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治理范文

时间:2023-11-18 00:27:38

科技创新治理

科技创新治理篇1

长期以来,我们对科技创新概念理解并不准确,把科技创新等同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由于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我国科技创新宏观管理体制一直侧重于狭义的科技进步的功能,而对科技成果商业化的宏观管理功能则散布在其它方面的宏观管理体制之中。实践一再证明,这种单一功能性的制度安排,并没有使科技活动及其管理较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要求和中心任务密切结合起来,往往造成科技、经济相分离的“两张皮”即科研机构、高校游离于企业之外,科 研机构与高校之间相分离,大学的教育与科研‘‘分家”使得本来是一个紧密相关的创新活动被人为分割为若干个相互脱节的环节,造成有限的科技创新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短缺与闲置浪费并存,资源利用和投入产出效率不高。

在整个经济社会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中,科技创新宏观管理体制、机制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要服从于大系统的协同性要求。当经济社会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发生重大变化时,势必要求科技创新宏观管理体制、机制随之转变,成为新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处于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发展阶段。在此阶段,资本要素起着主导性作用,科技要素只是充当配角,因此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相对较低。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科技创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重要性将日益提升,并将超越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因而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我国现有的科技创新宏观管理体系尽管在历史上也曾为经济、社会增长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现阶段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了。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机制,使之更有利于培育与发展全社会创新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和挖掘其潜力,以满足新的发展阶段对科技创新的旺盛需求。

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宏观管理需要科技创新理论的创新

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型经济,它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农业经济中土地和劳动力、工业经济中资本和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的话,那么,知识经济的最主要因素是对高新技术的掌握,以及隐藏在高新技术背后的知识创新和有用信息的及时获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和技术都能提供物化的可能和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这是因为在信息编码技术产生以后,科学可以不经过专利的转化,直接成为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致出现了密不可分的趋势。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日益加强,科技创新也曰益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反馈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反馈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信息反馈并不是科技创新中的信息传播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或新的层次上的回归,反馈信息经过了创新者的自我调整和完善,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建立在信息反馈基础上的科技创新,才是既能充分利用创新资源,又能充分贴近市场的科技创新。这样的创新,其效率将比线性创新模式大大提高。信息反馈如果作为科技创新的要素,它的作用应该比资金和资源更重要。

传统的线性创新理论把创新过程理解成单向的创新链。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实践中往往容易忽略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反馈(信息反馈即使存在也不频繁),割裂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样的科技创新必然是低效的:很多创新成果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市场需要的创新其又无法提供。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对科技创新理论进行创新,以便更好地指导新时期的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

科技创新的“三螺旋”理论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科技创新是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用到生产体系并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它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市场应用在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市场应用之间相互依赖、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螺旋式不断上升的过程。科技创新的“三螺旋”理论的提出主要来源于两个实践案例。一是硅谷的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世界经济多次大幅波动,IT产业潮流变幻,但硅谷总是能在起伏间一次次屹立潮头。从半导体、个人电脑、网络搜索到社交网络……在IT产业的每次重大技术变革浪潮中,几乎都至少有一家在硅谷诞生和成长的公司成为全球市场的引领者。硅谷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摒弃了过去线性的创新模式,发展出完备的网络创新模式,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市场应用有机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使出人意料的新产品能不断涌现。在这方面,雅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同于其它公司,雅虎在严格意义上从未独立开发出任何新的软件和硬件产品“雅虎”只是一个普通的网络搜索引擎,开始时提供的仅仅是信息“目录”。然而这正是值得注意的地方,这种区别充分说明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特征:知识与信息的重组将直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科技创新的“三螺旋”理论的提出的第二个实践案例是宁夏科技特派员创业制度,其精髓是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创业,但并不排斥单纯的技术服务,即两种模式兼而有之。这种制度安排有力地促进了知识和市场应用的结合。以宁夏辣椒产业为例,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加上科学化的组织方法,一个辣椒专家的知识变成了关键的生产要素直接进入生产过程,而正是这样一个关键的生产要素救活了整个宁夏辣椒产业。

科技创新的“三螺旋”理论认为市场和竞争是企业创新的真正动力。创新的根本动力来源于企业家对利润的追逐,具体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需求。在企业家创新的过程中,他们看重的是市场,看重的是利润,并根据这些来配置创新资源;二是企业竞争。真正解决创新动力的机制是企业竞争,如果企业能通过垄断来获得利润,它就不会有多大的动力去创新。缺少竞争压力的创新是难以为继的,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的国有企业创新的动力不足,因为它们通过垄断就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又如诺基亚虽然通过创新占领了中国市场,但却在获得垄断地位后又被苹果打败了。

科技创新的“三螺旋”理论其实只是对过去技术创新的“双螺旋”理论的一次否定或者一次创新,即突出了科技创新,而不是以前的技术创新,但它与达成真正的成熟理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因此,科技创新的‘‘三螺旋”理论的价值在于对中国过去的创新实践和理论进行了否定,并为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但它本身仍需要再否定,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再创新。

三、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从公共管理走向公共治理

科技创新的直接成果往往体现为知识,而对知识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消费,创新者要阻止其他人免费消费该知识,即使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外溢性,一项科技创新产生的社会效益往往大于私人收益。科技创新成果消费的非完全排他性决定了科技创新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因此,需要对科技创新进行宏观管理,弥补由于其市场失灵的缺陷。科技创新需要宏观管理,但是如果采取自上而下的‘‘内向型行政”方式来管理科技创新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科技创新宏观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科层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在本质上仍未从根本上消除计划管理的运行痕迹和框架,政府挑着经济与社会两副重担,没有将社会第三方力量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因此明显跟不上经济发展对创新要求,也无法应对日趋复杂的科技创新公共管理事务。二是由于长期受集权体制、全能政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公共管理一直难以有完善的制度基础、设计精细的职能划分框架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工具、有效的公共政策监督与评估机制等。因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的部门分割”“政策的相互打架”等就成为我国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科技创新理论的创新和公共治理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一线曙光。公共治理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共管理模式,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依据多样化等典型特征。就治理主体而言,该模式主张不仅包括国家和市场,还包括其第三方力量如行业协会、自治团体等,各种治理主体应各展其长、各得其所;其次,就治理依据而言,该模式主张不仅包括国家立法,还包括社会共同体形成的规则甚至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议等;在治理方式上,该模式主张依照公共管理的实际需要,在进行综合性成本一收益分析的基础上,遵照先市场后社会、再政府的选择标准,实现治理方式的多元化、民主化和市场化。公共治理理论强调多层次治理,强调通过公共治理主体的相互合作、竞争和监督赋予治理对象更多的选择权,从而使治理对象获得更好的服务,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公共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既反对政府垄断公共管理事务,也不是要将这些事务完全交给市场或第三方力量来提供。它不意味着政府从公共事务领域的退出和责任的让渡,而是政府在公共管理中角色、责任与管理方式的变化。

公共治理型科技宏观管理体制,要求在设定行为主体关系时,应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全面的覆盖性与强有力的粘合性,以及有容忍度、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性有助于加强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促进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公共治理,需要我们在重构科技创新宏观管理体制时准确把握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并充分发挥非正式关系的作用。

“第三方力量”的概念虽然是由国外学者提出,但第三方力量在中国则是久而有之。如清末民初兴起的商会就是典型的第三方力量,它是介于商人与商人、商人与政府、商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机构,也是当时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性组织和最有生命力的新兴社会团体。商会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孕育过程中,曾有过彪炳史册的业绩。历史上我国晋商、徽商的崛起过程中,商会的作用不可小觑。解决中国科技创新不足的问题,关键是要跳出“政府一市场”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寻求驱动科技创新的第三方力量。第三方力量作为独立于政府、市场之外的社会组织体系,代表着社会中不同层次、不同阶层、不同团体的利益,起着上接政府、下连市场和社会的“桥梁”作用。在促进科技创新时,第三方力量能够凭借其广泛的社会基础进行社会动员,最大程度地凝聚民间的社会资本,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调动最大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科技创新中去。第三方力量可以是企业的自治组织,也可以是公民的自治组织,也可以是政党组织。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第三方力量,都要保持其民间性、自治性、自主性等基本属性,否则第三方力量就会容易异化,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斯特罗姆提出非正式关系有可能解决某些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在整个社会的运行中,虽然由正式立法机构、行政和司法机构制定的法律、法规是各社会群体在生产、生活中运用规则的重要来源,但相当比例的现行规则都是自组织治理体系创造的。这些规则就是非正式关系,它既没有纳入正式的市场规范,也没有纳入正式的行政制度中。通过建立非正式关系可以形成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网络的信任和参与。和其他资本一样,社会资本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这是因为社会资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当各参与主体都以一种信任、合作与承诺的精神将其特有的创新资源结合起来时(即创新主体获得社会资本),就能够显著地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例如,科技部的省部会商就是一种非正式关系,它是将地方发展需求与国家重大科技部署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地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再如我国宁夏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把现代企业的组织方式引入农村,把科技人员、农民、企业等捆绑在一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这种非正式、非制度化的规则来整合全社会资源,推进技术市场化,实现创新与创业的有机统一。非正式关系的建立使得科技人员、农民、企业的社会资本都增加了,从而提高了科技创新的效率。

四、推进科技创新公共治理的对策

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尤其是经济体制的转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第三方力量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使我国的第三方力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当前我国第三方力量还很不成熟,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力资源严重不足、财务状况不佳以及资金短缺等问题,这又造成其能力低下、服务效率和质量不高以及缺乏变革的动力机制等一系列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长期以来国家权力渗透与控制着社会直至基层,我国第三方力量在民间性、自治性、自主性等基本属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种状况显然无法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第三方力量组织功能的要求。推进科技创新公共治理,关键是要培育和发展第三方力量。当前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推动自身职能的转变,为第三方力量的发展腾出更大空间。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重塑国家与社会在科技创新宏观管理中的权力关系。政府科技创新宏观管理职能的转变不是削弱政府的作用,而是优化政府结构和功能,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实际能力,同时合理界定其行为边界,把那些本来不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情、那些管不好的事情分离出去,交由市场和第三方力量来承担。通过政府职能的“归位”为第三方力量的发展腾出空间。在新的科技创新治理结构下,政府不是权力的唯一中心,公共权力是分散化的、多元化的,但并不否认政府权力的权威性。在对第三方力量放权的同时,针对我国第三方力量发育还不成熟的问题,政府还应加强对第三方力量的培育,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首先,对第三方力量的建立要持积极的支持态度,为其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并用法律形式保证其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第三方力量的监管,防止其背离自己的使命,并滥用政策优惠特权为组织牟利。第三方力量也不是万能的,它无法单凭自己的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必须与政府和市场部门合作,扬长避短、互为补充,而且作为公共治理的主体,第三方力量在自我约束的同时,也必须接受来自政府和公众及服务对象的必要监督。通过重塑国家与社会的在科技创新宏观管理中的权力关系,形成“政府一第三方力量一市场”这样一种多层次的联动体系,使科技创新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运行。

科技创新治理篇2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治黄理念的转变,治黄事业必须与时俱进、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强化创新意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对科技治黄信息工作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科技创新,改革传统的科技信息管理理念,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治黄科技信息管理模式。努力实现治黄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传统治黄向现代治黄的转变。坚定不移地走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治黄事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真正实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治河目标。

一、建设一批高素质的优秀科技治黄人才队伍

治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科技。科技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队伍,当今世界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谁拥有了优秀的人才,谁就能在这场不见硝烟的经济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科技与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地区间、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呈现出科技竞争的特点。当然,黄河治理开发同样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要实现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治水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不懈地坚持科学治水,通过治黄现代化实践力度的不断加大,通过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治黄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治黄科技进步与发展。使科技进步成为由传统治黄向现代治黄转变的发动机,为治黄事业和沿黄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必须创新人才资源建设,培养造就一批综合素质强、知识结构合理的治黄科技信息人才队伍。一是完善继续教育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加强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相关知识以及外语水平的普及和提高。二是加大骨干人才的培养力度。抓住机遇,创造条件,使这些骨干能够尽可能多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造就能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技术和方法,新型的、具有多元化知识体系的、外向型的、高素质的治黄科技信息人才,使整个治黄科技信息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三是制定合理的人才政策。通过激励机制,良好的待遇和环境,留住现有人才,吸引外流人才,鼓励科技信息人才为促进科技治黄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管理创新。

(一)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黄新理念的确立,黄委党组相继实施了全河水量统一调度、调水调沙、小北干流放淤、标准化堤防建设、“三条黄河”建设等重大创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效果,不仅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了黄河,还为人民治理黄河事业创造和积累了新的经验。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水管体制改革后水管单位、养护企业、供水单位、其他企业并存格局的形成,新格局下的治黄现代化进程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尽快认清改革形成的新格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体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治理开发的关键。新的管理体制就是要求各主体根据自身职能所在,明晰自身责任,搞好工作落实;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促进治黄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二)自主创新的根本在人才。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治黄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实现治黄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更加关爱、厚爱、偏爱科技工作者,支持他们的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全力打造黄河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切实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三)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终极目标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加强具有黄河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治黄科技事业和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努力缩短在治水方面的科学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实现黄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依靠科技治黄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推进治黄现代化,实现治黄事业可持续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现代科技治黄事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激发广大治黄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强化科技创新意识,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通过治黄现代化的实践,向着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三、完善科技推广体系 促进科技治黄技术的推广应用

黄河治理开发与治黄经济建设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要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坚持科技治河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治水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促进科技治黄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治黄现代化实践力度的不断加大,让科技进步成为由传统治黄向现代治黄转变的发动机,为治黄事业和沿黄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同时,努力在自身优势领域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创新,通过以自主创新为先导的产学研紧密结合和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以科学发展带动全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科技在治黄工作中的开发和利用;强化“数字黄河”在治黄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采取积极有效的“调水调沙、截支强干,工程导流,疏浚破门”等综合措施,对黄河口进行了疏浚治理试验;积极推广引黄淤背加固堤防的新方法,成功实施了长距离输沙实验,实现了以河治河的突破性进展;工程建设中推广应用了垂直混凝土浇筑、垂直铺塑截渗和混凝土模袋沉排、核子密度仪检测等施工新技术,提高了治黄科技含量;计算机网络、大屏幕演示系统的建成,微波通信技术的普及,提高了办公效率,加快了汛情信息、数字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技术资料的处理和传输,为各级领导全面了解汛情、果断准确决策提供了依据,把黄河防凌防汛真正带入了现代防汛的新时期。可以说,黄河岁岁安澜,治黄科技进步功不可没。

为了确保科技治黄成果转化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必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和考核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科研项目要改进过去的传统成果验收鉴定方法,将成果推广实用性和时效性纳入验收内容,对其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评价;二是对在治黄科技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推广人员中组织协调得力、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好的有功人员要予以重奖,建议强化“科技功臣奖”;三是建立科技进步贡献率考核制度,把科技进步对治黄事业与经济事业发展的贡献纳入治黄工作的议事日程中来,尽快走上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治黄事业健康发展的道路。四是做好“水”文章,发挥好“水”的效益。搞好供水科技创新,搞延伸供水,规范滩区用水,发展直供水项目,搞好用水类别的界定,继续强化实施了两水分供、两水分计;强化“以水治水、以水养水”的治水思路,实现黄河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治理篇3

×××同志在××××科技与创新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大河上下全面实践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我局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今天我们隆重召开××××科技与创新会议,这充分体现了省局党组对科技与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再次表明了我局以创新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科技治河之路,促进治黄事业全面发展的勇气和决心。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科技会议精神,回顾总结我局近5年来的科技与创新工作,进一步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强化科技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加快我局科技与创新工作步伐,全面提升科技治河水平,推动××××治理开发与管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近年来我局科技与创新工作的简要回顾 近年来,我局紧紧围绕委党组提出的治河新理念,以大力推进“三条黄河”建设、抗洪抢险新技术研究为重点,积极开展科技与创新活动,全局的科技与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自2000年以来,全局投入科研资金1134.1万元,开展各类研究项目158项,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励成果91项,其中有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获××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7项获黄委科技进步奖;取得科技火花奖励成果82项,有75项成果通过黄委三新认定,取得群众性技术创新成果392项,有5项成果获得省局重大创新奖,38项获得省局创新成果一、二、三等奖。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有两位同志被评为××拔尖人才,两位同志获得黄委十大科技青年称号,×××同志被评为××劳动模范,×××同志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志获得××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同志被××列为“三条黄河”建设十大杰出青年15位候选人进行考察,×××同志被中国海洋大学聘为兼职教授,×××等4位同志被河海大学聘任为硕士生导师,同时我局命名四位同志为首批拔尖人才。在今年××召开的新世纪首次科技大会上,我局被评为全河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一)大力实施科技治河,为原型黄河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我局在机淤综合技术、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南北展宽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工作和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我局自行研制开发的ZDT-I型智能堤坝隐患探测仪,经省级科技鉴定,居当前国际领先水平,取得技术发明和实用新型两项国家专利,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被水利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在全国推广应用。 二是成功开发的多种取沙汇集系统,提高了机淤固堤施工效率。由××市局与有关大学、生产单位共同研究的“LQS型两相流潜水泵疏浚系统”、××局研制的“挖塘机和汇流泥浆泵组合输沙试验研究”、“××××淤背固堤综合技术研究”,都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省和黄委的科技进步奖。目前,以上成果已在多个市局推广应用,其生产效率显著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机淤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大力开展河口相关问题的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如延长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的研究,通过多方努力被列入国家重点八五科技攻关增列专题,2002年取得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总理在视察黄河工作时,曾给予高度评价。该成果对于指导河口综合治理,实现下游的长治久安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南北展的研究也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四是防汛抢险新机具的研制和推广应用,促进了抗洪抢险技术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研究开发的“工程抢险应急照明车”、“防汛抢险钢桩及快速旋桩设备”、“液压自动抛石机”等一大批防汛抢险新机具,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省和××科技进步奖,并得到了及时推广应用;由××机修厂研制的“工程抢险应急照明车”在国家防总招标中一举中标,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五是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增加了××工作的科技含量。结合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实际需要,广泛采用和推广了混凝土截渗墙和垂直铺塑截渗等多项堤防除险加固新技术,以及铰链式模袋混凝土沉排护底和土工格栅堆石筑坝技术等用于坝岸加固的新材料、新技术。在我局多处控导工程施工中,应用铰链式模袋混凝土沉排护底,总面积达6.4万多平方米,基本达到了不抢险或少抢险的目的。 (二)“数字黄河”系统工程建设,提高了我局治黄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我局先后筹集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在许多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建成并投入运用了一系列信息操作系统。 一是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站、省局至市局的视频会议系统等。实现了省局到市、县(区)局的2MB广域连接和三级文件、资料、办公信息的网上传输,同时也为远程会议、防汛会商、网上审查、水量调度、远程教育和远程会商提供了现代化技术手段。 二是开发建设了××××防汛指挥调度决策支持系统、防汛信息系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开通了××××防汛网站。实现了防洪预案、抢险方案、防洪工程、实时险情、防汛料物、防守队伍及灾情信息、凌情的信息化管理,建成了47处自动遥测水位站,在全局完成了大规模信息集成与开发的“××××水雨情管理系统”,为处理水雨情综合信息提供了数字处理平台。在2008年的××秋汛和今年的调水调沙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开发建设涵闸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39座引黄涵闸远程监控,提高了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与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四是“数字水政”、“数字人劳”、“数字建管”、“数字财务”、“数字计划”正在开发建设,并已陆续投入管理运用。 (三)积极筹备建设“河口模型”,加快河口治理研究步伐。 为做好“河口模型”建设的前期工作,组织人员到××水利科学院与上海长江河口、钱塘江河口模型实验基地进行了技术考察,派员参加了2002年中国水利学会在珠海召开的“中国江河河口研究及治理、开发问题研讨会”,协助××筹备召开了高层次的“黄河河口治理与对策研讨会”,有力的推动了河口模型建设工作的开展。目前××部已批准“河口模型”建设规划,××市政府无偿划拨了1000亩土地,胜利油田出资5000万元,该工程已于10月12日开工奠基,××批准成立的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口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河口模型的开工建设与研究院的成立,促进了河口治理工作的开展,推进了模型××建设、××综合治理规划任务书的制订。这样大的科研项目落户我局,这样高规格的科研单位在我局成立,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局科研工作上台阶、上水平。11月30日,××部又颁布实施《黄河河口管理办法》,这都将对河口的综合治理开发与管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是群众性小改革、小发明、小创造成果突出。据统计,近3年全局共开展各类劳动竞赛291次;技术比武190次;提出合理化建议9581条;技术攻关项目623项;取得小改革、小发明、小创造成果392项。获得优秀创新成果90项、优秀合理化建议53条 二是引黄供水管理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局与地方水务部门联合,以合同方式规定政府提供优惠,规范运作的民营供水韩店平原水库已经建成投入运用,年供水量3600万吨,年投资回报率达10%以上,为我们进一步开发利用好××水资源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三是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跨河交通迅猛发展。探索了浮桥合作经营、控股经营和跨河交通联合入股经营的新模式,找到了新的经济切入点,为我局的经营创收工作注入了活力。 四是创新淤背区土地经营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收到了良好效果。2008年××局借鉴温州民营经济的经验,大胆尝试淤背区生态林改革,对林权进行确权拍卖,取得了成功经验,在全局进行了推广。 五是界定工农业用水,规范滩区引水,采取协议供水、加价收费等措施,促进了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五)广泛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加强对外交流,为××××科技与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学术研讨活动,深入进行学术交流,五年来全局交流学术论文350多篇,学术气氛进一步浓厚。 二是立足于××××的长治久安,组织专家对我省黄河及黄河三角洲、大汶河、东平湖、北金堤和南北展宽区进行考察,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意见。 三是广泛进行合作交流,提高学术水平。我局先后派出5个考察团组以及随团人员73人次出国学习考察,接待国外专家150多人次,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回顾五年来我局的科技与创新工作,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第一,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是搞好科技与创新工作的关键。近年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创新的意识不断增强,加快创新步伐,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各项工作发展已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重视支持科技与创新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加强领导和管理,省局调整充实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数字黄河领导小组、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管理与科技创新的办法和机制,促进了科技与创新工作的开展。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是做好科技与创新工作的保障。近5年,省局及各市局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用于科技与创新工作,并且每年都有一定的增长,保障了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 第三,我们的实践也充分证明科技与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局的跨河交通、博兴县局的林权制度改革、邹平的引黄供水创新、齐河北展堤的植树、滨州局的企业整合和改制、利津的机淤汇浆系统的研制与推广、梁山机修厂研制开发的抢险应急照明灯、液压自动抛石机、工程管理多功能车、柳石枕捆抛机等科技创新成果充分表明了这一些。 二、治黄面临的形势和我局科技与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动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目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使我国科技工作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党的十六大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与创新的这些重要论断,既是我们全面推进科技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又对我们做好新时期的黄河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要求。 当前,全国、黄委系统上下都在全面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理念,树立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水资源,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黄委党组高度重视科技与创新工作。今年年初,黄委党组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1493”的理论和实施框架。这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长期研究与实践的结晶,是治黄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就我们山东局来说,目前正在紧紧围绕“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新思路,按照已经批复的“三条黄河”建设规划积极开展工作。标准化堤防建设和亚行贷款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东平湖综合治理和黄河滩区安全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黄河河口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将全面展开,有关治理项目也将陆续开工建设。我局“数字黄河”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数字防汛”、“数字水调”、电子政务等应用系统的框架基本形成,并在治黄工作中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局在科技与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目前我局的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科技与创新还不适应治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实施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推进治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科技与创新做支撑、做动力。“二级悬河”的成因及治理研究,东平湖治理综合运用研究,河口演变的内在机理、河口淤积延伸对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河口的整治方向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还需要尽快拿出具有较强指导性的研究成果。另外,还需要增强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现代科技手段,研究治黄新思路,探索治河新方法的能力。需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研运行机制,增强自主开展科技研究和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和认识分析形势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科技与创新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领导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科技与创新工作发展不平衡。大家通过看会议资料和会场外的展板就可以知道,有些单位科技创新成果很多,有些单位几乎没有什么成果。凡是领导重视的单位,科研成果就多,领导重视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科技与创新工作的好坏。最近几年,省局一直鼓励和支持技术人员到系统外以及国外进行技术交流,但有的单位对于学术交流不够积极,没有给技术人员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条件,缺乏战略的、发展的高度来看待重视这个问题。 二是科技与创新的意识不强,观念淡薄,动力不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和意识没有真正树立起来,科技与创新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健全和完善,政策落实不够,搞科技与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多数人员晋升职称后,没有了动力,文章不写了,科研也不搞了。 三是经费投入仍然制约着科技与创新工作的开展。经费投入的机制与体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市局和局直单位科技投入力度不够,缺乏主动性,对于已经出现的创新成果总结不及时、已经完成的项目没有进行后续工作,如科技鉴定、报奖、推广、应用等。 四是科技人才缺乏,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缺少学科带头人和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后备力量严重不足。科技人才分布不均,基层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缺乏。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法律、财会、计算机等方面的人才比较少,尤其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五是科研项目的前期工作调研不够。科研基础性工作不扎实,不深入,缺乏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提出的有针对性的课题少、项目少,缺乏对上与对下、对内对外各个层面上的交流。特别是在河口、东平湖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上我们还不够深入。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和不适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目标任务,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快我局科技与创新工作的步伐。 三、近期工作打算和措施 面对当前的形势和机遇,我局近期科技与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广泛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大力开展创新活动,积极推广转化科技成果,全面提升科技治河水平,推动××××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主要是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技治河之路 黄委党组提出的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思路符合我国国情、水情,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我们必须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实践治河新思路紧密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和把握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并落实到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在黄委召开的科技大会上李国英主任提出了坚定不移地走科技治河之路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积极实践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通过强有力的工作和措施,全面推动山东治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科技与创新力度,解决治黄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大力倡导科学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加大科技与创新工作的力度,解决治黄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关键问题。 一是要强化思想观念的创新。近几年,水利部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黄委也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新的治河思路是科学发展观、科学执政思想在治黄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我们的科技与创新工作,要密切跟踪当代水利科技前沿,科学判断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不断探索新理念、新思路,对重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要超前研究,大胆创新。特别要加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洪水管理、水资源优化配置、河口生态自然规律等观念的探索与创新。 二是要强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目前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顺,依然是影响治河科技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力度,理顺体制,创新机制,逐步建立既符合我局治河科技特点和科技发展规律,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在内的新型治河科技与创新体系。 三是要强化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创新。要不断改进科技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健全管理制度,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在科技项目立项过程中,要建立科学、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的机制,建立、健全我局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制度,改进科技创新评价办法。加强科技创新的全过程管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是要不断拓宽科技领域,进行组织方式的创新。科技治河不仅涉及水利工程技术范畴,而且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范畴,所以科技与创新工作要充分考虑水的多元化属性,改变脱离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研究方法,把水问题放到大自然中去考察、去研究。要不断拓宽科技创新的领域,特别要注意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生态黄河、数字黄河等新领域的拓展。在组织方式上,要实行跨行业、跨领域的联合攻关研究,不断促进学科的交叉、综合和渗透。 (三)科技与创新要认真做好四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做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基础研究是应用技术创新的源泉。突破性的科技与创新要从基础研究抓起,不断形成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新的方向。科技工作不仅要重视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也要加强前瞻性的重大基础性问题的研究。要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开发研究,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科研人员要跟踪水利行业发展的前沿,围绕××××发展的中心工作,有选择性地开展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基础研究。各级科技人员要紧密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具有本单位、本部门特色的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转化工作,共同促进全局科技与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是做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结合。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治黄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要继续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和大江大河开发治理的新思路、新经验、新技术、新设备。今年,我们通过国家“948”计划引进了国际先进实用的“安快坝”技术,拓宽了我局对外技术交流的渠道。同时,我们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不断提高引进技术的层次,降低引进技术的成本。要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尽快实现引进技术的本土化,要把自主创新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机结合,注重技术集成,形成更多自主知识产权。 三是做好科学研究与生产转化推广的结合。科技与创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获取科研成果的科研过程,而是应包括科研、转化、推广、应用的全过程。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关心科技创新成果的技术创造性和水平,还应关注其在治黄实际中所发挥的作用,应用效果是判断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在注重加强科技研究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不断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健全推广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对实用性强的创新成果,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应重点抓好工程建设与管理中“三新”推广、防汛抢险新技术推广、淤背区产业技术推广和企业高新技术引进、改进推广等。 四是做好科技与创新同人才培养的结合。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科技创新带头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是实现我局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高质量的科研工作、高层次的对外合作交流和良好的科研条件,是培养和凝聚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关爱人才,使全局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化的人才开发格局。 (四)强化八项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局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各个单位的一把手要亲自抓科技与创新工作,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科技与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科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狠抓落实,形成长效有序的工作机制。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我局机构改革时各市局都没有单设科技管理部门,今后我们要指定专门部门和专人承担起科技管理的职能。每年要对在科技与创新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是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制,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2000年以来,我局加大了科技工作的投入力度,科研与开发、引进与推广的经费逐年增加。今后要继续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科技计划的支持。同时,省局也将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资金支持,每年拿出100万元以上的经费用于科技创新工作,各个单位要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多方开辟经费渠道,如利用项目前期科学实验研究费、招标节余、预备费、银行利息等,来加大对科技与创新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当然这些资金的利用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建立省局以奖代补、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机制,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三是强化管理,实现科技与创新工作的规范化运作。要充分发挥行业管理优势,加强管理,促进我局科技与创新工作的协调发展。省局科技处除了机构改革时赋予的职能外,明确为综合部门,具有协调和综合的职能,主管科技与创新工作,要会同有关处室,站在宏观、全局、战略的高度,协调好全局的科技与创新工作,保障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构建政策与制度规范,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科技管理部门要按职责加强科技项目立项和科技成果的统一归口管理工作,今后凡是各个单位和部门安排的科技项目都要通过省局和市局的科学技术委员会进行相关的前期工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科研、勘测、设计、施工、管理、教育等各方面的科技人员投入到治黄实际工作中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各个单位和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本单位、本部门发展战略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提高科技进步对治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度。 四是加快“数字黄河”建设步伐,继续在系统内保持先进水平。认真贯彻黄委“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四统一”的要求,在黄委“数字黄河”建设总体规划框架下,坚持“管理、应用、共享”的六字方针,抓好“数字黄河”建设,以信息化促进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现代化。各个单位要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增加投入,培养人才,加强硬件设施和软件开发应用的力度,力争在“数字黄河”开发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五是尽快完成河口模型建设,促进河口治理研究。加大河口模型建设的前期工作力度,在水利部批准规划的基础上,争取尽快立项、安排资金,加快河口模型的建设进度,使其尽快发挥作用。尽快制订黄河口研究院的发展规划,与黄科院密切配合,积极向上级争取科研经费,广泛开展河口相关问题的技术研究,为加快河口的综合治理步伐提供强力技术支持。 六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实施人才战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加大力度,拓宽交流渠道,扩大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的范围,积极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科技成果和资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促进科技发展。要针对我局经济发展的需要,重点加强黄河经济发展、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合作。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快治黄科技拔尖人才培养与选拔。着力加强人才队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前重点要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对重点项目,集中人才进行攻关,鼓励各市局技术负责人或单位技术骨干担任项目负责人,为培养和造就科技带头人创造良好的环境。要为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技骨干出国进修、短期培训和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科技工作者为治黄事业服务。要增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主动性,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相关的业务合作联系,全面提升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水平。 七是继续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年活动。科技创新无事不在,无时不有。省局研究决定在今年开展科技创新年活动的基础上,继续扎实有效地开展科技与创新活动,广泛组织广大职工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的三小活动,把创新贯穿到治河的各项工作中去,发动广大职工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态度全面推动我局各项工作健康、快速发展。省局将下发关于进一步开展科技创新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希望各个单位和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和开展好科技创新活动。 八是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省局将成立科技与创新奖励委员会,负责各类科技与创新奖励的审定,奖励委员会下设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重大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和“三小”成果评审委员会。今后,凡获得省部级、黄委、省局等科技进步奖、创新成果奖的单位和部门在年终目标管理考核中予以加分,对完不成科技创新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省局将制定“科技创新管理办法”,对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取得良好效益的单位和科技创新人员实行重奖。 同志们,面对飞速发展的科技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困难同在,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实践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依靠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加大科技工作力度,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进取,为推动我局治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科技创新治理篇4

【关键词】 创新政策框架 创新治理 政策设计 政策工具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19.010

新时期,国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以及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与引领作用。同时,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和激励科技创新活动的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在科技创新事业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政策体系滞后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在系统性、协调性、整合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弱化了政策合力和效应。在新常态下,如何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框架、提高创新绩效,解决中国发展瓶颈问题?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视角,总结和分析创新政策框架、创新治理、政策设计与政策工具的关注点与新变化,为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框架的优化与设计提供借鉴。

政策框架从注重科技创新本身向引领社会发展转变

随着创新活动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角色功能的变化,创新政策的内涵、政策着力点、工具选择等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相应形成了研发与规制政策(R&D and Regulation)、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转型性变革(Transformative Change)三种政策框架,①从注重科技创新本身向引领社会发展转变。

研发与规制政策框架主要形成于20世纪60至80年代,是“创新政策1.0”,注重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关注知识生产、研发、突破、高新技术、新颖性,主要依靠补贴资金、税收优惠、知识产权等措施。该框架将知识发现与发明专利环节视为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元素,是创新线性模型的延续和引申。

国家创新系统框架主要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到至今,是“创新政策2.0”,注重解决系统结构性失灵问题,关注产品与过程创新、知识生产、研发、增量创新等。这一框架拓展了创新主体类型,强调知识成果的应用与商业化,建立知识创造和成果运用之间的桥梁,促进系统内创新主体的互动与学习。

转型性变革框架是在全球创新治理、社会转型变革背景下形成的最新框架,是“创新政策3.0”,关注在社会变革和转型中创新的融入与引领功能。转型性变革框架主要解决社会与环境治理失灵问题,如贫困现象、气候变化以及不平等问题等,强调尽可能发挥创新的作用。这一框架中,创新主体更为多元,创新政策作用于整个创新链条来刺激投资,并从前瞻性的预见、创新实验、培育新制度、融合多种专长和技能等方面为创新提供方向。②

创新政策三重框架的演变体现了从注重科技创新本身向引领社会发展转变,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发生政策框架的替代。

创新治理关注治理体系优化与治理能力提升

创新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创新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用“治理”的理念和方法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管理,强调多元参与、民主协商和依法治理。治理包括政治制度、公共价值、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四个维度。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工具理性特征,是创新治理的核心要素。创新治理体系反映治理结构的静态属性,是创新治理参与主体及其角色、功能、相互关系、运行机制的综合图景;治理能力体现国家对创新活动的资源配制方式和有效使用的能力。

重构治理结构可为创新绩效提供制度支撑。主要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国家创新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明确建设思路、重点目标和政策措施,形成具有多主体、多层次、分工协同等特征的治理结构。创新活动具有复杂、动态、高风险等特征,创新政策制定需要政策专家与智库的知识支撑。主要发达国家在创新治理过程中,重视科技领域的智库建设,畅通决策参与渠道,强调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科技创新过程呈现出复杂、动态、相互依赖的特征,在治理工具选择与应用上应更加注重系统性。

政策设计强调着力点的多维度与有效性

首先,转变政策理念,促进政策设计从综合式转向专业式。在发展初期,创新活动面临着多种障碍和不足,各国政府往往通过综合性政策试图为创新发展提供一个问题解决的框架。但由于政策工具的作用维度和功能不同,政策效果并没有实现政府预期,甚至加剧了创新活动的困境。这就需要转变政策设计理念,从不区分政策目标或者政策对象、混在一起(“鸡尾酒疗法”)的理念转向更有针对性、目标更明确的政策(“点菜式”的政策),④即从综合式政策向专业式政策转变。

其次,掌握创新政策着力点的共性特征。Atkinson和Ezell总结了国家创新成功的政策着力点的共性特征。⑤第一,创新政策应关注各个行业的创新最大化。传统观点认为,国家可以通过转变产业结构来实现经济增长,这使决策者往往将政策着力点集中于高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科技产业转型与发展对提升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有限,而农业、物流和商业服务等各个行业的创新是主要推动力,即生产力的全面提升和整体创新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创新的最大化需要各个行业的整体发展。第二,创新政策应该支持创新的各个类型和不同阶段。创新包括多个环节,高效的创新体系需要创新领域在创新价值链上的各个节点都进行创新。创新政策应是以一个整体的形式运转,覆盖创新活动各个方面的政策。第三,允许颠覆式创新出现。创新政策要允许“破坏式创新”的产生,尤其是在新领域的创新。创新政策要兼顾传统优势企业、特定行业与新兴企业的并重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与支持,让新兴行业通过颠覆式创新获取市场份额,不断创新并提高生产力。

再次,理解创新主体的需求,注重政策设计的实效性。制定创新政策要明确政策对象的需求,使激励与规制发挥最大作用。Engel和Shepherd对不同国家的400名商业领导者进行调查,了解商业视角对创新政策的需求与评价。调查发现,业界认为原始创新以及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协同创新是急需改善的两个重点领域;支持未来市场的前瞻性立法、可预测的管理规范以及国际监管的协调等政策是业界关注的重点;同时,业界建议制定优化创新的政策、提供创业相关的技能培训、提供更大的研发基础设施支持以及提供直接的财务支持。⑥对创新发展的前瞻性预测与引导是目前创新政策的薄弱环节。创新政策不仅仅是资源分配的问题,更应该建立创新所需的框架条件,让企业能够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最后,注重科技创新体系的多层次性设计与发展。创新政策是多维度、成体系发展的,即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创新政策体系要注重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大学与研究机构、产业界、公众等参与者的角色、功能,以及在体系中所处的阶段或者位置,建立统一的话语体系。同时,健康的政策体系应着眼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纵向维度,使政策体系有结构、有深度。宏观层面关注战略制定与发展,既要走向科技前沿,也要面向民众发展,强调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中观层面要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路径,允许创新体系的多元化;微观层面要从创新主体的视角制定政策,即政策究竟集中在什么方向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怎么样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⑦

政策工具注重多样性和组合效应

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创新治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治理工具的选择。为了深入推进创新活动的开展,各国政府在不断丰富、完善政策工具的种类的同时,更加注重政策工具的组合效应。实践证明,协调得当、目标明确且有配套制度的创新政策组合已被证实是有效工具。

创新领域的治理工具往往可以从功能和作用层面两个维度来理解。在功能维度,可以分为规制类、经济类、“软”型等治理工具。⑧规制类工具用于界定创新产品和创新过程的约束条件;经济类工具为创新产品和创新过程提供激励;“软”型工具是其他两类的补充,是一种自愿型工具,如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利息共享、风险分担。在作用层面维度,可以分为供给―环境―需求等治理工具。⑨供给面、需求面工具分别直接对创新活动起到推动、拉动作用,环境面工具间接对创新活动起到影响作用。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治理的背景下,创新治理工具应当体现出创新政策关注系统变革,兼顾鼓励投资、提供方向的特征,即治理工具应当包括激励型、规制型、引导型等。其中,激励型工具强调对创新行为的直接驱动;规制型工具强调对创新行为的干预和影响,如行为准则制定、制度环境建设等;引导型工具强调对创新行为的导向功能,如战略方向引导、需求偏好塑造(绿色、低碳)等。在治理工具的选择上,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直接目标)和注重组合效应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激励、引导创新活动,规范创新行为,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公共政策执行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制度激励―网络结构的分析框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政策执行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以退耕还林政策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71303020、13YJC630006)

注释

①Designing Innovation Policy for Transformative Change, sussex.ac.uk/spru.

②J. Schot, Moving Innovation Policy from a Competition to a Transformative Change Agenda, 2015-4-23.

③薛澜:《顶层设计与泥泞前行: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第4期。

④薛澜:《科学政策、技术政策、创新政策的联系及演变》,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专题研讨会,2013年10月29日。

⑤⑥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5: Effective Innovation Policies for Development. http://wipo.int/publications/en/details.jsp?id=3978&plang=EN.

⑦顾淑林:《科技与创新政策体系:理论认识与分析框架》,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专题研讨会,2013年10月29日。

⑧S. Borrás, C. Edquist, "The Choice of Innovation Policy Instrument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Social Change, 2013 (8), pp. 1513-1522.

⑨苏竣:《公共科技政策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

科技创新治理篇5

科技创新型企业是指在科技领域有所创新,能为社会带来正面意义的科技产品的研发或生产企业。十报告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来说,各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凝聚尖端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软实力”作用,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技术服务和人才保障。

一、科技创新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社会条件、工作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来说,思想政治工作亟待快速适应转变,并担负起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如下方面的挑战:

第一,科技创新型企业市场化特点容易使思想政治工作“边缘化”。

客观上看,科技创新型企业面临激励的市场竞争和巨大的市场压力,尤其对于担负科技创新任务的国企来说,企业不仅要对国家负责,也要向市场股东负责。然而,思想政治工作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这容易使企业和员工在经济指标的挤压下将其“边缘化”。

主观上看,在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着薄弱、滞后的现象,如工作覆盖不到位、工作体制机制不顺、工作方式方法简单、阵地设施建设不足、经费保障不力、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等,极易出现忽视、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

第二,科技创新型企业文化积累使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化”。

科技创新型企业大多数成立时间不长,且经过机构设立调整、人员流动后,自体文化积累薄弱,且来自不同企业的人员进入企业后人员之间“文化冲击”现象不容忽视,这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第三,科技创新型企业人员特点使思想政治工作“高难化”。

科技创新型企业人员具有高竞争性、高知化、年轻化的特点,以笔者工作过的两家科研企业情况来看,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占80%以上,35岁以下年轻人占80%以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科技创新型企业人员呈现的年轻化、高学历化、文化背景多元化等特点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创新性和体制机制有更高的要求。

二、科技创新型企业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要求

目前,科技创新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种种挑战,但是其重要性却不容忽略。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明确要求“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打开了新的视角、指明了努力方向。

第一,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型企业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改革攻坚的“减压阀”。从理论和实践上看,企业刚刚成立或改制上市后,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人事用工制度、薪酬体系及考评激励机制的启用会使员工的思想进入更加动荡的转轨期,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矛盾激化,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疏通情绪、排解压力。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是是企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加油站”。伴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展,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都说明,企业要发展壮大,仅靠经济利益的单轮驱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动力来同时驱动。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不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是这样的政治优势会通过“人”的作用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企业不断向上的竞争优势。

最后,思想政治工作是和谐企业的“稳定器”。社会转型期和企业转型同步发生的时期,员工的思想、工作、生活面临巨大的变化,需要通过自我调适和外部帮助合力进行调整适应,避免员工产生压抑、焦躁等不良情绪,维护和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总之,科技创新型企业要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提前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问题,有效夯实企业的“软实力”。

第二,科技创新型企业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要求。

实现“四个转变”,提升及时性。科技创新型企业市场化的特点,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超前谋划、快速落实和敏锐反应,不断实现工作的超越和跨越。

其一,把握发展方向,思想政治工作由“跟”变“领”。思想政治工作及从业者要增强引领意识和引领能力,抓住“上、下”两头,掌握企业发展的战略和第一手信息,把工作做在前面。

其二,紧密结合重点,思想政治工作由“虚”变“实”。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空对空,不能讲大理论、大道理,而是要强化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重点工作的对接,使思想政治工作看得见、用得上、起作用,从“务虚”变为“务实”。

其三,拓展工作领域,思想政治工作由“窄”变“宽”。在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确实存在着“无从下手”的感觉,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和视野一定要扩展,不是正式的谈心就是做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只有专职的企业政工人员才能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一定局限在办公室、会议室,思想政治工作在我们业务工作、管理工作、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能成功施加影响和有效渗透。

其四,提升队伍素质,思想政治工作由“慢”变“快”。科技创新型企业处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氛围中,各种信息及决策更加快速,并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这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滞后,要善于运用各种网络化、信息化资源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覆盖“四个环节”,提升有效性。“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强大的人才优势是上市公司企业做大做强的前提和保障。只有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的人才培养、选拔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在员工的选用上,除考虑专业技术能力外,还应该借鉴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做法进行职业心理和文化匹配度测评,准确定位和吸纳和企业具有共同价值观的人才加入团队,并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的岗位,为后续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人才的育留上,应根据企业的实际,建立起一套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才能取得成效,针对企业转型和快速发展时期员工队伍出现的问题,积极开展员工帮助计划,激发员工队伍的向心力和忠诚度。

完善“两个保障”,提升规范性。

一方面,要完善制度保障。完善制度,不仅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规范化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工作长期开展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型企业要建立一套保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运行的领导组织机制、工作评价机制、保障制约机制、激励等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绩列入年度工作目标和考核项。

另一方面,要完善队伍保障。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生产经营、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工作结合起来,同部门、支部、班组等不同层面工作贯通起来,在企业内部编织起一张横向到边、竖向到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把工作任务明确在岗位职责中,激励大家在抓好生产或经营的同时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以专兼职政工干部队伍为骨干、以职工群众广泛参与为特色的大政工格局。”

三、科技创新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研究

科技创新型企业要针对自身特点,扬长避短,选取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经营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不断提升员工的安全感、荣誉感、归属感、新鲜感和亲近感。

第一,双管齐下,提升安全感。

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一个组织带给员工的安全感源自物质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安全感两部分。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要时刻关注企业薪酬与市场标准的竞争力,关注员工住房、就医、子女教育、养老保障等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用安全感培养最有忠诚度的员工。

第二,具化认识,提升荣誉感。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4】员工对工作价值的认同和身为企业员工的荣誉感是思想政治工作追求的目标。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架好桥”、当好“情报员”,让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成果有具化、可视的认识,对自己的工作价值从心底里得到认可,增强员工的荣誉感。

第三,目标一致,提升归属感。

随着80后、90后逐步走上工作岗位,企业员工呈现出的主人翁意识较老一辈大幅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意识的膨胀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这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来说,员工的归属感和行动的自觉在企业转型和快速发展时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全方位细致入微的工作入手,提升员工的归属感。

首先,要做到目标和利益的一致。科技创新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化的优势打造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利用股权、分红权等多种方式,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命运是与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而让所有员工树立起企兴我荣,企衰我耻,与企业共兴衰的思想。

其次,要做到价值观的一致。价值观的统一是凝聚企业员工、增强企业外部竞争力的“无形力量”,一组信念和价值观若变成具体的思想体系或组织哲学,就能作为处理不可控或困难事件的不确定性的指导原则和方法。科技创新型企业尤其要注重员工的精神互动、共鸣与满足,,用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统一员工思想,逐步形成文化力与管理力、文化力与技术力的和谐统一,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凝神聚力。

最后,要形成情感的互动。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是连接企业各个层级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创建渠道、巧妙构思、精心组织,形成企业各个层级间的情感互动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四,与时俱进,提升新鲜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担负思想引领任务,一定要与时俱进加强思路的创新、方式的创新、载体的创新,才能得到认可、取得实效。

要加强思路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没有边际”的工作,涉及不同学科领域,尤其是对于拥有高知群体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来说,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通过反馈调整完善是适应新形势的必要准备。

要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如今思想政治工作已经由“被动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变,由“两杯茶、一张嘴”谈话式教育向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方向转变,由“谈思想”向结合实际“谈双赢”的转变,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企业发展阶段和实际,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工作目的。

要创新工作载体。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青年员工更是以知识更新快、接受新事物异常敏捷见长的社会人,接收信息的形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或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这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论坛、微博等新兴信息传播平台和媒介,全方位地增强上市公司企业“眼、耳、嘴、脑”的功能,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和控制权。

第五,细节用心,提升亲近感。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主体性、独立性、差异性等明显增强,过去思想政治工作开大会、做大报告、讲大道理、搞大活动的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工作的要求,并极易引起逆反心理和反感心理。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关注和尊重,一句小问候、一张小卡片、一个小叮咛……从“小”入手,以“情”动人,才能消除对立、排斥心理,提升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亲近感和信任感,才能达到教育、带动、激发等目的。

总之,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来说,要尤其注重思想政治工作“软实力”的提升,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实现定位、目标、方法、载体等各个方面的提升,以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激发为抓手,为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科技创新治理篇6

论文摘要: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综合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各种制度规范的配合与协调。和其他规范相比,法治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根本保障。法治所蕴涵的自由、权利、秩序为创新型城市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理念支持。同时,继续完善立法、强化行政执法和推进司法改革,对于以法治促进创新型城市的建立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审时度势做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其必经之途。国务院明确提出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 2020年是我国的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这也同样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而创新型城市的建立一方面有赖于知识或技术的创新,另~方面更离不开制度特别是法治的促进和保障,法治所蕴涵的 自由、权利、秩序为创新型城市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理念支持。

一、 法治的内涵

法治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的概念。历史上最早揭示法治含义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一书中提到:“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 良好的法律。”从亚里士多德以来,不同的思想家、法学家对“法治”概念长期无休止的争论,对法治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为此,1959年在印度召开了“国际法学家会议”通过了《德里宣言》,这个宣言集中了各国法学家对于“法治”的一般看法 ,权威地总结了三条原则:一是根据“法治”原则 ,立法机关的职能就在于创设和维护得以使每个人保持 “人类尊严”的各种条件。二是法治原则不仅要对制止行政权的滥用提供法律保障,而且要使政府能够有效地维护法律秩序,借以保证人们具有充分的社会和经济生活条件。三是司法独立和律师自由是实施法治原则必不可少的条件。

“弘扬法治精神”是十七大报告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一个新提法,这是继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又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命题。“法治精神”是一个民主法治社会中所普遍尊崇的法律至上、公平正义、保障人权、权力制约、社会和谐等价值追求的总和,它的内涵十分丰富。所谓“法治”,是指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指导和调整国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现代意义理念层面的法治主要是指一种治理国家与社会的价值和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涵,包括了以下几方面: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和十五大的依法治国、十七大的法治精神,从实质上来看是一致的、有机统一的。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法治理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弘扬法治精神,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体现了法治的时代感——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

二、法治在构建创新型城市中的作用

法治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前,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上上下下、各行各业齐努力,到 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通过建设创新型城市一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达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终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途、当然选择。国家的创新需要法治来保障,城市的创新也必须依靠法治。法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根本保障,法治保障创新环境、创新制度。

(一)法治为构建创新型城市提供法律环境

法治的价值在于:自由、权利、秩序。把自由、权利、秩序等作为现代法治的基础价值,实行法治、建设现代法治国家这样中国的法治道路就有了理性的价值导向,从而在理念层次对法治精神进行了合理选择与恰当定位。

首先,自由的创新产生的源泉。从法学角度来看 ,法律最基本的价值在于保障自由。“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法律通常被看作是可以包括多种价值的综合体,但法律最基本的价值则是在于保障“自由”。法律必须体现自由、保障自由。只有这样使“个别公民服从法律也就是服从他自己的理性即人类理性的自然规律”从而达到国家、法律与个人之间的真正统一,可以说,没有 自由,法律仅仅是一种限制性规则,无法真正体现出法律表征人的价值 ,维护人的尊严上的意义,从而不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在社会生活中也就得不到实现,得不到实现的法律只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价值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自由是社会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在全社会形成发扬不同思想,宽容不同意见,鼓励不同见解的氛围,有利于创新苗子的出现。这两个角度是有交叉的,创新中的自由必须依靠法律给予明确,法律以明确的规定告诉人们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权利,鼓励人们开展科技创新;同时法律以加大激励的做法切实为人们提供条件。

其次,法治保障创新的权利。创新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困难的工作,需要人们通过长时间的持之以恒,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成果的产生十分不易,但创新成果却很容易被侵犯。因此,以法律的形式确认 、保护创新成果就十分重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必须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肯定创新权利、保护创新权益,刺激创新 ,促进创新 ,优化创新的资源和环境。知识产权从法律上确认创新成果的所有权,保护发明人的创新利益,使得发明人可以收回自己在创新的投入 ,获得应得的回报,从而激励个人和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使技术创新进入良性循环。

最后,法治提供创新的秩序。秩序是人们正常生活的基本要求。创新需要在安定有序的环境中进行。动荡不安、秩序混乱、社会矛盾激烈,人们忙于基本生活的维持,根本无瑕去从事创新活动。法治是维护社会民主政治安定团结、社会生活有条不紊的有效保障。通过法律制定和法律实施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社会资源,营造创新氛围,提供进行创新的规则,保护创新的机制。同时,法治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科技法律制度鼓励发明创造,制裁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创新活动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法治为构建创新型城市架构制度安排

第一,立法方面:在法治状态下,完备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体系,为人们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则。

良好的立法为人们严格依法办事创造了条件,为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提供制度化的根据。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宪法、知识产权和科技法、其他配套法律法规 (如合同法、公司法、税法)等多层次的法律体系。首先 ,宪法中明确规定了第 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 ,给以鼓励和帮助。”其次,在鼓励科技创新方面的发挥主要作用的法律一知识产权法、科技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如:《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以及相关一系列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并加入了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组织,积极履行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义务;2007年 12月修订的科技进步法,以激励 自主创新为主线,在明确政府在科技进步中的责任和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整合科技资源制度、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均增加了不少重要的制度安排。最后,我国已经初步建立健全了其他配套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合同法》、《公司法》等,门类齐全并注意适时更新,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执法方面:法治政府的建立对于鼓励创新、保障创新,促进并保障创新成果的合理使用和推广,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法治作为一个与人治相对应的概念,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通过法律遏制政府权力。2004年国务 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简称《法治政府纲要》),大力推行建设法治政府。政府必须在法律的控制下运行,这也就是法治政府与非法治政府的区别所在。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的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 、政府的运行和政府的行为都来自法律的授权和接受法律的规范制约。法治政府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 自身的权力 自觉地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以防止权力被滥用。我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出发点和前提就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它要求各级政府和和政府各部门的公务员明确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在各个专业行政管理领域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提高行政执法的法制化水平。法治政府的建立,对于科技创新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法治政府能够很好的整合社会资源为创新活动创造条件,通过政策引导、法律实施等具体执法活动,保障创新经费的投入,为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配套条件。同时,法治政府在科技创新中更强调传统职能的转变,要转变成民主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防止国家权力对经济、科技的不当干预,充分发挥服务职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市场活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第三,司法方面:法治通过促进司法制度改革、推进司法功能转化、建立高素质司法队伍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司法制度是解决纠纷的制度设计 ,也是对利益的调节和再分配。一个良好的秩序不是没有矛盾的秩序 ,而是有一个良好的矛盾解决机制的秩序。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法治要求司法制度作为创新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要在法治状态下,大力推进司法制度改革,推进司法功能转化,从传统的片面强调打击、惩罚的专政功能向调解民事、经济关系等方面转化。切实有效 的实施司法为民、司法便民、司法护民的具体措施,并且在结合本地实际落实各项具体措施时,不断丰富和完善各项措施的内容。与此同时,由于知识产权随着传播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逐渐建立,并因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张。权利客体、权利主体、权利范围、保护期限都不断变化,而所有这些变化首先都是在司法判例中实现的,因此,建立一支理论和业务上过硬的司法队伍,提高审判水平、学习国际规则,最大限度降低知识产权侵权损害,最大限度保护创新技术和创新成果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选择。司法机关对创新成果依据知识产权法律进行申请与登记,依法严格保护技术创新主题的权益,特别要注重对知识产权原则的运用,使司法更具公平性和灵活性。法官运用利益衡量等方法,进行创造性司法活动,在兼顾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检讨现有机制,平衡权利人、科技业者和消费者三方的利益,通过判决,实现共赢或利益平衡的局面,使创新得以保障,正义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5,167

2 朱苏力.法治及本土资源 [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01—236

3 俞可平等.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2

4 王一茹.论科技创新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J].科教文汇,20o7,12

5 许登明.试论创新与知识产权 [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

6 唐德先.现代法治政府问题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 ,2003,5

7 袁曙宏.建设法治政府的行动纲领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4,3

科技创新治理篇7

【论文文章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技术创新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指出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动力,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完善和变革公司治理结构来更好的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技术创新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1、技术创新概念

创新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 , A , Schumpeter)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创新活动,把创新定义为一种生产函数的新设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在他看来,企业家就是一个创新家,企业家的精神就是创新。缪尔赛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技术创新概念作了系统的整理分析。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国内的学者彭玉冰、白国红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生产体系,获得更大利润的过程。”傅家骥等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2、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就是技术创新,这就要求公司治理结构必须适应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行。而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在公司治理结构设定的制度框架下进行的,完善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实现对技术创新活动有促进作用。因此,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依赖于:一是管理者必须科学的进行创新决策,减少创新的未知性;二是发挥管理者的创新积极性和战略眼光,以减少较高风险性;三是筹备创新所需备的资金,这是创新收益滞后的直接要求。而上述几个方面都可以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内得以解决。

二、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技术创新是生产力的范畴,公司治理是生产关系的范畴,即技术创新决定公司治理结构,而公司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有反作用,公司治理结构必须适应技术创新的要求,否则会妨碍技术创新的进行。企业在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同时,在管理者、投人、成果分配以及创新模式等方面都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1、公司治理结构中管理者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在技术创新的实施中,管理者是企业创新的主体,必须要有高度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具体说来,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有以下特征:一是创新动力,即激励或刺激管理者从事创新活动的物质与精神因素。二是创新能力,如机会的识别和把握能力,快速组织与实干精神等。三是创新权力,包括与创新决策和实施相关的其它权力。四是创新决策,即管理者创新选择的范围和对象,如创新内容、创新策略和创新方式的选择等。企业的管理者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会产生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是选择墨守成规,不会给企业短期内或在管理者任职期内带来损失;二是选择技术创新,承受巨大风险,一旦成功,为企业长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中管理者与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这种关系,这就要求管理者的变革必须与企业技术创新同步进行,管理者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对推动技术创新活动至关重要,是企业顺利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首要任务。

2、公司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投入和成果分配的影响

从技术创新的投人方式来说,技术创新活动需要企业的所有者、管理层、员工以及政府等对其相应的投人。企业主要是以资金和人力资源对其投人;政府主要以政策支持上对其投人。这些投人必定要涉及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权责利。因此,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完善各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制衡体制,以保障创新的顺利开展。

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和享有权力,各利益主体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决策权、自治权与参于创新程度都影响了技术创新的绩效。因此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股东的利益保护是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目标,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治理模式也成为了现在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三、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适应技术创新的发展

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由于技术创新的未知性、高投入性、回报滞后性,企业必须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实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的外部治理结构,建立共同治理机制,从而有效地顺应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1、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技术创新决策的科学性

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要建立决策有序,监督有效的治理结构。一是确保企业所有者对公司的控制权,实行持股主体多元化,解决所有权的虚置问题。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有一定的股权集中度,有一定控股股东,以便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二是完善董事会建设,通过股东大会的选举,推选出的非公司执行人员担任的“外部董事”,保证董事会对股东承担受托责任,消除“内部人”和“一言堂”等阻碍公司有效运转的现象。三是提高监事会的监督素质,加强分析研究的能力,积极的提出意见和建议。

2、完善公司治理的外部治理结构,解决技术创新资金的来源

为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需要了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产品市场竞争机制,加强产品的市场治理整顿,规范产品市场秩序。二是完善经理市场竞争机制,公司的经理人存在许多潜在的竞争对手,经理人员常因自己的行为导致公司经营劣迹,利益受损。三是完善公司控制权市场竞争机制,如果公司业绩差,股价下跌,这就导致其他公司大量收购该公司股票,控股该公司,导致高级管理层的频频该组,导致大量项目停滞,资金流失。

3、建立共同治理机制发挥利益相关者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企业把股东、管理层、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都纳人公司治理结构中,建立共同治理机制,可以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形成利益共同体的资本组织形式,从而发挥他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另外,使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经营、决策、创新等享有一定的表决权,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决策,共同推进企业的发展。

四、结论

科技创新治理篇8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创新能力

0引言

在国家创新战略的驱动下,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高额利润的同时,也承担着技术和市场的巨大风险。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是国家创新战略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导力量。然而,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涉及的领域广泛,且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众多,导致一些企业在创新实践中存在各种问题,阻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在创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本文采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4月联合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的规定:高新技术企业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

2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虽然工业基础雄厚,具有较强的地方经济特征,但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较弱。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逐步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总体上在逐步提升,但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科研人员比例以及创新收入等都处于较低水平。

2.1总体发展状况

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地处边疆地区,同时受传统工业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起步较晚,发展较缓慢。截止2013年,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有517家,主要集中于稀土产业、机电一体化产业、铝铜深加工、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领域,仅在电子及设备制造业具有一定优势。2011-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

统计数据显示,从2011-2013这三年期间,企业个数和年末从业人员都在逐年上升,但增幅都较小;总收入、总产值和净利润在2013年都有所下降,同比下降比例分别为6.47%、6.22%、13.09%。说明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总体发展状况不佳,需要进一步改善。

2.2创新能力现状

创新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直接影响其盈利能力及发展水平。创新受环境、市场、资金、人才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国家创新战略的引领下,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活动,但是受地区创新资金及人才等的限制,创新活动结果并不理想。2011年到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情况见表2。

2.2.1R&D经费投入不足

R&D活动经费是开展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包括企业自筹资金与政府资金两种来源,其中政府资金占比衡量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表2显示,从2011年到2013年R&D经费支出在逐年上升,而R&D活动经费中政府资金占比却在逐年下降,到2013年政府资金占比只有2.22%。说明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占比严重不足,阻碍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2.2.2创新人员不足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不仅需要研发资金的持续投入,更需要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支持。表2显示,2011-2013年R&D人员在逐年增加,但是基数依然较小,不足以支撑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动。究其原因,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偏僻的西北部,再加之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发展中很难吸引合适的高科技人才,从而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2.2.3创新产出市场化程度低

创新的目的是创新产品的市场化,最终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因此,创新产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产出的市场化程度。从表2可以看出,从2011年到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在逐年递增,创新产品销售率虽然也在逐年上升但是基数过小,到2013年新产品销售率仅为1.46%。说明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转化能力差、创新产出市场化程度低,很多创新产品不能有效地市场化,直接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

3提升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

3.1加强创新活动投入力度

3.1.1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机制。科技创新人才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体。因此,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对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首先要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科技人才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合理流动,积极引进创新人才;其次,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有针对地培育企业所需的创新人才;最后,加强科技人才储备体制建设,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特殊地理条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人才的长效吸引机制。

3.1.2政府应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要切实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增加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研发费用中的政府资金占比,通过政府的扶持使其更好地进行创新活动;同时,对一些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政府要实行倾斜政策,发挥其引导作用,通过重点产业和项目的创新实践带动企业整体的创新活动,最终提高其创新能力。

3.2健全创新活动产出体系

创新活动的成功与创新活动最终产出的市场化程度紧密相关。因此,为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首先要积极构建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完善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其次要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同建设创新平台,加速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形成新的创新动力。

3.3促进创新的产业化

上一篇:农村平整土地的方法范文 下一篇:防溺水防范意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