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思考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9 12:36:17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试改革 误区 反思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于2005年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简称“05”方案。“05方案”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原则性地指明:“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其涵义为:传统的考试方法必须改进和完善;考试方式要多样;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思”和“行”。考试制度既属于创新教育的途径、方法,又属于创新教育保障体制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方向并起着导向和指挥棒的作用,考试制度既可以促进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也可以对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自“05方案”施行后,许多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在考试方式的革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笔者研究中,发现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一些误区,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改革进行了再反思,以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试改革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误区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目的就是给学生定个成绩、记个档案。

此观点的认识其实质就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作为单纯的成绩鉴定。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突出评价的激励作用与导向性功能,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评价的功能和根本意义不在于对学生的鉴定、选拔、鞭策和警戒,而在于通过检查教学目标达到的水平,取得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评价,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既建立学习的信心,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去,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误区之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看做是一门课程的考试而已。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考试评价对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的效果必然产生重要影响,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看做是一门课程的考试,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脱节的“两张皮”状况,是工作推诿、职责不明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观和大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上,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生理论学习成绩与在校思想政治表现和操行表现结合起来。

误区之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有个性的考试评价就是改革。

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固然是对的,但不能由此丧失了原则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表着无产阶级利益。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否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失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具有时代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立足于国际国内实际,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对当前国际国内重大问题进行阐述,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科学解释,对学生中的思想问题进行疏导。因此,考试评价必须体现时代性的特点,离开了时代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就失去了其现实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很多,考试评价固然要遵从,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不能从想当然出发,随意应付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

误区之四:考试内容和考试手段的改革存在着片面性的倾向。

有的教师认为考试方式无非是两种,或闭卷或开卷。从目前看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开卷考试居多,但有的教师出两道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的题目让学生做就算了事,还有的教师让学生写篇论文或调查报告,在评分标准上,“一张试卷决高低”的做法仍然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不考虑各课程的特点和差异,而采取的“一刀切”做法,这种片面性的倾向,与传统的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试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嫌,同样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绩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而且还会因上一届同学的“经验”传授,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进而又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反思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必须明确思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是每个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和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各高校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不论如何进行改革,其地位是绝对不能动摇的。

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目标必须定位于主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完成与发展服务,考核方式上应着眼于课程目标本质功能的实现,着力于课程特点的要求,考核手段上淡化考试的显性,寓考于学,寓考于做;淡化考试模式的刚性,达到以考促学、增强实效性的改革目的。

再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要有准确的定位。“高”和“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高”即高等教育,它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共性的一面;“职”即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它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和主要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共性的一面,又有个性的一面。高职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明显差距,但也有自己明显的优势,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较强。所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既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做法,也不能沿袭普通中专的模式,更不能无鉴别地、盲目地照抄兄弟院校的做法,也绝不仅仅是记个成绩。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要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促使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自己的特色路子。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必须更新观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首先要更新考试理念。考试理念的更新,是考试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考试改革的首要环节。这些理念包括:考试要以学生为本,坚持为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服务。广大教师要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从“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从“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重大转变,注重增强考试的自主性、针对性、探究性与实践性;考试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它不是目的;考试也不是只有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与其他学科的考试是不一样的,不是单纯的知识考试,它有其特殊性;统一考试不是唯一的选项,任课教师都拥有考试的权力,包括考什么、怎样考。但偏偏有些人死抱着传统考试方式不放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停滞不前、举步维艰。

长期以来,受认知理论影响,许多人认为,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功能的过程,就是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道德理论并形成正确思想道德认识的过程,只要学生有了正确认识,就会有正确的行为。因此,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被简化成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认识的过程,出现了只管灌输不管内化、只重知识掌握不重行为养成的倾向。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必须克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倾向,牢固树立德育教育的大过程观。所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从纯知性考核标准向颇具创新能力考核标准的四个转变,即:由重理论概念考核向重应用能力考核转变,由重书本知识考核向重社会实践考核转变,由重考核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由重简易经验测试方法向重科学考试制度规范转变。

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性原则。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中心内容,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旋律,突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所以,这一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首要的、基本的原则。离开这一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会完全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2)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即评价活动的主角可以由多人组成,改变过去单独由任课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建立以任课教师、学生、系分管学生的主任、辅导员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综合性、实效性及合理性。

(3)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即对大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注重考查他们的学习过程,又要看他们的学习结果。但过程性评价比终结性评价更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过程性评价是从学生的个体实际出发,注重实习过程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适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一个相对全面、真实、准确的评价结论。

(4)知行统一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来实施,要在学生中树立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点、信念转化成为行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评价,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要注重多样性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批判性思维;创设氛围;设计问题;组织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对于一些问题产生质疑的想法,以理性思维思考现实生活和社会。让学生通过思品课堂,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从而使思品课真正达到其教育目的,有效地提升思品课的教育作用。

一、创设适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民主课堂氛围

对于学生来说,不能对问题产生质疑主要是由于教师的压迫性,而老师也习惯于自身的权威性,使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其质疑思维,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应从课堂氛围入手,为学生创设适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民主课堂氛围,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起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畅所欲言地交流,充分展现自身的思想,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的一些思想或者观点进行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产生质疑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提出一些能够引发学生不同观点争论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激发其质疑意识。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宽容,让学生敢于产生质疑,在学生的质疑产生错误的时候,教师应对其进行肯定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养成质疑意识,增强自身的自信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二、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碰撞的问题

问题是引发思维的一个起点。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扩大思维范围,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在进行思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这里一定要注意问题设计的目的性,让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意识,激发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对问题产生思考。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原则:问题的梯度性原则、争议性原则、两难性原则以及理论与现实的差异性原则。学生的任何思维都是逐步形成的,具有梯度性的问题能够逐步引发学生思考,从浅显到深入逐步加强学生思维的范围和层次;注重问题的争议性,让学生产生不同的观念并进行争论,让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对于一些问题并没有唯一的评判标准,所以,两难性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对社会的复杂性产生思考,从而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思维更加理性;

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但是这些正确的道理,教师只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教育,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道理的深刻内涵。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完全不符合这些原则,这样课堂教育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通过这种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差异性问题,让学生对书本上的道理对比现实进行思考,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理论与现实之间差异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组织具有批判性思维意味的主题辩论活动

对于批判性思维来说,其内在的含义就是对一些观点或者事物的怀疑、分析以及批判,而这正符合辩论的本质,即思维观点的冲击,所以通过辩论,能够使批判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挥。这样将辩论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和参与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创造性。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和紧张的辩论,加强自身的思维逻辑,冲击对方的思维逻辑漏洞,提升自身观点的严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思品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提升问题的有效性以及课程的辩论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文化、思想内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有效着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和社会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内在素质。

参考文献:

[1]马萍,孙萍.高中生统计论断批判性思维水平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为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

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2]李剑锋.批判性思维及训练路径.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2008.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 过程性评价 思政课 考核模式

考试作为教学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高校思政课传统考核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思政课考核方法进行改革,以考试改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迫在眉睫。

一、思政课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意义

“过程性评价”的概念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家斯克利芬于1967年第一次提出,后经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运用至教育评价实践中。所谓过程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的各类信息加以即时、动态的解释,以揭示、判断和生成教学价值的活动”[1]。过程性评价的价值取向是既注意目标又注重过程,思政课开展过程性评价不仅可以推动任课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评价中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思,以便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体来讲:

(一)有利于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导向

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只有科学而完善的教学评价方式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思政课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传统考核评价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递,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过程式评价可以有效地把理论考核、参与考核和实践考核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育、导向和育人功能。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社会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人才的塑造与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发展每位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从“概论”课看,过程性评价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模拟演练、主题辩论、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被灵活运用,为每位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参与机会。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情感体验,就会激发出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的兴趣,优化学生心理状态。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传统考核评价模式中教师是单一的评价主体,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性、合作性相对不足。思政课过程性评价机制通过全新的教学质量评估观的构建,要求教师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每位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意识,满足学生个性的自主发展。同时,可以有效培养积极情感、正确态度与科学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思政课传统考核模式的弊端

(一)考试目标定位不准确

考试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考试的功能有评价、鉴定、引导、激励等,但是现行高校思政课考试只强调考试的评价功能,只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不重视考试的其他功能,学生学习导向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缺乏理性思考和积极参与精神,更难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由此导致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现象,限制了学生各方面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难以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

(二)考试形式和内容单一

当前很多高校思政课考核模式至今仍沿用传统的闭卷考试评价模式,考试形式和内容单一,学习内容、方式、目标等简单趋同,很难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思维敏捷、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如我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分,实践、平时成绩40分。虽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表面上看,课程评价涵盖学生日常表现,还包括社会实践,但在具体操作方面,社会实践只是形式,最后的效果评价只重视相关的活动形式和提交相关的活动材料,缺乏对每次活动效果的分析与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习惯等综合素质与潜能的关注。这种重知识记忆、轻能力考查、方法简单的考核方式,既没有充分体现“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又不可能真正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严重压抑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中的阶段性考核缺失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而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就是考试,只有将评价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是“一考定成败”的情况,而教学过程中的阶段性考试很少,教师不能通过考试反馈帮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同时,传统考核评价模式使一些学生不重视日常积累,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阶段性考核缺失导致不能了解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老师和学生都无法从中获取改进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考核的目标。

(四)缺乏自我评价和教学反思

可以说反思与重建的过程既是教师和学生自我理解、自我超越的过程,更是教师学生成长的过程。传统考核评价模式中学生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教育专家等多方面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由于缺乏足够的自我评价方案,在教学实践中也看不到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学习反思,因此不能很好地促使教师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重建,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思政课过程性考核评价模式的构建

(一)确定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主体

1.教师既要设计评价方案,又要实施和参与评价。过程性评价对教师的要求提高。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给出评价外,还需要对课程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做出积极判断和及时反馈,对各个评价主体作出正确、科学的引导。

2.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作为考核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生组评等,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自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出评价,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互评和组评是通过学生评价别人提高比较和分析能力,发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通过同学间的倾听、讨论、评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建立过程性评价教学基地,让社会团体参与评价。将过程性评价衍生到课外,与社区、血站、福利院、养老院等地方合作,以公益活动、参观考察等方式,拓展校社合作的范围和深度,将思政教育纳入校社合作范围。对于学生参加的青年志愿者、法院旁听等社会活动,可由主办方对学生就参与热情、活动效果、是否遵守文明礼貌等进行打分,教师对分数进行公示,督促学生相互促进。

(二)构建全面科学的过程式考核评价体系

1.网络学习考核评价。运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思政课教学,可以大大拓展思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时空范围,使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实现异地、全天候的沟通和信息交流。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自学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学生学习由单向被动型向双向互动型转变。在网络学习中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划分出若干教学单元。

2.课堂教学考核评价。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系统中包括课堂出勤考核、参与性考核、合作性考核、知识性考核等。其中课堂出勤考核是对学生的基本素养的考核,可以根据整体考核情况确定所占比重;参与性考核就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程度的评价;合作性考核就是学生在演讲比赛、辩论等需要小组合作的环节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程度的评价;知识性考核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况通过作业、试卷等形式对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程度的考核。

3.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包括团队考核和个体表现的考核等,具体内容有:一是结合理论讲授当堂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并做好解释、引导、组织工作,学生在规定的周次内写出观后感;二是课后教师辅导学生选读经典原著,写出读书心得;三是就近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四是组织学生搞命题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学生组成,由学生主持,学生担任评委。

(三)创新多样化的考核评价内容与方式

1.“讲”是指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老师布置学习内容,学生自己备课、做课件,由小组代表讲课,小组全体成员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提问并进行答辩。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讲、讨论等,由学生代表当场给该小组成员打分统计成绩,最后由教师点评。这种课堂参与评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协作精神,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在这种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理性认识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2]。

2.“研”是指学生确定研究课题,由教师指导运用科研方法进行项目研究。项目研究评价可以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

3.“测”是指闭卷笔试,改革期末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在考试的内容上,取消名词解释、填空题等知识性考题,着重考查理论应用的案例分析题,在考试命题时可以向学生征考题,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拟的考题给出答案及评分标准,通过学生参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3]。

4.“行”是指思政课应重视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并进行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教师既要对实践过程进行评价又要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保证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参考文献:

[1]光.过程性评价的哲学诊释[J].齐鲁学刊,2012(4).

[2]刘志彪,王国生.美国名牌大学经济学教学的特色及启示[J].教学与研究,1999(12).

[3]纪安玲.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学理论,2012(8).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4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在当下,只要敲几下键盘,一切知识均可下载,只有想象力无法下载。英国作家理查德·泰普勒在他的《多维度思考:拥有正确判断和科学决策的100条极简法则》中,不仅提出了创造性思考的10条典型法则,而且从独立思考、坚韧思考、健康思考、系统思考、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式思考、合作思考、决策性思考、批判性思考九个维度,揭秘了大脑多维度思考的100条极简法则。假如我们也能洞察思考的奥秘,学会多维度思考,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式,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就不会被拘泥,反而会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

思考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但不同的思考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和幸福指数的高低。低效的思考会使人忙碌不堪,让工作没有好的进展;而高效多维的思考,可以使人在担任多项重要工作的同时,还有时间进行社交、娱乐、追求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决定了行为,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思考也是极其重要的。学会思考,况且是多维度的思考,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健康的思考方式会让我们感受到“每个普通的日子都很美好”,让我们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淡定、随和、开心的状态。健康的思考方式还可以在人生的低谷中尽快得到恢复。

思考说一件有趣的事,有思考,有创意。学会多维度思考,不管你是什么职业,都可以乘风破浪。因此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思考,有健康的思考方式尤其重要,可以说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课 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其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以适应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将“思政课” 课变成高职生人生规划的风向标

学生由中学阶段进入高职院校,开始独立生活,在政治思想、人生观、 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等方面正在迅速变化,以适应社会。而”思政课”是以塑造学生主体人格、满足学生成才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让学生明确大学是人生新的起点,认识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理解和掌握大学学习的特点与方法,明确高职生的历史使命,确立自己的成才目标,有意识培养自己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在系统理解人的本质意义的基础上,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结合起来,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指导设计未来人生,并不断努力而为之奋斗。

通过”思政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政治思想素质在总体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把”思政课”学习摆在应有的位置上。深化学生对社会和自己的认识,培养他们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育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分辨主流和支流,初步能够辨别各种社会思潮,了解社会发展的方向,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和态度。

(二)改革“思政课”教学内容

“思政课”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应紧紧围绕邓小平理论这个中心,真正做到使邓小平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如“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在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全部内容和体系的同时,要重点突出邓小平理论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内容,让学生深切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概论”课既要讲授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更要讲清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我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正确认识邓小平关于在当今的国际大环境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同时,应结合讲授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等等。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同时,要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设,培养学生掌握唯物主义辩证法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我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三)注重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改革

第一,倡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以黑板、教科书为教学信息的主要承载形式,无法提供生动直观的图像资料,教学形式单一枯燥。随着电子、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高度发展,大量的现代教学媒体应运而生,有电视录像、幻灯、投影、计算机、多媒体、多功能教学基地等,而国内外大量历史图片、录像资料的公开,也给”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学素材,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思政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图像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大大提高”思政课”的说服力,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语言表达的说不清、道不尽的缺陷,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节省学时的双重效果。

第二,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努力做到三个方面:一是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多使用“为什么”、“怎样理解”、“表现在哪里”这样的语言,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头脑始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改变教师管讲、学生管听的被动局面。二是多开展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题并给学生开列出阅读参考书单,要求学生在阅读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做好发言准备。讨论会上让学生充分表达意见,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将大家的思路统一到正确的观点上来。这样的课堂讨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辩证的思维方式。三是师生之间要加强交流与沟通,教师要多与学生平等讨论问题,多在课下与学生谈心,形成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往往会转化为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配合教师,把课上好。

第三,把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社会实践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增强”思政课”的现实感、吸引力和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高中直接考上来的,对社会了解很少,影响了他们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深刻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现实力量,培养自己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参加社会实践,也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周日到贸易集市、商店、工厂进行调查,或利用寒暑假回家进行调查,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在社会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写出社会调查报告。这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第四,创新学生成绩考核机制

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适应,学生成绩的考核也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进行,既要考核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也要考核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可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听课情况、遵守纪律情况、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实践作业)、日常道德规范践行情况等。期末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可采取开卷、闭卷、口试、论文、心得体会等灵活考核的方式。但不论是哪种考核方式,考试内容都应侧重于考核学生理念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能力。这样促使学生真正重视自身思想道德的修养,从而认真上好基础课。

参考文献:

[1]李海《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研究》.学术交流.2007.12,第165期.

[2] 华山,梁宇.浅论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创新[J].科教文汇,2008.5

[3] 王彩芳.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现状与对策[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4] 岳辉.提高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J].课程实效性探讨, 2010.5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 教学 创新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08-03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渠道。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实效,必须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创新机制,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教师队伍制度的创新、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以及实践教学考核机制的创新。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对于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突出。高校不仅要建立强有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领导机构、保障体系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还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经费投入的力度,为大学生有更多的社会实践锻炼和成才的机会创造有利条件。《意见》中也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加大投入,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有的学校才刚刚起步,而有的学校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乃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主要取决于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则在课时安排、经费投入、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政策上的倾斜;反之,则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般课程处理,有的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甚至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领导不重视、经费无保障、管理无头绪,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有着高于其他专业课实践环节的意义和功能,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必须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其中包括领导机制与经费保障机制。

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领导。由主管副书记、主管副校长、宣传部门负责人、教务部门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部门的负责人等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小组,小组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制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教学规划、审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教材使用、年经费投入计划、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总体方案等等。及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与社会实践效果。

其次,要保证经费的投入并制度化。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远远比不上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对专业课教学实习经费,目前全国高校基本上每年都按学生人数以一定比例划拨到相关专业,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用经费则没能得到有效落实。有的高校虽然有部分实践教学活动经费的支撑,但无制度保证,没有做到常规化,经费的使用方面缺乏计划性。因此,必须建立经费投入与使用机制。由学校依据学生人数按一定比例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建立专门帐户,专款专用,保证实践教学的经费使用落到实处,并进行年终审核。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经费的投入与合理使用,保证社会实践的质量,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组织实施必须依靠教师来完成。如何挑选、培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与效果。

近年来,由于各教育行政部门及高等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通过各种有效措施,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常的教学秩序。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仍然存在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导致教师缺乏事业感。部分高校认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了完成任务,甚至是为了应付检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基本是空白,除教师的工资、人头费、少量日常办公费用外,没有任何投入,有的学校甚至在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上打些折扣。这严重挫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谈不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了。

二是教师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普遍存在青年教师比例大,青年教师队伍不够稳定等情况。表现在业务素质上的突出问题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不完善,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教育观念、思维方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重书本、轻实际,重讲授、轻交流,重课堂、轻实践;对教学法的研究重视不够,教学手段和方式单一;缺少社会实践,说服务和感染力不强。这些都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效果。

因此,必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创新。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教学技能。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本专业的理论素质,善于对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了解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前沿理论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对各种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善于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要制订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规划,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接触了解和熟悉社会。社会情况瞬息万变,新问题、新情况也会层出不穷,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诸多新任务、新要求。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切实感受社会发展的形势,增强感性认识,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各高校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年不少于一次的社会考察机会,学习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建设的经验,乃至组织教师到国外进行学习考察交流。只有教师对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情况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门课程具有特定的功能,共同发挥作用。其实践教学内容必须根据《意见》的要求,结合时代特点、学校特色与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来设定,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机制,做到三个兼顾,即兼顾课程的内容与教学要求、兼顾重点常规教学内容与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需要、兼顾学校的特点与专业特色。

3.1 兼顾课程的内容与教学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要根据课程的性质、要求来设定。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重点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实践教学中,宜安排观察、考察性实践活动。“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其实践教学内容则重在让学生多接触现实生活,到生产、科研第一线进行相关的调查考察活动,使他们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切身的体会,把握我国现实生活的本质,增强他们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实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革命传统的教育目的上,如组织红色之旅、考察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活动,使学生从现实的层面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有着更为深切的认识与理解,坚定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实践教学内容重点在于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与法律意识的增强。可以安排或设计一些专题实践活动,如发动学生观察、搜集日常生活中人们不良行为习惯、涉及法律纠纷的案例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剖析,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的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律观念。

3.2 兼顾科学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双重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科学教育功能是通过系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体系、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把握。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正确处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思想教育功能,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思想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存在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2]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也要服从其双重功能的总体要求,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其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又要根据不同时期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与要求,机动灵活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如配合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可以及时安排学生参观环保先进企业、参加高精尖成果展示会等等,使学生切身体会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配合党中央提出的“八荣八耻”教育,就要及时设计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等等。

3.3 兼顾学校的特点与专业特色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的理解,贴近现实、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最基本原则。我国目前全国内地普通本专科院校1800余所[3],这些学校又有办学地点与历史、学校定位、专业设置、服务行业的差异。目前我国高校分综合性院校、文科院校、理工科院校等,学科门类有11个、专业数百个,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安排时应兼顾不同学校的特点及专业特色。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根据既要考虑课程的性质与要求、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又要考虑到国家政治思想教育的时代任务;既要考虑学校的特点,又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培养的具体目标,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影响力。

4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形式多样性与场所广阔性的特点。目前有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只要组织几次大规模的校园活动,开展几次轰轰烈烈的讨论、做几次大型报告就行了,有轰动效应就达到了目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的误解,会误导学生曲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质与目的,久而久之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进行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做到以下几方面的结合。

4.1 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课内实践教学是目前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大量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案例,通过分析介绍,组织学生进行辩说、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课内实践教学形式包括专题演讲、小型辩论会、座谈会、讨论会等,对于受经费、场地等条件限制的学校来说,是较为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

课外实践教学形式则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大课堂中进行调查研究、参观考察等活动,将课内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处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或通过现实生活印证书本知识。其基本形式有参观考察、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等。课外实践教学形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更多的观察现实的维度、更鲜活的事例以及受到更直观更深刻的教育,因而也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4.2 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校内实践教学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其基本形式有主题演讲、大型专题辩论会、主题日活动等等。其与一般校园文化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看这些活动的组织目的与服务内容。

校外实践教学是在学校以外,紧密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状况的新特点,建立学校同社会多方面、多形式的联系,让学生走出校门去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观察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开阔眼界,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形势中吸纳营养,获得亲身体验,丰富第一课堂获得的知识,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4.3 重点组织实践教学和一般安排实践教学相结合

重点组织实践教学是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在各个班级或专业根据一定的标准挑选部分学生组成实践教学团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进行专门组织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红色之旅、重走长征路、大型专题社会调查、组织社会服务小分队到工厂、农村进行对口服务社会实践形式等。目前我国内地各高校学生人数众多,组织每一位学生进行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在经费上有困难,而且组织管理上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各班选取一些代表参加重点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增强社会实践教学的辐射力。

一般安排的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设计一些社会实践课题,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自行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与考察的社会实践形式。该形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涉及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学生参与人数多、时间安排机动性强、实践形式灵活多样。

此外,还有学期间实践教学与假期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期间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假期实践教学则是利用假期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总之,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与学生的特点,将上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取得好的效果,同时各高校还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

5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考核机制的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考核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考核机制,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通过考核,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便于调整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是包括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在内的体系。通过实践的检验,将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内容和标准固定下来,并根据社会实践的要求能进行动态调整,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考核的创新机制。

5.1 确定考核方式

学生学习的考核方式,从考核形式上一般分为口试、笔试两大类,口试又可分为回答问题、演讲、辩论、座谈或汇报会发言等,笔试也可以分为答卷、写学习心得体会、制定主题活动方案、设计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等等。从考核阶段可分为平时考核、中期考核及末期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与形式不同,考核方式也不一样。如课内教学实践,可采取口试答题、汇报发言、写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等,而课外实践教学则常常采取写学习心得体会、撰写调查报告、召开专题汇报会等形式。

5.2 确定考核标准

根据考核方式的不同,应确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口试如回答问题、演讲、辩论、座谈或汇报会发言等,考核标准的重点是考查学生运用相关课程知识分析、解决、说明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笔试如写学习心得体会、制定主题活动方案、设计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等,考核形式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文字组织能力。

5.3 制定评分细则

无论口试还是笔试,是平时考核还是末期考核,都要有科学规范的评分标准与细则。根据考核要点与要求不同,不同的考核形式要有相关的评分细则。一方面,有据可依,避免教师的尺度不同而产生评分的误差,影响评分的公正性,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由于课程、学期的变动而使评分分为产生偏差,影响考核结果的客观性。评分的分制可采用等级制,也可以采用百分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求达到全面准确。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过程,又是综合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而实践教学过程本身又是动态的有机系统,从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确立,到实践教学内容、形式、考核机制的确立与完善,都需要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机制顺利发挥作用,并在实践创新机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效果,乃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政治素质过硬、道德水平高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moe.省略/edoas/website18/info8955.htm/2005-2-7.

[2] 李建强.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高校理论战线, 2004.10,30-33.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7

1.要转变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理念

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必然要适应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聚焦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学习和工作相结合”,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品格上下功夫。因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要“从理念上坚持‘发展性评价’并实现‘三个转向’,即从重过程评价向重结果评价转向;从重教师、条件测评向重学生学习效果测评转向;从面面俱到向重点突破转向。”

2.要创新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式方法

教育部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钢》要求:“德育考评应坚持实事求是,采取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整体考核和综合评定,力求客观公正。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阶段性考评与总结性考评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考评相结合。在考评过程中,要贯穿教育,注重实效。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因而,高职思政课要在坚持方向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下,优化组合目标评价法、过程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总结评价法、标准评价法、问卷评价法、网络评价法等,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手段,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3.要建立高职思政课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主体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系统从相对封闭转向全面开放,教学活动的主体由单一的学校变成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教学空间从学校课堂向企业车间延伸,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企业人员的反馈信息往往有助于建立对学生更为全面的评价。”因此,思政课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政府考评学校、学校考评教师、教师考评学生的单向性评价方式,激发企事业单位、社会咨询机构、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等积极参与教学评价活动,使官方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构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知识学习与素质养成,能力训练协同发展,重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性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4.要构建职业取向鲜明的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就评价教师而言,一是要重视社会实践能力的考核,包括思政课教师与专业系部、企业、社会的联系,对相关行业、专业背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教学内容体现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贴近的职业素养、企业文化、行业发展、就业形势的新元素;二是要注重在教学技能和教学研究上的创新,一方面是对“教学做合一、德知行并进”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另一方面是对实践基地、互联网、校园文化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评价学生而言,“则需改变考评内容重教材理论研究的学科化趋向,根据高职教育自身特色,紧扣职业教育这个主题,将考评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养成方面的考查。如加强对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与职业态度相关方面的考评,从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往这方面建立相应的行为标准,最终使学生形成以诚信和敬业精神为重点的职业道德心理和行为。”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缺乏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

一是重理论知识评价,轻职业德行评价。高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思想素质目标和实践能力目标。教学内容要与行业、专业、职业以及地区发展相结合,教学目标要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重视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二是重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轻视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突显了“教学做合一”的特点。学生在半工半读、顶岗实习、义工劳动或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中是否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品质。是否锻炼了社会能力和实践品格,是衡量思政课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尺。

2.自上而下的行政性监控和督导多,自下而上的民主性诊断和反馈少

一是没有专门针对思政课教学制定单独的质量考核办法。比如思政课课程建设质量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考试质量标准、学生学习质量标准等。二是重监督检查,轻反馈矫正。虽然高职院校定期开展教学常规检查,但往往局限于教学秩序、教学资料、教学规范上的考核,未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产生实际影响。三是重内在考核,轻外在保障。教学质量评价常局限在师生主观因素上,忽视教材开发、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设施等客观条件的保障。四是重常规管理,轻创新发展。高职思政课在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优势方面的动力不足。

3.政府和学校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多,社会和企业参与的少

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往往局限于教学管理部门评教师、教师评学生、学生评教师等学校内互评,把评价等次作为衡量师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参照,而忽略了教学评价要根据评定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为教学决策提供服务的目的。工学结合强调校企合作育人,不仅要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社会和企业须参与其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更要拓展到思政课教师之外的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导师、社会实践单位、实习单位,改变政府和学校评价为主,企业和社会评价为辅的状态,发挥社会和企业在设计评价方案、选取评价指标、处理信息数据中的主导权。正如有学者指出:“思政课程的评价要社会化,因为不同的社会主体代表社会的不同需求和利益,他们的评价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更能反映出高校思政课程的效果与不足,更有利于高校思政课程的改进和完善”。

三、构建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对策

1.不断完善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制度体系

(1)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可靠参照。一要坚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高校思政课建设“05方案”的正确政治导向,使教学评价成为育人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改革和创新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构建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长效机制。三要领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创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模式。

(2)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学质量管理和监督制度。一要制定和完善思政课教师任教资格“准入”制度、主讲教师负责制度、教学质量跟踪观察制度、教学研讨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竞赛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信息员制度等。二要不断强化对思政课教学质量动态管理与监控,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加强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体系建设

(1)加强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一是学校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到校党政联席会的重要议题中,研究部署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二是加强思政课的组织领导,实行校党委领导责任制。三是以思政课建设评估为契机,健全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行政职能部门,积极支持和参与思政课建设工作,确保教学资源最大化利用。

(2)支持专家、学者和思政课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评价工作。一是要发挥国家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督导、巡视、检查上的引领作用。二是发挥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落实“05方案”,加强思政课建设上的指导作用。三是地区高职院校组建校际教学指导委员会,互聘专家、学者和骨干教师对思政课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分析并提供整改方案。

(3)充分利用网络渠道,打破地域界限、校际界限,建立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建设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

3.构建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1)以教师“教”的过程为观测点,立足于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构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是职业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等。二是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具体表现为对学情的了解程度,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三是对教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包括对课件、案例、习题、实践教学基地、网络资源等。四是教学技能,包括对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等。五是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贡献程度。

(2)以学生“学”的过程为观测点,着眼于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构建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主要有考查和考试两种方式。考查内容包括:一是守纪和履行职责等行为规范;二是课堂学习质量,包括教学参与度和作业质量等;三是课外学习质量:听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和参加理论学习和交流活动等;四是实践活动质量:参加主题辩论、演讲等社团活动,主题调研、志愿者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考试内容包括:笔试试卷考试、口试主题汇报等。另外,还应积极探索思政课项目化考核方式。

(3)以教学影响为观测点,以政府、师生、家长、企业和社会满意度为落脚点,构建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一是改变以教材、知识、理论、分数为本的错误倾向,坚持以人为本,使三维教学目标与学生个人发展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相统一,使教学评价更人性化。二是强化师生满意度测评,包括教师教学成就感、学生学习满足感、师生教学效果满意度测评等。三是引入社会、企业第三方评价,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一方面,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探索“校企共育”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委托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开展项目策划、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分析以及撰写调查报告等工作,依据调查结果和建议进行动态跟踪和横向比较,及时提出整改方案。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8

一、拓宽取材视野:启示教学适当扩展延伸

福建新课程高考政治试题坚持情境命题的方向,几乎所有的试题都引用一定的实际情境进行设计。试题情境取材角度从过去重点反映时事热点和发展成就,拓展到更加宽广的领域,世界的、国家的和本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科技进步,学生自身经历的各方面生活事件和心理体验,经济数据、社会事件、民俗风情、诗词美文、艺术作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知识,都被引入高考试题,西方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刘易斯拐点”、“拉弗曲线”等深奥的原理被还原为日常生活现象频频亮相于高考试题。多方面、宽领域的材料运用,体现了知识原本的综合性和宽广度,旨在考查考生对时事的了解情况和知识面,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命题素材的旁征博引,对于教师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学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无疑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广泛接触各种新事物,获取新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素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加强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以学科知识为主线并向邻近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甚至是科学领域扩展,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向其他学科知识延伸,关注对学生学习与生活有意义的题材,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积累,拓宽视野,为掌握“考试大纲”提出的“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打下基础。

在试题的情景设置中,命题注意选用具有福建特色的素材设计题目,如闽宁合作、海西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和发展、福厦动车开通、闽台关系、福建茶文化、惠安女服饰文化,福州“三坊七巷”、福建精神等,涉及到本区域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社会生活等方面,注意反映地方特色、体现乡土气息,营造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据此,日常教学也应该加强与本区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更深入地去认识自己生活其中的地区,关注身边的实际,增进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乡之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关注生活实践:启示教学重视学以致用

“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教学生活化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要求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经历,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近几年的福建高考政治试题开始重视从学生自己的生活背景和实践需要出发命题,在试题中出现了如生活购物、出行中交通工具选择、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和感悟、投资收益与风险控制、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模拟等众多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引导考生运用学科知识观察和解决现实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体现学科知识生活化的特征。

“生活即课程”的理念,是思想政治课走出“教条条”、“背条条”、“考条条”困境的关键,也是高考命题改革需要进一步落实的重点。高考试题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反映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体验,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重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自身生活和实践、生存与发展问题的能力。这种命题方向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转变教学方式,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经历经验和实践需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活反思、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贯通,重视学生生活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在感受思想政治课知识对生活和成长的意义的基础上改善自己的学习心理,提高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掌握知识运用方法基础上善于追求幸福生活和个人发展。

三、加大知识融合:启示教学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是高考的重要考核目标,它要求考生能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包括相关知识的归纳、迁移、沟通、综合,必要时要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重构。近几年来福建高考试题加强了这方面的考查,不同单元、不同模块知识综合运用、不同学科思维方法融合的试题数量明显增多。如在同一选择题中运用不同模块知识设计选项、运用经济数据图表、政治事件、文化素材作为题干考查哲学原理,在主观题中将政治、经济、文化的知识考查与哲学思想方法考查相融合、将必修二和选修三的知识整合运用,在答案设计上要求运用相关模块知识并结合时事材料回答问题。同时,数学的函数知识、文学艺术史知识、自然科学的新发现也多次被运用到试题中。试题的这种综合性,包括有知识的交叉与融合的显性综合和不同模块与学科思维方法相互渗透的隐性综合,具体有时事知识与课本内容的整合、模块内不同知识点的重组、模块间知识和思维方法相互贯通、不同学科知识与思想方法的相互渗透,它们体现了高考“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的融合已经是高考政治命题的一个趋势,也是高考选拔中对考生水平的一个重要区分点。它启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破除各个学科、模块、知识点教学中“自扫门前雪”的思维,着力加强、适时穿插不同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已有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并加强不同知识和思维方式的贯通运用,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在以生活话题为主题的教学和复习活动中,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本目录、知识结构图、知识关联图、主题分析等方法掌握这种知识联系,使知识库中的各方面知识形成整体,进行自主构建,使学生善于在实际问题面前从完整的知识网中有效调动和运用不同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特别要加强哲学所提供的思想方法教学,促进学生从方法论的高度审视、分析和评价问题,提高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

四、加强能力立意:启示教学改善学生思维品质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高考命题开始重视能力考核以来,能力立意已经深入人心。所谓能力立意,即以能力考查为目标来设计试题,侧重于检查学生的学科能力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潜力。以往的思想政治课高考更注重于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去解读、理解、分析问题和论证相关知识和结论,而近几年福建高考政治试题更多关注层次较高的认知能力:一是重视多角度运用知识分析论证问题的综合能力(如本文第三点所述)。二是重点突出全面辩证地评价问题或事物的能力,如每年的6个小题主观题中都有1至2题考查对观点、事实和行为的评析、评论。三是强化在实际情景中进行开放思维的能力,除了选考题之外,试卷中经常出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问题、不同主体、不同角度进行作答的问题,对于同一问题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不同群体对幸福的不同理解与追求、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不同理解等,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个性化思考。四是尝试对未知知识推测探究的能力,如选择题几乎不出现已知知识和结论的推导,备选项逐步减少课本原文表述而改用知识与事实融合的表述方式,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演绎、应用和对事物归因、趋势、价值的推导;主观题也在逐步改变从一个已知到另一个已知的设计形式,更多地采用了根据已知条件推断结果,或根据结果推断需要的条件,或根据已有事实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状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探求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想像垃圾处理新方法、分析怎样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如何促进福建省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提出与解决生活学习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等,都富含从已知到未知的推理与探究。

高考坚持能力立意,注重全面分析、综合论证、辩证评价、开放探究等较高层次能力的考查,但从近年来高考实测数据来看,学生在这些能力上存在的问题较多,得分率偏低,还不适应高考的要求。这就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改变忽视知识形成过程和能力培养过程的求结论、赶进度、毕其功于一役的教学方式,反对高二赶会考、高三炒生饭、以考代教、以练代学的做法,注重平时的掌握学习和能力训练,在日常教学对学科认知能力进行分层解剖,并通过情境教学逐步落实,循序提升学生的能力层次。

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在全面培养学生的记忆、理解、比较、应用、分析、论证等能力的同时,还要特别关注综合评价、开放探究能力,改善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除了上述综合能力培养之外,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要关注学生从不同视角认识问题、辩证评价事物的能力,通过对模糊观点、矛盾冲突、复杂事物的分析判断,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性、空间多维性、价值多样性、主体多元化上认识问题和评价事物,体现课标要求的“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做到客观辩证地看问题,提高评价能力。

二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和思维个性,推进教学民主和教学开放,为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改变过于注重结论记忆、过多运用习题教学和照本宣科的单向灌输等问题,适时总结开放性问题的多种形式及其相应的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学会调动和运用不同知识,多角度地思考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是要改变过去“从知识到知识”、“从结论到结论”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探求未知世界。教学过程要尽量减少运用知识去印证已知结论,而应该真正地转变学习方式,更多地进行情景教学和问题教学,实施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将问题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现象入手去触及事物的本质,从实际的、真实的、具体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问题解决的新思路、新方法,以达到《考试大纲》提出的“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的考核目标,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突出教育功能,启示教学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高考试题全面关注学科教学目标,并不断加强思想情感的教育功能,反映学科的人文特征和核心价值。首先,试题总体命题立意较高,能够抓住时代主脉搏。试题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和对外开放、和平发展等主题,选取社会热点事件,从民生与就业、城乡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依法治国与人权保护、抗灾救险与弘扬民族精神、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科研成就与科技创新、大国关系与捍卫等方面设计,体现人民利益、国家追求和时代观念,反映学科的时代特征和思想方向。其次,试题重视引导学生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五年来试卷的39题都紧扣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包括“萧规曹随”与“无为而治”、民本思想与人本思想、海洋文化和海权意识、传统义利观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与勤俭节约,通过以古鉴今,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同时,服饰文化、诗词美文、名人品读、传统节日方式、中西文化精品鉴赏比较、艺术作品等也广泛引用在其他试题中,反映出强烈的中华文化气息。第三,试题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反映学科的思想性和导向性。试题中的“双百”人物和“最美群体”的优秀品质、劳模精神、抗灾精神、雷锋精神、“青苔”的自强不息精神、科学探究案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牛顿经典力学的挑战等体现的科学精神,无不唱出了社会主旋律和最强音。

试题强烈的教育功能体现了学科核心理念,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以本为本”教学,全面把握教学目标,深刻把握课本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广泛联系时展的思想理念、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先进人物的高尚品格,深入挖掘文本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优秀传统教育、人文思想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内涵,真正发挥德育课程的应有作用,促进学生学会正确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体现课标“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的教学要求。同时,教学要改变传统古板的成人化倾向,关注学科人文特征,广泛吸取和运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素材,努力从美学的角度去追求教学内容的审美价值,陶冶学生的情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上一篇:农村工程项目范文 下一篇:数字化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