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综述范文

时间:2023-11-07 19:06:56

病理生理学综述

病理生理学综述篇1

【关键词】 糖尿病足;护理;临床效果

糖尿病发病过程中可出现多种并发症, 其中糖尿病足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足可导致患者下肢运动障碍, 严重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 在糖尿病足治疗过程中, 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方面。本文选择广东省连州市人民医院糖尿病足患者60例, 观察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共60例, 上述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例, 男17例, 女13例, 年龄最小为为41岁, 最大为76岁, 平均年龄为(50.2±6.7)岁;糖尿病病程最短为6年, 最长为17年, 平均病程为(8.1±4.2)年。上述患者中糖尿病足根据Wagner分级评定标准进行分级:Ⅰ级患者共8例, Ⅱ级患者共17例, Ⅲ患者共5例。对照组患者30例, 男16例, 女14例, 年龄最小为为43岁, 最大为756岁, 平均年龄为(51.9±7.7)岁;糖尿病病程最短为6.6年, 最长为18.1年, 平均病程为(7.9±3.5)年。上述患者中糖尿病足根据Wagner分级评定标准进行分级:Ⅰ级患者共7例, Ⅱ级患者共18例, Ⅲ患者共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临床治疗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糖尿病足的常规护理干预, 给予患者常规的糖尿病饮食指导、创面一般护理等。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干预。了解患者不积极治疗的心理原因, 了解患者的焦虑恐惧等情绪, 和患者主动交流沟通,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帮助患者消除上述不良情绪,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②饮食指导。根据糖尿病足具体情况, 合理控制饮食, 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做到定时定量, 限制糖类食品等摄入, 胰岛素治疗时, 要按时进餐, 避免发生低血糖。③足部护理。每天密切观察足部皮肤色泽、温度、足背动脉等情况;患者的鞋子和袜子要透气性好, 鞋子要宽松, 保持鞋袜清洁, 避免脚趾等外伤。做到温水泡脚, 避免脚趾擦破;教会患者足部按摩方法, 有助于足部感觉功能恢复。已经感染的患足要做到定时换药,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时, 患侧下肢抬高, 治疗过程中要避免足部过多活动, 避免伤口处收到过多压迫。④做好出院指导, 嘱咐患者及家属院外的注意事项和相关处理方法。

1. 3 临床效果评定 患者治疗和护理干预后, 化脓性感染得到完全控制, 伤口愈合, 有新生皮肤覆盖, 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好, 可从事日常生活活动及一般工作活动, 疗效评定为痊愈;患者治疗和护理干预后, 溃疡面积较干预前缩小超过50%以上, 化脓性感染得到较好控制, 有新生的肉芽组织开始覆盖, 但没有完全包裹残端, 血糖控制效果较好, 疗效评定为显效;患者治疗和干预后, 溃疡缩小面积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两组患者所得的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

2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评定情况: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严重的因为足部溃疡等导致下肢运动障碍, 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及生活质量[1, 2]。在糖尿病足临床治疗过程中, 此类患者需要有效的护理干预, 特别是综合性的干预更有助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在综合性护理干预总, 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 能够改善此类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对患者饮食护理干预, 可以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 利于血糖控制;做好患者足部护理, 可有效的减少足部感染, 促进足部感染控制[3, 4]。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 提示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 护理效果显著,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晋溶辰,杨玲凤,黄金.个体化健康指导用于42例糖尿病足高危患者的效果评价.中华护理杂志, 2011,06(1):563-566.

[2] 朱慧娟,李峰,童奥.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糖尿病足的观察与护理.护理杂志, 2011,19(2):22-24.

[3] 马小艳,童奥,张妲.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进展.护理杂志, 2012,20(1):40-42.

病理生理学综述篇2

凝血酶敏感蛋白2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赵文毅(综述)燕敏(审校)刘炳亚(审校)(88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转移屈淑贤(综述)谢晓冬(审校)(889)

白藜芦醇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王广秀(综述)浦佩玉(审校)(892)

染料木黄酮与肿瘤耐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药袁鹏(综述)辛晓燕(审校)黄艳红(审校)(896)

辐射增敏药吉西他滨研究进展高春玲(综述)谢立青(综述)王瑞芝(审校)(899)

双膦酸盐类在实体肿瘤骨转移中的临床应用陈映霞(综述)施毅(审校)秦叔逵(审校)(902)

肿瘤的靶向治疗李子明(综述)陆舜(审校)廖关琳(审校)(905)

5-^125碘-2'-脱氧尿嘧啶核苷治疗恶性肿瘤研究进展杨玉成(综述)侯建全(审校)(909)

超声治疗肿瘤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刘鲲(综述)何明生(审校)(913)

肿瘤全身热疗的临床进展邵汛帆(综述)张珊文(审校)(915)

器官运动和控制对肿瘤放射治疗的影响闫婧(综述)李宝生(审校)(917)

影像学检查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杨腾飞(综述)王家东(审校)(921)

造影剂增强超声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陈宇(综述)吴宁(审校)(924)

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杨文燕(综述)柳劲松(综述)(927)

进展期胃癌术后联合放化疗研究进展李明焕(综述)张品良(审校)(930)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6年征稿、征订启事(932)

控缓释制剂治疗肝癌新进展周剑寅(综述)叶社房(综述)王效民(审校)(933)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胰腺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阎长青(综述)郭俊超(综述)廖泉(审校)赵玉沛(审校)(936)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更名为《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938)

前列腺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梁彩花(综述)柳青(审校)(939)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曲妥珠单抗用于治疗妇科肿瘤的可行性研究进展朱巧英(综述)胡建铭(审校)(941)

三氧化二砷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狄春红(综述)杨磊(综述)顾少华(综述)(945)

前体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研究及治疗进展秦燕(综述)石远凯(审校)(948)

黑色素瘤疫苗临床研究进展王海勇(综述)滕理送(审校)(951

肿瘤靶向性腺病毒载体研究进展周丽君(综述)李秋香(审校)(801)

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的抗肿瘤研究进展张兴梅(综述)石玉生(综述)(804)

γ-突触白与肿瘤的关系郭剑平(综述)孟麟(综述)寿成超(审校)(807)

鸟苷酸环化酶C研究进展刘勇(综述)马志敏(审校)(810)

天然花色素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张卓(综述)周波(审校)(813)

维拉帕米的凋亡相关研究邹凌琳(综述)朱惠芳(审校)杨纯正(审校)(816)

柞蚕雄蛾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张月英(综述)张维东(审校)(819)

新型抗肿瘤药物作用靶点Plk1方艳芬(综述)杨波(审校)何俏军(审校)(822)

白细胞介素12抗肿瘤治疗进展姚文秀(综述)魏于全(审校)(825)

鼻咽癌患者生活质量测评量表及影响因素甘勇(综述)林志雄(综述)史永义(审校)李德锐(审校)(828)

人乳腺珠蛋白与乳腺癌郭建秀(综述)刘秀娜(综述)胡川闽(审校)(831)

乳腺小肿瘤超声引导下活检研究进展冷晓玲(综述)黄国福(综述)柳莉莎(审校)马富成(审校(835)

植物雌激素相关中药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周瑞芳(综述)李幸运(综述)刘鹏熙(审校)(838)

大肠癌相关基因ST13研究进展田吉顺(综述)郑树(审校)(842)

术前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在大肠癌肝转移患者中的应用李清国(综述)赵广法(审校)(845)

拯救性肝移植策略在小肝癌治疗中的地位苏铭(综述)黎乐群(审校)(849)

热休克蛋白与肝肿瘤热消融的抗肿瘤免疫研究进展韩治宇(综述)董宝玮(审校)梁萍(审校)(851)

腹腔内化疗治疗恶性腹水米登海(综述)陈学鹏(综述)石远凯(审校)(854)

肾母细胞瘤的诊治进展荆涛(综述)曹爱国(综述)荆友科(审校)(857)

Pim-2基因与造血系统肿瘤李波(综述)龚建平(审校)(861)

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技术杨克柽(综述)林意群(审校)(864)

DNA甲基化与胶质瘤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姜政(综述)李新钢(审校)胡锦(审校)(867)

消息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征订启事(809)

《中国药学主题词表》2007年征订启事(821)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7年度征订启事(834)

《中国药学大辞典》征订启事(841)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创刊在即诚征来稿(848)

《四川肿瘤防治》2007年征订启事(860)HttP://

《中国药学文摘》2007年征订启事(863)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辑游苏宁喜获“韬奋出版新人奖”和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870)

论著

应用病理大切片确定食管癌主瘤周围原位癌分布情况的研究马国伟王军业张旭吴秋良龙浩傅剑华林鹏(871)

30岁以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点分析周涛陈丽芬耿翠芝王桂兰王小玲(874)

腹腔热灌注化疗对恶性腹水的疗效观察王太勇程玉峰(877)

Rad51的异常表达与肿瘤治疗金问森(综述)金一尊(审校)(721)

肿瘤选择增殖型腺病毒载体研究进展王春毅(综述)傅仲学(审校)(724)

趋化因子受体与肿瘤转移薛同春(综述)叶胜龙(审校)(727)

微RNA与肿瘤徐皓(综述)张玉华(综述)吴文溪(审校)(731)

海绵动物抗肿瘤活性物质研究进展李明(综述)李娟(综述)卢兆桐(审校)(733)

人瘤病毒疫苗临床试验进展范琼(综述)黄勇(审校)(737)

单链抗体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及改进赵艳(综述)李官成(审校)(740)

蜂毒溶血肽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研究王炜煜(综述)曹利民(审校)(743)

乙二醛酶抑制剂逆转肿瘤耐药研究进展叶絮(综述)沈志祥(审校)(747)

铂类制剂致后根神经节神经元凋亡机制李凯(综述)田婷(综述)王娟(审校)(750)

肿瘤阳性显像剂^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研究进展徐名金(综述)梁军(审校)(753)

核酸适配子及其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张贝(综述)邬芳玉(综述)张焜和(审校)(756)

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状癌王伟斌(综述)赵文和(审校)滕理送(审校)(759)

双侧乳腺癌基因和分子研究进展余科达(综述)邵志敏(审校)(762)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乳腺癌研究进展王国琴(综述)何明生(审校)(765)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及微转移检测和钢(综述)张乐鸣(审校)(769)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周娟(综述)张为民(审校)(772)

非小细胞肺癌精确放射治疗研究进展许亚萍(综述)王健(综述)马胜林(审校)(776)

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刘智力(综述)梅浙川(审校)(779)

胃癌淋巴结转移术前评估于俊秀(综述)杨道贵(综述)李振方(审校)(783)

大肠癌转移相关的生物学指标研究进展刘健龙(综述)王跃(审校)(786)

病理生理学综述篇3

由于细菌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一般需要过夜,所以病原生物学中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这两个实验项目,不能一次完成,而是分为几次,其中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需要3次才能完成,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需要4次才能完成,前后持续一到两周的时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每次实验课只是被动地按照任课教师的指导完成实验的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2007级本科临床、麻醉、预防和全科专业开始,我们在不改变实验教学时数的情况下,通过统筹合理安排,在这两个实验项目之前先进行4个学时的化脓性球菌感染和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临床医生的角色,课堂上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医学常识分析病例,解决如何进行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问题。通过两次病例讨论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病原菌分离鉴定的程序,再接下来进行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这两个实验项目时,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明确每次实验课的目的和内容。病例讨论课的实施,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医学生丰富相关的医学知识。

2实验项目的整合

本科临床、麻醉专业的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共计36学时,2009年将2007级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整合为16次。实验项目及主要内容和排序如下。第1次(4学时):微生物学实验注意事项、消毒灭菌、细菌的培养方法、自然界细菌分布的检测、紫外线杀菌试验和细菌的生化反应;第2次(4学时):观察上次课实验结果、革兰染色、抗酸染色、油浸镜使用方法、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的观察;第3次(2学时):化脓性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4次(2学时):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5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一)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一);第6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二)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二);第7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三)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三);第8次(2学时):肠道杆菌分离鉴定(四)、流感病毒分离鉴定(一);第9次(2学时):流感病毒分离鉴定(二);第10次(2学时):综述及实验设计展示及总结;第11次(2学时):线虫(一);第12次(2学时):线虫(二);第13次(2学时):吸虫(一);第14次(2学时):吸虫(二);第15次(2学时):绦虫;第16次(2学时):其他寄生虫及食源性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为了更好地进行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决定将2011级临床、麻醉等专业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内容和排序进行再次整合。将原来2次病例讨论课,即第3次课和第4次课合并为1次4学时病例讨论课;12h的寄生虫学实验课,即第11,12,13,14,15,16次并为3次4学时;第9次和第10次合并为1次4学时。调整后的实验课学时数并没有改变,但由原来的16次合并为11次。整合后的实验课运行起来更加流畅和系统,每次实验课的主题更加鲜明,更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和掌握,同时也降低了实验课教学的难度。

3实验项目的完善

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是医学微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实验,能够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对病原体分离鉴定程序的认识和理解。其主要的过程如下:样本接种鸡胚,培养3d;3d后吸取尿囊液通过血凝实验检测是否有病毒增殖及其滴度;通过血凝抑制实验检测病毒的型别和滴度。以往的实验中,血凝抑制实验一直由教师做标本给学生进行示教,学生自己并不动手操作。由于血凝抑制实验中需要设置病毒、血清、红细胞等对照,又要配置4个单位病毒液,血清还要进行倍比稀释,实验操作复杂,实验原理也是难点,学生若不亲自操作,大多一知半解,实验效果不佳。因此从2011级本科临床、检验专业开始,对血凝抑制实验进一步完善,由教师示教变为学生自己操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对流感病毒分离鉴定的理解更加透彻,加强了对病原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以往在该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教师授课也更加容易。

4开放实验室活动的开展

自2009年(2007级学生),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开始进行开放实验室活动,实验项目逐渐从微生物形态结构观察、寄生虫学标本检查更新到目前的培养基的制作及消毒灭菌和面部蠕形螨的检查等项目。培养基制作及消毒灭菌项目正好与实验课项目细菌的培养方法衔接,使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加强了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无菌观念,也为后续实验打下了基础。项目面部蠕形螨的检查的实验标本采自学生自身,使病原生物学与实践生活联系起来。该实验项目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实验时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

5创新实验的开展

针对本科临床1-8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的特点,从2007级学生开始在临床1-8班布置有关于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某一知识点的综述写作任务。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组内自行安排各自任务,各小组要在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最后一堂实验课上形成一份纸版的综述报告和一份PPT演示文稿,在实验室进行展示,任课教师作简短总结。课后挑选内容丰富、深刻、能反映某一领域最新进展,并能提出自己见解的水平较高的综述推荐到校报发表。学生对命题综述的写作积极性很高,普遍反映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综述的写作任务,不仅掌握了相关内容的前沿知识,还学习了查阅文献方法,加强了写作能力,增强了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

6实验课考核方案的修订

实验课的考核本着公平、公正、全面的原则,还要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和技能,初步形成科研创新思路。从2007级本科临床、麻醉、全科和预防专业开始,实验课考核方案逐年完善,实验课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逐步提高。目前实验课成绩组成如下:实验课成绩30分,占本课程总成绩的30%。具体评分如下:实验报告、出勤、平时表现(3分);病例讨论(4分);命题综述(8分);实验课考试(15分)。通过近年来对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的一系列改革,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逐步完善,实验课的安排也更合理、高效。调查问卷反馈显示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实验课满意度很高,普遍认为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加强对理论知识理解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手段。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会随着学科的发展而发展,实验教学的改革也会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开展。

病理生理学综述篇4

[关键词] 糖尿病;护理干预;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2(b)-0133-02

在经济快速发展,医学技术不断更新和进步的基础上,人们逐渐提升对糖尿病临床护理的要求。在此新的形势下,不少医疗机构和学者为了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均展开了对糖尿病临床护理方法的研究[1-2]。经过多项临床实践证明,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充分实现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控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该研究选取了10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该院接收的102例糖尿病患者,将其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通过该院伦理委员组织、患者和家属的同意,由临床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所采用的护理方法不同,将上述所有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中患者为51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为50~90岁,平均年龄为(71.36±9.14)岁;对照组中患者为51例,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为51~89岁,平均年龄为(70.91±9.56)岁。纳入及排除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患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③排除相关药物过敏患者。经过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分析,其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①实施入院资料护理,明确患者入院时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史以及病情严重情况,以便能够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3]。②对患者实施生命体征护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等情况,并对相应的生命指标加以记录,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③对患者实施环境护理,护理人员要定期早晚2次对病房加以消毒,保证室内环境的清洁。此外,护理人员也要及时更换患者的被褥,保持被褥的卫生。

1.2.2 干预组行综合性护理干预 ①健康知识教育护理。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述糖尿病相关内容,包括糖尿病的病发机制、影响因素等,使患者和家属从根本上认识糖尿病,明确糖尿病的相关发病机制;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对疾病的掌握情况,向其发放宣传手册,使其能够独立实现对糖尿病的学习,提升其对糖尿病疾病的认知能力,最终提高对抗疾病的信心[4]。②健康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升与患者的交往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对话明确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并针对情绪不一的患者实施具体的心理护理。对于焦虑情绪较为严重的患者,o理人员应在掌握患者喜好的基础上,为其播放柔和优美的音乐,放松患者的心情。对于抑郁情绪较为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参与其喜爱的活动,通过与病友之间的交流,逐渐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5]。③用药指导护理。根据患者血糖的高低情况,向患者阐述与糖尿病治疗药物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对患者展开药物指导,使患者明确具体的用药时间、次数和不良反应等,使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此外,护理人员也要指导患者在饭前注射胰岛素,使患者能够掌握具体注射的位置。④对患者实施健康饮食和运动护理。在健康饮食指导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尽量少服用含盐量高的食物,并严格控制饮食,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并多食用蔬菜和豆制品等食物,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表。在运动指导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述定期运动的好处,并叮嘱患者在运动前要服用食物,以散步和慢走为主要的运动方式,若出现低血糖而头晕的现象,应及时停止运动。⑤对患者实施并发症预防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情况为预防依据,耐心向患者讲述糖尿病可能引发的并发症,使患者掌握并发症的类型和危害,并指导患者有效预防并发症[6]。通过上述相关指导,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

1.3 疗效判定

根据国际临床护理评判方法,制定护理效果判定标准:①十分满意(80~100分):无并发症,患者心情舒畅;②满意(60~79分):并发症较少,患者心情改善;③不满意(60分以下):并发症增多并加重,患者心情较差。总满意=(①+②)/(①+②+③)×100%。

1.4 统计学处理

该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以χ2检验,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护理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

干预组进过护理后,神经病变发生率为1.96%,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96%;对照组经过护理后,神经病变发生率为5.88%,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76%。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经过护理后,在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上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总满意度情况

干预组护理后,十分满意率为86.27%,总满意率为98.04%;对照组护理后,十分满意率为82.35%,总满意率为88.24%。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经过护理后,在总满意率上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中常见的内科疾病,其病发影响因素较多,尤其在人们生活方式日益转变的现代社会中,病发率逐年提升[7]。就现阶段临床对于糖尿病的护理方法而言,通常采用的是临床常规护理方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该护理方法取得的护理效果相对较差。而在医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综合护理干预逐渐被广泛应用到临床中,并取得一定效果。该研究为进一步明确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的护理效果,展开对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干预组护理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由此能够看出,干预组护理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实施护理时,采用的是医院普遍常规护理,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干预组在实施护理时,则是护理人员充分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根据患者糖尿病的轻重情况,向患者讲述与疾病的相关的知识,针对患者的心理情况对患者实施心理指导,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对患者实施饮食指导等,能够使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了解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并发症相关内容知识,在护理中逐渐放松自身的心情,消除不良心理情绪[8]。患者在经过综合性护理干预后,能够在健康知识和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对糖尿病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提升其对抗疾病的信心,在明确糖尿病并发症类型和危害的前提下,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从而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通过上述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为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奠定坚实的基础。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方法相比,干预组的综合护理干预的护理范围更广泛、护理内容更全面,能够使患者取得一定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在控制糖尿斌并发症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充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够在临床中加强对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于冬艳.探讨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4(10):105-106.

[2] 张彦霞,石在红.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及预防并发症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3(18):245-246.

[3] 沈洁.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及预防并发症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5(19):248-250.

[4] 王爽.护理干预在伴糖尿病的冠脉搭桥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作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5,1(8):105-107.

[5] 高永玲.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及预防并发症中的作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99):260-261.

[6] 黄家容,赵凤英.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对血糖水平控制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6,9(4):2.

[7] 朱丽平.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及预防并发症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2(9):236-237.

[8] 杨景娜.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及预防并发症中的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4,3(18):2388-2389.

病理生理学综述篇5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9(a)-017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compli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Methods Ninety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the First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on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ded with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nursing compliance, indexes of renal function (including urea nitrogen, creatinine, serum albumin, hemoglobin) and quality of life (including the physical function, role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emotional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nursing complianc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3.33%)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75.56%),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indexes of renal func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indexes abov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improved more significantly,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quality of lif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scores above in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group were improved more significantly,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nhance the nursing compliance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renal func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Compliance; Quality of life

慢性肾功能不全又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类较为常见的疾病,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进行性肾实质损伤,导致肾脏无法发挥正常功能,从而对肾脏的调节能力造成影响,发生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影响预后[1]。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期间,部分患者受长期身体不适感以及经济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依从性较差,无法及时按照医嘱完成相应的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也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以往临床工作中所采取的常规护理方法一般无法满足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依从性及生活质量上的需求[3]。故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了综合护理干预,强化了各个护理环节中的重要内容,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90例,均符合第7版《内科学》[4]中关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精神疾病及认知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初中文化程度以下患者及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19~65岁,平均(47.3±4.6)岁;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慢性肾盂肾炎13例,高血压肾病11例,糖尿病肾病9例,狼疮肾炎4例。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0~68岁,平均(48.3±4.9)岁;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慢性肾盂肾炎12例,高血压肾病10例,糖尿病肾病10例,狼疮肾炎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本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药物治疗、观察并监测指标、建立患者档案、介绍疾病相关内容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如下:①成立小组。由主治医师以及责任护士组成关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相关知识的讲解小组,鼓励并组织患者定期来院参加健康相关的座谈会,并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5]。指导患者采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自身的病情及感受并主动提问,讲解小组则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给予回答,并借助图片、影像资料等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身疾病,还需对其日常不良习惯给予事先调查与纠正。②加强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疏导,并及时了解其不良情绪及心理状况,做好相应的评估工作,包括焦虑、抑郁情绪等。鼓励患者发泄出内心的不满及表达个人期望,针对上述内容给予疏导与排解,尽可能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6]。在病房内播放一些旋律轻快、柔和的音乐,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同时加强对病房内的整理与清洁,定期消毒通风,对病房内的床单被罩等及时清洗,摆放绿色植物等。③饮食及运动护理。护理人员针对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和病情制订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将慢走、太极拳等作为首选,期间指导患者进食清淡、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以新鲜水果、蔬菜、瘦肉及鱼类为主,并控制每日进食蛋白量在0.8 g/kg以下,每日摄入的热量在145 kJ/kg以下,并根据实施的情况对饮食及运动方案进行调整。④患者家属的护理支持。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指导其采用正确的用药方法,并加强对患者的监督,使患者及其家属清楚地了解到服用药物治疗后可能会引起的症状以及各种不良反应,同时向患者讲解服用药物的必要性[7]。期间对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给予监测,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立即给予相应处理。如患者发生了低血压,家属需帮助患者采取仰卧位。两组均连续护理2个月。

1.3 观察指标

连续护理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生活质量及肾功能相关指标。①依从性评价:将患者能够主动配合医嘱完成治疗与护理工作评为完全依从,将患者能够在医护人员的督促下完成大部分的治疗与护理工作评为部分依从,将患者无法按照医嘱完成治疗及护理工作评为依从性差,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例数×100%[8]。②肾功能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尿素氮、肌酐、白蛋白及血红蛋白。③生活质量评价:采用我院自制的简易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量表中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社会功能五个方面,每个方面满分为20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护理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护理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肌酐、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护理后两组上述肾功能指标均较护理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且护理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2.3 两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上述各项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观察组护理后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对于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以往临床工作中所实施的常规护理仅能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但由于此疾病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耐受性低,无法忍受躯体上病痛的折磨以及精神方面带来的痛苦,导致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较差,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9-11]。因此,采取一种更加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至关重要[12]。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所谓综合护理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相结合,通过心理疏导使患者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进而使其机体处于健康舒适又兴奋的状态[13-14]。同时给予健康教育可加强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知与理解,用多种方法给予患者全面的支持与引导,避免其产生不良情绪,加之引导患者讲出自身的感受与想法,并针对出现的不良情绪给予疏导,改善护患关系[15-16]。另外,配合饮食护理与运动指导增强患者的体质与抵抗力,从而帮助患者身心均达到一个满意的状态,迎接之后的临床护理与治疗工作[17-18]。

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提示,综合护理干预优于常规护理,能明显提高患者对治疗以及护理的依从性与积极性,使其更好地面对疾病,确保治疗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19]。两组护理后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肌酐、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护理前,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提示,综合护理干预比常规护理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两组护理后与护理前生活质量比较,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升高,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提示,综合护理干预优于常规护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其身心负担,对于促进病情的恢复有重要意义,与以往研究报道基本一致[20]。

病理生理学综述篇6

论文摘要:亚健康是病前状态、临床前期、疾病先兆。出现亚健康就是给健康亮了黄灯,过度疲劳是常见亚健康表现,而“疲劳毒素”长时间、多系统的侵蚀将导致各种严重疾病,最后促进“过劳死”的发生。主要通过阐述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发生机理,使我们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亚健康、重视疲劳、预防“过劳死”。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这是对健康的比较全面的认识,有着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表明人们传统的健康思维发生了变化,明确了只有具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能力以及后来又提出的道德健康,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健康。

1亚健康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N·布赫曼(Berkman)提出亚健康(sub-health)的概念,即指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是非特异性的疾病前状态或特异性疾病临界状态,即人体活力减退,反应能力降低,适应能力下降,生理功能减弱的状态,无器质性疾病的一些功能性改变。

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亚健康可划分为:①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②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③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④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

按照亚健康概念的构成要素分类:①身心上有不适感觉,但又难以确诊的“不定陈述综合征”;②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疾病前状态);③一时难以明确其病理意义的“不明原因综合征”,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④某些病原携带状态;⑤某些临床检查的高、低限值状态,如血脂、血压、心率等偏高状态和血钙、血钾、铁等偏低状态等;⑥高致病危险因子状态,如超重、吸烟、过度紧张、血脂异常、血糖、血压偏高等。

按身体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器官分为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关节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特殊感官等亚健康状态。谢雁鸣等通过设计《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证候调查问卷》,分析亚健康状态亚型人群的症状特点,结合医学知识,把亚健康归纳为心理性亚健康、疲劳性亚健康、睡眠性亚健康、胃肠性亚健康、体质性亚健康、疼痛性亚健康和其他型亚健康等7个亚型。

亚健康状态是国际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转向预防的一个根本性转变。目前,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由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最前沿的有关人类健康的边缘科学,综合各种方法进行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2疲劳

疲劳是亚健康状态中的最常见症状,是因体力、脑力消耗过多、劳动过度、刺激过强等非病理原因引起的反应能力减弱、工作效率下降时的机体状态,也是长时间负荷过重而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分为脑力疲劳与体力疲劳2个方面。

2.1西医对疲劳的认识

机体的任何活动都要消耗能量,机体内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细胞的线粒体中和氧结合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些能量被储存在ATP中,供细胞进行各种生理活动使用。在正常情况下,葡萄糖、脂肪等营养物质和氧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呼吸或泌尿系统,及时排出体外。当机体进行长时间或高强度的活动时,相应的功能器官就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这种活动。这时线粒体中生成能量的氧化还原反应速度加快,氧供应相对不足,营养物质不能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生成大量的乳酸、氨、尿素和二氧化碳等物质,而且由于疲劳机体清除能力降低,这些物质还会在组织中堆积过多,会使组织细胞中毒,出现肌肉酸痛或头晕、头痛等体、脑疲劳症状,进入体液,运行全身,会进一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性疲劳反应。因此,这些物质被统称为“疲劳毒素”。

当机体内“疲劳毒素”产生过多,“疲劳毒素”首先在疲劳组织细胞中堆积,给疲劳组织中的细胞造成损害,进人体液后,造成体内环境的污染,使全身的细胞都受到损害。

(1)“疲劳毒素”对脑组织的损害:“疲劳毒素”在大脑内堆积,能损害脑神经细胞,轻则出现犯困、头昏、头痛、记忆力下降;重者可诱发脑神经细胞凋亡。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导致神经元丢失,是老年性痴呆的病理基础。

(2)“疲劳毒素”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疲劳毒素”对心肌细胞有毒害作用,从而出现胸闷、气短、心慌,心电图可见各种心律不齐,以及sT段改变等。进入血液中的“疲劳毒素”会损害血管上皮细胞,使血小板和胆固醇很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硬化,心、脑血管意外可以致命。

(3)“疲劳毒素”对免疫系统的损害:“疲劳毒素”进人体液,运行全身,在脾脏、淋巴组织中过度堆积,将导致T细胞功能下降,白细胞介素、a-干扰素等免疫因子生成减少,自然杀伤细胞的数目和活性都有所下降,削弱了机体抗病能力。

(4)“疲劳毒素”对肝脏的损害: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很多“疲劳毒素”都需要在肝脏中解毒、代谢,因此“疲劳毒素”在肝脏中的浓度是很高的,对肝脏的损害是最大的。长期高浓度的“疲劳毒素”可诱发肝细胞凋亡或被动死亡。

另外,“疲劳毒素”对泌尿系统、皮肤肌肉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疲劳毒素”可导致肾小管受损,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毒害肌细胞,出现肌肉酸痛、肿胀、疲乏无力等症状;在皮肤中堆积,使皮肤细胞中毒,使皮肤变黑和粗糙。

疲劳不仅损害机体的健康,导致疾病,而且能使机体早衰,缩短人的正常寿命。如科学家Harman发现“疲劳毒素”中的氧自由基及其诱发的氧化反应长期毒害的结果是引起生物衰老的重要原因。

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使“疲劳”被纳入疾病的范畴。然而,并非所有的疲劳表现都是病态,只有过度、过久的疲劳,即慢性疲劳综合征,才被美国CDC(CentersforDiseaseControl,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命名为一种疾病。

2.2中医对疲劳的认识

疲劳属中医学“虚”、“虚劳”等范畴,为中医临床中的常见症状,包括体劳、心劳和房劳。在中医古籍中常被描述为“懈怠”、“懈惰”、“四肢劳倦”、“四肢不举”及“四肢不欲动”等,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多用“周身乏力”、“四肢倦怠”、“神疲乏力”等描述。

《黄帝内经》中已认识到产生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素问·宣明五气》中关于“五劳”的记载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则气耗,劳则气伤,认为各种活动过度均可引起疲劳。《灵枢·大惑论》云:“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指出思虑过度可导致疲劳。《素问·举痛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欹”。指出气血不足是产生疲劳的基础。

肝主筋,《素问·五藏生成论》云:“诸筋者皆属于节”,《说文解字》中对筋的解释为“筋,肉之力也。”均指出筋是连接关节和肢体运动的重要组织。《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八,肝气虚,筋不能动”。《素问·五藏生成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摄”,肝木受邪后“肃杀而盛,则体重烦冤”都指出肝藏血主疏泄的正常功能是人体活动能力的重要保证。脾主肌肉四肢,“脾病者身重”、“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可见,脾之气血与疲劳的产生密不可分。《黄帝内经》论述“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各脉者肾也……太过则令人懈惰”。《灵枢·海论》云:“肾虚,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提示肾阴、肾阳之盛衰也是引起疲劳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基于脏腑学说,疲劳的产生主要归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正如《素问·示从容论》所云:“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3疲劳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

鞠宝兆认为疲劳有健康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及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不同发展阶段。疲劳发生的第一阶段是以肝的调节失职为主,表现为生理性疲劳;第二阶段以肝脾失调为主,气阴轻度耗损,呈现亚健康性疲劳的次临床状态;第三阶段发展为脏腑功能劳伤,气血阴阳亏损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形成多种慢性衰弱征象的疾病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也称为生理性疲劳(体力性疲劳)和疾病性疲劳(疲劳综合征)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导致五脏机能失调,精气血耗损,特别是先天之本的肾和后天之本的脾功能明显衰弱,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过度训练疲劳综合征,发生病理性疲劳的虚损、虚痨病变。

“过劳死(karoshi)”这个名词来自2002年的牛津网上英语辞典,源于日语的“过劳死”,反映了日本人对工作的狂热性格。2002年12月,日本公布了雇员保险心血管疾病的赔付标准,首次将“过劳死”与慢性疲劳和心血管疾病的发作联系起来。杨菊贤等认为,慢性疲劳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前奏,“过劳死”就是在慢性疲劳综合征基础上发展、恶化的结果。

综上所述,如果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不及早采取措施消除疲劳,将因过劳而提前结束生命。笔者认为,过劳危害生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度疲劳使很多中老年高发疾病提前发生,发病率增加;过度疲劳可能加快原有疾病的发展进程,快速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猝死率明显增加。Uehata分析203例过劳死者的生前情况时指出,除原有心血管疾病外,均存在过劳的情况:生前每周的工作量>60h,每月的超时工作量>50h,超过半数以上的节假日都在上班;白领雇员面临指标高、压力大、整天来回奔波、疲于应付,不仅过累,工作地点也不断改变;过劳死者经常在工作环境差、噪音大、并经常发生难以预料的烦恼,造成紧张、焦虑、恐惧或愤怒,这些变化一般发生在心血管疾病突然发作之前的24h之内。

病理生理学综述篇7

“在中医学范畴里,病理状态是一组症状和体征,中医称之为‘证候’”,“中医的临床证候是以脏腑(局部器官)病变为中心,同时注重全身状态的辨识”。为使中医学的表述比较符合现代的习惯,笔者曾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概括为“状态医学”[1]。“状态”是中医对“证”的描述,“病因病理”是西医对“病”的描述,两者不同的表述方式构成了人们对疾病认识和治疗的两种不同方法。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代。作为中医的状态医学理论及其诊疗方法的特殊规律,决定了它在临床上的独立地位。

1 中医的状态与西医病因病理的关系

中医的状态与西医的病因病理是整体综合反应与局部病灶的关系,它们在临床上有以下不同表现:(1)状态与理化指标不一致。在体温正常的情况下,临床上可以见到虚寒和虚热两种状态[2];持续高热?1~2?周的病人,可以见到持续寒冷的状态[3]。(2)器官组织的各种理化检查未见异常,临床上可见多种状态失常。例如脾虚证、肾虚证、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胆湿热证、湿痰(二陈汤)证等等。(3)局部器官患病,代偿功能正常时,病人全身状态可以正常。例如部分乙型肝炎病人、肾盂肾盏结石病人全身状态可以正常。(4)同一疾病,如肺炎,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全身反应状态相差很大,必须使用不同疗效的方药[4]。中医称之为“同病异治”。(5)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状态,使用同一方药治疗。如冠心病、癌症、肺炎恢复期等3种病因病理完全不同的疾病,在某一阶段可以出现气虚状态:面少华色、乏力少气、纳差、四肢倦怠、舌淡、脉弱,可用四君子汤加味治疗。这就是中医的“异病同治”。由此可见,状态是病因病理之外的另一类问题。(6)孪生者在遗传和童年生活条件方面,是不同个体最大限度相同的例子。然而同生不同死,且生病的时间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这些事实说明,不同个体自身内部的协调状态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个体内部协调状态的不同,是人体疾病发生、发展千变万化的第一内因,也是中医学存在的基础。

2 中医状态的诊断

人体机能状态正常与否的第一个感受者是自我,因此,症状是诊断状态的第一要素,体征是客观依据。由于人体机能状态并非各器官功能的简单加减,因此,现代医学的理化指标在诊断状态时,只供参考[3]。

从上文可以看出,即使是同卵孪生者,遗传和童年生活条件最大限度相同,但在不同个体,其内部协调状态不同。状态不同必然反映在对相同的致病因素有不同的反应。所以,用遗传因素、外在条件和器官病因病理去解释或诊断状态,是不符合状态的多种多样和千变万化的客观事实的。

同一疾病不同时期,状态可能不同;不同疾病可以出现相同状态。整体状态有病,局部器官可以正常;局部有病,整体状态可以正常。体温测量与人体寒热状态没有必然联系,等等。均证明状态与病因病理是人体疾病的两个不同方面,用于诊断器官病理的理化指标是不能作为诊断状态的依据。

中医状态的诊断,是一种以病人自身感受(症状)和临床体征为依据的综合判断。不同状态的区别,主要是依据临床诊疗实践中所见病象,进行深入细致分辨的结果。笔者?1999?年秋诊治?1?例病人,属中医外感病秋燥中的温燥,症见:发热,少许恶寒,咽干鼻燥,干咳无痰,口渴舌干稍红,脉浮数等,更见满面白色细小皮屑。可谓典型之至。如果从病因病理角度,只能归为病毒为害,西医没有应治之法。

状态的诊断,实质是以症状、体征为依据的综合判断与分类。分类的基点是寒热、虚实;分类的目的是区分不同的状态——证候,寻找有效的方药。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平衡和人体与自然界保持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一定强度的致病因 素导致了平衡失调,从而出现疾病。因此,中医对人体机能状态的判断有两个基点:(1)偏寒或偏热;(2)太过或不及[2]。所以,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是状态分类的出发点,或者说是总纲。因为临床上千变万化,数之不尽的各种状态,都是寒热虚实的进一步的具体划分。

中医学中的基本状态约20种,包括脾虚、肾虚[3];常见状态?200?多种[5]。假设人体分为九大器官系统,按排列组合的数字方法计算,人体状态数以万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状态诊断的复杂性。

3 中医对状态的治疗

状态的治疗是人类医学的一个特殊内容。从表面来看,中医药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统医学一样,都是使用天然药物。现实是: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与众不同,疗效在众传统医学之首;中医药不仅对现代临床各科半数以上的疾病有良好疗效,且很多西医难治、不治之病症是中医的优势。

上述特殊和不同的原因在于,中医学的本质是状态医学,其诊断、治疗疾病的角度与西医的病因病理角度是两个不同范畴。

状态治疗的首要特点是:以方治病。这里的病,不是指局部器官的问题,也不是现代病因病理的中心环节,它是全身各器官组织某一时间综合协调的结果,是状态异常,或者称之为状态病,中医称之为证候。这里的方,不是某类药物的简单相加,也不是针对细菌或某器官的现代病因病理意义上的药物;而是针对人体不同状态确定治疗大法而拟定的处方,中医称之为方证对应,即以特别组成的方剂治疗不同的状态。

状态治疗的第二个特点是随证加减。尽可能使用代表方是中医治疗状态病的基本原则,但原方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准确对应临床上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必须根据具体病证,在某代表方的基础上增减原方的药量,或加减某几种药物。“随证加减”反映了状态的千变万化,提示固定的成方中药制剂,在当今和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会成为中医的主流。

整体与局部并重是状态治疗的第三个特点,但必须强调状态的治疗贯穿始终。例如肺炎病人,不同时期使用银翘散加减、麻杏石甘汤加味、清营汤加减、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竹叶石膏汤加减等等[4]。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功效有很大差别,证明中医治疗是以状态为核心,局部病灶的治疗服从整体状态治疗。即“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药治疗,必须综合状态治疗的原则”[2]。

4 关于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对中医学体系自然科学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讨论状态与病因病理的关系、状态的诊断、状态的治疗之后,我们对中医学的本质——状态医学及其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笔者再次强调,状态与病因病理是临床医学的两个不同范畴,两者必须用完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维、诊断与治疗。

在清楚以上原理之后,状态医学的独立性和中医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也就成为一个清晰的事物。中医现代化应是以发掘、完善中医学理论,以及相关诊断、治疗方法为核心;全面引入现代病因病理学说,加强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药、针灸等治疗;加强器官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预后判断。

本世纪初,随着西医在中国的不断普及,现代科学的各种方法和成果为西医所利用,中医相形之下变得弱小。西医有理化指标,诊断明确,对器官疾病分析入微,且可见可数;故不少中、青年中医下意识地忽视了中医理法方药的主导地位,以至见到体温升高就投清凉之剂,高血压伴见气血虚弱也不敢进补。

中医学是一个独立的临床诊疗体系,现代病因病理学说的引入,不会冲击或改变中医的状态医学优势,它将弥补中医学对局部器官病认识的不足。

近40年来,中国的西医大规模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单味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复方的临床验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这些现代成果,证明了中医药、针灸临床运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也为今天中医现代化——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药、针灸治疗,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科学资料。

笔者认为中医现代化的要点是:遵循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对状态诊断、治疗贯穿疾病的始终,而西医病因病理角度的治疗必须综合中医治疗的原则。

5 关于中西医结合

中医的状 态医学与西医的病因病理医学在理论上是可以融为一体的,但在临床实践上,由于两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因而形成了事实上的两个临床医学体系:西医的病因病理学说是对器官病细致入微和多层次研究的理论,它的相关诊断、治疗方法,对器官病是首选的,很多治疗是特效的。因为不同个体,不同种族的病人,只要病因病理诊断相同,其有效药物的作用点和过程也相同,相关治疗就“经得起重复”,这就是所谓“特效”。中医学在状态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大量的有效方药和相关理论。如何面对实际,接受状态的客观存在和相关的理论,是今后中、西医结合的第一步;但是,怎样用西药体现状态治疗,在实际上成为中、西医结合的难点。但笔者提请医学同行注意这样一个事实:中医的状态是西医的病因病理之外的另类事物,不论医学怎样高度发达,生物遗传技术怎样完备,或器官移植和人体复制成功,人体内部的协调总是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必然使中医的状态医学与人类共存。

参考文献:

[1] 张有和.状态医学——中医学的现代概念[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3(3-4):1

[2] 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05

[3] 张有和.状态医学——中医学的现代概念[J].医学与哲学,1999(1):7

[4] 陈贵廷.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76

病理生理学综述篇8

【摘要】 从病因病机、诊断、中西医治疗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几年来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开阔思路。

【关键词】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综述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TS)。近年来,TS有增多的趋势,其原因可能与对本病的认识提高,加上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的影响有关。多发性抽动症已成为儿童的一种常见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学习及心理发展。长期以来,西医对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多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复发率偏高,长期用药,不良反应明显。中医药治疗该病显示出独特优势,具有一定疗效。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认识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研究

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内经·病机十九条》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热盛动风,风胜则动。”《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指出:“风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胜任,故目连扎也。”《景岳全书·小儿则》:“凡惊风之实邪,惟痰火为最而风火次之。”《证治要诀·不寐》提出:“大抵惊悸、健忘、怔忡、失志、不寐,皆是痰涎扰心,以致心气不足。”

2诊断

TS的诊断系采用病史描述性方法,依据临床表现进行描述性诊断:(1)18岁以前起病;(2)多种运动性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3)抽动几乎天天发生,一天多次,病程在1年以上;(4)除外癫痫肌阵挛发作、Wilson病、舞蹈病和病毒后脑炎等。近年提出了原发性和继发性TS新观点,原发性TS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而继发性TS主要与非遗传因素有关。

3西医治疗

近年对于多发性抽动症的药物治疗有很多报道,以下对其中的主要药物进行综述。

3.1多巴胺受体阻滞剂

(1)氟哌啶醇。属于丁酰苯类,自1961年开始治疗抽动障碍,至今仍是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贾海燕[1]1999年报道采用小剂量氟哌啶醇治疗多发性抽动症14例效果良好,该组资料表明用量在0.025 mg/(kg·d)时即可有50 %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用量在0.05 mg/(kg·d)时即可控制全部病例的症状。王文光等[2]亦报道小剂量氟哌啶醇结合支持性心理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获良效。该药不良反应较大,可有嗜睡、认知迟钝、锥体外系反应,通常加服等量的安坦。用药应注意个体化,小剂量开始,一般以0.25~0.5 mg/d开始,渐增至有效剂量,常用治疗量为2~8 mg/d,分2~3次口服。部分病例停药后症状再次出现。葛卓黎等[3]通过用小剂量长疗程氟哌啶醇治疗多发性抽动症126例的观察研究,提出剂量在0.025 mg/(kg·d)时即可控制全部症状,减药和撤药过程应慢,疗程宜3~6月或更长。(2)泰比利。系一种含甲砜基的邻茴香酰衍生物,属苯甲酰胺类,具有选择性阻滞多巴胺受体的作用,不良反应较氟哌啶醇少,耐受性好,为国内较常应用的药物。吴北燕等[4]1997年报道泰必利应用于多发性抽动症病人疗效确切,起始剂量为每次50 mg,然后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剂量,以300~450 mg/d为适宜治疗量。该药不良反应少而轻,有头昏、乏力、嗜睡、胃肠道反应等,一般无须特殊处理,但疗效不及氟哌啶醇。(3)其他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舒必利、匹喹酮、丁苯喹酮,有国外学者报道使用。

3.2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

该类药有氯氮平、利培酮以及奥兰平等。我国近年报道最多的为利培酮,其商品名为维思通,与多巴胺能的D2受体和5-羟色胺能的5HT2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和5-羟色胺具有拮抗作用。我国学者周锦泉[5]观察89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均予以利培酮治疗,有效率87.6 %。

3.3中枢性α-受体激动剂

可乐定为α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尤其作用于α2肾上腺能受体,减弱中枢去甲肾上腺能的活动,尤其对于伴有行为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首选该药治疗,国外使用该药较多。可乐定的剂型有口服片和经皮肤治疗的贴片。钟佑泉等[6]于2000年报道可乐定皮肤贴片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疗效肯定,使用依从性好,简单方便,不良反应轻微,主要是镇静,大剂量时可能出现低血压,不可骤停用药。

3.4其他

丙戊酸钠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机制可能与提高脑内γ-氨基丁酸水平有关。丙戊酸类制剂治疗TS国内报告较少,朱梅芳[7]在1997年曾报道使用丙戊酸钠控释片治疗TS有效。王家勤[8]于1999年4月采用德巴金缓释片添加治疗学龄期儿童难治性TS疗效明显。此外,肌苷是嘌呤类代谢产物,常与其他治疗TS的药物合用。

4中医药治疗

4.1从肝辨治

朱先康等[9]认为小儿身体无论什么部位抽动,皆属于风。小儿肝常有余,神气怯弱,肝属木而主风,风善行而数变。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饮食,还是责罚训斥,均可因受邪或气滞郁热而导致肝木旺盛。张莹莹等[10]从肝论治抽动—秽语综合征,其立论依据为:①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病的根源在于肝失疏泄;②肝主筋、主动,肝病及筋可表现多部位抽动症状;③抽动—秽语综合征伴有行为障碍与肝藏魂的功能失调有关。自拟钩藤郁金汤治疗,临床观察近期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远期疗效优于氟哌啶醇,未见毒副作用。黄育志等[11]亦从肝论治,并根据患儿表现提出治肝之法有平肝、清肝、柔肝、疏肝之分。具体治法:①平肝是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基本方法,适用于头面部动作较多者,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②清肝泻火明目是治疗小儿抽动症之瞬目症的主要方法,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③养血柔肝主要用于以四肢动作为主要表现者,自拟柔肝煎治疗;④疏肝健脾化痰主要用于口鼻动作较多者,采用柴胡疏肝饮加减。陈伟斌等[12]将其辨证为肝郁化火动风和肝肾阴虚动风两证,临证运用丹栀逍遥散与六味地黄汤加减施治,加用针刺治疗,穴位取百会、大椎、神门、肝俞、胆俞等,总有效率达91.7 %。

4.2从痰饮辨证

张霞等[13]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属“痰饮”范畴,病因病机与“痰”和“瘀”有关。痰凝则血瘀,血瘀则痰滞,痰瘀互结,可产生各种复杂表相,并使病证缠绵难愈。治疗以涤痰化瘀为大法,用涤痰汤为主方随证加减,结果显示疗效明显,作用维持时间较长。朱先康等[14]依据“怪病多因痰作祟”,结合患儿常喉中有痰声,或作咳痰状,此为“痰”之征,认为病机主要是肾虚肝旺、风痰阻络,治以熄风豁痰之法,取得较为满意疗效。

4.3从脾辨证

艾小文等[15]认为脾运失健、脾虚肝旺为病之本,脾虚痰湿内生,肝旺生风生热,从脾论治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治以运脾化痰、熄风止痉,方用陈皮、半夏、钩藤、丹参、菊花、防风、天麻、生龙骨、全蝎等治疗。张帆等[16]从五行学说分析,土虚金弱木旺,土不生金,肺金不足,内外风动是导致该病的原因之一,方以六君子汤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土旺则肝木自平。临床发现,应用本法,不仅治愈抽动症状,也可改善患儿面色、食欲、免疫能力等全身状况。方思远[17]认为脾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风动痰扰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健脾化痰熄风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并自拟“治抽动方”,药用党参、钩藤、茯苓、半夏、僵蚕、陈皮、全蝎、天竺黄、黄芪、牡蛎等随证加减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转贴于

4.4从肝肾辨证

孔群等[18]认为“脏腑柔弱、阴阳稚嫩、神气怯弱”是小儿对多发性抽动具有易感性的体质和内因,而肾虚肝旺、风阳鼓动是小儿抽动的基本病机,风、痰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因此提出滋阴平肝、熄风化痰的基本治法。朱先康等[9]认为肾虚肝旺、风痰阻络是本病的主要证型,以滋肾平肝、熄风涤痰为主要治疗方法,选用“定抽颗粒”治疗,效果优于西药泰必利治疗。邹治文等[19]认为本病最突出的症状是“抽动”,肝主筋,故其病位在肝。肝肾同源,肾阴不足,肝阴亦虚,阴虚则肝阳偏亢。治疗上根据“治病必求本”的原则,采用“滋肾平肝”系列方,不但能控制多发性抽动,消除喉声,同时能增强记忆力,集中注意力,增加食欲,改善睡眠,消除易惊、遗尿等症状。从而起到增强体质、全面调节、不再复发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家庭成员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快速变化,儿童心理承受压力加重,抽动障碍的患病率呈增加趋势。多发性抽动症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儿到了成年症状可完全缓解或减轻。少数患儿经久不愈,由此引发或伴发心理行为障碍亦应注意治疗,在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心理治疗。中药治疗在扶正祛邪总原则的指导下,根据不同阶段的证候分别辨治,显示了明显的优势,从而为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开阔了思路。

【参考文献】

\[1\]贾海燕.氟哌啶醇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剂量探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4):241.

\[2\]王文光,张亚君,肖洁芳.小剂量氟哌啶醇结合支持性心理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3(1):41-42.

\[3\]葛卓黎,闫福玲,王瑜.长疗程小剂量氟哌啶醇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前瞻性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2003,1(4):252-253.

\[4\]吴北燕,毕伟.氟哌啶醇与泰必利治疗多发性抽动综合征的近期疗效评价\[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1997,10(3):48-49.

\[5\]周锦泉.89例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11(5):280-281.

\[6\]钟佑泉,陶宣华,吴惧.可乐定皮肤贴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33(2):92.

\[7\]朱梅芳.德巴金控释片治疗36例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1997,19(6):64-65.

\[8\]王家勤.德巴金控释片添加治疗学龄儿童难治性Tourette综合征\[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4):339-340.

\[9\]朱先康,韩新民,王敏华,等.“定抽颗粒”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41(2):37-38.

\[10\]张莹莹,白晓玲,徐波,等. 抽动秽语综合征从肝论治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690.

\[11\]黄育志,李一民.从肝论治结合挑四缝穴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7,16(5):15-16.

\[12\]陈伟斌,陈燕萍,徐钢.从“肝”论治小儿抽动症12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4):30-31.

\[13\]张霞,史英杰,刘鑫.涤痰化瘀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2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9,27(3):87-88.

\[14\]朱先康,韩新民,张永春.熄风豁痰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0例\[J\].河北中医,2005,27(2):96-97.

\[15\]艾小文,马传红.王立华.抽动—秽语综合征从脾论治\[J\].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5):208.

\[16\]张帆,顾明达,朱盛国.培土生金抑木法治疗小儿抽动症30例\[J\].四川中医,2006,24(6):69-70.

\[17\]方思远.从虚风痰论治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J\].新中医,2002,34(12):68.

\[18\]孔群,张骠.滋肾平肝、熄风化痰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20例\[J\].新中医,2006,38(1):83-84.

上一篇: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范文 下一篇:弱电施工报价参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