月16 日访问。

    [3]关于该《框架协议》的内容简介, 见新浪网报道, http :/ / news1 sina1com1cn/ w/ 2003 - 11 - 06/ 145344060731 shtml ,2005 年9 月21 日访问。

    [4]该方案的目的是使中国和东盟双方尽快享受到自由贸易区的好处,从2004 年1 月1 日起对500 多种产品(主要是农产品) 实行降税,到2006 年这些产品的关税降为零。见前注。

    [5]杨国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框架协定〉的作用和意义》,首届中国- 东盟法律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言稿。

    [6]该条款中关于磋商事由的规定与wto《gatt1947》第23 条第1 款的规定在文字上基本相同。

    [7]关于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详细内容,参见沈四宝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法教程》第14 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8]见wto《关于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dsu) 第21 、22 条的规定。

    [9]见《争端解决协议》第7 条第3 款的规定。

    [10]例如,争端解决机制在wto 中就发挥着最为基础的保障作用。见赵维田:《世贸组织的法律制度》第16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429 页。

常见的贸易方式篇2

【关键词】新常态 浙江 出口贸易 可持续发展

浙江是我国的外贸大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发挥地缘优势和产业优势,多措并举开拓国际市场,对外贸易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结构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近年来受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及外贸企业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的影响,浙江出口贸易增速持续下滑,外贸作为浙江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将面临稳增长、调结构和提质等综合性挑战。显然,如何在“新常态”背景下保持浙江出口贸易的平稳有序增长和结构优化已经成为摆在政府管理部门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浙江外贸发展面临的“新常态”

(一)外贸高速增长的时期已经结束,中低速增长成为新常态

2002~2007年,浙江外贸易发展进入了飞速增长的时期,连续6年外贸增速保持在20%以上。但是,2008年以来,由于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外需复苏乏力、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竞争力持续走低等原因,浙江外贸增速已明显下滑,呈现持续低迷的状态,远远低于预期目标。2012~2014年,浙江外贸增速均低于10%,分别为1%、7.5%和5.7%。可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浙江外贸仍有可能处于中低速增长的状态。

(二)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步丧失,重塑竞争优势成为新常态

改革开放30多年,浙江出口贸易凭借成本相对较低的劳动力、资源与环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较多的加工贸易订单,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浙江出口贸易中占据半壁江山。然近年来,随着要素资源供给成本的上升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浙江出口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日趋减弱,依靠低成本优势驱动、低层次产业量扩张的外贸出口增长方式已举步维艰。今后,浙江企业必须发扬工匠精神,下大力气提升技术创新、品牌塑造、质量提升、优质服务等,以适应新常态,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贸易摩擦加剧成为新常态

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不甚理想,国际市场表现疲软,而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在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贸易中,我国成为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主要对象。浙江是我国外贸大省,遭受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更是逐年增长。据统计,全国约7成的贸易摩擦案件涉及浙江,牵涉金额占国内涉案总额的25%,主要涉及到浙江的主要外贸出口地美国、欧盟、日本、南美等。2015年,浙江共受到来自美国、巴西等18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贸易调查案件91起,影响范围广,涉及金额大。可见,贸易摩擦持续加剧已然成为浙江外贸出口面临的新常态。

二、浙江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浙江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1.出口贸易规模。由表1我们可以发现,2008~2014年,浙江出口贸易规模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出口额从2008年的1542.67亿美元,2014年增加到2733.29亿美元。但从年增长率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受全球经济发展低迷的影响,出口增速整体处于下滑态势,在2009年出现负增长,之后,随着各经济体经济增长刺激计划的出台以及浙江省采取的一系列稳定外贸增长的措施,浙江外贸出口重新实现增长。然而近年来,由于浙江外贸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以及各种要素成本的制约,浙江外贸发展的比较优势不再,2012年和2014年增速均低于10%,分别为3.8%和9.9%。

2.出口商品结构。2014年浙江省出口贸易总额为2733.29亿美元,从主要出口商品情况来看,机电产品占主导地位,占外贸出口总额的41.2%;其次是纺织、服装、高新技术产品和农副产品,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3.8%、12.2%、5.7%和3.8%。从表2我们还可以发现,家具、塑料制品、灯具、箱包、钢材、电线电缆、通断及保护电路装置等劳动型密集型产品增长态势良好。

3.出口贸易方式。浙江省出口贸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贸易方式不均衡,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2008~2014年,一般贸易额的占比在78%~81%之间波动,占据了浙江外贸出口的大部分份额,而加空贸易一直是浙江外贸的一个短板。从表3看出,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一般贸易有明显下滑,但在国家和省政府的各项政策的及时支持下,2010年以来浙江省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都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增速都在35%以上。2014年,一般贸易出口额为2167.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4%,推动全省出口增长8.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额为326.45亿美元,增长1.3%,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1.9%,比2013年下降1.1%。

4.出口市场分布。由表3和图2可以看出,2014年浙江出口的前三大贸易伙伴仍然是欧盟、美国和东盟三大经济体,出口额分别为3851.2亿元、2835亿元和1394.3亿元,分别增长14%、10.4%和11.6%,三大主要市场出口额占浙江省出口额的48%(见图2)。总体来看,2014年浙江对欧洲和北美市场出口增长较快,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放缓。

(二)浙江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1.出口规模稳步增长,但服务贸易滞后。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改革开放至今,浙江外贸发展很快,无论从规模还是增速上都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近年来,浙江凭借区位优势、民营经济及政策环境优势等,服务贸易出口实现了较快增长,2008~2014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从82.6亿美元上升到244.32亿美元,7年时间翻了3倍。但在整个贸易总量中的占比仍然较低,2015年其贸易总量仅占浙江进出口贸易总量的11.4%,低于全国15.4%的均值,远低于上海32%的占比。服务贸易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浙江整个国际贸易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程,也影响着浙江省外贸出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2.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但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不高。浙江作为制造业大省,产品遍布全球,不过大多为中低端产品,这使得浙江制造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为充分挖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品牌能力,2013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加快推进“四换三名”的重大部署,高新技术产品份额稳步上升。但总体来看,在浙江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中,劳动与资源密集型的低技术产品仍旧占据主导地位。2014年,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仅为5.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2%。由此可见,浙江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缓慢,和国际竞争不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

3.出口贸易方式逐步优化,但方式仍然比较单一。近年来,浙江在巩固一般贸易优势的同时,积极推进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方式的发展,出口贸易方式得到较好的优化。但总体来看,贸易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及其他贸易发展缓慢。2008~2014年间,浙江的一般贸易出口占比基本维持在79%左右,加工贸易出口占比则从2008年的20%持续下降到2014年的11.9%,其他贸易虽有所增长,但占比依然不足10%。另外,从加工贸易主体看,外资企业在浙江加工贸易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产品出口以进料加工生产为主,外资加工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浙江出口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整个产业链来看,本土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从事简单的制造,在开发、设计等核心环节几乎没有涉及,致使目前浙江省在国际贸易分工中仍处于价值链的中底端,盈利空间较小。

4.出口市场呈多元化,但出口地区较为集中。与以往相比,浙江出口市场集中度虽略有下降,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仍以欧盟、美国为主要重心。2014年,对欧盟、美国两大市场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的31%,对新兴市场非洲、拉美和东盟,虽出口增速较快,但所占份额总量仍较小,仅占全省出口额的8.1%、9.3%和8.3%。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一方面增加了对外贸易的风险性,另一方面又削弱了其灵活性和竞争力。市场集中度越高,市场风险也就越高,一旦这些传统市场经济政治状况发生波动,导致市场需求度下降,浙江出口贸易势必受到影响,也容易导致恶性竞争并且因此引发贸易纠纷。

三、“新常态”下实现浙江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坚定信心、科学规划。出口贸易是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必须坚持出口贸易的重要战略地位不动摇。“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一大批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同时政府应该大力实施自主出口品牌战略,努力做到思想上不动摇,工作上不失误,发展中不偏差。国际经验表明,实施自主出口品牌战略,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期间,政府要正确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产品梯度转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浙江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促进出口贸易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使出口贸易实现由大向强的历史性跨越。

2.出台政策、优化环境。进一步强化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基础性工作,加大对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示范工程”宣传力度,发扬“工匠”精神,不断提高全民创业创新和营销品牌意识;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综合型、专业型和企业型的示范基地。加快贸易促进平台建设,培育若干个国际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部级会展平台,打造重点行业国际知名专业展会;依据国家战略,全面提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水平,指导浙江外贸企业有序发展周边经贸的良好格局。

浙江要加快外贸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出台和完善改革政策。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至今,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型贸易方式和贸易体制基本确立。下一步要不断扩大义乌试点效应,争取在更大范围内凸显改革成效。

(二)企业层面

1.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浙江企业要在竞争中得以生存,一方面,企业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适时地调整产业结构,使企业更快适应社会发展,并提升产品质量,保证出口产品符合国际相关质量标准。另一方面,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度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促进产业的升级,让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型转变。同时,充分发挥服务贸易便利性的特征,突破贸易壁垒,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进程。扩大新型物流、金融、信息、咨询、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

浙江企业需要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在价值链核心环节上赢得一席之地,这对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国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2.落实创新创业,打造产品国际竞争优势。转型升级是浙江外贸发展的必选路径。长期以来,浙江出口贸易依靠的是机电产品、纺织服装、家具等优势产品,近年来,这些产品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小,但市场需求相对比较稳定。高新技术产品领域主要依赖国外先进技术,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技术。可见,浙江企业一方面,通过创新创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提高创新成果转变为知识产权的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打造国际品牌。另一方面,不断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因此,未来要想有所突破,浙江省出口企业应该重视机制创新与组织创新,升级和优化传统出口产品。加快技术产业化,走自主品牌之路。

2015年,“浙江名品店”在全球最繁忙的货运枢纽香港国际机场亮相,浙江首个向全球宣传浙江品牌的项目正式启动。其中,首批入驻的两家企业――新秀集团有限公司和平湖美嘉保温容器工业有限公司。此外,企业要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展会,努力寻找新的外贸增长点,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开拓海外市场。2015年6月,浙江了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一年来,试点工作成效显著,跨境电子商务的规模增速显著上升,促进了外贸企业在数量上的增加,有效推动地方外贸和经济发展。

总之,浙江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把“众创”作为浙江外向型经济突破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Z].国发〔2015〕9号.2015-05-12.

[2]王恩胡,杜婷.加入WTO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的演变[J].先财经学院学报.2015,28(1):63-70.

[3]李国恩.中国对外贸易条件逐渐恶化的成因分析及对策[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专业,2009.

[4]聂姝媚.对外贸易发展与自主品牌塑造――基于我过对外贸易结构的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2007.

[5]张莉.客观面对中国贸易“低速增长”的现实[J].中国经贸.2010(6):72-74.

[6]连娟.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6(1):9-11.

[7]张军,李君君.基于中美贸易数据的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2):119-122.

[8]蒋天颖.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J].地理研究.2014,33(12):1825-1836.

基金项目:慈溪市社科项目(2015SKB010)。

常见的贸易方式篇3

关键词:INCOTERMS 2010 特点 使用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以下简称《通则》)是目前国际贸易中使用最为广泛和普遍的贸易术语惯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商会于1990年修订的《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2000,以下简称《2000年通则》)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国际贸易形势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贸易实践领域的新变化。2007年11月,国际商会再次发起对《2000年通则》进行修订的动议,历经三年时间的四度易稿,最终版本――《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 2010,以下简称《2010年通则》)于2010年9月正式面世,于2011年1月1日起生效。

值此《2000年通则》向《2010年通则》过渡之际,笔者拟通过对两个《通则》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我国使用贸易术语的现状,帮助广大贸易从业者了解《2010年通则》的特点,更好地理解各个贸易术语的含义,以及更好地选用贸易术语。

一、《2010年通则》的特点

1.《2010年通则》中买卖双方的义务划分

《2010年通则》将每种贸易术语项下卖方和买方各自应承担的义务相互对比,横向排列,这不同于将两者纵向排列的《2000年通则》。见表1:

2.《2010年通则》中的贸易术语和《2000年通则》的不同

《2000年通则》共有13个贸易术语,分别是EXW、FCA、FAS、FOB、CFR、CIF、CPT、CIP、DAF、DES、DEQ、DDU和DDP。而《2010年通则》共有11个贸易术语,分别是EXW、FCA、FAS、FOB、CFR、CIF、CPT、CIP、DAT、DAP和DDP。

《2010年通则》贸易术语从13个减少到11个,是通过使用两个适用于任何运输模式的新术语:即DAT(运输终端交货)和DAP(目的地交货),取代《2000年通则》中的DAF(边境交货)、DES(目的港船边交货)、DEQ(目的港码头交货)和DDU(未完税交货)来实现的。其中,DAT术语的全文是Delivered At Terminal(insert named terminal at port or place of destination),即运输终端交货(指定港口或目的地的运输终端),是指卖方在指定港口或目的地的指定运输终端将货物从抵达的载货运输工具上卸下,交给买方处置时,即为交货。DAP术语的全文是Delivered At Place(insert 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即目的地交货(指定目的地),是指卖方在指定目的地将还在运输工具上可供卸载的货物交由买方处置时,即为交货。

3.《2010年通则》对贸易术语的分类和《2000年通则》不同

《2000年通则》按照贸易术语的首个字母的不同将13个贸易术语归纳为启运组E组、主运费未付组F组、主运费已付组C组、到达组D组四个组。而《2010年通则》按照适用运输方式将11个贸易术语划分为特征鲜明的两大类,第一类是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或多种运输方式组,包括EXW、FCA、CPT、CIP、DAT、DAP和DDP七个贸易术语,第二类是适用于海运及内河水运组,包括FAS、FOB、CFR和CIF四个贸易术语。这种分类方式有利于引起贸易从业者对贸易术语适用运输方式的注意,避免在非海运及内河水运下长期选用FOB、CFR和CIF。

《2010年通则》于2011年1月1日开始生效后,越来越多的贸易从业者将逐步使用该惯例,同时会采纳该通则对贸易术语的分类。但是,《2000年通则》中的分类对帮助使用者理解和选用贸易术语依然有意义。使用者同样可以把《2010年通则》中的11个贸易术语分类成E组、F组、C组和D组。

4.《2010年通则》中FOB、CFR和CIF的风险转移点和《2000年通则》不同

根据《2000年通则》的规定,在FOB、CFR和CIF合同中,当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Passed the Ship’s Rail)时,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从卖方转移到买方,即双方以“装运港船舷”为界划分风险。但是由于装船作业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卖方承担装船责任的情况下,卖方必须完成这一全过程。因此,虽然买卖双方的风险划分是货物是否越过船舷,但是在实践中,这不能一概作为卖方转嫁责任的标准。于是,《2010年通则》对此进行了修订,同时在FOB、CFR和CIF中省略了以船舷为交货点的表述,取而代之的是货物置于“船上”时完成交货。

5. 《2010年通则》中买卖双方权利义务条款的变化

(1)A1和B1的变化。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往的版本中曾经规定诸多文件可用电子数据信息替代。为了便利新电子程序的发展,《2010年通则》A1和B1条款在各方约定或符合惯例的情况下,赋予电子讯息和纸质讯息同等效力。

(2)A2和B2的变化。由于人们日益关注货物移动时的安全问题,要求确保除了其内在特性外,货物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都不得构成威胁。《2010年通则》在A2/B2和A10/B10中,明确了买卖各方应完成或协助完成安检通关的义务。

(3)A3和B3的变化。是《伦敦保险协会货物险条款》于2009年修订以来的第一版国际贸易术语,在A3和B3“运输合同和保险合同”中对此做了适应性调整,不仅对有关保险的用语做了相应调整,还把与保险相关的信息义务从《2000年通则》的A10和B10中抽出来,纳入A3和B3中。

(4)A6和B6的变化。《2010年通则》的CPT、CIP、CFR、CIF、DAT、DAP和DDP术语中,卖方必须安排货物运输至指定目的地。运费虽由卖方支付,但运费已包含在货物总价中,实际由买方支付。运输费用有时会包括在港口或集装箱码头内处理和移动货物的费用(即码头作业费,Terminal Handling Charges, THC),而承运人或港口运营人很可能向接收货物的买方索要这些费用。为了避免买方为了同一服务支付两次费用,《2010年通则》在A6和B6中明确了此类费用的分摊。

二、INCOTERMS在我国的使用

1.INCOTERMS在我国进出口业务中的使用状况

据2009年的网上调查数据显示(王善论,2009),我国出口业务中,以FOB、CFR和CIF术语成交的比例分别为34.97%、19.44%和26.14%,合计占比80.55%。进口业务中,以FOB、CFR和CIF术语成交的比例分别为29.47%、8.42%和29.47%,合计占比67.36%。可见,我国的进出口业务中,大部分的外贸企业仍然习惯采用常用的FOB、CFR和CIF术语成交,且以FOB术语成交最多。使用频率仅次于FOB、CFR和CIF的贸易术语是EXW,出口业务中所占比例为9.09%,进口业务中所占比例为12.63%。而国际商会极力鼓励使用的FCA、CPT和CIP术语表现平平,在出口业务中三者合计占比仅4.42%,进口业务中三者合计占比仅9.48%。具体详见下图1。

2.实务中常见的贸易术语误用情形

INCOTERMS实施以来,被世界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所广泛采用,尤其是FOB、CFR和CIF这三个贸易术语,几乎成了国际贸易术语的代言。但是,由于使用企业并不完全理解这些贸易术语的含义,又怠于对INCOTERMS进行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常常出现以下误用情形:

(1)FOB、CFR和CIF用于海运集装箱运输。FOB、CFR和CIF术语成交时,买卖双方的风险自货物装上船时转移(《2000年通则》中自装运港船舷转移)。但是在实务中,装在集装箱内的货物通常在上船之前以前已经交给承运人,例如集装箱堆场或货运站。这样,货物置于承运人管制之下,而风险却由出口方承担,使得“装上船”的风险转移点没有实际意义。

(2)FOB、CFR和CIF用于非海运或内河水运。实务中,人们长期习惯于选用FOB、CFR和CIF这三个传统的贸易术语,却忽略了这三个贸易术语中“装上船”的交货点、风险转移点和费用划分点。例如,在空运情况下,货物无法“装上船”,从而不能明确卖方何时把风险转移给买方,卖方的费用承担到何时为止,一旦因为货物运输过程中出现灭失和损坏而发生纠纷时,双方很难根据贸易术语中责任、风险和费用的划分来处理。

(3)选用C组贸易术语时,未在合同中约定双方的交货地点。CFR、CIF、CPT和CIP四个术语均要求卖方把货物交到指定的目的港或目的地,但是风险早在交货时已经由卖方向买方转移,例如CFR和CIF在货物装上船时转移,而CPT和CIP在货交第一承运人时转移。如果买卖双方在合同中并未明确规定交货点,即CFR和CIF合同中未指定装运港,CPT和CIP合同中未规定何处货交承运人,则容易因为货物交货过程中出现灭失和损坏而导致纠纷。

(4)不能准确把握一些贸易术语的风险点和责任划分。例如,在使用EXW贸易术语时,买方到卖方所在地受领货物,卖方主动承担装货责任,甚至支付因为办理出口清关手续而支付的费用,如检验费用、许可证费用等。在使用FCA贸易术语时,卖方把货物交到承运人指定交货点时,主动承担卸货费、货物集合装箱费等。再如,在使用C组贸易术语时,买方未意识到运输过程中的风险由其自身承担,常常因为货物在运输途中的灭失和损坏而拒收货物或拒付货款。

三、使用《2010年通则》应注意事项

1、《2010年通则》不会自动适用于货物买卖合同

虽然货物买卖的双方常常在合同中使用贸易术语,并在贸易实践中引用《通则》中贸易术语的解释,但是《通则》是惯例而不是法律,买卖双方不会自动受其约束。《2010年通则》的实施,不意味着2011年1月1日后该通则自动适用于货物买卖合同,也不表示《2000年通则》的自动失效,为了避免纠纷,买卖双方不仅应在合同中明确声明所引用通则的名称,还应明确指出所引用通则的版本。

2、《2010年通则》不能代替货物买卖合同条款

与以往版本的《通则》一样,《2010年通则》只限于有形货物销售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中与交货有关的事项,包括货物的进出口清关、货物的包装、买方受领货物的义务以及提供履行各项义务的凭证等。但是,货物买卖涉及的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远不止于此,还包括诸如标的物描述、货物运输和保险、价格和支付、货物所有权和其他产权的转移、违约、违约行为的后果以及某些情况下的免责等。为此,当事人不应期望《通则》能解决与货物买卖有关的所有问题,而应通过在合同中详尽列明各项条款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3、尽可能对地点和港口做详细说明

贸易实践中,买卖双方只有在完全理解各种贸易术语的解释后,才能在综合考虑运输方式、成本、风险、货物控制权和港口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选用适当的贸易术语。与以往版本不同的是,《2010年通则》特别强调买卖双方要尽可能地在合同中明确具体交货地点,对港口或地区写得尽量确切,才更能突显国际贸易术语的作用,使选用的贸易术语发挥作用。

4、《2010年通则》在国内贸易同样适用

国际贸易术语传统上用于货物跨国界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但是,在世界许多地区,例如像欧盟这样的贸易同盟已经使不同成员国间的边界形式显得不再重要。另外,在当前的国际贸易实务中,贸易方常在纯国内买卖合同中使用国际贸易术语,美国国内贸易商同样更情愿以国际贸易术语取代传统使用的《美国统一商法典》中的运输和交货术语。因此,《2010年通则》的副标题(国际商会制订的适用国内和国际贸易的术语通则)正式确认这些术语对国际和国内货物买卖合同均可适用。因而,通则中多处声明,只有在适用时,才产生遵守进/出口手续需要的义务。

参考文献:

[1].国际商会.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

[2].冷柏军,周婷.国际贸易术语[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3].陈岩,于永达.解析国际贸易术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信息:

戴海珊,硕士,副教授,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任。

常见的贸易方式篇4

一、一般退运报关单的填制

一般退运是货物退运中最常见的方式,指海关放行后,因原进、出口货物残损、缺少、品质不良、规格不符、延误交货或其它原因退运出、进境的货物。报关单中该类货物贸易方式为“退运货物”代码4561。主要适用于如下货物的退运,一般贸易(0110)、外商投资企业设备物品(2025/2225)、货样广告品(3010/3039)、其他进出口免费(3339)、易货贸易(0130)、寄售代销(1616)、无偿援助(3511)、其他贸易(9739)等。通常情况下,退运货物报关单主要项目填制如表1-1,其中“性质特点”及表1-2中的项目都不是报关单填制的内容,是为区分货物设置的项目。值得注意的是,退运货物是在原来货物的残损、短少等品质不良的基础之上退运的,所以需要在备注项目填原来货物的报关单号。退运分两种情况:(1)品质规格原因,货物出进口1年内,原状复运进出境,按表1-1表填制。(2)其他原因造成的退运,按表1-2填制。

此外,表1-1还适用于:(1)进口转关货物在进境地海关放行后,申请办理的退运。(2)减免税货物的退运。该类货物在备案号有特殊规定,需要填制RT+10位数字的减免税进口货物同意退运证明编号。(3)租赁贸易退运。租赁期在一年及以上的进出口货物,即贸易方式为“租赁贸易(1523)”的货物,在租赁期满退运出进口。但需注意,如果租赁期不满一年货物退运,贸易方式为其他9900。

二、直接退运的报关单填制

直接退运是指货物在进境后,办结海关手续前,由当事人申请或者海关责令退运的货物,贸易方式为“直接退运4500”,主要适用:海关放行前,错发、溢卸、误卸、残损货物;违反法令,或不能提供合法证件的货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和保税监管场所货物退运一般都是直接退运。报关单主要项目填制如表2-1。

需要注意的是:(1)同一票货物应先填写出口货物报关单,再填写进口货物报关单。(2)对于进口货物收发货人或者承运人的责任造成错发、误卸、溢卸的,经海关批准,免填报关单。(3)直接退运和一般退运关键区别是退运的行为发起在海关放行货物之前。

三、保税加工货物的退运报关单填制

前面两种退运一般适用于普通货物的退运,对于保税加工货物来说,情况比较复杂,包括多种方式(见表3-1)。

加工贸易货物退运分料件、成品、边角料三种货物,其中退运又分退换(包括维修退换)和复出两种情况。填制中首先要确定贸易方式。边角料退运只有复出一种,分来料和进料边角料复出两种贸易方式。成品只有退换一种,对于一票货物的成品退换,需要有两步,首先加工贸易成品由于品质等原因退运进境,然后我方把修理加工或更换的产品退回给外方。最后,料件比较复杂,它有退换和复出两种情况,退换同样也分两步。复出和退换区别是货物退运后,外方不提供更换的产品。确定贸易方式后,其他项目都是固定格式。征免都是全免,项号都是分两行写。如果是料件、边角料复出备注栏都要填原来报关单号,料件退换需填原报关单号,但成品退换不填。保税加工货物退换的征免性质都免予填报,复出都填其他法定。用途只有进口报关单有,料件退换填加工返销,成品退换填其他。

此外,加工贸易不作价设备是一种特殊货物,是指境外企业与境内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外商免费提供的加工生产设备,并符合《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范围外的不作价设备。报关单主要项目填制如表3-2。

四、无代价抵偿货物的退运报关单填制

无代价抵偿货物是指进出口货物经海关征税放行后,发现货物残损、短少货品质不良及规格不符等原因,由进出口货物的发货人、承运人或保险公司免费补偿更换的与原货物相同或与合同相符的货物,贸易方式为“无代价抵偿3100”。无代价抵偿应涉及同种货物的三次进出口即三票货物:第一票货物正常进口,第二票货物退运,第三票货物更换相同货物。下面以无代价抵偿进口货物为例,填制报关单如表4-1。

该表是无代价抵偿中第二票货物退运货物填制要求,不适用加工贸易货物退运退换(加工贸易退换参见表3-1)。表4-2是无代价抵偿第三票货物,即更换相同货物的报关单填制。

表4-2中的征免性质分几种,跟第一票货物是否征税有关。如第一票货物进口时,已对残损、短少的货物征税则填其他法定;如进口没交税或者交税后海关已退税则填一般征税;如第一票货物放弃给海关,则填其他法定。如果没退运,也没放弃,自己留下,则填一般征税。#代表可填外贸自营内销等多个选项。

五、特殊监管区域的货物退运报关单填制

由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都是在海关直接监管之下,没有办结海关手续,所以在特殊监管区内的货物退运大多按照直接退运的方式,参见表2-1。但也有一些例外,如: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不包括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从境外进口的特定减免税货物,包括从境外进口的用于区内企业自用的生产管理基建等设备物资,区内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区内生产性基础设施和基建设备物资等退运境外,则填“区内设备退运5361”;监管区内企业研发物资退运为“特殊区域研发货物5010”。此外,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货物退运退换与普通加工贸易货物的退运退换相同,填制参见表3-1。出口加工区加工设备退运出境外维修后运回为修理物品1300,填制参见表7-1。

六、暂准进出境货物的退运报关单填制

该种货物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原状复运进境的货物,如果货物没在规定的时间内复运进境,或者不满足暂准进出境方式的其他规定,则要按一般进出口货物来办理,填制参见表6-1。

七、修理货物的退运报关单填制

修理货物是指进出境维修的货物,及所用的原材料、零部件。不包括加工贸易维修退换(参见表3-1)。修理物品征免性质分两种,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一般是6个月,可延期6个月退运,征免性质为其他法定,如果超出期限退运,则填报一般征税,填制参见表7-1。

以上是各种货物退运的报关单填制分析。可以看出,贸易方式、征免性质是各项目最难填写的,只要抓住贸易方式、征免性质这个主要问题,其他就会迎刃而解。下面来看如何应用上面的分析来解决货物退运报关单填制问题。

八、实际应用举例

例1 北京晶彩有限公司2010年4月2日持B****加工贸易手册进口一批料件,6月5日应外商要求将生产剩余的料件退运出境。

本案例中,持字母B开头的加工贸易手册,说明是加工贸易中的来料加工,6月5日将剩余料件退运,没有要求换货,说明这是加工贸易中的来料料件复出,具体填制参见3-1中的来料料件复出。

例2 威海华伟光学有限公司因进料加工光学制品需要,由新加坡商人无偿提供设备2台,设备未列入《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进口报关单号0442793114034*****,加工贸易不作价设备手册D4204445****。现因加工合同完成,设备退回。

本案例有D打头的加工贸易不作价设备手册编号,说明是加工贸易不作价免税设备,所以该设备退运参见表3-2。

例3 海阳**金属制品有限公司(370695****)进口循环用盛装货物的铁筐一批,进口前已向海关办理相关行政许可手续。2012年1月7日向海关申报,4月5日再次盛装货物复运出境。

案例中铁筐是循环进出口,属暂准进出口货物,4月5日复运出境,应按表7-1其他暂准出境货物(先进后出)中的复出境处理。

例4 天津ABC科技有限公司将位于征免税证明(Z02020833475)下第3项的画质检查机退运出口,减免税进口货物同意退运证明编号RT02020287689。

案例中有征免税证明,说明是特定减免税货物,该种货物退运应按一般退运货物办理,参见表1-1,但注意备案号栏需填RT+10位数字的减免税同意退运证明编号。

例5 青岛鲁青机械设备制造公司从境外进口50000美元电子材料加工,加工完毕后,按期向海关报核。合同核销前,部分出口成品因质量问题被国外买方拒收,鲁青公司同意退换。

该批货物从境外进口材料,加工成品出口,这是加工贸易特征,而且是进料加工。成品拒收,要求退换应按进料成品退换来填制,参见表3-1项目为成品退换相关栏目填制。

例6 河北天华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从境外购进电子材料,加工成电子器械出口至马来西亚,合同按期执行完毕,合同核销后,部分出口成品因质量问题被国外买方拒收,经协商,天华公司同意返修。

该案例表面上看,购进原材料,加工后出口成品应该是加工贸易成品的退换,但加工贸易合同核销后的产品退换属于修理物品,所以应参照表7-1进境修理物品来填制报关单。

例7 西安汉中医疗保健公司经批准进口谷氨酸一批,2011.4.15经连云港进境,并转关至西安海关办理进口手续,6月4日,该公司持检验部门的鉴定证书和外商同意换货的函电,向海关申报退运出境。

案例中,表面上看在西安海关办理进口手续中要求退运,是未办结海关手续要求退运,应是直接退运。但该案例是从连云港转关到西安,这种情况进境口岸放行,要求退运应按一般退运货物办理,具体填写参见表1-1。

例8 湖北科技有限公司进口德国产的芯片测试系统一台,设备运行6个月后,公司发现测试数据不准,要求换货,外商同意,设备已交税。问该批货物退运出口,并在规定期限复运进境,两批货物报关单填制。

从案例中分析设备由于质量原因,原状更换应属于无代价抵偿,退运货物贸易方式应填其他9900,其他项目参见表4-1,退换回来货物应按无代价抵偿补偿进境来填写,由于设备已交税,应按贸易方式“无代价抵偿”征免性质“其他法定”填写,参见表4-2。

参考文献:

[1] 盛新阳、彭非. 最新报关单填制实用辅导[M]. 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8. 196-224.

[2] 海关总署报关员考试委员会. 2013年版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M]. 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2013. 357-442.

[3] 海关总署报关员考试委员会. 2013年版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考前冲刺模拟试卷及答案[M]. 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2013. 17-82.

常见的贸易方式篇5

[关键词] 外贸英语信函翻译技巧专业词汇缩略语

大体而言,外贸英语信函主要有两种目的:一种用于正式的外贸交易;另一种用于贸易双方建立友谊或加深情感。针对两种不同目的,信函翻译的手段和侧重方法也有所区别。在这里,笔者主要是针对两种外贸英语信函提出几点翻译技巧。

一、用于正式外贸交易的英语信函翻译

1.专业词汇:外贸英语信函中对专业词汇的翻译务必精确、符合经贸专业要求。外贸英语中的价格术语意义固定:有的是单独的词,inquiry(询盘)和offer(报盘);有的是则是由几个词构成,to draw on somebody (向某方开出汇票)。这些专业词汇的翻译稍微有差错就会给企业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巨大的损失,如曾有则报道说,某译者错将“不锈钢”译为“炭素钢”,这两字之差就给企业造成近20万元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外贸英语专业词汇与其本意大相径庭。Document本意为“文件”,而在外贸英语中则为“单据”,如An L/C normally specifies the documents that are required by the buyer and the date by which the goods in question must be shipped。(信用证上,通常规定了买方所需的单据,以及有关货物的运货日期。)

2.歧义词:英语中常常会出现一个词汇有多重意义,而这几个意义恰好又是对立的。因此在外贸英语信函的书写或翻译中,应避免使用歧义词。面对这类词汇应及时发现,并立刻和对方取得联系,以便及时纠正,以免使缔约双方发生分歧,为日后贸易带来后患。如in a week 可指在within a week(一周内),又可以指after a week(在一周后),这就必须要与对方商榷,及时换上表义明确的词。

3.英美词汇差异:外贸英语信函的翻译还应注意英美词义的差异: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同一个词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在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即是单位的差异,如billion在美式英语中意思为“十亿”,而在英式英语中,则代表“万亿”。因此,在翻译中一定要注意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使用场合。

4.缩略语:缩略术语在外贸英语信函中也很常见,其意思对外贸交易极其重要。这里仅介绍几种常见的缩略术语的翻译法。

(1)音译。如:AIDS艾滋病;DDT滴滴涕;OPEC欧佩克。

(2)用汉语的缩略语译 如:U FO飞碟;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V. F视频;XL特大。

(3)部分译,部分不译如:DNA fingerprintingDNA鉴别术;FOB ShanghaiFOB上海价。

(4)还原成原文意译 如:Economists placed greater trust in the CPI report, contending that the surge in the wholesale index was merely a fluke。(经济学家对消费者物价指数比较信任,认为批发物价指数的涨只是偶发现象。)( CPT =consumer price index:消费者物价指数)。

(5)外来语译法与以上方法差不多,以意译为多。如:EP(单方面)―ex parte(拉丁语);E/ R(在途中)-en route(法语)。

5.套用格式化语言或句型对应翻译法:以签署文件、合同等为目的的外贸英语信函,多套用已有格式。在翻译的时候,应用相应的中文格式,用程式化语言翻译即可。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些套用、固定搭配及句式结构的应用中。译者可相应地采取“套用句型对应方法”来翻译。在此类商业信函中,对方一般也会采取正规书面语,风格繁冗。尤其是为了增加严肃、正式的意味,他们常常会选用带法律、语言保守倾向的古体词。常见的有以”here; there; where”为词根的词,如:herein; hereof; herewith; hereby; thereby; therefore; whereas; whereby等。翻译的时候不一定要字字对应,可以在其他地方以词汇手段予以补偿,用相对比较古雅的词汇将原文的文体风格反映出来即可。

6.整体格式差异:整体格式差异主要体现在英文与中文信函中。众所周知,英文日期常写于右上方,而中文日期常写于右下方。英文称呼使用复数Sirs/Gentlemen ,而在中文中,则体现为统称形式的整体单数。虽然,按照国际贸易惯例,外贸电函英译汉时,可保留英文外贸函电的格式,也可套用中文外贸函电的格式。但是,根据惯例,建议使用中文格式,以取得整体美感。

二、用于达成友谊、交流感情的商业信函的翻译

除用于正式交易的外贸英语信函外,为达成贸易双方的友谊,商家会特别注意礼貌,因此会大量写作交流情感类信函。对这一类信函,译者翻译的时候,应注意选取适合的词,使用翻译具有“信、雅、达”的美感。并且提醒注意的一点是,商人毕竟是商人,他首先考虑的是商品、质量及相关问题与条件,而非客套与人称,汉译时,应突出重点信息,精简繁枝冗叶,以达到强化重点的目的。

针对外贸英语信函所带有的书面语体的语言结构特点,译者在翻译时,应该选择相应的书面语。在中文外贸信函中,使用的是介于文言文与口语之间的半文言文体与之相对应。如Sincerely yours汉译为“谨上”即可。而针对港台地区保留大量古语的特点,译者在翻译时,还应该把开头的“先生”之类词婉译为“敬启者”。在传统英语贸易辞令中,大量套语,更应该恰当增减。如:We are pleased to…;We have pleasure in…;We acknowledge with thanks…这些套语,产生了诸如We are looking forward with interest to your reply.等句式,这里若直译为“我们带着极大的兴趣盼望您的答复。”显然,这种翻译拖沓而且生硬,只要稍微套用一下格式,采取婉译方式,译为“盼复”,则简洁明了。类似的情况还有:Your prompt reply would be greatly appreciated。(直译为“贵方的快速回复将使我们不胜感激”;婉译为“即复为谢”)

三、结语

常见的贸易方式篇6

【关键词】网络贸易国际贸易影响信息管理

传统的贸易方式主要包含、加工贸易、边境贸易等等,这类贸易通常交易的场所都是固定的,而且必须要面对面才可以交谈,这就使得贸易的成本增加。而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贸易开始出现,打破了传统交易的局限性,管理方式从传统的纸张逐步转变为电子,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展国际化的交易,不仅降低了交易的成本,还使得整个国际贸易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一、网络贸易的基本阐述

(一)网络贸易的概念

互联网的出现是网络贸易得以发展并普及的基础,网络贸易是指个人或者团体通过国际互联网和贸易伙伴进行贸易活动的一种行为,如商品的订购、销售、支付等的方式。简而言之网络贸易即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了商务交易活动,相比于传统的国际贸易,其交易的方式更加便捷、效率也更高。网络贸易在1994年时迅速的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发展了将近二十多年,也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在运作时的主流形式。

(二)网络贸易的基本特征

1.网络交易空间的虚拟化特征

从上文的网络贸易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网络贸易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而发展的。当代的信息技术包含软件程序、计算机系统、信息处理等等,这也就决定了网络贸易在交易过程中的虚拟性。网络贸易在运作的过程,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是通过数字信息作为中间的媒介交互联系,双方不需要见面即可完成交易,大大缩小了交易的时间以及成本。也缓解了传统贸易网络存在局限性,降低了国际贸易运行过程中的一系列成本。

2.网络贸易市场的全球化特征

网络贸易是以数字化、信息化为载体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所以,其可以不限时间以及地点的进行贸易活动。就当下的贸易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已经涉及到了全球。当然这和互联网本身的特质息息相关,互联网没有国界的限制。只需要连接国际互联网,无论是哪个国家或者哪个地区的人们,都可以实现贸易沟通以及合作,全球的资源也能够实现共享。

3.网络贸易交易的智能化特征

网络贸易是建立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贸易活动,其除了具备虚拟化以及全球化的特征之外,还包含智能化的特征。对于网络贸易而言,内部拥有较为先进的知识或者技术,就可以在激烈竞争的国际贸易市场中获得重要的资源,贸易企业拿到相应的资源就能够挖掘更多的客户,继而提高内部的收益。由此可见,网络贸易实则还具有智能化的特征。

二、网络贸易对国际贸易信息管理的影响

(一)促进了国际贸易新环境的形成

网络贸易是信息技术发展下的产物,相比于传统的贸易方式,其实现了不限时间以及地界的相互沟通,并提高了贸易的效率,同时,也为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传统的国际贸易拥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活动场所,而当下的网络贸易变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传统贸易市场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使得贸易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而网络贸易的出现,使得贸易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新的贸易环境,贸易的双方可以不限时间地点的进行交流,也打破了贸易主体交易的限制,避免了市场的垄断行为,优化了国际市场的结果,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二)有利于完善国际贸易的商务模式

网络贸易的出现,使得国际贸易的商务模式逐步发生改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交易工具的变化,传统的国际贸易是有纸化交易,贸易企业签订一份贸易活动都需要30份单据以及文件,无论是储存和管理都不便。当下的网络国际贸易属于电子化形式。只需要通过网络来回传输即可完成,不仅缩减了交易的时间,同时,也便于管理。其次支付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支付方式都是面对面进行现金支付,这种方式耗费的资金以及时间成本比较高。网络贸易的出现,就使得这一支付方式发生了改变,电子货币成为国际贸易交易的主要方式,交易的速度大大提升,也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另外国际贸易在管理方面也逐步转向了电子化,通常包含的管理方式有商品出口配额时采用电子招标的形式、查询出口报关单可以联网搜索等。从以上三个变化就可以发现国际贸易商务模式在不断的完善。

(三)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组织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传统的贸易组织结构大多为垂直型的结构,如上下模式或者下上模式进行交流,高层人员和基层人员不會直接沟通,由中层人员作为联系的纽带传达各种思想以及意见。网络出现并迅速的开始普及之后,也使得企业内部逐步融入了内部网,传统的垂直型组织机构逐步被打破,只要通过内部网就可以实现和企业内部各个人员之间的沟通,如果想要越级沟通也是非常容易的。高层想要了解基层的工作情况也变得更加的便捷,企业内部的层级逐步减少,信息管理的水平以及效率逐步提升。再分析贸易企业外部的形式,传统的贸易形式包含买卖的中介,但互联网出现之后,模式开始发生改变,贸易企业和用户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进行沟通、交流,随之物流模式、支付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也提高商品交易的效率。

(四)促进了新产业的产生

网络国际贸易实际上就是基于虚拟市场所发展起来的一种商贸活动,贸易的商、中介的地位也在逐步下降,想要在贸易行业中更好的发展,商就要更好的审视自身的局势,丰富服务的种类,提高整体服务的质量。例如,网络贸易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贸易中介行业,衍生出一些提供信息分析、处理的企业,像国际贸易信息服务、贸易咨询服务等等。除此之外,网络信息服务也开始发生转变,其从最初的帮助外贸企业制作网页、搜索引擎,逐步变成电子商务模式的构建,提高风险管理等。越来越多的和知识技术相关的新产业逐步产生,也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网络贸易影响下国际贸易信息管理的策略

(一)摆正观念,迎接互联网的挑战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科学技术在不断变化,人们也已经迎来了信息科技时代。目前,社会各行各业都开始融入了信息技术,对于贸易企业而言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的核心,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积极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提高自身的经济水平。贸易企业要摆正观念,迎接互联网的挑战,在思想上对信息技术重视起来,不断的优化内部的物流、交易方式、组織结构等等,提升信息技术下贸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国际贸易企业想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信息化优势,就应该加强内部的信息管理。首先,要配备较为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保证贸易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基础运行环境。但是就我国的外贸企业而言,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内部的信息基础设施还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其次,在贸易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方面也有待加强。贸易企业可以吸纳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利用大数据充分挖掘客户的信息,并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了解客户的需求,不断的优化,继而提高整个贸易企业的收益。

(三)提高外贸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国际贸易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程度,无论是内部关于国际网络的建设,还是外贸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都应该融入互联网信息技术。其次,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模式也应该融入信息化,减少传统财务的重复性工作内容,提升财务工作的效率。总而言之,在贸易企业内部应该不断的完善传统的贸易组织形式,实现信息技术下的外贸企业的真正转型,提高贸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网络风险的防范

网络的出现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很多的积极影响,但是由于网络本身存在的开放性、全球性等特征,也使得互联网下的网络贸易存在诸多的风险。对此政府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应该加大国际贸易之间的网络交易的监管,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采用完善的技术来保护国际贸易企业交易环节的安全性。国际贸易活动关乎的都不仅是企业的利益,同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安全都是密不可分的。作为网络贸易企业也要加强日常的管理,做好防范工作。尤其是当下,信息技术迅速普及,在贸易企业内部也开始融入了相应的资源,其给贸易企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黑客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对此在企业内部要加强对网络风险的进一步防范,配备网络维护人员,定期对网络进行维护,更新贸易企业内部的病毒库。

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贸易企业发生了转变。传统的贸易企业无论是在交易的时间还是地点方面都会受到限制,成本比较高。而当互联网出现之后的国际贸易企业的商务模式、组织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其可以不限时间和地点的进行跨国交易,提升了交易的速度以及企业工作的效率。当然网络贸易的影响之下,国际贸易企业要做好信息的管理工作,不断的完善内部的基础设施,提升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做好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工作,继而促进国际贸易企业在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谷爱莲,吴雷,徐国展.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03):108.

[2]李运鑫.互联网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01):89.

[3]陆向兰.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研究[J].山西农经,2020(03):36.

常见的贸易方式篇7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传统进出口遭遇“严冬”之际,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却异常强劲,也因此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

8月23日,在商务部例行新闻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商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并争取尽早出台支持跨境电子商务促进出口的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规范贸易制度、制定贸易标准、强化支付、完善跨境物流、研究出口退税等。

“我们现在正在抓紧向有关部门会商,希望尽早出台。”沈丹阳说。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生产和贸易企业或者个人通过电子商务的手段,将传统贸易中的展示、洽谈和成交环节数字化、电子化,实现产品进出口的新型贸易方式。

目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主要分为企业对企业(B2B)和企业对消费者(B2C)的贸易模式。B2B模式下,企业运用电子商务以广告和信息为主,成交和通关流程基本在线下完成,本质上仍属传统贸易,已纳入海关一般贸易统计。B2C模式下,我国企业直接面对国外消费者,以销售个人消费品为主,物流方面主要采用航空小包、邮寄、快递等方式,其报关主体是邮政或快递公司,目前大多没有纳入海关登记。

拿义乌地区来看,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产品主要销向世界各地,该地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很快。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义乌一天往外发的邮包有15万件。这些邮件有航空小包、邮寄、快递等方式,都是运用电子商务的方式来成交的。这么大数量向外交运的商品,通过境外电子商务方式来成交的贸易,目前却大多还没有纳入海关统范围。

沈丹阳说,跨境电子商务是外贸发展的新方式,也是企业扩大海外营销渠道,提升我国品牌竞争力,实现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商务部一直以来都在给予积极支持。

此前,商务已经开展了一些促进性的工作,如择优认定了阿里巴巴速卖通、敦煌网、中国制造网和中国诚商网等若干家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商务部重点推荐的开展对外贸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制定了专门文件,明确了增强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外贸的功能,提升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外贸水平、加大对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外贸的支持政策等具体指导意见。

沈丹阳表示,目前,上述工作初见成效。据统计,2011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6万亿元。2012年大概有2万亿元,增速很快。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研究,解决以跨境电子商务方式出口货物遇到的有关问题,推动电子商务跨境发展。据沈丹阳介绍,商务部除继续做好原有已经开展的相关促进工作以外,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并争取尽早出台支持跨境电子商务促进出口的具体政策措施。

常见的贸易方式篇8

关键词 全球治理;贸易摩擦;协调合作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1-0052-06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贸易伴随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全球化浪潮高涨,世界各国联系紧密、交织渗透,形成了既相互合作又激烈竞争的格局,而贸易摩擦成为国际分工和利益分配格局变化中的必然。近年来,全球贸易摩擦数量持续上升,涉及领域不断拓宽,影响范围日益广阔,对世界经济增长造成了严重阻碍。

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资源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自由流动,也助推了经济、生态、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显现,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的诉求日趋强烈,协调合作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共识。将贸易摩擦放在全球治理的时代背景中考察,有助于缔造公平自由的贸易环境,准确把握国际贸易发展新态势,深入推进全球贸易可持续发展;应用全球治理机制处理国际贸易摩擦问题,将合理解决贸易争端与贸易纠纷,有效遏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利于重塑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一、全球治理面临变革转型

全球化纵深发展,国家之间协作应对紧迫性公共问题的需要日益增长,全球治理成为国际重要议题。全球治理是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提出的旨在对全球事务进行协同管理的理论,事关各国长远利益,为了顺应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推动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更替演进。

(一)全球治理新形势

1992年创建的全球治理委员会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的《天涯成比邻》(Our Global Neighborhood)报告中[1],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全球治理的概念、价值以及全球治理同国际安全、经济全球化、改革联合国和加强世界法治的关系,报告强调形成具有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的、能够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机制”。实践中,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安全体系、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为支撑的全球经济货币体系,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保障的全球贸易体系,及以世界卫生组织、劳工组织等为基础的全球社会体系,为世界和平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虽然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使世界发生巨大变革,但也导致发展失衡加剧,全球可持续发展紧迫性显著增强。可持续发展侧重基础设施、治理标准、气候变化等基本发展目标,实现难度加大,发达国家望而却步,但新兴大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期,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构想,还牵头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使世界格局和力量对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紧跟历史前进的步伐,顺应世界发展格局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全球治理体系和机制亟需变革。

(二)全球治理新架构

全球治理属于动态复杂系统工程,处于不断调整完善过程中。在全球治理架构中,治理主体属于关键性要素。现时期,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全球治理的议程和目标表现出更多关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非国家行为体也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全球治理的各项议程,全球治理开始迈入多层次、宽领域、跨国性的全面合作时代。联合国作为多边舞台始终是国际体系中心,不容置疑地成为全球治理重要主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与世界贸易组织则是全球经济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实体;以G20为代表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作为全球治理基点,建立了处理国际问题的新秩序,形成保障全球治理成效的多边或双边规则和制度安排[2]。在新的治理框架下,虽然国家是全球治理不可替代的主导力量,但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作为有益补充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3]。众多治理主体趋于平衡的协同关系是国际社会面临庞杂全球问题进行的改革创新,治理主体间逐步形成了相互依存、交叉合作的非等级结构,共同努力应对来自于不同领域的全球威胁,将全球治理议题从包括金融、贸易在内的经济治理,向日益突出的能源、环境、人权等非传统安全治理转变,以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发展、增进人类共同福祉。

(三)全球治理新机制

随着全球治理理论和实践的推进,全球治理内容不断丰富,范围逐渐扩展,其中最为关键的治理机制也在应对纷繁复杂的全球问题中悄然转变,显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全球治理机制的合法性取决于代表性、决策效率和实施效果[4]。联合国处于国际体系中心代表性高,但由于立场各异决策效率较低;作为历史国际核心机构,G8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高效率作用,但仅由发达国家构成的G8代表性较低,没有充分反映当今世界格局变化,仅凭借其在金融、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等领域占据的绝对优势,力图强化由其主导的现存国际体系阻碍了全球治理的真正实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G20集团地位发生了急速转变,G20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半,旨在促进全球平衡和国际合作,为全球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自G20成立以来,其组织运行机制不断完善,议题内容逐渐调整扩大,影响作用明显提高,已从全球治理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全球治理的有效机构和主要平台,特别是新兴大国在G20为标志的全球治理新机制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了从全球治理参与者向推动者的升迁[5]。在全球治理重要转型时期,G20与联合国将并存互补各自发挥作用,弥补治理效果的有限性问题,使全球性紧迫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二、全球治理中的贸易摩擦内涵

在国际贸易领域,“贸易摩擦”一词长期处于笼统指代状态,与贸易争端、贸易救济、贸易壁垒等概念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时常出现混同使用的现象,为此,有必要对全球治理视角下的贸易摩擦理论内涵进行分解与剖析。

(一)贸易争端

经典贸易理论认为,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自由化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全世界与出口国家自身福利,然而全球化浪潮缩小了各国间的比较优势,促使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相比较而言,“贸易争端”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术语,主要用于描述成员国之间出现的贸易纠纷,通常是指贸易双方中的一方在另一方采取关税、非关税壁垒措施来阻止其产品出口时,提出反对意见并要求对方予以纠正,终止其贸易措施甚至予以补偿的行为及其过程。WTO贸易争端解决结构(DSU)负责监督争端解决机制的有效顺利运行,是多边贸易机制的主要支柱。自1995年WTO正式运行以来,截止2015年,DSU接受贸易争端案件共计503起(见图1)。从总体来看,贸易争端案件大致呈下降趋势,但这并不说明国际贸易摩擦在减少,这是因为WTO规则中,仅当对进口国制裁措施不予接受时,出口国才会诉诸WTO争端解决结构,因此大量贸易摩擦通过双边途径予以解决,WTO处理的贸易争端只是国际贸易摩擦的一部分。

(二)贸易救济

传统关税保护力度日益减弱,“贸易救济”措施开始成为重要贸易政策工具。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WTO允许成员方在进口产品倾销、补贴和过激增长等给其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的情况下,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以维护国内产业安全。中国加入WTO以后,其他成员方在特定过渡期内针对中国产品进口,则可以单方面采取特别保障措施以维护国内产业利益。自1995年至2015年,WTO成员方共计发起反倾销调查4 990起,反补贴调查413起,保障措施调查312起(见图2)。虽然贸易救济措施立案调查数呈不稳定波动状态,但在周期性经济危机后有较为明显的增加。经济危机导致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各国家及地区积极采取各种手段维护自身产业安全。从贸易救济实践可知,反倾销措施和反补贴措施主要针对价格歧视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保障措施则针对进口产品激增的情况,在实际操作执行中,由于各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大的裁量空间,贸易救济措施的自由决策行为常令被调查方处于不利地位,从而使贸易救济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实施贸易保护的合法利器。

(三)贸易壁垒

贸易壁垒是国际经济、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日益滋生的新贸易壁垒现已成为部分国家及地区实行贸易保护的高级形式。“贸易壁垒”也被称为贸易障碍,主要指一国对国外商品或劳务进口所设置执行的各种限制措施。实施贸易壁垒的目的在于各国政府为保护该国经济不受外来产品或劳务的侵犯,为此具有一定倾向性,凡是正常贸易受到阻碍,市场竞争机制作用受到干扰的各种人为措施均归属贸易壁垒范畴。从表现形式来看,贸易壁垒包含违反承诺的关税措施,缺乏规则依据的进口管理限制,缺乏科学依据的技术法规、产品标准、合格评定程序(TBT)、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SPS),不合理的贸易救济措施,服务贸易准入经营限制,不合理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措施,以及其它贸易壁垒等。以目前备受关注的TBT与SPS为例,自1995年至2015年,WTO共计发出TBT通报24 831件,SPS通报14 502件,与贸易争端和贸易救济总体趋势不同,TBT和SPS通报数持续性上升,见图3。多数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隐蔽、涉及内容广泛且操作简便,成为各国家及地区越来越频繁使用的贸易保护工具。

(四)贸易摩擦

贸易摩擦是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常态,全球视野下对贸易摩擦的概念界定相对更为包容与宽泛,借鉴前期研究成果[6],在现有世界分工格局下,“贸易摩擦”是指存在国际经贸关系的两个或多个国家及地区中,为维护、提升本国及地区相关利益、排除对自身利益的威胁或以占据国际市场为目的,采取或意图采取某些贸易保护或限制措施,导致他国及地区利益受损,从而引发相互间的冲突或纠纷。

从以上定义得知,贸易壁垒是贸易摩擦的直接诱发因素,两者具有相似表现形式;贸易救济是贸易摩擦的间接产生原因,两者具有部分交叉,而贸易争端则是贸易摩擦最强烈的表达方式。对于贸易摩擦的界定包括以下含义:从涉及对象来看,贸易摩擦逐渐打破了单边或双边界限,致使摩擦主体及其影响作用辐射至区域或多边更广阔范围;从行为过程来看,贸易摩擦防御性与攻击性兼容,其既可以维护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元利益,也可以为拓展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而预先采取或应对实施各种形式的争议性贸易保护或限制措施;从产生结果来看,贸易摩擦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存,由此导致的国家利益损害将使摩擦方在经济、生态、社会等国际关注重点领域发生冲突或纠纷,最终造成对国际自由贸易的障碍。

三、全球治理中的贸易摩擦特性

国际贸易摩擦是国家及地区间利益冲突与碰撞的独特表现形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贸易措施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和特殊手段,使国际贸易摩擦呈现出新的特点。在贸易实践中,应以倡导自由贸易为宗旨,避免隐蔽性贸易保护和贸易限制对世界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一)自由性与过度性

多边贸易制度是全球治理框架建立的基础,偏离制度约束的过度性与自由性则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显著特性。随着国际贸易的长久发展,贸易制度呈现出系统内多层次化的趋势:WTO是处理国家间贸易规则的重要国际性组织,全球大多数国家,包括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贸易国都是WTO多边体制成员,WTO开创了全球贸易治理的全新时代[7],形成了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反倾销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农业协定》、《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为主的正式、多边的国际规则和制度安排;而旨在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贸易协定是对WTO多边贸易制度的进一步充实完善,涉及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国际层面的制度政策可以扩散影响国内决策,各国家在WTO框架下纷纷建立了国家贸易制度规则,对于贸易救济措施而言,WTO虽已明确了执行要素,但调查操作存在充分自由裁量空间,导致各国家衡量视角相异裁定易出现冲突结果;对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知识产权等相关内容而言,WTO制度仅仅提供了实施方向但缺乏指导细则,致使部分国家积极制定大量具有偏见性的国内贸易法律规则,在具有合法意义的制度支持下,对国家经济、贸易利益造成过度保护,加剧了世界贸易不平衡结果。

(二)交融性与复杂性

依据贸易摩擦内涵,国际贸易摩擦多以微观企业为触发焦点,但逐层延伸会对国家宏观发展造成阻碍和影响。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发达国家经济下滑,财政赤字恶化,失业率显著升高,迫于国内利益团体政治压力,不得不频繁使用贸易保护措施作为解决危机的重要手段,却为未来国家体制层面和战略层面的贸易摩擦埋下了隐患。贸易摩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力的较量,使得其实施形式错综复杂交融变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联动实施、保障措施与反倾销措施等轮番出击、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知识产权保护交替并用等逐渐成为贸易摩擦的常态化表现。联合措施大大提高了贸易保护的有效性,保障了案件裁决结果向着有利于进口国国内利益的方向发展。在国际贸易制度保障下,贸易措施从最初的工业产品层面逐渐延伸到农林牧渔产业,并迅速扩展至劳动服务贸易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且仍有增加的态势。近年,全球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贸易政策渐渐进入公众视野,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大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发展重点放在新兴能源产业、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WTO规则已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开辟了有限额外空间,这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以及《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中均有所体现,各国家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时同样可以参考使用贸易措施,新型贸易保护形式“碳壁垒”隐约可见。

(三)倾向性与争议性

在国际贸易制度和WTO贸易规则约束下,当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适当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具有一定的合理和合法性。随着传统关税、进口配额、许可证等贸易措施逐渐被取消或受到限制,诸如技术性贸易措施、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等非关税类贸易工具影响力日渐扩大。部分发达国家及地区对资源密集型产业实施具有倾向性的贸易限制措施,其目的在于否认出口国资源禀赋优势,同出口国展开世界资源争夺,并将资源密集产业生产由国外转移到本国,从而够保障国内产业产能的提升和国内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此外,发达国家及地区凭借自身占据的比较优势,规避歧视性争议,在科技型产业频繁采取不公平的救济方式和保护措施,严重阻碍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发展,是包括发展中国家需要坚决予以抵制的。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为取得经济快速发展所制定的产业转型政策也较易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制度规则发生冲突,由于调查机关处理方式不同,国家间发生贸易摩擦时争议焦点较多且相互难以协调,如果分歧继续升级将诉诸WTO贸易争端解决,根据WTO贸易争端统计数据,自1995年至2014年上半年DSU接受的482起案件中,双方同意已解决的案件共计94起,仅占案件提起总数的19.5%,仍在磋商中的案件149起,其他案件则以各种形式待以解决,争端双方所需时间更长、耗费资源更多,对于各自利益皆有影响。

四、全球贸易摩擦协调治理思路

贸易属于全球治理的重要范畴,全球贸易治理基本目标在于构建公平自由的贸易环境,提供缓解贸易摩擦的有效平台,形成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国际贸易摩擦最直接体现在国家间实施倾向性贸易保护措施,新贸易保护主义蔓延对全球贸易体系造成了强烈冲击,也由此成为全球贸易重点治理的领域。全球治理不仅要促进发展也要兼顾公平,进一步加强区域间、国际组织机构间的合作成为深化全球贸易治理改革的重要保障,依赖于良好、高效的经济体系和国际贸易制度,才能够有效化解国家间频发的贸易摩擦。世界范围内各国家只有立足于全球视野,主动承担起全球贸易治理责任,深化地区合作[8],沿着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管理的思路,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样化的内外兼治型治理模式(见表1),才能有效维持多边贸易体制平衡,推动全球治理向着正确方向发展。

(一)完善贸易摩擦监测预警机制

目前,WTO与独立贸易监督服务机构“全球贸易预警组织”(GTA)不定期向全球贸易保护措施数据和研究报告,各个国家也纷纷建立了国内产业安全预警系统,以便在早期阶段对可能发生的贸易摩擦事件做出应变预案。建立健全贸易摩擦监测预警机制是化解贸易摩擦的重要环节,在全球治理视野下,各国家应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数据交流与信息共享,保障传输渠道畅通;在贸易摩擦即将发生以前,应与贸易摩擦直接或间接所涉及国家进行沟通和协调,针对重大分歧积极磋商,努力变对抗为合作谋求共赢;国家应逐步建立全产业体系贸易数据监测,随时观察、及时发现贸易安全隐患,从而预防、减少甚至化解贸易摩擦。

(二)提升贸易摩擦妥善应对效率

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多边贸易体系中具有权威性约束力,能够有效减少肆意而为的大国单边行动,当出口国家面临侵害国家利益的非法行为和不公正的贸易裁决时,可以寻求主动提请WTO争端解决机制,运用正当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贸易摩擦产生本因是国家间的利益损害,为此开展协商和谈判并达成一致共识是涉事双方解决贸易摩擦最直接的渠道,掌握一定谈判策略和方法能为化解贸易摩擦带来良好效果;当贸易摩擦无可避免时,出口国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以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为核心,以行业商会、律师团队、涉案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线,迅速开展贸易摩擦多元协同应对工作,维护国家经贸安全。

(三)促进全球贸易可持续性发展

WTO既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基础,也是全球贸易治理的主要平台。在全球治理变革时期,WTO亟需重塑自身结构,平衡各方利益诉求,进一步规范国际贸易规则,遏制贸易保护主义,协调各成员共同推进多边贸易体制的完善;在新的世界分工格局下,贸易摩擦双方应善于借助地缘性或经济性区域贸易组织搭建双边会晤平台,保障双边、区域和多边贸易协定互有联系、互为补充;同时,出口国遭遇贸易摩擦后也应反躬自省,一方面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出口产品技术质量,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成功实践经验,利用对外直接投资缓解贸易不平衡状态,从而化解贸易摩擦。

在全球治理体系中,G20集团涵盖面广,代表性更强,是促进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开展富有建设性和开放性对话的有效机制,能够为有关世界性紧迫问题的讨论和协商奠定广泛基础。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借助G20机制逐渐走向全球贸易治理前台,而政治、经济和贸易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与WTO成员国间存在诸多利益重叠,这在客观上赋予了我国在多边贸易体制内充当起协调者与建设者的角色,促使我国有责任在国际规则的制订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在自身身份认同与国际压力之间实现一种巧妙的平衡,控制好平衡的程度和节奏,以平等互利、认真负责的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合作及全球贸易治理。

[参考文献]

[1]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rhood: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 Ngaire W..The G20 Leaders and Global Governance[M].Seoul: Toward the Consolidation of G20 Summits: From Crisis Committee to Global Steering Committee,2010.

[3] 蔡拓.全球治理的反思与展望[J].天津社会科学,2015(1):108-113.

[4] Colin I.B., Johannes F.L..Reform of Global Governance: Priorities for Action[J].Brookings Policy Brief Series,2007,19(10): 163-186.

[5] 薛澜,俞晗之.新兴经济体发展与全球治理[J].经济体制改革,2015(1):21-23.

[6] 马跃.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国际贸易摩擦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

[7] Wilkinson R..The WTO: Crisis and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Trade[M].New York: Routledge Press,2006.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分析范文 下一篇:虚拟与现实的思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