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贸易形式范文

时间:2023-10-01 02:11:43

知识产权贸易形式

知识产权贸易形式篇1

自1990年以来外贸依存度始终在100%以上,有些年份甚至还超过150%。2010年外贸依存度为116.1%,除了北京和上海,远高于其他省份。纵观以上数据,广东仅能算是外贸大省,还不能算是外贸强省,离外贸强省还需走一段很长的路。广东对外贸易的依存度相当大,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抗危机能力弱、出口商品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无不显露出广东外贸缺乏竞争力的弊端;加之,入世以来,广东作为带头兵履行了我国对WTO有关商务、通讯、建筑、分销、教育、环境、金融、健康、旅游、娱乐和运输等方面的承诺,但因受制于各种因素,导致整体竞争实力较低,暂还不能与世界发达城市相抗衡。具体表现为:①国外企业与本地企业的产业关联性低,容易导致国外企业产业迁移;②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支柱产业仍未形成;③制造企业规模小,规模效益差;④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工业设计上大多仍停留“山寨”的低层次阶段,关键技术仍依赖进口;⑤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⑥部分国外企业为自然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企业,对广东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二、知识经济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1)知识经济改变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

①有形商品贸易将以高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为主要内容。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重量轻、实用性强、操作使用方便、价格相对便宜等优点。在将来进出口贸易的商品中,高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率将大大超过传统商品。②无形商品贸易将迅猛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产品为交易对象的无形化商品将得到长足发展,逐步走向专业化、规模化,进而跨越地域限制走向世界市场。

(2)知识经济改变对外贸易的方式

①EDI的广泛应用,使得贸易的环节大大简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销售机会,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②支付工具的转变,由原来的现金和信用卡变成电子钞票,贸易双方只要将相关的信息传递给银行,银行就会替双方进行结算。③网络直接贸易、电子商务等新兴贸易方式将成为未来贸易的主要形式。最典型的网络直接贸易是购买数字化产品,如话费充值、网上娱乐、影像视频及各种服务信息。

(3)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贸易壁垒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内容

随着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地加深,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调与推动下,关税壁垒和传统的贸易壁垒正逐步取消。但同时更隐蔽、更灵活多变、也更难以对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却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快速筑起,成为非关税壁垒的重要部分,也成为各国保护本国产业、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发达国家迫于石油价格不稳定、汇率波动及国内劳工组织压力,把产品贸易同劳工标准、社会福利等非贸易壁垒相挂钩,针对发展中国家机电产品出口设置新的障碍。如: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简称SA8000),它是一种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的管理标准体系。其以加强社会责任管理为名,通过管理体系认证,把人权问题与贸易结合起来,最后达到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

(4)知识经济的到来,将使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成为对外贸易中的主要争端

知识经济的崛起,使得知识成为最有价值的商品。知识可以凝结于有形商品,或以语言、文字、技术等特殊的成果形式进入市场,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因此,知识产权的转让必然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尽管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都积极出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与措施,但仍有不少的企业利用知识经济高技术特点去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例如,利用高技术的仿制,不仅能做到以假乱真,而且速度还相当快。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网络侵权等新形式的侵权行为又会是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将面对各式各样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未来的对外贸易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更多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

三、知识经济对广东外贸的启示

(1)知识经济的到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在过去的200多年里,以消耗有形自然资源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经济发展已达极限。向以知识和信息资源为主的知识经济社会前进,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清醒而全面的认识,既要看清知识经济对对外贸易的影响,又要认识到知识经济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是工业经济进步的必然结果。所以,广东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广东的省情努力提高广东经济的整体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知识经济,为广东外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外贸的国际竞争力

近些年,广东高科技投入在外贸领域上虽然有较大的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广东科技投入相对不足,科技投入机制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换的政策力度不够,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广东知识经济的顺利发展和外贸的良性循环。要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知识资源的形成、积累、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知识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随着权利意识的不断被强化,加强对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成为这个时代的需要。目前,广东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依然严重,各种形式的侵权、仿制、盗版等假冒活动屡禁不止,与当前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大环境很不协调,这将会导致更多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必须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个人和企业能够自觉地坚持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措施,真正建立一种产权化的智力成果是智能财产权的价值观,形成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意识。

(4)推行网络贸易

一方面,要求政府应加大对网络设施的基建投资,加强网络贸易宣传;加快完善有关网络贸易规范性的法律条文。另一方面,要求企业领导者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网络贸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探索网络贸易的运作规律,大力培养掌握现代技术手段和知识营销方式的复合型人才。

(5)加大教育投入,重视人才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据资料显示,我国对教育、培训的投入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国际贸易具有不同于国内贸易的许多特点,它的交易环境、交易条件、贸易做法及所涉及的问题,都远比国内贸易复杂。这就要求从事国际经贸的人员,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而且还应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驾驭市场的能力和善于应变的能力。一方面,要求政府给学校教育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要求外贸企业要给职工提供更多培训机会,以适应不断更新的知识。

知识产权贸易形式篇2

一、对外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特点

对外服务贸易相对货物贸易来说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服务是一种具有双向的活动。服务的形成必须包括两个主体:服务的消费着和服务的劳动者。服务的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决定了离开服务提供者,服务的消费就无法进行。同时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如果不在同一个场合同时相遇,则服务的生产与消费也难以进行。二是不可储存性。商品从生产领域制造出来以后,在进入消费领域之前所存在的暂时状态,它往往先被搁置在仓库里或者放在柜台里等待将来的买主。而服务产品一旦被生产出来之后,不需要储存起来,而是立即被消费掉,或者立即进人消费领域。三是无形性。服务是结合有形的设施、产品,与无形的内涵、素质、文化所形成的复合体。四是质量标准的不确定性。服务技能和服务态度上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消费者方面的不同情况也会造成服务质量的差异。

由此四个不同的特点可以看出服务贸易涉及的法律要复杂得多。货物贸易主要适用国内外的合同法、买卖法、国际货物销售公约等,相对而言较简单。但是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国内外法律及国际法要广泛得多,除了适用国内外的货物买卖法、合同法外,还要受各国及国际上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管辖,例如专利法、商标法、反托拉斯法、公平贸易法、高技术出口管制法等法律规范的约束。国际服务贸易是通过国内法、国际法规定进行管理的,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服务提供者,这主要涉及市场准入和管理外国投资等问题。因此,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知识产权比国际货物贸易呈现出以下特点。

1. 服务贸易载体的动态性。在以往的货物贸易中,货物的跨境流动是其主要的贸易形式,货物往往成为了专利权与商标权的载体,从而不但使得专利标准化成为了货物贸易至今最强硬的贸易壁垒,与商标权相关的贴牌制造也可以成为了主要的经济实体。而在服务贸易领域,客体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贸易形式既有服务提供者的跨境移动,如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也有服务产品的跨境移动,如跨境交付;还有被服务的对象的跨境移动,如境外消费。服务贸易的标的主要是服务主体的服务过程或服务结果,难以完全以具体载体的形式来表现。以服务过程为贸易形式的主要有自然人流动、境外消费和商业存在;以服务结果为贸易形式的则以跨境交付为主,往往以服务外包为主要的代表(服务外包也可以商业存在的方式进行)。知识产权在服务过程中起到的是提高服务水平的作用,对增强服务主体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帮助,仅仅在服务结果中,知识产权才可能以具体载体的形式来体现。

2. 服务贸易的标的主要是著作权。服务贸易所包含的十二个服务领域中,几乎都与与著作权(版权)相关,这就标示了著作权(版权)在发展并保护服务贸易中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服务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与货物贸易不同,货物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主要与专利权和商标权紧密相连,而服务贸易则主要与著作权版权相关。因为,商业、教育、娱乐、文化服务以及设计服务等在服务贸易中占据着异常重要的地位。与货物贸易中专利权和商品注册商标的地位特别重要显著不同,服务贸易中著作权(版权)许可贸易和服务注册商标将会突显其的重要性。例如:在对外 教育服务贸易中,著作权主要体现在跨境提供和商业存在两种服务提供模式中,这两种服务贸易模式最可能牵涉到实体的和无形的教育资源的跨境流动、使用和转移。跨境教育服务贸易中的著作权保护尤其是学习数据的保护就尤为重要。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就曾新东方教育技术集团擅自使用GRE试题。这一案例说明,在跨境提供服务过程的著作权保护已经越来越重要,因此产生的国际争端也会增多。

3. 服务贸易的知识产权保护因人而异。专利权与商标权在货物贸易中,往往落实到货物为载体的贸易标的上,货物的质量直接影响凝结于其之上的专利与商标的声誉。而货物的质量标准在同批次的生产中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货物质量可以通过抽查来判断和评价。影响商标声誉的货物专利质量标准可以通过一定的生产程序或者计算机程序来控制,对生产货物的人的知识含量没有绝对严格的素质要求。因此,农民工才成为了“中国制造”的主力。在服务贸易中,不管是“服务过程”,还是“服务结果”,都与提供服务的具体的人的技能与知识相关。而服务的技能与知识却具有很强的因人而异的特点,这使得服务贸易的质量很难保证绝对的一致,也难以仅仅通过抽查就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在服务贸易中,专利作为服务手段的载体,起到提升服务质量和品质的作用,而服务商标的驰名更多的需要依靠服务者因人而异的服务的技能与知识营造的更优良的“服务过程”来打造。相对于货物贸易的贴牌复制对生产者知识含量要求并不高的情形,服务贸易则是建立在服务者具有更高的知识含量的基础上的,服务的技能与知识具有很强的因人而异的特点,这使得服务贸易的“服务过程”往往难以被复制。因此,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才能成为服务贸易的主力军。

4. 服务贸易要重视服务外包的商业秘密保护。商业秘密作为知识产权受到保护,与世界贸易组织的TRIPS协议有关,TRIPS的第39条规定了对“未披露信息”的保护。“未披露信息”就是民间通常所说的“商业秘密”。TRIPS协议对未披露信息的定义是“此种信息,在下列意义上属于秘密,即其作为一个整体或作为其各部分具体构造或组合,不为通常所触及引种信彷的领域内的人们普遍知悉或者容易获得;因属秘密而具有商业价值;以及合法控制该信息的人根据民政部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由此可见,TRIPS协议提出的“未披露信息”要件与我国法律对“商业秘密”的定义是一致的,即秘密性、价值性、实用性、管理性。商业秘密属于知识产权范畴,完成于WTOTRIPS协议文本中,其在我国引发的法律纠纷多年以来居高不下,其中的原因既有历史的,也有文化的,还有经济和法律上的。在开展服务贸易的过程中,特别是服务外包这种贸易形式中,尤其容易引发商业秘密的纠纷。现实中,人们通常喜欢把“业务流程外包”称为“服务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即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是将一个使用IT业务流程(如财务和会计,人力资源,付款服务,供应链管理,运营,销售、市场和客户服务等)委托给第三方机构,让它按照一整套定义好的规范来拥有、管理和运作整个业务流程。这个流程可能涉及委托方的版权、专利权,还可能涉及到委托方的商业秘密。版权有原创性原则给予保护,专利有严格的排他性给予保护,而商业秘密的保护完全取决于保密的状态。商业秘密一旦泄密,除了知道泄密者为何人之外,可能连进行法律救济的对象都没有。

二、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当今世界对外服务贸易中知识产品的生产数量和占有容量,往往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文化,科技发展高低的标志。有的国家(如美国)知识产权领域的贸易的顺差可以缓解贸易逆差。服务贸易作为知识产权国际间交流的一种方式,我国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贸易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09年4月,商务部了《关于做好2009年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了扩大服务出口的几个重点,包括:大力促进软件出口、大力促进文化出口、大力促进技术出口以及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等。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背景下,重视相关知识产权的创建、发展与维护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在服务贸易领域的知识产权制度运用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和环境保护缺失。麦肯锡咨询公司在2008年中国国际外包年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仍未被市场接受为服务贸易外包首选地,与印度差距较大。很多研究都表明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是导致该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未完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印度服务外包发展对我国最大的启示就是: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并不意味着整齐划一地提高所有类型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而是在不与国际义务直接冲突的前提下根据国内不同产业的特性,建立以促进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知识产权制度。我们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时,应避免在全国各行业对所有类型的知识产权实行大一统的保护标准,应综合考虑国家经济的特点和个别产业发展的需要,让知识产权制度为行业发展服务。

第二,服务贸易领域人才缺乏。服务贸易属于人力资源密集型行业,随着我国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服务贸易领域尤其是知识产权领域的人才需求也急剧增加。由于我国对服务贸易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服务贸易的人才培养还不够重视,导致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的新型高级知识人才更是缺乏。当前,我国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仅需要一批金融、保险、运输、旅游等方面的人才,更需要一批国际金融、国际物流、国际商法、国际知识产权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才,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缺乏应对国际知识产权壁垒的条件。与货物贸易壁垒相比,服务贸易壁垒具有更隐蔽、种类更多的特点。随着金融危机的继续蔓延,今后我国服务贸易壁垒还可能增加。在众多的服务贸易壁垒中就包括知识产权壁垒,其主要表现为,一国保护知识产权法规的缺乏或保护知识产权不力,从而阻碍外国服务厂商的进入。在这一点上,一方面我国可能作为受害方,即我国企业进行服务产品出口时遇到进口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而遭到侵权或导致权利流失;另一方面我国也可能作为被控诉方,即外国企业对我国进行服务产品出口时,控诉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关于我国作为被控诉方的情况,在中美知识产权WTO争端案中就可见一斑。

第四,从司法实践来看,与服务相关的知识产权侵权认定和执行较为困难。由于服务领域知识产权无形性、高附加值的特点,与商品的知识产权相比,对其侵权的认定和执行存在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因素,从而导致受害企业维权成本过高。这一方面削弱了中国企业积极创新的热情,另一方面增加了外国公司引进我国服务产品的顾虑,从而影响了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领域的知识产权法律规则的认知度。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规则主要体现在围绕专利、商标、版权(包括计算机软件)、新品种、地理标志与原产地保护等知识产权领域的各种新兴服务业。就这些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规则,基本上涵盖在我国已经建立的比较健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内,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及其衍生权利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特别是中国在加入WTO前后,在2000年和2002年对《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海关法》以及《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几部主要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进行了修订。2004年4月通过了修订的《对外贸易法》,旨在通过实施贸易措施,防止侵权产品进口和知识产权人滥用权利, 2009年10月生效的新专利法和实施《2009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更是顺应WTO规则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规则,使国内立法完全符合TRIPs的规定。中国在WTO包括TRIPs所承担的义务基本上与发达国家无异,我们已加入大部分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知识产权法律逐步与国家标准靠拢,但我们对相关法律规则的宣传和培训不够,认识度较差,与国际接轨还不够。所以,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就要加大服务贸易领域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对相关领域的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使企业或其他贸易主体必须熟知国内国际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规则。

第二,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外包企业的技术保密制度。发展服务外包是对外服务贸易的重要领域,也是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领域。如果一个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或者一个承包企业无力保护发包方的知识产权,服务外包方式就难以推进。服务外包中涉及到知识产权或商业秘密保护的内容很多。外包服务合同缔约阶段、合同履行阶段以及合同终止后,都要承担技术保密的责任,我国的承接方企业对此应有清晰的认识。企业在签订相关保密合同中,一定要明确技术保密的范围,对属于技术保密的信息依照约定进行保护。企业要与有关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合同等。还有就是服务外包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在一些专业性比较强和科技含量比较高的领域,为使提供的服务更加符合发包企业的要求,发包方和承包方会相互沟通、磋商,甚至共同开发实施方案。对于在这种服务外包中产生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可能会成为未来双方争议的焦点。按照我国《合同法》、《专利法》和《著作权法》等法律的规定,在服务外包的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其归属首先遵循的是合同优先的原则,其次是按照法律规定属于研究开发人员或者作者。因此,我国的承接方企业对此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第三,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律保护。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把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确立为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且不少的省市也已经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为本地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启动,这都充分地显示了我国已经把握住了顺应世界快速发展服务贸易的方向。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直接影响的版权引发的纠纷逐渐增多。由于在法律制度中版权的排他性弱于专利权和商标权,所以相对于专利权纠纷和商标权纠纷,版权的纠纷处理起来更棘手。比如说文化产业中经常提到的“创意”,是否可以或应当受到版权法的保护?如果仅仅把创意归结为一种“想法”,这不符合著作权法的平衡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创新智力成果的原则。对创意给予保护有利于平衡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创新智力成果,有利于激发社会大众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有利于艺术、广告、动漫、影视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艺术、广告、动漫、影视这些文化产业中,其产品产生的过程常常是先有想法,再把这个想法进行拓展并延伸,最后完成整部作品的表达。创意常常与这个想法有关,只有这个想法是具有创新性的,才能让作品具有新意而吸引消费者、读者或观众。因此,对创意给予法律保护将直接促进艺术、广告、动漫、影视等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四,加强服务贸易载体和手段的专利化。服务载体,主要指提供服务中需要或可以物化的服务设备或服务器械。比如,某些技术先进的检测手段或设备,就属于这类服务载体。由于服务贸易的壁垒主要来自于一国的市场准入、出入境管理、商业存在许可、教育背景的互认等方面的法律与政策。作为技术载体的服务设备或器械,在服务贸易中主要是起着提升和优化服务质量和水平的作用,在服务市场的竞争中对于占领服务消费的制高点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发展对外服务贸易,不单要拥有好的服务产品,也要拥有推进的服务载体,服务提供商可以通过拥有专利而独占优质的服务市场,还可以通过开展专利许可贸易来获取可观的回报。服务载体的专利化使得专利所有人在服务贸易竞争中有着领先的优势,比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就拥有明显优势。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处在竞争弱势地位,加强服务贸易载体和手段的专利化,应该成为我国发展服务贸易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知识产权贸易形式篇3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密集型;知识产权贸易;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4)04―0043―04

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以专利和商标为核心内容的知识产权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各国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处于知识产权国际强保护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附加值分配的微笑曲线,从利润低端的零部件生产、销售与物流环节向高端的研发设计和品牌经营显著转移。知识产权密集度决定一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率的高低,体现科技创新能力和“智造”水平,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当前,认清知识产权国际强保护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从要素模式、管理模式、创新模式、商业模式、保护模式、贸易模式、服务模式转变等角度提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策略,有利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从“国外专利、中国制造、国外利润”向“中国发明、中国智造、中国利润”转变。

一、知识产权国际强保护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知识产权国际强保护是一把“双刃剑”,知识产权国际强保护给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迎来发展机遇。

(一)机遇分析

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中涉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达30项。国家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发展步伐,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编制《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计划》,从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布局、加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等八个方面制定50条措施,极大地促进依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1.知识产权强保护有利于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创造、促进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保护是影响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和激励自主创新的重要制度安排,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是第一竞争手段,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具有独占性,防止竞争对手的模仿,能够在法定时期内形成市场的合法垄断,使创新和竞争优势得以保护。美国20世纪70年代就将知识产权立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专利制度保护本国研发和发明创新,极大地鼓励了技术创新,促进了大量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成长;欧盟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全球第一部商标法、版权法和专利法均出现在欧盟;日本的知识产权保护经历了“技术模仿阶段”到“技术创新立国阶段”到“知识产权立国战略阶段”。世界20个创新型国家拥有全球90%的发明专利,知识产权强保护确保了创新收益的实现,有利于合理配置创新要素和高效利用创新资源。

2.知识产权强保护有利于增加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FDI)中的技术溢出。国际贸易、FDI、技术许可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的重要渠道。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是跨国公司选择FDI、国际贸易、技术许可对象时考虑的重要因素。知识产权强保护对国际贸易将产生市场扩张效应和市场支配力效应,前者会扩大贸易规模,后者将对贸易规模产生负效应。FDI是国际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专利侵权、执法不严将影响跨国公司研发型投资的积极性,东道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直接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影响FDI的流入量和引进技术的先进性。

3.知识产权强保护有利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传统自主创新模式包括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知识产权弱保护环境下,重模仿轻创新,重引进轻消化,不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知识产权强保护有利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的培育,加快构建知识产权优势。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一国经济增长影响重大,2010年,美国75个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创造的附加值占美国GDP的34.8%,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商品出口总值占美国商品总出口额的60.7%,知识产权与创新成为美国竞争力和就业的基石,美国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在整个产业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二)挑战分析

知识产权国际强保护环境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挑战,主要表现为我国产业自主研发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基础与国际知识产权强保护之间的矛盾。近年来,贸易摩擦从传统领域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转移,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加快培育知识产权优势,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并营造知识产权强保护环境,期望以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优势控制国际市场。

1.外部挑战。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这类产业具有高知识产权密集度、高风险、高附加值、高利润的特点,决定其极易受到复制或仿制,因此,各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知识产权强保护政策。除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中设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外,发达国家在“反假冒贸易协议”、“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谈判中提出远高于TRIPS协议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执法标准。美国创设首席创新与知识产权协调员职位,与全球贸易伙伴共同制定并执行强有力的知识产权标准。国际知识产权争端规模不断扩大,知识产权与市场准入标准相结合,成为新的贸易保护工具,知识产权问题是中国无法回避的问题。2012年,美国针对我国企业发起的“337调查”达13起,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遭遇“337调查”案件数量最多的国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2013年特别301报告》又将我国列入“重点观察名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如今“中国制造”遍布世界。面对中国的崛起,知识产权成为发达国家企业与我国企业竞争的一把利器。专利诉讼成为企业间商业战争的关键武器,通过“交叉授权”形成“专利池”,构筑“专利丛林”,以“知识产权集群”进行专利布局,构筑知识产权壁垒,以无形的知识产权控制产业链上有形的生产、销售等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加大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的培育,提高知识产权密集度,培育知识产权优势,才能应对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封锁。

2.自身挑战。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知识产权优势不显著,尚未形成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具体表现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不多;知识产权贸易作为主要贸易模式的企业比较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当年总销售收入的比例不高;知识产权投人占销售收入总额比例较低;将知识产权战略融入产业发展规划,灵活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凭借知识产权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还很缺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预警机制缺失或不完善。

二、知识产权国际强保护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占领国际市场和产业链的高端。在知识产权保护呈现日益强化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亟需优化。

(一)要素模式的转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最终向密集知识产权要素驱动转变。重大技术突破和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技术与智力要素的依赖要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的依赖,对密集型技术知识的依赖特征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再向知识产权密集型转变。但在知识产权日趋国际化的今天,仅研制出高新技术成果还不足以拥有市场竞争优势,技术需要专利化,才能切实得到保护。因此,在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成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才能在世界知识产权保护日趋强化的环境中快速占领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二)创新模式的转变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视原始创新的同时,运用好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同时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融入“开放式创新”时代。当前,在世界知识产权保护日趋强化的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实现加速发展,加快关键技术的创新步伐,关键在于创新模式的转变。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创造需要加大原始创新的力度,原始创新的比重将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而大幅提升。集成创新是把多方技术创造性地联合,如中兴通讯在全球设有18个研发中心,与全球知名运营商成立联合创新中心,构成完整的集成创新体系。协同创新可以使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共同研发共性技术,协同创新过程中要解决好知识产权共享及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好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创新,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知识产权战略联盟。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种协同创新和综合集成的过程,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以协同集成,其创新性以及由此确立的竞争优势往往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

(三)管理模式的转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成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必须向知识产权治理模式转变。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是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管理贯穿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的全过程,是决定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水平和保护效果的关键。注重采购环节、生产环节、研究开发环节、自主知识产权申报环节、专利产业化环节、产品市场化环节等全过程的知识产权管理。专利战略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要注重专利申请管理、专利布局管理、专利保护管理、专利商用管理。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专利管理策略,初级阶段利用失效专利,防御阶段重视基础专利,创新导向阶段注重专利进攻布局。注重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建立主要竞争对手、关键技术拥有者的信息数据库,做好专利信息检索、专利数据加工、专利预警分析。注重专利交易、专利托管、专利资产评估、专利质押贷款、专利保险的管理,以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和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

(四)商业模式的转变

创新商业模式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走向市场的桥梁,是联系技术与其经济价值的重要纽带,决定技术突破后产业与产品能否形成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美国500强企业的专利、商标、著作权及其他无形资产的价值占其市场价值的80%以上。2012年,日本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盈利达92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导致创新链与产业链严重脱节。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权化、商品化、资本化是提升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重要途径。技术专利化、专利产业化,通过专利产业化实现专利的市场经济价值。专利技术产品化、市场化是跨越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市场的关键,确保创新――盈利――再创新良性循环通道的形成。通过建立健全专利运营投融资机制,促进专利质押融资、专利信贷保险、专利创业融资、专利风险投资的发展,助推专利产业化。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是专利创造的大户,但高校的专利转化率很低。将高校“沉睡”的专利,形成专利包和专利组合,通过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中心、专利交易网、专利运营平台,促进专利对接交易,引导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向产业集聚,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整体升级意义重大。

(五)贸易模式的转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贸易需要从粗放式的价格竞争转向高附加值的专利技术和品牌竞争,走知识产权贸易之路。在传统的贸易模式下,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增长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引起“三高一低”,即原材料的高强度消耗、高度污染、对国外市场的高依赖及低附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特征决定其贸易优势将从低成本、低质量的价格优势向技术、品牌优势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支撑,改变传统的贴牌制造局面,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经营战略,探索培育一批能与国际品牌有竞争力的“中国制造”高端品牌。品牌商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市场、保持持久稳定的市场份额、获得高额利润的关键。知识产权贸易包括直接以知识产权为标的的贸易和含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贸易,知识产权贸易实现了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是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关键,知识产权贸易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贸易模式。

(六)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转变

知识产权保护是巩固市场的重要工具,顺应知识产权强保护的国际环境,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适应从知识产权弱保护向知识产权适度保护再向知识产权强保护模式转变。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规范化水平,加强司法和行政执法协调运作,加大执法监管保障力度,健全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长效机制。采取专利和商业秘密交叉保护的方式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风险。同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社会信用制度,加强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加快构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信息网,设立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中心,积极应对知识产权海外诉讼。加强与知识产权相关国际组织的沟通交流,提高涉外知识产权事务的统筹协调处理能力。

(七)知识产权服务模式的转变

知识产权贸易形式篇4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产权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世界范围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很多国家都认识到,未来全球竞争的实质就是经济的竞争,经济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因此近年来在世界上,知识产权不仅被各国视为科技问题、经济问题,以至于演化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国际问题。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 进出口贸易 关税壁垒

知识产权保护对进出口贸易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知识产权不仅渗透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中,直接影响着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质量,而且,正在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贸易形式,这就是知识产权贸易。所谓知识产权贸易,狭义的理解就是指以知识产权为标的的贸易,它包括知识产权许可、知识产权转让等内容,如专利许可、商标许可、专利的转让、商标的转让、版权的许可、版权的转让、商业秘密的许可等等,这些都是知识产权贸易。广义的知识产权贸易,还应该包括知识产权产品贸易。

所谓知识产权产品,就是指那些知识产权的价值占产品价值相当比例的产品,如计算器软件、集成电路、影视作品、音像制品、出版物等。在知识经济时代,版权产品的生产、销售更为活跃,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以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为主要形式的无形商品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从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角度考虑,应当保护知识产权。

(二)有利于形成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密集型产品和服务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多。由于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未经知识产权人的许可,他人是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其知识产权的,这在事实上就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了优势地位。

(三)促进形成非关税壁垒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关税壁垒将逐渐消除。而知识产权就成为重要的非关税壁垒。取得知识产权的企业所属国家就可以要求进口到本国的产品或服务达到该知识产权所达到的高标准,这必然成为其他国家出口的一道壁垒。

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首先,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来看。我国已立法保护的知识产权有: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原产地域产品、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具有涵盖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实施办法》等,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

其次,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施情况来看,我国形成了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有多个部门分别履行保护知识产权的职能,主要包括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

(二)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我国进出口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我国企业每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几万个项目,而申请的专利数却不到10%,企业较为重视有形资产的保护,却忽视了无形资产的保护,从而导致我国每年有很多知识产权被“抢注”。所以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也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和“分水岭”。

另外,许多企业把知识产权管理单纯理解为专利管理,实际上专利只是知识产权的一种类型。知识产权还有其他类型,例如品牌,一些企业只是简单地依靠广告来扩大知名度,而不重视增加品牌的技术含量;还有的重视专利而忽视技术秘密,将不应当公开的核心技术申请了专利,像宝钢等有规范的企业技术秘密管理制度的企业很少;再有就是不重视专利与技术秘密等其他知识产权形式的有机组合使用,没有形成由多种保护形式共同构成的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此外,大多数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还停留在防御阶段。

2.我国从事知识产权保护人才缺乏。据调查,目前在我国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专业课程的高校仅限于北大、人大等几所院校,整个社会受过正规教育的知识产权人才仅有二千人;我国现有的有限知识产权人才资源是严重制约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提高的因素之一。

国内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没有专门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真正了解和懂得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不多。如果企业万一牵连到知识产权争端,要么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要么要支付高额费用聘请外部人员应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包括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产权谈判及分析工作,因为专业人才的缺乏而无人胜任。

社会上有关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分析和经营的专业人才和专业咨询机构很少,高等学校在相关培训教材、师资力量、实战能力等方面也需要加强。目前,虽然专利和商标申请的机构较多,但无法对大量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提供有效的人才和知识支撑。

3.相关法律亟待完善。我国有些法律和TRIPS相关法律还有很多不同甚至有许多空白。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合法垄断。一些跨国公司企图利用知识产权中的非法限制和排斥竞争实现其垄断地位。针对滥用知识产权的非法垄断行为,许多发达国家都通过制定反垄断法进行制约,但我国目前反垄断法还不够完善,从而在国内市场上对其他企业的垄断行为常常束手无策、在国外市场上遇到严格的反垄断法控制而使自身陷入尴尬境地。

由于法治观念落后、相关立法滞后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对高新技术带来的日益增多的知识产权纠纷,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来调整;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关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和稳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执法的方法技术和物质条件尚需完善等等。

加强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一)我国政府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

首先,构建知识产权壁垒的管理体系。一是应建立专门的克服知识产权壁垒的咨询和信息服务机构。该机构负责收集、研究主要贸易国家可能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特别是那些正在进行“暗箱”操作的,要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并建立严格、规范的合格评定程序和用于处理有关技术性贸易争端的信息传递机制。二是要加快国内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我国在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应当组织更多标准化专家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当中,打破发达国家对国际标准制定的垄断。更多制定我国自己的标准,在制定这些标准时,应当以我国的核心技术为中心。三是我国应当成立专门的专利许可委员会,对于国外的专利在我国的专利许可收费,实行总量控制。

其次,加快制定我国的反垄断法,对于外国企业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应当加以规制。美国等的反垄断法甚至把法律效率延伸到了国外,我国的反垄断法对此也应当采取对等措施。同时应当建立专门的限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执法审查机构,增加法律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合理运用法律手段。从法律运用的角度看,我国应建立一种机制或渠道,使我们的企业能及时向政府反映它们在出口前线所受到的各种不公,使我们的政府能及时得到这种呼声,并能在必要时尽快启用WTO争议解决程序;对国外的知识产权壁垒,应学会运用作为WTO成员的权利,联合相关利益方,以谈判与磋商的方式降低知识产权壁垒的影响,合理利用法律设置自身的保护条件。

(二)我国进出口企业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首先,制定国际化经营策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在跨越知识产权壁垒的过程中,出口企业应制定国际化经营策略,适时调整产品的出口经营策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区域化集团贸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这种模式下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内的各种贸易壁垒相对要少得多,因此,我国的企业应该转变经营思路和营销策略,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把投资放在产品的主要市场和经济一体化区域内,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绕过知识产权壁垒的限制。出口企业应走市场多元化道路,通过建立国际经销商网络、密切与外国驻华机构的联系、组织参与国内外大型展销活动、建立信息中心等措施加大国际市场营销与开发力度;避免由于一国市场关闭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情况;重视了解各国在产品进口贸易中的各种法规,注意避免在同一时期将一种产品向一个国家或同一个市场大幅度增加出口。

其次,应强化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出口国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搜集相关信息,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避免因知识产权壁垒造成的损失。应正视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和知识产权方面拥有的优势以及对我们形成的巨大压力,尽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业、技术和产品,改变专利工作的被动局面,才能突破国外知识产权壁垒。对于国外企业滥用诉权和知识产权等时,应当敢于大胆或应诉。当发生知识产权壁垒时,应积极主动的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机制进行抗辩。

再次,加强对以知识产权为主的国际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的学习和借鉴,逐步确立本土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我国企业要加强对国际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的学习和借鉴,结合自身特点和市场发展的状况,选取适当的可行的技术标准,为我所用。我国企业应当掌握本行业的标准前沿,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必要时建立标准战略联盟。

最后,加快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加快对专门人才的培养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一批熟悉世贸组织规则、精通外语、熟悉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可以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的必要人力资源。

(三)行会应督促并促进知识产权保护

首先,建立知识产权壁垒预警与应急机制。建立有关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壁垒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的动态数据库,建立相应的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为产品出口企业提供可靠的经营决策信息来源。组建本行业或本专业的专利网,使企业能够及时了解本行业或本专业的专利研况,从编制的专利网中寻求突破口,通过对专利网的分析,有关部门能够及时发出专利预警,如出口预警和研发预警等。同时,政府应积极主动地收集和掌握国外对华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正在实施或拟定中的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壁垒措施,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壁垒通报和快速反应机制,使我们在获知贸易伙伴的贸易政策和措施的变化后,能迅速有效评估该变化对我有关产业和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其是否符合多边贸易规则,同时通知国内产业,适时采取调整和适应措施。建立知识产权壁垒预警系统的方案:确定重点行业或产品、重点出口国家;作为系统工程,建立专门的机制和数据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与相关机构的联络;吸取其他机构的经验教训;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形成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互动。

其次,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沟通和联系,为产品出口的市场准入创造条件,如签订多边及双边消除知识产权壁垒的协定。加强与知识产权强国的沟通与协调,减少争端,促进合作。加强与发达国家在工业标准制定和法规制定领域的合作,就标准制定和合格评定程序及政策进行合作;建立关系,促进双方在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方面的技术合作;确保相互了解双方的标准和法规制定方面的最新信息。

最后,积极推动建立和完善产品出口的商会、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发挥其作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争取参与WTO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制定和修改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冯汉桥.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执法与司法保护协调问题研究[J].法学论坛,2008

2.陈福利.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有关问题.科技成果纵横,2005

知识产权贸易形式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立法;启示

一、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拥有知识产权对国际贸易的正面影响

第一,拥有较多高质的知识产权会提高国家的竞争力。从目前的国际形式来看,贸易出口对知识产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由于各国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的要素禀赋不同,一国就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从而使得在国际贸易中某些技术和产品的优势得以发挥。与此同时,它也可以迫使其他国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就可以为其带来竞争上的优势,而在此过程中,它可以将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因此,当一个国家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多且质量高时,从一定程度上看,它就拥有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能够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终通过产业链的传导机制将会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第二,拥有知识产权扩大了世界贸易的范围。就目前所知,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行为不仅渗透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中,而且使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贸易形式。知识产权保护的状况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贸易尤其是技术贸易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健全的知识产权制度能够向专利技术所有人提供权利保护,加大专利技术所有者对自身新产品保护的程度,在一定时期内遏制其他企业对其新产品的模仿和伪造,从而加剧企业产品市场规模的加剧扩张,加大了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贸易,扩大了世界贸易的范围。

第三,拥有知识产权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和贸易利益。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产品的组装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进行就是为了利用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廉价的劳动力,使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成为他们产品的制造者,而将核心技术在本国自己开发,就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从而可以利用知识产权拥有垄断优势———这样既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又可以利用新产品的垄断优势扩大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和贸易利益。

(二)拥有知识产权对国际贸易的负面影响

第一,过高的知识产权保护妨碍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制度通常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的动力。然而,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竞争,而知识产权保护本质上是一种垄断,垄断能够向创新者提供奖励,但同样能够激励昔日的创新者依靠垄断获取高额收益,从而削弱技术创新的动力。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越大,昔日的创新者的垄断受益越高,进一步创新的动机就日益削弱,这样继续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是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会妨碍经济的增长,而且会打击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第二,知识产权保护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利益转移问题。知识产权的主要持有者是现代产业,而现代产业的特点之一是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市场跨越多个行政区域,由此导致知识产权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受益者与成本承担并不完全重叠。受益者是企业,销售地政府则需要为此承担较高的执行成本,而受益企业因此而增加的税收未必都由支付执行成本的销售地政府获得,从而产生了利益转移问题。在国内各地区之间,上述问题可以部分地通过某种转移支付机制解决,但在国际之间并不存在这种机制。纵所周知,在我国主张严格保护知识产权,而从中受益最多的是西方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享受了高于内资企业的税收待遇,同时其偷漏税规模也相当可观;假如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单纯强化令其收益的知识产权保护,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有利于跨国公司母国的利益转移。

第三,过度的知识产权保护会导致贸易争端。将知识产权和国际贸易挂钩是国际的新动向,从而使得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各成员国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知识产权形成的贸易壁垒的合理性、复杂性、隐蔽性和合法性,现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通过其本身所具有技术上和知识产权上的优势,加上他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在贸易领域的巧妙应用,利用专利、标准等建立本国的贸易技术壁垒体系,使得其他国家非知识产权人就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面临着诸如专利申请被设路障、已生产产品被诉侵权、产品市场进入受专利阻挠等困难,就如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样,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之一。

二、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国的现状

(一)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取得的进展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中国起步是比较晚的,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开始产生并发展的,但是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却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走完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路程。

第一,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体系。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框架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基本确定,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以《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为主体,辅之以各项保护条例,如《植物新品种保条例》、《集成电路布图保护条例》以及《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修订草案)》。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的成就还可以表现在《民法》、《刑法》中的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条款上,以及新修订的《对外贸易法》中有专章保护知识产权的内容。

第二,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实践。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开始从只重视行政保护转为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并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法规均由人民法院最终执行,同时也加大了执法力度。与此同时,企业也开始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企业自身的防范能力和保护意识。

(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与其他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发达国家利用其掌握的大量专利等知识产权占领中国国内市场,并控制中国的海外投资和出口扩张,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第一,国家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战略。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智力劳动成果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也是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强经济、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激励机制之一。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为主的今天,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激励创新、促进科技进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重要法律机制之一,它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战略,使得知识产权在经济和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第二,国家和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及研发投入不够。研发活动是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获得和拥有知识产权的源头和基础。但是由于国家和企业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不够,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开支过小,致使我国企业对新技术的吸收和消化能力、特别是自主开发新技术的能力普遍偏低,很多企业走的是一条“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道路,这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的结构很难迅速升级换代,因而始终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地位,在关键技术上人主要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第三,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目前,中国许多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仍然不强,不能及时地自己的研发结果转化为知识产权,特别是在国外申请知识产权的意识严重不够,致使很多科研成果得不到有关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甚至使得一些国有品牌在国外许多地方被恶意抢注;即使一些企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是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不能及时的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失败。

第四,中国知识产权立法与国际知识产权体系不相符。中国的立法体系虽然用比发达国家要短得多的时间就建立起来了,但是中国的立法体系中没有关于反垄断的法律,而与反垄断互为补充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只是侧重于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却没有确立限制知识产权的立法思想。到目前为止,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可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专利权的垄断行为,但是主要集中调整专利许可行为,对其他滥用专利权的行为尚无明确的规定可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调整范围还不够完整。与此同时,中国没有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国际标准的参与程度和占据关键职位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中国应对知识产权保护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中国在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的时候,知识产权保护同样也给我国的发展亮起了红灯。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以及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时候,知识产权危机给这一全球化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经贸竞争和深层的知识产权壁垒面前,努力为开发和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创造有利的环境,不断提高有关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

(一)将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中国是知识产权数量大国,但非知识产权强国,尤其是加入WTO后,市场的开放使我国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专利方面构成了威胁。我们只有将知识产权问题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加以重视,才能实现将知识产权危机转变为科技发展良机,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制约贸易发展的障碍。

第一,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政府要为企业构建一个知识产权的制度保障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只有这样做,才能调动有关企事业单位及其知识产权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快又好地创造和产生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保证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一定的自身优势。

第二,国家提供资金扶持企业的知识产权开发和形成。在开发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扰。因此,国家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为企业的知识产权开发和形成提供资金支持以此来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如利用外贸发展基金、优惠信贷利率、政策性贷款和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同时,建立健全创收投资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及其产品的出口。

第三,鼓励企业对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目前的知识产权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中国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结果。因此,企业应重视自身的技术创新,认识到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转变观念并加强学习

我国是WTO成员,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时应该注意WTO、TRIPS对我国知识产权的规定,同时对主要贸易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实践也应有所了解,掌握其主要法律规定、立法趋势及法院的判例,方可更大限度的避免撞入知识产权保护的陷阱,当然,我们在认真履行自己义务的同时,也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以便充分享受WTO成员国应有的权利,保护我国的产业和市场。

第一,转变观念来积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案。改变以往消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案的态度,积极应诉。有不少中国企业本身并不存在侵权行为,但由于害怕诉讼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而常常放弃应诉的机会,白白的丢失了维护自身权利的机会;而曾经有过侵权行为的企业,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消极应诉,最后要支付超过正常水平的侵权费用;同时,中国企业界应完善商会的建立和使用,形成一个组织有效、协调一致、参与广泛的企业联盟,这样有利于增强寻求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面力量的帮助和支持。

第二,加快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科技以人为本。开发、拥有和运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首先是要要重视知识资本的作用,而知识资本最集中地体现就是在人的才能和价值上。目前,企业间甚至是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有的人才多,谁就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近年来,跨国公司已经加大了对中国的人才掠夺,中国企业如果还不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将会失去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快深化自身的人才制度和结构的变革,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奖励机制,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加强学习,尽快熟悉和掌握知识产权方面的各种知识和规则,强化全民学习的氛围,使全社会人民都懂得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叶慧霖.入世与知识产权保护[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黄晖等.WTO知识产权协定常识问答[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3]郭羽诞.在出口竞争力的基础上挑选和培育上海的支柱产业[J].华东经济管理,2008,(04).

[4]顾红文,谈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09).

[5]刘嵩等.技术壁垒与我国出口贸易[J].财经问题研究,2008,(01).

[6]黄健.日本企业的专利战略对湖南省企业的启示[J].企业技术开发,2008,(03).

[7]夏先良.出口与国际专利:我国知识产权的差距与对策[J].开发导报,2007,(10).

[8]王江.从“DVD专利事件”看企业核心技术的重要性[J].东北大学学报,2008,(01).

[9]肖巍.得“专利”者得“天下”[J].厦门科技,2008,(02).

[10]董勤.外经贸工作中的专利问题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7,(06).

[11]殷钟鹤,吴贵生.发展中国家的专利战略:韩国的启示[J].科研管理,2007,(07).

[12]袁俊.对标准、专利与非关税壁垒若干问题的思考[J].大众标准化,2008,(02).

[13]罗飞.中国企业如何走出“专利”陷阱[J].法律与生活,2007,(14).

[14]邹明波.把握专利创新的主动权[J].云南科技管理,2007,(05).

[15]郑成思.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6]叶京生.知识产权与世界贸易[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17]郑秉秀.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壁垒[J].国际贸易问题.2007,(05).

[18]张永艾.权利穷竭原则探究,兼论平行进口问题[J].河北法学,2008,(03).

[19]乔生.中国限制外国企业对知识产权滥用的立法思考[J].法律科学,2008,(01).

[20]魏衍亮.知识产权是企业腾飞的翅膀[N].国际商报.2004-09-19:(04).

[21]王学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的对外开放[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2]陆亚琴.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云南的开放经济[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23]陈亚温,王学鸿.欧元的经验与效应[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知识产权贸易形式篇6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国际贸易创新 对策

一、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知识经济将改变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1)“高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将成为有形商品贸易的主体。所谓的“高技术密集型产品”是指高技术高成分的产品。按国际上的有关规定,无论是利用高技术生产的产品,还是被高技术改造了的传统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要其高技术成分超过70%,都可称为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与传统的商品相比,利用高技术生产的产品属于“轻型”或“无重量”产品,它们类型多样、实用性强、操作使用方便、价格相对便宜,具有许多传统商品不可比拟的优点。在未来国际贸易的商品中,高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将越来越高,它们的贸易增长速度将大大超过其他商品。

(2)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将迅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贸易指以提供各类知识(技术)服务为主要标志的国际服务贸易。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信息产品与服务。知识经济时代将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与信息产品和服务联系在一起,对信息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信息产品与服务是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尤其是知识性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二是知识。它以提供知识及知识产品为主要标志,知识产品包括专利、专有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等。三是金融服务,包括国际银行结算等等。四是投资服务。提供将国际投资领域的通用知识与特定专业领域知识相结合的覆盖跨国投资全过程的各项服务。这些功能都以知识技术和信息为依托。根据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组织预测,未来5—10年世界服务贸易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增长速度继续高于货物贸易,保持在10%左右。

(3)技术贸易特别是高技术贸易所占有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方面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其本身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交换对象,使得包括技术专利(patent)、商标(trademark)和专有技术(know-how)为标的的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发展趋势是:第一,技术贸易特别是高技术贸易继续扩大。随着各个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调整的深化,发达国家将加快自身过剩技术、设备和资本的向外转移,以求产业结构的进一步高级化;发展中国家也将相应地加快吸收国家间的技术和设备的步伐,以求优化原先落后的产业结构。战后第三次世界性产业结构大调整已经拉开序幕,这将有力地推动和引发技术贸易向世界范围的渗透。第二,世界技术贸易市场竞争将愈演愈烈。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不再垄断世界技术市场。新兴工业国家、石油输出国以及俄罗斯及原东欧国家、中国等,他们既是重要的买方,又是实力渐强大的卖方,将成为美、日、欧技术贸易的重要伙伴,又是竞争对手。目前,正在形成和完善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东亚经济圈,对21世纪的世界技术贸易市场将产生巨大影响。第三,亚太地区将成为国际技术贸易的重要市场。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除了彼此间的流动以外,将增加对亚洲“六小”和中国的流动性。由于亚太地区的技术贸易活动日趋活跃,亚洲“四小龙”为了使产业结构升级,将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中国以及东盟等国。中国、南亚次大陆以及东盟诸国是人们公认的市场容量和开发潜力最大的未来国际市场。另外,东京、新加坡、悉尼等国际着名金融中心积累了巨额资本,这些都为区内技术贸易的扩大增加了可能性。

(4)在国际劳务市场上,高级人才、高素质的劳务人员的跨国流动将越来越成为主流。21世纪将成为“抢脑”世纪,对人才的争夺将越来越激烈。

2、知识经济时代将使国际贸易方式和渠道发生明显变化

(1)由于EDI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应用,贸易磋商发生在网络上,大大简化了贸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了贸易成本,增加了贸易机会,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未来十年,全球国际贸易将会有1/3通过网络贸易形式来完成。可以预言,网络贸易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必将大大推动全球贸易的迅速发展。

(2)国际贸易的支付工具发生了变化,电子钞票将最终取代现金和信有卡,贸易双方在使用上实际是交换有关信息,这些信息传输到相关业务的银行后,有银行来替代交易双方结算,这样既可节省费用,又可以使结算更快速、安全。

(3)各种远程服务贸易将不断涌现。医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为病人会诊,顾客可以在网上购物,职工在家也可办公,未来的学生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等选修国外大学开设的课程,成为不出国的留学生。专家、学者在电脑上可以与国外同行们交流信息,探讨各类学术问题。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将能从计算机网络上享受来自异国的各种服务。

(4)直接贸易将成为重要贸易方式。最典型的直接贸易是消费者可以直接从网上购买无重量的产品和服务,如新闻、软件、音乐、广告、音像娱乐节目、证券、银行及各种金融服务等。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商务洽谈,达成交易,因此,传统贸易中的中间商、业务将会减少,运输成本将会省掉,供货将会更快,这将进一步促进贸易的发展。

3、知识经济的到来,将使技术贸易壁垒成为最主要的非关税壁垒

在全球贸易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各国逐步降低或取消关税,各种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将明显减少,“自愿出口限制”等灰色区域措施亦将被限制使用,因此,今后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将更多地运用高技术标准的措施来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达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目前国际贸易中盛行的“绿色壁垒”正是某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借保护本国环境之机,制定出非常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使其他国家的商品无法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比如,德国应用的工业标准达1158万种,日本对进口大米的检测项目从42项增至102项,这些标准大都等同于国际标准。

4、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将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争端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知识产权的转让理所当然成为未来的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尽管一些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都会对知识产权采取严格的保护政策与措施,但是,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最主要特征的高技术也可以更加有效地被用作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工具。例如,高技术的复制与模仿,不仅速度快,而且能以假乱真。特别是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又会出现网络侵权等新形式的侵权行为。这意味着在未来的社会里,各国政府可能面对形形色色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将可能出现更多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

二、中国国际贸易创新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全面认识这种压力,采取积极的行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知识资本在外贸中的作用,争取在未来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

据统计,我国目前R&D只占GDP的0.15%而发达国家已占到GDP的2%—3%;全部科研成果只有20%转化为生产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30%左右,而美日等国高达60%—80%。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作用小于其他国家可以说是我国出口贸易难以转变其增长方式、出口商品结构难以改变的真正原因。为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并把外资引向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我国政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大量引进外资,并在数量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通过开放国内消费市场和提供优惠政策方式引进的外资的真实“知识含量”颇令人担忧。在1994—1997年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中,投向工业的比例高达65.4%,其中多集中于一般加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向房地产、公用事业的比例为24%;而对科研、技术和服务业的投资只占4.5%。因此,有必要探讨引资的政策,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外资的真实知识技术含量上,而不仅仅是投资的金额上。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深化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加快宏观投融资体制和微观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加强对知识产业的投入。

2、增加教育投入,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

我国对教育、培训的投入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仅为3.8%,低于世界水平15.5%,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平均只有初中水平,大学生的入学率只有4%,低于发展中国家8%的平均水平。教育落后、人力资本素质低下,对经济乃至国际贸易产生严重的影响,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影响尤为显着。这种状况与知识经济对人口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是很不适应的,国际贸易作为一个涉及面广泛的行业,不仅要求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精通外语和电脑使用,以便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世界里掌握充分的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一方面,政府要增加教育的投入,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满足高要求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外贸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给职工提供多方面的培训,以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

3、加快贸易方式的转变

当国际上网络交易方式已开始取代传统的交易方式时,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只习惯于传统的订货会、展销会等面对面洽谈的方式,仍旧依靠电话、电报、传真的通信方式进行交易,既费时又费钱,不能对信息做出快速反应。网上“中国商品市场”虽然标志着中国贸易已向电子商务时代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毕竟还只是处在电子贸易的前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也仅仅是在网上展示自己的商品信息,还很少进入网上加密的虚拟贸易洽谈室进行谈判。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宣传,使企业家和国民进一步破除旧观念提高对新贸易方式重要作用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把建立现代技术手段和知识营销方式的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另一方面,要造就大批掌握现代技术手段和知识营销方式的人才,特别是尽快培育一批高水平的软件工程师、项目设计师、网络安全专家等。

4、进一步加快贸易法律建设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法规,但从系统性方面来看,不少领域仍处于空白状态,仅靠行政手段和各部门法规来调整。另外,有些领域虽然有立法,但法律条文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例如,目前世界各国为规范电子商务的交易行为,都在加紧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一些企业在传统的交易方式中尚缺乏信用观念,如果严格的法制和技术监督保障体系不能及时跟上,网上交易就有可能出现更多的贸易纠纷。为保护新鲜权和消费者权益,有必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电子商务法律。在建立和完善贸易立法体制时也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在指导原则、立法精神、立法技巧等方面向国际标准靠拢,并依据国际标准废除和修改那些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妨碍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法律法规。

5、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主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成为时代的需要。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依然严重,各种各样的侵权盗版、假冒活动以及网络侵权屡禁不止,与当前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大趋势很不协调。这将会导致更多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面对这个严峻的形势,必须加强立法和执法,加大宣传力度,使个人和企业能够自觉地坚持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

【】

[1] 尹祖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与我国外经贸发展[J].当代财经,2003(1).

赵长虹: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创新[J].黑龙江财专学报,2001(6).

郭友群:知识经济与我国国际贸易创新的对策[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王静、李伟:中国如何应对国际贸易创新的挑战[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申朴:贸易创新是我国应对世贸组织挑战的必由之路[J].国际贸易问题,2003(3).

知识产权贸易形式篇7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壁垒 trips协议 平行进口

论文摘要国际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和高标准化保护,促成了知识产权壁垒的产生。知识产权壁垒相比于其他贾易壁垒,有其独有的特征,它依托于国际法和国内法而产生,具有合法性,同时具有无形性、时间性、地域性和政视性。知识产权壁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在分析知识产权壁垒的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还对trips协议片知识产权壁垒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一、知识产权壁垒概述

    (一)知识产权壁垒的产生及其背景

    知识产权的保护起源于十五世纪的西欧,随后很多国家先后建立了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到现在为止,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已经建立了较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体系。随着经济的一休化、全球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必然不可能只是一国内部的制度,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也面临国际化。1883年的巴黎公约是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的开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已经通过公约、条约建立了相关制度,这对保护知识产权人的权利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知识产权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保护知识产权人的权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负面的问题。知识产权天生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当知识产权人不当或过分地利用这种垄断性和排他性时,就会造成他人行使相关权利的阻碍。在国际贸易中,如果知识产权人滥用知识产权的垄断权,阻碍正常的自由贸易,就形成了知识产权壁垒。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美国为了保有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而实施了各种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利用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二)知识产权壁垒的定义和特征

    目前对知识产权壁垒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我国商务部颁布施行的《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第三条对贸易壁垒做了如下界定:外国‘地区)政府采取的或支持的措施或做法,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贸易壁垒:(1)违反该国(地区)与我国共同缔结的或共同参加的经济贸易条约或者协定,或者未能履行与我国共同缔结或者共同参加的经济贸易条约或者协定规定的义务;(2)造成下列负面影响之一:对我国产品或服务进人该国市场或者第三国市场可能造成阻碍或者限制,对我国产品或者服务在该国市场或者第三国市场竞争力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损害,对该国或者第三国的产品或者服务向我国出口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阻碍或者限制。由此,笔者将知识产权壁垒界定为:一国实施或支持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名义,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实施进口限制措施,或凭借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滥用法律垄断权,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合理障碍的其他措施。

    知识产权壁垒的特征表现如下:第一,知识产权壁垒是基于各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和国际保护制度而产生.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但它的本质是滥用知识产权的合法的垄断权和排他性,从而阻断自由贸易,因此它具有非法性和不合理性。第二,知识产权壁垒具有无形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知识产权壁垒的客体是人的智力成果,因而是无形的;知识产权壁垒所依托的是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的实施具有时间性,一亘过了保护权利的时间,知识的垄断权即消失毛知识产权壁垒只存在于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从而具有地域性。第三,知识产权壁垒具有歧视性,发达国家不顾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情,而将知识产权保护的高标准强行加在发展中国家身上。

   二、知识产权壁垒的表现形式

    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壁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壁垒主要有:

    (一)裕售行为

    所谓的搭售就是权利人在知识产权产品购买者购买该产品时,要求其一并购买其他附带产品,而不管购买者的意愿如何;若购买者不购买附带产品,则不进行知识产权产品的交易。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白山贸易的原则,侵害了购买者的自由选择权。权利人的这种行为是滥用知识产权的表现,是不合理的。

    (二)差异定价

    所谓的差异定价就是,知识产品所有人在进行产品贸易时,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针对同一产品实施与产品成本无关的不同的价格。著名的例子是,微软windows9中文版本在我国的销售价格是1998元,而在美国仅109美元; ofice9中文专业版在我国销售价为8760元,而在美国仅300美元。微软给中国电脑企业oem的预装软件定价为690元,而给ibm的不到10美元。差异定价与成本无关。其本质就是一种歧视。价格歧视行为对发展中国家的损害很大.侵害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公平交易的权利。

    (三)商标抢注和标识性商标

    发达国家为了垄断知识产权,在产品注册商标时,将与产品有关的边缘产品或关系不紧密的产品同时申请注册商标,大大地扩大了商标的使用范围。这使得非知识产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失去了注册商标的机会。发达国家抢注商标,多数是出于恶意的,不是出于保护知识产权产品的目的,而是为了防止其他国家进人相关甚至不相关的产品领域。另外,发达国家还充分利用标识性商标来筑起知识产权壁垒。一些国际组织把标识性商标注册成证明商标,这些商标被广泛运用。当知识产权产品固有的专利权已过期,附在其上的商标权却可以延续,这意味着,对该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限也就延长了。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权利人进人相关的产品领域,从而标识性商标也变成了知识产权壁垒。

      (四)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内部化

    拥有知识产权的跨国公司,在进行贸易时,通常选择与自己有关联的公司,如母子公司,关联企业等。这种贸易形式阻断了知识产品的外部流转,大大限制了产品的自由流通。

知识产权贸易形式篇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性贸易壁垒运用形式不断创新,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四种。

1.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是指一个国家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借口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所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的或对正常环境保护和人民的安全健康并无影响而设置的贸易障碍。具体形式包括:(1)绿色环境标志制度;(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3)绿色包装制度;(4)绿色卫生检疫制度;(5)绿色补贴制度。

2.信息壁垒

发展中国家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发展对外贸易,向别国进行出口时,会因为其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技术水平低、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市场不完善和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等而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在全球国际贸易和网络营销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导致其自身的信息,如制定、采用和实施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认定程序等不及时,造成其技术性贸易壁垒模糊、不透明的,同时也难以及时获悉和知晓别国拟制定、采用和实施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认定程序等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而遭遇严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3.国际知识产权壁垒

国际知识产权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如专利产品,贴有合法商标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权的书籍、唱片、计算机软件等实行进口限制,或者凭借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实行“不公平贸易”而采取的措施。其主要表现形式为:(1)由专利权和标识性权利构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2)《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临时措施的滥用;(3)贸易的“内部化”;(4)选择性投资;(5)严格限制平行进口。

4.道德壁垒

道德壁垒就是借助各国间文化和道德背景的差异,以人的劳动环境、劳动条件及劳工权利的标准或以“动物福利”标准过低或缺乏、动物从出生到被宰杀过着“悲惨的生活”为借口导致的出口被拒,称之为“道德壁垒”。具体包括:(1)社会责任标准;(2)动物福利标准。

二、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创新运用的统筹思考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运用和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应该从宏观统筹上对中国应对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创新运用加以思考。

1.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与快速反应系统建设

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是由政府部门、技术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其运行架构如图1所示,主要是由一个技术性贸易壁垒咨询中心、三大系统(咨询系统、信息沟通系统、技术支持系统)、三大体系(预警预报体系、快速反应体系、多方互动体系)、一个技术性贸易壁垒咨询服务网组成的有机整体。

图1.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系统构架2.建立和完善国家的技术保护体系

(1)建立和完善国家的技术法规体系。要加快中国产品的管理和质量体系方面的法制建设,通过高新科技手段,提高我国出口贸易的产品质量,改善我国出口贸易商品的结构,对各种产品的生产与进出口行为,制定带有强制性的详细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并以这些带有强制性的详细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作为立法渊源,制订进一步的具体的执行细则。

(2)建立和完善国家的标准体系。第一,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法规、标准运行的法律机制,营造有效的运行环境。在以宪法为根本的法律体系中,调整包括《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提出具体的标准化要求,逐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第二,进一步深化改革我国标准化体系,特别是严格按技术法规和标准(自愿采用)的要求来制定和采用,实施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第三,尽可能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要求缔约国制定技术法规和标准均应以国际标准或其有关部分为依据,采用时应尽量等同采用。

3.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

(1)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着力改变部分服务业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过低的状况,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另一方面,加速培育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行业,按照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的要求,整合新兴服务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隶属关系之间的资源配置,逐步形成服务功能多层次、投资结构多样化的新型服务体系。

(2)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第一,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其研究开发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第二,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不仅可以提高大学和科研机构技术研究的市场适应性,加强技术成果产业化,而且为企业提供了一条费用低、速度快的产品技术升级换代的捷径;第三,引进与创新;第四,组建技术联盟,不仅可以增强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层次,而且可以增强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避免形成投有自我技术能力的工业化。

三、积极探索技术性贸易壁垒新形式的有效应对措施

1.绿色壁垒的应对措施

针对绿色壁垒发展的现状,应该分别采取短期措施和长期战略措施。

短期措施包括:(1)研究发达国家的贸易制定和运作方式,以及在绿色壁垒方面所采取的战略和措施,从中找出我国可以借鉴的内容,为确定我国的绿色壁垒战略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发;(2)加强调查研究,完善检验检疫法规体系。检验检疫部门应就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现行的国际环保规范和国际公约,大量收集国内外疫情资料,趋利弊害,防止其他国家利用现有国际公约及多边贸易体系环境规范的不合理性制造绿色壁垒;(3)紧盯国际标推,大力推行环境标准制度和环境认证制度。

长期战略措施包括:(1)建立绿色贸易制度,实施绿色营销。建立绿色贸易制度就是把绿色贸易思想融入我国的贸易制度之中,成为开展国际国内贸易的一个基本思想和原则。绿色营销就是企业通过满足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自身的盈利所进行的市场调查、产品开发、定价和分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2)推进绿色生产活动。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由末端治理转向全程控制,在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的全过程中应用质量管理体系;(3)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的产业,以绿色生态产业代替污染严重的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4)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政府应通过各种公众媒体引导公众改革传统的大量消耗能源不关注环境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建立绿色消费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2.信息壁垒的应对措施

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该:(1)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我国的电子商务建设。在我国,由于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低下,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势头还非常缓慢。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上看待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抓住有利时机,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2)政府应该创造一个有序的法律环境。避免电子商务网络中资金流失和伪造电子货币的可能性,在市场准入制度、合同的执行和赔偿、反诈骗、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广告管制、交易监督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方面制定有效规范;(3)政府在技术上应当设立专门机构,承担电子网络的指导和咨询工作,并组织制定指导性电子网络标准,消除企业在电子网络中的风险;(4)加快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

3.国际知识产权壁垒的应对措施

针对国际知识产权壁垒发展的现状,应该如下应对措施:(1)树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利用知识产权的主战场。只有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进步运行机制、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策略性运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缺陷,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设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提高应对知识产权诉讼的能力。企业有必要设立一个独立的知识产权部门,由专人负责知识产权工作;(3)完善知识产权的立法和加强知识产权法律的实施,保护我国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与外贸利益。

4.道德壁垒的应对措施

目前,我国企业接受欧美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审核的还不多,今后接受社会责任审核将是我国企业必须面对的事情:(1)政府应该鼓励企业积极申请SA8000标准认证。在一定的年限内,对执行SAS000标准而必须支付巨额成本的企业给予补贴。积极参加国际劳工组织关于贸易与劳工标准、经济全球化的讨论,主动与进口国有关实行社会责任条款的非政府组织进行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尽可能减少这此条款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2)建立SA8000的专门咨询机构。政府部门尽快建立SA8000信息中心和数据库,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减少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冯宗宪.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变动效应、影响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张东海.TBT与中国对外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杭争.TBT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6,(12).

[4]高文书.贸易技术壁垒经济分析[J].财贸经济,2007,(9).

[5]夏友富.TBT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J].WTO经济导刊,2006,(5).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新的较为隐蔽的非关税壁垒开始涌现,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商品检疫检验制度、环境标志制度为主要内容的TBT(TechnicalBarrierstoTrade)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创新运用,提出了我国必须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与快速反应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国家的技术保护体系,才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实现对外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上一篇:企业经营策略分析范文 下一篇:高空作业的安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