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大课堂范文

时间:2023-11-11 07:27:49

数字教育大课堂

数字教育大课堂篇1

关键词:三通两平台;图书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课堂教学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将是各个院校工作的重点,随着“三通两平台”的不断建设完善,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势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由传统的班级集中授课拓展为集网络化、分散化、虚拟化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大幅扩充知识的容量,提高技能的高度和广度。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会议中提出了三大主要任务,其中的教育资源建设任务为:创新推广数字化学习模式,加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建成学校“数字化社区”,重点做好三个“空间”建设:即教师空间、班级空间、学生空间。

1.创新推广数字化学习模式——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老师角色将由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来替代,图文信息中心应当加快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讲台上的讲授将会逐步退出课堂,传统的知识讲授交给学生课前自学来完成。学生课前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浏览课程的相关授课视频,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完成课程的相关习题,学会基础理论的初步运用;浏览实验、实习的相关专题网页,做好实验、实习的计划和准备。这些原来需要教师课堂讲授的步骤由学生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完成,会极大减少教师的重复工作量,使教师从繁重的单一讲授模式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知识的深度推广和应用中去。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40分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精神与身体上都感觉疲惫,往往一分神,一个知识点就错过了,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课程视频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节点,学习时间灵活,学习跨度自由。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课程视频学生可以反复看,对于理解不了的知识点可以重点观看,不能理解的可以留到课堂上请教老师,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限地实现了一对一教学。可以预见分散式的网络视频教学的效果将优于传统的集中式的课堂讲授教学。所以,图书馆应当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内容,做到每门课的每节课都有相对应的教学视频资料,让学生有课可看;与授课老师沟通,针对当学期的教材及时调整授课视频资料,做到及时更新、与时俱进,让学生有本可依。

2.“建成学校数字化社区”——图文信息中心应借“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契机,完善数字化班级,建立教师与学生沟通平台,实现课堂教学的网络化管理。本校已经开始试点建立数字化班级,建立网络化的课堂教学平台,从试点班级的实行效果来看,数字化班级的建立推动了课堂教学的网络化管理。由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将以释题、解惑、应用为主,所以,要求教师提前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借助数字化班级的网络平台,教师课前就归纳总结出学生的疑点、疑题,在上课时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出讲解;教师上课时,学生的提问首先在网络平台上发出,班级同学采用“顶”的方式进行排序,教师通过查看,回答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剩下的个别问题留在课后个别辅导,或者同学之间互相解答,这样一来,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更注重知识的应用,在课堂教学的“应用”环节,教师可预设几个应用专题,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重点讲解共通性的应用,把握好重点难点与一般知识的平衡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数字化班级的网络平台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进程,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手段。

3.重点做好三个“空间”建设:即教师空间、班级空间、学生空间——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依托三个“空间”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课堂氛围、作业完成情况等反馈信息,结合本班学生学情,及时调整下次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选择更有吸引力的项目案例,以达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图文信息中心应当及时维护三个“空间”,保障三个“空间”的网络环境,配合教师做好相关统计工作,可以聘请同专业的成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参与管理,减轻授课教师负担,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综上所述,图文信息中心将从传统的后勤部门走上前台,参与到教学的第一线,通过虚拟的网络,建成学校“数字化社区”,创新推广数字化学习模式,加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从而成为教师的好助手,学生的好帮手。

数字教育大课堂篇2

一、我所期待的教育教学改革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然而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却明显滞后。比较尴尬的现实是,我们的教学还是停留在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上,以“讲台、课桌椅、黑板、粉笔”四大基本构件组成的课堂形式一直在惯性延续,就算是投影仪、电脑出现在了我们的教室里,也只能算是对传统教室或者教学模式的初步改良。核心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依然如故,教与学在知识方面的单向传授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课堂依旧是教的课堂,而不是学的学堂。

显然,重构教与学的关系是目前教育变革的关键所在。作为城区教育的管理者,我一直在期待着一个有效的突破口。2012年春季学期,我们在南宁市五一中路学校引入了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我本人经常深入学校、班级观察课堂,对该校的教改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合作课堂让学生由被动学习、个体学习、机械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从知识建构的角度来说,它对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进行了重大的变革。因此,我认为合作课堂是我所期待的教育变革的一个有效的突破途径。

二、怎样去推动合作课堂教学理念的实现与有效发展

合作课堂已在南宁市五一中路学校实验了一年多,整体来看,虽说还是有些保守,在许多方面还需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但我们已经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并对学校的教学改革进行了重新设计和积极探索,至少明确了课改的两点共识。

1.课堂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生态体

教学应始于学生对生命成长的本能渴望和对知识的自觉追求;教师必须以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将学科知识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拆分、重组,通过自身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经由师生的个体特质和个性特征,最终完成学生生命成长中知识和能力完整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间教室、每一节课,都应是一个促进生命成长的完整的生态体系。因此,我个人对于合作课堂有一个理想化的期望,那就是构建一个新的教学生态体。在这个新的生态体里,充满了新鲜的空气、阳光、花香,充满了学生的欢声笑语、生命活力。我们的教师也能够在这个新的生态体里拥有全新的职业生涯体验,可以激活自身教育的乐趣和能量,进而与学生和课堂共同成长,书写自己绚丽多彩的生命华章。

2.任何一项改革与创新,都不应该是孤立的

自国家实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以来,我们不难发现,成功的改革从来都不是单一推进的,而是系统发展的。各地在改革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矛盾、阻碍和困境,不能得到根本解决,问题源于改革的系统性。由此我们可以联想,新项目推行的模式应该是这样的:要实现A项目的成功,就必须同步地去实施B项目、D项目,甚至更多的其他项目。那么,要实现合作课堂的持续有效推进,也应该有与之匹配的新的措施与手段,不仅要给予它以充分的保障,更要解决它在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棘手问题。这就是说,长远地看,要真正形成一个新的教学生态体系,我们要做的远远不止是推进课堂革新这一项教学改革。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搭建这样一个改革的系统工程呢?在观察和分析南宁市五一中路学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感觉到,江南区推进合作课堂教学改革,现阶段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意识观念,二是技术手段。我认为,合作课堂需要更为现代的教学手段,使其更易操作、实施更有效、发展更长远。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在理论或理念上以新教育的思想和实验为支撑――朱永新教授的许多经典论述已经在南宁市五一中路学校的合作课堂中熠熠生辉,而在技术层面,则可以同步推动数字教室实验项目。

三、江南区的数字教室实验

1.数字教室与合作课堂

数字教室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它有两个“定义”。

定义一:数字教室指的是远程双向互动教室,其核心功能是远程接收,通过互联网或卫星同步接收课堂授课,教师与学生通过视频实现异地交流互动,从而获得与现场教学同样的效果。数字教室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供学生在课后随时点播学习,在课上交流互动,创造出突破时空限制的学习条件。

定义二:数字教室,指数字化革命逐渐深入到教室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师生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众多新型的教学工具更多地融入教室,使教学更轻松、直观。

以上两个定义虽各有侧重,但核心都指向这样两个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而这正是合作课堂的核心要义。“合作课堂”与“数字化”联姻,可谓天作之合。

2.数字教室实验项目实施的背景

我们开展数字教室实验,源于对现有的电脑、投影仪等教学终端设备最大化和最优化组织应用的考虑。如果以时间来划分,现代技术进入课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代,最早的幻灯片投影机,纯手工绘制幻灯片是这个时期的经典记忆,但严格来说,它还不能称为信息化或者多媒体设备,而只是开启了大屏幕多样化展示的雏形;第二代,引入电视,让校园内的电视广播成为现实;第三代,便是延续至今的、电脑加投影仪的绝妙组合,这个组合还在随着实物投影、电子白板等新设备的投入应用而不断发展,它使信息化教学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如今,互联网、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便携式数码设备已悄然进入百姓家,并呈迅猛发展之势,可以断言,未来的社会将是数字化的天下。数字教室,正是受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召唤。

我们早在2011年便启动了数字教室实验,并把该项目作为城区数字校园计划的早期项目,最早是按“互联网+局域网+教学应用终端”的模型设计,并已与移动和联通两家通讯公司就网络平台开展了合作,但一直欠缺合适的终端设备。直到我们开始在一所新学校批量装备交互式教学平板一体机,我们才意识到,数字化教育的大幕已经悄然开启。

2012年9月,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建设好“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在政策利好的情况下,有关的各大厂商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拿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终端和技术。

那么,只是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更新就可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了吗?显然不是,正如前面的论述所言,实现教与学关系的重构才是关键。

3.数字教室实验的核心是解决三对矛盾

数字教室实验的核心,是解决三对矛盾。

一是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新设备与新技术究竟能够在教学观和教学习惯上产生多大的替代作用,能够实现多大意义上教与学关系的重新定位和改善,是许多教育新科技产品的厂家和学校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教育领域的每一个新的科技产品在做推广之前,多数都会有一个课改项目作支撑,意在真正有助于改善或者改进教与学的关系。

二是解决上与下的矛盾。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观念的推行,到底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哪样更为合理,哪样更具可操作性,争议一直不断。产品的设计、生产者与产品的使用者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是产品的使用者一直在抱怨这些产品不好用,难以适应,甚至还有些极端的想法是“还不如原来的黑板和粉笔”;另一方面则是产品的生产者和推广者强调教师一定要先行适应厂家的产品,唯有适应了新教学设备之后才会有使用效果。厂家极少主动反思产品的改进,如此便把教师和教学服务方固化成了对立的两面。

三是术与用的矛盾。技术真正能够转化为我们教学内力的成分到底有多少?按理说,现在主流的实物投影和交互式教学一体机,再加上互联网,整个系统的功能已经十分强大,此外还有海量的信息和教学资源,这些已有的技术服务产品已经具备了全面应用的能力。然而,现实是,一些教师在新鲜劲过后还是会产生厌倦,以致造成了大量的教学资源的重复投资和浪费。

4.解决三对矛盾的两条思路

解决三对矛盾的美好愿景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融入新的教学技术,形成真正的习惯替代,形成新的教学力;商家重点做好平台设计,使之可以兼容并蓄、纳旧迎新、承前启后、多方共赢。

为此,我们定下了数字教室实验的思路:第一,引导商家为教师创设更为人性和友好的应用环境,关注教师的体验,让教学设备主动适应教师需求,为教师提供更为便利的使用条件。第二,为新装备、新技术的推广做好平台设计,让新的装备和技术担当合适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合作课堂的数字化方案及其实践意义

2012年,在考察南宁市五一中路学校的合作课堂教改项目时,我发现小黑板是合作课堂小组展示的主要工具,而小黑板的许多原始应用功能存在着广阔的升级空间。由此我找到了合作课堂与数字化结合的契合点,希望可以借助数字化变革,使合作课堂拥有更大的知识容量与更高的教学效率,使课堂在时间、空间和学生个体参与性上实现更为广阔的延伸,并通过优化管理来解决课堂的核心问题。于是,我们出台了南宁市五一中路学校合作课堂数字化解决方案。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自下而上的设计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将数字化合作课堂定义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它利用教学平板(智能交互式教学一体机)、教师操控平板(7寸平板电脑)、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平板(10寸平板电脑)等现代教学终端,通过搭建服务器、局域网,在教室内架设新一层级的教学互动环境,应用于合作课堂教学,并以此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及效率。就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数字化合作课堂已经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更为便捷的教师控制

教师利用教师端的鼠标控制功能,可以实现在教室区域内对教学一体机的实时控制。把教师从讲台中解放出来,利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教学活动。

2.更为便捷的学生小组展示

学生可以利用平板机进行组内合作学习及组内展示,还可以将学习的过程和成果上传到教学一体机向全班展示并录像存档。

3.更为便捷的教学任务管理

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端向学生的学习小组发送学习任务、回收小组作业,并对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统筹管理,实时点拨、实时评估,使得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更为广泛和生动。

4.更为丰富的终端软件体验

三板中的任何一个平板,本身就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电脑终端,教师、学生都可以通过加载各种应用软件扩展其终端应用,尤其在多媒体体验、绘图、编辑、计算等方面,三板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5.更为开放强大的互联网搜索功能

数字教室实现了课堂实时联网检索,这意味着课堂信息和资源空间可呈几何级放大。在后期的开发中,网上学习空间、课堂社交工具等新型学习方式的加入,将使一种全新的小组合作学习体验完美呈现,那更是一件令人兴奋和期待的事情。

6.更能激励创新的互动平台

“易课数字教室教学平台”是自下而上生成的,先天就具有更为开放、自由的使用空间,教师有很大的定制权限。作为一种开放的平台,它使得多种应用软件可以自由组合,更能激发师生的创新热情。在南宁市五一中路学校的前期实验中,有不少应用就是学生自创的,这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有趣和充满想象。

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数字化发展,是学习新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共生组合,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新装备新技术应用推广时孤军作战、仅是教学附属品的格局。不言而喻,这种1+1>2的模式对未来教学改革的意义重大。

五、合作课堂数字化带来的启示

南宁市五一中路学校的数字化合作课堂,技术平台的开发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困难和挑战都是空前巨大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掌握和内化还需要时间磨合;二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实现从附加式备课向结构化备课转变;三是软件平台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四是终端设备的成本还需要控制,以满足批量装备的基本要求。但是,我们坚信,数字化合作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未来。随着全息投影、云计算平台、桌面电脑等高级终端的投入使用,技术进步的量变聚集终将到达临界并实现质的飞跃。在教育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双重作用下,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知识建构、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等都将被重新定义。更重要的是,教与学的关系将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重构,一个新的教育时代终将到来!

教学改革的困难,关键在于它本身是对现有体制格局的破坏和重构。因此,一些个体对教改的抵触和反抗是本能的。学会包容,学会期待,教改既是变革,更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这成长来自学生、老师、家长和校园,犹如生命之春天百花竞放。教育变革是对我们这个生命体的进化,每一次穿越和攀升,都是一次思想的顿悟和优化,我们要实现的是从与众不同到脱颖而出,从卓尔不群到出类拔萃。

新教育常常用毛虫与蝴蝶的故事启迪每一个志同道合的同仁,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就算是一次次地作茧自缚,难道不正是为了破茧成蝶的那一天?我们在行动中感悟,在感悟的阳光下携手前行,我们有理由相信,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数字化发展将在凝聚大家的正能量中走向辉煌!

(作者简介:陈小鹏,1996年8月起在乡村中学任教,2003年获中教一级职称;暂别教坛后,曾先后在城区机关、乡镇政府任职;2011年重归教育,并担任南宁市江南区教育局局长。在局长任上,他重新审视教育中的问题,注重区域教育的基础工作,在城区先后发起“新校园”“新教育”运动,全力谋求区域教育发展新出路,并完成了一批重大教育基础项目,逐步改善了城区教育的基础环境,而“新教育”“合作课堂”“数字教室”等教改项目的实施,也进一步促成了江南区特有的“339”教改格局。近年来,他在数字与信息化、教改管理与经济分析等方面颇有建树,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宣讲教研成果。)

数字教育大课堂篇3

关键词:课堂;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层次教育形式――“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正在走近我们。笔者通过学习、了解和探究,对课堂教学中的“一对一”移动学习形式有了一些认识,愿与同行们交流。

一、什么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一种形式,在目前阶段主要是指在配备有教师用的移动计算机、学生用的移动计算机、互动的网络和资源、一个互动的白板和一套老师教学和控制使用的软件的数字化移动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享受这些设备及网络提供的各种平台和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学习的理念、技术和方法。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活动不是个别课的个别活动,而是从课程标准出发,辨识各个学习内容目标实施数字化学习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构建与以学习主题分类的、以学习工具和资源为核心的学习主题课程资源,然后在课堂上实施有目的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活动。

“一对一”教学进入课堂后,对于传统教育的教学形式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大改变,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授课,还是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从某种意思上说,它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藩篱,通过信息技术让课堂进入数字化模式下的全新局面。它把网络教育跟实际教育连在一起,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新思维的培养和创造习惯的形成不局限在课堂时间和空间里。

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①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②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③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④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的;⑤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的。在学习中学生可以享受到多元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既能从教师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还能从网络获得大量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

二、“一对一”数字化自主探究课堂的六个结合

就目前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课堂,可基本分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基于电子白板的双向交互课堂、分层的差异化学习课堂等。这里仅就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做些粗浅的探讨。

1.课题选择与拥有资源相结合

在选择课堂一对一学习课题时,要把课题与已拥有的资源结合起来。教师在选择进行课堂一对一学习的课题前,要清理已拥有的教学资源,查找是否有适合拟选课题资源,如果有,怎样进行选择、组合才能有利于开展学习活动;如果没有,能否通过何种途径获得学习资源?如果没有适合的学习资源,就千万不能将拟选课题作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课题,否则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收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2.教学设计与学生知能相结合

教学课题确定以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教学设计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结合起来。要在分析和了解学生现有的与课题相关的知识水平,具有怎样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具备怎样的设备操作和应用水平等等的基础上,进行适合学生现有水平的、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恰当的教学设计,以便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信息素养与学习活动相结合

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和建构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检索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选择、分析、排列、获取、利用等,以获得学习的需求,发展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信息素养,促进学习活动的更加有效开展,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4.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在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时,要把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与合作是“一对一”数字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要充分利用学习终端,组织开展好自主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去搜索、选择、整理、分析、吸收信息。《礼记・学记》曾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学生之间要开展讨论、交流与合作、探究,实现思维的碰撞,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和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教与学。教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课堂资源与网络资源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教师或设备提供的课堂资源,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必备的课堂学习资源,供学生选择和利用。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学习课题,首先利用课堂资源进行学习,建构基本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同时搜索、利用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深化和拓展。

6.数字化学习与常规学习相结合

在教学中要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与常规学习结合起来。要将适合数字化学习的课题进行数字化学习,适合数字化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数字化学习,适合常规学习的课题进行常规学习。提倡短小精悍的、可嵌入课程单元教学的微型数字化学习活动,把数字化学习与常规教学活动结合进行,扬长避短,发挥综合效益,切忌无论什么内容都采用数字化学习这种形式。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我国方兴未艾,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去不断地探索、实践和研究,努力发挥课堂这个师生互动的场所、学生学会学习的场所、学生合作探究的场所和学与教智慧充分发展的场所的作用,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字教育大课堂篇4

[关键词]数字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特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17-0003-04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创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学校的特色化建设提供了动力。目前,数字技术已经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渗透到教育的各个层面。数字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更适合教师的专业发展。其管理的便捷性和资源的广泛性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提升了教师从教的技能及整合教学资源的水平。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江苏省连云港市大庆路小学在完善教育现代化硬件配置的基础上,突出数字技术在教师成长及学校管理中的应用,走出了一条彰显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学校全面实现数字化管理,完善教师网络教研系统、教师专业成长系统、教师教学反思系统、教师绩效考核系统、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家校联系系统、教育资源系统等应用模块。现代化的设施、网络化的教育、数字化的管理满足了学校现代化发展需要。学校以数字技术为切入点,以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绩效量化考核为导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数字化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效率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能否有效或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在于课前的准备。数字教研就是运用数字技术搭建的教师教研平台,把网络备课与网络研讨融合在一起。同教研组的教师通过开展主题网络教研,参与在线备课、在线评课等网络教研活动,甚至直接与教育名家、优秀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论坛的互动交流获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数字教研拓展了教研的深度与广度,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网络备课:学科教案在线研

传统模式上的备课由教师个人独立完成,体现不出团队的协作。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备课变革提供了方便。大庆路小学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率先采用网络教研模式,引导教师采用“独立主备、分色复备、专家点评、择优应用”的网络备课模式,即个人主备上传于网络,同教研组的其他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网络选用不同颜色在原来的备课上进行批注,把自己的教学思想融入原来的备课当中,实现二次、三次备课。同教研组共同完成好本章节的备课任务。学校邀请校内外名师登录网络,对教师前期的备课用红色批注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选择使用备课的内容,再应用于课堂教学实际。这种方式打破了过去电子备课的单一性和投机性。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又提高了备课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种网络教研的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发挥了团队的整体优势。加上专家的指点,真正实现了校内校外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科教研组的成长和发展。

2.网络听课:“微格教学”在线评

微格教学通常又称为“微型教学”,它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艾伦(D.Allen)教授等人创立的一种利用现代视听设备(摄像机、录像机等),专门训练学员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大庆路小学借助微格教室的摄录设备通过对课堂的音频、视频处理,对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学过程进行打磨。目前我校的教师利用微格系统进行录课、辩课、磨课、演课。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回放研讨进行改进。教师把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微格教室中呈现,其他教师或学生在不同地点进行听课、评课,学生也可以实行异地授课。大庆路小学曾与“长三角优质资源共同体”的结对学校浙江临海小学、上海的平凉路小学进行课堂视频传输,与帮扶的朱麻小学实施过微格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微格教学还可以实现同步实录,不同地方的教师提出问题,其他在线教师就会立即进行解答,这和传统教研有相似之处。但交流的范同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数字化交流: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教育交流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交流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便捷,其中教育博客与教育论坛便是重要的形式。教育博客就是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的技术。以文字、图片、动画等方式,将教学中的工作日记、生活感悟、学习心得、优秀学习资源上传,保存在自己的教育博客当中,记录教师自我成长的轨迹。这种做法超越传统时空局限,教师可以随时来经营这个“家”,别人也可以在博主的同意下访问这个“家”。以教育博客为载体进行数字化交流与反思更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

1.教育博客:教师沟通的家园

教育博客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宠深受教师们的喜欢,教育博客更是一个表达个人思想、教育成效、教育感受的平台。教育博客作为网络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影响我们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甚至教育理念。学科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型的博客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超越时空局限,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让其他人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记录教师与学生个人成长轨迹。

数字教育大课堂篇5

在课堂内外杂志社数字出版中心和树人小学教科室的高度重视和周密安排下,树人小学师生及家长代表一行60人组成参观团,由树人小学教科室主任廖娟带队,来到课堂内外杂志社进行了一场以“科技・人文・生活”为主题的参观交流活动。

参观团在编辑们的引导下分别参观了课堂内外数字出版中心、发展教育研究院全国“五好小公民”德育读本编辑部、期刊编辑部、天下图书公司、出版事业部、瀚语图传媒设计公司、重庆出版集团教材中心等部门。

科学:领略数字学习的浪潮

师生和家长首先在数字出版中心参观。数字出版中心副总经理傅强向师生和家长表示欢迎后,他饶有兴致地从自身学习经验、学生熟悉的传统学习模式着手,深入浅出地向大家讲述了数字出版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指出在可预见的未来,数字化学习将全面融入到中小学生的生活中。他说,课堂内外数字出版中心作为重庆乃至中国西部基础教育数字化课程研发的前沿者,如何深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思维,在数字出版大环境下发挥传统优势并有所创新,依然任重道远,但课堂内外信念坚定,并且目前在这方面的探索已初见成绩。

紧接着,数字出版中心语文课程室主编林雪涛向大家介绍了科技部“十二五”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课堂内外电子书包”和重庆市经信委云计算试点工程――“课堂内外中小学数字教育云平台”的精品内容、前沿技术及独有优势。他生动详细地介绍了“课堂内外电子书包”中各学科内容的数字化呈现和互动方式;讲解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与师生展开互动,巧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回答。

学生天马行空般的思维,编辑幽默风趣的讲解,引来了现场阵阵欢笑和掌声。

人文:了解一本书刊的诞生

结束在数字出版中心的参观,师生们在编辑的带领下,来到课堂内外杂志社本部。

在教育发展研究院全国“五好小公民”德育读本编辑部,编辑向大家重点介绍了每年由教育部关工委主办、课堂内外承办的全国“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介绍了参与读本编写的专家和编辑。当同学们听到每年读书活动都会举办征文及知识竞赛,优胜者还有机会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时,热情高涨,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愿望。

在期刊编辑部,小学版的编辑们向同学们赠送了《课堂内外小学版》《创新作文小学版》《智慧数学小学版》和《世界儿童・漫天下》等期刊。当同学们看到平时在期刊中出现的乐乐姐姐、小酷龙哥哥等“名人”编辑时,十分兴奋,纷纷踊跃地排起队伍上前索要签名、合影留恋。

在翰语图传媒设计公司,同学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一本精美的图书除了内容上要质量过硬,还需美术编辑辛勤劳动。文字版式、图片插画、封面设计等,都是书刊外在美的重要形式。

在课堂内外荣誉墙前,同学们一边认真地倾听编辑的讲解,一边做笔记,了解近年来课堂内外获得的诸多荣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重庆市科普基地”“重庆出版政府奖”等。小读者在加深对课堂内外认识的同时,也深深地意识到课堂内外成长的艰辛,因为这挂满一墙的荣誉既是课堂内外人多年来甘于奉献结出的累累硕果,也是社会各界对课堂内外给予的高度肯定。

在天下图书公司和重庆出版集团教材中心,同学们了解到《小学生阅读》《天下通课时作业本》《作文素材》《英语街》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图书。

最后,大家还来到楼顶花园参观、小憩,感受编辑们平时休闲的“小天地”。

参观的过程中,编辑们一方面介绍各个部门的主要职能、书刊,一方面结合情境为同学讲解“一本期刊(图书)的诞生之路”――约稿、组稿、编辑、校对及清样的整个流程,并带领大家到一些编辑的办公桌前近距离感受编辑、校对工作。这种体验既让学生们开阔视野,了解到专业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对语言文字学习的热爱。

生活:携手合作共育人才

参观环节结束后,大家齐聚一堂,交流座谈。

课堂内外杂志社总编辑徐永恒说,树人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老牌名校,学校办学特色突出,教学质量高,力主“精心树人”;课堂内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青少年传媒,立志帮助全国青少年健康成长。他说,课堂内外可与树人小学在文学、科技、校园活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携手共育,合作提升。

树人小学教科室主任廖娟首先感谢课堂内外对本次参观交流活动的重视与支持,同时对双方今后开展长效合作的构想表示赞同。

数字出版中心总经理王昧红就课堂内外正在研发的电子书包项目和正在建设的基础教育云平台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希望树人小学师生今后能够参与到课堂内外数字化教育社区当中来。他说,课堂内外非常乐意为树人小学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成果的教育网络平台。

数字教育大课堂篇6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育信息化;“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

2015年8月21日教育部公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德育放在首位,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建设学生真正喜爱的、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1]。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拓宽了职业教育未来的改革空间。当下高等职业教育被赋予了十分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产业转型升级步入加速发展时期,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是我省高职教育发展的亮点和特色,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但新形势下广东高职教育仍面临诸多困境,如何推动广东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技术对高职教育的“双刃剑”效应日益凸显,伴随而来的时间碎片化、知识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愈演愈烈。互联网时代的连接特征、大数据的预测与反馈功能都将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带来极大影响。如何适应当前教学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把握当前高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和教学的力量去改革思想政治课程,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推进高职教育“立德树人”工作,培养适合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有效接班人,已然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那些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与传播,基于信息化环境传递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软件(主要是多媒体课件)、网络化教学资源(包括泛在网上教学资源、专题学习网站或者是学科网站、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库等三大类型[2]。当前主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过往各级各类精品课、时下在建的资源共享课、视频开放课和当下流行的微课、慕课等。其中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资源库项目为代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例,其目的是为了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目前互联网教育发展如火如荼,国外有美国的Coursera、Udacity、edX三大平台,英国的FutureLearn,德国的iversity,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国内有官方的中国大学MOOC、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开放课,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大的好大学在线,国内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都建设起来了各自的在线教育平台和资源。可见,目前已经建设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鉴于思想政治课程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唯有爱课程网上有若干完整、开放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翻转课堂,也称反转课堂,于2012年兴起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经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学院而闻名全球。它是一种对传统课堂教学流程再造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提供教学微视频等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课前在线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互动答疑讨论探究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文献研究发现,从教师教学角度实施翻转课堂,其翻转教学特点为: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重新建构学习流程(信息传递、吸收内化)、复习检测方便快捷;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参与翻转课堂,其翻转学习支持要素为:灵活的教学环境、学习文化、精心编辑的课程内容、专业的教师。综上对数字化教学资源之于翻转课堂教学交互双主体中的定位,我们得出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教学内容传递、教学方法展示、教学流程改造的重要载体存在。其数量的多少、涉及知识点内容的大小,直接关联于翻转课堂的程度。因此,如微课类,基于个别知识点的微型教学资源,则可以实现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的翻转,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由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也可以是整门课程的翻转,如MOOC化的涵盖整门课程知识点的微型教学内容,可完全交由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交流或教师指导的形式开展教学;其内容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成效。因此,结合教学交互双主体的需求特征,遵循“应用为主的原则”,我们在开展基于翻转课堂教学需要的思想政治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采用了“自建为主,引入为辅”、“辅教辅学”的建设和使用思路。在数字化教学内容建设上,从理论、实践两个内容维度入手,课上课下两个时间维度布局,教师教授和学生自学两个主体维度分类的路径进行内容建设。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实践案例

(一)建设内容

相比于传统课程,思政课承担的教学使命高于一般课程,它担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同时,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的科学性、政治性、时事性上要求更高。因此,如何开发适合当前教学需要的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资源便成为课程资源建设之前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和对比研究,在结合爱课程网上本科、高职类院校的相关课程(如表1)的基础上,课程组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教学服务、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重于实践的知行合一、活泼立体的教学改革”的课程设计理念,并明确了三门核心建设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同时,结合资源的运用实际,确定了相关资源应用的六大教学方法:专题讲授法、案例讨论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按照当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要素,建立了课程资源类型,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授课计划表、实训指导书、单元设计、电子课件、资料库、习题库、教学录像、在线答疑等。为此,通过立足于应用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建设,我校以校园网络平台为依托,对三门高职开设的思政课程进行了资源建设,网站定期维护、信息资料实时更新。

(二)实践路径

如何让思政课堂活跃,摆脱理论性强、枯燥、洗脑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积极主动融入课堂学习,这是所有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因此我校在充分了解和把握翻转课堂的基础上,找到翻转课堂与思政课程相通的契合点,制定思政课堂翻转方案和管理制度,精益求精地完善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吸引学生在“宜居”的学习生态中持续投入、取得进步。

1.课前在线学习实践设计

课下在线学习设计包括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按知识点制作优质的微视频、布置作业和项目、学生学习情况监测五个环节。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学习内容,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表,组织思政教师集体备课,分工合作,搜集资料,明确教学信息,重构学习流程,制作短小精悍清晰的教学微视频,上传学习资料、布置作业、制定任务项目,复习检测等。要考虑思政教师的执教能力和不同专业班级的差异,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微视频,浏览学习资源。学校提供数字化教学平台并做好维护工作。教研室组织教师共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和课程学习网站,及时监测学生学习动态和学习效果,在线答疑等。建议可先制作一门课程做试点,通过效果验证后再推广到其他课程。

2.课上合作交流设计

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主要是帮助学生知识内化,这是翻转课堂的突出价值和关键所在。课上合作交流模块包括互动交流和评价反思两个环节。把翻转课堂与任务学习结合起来。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行动引导、探究学习,课堂上更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新闻播报、问题评论、小型辩论、时事课堂主题演讲,模拟法庭、讲座会议、角色扮演、个别辅导等,学生根据在线教学中老师布置的任务主题,课下完成除了参观学习、社会调研、暑期实践等传统的实践教学项目外,还给学生提供参与网络调研、网络交流评价等虚拟的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反腐倡廉、十八届五中全会等社会热点话题制作海报、网页、微视频等在课堂展示点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真正地实现课堂翻转。学生也可以建立学习团队,自己设计交流内容和互动话题,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把控能力,提高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翻转学习能力、行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提高学生政治敏锐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构建有成效的课堂交流,实现合作共赢。

三、高职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充分考虑翻转课堂的学科适应性和学生发展规律

思政课翻转课堂应慎重对待,要抓住翻转课堂的关键点,不能为了翻转而翻转,不可能任何学科都可以实现翻转。要在充分理解、研究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是否适应思政课堂后再进行实践操作,翻转课堂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考虑到学科的适应性和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政课改革真正难啃的硬骨头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和能力,当然也涉及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的教学能力、良好的道德水平和较强的责任意识提升,更关系到国家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当然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或方法,都要先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

2.转变观念,做好师生角色转换

除了课堂结构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要树立思政教育变革的坚定信念。做好师生角色转换。翻转课堂的模式是否真正解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问题还有待观察,不能搞一刀切。翻转课堂虽然给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但应针对我国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有效调整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翻转课堂对教师的执教能力带来巨大的挑战,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会制作微课程、开发精品课程,还要站得稳讲台、hold得住学生。为更好地进行课堂翻转,教师要重新安排学习空间,创造灵活的环境,让学生可以选择性学习,教师还要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行为。上课的时间致力于更深层次地探究问题和创造丰富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对知识积极建构。教师要决定翻转学习的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问题,利用设定的内容,将课堂时间最大化。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要精心设计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交流、主动思考、主动寻求答案,不断提升课堂把控能力,增强教育信息化素养。

3.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评价体系带动翻转课堂建设

翻转课堂的建设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是在线课堂采用微课教学视频制作,仅靠个别教师难以完成,效率不高,其次是教师要提高对课堂的把控能力。翻转课堂建设要充分发挥团队力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共建精品课网站,开发网络课程、微课资源、试题库资源,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等。其次要加强对思政教师的集体培训和指导,做好考核评价,鼓励教师参加各项比赛以提高制作微课程的水平和课堂掌控能力,建立教师长效激励机制。

4.适合自己的才是做好,注重中国特色,不照搬照抄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网络信息化形势下的教学改革还面临很多挑战,目前尚存在局限性,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与实践。我们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民办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知识的重构也需要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改善。我们要以新思维应对网络信息化时代。翻转课堂源于国外,在国外被广泛推广和发展,自然有适合它的土壤。翻转课堂能否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相契合,实现翻转课堂中国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但思政课翻转课堂的建立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最重要的是学习国外的改革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在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基础上,不断思考深化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为全面提升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为国家培养可靠人才,成就学生出彩人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中文网,2015年8月26日.

[2]马贵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以网络课程《发动机原理》的开发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3]唐宽义.“翻转课堂”: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的必然选择[J].文教资料,2014,(11):160-162.

[4]李艳丽.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育学教学模型设计[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09):182-184.

数字教育大课堂篇7

2013年,我们关注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重点、热点、难点,策划了“破解教育难题”系列专题;2014年,我们一如既往地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推出“破解教育难题”姊妹篇――“来自实践的报告”系列专题。我们实现了我们的初衷,通过典型、鲜活的实践案例,向读者传达着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新动向和新经验。

“移动互联”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主旋律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正深刻地改变着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特别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概念的提出与应用,让大家切实感受到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革。

有些人说,移动互联网就是在互联网前加了“移动”两个字,只是十几年来互联网的一个延伸。但在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的数字校园建设中,移动互联网不只是延伸,更是对互联网的一个颠覆。七一小学针对其学校管理及教学的繁杂多样,建设了更加灵活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利用新的技术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扩大数字空间的支撑范围、提升人机交互的便利体验。他们通过“云端”提供应用服务,实现随时、随地、随需办公,实现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智能终端的接入,方便师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入数字校园进行工作和学习。同时,七一小学还将大数据概念考虑在数字校园建设中,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真正支撑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业务。正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让七一小学的数字校园服务无处不在。

当今的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价值观的形成。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所说:“网络对德育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然而正面的影响往往被人忽视。”而北京市海淀区正是利用网络德育的正面影响,使其成为德育工作中的一把“利器”。他们开展网络班会,通过开发数字平台实现学生自主选课,基于大数据加强对学生的德育评价,利用云平台、微信等新兴技术促进网络互动,丰富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模式……实现真正的“数字德育”,并逐渐显露出了它的必要性与生命力。

在线教育呈现多元形态发展

在线教育在过去两年间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热潮。面向基础教育的北京数字学校、C20慕课联盟、双师教学等在线教育形态走入人们的视线。

北京数字学校。为进一步适应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实现质量提升、均衡发展、教育公平,2012年,北京市教委创新体制机制,成立北京数字学校,依托教育信息化,开发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北京智慧学习环境,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新模式。北京数字学校通过电视和网络两个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无处不在的学习通道,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登录数字学校学习或参与活动;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和交互式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推荐课程,参与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教学活动;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丰富、多元、精品的数字化名师课程,为京籍学生、来京务工随迁子女等各种类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家庭教育、育儿指导信息推送服务,覆盖北京市多个区县近20万学龄前儿童家庭,深受广大家长的认可和赞誉……北京数字学校提供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实际获得的均等,即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无须时间等待、无须自身能动就能直接获得的公共教育服务。未来的北京数字学校,将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创新,在开放中获得动力,在融合中凝聚力量,定将创造出一个有活力、有动力的网络学习与生活的智慧环境。

C20慕课联盟。2012年被《纽约时报》定义为“慕课元年”。慕课一经问世,便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慕课很快被引入中国基础教育,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推动基础教育领域慕课的实施,改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于2013年牵头成立了C20慕课联盟,来自全国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共60余所学校加入了该联盟。C20慕课联盟致力于借助慕课平台,实施翻转课堂,实现学校教学模式的变革,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环境。C20慕课联盟推进时间虽短,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参与度提高了,学生学业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其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C20慕课联盟的实践将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慕课实践提供宝贵的经验。

双师教学。在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的倡导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友成基金会三方共同发起“1+1慕课教学”项目,即双师教学。这是一个教育与科技相结合、属于远程教学模式的创新项目,旨在促进教育均衡,具有公益性、创新性的教学方式。目前,它利用网络把人大附中的优质课程同步直播到广西、重庆、内蒙古、河北、北京等省市自治区的十多所试点学校。在人大附中教师远程主讲课程结束后,由当地教师根据本班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教学实践。自2013年9月10日开始,五个省市自治区的13所乡村学校开始了与人大附中的双师教学试验。学生的收获不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了小组式学习方式,同时也看到了自己与城市学校学生的差距。此外,参与试验的教师也通过双师教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更有教师这样总结:“一个班试验,一个年级受益,一个教学组提高,一所学校提升。”

多元的在线教育形态为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此,每位基础教育工作者都不能置身事外,需要系统审视和全面思考。上述乃至全国更多的对在线教育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对促进教育公平、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翻转课堂、微课、创客教育正如火如荼

在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形势下,对于改变中国的教与学方式,翻转课堂被寄予了厚望。而微课是翻转课堂过程中知识传递的主要手段,也是解决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个性化辅导的很好载体和中间桥梁。2014年,翻转课堂和微课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热点,全国各个省市都在研究这些教育热点,甚至有些地区要求所有学校都要实践翻转课堂、微课程。

翻转课堂与微课。山东省昌乐一中在吸收课堂教学改革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软硬件资源,与山东省出版集团合作开发了阳光微课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发、使用微课等教学资源,将数字化、信息化运用于常态教学,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目前,昌乐一中已经在初中三个年级和高一年级共68个班级、所有学科中实施翻转课堂,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实施科目最全的翻转课堂实验学校。借助翻转课堂实验,学校在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教学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和发展。

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教学来说,理念上是一种超越,模式上是一种创新。像昌乐一中这样在翻转课堂中产生了良好成效的实践案例并非多数,在一些地区,对翻转课堂还存在一些困惑、误区和问题。中国的翻转课堂,要有中国式的翻转课堂教学策略,而不是简单照搬国外的翻转课堂模式,需要中国教师根据自己的校情、学情创造性地发展适合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教学策略。

数字教育大课堂篇8

关键词: 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尤其是数学基础较差,学生普遍对这一门学科感到厌恶和恐惧,缺乏学习数学的自信和兴趣,更谈不上学习动力和主动性。中职数学教学是一个综合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多种教育要素在内的有机整体,它对于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职数学作为中职教学的一个基础部分,在教学内容改革与教育方式更新上虽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实际收效甚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对中职数学有这样一个共识:只要在普高数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压缩与删减,难的不教,剩下课本中的基本公式、运算和例题,记得住、会套用就可以,就连学生也不重视数学学习,许多学生常常“望数兴叹”,甚至“看到数学就头疼”。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作为一种新生的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在化学课上的尝试。2011年,萨尔曼・罕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将翻转课堂推向了世界。而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翻转课堂[1]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知识传递”的过程放到了课外,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通过适当的评价系统进行检测可以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而回到课堂,教师根据评价系统反馈设计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

二、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设想

我在多年的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常碰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老师,学对数函数有什么用啊?学直线方程有什么用啊?我在生活中和以后的工作根本用不到。您教的这些东西我根本就不感兴趣。”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哪里?除了这一状况外,中职数学教学领域还存在哪些有待改进的现状?作为在一线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及相关的研究工作者,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这些现状呢?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觉得很失望?我们找不到问题的答案但我们可以改变问题。而现在的学生离不开手机和网络,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校园软硬件,部署翻转课堂内容支撑系统。虽然我校校园上2009年就有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但当前数字化校园的各项功能在教学的实际使用和效果上,却不尽如人意,技术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只有少数的优秀教师在尝试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传统与翻转化混合模式教学。既然已经有翻转课堂教学的雏形,加上现在学生对信息化的敏感,为此,我瞄准“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构建”[2]这一研究方向,目的是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3]已具有的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构建翻转课堂,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这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把传统的课堂学习知识、课后内化知识充分利用学校数字化平台翻转为课前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在线测试学习知识、课堂内化知识,进行一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三、基于数字化平台的翻转课堂的模式构建

1.进行网络课程的创建与教学管理

学校的数字化教学平台要具有系统身份的“管理员”、“老师”或“学生”用户,在被管理员授予某些角色、权限后,才能进入系统进行的操作,主要分为“课程管理”、“课程制作”、“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班级管理”和“学习中心”五大部分。所以首先教师要做:创建课程、导入课程内容并不断完善;创建班级、课程资源、完善评价反馈系统等这些准备工作。

2.基于数字化平台的翻转课堂的模式设计

基于我校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和学生学情分析,我从传统的课堂学习知识、课后内化知识翻转为课前自主学习、问题形成、课上内化知识三大模块,结合翻转课堂的内涵与评价及建构主义理论,构建出如下翻堂教学模型[4]。

(1)课前自主学习模块――载体

该模块由课程内容(导学案)、课程资源(微课)、自主检测(在线测验管理)组成。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首先教师对要上传的课程内容和资源进行前期设计、录制、编辑和剪辑等,教师再上传导学案,学生通过下载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预学。导学案主要是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认知水平,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的学习方案。通过学案导学使学生理清学习目标、通过情境导学使学生产生兴趣。

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要求较高,由于教师授课环节改为课堂以外的环境中进行,缺少教师的监督和约束,一些缺乏自制能力的学生课下观看视频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这直接影响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的效果。所以视频时间不宜过长,以微课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设计授课视频的长度为3分钟~8分钟,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满足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需求。微课对“讲”的适切性、科学性要求很高,所以知识点要明确,尽可能地细化各知识点,短小精悍,讲解清楚,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每个知识点。教师自主开发的微课更能适合课堂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在学习微课之后,学生自主完成“在线测验管理”中的两三个练习题自主检测所学知识。练习题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要合理设计,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实现向新知识的过渡。

(2)问题形成模块――桥梁

课前自主学习虽然在课外实施,但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教学空间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往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答疑或交流论坛讨论组进行,教师、学生作为参与者共同解决学生的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论坛讨论式教学充实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弥补教师授课资源的片面和机械性的缺陷,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模块是联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与教师课上点拨教学的桥梁,只有构建好问题,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的教学,有效地将“知识传递”转变为“知识内化”。此时的重点不是教师备课时自己以为困难的地方,而是大部分学生预学中觉得困难的地方,由原先的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

在该阶段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学生在线观看视频的时长、作业完成情况、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通过对这些数据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而教师也可以获取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薄弱知识等信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情境,便于学生开展个性学习。

(3)课上内化知识模块――主阵地

虽然课前自主学习的活动主体为学生,但课堂无论怎么翻转都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无论学生怎么“自主”都必须有教师的“点拨”,课上应该是知识内化的主阵地。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将整个学生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展示和统一的讲授,解决学生课外视频学习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

其次是协作式探究学习活动。探究一般有生生合作探究与师生合作探究两种形式,生生合作探究阶段,根据存在问题的类型分组,由各组组长负责主持,简要回顾课前自主预习内容,掌控本小组成员学习进度及学习情况,小组成员在自主学习阶段产生的疑问由本组讨论解决,本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提交老师,将课堂真正变成学堂。师生合作探究的内容为重难点问题和学生提交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进行面对面交流,对学生进行启发和个性化的指导。通过作业练习、小组项目、反思总结,使学生从知识层面和思想层面形成正确的认识。

再次是学生经过课前课上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进行成果交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察觉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问题所在,为教师的问题模块提供更有益的素材。

反馈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应是基于对小组的合作、任务的完成、成果的展示、检测的结果等进行适时性的评价,反馈评价的目的在于针对不足提出改进、优秀进行表扬,不断激励不断引导。课后在形成性考核中体现学习过程要求,对学生网上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作出反馈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四、实施翻转课堂中感触

在基于学校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的翻转课堂实践的尝试过程中:(1)明显地感觉到翻转课堂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巨大活力,通过平台的师生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可对学生的在线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学生观看视频的轨迹及完成作业的程度均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显示出来,教师可对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的学生进行督促,这是教学模式的一个创新。(3)在课程自主学习之后进行及时的测评反馈,学生自主检测所学知识,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然而,课程资源的准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课程资源形式单一,不够多样化,不足以吸引大部分学生的眼球。翻转课堂的高效实施需要足够多的优秀微课,而目前制作的微课偏向主干知识的讲解、制作的画面一般单调、语调平淡、枯燥乏味,交互性不强。无法让学生保持足够的热情学习,降低学生的自主性,即使学习中存在问题也无法正确表达出来,导致课堂上无法进行深层次的讨论,达不到知识内化效果。

所以要在充分发挥基于学校数字化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多参加各种信息化培训。希望更多的教师尝试这种教学模式,集思广益。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新型技术教育,2012,(9):18.

[2]林才英,赵杨.翻转课堂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7).

[3]吴忠良,赵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21.

上一篇:基于模型的优化设计范文 下一篇:贸易业务风险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