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理学理论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04-01
生理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其理论性强,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很高要求,学生学起来颇感吃力,因而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是很多生理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生理学理论”“教学改革”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近年来有关生理学理论教学改革的研究,共检索22篇文章,现综述如下:
一、病理生理学
1.PBL教学法
目前,全国已有几十所高校开展了病理生理学PBL教学改革,其中中国医科大学是唯一一所进行全程病理生理学PBL教学改革的院校,其他都只是就某一个章节进行了PBL教学改革。我国第一部病理生理学PBL教材已经出版[1]。
2.其他教学法
主要是运用其他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进行改革并评价教学效果。如:CBL教学法[2]、EBM教学法[3]、科研实验教学法[4]、E-learning教学法[5]、TBL教学法、模块化教学等[6]。
二、人体生理学
1.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调查
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成教学生就生理学相关内容需求程度及实验安排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成教学生对生理学不同章节内容需求不同,对实验要求与普通本科生也不同[7]。
2.不同专业学生进行研究
以精神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运用多种方法对生理学教学进行改革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发现这种教学改革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8]。
3.不同教学方法运用与评价
通过在全英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运用PBL教学法,并结合形成性评价方式来开展研究,发现这种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就学习效果进行评价[9]。
运用发现法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中进行教学,发现这种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调高学生学习效果[10]。
运用网路教育平台对学生开展教学,并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这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科研能力与自主能力[11]。
三、运动生理学
1.学习方式研究
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研究并对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这种方式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受到学生欢迎[12]。
2.教学软件或课件研制
以运动生理学为例,基于交互式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对教学软件进行研制,并评价教学效果[13]。
以新编运动生理学教材为基础,对该教材教学课件进行开发和研制,并评价效果[14]。
四、植物生理学
主要是就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模式进行研究,对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如: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15]。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与管理,改革教学考核模式,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的培养[16]。就目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对目前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现状、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17]。
目前,我国对生理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是对特殊层次、特殊专业学生就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加大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袁修学,袁静萍.PBL与我国病理生理学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3:114-121.
[2]张泓波,赵志伟等.以病理生理学为浅例 浅谈基础医学教学改革[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131(6):542-544.
[3]邓华菲.病例教学法与循证医学相结合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0):1590-1592.
[4]刘晓岚,刘海静等.几中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南方医学教育,2008,(3):43-44.
[5]王丽伟,牟冬梅等.E-learning对我国医学信息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24-25.
[6]罗颖,赵澎涛等. 在模块化教学模式下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6):1188-1189.
[7]赵艳芝,王新芳等. 成人教育生理学教学改革调差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106-107.
[8]肖宇,王月飞等. 精神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改革效果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1):122-123.
[9]郭幽燕,攀守艳等. 全英生理学教学中PBL与形成性评价测试系统相结合的探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5,34(3):287-290.
[10]乔国军,刘宏伟等. 发现法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5,32(6):539-540.
[11]王芳 基于网络空间教学平台的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改革 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学报,2013,20(1):95-97.
[12]黄玉山,王秋海等. 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的试验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学报,2008,31(1):93-96.
[13]欧奔.基于交互式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教学软件研制[D],湖南科技大学,2015.
[14]王橹. 新编运动生理学教材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和初步研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15]郑柄松,金松恒等. 植物生理W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5(1):100-102.
[16]刘宝勇. 高等学校植物生理学课程考核模式设计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14(3):328-331.
[17]万华方,张凯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思考[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11(12):118-120.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实验教学改革 分层次教学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以疾病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机能和代谢角度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发病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在医学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理论性强,具有抽象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有一定难度。实验教学可通过与临床相结合,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程内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如何改进现有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以往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多停留在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验证阶段,学生仅被动地依据实习指导,机械地完成实验内容,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对实验内容的思考、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束后的总结一直处于被动、应付阶段。近年来,我院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次实验教学,即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逐层推进,减少基础性实验,增设综合性,特别是和科研相结合的创新性实验,形成以基础性实验为基础、综合性实验为平台、创新性实验为目标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新模式[1―3]。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基础上,很好提高了学生思维、应变、团结协作及创新等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分层次实验教学的开展
1.对象及分组
江汉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7级、2008级本科生。实验组将原有的“分散委托制教学”改为“教师团队制教学”,挑选既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又具有临床知识、工作经验的教师(教师全部具备硕士以上学历且均有自己的科研课题)组成教学团队,分小组全程授课、指导。
2.实验教学方案的实施
分层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是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有机结合,在回忆、巩固已学相关内容、实验技术操作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传统的经典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综合多种实验方法和手段,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提交设计原理、实验材料、步骤、注意事项等,经讨论通过、修改后,完成实验,分析结果及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实验内容逐层推进,分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
(1)基础性实验。通过一些传统的经典实验,加强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即基础的复习与巩固。
(2)综合性实验。让每个实验小组选取一个实验,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以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其综合能力。综合性实验不再是对原有经典实验的简单重复和照本宣科,学生在实验实施前需向带教老师提交前期实验设计(实验原理、材料、步骤、步骤是否合理/可行、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等),经小组讨论通过后再进行实验。
(3)创新性实验。这是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未知领域,应用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为目标。实验前的准备:①在实验之前,带教老师需向学生简单介绍其所在学科的研究方向及内容,让学生对科研有初步认识。再安排几次专题讲座,例如综述的撰写、实验基本知识、多种实验技术的专题讲座(细胞培养、Western blot、免疫组化等),以及相对应实验技术的演示,让学生熟悉实验室、掌握实验仪器的实验规范,以及有毒物品的使用方法、防护措施。②在学生对科研实验有了初步认识后,指导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安排文献检索、完成科研设计。考虑到学生科研背景知识欠缺,学时有限,我们会先给学生提供几篇与课题相关近年发表的综述、文献(中文+英文)及由带教老师撰写的科研立项。让学生在查阅文献后,对科研立项进行补充、修改,提出自己的思路。最终的立项方案由小组讨论后决定,学生自行完成课题设计书的书写(包括实验的背景、原理、目的、材料、步骤、预期结果等)。实验操作:通过专题讲座和实验演示的学习后,学生在带教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小组分工,自行完成实验。实验总结、分析: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结果做成PPT,先进行小组汇报,讨论、分析结果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再由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年级的结题汇报,学习交流。
3.考核方式
总成绩=基础性实验(20%)+综合性实验(40%)+创新性实验(40%)。考核中注重学生考勤、实验技能操作、实验参与(前期实验设计(实验原理、材料、步骤是否合理、可行,PPT的制作与汇报),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熟练,面对实验中突发问题的应对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实验结果的总结、分析)相结合,不单单以实验的成败、结果判定成绩。
二、分层次实验教学改革实施的总结
分层次实验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分散式融合分段式),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即在教学中逐步递减教师的重要性,递增学生的重要性,形成角色转变,让学生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创新。基础性实验巩固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综合性实验以多学科的前期知识为基础,新旧知识相融合,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加强了其严谨的学习作风和团队协作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创新性实验的开展,学生通过简单培训(讲座、实验观摩),在带教老师的协助下完成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操作、结题、汇报,培养了其独立思考、严谨求学、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为进入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我们进行的分层次实验教学改革,学生反应热烈。参与实验的学生在实验结束后说,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训练,知道了科研是怎么回事,且使他们对知识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主动地去了解、去学习,体会到了主动求知、探索知识的快乐,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认为的:“离开学生本身的最优化――教学最优化,是不可思议的。要知道,如果学生不善于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不会独立学习,那么不管教师教学安排得如何出色、讲解得如何生动直观,都无济于事。”在分层次实验教学的实施中,我们也正是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分层次教学的开展,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为实验教学做好周密的实验前准备和引导外,更需要及时更新本学科与各交叉学科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为更好地完成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师海蓉,邓昊,镇鸿燕,刘丽江.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35:207-208.
[2]张磊,李艳,师海蓉,邓昊,镇鸿燕.病理生理学分层次实验教学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2):79-80.
[3]唐红梅,董军,陆大祥,邓钦莹.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4):353-354.
【关键词】临床医学 综合能力考试 试卷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8-02
综合能力考试是以基础医学课程主干学科为主的综合考试,针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的学生进行,考试时间选取在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学习进入临床课程学习之前。我校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学生自1991年开始实行综合能力考试,考试科目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药理学。这种以病理过程/疾病为导向的主干基础医学课程综合考试对临床专业的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顺利转入临床课程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考试成绩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量化指标,直接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态度。因此学生成绩的分析显得十分重要[1]。通过考试成绩分析可对高校教育管理质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测评,是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对完善考试体系,提升考试质量,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试题分析方法
我校于2014年2月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综合能力考试。本文选取南琼试题分析系统对2010级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考试进行试题分析。试题分析内容包括试卷的整体情况、每门学科中学生对不同题型试题的回答情况、试题的难度及区分度分析。难度指试题的难易程度,是评估试卷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难度值在0至1之间。P>0.8试题太易;P
2.试题分析结果
各学科试题答卷整体分析结果见表1
表1各学科答卷整体情况
注:括号内为转换为百分制相应的得分
3.结果分析
难度是指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分值越高,难度越低。七门学科试卷难度在0.65至0.82之间,能够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区分度是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七门学科的区分度分析显示,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试卷的区分度分别为0.46、0.35和0.32,能够很好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区分。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试卷的区分度分别为0.21、0.16和0.15,基本上能够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区分。
4.结论
寻求稳定有效的方法对临床医学七年制进行医学知识考核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考试过程当中不但要遵守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的特点和培养制度,还要不断地加强现代考试测量理论的宣传和学习。严格遵循现代考试测量理论和方法,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医学专业综合能力考试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拓展能力、运用能力,达到对学生多方面能力考核的目的。实现各学科知识的结合;基础与临床的结合;知识与运用的结合;教学与人才发现的结合。
通过对七门学科试卷答题情况的试题分析,找到学生的薄弱环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2]。同时,找到试卷试题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针对每一道小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从而为下次命题提供借鉴,能够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水平,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反馈-矫正”,从而对教学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诊断和反馈[3]。
参考文献:
[1]李凯军,等.成绩分析及其对教学管理的指导作用[J].医学综述,2009,15(16).
[2]余波.成绩分析对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4).
[3]刘战芳.高校应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与反馈[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5).
作者简介:
对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进行了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率在40%-70%之间。近年来大批学者对两者的相关性研究数据,足以说明肺炎支原体与支气管哮喘有着密切关系。基于儿童MP感染的高发病率,期望为儿童MP感染相关喘息的合理、有效治疗提供参考。减少MP感染导致儿童呼吸系统长远受损以致哮喘发生的潜在危险。现对MP感染相关喘息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案以及MP感染与哮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MP感染与哮喘的相关性
既往已确诊哮喘的儿童发生哮喘急性发作时,MP检测阳性率为20%;而既往无哮喘病史的儿童,首次喘息发作时,MP检测阳性率为50%;而且MP检测阳性的首发哮喘患儿在随访1年中反复发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P检测阴性的患儿。稳定期哮喘患者MP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难治性哮喘患者MP检查阳性率高达52%。种种数据表明:MP感染是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发因素,并与哮喘控制不良相关。MP可长期存留在患者的气道内,引起慢性感染和定植,使哮喘气道炎症迁延和放大,从而使哮喘症状迁延反复。因此,对于感染诱发的哮喘急性发作、首次诊断哮喘或规则抗炎药物治疗而控制不良的哮喘患儿,建议常规进行非典型病原体病原学检测。
MPP儿童从急性期到恢复期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和比例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Biscardi等[1]研究显示,50%首次发生哮喘发作的儿童发病于MP感染的过程,这部分患儿在随访1年中有高达57.7%的病例出现反复喘息发作,且大部分MP感染过程中首次发生哮喘发作的患儿具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提示对于具有哮喘易感性的个体急性MP感染可能启动哮喘的发生。
综上所述,易感个体发生MP—LRTI可引起气道慢性炎症和BHR,并可引起长期肺功能损害,从而为后续哮喘的发生提供了病理生理学基础。
2 MP感染相关哮喘的发病机制
2.1 免疫炎症损伤:目前逐渐增多的证据显示免疫炎症损伤是MP感染相关喘息及其启动哮喘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MP既是感染原,同时又是变应原,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起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引起气道免疫性炎症损伤。多种前炎症细胞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分泌增加,并可引起持续的气道炎症、气道阻塞和BHR。另外临床研究发现MP感染可引起THl/TH2细胞比例失衡,导致TH2细胞因子(如IL4、IL-5)占主导优势。IL-5是EOS增生、活化的主要刺激因子。TH2细胞因子在启动、维持和放大气道炎症中起重要作用,因此MP感染引起TH2细胞因子优势可能是其致气道变应性炎症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目前也有多个研究证实MP感染可使总IgE和MP特异性IgE水平升高。
目前也有个别研究显示MP感染可刺激参与哮喘气道重塑过程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综上所述,MP感染可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一方面有利于机体有效清除MP病原体,但对于哮喘易感个体又会使MP气道上皮吸附损伤介导的气道炎症和BHR得以放大和维持,为MP感染急性喘息及急性期后RAD和哮喘发生提供病理生理学基础[2]。
2.2 气道上皮细胞吸附学说:目前关于MP感染相关喘息及其启动气道慢性炎症,从而启动哮喘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气道上皮细胞吸附学说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MP致病机制。MP通过以P1蛋白为主的黏附分子吸附到气道上皮细胞上,通过释放过氧化氢、超氧离子、神经毒素等介导细胞毒反应,引起气道上皮细胞损伤、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粘膜下神经末梢裸露,从而形成气道阻塞和BHR,这是目前公认的MP感染急性期剧烈刺激性咳嗽和喘息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3]。
3 MP感染相关喘息的治疗
3.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我国《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推荐的治疗儿童MPP首选的抗菌药物[4]。临床上使用大环内酯类治疗儿童MPP时要注意落实早期和足疗程用药的原则。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延迟或疗程不足是发生长远肺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MP感染急性期症状消失后MP病原体仍可持续存留于气道内,如不给予足疗程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以有效清除气道内存留的MP病原体,可导致慢性感染或定植,从而引起慢性气道炎症及肺部组织病理学改变。因此,对于MP.LRTI儿童应尽早并足疗程(2—3周)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于年龄偏小(尤其是婴幼儿)和抗体滴度显著升高的MPP患儿应随访观察,如急性期后症状反复,抗体滴度持续升高或下降后又复升高,可考虑启用第二个疗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3.2 抗炎药物:基于MP感染相关喘息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改变,对哮喘有效的抗炎药物对MP感染相关喘息同样有效。ICS是目前最有效的抗气道炎症药物,目前有少数关于ICS对MP感染疗效的研究报道。雾化吸入ICS(丙酸氟替卡松)治疗能有效控制气道炎症,降低BHR,并能有效减少肺组织MP病原体浓度。曹兰芳等研究发现,急性MPP儿童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基础上联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悬液,可使临床症状得到更快更好的控制,有效减少急性期后3个月呼吸道症状反复的次数。2011年发表的《糖皮质激素雾化吸人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指出,儿童MPP在大环或氮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雾化吸入ICS治疗,能有效控制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和BHR,促进气道上皮细胞功能的恢复,并有助于MP的清除。白三烯调节剂是靶向针对白三烯的非类固醇类抗炎药。GINA将吸人ICS和白三烯调节剂推荐为一线的儿童哮喘长期控制药。
综上所述,MP感染与儿童喘息和哮喘发生密切相关。MP既是感染原,同时又是变应原,免疫性炎症是MP感染相关喘息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MP感染相关儿童哮喘,除针对气道炎症予以有效的抗炎药物治疗外,如同时早期足疗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应有助于MP感染相关喘息的控制,并期望成为有效的哮喘二级预防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Biscardi S,Lorrot M,MarcE,eta1.Mycoplasmapneumoniae and asthmain children.ClinInfect Dis,2004,38:1341—1346.
[2] 陈广道、陈爱欢,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喘息的研究进展.2012.10.756 -759
[3] WaitesKB,Talkington DF.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its roleki,a human pathogen.ClinMicrobiolRev,2004,17:697-728.
关键词:药理学教学 思维导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06-01
药理学课程涉及到的医学知识较为广泛,因此其教学过程较为复杂繁琐,需要格外注意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思维导图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创新,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教学领域中。我们把思维导图融入到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还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初步的药理学教学实践证明,将思维导图引入药理学教学中可以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一、药理学的特点及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药理学是以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为基础,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以及医学和药学之间的桥梁学科。药理学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性,内容繁杂,同时与多门基础课程有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讲授具体药物时,既要涉及生理学知识,又要涉及病理生理学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知识点多,很难将所涉及的知识融会贯通。传统的药理学教学,教师是按照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逐个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关注具体知识细节,忽略了系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课程结束后,学生往往只能记忆或掌握一些零碎的知识细节,而无法系统性地描述某一章节所授内容的知识框架。在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目前各个院校主要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课堂信息量太大、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培养等缺点。思维导图就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难题,结合多媒体教学将思维导图引入药理学教学中,改革传统的药理学教学模式,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及记忆,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系统的药理学知识体系。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及其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的目的
所谓思维导图,实际上就是一种心智图、脑图,是英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提出的。通过对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神经是由一个中心向外发散的神经元,思维导图就是利用大脑记忆、阅读和思维规律等特点,按照大脑自身思考问题的方式,将各种概念以类似人脑对知识储存的结构形式排列,便于理解记忆[1]。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导图是大脑思维的真实体现”。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工具,具有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特点。思维导图采用从中心向四周发散的结构,主题的主干从中央向四周放射,整个思维导图将围绕中心主题展开,中心主题可以引出一系列与中心主题相关的各个子主题,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用“树”的形式表现出来,简洁而利于记忆。使用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把各个零散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通过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作为个体构建认知体系的教学辅助工具,已经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各种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一定应用[2-4]。为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药理学知识,建立系统的药理学知识的整体框架,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将思维导图引入药理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思维导图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有利于教师从整体掌握授课内容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智力。与传统备课方式相比,教师在备课时将教学内容以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的形式表现出来,从思维的角度优化授课内容,将教学内容提炼成一张具有内在联系的思维导图,便于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所以要保证教学思路的清晰,这样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思维导图恰巧是可以保证思路清晰化的一种途径。通过融入思维导图能够让教学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了。在开展教学前备课工作中,通过规划思维导图能够让教科知识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结构,以正常的生理生化、病理生理发展、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主线,从而可以更有效地组织、整理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将授课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同时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趣味性。在药理学各论的讲授过程中,涉及具体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以及不良反应,而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其临床用途以及不良反应密切相关,采用思维导图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之间通过虚线连接,同时通过改变思维导图上的图像颜色及边框形状进而突出强调某一部分内容,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促使他们整合新旧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结语
运用思维导图是药理学教学中一种全新的尝试,是对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的一种创新,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概括、总结知识点,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核心知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目前思维导图在国内教学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应用思维导图,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晓宁.我国思维导图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 5) : 109-116.
关键词:心血管;内分泌;基础研究;科研思路;文献综述
Abstract:In order to train the senior specialized talents engaging in the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e opened the elective course of pathophysiology---《cardiovascular endocrine》.During this process, combining with our research area, we teach the hotspo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tudy.The students will systematic understand the basic research in the form of lectures, and establish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cientific work.
Key words:Cardiovascular ;Endocrine;Basic research;Scientific research ideas;Journals reviewed
基础医学专业是我校2007年开始设置的新专业,此专业培养目标是适应现代生物医学科学发展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需要,具有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扎实的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科学研究手段,具有从事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够胜任高等医药院校、科研机构及临床有关实验室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因此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科研思路和实验技能的培养。而目前的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仍是"老三段"的传统课程结构,即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结构组成。这种结构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曾发挥过很好的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完全不能适应目前对医学生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此专业的学生中开展了病理生理学选修课-心血管内分泌学。现将我们对开设的此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1教学内容-专题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心血管内分泌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前沿科学,主要介绍各个激素系统的基础研究进展和相关的临床应用现状,内容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内皮素、钠尿肽、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家族、腺苷、心血管系统神经肽、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脂肪细胞因子等。针对以上课程内容,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介绍相关内容的最新发展动态、相关的新知识、新的研究成果,以讲座的形式传授给学生。通过讲座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心血管内分泌学方面最新研究成果和最前沿的知识。为了使同学能够接受这种教学方式,要求使教师必须在课前作大量的相关专题资料的收集工作,而且还要求教师对复杂难懂的科学问题以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讲授。
2教学方式-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
由于基础医学专业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来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才。对于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好的科研思路是必须的。科研思路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和首要因素: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任务是探索新问题,新是科研思路的最关键和基本特征;合理性是现代科学研究所要求的规范,新的科研思路还有球具有逻辑性;现代科研的基本模式是假说驱动的,无法验证的假说难以进入科研活动过程,因此假说也必须具有理论上的可验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我们选择相关的优秀的科研论文介绍给学生。首先我们会告诉学生作者的科研思路是什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提出的科研假说,这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学会如何提出科学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分析作者如何验证此假说,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发现作者采用了何种实验方法,观察了哪些指标,是否验证了提出的假说。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简要介绍实验方法的原理及主要的操作步骤,及如何理解实验中得到的观察指标。通过以上方式,让对一个整体的科研思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3考核方式-文献综述汇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对于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掌握文献的能力是必须的。首先我们给同学们讲解如何写综述,文献综述一般分四个部分,即绪言、主体、总结和参考文献。绪言部份首先说明写作的目的、所综述问题的有关概念、范围、争论所在等,使读者有一概括印象。主体部份为叙述各家学说的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概况、现状和发展方向。有按问题的历史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现状加以阐述。总结部份为概括主体部份的主要内容,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了培养学生复习文献的能力,我们以文献综述的汇报作为本文课程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3~4人/组),分工协作,围绕着心血管内分泌,自主选择一个方向,收集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形成文献,并且要求学生以PPT的形式汇报。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考核成绩评定的依据:查阅文献资料,完成一篇论文综述占60%的成绩。对综述的评定包括学术水平、新颖性、综述形式、字数等多方面内容。对综述的讲解与答辩占成绩的40%。这部分按①对综述内容的熟悉程度;②答辩的表达方式;③课件制作状况;④对提问的回答状况等 4 部分分别进行评分,部分或全部采用英文适当加分。对综述和讲解与答辩的考核方式得到学生认可。这表现在选修本门课的学生踊跃参与,认真准备,所有同学均制作多媒体课件来报告自己的论文,部分同学制作了全英文版幻灯片课件;多数同学论文报告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回答问题也较为准确。通过这一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如何写综述,并使其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4 存在的问题
本选修课涉及心血管疾病最新的发病机制,及许多最新的实验方法,而学生现有的知识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消化,加上课堂形式的设计,才能讲述得精彩,并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它没有现成的教材,主要是讲授前沿的进展,所以在开设这门课之前,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收集资料、而且要求每年及时更新整理加工、做成PPT。
5 展望
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基础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实践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本专业学生的高起点,要能适应现代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在这个专业中开设心血管内分泌选修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此课程的开设,首先让学生对科研工作有一个初步了解,进而激发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传标,路学一.当前国内外医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管理,2015,1(3):174-178.
[2]环诚,张宏方,叶峥嵘,等.开设有关医学微生物学选修课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10,9(4):505-507.
[3]贾雪梅,吕正梅,陈晓蓉.基础医学专业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J].解剖学杂志,2006,29(2):229.
[4]薛红,刘晔钱,睿哲.基础医学专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3):224-226.
[5]邓华菲,马莹煊,周琴,等.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35(9):1293-1295.
[6]郭珍.如何写文献综述[J].西安医学院学报,1985,4(2):221-222.
关键词:输血超敏反应;临床表现;发生机制
【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47-02
输血超敏反应发生率仅次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而位居所有输血反应的第2位。血浆输注以过敏反应发生率为最高,约为1%~3%。尽管目前对输血超敏反应有关的急救措施与以往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对输血超敏反应病理生理学的了解有了一些进展。本文就输血超敏反应的临床概况、发生机制两方面作一综述。
1 输血超敏反应的临床概况
1.1 临床表现:从临床表现来分,输血超敏反应基本可分为两类:①无并发症的输血过敏反应(uncomplicated allergic reaction):发生率高,约为1%~3%,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广泛性较轻的皮肤瘙痒、皮疹,无发热寒战;抗组胺治疗后可迅速缓解。②严重过敏反应(anaphylactic reactions)或类过敏反应(anaphylactoid reactions):发生率约为0.1%~0.2%,程度较无并发症的输血过敏反应严重,反应多为全身性,涉及心血管、呼吸或消化系统等,可出现支气管痉挛、低血压、喉头水肿等临床表现;可伴有寒战和发热。有的患者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发生率约0.002%~0.005%,严重者可致死亡。
1.2 预防治疗:输血超敏反应发生后,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可以给予抗组织胺药物减轻超敏反应。对已知有输血超敏反应史的成年患者,可以在输血前1h口服苯海拉明50mg,开始输血后再口服50mg。如患者在开始输血后意外发生超敏反应,可以通过另一静脉注射苯海拉明25mg或扑尔敏10mg。倘若超敏反应严重,可以皮下注射1∶1 000肾上腺素0.4ml。发生过敏休克时,可缓慢静脉注射1∶1 000 肾上腺素0.1ml。如发生会厌水肿,立刻施行喉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同时注射氢化可的松。
2 输血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输血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可分为2类:经典IgE介导的输血过敏反应和其他机制(非IgE抗体)介导的输血类过敏反应。前者即一般所称的“过敏反应”,包括了临床表现较轻的无并发症的输血过敏反应和严重的全身性输血过敏反应;后者在临床表现方面与前者不易鉴别,有时为方便起见,两者通称为“输血过敏反应”。
2.1 经典IgE介导的输血过敏反应: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机制目前已经相当清楚,包括机体致敏、激发和效应3个阶段,最终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多种炎症介质。 有研究表明,经过储存的血液成分中白细胞也产生组胺等活性介质。研究发现,浓缩血小板和少浆红细胞的血浆里检出组胺水平增高。同时,随着血液成分储存时间的延长,输血过敏反应发生的概率也增加[1]。另外,储存过程中一些化学趋化因子如IL-8、MIP-1á等也会升高,从而招募和激活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血液在储存过程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对输血过敏反应的发生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2 IgG和IgM抗体介导的输血类过敏反应:输血类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与过敏反应类似,但不涉及IgE抗体。它是通过IgE以外的抗体(主要为IgG和IgM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补体的激活,产生过敏毒素C3a、C4a、C5a,后者激活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非IgE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启动的炎症反应中,单核细胞分泌的一些细胞因子也可以直接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类过敏反应。
2.3 血小板导致的输血超敏反应:由于血小板表面固有表达Fc段受体Ⅰ(FcRⅠ)和Fc段受体Ⅱ(FcRⅡ),可同肥大细胞一样的作用原理,与特异性IgE结合而被激活。释放或代谢产生的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如5-羟色胺(5-HT)、-血小板球蛋白(-TG)、血小板第4因子(PF4)、RANTE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招募和聚集,同时正反馈的促进血小板的激活[2]。已证实PF4还参与肥大细胞和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血小板介导的超敏反应可不需要肥大细胞的参与,这一点已在肥大细胞缺陷的小鼠实验中得到证实[3]。另外,有研究显示血小板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可能参与超敏反应和血小板活化。
3 小结
输血发生超敏反应临床概况及机制:输血过敏(类过敏)反应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它是由各种诱发因素引起的,具有不同的发病机理和病因。在总结已知的输血超敏反应的病理生理学的概况和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输血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开发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对减少输血超敏反应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Simon TL, Dzik WH, Snyder EL, et al. Rossi’s principles of transfusion medicine [M].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es & Wilkins, 2002;837-840
[2] Danese S, de la Motte C, Reyes BM, et al. Cutting edge: T cells trigger CD40dependent platelet activation and granular RANTES release: a novel pathway for immune response amplification [J]. J Immunol, 2004, 172(4): 2011-2015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小鼠;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35-01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是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学机制和防治措施不可缺少的工具,以往多采用大鼠作为研究对象。而近年来,由于小鼠体重差异小,模型成功率较高,且接近于人类脑供血不足或脑梗塞再灌时脑组织病理生理演变过程,故学者们纷纷采用小鼠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本文将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此模型的制备方法做一综述。
1 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构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按小鼠质量用0.04ml/10g10%的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常规消毒颈部皮肤,待小鼠无翻正反射后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 保持呼吸通畅, 常规消毒, 经颈部做正中切口, 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 钝性分离二腹肌和胸锁乳突肌, 暴露颈动脉鞘, 然后小心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及迷走神经约, 并于颈总动脉下穿以零号丝线, 备用。提拉丝线, 以无创伤性微动脉夹夹闭颈总动脉阻断血流 15 min, 然后去除, 恢复灌注15 min, 如此反复3次。最后缝合皮肤,消毒,以青霉素肌注抗炎。
2 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按小鼠质量用0.04ml/10g10%的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常规消毒颈部皮肤,将小鼠仰卧固定在蛙板上,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二腹肌肌腹和胸锁乳突肌,寻找到CCA,分离CCA 并保护迷走神经节,结扎CCA 近心端,向上分离右ECA 与ICA,用小血管夹夹住CCA 远心端(CCA结扎处与上血管夹处保持5 mm 左右距离),在此处放置一打好结的备用丝线,勿收紧线结,在此线下端剪一小口,插入已制备好的栓线头端,收紧线结,松去血管夹,在近CCA 分叉处用眼科镊暂时夹闭ECA,同时顺CCA 经ICA 将栓线送至颅内,遇阻力而止。恢复灌注 15 min, 如此反复 3 次,缝合颈部皮肤,适宜条件饲养。
3 模型比较
综上所述,用动脉夹阻断小鼠颈动脉法能够可逆性阻断脑动脉血流,造成缺血再灌注模型。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因其操作简单、损伤较小, 动物死亡率低, 模型成功率高, 缺血和再灌注时间易于控制,能很好模拟人类脑梗塞再灌时脑组织病理生理的演变过程等优点倍受学者们的青睐,但缺血部位不太恒定,和小鼠品种、脑血管形态等因素有关[3,4]。插线法能可逆性阻塞大脑中动脉起始处,能使缺血部位较恒定,可准确控制缺血和再灌注的时间线栓法制作该模型,具有不开颅、效果肯定且可准确控制缺血及再灌注时间,便于分析神经元对缺血敏感性、耐受性及研究再灌注损害和治疗时间窗选择的优点。但插线法则需要显微外科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因此一直未能在小鼠模型中推广使用。
4 体会和展望
研究者们对缺血和再灌注的时间不统一,差异较大,未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评价,故有些生化指标不稳定,病理变化的程度不易掌握,这在今后的研究中需继续探索。而且小鼠毕竟同人体有很大差异,与临床中的实际情况还有一定差距。临床上脑血管病多为老年人发病。而在实验中,由于老年鼠耐受性差,模型制作重复性差,因此大多数研究多采用青年鼠为实验对象[5]。但青年鼠和老年鼠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以后的研究中也要注意到这一因素。
参考文献
[1] 马丛, 王蕾. 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及中药的药理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26(2):280-282
[2] 高大宽, 章翔, 蒋晓帆, 等. 小鼠脑 Willis环的解剖及其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影响[J]. 陕西医学杂志, 2006, 35(1):3-5
[4] 王梧霖, 史小军, 侯天德, 等. 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构建及条件优化[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 10(1):70-7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