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贸易新业态范文

时间:2023-09-23 15:55:54

跨境贸易新业态

跨境贸易新业态篇1

关键词:高职高专;涉农外贸人才;人才培养;跨境电商

基金项目:2015年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基于跨境电商的涉农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题编号:GX153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30日

一、贸易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外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变化

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外贸专业历来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服务商贸行业的中小外贸企业,具有良好的外贸职业道德、诚信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等职业素质、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及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单证制作、外贸跟单、外贸业务、进出口报关报检、国际货代等职业技能,进而能从事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外贸人才。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清楚地看出,依据外贸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外贸专业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方式。然而,随着国务院2015年《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41号)的,涉及到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贸易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等外贸类岗位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取消,意味着上述外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不能完全适应新经济时代外贸发展趋势并满足外贸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另外,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在对外贸易中被广泛应用,其乐观的发展前景给传统外贸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外贸发展的新一轮驱动要素,越来越多的传统外贸企业加入到跨境电商的经营行列,面对转型升级的压力,外贸企业对从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精通商务英语、具备电子商务经营能力,掌握外贸知识与技能、熟悉海外市场营销的复合型贸易通才成为外贸企业青睐的对象。然而,与外贸企业对电商外贸复合型人才巨大需求存在反差的是由于正处于传统外贸经营方式向跨境电商经营方式过渡的初期,既有的外贸人才由于知识结构与职业技能与现阶段贸易方式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呈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

基于上述外贸考证淡化与跨境电商强势发展对相关人才需求的双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更应当着眼于社会与市场,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与特色,以新贸易形势为背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针对国内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需求与企业对人才岗位的不同招聘要求,总结企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而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并修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看来,除了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外,培养对象对有关于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应用技能、海外营销等综合专业技能的掌握也将成为培养重点。

二、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及其在农产品贸易中应用情况

(一)跨境电商发展情况。受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外贸企业的压力与日俱增,而跨境电子商务简化了传统贸易的中间环节,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成为近些年我国外贸发展的新主力军,而且与传统进出口贸易增速不断下滑的局面相反,我国跨境电商呈现异军突起的态势。据统计,2008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总额仅为0.8万亿元,2009年增长至0.9万亿元,增长率仅为9.2%,这之后,跨境电商呈现飞跃发展势态,交易规模增长率始终保持在25%以上,最高达到33.3%,交易额也从2010年的1.1万亿元迅速增长到2015年的5.2万亿元,预计2016年将会达到6.5万亿元,除了贸易规模给传统贸易带来巨大冲击外,参与跨境经营的企业数量也呈现井喷式增长,截至2015年底,中国各类跨境平台企业已超过5,000家,通过平台开展跨境电商的外贸企业逾20万家。在这些卖家当中,以中小企业为主,我国的外贸企业使用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有来自美国的EBAY、阿里巴巴的全球速卖通、环球资源网、中国制造网、兰亭集市等知名的外贸平台等,京东、腾讯等电商巨头也纷纷布局进人跨境电子商务行列。

(二)农产品电商跨境交易活跃。在国内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农业、物流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目前各类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新型交易模式层出不穷,农产品与图书、服装、3C电子产品(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等一样成为电商企业激烈角逐的热点,预计未来我国涉农电子商务将继续高速发展。截至2015年,我国涉农类电商企业达到3.1万家,但受困市场无序竞争、物流成本高等问题,只有1%的电商能达到盈利状态,农产品尤其是生鲜类食品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给电商企业在产品选择、冷链保鲜、物流配送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催生了包括第三方商家入驻、自营直销、自建冷链物流等一大批新型网络零售业态,其中生鲜农产品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成为一大亮点。我国农产品电商方兴未艾,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在法律规范、诚信体系、标准建设、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涉外交易流程等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克服了传统农产品交易方式中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通过集成市场解决农产品交易难题。

三、涉农外贸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当前国内相关企业的农产品跨境电商商贸人才极为匮乏,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问题,与当下加快农产品跨境商贸发展的形势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涉农外贸人才培养院校与企业用人要求存在供需脱节的情况,现有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设置和外贸人才培育模式无法适应涉农外贸的需要,而传统的电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细分为电子商务管理与电子商务技术两个方向,其中商务管理更关注对学生市场情况调查、网络销售及推广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商务技术方向倾向于培养学生在数据库信息挖掘、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况且电子商务专业始终把国内电商发展作为教学和研究的重点,较少涉及跨境电商方面的内容,更没有细化到农产品电商贸易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涉农贸易的相关企业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农产品生产具有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导致农业外贸收益较低,与其他商品贸易在利润上存在较大差距,对跨境电商人才缺乏必要的吸引力。此外,一些涉农外贸企业自身的管理落后,企业文化建设薄弱,企业内部环境不利于外贸人才成长。

(二)成因分析。深入分析跨境电商发展形势下涉农外贸人才存在的问题,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涉农跨境电商外贸人才的培养缺乏合作意识。各级职能部门、相关高校及涉农外贸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合作意识或有效的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上过分强调院校的主导作用,缺少统筹协调,与企业实际及市场需求结合不紧,没有形成工作合力;二是企业对涉农外贸人才要求具有综合性素质,既要同时具备外贸与跨境电商经营的知识背景,又要熟悉农业及农产品等相关知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专业相对单一,无法适应涉农外贸企业的实际需要;三是在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实践平台发挥作用不到位,导致学生有效实践教学缺乏,实效性不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近年来农产品类跨境电商平台涌现,促进了涉农外贸迅猛发展。以阿里巴巴平台为例,目前该平台上农产品卖家数达到39万多个,跨境农产品销售增长率超过112%,跨境电商贸易的日益活跃助推了涉农外贸人才的需求缺口持续增大。综合分析涉农企业对开展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一是对外贸易能力是涉农外贸人才的核心素质,涉农外贸人才必须具备同国外客户交流沟通的能力,熟悉外贸业务的相关流程,具有较强的国际间订单、物流、保险、结算、报检及报关等业务处置技能,而跨境电子商务只是实现对外贸易的手段和方式,因此应当将国际贸易的专业技能作为人才培育的重点方向,打牢涉农外贸人才培养的基础;二是注重对涉农外贸人才学习能力的培养。通常院校设置课程存在滞后性的特点,而跨境电商背景下,电子商务交易规则和先进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实务操作方面的能力,掌握学习新技能的有效方法,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才能适应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的发展要求;三是加强对涉农外贸专项技能的培养。要把农业知识与对外贸易、跨境电商技能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全面学习和综合掌握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的模式与方法。

(二)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人才的知识背景要求。一是外语知识。由于涉农外贸工作需要面临大量国外的供应商或客户,具有扎实、熟练的相关外语书面表达和口语能力是基本要求;二是网络信息技术知识。涉农跨境电商外贸活动产业链长,服务保障要求高,整个过程始终要求从业者必须以现代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科技专业知识作为支撑;三是文化与法律知识。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和熟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便熟悉所在国农产品消费群体的思维模式与生活习惯;四是农业、物流及外贸知识。

(三)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的人才类型需求。涉农外贸企业需要的核心人才始终是国际贸易类的专业化人才,而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外贸易与跨境电子商务的结合日益紧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需要,外贸人才必须以国际贸易类人才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涉农电商外贸人才的细分,适应专业化和复合化的人才需求目标。对开展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而言,希望涉农外贸人才更加专业化,从专业类型需求看,规模较大的涉农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主要需要农产品跨境电商运营类人才、农产品跨境电商网络销售类人才、农产品跨境电商技术类人才、农产品跨境电商综合管理类人才等四类人才,而一些中小型的涉农跨境电商外贸企业需要的多为复合型人才,要求这类人才既要熟练掌握外语与相关跨境电商平台的运行规则,精通国际贸易的相关政策和发展动态及区域易习惯等,又要具备相应的外贸与电商实战经验和基本技能,更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龚宏伟.需求导向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高职涉农复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4.

[2]鞠剑峰,黄晓梅,曹延明.涉农类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应用[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2.

跨境贸易新业态篇2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 跨国公司获http://得了长足的发展, 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载者和受益者。全球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正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受益人, 也必须承担起全球化的责任。

一、贸易、环境与跨国公司三者之间的关系

1.贸易与跨国公司的关系

首先,经济全球化与自由贸易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与自由贸易不仅带动各国企业不断加入全球经济当中,也促成了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与自由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总之,跨国公司的形成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进程,而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又反过来促进了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成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经济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跨国公司和没有跨国公司的全球化与自由贸易,在当代两者都得到迅猛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2.跨国公司与环境的关系

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最显著的主体,它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双方面的。一些跨国公司在拓展新产品的同时,积极倡导安全、健康、环保的理念,生产具有环保性能的产品。这些产品既为企业创造了高效益,也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一定力量。但是,跨国公司对全球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情况也不容乐观。例如,跨国公司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一半以上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中,作为最主要的经济主体的跨国公司对全球的生态与环境的不断恶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wWw.133229.COm

3.环境与贸易的关系

近几年来,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既相辅相成又互相矛盾,贸易对环境有影响,环境对贸易亦有反作用。贸易是导致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不加限制的贸易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环境对贸易的影响又是多方面的,环境既能够促进贸易的增长,也能够阻碍贸易的正常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环境是贸易正常进行的基础,为贸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能源;(2)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障碍;(3)环保时代的到来,也给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出现了“绿色壁垒”、环境认证、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等新现象,有利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贸易、环境与跨国公司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呈环状链接。无论哪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各方;反之,如果好的影响也会促进其他各方的发展。

二、在贸易与环境中跨国公司应该起到的作用

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体,在自由贸易中逐渐发展壮大,因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跨国公司关注其对环境贸易的影响也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在促进各国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与环境方面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模范榜样作用

跨国公司在履行全球公司的责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给其他企业带来了全球性的崭新经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性作用。一方面,跨国公司大多是全球性的企业,具有表率作用,更应该履行环保节能的责任,站在全人类持续发展的高度为公众树立诚信守责、高效低耗、开拓创新的形象,为社会和人类发展贡献物质财富的同时,树立道德的楷模,为人类贡献精神财富。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以自己的行动向其他企业提供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多在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也曾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借鉴跨国公司的环保经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才会少走弯路。

2.竞争淘汰作用

跨国公司带来了竞争的同时也带来淘汰机制,把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高污染企业淘汰出局。作为世界上先进生产力代表的跨国公司,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同时也带来了现代企业管理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先进理念,而这些先进的理念恰恰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产品性能、价格的竞争,上升到产品中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层面的竞争。很多跨国公司对在东道国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对所投资项目,从高消耗、高污染转型为低消耗、低污染,甚至于零排放。而那些不能意识到以致于没有采取行动的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3.吸引外资作用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投资对其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其中就包括环保项目。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当前正面临着环保的困境,解决的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而跨国公司的资金正好可以改善环保投资资金不足的状况。不过,这还需要对外资进行调整和合理引导。调整外资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外资质量的提高。高质量的外资应当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仅能够自身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例如,有利于当地企业在开放的条件下自主创新、有利于节省资源和能源、有利于减少排放和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当地社会和谐发展。

建立起“用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换来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的理念,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才是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最终出路。如何进一步促进跨国公司为可持续发展服务,这就需要发挥跨国公司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几个作用。

转贴于 http://

三、当前现状分析

1.跨国公司开始重视环境和贸易以及两者随之产生的问题

通过kpmg(毕马威)在2008年的全球社会责任调查报告可以显示出来。kpmg的调查表明,在过去的三年中,跨国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报告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kpmg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调研含盖了全球2200多家企业,这其中还包括全球财富250强,和销售收入最大的100家企业。

从微观上看,跨国公司的利益实现机制正在发生改变。跨国公司利益实现已从原来依靠单纯的市场竞争,改变为要加上考虑社会公众利益。甚至可以说,企业利益的实现要以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为前提,企业如果不顾社会公众利益,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失去参与竞争的资格。从宏观上看,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如跨国公司在促进世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方面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2.跨国公司的负面影响

随着跨国公司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1)对环境的破坏。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投资设厂,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进行生产,对某些资源几乎垄断性的占有和掠夺式的开采,使资源的总量锐减,在给东道国的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2)造成污染转移。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http://家严格限(下转129页)(上接131页)制企业在国内从事易造成污染的产品生产,从而促使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污染产业向国外转移。由此就导致发达国家在廉价使用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同时,也节省了大笔昂贵的环境治理费用,而发展中国家资源日渐枯竭,并不得不为环境恶化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和健康代价。

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跨国公司缺乏应有的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这些企业在其国内或许做得很好,可到了他国却将环保抛在一边,甚至肆无忌惮地排污,这是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其次,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放松和推卸社会责任,与部分地方政府的“纵容”分不开。此外,在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降低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漠视企业社会责任,之所以旁若无人,是因为这些国家法律不完备、法制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到位,这既有政府的不作为,也有法律的难以实施及执行,更有媒体和社会公众难以获得某方面信息的原因。

四、强调跨国公司社会责任,促进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和谐发展

作为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角——跨国公司,无论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还是社会学角度,都必须承担必要的环境责任。由于环境保护驱动力量的加强,对于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而言,环境保护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必要的业务。

1.提倡联合国制定新的经济规则

支持联合国主导制定新的国际经济规则。现行的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是由西方国家主导制定的,主要反映了它们的利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是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应当由联合国主导制定新的国际经济规则,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消除贸易保护主义,规范跨国公司的行为,加重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像联合国这样的全球性组织才具有制定使所有人受惠于全球化所必须的原则、标准和规则的能力和合法性。” 同时发展中国家应该更积极的参与有关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和贸易组织的活动和谈判,了解世界环境保护发展的新动态,争取公平合理的谈判地位。

2.强化跨国公司的自律约束

强化企业自律约束就是企业从内部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对自己的经营理念、经营行为进行自我规范、约束和控制。来自外部的压力和社会观念的转变,促使一些跨国公司开始重新审视公司在这方面的表现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公司的领导者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毕竟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公司使命、对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取向等直接由领导者的决策所决定。而且,领导者对企业责任问题的认识及其自身行为的表现直接向员工传递了明确的信息。公司的员工在这方面也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关企业责任的规定和公司制度的执行最终是由员工来完成的,员工对于社会普遍价值和道德规范的尊重和具体行动反映了公司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

3.建立“政府——ngo——社会”多元互动机制

能够对跨国公司构成强大外部压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母国和东道国政府、各种非政府组织(ngo)、媒体和消费者。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以立法或通过参加一些国际性协定、缔结国际性公约等方式实现对跨国公司的监管。除了政府以外,非政府组织在监督跨国公司违反企业道德的行为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些组织的关注点涉及到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平衡发展、环境、劳工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社会的作用更不必提,三者互动,意味着社会责任立体、多维、有效,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的意识变革运动。所以,只有“政府—一ngo一一社会”三者互动,才能最终把社会责任意识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之中。

跨境贸易新业态篇3

5月23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第八十三期“经济每月谈”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陈文玲,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副秘书长仲泽宇,河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李忠榜,中国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健,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就跨境电商的发展与监管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跨境电商为什么是未来国际贸易趋势?

陈文玲:从最初的C2C,到现在跨境电商把国际上零散的个人购物,通过平台的管理、积聚和政府管理流程的再造,变成一种客户的市场集成,建立起一个专门的窗口和快速通关体系,日益形成一个大规模的国际贸易流。

这种变化意义重大,或影响未来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权。实际上,e国际贸易,不是单纯的电子商务,也不是电子商务跨境变成了新的形态,而是通过“互联网+”,通过政府的改革和流程再造,以及政府和企业采取PPP模式建立的跨境电子商务的新平台和平台上流程的再造,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贸易形式。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表示,当超过95%的潜在客户生活在美国的国境之外,不能让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书写全球经济规则,可以看到美国已直接将矛头对准中国。他认为不能让中国掌握未来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权。

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大贸易体,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些潜在客户不容小觑,中国现在已在五个地区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工作。

相比于美国的TPP、TTIP战略,跨境电商则是运用集体智慧和企业的创造,用“互联网+”这一革命性的技术手段做支撑,打开了国际贸易的另一扇窗户。美国可以把不同的国家纳入到TPP、TTIP,但是不能把全世界消费者纳入其中,全世界消费者的选择是市场的选择,是出自于个人需求偏好的选择,而不是哪个国家可以改变的。因此新一轮跨境电子商务B2C,目标就是若干个消费者的市场结合,变成一种贸易的流量,不会受到TPP、TTIP等标准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跨境电子商务新平台,能够把若干个消费者集成为一种贸易流量就是一种伟大的创造。当前来看,全球经济已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特别是贸易的增长速度更低、降的速度更快。谁能率先走出来,不受各种“T”的影响,不受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关键就在于,能否抓住未来世界市场中的潜在的客户,把全球分散的消费需求变成一种市场集成。

李忠榜:当前,世界主要贸易国家都把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本国的发展战略。跨境电子商务涉及到国家的竞争力、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正在逐步成为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地位的一个重要业态。世界各大贸易大国和强国都是把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作为国家战略,出台各样的政策予以扶持。美国在去年了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十年规划,明确指出要在2025年使得跨境电子商务的规模达到整个国际贸易的70%。欧盟、日本也都相继作出了这样的规划。而按照惯例,崇尚自由经济的国家很少对经济业态作出规划。

中国也把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务院去年专门了《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也明确了后面的五年时间,2016-2020年每年的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要在30%以上。按照这样的速度推算,2025年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占国际贸易的比重也应该是70%以上。

国际机构2015年全球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显示,当前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已经在电子商务的竞争力当中排前五名。这家机构同时预测,在2015-2018年,全球的跨境电子商务将会按照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并专门指出中国所制定的30%的计划是能够实现的。

更重要的是,跨境电子商务跨越了时间的局限性,给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提供了机会。互联网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去中心化,去中心化的特征体现在跨境电子商务上,会使得跨境电子商务能够跨越时空的局限,使得像河南这样的内陆地区和沿海的发达地区在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方面站到了同一起跑线。同时,这种去中心化的特征在跨境电子商务当中又体现为贸易主体多样性,以前做国际贸易的大多是高大上的进出口企业,现在可以想象一下,即使是中小企业,甚至是个人都可以从事国际贸易,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你有这个意愿都可以从事跨境电子商务所体现出来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便捷化揭开了国际贸易神秘的面纱。

王健:互联网时代,整个商业或者市场都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或者剧烈振动,由于互联网这种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变化如同发生了一场地震、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急剧发生变化,生态发生变化之后可能就会有一些物种被自然淘汰,有些物种就要去改进,这个过程当中生态环境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物种。跨境电子商务的平台是一个第三方的市场,实际上就是一个典型的新物种、新商业形态,这个商业形态实际上在市场经济当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我们讲的所谓生态的变化。生态的变化带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创业模式的创新意味着未来市场的规则肯定要进行重塑,意味着规则的变化。

理论上来讲,跨境电商的发展也促进了全球普惠贸易时代的到来。由于跨境电子商务,或者说由于这种平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带来了很多原来世界上在国际贸易当中不太容易能够参与国际贸易弱小的主体比如中小企业,甚至于个人也能够参与到国际贸易当中。而以往国际贸易都是跨国公司主导,因为贸易的流程非常复杂,只有那些大公司才能做到合规。现在有了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有了跨境电商的平台,实际上就把整个贸易的流程变得很简单、明了,也很容易操作。

中国如何应对贸易变革?

陈文玲:新一轮国际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集中在了贸易规则的制定和现代流通能力上,我们的短板在哪?

中国制造业全球第一,也是全球第一大贸易体,但是我们最大的短板是流通能力薄弱,比如物流的成本,在开始推动物流的时候是23%,现在下降到18%。美国和日本都是8%左右,欧洲一些先进国家的物流成本也在6%-7%。物流作为现代流通的一个核心部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以及人的流动,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和信息的快速传输降低成本,但唯有物在物理意义上的移动是不能被消灭的,只能被合理的设计,包括流程的设计和合理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放眼国际,美国已经形成了以大的跨国集团为代表的内生化的现代市场物流体系,日本和欧洲的社会化物流体系也非常发达,可以使若干企业达到零库存。

全球已进入了一个大流通时代,美元占全球贸易结算比重62%,占全球货币贮备86%,占大宗商品结算的66%,资本流通方面占据先机。

面对这样的时代,流通能力薄弱的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即通过信息革命,通过像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百度这样一大批走在前列的依靠信息技术支撑的新业态,建立起包括跨境电子商务的若干电子商务的平台,或称之为平台经济。

目前平台经济的发展已经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这个平台上,若干分散的个人和小企业,可以通过平台生成一个巨大的物流、贸易和信息的流量,能够极大地提升和重塑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人的流动等各方面的流通能力,提高流通速度,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多式连业、无缝链接、一单到底的现代流通体系。

这是企业的创造,也是政府政策支持的结果。流通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尽快把流通能力薄弱短板补起来,而现在跨境电子商务将来要形成e国际贸易这种贸易方式,是现代流通创新发展的一种产物,因此更应该倾尽全力去支持和发展。

除了补短板,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形成的e国际贸易,还可以有效地吸引外溢的消费回流。好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做到秒通关――一秒钟可以通过检验检疫完税100单,将零散的个人消费需求变成巨大的流量。如果我们国内具备这样的条件,一万多亿,在国外去购买的这种外溢的消费能力,能不回流吗?而且在这个回流过程中,由于把市场集成变成一种贸易的流量,征税达到了12.8%,这也是给国家增加税收。

仲泽宇:跨境电商已经开启了全球经济活动生产的一个新模式、新时代。这样的大趋势下,实业、制造业正面临着“两面夹击”(一方面是东南亚地区的下游低成本挑战;另一方面是欧美等科技实力强的国家的上游高科技的压力)的中国有优势也应该主导这一轮的变革,我们要在规则、投资、改变经济活动这三个方面有所作为。

跨境电商为什么成为中国的机会。从零售业的演变看,最早生产产品还不丰富的时候,是柜台经济、柜台交易、柜台零售,一个柜台只卖一种产品。后来生产的产品多了,就出现了超市。现在产品丰富的时代,则发展到了线上线下跨境电商的一种模式。

我们要挖掘潜在95%的市场,只有依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要逐步把以生产为重心为起源的经济活动,逐渐移向以交易为客户、消费为中心的模式,这是一种划时代的分割点,跨境电商正成为我们实现由生产转向以交易、消费为主的一种新的国际贸易方式,也将必然成为未来贸易趋势。

王健:中国作为一个消费大国和生产大国,理所当然的可以产生比较重要的带有世界性的跨境电子商务的平台,因为巨大的经济体量足以支撑一个大平台。

对中国来讲,跨境电子商务的平台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因为这样的平台,只有中国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下才能够支撑,才能够真正建立起一个普惠贸易的世界,建立新的规则体系。

高红冰:阿里今年3月份完成新财年,零售交易体系完成3万亿交易规模。作为一个新的互联网经济体或者电商经济体,阿里用十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从0到3万亿的发展。而全球零售贸易巨头――沃尔玛达到这样的交易规模则用了54年的时间,还加上237万名员工、几万个线下零售网点以及卫星等各种网络供应链组织。

为什么会有13年对54年的超越?一是得益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二是得益于新一代政府不断推动创新驱动的战略,使得各种各样分散的草根的创新经济高效发展起来,带来了技术和商业的创新以及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增长。

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平台经济得到极大地推动。互联网在高速发展过程当中,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生产要素、市场主体、消费诉求聚合起来形成新的平台经济。

平台经济将主导未来经济发展。现在已经可以看到,全球上市的互联网企业里排前15位(中国已经有4个)的全部都是平台经济企业。这也表明,有大平台就有大市场,平台经济未来一定会是全球经济继跨国公司之后的新趋势。

中国跨境电商如何转型升级?

仲泽宇:中国在跨境电商发展方面有机遇也有优势,但从目前的运行机制看,新事物新业态跟现有机制还不太适应,存在很多缺位的地方,因此政府和市场应共同推动跨境电商机制体制的完善。

一是建议在G20峰会上达成一致的发展意见。同时更重要的是,希望政府能够援建“一带一路”和金砖国家的技术平台、人员平台, Facobook这样的公司都能宣布免费全球上网,中国那么多对外援助,援助这样的平台成本小,但能够抓住核心的东西,有利于输出我们的标准和规则,培育我们的市场。

二是探索监管模式,从以前传统的管路到现在管企业、管人这种新的监管模式。

三是总结我国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的经验和商业模式,并对发展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特别是跨境电商牵扯到的国家海关问题、监管问题等。

四是跨境电商现在多集中在日用品方式等方面的销售,未来应该向重型集中式模式探讨,这两年重型产品的交易正在迅猛增长。

五是积极探索新的生产模式。介入一种以消费为主导的生产模式来指导我们的生产,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未来应尝试收集分析集中消费这样的数据,然后集中起来进行有特色、有计划的生产。

六是要培训外贸和高效的学科建设,实际上我们现在大量的原来传统的外贸公司的人,他们有很好的国际经验,但不懂电商这方面的技术,要进行针对性地培训使他们成为跨境电商业务中的主要骨干力量。

七是政府要协助市场开拓,特别是帮助大的机构和大的平台进行市场开拓。

八是探索跨境电商结算中心阳光化模式。

九是成立产业基金,比如牵头组建一个“跨境电商50人”这样的机制,50家重点企业能够通过产业基金模式整合资源支持发展。

十是通过新政出台,有力促进政府与市场的有效沟通。

李忠榜:对大数据的应用、新规则的研究应用,是今后在跨境电子商务竞争中赢得先机的关键。谁掌握了大数据,谁制定了规则,谁就是这次竞争当中的赢家,考虑当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各地的发展还不够协调,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建议跨境电子商务设立一些类似的行业协会,进而形成由政府部门主导、行业协会为主体,龙头企业、主力专家学者支撑的工作体系。

跨境电商应如何有效监管?

李忠榜:中国政府此次出台新政,实际上也是国家对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思考,第一是扩大出口,第二是优化进口,第三就是公平竞争环境的维护。大家知道,政府公共管理首要职能就是建立市场规则,完善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为各类市场活动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国家一项政策的出台,一定是要服从于国家最高的全局的战略的利益,而不是迁就一个局部部门的、暂时的利益。从这个角度去看4月8日出台的新政出发点就是对的,扩大出口、优化进口,维护公平。分析来看,新政很显然是针对进口跨境电子商务,又是针对进口跨境电子商务当中的进口保税模式,受到冲击最大的又是其中进口商品结构问题,有前置审批的老三样――食品、化妆品、保健品。

通过过去两年的试点尝试,郑州做出了一些探索,也就是因为这样一些探索,给郑州的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空间,同时也确确实实在这样的监管模式和通关流程当中有优于一般贸易的思考和操作。

有人认为目前这样探索和创新的安排是不是会导致跟一般贸易之间不公平的竞争,也因此,跨境电子商务新政出台后一直伴随争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争议?针对的无非就是进口跨境电子商务和进口的保税模式,以及一些前置的商品。事实上,要先理解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政府跟市场主体当中如何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互动的关系。大家感觉这次新政出台比较突然,从事物发展一般规律来讲,一个政策的出台应该具有预见性,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对规律的认识应该具有抑制型,如果一件政策出台让市场各方感到突兀,作为监管者要去检讨,这样的政策是不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就是科学性,是不是体现了政府出台这个政策的初衷,是不是有有效性,是不是符合发展规律。事物发展趋势是对的,初衷也是对的,采取这个政策的阶段,发力的时间点尤其重要,这就是合理性的问题。

第二,这样的治理是不是一种合理的监管,监管是不是越严越好,或者是越松越好,从监管部门来讲需要针对不同阶段实行精准的政策。1997年,美国政府了一个全球电子商务纲领,这个纲领要求美国各个州政府都不应出台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同时实行的电子商务州政府销售税的免征,免征时间延长16年时间,一直到2013年取消了这样的免征政策。

我们今天跨境电子商务就是进口保税模式下的跨境电子商务,2015年全年的规模也不到150亿元人民币,大概占去年全年外贸进口的10.4万亿的千分之一点四。很显然,这样的一个业态现在恰恰是在生长发展的过程当中,更多的恐怕要有一些支持的政策,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去实现这样的公平,最终回归商业本质。因此建议对这样的模式再宽容一下,可以让跨境电子商务保税模式进口再多走几步。

此外,互联网时代的监管,也必须适应互联网的要求。就跨境电子商务而言,税收框架、监管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的设计都应该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要基于互联网的思维。

王健:“四八”新政在企业引起很大反响,这是好事,说明政府和企业都在反思:在新的形势下,外贸监管是不是能够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一条新的道路。比如说以前外贸监管的时候,要不就认定为是个人物品,要么就认定为是一般贸易。财政部税收的调整,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把它归成一般贸易,一般贸易就像我们讲的,显然走了一个很复杂的贸易监管流程,所碰到的可能并不一定是税本身的问题,而是流程过于复杂。

而欧盟规定,150欧元以下产品过境,一律是免增值税,或者是免全部的税。美国800美元以下的产品也是免一切税。也就是说,现在在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推行低值货物免税的政策。为什么推出这种政策,有两个原因:一是海关监管越来越难,财政部、海关要想把每一个税都收了成本非常大;二是全球的消费者需要,设置所谓更复杂的业务流程,实际上等于给消费者增加很多额外交易成本和负担。

海关监管当中有没有必要区分个人物品和货物,现在看来,这个界线其实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个人物品和企业交易都碎片化之后事实上没法区分。严格来讲,彻底的改革就是不区分个人物品和一般货物,搞统一税,低值货物就应该免税。既满足了消费的需要,也解决了海关所有税都征带来的各种问题。

而且,如果我们在进口方面把很多跨境电商归结为一般贸易,很可能造成其他国家也这样做。现在我们进口和出口是连着的,在进口方面采取的措施,意味着俄罗斯、巴西或者其他国家是不是也应该归为一般贸易,如果归为一般贸易,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向对方出口的时候也会遇到困难。因为俄罗斯需要中国大量家庭用品和小商品,如果走一般贸易,那岂不是我们的产品在对方市场也会受阻?从全球发展趋势特别是普惠贸易发展趋势看,未来跟不同国家进行谈判的时候,既要考虑进口也应考虑出口,真正为跨境电商探索建立一种创新的监管模式。

因此建议:一是税制与国际接轨,设定免税额度,推单一税制,税制简化透明,符合跨境电商的特征;二是监管方面要统一,避免多部门不协调情况的出现;三是吸收跨境电商一些试点城市的经验和数据,围绕普惠贸易的发展趋势来创建跨境电商新的贸易监管的方式。

高红冰:很显然,平台经济带来了一个全新业态的发展。对于一个新业态的监管,应该有一定的包容度。比如对于淘宝的假货问题,是出现了问题就一棒打死,还是给予适度宽容以让其迈过初期发展难关再逐步解决问题?淘宝现在每天产生4000万只包裹的交易量,巨大的交易规模背后包含了信用评价体系、第三方支付等复杂的交易体系,传统的交易监管体制显然很难套用到这个全新的业态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跨境电商、跨境贸易发展应先让其往前冲,经过市场博弈和竞争后会磨合出一种新的市场规则和新的监管规则,以及新的相互之间制衡的新的经济制度,技术、商业和规则体系的建立其实是三位一体的。

“四八”新政为什么会引起很大争议,分歧点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市场。新政要保证一般贸易公平性的问题实际上是个假问题,因为并没有冲击一般贸易,中国消费者以后更多地通过网上购买进口的商品,准确的讲属于跨境电商进口零售贸易,并没有去替换一般贸易国内市场,冲击的其实是国外的消费市场。

然而,新政基本的跨境制定政策时是立足于税收有保证,但税收保证时采用了一般贸易的底层框架来制定税收政策。在具体执行当中从税收政策到商检、海关、质监,一律采用一般贸易监管,这就把个人物品为中心的消费升级的跨境电商保税进口“打死了”。

事实上,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是中国在跨境电商方面最大的创新。对这个领域采取宽容、保护、放松、管制是主要指导原则,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摸到一条发展的道路。

通过杭州综试区的先行先试可以看到,在商业企业平台上,消费者和服务商聚合在试验区做了大量创新,包括服务的创新,各种商品模式的创新等;监管部门也在保税区里做了大量创新,比如三单合一、底线监管、大数据监管等。通过这些创新已经摸到很多经验,实现了秒通关。

跨境贸易新业态篇4

内容摘要:互联网经济时代交织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正推动国际贸易环境与业态发生质变,我国国际贸易战略需尽快适应并转向电商主导型国际贸易,以适应互联网技术条件下的国际市场新需求。本文阐述了互联网冲击下我国国际贸易体系变革的意义;从价值研判和环境研判两个层面解读互联网冲击下的国际贸易战略创新基础;给出创新国际贸易电子政务战略,深挖国际贸易后发优势战略和探索国际贸易供给侧变革策略等创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后发优势比较优势

作者:马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创新基础解读

(一)国际贸易战略创新的价值研判

第一,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增强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市场竞争力。覆盖全球的互联网与面向世界的国际贸易之间具有天然契合点,其典型代表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引领的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基于网络平台所展开的跨境商贸物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传统国际贸易商务活动的信息化和透明化。跨境电商具有面向世界、覆盖全球、信息高速传播和运作成本较低等多重优势,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幅扩展了我国实体产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新渠道,实现了传统出口加工型贸易的转型升级。

第二,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改变全球贸易价值链格局。随着互联网国际贸易交易模式的崛起,电商型国际贸易成为世界贸易市场的主导者。传统的金字塔型国际贸易分销结构逐步演变为扁平化分销结构乃至直销结构,中间商在传统国际贸易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被逐步削弱甚至被取缔。这导致原本被中间商盘剥的产业利润中的一部分回流到实体经济领域,助推我国产业结构变革;另一部分利润则以厂商让利的方式转移给普通消费者,用以增进消费者的剩余价值,提升消费者对我国出口商及其产品的认同度。

(二)国际贸易战略创新的环境研判

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战略与国际政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国际贸易是在国家间展开的商贸经济活动,其经营成果直接影响参与各方的获利水平,各国出于维系本国利益最优化目标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势必影响电子商务型国际贸易战略的落实。贸易保护政策所保护的对象是那些对维系本国经济独立自主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这类产业通常为幼稚工业或关切民生型产业,其保护手段则为关税壁垒或非关税的绿色壁垒等形式。基于互联网的国际直销业务提供了绕开各国关税壁垒的新销售渠道,为此,大力推进“互联网+国际贸易”战略有助于我国实体企业通过网络直销

渠道依法绕开各国不公平的贸易保护政策的规制,有助于为我国拓展庞大的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

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创新路径探索

(一)创新国际贸易领域的电子政务战略

落实建立国际贸易电商化战略的电子政务战略。从新经济角度来审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公司实质上是异于传统公司的电子公司,电子公司的功用在于将传统产业和新兴的互联网产业相融合,运用熟知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来帮助传统企业借助新技术与网络空间上的其它传统企业沟通交流。而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则习惯于管理传统领域的产业企业。因此,建立适应互联网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有助于推动电商型国际贸易业务。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来超越时空局限性,优化既有政府组织运作结构和政务操作流程,为跨国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高效、快捷、公平的政务服务,所以可以有效节约跨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制度成本,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提升通关环节电子政务运作效能。货物通关是国际贸易诸环节中业务复杂度较高和运作风险较大的环节,强化该关键环节的电子政务运作效能有助于打破国际贸易业务操作过程中的瓶颈制约。比如口岸管理应当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口岸电子政务系统的先进经验,在既有全国性金关工程基础上继续推进口岸通信技术升级改造,打造更适合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一站式”通过服务系统和“单服务窗口”式通关平台,全方位落实无纸化通关战略,尽快将线下通关业务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切实节约国际贸易从业者的通关成本。考虑到电子政务上交易主体更为庞大和交易者历史信用信息更模糊的现实问题,通关环节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建立针对跨境电商企业的风险管控数据库,深度分析口岸后台数据并建立信用评级模型,落实对跨境电商企业的分级分类信用管理。通关电子政务系统还应当提高与商务、外管、银行、工商、税务、国检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强度和频度,建立跨部门的国际贸易相关政务云数据平台,将跨境电商业务相关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整合处理,强化对不良企业走私、偷逃税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跨境电商市场环境,为优良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

(二)深挖国际贸易领域的后发优势战略

着眼技术突破来落实国际贸易后发优势战略。国际贸易的历史强国虽然依靠其先发优势地位占据了国际贸易市场中的较大份额,但在互联网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依托物理性营销渠道的传统国际贸易市场分配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依托互联网营销渠道的新型国际贸易市场份额分配规则正在确立。部分学者批评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将比较优势视为比较优势的“陷阱”,并指出这类比较优势事实上并无助于促进所有战略实施国的国家利益最优化目标的实现,而仅有助于那些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较高位置的强势国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一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劣势地位实际上是在既定的技术环境下,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在既定技术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所产生的“势差”,在技术环境变量不改变的情形下,后发国家难以有效超越先发国家。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环境变革使得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处于同等竞争地位,从根本上消除了先发与后发国家之间的技术“代差”劣势。在此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应当紧抓互联网技术发展契机,结合我国国际贸易资源禀赋优势,及时切入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新模式。

着眼制度突破来落实国际贸易后发优势战略。国际贸易制度实质上是一套从事国际贸易商务活动的行动规则。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互联网技术革命所支持的国际贸易交易新制度的创新有助于降低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交易费用,会影响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各类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从成本轴与收益轴构成的二维结构分析中可知,先发国家在旧国际贸易制度体系中投入巨大的资源,这份资源随着经济与技术环境的变化而逐步演变为沉淀成本,故此先发国家缺乏了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现有国际贸易秩序的能动性,而后发国家因其在旧的国际贸易制度体系中所投入的资源远少于先发国家,使后发国家因率先采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国际贸易制度体系而额外产生的制度成本远低于先发国家。这就决定了后发国家较先发国家更有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既有国际贸易制度体系的意愿。为此,我国发展国际贸易应当积极通过放开对互联网行业管制的策略,来培育互联网技术内生的制度创新力量,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来形成互联网技术支持的、适合本国资源禀赋优势的国际贸易新制度体系。

(三)探索国际贸易领域的供给侧变革策略

大力培育新型国际贸易商业模式。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和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形势下,作为驱动我国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国际贸易增长出现下降,国际贸易领域的供给侧变革迫在眉睫。推进跨境电商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助于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营销渠道之上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国际贸易营销渠道,为我国多数发达地区经济健康成长的过剩产能开辟新的路子。考虑到跨境电商产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态势迥异于传统产业,各级监管部门不可运用传统的监管手段来规范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而是应当结合互联网产业特征来制定适合跨境电商产业特征的行政监管与服务职能,为跨境电商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工商部门应当摒弃对跨境电商企业经营范围的严格限制,在宽放其业务边界的同时从财税优惠政策制定方面来加大对跨境电商的扶持力度。

积极推进国际贸易领域的产融联合体战略。传统的国际贸易产业与金融产业彼此独立运营,二者虽然围绕具体的国际贸易业务有相互支持的行动,但从系统层面而言缺乏有机整合。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格局的逐步升级,单个企业间的竞争正逐步消失,以企业联合体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竞争新格局正逐步形成,打造适应当代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格局的产融联合体正当其时。产融联合体要求从事国际贸易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以股权关系为纽带,以控股为形式,以人事参与和核心资产相互支持为手段来推进二者融合。从发达国家国际贸易市场发展的历史路径分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具有必然性,因为这二者的融合是以产融联合体参与各方的各自利益最优化为目标,以提升产融联合体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为此,金融监管部门应当放开对网络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的经营牌照发放范围、提升跨境电商单笔货款支付限额和交易笔数限制,增强跨境电商系统内部的产供销系统和金融系统的融合度,以提升其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实力。考虑到国际电商业务中交易各方的信用问题是影响跨境交易的重要障碍,跨境电商在融合实体产业与金融业务的同时,可以建构跨境交易参与各方的历史交易行为信用数据库,凭此来客观评估交易者的信用水平并给其合理的跨境交易授信额度,切实维护跨境交易金融系统的稳健性,促进电子商务型国际贸易业务的健康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福梦,张义.“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新方向跨境电商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3)

2.郑建辉.我国外贸企业跨境电商与贸易增长的互动关系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7)

跨境贸易新业态篇5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现状分析;新疆

一、新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背景及意义

(一)新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背景

新疆具备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国,印度等8个国家接壤的自然地缘优势。全区共有国家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1个,是中国拥有口岸最多的省份。随着新疆向西开放步伐逐步加快,新疆外贸企业的不断增加,与中西亚国家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新疆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影响,这些都为新疆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为贸易往来带来便利。

1、随着新疆经济飞速发展,新疆进出口总额逐年增长,从2005年的79.42亿美元升至2010年的171.28亿美元,6年时间增长91.86亿美元。根据往年数据分析,计算得出新疆2005-2010年的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长率。从数据分析得知,新疆进出口总额正在增长趋势。如表1-1所示:

2、新疆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省区的地位,根据图1-1中可以看出往年来新疆的出口总贸易额持续超过进口总贸易额。在新疆的进出口贸易中,主要的结算货币是美元,周边国家外商客户习惯于用美元来结算,根据表1-2分析得出2006年-2009年新疆出口美元核销额占新疆边境贸易出口核销额的82.2%,69.3%,64.4%,66.5%,很容易得出美元现钞在新疆边境贸易结算中占主导地位的结论。现新疆的进出口总量有很大的增长趋势,这种状况给新疆外贸企业和新疆的对外贸易造成了很大的风险。

3、新疆跨境贸易进出口结算主要以现汇,现钞等方式结算,当前新疆边境贸易出口结算中除对蒙古较多使用人民币现钞外其他周边国家商客主要以美元现钞进行。因为在新疆对外贸易以边境贸易为主,2010年新疆边境贸易总量占总进出口量的59%。而且新疆边境贸易中旅游购物性质的贸易占近八成,国外商客受外汇管理政策的影响,多采用携带美元现钞的方式结算货款。新疆跨境贸易进口结算基本上以现汇方式结算,主要原因是周边国家贸易商多为正规企业,其贸易结算多采用汇款或信用证方式。

综上所述,因新疆的自然地缘优势新疆对外贸易中边境贸易战主导地位,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中主要以美元结算货币。新疆在跨境贸易进出口中主要结算方式是美元现钞与美元现汇,这种状况增加了新疆跨境贸易结算成本,由于新疆的这些特殊原因需要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新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推出,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二)新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意义

1、规避汇率风险

目前,新疆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通常是以美元进行计价结算,由此带来的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风险通常由境内外贸企业承担,如果在双边贸易中能以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企业所承受的外币汇率风险可以部分消除。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还将大大有利于规避美元升值、贬值的风险,使外贸企业保持利润增长,所以新疆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2、降低结算成本

新疆与周边8个国家接壤,而且新疆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及塔吉克斯坦。这些国家还需要本币外币本币的两次兑换,中间环节多,每一环节都会形成一定的成本并且通过美元清算银行,还需支付附加费用,无形中增加了经营成本。而且当新疆外贸企业为规避汇率风险而委托银行进行衍生品交易时,还需承担衍生品交易费用。如果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新疆外贸企业就无需进行货币兑换,也无需使用各类汇率避险工具,从而有效的降低结算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3、简化业务流程

目前,新疆已经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但新疆外贸企业在进出口业务中仍需要办理外汇核销手续,办理退税还需提交出口核销材料,外贸企业交易程序比较复杂。实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后,进出口贸易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企业将不再涉及外汇核销业务,企业办理出口报关和出口退税手续时也无需提供外汇核销单,进出口流程将大大简化。由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不纳入外汇核销管理和外债额度管理,企业在进出境环节无需办理核销单申领和报核,简化了进出境手续。

二、新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现状分析

2009年7月,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5个城市开展对部分境外地域人民币结算的试点。2010年6月17日,这一政策扩大到20个省市执行,新疆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个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省区,在2010年10月28日已正式启动。

新疆与周边国家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业务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银行结算渠道少,结算规模小,主要以人民币现金形态在民间跨境使用,用于出入境人员费用以及少量的边境贸易货款和边民互市贸易货款,使用范围还主要集中在边境口岸地区和边民互市点。2009年,巴基斯坦哈比银行、吉尔吉斯斯坦RSK银行先后在农业银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行、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工商银行自治区分行、农业银行自治区分行也在积极与境外商业银行洽谈建立人民币账户行关系事宜。

2009-2010年,通过双边银行账户完成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313.37万元人民币,发生人民币结算的国家有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在扩大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政策促进下,中国银行新疆分行通过清算行模式与哈萨克斯坦中国银行成功办理了金额12.6万元人民币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汇出汇款业务。截至2010年6月末,共发生人民币结算金额437.87万元,涉及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等国家。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至2011年4月初,在新疆设立的投资企业已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香港、格鲁吉亚、澳大利亚、巴基斯坦、伊朗、开曼群岛10个国家及地区开展了跨境人民币业务,业务总量突破90亿元;与新疆毗邻的8个国家中,已有7个国家的42家境外银行已在我国银行机构开立了69个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这标志着人民币跨境业务向西之门正在开启,不仅将建构人民币国际化的多元化路径,促进与中西亚国家的经济往来,还将为我国进一步为向西开放铺平道路。

三、新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新疆与周边国家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业务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银行结算渠道少,结算规模小,主要以人民币现金形态在民间跨境使用,用于出入境人员费用以及少量的边境贸易货款和边民互市贸易货款,使用范围还主要集中在边境口岸地区和边民互市点。

(一)宣传培训不够

新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还在初步阶段,虽然在新疆已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可是多数新疆中小企业乃至银行对此情况还不了解或者只是听说过,不懂具体情况。银行工作人员还处于在学习过程当中。国外商客对此情况更加不了解。政府在新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政策的宣传力及培训工作不够。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和企业有限

目前试点地区和企业集中在上海和广东等地区,虽然新疆已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但此业务只停留在大型企业当中,中小企业还在门外。新疆外贸企业当中中小企业占的比例很大,而且现在中小企业在新疆的试点范围及试点企业的数量极少。由于试点地区、企业范围的有限性,成为限制人民币跨境结算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新疆进出口企业结算货币的选择权较弱

新疆一直以来就是贸易顺差大省,目前新疆与中亚国家贸易顺差的背景下,新疆对外贸易企业大多失去了结算货币的选择权。新疆从中亚主要进口短缺的资源型产品,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属于刚性需求。新疆对中亚主要出口技术含量相对低的轻工产品,国外商客在定价和选择结算货币时处于主动地位,大多选择用美元结算,新疆外贸企业只能被动接受。

(三)人民币流通渠道有限

目前新疆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多为顺差。新疆通过贸易渠道很难实现人民币净输出。同时跨境贸易人民币尚处于试点阶段,难以产生较大规模,造成境外人民币存量有限,境外市场主体难以获得人民币,限制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在新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过程中,明显缺乏人民币流通的相应机制。

(四)境内银行开展人民币结算业务的积极性不高

与外币跨境结算业务相比,人民币结算不存在汇差,其结算收益下降,而且存在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越大,境内银行的汇兑收入减少。境内银行还面临信息系统升级、整合的压力和风险。新疆众多边贸经验表明,银行虽然可以提供规范的银行结算服务,但是由于其固定成本高等各方面原因,比起现金交易、民间金融渠道所有的费用低廉、手续简便、实时到账的优势。因而自然会形成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普遍性较差。

四、新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与培训

当前开展必要的宣传活动,使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境内企业和居民充分认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好处,形成共识。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要形成合力,共同采取措施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进行广泛的宣传培训,引导新疆外贸企业充分认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首先促使周边国家对人民币的逐步认同,这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其次让新疆外贸企业认识到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助于减少新疆外贸企业汇率风险,降低结算成本,促进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缓解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和支付结算渠道不畅的问题,减少对美元的依赖,降低中间环节交易成本,提高双方贸易结算效率。

(二)增大试点范围及中小企业规模

当前,新疆众多中小出口企业仍然被挡在试点范围门外,试点范围仍限于首批试点的企业。最近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很热,作为企业最关心的是出口贸易中的汇率风险,虽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直接使用人民币可以规避汇率风险,但由于众多中小出口企业尚未获批试点企业的资格,这些企业目前仍采用跨境外币结算。中小企业在新疆外贸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期待政府有关方面尽快向中小企业放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三)提供优惠政策,增强外贸企业货币选择主导权

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及时研究制订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可享受的出口退税优惠政策,比如出口全额退税或按国家规定退税税率上浮适当的百分点退税,进口减免关税或降低进口税费等,给予相关企业税收优惠,提高企业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同时,新疆外贸企业应充分利用当前的优惠政策,在确保出口增长的基础上,发展进口贸易,缩小贸易进出口收付汇顺差,推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健康有序流通。企业应加强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各项优势,主动与外商沟通,充分利用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结合我国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实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让外商普遍接受该结算方式。

(四)完善人民币流通渠道

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的铺开,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也成为当务之急。在人民币资本项目未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要为流出境外的人民币建立一个交易的市场,使流入外商手中的人民币有用武之地,才能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接受度和影响力,完善人民币的回流机制。开展对外贸易银行卡本币结算,发行外贸结算卡并实现新疆与周边国家银行卡的联网,允许边境小额贸易,服务贸易通过双边银行卡跨境结算,同时对外贸结算的银联卡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在保证持卡人在交易真实的情况下,跨境银行卡除能用于正常的支付结算外,还可在银行柜台和POS机上提取本外币现钞。

(五)增强境内商业银行的积极性

各商业银行应尽快推出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配套的贸易融资、保值避险、资金理财等金融产品,进一步引导企业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满足企业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需求。同时,针对业务量较大的企业,银行应深入实际考察,加大需求分析和营销力度,争取这些企业率先办理该业务,再通过示范效应,推动新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快速增长。

跨境贸易新业态篇6

关键词:绥芬河口岸;跨境经济合作区;效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一、跨境经济合作区相关理论概述

(一)跨境经济合作区

所谓跨境经济合作区是指在领土接壤的国家或地区的边境附近地区划定特定的区域,将该区域整合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建立成为特殊的经济监管区。[1]跨境经济合作区内享有特殊的财政税收、投资贸易以及配套产业优惠政策,最终达到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各种要素流动于此的目的。跨境经济合作区建成后将产生一系列经济效应,以此带动跨境经济合作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性质上说,跨境经济合作区是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低端形式,是集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以及自由贸易区于一体的特殊经济监管区。

(二)跨境经济合作区的特点

1.跨境性。跨境经济合作区建立在两国边境领土接壤地区,参与跨境经济合作的国家或地区各自规划出一部分领土,共同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因此,跨境经济合作区具有非常明显的跨境性质,是各国领土组合而成的特殊经济区域。跨境经济合作区所占领土面积较小,相对于更高一层次的区域合作形式而言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更为直接、灵活性较大、合作成本较低。跨境经济合作区建立在地方性小范围地区,因此只需要地方政府在符合国家整体政策原则下进行协商建立,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发展需要进行合作区内相关政策的协商制定。不需要像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那样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经济政策调整,因此也更加容易达成一致,快速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

2.地方性。跨境经济合作区建立在国家边境口岸地区,远离中心区域,地方政府是推动跨境经济合作区建立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跨境经济合作区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地方政府对于拟构建跨境经济合作区地方的实际情况最为了解。因此,在跨境经济合作区建立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作用无可取代,必须由参与合作地区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协商沟通,最终制定出最为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政策。

3.开放性。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开放性与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非成员国歧视原则截然相反。跨境经济合作区对于非成员国遵循开放性和非歧视性原则。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开放性使其能够吸收外部地区投资,利用外部资金积极发展合作区内经济贸易活动。开放性使跨境经济合作区形成了一种共同管理的模式:两(多)国一区、境内关外、一区多园、封闭运行、政策优惠。

(三)跨境经济区建立的原则

二、绥―波跨境经济合作区构建的基础条件分析

(一)空间地理因素

(二)经济因素

绥芬河市的市场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空间广阔,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对俄贸易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大。为进一步扩大对俄贸易水平,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立势在必行。2013年绥芬河对俄贸易额为40.1亿美元,占绥芬河对外贸易额的48.1%。绥芬河经济开放程度处于中上水平,在这里我们采用对外贸易依存度这个指标对其经济开放程度进行量化分析。 对外贸易依存度T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相对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3]它的计算公式为:

X代表该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总值,M代表该国家或地区的进口总值。由此可以将对外贸易依存度细化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

出口依存度计算公式为:

体现了该国家或地区经济产出对于国际销售市场的依赖程度。

进口依存度计算公式为:

体现了该国家或地区内部市场对于进口商品的依赖程度,也可以体现出该地区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于外国资源的利用程度。

从表中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绥芬河对外贸易依存度相对较高,对于建立绥―波跨境经济合作区具有良好的基础。在结构方面对于进口依存度要高于出口依存度,这说明绥芬河在进出口贸易发展上是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未来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成立后将有利于改善这种不平衡现象。同时绥芬河对外贸易依存度呈现出逐步降低的趋势,说明绥芬河市对外开放程度逐年降低,这就迫切需要新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来促进对俄贸易合作,力图创造绥芬河市对外开放新高潮。

(三)政策因素

三、构建绥―波跨境经济合作区效应分析

(一)静态效应

从理论角度,构建跨境经济区后,将同时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从中俄两国资源和产业方面的互补性及贸易对象国来看,贸易创造效应都将远远超过贸易转移效应,并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贸易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从而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净收益。绥―波跨境经济合作区建成后所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来源于三方面:第一,生产效应。生产效率较高的一方生产的产品价格较低,将会进入效率较低一方的市场,从而使得高成本的生产减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第二,消费效应。由于低价商品的涌入,区域内原来低效生产者不得不降低商品价格,由此带来消费者剩余增加、福利扩大。第三,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构建可以实现合作双边优势互补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这样跨境经济合作区内出口商品的总成本将会降低。规模效应同时也使得参与合作的双方同合作外第三方贸易交往中也可以获得贸易创造效应。

(二)动态效应

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立不仅会产生静态的经济效应,同时还会产生一系列的动态效应。首先,跨境经济合作区建成后投资扩大效应明显。跨境经济合作区构建时得到一系列优惠政策,会改善合作双方的投资环境。便利、透明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吸引国内和国外两部分的投资。企业在跨境经济合作区内投资办厂、进行生产和销售,企业通过资源整合、降低市场成本以扩大市场份额,最终将使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其次,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绥―波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立将促使周边若干个小的市场进行整合形成统一新市场,合作区内的要素和资源将自由流动和配置。最后,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立还将起到促进竞争的效应。跨境经济合作区建成后,双方市场互相开放,但是同时也将会吸引其他国家投资者的进入,竞争者数量增加,企业间的竞争压力随之增大。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力、扩大市场,将会不断进行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立最终将会使资源重新配置、企业专注于专业化生产,技术水平逐步达到提升,合作区内产业将进一步优化升级。

(三)辐射效应

绥―波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构建对于合作双边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辐射效应。绥―波跨境经济合作区的主要辐射区域为绥芬河市周边区县以及俄罗斯远东主要城市。绥―波跨境经济合作区将依托哈牡东,向外连接俄日韩,成为中俄经贸合作的最前沿。初步估计,绥―波跨境经济合作区构建以后效益辐射面积将超过五千平方公里,直接受益人口近百万人;俄罗斯方面将直接对远东各个主要城市产生辐射效应,例如:波格拉尼奇内、格罗捷阔沃、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等。跨境经济合作区建成后,双方将会达成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战略合作新格局,合作区建设的承载和辐射功能也将逐步得到完善。除了对于合作区附近区域的辐射作用,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构建还会带来产业辐射效应。合作区内产业将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双方可以根据各自产业优势与劣势进行互补,同时可以就某些产业展开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如在原有的林木采伐业基础上进行木材加工、家具制作等相关产业的延伸。绥―波跨境经济合作区建成后将为该地区带来巨大的信息流和物资流,从而能够使该地区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其他方面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四、构建绥―波跨境经济合作区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层次的跨境经济合作协调机制

绥芬河和波格拉尼奇内在各自国家范围内均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内的企业近年来虽然不但发展壮大,但尚不能成为推动绥―波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主导力量,因此需要发挥各级政府作用。针对跨境经合作区内的市场机制、相关的政策法规等问题需要中俄两国领导人进行例行会晤予以商谈。目前中俄两国的领导人定期会晤周期较长,商谈内容较为广泛,不能针对跨境经济合作区进行详谈。为此,建议双方领导人就边境地区跨境经济合作问题定期举行会晤,确定双边合作协定。地方政府应建立省级领导定期合作对话机制,及时了解双边经济合作现状,协调解决构建绥―波跨境经济合作区中可能产生的具体问题。同时应组建跨境经济合作区联合管理委员会,共同协商并落实绥―波跨境经济合作区构建的具体工作。[5]

(二)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优势

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北部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两大规划相结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绥―波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立和发展要积极利用好两大规划的政策优势,争取国家对绥―波跨境经济合作区构建的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府要主动与俄方提出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构想,将其作为黑龙江省推动沿边开发开放发展、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试点项目。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立与发展需要依靠大型基础项目推动,要找准合作项目切入点,双方共同推进项目进程,提高两国政府的关注度。在项目进行时可能会面临资金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在税收、财政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保证绥―波跨境经济合作区的顺利构建。

(三)制定产业规划,培育优势产业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便捷通畅的国际贸易通道

跨境贸易新业态篇7

【关键词】汇率跨境结算外贸企业

2010年6月22日,我国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试点企业数量巨幅增加,到2010年底我国20个省市中出口试点企业扩大到67359家。截止到2011年4月末,全国累计办理此类业务10481亿元。但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在飞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阻力,以青岛市为例,2010年6月22日青岛成为第二批试点城市,全市2 936家企业获得出口人民币跨境结算资格,但截至2011年7月15日,全市累计办理此类结算业务仅1244笔,且从业务类型来看,进口占比57.14%,呈显著的不对称状态,这说明大部分外贸企业尚未启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

一、外贸企业运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政策不完善,企业难适应

为尽快推广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人民银行各分行、商业银行分支行等机构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活动为政策内容的普及做了较大贡献,但作为一项试点政策,《办法》本身存在的不足阻碍了外贸企业的运用。从《办法》内容来看,我国推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未与国外政府达成政策一致协议,只是我国政府的自身行为。这使得能否顺利推行人民币结算依赖于众多条件,且各种条件需要达成一致。如《办法》的第二条规定:允许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以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的结算,支持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表面上说明跨境贸易结算币种的选择完全是企业自愿,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能否成功使用人民币结算除了企业自身的意愿外,还要考虑贸易伙伴和商业银行能否接受这种结算方式、对方国家制度是否许可在其外汇市场进行人民币买卖、是否允许开设人民币账户进行结汇、双边商业银行是否有充足的人民币授信额度等。这些条件只要有一个不具备,就不可能实现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

(二)产品质量低、差异小。企业议价能力低

Krugaman(1980)认为在交易差异小,具有强替代性的行业商品时,出口商倾向于与竞争者使用同种货币或选取彼此熟悉的货币来避免汇率引起价格波动。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外贸企业采用非人民币结算,以及在部分市场我国产品核心竞争力欠缺,致使进出口贸易协商中我国企业很难争取到更优的结算货币。现阶段人民币跨境结算进口业务使用量远远大于出口业务使用量,就证明了我国企业面临这方面的困惑。

(三)结算成本高,国外企业难以接受

Hartmann(1998)的“货币的网络外部性”理论认为:由于货币交易存在规模效应,而这种规模效应导致人们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用的结算货币趋向一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作为一项新生政策,还处于初探阶段,结算规模较小,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另外人民币货币兑换交易成本高,贸易伙伴往往拒绝使用人民币结算。同时,从货币能否自由兑换角度看,人民币虽然在经常项目下实现自由兑换,但资本项目下实行管制,这种政策决定了人民币兑换的高成本,而失去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机会。

(四)制度配套不完善,人民币跨境结算操作难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能否顺利推广,取决于它能否解决一种货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所应具备的“保值”、“增值”两大功能。如果我国相关制度能为跨境结算过程中处于货币头寸盈余状态下的境外投资者提供“保值”方法,能为货币头寸盈余方提供多样化的货币“增值”工具进行选择需求,也就解决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推广的困难。但我国长期以来的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导致境外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手中的人民币保值增值的途径较少。境外企业贸易所获人民币,除用于再次交易支付中国货款外,难以流动,更不可能实现“保值”、“增值”基本功能。另外如一些自身人民币积累不够的境外企业选择人民币结算,必须要通过融资方式获取足额人民币资金,但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人民币输出渠道不畅,难以在国外市场实现人民币的充足供给。

(五)初涉成本高,企业本身投入不足

在与贸易伙伴长期合作过程中,外贸企业已形成习惯做法,其中包括支付方式、计价货币、清算银行等一系列因素。如果支付货币进行变更,贸易伙伴必须开立新账户,甚至变更合作银行和修改其他一些关键条款。如果人民币与原有结算货币相比,国外贸易伙伴没有明显的获利优势,我国外贸企业必须支付较高合同谈判成本,如无法达成一致甚至失去一部分国外市场,这阻碍了人民币的使用。同时,要较好利用一项新政策,企业涉及负责员工的培训、结算流程的疏通等环节,新的成本支出也阻碍了国际结算中人民币的运用。

二、外贸企业的应对策略

针对来自于政策、环境、出口产品现状等方面的约束,外贸企业要积极应对,创造条件运用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政策:

(一)积极运用、早享好处

2009年我国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1.5%,2010年1.47%,2011年。1~2月,为1.44%,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反映我国外贸环境进一步恶化。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外市场需求未能完全恢复,另一方面是由于美元、欧元等主要结算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增加了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提高平均利润率依赖的条件十分复杂,但选择有利结算货币能帮助外贸企业降低货币风险,节约交易成本。从2011年三季度人民币与国际贸易主要结算货币的比价来看,6月1日,人民币兑美元、欧元分别是6.4837、9.3456,到9月30日比价变为6.3623、8.6324,(见图1),三个月内分别升值了1.87%、7.63%,若外贸企业能用人民币取代美元、欧元进行结算,可将利润提高不少。推而广之,人民币跨境结算这一选择将使我国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翻一番,若考虑采用人民币结算后外贸企业不需要支付货币兑换成本,利润提高幅度将更高。

(二)研读政策,避走弯路

作为一项新型政策,企业高管、财务人员、业务人员都应对相关政策、规定及流程等认真研读,充分理解,正确运用。就外部环境而言,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银行能够提供的方案,利用好新政策的优势,获取高额收益。如熟悉人民银行、海关、国税局等机构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的便利与优惠政策,协助贸易伙伴解决后顾之忧。再如人民币结算不纳入外汇核销管理,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结算中只做外债登记,不纳入外债管理等。外贸企业熟知这些政策和操作办法必将大大提高结算效率。

(三)审时度势,区别对待

是否能顺利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依赖于交易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贸易伙伴的态度、交易对方金融制度宽松情况等诸多因素。外贸企业在人民币跨境

贸易结算推广中不能一刀切,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有所偏废。从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看,我国在皮革、织物制成品、机械、运输设备、杂项制品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议价权(选择参照依据见图2),外贸企业可以积极在这一领域国际贸易中推行人民币结算。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运行状况来看,我国外贸企业在贸易谈判中,在中国贸易的逆差国推行人民币结算比顺差国要容易得多,外贸企业要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处理方案,尽量先说服这类国家采用人民币结算。

(四)通盘考虑,调整战略

不论从现实状况还是未来预期,人民币均处于升值通道中,各类外贸企业都倾向于使用人民币结算来规避外汇风险的。能否获得本币结算优势关键还在于谈判上能否在其他条件方面做出一些让步。如果外贸企业能加强成本核算、财务管理,并从产品定价、市场营销模式等方面通盘考虑,贸易谈判时可以制定有利于推进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战略。中大型企业应充分扩大直接投资规模、收购兼并国外优质资产、利用先进技术等,增强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实力和定价能力,获取贸易谈判的成功。

(五)审慎操作,避免损失

由于现阶段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区别对待,所以人民银行对人民币跨境流动进行严格的贸易真实性审核,这要求外贸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配合审慎操作。第一,配合结算银行完成真实性审核。《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在未按规定完成贸易单证真实性和一致性审核前,不得为企业办理人民币资金收付,为节约清算时间,外贸企业要提前备足审核凭证。第二,完善账务管理,依照要求建立台账,配合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为保证贸易真实性、杜绝偷税骗税行为,人民银行要求外贸企业建立资金流和贸易流一一对应的台账,并且要长期保留台账,以备人民银行随时检查,外贸企业应该严格执行。第三,学习境外金融监管政策,接受境外监管。由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是我国政府自身行为,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规定缺乏操作性,外贸企业一定要认真学习研究贸易对手的金融监管法律、政策,制定合规的操作策略以接受境外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第四,紧密关注国际经济形势,预估主要结算货币走势,趋利避害。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可以实现国际贸易本土化,防范外汇风险。但对于大中型外贸企业在长期发展战略中存在汇率走势波动大、货币需求复杂、交易对手国家多、贸易谈判难易不一致等,如果一切跨境贸易均采用人民币结算反而会加大企业在外汇需求时支付额外的成本。

主要参考文献:

[1]姜亚玲,巩国强,青岛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突破300亿元,[N].青岛财经日报,2011-07-28.

[2]刘旗.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启示[J].经济论坛。2010(1).

[3]朱启松.外贸企业如何利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J].对外经贸实务,2010(9).

[4]张志勇.我国的对外贸易状况探析――基于外贸商品竞争力、外贸企业结构和贸易伙伴结构.

跨境贸易新业态篇8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影响分析

一、背景情况及相关政策

(一)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恰逢其时

21世纪以来,中国与全球经济日益融合,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次贷危机以后,全球货币市场进入震荡,对以美元、欧元为主要结算货币的中国企业带来了交易风险。相反,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强劲稳定的增长,人民币在这期间始终保持相对稳定和坚挺。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相继与俄罗斯、韩国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等签定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除了“解决短期流动性问题”之外,由于互换货币可以用于贸易、投资方面的日常支付,也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了条件。同时,我国在多年办理边贸业务、人民币计价业务后已累计了一定的经验,人民币在周边区域的接受度较好,加上我国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成为区域性清算货币的坚实后盾。

(二)试点项目标志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迈出坚实一步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于2009年7月6日上午成功叙做了全国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该笔业务为一笔香港客户从中银香港汇出,并最先到达中国境内的汇入汇款业务。资金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及中国银行综合业务系统,进入客户在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的账户,确认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首笔交易成功的业务。

(三)试点阶段适用范围和外汇管理政策

适用范围:试点阶段仅适用于以人民币报关并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结算业务,叙做企业必须列在国家核定的试点企业名单内。

外汇管理政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项下人民币收款不需进入试点企业出口收汇待核查帐户,只申报,不核销。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贸易,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试点企业在办理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报关和出口货物退(免)税时不需提供外汇核销单。

二、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优势分析

作为试点启动的首发结算业务,沪港人民币贸易结算的首批资金经由中国人民银行的大额支付系统,从香港的人民币清算行和参加行分别汇入上海的两家结算银行,不仅体现了沪港经济金融的紧密合作,促进了内地与香港两个金融体系的互动,也展示了人民币支付结算体系的良好功能。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复杂环境下,在上海和香港之间率先进行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利于满足企业的迫切需求,促进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内地和香港在“互助、互补、互动”中实现共同繁荣;有利于推动金融服务的改善和创新,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对企业的好处

1.规避汇率风险

对我国企业来说,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不仅手续繁杂,而且还要向银行支付一笔结售汇的手续费(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对于没有外汇收入的企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利于减少外汇兑换损失。随着近两年人民币升值,汇率波动幅度加大,使我国企业遭受越来越大的汇率风险。虽然这种汇率风险可以通过各种金融工具避险,但企业往往经验不够,或嫌手续繁琐(如远期结售汇需开立保证金账户)不愿尝试。而如果采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则可以改善我国企业的贸易条件,避免由于汇率大幅波动造成的损失,锁定财务成本,估算企业预期收益。

2.降低企业出口成本

一方面,出口企业为了规避风险,会在金融市场上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但这些金融工具成本较高,会间接导致企业出口成本上升。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会增加企业这方面的成本。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低附加值的产品,以价格低廉来打开国际市场,但美元的贬值使这部分企业的优势日益丧失。采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以避免这种结果,使我国的出口企业保持其一贯优势。总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相比于可兑换货币结算,有利于精简流程环节,简化手续,进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还有利于降低选择人民币融资产品时的衍生费用。

3.便捷操作

企业在办理进口申报核销时,减少了企业在银行与监管机构之间的往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办理业务的效率,节约了管理成本。

企业在办理出口申报核销时,企业凭银行标有备注的入账水单、增值税发票和海关票证办理退税;可在很大程度上便捷企业的操作并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1.增加境内外分支机构国际结算量

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商业银行主要是作为境内结算银行和境内银行。对于国内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而言,推动此项业务的动力更加强劲,因为它可以带动商业银行境内外的人民币跨境联动业务。

2.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增加,促使商业银行推出与之相配套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目前,针对企业的需求,已有银行推出了一系列人民币跨境结算相关配套产品和服务。境内结算银行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在贸易结算项下,通过境外参加银行向境外企业提供以试点企业与境外企业之间的贸易合同金额为限的人民币贸易融资服务。这种扩大的业务范围,毫无疑问,会促使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随之增长。

(三)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中国长期以来保持着贸易顺差,而中国货币在国际上却几乎是没有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长期以美元为首,而金融危机下美元的贬值,使很多国家对美元失去了信心。世界正希望有一个新的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货币加入到国际货币体系中。要改变我国在国际经济中被动的地位就要让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将有可能改变中国长期以来贸易大国、货币小国的失衡状态,减少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增强中国的影响力和发言权,提升国际地位。

三、 人民币跨境结算需解决的问题

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首先要保持的是我国经济的稳定。只有稳定发展的经济才能保持币值稳定,其他国家才会愿意采用人民币结算方式。

(一)企业须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给企业带来的益处毋庸置疑,但企业要避免自欺欺人。企业的优势在于其竞争力而不是国家为其创造的政策。我国要在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同时,督促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二)商业银行面临挑战

1.内部风险控制防范

目前仍然处于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相应业务政策还在陆续出台中,因此,国内银行须严格审查业务办理条件,坚持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原则,防止洗钱和非法套利等活动;防范境内企业和境外参与银行的资格缺陷风险;完善各项协议签订,防止结算过程中的法律约束缺失;强化业务监督检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规范发展。

2.业务处理风险防范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同样面临着国际结算业务本身的风险。对此,商业银行需完善自身国际结算操作系统,在技术上严格把关,同时关注各类政策带来的操作风险,例如,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以人民币报关,如把核注人民币报关单放在商业银行操作,那么在远期人民币信用证项下核注报关单时点应如何把握,商业银行需根据自己的风险理解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

(三)对宏观经济的挑战

1.货币政策有效性

人民币的跨境流通降低了中央银行的“前瞻性”和“熨平波动性”货币政策的效力。当中央银行按既定的经济增长率投放货币时,由于存在无法估量的货币外流和内流,则实际有效的货币投放与实际货币需求就可能不相等,从而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对整个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2.外汇管理工作

一方面,跨境贸易真实性审核。由于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后,将会出现出口收汇收到的是人民币、进口付汇支付的也是人民币的现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使当前的进出口核销制度出现操作性困难,对其贸易真实性和资金监管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的全面性。以前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币种是外币,并以外汇跨境收支活动为依据统计对外各项交易。对外贸易计价结算币种的变化将会对现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内容、申报流程以及国际收支统计报表的编制等有一定影响。

四、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前景展望

这两年中,人民币结算从无到有,再到爆发式增长,人民币结算业务已经完成在144个国家和地区布局,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起步。虽然短期内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增长迅速,但是在其他配套政策没有实质性改变之前,未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可能会放缓。因为从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来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微观基础并不扎实,人民币国际化具有一定局限性。

目前国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业务量大部分集中在进口。在我国进口贸易中,初级产品占比较高,达到30%左右。而在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一般使用美元标价,并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这意味着在总体进口贸易中,30%左右的部分将确定使用美元结算。而从贸易方式来看,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比相当高,2010年达到了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8.9%。由于加工贸易处于产业链低端水平,经济附加值较低,这决定了境内加工企业基本没有产品定价权,而为了减少财务成本和汇兑损失,境外企业倾向于在进出口环节使用本国货币计价和结算,因此占比较高的加工贸易进一步挤压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空间。

另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人民币目前在资本项下不能兑换,人民币也不能一步走到全面可兑换,因此目前境外人民币无法以直接、全面和分散的方式进入内地的人民币金融市场。此外,央行理应积极探索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流动和交易机制,积极拓展海外人民币投资渠道,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在人民币没有完全可兑换之前,给流出境外的人民币一个交易的市场,这样才能促进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发展。

目前,我国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试点可能带来的冲击,因此在试点中采取了谨慎而不失积极的态度,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比如,央行专门开发了信息系统对可能出现的洗钱、热钱冲击等进行防范,对交易过程全跟踪。而且,境外参加银行对此态度积极。在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市场前景的刺激下,跨境人民币结算对香港银行开拓业务、对香港金融市场的发展都会带来巨大的潜在利益。可以断言,虽然在实践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但前景仍然是光明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必将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巨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樊晓云.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外贸企业的影响[J].北方经贸,2009(10)

[2]唐琳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分析[J].知识经济,2010(4)

上一篇:个人外部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 下一篇:工业厂房设计及施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