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农村水环境也存在着“边治理、边污染” 和地方政府监管乏力问题,究其根源是缺乏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内生机制,在中央政府投入大量精力、财力的同时,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却存在不同利益诉求和行为导向冲突,因而厘清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的主体博弈关系有助于突破此现实困境,形成良好的行动机制。本文利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三方博弈主体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演化具有多重复杂情景,在良好的演化情景下,只要农户参与治理的意愿高,地方政府最K将趋向于引导行动,企业也相应选择净化策略,三方实现共同治理,农村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显著改善;相反地,在不良演化情景下,即使农户愿意参与治理、或企业愿意采取净化策略,都无法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系统中其他主体的响应,系统将锁定于不良状态,最终造成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公地悲剧”;在一般情景下,通过调节各方策略的参数值,发现只要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起来致力于通过一系列引导和扶持策略保障农户从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中获得切实利益,可使系统跳出不良状态,形成三方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实例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只要政府和企业联合行动以切实保障农户的利益,就有利于促进农村水环境质量提升。据此提出促进三方共同参与、保障农户利益的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治理;演化博弈;三方主体
中图分类号C931;X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5-0017-10DOI:10.12062/cpre.20170332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1],是农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是全国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农民健康及农村生态可持续等方面[2]。近十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资源消耗、环境恶化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瓶颈,其中突出表现为农村人多水缺水脏的矛盾加剧,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农村生活污染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以及工业、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问题相互交织[3]。以2014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数据为例,在废水及其污染物排放指标下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中农业源排放量占比48%、氨氮排放总量中农业源排放量占比32%,可见农业源排放已从数量规模上成为我国农村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究其原因是缺乏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内生机制,在中央政府投入大量精力、财力的同时,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却没有形成农村水环境保护的共识,造成部分农村水污染控制工程“晒太阳”、农村水污染监测“盲区”等现象。如地方政府在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权衡中较多选择默许水污染行为、以获取地方经济利益和地方政府绩效最大化,且多年来将环保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忽视了农村区域,或者由于监管技术和成本的门槛造成地方政府监管乏力,当地农户为追逐短期经济收入通常选择使用可以带来高产的农药、化肥、随意处理畜禽粪便、排放生活污水,企业为节约生产成本往往选择无污染处理的“三废”排放。因此,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过程中,考虑多主体的利益驱动、决策依据以及主体间的交互作用,构建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共治的内生机制,是激发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关键举措。
1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水环境“边治理、边污染” 和地方政府监管乏力困境问题,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做出了深刻阐释:农村水环境资源通常隶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因此决定了农户和企业的消费行为(如水污染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外部性,从而有了“公地悲剧”[4],而农村水环境保护行为(如水污染治理)却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于是产生了“搭便车”问题,最终导致“囚徒困境”[5]。由此可见,农村水环境治理问题不仅是技术难题,更是复杂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和行为导向冲突作用下的现实困境[6],因此经典博弈论被广泛应用于揭示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行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杜焱强等应用不完全信息博弈论探讨了政府、企业、村民和村委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责任要求与行为关系,研究表明各方利益主体的策略、行为相互制约[7]。有鉴于此,Dungumaro[8]、Taylor[9-10]、曹海林[11]、于潇等[12]提出了要构建包括政府、市场、企业、农户、社会公众等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水环境网络治理新思路。但是,这些研究通常是建立在个体理性的前提假设之上的,对现实中农村水环境治理问题的信息不完备性、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决策有限理性特征、个体到群体行为的作用机制复杂性等特征的解释力不足,因而基于有限理性和群体行为分析的演化博弈理论越来越多地用于揭示环境治理问题中的复杂主体交互关系和行为,并涌现了一系列最新成果。杜建国等、金帅和杜建国等、张伟等分别建立了公众参与企业环境行为、政府与社会主体环保行为、政府与企业排污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情形下公众、企业、政府两两博弈的演化相位图和进化稳定策略[13-15]。潘峰等构建了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排污企业、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参与者的行为演化规律、演化稳定策略,得出了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策略的影响因素[16-17]。郑君君等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了环境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博弈过程及相关的利益冲突,并考虑了群体间存在信息交互时,监管部门采用舆情引导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演化特征[18]。钟锦构建了淮河流域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水污染控制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淮河流域上下游经济群体合作过程的演化稳定策略[19];Estalaki等将环境罚函数引入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伊朗北部的Zarjub河的水污染负荷分配[20]。值得一提的是,出于模型简练和分析方便等原因,上述研究的演化博弈均为两方博弈,而实质上环境保护(包括水环境治理)行为是多元利益主体共同作用的过程,仅靠两方利益主体的努力较难实现环境治理的目的。
4.1情景1:三方共同治理
由表1可知,若三方主体共同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即要求系统(I)的平衡点(1,1,1)是ESS,则必须满足条件〖LL〗⑤。由条件⑤中的第1个不等式we-wh-2pe+cg
为了更直观地分析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的渐进稳定
利用matlab仿真工具对上述演化博弈模型进行数值实验分析。计算表2中7个可能趋近稳定的平衡点的特征值,并依据ESS判定规则和表3稳定条件可知此时E2和E8是系统(I)的ESS,E1、E3是鞍点,E4、E13、E14是不稳定点。这表明,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无论地方政府最初是否实施引导策略、企业是否采取净化策略,只要农户愿意参与治理行动,此时三方主体将全部参与到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进而农村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显著改善,进入稳定和良性循环阶段。
4.2情景2:三方都不治理
同理,若三方主体都不参c治理农村水环境,即要求(0,0,0)是系统(I)的ESS,则必须满足条件①。由条件①可知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罚款可依据其引导治理的成本大小决策,企业是否参与治理的决策取决于其直接排污的额外收益、排污带来的负收益、净化成本的大小,而农户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可能受到参与治理的成本、治理带来的额外收益、举报企业的奖〖LL〗励以及不治理带来的负收益等因素的影响。
分别减小条件①中第三个不等式的参数Vsh、Vwh、(1-kh)bh的取值,增加ch的取值,分别调整为0.3、0、0、6,其它参数取值同情景1,利用matlab仿真工具对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的渐进稳定演化轨迹进行数值实验分析。计算表2中7个可能趋近稳定的平衡点的特征值,并依据ESS判定规则可知此时E1(0,0,0)是系统(I)的ESS,E2、E3、E8是鞍点,E4、E13、E14是不稳定点。
这表明,只要减小农户参与治理农村水环境的收益,农户不会选择治理环境的行为方式,进而最终影响企业选择直接排污的策略、地方政府选择不引导策略,即三方从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无利可图,此时系统必定演化至糟糕状态(x0,y0,z0),造成农村水环境质量恶化的后果,进入恶性循环阶段。
4.3情景3:三方以一定概率参与治理
该情景描述的社会场景是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三方均以一定概率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即存在(x*,y*,z*)的情形(见图1)。在该情景下系统(I)存在多种演化稳定策略,最终演化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类种群的初始状态及其相互激励、约束关系。为了清晰地验证在该情景下系统参数的变化影响三类种群的策略选择演化过程,即分析模型关键参数的灵敏度,现将参数取值为:cg=2、ce=1、ch=0.5、pe=60、we=4、wh=2.5、Vwh=3、Vse=2、Vsh=1、kebe=0.4、(1-kh)bh=0.8,采用数值实验方法,通过图形直观地分析政府引导治理的成本cg,企业排污面临的罚款pe、净化奖励we、净化成本ce、排污额外收益Vse以及污染负收益kebe,农户参与治理的成本ch、政府奖励wh、举报企业排污获得的额外奖励Vwh、额外环境收益为Vsh以及不参与治理的环境负收益(1-kh)bh等参数的变化对演化结果的影响。图1中横坐标代表各个自变量的取值,纵坐标代表各主体的参与概率,曲线表示各主体的策略演化过程。
由图1可知,降低地方政府引导治理的成本,可提高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积极性;相反地,提高地方政府对企业排污的罚款,且罚款力度要大大超出企业的治理成本,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同理可知,通过增加企业净化奖励、污染负收益,减小企业净化成本、排污额外收益,可促使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即x1,y1)。减小农户参与治理的成本、不参与治理的环境负收益,增大农户参与治理的政府奖励、举报企业排污获得的额外奖励以及额外环境收益,可促使农户积极参与到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来(即z1)。
5结论与建议
本文针对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有限理性的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的不同角色、策略和行动,构建了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三方博弈主体通过长期反复博弈、学习和调整策略,形成的最理想策略结果是:(地方政府引导,企业净化,农户参与治理)。通过单种群的均衡点稳定性分析、三种群共同组成的系统(I)的均衡点稳定性分析以及润州区水环境治理行动的案例分析,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单种群的均衡点稳定性除了与自身策略的影响因素相关,还受其他两类种群的策略选择影响;
(2)在系统(I)处于良好的情景下,只要农户参与治理的意愿高,地方政府最终将趋向于引导,企业也会积极参与到农村水环境治理中,农村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显著改善;相反地,在系统(I)处于不良的情景下,即使企业愿意采取净化策略积极参与治理,或农户愿意参与治理,但仍然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或系统其它参与者的响应,最终造成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公地悲剧”;一般情景下,研究各方策略的影响因素变化对演化结果的敏感度,发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行动方向一致,此时只要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起来致力于通过一系列引导和扶持策略保障农户从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中获得切实利益,依然可以形成三方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3)通^一系列引导和扶持策略保障农户从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中获得切实利益,有利于促进农村水环境质量提升。
以上结论较好地揭示和解释了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事件持续发生、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问题,关键就在于农户的水环境行为缺乏引导、监督和惩罚机制,造成其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的收益小于不参与的收益,最终形成农户不参与治理的行为。立足于上述分析和结论,本文建议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构建地方政府、企业、农户共同参与的网络治理模式,各主体之间通过监督、激励、举报、信息传递与公开、辅助管理、服务提供等方式相互关联,通过这一机制积极促进农户参与治理农村水环境。第一,创建多方共同治理的农村水环境监管信息平台,各方主体只有在该平台完成各自承担的信息任务后才能获得上级政府或地方政府的物质激励,其中,地方政府负责水环境信息公开、民意调查和水污染事件通报,企业提交环评报告和用水排水数据,农户举报企业与其他农户排污行为、地方政府不作为。第二,实施以保护水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绿色生产为导向,转变农业种植养殖方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更好地优化水资源利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将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有机粮食价格补贴、取消被举报及被披露有水污染行为的农户种粮补贴,引导农户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切实加强农村水资源保护;落实农业取用水资源税改革,对规定限额内的农业取用水免征水资源税、对取用污水处理回用水等非常规水源免征水资源税,提高农村水资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贵宝, 周怀东, 王东胜. 我国农村水环境及其恶化成因[J]. 中国水利, 2003(14):47-48.[ LI Guibao, ZHOU Huaidong, WANG Dongsheng. China’s rural water environment and its causes of deterioration [J].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2003 (14): 47-48.]
[2]郑慧, 赵永峰. 论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J]. 农业经济, 2016(3):67-68.[ZHENG Hui, ZHAO Yongfeng .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J].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6 (3): 67-68.]
[3]张维理, 武淑霞, 冀宏杰,等.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Ⅰ〖KG-0.8mm〗: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7):1008-1017.[ZHANG Weili, WU Shuxia, JI Hongjie, et al. Estimation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ituation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Ⅰ: estimation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ituation in China in the early 21 century [J].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2004, 37 (7): 1008-1017.]
[4]郑开元,李雪松. 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机制研究[J]. 生态经济,2012(3):162-165.[ZHENG Kaiyuan, LI Xuesong. Research on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mechanism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ublic goods [J]. Ecological economy, 2012(3):162-165.]
[5]ALONSO J, FERMANDEZ A, FORT H. Prisoners dilemma cellular automata revisited: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under environmental pressure [J]. Journal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theory & experiment, 2006, 6(6):P06013.
[6]沈费伟 刘祖云. 农村环境善治的逻辑重塑[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5):32-38.[SHEN Feiwei, LIU Zuyun. The 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26(5): 32-38.]
[7]杜焱强, 苏时鹏, 孙小霞. 农村水环境治理的非合作博弈均衡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5, 31(3):321-326.[DU Yanqiang, SU Shipeng, SUN Xiaoxia. A Non Cooperative Game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rural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J].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market, 2015, 31 (3): 321-326.]
[8]DUNGUMARO E W, MADULU N 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case of Tanzania [J]. Physics & chemistry of the earth parts A/B/C, 2003, 28(20):1009-1014.
[9]TAYLOR B M. Between argument and coercion: social coordination in 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0, 26(4):383-393.
[10]TAYLOR B M, LAWRENCE G A. Agripolitical organizations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representing farmer interests in regional partnership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 planning, 2012, 14(4):337-359.
[11]曹海林. 农村水环境保护:监管困境及新行动策略建构[J]. 社会科学研究,2010(6):113-118.[CAO Hailin. Rural wat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gulatory dilem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ction strategy [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10(6):113-118.]
[12]于潇,孙小霞,郑逸芳,等. 农村水环境网络治理思路分析[J]. 生态经济,2015(5):150-154.[YU Xiao, SUN Xiaoxia, ZHENG Yifang, et al. Analysis on network governance ideas of rural water environment [J]. Ecological economy, 2015(5):150-154.]
[13]杜建国, 王敏, 陈晓燕,等. 公众参与下的企业环境行为演化研究[J]. 运筹与管理, 2013, 22(1):244-251. [DU Jianguo, WANG Min, CHEN Xiaoyan, et al. Study on evolution of enterprise’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under public participation[J]. Operations research & management science, 2013,22(1):244-251.]
[14]金帅, 杜建国, 盛昭瀚. 区域环境保护行动的演化博弈分析[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5(12): 3107-3118.[JIN Shuai, DU Jianguo, SHENG Zhaohan. Evolutionary game analysis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gramme [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2015 (12): 3107-3118.]
[15]伟, 周根贵, 曹柬. 政府监管模式与企业污染排放演化博弈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S3):108-113.[ZHANG Wei, ZHOU Gengui, CAO Jian. The evolution game analysis of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model and enterprise pollution emissio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S3): 108-113.]
[16]潘峰,西宝,王琳. 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策略的演化博弈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6):97-102. [PAN Feng, XI Bao, WANG Lin. Evolutionary game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strateg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6):97-102.]
[17]潘峰,西宝,王琳. 基于演化博弈的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策略分析[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5(6):1393-1404.[PAN FENG, XI Bao, WANG Lin. Analysis of local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strategy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2015(6):1393-1404.]
[18]郑君君, 闫龙, 张好雨,等. 基于演化博弈和优化理论的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5, 23(8):168-176.[ZHENG Junjun, YAN Long, ZHANG Haoyu, et 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group event handling mechanism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and optimization theory [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15, 23 (8): 168-176.]
[19]钟锦. 基于演化博弈的淮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08.[ZHONG Jin. Study o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of Huaihe River Basin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D]. Hefei: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
[20]ESTALAKI S M, ABEDELMDOUST A, KERACHIAN R.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penalty functions for river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application of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5, 73(8):4201-4213.
[21]福集, 黄江玲. 三方博弈视角下政府应对网络推手的对策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3(11):18-21.[CHEN Fuji, HUANG Jiangling. The strategy of managing Netcheaters based on Threeside Game[J].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3(11):18-21.]
[22]刘连光, 刘鸿熹, 刘自发,等. 新能源接入下风火网三方非对称进化博弈分析[J].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5(12):1297-1303.[LIU Lianguang, LIU Hongxi, LIU Zifa, et al. Analysis of tripartite asymmetric evolutionary game among wind power enterprises, thermal power enterprises and power grid enterprises under new energy resources integrated [J]. Science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12):1297-1303.]
作者简介:许玲燕,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水资源管理、管理系统工程。Email:。
>> 社会资本、制度环境与环境治理绩效 农村环境社区治理模式初探 社会资本与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浅谈社会资本与创新的研究综述 社会资本和关系视角下农村社区治理绩效问题研究 农村社会资本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机制 浅析社会资本理论与中国乡村社会治理 认知性社会资本、结构性社会资本构建与城市基层治理 体育与社会资本研究述评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的研究路径分析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的研究路径分析 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公共品农民合作供给模式研究 创新农村环境治理新路子 认知性社会资本与城市社区治理绩效:基于杭州的实证研究 城市治理视野下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研究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公司和谐治理研究 社会资本视域下的社区治理研究 社会资本、社区建设与有效治理 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投入的创新模式研究 当前农村环境治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如无特殊说明,本文所用数据均来源于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及整理。
(4)国土资源部.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 http:///xwtzgg/jrgengxin/123194.htm.
(5)详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jgjs/.
(6)新华网. 我国正式向农村垃圾宣战. http:///politics/2015-11/13/c_1117139545.htm.
参考文献:
[1]Arthur Cecil Pigou.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M]. London: Macmillan Press,1920.
[2]R. H.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1-44.
[3]Ostrom E.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余克弟,刘红梅.农村环境治理的路径选择:合作治理与政府环境问责[J].求实,2011,(12):105-107.
[5]郑开元,李雪松.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3):162-165.
[6]李丽丽,李文秀,栾胜基.中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探索及实践研究[J].生态经济,2013,(11):166-169.
[7]Putnam, R., Leonardi R and Naetti, R.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8]宋言奇.社会资本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J].人文杂志,2010,(1):163-169.
[9]王春荣,韩喜平,张俊哲.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会资本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217-219.
[10]张俊哲,王春荣.论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创新[J].社会科学战线,2012,(3):232-234.
[11]赵雪雁.村域社会资本与环境影响的关系――基于甘肃省村域调查数据[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8):1318-1327.
[12]颜廷武,何可,张俊飚.社会资本对农民环保投资意愿的影响分析――来自湖北农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158-164.
摘要:漳卫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分析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从水资源系统的角度,分析水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德州市;漳卫南运河;水环境;对策
漳卫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河流域五大水系之一,由漳河、卫河、卫运河、南运河及漳卫新河组成,河长932km,流域面积37700km2。流域多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08.4mm。漳卫南运河流域为重要粮棉产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类,经济作物有棉花、大豆、花生等。流域内工业发展迅速,主要工业有电力、钢铁、纺织及各种化工产业。
一、研究区水资源概况
漳卫南运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40m3,污染严重、运河断流、水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匮乏等水少、水脏等水环境问题十分突出[1,2]。漳卫南运河在德州市境内的流域面积最为广泛,德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5.36亿m3,地下水资源量9.9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0%。由于近年来水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加之降水资源呈递减趋势,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4]。
二、漳卫南运河德州段水环境问题
1.河流干枯断流,功能退化
漳卫南运河德州段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大面积河床荒芜沙化,河道淤积,功能退化。四女寺枢纽以下自1965年断流以来,断流天数在300天以上的达14年;南运河已经处于断流状态,河道下游已被开垦为农田菜地,而上游河道内冬季干枯无水,夏季则蓄水成为一塘浮萍。早先的繁华运河航道现今落寞萧条,船闸等各种装备都成了废弃物。
2.地下水超采严重
德州市现已形成中心静水位埋深达19.0m,区域范围达1850km2的漏斗区,在一些地区,由于地下水资源的超采地下水开采深度达500m,有的地方甚至达到900m深。沿河地下水(生活水井,农灌井)的调查监测表明,漳卫南运河沿河2km区域内浅层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5]。
3.水质恶化
该区域污染源主要有来自漳卫南运河上游的污水、城镇工业和生活废水和农业化肥、农药污染[6]。根据2007年水质调查结果,漳卫南运河除漳河外水质均为劣Ⅴ类。卫运河四女寺和漳卫新河吴桥河段的COD的最大超标倍数分别达到11.9,44.5,氨氮的最大超标倍数达到16.5,21.2,挥发酚的最大超标倍数达到18.0,38.6,属于严重的有机污染类型。
4.河道底质污染
德州市内主要河流水质均已超过农灌用水的标准,而其中有机污染物和挥发酚超标尤为突出。河道中底质主要污染物是有机质、铜、锌、镉和汞。漳卫南运河四女寺下游岔河段就属于比较明显的河道底质污染。
5.水浪费严重
农业是用水大户,全市年供水量80%以上是用于农业灌溉。但是大部分灌区为老灌区,管理落后,设施、渠道老化,又都采用传统土渠输水,大水漫灌方式,节水灌溉方式推广困难,水资源浪费严重,有较大的节水空间。
三、对策与措施
1.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型社会
要运用各种途径,包括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水资源紧缺状况,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采取适当提高水价并对农业灌溉用水和家庭困难用水户的用水进行补贴的办法,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采取限量供水,超限加价的办法,强化节水措施;推广节水器具,减少水浪费现象。
2.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走水务一体化道路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实现依法治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有效途径。围绕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水利工程设施的保护,对水资源开发、输配、节约、保护、治理实行“一条龙”式管理,让有限水资源在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良性循环,有效地遏制水环境恶化问题。
3.建立完善的水环境保护政策制度
要治理好水污染问题,法律制度是保障,是手段。应开展流域污染治理政策法律和经济措施研究,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步伐,尽快制定重点水生态保护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条例,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综合决策机制。以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符合生态承载力的社会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环境和水资源协调发展。
4.加强污染物治理
漳卫南运河流域内水污染以工业污染为主,其中化工、造纸、煤矿、炼钢、火电等行业占工业排污总量的85-98%。因此,必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从源头上遏制水污染。当前漳卫南运河污水处理能力6.27亿t/a,而排污总量约10.38亿t/a。此外,漳卫南运河流域内县级城市还没有建设1座污水处理厂。因此,必须加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5.遏制地下水超采
对城区深层地下水超采区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停采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并利用丰水年份的地表径流和黄河丰水期的来水量,对深层地下水进行回灌,以提高地下水位,遏制地面下沉。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浅层地下水漏斗区,要大力发展大田喷灌,果树滴灌,大棚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逐步达到采补平衡。
6.兴建蓄水工程,提高调蓄能力
德州市内低洼地较多,可通过兴建蓄水工程解决德州市水资源分布上的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在丰水期积蓄水量,在枯水期计划用水;并充分利用客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紧缺;同时在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后发挥供水区域优势,促进水环境的改善。
7.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水生态环境改善
充分发挥流域内水库闸坝等水工程的作用,优化流域内水资源的配置,保证河流的生态水量,提高流域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开展漳卫南运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环境容量研究,重视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计划所产生的生态影响。
结语
促进人与水的和谐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水环境治理保护工作的终极目标。漳卫南运河的水污染是流域性污染,需从漳卫南运河重点污染源治理入手,建立水环境治理的综合措施,保护水环境,治理水污染,减少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本区域水环境治理保护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翟学军.节约保护水资源促进漳卫南运河的可持续发展[J].海河水利.2009.2
[2] 庞爱萍,李春晖.漳卫南运河水资源与水环境存在问题及管理对策[J].海河水利.2008.3
[3] 吕其英,宰维东,付静.德州市水环境状况综述[J].海河水利.2009.2
[4] 潘立云,王玉珏,谢营.德州市水资源特点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9.3
[5] 于伟东. 漳卫南运河流域水污染趋势与控制[J].水资源保护.2008.4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水质评价;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169-01
一、水环境质量评价的作用及分类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进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水环境质量评价可以了解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趋势及其变化规律,制定综合防治措施与方案;可以了解和掌握影响本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和主要污染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环境质量的污染源治理方案和综合防治规划与计划;可以为制定国家或地方的环境标准、法规、条例细则等提供科学依据等。
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大致上可将水环境质量评价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按照时间可分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预断评价;
2.按照区域类型可分为城市、区域或流域、景区等;
3.按照环境的专业用途又可分为饮用水、灌溉水、渔业用水等质量评价。
二、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一)污染指数评价法
1.原理及分类。将对水体实际监测数据与评价标准作为分指数,然后将其通过数学运算得到总体污染指数,并将该指数作为水体污染程度评价标准,并作为评价不同河流或同一河流不同时期水质评价尺度,该种方法只适于对水体进行定量描述,其可基本反应污染性质及污染程度。
依据对分指数的处理不同,指数法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指数形式,主要有豪顿(Hoaon)水质指数、布朗(Brown)水质指数、普拉特(Prati)水质指数、尼梅罗(Nemerow)指数、罗斯(Ross)水质指数、黄浦江污染指数(A)等。
2.特点。一般而言,综合指数法具有下述缺点:(1)综合指数法将环境质量硬性分记,没有考虑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模糊性。环境本身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级别划分与标准确定都具有模糊性;(2)综合指数法没有考虑到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灰色性。
应该看到,综合指数法也有无可比拟的优点:(1)它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整合海量的环境特征性信息,并以一个简单的数值来反映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2)只要选择并固定了合适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就可以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时空上的比较,而且这种比较是依据数值大小、结论明确的计算结果来进行的。
(二)模糊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它建立在模糊集合基础上,从多个指标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判,它把被评判事物的变化区间做出划分,模糊综合评判可以做到定性和定量因素相结合,扩大信息量,使评价数度得以提高,评价结论可信。
1.模糊评价法原理。模糊综合评判法是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或主要因素,对其所做的综合评价。应用模糊数学进行水质评价时,对一个断面只需要一个由P项因子指标组成的实测样本,由实测值建立各因子指标对各级标准的隶属度集。
2.特点。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最显著特点是:一、相互比较。以最优的评价因素值为基准,其评价值为1;其余欠优的评价因素依据欠优的程度得到响应的评价值。二、可以依据各类评价因素的特征,确定评价值与评价因素值之间的函数关系。
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由于在模糊综合评价中,一般采用线性加权平均模型得到评判集,使评判结果易出现失真、失效、均化、跳跃等现象,存在水质类别判断不准确或者结果不可比的问题,而且评价过程复杂,可操作性差。
(三)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水质评价,首先将水质标准作为“学习样本”,经过自适应、自组织的多次训练后,网络具有了对学习样本的记忆联想能力,然后将实测资料输入网络系统,由已掌握知识信息的网络对它们进行评价。
人工神经网络用于水质评价有下述优点:1.可允许有大量供调节参数;2.运算速度快;3.具有全息联想功能;4.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和容错能力。缺点:对于协同性较差的样本,评价结果易出现均化现象。
三、结语
随着目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以上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也会不断得到完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及时了解前沿科学并将其扩展。
关键词:水环境修复;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
水环境是流域内储存、传输和提供水资源的水体,是水生生物生存与繁衍的空间,也是各种污染物的最终归宿。根据水的地理位置,将流域中的水环境分为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地表水环境指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沼泽、冰川等以暴露在地面的水为主的水域;地下水环境指泉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等存在于包气带以下底层空隙的水域[1]。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水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世界水资源委员会指出,全世界有50%以上的水域已被污染,水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我国水环境受损也比较严重,超过60% 的河流、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
水环境修复,就是利用生态系统原理,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水体质量,修复生态系统结构,使流域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和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3-5]。
随着水环境恢复理论地不断完善和深入,近年来水环境恢复研究发展较快。美国有关受损水环境的修复研究,自1970 年起由clean lake program(clp)组织实施,投入经费逐年增加[6]。欧洲一些国家也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水环境治理和修复工作。如荷兰在1990 年对aldefeane 地区水环境进行修复,成效显著[7]。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开始了对水环境恢复的研究工作,并在巢湖、太湖等不同地区开展了水环境恢复的研究与实践[8-10],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为了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切实可行的技术对受损水环境进行修复,成为了环境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水环境修复的对象不仅包括水体,还有水体相关的生物地理环境。而不同的水域形式,因其物理环境、化学环境以及生物环境的不同,需要不同的修复技术体系。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环境,本文将从这3个方面,综述其最新的水环境修复技术,为水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提供基础。
1 河流修复技术
河流修复是指使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未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且能够自我维持动态均衡的复杂过程[11]。河流修复技术多种多样,①物理技术:河道引水技术、生态防渗技术、底泥疏浚与物理覆盖技术、人工增氧技术等[12-15];②化学技术:投加絮凝剂促进污染物沉淀、加石灰脱氮、投加化学药剂除藻、调节ph值对重金属进行化学固定、原位化学反应技术等[16];③生物-生态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水生动植物修复技术[17-19]、人工湿地技术以及多自然型河流构建技术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以下方法:河道引水技术、原位化学反应技术和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1.1 河道引水技术
河道引水技术是指引进外部清洁水源来改善河道水质[20],在水源允许的情况下,引进外部清洁的水源,增加河水水量,不仅可以人为地缩短水在河道中的停留时间,增加浮游植物的生物量[21],使污染河水不易黑臭,同时水体复氧量也会增加,提高河道自净能力。利用调水改善河道水质是一种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的处理工程。
1.2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水生植物在水环境修复中的作用方式主要包括物理过程、吸收作用、协同作用和化感作用[22]。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利用水生植物及其共生的微环境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并恢复永生生态系统[16]。水生物修复技术的核心是将植物漂浮种植到水面上,利用植物生长从水体中吸收利用大量污染物[23]。生物浮床是其典型的技术应用之一。
1.3 原位化学反应技术
原位化学反应技术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和生物反应(氧化、还原、吸附、沉淀、有机金属络合等),在受污染的地点,原地使重金属离子固定下来的方法。常用的物质包括石灰[ca(oh)2]、灰烬(koh)硫化钠na2s)等。此外,化学氧化可以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毒或者毒性比较小的化合物,常用的氧化剂为二氧化氯、次氯酸钠或者次氯酸钙和臭氧等[3]。
2 湖泊水库修复技术
湖泊水库水质恶化主要有2 个原因:一是外界输人的大量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二是内
源性负荷。因此湖泊水库修复可从外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和内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2方面展开。外源性污染物的控制技术主要有:清洁生产、退耕还林、改变消费模式[4]、废水集中处理技术[3]等;内源性污染物的控制技术主要有稀释和冲刷、底泥疏浚和覆盖、水力调度技术、气体抽提技术、空气吹脱技术、投加石灰法、水生植物修复技术、生物调控技术、生物膜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仿生植物净化技术、土地处理技术、深水曝气技术等[3]。外源性污染物控制技术中清洁生产是一项有效技术,内源性污染物控制技术中底泥疏浚是修复湖泊水库的一项有效技术,这不同于河流的修复。
2.1 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通过原材料和能源的调整替代、工艺技术的改进、设备装备的改进、过程控制的改进、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产品的调整变更等措施,达到污染物的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减少或者避免生产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的技术[24]。清洁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源头控制、过程减排和末端循环3类技术。源头削减应尽量采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和原材料;过程减量应尽量采用消耗少、效率高、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和设备;末端循环时对必须排放的污染物,采用回收、循环利用技术,回收其中有利用价值的资源。清洁生产可以产生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使得汇入湖泊水库中的外源性污染物浓度大大减少,达到修复的目的。 2.2 底泥疏浚
底泥是湖泊水库中的内污染源,有大量的污染物质积累在底泥中,包括营养盐、难降解的有毒有害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3]。底泥中的有害物质释放到水体中会使水质急剧恶化。底泥疏浚可以彻底去除其中的有害物质。一般有2 种形式的疏挖,一种是把水抽干,然后用推土机和刮泥机进行疏挖,另一种是采用带水作业。第1 种方法存在一定的技术限制,第2 种方法应用性更强。带水疏挖可以采用机械式疏挖,也可以采用水力式疏挖。疏浚技术主要包括确定疏挖底泥体积、选择挖泥机、计算压头和功率、设计底泥堆放场以及底泥利用几个部分。疏浚时应注意防止底泥泛起以及底泥的合理处置,避免二次污染。欧洲多国均采用过该技术对湖泊水库进行修复,并且效果显著。例如瑞典的trummen 湖,清除表层1 m 厚的底泥后,水深增加1.1~1.7 m,tp 浓度迅速下降,这种状态维持了18 年[25]。
3 地下水修复技术
地下水具有多种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下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因此,对受污染的地下水环境修复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修复技术的研究已引起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6]。
根据其主要工作原理地下水修复技术可大致归并为4 类,即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和复合技术[27]。物理技术包括水动力控制法、流线控制法、屏蔽法、被动收集法、水力破裂处理法等[27];化学技术包括有机粘土法[28]和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29];生物技术包括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例如bs 技术,和异位生物修复技术例如堆肥式处理法、预制床法、厌氧处理法、生物反应器法等;复合技术包括渗透性反应屏法、抽出处理法、注气~土壤气相抽提(sev)法[27]。复合法修复技术兼有以上2 种或多种技术属性,例如抽出处理法同时使用了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综合各种技术有点,在修复地下水时更加有效。抽出处理技术,简称b&t 技术,是最常规的污染地下水治理方法。该方法采用水泵将含水层中地下水面附近的地下水抽取出来,把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带回地表,然后在地面用地面污水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净化处理,最后将处理好的水重新注入地下或排入地表水体,以防止地面沉降,或海水人侵,并且可以加速地下水的循环流动。地面污水处理技术方法很多,最常用的包括以下7 种:沉淀、膜分离、交换树脂、活性炭吸附、空气吹脱、化学氧化和生物降解[30]。由于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各异,p&t 技术只对有机污染物中的轻非水相液体去除效果很明显,而对于重非水相液体来说,治理耗时长而且效果不明显[27]。
参考文献:
[1]姬鹏程,孙长学.流域水污染防治体制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廖文根,杜强,谭洪武等.水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水利,2006,17(563):61-63.
[3]李明传.水环境生态
复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水利,2007(1):25-27.
[4]张锡辉.水环境修复工程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5]司全印,冉新权,周孝德等.区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6]张维昊,张锡辉.内陆水环境修复技术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1):811-816.
[7]claassen t,maasdam r.restoraton of the broads area alde leanen,the netherlands measures and results[j].wat sci tech,1995,3l(8):229-233.
[8]hu weiping,zhai shuijing,zhu zecong,et al.impacts f the yangtze river water transfer on the restoration of lake taihu[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8,34(1):30-49.
[9]zhang shuqing,liu panwei.strategy of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in taihu lake and its effects analysis[j].journal of great lakes research,2010,36(1):150-158.
[10]zhai shuijing,hu weiping,zhu zecong.ecological impacts of water transfers on lake taihu from the yangtze river,china [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0,36(4):406-420.
[11]martin r,perrow a j.handbook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the united kingd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2]陈亚宁,李卫红,陈亚鹏等.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输水的生态响应与生态修复[j].干旱区研究,2006,23(4):521-530.
[13]侯俊.生态型河道构建原理及应用技术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14]钟萍,李丽,李静媚等.河流污染底泥的生态修复[j].生态科学,2007,26(2):181-185.
[15]刘晓海,高云涛,陈建国等.人工曝气技术在河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云南环境科学,2006,25(1):44-46. [16]汪雯,黄岁棵,张胜红等.海河流域平原河流生态修复模式研究i—修复模式[j].水利水电技术,2009,40(4):14-21.
[17]pokorny j,kvet j,onodak j p.functioning of the plant component in densely stoked fish ponds [j].bulletin of ecology,1990,21(3):44-48.
[18]scheffer m,berg m,breuklaar a,et al.vegetated areas with clear water in turbid shallow lakes [j].aquatic botany,1994,49:193-196.
[19]kivaisi a k.the potential for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reus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review[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1,16:545-560.
[20]彭喜花,于鹄鹏.城市河道水体修复技术综述[j].水资源研究,2011,32(2):25-28.
[21]marten s.the effect of aquatic vegetation on turbidity.how important are the filter feeders[j].hydrobiologia,1999(408):307-316.
[22]徐洪文,卢妍.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413-416.
[23]webb a a,erskine w d.a practical scientific approach to riparian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in australi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68:329-341.
[24]段宁,但智钢,王?.清洁生产技术:未来环保技术的重点导向[j].环境保护,2010(16):21-24.
[25]holdren c w,taggart j.managing lakes and reservoirs(3rd edition)[m].us:north american lake management society,2001.
[26]薛晓菲,崔建国.地下水环境修复技术进展[j/ol].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6):148-150.
[27]杨梅,费宇红.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综述[j].勘察科学技术,2008(4):12-20.
[28]xu s,sheng g,boyd s a.advance in agronomy [m].usa:academic press,1997.
[29]刘庆生,邱廷省.受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的新进展[j].能源环境保护,2004(18):25-28.
(一)环境责任和问责机制研究
方世南认为,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强化环境责任,发挥主导性作用,实施政府主导型的生态环境建设战略,政府环境责任意识缺失或不强,将直接影响到旨在实现社会与经济发展目标的政策的科学性和生态性,使得这些政策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外溢效应,即这些政策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许继芳认为,政府环境责任缺失集中体现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环境责任不对称和地方政府经济责任与环境责任不均衡两大方面,这种缺失既造成了公众环境利益的受损,又导致了政府合法性的下降,还引发了社会发展的环境不公平。巩固认为政府环境责任的基础应为公众环境利益。肖萍认为,由于环境保护责任的缺失以及问责机制的不健全,环境问责的有关规定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环境问责制不是一项单一的制度,它包括问责的依据和条件、问责的主体和对象、问责的方式(内容)和程序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就问责主体而言,环境问责制包括权力机关问责、司法机关问责、上级政府(行政机关)问责,环境审计属于行政机关问责。
(二)审计与问责的研究
马骏认为,以人大预算监督以及国家层面的审计监督为代表的平行问责,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共同推动着我国财政问责的进程。冯均科认为,国家审计问责制度是特定国家以国家审计监督为基础建立的规则化问责体系,包括审计机关的直接问责与其他机构借助审计结论所进行的间接问责。王会金认为,责任监督是政府审计活动的固有功能。
(三)环境责任、问责与环境审计研究
Bennett和Newborough分析了英国城市实施地方21世纪议程以及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审计情况,构建了区域发展局进行的城市级别的能源审计,分析了政府审计部门如何对地方政府环境责任进行问责。Luiz和Alessandra介绍了环境管理中巴西的政府审计,分析了联邦环境许可证审批过程的业务审计问责机制,提出了政府审计在环境领域的职责,并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的其他成员进行了比较。巩固认为,政府环境责任的基础应为公众环境利益,公众环境利益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只能以法律所认可并予以保护的正当利益形式为法律所确认和保护,它具有主体共同性、客体整体性和救济彻底性等特征。肖萍论述了环境问责的条件、主体和问责体系,认为环境审计是上级政府(行政机关)问责的重要形式。潘佳认为,我国目前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是内部的,缺乏公众对权力的制约,应该建立由公众参与考评、环境信息领域的独立监察专员和公民或环保组织提起的、环境信息公开行政诉讼构成的外部参评机制。牛鸿斌等认为,政府环境审计的本质是控制和创新领导干部政府环境行为的管理工具,通过影响领导干部的政府环境行为,实现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工作目标。
(四)环境审计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Tomlinson等对环境审计的术语进行了研究。Glen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和环境会计问题。Cláudia等为区分环境监管和环境审计的概念,收集整理了涉及环境监管、环境审计和环境会计的295篇文献,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环境监管和环境审计的关系。国内有关环境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已深入各个方面,研究范围包括环境审计理论基础、动因、本质、职能、目标、假设、原则、准则、程序、方法、主体、对象等,总体而言,研究关注宏观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应用研究方面涉及农业、工业、空气质量、水、建筑、气候、能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等众多领域。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TheINTOSAIWorkingGrouponEnvironmentalAuditing,简称WGEA)是目前政府环境研究领域权威的国际机构,现已公布了24份研究报告,成果主要集中在实务指南,但其成果需要依据各国国情进行深化。综上所述,现有研究表明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产生了环境问责需求,审计是问责的一种形式,属于行政机关问责,这种问责是审计活动的固有功能。目前的研究说明了环境问责对环境审计的需求,但什么条件下产生环境审计,什么因素影响环境审计的发展,环境审计的产生条件以及环境问责与环境审计之间的关系则一直缺少理论层面的解释。
二、环境机会主义和污染容忍度下降产生问责需求
(一)环境领域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风险较高
机会主义行为是交易费用经济学的重要行为假设之一,是对新古典利己主义理性人假定的延伸,是理性人寻利动机的自然结果。杨小凯等认为,机会主义是人们追求自利行为交互作用中产生的一种对策行为,这种机会主义对策行为就是“损人利己”。不对称性信息为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温床”,而相应的收益则强化了个人的机会主义动机。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是经济主体的理性与约束它的规则发生冲突的结果,包括个人理性与社会规则之间的冲突、组织理性与社会规则之间的冲突以及组织理性与组织之间所达成契约条件的冲突。一般而言,机会主义行为最易发生于经济利益保护机制弱化的部位,机会主义行为的强度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敏感度密切相关。由于公共产权的固有缺陷,缺乏产权主体、产权主体虚无或激励、监控不力等问题的存在,致使公共利益的保障机制不力,对侵蚀公共利益的行为反应迟钝[33]。因此,具有公共产权属性的领域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风险较高。由于空气、水等资源不是稀缺资源,不属于私有产权,对公共成员没有排他性,因此环境质量具有典型的公共产权属性。环境资源难以进入市场交易,不适用于价格机制,无法用市场价格确定公共产权的成本和收益,导致其价值因无形而被忽视。同时,由于公共产权的主体不明确,导致“理智的冷漠态度”和“搭便车”的心理,个体往往不会主动维护公共产权。环境的外部性使得环境领域的“损人利己”行为尤为突出,加之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环境的公共产权属性明显,这些都导致环境领域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风险较高。
(二)污染容忍度下降使得问责需求强烈
经济社会的利己主义和环境领域的机会主义行为由来已久,可以说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存在的,但是问责需求并未在环境领域出现机会主义行为时就产生,这表明环境机会主义只是问责需求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由于环境领域的公共产权属性和外部性特征,导致公民社会对环境质量“理智的冷漠态度”和“搭便车”的心理,在环境污染尚未严重到危害私人产权(包括身体健康)时,这种心理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助长了环境领域机会主义行为的滋生。也就是说,在污染初期,公民社会对污染环境的机会主义行为是容忍的。环境容忍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中得到解释。一般认为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水平呈倒U曲线型关系,这被称为环境库兹涅兹现象。这种现象表明,在经济发展初期,环境污染不是很严重时,民众更愿意接受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对环境质量下降保持容忍的态度,直至经济增长到某个程度后,公民社会的收入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对环境污染不再容忍,环境开始得到治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容忍度继续下降,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环境容忍度与经济发展也呈倒U曲线型关系。这种容忍度的下降,随着环境外部性内化为私有产权损失的加剧而更加强烈。影响环境机会主义行为容忍度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环境意识。环境意识的提出是希望通过环境意识教育的环节引导环境行为。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紧密,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落差和不一致。也有研究表明,只有在低成本情景里,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之间才可能呈现出较高的相关度。尽管环境意识的提高未必导致环境行为的发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无论经济发展水平如何,环境意识的提高必然会使公民社会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容忍度降低。正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有产权受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越来越高,同时环境保护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环境污染的加剧也必然影响人群的健康和福利,致使社会公民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降低,环境领域的问责需求逐步强化。
三、环境问责需求:环境审计的动因
问责需求产生后,最先考虑的是对产生污染行为当事人的直接问责,如对排污者进行处罚、要求其整改、勒令关停等。由于环境问题十分复杂,专业性强,由环境专业人员承担对污染当事人的污染行为界定比较合适,因而通常的直接问责制度设计是由相关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的,如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第14条就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美国的环境法律也规定由联邦政府的相关机构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直接管辖。但是,布坎南曾指出,如果将政府视为一个“经济人”,它也有自己独立的利益,这种利益就不见得总与社会的利益保持一致。也就是说,政府有可能会采取“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惜损害社会经济发展”的机会主义行为。“诺思悖论”也表明,“在历史中经常会出现财政目标偏离社会目标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惜采取损坏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这就需要对作为直接问责主体的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再问责。例如我国在淮河流域投入大量水环境治理资金,但水污染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社会就会产生对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问责需求。美国在1899年颁布了《河川港湾法》,1912年制定了《公众保健法》,1924年开始实施《油污染防止法》,但是环境污染并没有得到遏制,由此产生了对联邦政府相关机构的问责需求。间接问责制度设计是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管理责任的问责。如1969年美国颁布的《环境政策法》规定,在总统府设立环境质量委员会,该委员会最重要的职责就是适时收集关于当前和未来环境质量状况以及发展趋势的正确资讯,并对该资讯进行分析和解释,以确定这种状况与发展趋势是否会妨碍总统向国会提交环境质量报告中所规定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同时编辑关于此项情况与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并向总统提出建议。我国《环境保护法》第45条也规定,“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05年,我国颁布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中进一步明确有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有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存在上述行为的企业中有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也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纪律处分。由于我国直接问责主体众多,如我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所规定的环境监督管理部门就涉及环境、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卫生、建设、渔业、公安、交通、铁道、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等,若再加上发展改革委员会(基建投资)、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技改投资)等综合投资部门,将有15个部门之多。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上有间接问责的制度安排,但是由于环境问题复杂,直接问责主体之间职能交叉,而目前作为间接问责主体的任免机关或监察机关又难以掌握全面信息来做出判断,如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涉及发改、农业、林业、水利、环境、土地等多个部门,中央一项资金拨付下来后,分渠道配发,每个部门只知道自己的配额,很难就总体责任进行监督,因而目前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的问责效果尚未显现,对于政府的直接问责是否有效,对环境治理是否进行投入,投入多少,效果如何等民众关心的问题,难以做出准确的回应。社会有问责需求,但现有的问责机制还不能进行有效的问责,在制度上,我们希望能有一个部门可以掌握有关环境责任履行的全面信息,包括环境信息、财务信息、管理信息等,可以通过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同时拥有对违法违规行为一定的处理处罚权力,具有权威性。审计机关正是这样的综合经济部门,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审计机关可以掌握多个部门的环境相关信息,可以做出综合诊断和评价,环境审计因此而产生。
四、环境审计内容演化:问责需求动因的证据
根据前面的分析,环境机会主义行为越多,污染就越严重,公民社会对污染的容忍度就越低,这方面的问责需求就越强烈,这个领域就应该是环境审计的重点。本文从我国环境治理投入、环境污染主要领域、与相关环境审计关系的角度来收集数据,以实证检验环境机会主义、问责需求和环境审计的相关性。
(一)环境保护的投资问责驱动环境部门的预算执行审计
根据2001—2010年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和中经统计数据网相关数据,本文利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将环境治理各年投资换算成2001年不变价格。我们从表1中的环境投资情况发现,2004年以前环境保护投入在1800亿元以内,2006年上升至2300亿元,环境投资的增长使得环境领域资金使用情况不容忽视。从环境污染情况来看,2005年11月发生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同年12月又发生珠江北江镉污染事件,这两起重大的水污染事件为我国的水环境保护敲响警钟。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共接报处置161起突发环境事件,比2005年增加85起,凸显了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环境污染事件的频发说明环境机会主义行为增多,环境投入大幅增加反映了环境污染容忍度下降,政府进行环境治理的力度增加。由此,对环境保护部门进行问责,对其预算执行进行监督成为必然。中央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是审计署的主要例行审计工作,从已经公布的审计结果公告来看,2005年公布的第3号《32个部门单位2004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和2006年公布的第5号《42个部门单位2005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均未将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列入公告对象。但自2007年公布第6号《49个部门单位2006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开始,环境保护部(原环境保护总局)已经成为例行的预算执行审计对象。这表明正是环境投资增长产生问责需求,进而驱动了审计署对环境保护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就审计披露的信息来看,也从2007年的仅披露问题发展到2013年披露环境保护部内部各部门预算执行的详细数据和差异,并披露差异产生的原因,可以看出报告更具有绩效审计的特征,这也是近年来社会在问责方面要求更加深入具体的体现。
(二)水环境污染及治理问责驱动水环境审计
2001—2010年10年间公布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水环境污染总量控制指标COD和氨氮的排放情况见下页表2。从表2中可见,2005年是全国氨氮排放量最大的年度,2006年是全国COD排放量最大的年度,而且生活污染源总是高于工业污染源,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的COD和氨氮排放在2006年达到最高点。2005—2006年之后,废水排放总量依然上涨,但COD和氨氮排放量均有所下降。水环境污染的趋势表明,2005年—2006年是我国水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时段。同时,自2003年开始,《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披露上一年度的全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2005年之后开始分类统计,2010年之后又不再公报。由于当年度公报的是上一年度的污染事件,因此我们可以从公报中得到2004—2009年污染事件的统计情况。从表3中6个年度的环境污染事件分布情况来看,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是我国主要的污染形式。2005年环境污染事件猛增,水污染事件是2004年的一倍。并且2005—2006年又是我国水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时段。严重污染事件的频发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容忍度下降。为加强环境治理,2007—2008年,我国的环境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对环境污染责任人和监管责任的问责需求也十分迫切,正是这个问责需求导致大规模的水环境审计,如下页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从2004年开始,审计署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水环境审计项目,2008—2009年是水环境审计项目最为集中的时期,这个时期对应的是2007—2008年环境投资快速增长后进行问责的时期。也就是说,2005—2006年水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增多;2007—2008年治理力度加大,但治理效果未能让民众满意,容忍度下降,问责需求迫切;2008—2009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环境审计。从时间顺序上来看,上述各时间段存在驱动关系;从审计内容和发现问题来看,逐步从单纯的资金使用情况审计转向对水环境绩效的审计,这也是缘于公民社会对环境责任履行情况问责的需求,起初民众只是想知道钱有没有花到环境项目上,随着容忍度的下降,民众更关心花钱有没有发挥改善环境的作用,也就有了更高的问责需求,从而促使水环境审计向绩效审计发展。
(三)节能减排的问责需求驱动节能减排审计
能源消耗产生环境污染,节能减排是环境治理的途径。我国2001—2012年的能源消耗情况和增长率见后文表5。由后文表5可见,“十五”期间(2001—2005年),我国能源消耗量大幅度攀升,上升幅度达到56.91%,“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耗上升幅度虽有所减缓,但也达到25.61%。正是由于大幅度上升的能源需求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超出了公民社会的容忍度,节能减排的需求才更加强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国家出台了多项财政补贴政策,投入了大量资金。对于这些资金的使用情况及使用效果,公民社会有问责的需求,加之公民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容忍度的降低,这种问责需求十分强烈。正是问责需求的驱动,审计署组织了大规模的节能减排审计。目前完成的节能减排审计结果公告显示,2008年进行的41户中央企业节能减排情况审计调查是对2006—2007年节能减排投入的问责审计,之后的20个省有关企业节能减排情况审计调查及10个省1139个节能减排项目审计也是对之前年度节能减排资金投入的问责。5044个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审计是节能减排的财政科目审计,是财政资金投入的问责。从时间顺序来看,正是节能减排资金投入的问责需求驱动了节能减排审计;从内容和披露问题上看,由于节能减排审计是从2008年开始,此时问责需求已经要求审计关注绩效问题,因此节能减排审计起初就是绩效审计,只是随着内容的不断深入,审计的范围更宽。
五、结束语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被赋予了环境审计职责后,经过多年的实务操作,环境审计已经发挥出保护环境的作用,并成为我国政府审计的特色之一,然而环境审计产生的根源问题一直尚无定论。本文基于审计需求理论,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环境机会主义行为入手,通过分析得到当环境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环境污染并超出公众容忍度之后,环境问责需求就会产生。问责需求产生后,首要采取的是直接问责,即环保部门对环境污染责任主体的问责,但直接问责难以解决环保部门问责效果问题,且我国环境直接问责主体众多,对环境治理是否进行投入、投入多少、效果如何等民众关心的问题,难以做出准确的回应。审计机关作为综合经济部门,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可以掌握所有环境直接问责主体的相关信息,从而做出综合诊断和评价,环境审计因此而产生。进而本文通过分析环境投资、水环境治理、能源消耗等环境数据,发现正是环境机会主义导致环境污染加剧,公众容忍度下降,问责需求产生。接下来本文分析了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信息,发现环境保护投资问责与环境部门的预算执行审计、水环境污染及治理问责与水环境审计、节能减排问责需求与节能减排审计之间确实存在驱动力的逻辑关系,从而验证了环境机会主义行为到环境问责需求再到环境审计的产生和变迁的理论构想。
[关键词]十五里河 巢湖 流域治理 水质改善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36-3
0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逐步发展,流域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和水环境污染三种现象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与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1]。
我国流域没有进行过系统科学的治理,其存在工程建设标准偏低、防灾能力差、水资源开发利用低、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致使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的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较大差距[2]。
水污染的流域性是我国水污染主要形式特点,由于流域作为我国水资源自然形成的基本单元,所以水污染分析也应以流域为基本单元[3]。
流域治理应从单纯的点源治理向面源、流域、区域综合整治发展,从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逐步向源头和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过度,从分散的点源治理向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通过全流域范围内水陆并进,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同时进行,来科学高效的改善流域水环境问题[4]。
流域水环境治理首先应对湖库等水体的外源污染进行有效控制,之后是去除水体内源污染负荷,最后进行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5]。入湖库河流在为湖泊、水库等水体输送径流水源的同时,也输送了其携带的大量污染物,造成湖库汇水区域水环境的恶化。因此,湖库流域水环境改善应重点考虑入湖库的河流控污及水质改善。
十五里河是巢湖主要入湖河流之一,其水质状况显著影响巢湖水体环境[6]。改变巢湖污染现状,必须对入湖河流水质进行改善治理。
本文针对巢湖十五里河流域现状,提出十五里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方法,以期解决十五里河水质污染问题。
1十五里河概况
巢湖十五里河原属南淝河右岸支流,河口在马家渡入南淝河,1957年修建兴集排灌站时,改道直下巢湖,成为巢湖的一级支流。十五里河位于合肥市西南郊,发源于大蜀山东南麓,自西北流向东南,流经高新区、政务区、包河区,在义城镇李荣处汇入巢湖,是合肥市区西南部主要行洪通道之一,河道弯曲,源短流急,洪枯水位变化大,汛期长受巢湖水位顶托,下游易受洪涝灾害。十五里河在上游建有人工湖泊天鹅湖,在天鹅湖下游采用溢流坝蓄水,根据设计,天鹅湖水体100年一遇洪水位为31.12m,坝顶高程为30.50m,坝长60m,下泄流量为45.40m3/s。十五里河全长35km,流域面积105.66km2,河宽2-33m,河道平均坡降0.72‰,不能通航。自天鹅湖以下至入巢湖口长度为26km,是城市重要涉水景观,天鹅湖以下由于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和缺乏水源补给,水体污染严重,河流生态环境较差[7]。
2十五里河流域污染现状
十五里河流域周边发展速度快,人口众多,人为产生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水体环境中,增加了十五里河水质负荷。为加强十五里河水环境保护责任,合肥市针对十五里河组织并实行“河长制”,同时在希望桥设有国控监测断面,综合监测结果显示,十五里河不同区段水体TN、NH4+-N、TP含量呈现连续性超标,水体COD呈现间歇性超标现象。
十五里河入湖水源为沿岸支流水源补给和地表径流汇入,十五里河水量比例为:地表径流43%、排污口排放41%、支流入河16%。十五里河以1.2%的入湖水量,贡献了2.3%的入湖COD、6.2%的入湖TP、6.95%的入湖氨氮,分别占全部入湖河流的42.92%、31.17%[8]。
十五里河流域整体呈现截污不彻底、污染来源较多、河道生境差的现象。将十五里河分段进行污染分析,结果具体表现为:
2.1上游
十五里河上游是水利退化、城市面源污染、水质污染以及生态破损等问题最为突出、也最为集中地区域。上游河道缺乏清洁水源补给,截污不彻底,河道补水主要来自于污水排放;河道比降大,通过滚水坝保水,河道淤塞,影响水质和行洪;城市面源污染严重忽视,城市的土地利用、新建道路和小区等设施没有充分考虑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硬质化岸坡,生态元素缺失。
2.2中游
十五里河中游水质受支流入河影响明显,究其原因,支流水质污染也是未实施污染截排的结果;无河堤,河道比降趋缓,自然河道形态保留较好;岸坡植被覆盖良好,以灌草为主,多样性差,景观杂乱,沿岸乱建情况普遍,生态空间受到挤压;农业面源尚缺乏有效控制。
2.3下游
十五里河下游水体条件趋好,水质污染相对较轻、河道淤积严重、生态系统适应重污染河道特征明显。十五里河下游由于河势开敞,水利条件进一步趋缓,生物过程展开较为充分,对水质改善有一定好处,但同时受到上中游来水和污水处理厂排水的累加效应明显,底泥淤积更加严重;岸坡植被覆盖良好,以灌草为主,多样性差,景观杂乱,沿城市建设大规模展开,生态空间面临挤压。
3十五里河流域治理措施
巢湖是全国重点防治的“三河三湖”之一,其水污染成因复杂,其中入湖河流水质严重影响巢湖水体状况。
2011年,安徽省宣布取消巢湖低级市,将原巢湖市所辖区域分别规划合肥、芜湖、马鞍山3市管辖,巢湖成为合肥市的内湖。合肥就巢湖水污染问题制定一系列治理措施,最终将巢湖的治理目标制定为,至2015年巢湖环湖主要河道水质趋于好转,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等重污染河道水质从现状的劣Ⅴ类达到Ⅴ类及以下,国控考核断面水质基本达标,湖区蓝藻爆发得到初步抑制。至2020年,巢湖环湖主要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等重污染河道水质由Ⅴ类达到Ⅳ类及以下,国控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湖区蓝藻爆发得到有效抑制。
鉴于相关要求及十五里河上、中、下游在水利退化、污染源、水质污染以及生态破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其治理重点也应各有侧重,治理措施应遵循河段差异性的策略。
3.1十五里河入河污染控制措施
河流、湖泊水体水质逐渐变差,造成此类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污染物的不断输入造成[9]。
对十五里河周边考察发现,十五里河入河污染物众多、污染成分复杂,点源、面源污染并重。
针对此情况,结合十五里河周边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
(1)十五里河沿岸排污口并未完全实施截污,排污口污水水量变化大、水质成分复杂,严重影响十五里河水质状况。故对现有排污口进行截断,修建污水管网,将产生的污水引入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提标排放,以达到入水水质标准。
(2)十五里河现有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无法达到地表水水质标准,需进一步提升标准以适应入河水质指标。经研究发现,污水处理厂尾水可以通过修建人工湿地等措施进行深度处理,进一步削减污染物含量,以减轻入河水体负荷[10]。
(3)十五里河河道周围面源污染及雨水径流污染对河水水质影响较大,如十五里河上游合肥市面源污染、中下游农业灌溉面源污染、雨污未完成分流等都导致十五里河水质变差。针对这种情况可通过新建城区低影响开发规划建设、修建生态护坡、生态沟渠、生态缓冲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对入河面源污染物及雨水径流污染物进行源头控制及径流削减净化[11-12],改善入湖水质、水量,以降低十五里河水体污染负荷,同时污水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生态护坡、生态沟渠、生态缓冲带等)可以起到一定的景观美化效果[13]。
(4)十五里河中游入水河流较多,可以对入水小流域示范区河岸采用人工湿地净化技术,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恢复生态植被,截留入河水体污染达到降解污染物和改善水质的目的[14]。
(5)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产生大量水体污染物质,明显的增加水体好氧废弃物,减低河流自净功能,导致河道水质变差[15]。根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十五里河流域大部分成为城建区,因此将农业源中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完全取缔,进一步削减入河农业面源污染含量。
3.2十五里河水体水质治理
大量污染物排入河道后,污染物浓度过高,即使有大量水源进行稀释仍不足以使污水达到可允许的浓度,甚至水中溶解氧降至零而发生厌氧分解,产生甲烷、硫化氢等臭味气体[16],即使停止污水排入,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水体的正常状态。且河道长期受到污染,底泥中污染物积累量大,仅仅依靠河道的自净能力难以恢复水质,故针对十五里河受污染状况,建议河道实施相应措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根据十五里河流域不同区段水体水质的具体情况(如黑臭、富藻水体等)选择人工曝气增氧技术、微生物强化技术(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技术、固定化细菌技术等)、生物膜技术(人工填料接触氧化法、薄层流法、伏流净化法、砾间接触氧化法、生物活性炭净化法等)[17-18]等河湖水质强化净化技术加强对十五里河水质的净化作用。
同时可以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地点,通过建设人工湿地,降低水流速度,增加水体滞留时间,恢复生态植被,通过水生植被对污染污的同化吸收等作用,达到降解污染物、改善水质的目的。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受污染水体已被证实为一种有效且环保的方法[19]。
水生植物作为主要初级生产者,在水生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水生植物丰富时,水体表现为水质清澈、溶解氧高、藻类密度低、生物多样性高等特点,同时水生植物对水体内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去处效果,可以起到较好的净化水质的目的。
在湿地区域修建生态稳定塘和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进一步降解河流水体中污染物,改善水质现状,构建河流健康生态系统,增加水体景观效应[20]。
3.3十五里河内源治理
十五里河入河沉积物不断累积,导致河床抬升,不利于行洪,同时水体中部分污染物随河流沉降在河道底部,降低河道容量,并且形成内源污染。河道中底泥持续向水体释放营养元素,导致水体污染负荷增加[21]。
根据十五里河底泥厚度、成分调查分析表明,十五里河部分河段底泥堆积厚度过高,且底泥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超标。故需对这些河段采取清淤处理,以降低内源污染负荷,改善水质污染现状。底泥原位修复技术(如微生物底泥消解技术、生态网捕技术等)能够有效消减污染物含量,控制底泥污染物释放,减轻河道水体污染负荷,控制内源污染,改善水质[22]。
4结论
巢湖水环境问题解决迫在眉睫,对主要入湖河流十五里河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能科学合理的为巢湖流域水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对十五里河污染现状及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治理措施(如入河污染的截留、河道缓冲带建立、污水处理厂污水提标改治)对十五里河入湖水源、水体水质、内源污染进行整治,可以有效的解决十五里河污染现状。
通过这一系列生态环境整治措施,不仅削减入河污染物含量提升十五里河水质状况,同时提高了区域生态环境,最终促使巢湖水质改善提升,进一步的改善巢湖水环境,还巢湖水清岸美的生态大湖风光。
致谢:文章部分内容参考中国合肥门户网址(http://)及中国第四届湖泊论坛关于巢湖十五里河的资料,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王文斌. 论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对策[D].厦门:厦门大学, 2008.
[2]高雁,李红健.规范建管,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J].农村水电及电气化, 2005, 24(4): 20-22.
[3]王金南,吴文俊,蒋洪强,等.中国流域水污染控制分区方法与应用[J].水科学进展,2013,24(4): 1-10.
[4]吴舜泽,夏青,刘鸿亮.中国流域水污染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0, 2: 1-6.
[5]臧小平,吴国平,蛎.长江流域湖泊水库水华防治对策[J].人民长江, 2009, 40(21): 5-8.
[6]王绪伟,王心源,史杜芳.巢湖污染现状与水质恢复措施[J]. 环境保护科学, 2007, 33(4): 13-15.
[7]刘路.巢湖十五里河河口污染物沉积特征[D].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 2006.
[8]东方超.合肥十五里河多环芳烃和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源解析研究[D]. 安徽合肥: 安徽大学, 2013.
[9]顾颖.人为活动与水质的关系研究[J]. 污染防治技术, 2013, 26(3): 2732
[10]张丽,朱晓东,邹家庆.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J]. 工业水处理, 2008, 28(1): 85-87.
[11]申丽勤,车伍,李海燕,等.我国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状况及控制措施[J]. 中国给水排水, 2009, 25(4): 23-28.
[12]叶春,李春华,邓婷婷.湖泊缓冲带功能、建设与管理[J].环境科学研究,2013,26(12): 1283-1289.
[13]杨林章,周小平,王建国,等.用于农田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及其效果[J]. 生态学杂志, 2005, 24(11): 1371-1374.
[14]宋晨,项学敏,周集体,等.人工湿地对北方城市污水深度处理效果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7, 29(6): 433-442.
[15]吴根义, 廖新d, 贺德春, 等. 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 33(7): 1261-1264.
[16]刘亚帆,刘桂芳.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方案研究[J].河北水利,2006, 6: 1-6.
[17]曾昭朝,周祥.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导刊,2010, 29(2): 68-70.
[18]廖静秋,黄艺.流域水环境修复技术综述[J].环境科技, 2013, 26(1): 62-65.
[19]方焰星,何池全,梁霞,等.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 2010, 3(6): 36-40.
[20]曹向东,王宝贞,蓝云兰,等.强化塘-人工湿地复合生态塘系统中氮和磷的去除规律[J].环境科学研究, 2000, 13(2): 15-19.
[21]谢丹东,李开明,江栋,等.底泥修复对城市污染河道水体污染修复的影响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 2009, 3(8): 1447-1453.
[22]柳敏,王如松,蒋莹,等.原位生物技术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的治理效果[J].生态学报, 2013, 33(8): 2358-2364.
关键词:城市化;水环境;影响;综合整治措施
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水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不利于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有必要对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城市化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加强相关整治措施探究,使得城市化发展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使得城市化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如何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是现阶段城市建设者最为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对“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措施”进行深入探究意义重大。
1.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随着城市发展建设脚步的加快,水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具有双面性,主要表现在雨水径流以及水环境污染两方面,现对其一一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1城市化对雨水径流的影响
城市化发展对雨水径流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对城市降水的影响以及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对于城市将水的影响,其主要是城市的发展,由于城市的生产活动等诸多因素,导致城市局部气候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直接改变了城市的降水条件。详细点说,城市的建设主要是地表建筑施工项目建设,城市高层建筑的出现,使得城市原有的辐射失去了平衡。与此同时,由于空气动力糙率的改变,使得空气的运动方向以及速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高层建筑的出现,导致强风进入城市之后,便迅速减弱,直接使得城市上空热湍流发生变化,如此一来,对城市上空的云量以及降水量具有重大影响[1]。对于地表径流的影响,主要在于城市化的发展建设,使得城市中的树木、农作物以及草地的数量快速减少,同时由于城市道路建设使得地下水的入渗量减少,城市地表水不能进入地内情况下,地表径流量增加,使得城市极易发生洪涝,从而对城市经济造成了影响,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污染
城市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工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均会产生污染物。城市对污染物的处理,一般情况下,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中,使得城市水被严重污染。此外,对城市水环境污染的途径不仅仅是城市污水,还包括降水以及地表。详细点说,在城市发展建设当中,需要进行大量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悬浮颗粒、重金属、富营养化物质以及有毒有害物质。以上物质由于质轻,一般情况下,都会漂浮在空中,一旦遇到下雨天气,会随着降水,落回城市地面以及地表径流当中[2]。此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水,并没有得到合理处理,随意排放在城市地表上,在一段时间之后,污水下渗到地下,使得城市水资源被污染,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措施
在上述分析中,从中可以了解到城市化发展对水环境具有诸多不利影响,为此,有必要对现阶段城市化发展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对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现对其整治措施进行一一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2.1阻断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类污水排放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对城市各类污水的处理,实现循环利用,有利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城市化发展时,需要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其他污染源的处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可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城市污水排水系统,不断将以上污水管道加以整合,从而满足城市发展建筑需求。为使城市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就需要对污水循坏利用引起足够重视。为此,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污水处理厂施工建设。国家需要城市发展过程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才能使得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项目得到有效的落实,从而使得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与此同时不断对现有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加以完善,从而使得城市化发展对水环境的污染得到有效的降低[3]。
2.2提高城市环境涵养水源的能力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有必要提高城市环境涵养水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就需要注重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其中主要包括雨水管道系统、生活污水管道系统以及工业污水管道等,与此同时,需要对城市地面雨水渗透能力加以考虑。为使城市土地雨水渗透力的增加,有必要对注重城市设施建设作用的发挥,诸如路边铺设方格形路面砖,不仅仅能够保证城市的卫生以及美观,还能保障雨水渗透的需要。此外,在城市土地雨水渗透能力增加的情况下,使得城市雨水涵养地下水资源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用水紧张问题[4]。最为重要的是城市渗透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防治城市水涝灾害的出现。
2.3积极推动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对于城市发展当中产生的污水,经过有效的处理之后,可以实现二次利用。诸如城市将水的收集就可以满足城市的低质用水的需要,城市对低质用水需求,主要用在工业冷却水和杂用水。对于杂用水主要是人们生活方便用水,主要包括消防用水、洗车水以及厕冲水等。将城市污水资源实现二次利用,不仅仅能够有效的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能缓解城市用水困难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生活用水以及污水的处理,必须通过检测之后,才能提供人们使用。
2.4制定详细的水环境治理政策和法规
为使城市化发展中水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的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就需要环境部门重视水环境研究以及管理工作,同时需要加强相关人员对水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才能有效推动城市水环境研究以及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作用[5]。此外,城市环境部门需要完善城市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建设,使得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水资源利用、排放与治理的综合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从而能够使得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效推动了城市发展。城市建设使得水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城市环境部门有必要对城市化发展对水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使得水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需要完善水资源利用、保护与治理的规章制度,降低城市发展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成颖.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措施[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3,02:15-17.
[2]陈彤,任丽军.山东省城市化与水环境耦合协调模式分析[J].人民黄河,2013,06:75-79.
[3]张顺清.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与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J].化工管理,2016,17:270.
[4]张海军.凌河流域生态带建设与环境保护综述[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5,02:178-18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发展趋势分析范文 下一篇:不动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