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字教育平台范文

时间:2023-11-16 19:27:42

中小学数字教育平台

中小学数字教育平台篇1

数字学习产业定义与范畴

其中,数字学习的“核心产业”系指数字学习的型态,包括数字教材、企业训练课程、各类学习平台与工具vLMS/LCMS/TOOLw、教学系统v虚拟教室w、学习网站服务、补教数字化服务、顾问咨询、移动系统/工具等。“学习终端”是指学习者因学习需求而使用具备学习内容的学习载具与专属的学习服务。“智慧教室”则指整合各项资讯设备,通过完善的网路通讯技术,并运用各种数字教材、学习资源及教学方法,提供一个教学更有效率、学习更有成效,且能培养学生在问题解决、创造力、批判思考能力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动态学习空间中,通过数字科技学习载具串联,使得教学端与学习端互动,并系统性地记录学习历程。

如今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已全面性投入以数字学习推动创新发展,成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做法,希望能带动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可持续增长与全民终身教育的愿景。

台当局也在2003年开始推动所谓“数字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主要为打造数字学习产业基础科技、布建优质产业发展环境。一期计划于2007年结束。经过整合,2008年至2012年实施新的“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主要以典藏素材发展数字教材,推动多元场域的应用,并通过软硬件结合的策略,创造产业价值。

台湾“经济部工业局”也在2009年推出“数字学习与典藏产业推动计划”,又在2013年推出“数字学习产业跃升计划”,期盼通过学习创新与跨领域创新,推动教学变革,打造整合的学习产业链,最后合作共拓国际市场,促进整体项目输出,产生商业模式,以打造新的海外销售渠道,为产业增值,预期2016年达到产业产值倍增与国际收入倍增的目标。

台当局推动建立数字学习创新应用模式

为推动建立数字学习创新应用模式,朝向培育岛内优秀人才、提升台湾竞争力,连结产学合作、促进岛内数字学习产业发展的目标,近年来台当局“教育部”积极配合云计算技术及移动科技应用趋势,推动云端数字资源分享与服务,其主要成果如下:

教育云端应用及平台服务

为迎接云端学习时代来临,台当局“教育部”自2012年9月开始推动“教育云端应用及平台服务计划”,构建以服务教师、学生及家长需求为主的云端应用服务,提供随手可得的云端学习环境,建立资源交换机制,整合部属机关、各市县当局各类云端学习内容与服务,并且设立数字资源加盟机制,引进民间及产业资源服务。未来通过教育云的跨平台整合入口,可让全台湾师生们利用单一帐号登入认证以及跨平台搜寻服务,能够串联使用教育云加盟机构建立的云端数字资源与服务。

到2014年已初步构建校园电子邮件、跨县市单一帐号签入、电子辞典及云端资料中心、资讯安全自动防护等云端化服务,在搭配规划相关服务管理措施后,开始服务岛内各学校的师生。其中如“教育部国语辞典”导入云端服务,其服务能量由每小时尖峰点击次数33万次服务能量提升至130万次,藉由云端服务已扩大资源运用;云端学习资源累计达1.9万余笔,使用人数约20万。2014年起还陆续推出教育储存云、亲子联络簿、云端书柜、媒体影音、教育大市集及教育百科等重点应用服务。

目前全台湾各学校师生可运用教育云所提供的学习整合服务,辅助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与学习,教师可运用云端备课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等服务,进行教学策略分享、学生学习历程管理及作品分享;学生则可使用在线学习服务系统,进行课前预习、上交作业及课后复习,也可以通过云端社群功能,与其他同学进行协同学习与互动,凝聚合作学习意愿。此外,通过亲子联络簿服务,也提供家长可与学校沟通学生学习情形与班级事务所需的便利渠道。

教师在线研习课程及服务

台当局“教育部”于2009年建立数字学习服务平台网站,2010年3月正式对外服务。该平台整合台当局“教育部”数字学习教材及相关资讯,并且支持教育部门在全台湾各地的在线课程开设,提供课程、教学与学习等三方面服务,以课程服务协助教师规划教学计划、辅导大专院校、高中职业学校、各县市所辖中小学与偏乡数字机会中心等机构进行数字教材编制、教材汇入与开课事宜;以教学服务协助教师经营自我教学园地;以学习服务协助学习者建立自主学习空间,具有使用者自学式及教师引导式两种课程类型。

2013年起,配合全台湾教育人员在线学习服务需求,该平台提供各县市所辖中小学教师在线进修研习课程服务,可记录教师学习历程,并定期传送至全台湾教师在职进修资讯网,提供教师研习时数采认,开设的研习课程包括十二年基本教育、艺术及美感教育、儿少保护教育、综合活动领域及防制学生药物滥用等类别;另针对一般民众及教师自我学习的需求,也提供不定期开设的电脑入门、资讯技能、生命文化及健康与生活等全台湾性推广的开放式课程,可提供民众多元的自学选择,充实专业知能,拓展生活视野。截至2013年底,每日平均在线课程人数1135人;总开课数共162门、课程总时数866小时,并举办相关推广活动5场。

高等教育开放式数字课程

为应对世界开放教育资源推动趋势,台当局“教育部”协助岛内大专校院于2009年成立“台湾开放式课程联盟”,并建立具有各校教学特色与优势的开放式课程,目的是活跃校际交流,共同促进学习与教学品质提升,共同建立及依各学校特色自行规划基础课程、特色课程、演讲课程及通识课程。至2013年底,已有29所大学参与,共1311门课程,结合数理、资讯、人文、社会等各类课程,提供教师教学参考使用,学生及民众也亦可获得优质学习内容与终身学习机会。

深化企业数字学习应用

根据调查结果,在深化企业数字学习应用情况方面,台湾指标型企业(包括产值1000大制造业、500大服务业、100大金融业)导入数字学习比例已达60%以上,在培训中运用数字学习的比例达到15%,应用数字学习达到组织绩效的比例亦达到20%以上。

为提供企业数字学习应用,胜典、英特内及国霖机电等企业都建立了以台商为主的大中华菁英网、流通产业知识网,以及针对大楼物业机电产业为主的物业机电产业知识网。

讯连科技公司在岛内数字学习平台市场市占率第一,辅导客户春源钢铁、乔山健康科技及联华食品公司通过申请“工业局企学网”辅导,所设立的学习系统包括春源钢铁的TTQS系统与联华e学苑等。

广达电脑集团跨足软件产业,推出数字教育平台,抢攻数字学习商机。其协助公务人力发展中心制作的“e等公务园”学习网有超过780万人次登入,且认证时数高达339万小时以上。数字学习已成为公务人员提升能力及增加新知的学习模式之一,提供的课程高达441门数字课程,包含政策法制、领导管理、人文素养、公务英语、健康生活及自主充电等6大类在线数字课程等。

台湾“农委会”推广数字学习构建农业数字学习知识库,通过农渔民训练服务网的设立,形成农渔民学习社群。参训对象以“农委会”17处区域教学中心及农业推广区域种子师资为主。课后由专家学者甄选出5个混成教学示范单位,并辅导完成数字教材制作,分别为:台中区农业改良场―有益微生物育苗接种剂、家畜卫生试验所―认识禽流感及防范措施、畜产试验所恒春分所―山羊人工授精技术、林业试验所―蕨色林间。

整合内容企业,促进学习终端产业发展

台湾晓腾国际公司申请“经济部工业局”奖励补助计划项目,与至少8家以上岛内出版业者异业合作并进行内容加值及整合,发展跨平台多媒体儿童书整合服务,整合岛内内容业者资源拓展国际市场版图,分别与中国大陆、韩国、约旦、土耳其、波兰、新西兰、新加坡、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当地业者进行合作,并将数字化内容授权模式扩散至自然科学实验类内容。黄媸字科技公司针对电子书包的智慧教室整合服务,整合康轩、翰林、南一、朗文、美乐蒂、何嘉仁等至少6家内容企业,发展整合应用解决方案。

希伯仑公司推出“LiveBaby全人教育数字幼儿园教学与营运系统开发计划”,通过数字幼儿园教学与营运系统,开发幼儿在线数字学习机制与学习诊断系统,建立幼儿多媒体互动教育的优质品牌。预期3年内创造产值达7.8亿元新台币,进入中国大陆5省份,拓展200家以上加盟学校。

智慧华语公司运用典藏图片素材以及国际云端服务大厂亚马逊的产品,整合岛内数字学习企业v如希伯仑、网际智慧、线上全球、金石国际、柏格资讯等公司w,发展针对北美中文语言学习市场的产品,包括教学辅助数字教材vSCORM线上版、iPad版w、题库内容、云端服务平台v同步教学、非同步学习w等。

上谊文化公司开展“幼儿园数字统整教学国际市场开发服务计划”,以数字与实体整合之教学系统提升教师统整教学能力,协助幼儿发展六大领域能力,并以跨国学习服务平台扩散计划成果行销中国大陆4000家幼儿园,扩大营收,增加产值。此外,寰宇知识公司还实施“名师学院中学生行动教材开发及学习情境应用计划”,结合移动学习技术,并应用安卓(Android)系统平台的平板电脑,结合中学生全科学习高互动内容,开发创新学习服务产品与跨领域合作应用模式。

App创业服务中心与在线专业服务网带动产业创新

近年来,因应移动服务需求与发展,全台湾各地学校与民间团体及地方当局纷纷成立App创业服务中心,支持年轻人创业需求,带动产业创新。例如2013年台北市大安与文山App育成园区共培育33个团队、95位青年创业,新创4家公司。其中一家结合人工智能与影像语音辨识,研发机器人创新应用,被创会列为台湾App产业8家优质团队之一。另一家公司以创新脑波技术开发出脑波云端教室,运用游戏方式训练使用者专注与放松能力,取得多款脑波专利,拥有大量使用记录与报表,利于后续创新产品研发。还有一家新成立的游戏公司,以HTML5技术开发跨平台模拟经济体系游戏,成立第一个月会员数达3万多人,点击数约700万次,参与“文创星势力天使”选秀竞赛,经初赛、复赛后选为具投资价值的文创业者前三名(共72家报名),获得签署投资意向书,并建立App在线专业服务入口网,提供业者App与API程序下载服务。

以领域产业发展,带动学习产业创新与强化竞争力,是数字学习产业再增长重要的关键。例如一些企业以数字学习结合学习用硬件开发“状元奇机”,以互动式的3D动态影像教学内容,并设有学习适性化诊断系统分析学生弱点科目。通过网络、App软件与在线一对一真人课辅服务,让师生即时问答,家长联络簿机制则让家长能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状况。

整合项目输出,开拓国际市场

以往台湾中小企业将岛内视为主要重点市场,但在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跨国竞争压力、以及少子化现象造成的内需减少、欧债危机等经济问题引发的衰退影响下,台湾数字学习厂商逐渐认识到拓展海外市场是未来必须致力发展的方向。在台当局积极鼓励与推动、软硬件环境的逐渐完善以及厚植人才软实力等概念兴起后,企业界、各机关、学校、补习班等都更多心力于此,力求以更多元、丰富的方式呈现学习内涵,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所突破。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近年在台当局与厂商努力下,各方面与领域应用上已逐渐突破障碍,建立各种示范应用,加速产业发展。

台湾数字学习厂商开拓海外市场,首先必须融入当地的语言与文化,并进行当地场域实证。目前岛内已有4家企业整合各自产品,在新加坡进行数字华文科技化教学。台湾华语测验推动工作委员会与岛内2家业者越南在胡志明市馥华华语中心进行教学。岛内6家业者与大陆深圳补教业者合作,以非正规的“深圳加州小孩互动美语”等做为场域实证,以组建整体解决方案,加速产业外销。

因岛内数字学习厂商多为中小型,大多以各自产品销售模式外销,为强化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坚企业结合岛内业者,以整体解决方案进行海外输出,开拓国际市场,台湾一些公司与越南企业合作,已销售200万个在线英语学习云帐户,并培训当地师资,有助于台湾持续开发适合越南在地使用的数字教材,带动岛内数字学习相关就业机会。此外,岛内其他相关业者也在越南拓销2000个智慧教室相关产品,促成产业一条龙扩散海外。

中小学数字教育平台篇2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教学模式;多媒体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学习观念、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校园网、多媒体课堂、数字图书馆等名词不断的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对传统教学模式构成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一、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概念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数字化校园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内涵:其一,数字化校园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基础之上的;其二,数字化校园的数字化过程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管理方式以及交流方式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其三,数字化校园是一个以传统校园为基础,对传统的教学活动、学术活动以及校园事务管理等功效进行提升的一个有机整体;其四,数字化校园通过对教育模式、管理体制以及组织机构等的变革,明显的拓宽了校园的社会定位。

二、数字化校园环境教学模式的构建

1.自主、合作学习平台的构建

以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构建为例,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导致了自主、合作学习平台构建的特殊之处,因此在进行多媒体与网络通信技术平台的构建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其作为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之下的知识工具,给传统教学理念以及学习环境的构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在数字化的校园中,学生通过与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相接触。不但学习到了学科知识,同时构建知识的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随着人们对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重视,选取和利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从之前的那种由教师一人主导的学习模式进入到由教师从旁参考而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学习模式当中,从之前那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学习的方式转变,在实践和创造中获得更加灵活的知识。

而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下,由于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如何有效的运用这些资源成为了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可以通过搭建起一个教学资源应用的平台,并提供多个师生和教师的导入平台,给在其中学习的师生提供一个充分发展的机会与环境,同时运用不同的导入平台来解决不同的具体问题。在导入平台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建立起这个平台。在这样的学习平台之下,学生的学习将变得主动而积极、其自主发挥的空间也变得更加广阔。同时,对于教学资源的利用也更加的具有针对性,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觉到有的放矢,教学效果将明显提高。

2.积极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多位一体的互动交流平台

小学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才能形成合力。而数字化的校园环境给构建基于家庭、社会和学校多位一体的互动交流平台带来了希望,给单一的学校教育方式带来了新的内容。家庭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成分,家长队伍一直是学校教育的潜在力量,同时也是潜在的师资队伍。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完成之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资源的整合就成为了可能。例如,为了能够方便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可以创建一个两者相互联系的短信、语音或者是网络信息互动平台。这样,学生家庭就与学校建立起了一个互动的沟通平台,让家长参与到了学校的民主监督与管理当中,在调动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积极性,构建起了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师之间良好的信息交流渠道,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网络,为学校教育模式开拓了新的途径,可以说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的一次革命。

3.开发多媒体网络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开拓学科教学的新途径

小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在充分的尊重小学生求知欲与活泼好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而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有效的进行小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学习内容存在系统性及渐进性的问题,协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一般都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自己向老师或者是基础较好的学生请教,这种方式固然有一定的用处,但是依然属于一种固定的单方面的交流方式。虽然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也会要求学生之间要相互帮助,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学习与协作教育,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依然是以牺牲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学习时间为代价的。从总体效力上来讲,并没有将教学质量得到本质的提高。

而在数字化平台的支持之下,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都不再局限于一间小小的教室、学习中心当中,而是向整个校园、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国家,甚至是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从学习平台上“换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也可以利用数字化学习中心从网络上获得自己的学习资料,对自己的知识面进行有效的拓宽。在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媒体计算机网络建立起网络课堂,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的学习作为主体,而教师仅仅是从旁进行指导,形成一种弹性较强的教学模式。

三、结语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理念认识的加深,除了上面提到的构建数字化的教学平台之外,还应该根据校园数字化的发展程度和阶段,对教学方式进行实时的改变,这样才能保证数字化教学模式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陈玮琼.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析. 福建电脑. 2011,27(1):183~184

[2]张琳,胡爱萍,张锁龙. 数字化立体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黑龙江教育. 2009(10):59~60

中小学数字教育平台篇3

1 发展现状

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构建 县域内校园网络覆盖率达100%,率先实现了浙江省教育计算机专网的改造升级,实现了“千兆网络到校”;多媒体进教室完成率达100%,全县所有班级实现标准多媒体或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配备;教师机普及率100%,师机比达1:1;全县中小学生生机比为每3.54人/台(小学为4.12,中学为3.01),初步形成了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远程主播教室“一网三室”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框架。

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涌现出了实验中学的“校本OA办公管理系统”、向阳小学的“校园物联网智能管理平台”、三毛小学的“网络研修平台”、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教师办公博客”、天宁小学的“一品三特网”、滨海中学的“Moodle网络教室”、六里小学的“ITtools教学平台”等一批特色信息化应用平台。海盐教师博客、海盐教育装备网、海盐教研网、海盐教师优视网等各专题网站应用效益显著,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下载、课程研讨、磨课交流、互动评价等的网络化。

信息化管理成效初显 学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率达100%,所有学校开通了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并建有县域图书WEB查询系统。建立了县域OA办公平台,加快政务公开和管理规范化进程,管理效率提升明显。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运行维护保障体系。随着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慧管理等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海盐县信息化水平从局部应用为主的初级阶段,逐步迈入集成应用的中级阶段,实现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网络化,为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推动海盐县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2 实践与收获

观念先行,是教育信息化实践获得成功的前提。应用落地,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得以成功实践的关键。

固本强基,重视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1)先进理念引领发展。海盐教育信息化领先发展的关键在于理念先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有超前意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融合发展。通过积极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数字化科研环境、数字化管理环境以及数字化生活环境,全方位推进面向县域所有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保障。早在2001年海盐县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之时,就明确了正确定位,适度超前的要求,从“建、配、管、用、研、效”多维度,综合性、系统化、全方位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舍得投入奠定发展。基础设施投入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结合省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海盐县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二五”期间,共投入装备经费近7500万元,其中70%经费都用于信息化建设。2013年投入1500余万元,重点建设“三通两平台”数字校园工程,建设“人人通”教师空间平台,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四大突破,在全省超前完成100%中小学校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和教师办公室的宽带接入的目标。2014年投入近600万元用于电子白板推进工程,共装备电子白板347套,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班班装备电子白板的目标。

3)项目推进保障发展。以项目为抓手,推进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相继完成了县教育城域网升级工程、标准多媒体进教室工程、学生机房改造工程。信息化建设任务分布实施,集中力量为学校办实事。如2011年全力实现班级多媒体普及项目,2012年重点实施教师计算机全配备,2013年全面铺开“海盐教育智慧云”建设项目,重点实施了LED显示屏进校园全覆盖工程、电子书包试点工程、机器人实验室建设工程,推进课堂信息化实践教育,2014年重点推进了电子白板进教室工程。

攻坚克难,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

1)深化融合,信息化应用环境初步建成。目前海盐县教育信息化已经具备了跨越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硬件方面,由先前的“二机一幕”的普及,跃升为“一电一机一幕一通”的普及;教师办公则从“一笔一纸”,跃升为“一电一通”。在软件方面,从无到有,呈现多元化趋势:校校有网站,科科有基地、人人有博客……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出品牌、出精品的时代,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尽早实现课堂教学数字化、学校管理系统化、教学资源云端化、校本教研网络化。

2)应用驱动,信息化发展载体丰富。推进可持续能力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应用是关键环节。海盐县十分注重学校信息化应用,聚焦信息化应用研究,重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研究和探索,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从“应用阶段”向“融合阶段”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一是通过信息化的课题研究,探寻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提升研究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在2012―2014年,海盐县有2个课题获部级课题立项,4个课题获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立项;24个课题获市教育技术专项课题立项。大批量课题的立项研究,推进了海盐县信息化科研发展。

二是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组织举办了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培训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智能机器人比赛,不断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三是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与融合。积极搭建各种平台,丰富活动载体,不断提升海盐教师博客、海盐教育装备网、海盐教研网、海盐教师优视网等专题网站服务师生成长的能力。每年组织开展各种论文评比、课例评比、网站制作等活动,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服务效益。

3)示范引领,数字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建立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管理长效机制,出台《数字校园建设指导意见》《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数字校园建设标准》《海盐县数字化校园考核评估考核细则(试行稿)》等政策文件。量化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细化管理要求,强化对学校管理和应用的考核。实施教育装备管理先进考核,通过各类考核评创,抓实抓好常规管理,提升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绩效。积极培育典型,通过发挥样板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实现“高标准、规范化、示范性、实效性、有特色”的发展目标。目前,海盐县大规模基础设施投入成效初显,共有国、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4所,部级百所数字校园1所,省级示范性数字校园3所,市级数字校园16所和市级示范性数字校园3所,有20多所学校通过县市级数字校园评估。

4)注重积累,资源建设特色鲜明。重视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行政主导、多方参与,基本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都能享用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资源建设重过程,重积累。海盐教师博客集成了12万余篇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日常教学研讨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平台;海盐教师优视积淀了800多个精品课堂教学实录。积极引导用好省教育资源网应用平台,开展人人通空间专题培训,积极推进教师人人通空间建设。积极配合教研室,大力推进学科资源建设,至2014年底,所有中小学学科都建有学科基地和本地化的各类课程资源库。

5)创新管理,积极推进数字化管理。2011年底,改版完成海盐教育网,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一个以海盐教育网为中心,涵盖教育装备、海盐德育等子网在内的绿色、安全、高效的教育信息支撑体系,向师生开放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学校教育教学。2012年,购置了网络版教育装备管理软件,全县各中小学的教育装备采购申报、采购执行、采购结算、实验室管理和专用教室管理等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2013年,全面升级OA办公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2014年,我们进一步深化数字化办公,拓展网络办公、行政许可、政务公开、意见反馈等功能模块。

点面结合,加快教育信息化机制建设

1)队伍培养目标明确。以人文本,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信息化队伍的素质决定了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的优劣成败。海盐县队伍建设培养目标明确,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推进,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仅要拥有一支“具有较高素养和技能”的教育信息化队伍,注重“成长型”教育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还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教育信息化人。提出从“做有技术的教育信息化人”到“做有智慧的教育信息化人”,再到“做有文化的教育信息化人”转变的队伍培养目标。

2)健全专业成长机制。创新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方式,联合县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开展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和岗位培训工作,利用教师博客、网络研训平台等,不断加快专业队伍素质提升。充分利用好专业人员优势,组建学科中心组、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小组、图书中心组等,利用QQ群、学科中心组网站等平台,“传帮带”到校,努力达到通过一支队伍带动一个群体的目标,建立健全队伍培养内涵发展机制,提升整个信息化队伍素质。

3)专业队伍梯队管理。专业人员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以嘉兴市名师、名校长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核心小组”;第二梯队为以嘉兴市级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校级信息化建设“骨干小组”;第三梯队为以海盐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为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应用小组”。三级梯队小组依托不同的层次,逐层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从建设到应用、从管理到培训、从教学到科研,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

3 努力方向

中小学数字教育平台篇4

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位于石景山区八角地区。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学习和借鉴中外现代学校管理经验,秉承“扬长教育”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尊重个体、张扬个性;挖掘潜能、持续发展”的基本办学思路,以“培养具有自信、求索、创新品质的英才少年”为育人目标,坚持“实验乐土、自信家园”的办学目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扬学校和谐管理之长、扬教师专业发展之长、扬学生个性成长之长、扬家长资源协作之长”的“四扬长”办学特色。通过期待、激励、训练使隐藏在个体的潜能随时处于喷发状态,并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良好心态逐渐迁移到其他方面,以扬长促其和谐发展,以扬长促其探索创新。

关注需求,顶层设计数字校园

1. 核心需求

从建设之初,实验小学就校园现状从数字环境、数字资源、数字应用及队伍的信息素养四方面进行业务分析总结,确立了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原则:数字校园的建设要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构建一个面向社会、家长、教师、学生的数字化服务型平台。因此,实验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过程充分体现了上述设计原则,整体建设务本求实,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整合现有的资源,借助市区级相关资源,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围绕一个核心,即以扬长教育理念为核心。指向四大主题,扬学校和谐管理之长、扬教师专业发展之长、扬学生个性成长之长、扬家长资源协作之长。建设四个环境:教科研环境、育人环境、管理环境、服务环境。

扬学校和谐管理之长。优化学校办公流程,通过数字手段解决教师通讯、交流、财产管理、维修等常规工作。通过数据抽取,以图表形式展示在校情展示平台上,校长可以清晰、直观地查看学校各项工作变化,随时了解师生发展需要,掌握学校发展规划优劣,方便领导决策。

扬教师专业发展之长。以生态教案管理系统、教研分析系统、班主任工作站、校本课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教师个人资源库几个方面,营造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用数字化的手段清晰记录下教师个人成长的全部过程,发挥教师专业特色。通过平台的推优、引用、个人管理、业绩记录等功能优化传统的评价机制,让教师清晰地查看个人成长轨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扬学生个性成长之长。基于“扬长教育”理念,学校在德育、素质教育方面以主题实践活动走入社会大课堂、以校园节日活动搭建学生展示平台、以《成长+》成长手册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少先队社区,让队员自己的队伍,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自己行使;自己的活动,自主创新。德育常规管理,以育德为根本,通过对学生个人平时表现打分,评出特长之星。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多元评价,让学生在虚拟学习空间中学习,展示活动成果,并以虚拟花园的形式表现学生进步情况,使学生更好地张扬个性展示自我,以长促长,以长补短,以长促全,全面发展。

扬家长资源协作之长。家长最关心学生在校情况及学业成绩,并希望通过沟通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通过需求调研,结合数字校园建设情况,利用平台推送学生在校的各项情况,同时最新学习成果,把微课理念融入平台,教师对作业的纠正情况、体现教学的重点等微课信息在平台上供学生家长使用。同时学生参与讨论、学习成果。家长可以实时查看学生情况,了解学校信息,更好地参与学校的建设。

2. 需求挖掘

自2009年实验小学上报数字校园设计方案开始,学校首先分层次、分阶段、分重点由骨干教师和部门负责人带头,召开数字校园建设需求调研会。接着根据调研结果逐步汇编完成了具有针对性的需求文稿,提高了数字校园建设的可操作性。

3. 需求整合

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下,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以建设实用性、易用性、稳定性、开放性、先进性、安全性的平台为原则,将需求汇总后划分为基础维护层、教师专业发展层、学生个性成长层、家长沟通层、校园文化展示层、领导决策层等6大类。确立了一期搭建数字校园基础开放平台、行政办公综合管理平台;二期搭建扬长教育生态管理系统、扬长教育生态成长系统的分期建设规划,边建设边应用,以用促建,逐步完善。确保数字校园建设切合师生发展需求和学校特色需求,实现数字校园需求从最初不实际的“高、大、全”到“实用、易用、精品”的转变。

聚焦特色,打造绿色生态数字校园

秉承学校“扬长教育”办学理念,本着一切为师生发展服务的原则,建设绿色生态的实验小学数字校园。

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扬长教育生态管理系统,形成“一袋”“一库”“一室”的专业发展模式。

一袋:形成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以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为依托,建立教师个人发展空间,围绕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在完成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数字化平台系统全面、真实地记录下教师的研究轨迹,并自动汇聚到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中,作为教师自我诊断、专业提升及管理能力评价的依据。

一库:形成学校校本资源库,数字化平台对所有教师积累的资料进行资源汇聚,并且组织推优,筛选出各类优秀资源,自动形成学校各类校本资源库,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课件、教学课例、音视频教学素材等。方便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研究和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室:形成教师个性化研修工作室。教师成长档案一方面可以将教师的优秀作品、成果、经验等在个人空间平台中“秀”出来,这是学校对教师成绩的肯定,鼓励教师再接再厉,取得新成绩、获得新突破。另一方面,数字化的教学档案作为教师的学习工具,可以记录教师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过程,加速教师的专业提升。

为学生个性成长服务――扬长教育生态成长系统,形成“学习”“激励”“成长”的个性发展环境。

学习:学生个性化学习平台以学校六大类校本课程(学科拓展、身心健康、实践创新、艺术创想、传统文化、国际视野)为基础进行构建,直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激励:以学校多元评价手段为基础,对学生的成长轨迹充分记录、统计、分析、挖掘,并以虚拟成长花园和成长树的形式展现学生综合成长状况。学生可清晰直观地看到自身的优势及不足,以长补短、以长促长、以长促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成长:以学校《成长+》手册为基础,借助网络平台,建设虚拟化的学生成长展示空间,记录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成长足迹。通过“我的自画像”“活动方案设计”“参与体会”“志愿者行动”“多元评价”多个板块的记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他人和社会,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英语口语学习平台。按照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相应的系统设计。一、二年级主要以单词识别为主,以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四年级增加重点语句跟读、短句阅读跟读、文章阅读跟读,采用游戏+语音跟读模式。五、六年级建设增加PK系统,为提高学生积极性,以班级形式PK某一课文,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方便老师查看指定课文的学生跟读成绩。中、高年级通过口语平台的语言分析功能,让学生录音后由后台系统自动诊断学生发音状况,达到课内课外均可学习与诊断的目的。

家校互动服务――云教育互动平台。结合移动互联技术,将家校协同、微课社区和平板互动教室等功能集合于一体。家长、教师之间可以通过图说、语音等方式沟通学生在校表现;教师可以针对课堂中学生的易错问题录制微课上传到平台中供学生学习;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借助移动终端开展互动课堂教学,互动课堂生成的学生学习数据自动上传到平台中供学生、家长、管理者查看,更好地跟踪学生成长情况。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展示学习成果,实现了利用多元融合的技术理念聚焦课堂,把教师、学生、家长及教学管理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综合服务平台。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基础开放平台、统一门户平台、统一数据平台、校本资源平台、统一消息中心。学校以人事管理、招生及毕业生流向管理、教务管理为载体,以资产管理、场馆预约、网站管理为提升,实现了“全方位、智能化、节约型、绿色型”的数字化管理。利用人事、学籍、教务等基础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学生、家长、教师、课程管理等学校基本信息的网络化管理,能够方便地进行各种统计分析并实现报表输出,大大减轻了基础信息维护的工作量。同时,系统中增加了完善的积分制度,与教师成长档案和人事管理结合在一起,可以在指定时间统计教师使用数字校园的情况,并导出积分,作为教师综合考评的参考数据之一。利用资产管理、设备预约、设备维修等,实现了对学校设备从入库到出库的流动化跟踪,条码打印的方式更是大大简化了设备设施管理的难度,场馆预约则能够更加方便地实现对专业教室资源的合理安排。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办公流程,提高学校办公效率、沟通效率、协作效率、决策效率,营造高效、智能、和谐的校园办公氛围,高效、优质、全面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且行且思,延续数字校园建设成果

1. 设计不求大,要求“精”

数字校园设计一定要结合学校实际应用,避免高、大、全的建设思路,要真正秉承学校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打造精致的数字应用,为师生发展服务。

2. 实施不求快,要求“细”

方案设计时容易理想化,从理想的角度谈数字校园的建设,力求完美,在实施中,会遇到种种问题。

一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问题。设计中想到的东西,公司未必能完美地体现出来,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要能脚踏实地,调整细节。

二是做好开发前的调研。项目开发前要配合公司做好调研工作,就细节问题双方签字逐一确认,作为日后研发的依据,对任何修订都要双方确认,避免来回扯皮,牵扯精力。

三是做好公司间的协调工作。项目建设之初要招监理公司,配合我们做好承建公司间的协调工作,及时与公司间沟通,合理掌控项目进展。

3. 推广不求多,要求“活”

数字校园建设完成后,应用推广和使用是重头戏。如何有效应用,并让教师动起来、用起来是关键问题。学校在应用推广中采用如下方式。

一是以综合服务平台即时通讯入手,打通学校、教师、技术人员的联系通道。通过即时通讯,及时快捷的下达通知、培训文档,辅导教师进行应用学习。

二是以个人网盘和校本资源库为纽带,让教师改变原有的数据存储和使用习惯,利用校本资源库下载和使用照片、视频、课件等,体会到资源应用的安全和便捷。

三是以生态教案管理系统应用为突破口,引导教师备课实现数字化的管理和交流,中层领导及时对教学设计进行考核评价。通过引用、复备、评价、提升,让教师体验教案生态管理系统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益处。

四是以教师成长档案袋中的荣誉管理为增长点,明确系统使用积分与各项考核项积分相结合,作为年终奖励的主要依据。教师通过个人成长档案袋,可清晰地查看自己本年度的教学成果和业绩情况,找出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明确发展目标,激励个人成长。

通过以上举措,逐步推进,深化数字校园使用的广度和深度。

4. 激励不求广,要求“准”

以扬长教育理念为核心,借助学校传统教学评价的优势,利用平台的推优、评价、展示、应用积分等设计功能,师生可实时查看自己的积分情况及积分明细,帮助其查缺补漏,促进自身成长。同时,每月各平台应用情况数据汇聚到校情展示平台上,加以分类统计。校长通过细致准确的应用报表对全校应用情况有所了解,进而对下一步的工作准确做出决策。

5. 制度不求高,要求“实”

一是以资源建设规范及课程需求为依据,建立相应的分类,保障资源的规范性。

二是建立分工明确的管理和审核制度,保证数字资源信息的准确性。

三是建立行政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示范引领制度,带动教师群体对平台使用的能动性。

四是建立以平台信息为依据的评优制度,保证教师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性。

五是建立以围绕平台内容建设开展的教科研工作,拓展平台作用发挥的广泛性。

六是建立网络信息管理制度,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七是建立各类评聘与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供的管理数据挂钩制度,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性。

6. 未来创新不求时尚,要求“效”

数字校园初期建设是在整合学校各项需求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和创新,在实际应用中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为延续数字校园建设成果,把应用做精、做实,学校在现有数字校园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挖掘,提炼出未来应用改进的设想。

一是在学生现有成长档案袋的基础上,利用平台充分记录学生校内外的表现情况。通过学生上传的文字、图片、视频、图说等资源结合师生互评,平台自主记录学生成长的成绩积分,积分自动汇聚到学生虚拟成长花园中让学生清晰直观地查看自己成长的轨迹,从而扬长促全,和谐发展。

二是在学生应用系统的多学科应用方面,未来学校在科学领域、数学领域将开发基于移动终端应用的自主认知工具软件供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多领域应用环境。

三是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完善对教师的教学效益、学生的学习效益、学校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益、家校互动的沟通效益等实时监控追踪系统,为后续平台应用制定相应的追踪分析评价体系,提升数字校园的效益。

数字校园建设是探索未来学校新型教育和创新性教育的根本。这是一项全新的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工程,实验小学秉承学校扬长教育办学理念,结合学校自身l件,构建绿色生态的服务于师生发展的数字校园,最终实现师生持续发展,学校特色发展。

中小学数字教育平台篇5

“假期如果我在小区玩,遇到陌生人问我家里的情况,我应该怎么做?” 在北京市中小学 “网上夏令营”海淀站的“专家答疑视频互动”活动中,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公安大学王大伟教授很巧妙地用朗朗上口的童谣,做了回答:“对不起,不知道,遇到生人有礼貌。问我什么都不说,提防坏人有诀窍……”

类似这样的假期安全话题,还有“安全伴我行”、“我与健康上网”、“节日礼仪”、“今天我做小法官” 、“网络安全”、“暑期学生自我保护”、“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等青少年学生感兴趣的和与他们切身利益联系密切的网络德育活动,北京市海淀区教委都会责成海淀教科所和海淀教育信息中心在每年寒暑假组织完成。专家针对学生、教师、家长等网上提问,进行集中解答,充分利用网络开放、互动、即时等特点,达到了很好的沟通、交流、学习效果。活动针对性强,实效性显著,教育效果良好。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当今的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形式,这种文化日益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方式、交际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青少年一代价值观的形成。电子邮件、聊天软件、博客、微博、人人网等网络沟通成为普遍的沟通方式。年轻的学生们接受能力强,也是网络的积极使用者,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很好地掌握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沟通,那么,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将会更为深入。由此,以“专家网络答疑视频互动”等活动为代表的,通过网络等手段开展道德教育的“数字德育”这一教育方式应运而生,并且在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中,逐渐显露出它的必要性与生命力。

对“数字德育”实施途径的探索

“数字”是手段,“德育”是内容,对“数字德育”的探索,既是对手段的拓展,也是对内容的开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校信息设备的更新,学校需要开发通过数字平台对学生品行进行评价的功能。学校的德育课程如果运用数字平台进行选择,可以减少管理程序等一些新需求的出现,同时,如“云平台”、“微信”的出现,也为探索“数字德育”提供了可能。

1.开展“网络班会”、“优秀网页”评选等活动

“网络班会”从形式上能够使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在不同的地点,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上网围绕与德育相关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使沟通不再受时空限制。

“网页设计”是学生们的兴趣所在,从兴趣出发,通过学生自发的“优秀德育网页”设计评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网上专题讨论、师生交流、学生交流、自我教育、名人讲座等。

2.开展假期特色征文活动

假期,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上网,因此应该成为开展数字德育工作的重点时期。自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moral.bjedu.cn)和海淀德育之窗(hdavec.org)搭建以来,北京市教委在寒暑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网上德育活动,海淀区也抓住了这个时机,非常好地利用了这个平台,办出了具有海淀特色的假期数字德育活动。

尊重、接纳、理解,是德育的前提。听听孩子心声,开启平等的大门是我们进行特色数字德育工作的一个指导思想,所以我们把假期的德育活动主题定为“沟通”。

(1)“精品书吧”的网上荐书活动。利用数字德育平台,借助相关栏目,推出学生荐书活动“精品书吧”,把活动时间、活动内容与要求、登录地址、参与方式等公布在网上。学生把所推荐的书目和推荐理由上传至网上,数字德育平台的工作人员和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在网上对学生推荐的内容进行评分评奖,并进行分析整理。

同伴教育的效果优于成人的教育。学生给学生推荐图书,推荐的是同龄人的选择、同龄人的喜好、同龄人的时尚和兴趣所在,更容易被同龄人接受。网络荐书又是更好的一种途径。利用网络这种学生喜爱、易于接受的渠道,搭建一个互助学习的大平台,灵活、随意、自由都是学生的最爱。

(2)网络征文活动。利用数字德育平台,借助相关栏目,推出“网络征文”活动,把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考题目与要求、登录地址、参与方式等到网上。学生把征文上传到网上,数字德育平台的工作人员和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在网上对征文进行评分评奖,并进行分析整理。

征文的内容广泛,为了实现良好的德育效果,应该选择与学生联系密切的、能深入孩子内心的征文题目,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与孩子实现“零距离”的沟通。以上这些假期活动取得了传统的说教式德育难以取得的效果。

3.挖掘数字平台选课和评价的功能

在综合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方面,很多学校都涉及如何组织学生选课的问题。借助网络平台,让学生在平台上申报课程、参加活动、获得学分,实现了通过网络平台完成学生的自主选课。

对学生的品行进行评价,是德育的一个主要内容。利用数字平台,可以记录学生的每次活动,统计学生的参与讨论、与人合作的频次,从而加强德育评价中的过程性评价。通过数字平台,学生们还可以及时获得评价信息和改进意见。

4.利用“云平台”、“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网络互动

学校云平台的建设,丰富了德育活动、德育课程等通知公告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师生、生生间的网络互动,提高了在选课走班组织形式下信息传达的效益和质量。

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很多人获取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微信为大家彼此联络不仅提供了便捷的联系方式,更因为它的免费而备受大家的青睐,而这也为教师的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教师可以组建微信群,邀请家长进入,在微信群中班级信息,与家长及时交流对孩子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地实现家校合作,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合力教育。

学生是微信用户的主力军,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微信的功能,在朋友圈分享比较好的教育文章或者励志小故事,学生在阅读后受益匪浅,实现无声的教育。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通过调查了解师生沟通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式等。可以开设“心灵沟通”等栏目,针对学生和教师在沟通方面提出的一些问题,请专业人士有针对性地一一回复,解决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困惑。利用网络信息面广、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虚拟性等特点,组织学生和教师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网络专题讨论,丰富师生沟通的新模式。

5.利用学校管理系统,加强德育管理

利用北京市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CMIS)、卡管系统、高中新课程管理系统、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高中学生档案册管理系统、成绩分析系统、评教评学系统、选课系统、FTP、OA办公管理系统、学生成长管理系统、党员网上活动家园、VOD视频系统等,与学校的相关德育内容相联结,为道德教育拓宽途径。

随着学校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很多学校建设了视频会议室,设有显示系统、音频系统、视频系统、自动跟踪系统、会议系统、录播系统、集中管控系统和配电等系统,学校可以利用视频直播系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6.开发电子阅览室的德育功能

学校的数字图书馆,每天定时向师生开放。电子阅览室建立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库,让学生通过阅读,享受美文、感动经典、接受社会正能量,达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对“数字德育”内容构成的探索

经过探求总结,我们认为数字德育平台的内容应由德育信息、德育活动、团队活动、德育服务、德育管理等构成。

德育信息。将鲜活的德育信息传输于数字德育平台之上,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传统的德育素材变得形象生动,从而达到用积极的德育内容对抗消极文化影响的目的,同时,这样的德育信息也能为广大师生提供喜闻乐见的素材、精辟的导读和评析等多种帮助。

德育活动。一方面,把常规的德育活动记录在德育平台上,让更多的师生和家长了解和感受这些德育活动的内容,也使这些德育活动得到广泛的宣传和运用;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德育平台的互动功能,开展多彩的网络德育活动。如网络征文、知识竞赛、专家答疑互动、热门话题论坛等,从而增强德育活动的渗透性、情趣性、互动性和生活性。

团队活动。青少年渴望同龄人之间的交流,网上也不例外,因此,市级网站、区域网站、学校网站、年级电子刊物、班级网页以及团队、社团网页、网刊都是学生文化交流的场所。在网上组织班会、团日活动、社团活动等,使学生在网络世界能找到自己的伙伴和集体,感受集体的温暖,在亲切的网络社会自觉接受道德教育。

德育服务。网上互动更容易突破师生间的障碍,实现深度交流。因此,在网上提供相关德育问题的专家解答、提供心理热线等服务,为学生答疑解惑,进行心理辅导,甚至让学生在网上找到自己喜爱的导师,建立长期的辅导服务关系。

德育管理。充分利用数字平台在德育动态、管理信息、德育论坛、德育调研、德育交流、宣传表彰和舆论导向等功能,提高德育管理的效能。

信息技术总会日新月异,但是不变的是教育,德育工作者要有敏锐的“嗅觉”,不断捕捉德育的契机,利用数字手段很好地渗透和推进道德教育,“数字德育”的研究意义深远。

中小学数字教育平台篇6

北京数字学校门户网

北京数字学校不仅面向学生提供服务,还面向学校、教师、家长,建立数字校园群、远程优质课程超市、同步课程直播、互动英语学习、网络名师名校长交流群、家长沟通网络等交流学习渠道和平台。

北京数字学校门户网站(),建立一套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将用户账号与学生学籍卡绑定。学生只要输入自己的学籍号和密码,就可以访问名师同步课程资源,可以按照兴趣和需要学习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名师同步课程,在虚拟课堂中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和共享资源。

通过整合北京市分布建设的各类应用,北京数字学校利用先进的互联网相关技术,搭建一个安全、便捷、高效、易用的移动数字学校集成与应用平台,支持各类移动智能终端的接入,为首都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一项随时随地、按需获取的资源与教学应用服务,使得数字学校的应用和服务更加高效、人性,更加贴近应用、贴近师生、贴近服务,与用户如影随形。

资源中心

北京数字学校的资源中心,是一个不断丰富的学习仓库,为全市中小学的教师提供数字化课程资源、交流、讨论、共享的平台。资源中心里庞大的数字图示资源和音视频课程资源,全面覆盖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科,涉及北京市100余万中小学生和教师,16个区县,1600所学校,35000间教室。

作为资源型门户,整体栏目设置紧紧围绕资源上传和分享学习,充分活用各级优秀学校及教师的优质资源,共有精品推荐、视频中心、课件中心、专题中心和试题中心五大栏目。同时,在每个栏目里再根据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进行分类和汇总,实现点播和直播观看功能。通过快捷的搜索功能,用户可以轻松地找到所需的学习资源,并与其他用户分享学习体会,交流学习心得。

学习中心

北京数字学校的学习中心,集成网络“教”、“学”、“资源”于一体,为教师、学生提供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架设师生沟通的桥梁。通过学习中心的课程点播,九个年级根据课程表统一安排滚动播出。学生可以根据年级、学科、知识点或网络点评分数选择课程,也可以根据每周的课程表安排选择课程学习,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节省教师工作量和时间,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为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互动英语同步学习平台,中小学生可以在家庭环境下进行英语学科朗读、听力、口语训练辅导及评测。通过朗读训练、课本对话、单词游戏、听说测试、学习记录与汇总等形式,使学生摆脱沉重、枯燥的作业任务,让家长更科学地指导和帮助孩子学习,让任课教师更科学、轻松地完成课程设计的改进工作。在上线初期,每个年级提供一本教材供体验试用。

校园生活

北京数字学校是一个真实的沟通社区,通过丰富的校园应用,为全市师生及家长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充分拓展了现实校园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

通过立体关系模型的搭建,将全部用户分门别类,精确地管理和统计,支持多重身份、复合账号,使用用户名、手机号、邮箱地址等多种方式均可登录。在这个虚拟的校园环境中,师生及家长可以迅速了解校园内外发生的新鲜事、即将举办的各类活动及比赛,用户之间可以发送日志,展开评论,进行充分的交流、共享,使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用户的每分每秒。

移动应用

北京数字学校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教学资源移动点播与推送服务,从小学到高中,涵盖各个学科。教师与学生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无论使用手机、笔记本还是个人电脑,都可以迅速连入北京数字学校,观看课程的视频资源,将校园课堂延伸到随时随地。

通过智能抽取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网易、新浪等教育门户资讯和学习资源,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资讯服务和个性化的资讯订阅服务,包括:政策解读、专家答疑、中考招考、高考招考、新浪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等,并通过学习社区进行互动。

虚拟教研

平台上提供的即时通讯组件,允许师生两人或多人基于网络即时地传递文字、音视频等多类信息,开展虚拟化教学及在线辅导,用户之间可以通过留言或站内短信等功能,跨越时空,取得无时不在的联系,感受彼此真实的存在,从而提高了数字校园平台用户的活跃度、访问时间和用户黏度,提供全新的互动学习体验。

基于歌华有线的北京数字学校家庭应用服务介绍

覆盖北京千家万户的歌华有线电视网络,作为北京市教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转变基础教育供给方式,丰富基础教育供给内容,提供北京数字学校应用服务的重要载体,基于歌华有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平台和歌华飞视平台,面向电视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为120多万中小学生家庭,提供21个学科、9500节数字化名师授课资源应用服务,将“名师请到家中”。

在家中,通过歌华有线高清交互电视首页面中“公共教育”的“北京数字学校”栏目进入“课堂点播”,就可根据学习需要,随时选择1~9年级的名师同步课程进行学习。同时,通过歌华飞视平台,使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可按北京数字学校同步课程表,观看同步课程的直播,也可自主点播学习同步课程,还可实现学生、教师、家长的沟通与互动,将数字化学习由学校延伸至家庭。

中小学数字教育平台篇7

1 政府重视,理念领先,确立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战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1年6月,温江区制定了《成都市温江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明确要求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融合,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区教育发展整体战略,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现代化。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全区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到2015年,建成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库,实现学校、学科、内容全覆盖,建成一批网络课程。支持学校立足传统和优势,进一步提高优质高中的效益。

2 以区域为核心,率先实现“三通两平台”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全国教育信息化今后十年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教育城域网,实现区域“校校通” 早在1997年,温江区教育局以区域为核心,就已建成了覆盖公民办学校和幼儿园的“校校通”网络。后来根据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监管、分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原则,在区教育局建成了管理全区教育系统的标准化中心机房,实现了“千兆骨干,百兆到校”的高速宽带互联的教育城域网。2014年6月,温江区又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启动了无线校园网的建设,目前已完成全区所有公办学校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高标准实现了高速宽带“校校通”。

共建共享,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温江区陆续为学校班级配备投影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到2014年,又加大投入,为全区所有公办学校的教室配备了液晶交互式书写屏及交互式电子白板,并联通了高速宽带网络。同时,利用四川省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和数字校园云平台,建立了完善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使区域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和各校资源库无缝连接,建成了一个覆盖全区的教育资源网,满足了教师备授课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交流的需求,真正实现了全区范围内优质资源“班班通”。

面向用户需求,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 目前,为全区师生提供服务的平台有“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四川省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平台提供的“师生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融合了云计算、互联网、移动通讯网、IPTV、数字阅读、流媒体等多项技术, 具有鲜明的技术整合和应用创新特点。通过“两号一名”(教师资格证编号或学生学籍号,身份证号码,姓名)进行实名认证,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公众等不同角色的教育网络关系,为他们营造了网上工作、学习、交流的个性化环境,率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通”。

3 以科研为抓手,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为了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效益,温江区组织了多个信息技术应用性活动和项目,在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教育技术前沿领域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进而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强化措施,深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温江区开展了“温江教育大讲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专题培训活动。培训会邀请教育技术领域知名学者、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从新技术、新课堂、新资源、新教法四方面全面介绍了时代变革与课堂教学变革,以及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翻转课堂及微课程等新教育资源。

以新技术为手段,推动“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 为推动信息技术的深度运用,温江区邀请各校校长充当学生,体验“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体验课上,“学生们”的一举一动老师可谓一目了然。数字化教室里,三块电子白板,全程摄像设备,将“学生们”的做题进度、得分率一一呈现。平均分、最高分、难度系数等教学评价体系在作业提交后便当即呈现,教学过程还可全程回放。“一对一”数字化课堂,创新授课模式,效果反馈及时,提高了课堂效率,受到学生欢迎。教学手段的数字化带来教学新变化,使教师感到必须转变教学思想,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开展试点,探索信息化教学新模式 试点推广数字化实验室,数学创新实验室、数字化理综综合实验室、数字化美术实验室、数字化地理实验室等。开展“未来学校”试点应用,在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未来学校”试点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未来班级”应用,逐渐扩大未来班级数量,积极探索具有温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

聚焦应用,强化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教师(学生)信息通信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大力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利用交互课堂、一对一网络环境、网络资源库等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多元化教学,创新教学方式,依托自主学习平台、交互式环境、移动学习环境等新型数字化环境,探索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和远程互动技术,创新研修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中小学数字教育平台篇8

1 数字博物馆资源的利用现状

我国的数字博物馆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故宫博物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了数字博物馆。这是在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管理模式,其最初的称谓为“博物馆信息化”,之后的称谓有“博物馆数字化”“虚拟博物馆”,直至今天的“数字博物馆”,从称谓的变化可以看出,数字博物馆资源由最初单一的实体博物馆藏品的信息采集,发展到了今天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像技术等最新的信息技术,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将实体博物馆中的藏品呈现于网络,采用了英特网与文博机构内部的信息网络架构,将博物馆传统的业务工作与互联网上的活动紧密结合,构筑了博物馆大环境所需要的信息传播交换的媒介。

经过近二十年的博物馆数字化进程,我国的数字博物馆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各实体博物馆先后建立了基于本馆馆藏资源的数字博物馆。2001年,国家教育部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 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先后有近30家大学博物馆参与到了这一项目中,整合了这30家大学博物馆中的大量资源,为科学研究、教学以及公众服务提供了条件。2012年10月,国家文物局开启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工作,这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次进行的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项目,此次普查工作要求建立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的登录平台和统一的数据库,这将是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又一次契机,将大大充实数字博物馆的资源。近年来,谷歌建立了谷歌艺术项目,利用谷歌的街景技术拍摄了博物馆内部的实景,并以超高解析拍摄众多博物馆内的历史名画,以供全球网民欣赏,类似的还有百度的数字博物馆项目,这两个项目都是集合了众多数字博物馆的大型平台。

在资源利用方面,实体博物馆的资源应用于中小学教学的案例并不少见,如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与徐汇区教育局建立了共建共育的关系、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与北京育才学校开展了“挖掘博物馆文化资源、开发学校校本课程―― 走进先农坛”的活动。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中小学生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但获取更为简便、资源更为丰富的数字博物馆,却鲜有人关注,数字博物馆资源利用率极低。

2 数字博物馆资源应用于教学的优势

当代社会是一个终身教育的社会,其中包含了教育体系的各阶段以及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博物馆与广大中小学校都承担着教育的任务,所不同的是,中小学校教育是作为正规教育的一个阶段,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而博物馆的教育只是其三大功能中的一项(即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现代博物馆从诞生开始,就肩负着教育的重任。

对于博物馆的教育服务,有的学者主张用“交流”来代替“教育”一词,认为“交流”更能反映现代博物馆教育的实质。我国的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认为“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1],博物馆的教育包含很多方面,如为成人的终身教育服务,为观众提高文化素养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等等,其中,为广大在校学生的校外教育服务是众多博物馆教育服务工作的重点之一。博物馆的教育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这对于青少年的素质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博物馆在互联网的延伸,数字博物馆是通过运用三维图像技术、立体显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特种视效技术、互动娱乐技术等,将实体博物馆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2]。数字博物馆在中国发展虽然只有不到短短的二十年时间,但在这期间国内各实体博物馆的数字博物馆发展迅速,各种最新的尖端信息技术都不断应用于数字博物馆,从资源建设、系统平台建设、资源描述规范建设,到数字博物馆的体系结构及其资源层次化描述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这一背景下,数字博物馆对于中小学校的课程教学将提供大量丰富的电子资源。这些资源的涉及面覆盖了中小学校的绝大多数课程。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数字博物馆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便捷性。数字博物馆资源的获取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获取,前提是与互联网连接。

(2)共享性。数字博物馆资源可供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具有共享性。

(3)丰富性。数字博物馆资源集合了各种不同类型实体博物馆的资源,包括历史、艺术、科学、文学等方面的内容,其丰富性可以大大充实中小学校的实际教学活动。

(4)生动性。博物馆资源虽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生动性,但对于博物馆藏品还是需要一定的说明才能让普通观众理解,而对于年龄偏低的中小学生,对博物馆资源的理解会产生一定的偏差。数字博物馆整合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资源,并对其进行了加工和提升,所展示的知识更为生动形象,这更易于中小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5)互动性。数字博物馆资源可根据需要进行增减或修改,用户还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反馈。

3 数字博物馆资源在中小学教学中的作用

3.1 为偏远的农村中小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长期以来,博物馆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仅仅局限于带领学生参观、组织一些临时性的活动,如夏令营、讲座等等。很少有博物馆会主动将本馆的馆藏资源与中小学的教学联系到一起,而对于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的师生,对于众多的博物馆资源的利用更是可望而不可及。数字博物馆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为广大农村中学的师生提供了获取优质博物馆资源的可能,同时也节约了教育投入。

3.2 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数字博物馆资源的生动性和互动性,有助于中小学生的素质发展。农村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相对于城市学校比较薄弱,数字博物馆的互动性可以让学生主动寻找跟课堂学习有关的信息,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3.3 有助于师生、生生间的交流

数字博物馆的互动性和共享性特点,可使老师与老师间、老师与学生间及学生和学生间进行高效而便捷的交流。在相关数字博物馆开设论坛供老师和学生探讨,这有助于思维的训练。

4 对建设数字博物馆的建议

4.1 根据不同版本进行分类

当前各地区的中小学教材版本不一,内容也相差很大,建议各博物馆在开发建设数字博物馆时考虑不同版本不同学科的内容,将本馆的相关资源进行分类,以方便广大师生选择使用。

4.2 统一平台

除了谷歌的艺术项目和百度的数字博物馆项目,其它各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大多有自己的架构,这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建议相关部门统一平台或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4.3 符合特定人群的内容

作为中小学校课堂教学的补充,其受众为老师和学生,建议内容的选择、编写和制作要符合特定人群的特征,便于学生理解。

上一篇:数字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维护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