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停车场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12 11:39:58

智慧停车场建设方案

智慧停车场建设方案篇1

开车外出到达目的地之后,拿出智能手机,自己所处位置周边哪里有停车场,怎样开车到达,剩余车位多少,车位价格如何,全部都可以一目了然。对于在北京难停车的车主来说,这样方便快捷的停车正逐渐在更多地区实现。北京紫光百会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智慧停车云平台”解决方案,正在加速解决北京的停车难题。 智慧停车云平台是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管理位于不同位置的停车场,并将分散的数据进行集中,通过对停车场的远程在线管理,实现无处不在的停车导航、车位预定、错时停车、在线支付等功能,从而提高停车场的停车服务和管理水平。

“城市停车管理产权分散、管理落后,车位利用率低下,这都是造成停车难题的原因。”紫光百会总经理刘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智慧停车云平台就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建设停车管理的电子商务平台,把分散的停车场和分散的驾车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停车场的运行效率与资源利用率,降低运行成本。”

智慧停车云平台不仅使得停车管理企业可以实时查询、统计、分析并进行管理,同时也为普通驾车者提供了停车导航、预定、预报、在线交易的便捷。云平台主要包括底层停车场的智能系统、平台系统以及手机客户端软件三个部分。

底层停车场系统是指针对不同环境的停车场,利用超声波探头、图像分析、地磁等物联网技术,采集空车位数据并上传至平台系统。与此同时底层的系统也能接收处理上层发来的车位预定、错时停车等业务。底层的联网智能系统是平台的执行机构,它的数据库和授权来自于云平台。

平台系统是整个停车云平台的核心,它主要包括前台的无忧停车(51park)网站,后台的在线交易系统、停车诱导数据处理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等。

手机客户端使得这个平台变得更加有意义。外出需要停车时,打开无忧停车的手机客户端,定位和导航功能可以使驾车者很直观得看到周围停车场的分布、剩余及驾车到达停车场的路径。绿色代表空位还较多,黄色代表较满,红色代表已满(如图所示)。目前无忧停车的手机客户端已有安卓和苹果IOS两个版本。手机客户端的停车场车位数据每分钟都会更新,保证了使用者的实时性需求。

智慧停车场建设方案篇2

“ETCP停车”本来是一款提供停车费自动支付服务的App,用户绑定信用卡或预存停车费就可以享受停车费优惠,无需用现金支付停车费,它解决了用户在停车缴费点排队、等待等痛点。

而就在这个5月,ETCP推出“车主专享”共享单车,也就是说它要加入到共享单车混战中。但其实,ETCP推出的单车从名称、受众到产品逻辑、目的都与普通意义上的共享单车大相径庭。

ETCP单车的名字叫“ETCP摆渡车”,顾名思义,该产品是连接停车场与目的地的接驳工具,是为了破解停车难的地理问题而推出的解决方案,旨在解决车主停车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打通停车闭环。

一天1分钱,你骑不骑?

摆渡车面向ETCP的注册绑牌用户,当用户的已绑定车辆驶入ETCP停车场后,用户可享受停车场内提供的ETCP专属单车服务,解决用户停车后去目的地的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在区域内较为拥堵、目的停车场费用较贵或周边停车场没有车位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交通方案。

具体的操作步骤为:用户在ETCP停车场停车后,在线电子支付交纳88元押金(首次)后用车,在将单车骑回停车场后进行行程结算并支付费用,一天1分钱,不限次数。完成正常还车流程并支付费用的用户,经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可以全额退还押金。

ETCP摆渡车首批计划在北京地区投放5万辆,年内将扩展到10座一、二线核心城市,视情况在每个城市投放5?10万辆单车。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参观ETCP公司后了解到,ETCP还将专门成立一个全新的部门,专门负责全国的摆渡车业务。

摆渡车联合原有业务,打通停车闭环

摆渡车作为ETCP全新的产品,解决的是停车难中的地理问题,但这仅仅是停车众多难题中的一个。

数据显示,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61万辆,而全市停车位只有290万个,近年来供需矛盾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呈逐渐拉大态势。北京车位缺口巨大,但仍有70万?80万个车位闲置或半闲置。通过调研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状――白天车位闲,夜里停车难。北京市停车场的利用率,在工作日仅为65%,节假日也只有83%。原本就稀缺的停车场资源,利用率居然还存在这样大的空缺,这反映出大量的停车场同样没有得到有效的服务。

面对这样一个资源信息极度不对称的低效现状,提高停车资源在城市运转效果的关键,是需要找到一套系统化的停车服务解决方案。基于这样的思考,ETCP向传统停车行业引入“互联网+停车”概念,

基于车牌识别技术、后台管理系统、岗亭收费系统、移动端App等核心产品服务搭建智慧停车解决方案,为车主提供不停车电子支付、车位引导、反向寻车、信息交互等服务,同时满足停车场智慧城市生态下的服务能力升级,满足停车场高效管理、节流增收、优质体验等多重诉求。

ETCP的车场端产品可以将停车场传统收费效率提升3?4倍,让车辆通行效率提升8?10倍,节约人力管理成本50%,φ诵率提升2倍。仅仅通过上述几个简单的举措,ETCP就可帮助车场整体提升收入至少1倍。

ETCP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武汉、长沙、苏州、西安等61座一、二线城市拥有合作停车场超过5000家,覆盖了大型商业综合体、写字楼、中高端社区、大型公共交通枢纽等众多客流和停车高发区域。同时,“ETCP停车”App注册用户数达千万级,月服务车次超过4000万,在智慧停车市场占据80%份额。

基于前几年的服务基础,ETCP推出摆渡车,让用户停车后,方便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过,ETCP这种“车主专享”的共享单车还没有得到市场验证,可以说ETCP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尽管业务模式与摩拜、ofo等不同,但要解决车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难免会受到已有共享单车的影响。

ETCP成立于2012年,集团总部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在中国一、二线核心城市设有分(子)公司近20家,投资控股和参股的相关企业10余家,在欧洲、北美和香港分别设有代表处和合资公司,业务范围辐射全球,A、B两轮更累计融资近20亿元。目前,ETCP已经与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广州等多个城市的政府达成深度合作。

2016年,ETCP从“跑马圈地”的1.0阶段进化到了“生态化、场景化、体验化”的生态共建2.0时代,合作公司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万达集团、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金地集团、美团、飞凡网、龙湖地产、万科物业、物美集团等。

2017年,ETCP升级为3.0版本,定位为停车场的资产和运营管理,要做停车场良性生态的创建者,从停车场运营角度去提供智慧停车服务。

智慧停车场建设方案篇3

在桥多、工地多的武汉,出行成了公众的一大难题,不过现在市民手里都有了秘密武器。

“就我个人生活而言,我最关心智能交通,因为每天要去很多地方,事先知道哪个地方交通畅通是最重要的。”武汉市市长唐良智说。

市长的愿望变成了现实。现在的武汉市民每次出门前,通过手机或电脑,就可以查看途经路段的实时路况,然后再选择最佳路线。便利的不仅仅是私家车主,在武汉街头,头顶上安装了显示屏的公交站牌随处可见,上面滚动显示着各路车即将到站的时间,而市民在家通过手机就能查询到自己所要乘坐的公交什么时候进站。

这一切都得益于武汉的“智慧”交通服务。去年,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及武汉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联合研发的“翼出行”,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有效缓解了市民出行难的问题。智慧城市就是信息惠民工程,这是武汉市长唐良智的理解。这只是智慧武汉的一个缩影。

武汉市信息产业办公室主任黄长清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截至目前,武汉已经投入近13亿元建设实施国家首批智慧城市示范项目,这些项目大多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包括“智慧医疗”的市中心医院项目、“智慧农业”的汉南区畜牧兽医水产局项目、“智慧政务”的江夏区基于CIS平台的数字行政决策辅助系统、“智慧生活”的武汉肉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和“电子菜箱”,涵盖了市民生活和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规划优先

武汉终于走在了前列。早在2010年,“智慧城市”这个设想刚刚提出不久,武汉就决定瞄准世界顶尖水平,面向全球公开征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构想和思路。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发改委、经信委、城建委、交通委、信产办,市科技局以及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将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为全市“十二五”时期的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实行目标管理,由市信息产业办和市科技局、城建委、国土规划局等承担相关具体工作。

一年以后,武汉投入1000万元,面向全球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招标公告。这一大手笔的投入轰动全国,甚至直接推动了相关股票上涨,吸引了航天科工、神州数码、中电科技、国家信息中心、华为、烽火、中兴通讯、戴尔、IBM、思科等一批IT巨头群雄逐鹿,最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竞争中胜出,中标《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设计》。2012年7月,在李德仁、赵梓森、刘经南、程士杰、宁津生、李建成等多位院士在内的50多位权威专家倾力指导和武汉市发改委、经信委、交通委、信产办等20余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册、200余万字的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出炉。方案综合了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结合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凸显武汉特色,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1113”的总体架构。

夯实基础

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在进行总体规划的同时,武汉对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进行梳理总结。武汉是中国宽带互联网全国中心节点之一,中国新一代高速环网唯一的五环交汇地,处于全国骨干通信网中心位置,同时也是中国首批三网融合、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试点城市之一。

而占据国内55%、国际15%市场份额的全球最大光纤和光通讯器件生产基地“武汉中国光谷”,拥有国内领先的信息技术和光电子技术产业集群,聚集了烽火通信、长飞光纤光缆、矽感科技、长光科技等一大批智慧产业相关企业,已经形成一条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器件、模块到系统解决方案的智慧产业链,能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撑。

在黄长清看来,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具备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61名院士、85所高等院校,101所科研机构,25个部级实验室及近120名在校大学生,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智力支撑。

示范先行

长江在武汉穿城而过,自然条件形成武汉三镇对桥梁的特殊依赖,长期以来,桥梁的拥堵成为武汉市交通管理部门十分头疼的事情。2011年,在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引下,武汉市基于ETC的智能停车与车联网建成,在全市约120万辆汽车上免费加装了电子标签,成为覆盖规模和范围居全球之首的智慧交通感知网络,并实现了桥梁按次不停车收费,实现了对车流的合理自然分离,有效缓解了桥梁的拥堵状况。同时在部分商业街区、高校和社区推行ETC不停车收费,有效提高了区域车位利用率,大幅降低汽车巡游时间和尾气排放,为市民提供了便利。

惠民服务型项目远不止交通。在武汉,市民之家成为了与黄鹤楼一同登上旅游宣传册的景点之一,成为很多外地游客了解武汉的重要窗口,这也是武汉智慧政务的示范点。在武汉市民之家,几乎全市所有行政机关都设立了窗口。武汉市民进一次“家”,行走百米之内就可以办成原来需要多部门跨区域审批的事项,办理市级行政审批手续再也不用东奔西跑。除此之外,市民之家还提供24小时自助公共服务,市民可通过网络及大厅服务设备,网上预约,自助申报,并在网上查询、跟踪办事进度。这得益于在全国电子政务系统率先运用软硬一体机、云终端和光纤到桌面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令黄长清特别骄傲的还是武汉的二维条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该系统是利用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武汉矽感GM二维码物联网感知技术,在武汉市多个超市仓储店开展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示范试点。消费者通过产品包装上的“唯一性”二维条码标识,利用手机、网络或者超市服务终端机上查询等多种方式,了解所购商品的追溯信息,如食品原材料来源、农资来源、种植日志、农药使用情况、检测信息等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从农田到餐桌”精细化追溯。

通过《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可以看到,武汉市在食品药品监管、社区、医疗卫生、国土规划、交通等多个领域建设智慧城市。而关注民生、服务市民是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现在武汉市正在尝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智慧小区、智能化居家养老在社区的集成应用,组织实施居家养老智能社区示范试点,创新居家养老模式。在武昌区、江汉区已经建立了老人健康指标和生活起居的日常监测,并将数据传送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防止老人走失、发生异常状况。在江岸区“汉口城市广场”启动了全国首个使用城市一卡通的智慧小区示范项目建设,将“武汉通”卡作为小区门禁卡、停车卡和商铺会员卡,实现小区居民生活“多卡变一卡、一卡在手通行无阻”的设计理念,为社区各方提供物业管理、停车管理、门禁、电子支付和商家联动优惠等多种功能,提高了社区科技含量,为居民生活带来了便利。

“从2013年起,武汉将每年建设3至5个智慧小区,建设智能楼宇,将公共设施自控系统、周界安全防范系统、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智能电力系统和智能抄表系统、物业管理、安防、住宅智能化系统进行集成,形成实时动态交互、在线监控、动态管理的稳定、高效、智能化管理系统。”黄长清介绍说。

迂回前进

先试先行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赢得了先机,武汉市民已经在交通、政务、食品安全等领域享受到了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智慧城市评价咨询中心总经理王理达认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典型意义,首先,武汉非常重视顶层规划,一个完善的顶层设计,是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和成果的重要保证;其次,武汉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将民生和社会管理服务放在优先位置,解决了一些社会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带动了全体市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情;再次,武汉利用市场化手段,引入社会力量来建设智慧城市,也具有典型借鉴意义。

武汉智慧城市的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个看似简单的项目背后,都是各部门互相协调配合的结果。黄长清认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距离规划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仍停留在示范试点阶段。虽然各部门、各区参与建设智慧城市的积极性很高,也做了一些有益尝试,投入不少资金,但项目组织和决策分散,融资渠道单一,尚未形成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和组织体系。投资效益不明显。新兴技术、产品和应用尚未形成规模。尤其在当前世界面临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的关键时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及程度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黄长清认为,今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努力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消除信息孤岛,推动重点领域尤其是政务领域数据资源开放,实现大数据概念的互联互通,让 “十一五”时期“数字城市”建设已经产生和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源“活”起来,进而挖掘数据价值,提升数据利用水平,发展城市信息经济。

远景目标

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启动两年来,得到了业内和市民的认可。翻阅《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不难发现,现在建成的这些只是“智慧武汉”建设目标中的一小部分。黄长清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分“示范项目”建设和“全面推广”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11年2013年,在国内率先实施以光城计划、无线城市建设、三网融合以及人口、地理空间信息、法人等基础信息库建设为核心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成国内首家基于云计算的城市级公共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对城市的全面感知,业务协同,突破信息孤岛;推动实施办公建筑和大型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光伏建筑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绿色建筑项目监管以及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等建设领域的一批示范项目。

在第一阶段突破口项目建设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方法,扩大示范工程项目试点范围并初具规模。到2015年,支撑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有效支撑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物联和有效整合;一批面向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国土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公共安全、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社区、城管、水务、环保、物流、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智慧应用基本建成。

智慧停车场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 智慧停车场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国内的城市交通机动化进程加快,停车问题日益严重,它既影响动态交通的正常运作,又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因此,正确处理好车辆停放的问题,对解决道路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停车场系统应用物联网技术需求分析

目前的停车场大多是以传统接触式读写器为收费介质,少部分停车场可通过视频进行身份识别,且实际应用的停车场管理系统多为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只有少数可以实现联网功能,整个系统缺乏必要的可扩展性。因此,停车场管理系统应利用物联网等前沿的先进技术,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发挥系统应有的管理功能,为用户提供一套停车管理的全面解决方法,从而为用户创造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1停车场系统现存问题分析

1.1.1缺乏资源整合

即缺乏一体化管理思想,各停车场之间形成信息孤岛,且现存停车场管理理念和技术落后,资源没有共享,导致停车场的使用难以统筹考虑;整体协调难度大,不利于综合利用有限的停车场资源。

1.1.2缺乏统筹调控观念,缺乏人性化管理

即缺乏停车调控诱导思想,片面强调满足停车需求,在制定城市停车设施规划中往往以静态的观点看待停车位的供给,忽视了停车位的共享、周转可能带来的使用效率的提升,也缺乏对停车位供给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引导和控制。

1.1.3缺乏综合统筹、实时监控的方法

即缺少高新技术的使用,例如物联网、通信等技术,使得数据信息采集不够实时,无法做到实时监控,也没有对环境的检测,难以实现智慧化生态管理。

1.2停车场系统应用物联网技术需求分析

面对机动化加速发展,“停”和“行”矛盾愈加突出的趋势,在目前,我们就要通过引入物联网等新技术,统一集成管理,宏观调控,实现信息共享,对城市机动化进程进行科学引导和干预,以实现停车场系统的可持续、智慧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智慧城市。

利用物联网技术满足人们生活上两大停车需求。首先是基本停车需求,主要是指居民或单位车辆夜间停放的需求,这时的安全和环境备受关注,急需采用相关技术实现信息的实时采集、共享和与安防等系统联动,并反馈实时信息;其次是社会停车需求,这是由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各种出行所形成的非静态需求,由于目的地、时间等均不易掌握,这就要求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搭建停车场管理平台,将多个停车场信息汇总统一管理,信息共享,将停车场管理系统建成一个开放、动态的可查信息系统,并给用户提供停车选择行为诱导,路线优选,分散停车,减少拥堵以及找车位带来的时间上的浪费,减少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实现智慧停车。

2物联网技术在停车场系统中的应用

根据国内停车场所存在的问题和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需求分析,构建智慧停车场系统需运用的物联网技术归纳如下:

2.1传感器技术

传感技术是关于从自然信源获取信息,并对之进行处理(变换)和识别的一门多学科较长的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它涉及传感器、信息处理和识别的规划设计、开发等活动。传感器负责信息的采集,是实现对现实世界感知的基础,是物联网服务应用的基础,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通过增加的传感器对停车场进行环境检测和车位实时监测。

2.2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结合了计算、通信、传感器三项技术。它是将一系列空间上分散的传感器单元通过自组织的无线网络进行连接,从而将各自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传输汇总。

2.3 RFID技术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无线电信号自动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的无线通讯技术。应用该技术对进出停车场的车辆进行身份识别,在出入口实现安全高效管理。并为管理者节省人力物力。

2.4通信网及3G网络

通信网是一种使用交换设备,传输设备,将地理上分散用户终端互联起来实现通信和信息交换的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综合利用通信网及3G网络为用户提供出行到停车再到离开的全方位智慧诱导服务,使用户方便查询,节省时间;并且为管理者节省人力诱导,提高诱导品质和准确性,实现分散停车,减少拥堵,实现安全高效管理。

2.5专家系统和云计算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是一个含有大量的某领域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来处理该领域问题的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通过专家系统对停车场各子系统采集到的实时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计算,并结合预案,对非正常状况做出判断,同安防系统实施预警联动,提高整个停车场系统的安全性。最简单的云计算技术在网络服务中随处可见,如搜寻引擎、网络信箱等,停车场系统主要是运用广义云计算技术开发应用服务,使用户可通过手机等行动装置登录用户界面搜索停车场位置等相关信息和定制、浏览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阮金梅.城市停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8):1.

[2] 张泉,黄富民.城市停车设施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关宏志,任军,姚胜永.发达国家机动化早中期的城市停车对策[J].城市规划,2012(10)

[4] 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报告[R].2010-06.

智慧停车场建设方案篇5

什么是“智慧城市”?

一是居民生活有“智慧”;二是城市信息基础平台和城市管理有“智能”。

党的十以来,重庆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势头迅猛,整座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有“智慧”。

通信设施

为智慧城市“奠基”

“下载一部2G大小的电影,只需27秒!”

2015年8月3日,重庆电信“天翼4G+”手机上市,令“尝鲜”的顾客们惊叹不已。

一个多月后,大渡口区茄子溪街道,工作人员将最后一批铜缆更换为光纤,在主城率先建成全光网络。

同年6月5日,重庆市城口县,“宽带中国,光网城口”工程竣工总结会现场。

城口县副县长汪天举等地方领导与重庆电信城口分公司领导一道,共同见证了城口成为全市首个全光网区县。

“下一步,我县将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全力提升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能力。”该县相关领导表示。

“光网城口”的建成,只是重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

作为智慧城市的硬件基础,信息基础设施对智慧城市建设至关重要。

对此,重庆是如何谋划的?

首先,大力建设网络信息基础设施。

包括三方面:建设一流城市光网,创建高速无线城市,构建国内通信枢纽。

同时,在大力建设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前提下,推进信息共享基础设施。

也包括三方面:建成三大基础数据库,搭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升级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主城、各区县城区及农村热点区域已实现4G网络全覆盖。

另外,重庆部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各项网络指标均表现优异。

“2016年,我市通信行业还将通过新一轮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将重庆建成网络强市,为‘互联网+’及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市通信管理局相关人士说。

智能交通

让城市“联通”更高效

2016年1月11日下午,渝中区菜园坝立交桥下,一辆面包车与一辆出租车发生擦挂。

随即,两位司机争执不休,互相推卸责任。

这时,面包车司机的手机响了。

“这里是渝中区交巡警指挥中心!请你们把车辆挪至临时停车区,等候民警到场处理。”

“撤了现场还能划分责任吗?”面包车司机不愿动。

“擦挂过程已被远程视频记录下来,请迅速撤离现场。”

正犹豫间,“的哥”的电话也响了起来――说的是同样的内容。

这下,双方都服了,立即撤到了临停区域。

此时,距离事发仅仅一分半钟。

“要是换作以前,沿途早堵起一长串车辆了。”交巡警黄涛感叹。

渝中警方反应何以如此迅速?

原来,渝中区打造了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利用高清监控镜头,建立视频巡逻机制,增强对辖区道路交通状况的掌控能力。

放眼整个重庆,智能交通体系未来解决的不仅是市内拥堵,还会提升重庆市内外的互联互通能力。

按照《重庆市“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将推动全市交通运输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出行路径规划等个性化服务,推进智能化交通监管新模式……

这样的变革,已经在局部发生。

如2016年“春运”,重庆高速集团的“高速路大数据”――哪些路段车流量较大,哪些时间段易拥堵,一张“大数据”表,让人一目了然。

智慧能源

助力城市绿色转型

一些写字楼的中央空调一开,就会有“嗡嗡”的噪音,想必上班族都很不爽吧。

对于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CBD的白领们,这个问题已经解决。

2015年9月,弹子石CBD集中供冷供热能源站投入运营,为周边80万平方米的建筑提供环保高效能源保障。

该集中供冷供热能源站,由水空调江水源热泵系统和三联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组成,是全国首个将两个系统结合使用的能源站。

“三联供系统同时产生电能和热能,江水源热泵系统利用江水制冷制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热能源站经理李卫东说。

较之传统的中央空调,每提供40度电和一吨热水,这个能源站可以节约15.66元。

更可喜的是,节能将降低热岛效应。

据预测,夏季弹子石CBD环境温度有望比江对面的渝中区解放碑低两三度。

这个集中供冷供热能源站,正是重庆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布局智慧能源的一个试点。

2015年9月27日,重庆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公司董事长李华清表示,公司将大力发展LNG、分布式能源和智慧燃气新兴产业。

随后,在重庆市政府《重庆市“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对“互联网+”智慧能源作出了相应部署。

其中,包括“开展基于分布式能源的智慧能源园区、楼宇、用户示范试点”。

“在全市大力倡导发展智慧能源形势下,我们将更有信心,助力城市绿色转型。”重庆燃气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智能安防

平安城市添了“新管家”

2015年,重庆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250亿元。

不过,在人们越来越热衷旅游的同时,景区的安全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为此,重庆各区县面对安全问题挑战,借助“互联网+”,竞相打造智能安全系统。

涪陵区武陵山旅游区就是一个成功例子。

“景区平均每年在智能安防系统方面投入近200万元,对旅游区实施全天候、全方位监控及人员流动记录。”武陵山旅游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同样在涪陵,另一张护佑公共安全的“天网”也已织就。

2015年4月,全市首支图像侦查支队――涪陵区公安局图像侦查支队开始“全天当班”。

“这个月,我们图侦支队开始实施24小时滚动巡逻,对城区重点部位、主要街面开展实时视频巡查。”图侦支队支队长马文英说。

随后的近半年里,图侦支队主动发现、预防和制止案情、案件20起,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21条,破案52起。

未来,这样的智能“天网”将进一步覆盖全市。

2015年9月2日,重庆市政府《重庆市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2015―2020年)》。

方案中提到“完善立体化治安视频网络体系,升级社会安全事件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工程,提升公共安全社会保障水平”。

智慧停车场建设方案篇6

一些物业服务公司对车辆的管理还停留在记车牌、看车证、发纸条的阶段,好一点的采用了IC卡、蓝牙卡管理方式,这些都无法实现停车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

综上所述,一整套全面的、专业的、智能的停车管理解决方案,可以助推物业服务公司提高停车管理水平,提升物业服务能力,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基于车牌识别、云平台、移动互联的智能泊车一体化解决方案

针对物业停车管理需求,数字政通(股票代码300075)旗下汉王智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车牌识别领域的传统优势,综合应用云平台、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历时两年打造了智能泊车整体解决方案,推出了智通慧眼、智泊芯、智泊盒子、智泊管家、智泊通等全业务产品线,分别从物业集团公司、停车场管理部门、出入口、车主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了全过程、精细化、智能化的停车管理与服务新模式。

智通慧眼:专用于停车场出入口的车牌识别摄像一体机,以高识别率、高可靠性、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寿命长、维护少而著称。

智泊芯:停车场出入口控制中心,用于控制智能摄像机、道闸、显示屏等设备。

智泊盒子:停车场出口专用管理终端,具有专业化、高性能、高可靠、低功耗等特点。

智泊管家:为物业服务公司构建从小区的出入口控制与收费系统、移动收费、移动巡查、停车场管理系统到集团公司的停车运营监管平台及移动监管的互联互通的物业停车综合管理平台,实现随时、随地、随人的停车管理。

智泊通:针对业主及访客,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停车服务APP,包括车位查找与导航、停车费手机支付、个人车辆锁定与更替、访客登记、错时停车等。

智能泊车带来全新的物业服务体验

智能泊车一体化解决方案,不仅能杜绝跑冒滴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物业服务公司的停车收入,还可以给业主、车主带来前所未有的服务体验。

1、快速通行

通过智能摄像机识别进出车辆车牌,可以远距离确认车辆身份,从而实现车辆的快速出入、不停车通行,避免出入口拥堵。

北京燕莎友谊商城应用智泊系统前后通行效率对比

2、停放有序

基于车牌识别的全方位管理手段,可以实时获取准确的固定车位和临时车位使用情况,杜绝“一卡多车”、“复制卡”带来的漏洞,以控制入场车辆不超过承载能力,保证车辆的有序停放。

另外,物业人员巡检时,可以使用移动巡查APP,及时发现并快速解决违规占路停车等场内停车问题。

3、公平透明

以图为证,电脑计费,一切收费都有凭有据,避免纠纷。车牌识别认证方式,杜绝了“一卡多车”、“复制卡”的漏洞,为业主提供公平的停车环境。

北京某知名饭店,使用系统前后,停车收入从每月7.5万元增加至18万元。

4、贴心服务

停车服务APP的出现,是提升停车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不论是业主,或是来访车主,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需要,取得满意的服务。

当业主或车主在为出口排队缴费烦恼时,可以在手机支付停车费,不用排队缴费,自由通行。

当业主或车主担心车辆停放安全时,可以在手机上锁定本人车辆,未经车主解锁,车辆不得离开场地。

当业主有客人来时,可以在手机上登记访客,并可以预约车位、代客支付。

当业主希望将车位空闲时间出租时,可以在手机上自己的出租信息,并在平台上达成交易,得到系统提供的交易保障和信息交流服务。

5、无人值守

智慧停车场建设方案篇7

近年来,宁波按照省委、市委战略部署,以“基础支撑、应用带动、产业突破”为主线,提速“智慧城市”建设,推广重点应用,培育智慧产业,增加产品有效供给,优化信息消费环境,进一步夯实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支撑,推进了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截止到目前,宁波启动了智慧物流、智慧健康、智慧交通、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等应用体系建设,“智慧宁波”初具雏形。宁波先后成为首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试点城市。

出门之前,按一下手机,就可以知道道路是否拥挤;行车途中,想起家里热水器、窗户没关好,再按一下手机就全都搞定;若要就医,打开家中的健康监测机,医生就能随时掌握你的血压、心率等情况,并完成挂号。如今,这样的智能生活场景,在宁波已渐成现实。

“智慧因子”融入城市民生

“智慧城市”脱胎于“智慧地球”战略,是指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信息技术,在家居、生产、信息管理、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构建智慧环境,进而形成生活服务、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新模式。目前在世界上,韩国、新加坡、美国、日本、瑞典等国家先后开始实施“智慧城市”发展战略。

然而,“智慧城市”并无定式可循,创建工作从何入手?宁波市主要领导明确提出:“智慧城市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提升城市品质的新途径,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城市更加聪明,让百姓生活更加幸福。”为此,在制定“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伊始,宁波就对市民反应强烈的“城市病”进行了分类梳理,推出“智慧健康”、“智慧交通”、“智慧城管” 等应用项目的建设和运作。据统计,宁波“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的87个项目中,超过1/3项目涉及民生服务。

建设“智慧城市”,首先得有与之匹配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近年来,宁波相继实施了“宽带中国”专项行动、无线城市和三网融合工程,花大力气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光网覆盖达334万户,已覆盖所有行政村以上住宅区域。作为全国TD-LTE 4G规模试点城市,宁波目前已实现乡镇以上城镇区域的4G网络全覆盖,全市开通TD-LTE 4G基站6400个,4G商业用户已达34万户。同时,宁波还全面启动了市民免费上网项目,进一步扩大了“iNingbo”政府免费WiFi热点覆盖范围。

“智慧因子”已经融入了城市民生的方方面面。宁波已编织了全城共享的智慧健康保障网,借助这张网络,各市县医疗专家可“一竿子”插到基层,远程医疗会诊成为了现实。

据介绍截至目前,智慧健康保障数据中心已收集了1200多万份健康档案信息和5.3亿多条健康档案数据,实现了全市卫生信息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同时,宁波还建立了统一的预约挂号平台,患者可在网络上直接预约挂号全市33家各级医院,并通过手机实时付费。目前,该系统日均服务量超过8000人次,累计服务人次已超过500万。

智慧交通,让百姓出行更加便捷。有一款名为“宁波通”的智能服务产品已经上线。它依托移动智能终端APP、出行服务网站、短信服务平台、多媒体查询终端,实现了智慧交通相关数据的提取和处理。打开手机,市民就可以一览城市道路通行情况,实时查询公交车、出租车、长途客运、火车等信息,还能享受停车诱导、出行规划、移车求助等服务。目前,“宁波通”累计下载量已达50万次。同时,宁波还通过定制公交、出租车电召、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等平台,整体推进交通动态感知、资源共享、指挥管理、社会服务等功能,缓解了城市拥堵状况。

“云课堂”,让教育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在“人人通”空中课堂,全市初二、初三学生均可开设个人网络学习空间,随时点播名师网上互动客场,目前日均页面浏览量已突破1万人次;终身学习网收录了1.8万余节精品课程,涵盖了科学技术、职业技能等10个大类,为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网上学习新途径;登录宁波数字化阅读平台,可流畅查阅数字化图书、文献、期刊等资源,目前平台文献数据库容量已达200TB,平台注册人数超85万人,年下载各类文献超过1500万篇。

未来,宁波将以医疗、交通、教育等重大民生领域为突破口,深入推进重点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提升信息便民惠民利民水平,让“城市更聪明,生活更便捷”。

智慧产业呈星火燎原之势

云计算、物联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概念层出不穷。随着“智慧城市”从概念走向应用,与此相关的智慧产业也呈现星火燎原之势,为宁波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2014年上半年,全市817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16.12亿元。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实现销售收入146.97亿元,同比增长28.65%。

智慧物流,让宁波港航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宁波IBM智慧物流中心,有这样一幅“智慧物流”的运行图:一整车厢粮油从黑龙江用火车运抵渤海湾,途中停靠的每一站都清楚可见。货物堆上码头后,一部分转运到北方的仓库,等待最佳调剂方案。余下的则装上南下的轮船,系统为它们自动拼了半集装箱运往超市的矿泉水,运时减少了一天左右,运费降低10%。据了解,这是IBM在中国第4个研发基地,未来这里将搭建起覆盖全球的物流云平台。

宁波有着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为了突破发展瓶颈,宁波启动了智慧物流建设,着力打造“1+7”智慧物流协同平台,目前部分平台已投入使用,实现了港口物流在途可视、资源交易、智能订仓、智慧供应链等服务功能。此外,宁波还有30多家系统集成企业从事物联网中间件、应用软件、应用系统集成等领域的研发。面向产业、行业的云服务平台,也加快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打造国际电子商务城市

宁波港通天下,从秦朝开始就出现了海外贸易。就现在而言,全国5个首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中,宁波的交易额、包裹量都在前列。据介绍,每件从宁波栎社保税物流中心购买的跨境商品都加贴了防伪溯源二维码,消费者可以扫描商品上的二维码,不仅可以查询商品名称、原产国地、进口商或商、进口口岸等信息,还能清楚的知晓该商品的海外采购地、产品条码、海外仓、运输工具等详细信息,做到商品信息全程透明,确保商品渠道的来源。

2015年1月,宁波市政府与中国互联网协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约定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互联网经济发展战略。其中就提到要在宁波保税区合作建设“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

智慧停车场建设方案篇8

2015年9月国内首款智慧交通支付的可穿戴产品“嘀嘀”手环面世,它相当于一个腕间的交通IC卡,可在挥手之间轻松完成诸多交通支付功能。该产品的普及应用预示着一轮智慧交通支付领域的金融创新竞争已经悄然展开。

智慧交通支付的发展

目前交通支付领域的金融产品创新已呈现方兴未艾的蓬勃发展之势,尤其是各地正在推进的金融IC卡智能交通应用工程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化和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增进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方便市民出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交通支付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银行卡受理环境的优化,挥卡出行将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停车时对着闸机挥一下银联IC卡就可完成计时和缴费;计程车收费时挥一下银联IC卡就可完成支付;乘坐地铁时挥一下银联IC卡即可通过检票口闸机进站。这些快捷支付的场景在全国很多地区都已成为现实。

在很多城市的公交车上,市民只要办理了金融交通IC卡即可非接触刷卡完成购票,整个过程仅需一秒钟时间,比插入式IC卡和磁条卡(约3秒)及投币(约5秒)的支付速度快数倍。由于收费速度提高,车辆运行时间缩短,就等于节省了市民的乘车时间,真正体现了“一卡在手,出行无忧”。同时也为各发卡银行与公交公司、其它商业组织间的进一步跨界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很多人口密集城市都深受交通不畅的困扰,“堵城”一度成为这些城市的戏称。通过发放苏通卡等高速公路专用金融IC卡,并采用车载电子标签(OBU)+IC卡的过路收费模式,只需在高速收费站ETC车道上进行微波短程通讯,即可完成车辆的自动识别和收费,所有的交易数据均在银行后台系统实时结算处理,基本实现了不停车自动收费,从而有效减轻了城市道路交通的压力。

此外,随着汽车数量持续增长,城市“停车难”现象越来越严重,传统的人工收费停车管理模式已逐渐落伍,多个城市已推广新型停车场自动收费系统,办理了金融交通IC卡的市民,只需在停车场入口处直接“挥卡”即可自由出入,无须等待取票,停车场收费系统会自动计算停车时间和资费,并从车主的金融IC卡中扣款。此外,车主无需担心卡密码泄露,非常安全快捷。

智慧交通支付的创新

目前通过政府、企业、银行间的多方协作,上述的交通支付结算模式已产生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技的进步给智慧交通支付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尤其通过金融科技创新,不断催生出诸多智慧交通领域的支付结算新品。

在车联网的公交智能支付领域,当前淘宝众筹正在预售一款可刷交通卡的穿戴式产品――“刷刷”智能手环,与“嘀嘀”手环相比,“刷刷”手环支持的地区更多,功能更强,不仅可在公交、出租、地铁和轮渡上非接触刷环,还开通了空中充值功能,通过手机App,就能使用自助充值、余额查询、消费记录查看等功能。

与此同步,腾讯通过研发“滴滴打车”软件,阿里巴巴通过投资“快的打车”App,百度通过投资“优步”预约叫车App,共同抢夺交通移动支付市场。这也预示着“移动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将在智慧交通支付领域引发一场新的变革。

此外,在水上智慧交通支付领域的金融创新也层出不穷,航道部门开始通过研发船舶自动身份识别系统,构建水上自动收费处理平台和ETC结算系统,并开立船只过闸专用电子账户。船民安装“水上ETC”软件后,只需在智能手机上按提示填好相关信息,经过识别、调度、过闸三个步骤即可办理缴费、充值、查询、退款、票据远程打印等过闸手续,航道部门则可通过ETC系统对船舶身份自动识别,对过闸费用进行实时管理。

相比以往过闸的繁琐流程,使用“水上ETC”系统,船民过闸只需5分钟。不仅提升了船闸运行效率,也节约了成本,有效解决了船闸通航效率低下、现场工作人员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移动通讯打造智能“水上ETC”

当前,“水上ETC”系统主要通过手机移动通讯技术,将内河船舶的过闸申报、船闸视频登记确认,以及费用在线缴纳等功能融为一体。该系统不仅有效避免了船民过闸时必须上岸申报和缴费等诸多不便,还提升了船只过闸效率,增强客户体验。

“水上ETC”系统推出的离岸在线电子登记及支付解决方案主要实现了以下几个业务功能:

一是电子申报功能,船只到达视频报到区后,即可通过手机APP进行电子申报;

二是信息推送功能,业务平台即时将船只的电子申报信息推送给船闸的工作人员;

三是信息审核功能,船闸工作人员在业务平台中对申报的信息进行审核(可通过监控确认船只是否到达);

四是自动登记功能,审核成功后,“水上ETC”系统即自动生成船只登记信息。

五是生成订单功能,登记成功后,即在综合支付平台中,生成一个待支付的过闸费订单;

六是订单推送和缴费功能,“水上ETC”将该订单推送至船民APP,船民在手机APP上按订单要求完成缴费支付后即可过闸。

该系统通过手机掌上银行、K码、微信等进行电子申报与电子支付,创新性地缓解了船民上岸缴费的诸多不便,提升了船只过闸效率及客户体验。藉此可将银行移动支付结算产品与船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及时向客户缴费的手机推送理财、基金等信息,同时还可对船民的水上加油、生活服务、物流协调、水运收支等支付需求展开全方位的远程金融服务。此外为控制金融性风险,系统还采用如下系列风险控制措施:

首先通过对船民的走访和宣传,提示客户切实管理好自己的证书;其次考虑到每天的过闸船只数(交易笔数)相对固定,且每笔交易金额一般在100元至300元之间,故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向客户重点推荐了快捷方便且安全性可控的掌上K码(优选)或K令支付;最后,该系统面对的客户群体相对固定,且支付服务及对账接口安全可靠,在客户维护及交易意外风险的把控上主要通过远程加密监控技术予以支持。

上一篇:初中优化设计范文 下一篇:交通组织优化策略范文