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09-20 14:05:29

人生观的思考

人生观的思考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人生观 人生观教育 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民族的未来。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

一、什么是人生观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区别在于是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还是错误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正确科学的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括对人生价值、目的和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而且调节人的行为和活动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能够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确立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积极努力作出成绩,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

实际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是人们的一种信念,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意义的人生。

二、大学生人生观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其主流是好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冲击、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个性心理尚未成熟,致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少数大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仍然严重存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薄。

1.对待人生的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于人生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把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的大小及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但是一些西方社会低级、庸俗的文化意识和错误的社会风气必然波及到我国大学校园,对青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致使学生中存在着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倾向,他们人生追求中,重实惠轻理想追求、重利益轻奉献、重个人主义轻集体主义、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的不良苗头。

2.对待金钱的看法。

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杜林致教授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总体上对金钱持积极、认可的态度,但不把金钱视为成功的标志,并且认同合理理财,积极投资、愿意参与慈善捐款。即便如此,2008年人民网针对中国大学生金钱观调查结果显示,有三成的大学生是拜金主义者。学生中跟风攀比现象呈抬头趋势,日常生活里比谁的衣服是名牌,谁的化妆品高级,谁的手机最潮……加上一些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社会阴暗面的过分渲染都导致了大学生不安分的消费心理,产生许多消费误区。校园里一度流行着“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找工作看钱途”等口头禅。因此,专家呼吁,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金钱观”和理财意识需要科学引导。对金钱的过分看重会导致其心理压力过大、急功近利、思想偏激。

3.对待职业的选择。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今天,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大多数学生都能放下“天之骄子”的光环,勇敢地面对竞争,摆正位置,调整心态,甚至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可是令人担忧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在择业时过于注重物质利益而淡化了社会责任,忽视了社会需求,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甚至寄希望于社会关系上,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捷径。这些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对大学生择业、就业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加强大学生正确人生观教育的对策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小小的社会,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我们无法消除各类消极因素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环境,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抵制腐朽没落的道德观、金钱观,提高学生的抗诱惑能力,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使学生们对自己有较准确的定位,加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确努力学习的目标,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理性地面对各种失败,增强抗挫、抗压能力,努力提高前进的动力。

1.加强自我管理。

人生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心理塑造工作,需要健康环境的熏陶和良师益友的引导。

大学生在蜕变过程中,应从本校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约束,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认真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的同时,主动选修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立场坚定;吸取前人的优秀思想,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健全的心理、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情趣和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树立健康人生观。

2.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开篇就阐明了家庭教育对子女的重要作用:“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由此可见,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虽然意识渐趋成熟,不再迷信父母的权威,希望通过民主平等的方式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解决自己所要面临的职业选择、社会交往、爱情婚恋、人生发展等重大问题,但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在经济上和情感上对家庭还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仍然是他们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开放式教育的高校,主要是宏观上的指导,无论是课任老师还是辅导员都不可能经常对每位学生的生活细节,心理变化关心到位。家长更应积极配合学校,经常提醒孩子在学会自理的同时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加强学校教育。

在大学的德育工作中,人生观教育一直是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当前大学生人生观念的现状中我们不难看出青年学生的人生观基本是端正的。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学校园,一方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更要发挥好主平台的作用,积极探索人生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和典范教育,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大学生在人生观教育中认识人生,感悟人生,并且从中受到教育。就高等院校而言,应该始终坚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成为社会伦理的向导、人类良知的灯塔,充分发挥对青年学生的引领、示范和陶冶作用。

4.加强社会舆论导向,校内校外双结合。

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不仅需要依靠大学生自身、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而且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社会各界和大众传媒都有责任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出一份力。青年大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社会群体,他们接受各方面的文化影响比其他阶层多,社会大环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共同努力,大学生教育的整体构架才能平衡,才能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国家的储备人才,中间力量的大学生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心及成才使命感,立足现实,从大局出发,把个人的理想、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利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何士青,夏岚.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学校思想教育CNKI:SUN:XXDJ.0.1994-03-002.

[2]左云,陈冰俐,乌进高娃.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3]论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对策.论文汇.

[4]原喜泽.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探析.山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1008-8997(2009)04-0033-02.

人生观的思考篇2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江苏省镇江、宁波等一些职业学校先后开展了“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个以构建主义为教育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以项目实施为评价核心的“学中做、做中学”职业教学平台。学生在“工作室制”整个学程中经历三种教学形态,分别完成三个阶段的职业成长任务:

阶段一:是以理论学习为教学形态的基础课学习任务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不分专业地学习文化基础课,以超越功利与实用的通识教育为通行于不同人群职场中的学生提供知识和价值观,完成的是职业成长中社会基本素养培育任务;

阶段二:是以实训为教学形态的专业课学习任务阶段。在这个阶段,同学们开始分专业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校成立由专业教师与来自企业的外聘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根据本专业真实项目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高度仿真职场业务的大赛项目,设计出以专业课程学习包和工作包为形态的虚拟工作项目,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接受各种任务包,开展跨年级小组合作任务式项目学习,并接受职业证书和技能大赛等专业考试,完成的是职业成长中基本专业素养的任务;

阶段三:是以顶岗实践为教学形态的实习升学任务阶段。学校实训基地有学生自己成立的企业和老师根据学校规范要求申报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专业工作室,同学们在老师工作室或者同学自己成立的企业开展顶岗实习,接受社会真实工作项目任务的磨炼,完成的是职业成长中企业真实项目的综合实习任务。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自我构建学习方式:在“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不再从概念理解起步,而是从领受工作任务开始。工作项目在教师的带领下根据工作任务分解知识与能力要求,同学们在自主合作中边学边完成项目任务。在顶岗实习阶段,能力强的学生在工作室老师与企业师傅的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成立自己的公司,和同学们一起在自己的公司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在整个项目任务实践中,同学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以自我构建方式获得,为今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式提供积极体验。

2.教师组织教学方式:首先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事,在工作任务驱动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为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成立了工作小组,各小组按专业混合编班,不同学习背景、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学习方向的学生成为工作上的“同事”,与不同层次人开展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今后社会实践中的合作奠定积极的体验。其次是分阶段、模块化开展的全程项目教学将学生和老师从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师生关系发生变化,老师不仅是老师,还是同事、领导和上下级关系,建立“面向过程和产品”的学习评价制度,包括理论知识与项目实施两项评价考核。

3.校企平等合作方式:“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打造共同的利益纽带,开创平等互助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按照企业的工作场景在校内建成与企业环境高度统一的虚拟车间与实训实习基地。基地中,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项目小组,企业派出专门技术人员充当“师傅”,与教师共同指导项目小组在虚拟车间完成企业委托的产品或项目。在顶岗实习阶段,学校和工作室组织专门师资和企业专业人士开设创业集训营,对有意愿开设微型企业的学生进行集中政策法规、企业管理等方面培训。

三、教育生态观下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lc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把教育学与生态学联系起来,形成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根据生态学相关理论,人类社会系统属于人造生态系统,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生态紧密相连的,把职业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规范环境中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更有助于职业教育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站在教育生态观视角下,“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生态观,将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很好地融合,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做出尝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高度统一:“工作室制”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以学生个体发展为主线、以工作室为中心的与工作环境高度一致的规范环境,为学生提供教育环境与职业环境高度统一的教育生态环境。教室布置成有隔断的办公间,同学们面对自己的办公空间而不是统一面对黑板和老师;实训教学设施设备完全模拟企业设施设备配备,学生使用的都是与企业一样的生产设备;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在企业的学习过程一样,在做中学和学中做,边做边学。

2.教育结构与企业结构高度一致:学校参照企业的真实项目模拟出实训实习项目,师生关系变成师徒关系,同学关系变成同事关系,学校的评价分析与企业一样,是针对工作项目的评价与分析,学校的教育结构与企业的生态结构一致。

3.改善教育生态学中的花盆效应:花盆效应又称局部生境效应,指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群体或教育系统易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从书本到书本会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带进教室,克服教育生态学中局部生境效应产生的负面影响。

4.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节律:与普高理论教学不同,“工作室制”的做中学采用的是一种由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法开展实践到理论的学习的,这种学习方法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节律特点,根据教育生态学的教育节律理论,被教育者有各种生理节律,按照教育节律机制安排教学,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生观的思考篇3

【关键词】人文关怀 女大学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004-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时代,高校女大学生已占据半壁江山。然而,由于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男强女弱”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日趋突出,严重伤害了女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造成女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女生就业观念的陈旧、落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与社会文化问题有密切关系。因此,探讨女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人文因素,对有效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她们实现就业非常必要。

一、女性就业观误区

笔者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从事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多年,长期大量接触女生,并在担任大学生职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女生进行了就业观的调查,发现女生就业难与就业观误区有关。这种就业观误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男强女弱”传统观念桎梏下的女性自卑心理

自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以来,女生就已经意识到她们将来的就业比男生困难。所以,女生就业准备比较充分,注重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整体学业成绩优于男生,综合能力较强。但学历、能力的提升并未能从意识上根本改变女生传统观念中“男强女弱”的自卑心理。在调查中,65%的女生认为“男大学生能力比女大学生强”,72%的女大学生认为“女生自信心低于男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自信,不敢与男生竞争,尤其是用人单位招聘岗位人数较少的时候,自卑感更加明显,总是担心用人单位有“男士优先”潜规则。在回答“如果两个同等学历的异性大学生同时应聘同一职位,你认为就业单位可能会选:A男生、B女生”问题时,95.6%女生选择A男生,这表明女生自信心严重不足。根据《全国大学生调查报告:未婚同居被认可》统计,90%以上男性对自己性别的满意度较高,而25%以上的女生表示在可能的情况下愿意改变自己的性别。说明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人认为男性强于女性。在这种自卑心理的支配下,女生在就业时表现缩手缩脚、过于谨小慎微、优柔寡断,不敢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有的求职受挫后,无法调试自己的心理,变得悲观失望。

(二)女生自信心不足催生的依赖心理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校女大学生对就业的态度中,有54.8%的人都希望家里帮找到单位,32.1%的女大学生希望教师、学校帮找到单位,这在独生子女、贫困女生、家庭条件优越的女大学生中尤为明显。独生子女和家境优的女生更愿意依赖家里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贫困女生由于她们可利用的资源有限,更愿意依赖老师、学校找到好的工作单位。仅有13.1%的女大学生希望凭自己的实力找到单位。另外,女大学生因情感困惑而放弃工作、迁就男朋友的占37.8%。这反映了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依赖心理。这与女生自信心不足,希望被人关爱、呵护,缺乏主动竞争意识,依赖性强有关。

(三)“男主外、女主内”角色定型下的求稳与安逸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我国传统文化积淀对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形成固有的成见,加上现在文化传媒对“现代女性”的角色定位也有偏颇之见,如大量影视剧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定位,这些因素对女大学生在择业上的价值取向产生较大影响。很多女大学生一心向往大城市、好单位,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工作环境舒适、体面,工作较轻松、稳定,把求职的首要条件定位在稳定与安逸。据调查统计,选择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的女大学生比例超过70%,选择就业地区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女大学生比例也达到70%,选择理想工作因素为职业稳定、压力小、工作轻松、收入高的达到63%。家庭条件好的女生求稳与安逸心理尤为明显,因而不愿意主动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愿意到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岗位工作,从而丧失了就业机会。

(四)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功利心理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形形的社会不良现象不断冲击、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心理。实惠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种价值取向,加之一些影视剧渲染诸如灰姑娘嫁人豪门、“一夜成名”等,一些女大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把金钱实惠作为人生追求目标,把当“二奶”、“小三”作为自己就业的捷径。一些80后女大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学历贬值”、“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于是,一些高校中出现女大学毕业生“不忙就业忙相亲”的怪现象。因此,她们在校期间不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是热衷于参加各种联欢活动。一些女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决心,造成自身能力不足、综合素质偏低,失去了许多工作机会。

二、成因分析

(一)传统社会观念中性别歧视观念的遗存

虽然重男轻女的观念已为现代社会所摒弃,当代女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也是要有理想、有抱负、刻苦学习、自立自强,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等,一些女生在学业上也往往比许多男生更优秀,但是,在实现生活中,女大学生在接受用人单位选择时仍面临较严重的歧视问题。歧视的表现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表现主要有“只招男生”、“男生优先”、“不招女生”等形式;隐性的表现主要集中在“询问女生是否有男朋友”、“女生打算什么时候结婚”、“女生打算几年要小孩”、“限制工作几年内不许要小孩”等方面。面对这种社会现象,受试的女大学生心态错综复杂,有愤怒、非常痛恨、无奈、可以理解等等。这些社会现象严重伤害了她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她们产生“女生学习再好,将来也难以找到好工作”的自卑心理。

传统的性别观念赋予了人们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家长在女性社会化过程中对她们的教育是从小鼓励她们温柔软弱、被动、依赖,培养了她们的依赖心理。一些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环境中成长的女大学生,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的种种困难,她们的拼搏意志和创新意识往往较弱。

(二)女性客观生理弱势及自身认识定位的影响

两性之间生理上的差异,使女大学生在择业中处于弱势。男性普遍精力充沛,女性在体能上不如男性,难以胜任流动性强、体力消耗大、高危的工作。加之她们在工作几年后面临结婚、生孩子的实际问题,在就业过程中存在“阶段性空岗”,担心自己在“阶段性空岗”期间被淘汰。因此,她们在择业过程中,

倾向于稳定、轻松、风险小、收入高福利好、劳动条件好、离家近的工作,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开拓意识弱,不愿意接受竞争性强、挑战大的工作。求稳的心理必然导致女大学生就业时的虚荣心理。一些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她们在求职过程中,仅把目光放在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国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稳定、轻松、风险小、收入高、福利好等心目中理想工作上,与现实产生脱节,陷入就业观的误区,导致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

(三)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重视妇女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为女性公平就业作出了相关规定,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由谁来执行这些法律法规;由哪个机关来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当用人单位出现歧视行为时,应当受到怎样的惩罚,等等。同时,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健全女职工生育基金补偿制度,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必须由用人单位承担。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生育应该是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人力资源也不例外,用人单位认为女大学生是高成本的劳动力,经济上不合算,将她们拒之门外。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用人单位对女性就业歧视未能受到有力的遏制,女大学生就业未有直接保障,导致她们产生沮丧、失望、自卑、依赖、求稳和安逸等消极心理。

三、解决对策――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呼唤人文关怀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只要坚持了“男女平等”,就是对女性的最大的关爱。不可否认,这确实是女性解放、发展的基础,但这远远不够,缺乏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关爱。目前在校女大学生人数已占据半壁江山,她们就业遇到的障碍比男生多,所以,她们更需要社会的关爱,是人文关怀,是理解、体贴、帮助,是有针对性、有具体措施的关爱。

(一)社会全体成员应当尊重女大学生就业权

女大学生“走出”就业观误区,除学校的教育引导和她们自身的调整外。社会全体成员尊重女大学生就业权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求职过程中,在同等条件下,女大学生比男生就业的机会少,或者同等的机会,而给女大学生附加的条件比男生多;比如,用人单位要求女大学生在聘用期内或者在工作的几年内不许结婚、生小孩。这就需要对社会全体成员进行教育。要让社会全体成员认识到,漠视女性的权利,限制女性结婚、生育权是现代文明的倒退,是变相的封建文化的糟粕,是一种不负责任、极端自私的表现。应该说,法律和政策的保证给女性提供的仅仅是机会的平等,但要将机会的平等变为事实上的全面的平等有待整个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善。

(二)社会全体成员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整个社会应当重视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营造一个真正有利于女性公平就业的文化氛围,积极为妇女贡献才智、成就事业搭建平台。倡导文明的生育观和家庭观,要达成社会共识:生育及教育后代,不是女性个人的责任(为个人家庭传宗接代),而是一种社会责任,即劳动力的再生产,具有社会价值。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男性、用人单位应该给予她们更多关爱、支持、理解,而不是歧视、设障碍。政府应尽快完善生育保险体系,为女性生育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降低用人单位录用女性的成本,保护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地位。

放眼世界各国,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知识女性视生育为畏途,越来越多的适龄知识女性选择晚育,甚至不育,其主要原因是她们就业的压力太大,害怕生育期间的工作、晋升、工资、福利等受到影响。正因为婴儿出生率的下降,许多国家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因此,把尊重女性变成全社会的共识,落实到倡导男女平等的具体行为之中,对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改变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进而对她们就业观误区的消除有积极现实意义。

(三)对女大学生个性化的教育引导

1.重视差别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由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就业受挫在所难免。只有具有抗挫意识的大学生才能勇敢地参与竞争,并最终取得胜利。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别教育。差别教育是指学校承认、重视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并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女性教育,使她们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继而摆脱因职业角色和性别角色而带来的困惑。比如,可以对女大学生进行女性优势分析讲座,邀请就业或者创业成功的女性到学校宣讲等,以提升她们的自我效能,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2.鼓励女大学生加强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既要重视在校期间培养专业素质。也要提高综合能力。在保持女性学识优势的同时,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校加强对女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强化其主体意识,从而帮助女生群体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及时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因此,从女大学生自身来讲,要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应该做好从基础岗位做起的心理准备。女大学生应该用积极心态来面对就业中的歧视,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在正视女性自身优势的同时,挖掘女性自身的潜能,使她们克服自卑依赖心理,走自尊、自立、自强之路。虽然传统文化观念束缚了女性的发展,但女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作为女大学生不应该顺应传统观念,对自己失去信心,而应勇于参与竞争,进入男性职业行列中证明自身的能力。

人生观的思考篇4

《***文选》中说到,“一个***员,第一,他是普通人,第二,他是普通人中的先进分子。”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先进份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呢?一个***员的人生价值观又会是什么呢?只有心中有人民有群众才能做到为他们说话、做实事。***人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高的价值主体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创造一名***人应有的人生价值。“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对人民负责。”在社会中说出这样的话的人很多但真正做到了的并不容易。“全心全意,诚心诚意。”只有全心全意了,才能真心的为他人着想,只有全心全意了,才会千方百计的为他人服务。

把李瑞环的话“为人民办事,必须真心实意地办,尽心竭力地办,坚持不懈地办。”融入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在心里播种一份****信念。

汇报人:党章

人生观的思考篇5

>> 关于生命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 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思考 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政课研究 论高职学校学生价值观教育在思政课中的实现 基于多元化价值观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 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困难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层次性及语言策略 高校思政课中的“三观”教育 探究思政课教师对高中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高校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引领与思考 基于多元价值观的心理教育在高中创新型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思政课理论教学探析 高校学生社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探究及建设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价值研究 试论多元价值时代高校价值观教育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张秀娜.“拇指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4]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庄汉文.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嬗变与校园文化的建构浅议[J].经济师,2003(1):112.

人生观的思考篇6

一.学会观察生活

高中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观察事物,首先要解决观察点的问题。观察点即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所取的角度。位置有远近高下,角度有俯仰正反,既考虑位置又考虑角度,就产生出更多的角度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了认识事物的全貌,作者需作“面面观”。但是并不是每个角度都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都能激发观察者的美感和联想。因此观察者在取得全面印象之后,还要充分使用最佳观察点,从最佳视角凝神观察。观察人物也是这样。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这就需要作“面面观”,从不同的社会关系出发,观察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表现,从而全面把握人物丰富的性格。

二.学会积累生活

积累有直接积累和间接积累两种方式。直接积累,是指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从而积累的生活素材。这里的现实生活应该是一种原味的自然的生活,而不是为作文而搞的人为的活动。我们所要强调的积累生活,就是善于把普通平常的生活“据为己有”,使之成为写作的材料,写作的源头,写作的动力,写作的灵感。而不是我们有的老师所认为的“鲜活”的社会生活。投身“鲜活”的社会生活固然能写出好作文,但在当下的教育现状下是不现实的。学生可以通过写观察日记或生活日记来积累生活,从而完成生活储备。间接积累,是指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上网查找资料等,从而积累的生活素材。书本知识是别人生活的结晶,学生通过阅读也就间接地积累了生活。具体实施时,学生可以做读书笔记,建立手头剪报资料,做卡片,做报刊索引等。

三.学会品味生活

要学会品味生活,首先要学会品味自然。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花鸟虫鱼,山川风物,“一枝一叶总关情”,学生品味到了自然的和谐之美,也就收获了丰富的生活情趣。其次要学会品味社会,社会是我们人生的舞台,人情世态,风雨彩虹,“吹尽狂沙始到金”,学生品味到了社会的和谐之美,也就收获了醇厚的人间真情。还要学会品味人生,人生是我们生命的历程,酸甜苦辣,雨雪风霜,“千淘万漉虽辛苦”, 学生品味到了人生的曲线之美,也就收获了人生的真谛。学生学会了品味生活,把自己的品味所得诉诸笔端,他们的作文还会“为赋新词强说愁”吗?

四.学会思考生活

学会思考生活就是在观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后,要穷追物理,探幽显微,透过表象看本质,看到结果溯原因。学生作文思想要健康,就要对一件事作出正确的评价。首先思考生活要有广度,要学会观此思彼。观的是眼前的景、物、人、事,而所思的却是与此有关的他景、他物、他人、他事。如朱自清先生面对梅雨潭的绿,而想到相类相似的事物:拖着的裙幅;又想到相差相别的事物:什刹海的绿杨,虎跑寺的“绿壁”;最后又把那绿想象成可裁以为带的丝绢,可挹以为眼的神液,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有了“观此思彼”的思路,还愁作文材料不丰富吗?其次,思考生活要有深度,就要学会观形思神,观物思理,观果思因,观难思解。先说观形思神。“形”是指事物外在的可观可感的形貌、姿态、声色等,“神”是指事物外在的特征或内在的精神。如鲁迅由本来“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发现它作为“儿童乐园”的特点,给读者描绘出一片令人神往的乐土。再说观物思理。“物”是指客观的存在,“理”是指蕴含其中的一般事理,乃至更高层次的哲理。“物”是可感可观的,“理”只有靠思考才能获得。王安石观褒禅山之景而得出做事必“尽吾志”,为学必“深思而慎取”的道理。三说观果思因。我们所观察的事物,常常只是因果“链条”中的一环,这一环是怎么来的,就得靠思考来推断。最后说说观难思解。学生在生活中总会遇到种种问题,需要思考怎么解决,长此以往,就会养成思考生活的习惯。

人生观的思考篇7

[关键词]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

“05方案”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它全面反映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05方案”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其中有一个环节不容忽视,那就是考试。考试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关节点,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尺度,是教学改革的显示器,甚至对于学生而言,考试已经不再是手段,而是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考试就是一个风向标,它决定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以及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通过考试革新可以更好贯彻“05方案”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05方案”的教学理念及考试要求

“05方案”以新的课程体系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特征和教学目的,其最大时亮点是形成了超越于以往的全新教学理念:引导性教育和问题式教育的理念,这是实施新课程方案必须要在观念上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所谓引导性教育理念,是一种以遵循教育对象思维规律、尊重理论体系内在特点为基础,以启发式教育为主要方式,以诱导受教育者认同相应理论、观点、思想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观念和原则。从教育目标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往完成这样的任务主要是单纯依靠课堂上强制性的灌输来实现的,在一个封闭的、社会变迁缓慢的结构中,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而在一个开放的、变革的社会中,这种方法就显得不合时宜了,特别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态势基本形成,如果继续沿用灌输的教育方式,只能导致学生的反感和拒斥,无法实现教学目标。通过引导性教育,详细讲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对中国现实的指导作用,在和其他理论体系的比较过程中使学生逐渐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所谓问题式教育理念,是一种以研究、发现、解决受教育者实际思想问题并满足其理论需要为基本出发点的教学观念与原则。在“05方案”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表述非常明确,即“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提高判断、观察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坚持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05方案”的立足点就是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其课程设置的特点就是“淡化体系意识,强化问题意识”,将原来细化的学科综合起来,通过综合学科的优势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的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不再拘泥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通过专题式教学,把重点放在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在教学中运用理论分析问题,教学完成后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的目的,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更新必然体现在考试的方式上,“05方案”中关于考试的阐述是原则性的,大概指明考试的基本方向,即“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它大致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第一,传统的考试方法必须要改革和完善;第二,考试方式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第三,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思”和“行”。尽管“05方案”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具体的、细致的、可操作的考试模式,但它却为考试方式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它鼓励考试方式的创新,使之与整个课程改革相适应。事实上,自“05方案”施行后,许多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在考试方式的革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初见成效。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考试模式的检讨

所谓传统考试模式是指用整齐划一的卷面(开卷或闭卷)考试方式来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成绩。这种状况在当前的一些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学校还很严重。这表明,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在考试上依然沿用原有的模式,使“05方案”实行效果大打折扣。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传统的惯性使然,人们已经习惯于旧的做法,要想对它进行变革自然会遭到抵制,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希望用原来的方法来应对新的变化,用旧瓶装新酒,被动地应付课程改革;二是缺乏改革创新精神,有些高校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因循守旧,思想僵化,抱残守缺,裹足不前,不思进取,成为考试模式革新的绊脚石;三是一些高校的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为只要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就万事大吉了,至于如何展开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手段、增加教学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培训以及怎样进行课程考核等问题,则不甚了了,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当然,卷面考试也并非一无是处,这种考试要求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它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区分,即依据分数来把学生分为好、中、差,而且它之所以受到青睐就在于它是一种简捷、明了且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是检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问题是,卷面考试的优越性并不能说明它就适合改革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本身弊端就很多。

1 整齐划一的考试方式是对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扼杀和钳制。这种考试方式也被称为统考,在考试方式上,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实行统一的开卷或闭卷考试;在考试内容上,属于规范性命题,每题必答;在成绩的评判上,以统一的参考答案来衡量学生的成绩。这种考试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视人的思维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人其思维是不一样的。思维的差异也使人们在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上产生不一致。不同的教师讲授同一门课,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其讲授的内容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同样的道理,对于学生而言,即使是同一个教师教同一个班级,因为班级中存在着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接受也必然是不同的。可以说,没有这些差异,就没有真正对学生起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 卷面考试的试题结构上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以某校为例,自2005年以来,每个学期末都实行统一的开卷考试,试题类型变化不大,主要有这样几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占20%~40%)、判断题(20%)、名词解释(20%)、辨析题(10%)、简答题(20%~30%)、论述题(3096)。其中,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能力试题主要是辨析题和论述题,在试卷中的权重大约是40%,而60%的试题是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出现一个怪现象,即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来达到闭卷考试的目的,换汤不换药。结果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也没有获得。

3 传统的考试模式实行考试和教学两者分离,学生重考试而轻学习。尤其有些学校实行所谓的教考分离制度,教师讲授的内容和考试的内容没有关联,导致学生平时学习自由散漫,上课不听,平常也不阅读书本,迟到旷课现象时有发生,到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靠短时突击应付。如果是闭卷考试,则死记硬背;如果是开卷考试,则结果更差,有很多同学到考场上乱翻书,寻章摘句,四处找答案,以图蒙混过关。其弊端是,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被打破了,考试成为唯一值得重视的事情,教学成为无关紧要的陪衬,学生的知识、能力都无法得到提高,强行记住的知识或根本没有经过记忆的知识,考试之后很快就烟消云散,不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丝毫印记。长久下去,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定势思维,造成思想僵化,可能考试的分数上去了,但能力下降了或者根本就没有获得任何能力。

4 传统考试模式在评价标准上重知识、轻能力,它把学生考试获得的分数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之间划等号,评价标准呈现单一化、片面化和负面化的趋势,是典型的“一卷定终身”式的评价。学生卷面考试成绩好,并不必然表示其思想政治品德就高尚,它们之间不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有些同学分数很高,但个人品德、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却很低下。而这种重分数、轻能力的做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不是要学生把握更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比知识教育更重要。

总之,传统的考试模式违背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扭曲了思想政治课的本质,造成学生认知和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容易引起学生的人格分裂。传统考试模式的不科学,其结果必然是考试效果和教学实效性之间的分离,对传统考试模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改革的新思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改革需要新思维,要敢于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打破传统的束缚,建立起系统的、过程的、复合式的、动态的考试体系,综合运用平时和期末、课内和课外、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等多样化的衡量指标,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师生双方的互动,尽可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真实的情况。

1 更新考试理念,考试理念的更新是考试模式变革中的首要环节,是考试模式革新的重中之重。因为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这些理念包括;考试要以人为本。坚持为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服务;考试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它不是目的;考试也不是只有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它还有其他的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与其他学科的考试是不一样的,不是单纯的知识考试,它有其特殊性;统一考试不是唯一的选项;考试权力应该下放给任课教师,教师不仅拥有授课的权利,还应该拥有考试的权力,考什么、怎样考要由教师来决定,这是一种学术权力,而这种权力是不容剥夺和侵犯的。这些考试理念实际上既不复杂也不深奥,有些属于老生常谈,是一些基本常识,但偏偏有些人就是不懂这些道理或者就是懂也不愿意去做,仍死抱着传统考试方式不放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改革停滞不前、举步维艰,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当前改革最大的障碍。

2 建立起复合性的、过程性的考试指标评价体系,就是将考试看成是一个过程,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评价指标大致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平时成绩占10%,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方面予以评分;口试成绩占20%,教师在课前布置一些有争议问题,结合个人实际、社会实际、国内外重大时事、课堂作业和主题演讲,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评析,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有一次发言机会,时间控制在3~5分钟,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及口头表达能力予以评分;期中考试占20%,可以用开卷或闭卷的形式,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作业占20%,要求学生每个学期必须要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如调查、访问、参观,写出实践报告,考核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占30%,可以采用开卷或闭卷的形式,最好与期中考试采取的形式错开,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着重考察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掌握知识的牢固度。这一考试模式就是把过去一次性的评价分解为多次考核,变单一的考核为多元的考核,把结果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既保留了传统考试中的合理因素,同时又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运用多指标的评价形成学生的耦合成绩,与传统的“一卷制”相比要合理得多。

3 考试新模式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我们可以将复合性的、过程性的考试评价指标体系看作是一个新模式,这个新模式赋予任课教师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融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于一体,在评价机制上有一定的伸缩空间,这主要是为了照顾到学生的主体差异性,而在这个新模式的操作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可能产生的一些问题。其一,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观点在当代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考试新模式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绝不允许背离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考试改革就彻底失败了。其二,考试过程中要兼顾知识和能力,但更偏重能力,在题型的设计上要有创新,要关注理论前沿问题、把握时代脉搏、理论联系实际,如理论热点评析、材料(案例)分析、联系实际论述、半命题作文等,用这些题型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创新的能力。其三,对学生关于开放性题目的回答上,不能求全责备,要求学生的答案面面俱到,应当注意发现学生的思维亮点和创造性的见解,只要其回答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就可以给高分。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一些比较偏激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要宽容,教师要通过对话、沟通、辩论等方式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其四,这种考试模式虽然对学生而言可能是更加公正和合理了,但对教师来说,则意味着工作量的大幅度增加,多次考试的阅卷评分、作业题目选择和批改、口试的组织和实施、考试题目的设计等诸多工作量,会给教师很大的压力。为此需要学校领导和各个职能部门能体察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辛苦,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对教师的额外劳动给予补偿,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人生观的思考篇8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课部,湖南益阳,413000)

[摘要] 评价体系是思想政治课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教学模式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强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的探索,立足医学生全面素质考评,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人格为重点,将医学生从传统的考试方式中解放出来,初步构建包括理论考核评价、行为道德评价、课堂实践评价和社会实践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思想政治课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的导向和杠杆作用。通过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改革带动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活跃医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涌现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医学生;创新人格;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80-03

[收稿日期] 2014-09-23;[修回日期] 2014-11-05

[基金项目]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的教学模式研究”(13C30)

[作者简介] 汪慧英(1980-),女,湖南益阳人,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是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新形势下,面对当代医学生需求多元化的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高度充分认识改革评价体系的重要性[1]。加强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的探索,既可以深化思想政治课对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的认识,又能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提高思想政治课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的预见性、针对性与实效性。以往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形式僵化、内容单一、标准不统一、目标不明确,更多的是注重对医学生书本知识的评价,考核结果往往只能说明医学生的记忆力和一般性再现能力,根本无法考核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创新性、个性发展及思想、政治、品德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忽视了对医学生创新人格与实践能力的评价。因此,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实现思想政治课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的教育目标,促进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科学化,促进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一、理论考核评价

为实现思想政治课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目标,我们对思想政治课理论知识的评价,要把核心放在医学生创新性的评价,由原来分数第一,变为创新第一;由原来的整齐划一标准评价变为动态化评价、多元化评价、创新性评价。理论考核评价不仅要包括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原理,而且要包括应用性知识,特别强调注重评价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理解和应用。

首先,创新考核评价命题形式。思想政治课程相比于医学专业课程而言,更加注重培养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较高的人文修养,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从而培养医学生的创新人格。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考核采取题库组卷系统,题型基本固定,编制标准化试题,实行闭卷考试。被教材束缚的试卷、机械化的标准答案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扼杀了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因此也就不能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人格[2]。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压缩客观题的比例,增加主观试题数量。传统的笔试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全部抛弃,客观题可以考察医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能完全放弃,但要减少比例。以前我校思想政治课考核试题中设有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客观题占到80分,最近五年,逐步改革命题形式,减少客观题的比例,现在只设有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客观题型共占30分。同时,增加辨析题、案例分析题、综合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的比例,通过这些灵活的考核题目,考核他们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现从以知识点为主的标准化、规范化命题向以创新能力为主的多样化命题转变,从而避免临时突击背诵就能够获取高分的情况。同时命题还可以实现由教师命题向学生自命题转换,考察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创新考核评价命题内容。以创新能力和思想、政治、道德行为素质考核为重点,对考核内容进行全面改革。第一,命题不限定在课堂讲授和课本上的内容,适当拓展内容。除评价医学生对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外,还要评价医学生分析社会热点、国际国内焦点问题、剖析社会现象的能力。第二,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及所开设的课程之间理论知识联系紧密和相互融合的特点,使考试内容打破课程之间的领域,注意课程之间的协调和渗透,特别注意联系与医学相关的热点问题,评价学科知识的触类旁通和对知识体系的系统把握。第三,突出对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结合医学生的专业,选择以材料分析题为主的考试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紧扣时代的脉搏,挖掘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重点考核并锻炼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获取新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人格的现状。

二、行为道德评价

思想政治课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我们必须对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政治态度、思想修养、学习态度、法纪观念、集体主义观念等行为道德进行评价。行为道德评价不是以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进行评价,要突出学生主体性,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评价氛围,实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真正为促进学生良好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形成的促进因素。

首先,开展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德育评价中的主要方式之一,医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医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思想、能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医学生发展需要来自外部的鞭策和鼓励,同样也需要来自内部的深思和评价。开展医学生自我评价能够充分发挥医学生的主观自觉性,帮助医学生认识自己近期情况,并找出差距,促使医学生逐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不断提高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教育能力,形成自力更生、不断创新的人格特征。医学生自我评价可以设计如下考核题目:作为一名医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医学生如何培养医德?医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等等。

其次,开展医学生互评。医学生互评是指医学生所在小组的组长或组长所在班级的学习委员对医学生在思想政治课过程中创新人格的表现做出评价。医学生互评可以针对同学日常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热心公益事业,生活作风,爱护公物,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情况做出评价;可以针对同学的责任使命意识、服务奉献意识、乐观进取意识、开放务实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宽容爱心意识等创新人格情况做出评价[4]。通过学生互评,医学生可以学会公平公正地评价他人,培养责任意识、批判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医学生相互学习、团结合作,建立良好的生生互动关系。

第三,开展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是指教师作为主体对医学生进行的评价。这种行为道德评价的教师往往是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辅导员)主要针对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参加各项集体活动表现情况,医学生综合素质等做出评价。班主任(辅导员)评价一般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可信度较高且具有权威性。教师评价要注意班主任(辅导员)与医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相互了解,赢得师生间的尊重与信任,要关心医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可和心理感想,要帮助医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促进其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三、课堂实践评价

课堂实践评价可以由任课教师灵活开展。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多的是要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医学生创新人格的评价。在教学中,更多地去指导医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医学生应付考试的思想。为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将医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为评价体系的重点区域,在医学生的考核评价中记录每一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医学生课堂的出勤情况、发言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平时作业等多种教学要素实行“全要素”评价。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前可以分配任务,针对任务完成情况同学相互之间进行评价;课程中可以设计特殊的教学环节,譬如时事讲坛、辩论、演讲以及课堂讨论,了解医学生创新人格情况并给出相应的评价分数。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把教学环节分化,教师除了自己备课、讲授以外,根据教学内容拟定阅读书目、辩论选题、演讲题目、讨论题目等,以寝室为单位在寝室长的带领下进行选题研究,自主完成拟定学习任务。根据合作研究的主动性、自觉性情况,由寝室长对寝室成员学习情况打出分值。根据选题研究,有计划地安排寝室代表做选题研究汇报发言,分享选题研究成果,并由班委会对各个寝室长的表现做出量化评定并打分。这样让课堂的评价既全面真实,又激励医学生培养创新人格。

四、社会实践评价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评价这一“指挥棒”引导医学生有目的地对社会生活广泛参与和体验,培养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医学生参观敬老院、福利院并参加志愿服务;深入社区、街道、乡村等开展义诊咨询、健康体检、卫生知识宣传等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假期安排学生深入家乡的乡镇、社区做实践调查,了解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并撰写调查报告。通过对这些活动进行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医学生创新人格得以培养。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既要客观公正地对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实践选题的价值、实践态度、实践交流情况、实践参与积极性、实践收获、团队协作等予以过程性考核,又要依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的质量、实践成果总结、实践手册填写的完整程度以及过程性评价的结果等开展终结性综合评价[5]。

总之,立足医学生的理论知识、行为道德、实践能力等整体素质考评,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人格为重点,构建符合时展要求的多维度、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有利于活跃医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创新医学人才的涌现。

参考文献:

[1] 曾云燕.创新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15):144-146.

[2] 周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制度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8):42-44.

[3] 王立夫.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90-93.

[4] 汪慧英,等.论以思想政治课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的目标体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7):33-35.

[5] 唐文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质量监控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建构[J].高教论坛,2010(7):92-94.

上一篇:健康数字教育范文 下一篇:贸易融资行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