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会独立思考范文

时间:2023-11-20 10:38:25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篇1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学生 独立思考能力

就学习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重在理解,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无法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所以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独立思考是一个核心[1]。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解决问题,在能力层次上就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也不可能成为有突破创新、能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人。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至关重要。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我认为教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独立思考的兴趣

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会正确地思考的过程。早在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在尽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尽可能地放在感官的跟前。”[2]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实物,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恰当地使用直观教具,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比如教学高一化学“钠”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做一系列的实验:钠的取用及切割、钠与水反应、钠与空气的反应,等等,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随后教师可设计相应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钠可以用小刀切割?铁、铜等金属可以吗?从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可得出钠的那些性质?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如果将钠放置在空气中会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进入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2.巧用“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意即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惑,在课堂教学中就是“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应用“问题”进行“导思”,引导学生发现智慧的引线,获得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地设计各种问题,使学生有兴趣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和参与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接下来我将针对“问题”从几方面谈谈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2.1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设疑:如何用实验证明某物质的酸碱性?Al(OH)3究竟是酸还是碱呢?如何用实验证明你的结论?接下来可以提供实验药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并通过阅读教材找到理论依据。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认真地研读教材进行独立思考。

2.2提出问题后,应留足“空白”。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问题提出后,教师应该留出一段时间,为学生营造静思冥想的氛围,让学生周密考虑后回答。这样能检验学生思考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以达到交流思想、互相启迪、促进“集思”深化的目的,而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可能会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又会激起他们的“反思”,最后把认识统一到真理上来。

2.3搞好分配,让每个学生都分享到独立思考的权益。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防止回答问题的机会几乎都被几个智力超常的学生“垄断”,而智力一般的学生因长期轮不到发言的机会就会产生焦虑、苦恼、失望等消极心理,学习积极性被挫伤,思维受压抑。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其主导作用,要有意识地支配学生的发言,特别要给那些发言不主动、自信心较差的学生提供发言机会[3]。这样既使每个学生能独立思考,又把整个班的学习氛围都积极地调动起来,形成合理有效的竞争。

2.4让每个学生都有“再答”机会,修正思考错误。

杜威说过:“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知识更多。”[4]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错误是对他本身有好处的。提问中,对学生答错的地方教师一定不能简单说“错”了事,而应启发学生找出错误的根源,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回答中的错误,给予“再答”机会,使之更正或补充或完善答案。这种“输出―反复调节―输出”循环反馈,能激发学生再三思考,积极主动地思维,并让他们体会出一种获取新知识的乐趣,养成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1抛砖引玉法。

抛砖引玉法就是在课堂讲授时,教师讲关键点、要害,把线索思路抛出去,然后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好比放箭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张满弓,却不发箭,让学生自己把箭射出去[5]。例如,学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有关原理后,在“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中,我以下列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用有关原理加以探究: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什么方法?②分析合成氨反应的特点,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氨的含量,可采取什么方法?③综合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对压强的要求是一致的,而对温度的要求是相反的,那么,在具体的工业生产中如何选择呢?④根据合成氨条件选择的思路,请归纳化工生产适宜条件的选择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问题的讨论分析、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来完成,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体,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2联想教学法。

联想是由某一问题引起另一问题的心理过程,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思维的一种属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不仅活跃思维,而且能够增加知识的有序性,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培养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学习“烃”的知识时,学生对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判断经常出错,教师就可将这几个“同”从概念、结构特点、使用范围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通过巧妙的联想,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这联想中有了对零散的化学知识的思考。

3.3横向联系教学法。

横向联系法就是教师在引领学生透彻理解教材所反映的知识体系外,跨学科综合化学、物理、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如物理学中的力学、电学、热学理论,生物学中的土壤溶液、呼吸与光合作用等,找准综合学习的切入点,将相关知识纵横整合,创设出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新的学习氛围。在讲“原电池”这一节时,就将化学与物理很好地联系在一起,教师提出三个问题: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其能量转换方式如何?②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有哪些?构成能对外做功的原电池的条件又是什么?③你能否解释你身边所用电池的工作原理?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结论,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既活跃了班级的气氛又很好地把学科之间的知识串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地开阔,引导了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问题。

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6]课堂教学不该是从逗号走向句号的过程,而应是引导学生带着问号进入课堂,在教学中产生更多的问号的过程。正是这个问号,引导了无数人去思考,进而推动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管立坤,宋彦峰等.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6):21.

[2]王极盛.开发头脑金矿[M].北京出版社,2001:277-278.

[3]金延凤,吴希红等.自主与引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1-154.

[4]刘建华.浅谈物理课堂多方位提问[J].科技资讯,2006,(6).

[5]李德安.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河南教育,2005,(6).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篇2

一、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1.培养怀疑精神,鼓励大胆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谁不迷信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谁就能作出创造性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推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敢于质疑。质疑是指对习以为常的、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即使是学生提出古怪的疑问也不应该急于否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根究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即要引导学生会疑。

2.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着眼于创造技法的训练,偏重于智力训练或思维训练,而忽视了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的创设。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热烈而自由地讨论中,学生非常轻松,思维渐渐放开,不再局限于教师的问题,而是根据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独立思考不是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作准备。

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经常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题目老师讲了我都会,可我自己做时又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他们在听课和习题课中,总习惯于跟着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思路走,当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就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留有余地,设法创设情景或条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既要讲清,又不能全讲清。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而某些对理解概念和规律有益的扩展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的对比以及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知识归纳,运用知识时应注意的问题等等,要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去钻研。

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提倡开放式,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抛物线的焦点弦是解析几何的一个常见几何模型,我们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二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还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如高一新教材中设置的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实验班老师都认真指导、精心组织,并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思考。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独立思考;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19-02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梧州学院为大一新生开设得最为普遍、影响力大、受益面最广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又是一门充满新知识、新思维、新方法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基础教育,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辅助技能,也为学生今后在计算机学科领域定位兴趣与发展方向奠定基础,还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学生的家庭条件、来源地等不同,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差异非常大,从而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考核手段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一、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不再单单是一门技能了,它更是一种工具,一种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教师的责任也不仅仅是传授给他们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即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培养学生掌握对Windows和Office的使用方法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自学的能力,以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及工作效率,甚至用计算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开展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是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的问题。而现实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思维不活跃。目前,国内外种类繁多的软件当中,有很多是功能相同,操作类似的软件,比如说Word和WPS,很多学生学习了Word而且在相关考试中也得到了高分,但是一遇到WPS后就慌了手脚,不敢操作。计算机的发展是迅速的,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很快就“过时”了。另外一种情况是,学生喜欢照葫芦画瓢,在做实验练习时,学生往往喜欢做实验教材上的内容,而实验教材往往将实验的详细步骤都写出来了,学生就一味地按照每一步去操作,当有某一步操作错误或者不会操作时,就不会往下继续操作了,导致后面的操作终止了。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其一,教师在布置实验内容时没有指定具体的任务;其二,学生在学习思维上形成了定性思维,没有创新和自我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许多学生在学习和解题时不会独立处理问题,或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不是由于题目做得少,而是平时缺乏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果平时对每一问题都能独立地进行分析思考,遇到问题自然会去钻研,而且敢于独立钻研,独立解决问题。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往往都是按照教材,从计算机的发展开始讲解,一直到操作部分,仍然是按照教材平铺直叙地讲解,如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如何使用,如何复制、粘贴、移动和新建文件等,到了Office依旧风格不改地从如何打开、新建、关闭文件,到如何更改字体、格式、添加图片、更改属性等逐一介绍,枯燥乏味,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兴趣不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学生认为只要通过了考试,就算任务完成了。而考试题目每年几乎没什么变化,导致一些学生只会做模拟题,而对Office办公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水平很低。

以上各种问题的出现导致了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以往以应试为导向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从根本上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不管是全国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还是学校组织的考试,考试大纲都相对固定,学生认为通过考试只需要做几套模拟题就行了,可以不用进行较深层次的学习。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来开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

二、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

独立思考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是否善于独立思考,是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的主要思想,在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依葫芦画瓢,学会独立思考。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采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考。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机,相信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的方式为突破口,激发学生乐于思考的欲望。要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主动学习的局面[3]。

2.为学生搭设合作学习的平台。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的班级学习气氛浓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比如在课堂内外更多地为他们开辟讨论、争论和辩论的场所,搭设更多的思维碰撞的环境,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时,让学生分组配置计算机,比较各组配置的性价比,或者让学生深入到一些电脑城进行实地考察,更直接地了解各种硬件配置。在介绍Office操作时,往往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可以达到预定的效果,这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比较各种操作方法,从中选取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既起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也能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起到了促进作用[4]。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首先,要重视揭示思考问题的思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必须将思考问题的过程揭示出来,便于分析和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自己要弄清教材的思路,还应将教材的思路适当地揭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从教材编写者思考问题的思路来认识和把握教材。例如在讲解Excel中的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自己运用的思考方法也传递给学生,如何应用公式和函数,以及使用哪类函数等。在介绍到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时可以与学生一起思考,现场分析,现场推演,让学生直接看到教师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以提高学生素质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基础,在基础教育中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学习阶段注意培养,形成习惯,这比多解几个题更重要。有了它,学生就有了自我探究的动力、积极性和能力,就有了独立获取知识和进行探究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王利利,吴方,谭忠兵,李书涛.独立学院本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改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8):16-19.

[2]程斯纳.成长的思考――浅谈当代大学生自主独立能力的缺失与培养[J].科教导刊,2012,(02):4-6.

[3]吴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阶段教学设计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8):9-11,16.

[4]葛杰.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高职高专《统计学原理》课程为例[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60-61.

Abstract:Introduced the computer cultural basic course architecture of Wuzhou University,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student learning. Performed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proposed curriculum reform to develop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ability to target and cultivate the habit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篇4

关键词:幼儿教学;独立性;重要性;培养方法

孩子背负着父母太多的期望,幼儿时期是一个孩子思想观念逐渐形成的阶段,也是孩子们开始睁眼看世界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个性的培养是极其关键的。现在的中国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被老人捧在手掌心,什么要求都被满足。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孩子应当从小就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情鼓励孩子自己完成,不要养成依赖性。同时,应培养孩子独立判断、思考、做出选择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影响着其今后的人生。

一、幼儿独立性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独立性是指幼儿在生活、学习、游戏过程中逐步具有的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孩子们对于周围的人和事都有着极强的洞察能力,也是各种能力逐渐培养与形成的关键时期。独立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它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的人生。能否独立习得各种生活技能,具备独立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能否独立冷静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都有赖于孩子在幼儿期独立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在幼儿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随着身体的不断生长发育,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其了解与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生活中,可以逐渐让孩子独立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这并不是真的为了让孩子做什么,而是让孩子从小就培养独立的精神,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事情就应该自己做,做得不好没关系,慢慢来,但自己的事情就应当自己独立完成。

2.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教学是培养孩子思维独立的很好时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更多地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要立刻告诉答案,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养成任何问题都先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极其重要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将会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社会,只有足够优秀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幼儿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无疑是对孩子的一个极大馈赠,它赋予孩子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必定能独立地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侯爱民.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滨州师专学报,2002(9).

[2]覃玉宇.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柳州师专学报,2003(3).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能力 对策

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小学教育阶段各学科的共同目标。小学数学教育中该目标的实现,就是要求小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教学中重点是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并开发小学生的智力。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

独立思考能力指面对问题独立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十分重要,只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欠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分析

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还是十分欠缺的,这一问题体现在教学的多个方面,形成原因也是多样的,现将问题分析如下。

(一)缺乏对小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引导

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就是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但是在目前,大多数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都是强调教师的讲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师所给出的数学题目和答案都是标准化的,包括课下和课外的学习也是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行练习和背诵笔记。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无法自主学习,得不到主动思考的引导,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二)缺乏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内容

由于现代升学压力的增大,在小学中就已经开始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教学思想和方式,也正因为如此,数学教学中片面地注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数学教师大多数都是通过布置大量的练习作业来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小学生课业负担繁重,使得个体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这就使得小学生自身所存在的思考能力长期被压制,甚至有的小学生对数学已经产生了厌烦情绪,更缺乏独立思考的动力了。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欠缺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问题与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存在着不相符,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对于人才培养也是一种严重的弊端。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与小学数学本身的抽象性有关,小学生思维模式简单,在数学知识上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足,但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是有着直接的原因。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又存在较大难度的事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一定要做好教学的改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对策研究

教学活动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承担着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任,尤其是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只拥有知识,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是无法完成复杂的状况处理,更无法在竞争中立足。因此,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足以说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忽视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严重的阻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要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营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氛围,积极地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做出教学改进。

(二)营造有利于独立思考的课堂氛围

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环境氛围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课堂氛围,不但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热情。在具体的方法上,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用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的方式来开展,通过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加到教学活动中,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让学习积极主动的讲出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新奇想法给予肯定,让小学生体会数学课的乐趣,更加积极地开拓自己的思维,展开独立思考。

(三)积极拓展数学课堂外问题的思考

小学数学的知识看似抽象、枯燥,但实际上都源于生活,更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学生正处于开始有意识探索的阶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紧紧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原素,并启发小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和乐趣,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实际生活问题的思考,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种方式对于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效的,应当在教学中应用。

此外,还要积极地利用新媒体等手段为教学增添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组织课下讨论和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改进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教师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探索。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是当前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问题,对如何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了对策分析,希望能够对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望苏.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问题[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105-106.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尖子生 发现 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37-02

无论在什么时代,都需要出类拔萃的人才,没有这样的人才,就谈不到文化科学的进步。各条战线都呼唤着杰出的人才。这是历史的需要,时代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作为中学教育,普遍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是重要的,但与此同时,也同样不能忽视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去发现和培养尖子生的任务。尖子生,大有可能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大业的带头人。

数学科是中学教育的基础学科,数学尖子很可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杰出人才。要培养数学尖子,要善于发现数学尖子。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去发现数学尖子呢?

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具有刨根问底的精神,能够举一反三,甚至敢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

比如不等式的应用时,对“求函数 的最小值”这道题,教师可以故意采用错解: ,所以最小值为 。(错在没有使得 等式成立的X的值)在一般的情况下,学生总相信老师是对的,用这种错误的解法,就是想看看有没有学生不盲从教师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结果,真有一位学生很自信地指出老师的解法是错误的,并且提出了正确解法。这样的学生就是那种独立思考的学生。只要好好引导,就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尖子生。

发现了数学尖子,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培养呢?

一、精选题目,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编选质量高的小、巧、活的题目与好的综合题,并注重研讨题目的解题思路,用辩证的思维,把条件用活,避免陷入空想、死想、胡想的歧途,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平时教学中注重搜集资料,更新资料,在教学中选用。

比如一道数学题:“方程 表示的曲线是什么?”学生感觉此题比较简单的,所以不深入思考,草率作答:圆或直线。但认真想想,你的答案是否有问题?强制学生独立思考,慢慢发现问题。错在方程成立的前提条件: ,问题等价于:(1) 或(2)

。(2)不表示任何图形,故曲线为一条直线。通过此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需要独立思考,不能空想,死想和胡想。

再比如:类比推理教学中,曾经讲过这样一道数学题:“由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写出一元三次方程

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学生似乎觉得很简单,但无从谈起。老师引导,想想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系数的关系是如何推导的,利用方法的类比,可以写出一元三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假设 的两个跟分别为

则 。然后比较项的系数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类比此种方法,不难得出 个根与系数的关系。此类小,巧,活的题目,深受学生的欢迎。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教学,知道数学问题的本源,启迪学生独立思考,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有的放矢,指导学生更好地自学,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1.自学方法上给以指导,特别是加强自学当中的比较,归纳,总结,做好知识的积累与解题方法的积累

看题解不要就例题论例题,尽力由一个例题进而对同类例题加以归纳、综合,做到举一反三,逐类旁通。就一节公开课的片段教学进行举例说明。

比如: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的教学中,研究过焦点弦有关的垂直问题。

已知过抛物线 的焦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为在准线上的射影, ,连接 , ,问: ?

(可分别从几何与代数的角度研究其结论的正确性)接下来可对问题进行举一反三。

若取 的中点Q,你还能发现有哪些垂直关系?并给出理由。(学生自己学习,发表意见)

可能出现的结果:① ②

③ ④ ……

对上述问题进行逐类旁通取 的中点Q,结合过焦点F的弦AB发现了很多垂直的结论。

反过来想想:移动点Q到原点O处,保持 。试问:AB还过焦点F吗?如果不是,那么AB会经过一定点吗?如果经过定点,求出定点并写出其理由。即可得到一个新的题目

已知抛物线 ,直线交抛物线与A,B两点,若 ,

说明直线经过某定点,并求出其坐标。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渗透了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制造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可以为学生推荐和购置一些数学读物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推荐和购置一些数学读物也很重要。比如:《高中数学讲座》、《通过问题学数学》、《高中数学疑难解析》、《高中数学分析与解题》、《中学数学教学与测试》等等,这些书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三、进一步开拓学生知识面

1.教师首先应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但要掌握中学的全部内容,而且要在这个基础上拓展有关知识内容,以便及时、准确,适量地传授给学生。

比如:导数的应用教学中,有学生研究到了函数图像的凹凸问题,也就涉及到了函数的二阶导数问题和拐点问题。在概率的教学中,如果A,B两个事件不是相互独立的时候,A或B发生的概率如何处理?涉及到大学的相关内容,等等。教师还要尽可能地以熟练深厚的功底,如背三角公式,画立体图形等等影响学生。因此,教师除备课,教课外,还要经常学习其他有经验的教师或专家所撰写的有P书籍,论文等等,去丰富自己、充实自己、这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2.可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所谓“答记者问”的方式,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随便提问,当场回答,可以互相辩论。由于这种方式没有拘束,也没有一定的范围,这对于当教师的来说难度比较大。因为自己的知识毕竟有限的,所以被问住的也是有的。对于这一点学生也都能理解。由于大家纷纷提问题,就使每一个人的思维都活跃起来了,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由于同学之间互相启发,那些思想特别活跃的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

3.还可采用出一些难度大的、综合性强的题贴在墙上或抄在教室的其它黑板上,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

这些题是在规定作业之外的,并不勉强每个学生都去做。这样既可以保证所有学生都按部就班完成规定的作业,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同时也可以是优秀者能得到更大的提高。还可以利用节假日,为那些已经脱颖而出的尖子生进行辅导,使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采用这些办法,就可以兼顾两头,解决了特殊和一般的矛盾。事实证明,多年以来这样做的效果是好的。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篇7

关键词:合作学习;独立思考

2010年秋季,甘肃省全面推行高中新课程。作为一名青年数学教师,我幸运地踏上了甘肃省新课程改革的第一班车,并于2012年11月份参加了《第十六届全国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展示活动》。虽然幸运地获得了一等奖,但是也有很多很多的遗憾。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陈中锋评委在点评我的课《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时说的几句话。他说我的课学生参与很多,课题引入得很流畅,环节设计新颖独特,但是感觉少了一些静悄悄的思考。

这里静悄悄的思考其实也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不由的让我反思在平时的教学中自己是不是对于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处理得不当呢?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而学会思考,乐于探究,有所感悟,这往往是一个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更应该思考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适时适度,真正达到高效课堂。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利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这种方式有着信息密度大,信息传递快等特点,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让学生尝试“说数学”。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很容易掩盖一些问题,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解决自身在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反而常常被小组其他成员影响,被动接受知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辩证地阐明了学与思的关系。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我认为我们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一、要明确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首要条件

如果缺少了独立思考,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就会很难有自己的感受,就会缺少观点。久而久之,“人云亦云”,就会形成从众心理。这种形式化的合作学习只是显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看似很热闹,实则如一盘散沙。这样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造成了学生没有兴趣参与讨论,教学时间大量浪费的恶果。

后来,我又有机会讲《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这节课,我并没有将之前的方法照搬过来,而是做出了改变。在抛出问题:“向量法是如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之后,我留给学生两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各抒己见。在最后用三点共线解决例题3时,我先是引导和启发,然后给学生留三分钟独立思考时间,最后小组共同完成这种向量方法。从学生的情况来看,效果相比上次的设计要好了很多。这才是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达到了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附例题: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AD,DC边的中点,BE,BF分别与AC交于R,T两点,你能发现AR,RT,TC之间的关系吗?

二、要明确并不是每节课都适合进行合作学习

大赛中,评委们反复提到并不是每节课都适合进行合作学习,这个问题我非常赞同。而且,我认为一节课中也并不需要将所有问题都拿出来做讨论。这次参赛中安排了安徽芜湖一中的齐敏老师讲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这节课。整体设计很好,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最后也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课堂的时间拖延比较严重。齐老师几乎把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学生去探究。是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学生进行探究呢?如果在启发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地给出任意角的定义,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节约课堂有效学习时间?

所以,今后在课堂中我们一定要问问自己:“我上的这节课需要合作吗?这个问题需要合作吗?合作讨论之后会有所收获吗?”

三、要明确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合作学习

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会遇见一些学生,他们虽然不善言谈,上课时并没有积极地回答问题,但是在作业或者考试中总能给人惊喜。究其原因其实是这样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喜欢安静思考,不喜欢被别人影响。如果总是和别人合作,可能效果会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在分组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力求能照顾到每位学生。

四、要留给学生一些能引起思考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要点滴积累,逐渐进行渗透。因此,我觉得教师课堂讲授知识时没必要过细,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知识要讲清楚,以利于知识的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的类比,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要设法布白,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开拓的余地,使学生能独立思考、深入钻研。

例题:方程x2+2x-2=0的实根个数为________

解:方程x2+2x-2=0?圳2x=-x2+2,记:y1=2x,y2=-x2+2,它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函数y1=2x,与y2=-x2+2的图像的交点的横坐标个数即为所求。大部分学生都觉得数形结合这种方法真是好,可是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

学生甲:x2+2x-2=0?圳x2=2-2x,当x≤1时,x=±■

学生乙:x2+2x-2=0?圳x2+0·x+(2x-2)=0 =02-4·(2x-2),

当x≤1时,x=±■,原方程有两实根。

这两位学生的概念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但我注意到这两位学生都能够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观点审视这一问题。于是,我肯定了两位学生的可取之处。

经过讨论,学生发现了问题,正确与错误思维进行了多次碰撞,最后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独立思考的自信心,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乐趣。

最后,我想说我们应该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但不能忘记了其他的学习方式,也不能否定一些传统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寻求的是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一种最佳结合状态,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各方面的目标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实现。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

2.人民教育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15-01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为了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我帮助学生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主动性的自主学习方式,并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如:给学生参加、交流、表现的机会;给学生发挥想象、创造和表达的机会;给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自主设定学习目标、自我评价的机会;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等。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是“灌”的,而是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悟”出来的。其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四点。

一、养成学生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授课前学生的自立学习,即学生对每一节新知识课前的整体感知,是学习新知识的事前准备。因此,每一节新课前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但很多学生面对新课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如何预习,因此,教师必须给予以适当的指导,使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目的和重难点。我的做法是首先给学生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兴趣去看书,去思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比如在初中几何入门教学时,先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己知直线的垂线等,从简单的图形开始画,然后进行简单变式,最后画比较复杂的变式图形。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潜力,逐步树立起学好几何的信心。对于学生在预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也让学生先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再根据情况先进行讨论探究,予以解决,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从而强化学生思维,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另外,由于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预习要求也要分层次,应面向多数学生,兼顾两头。这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听课,才能感兴趣,收获大。久而久之,使学生在预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就会养成积极的预习习惯。教师在教学新知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讨论探求

讨论探求是培养学生开拓思路、深入观察、总结掌握规律的巩固提高的措施。特别是指导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展开讨论,深入探求,有助于学生明确知识范围,发现和总结特点,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自如。如在学生学习了数轴、相反数、绝对数、倒数、平方数、立方数等一系列概念知识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数轴对“零、l、-1”以及数轴上由此三点所分的四区间所表示的有理数,进行一次规律性的讨论,学生利用数轴解决有理数有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当然,我要强调一点,在“探求”的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导游”的作用,而不能包办代替。探讨结束时,教师要及时地指导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逐步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生成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师要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优选课堂练习题。在练习中逐步培养学生对基本题型变化应用的辨析能力,使学生对基本题型的解法和规律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如在学生学习了证明题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练习题目,已知:AB//CD、AD//BC求证B=D。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全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及同角的补角相等的方法证出。我又启发学生能否再用别的方法证明?又有学生能用一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方法证明。学生立即认为第二种方法较容易。此时大部分学生已认为再无其他方法证明了。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我又给以提示:是否可添加辅助线帮助证明?学生又投入紧张的思索中,于是又有学生用延长BC到E,证内错角、同位角等量代换等方法,证出了第三种方法。此时,学生跃跃欲试,又连接BD,用等式性质,导出了第四种方法……通过辨析,学生明确了变化所在,掌握了题型辨析方法,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形式,鼓励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广泛联想和类比,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同时还可引导学生“一法多用”,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教师要适当点拨

上一篇:翻转课堂的思考范文 下一篇:网络安全与信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