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综述范文

时间:2023-12-02 05:20:38

人工智能技术综述

人工智能技术综述篇1

【关键词】现代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手段;发展趋势

1.现代机械设计优越性

机械设计是为实现某一使用功能,同时考虑其运动可能性、制造可能性、经济可能性,从而构思一种具有一定创新的机械产品的过程。传统的设计技术受低劣的设备条件和落后的技术方法所限,只能在保守的观念下,依据粗略的验算甚至估计,通过大量的简化和静止化假设完成机械工程设计,它必然使设计存在随意性,对个人的经验和习惯的依赖性极大,极难实现合理、准确和高效的设计。现代设计技术充分利用了当今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计算技术、应用数学和力学、电子学、测试和分析技术,使设计技术有可能从经验的、静止的和随意性很大的传统设计变为基于计算数据、知识工程或专家系统的、动态的现代设计。这需要充分收集、分析和检索必要的信息、快速的数值运算和方案寻优,因而必然大规模地使用CAD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库技术等。

现代设计虽然大体上继承了传统设计的原则和步骤、价值分析法则和指标、造型设计标准和观念、类比设计思想、组合/分解方法等但科技发展对设计技术的促进使之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沿袭旧有模式,而是几乎在产品设计全周期的各阶段,都应引入现代科技成果和工具,使用各学科的新发现、新观念。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图形图象处理和传输技术基础上组建“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ComputerSupportingCooperationWorking)环境以综合集体的智慧;用系统工程的观点乃至大系统理论对问题进行分解简化或综合分析。而在随后的分析计算和优化设计阶段(或者总称详细设计阶段),应以弹性力学为基础,以有限元分析系统为工具进行机械结构的应力/应变分析和强度计算,以塑性力学、材料力学为基础,以有限元方法、计算机数字仿真和图形仿真技术为手段,进行针对材料屈曲和塑性破坏的极限设计;以振动理论、强化试验理论和安全寿命预测理论为基础,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完成针对疲劳损伤的疲劳设计。由此可见,现代设计技术的相关学科领域除上述传统设计过程中涉及的技术门类外,还融进了计算机仿真技术、随机振动与动态载荷分析、模块化设计、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有限元分析、动态试验及其强化、计算机信息交换方法和标准等,其中,动态、优化和计算机化是其核心。

2.现代机械设计特点

现代设计技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智能化。大型复杂机械的设计必须完成“分析—分解—综合”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大量创造性思维过程和智能活动。二是经济性,市场的竞争、用户的选择使对产品的经济性要求越来越高。三是并行性。必须超前考虑后续过程,实现DFM、DFA,以压缩废品、库存的消耗,确保上述经济性。四是集成化。即树立人—机一体化、机—电一体化、硬件—软件一体化观念,综合多方面测试分析数据指导、评价设计,融多种现代科技成果和技术,特别是CAD技术于机械产品之中。五是精确性。这是机械工程产品复杂度、综合性提高的必然结果,现代先进的计算技术、计算理论和计算分析工具的使用也使之得以迅速提高。六是动态性。不仅分析设计对象要从动态的观点出发,设计组织的合作协调也具有动态性,后者要求设计数据集成、设计系统无缝连接。

3.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CAD技术主要应用于机械设计的以下诸方面:几何建模、工程分析(如结构分析中的应力/应变计算,动态特性、热传导特性分析等)、设计审查与评价(如公差分配审查、干涉检查、运动仿真等)、计算机辅助绘图、工程数据库的建立及其操作和工程设计信息的处理、检索和交换等。然而,机械设计是一种反复改进、分析评价的创造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创造性,针对市场需求或用户需求构思出具有一定创意的产品模型;二是多解性,建模中材料、用户对象、设计标准、经济指标等的差异均可导致迥然不同的设计结果;三是近似性,不论计算手段多么先进、设计工具多么强有力,也必须进行必要的简化近似。这些特性在机械设计过程中非常突出,但又没有确定的数学模型,也难以得出明确的解答,现有CAD技术因此在其中尚无用武之地。由于具有上述特征的工作基本上集中在设计过程的早期,其中构思的优劣、设计目标选择的合理与否,对后续工作的影响不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非常大。为了在机械工程设计的早期最大限度地将工程技术人员从繁琐无序的摸索尝试中解放出来,从而充分发挥人类卓越的创造力,同时综合运用人类多年积累的知识成果,发挥设计组织的集体智慧,必须将繁杂的数值计算、知识信息的传送处理和检索、简单而又众多的判断等工作尽可能地交给计算机完成。因此,CAD技术必须向智能化、信息集成化、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化和CAD/CAM一体化方向发展。可以预见,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知识库数据库技术、信息集成与交换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交换标准的拟定、发展与完善,CAD技术正在向智能化、信息集成化、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化方向发展,它在机械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也趋于向设计早期深入。

人工智能在CAD技术的智能化中起着突出的作用,人工智能与CAD技术相结合的一切研究,几乎都围绕着提高CAD系统的创造力而展开。基于范例推理的设计,基于约束满足的设计等方法的广泛应用,导致了智能CAD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其中具有一定智能的专家系统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即用于方案综合和设计评价。近年来还出现了处理设计条件描述不充分问题的基于神经网络的设计方案推导系统,以及针对机械工程设计多解性的模糊设计、模糊评判方法。

随着工程设计项目规模和设计队伍的扩大,设计周期的缩短,以及DFM、DFA模式的引入,关于设计系统内部信息共享的要求日益迫切。信息集成包括MIS(管理信息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数据共享及其完整性、安全性和一致性维护。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困难在于:设计中大量存在非结构化、非定长的多媒体信息,如工程图样、产品样品图象、关于用户调查及产品评价的录音等,对他们的有效管理必须借助于多媒体数据库。虽然目前用于商业和教育的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已进入实用阶段,但支持工程设计的多媒体工程数据库(EDB)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因此,为了减轻网络负载,必须解决Client/Server环境下智能化多库协同问题,多媒体信息传输、播放的同步问题等。CAD系统集成化的另一途径是信息交换接口的标准化。为此,已先后产生了IGES、PDES、STEP等信息交换标准,目前它们还在进一步发展完善中。

4.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综述篇2

【关键词】建筑电气 工程 智能化 应用

一、建筑电气工程概述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居民生活供电、给排水、照明、信息通信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电气工程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同时,由于关联学科的增加,建筑业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逐渐衍生出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即建筑电气技术。建筑电气工程综合了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和电工技术。当前,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趋势愈加明显。

以建筑供电系统为例,将微处理器安装在供电系统的高压、低压开关柜的断路器中,可以对供电系统的回路状态进行有效测控,使整个供电系统形成网络化布局,以数字化能源系统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对供电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综合管理。建筑物的供电系统已不再是过去的强电设备,而是包含了电子、电工、信息、控制技术的综合性的应用系统。

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约有70%以上的负荷是由电动机作为动力来源,建筑用电对供电系统的要求非常高。在供电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可能受到很多的干扰,其工作性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建筑物的整体管理存在着很大漏洞。同时,为了满足人们信息通信等服务的需求,建筑电气工程中安装了网络通讯设备,通过对接线处理、防雷处理、布线技术、静电屏蔽等技术措施,保障人们的通信要求。

二、智能化技术的概述

1.智能化技术的定义

所谓智能化技术指的是一种研究、开发人类智能的技术、理论以及方法,并把这些研究、开发的成果应用于模拟、扩展和延伸人的智能的科学技术。

2.智能化技术的理论

研发智能化技术是电气工程自动化行业的主要研究内容,其中主要包括了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电力电子技术、系统运行与控制等。大量的事实表明,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过程中可有效增强控制效果,明显改进和弥补自动化控制中的缺陷和差错,稳步提高了设备运行和设备处理的精准度,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工作效率。同时,它还能降低工程的投入成本,减轻控制人员的工作压力,从而实现了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电气工程智能化的发展。

三、智能化技术在运用中的优势

1.智能化技术具有灵活性

传统控制器的操作过多的依附人员的主管能动性,在工作中难免出现失误,而智能化技术不仅保证了工程的严谨性,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更加便于操作,在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响应数据、信息技术和语言技术完成设计。

2.智能化技术据有一致性

智能化技术的一致性体现在对不同类型数据的处理方面。其不仅能够输入陌生的数据形式,也能在输入之后完成预估,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要求标准。对于控制对象产生的作用也会依据控制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即使没有做出控制动作,但是同样会产生控制效果。不过当更换了控制对象之后,与其的控制效果可能无法实现。所以设计工作要足够的严谨,加强对细节工作的把握,防止智能化控制器状态不佳对精准度的影响,一旦出现效果不佳的情况,应该严格筛查每一个工程环节,控制好误差保证控制的有效性。

3.智能技术可以优化其函数近似器的功能

当设计控制模型中产生不稳定的参数变化,此时应该把握好对对象进行控制的过程。智能控制器设计能够不控制对象,而人工智能控制器可以根据下降、响应时间做出改变,使自身的性能与控制对象相协调。

四、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智能技术已经开始频繁的应用到建筑电气工程中,在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中,在电气工程设备故障检测和电气工程优化中都是应用了智能化技术。在这些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电气工程的自动化程度,加快了电气工程设备故障的检测维修速度,对电气工程的优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智能技术在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1)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

在电气化的领域中,电气化的操作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涉及的领域较多,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才能进行控制。同时还要通过控制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来确保操作的良好进行。

(2)电气控制中人工智能的有效应用

电气控制在整个建筑电气工程中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实现电气控制的智能化就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加快工程的进程、提高工程的质量、降低工程的成本。在电气工程中,我们的电气工程需要自我保护,我们通过将GPS的定位系统安装在里面来确定电气控制的线路。一旦出现问题,我们的计算机智能系统就会自动的传送出运行状况,然后对传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智能化的电气控制。

2.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检测分析中的应用

(1)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控制。在控制中,我们对于系统的智能化检测就能很好的反馈出问题的所在。对于发生故障的部分进行只能数据的传送,以便进行更进一步的只能监控,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神经网络,模糊网络,专家系统等。

(2)对于电气的变压器、发动机、发电机等诊断,我们需要及时有效的处理这些问题。电气工程中经常会出现故障,对于故障诊断的不及时和故障诊断的不准确将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而传统的故障诊断的方法合计数比较繁杂、检测的时间较长、准确率不高。对于变压器,我们的传统方法是检查变压箱的气体,然后对气体进行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故障。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很高的准确率,往往还会出现分析错误,导致故障的分析错误,造成更大的损失,而智能化的应用就可以清晰的判断出故障所在。通过人工智能中的模糊理论、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来分析,一次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准确度。

3.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进行设备的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智能化技术的遗传算法,另一个是智能化技术的专家系统。遗传算法是模仿生物遗传的模仿,在运算的时候主要是利用生物的进化规律进行摸索,然后对于里面系统的缺陷进行优化。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我们通常是采用遗传算法和专家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来对设备进行优化。

(2)除了使用遗传算法和专家系统进行电气设备的优化升级之外,还可以采用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的方法进行设备的优化升级。模糊理论主要是利用物理的方法进行的设备的优化升级,神经网络主要是将计算机中的算法进行升级,从而提高运算速度。这种方法充分克服了神经网络运算速度慢的问题,并在优化升级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五、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1)从目前来看,国内的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甚至有些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证明了其可行度。但是从整体的人工智能化应用来说,还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状态,很多的智能化技术还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在实践中检验它的可行度,现在的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还是智能化技术应用发展的一个小的步骤。对于现在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当务之急是将研究理论拿到实践中来检验。然后将这些成果更多地应用到建筑的电气工程中,为整个电气工程的发展做出贡献。

(2)从以上可以看出,智能化在电气工程的应用中,对于变压器、发电机、电动机等部分研究的比较深入,而在其他发展中则相对滞后。在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加深对于其他部分的智能化,从而整体上推动电气化工程的智能化。

(3)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目前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时代的发展中,要是智能化没有更多的创新,那么肯定会有其他高端的技术来代替智能化技术。因此,智能化技术也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的前进,来适应电气工程的需要,从而将电气工程推向更高的智能化水平。

(4)智能化技术是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因此在智能化的发展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其他的学科知识的发展,将其与智能化的发展相互融合,从而推进智能化的发展,以便对建筑的电气化工程进行更深层次的智能化。

六、结束语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现代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不仅为人们创造出舒适、便捷、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还能对火灾事故等进行自动检测和应急处理,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我国的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发展较晚,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还不是很普遍,但也大大促进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代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如远程处理机,建筑电气设备智能化系统线路以及电气照明系统应用,促进了现代化智能化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俭修 探究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J] 价值工程 2014(23)

[2]杨冬梅 浅析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J] 城市建筑 2013(18)

人工智能技术综述篇3

【关键词】智能技术;自动化;电力系统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关注也与日俱增。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是指利用具有自用检测、决策和控制功能的设备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营的技术。近年来,自动化智能控制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建设的各个方面,智能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性能,为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 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常见的智能技术

1.1 智能控制技术

随着电力系统中自动化的不断完善,智能控制技术也在不断完善提高。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对电力系统故障的发生起到预防和及时应对的作用,更好地管理着我国电力系统,为人民生活提供保障。目前我国的智能控制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多元多线程实时控制,并逐渐向低电压调节方向发展,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引入,可以使电力系统在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并提出控制方案。在实时控制时,可以采用图形化的用户界面对电力系统的数据及运行状况直观反映,从根本上降低故障发生率,减少设备损耗,节约资源。智能控制技术是在我国的电力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智能技术模式,通常以人机综合操控为主,配合系统调动来完成设备的运转,使人力资源和机械设备都得到较好利用,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模糊控制技术

模糊控制技术是一种操作相对简单并且易于掌握的一种控制技术,是对系统的宏观控制,针对随机性大、非线性、不确定性、不精确性的系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另外模糊控制技术还能处理噪声带来的问题。模糊控制作用的原理是将人的操作经验利用模糊方法来表示,通过模糊决策和推理方法,对复杂的过程对象进行有效控制。在具体控制过程中,常常应用:“如果……,则……”的表示方法表述专家的知识与经验,这种表达方式与人更接近,对所需知识的选择和表达更容易完成,相比传统方式具有更强的自学能力和容错能力。对于电力系统中易出现的问题能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案。模糊控制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大到大型电力控制系统,小到电热炉等家用电器都有模糊控制技术的身影,这是由模糊控制技术的优越性决定的。模糊控制技术增强了电力系统的品质控制,有效降低常规模式对智能技术的束缚,使得智能技术的适用面更广泛,应变能力更强。

1.3 神经网络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中的一种新型技术,最早出现于1942年,将人工智能系统、数学系统和计算机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完善的系统能耗收集、计算、分析能力,在学习算法、模型结构上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神经网络控制是依据非线性原则特征,对系统网络数据库、运转数据等实现最优控制的方法。具有自我学习和能力。神经网络系统是利用大量简单的神经元构成神经网络控制技术,使之有拥有神经网络控制方式。他利用一定的算法,将隐藏的信息进行调节,从而实现非线性的复杂映射。这种智能控制技术可以大大改善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改善系统综合运转质量。神经网络控制具有自学能力强、运算速度快等优势。将运行数据输入到神经网络系统中,可以快速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学习和识别,并快速分析判断、发现问题。另外对于复杂问题也有较高的分析处理能力,如通过神经网络控制技术的反馈设计使计算机发挥高速运算能力,短时间内得到优化的解决方案。

1.4 专家系统控制

专家系统控制是指将专家的经验与知识编入某种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中去,在出现危急情况时,利用此系统寻找问题的根源并加以解决,使整个电力系统恢复正常运行的控制体系。专家控制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可以解决控制系统中的常规问题,还具有强化培训调度员、配电自动化、静态与动态安全状况分析等能力。此系统在控制过程中,可以依照故障的紧急状态或警告状态对故障地点、状况进行判断处理,确保在短时间内使系统恢复正常。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专家控制系统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缺少创造性、没有学习能力、只能分析处理简单问题等等。

1.5 线性最优控制

最优化控制是将最优化控制理论与智能控制的一个良好的结合,是目前应用最多也是最为成熟的一个分支。在目前的电力系统中,较多应用于远距离输电方向,可以有效改善发电机电压的控制效果,并强化控制力度。在线性最优控制技术中,励磁系统的应用最为广泛。该理论使最优的励磁控制代替传统励磁控制,使大型机组系统的动态品质得以提升。线性最优控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适用面较窄,只适用于具备线性化模型,在其他模型体系中的控制效果不佳。

除了以上几种智能控制方式外,还有自适应控制技术、变结构控制技术、微分几何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等智能控制技术,为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进程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

2.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智能化实时控制技术

智能化实时控制技术是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延伸,指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过程中,对电力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分析、控制的技术。智能化实时控制技术可以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质量,增强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力度,并降低系统的风险。此项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主导方向。

2.2 综合智能控制技术

综合智能控制技术是利用模糊控制结构,将常用智能控制方法合理有效结合起来的一种控制方法,在完善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具有更加稳定、协调、简易的特点。对于常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常有以下交叉组合方式:神经网络系统与专家系统相结合、专家系统和模糊控制技术相结合、神经网络系统与自适应控制技术相结合等方式。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发挥单一控制的优势,使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达到最优状态,还能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应用效率,促进我国电力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对于现代化大型复杂的电力系统来说,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结语

综合上述探讨,我们可以看出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尽管我国的电力系统还不够完善,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智能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会为我国的电力工业带来更大的价值,智能技术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王源.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智能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80(2):149-150.

[2]李鑫,罗洋洋,罗成.浅谈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智能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334(25):108-109.

人工智能技术综述篇4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安装技术;管理问题

1.引言

21世纪,智能建筑电气是成为当前建筑电气的主流趋势,也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作为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者应该具有发展意识,充分利用发展的机会对智能建筑电气技术进行研究,把握住智能建筑电气施工技术的核心。建筑电气技术主要以电气工程技术为基础,是一种集合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电工技术的综合技术。并且,建筑电子技术有着很强的实用性,我国的智能建筑建设离不开建筑电气技术的使用,因此,加大对建筑电气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对智能建筑中电气安装技术以及其管理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2.智能建筑中电气安装技术

电气设计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也有着很多明显的弊端,这严重的影响了电气技术优点的发挥。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智能建筑慢慢被人们所接受,智能建筑中的电气技术有着很多的优点,如:效率高、扩展性强等。近些年来,智能建筑在我国建筑行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真正实现了利用智能化设备对建筑中的管理设施进行电气安装技术。智能建筑电气安装技术的使用,让智能建筑中自动化控制技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同时,建筑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第一,建筑电气技术是确保智能建筑功能的基础,智能建筑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电气技术,只有庞大的电子设备才能够实现。第二,建筑电气技术能够保证智能建筑设备的运行。在智能建筑的建设中,由于弱电设备之间存在着干扰的现象,所以在智能建筑的施工中要对每个设备进行人力物力的投资,以便减少在安装过程中能源的消耗。第三,在建筑的电子监控技术方面,建筑的电气设计打破了传统的监控方法,而是不断研究新的技术与领域,这也大大推动了智能建筑监控技术的发展。第四,在智能建筑的发展初期,各个系统都需要独立进行,并且智能建筑中电气技术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交流是有限的,因此很难做到对智能建筑的全方面监控。智能建筑的安全保证系统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可以随着不同子系统的进步得到综合化的发展。第五,建筑电气技术在建筑通信网络方面的应用,智能建筑通信网络是指计算机网络与有线电视网络等方面,并且智能建筑网络的发展离不开建筑电气技术的支持,这一技术也促进了智能建筑的信息交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3.电气安装技术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3.1充分保证电气施工的质量

在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结合相关部门对强弱电专业的电缆穿墙工作进行预处理工作,要尽量在建筑墙体的防水工作之前就完成,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由于施工过程而造成的建筑防水层的破坏问题,也避免了墙体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出现渗漏的现象。在进行电气安装的时候,为了保证施工质量的可靠性,就需要加强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能力,同时,作为管理人员也要注意自己的专业能力,加大管理的力度让电气设备的施工质量保持良好。并且,在电气安装施工的过程中还要加大监控的力度,首先,要掌握好工程的重点所在,在保证了工程质量的同时再进行电气设备质量的监控环节。其次,在建筑施工的监控环节中,由于电气施工与建筑施工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想使工程顺利进行就需要两者的相互配合,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

3.2建筑内部装修应符合标准

在电气施工人员进行砌墙之前,要保证与正常的施工人员进行水平线与隔墙线的核实,确保工程的预埋位置或者灯具的位置是否正确等等,同时,在抹灰操作之前,电气施工人员要按照墙上的墙面线与水平线与先前预留的标准设计进行比对与核实,在确认无误之后才可以将箱盒固定好,最后,要认真检查暗配管路,再依次对管路进行打扫,穿插线,将管路堵实等,以上操作完成之后,进行抹灰的时候要结合施工人员做好的配电箱与箱盒的收口,在箱口的外部涂上石灰即可。

3.3做好施工环节的控制

想要保证施工的质量,就需要施工企业在施工的重点环节做好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对此应该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施工人员要确保电缆管的半径不小于最低标准,并且保证绝缘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15毫米。另一方面,施工企业要在配电箱箱体的外部使用不大于2毫米的钢板,同时,施工企业还要控制好灯具、弱点系统的安装问题,以及要认真负责的根据用电负荷的不同变化来设置弱点系统,从而提高电气施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智能化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智能建筑成了当前社会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智能建筑也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智能化建筑发展的时候,电气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对智能建筑来说,电气技术是信息现代化管理的有效途径,相信未来的智能建筑会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浅论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通病的分析与防治.《山西建筑》.2011年24期

[2]刘吉芬.浅谈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通病极其预防措施.《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22期

[3]张新.高层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通病及防范措施.《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年23期

[4]黄嘉林.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及防治.《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8期.

人工智能技术综述篇5

关键词: 智能仪器设计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1.引言

智能仪器设计是为高等教育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智能仪器设计开发方面的专业知识,该课程集理论性、工程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是一门涉及传感器、单片机、测控电路、自动控制、信号分析与处理、数据通信、可靠性与抗干扰等多种现代技术的综合学科[1]。该课程的教学环节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及实践环节教学两部分。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并与其他先修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延伸、补充,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对教学内容的熟练掌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课程教学的需要出发,结合我校实际办学特点,开展该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工程设计的主要方法,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创新意识。

2.智能仪器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2.1智能仪器设计课程体系结构

《智能仪器设计》课程系统地阐述了智能仪器的体系结构、工作原理、典型模块的技术参数和设计方法,课程体系包括智能仪器的概述、数据采集技术、人机对话与数据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智能仪器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技术等[2]。课程内容以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等为基础,从整机的角度阐述智能仪器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因此该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综合实践性较强,教学难度较大。

2.2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首先,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之前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慢慢会跟不上进度,因没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丧失学习兴趣,最终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影响到对该课程的整体掌握;由于课时限制,课堂教学内容覆盖面不广,影响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及对新技术新知识的了解。

其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目前实验教学部分主要是围绕课程理论内容进行的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设计思路的扩展与实践创造力的发挥,而且由于学时限制,课内实验与课程设计部分不能做到有效过渡,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智能仪器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分别针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以下改革方案。

3.1理论教学改革思路及措施

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可采取不定期组织课程组教师集体备课及定期修改教学大纲等措施。由于智能仪器设计是在一系列先修专业课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应当做到与这些专业课在授课重点上保持协调,避免因上课内容的重复而浪费时间,同时使得学生在思路上衔接流畅而增强其成就感并最终提高学习兴趣;课程组集体备课使得各门专业课教师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加强交流,同时在教学手段及方式上也可以互相学习并促进提高;随着科技进步,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这就要求课堂的教学内容也要紧跟现代技术发展的步伐。定期修订教学大纲的目的就是及时地把行业内的新方法、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随着这些新技术的成熟,部分相应的内容甚至可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新的课程,如“虚拟仪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最初都是在智能仪器设计这门课里由专题讲座扩展到一章的内容,再到独立的一门课程,由此反映了智能仪器设计这一门课程可促进并带动系列课程的建设与提高。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可采取多名教师轮流分章节主讲,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专业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做专题讲座。这样既可以有效发挥各教师的专业技术特长,又可以极大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新鲜感及学习兴趣,同时专题讲座的加入也使得更多更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与时俱进、激发学生探索与求知的欲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3.2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思路与措施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建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体系[3]。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中,要实现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相结合、软件设计与硬件设计相结合、模拟实验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教师命题与学生自主命题相结合,并据此构建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是核心环节,教学内容不但要涵盖相关的智能仪器基础设计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更要与技术发展同步、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即实践教学应当能够较好地体现基础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沿性;实践教学各教学内容的难度还要适当区分,通过构建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目的层次分明,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实验内容设置方面:应改进或整合原有的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的课时,保留部分经典实验和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重要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在实验指导教材中删除详细实验步骤,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设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全局观;通过设置创新性实验项目,模拟工业现场的实际工况,实现学生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施手段方面:在实践教学环节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已经实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实现教学的高效率、大容量和趣味性的要求,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功能[4]。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达到图文并茂的感官刺激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灵感,强化知识的印象,加大知识信息传播的力度和深度,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积极开发网上智能仪器设计虚拟实验室,使得学生在实验之前可以进行相关的模拟实验,从而增强预习效果,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通过对智能仪器设计课程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在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的改革方案。教学活动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深入研究,构建出符合社会发展、技术发展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祁.智能仪器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6).

[2]程德福,林君.智能仪器-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

[3]冯振伟,裴旭明.智能仪器仪表设计实践教学的综合改革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35-136.

人工智能技术综述篇6

关键词: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教育应用

一、前言

当前的人工智能虽然还不够完善但其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其具有了超强的学习和分析的能力,在个人以及人工智能较量的过程中人工智能一直都是处在领先的地位,为此可以利用到人工智能来促进到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相关概念阐述

人工智能又称AI,是模拟物种智能应用的技术实现和科学。机器智能的科研市场领域包括各种图像和语言结构的快速识别,以及使用语言直接处理和服务机器人。它不仅相当于人类行为的智能,还可以系统地模拟物种的思维,并将在几年内超越历史上的物种。在未来,机器人不断学习,以使仿人机器人模仿人类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过程,获得新的各种知识,智能机器人的学习过程更快,可以实现对海量综合数据的深入分析。此外,人工智能机器人不仅可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而且具有独特且更快的信号传输速率。许多科学家有能力超越人类自身。在深入思考核心问题时,实际上,很多人因为机器人是人类设计的,所以不可能超越人类的历史,但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可能具有集成的学习功能,因此这种可能性将变得非常大。人工智能机器人具有继续学习技术的能力,没有人能够预测学习数据后的整体智能水平。

三、人工智能视域下机器人学习的适切性

在当前的文化和教育生活环境中,由于智能教育的兴起,大数据情境系统功能可以为学生综合分析和选择各种类型的信息,从而重用具有潜在影响的知识可以促进智能教育的发展。智能机器人继续学习,但借助计算机来分析综合数据,例如,以完全掌握规则并进行非常有效的分析和预测。可以看出,机器人正为人类智能教育而学习更有益。在教育中,信息化的进程在今天的时代,智能教育无疑已经成为吸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将学习与先进技术核心技术结合起来的方法有很多。人工智能机器人必然会给文化教育生态系统带来帮助。向人工智能机器人学习的方式很多,学校教师可以提高和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学生也可以赢得符合自身市场需求的学习服务,这有助于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四、人工智能视域下机器人学习的应用创新研究

从人工智能技术的角度来看,智能机器人学习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大数据在教育相关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好的业务前景。人工智能机器人持续学习的应用可以帮助一些学生实现相关知识与数据之间的联系。

(一)机器人学习与教育之间的融合仅从当前的现象来看,大多数教师不了解核心技术,而了解该技术的人也不了解教育,这很容易导致无法在教育与核心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因为技术研发人员不了解教育,所以不能从教育的多个角度审视开发过程,优秀的教师也不能从技术角度回应数据的全面发展。在人工智能开发领域,机器人应该深入地整合到学习和教育中。组织技术实施和教育核心领域的相关人员进行直接沟通和交流,使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充分地认识到技术研发和生产人员的过程。

(二)机器人学习在学习场景方面的应用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应用,因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呈现出明显的趋势。然而,随着学校教育核心领域的许多专业学科的介入,对学习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当你开始学习同一个主题时,需要在同一个应用程序中逐步建立不同的场景。这对机器人来说更难在未来继续学习,但也是最值得创新的。仿人机器人普遍对大量综合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分析每个学习内容主题的特点和各部分学生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更有针对性的基本教学方法,提高同学教育的速度和效率。

(三)机器人学习对于智慧环境创新方面的应用首先,由于文化教育市场中的数据种类繁多且缺乏正常秩序,这也增加了在大型集成数据系统中分析和处理文化和教育数据的难度。其次,在随后的数据处理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遇到数据隐私问题,如何保护数据隐私是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因此,在教育的相关领域,大综合数据的后续处理以改善文化教育和质量,并确保在教育中最终数据的合理使用,必须在许多方面进行协调与合作,从而促进共享的合法性。最后,必须有效地确保可以长期保持教育中的数据情况并实现流程标准化。有可能实现最终数据的统一,这将大大降低全面数据交换的总体成本,并努力实现数据的无缝集成。数据的最终数据主要是由于目标学生的地区差异,以满足同一学生学习知识的不同需求。

五、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综述篇7

【关键词】感知矿山;物联网;智慧矿山

0.前言

随着实时矿山测量、GPS实时导航与遥控、GIS管理与辅助决策、3DGM的应用,一些国际大型露天矿山已可在办公室生成矿床模型、矿山采掘计划,并与采场设备相联系,形成动态管理与遥控指挥系统;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模糊逻辑、自适应模式识别、遗传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GPS技术、并行计算技术、射频识别技术、面向岩石力学问题的全局优化方法、遥感技术等已在矿山地质勘探调查与测量、矿山设计、矿山开采、矿山灾害遥感预报等领域得到应用。随着人类的不断努力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矿山已从原始矿山、人力矿山、机械矿山发展到信息矿山、感知矿山、数字矿山,并将迈向绿色矿山、智能矿山、智慧矿山。

1.感知矿山概述

感知矿山是物联网技术在煤炭行业的成功应用。感知矿山建设相当于将原本各自运行的系统体系通过信息化的神经网络连为一体,并通过云计算机技术集中处理大量数据,从而为矿山装上一个数字化的大脑。感知矿山通过全面感知,对矿区的人(人员定位、无线通信)、设备(综合自动化)、环境(安全监控、矿压监控等)全面感知,并通过高速网络实现全面覆盖,同时还具有直观形象的应用,通过3D GIS矿区全息展示,来全面感知矿山[1]。作为物联网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感知矿山是通过各种感知手段,实现对真实矿山整体及相关现象的可视化、数字化及智能化,即将矿山地理、地质、矿山建设、矿山生产、安全管理、产品加工与运销、矿山生态等综合信息全面数字化,将感知技术、传输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等现代采矿机矿物加工技术紧密结合,构成矿山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联的网络,动态详尽地描述并控制矿山安全生产与运营的全过程,以高效、安全、绿色开采为目标,保证矿山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保证矿山自然环境的生态稳定。

2.感知矿山系统结构

煤矿矿区综合信息化系统是将先进的自动控制、通信、计算机、信息和现代管理等技术相结合,将企业生产过程的控制、运行与管理作为一个整体,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以实现企业的优化运行、控制和管理,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自动化是煤矿实现高产、高效的有效手段,对提高煤矿的生产运行状况、安全水平、事故灾害预测预报以及生产业务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煤矿的需求,推出高效、可靠、安全的自动化网络系统。以矿井综合自动化信息平台为主体,采用矿用光纤工业以太网和工业现场总线等技术共同构建综合数字化信息传输平台[2]。

2.1感知层

感知层设备由大量感知环境、机电、人员等的传感器构成,例如:风速、风压、温度、转速、振动、电压、电流、功率等传感器,甲烷、CO、CO2、O2、锚杆压力、钻孔应力、顶板离层环境等传感器,跑偏、堆煤、烟雾、皮带打滑等传感器,煤仓料位计、水位计等传感器以及摄像机、RFID人员定位等。这些传感器在矿区地面、井下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传感网络层。

2.2网络层

网络层设备主要有铺设在地面、井下的吉比特光环网及网络交换机设备、光电转换设备、路由器、防火墙、服务器等,以及用来实现无线覆盖的PHS网络或Wi-Fi网络,共同构建了覆盖整个矿区的数据网络。

2.3应用层

应用层是矿区综合信息化系统,包含矿区3D GIS系统、综合自动化系统、人员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短信管理平台、矿区应急指挥系统、调度系统等。应用层软件提供各种通用数据接口,在此之上,可以方便地将提升机监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矿井通信系统、应急救援通信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井下调度无线通信系统、大巷运输系统、选煤厂计算机控制系统、主通风机监控系统、压风机监控系统、中央泵房监控系统、工业电视系统等进行无缝链接,最后经过工业以太网平台统一传输到应用层上进行统一管理。真正实现矿井“采、掘、运、风、水、电、安全”等生产环节的信息化和自动化,从而优化生产和管理[3]。

3.智慧矿山

“智慧矿山”信息化解决方案,是基于3G移动互联网、光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机技术、以保障安全生产为核心,以助力矿山企业管理为目标,通过整合矿山企业现有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流程化,适用于煤矿企业的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

感知矿山到智慧矿山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成就是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实现了基于图形和基于空天地一体化实景、基于web service的空间信息共享与智能服务等。如资源三号卫星、迪拜的三维建模、敦煌莫高窟的三维增强现实技术、武汉城市的数字城市建设、天地图的建设与应用及在军事、防灾减灾方面的应用等,智慧矿山是数字矿山的必然发展结果。

智慧矿山的主要结构:

(1)建立安全生产数据中心。建立统一、集中的实时数据平台,根据客观现实条件,采用多种通讯手段对井下不同的硬件平台、软件环境的自动化装置实现实时数据的采集和存储,为事故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

(2)实现数据的分级共享和监测。通过完善的用户管理机制,实现数据的分级共享和监测。煤炭安全生产监控中心可以监测辖区内任何纳入系统管理矿井的生产实时情况,二级及以下监控中心成监控点,则只能监测到管理职权范围内矿井的安全生产情况。

(3)建立安全报警防范机制。系统将提供对生产的安全数据的超限报警功能,以闪烁、声音等形式实时提醒,并充分利用短消息机制,及时传递给相关领导和人员。安全生产报警机制可以大大提高对生产现场问题的响应速度,有利于对安全生产的指挥和调度,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效率,形成与救护、公安、医疗等部门一体化的灾害处理应急联动机制。

(4)高效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数据分析工具,采用多样化的数据展示方式对煤矿安全生产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和智能化应用,实现生产数据及设备状态的自动统计、分析,为政府、企业领导和相关领导人员进行科学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支持。

4.结语

感知矿山系统可用于煤矿(地面、井下)安全生产、煤炭行业综合信息化、税务局、煤炭局、县区煤炭产量监控、林业系统监控,也可用于电力系统高压开关监视和控制等多个场景。但面对感知矿山实施的难点,即如何将所有与矿区安全、生产相关的感知层不同系统接入统一的网络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及应用平台集中展示,提出了智慧矿山,非常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为煤炭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矿山会朝着更先进的层次飞跃。

【参考文献】

[1]高莉.信息融合在煤矿监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6.

[2]吴立新,殷作如.再论数字矿山:特征、框架与关键技术[J].煤炭学报,2003,28(1):1-6.

人工智能技术综述篇8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 数字化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TU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2-0102-01

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非常迅速,与此相关的施工管理技术也日渐提高。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对生活的智能化、居住环境的便利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智能化电气工程是建筑工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施工项目,与智能化电气相关的装置、设备等的建设工程管理都属于此类。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的好坏关系着整个建筑是否能正常完工使用。随着高科技逐渐引入建筑工程中,智能化技术在其中使用的越来越广泛。智能化管理技术是将GPS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精密传感技术集中一体应用的高科技综合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引用,不仅可以减少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中的人力成本、而且这种技术也显著提高了操作的准确度和工作效率,缩短了工程所需的周期,并且也便于工程完工后对其进行监督检测。

1 建筑电气工程

现今,人们对居住环境、生活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品味的追求日渐提升,从居民对建筑物标准的要求上即可看出,现在的人们对建筑中智能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这就为建筑电气工程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越来越多与电气工程相关的新技术应用于现代建筑中。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主要步骤如下:(1)对整套配电柜和其调控设施进行安装,(2)对架上电缆以及电缆桥架进行安装,(3)对架空线路以及上步装置的电气设备进行安装,(4)对变压器进行安装,(5)对配电以及动力装置进行安装,(6)对柴油发电机组进行安装,(7)对持续电源进行安装,(8)对低压电动机进行安装,(9)对电加热器以及电动执行部分进行安装并接通其线路,(10)对以上安装的电气动力装置进行调试运转,(11)对开关插座等装置进行安装,(12)对接地设备进行安装,(13)对裸母线、非开环母线等母线进行安装,(14)对电缆线路进行铺设并且对电缆头进行安置制造,(15)对导管、线槽、穿管进行铺设,(16)给槽板、钢索配线,(17)对线路的安全性能进行测试,(18)对照明设备进行安装,(19)对照明设备进行调试运行,(20)对避雷设备进行安装,(21)对接闪器以及定位点进行安装,(22)验收工程,及时修改调整。

2 智能化管理技术

在当今的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中,人们对高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新技术的应用日渐增多,智能化管理技术就是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智能化技术又可以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它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将“GPS定位技术”、“精密传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集中于一体的综合技术。“人工智能”这个词语最早是在1952年提出来的,主要是由智能控制系统、处理语言系统、专家系统、识别图像系统以及识别语言系统等组成。智能化技术诞生至今,在控制力方面的应用最为广泛。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其发展也日新月异,研究者们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综合自动化、仿生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加入更加实用的功能。

3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应用

以建筑为平台的建筑智能化是利用系统集成技术,提供一个高效舒适的建筑环境,集服务、结构、管理为一体的建筑设备智能化为一体,兼备办公、通讯与建筑设备自动化为一体,建筑环境与建筑设备、通讯设备与建筑设备自动化系共同构成了智能建筑。然而对“节能环保”在此定义中却被忽视了。之所以称之为只能建筑,是由于建筑在完成上述诸多耗能建筑的同时其能耗并不大。因为对节能环保问题的忽视,对于智能建筑标准分级的合理性避而不谈,其能耗供电标准就智能建筑而言也是不科学的。对于智能建筑标准要求目标高,相对于所产生的能耗当然也就越高,因此并不经济。由于量准越高,对应系统也就越多,然而我们俗称这些系统为弱点系统,耗电很小,利用这些系统去合理控制楼字设备是可以实现节能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与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前提下,方便、安全与舒适的建筑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目标,因此智能建筑也在人们的观念中得到了普及,也其智能建筑的要求也日趋增加,为了实现人们对生活方式、居家观念以及公共习惯等建筑要求,房地产也打出了“智能”牌。智能化系统已经成为衡量楼盘潜力与档次的标准之一。建筑内的闭路以及各种监控系统、计算机网络、巡更管理、警报与停车管理、通信、公共与紧急广播、入侵警报、门禁以及有线电视等系统需要继承与兼容,以及针对个别要求的用户。因此,在智能建筑工程上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实行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也是能够智能建筑的核心所在。

4 结语

当代人们注重并渴求生活的智能化,因此这位智能化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木文首先对何为建筑电气工程进行了简单介绍,并细致阐述了其配电柜、电缆等的安装施工步骤,使读者对建筑电气工程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又从含义、组成系统、关联学科、实际应用等几个方面对“智能化技术”进行了概述,智能化技术的重点在于其“智能性”,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除此之外又集合了精密传感技术、GPS定位技术,是一种可以与多种学科相结合的实际应用性非常强的技术。文章最后介绍了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从自动化控制、故障预测及分析以及设备优化三个方面说明了该技术提高了建筑电气工程的自动调控性、安全性、运行效率等。本文的研究为建筑电气工程工作人员应用智能化技术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曹阳天.浅谈人工智能控制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6).

[2]崔文静.电气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J].电气时代,2011(1).

上一篇:道路安全建议范文 下一篇:税收征管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