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安全合理化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09 10:51:30

变电站安全合理化建议

变电站安全合理化建议篇1

关键词:35kV新建变电站;输电线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建议

引言:35kV新建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正确的设计方案,对于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尤为重要。

1 35kV新建变电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1.1 变电站站址选择

选择变电站站址时要尽可能的靠近主要用户,接近负荷中心,按照技术经济合理的原则,合理总布置,尽量不占用耕地,最大程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查明站址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情况,以确保站址基础的稳定性,给电缆进线、电缆出线提供足够的进出线走廊,站区布置要安全、经济、合理,确保电网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1.2 变电站选型及设计

变电站选型时,要对占用土地面积及土建造价进行比较,要对建设施工周期、运行可靠性、扩展性、移动性进行分析,合理选择变电站类型。

1.3 电站安装地理条件确定

确定变电站安装地理条件时,要对海拔、环境温度、最大风速、覆冰厚度、最大相对湿度、日照强度、污秽等级、耐震能力做好分析,保证地理条件能符合变电站的安装要求,确保后期能正常施工。

2 输电线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2.1 布线位置的选择

对35kv输电线路经过的区域进行全面考察在进行布线勘察时,既要考虑到线路所经地区可能会遭遇的气温、大风和雷电等气候环境的影响也要考虑走线会不会破坏周围建筑物的稳定性或者建筑物周围敷设的各种管线。

2.2 输电线路定位桩位置选择

在选择定位桩位置时,一定要考察地形环境选择地势相对平坦、地质条件好的地区。同时要在与通讯线之间的距离超过20米,与公路边的距离超过15米与周围建筑物的距离超过10米的位置安置定位桩。只有这样才能从各方面保证输电线路的安全性。

2.3 导线和避雷线的防雷设计塔杆的选择

考察线路经过地区雷电的活动情况,活动较为频繁和不经常出现的地区避雷线的数量是不同的,根据雷电活动的基本情况,进一步确定避雷线保护角的大小以及档距中央导线与其距离。一般情况下,建议采用接地避雷线,保护角则建议越小越好最少要

2.4 塔杆的选择

塔杆的选择要根据输电线路的不同来确定,农村地区发展水平较低,且范围较大,混凝土杆的低造价和标准自立塔的防腐蚀性能非常适合此区域,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大,用电量集中,且建筑物较高,因此在规划时应充分考虑节省空间和减少对交通或高层筑的影响,一般选用多拔梢单杆,要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塔杆搭配方式,满足各地区的需要。

3 35kV新建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建议

3.1 做好主要设备选型

主变压器,变压器的台数和容量的选择应根据地区供电方案、电网规划、电压情况、预增负荷、现有用电容量等综合考虑确定。变压器台数的选择:为保证供电的可靠性、连续性,避免发生对重要机关单位、重要企业的停电,避免过负荷运行,变电站应装设两台主变压器。远期为满足电网发展需要,可装设三台主变压器;变压器容量的选择:三相变压器,考虑 5―20 年的负荷发展变化,变压器容量可满足预期负荷要求。两台变压器单独运行时,每台变压器均能带起最大负荷的 80%,一台变压器出现问题无法供电时,单独一台变压器能否保障重要客户、重要单位、政府机关的供电。

3.2 做好继电保护配置

装置应具备足够操作的主变各侧断路器及分段断路器,装置内保护回路与控制回路的电源应分开,保护范围内发生任何故障时,保护装置应能正确动作。保护范围外部发生任何故障时,保护装置不应误动,护装置在电压互感器次级断线时不应误动作,这时应闭锁有电压输入的保护,并发出告警信号,保护装置在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一相或两相开路时,不应误保护动作,保护装置应发电流互感器断线告警信号,满足变电站内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接口所提要求。

3.3 优化设计方案

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方便进出线的架设,变电站 35kV进出线要和架空线路终端引线配合好,要对变电站防雷保护范围和架空线的防雷保护范围进行连接,设计人员要到现场进行放线测量,要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选择杆型。要详细的了解输电线路的水文情况、地貌情况和地质情况,合理的选择卡盘、电杆埋深、底盘的规格,做好电杆底部的防腐和防碱处理。T 接的输电线路,要将该接点使用杆型设计出来,并将连接的方法说明,要标明钢芯铝绞线的截面大小,输电线路的路径要符合逻辑性,简明准确,简单易懂。

3.4 严格审查设计方案

组织技术人员对设计方案进行全面审核,对设计方案上的设计进行复议,对设计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和修改,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性。施工单位应该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施工设计方案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完全按照要求进行方案的设计。

3.5 加强技术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变电站的控制、输电线路工程逐渐走向智能化方向,通过智能化的信息监控和采集运行参数,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最终把整合的信息反馈给相关人员,相关人员根据其提供的信息结合实际经验对变电站设备进行调控,降低维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供电可靠性。

结语

在35kv新建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做好变电站中的站址选择、变电站选型及设计、变电站安装地理条件确定,做好输电线路工程的布线位置的选择、定位桩位置、导线和避雷线的防雷设计、塔杆的选择,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保证后期能正常、高效施工,确保变电站以及输电线路的安全和安稳运行。

参考文献:

[1]郭海涛.浅谈35kV输电线路的设计及施工方案[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6):54.

[2]彭凯莉.35kV输电线路设计与施工方案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3,(12):106+108.

变电站安全合理化建议篇2

【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 通信网络

在当前社会中,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电子与通信等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地发展,以微处理机为中心的数字式综合自动化装置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当前的变电站中。与传统的变电站相比,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借助于通信网络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并达到变电站自动化管理的目的。所以,创建一个安全稳定的通信网络是十分关键的,与此同时,变电站的运行稳定能力会大大提高,运维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以下简称“综自站”)电气部分建设主要包含电气一次、电气二次、通信以及计量等,而在电气二次建设过程中,站内通信网络设计与建设较为容易被忽视,并且在验收中缺乏合理规范的验收方案,进而使变电站通信网络后期运行存在很多缺陷,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则重点探讨怎样提高对变电站通信网络的建设力度,并提出合理见解。

1 存在问题

变电站所有设备之间的通信一定要符合变电站的各项功能需求规范。但是各个IED的功能及控制方案是不统一的,生产人员的技术能力参差不齐,通信网络的应用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受到市场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通信组网模式无统一标准,稳定程度参差不一,这无疑不为变电站内通信应用埋下了安全隐患。

1.1 可靠性相对比较低

由于串行总线模式接入设备的数量受到限制,依照相关规范要求,通络网络最多能够连接的节点数为32个,抗干扰效果比较差,通信速度低下;并且通信网大多仅应用查询模式,且只支撑一个主站进行相关管控工作,工作效率比较低下。

1.2 实际互操作性不高

不同企业所选用的现场总线不一样,使得变电站内部各个企业所制造的设备无法互连互通。即使同一企业选用的是相同的现场总线,例如CAN BUS,但是因为现场总线不具有统一的应用层通信标准体系,导致各个生产企业的应用层通信协议不统一,使各个企业之间的智能设备无法通信。对于自动化系统来说,统一的通信规约显得尤为必要,各个生产企业之间的通信规约均是依照其本身标准而制定,导致变电站自动化各种通信规约多而乱,其中包括IEC 104以及LFP等,同时所涉及的标准体系比较繁多,例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等,同一类通信规约无法得到有效统一。

1.3 资源没有即时共享

现阶段,在运的保护装置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信息输出不对称现象。在保护装置面板输出、打印机输出以及通信输出中,通信输出的信息量相对来说比较小,并且通信规约的承载能力比较弱,这也是导致此种方式输出量少的根本因素。因此在这一状态的影响下,信息不准确以及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在真实的操作过程中,假设变电站出现了事故,那么后台与远方调度/集控仅能够获取事故警示,详细的事故内容仍需进行实地勘察,所以极大程度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

2 项目中采取的措施

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要确保变电站内部的网络系统7*24小时正常运行,首先通信工程所需的硬件需选取先进的型号,针对变电站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其正常运行的方案。

(2)规定好网络系统中所涉及到的设备的通信协议,保证它们之间正常的数据交互。

(3)严格按照通信网络的前期设计方案进行实地施工,符合实施项目规定的电缆规格和线路规划。

3 通信网络的建设

3.1 综自站站内通信网络组网

现阶段,在我国的综自站中大多通信网络均具有双网结构,A、B网可相互备用,当中控室处于10kV高压条件时,通常情况下选用光纤连接进行操作。在真实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了解到,绝大部分综自站内的通信网络组网均是通过不同的通信子网组合而成,并且连网线亦是由企业进行制造,施工部门对其了解甚少。对于整个工程项目来说,网线极易产生问题,因此绝大多数的企业均选用质量比较差以及不具有屏蔽效果的网线,当工程项目完成之后,不具备屏蔽效果的网线会受到磁场的影响,进而导致网络不稳定,很多时候工作人员会认为是接口与水晶头之间的问},当对其进行更换之后仍旧没有得到改善,对日常运维工作造成了阻碍。因此,建议在和企业签署相关协议时必须要明确标准,不可随意使用市场上质量较差的网线,以防项目质量不达标。

3.2 综自站站内通信网络布线

通常情况下综自站的通信组网以及安装等工作均由生产企业进行操作,但是绝大部分的工作人员均缺少一定的安装经验,安装人员仅负责设备接通的简单工作,而忽略网线的合理布线等工作,这样一来则致使屏内布线紊乱以及标志不健全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今后的维护带来不便,所以建议工程部门应提前介入项目,并派遣专业技术工作者按照标准化要求布线以及制作标识等,有利于今后的运维工作。

3.3 综自站通信网络测试

在进行电气二次项目验收的过程中,仅对有关的保护装置以及测控装置实行验收处理,但是极少情况下会对全站的通信网络实行测试,因此在真实的操作过程中会产生系统网络反应迟缓的现象,在此建议在项目验收的过程中应对各个网络段进行随机抽测,密切掌握通信网络的应用状况。

4 结语

总而言之,站内通信网络在整个变电站自动化运维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是生产设备与生产工作者之间的重要枢纽。健全的通信网络是开展各项运维工作的先决条件。所以,在创建综自站的过程中,对通信网络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应将通信网络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布线以及测试等,为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志.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站内通信网络建设分析[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1(10):130.

[2]辛培哲,闫培丽,肖智宏,刘颖,王玉东,邹国辉.新一代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技术应用研究[J].电力建设,2013(07):17-23.

作者单位

变电站安全合理化建议篇3

0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WSN)作为通信领域的新兴技术,具有分布式处理系统的高监测精度、高容错性、覆盖区域大、可远程遥测遥控、自组织、多跳路由等优点[1]。WSN是信息感知和采集的一场革命,在新一代网络中具有关键作用。WSN在多目标、短距离通信方面应用中的优势明显。近年来,“智能电网”成为业内外的热点议题,也是研究的热点内容。因为智能电网建设对其上下游产业链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而且随着对智能电网研究的深入,展示了未来在能源转化、能源供给方面的美好愿景。目前,国际上对于智能电网还无统一明确的定义,各国都根据自己的特点给出了所要建设智能电网特有的内涵,但有一点是共识:智能电网将在传统电力网络中应用最新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因此智能电网也是现有输配电网的智能化升级[2]。坚强的网架是实现电网智能化功能目标的基础。作为电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变电站智能化建设成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一环。文章旨在讨论WSN在实现变电站智能化功能的应用,重点讨论WSN在设备状态检修、站内辅助系统及综合自动化系统3个领域应用的技术优势,为变电站的智能化建设提供新思路,以便充分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构建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贯穿信息采集、传输、集成、展现和决策应用等各阶段,最终形成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融合和一体化[3]。 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架构及特点 1.1网络架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在Ad-hoc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继承了Ad-hoc在自组织、动态拓扑等方面的特点,并综合了传感器、嵌入式计算机、分布式信息处理等技术,能实时监测、感知、采集网络分布区域的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传送到需要这些信息的用户[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大量的传感器节点部署在目标区域内部或附近,所有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快速形成一个网络。传感器网络全部功能的完成主要来自3个方面的相互协同:①传感器节点,既是信息的采集者,也充当信息的路由者,采集的数据通过多跳路由达到网络汇聚节点,最后接入任务管理节点;②建立在每个节点上所实现的协议栈类型,协议栈决定节点自组织网络的类型、功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③汇聚节点,一端与传感网络相联,另一端与接入网相联,作为两者之间联接的“桥梁”在某种程度上充当和协议转换的角色,也决定了其需要拥有较强的通信能力、计算能力和丰富的资源,可以是增强功能的传感器节点,也可以是没有监测功能的专用网关设备。 1.2主要特点 WSN与移动通信、蓝牙、无线局域网等常见的无线网络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网络资源有限,体现在节点感知、通信范围、能量有限、计算能力有限;②无中心、自组织,体现在网络功能的分布式;③动态拓扑,体现在节点之间存在的竞争与合作。 2WSN在变电站的应用 智能电网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来自对电网状态的精确感知,而感知精度取决于电网元件数学模型的准确程度及系统元件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覆盖范围。WSN将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应用于变电站,通过在站内设备上部署传感器和无线网络,很容易实现测量点的全覆盖,且网络结构清晰,利于站内信息的整合,彻底解决存在多个信息孤岛的局面。另外,传感器的增加和退出对系统的影响较小,投资也较低[5–9]。 2.1WSN应用于设备状态检修 传统变电站设备普遍采用定期检修的策略,多年的实践证明,该检修策略有很大缺陷,易造成检修不足和检修过剩。智能变电站模式的提出使检修模式也由定期策略向状态策略转变。目前的应用方式未发挥状态检修的优点。现在的做法是监测传感器就地安装,数据传输方式采用现场总线上传至监测数据集中器,通过规约转换接入状态监测系统进行评估分析,结果通过安全隔离设备在监控系统进行展示。若增加监测节点或监测对象,对现有模式的改造将费时费力,尤其是对老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另外,由于监测传感器安装对象一般处于高电压、大电流和强磁场环境中,在实际运行中必须要求监控对象与监测仪器之间进行电压隔离,保证工作时的人身安全。WSN可应用到设备状态检修中,充分发挥其不需布线、灵活多变且网络结构清晰的优点。将精密电流、精密电压、温度、微水、SF6等传感器设备在原有功能基础上加装信号调理、A/D转换、射频、电源管理等功能,提升传感器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和无线通信功能。应用WSN的状态检修系统如图2所示。 2.2WSN应用于辅助系统 站内辅助系统主要包括视频系统、消防安防系统、给排水系统、采暖通风系统,均为变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靠与否直接影响正常的生产、运行。常规变电站的建设对于辅助系统的关注较少,基本是各为一体,纵向上无信息模型标准,横向间无信息交互,功能相对单一。在智能变电站模式下,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特点要求应用必须关注辅助系统的信息,重要的是关注信息采集的标准化、应用的智能化。WSN应用于辅助系统中的设想是:改变现有辅助系统智能化的思路,从对设备物理上的整合转向对站内辅助系统信息上的重构和应用,将原有的多套孤立的辅助系统从信息上整合成为1套系统,使结构更为简单和清晰。应用WSN的辅助系统如图3所示。 2.3WSN应用于综合自动化系统 通信技术是变电站自动化赖以实现的关键技术。从变电站自动化发展历程看,每次进步都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通信技术由RS–485、CAN到以太网,相应变电站自动化模式也由最初的远动终端设备(RemoteTerminalUnit,RTU)、常规综合自动化到数字化变电站,再到目前建设的智能化变电站。IEC61850标准将变电站分为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为了在通信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保持业务层的相对稳定性,标准并没有规定具体的网络拓扑、网络结构、通信方式和物理接口,为WSN技术的应用创造了基础。WSN应用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想是:保留站控层模式不变,将WSN应用于过程网络,取代现有过程的基于以太网网络和部分光纤串行通信。将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过程层设备增加无线路由功能,对应用无任何影响。在具体设备实现上也只需将满足IEC61850–9标准的特殊通信服务映射(SpecificCommunicationServiceMappingSCSM),改变为满足所采用WSN网络的映射规则即可,即改变“应用层+链路层+物理层”。应用WSN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如图4所示。#p#分页标题#e# 3WSN在变电站应用亟需解决的问题 3.1节点能量供给 传感网络中节点为电池供电,电池容量较小,一旦电量耗尽,即该节点“死亡”。变电站设备连续运行时间长,运行过程中频繁为传感器更换电池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如何实现传感器节点最大程度的节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一种实现方法是应用取能线圈的方式,文献[7]中有详细介绍。这是直接方式,还有2点虽不能解决该问题,但也不可忽视。①电路设计和元器件的选型;②对协议栈的优化:应用于变电站的WSN网络功能较为单一,对相应的协议栈也可在够用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以减少节点工作负担。 3.2信息安全 无线网络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存在的风险是信息安全问题。目前,电力系统不同信息分区之间通过隔离实现,该网络是有线网络,内外有明显的物理分界点。对于WSN网络,其覆盖范围广、自组织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推广的障碍,也是必须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WSN在信息安全方面虽与传统网络不同,但是出发点一致,均需要解决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消息认证、组播/广播认证、信息新鲜度、入侵监测及访问控制等问题[10–11]。 3.3标准统一 WSN应用于变电站的标准统一问题包含2方面内容:①WSN适用于变电站的各层协议;②IEC61850到WSN网络的映射问题。WSN通信协议主要包括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在标准统一方面,需要诸如物理层对载波媒介、频段的规定;链路层对MAC、差错控制等规定;网络层对路由协议、节能协议、传感协议等规定。IEC61850到WSN映射标准的规定前文已论述,主要是规范SCSM的映射规则。 4结语 文章结合智能电网的建设,根据变电站实际需求和目前智能变电站建设现状,对WSN在实现变电站智能功能方面进行设想,为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提供一种新思路,并对应用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随着对智能电网研究和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

变电站安全合理化建议篇4

【关键词】 绿色变电站 概念 建议

绿色变电站是通过技术、管理创新,在新建或改建变电站及输电线路选线、杆塔建设的过程中尽最大的可能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损害,实现效率最大化,资源节约化,环境友好化。但是,我国现阶段变电站的建设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针对绿色变电站的设计提出一些建议,让变电站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1 绿色变电站的概念

1.1绿色变电站的概念

绿色变电站是指在变电站工作的全部过程中尽量节约土地、减少能源、水、材料的浪费,并且能够环保、安全,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变电站。绿色变电站是我国新兴发展的事物,我国近几年先后颁布了《绿色建筑物评价标准》和《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等,这些指标的出台为绿色变电站的建设提供了标准。绿色变电站的建设需要将节能、环保、高效、和谐等理念全面落实到变电站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环节。采用环保节能材料,在保证安全可靠和技术先进的要求下,要将经济适用的原则,合理的控制造价,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绿色变电站要始终坚持“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环保”理念进行设计。

2 建设绿色变电站的建议

2.1 严格变电站选址的勘测和选择

变电站的选址要严格,要充分考虑到地质因素和周围的人文环境。在变电站的选址阶段,要尽量精简布置,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并且要对站址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植被的恢复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勘测地质过程中要注意避让地质结构复杂、不良地质灾难多发的地段。在设计过程中要采用先进技术尽量压缩变电站的建筑面积。减少土地的占用。同时要避免富含地下水的地层,避免品位较高的矿脉和瓦斯地层,减少对矿脉和地下水层的污染。最后要结合人文条件,尽量避免居住区,以减少大量的拆迁工程和意外事故。尽量降低线路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将变电站建设在靠近负荷中心的位置。同时也要考虑员工进出的因素,留出线路走廊,避免或减少线路的相互交叉跨越。

2.2充分利用水资源

在变电站的设计中要通过开关在楼顶设置天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以节约水资源。变电站的选址最好处于雨季降雨频繁,雨水较充足。将雨水收集能够作为绿化浇洒或其他用处。另外,在变电站的设计中要严格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定额用水,合理使用水资源。减少生活用水的浪费和污染。同时要积极运用先进净水设备对水资源进行净化和循环利用,绿色变电站在工作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废水、污水,首先必须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按标准进行排放,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2.3 合理布局变电站,提高经济效益

在正常情况下,各线路潮流均在输送范围内,在保证供电可靠性高的同时,变电站的设计也要提高经济效益。要充分考虑电流密度,合理选择导线截面。在变电器中可以采用先进的继电保护装置,选用集成化、智能化产品,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对高压电的系统保护都是采用双重化原则:保护和测控分开配置,加上智能化设备的不断发展,大大减少了屏上的二次接线,这样可以将线路、断路器测控装置分别安装于各线路、断路器第一套保护屏,减少了屏柜数量,减少了设备室的建筑面积。变电站的不仅要根据选址产所地的条件、出线规划、进所道路等进行合理规划布局,还需要考虑近期与远期的配合以及供电的效率,对停电次数方面进行特别的设计。

2.5 选择先进的变电器设备

在选择变电站的设备方面要采用使用寿命长、安全性高、性价比高的设备。减少维护的工作量和成本,使用低声噪、少污染的先进设备和工艺,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还可以采用消声、隔声、减震等措施。采用先进的光伏电池所发的绿色电力为变电站提供部分电能,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同时,在于变电器的内部硬件可以设计上可以选用短路阻抗低的变压器,分解运输式三相变压器重量较轻,可以节约制造成本和绝缘油的使用,还能减少钢材和绝缘油在生产中的碳排放。还能采用先进的罗氏线圈型电子式电流互感器。这是机遇光效应的无源电子式感应装置。能够与高压电路完全隔离。另外,互感器处于高电位的部分可以不需要电源,不受到外界的电磁干扰,频带宽、体积小,便于数字传输。

2.6 引进智能化设备

采用智能化设备,将数字式节后、电子式互感器、只能变压器、智能组合器、避雷器相结合。这些智能化设备的检测信号回路和控制操作回路都是采用微处理器智能终端和光信号传输,大大简化了常规机电式继电器和控制回路的结构。加强能源的利用还可以通过在变电站的排风系统上设置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装置,该装置可以根据室内的温度自动打开和关闭排风机,避免能源的浪费。员工要加强对智能化设备的检测,根据变电站的负荷统计,设置胶质瘤电的一体化电源,对保护、测控装置进行适当的整合。员工还能够通过在线监测加强对变电站各种设备的了解,在线的智能监控能够做到智能巡检、顺序控制、状态维修、保护状态控制以及只能告警等功能。技术成熟还能够根据目前的情况进行信息分层优化、信息分析决策、优化处理等应用功能。

结束语

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在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要将绿色环保技术充分运用到生产运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变电站的建设能够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有更加广泛的前景,深入对绿色变电站的发展研究能顾促进科技的发展。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对绿色变电站的需要也就显得更明显,为此我们需要不对的进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林绍然.基于绿色变电站设计中相关要点探讨[J].房地产导刊,2014

[2]严韦.绿色变电站设计中相关要点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

变电站安全合理化建议篇5

【关键词】 110kV自动化变电站;问题;建议

一、110kV自动化变电站的特点

1.1、安全的自动化调整:变电站负荷调整、电压调节及电量报表等工作都由调度直接完成,改变了过去那种调度下令后变电运行人员接令执行操作的繁琐环节,降低了变电运行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1.2、经济可靠:分布式结构,每一间隔的一次设备与其对应二次设备的连接电缆是一一对应的。这样,每一间隔间除了通讯媒介的联系,没有其他的连接,间隔间互不影响,局部故障不会影响系统的运行,系统可靠性提高。由于采集系统分布合理,缩短了传输距离和传输密度,同时节省、简化了二次电缆。

1.3、人机界面友好:计算机化、网络化,是自动化的特点,所有微机装置及自动化装置都装有良好的计算机接口,便于调试和维护。

1.4、便捷的信号采集功能:自动化系统与常规变电站相比,取消了常规的控制、信号、测量及远动模式,由自动化系统完成全所的监控、管理和远动功能,包括控制、同期、防误闭锁、设备状态信号监视、信号报警、SOE测量、计量等功能。

1.5、相对独立的继电保护功能:自动化变电站系统继电保护按被保护的电力设备单元独立设置,独立运行,直接由相关的PT,CT输入电气量,动作后通过输出接点作用于跳闸线圈。保护装置设有通讯接口,接入站内通讯网,保证了保护信息与监控系统的有效畅通,而保护功能与监控系统、通讯网无关。

二110kV自动化变电站运行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分析

2.1、运行管理模式落后:自动化变电站投运后,有些变电站仍保持常规变电站值班方式,没有体现减人增效。有的采用“无人值班”的模式替代常规变电管理,在安全运行中出现一些失控情况。

2.2、遥控信号误动:自动化变电站通信控制器通过串口与MODEM相连,MODEM与通道相连,送至主站。由于保护规约比较多,复杂,在主站对保护规约进行了扩展,做好了接口的运行过程中会经常发现遥控信号误动,这可能是规约没处理好,也有可能是测控单元装置运行不稳,具体很难查找。

2.3、实时数据突然变为零:监控后台机在平时的运行中有时会发现实时数据突然变为零,观察电压曲线、电流曲线,发现隔一段时间突然变为零,没有规律性,这可能是测控单元装置有问题。另外,查历史事项时,事项查询的分类给事项查询时的对比带来不方便。

2.4、双机系统切换存在问题:自动化变电站的双机以串口通信为主以太网为副的相互监视主备状态,理论上可以绝对保证主备状态的正确。但有时在切换过程中会出现两台通信控制器全部为备用值班机,导致通信控制器死机,数据不刷新,遥控失效。

2.5、继电保护与监控系统通讯时有中断:保护装置本身功能满足要求,但由于时有误发信号,造成保护管理机死机,发信不正确,以致信号中断。

三 对提高110kV自动化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几个建议

3.1、110kV自动化变电站的设计:110kV自动化变电站的设计应按原电力部农电司提出的“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建设原则,坚持“户外式、小型化、造价低、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的发展方向。二次设计必须使变电站现场对主变温度、母线电压、电流等主要运行参数的显示简单、直观,便于值班人员监控。保留常规变电站预告信号和事故信号功能,有利于变电值班人员发现设备异常,及时处理事故。

3.2、常规变电站的自动化改造:常规变电站的改造应立足一次设备,可靠的一次设备是变电站实行自动化的基础。对一次设备进行无油化改造,二次部分按自动化要求设计,电磁式继电器改为“四遥”集成模块保护,变电站各种信号通过RTU柜传送调度中心,变电站现场电压、电流、温升等主要参数显示要求简单、直观,为值班监控提供方便。如果变电站是近年新建的,设备质量较好,进行“四遥”改造时,二次部分也可利用原来电磁继电器的保护触点进行控制。同时,增加远方操作转换功能、远方复归信号继电器、小电流系统接地选线装置。

3.3、变电站建设:从目前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看来,许多问题都同产品质量和工程安装质量直接有关,因此,在建自动化变电站中,要重视产品质量、安装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

3.4、自动化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目前自动化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基本是少人值班和无人值班两种。少人值班比常规变电站人员减少一半。无人值班即“无人值班,有人看守”模式,另要成立运维站、监控班来替代常规变电站管理。现在看来,大家对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认识不统一,普遍把自动化变电所叫“无人值班变电站”,这并不恰当,实际上采用“少人值班”的运行管理模式更为可行。下面从变电站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方面谈一点看法:

3.4.1、变电站是保证城乡供电,创造企业效益的基层班组,变电值班岗位担负着时刻保证供电设备安全运行的重任,因此,变电值班岗位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3.4.2、变电站的位置一般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地方,人员稀少,交通不便。如果采用“无人值班,有人值守”的模式,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首先长期一个人留守,值守人员就存在人身安全问题。再说操作班远离变电站,设备有了故障也难做到及时处理,同时车辆的频繁来往也是一个不安全因素。但是,如果采用“少人值班”的模式,这些问题都将得到妥善解决。

3.4.3、常规变电站值班一般5-7 人,自动化变电站采用“少人值班”模式,人员可减一半。但“无人值班,有人值守”的模式用运维站、监控班替代常规变电管理,实际人员也难减少,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县城自动化变电站数量少,“无人值班”模式用人将会更多。

3.4.4、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设备是现代化高新技术,对值班人员的素质要求比常规变电站高,应配备责任心强、业务熟悉的人员来管理。总之,自动化变电站管理应选用“少人值班”运行管理模式为宜,变电站定员一般2-3人,轮流值岗。值班员的职能同常规变电站不一样,工作性质由被动性转为主动性。因此,对值班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了,应选派责任心强、对业务管理熟悉的人员担任。值班职责:主要负责变电站的日常保卫及环境卫生、绿化工作;监控变电设备运行及变电设备检修操作和临时性操作等工作。

四 结语

随着自动化系统在110kV变电站的推广使用,针对断路器、刀闸均可在监控系统中进行遥控操作的功能,传统的变电站防误系统和运作模式已失去优势。自动化变电站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变电站运行模式,其功能完善、手段灵活多样,能够解决传统变电站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满足安全运行的各种需要,是我国电网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在110kV自动化变电站建设和运行中要坚持简单、实用、可靠的原则,以达到保证电网安全、经济、可靠运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玉明.220kV 新塘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与设计原则[J].电力自动化设备,1999(5).

[2]余永红,许建昆.自动化系统在宝盖220 kV变电站的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1(12).

变电站安全合理化建议篇6

【关键词】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管理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建设大潮拉开序幕,各地智能化变电站相继建成投运,智能化变电站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现阶段技术还没有十分完善、设备非常可靠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运行管理智能化变电站,使其安全、可靠、经济、智能地传输、分配和控制电能,是电网运行维护人员需要面对的一个全新课题。

2.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和功能

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专门对智能化变电站进行了定义: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化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智能化变电站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升级和发展。结合智能电网的需求,智能化变电站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实现一、二次设备的一体化、智能化的集成和整合,并加入变电站之间、变电站与电网调度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功能,以及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间歇性分布式清洁能源“即插即退”的接口。

智能化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一、二次设备智能化综合集成,主要特点是对过程层、间隔层设备的升级,将一次系统的模拟量和开关量就地数字化,用光缆代替传统的电缆连接,实现过程层设备与间隔层设备之间的通信。

智能化变电站紧密联接全电网。作为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节点,智能化变电站有利于加强智能电网各环节联系的紧密性,有利于智能电网对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实现不同层次上的统一协调。智能化变电站的设计和运行水平与智能电网保持一致,能够满足智能电网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开放等性能要求,更好地对系统电压和无功功率,电流和潮流分布进行控制。智能化变电站在特高压设备绝缘、大容量负荷开断等方面的性能,对特高压输电网的建设也是一个有力的支持。由于一、二次设备的高度智能化集成,以及标准化设计制造,还可以实现智能化变电站的模块化安装,缩短变电站建设周期,降低建设成本。

3.智能化变电站的技术特征和系统结构

由于智能化开关和光电式/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各类数据、信号从源头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变电站真正实现了数据共享,网络通信和信息集成。信息的集成化改变了传统变电站的保护、测控、计量、录波等功能单一、设备独立的模式,避免设备重复配置,降低了智能化变电站的建设成本。由于一、二次设备的高度集成,设备也更加紧凑,变电站内部,变电站与电网调度间实现无缝通信,简化了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难度。在线监测、在线分析决策等高级应用,使智能化变电站内设备无需做定期采油样、色谱分析、预防性试验等工作,提高了供电可靠率和劳动生产率。

据前所述,智能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在物理上可以分为两类,即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和网络化的二次设备;在逻辑结构上,根据IEC61850通信协议,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如图1所示。

4.现阶段智能化变电站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电网企业的电网数据通信网、内部管理网和互联网是相互独立,物理隔离的。随着智能化变电站的普及推广,电网数据通信网与内部管理网必然产生联接。据前文所述,因为高度的智能化、网络化,智能化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节点之一,一旦受到病毒或恶意网络攻击,变电站以及电网遭受的损失有可能是灾难性的,并可能造成社会各行业瘫痪。所以,信息安全是电网企业建设智能化变电站和智能电网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网络电子设备的可靠性也同样不容忽视。智能化变电站使用大量的光纤、交换机、光电式互感器、以及智能设备代替传统的电缆、电磁式互感器、机械式设备。设备模式由功能单一、相互独立改为高度集成、整合、智能。某一交换机或设备插件故障,以及软件程序的崩溃都可能导致过程层、间隔层,甚至是站控层的异常和事故。

智能化变电站涉及到光、电、机械等多专业、多学科知识的应用和协同技术攻关。变电事故异常处理系统、交直流电源系统,在线分析决策系统、空气调节系统等各子系统需要相互协调。任一子系统的异常、缺陷和故障和都有可能影响整个站的安全运行和系统的稳定运行。

5.结论与建议

随着设计理念的改进,技术的完善,设备质量的提升,以及各方面人员的摸索,智能化变电站和智能电网的管理必将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但综上所述,现阶段,智能化变电站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运行管理。

首先,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任何接入企业内网的存储设备必须经过严格检查、扫描。任何人员接触和操作电网数据通信网中设备的任何行为必须有严格的检查和监护。

其次,要加强巡视检查管理,要重点加强对交直流电源系统、空气除湿调节系统和数据通信系统进行巡视检查。

第三,要加强培训管理。智能化变电站涉及多专业、多学科,运行维护人员必须是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尚能驾驭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所以,加强综合业务培训非常必要。

第四,加强备品备件管理。由于,现阶段网络电子设备的材料、工艺和质量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所以,管理部门必须储备一定量的交换机、光电式互感器、传感器等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参考文献

[1]刘振亚.智能电网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高翔.智能变电站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变电站安全合理化建议篇7

【关键词】数字变电站;二次系统;配置方案

前言

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已经提出将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数千座数字化变电站,以极力推动数字化变电站及相关电力建设产业的高速发展,为实现国家智能电网夯实基础。我们知道,《智能变电站导则》中对智能变电站定义为应用先进的、可靠的、集成化的、低碳的和环保节能的智能电力设备,基于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和信息共享标准化等实际要求,自动实现并完成如数据采集、测量控制和计量保护等基本功能,同时又可依据工作需求智能化变电站又可支持即时自动监控、智能调节配置、即时分析决策、协调同步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实现。数字化变电站与智能化变电站比较而言,数字化变电站其实是作为升级智能变电站的基础,升级后的智能化变电站更多地是强调对智能操作和对应用高端科学技术的适应能力,如电力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和基于多信息渠道融合技术的故障诊断与维护等。下文以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X7000数字化变电站系统配置方案为例,深入浅出,分析数字化变电站二次系统配置。

1 数字变电站二次系统配置方案分析

以X7000数字化变电站系统配置方案为例。

1.1 概述

X7000数字化变电站的构成是基于目前广为应用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完成对一次电力设备的数字化转化,如数字化互感器和智能化开关的应用等。数字化一次电力设备利用IEC 61850协议被组合于整套数字化变电站系统当中,该系统构造采用新型的技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即能保障用电的安全可靠又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1 X7000数字化变电站具体的系统配置网架结构

基于X7000数字化变电站系统配置包含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三种设备所组成。该系统是站控层至间隔层再至过程层满足数字化、智能化变电站要求的网架设备结构。其中,站控层和间隔层之间的通讯联络主要依靠协议层,目前比较通用的有IEC 61850协议和IEC 61870-5-103协议两种。后台系统则可同时兼容IEC 61850协议和IEC 61870-5-103协议间隔层的电力设备接入,同时仍可将部分不能附带的IEC 61850协议或IEC 61870-5-103协议的电力设备经规约转换器完成转换之后接入到后台中心监控系统中。数据采样的传送采取IEC 61850-9-1协议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传送,跨开间隔层采取IEC 60044-8协议以规定的高速串行FT3光纤方式进行传送。智能系统的开关终端和间隔层电力设备之间的连接以GOOSE报文的形式进行传送。X7000数字化变电站具体的系统配置网架结构如上图1。

如上图,本方案中站控层和间隔层的网络间均采用双星形式和IEC 61850通信协议。系统的过程层与间隔层、操作中心与间隔层之间的通信均采取点对点的传送方式。合并单元和间隔层之间的通信过程也采取IEC 61850-9-1通信协议和点对点的传送方式。跨开间隔层的通信传送则采取IEC 60044-8高速串行FT3光纤传送的方式。

1.2 站控层设备

X7000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站控层通常包含监控系统、远动系统、防误闭锁系统、信息保护中心、通信监控系统、电量远传系统、安全防护监视系统和火灾预警系统等内容,诸多中系统整合为一,从而达到网络信息共享、共用的目标。各个子系统均采取网络通信的方式键入到间隔层网络中,且适当设置一定数量的网络防火墙和物理隔离设备,由专用的网络途径向有联系的设备部门传送信号数据。站控层电力设备和间隔层电力设备二者之间采取的通信方式是IEC61850/IEC61870-5-103通信协议。

1.3 间隔层设备

间隔层电力设备的构成包括间隔对象的监测控制装置、防护装置、电流计量装置和其它电力设备与之相互连接的规约转换器等等。其中,XR700系列的监测控制装置是以IEC 61850通信协议来组建模型并与站控层电力设备形成通讯关系,这一装置同时也具备与间隔层电力设备相互传送GOOSE信息数据的跨开间隔闭锁的功用。防护装置涉及到X7100系列的电力线路、X7200系列的输电变压防护装置、X7300系列电力阻抗装置、X7400系列电容器的防护、X7500系列的备自投保护、X7600系列电动机的防护装置等等。凡涉及到防护装置的跳闸信息、开关的遥信采集信息和跨开间隔闭锁的信息都以GOOSE组网的方式来完成。防护功能的实现则以现有的防护功能作为基准,应数字化、智能化变电站二次系统的配置需求,防护装置均以IEC 61850通信协议的方式建立模型,并以组态的方式进行开发。

1.4 过程层设备

以现有的电力生产技术水平而言,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过程层电力设备应包含互感器与间隔层之间的接口合并器和智能操作单元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接口合并器与互感器的信号输出相连和完成部分跨开间隔接口合并器的数据传输过程。过程层电力设备的运作采取IEC 61850 9-1点对点的通信方式,并且放弃过程层信息采用网络,支持跨开间隔传送FT3输出方式。

1.5 低压开关智能保护计量系统

10kV部分由于安装在开关柜内(智能终端可以不再单独配置),低压设备应集成保护与合并器的功能,IEC 61850-9-1接口协议输出至电度表。

操作回路与传统操作回路一致。低压间隔保护装置具有采集电子式互感器和传统电压互感器的能力。通信协议采用IEC 61850协议与站控层通信。

2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变电站的推广集成了诸多新型技术和新型设备的应用,而现场配置试验方法的研究基于当前我国智能化变电站二次系统配置设计的要求,本文举证以X7000数字化变电站系统配置方案为例, 从其概述、站控层设备、间隔层设备、过程层设备分别分析阐述,实际上也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中对智能化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集成实现提出了部分建议。在未来拓展智能变电站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在测控保护、过程层设备、一体化信息平台、故障录波及网络分析、网络配置、二次组屏等多个方面的优化集成进行有关可行性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研究,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春霞,詹荣荣,姜健宁等;500 kV数字化变电站动模试验研究[J];电网技术,201l,(06).

[2]王涛,高厚磊,邹贵彬等;基于IEC 61850标准的数字化保护动模测试系统[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24).

变电站安全合理化建议篇8

关键词:无人值守变电运行集控中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电力行业的现代化建设已经体现出越来越大的重要性。在现代化的供电系统中,变电所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和自动化是电力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变电所的无人值守、综合管理和安全管理是供电系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系统结构

无人值守变电站远程集中监控管理系统及多个无人值守变电站监控单元组成。无人值守变电站远程集中监控管理系统监控中心设在电力调度中心内。监控中心和无人值守变电站监控单元之间的传输采用光纤通讯方式。无人值守变电站内监测模块如智能数据采集仪、智能协议转换器、蓄电池组监测仪等和无人值守变电站监控单元之间的传输采用专用数据总线的通信方式,物理接口采用RS485/RS422、RS-232C和PS-232C等。

系统结构图

2.无人值守变电运行技术分析

2.1现场设备的可靠性

无论是从电压等级还是从电网安全的角度出发,都对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要实施变电站少人或无人值守模式,最基础、最关键的就是现场一二次设备各项指标的可靠性。试想如果现场设备频繁故障、异常,实施无人值守无异于人为的增加运行安全风险。对于现场设备的可靠性具体说就是对一二设备的预试定检合格率、投运率、操作合格率、正确动作率、故障率等指标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只有现场设备的可靠性提高了,满足安全稳定运行的指标了,无人值守和远程集中监控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

2.2远动装置的可靠性

如果变电站实施无人值守后,集控模式下所有的信息来源都依赖于变电站远动装置上送。因此变电站远动装置运行的稳定性就直接关系到集控中心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这种工作站式的远动装置主要有以下缺点:一方面工作站实质上采用的只是工业PC,其硬件寿命一般在3-5年,可靠性不高。而专用远动装置的硬件寿命为10-15年。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站一般采用硬盘,其工作的原理是在硬盘上安装常规的操作系统,然后在该系统的基础上安装厂商程序,通过程序解析规约的软件方式来实现信息上送。而且很容易被外界病毒攻击和人为修改破坏,存在的安全隐患大。因此建议在实施变电站远程监控前尽可能选择可靠性高、运行稳定的专用远动装置。

2.3通信通道

变电站实施无人值守后,所有的信息都是通过通信通道上送至集控中心,通信通道作为连接变电站和集控中心信息的中枢纽带至关重要。第一,重点提高通信通道传输设备的可靠性。这里重点是要求提高通信设备供电可靠性、增加自愈环保护、成熟设备选型等等。第二,重点提高通信通道的冗余度,这里建议尽可能对每个专业系统采用双通道双路由并列运行方式的光纤专用业务通道,其本质也是提高业务通道的可靠性。

2.4信息配置

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后,集控中心必然承担起远程集中监控的全部职责。信息的可靠性就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这里面实质上就涉及到信息配置的正确性、全面性、筛选性和互补性。

2.4.1 信息配置的正确性

变电站上送集控中心的信息中,正确性是第一位。只有上送的信息正确反映现场设备实际情况,值班人员才能快速准确的发现和处理设备异常或事故。如果信息的正确性无法保证,频繁出现误报的情况,那么1000多条的信息量足以让值班人员疲于核对现场信息正确与否。

2.4.2 信息配置的全面性

在信息的正确性得到保证后,“不漏报”就是对信息全面性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在实施无人值守的变电站,信息的全面性要求:上送信息应尽可能全面的反映全站所有设备的运行状况,而不能因为信息不全导致设备监控盲区而不能发现事故或异常,从而扩大化。

2.4.3 信息配置的筛选性

前面我们提到集控中心远程控制的三个变电站每天上送的各类信息超过1000条以上,在保证了信息上送的正确性和全面性后,那么如何从这么多信息中及时准确的发现事故异常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上送的各类信息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轻重缓急的筛选分类。通过筛选分类使得值班人员对各类信息的判定更加高效快捷。从实际运行的整体情况来看大大提高了值班监盘和事故快速处理的效率。

2.4.4 信息配置的互补性

这里我们说的信息互补性,是从信息全面性的角度出发,除了前面重点提到的监控信息外,变电站现场的各类保护动作信息、故障测距信息、现场设备图像信息、环境监测信息等对于实现变电站无人值守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对于事故异常的快速分析、处理非常有利。故障信息系统对于快速处理事故异常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2.5集控中心的系统支撑

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后,集控中心的各专业系统必然承担起原来各个变电站的所有监控功能。这就对集控中心的各专业系统提出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各专业系统所覆盖的功能范围应能满足变电站无人值守的要求。第二,由于现场无人了,值班员只能依赖集控中心的各专业系统来实现远程监控。对于第二个方面提到的集控中心对各专业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我们重点从硬件配置和软件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在硬件上建议各专业系统必须按双机双网双路由并列运行方式进行配置。其次在软件系统上应重点关注在UNIX、LNIX软件平台上运行成熟的软件。通过完善以上这些专业系统支撑,进一步保障集控中心对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远程监控。

3.结语

随着城、农网的改造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新建变电站采用综合自动化设计,同时许多老的变电站也进行了无人值守的改造。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大量投运和无人值守的实现极大地提高了电网运行的自动化水平,扩充、加快了电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立红.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问答[M].中国电力出版社.

[2]姚杰.变电运行技术的研究与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

[3]郝向东,闫玉军.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设计要求[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25.

[4]徐颖秦,沈艳霞,张业发.无人值班变电站数字视频远程监控系统研究[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5,17(4).

上一篇:现代诗歌知识范文 下一篇:发展趋势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